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576-068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北河纪卷七

  明 谢肇浙  撰

  河议纪

  汉成帝建始四年清河都尉冯逡议奏言郡承河上流
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
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
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
卷七 第 1b 页 WYG0576-0683b.png
必盈九河今既难明屯氏河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
所居高于分杀水力道理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
水备非常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馀郡然
后忧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
浚至是大雨水十馀日河果大决东郡金堤

  鸿嘉四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
民舍四万馀所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
方略禁以为今河溢之害数倍于前决平原金堤间开大通
卷七 第 2a 页 WYG0576-0684a.png
河令入故笃马河至海五百馀里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
地得美田且二十馀万顷足以偿所开伤民田庐处又
省吏卒治堤救水岁三万人以上许商以为古说九河
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鬲
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
域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失水之迹处势平
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公卿皆从商言先是谷
永以为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
卷七 第 2b 页 WYG0576-0684b.png
绝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脩政以应之灾
变自除是时李寻解光亦言阴气盛则水为之长故一
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
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众庶
见王延世蒙重赏竞言便巧不可用议者常欲求索九
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河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
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
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满昌师丹等数言百
卷七 第 3a 页 WYG0576-0684c.png
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赈赡之哀帝初平当议奏言
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
塞之文河从汲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
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
何武奏请部刺史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
待诏贾让言治河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
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
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
卷七 第 3b 页 WYG0576-0684d.png
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
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
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
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
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
则西而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
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
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
卷七 第 4a 页 WYG0576-0685a.png
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固其宜也今
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
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山相属民居金
堤东为庐舍住十馀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
大堤会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住十岁
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东郡
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魏界
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
卷七 第 4b 页 WYG0576-0685b.png
河从内黄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冈又为石
堤使西北扺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扺东郡津北
又为石堤扺使西北扺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
百馀里间河再西三东迫阨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
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
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拆砥柱
卷七 第 5a 页 WYG0576-0685c.png
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
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
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
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
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
谓之上策其次多穿漕渠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
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是自东地稍下堤高至遮
害亭高四五丈往五六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
卷七 第 5b 页 WYG0576-0685d.png
南郭门入堤下水未踰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
门百姓皆走上山水流十三日堤溃吏民塞之臣循堤
上行视水势南七十馀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
上五尺所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元中
遮害亭下河去东足数十步至今四十馀岁适至堤足
由是言之其地坚矣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
渠足以止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
势必完安冀州渠者尽当仰此水门治渠非穿地也但
卷七 第 6a 页 WYG0576-0686a.png
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馀里入漳水其西因山足地高
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
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
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此一害也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
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此二害也决溢有败为
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此
一利也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此二
利也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
卷七 第 6b 页 WYG0576-0686b.png
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
其灌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
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缮完故
堤增卑倍薄而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丘浚曰古
今言治河者未有出此三策者也)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著作郎李垂议上导河形胜书三篇
并图其略曰臣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
大伾上阳太行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东南北
卷七 第 7a 页 WYG0576-0686c.png
合赤河而至于海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径衡渎直
北下出邢洺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
至于海大伾而下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
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禹贡所谓
夹右碣石入于河孔安国曰河逆上北州界其始作自
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
东十里破伯禹古堤径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
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回大河北径清礼大名
卷七 第 7b 页 WYG0576-0686d.png
西历洹水魏县东暨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
至于海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
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
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河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
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大河故
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
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潭水又
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冲漳西岸限水为门西
卷七 第 8a 页 WYG0576-0687a.png
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勃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
田此中国禦边之利也两汉而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
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志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坏
澶滑水至平原而上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汉武舍大
伾之故道发顿丘之暴冲则滥兖泛齐流患中土使河
朔平田膏腴千里纵容边寇劫掠其间今大河尽东全
燕陷北而禦边之计莫大于河不然则赵魏百城富庶
万亿所谓诲盗而招寇矣一日伺我饥馑乘虚入寇临
卷七 第 8b 页 WYG0576-0687b.png
时用计者实难不如因人足财礼之时成之为易诏枢
密直学士任中正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知制诰王曾
详定中正等上言详垂所述颇为周悉所言起滑台而
下派之为六则缘流就下湍急难制恐水势聚而为一
不能各依所导设或必成六派则是更增六处为口悠
久难于堤防亦虑入滹沱漳河渐至二水淤塞益为民
患又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侵
占民田颇为烦费其议遂寝神宗熙宁二年刘彝程昉
卷七 第 9a 页 WYG0576-0687c.png
上言二股河北流今已闭塞然御河水由冀州下流尚
当疏导以绝河患先是议者欲于恩州武城县开御河
入黄河北流故道以下五股河故命彝昉相度而通判
冀州王庠谓第开今流之处下接胡卢河尤便而彝等
又奏如庠言虽于流为顺然其间漫浅沮洳费工尤多
不若开乌栏堤东北至大小流港横截黄河入五股河
复故道尤便遂命河北提举籴便粮草皮公弼提举常
平王广廉按视二人议协诏调镇赵邢洺磁相兵夫六
卷七 第 9b 页 WYG0576-0687d.png
万浚之以寒食后入役三年正月韩琦言河朔累经灾
伤虽得去年夏秋一稔疮痍未复而六州之人奔走河
役远者十一二程近者不下七八程比常岁劳费过倍
兼镇赵二州旧以次边未尝差夫一旦调发人心不安
又于寒食后入役此满一月正妨农务乃诏河北都转
运使刘庠相度如可就寒食前入役即亟兴工仍相度
最远州县量减差夫而辍修塘堤兵千人代其役二月
琦又奏御河漕运通流不宜减大河夫役于是止令枢
卷七 第 10a 页 WYG0576-0688a.png
密院调兵三千并都水监卒二千三月又益发壮城兵
三千仍诏提举官程昉等促迫功堤六月河成迁昉宫
苑副使四年命昉为黄御等河都大提举八年昉与刘
璯言卫州沙河湮没宜自王供埽开浚引大河水注之
御河以通江淮漕运仍置斗门以时启闭其利有五王
供危急免河势变移而别开口地一也漕舟出汴横绝
沙河免大河风涛之患二也沙河引水入于御河大河
涨溢沙河自有限节三也御河涨溢有斗门启闭无冲
卷七 第 10b 页 WYG0576-0688b.png
注淤塞之弊四也德博舟运免数百里大河之险五也
一举而五利附焉请发卒万人一月可成从之九年秋奏
毕功中书欲论赏帝命河北监司按视保明大名安抚
使文彦博覆实彦博言去秋开旧沙河取黄河行运欲
通江淮舟楫彻于河北极边自今春开口放水后来涨
落不定所行舟筏皆轻载有害无利枉费功料极多今
御河上源止是百门泉水其势壮猛至卫州以下可胜
三四百斛之舟四时行运未尝阻滞堤防不至高厚亦
卷七 第 11a 页 WYG0576-0688c.png
无水患今乃取黄河水以益之大即不能吞纳必致决
溢小则缓漫浅涩必致淤淀凡上下千馀里必难岁岁
开浚况北河穿北京城中利害易睹今始初冬已见阻
滞恐年岁间反坏久来行运傥谓通江淮之漕即尤不
然自江浙淮汴入黄河顺流即下又合于御河岁不过
一百万斛若自汴顺流径入黄河达于北京自北京和
雇车乘陆行入仓约用钱五六千缗却于御河载赴边
城其省工役物料及河清衣粮之费不可胜计又去冬
卷七 第 11b 页 WYG0576-0688d.png
外监丞欲于北京黄河新堤开置水口以通行运其策
尤疏此乃熙宁四年秋黄河下注御河之处当时朝廷
选差近臣督役修塞所费不赀大名恩冀之人至今疮
痍未平今柰何反欲开口导水耶都水监虽令所属相
视而官吏恐忤建谋之官止作迁延回报谓俟修固御
河堤防方议开置河口况御河堤道仅如蔡河之类若
欲吞纳河水须如汴岸增修犹恐不能制蓄乞别委官
相视利害并议可否又言今之水官尤为不职容易建
卷七 第 12a 页 WYG0576-0689a.png
言侥倖恩赏朝廷便为主张中外莫敢异议事若不效
都无谴罚臣谓更当选择其人不宜令狂妄辈横费生
民膏血已而都水监言运河乞置双闸例放舟船实便
与彦博所言不同十二月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监河
北转运司官相视本奏河北州军赏给茶货以至应接
沿边𣙜场要用之物并自黄河运至黎阳出卸转入御
河费用止于客军数百人添支而已向者朝廷曾赐米
河北亦于黎阳或马陵道口下卸倒装转致费亦不多
卷七 第 12b 页 WYG0576-0689b.png
昨因程昉等擘画于卫州西南循沙河故迹决口置闸
凿堤引河以通江淮舟楫而实边郡仓廪自兴役至毕
凡用钱米功料二百万有奇今后每岁用物料一百一
十六万厢军一千七百馀人约费钱五万七千馀缗开
河行水才百馀日所过船筏六百二十五而卫州界御
河淤浅已及三万八千馀步沙河左右民田渰浸者几
千顷所免租税二千贯石有馀有费无利诚如议者所
论然尚有大者卫州居御河上游而西南当王供向著
卷七 第 13a 页 WYG0576-0689c.png
之会所以捍黄河之患者一堤而已今穴堤引河而置
闸之地才及堤身之半询之土人云自庆历八年后大
水七至方其盛时游波有平堤者今河流安顺三年矣
设复暴涨则河身乃在闸口之上以湍悍之势而无堤
防之阻泛滥冲溢下合御河臣恐垫溺之祸不特在乎
卫州而濒御河郡县皆罹其患矣夫此河之兴一岁所
济船筏其数止此而萌每岁不测之患积无穷不赀之
费岂陛下所以垂世裕民之意哉臣博采众论究极利
卷七 第 13b 页 WYG0576-0689d.png
病咸谓葺故堤堰新口存新闸而勿治庶可以销淤淀
决溢之患而省无穷之费万一他日欲用此河转粟塞
之则暂开亟止或可以纾飞挽之劳未几河果决卫州
元丰五年提举堤防司言御河狭隘堤防不固不足容
大河分水乞令纲运转入大河而闭截徐曲既从之矣
明年户部侍郎蹇周辅复请开拨以通漕运及令商旅
舟船至边是时每有一议朝廷辄下水官相度迄莫能
定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中书舍人张商英陈
卷七 第 14a 页 WYG0576-0690a.png
五事一曰行古沙河口二曰复平恩四埽三曰引大河
自古漳河浮河入海四曰筑御河西堤而开东堤之
积五曰开水门口泄徒骇河东流大安欲随地势疏浚
入海徽宗崇宁三年十月臣僚言昨奉诏措置大河即
由西路历沿边州军回至武城县循河堤至深州又北
下衡水县乃达于冀又北度河过远来镇及分遣属僚
相视恩州之北河流次第大抵水性无有不下引之就
高决不可得况西山积水势必欲下各因其势而顺导
卷七 第 14b 页 WYG0576-0690b.png
之则无壅遏之患诏开脩直河以杀水势七年五月丁
已臣僚言恩州宁化镇大河之侧地势低下正当湾流
冲激之处岁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近镇居民例
皆移避方秋夏之交时雨霈然一失堤防则不惟东流
莫测所向一隅生灵所系甚大亦恐妨阻大名河间诸
州往来边路乞付有司贴筑固护从之

  元世祖至元三年都水监言运河二千馀里漕公私物货
为利甚大自兵兴以来失于修治沧州之南景州以北颓
卷七 第 15a 页 WYG0576-0690c.png
阙岸口三十馀处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巳年朝廷役夫
四千修筑浚涤乃复行舟今又三十馀年无官主领沧州
地分水面高于平地全藉堤堰防护其园囿之家掘堤作
井深至丈馀或二丈引水以灌蔬花复有濒河人民就堤
取土渐至阙破走泄水势不惟涩行舟妨运粮或至漂
民居没禾稼其长芦以北索家马头之南水内暗藏椿
橛破舟船坏粮物部议以滨河州县佐贰之官兼河防
事于各地分巡视如有阙破即率众修治拔去桩橛仍
卷七 第 15b 页 WYG0576-0690d.png
禁园囿之家毋穿堤作井栽树取土仁宗延祐元年二
月二十日省臣言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
达于都其河浅涩大船充塞于中阻碍馀船不得来往
每岁省台差人巡视其所差官言始开河时止许行百五
十料船近年权势之人并富商大贾贪嗜货利造三四
百料或五百料船于此河行驾以致阻滞官民舟楫如
于沽头置小石闸一止许行百五十料船便臣等议宜
如所言中书及都水监差官于沽头置小闸一及于临
卷七 第 16a 页 WYG0576-0691a.png
清相视宜置闸处亦置小闸一禁约二百料之上船不
许入河行运从之至治三年四月十日都水分监言会
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
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堰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
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
冲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首脩治工夫
浩大动用丁夫千百束薪十万之馀数月方完劳费万
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隘月河土隁及石闸雁翅日
卷七 第 16b 页 WYG0576-0691b.png
被冲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今若
运金沟沽头并隘闸三处见有石于沽头月河内修隁
闸一所更将隘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
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得通流小则闭金沟大闸止开
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脩治之
费亦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移文工
部令委官与有司同议于是差濠寨约会济宁路官相
视就问金沟闸提领周得兴言每岁夏秋霖雨冲失闸
卷七 第 17a 页 WYG0576-0691c.png
堤必候水落役夫采薪脩治不下三两月方毕冬寒水
作苦不胜言会验监察御史言延祐初元省臣亦尝请
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其言当请从之泰定四年四
月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集都水分监及濒河州县官
民询考利病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二曰经行卑职参详
自古立国引漕皆有成式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
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
古所无后人笃守成规举其废坠实万世无穷之利也
卷七 第 17b 页 WYG0576-0691d.png
盖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
善后以故详历考视酌古准今参会众议辄有管见倘
蒙采录责任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
濒岁差人具文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事都水监元立
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梁头八尺五寸可以
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
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
转动辄浅阁阻碍馀舟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
卷七 第 18a 页 WYG0576-0692a.png
今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量长不过
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闸内旧有长船立限遣出省下
都水监委濠寨官约会济宁路委官同历视议拟隘闸
下约八十步河北立二石则中间相离六十五尺如舟
至彼验量如式方许入闸有长者罪遣退之又与东昌
路官亲诣议拟于元立隘闸西约一里依已定丈尺置
石则验量行舟有不依元料者罪之至元末漕运马之贞
上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
卷七 第 18b 页 WYG0576-0692b.png
于二十年中书省奏准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脩石
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脩
石闸八石堰二除已脩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冈城石
堰一至今未脩二十三年调之贞充漕运副使委管闸
接放纲船沿河牵道元无崩损去处在前年例当麻麦
盛时差官修理牵道督责地主割刈麻麦并差人于济
州闸监督江淮纲运船只过闸不令阻滞客旅苟取钱
物据新开会通并济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长流河道
卷七 第 19a 页 WYG0576-0692c.png
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冈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
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
泗以入新开会通河至于通州近去岁四月江淮都漕
运使司言本司粮运经济河至东阿交割前者济州运
司不时移文濒河官司修治牵道若有缓急处所正官
取招呈省路经历县达鲁花赤以下就便断罪今济州
漕司革罢其河道拨属都漕运司管领本司粮运未到
东阿凡有阻滞并是本司迟慢迤南河道从此无人管
卷七 第 19b 页 WYG0576-0692d.png
领不时水势泛溢堤岸摧塌涩滞河道又济州闸前济
州运司正官亲临监视其押纲船户不敢分争即日各
处官司差人管领与纲官船户各无统摄争要水势及
搀越过闸互相殴打以致损坏船只侵没官粮拟将东
阿河道拨付江淮都漕运司提调管领庶几不误粮运
都省准焉又准江淮都漕运司副使言汶泗冈城二闸
一堰泗河兖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
衿去岁流水冲坏冈城汶河土堰兖州泗河土堰必须
卷七 第 20a 页 WYG0576-0693a.png
移文兖州泰安州差人修闭又被涨水冲破梁山一带
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以致新河水小涩粮船乞移
文下东平路修闭上流拨属江淮漕运司下流属之贞
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兖州
东平修理据兖州石闸一所石堰一道冈城石闸一道
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必须修理虽初经之贞相视
会计即今不𨽻管领乞移文江淮漕司修治其泰安州
冈城安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是拨属江淮漕
卷七 第 20b 页 WYG0576-0693b.png
司今后倘若水涨冲坏堤堰亦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
如承文字亦仰奉行又东阿须城界安山闸为粮船不
由旧河来往江淮所委监闸官已去目今无人看领必
须之贞修理以此权委人守焉顺帝至正九年冬脱脱
既复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论及河决即言于帝请
躬任其事帝嘉纳之及命集群臣议廷中而言人人殊
惟都漕运使贾鲁昌言当治先是鲁尝为山东道奉使宣
抚首领官循行被水郡邑具得修择成策后又为都水
卷七 第 21a 页 WYG0576-0693c.png
使者奉旨诣河上相视验状为图以二策进献一议脩
筑北堤以制横溃其用工省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使东
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及是复以一策对脱脱韪其
发策于是遣工部尚书成遵与大司农秃鲁行视河议
其疏塞之方以闻遵等自济扑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
井以量地之高下测岸以究水之浅深博采舆论以讲
河之故道断不可复又曰山东连歉民不聊生若聚二
十万众于此地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时脱脱
卷七 第 21b 页 WYG0576-0693d.png
先入鲁言及闻遵等议怒曰汝谓民将反邪自辰至酉
论辩终莫能入明日执政谓遵曰脩河之役丞相意已
定且有人任其责公勿多言幸为两可之议遵曰腕可断
议不可易遂出遵河间盐运使议定乃荐鲁于帝大称旨
国朝永乐十二年户部疏略查得会通河见运粮止
有浅河船一千三百馀只每次可运粮二千馀万石
于徐州并济宁两处仓支粮运赴北京在城仓一岁可
运三次共该粮六十馀万石比与海运粮数不及若添
卷七 第 22a 页 WYG0576-0694a.png
造二百料船共凑三千只专于淮安仓支粮运至济宁
交收却将二千只于济宁仓支粮运至北京一次该运
粮四十万石往回约用五十日自二月起至十月河冻
止可运四次共得粮一百六十万石比于海运数多又
无风水之险诚为快便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
疏略工部委官前去河南听巡抚左副都御史贾铨提
督开疏黄沁分水灌注运河即今一带河道通行无阻
矣惟安山北至临清卫河至直沽俱各少水而德州武
卷七 第 22b 页 WYG0576-0694b.png
城等处浅阻船只不下千百馀艘又访山东河南及大
名等府起运京粮亦因河浅俱赴畿内贾纳况商贩少
至以致京师米麦翔贵物货腾涌且畿内耕穫有限而
四方贾籴无穷幸值岁丰民食尚乏傥遇凶荒将何以
赖陆贽有云用财之在关中者与储之帑藏不殊有急
而需一朝可得今畿内之地正当充实岂容虚耗矧南
京进贡马快船只亦皆阻误不可不虑考得安山北至
临清二百五十馀里止有汶水春时雨少水脉微细以
卷七 第 23a 页 WYG0576-0694c.png
致浅涩其汴梁城北陈桥原有黄河故道其河北由长
垣县大岗河经曹州至钜野县安兴墓巡检司地界出
会通河合汶水通临清每秋水涨有船往来止是陈桥
迤西三十馀里浅狭水小时月不得通流若开挑深阔
亦可分引河沁二水以通运河如此则徐州临清西河
均得河沁之济而卫河亦增且开封长垣曹郓等处税
粮俱免陆挽又江淮民船亦可由徐州小浮桥达陈桥
至临清得免济宁一带闸座挤塞留滞之弊甚为便利
卷七 第 23b 页 WYG0576-0694d.png
弘治六年总理河道刘大夏疏略议得河南山东两直
𨽻地方西南高阜东北抵下黄河大势日渐东注究其
下流俱妨运道虽该上源分杀终是势力浩大较之漕
渠数十馀倍纵有堤防岂能容受若不早图恐难善后
其河南所决孙家口杨家口等处势若建瓴皆无筑塞
之理欲于下流修治缘水势已逼尤难为力惟看得山
东河南与直𨽻大名府交界地方黄陵冈南北古堤十
存七八贾鲁旧河尚可泄水必修整前项堤防筑塞东
卷七 第 24a 页 WYG0576-0695a.png
注河口尽将河流疏导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所经
州县禦患堤防俱令随处整理庶几漕河可保无虞民
患亦皆有备仍于张秋镇南北各造滚水石坝一条俱
长三四十丈中砌石堤一条拟长十四五里虽有小费
可图经久若黄陵冈等处堤防委任得人可以长远仍
照旧疏导汶水接济运河万一河再东决坝可以泄水
流之涨堤可以禦河流之冲倘或夏秋水涨之时南边
石坝逼近上流河口船只不便往来则于贾鲁河或双
卷七 第 24b 页 WYG0576-0695b.png
河口径达张秋北下且免济宁一𢃄闸河险阻尤为便
利嘉靖间河南道御史王廷奏略曰宋礼陈瑄经营漕
河既已成绩乃建议请设水匮以济漕渠在汶上曰南
旺湖在东平曰安山湖在济宁曰马场湖在沛县曰昭
阳湖名为四水匮水匮即湖也非湖之外别有水匮也
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水涸则放水入河各建闸坝以
时启闭故问刑条例一款凡故决盗决山东南旺湖沛
县昭阳湖蜀山湖安山积水湖各堤岸为首之人发附
卷七 第 25a 页 WYG0576-0695c.png
近卫所系军调发边卫各充军此见在条例可考仰测
累朝严禁之意岂不知各湖可蠲以与民以取征赋之
入哉盖以利有大于此虑有远于此者不可以小害大
以近妨远也昔人云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者
正今日湖地之谓耳臣近巡历泰安宁阳等处窃见漕
河所资止泰山诸泉自新泰莱芜等县经流汶上故曰
汶河虽以河名而实诸泉之委汇也然诸泉之水浚则
流不浚则伏雨则盛不雨则微故汶河至南旺分流南
卷七 第 25b 页 WYG0576-0695d.png
北则水势益少非有闸座以时蓄泄则其涸可立而待
也每年春夏之交天旱水涸而阿城七级之间如置水
堂坳之上舟胶而不可行非借安山等湖之水以济牵
挽即进鲜船只亦不能依限入京矣故宋礼诸臣议设
水匮者诚有见于此耳计今一百六七十年为国家久
长之利岂其微哉今四湖俱在而昭阳湖因先年黄河
水淤平漫如掌已议召佃而安山南旺二湖不知何时
被人盗决盗种认纳子粒以致湖乾水少民又于安山
卷七 第 26a 页 WYG0576-0696a.png
湖内复置小水匮以免淹漫遂致运道枯涩漕挽不通
嘉靖十二三等年加以黄河南徙两洪溢涩其时在朝
诸臣讲海运则迷失其故道修胶莱河又徒费而不成
上廑皇上宵旰之忧敕遣兵部侍郎王以旂往视漕河
并为经理以旂至此访究弊源建议修复官湖筑堤岸
建水门闸座以图永久素尝盗种决堤之民尽行问遣
驱逐不许佃种以启闭端题奏钦依施行迄今漕河无
阻然自官湖议复后而东平汶上之民垂涎湖地何尝
卷七 第 26b 页 WYG0576-0696b.png
一日忘情哉今据各官开报之数湖中水落露出高阜
地土止四百四十三顷非不可以召人佃种但成事不
可破巨方不可开且小民奸顽日甚惟欲利已罔知国
法顷者议复官湖已尝惩创恬不知畏若再奉例召令
佃种办子粒则将一家开报数名占种不计顷亩遇水
发入湖恐伤禾稼必尽决堤防以满其望是所名水匮
者将来为一望禾黍之场耳而漕河何所赖哉今山东
地方邹滕沂费泰安等州县即东平汶上之间抛荒地
卷七 第 27a 页 WYG0576-0696c.png
土不知几千百万顷即安山湖外荒地亦不知几千百
顷而东平汶上之民必欲舍彼而就此者以民田纳粮
养马当差宁抛荒而不顾湖地止认纳子粒更无别差
期必种而后已况未必皆贫困之民也昔东平民曾以
安山湖地投献德府隐占地亩莫能谁何后被查出方
归于湖且安山湖旧称延袤百里今止量七十三里据
郎中汪泓主事陈南金召纳过人数计算每亩照今例五分
止得银六百两有奇若尽湖中高阜地止得二千二百
卷七 第 27b 页 WYG0576-0696d.png
两有奇亦非有大利也今每年河漕转输四百万石之
外输将于京师者又不知几千百万焉则其利孰多孰
寡而京储与边饷孰重孰轻此不较而知也万一湖水
告竭漕河失利臣恐所得不偿所失而其为费又不知
其几往年山东议开胶州河布政司即议费银六十万
两又未必其能成也今之欲种湖地者乃倡为水入而
不能出之说臣近亲历各湖湖高于河殆六七尺春夏
水涸每借各湖之水以济河漕况各湖原设水车各三
卷七 第 28a 页 WYG0576-0697a.png
百五十辆若遇盛旱亦令车水以济奚谓入而不出乎
臣又览观地势询访民谣湖匮之设不但漕河有利而
庶民亦有赖焉盖泰山以西地渐洼下夏秋水发俱奔
注此中宋末嘉祥钜野曹濮寿张之间遂成巨浸是以
有梁山水泊之乱今东平去梁山不远而水既入湖湖
外皆纳粮民田也若堤防稍废则水将漫衍淹没而嘉
祥钜野曹濮寿张之间又成巨浸矣是所利者止数百
家而所害者将几千百万家及数州县也事有召衅法
卷七 第 28b 页 WYG0576-0697b.png
有启奸不尤可虑乎此就其害于下者言之耳若湖废
河乾漕运不通其所关系尤重且大又不可不深虑也
嘉靖间刑部尚书胡世宁奏臣闻河流迁徙不常自古
为患历考周汉至今未有能治久而不决之术国家救
灾恤民亦未有听其决而不治之理今之河流涨溢淹
浸丰沛徐三州县地方数年于兹矣去年以来复致运
道阻塞夫此三州县之地两京南北冲要国家咽喉之
地其民常岁为国运道劳苦不息犹咽喉之气也今之
卷七 第 29a 页 WYG0576-0697c.png
被水逃亡过半是犹咽喉之气有伤救之不可以不急
也至论国家财赋仰给东南而运道少阻犹人隔噎之
病为饮食之阻救之尤不可以不急也故今日之事开
运道最急而治河次之然今运道之塞者河流致之也
盖使运道不假于河则亦易防其塞矣臣请先述治河
之说而后言运道夫自古言河流者曰分则势小合则
势夫言河身者曰宽则势缓狭则势急大而急则难治
小而缓则易防理固然也其言治河者曰顺其性则易
卷七 第 29b 页 WYG0576-0697d.png
遏其性则难又曰不与水争地此其大法也河自吐番
发源流入中国渐纳百川之归而行万数千里其势之
猛烈可知也其过孟津而下至汴梁以东土疏易决故
能为患然自宋以前多决而东北自宋以后渐决而东
南其决于东南也入海路近所经为害犹小决于东北
也入海路远所经为害尤大然因决而分得以杀其势
者亦多矣河自经汴以来南分二道一出汴梁城西荥
泽县中牟陈颍等州县至寿州入淮一出汴梁城东祥
卷七 第 30a 页 WYG0576-0698a.png
符县经陈留亳等州县至怀远入淮其东南一道自归
德宿州经虹县睢宁至宿迁县出其东分新旧五道一
自长垣曹郓等县至阳榖出一自曹州双河口至鱼台
县塌场口出一自仪封归德等州县至徐州小浮桥出
一由沛县之南飞云桥出一在徐沛之中境山之北溜
沟出是此新旧分流六道皆入漕河而总南入淮今闻
皆塞矣而止存沛县一道则所谓合则势大而河身又
狭不能容纳所以不得不泛滥横溢丰沛二县徐之半
卷七 第 30b 页 WYG0576-0698b.png
州漫为巨浸近有溢出沛县之北而漫入昭阳湖以致
运道旧河流缓沙壅而渐致淤塞也或恐沙壅积久其地
渐高水高趋下其势必决而东南有山限隔犹祸小也
决而东北则往年张秋之溃运道因之以为竭前宋澶
州之决郡县数十皆灌祸不可言也故今治河不得不
因故道而分其势其前出阳榖鱼台二道恐其决而东
北断不可开也其在汴西荥泽近开孙家渡至寿州一
道决宜常浚以分其上流之势不可使壅也乃若自汴
卷七 第 31a 页 WYG0576-0698c.png
东南原出怀远宿迁二道及正东如徐州小浮桥溜沟
二道各宜择其便利者开浚一道以分其下流之势或
恐丰沛漫流久而北徙欲脩城武以南废堤一带至于
丰单等县黄德贺固杨明等集地方接至沛县之北庙
道口筑堤一道以塞新决河口而防其北流此亦一计
也此治河急患当急施功而开运道尤在所急也然今
运道止塞沛县以北三十馀里而不能遂开者虽人力
不至亦由天时未利也方夏秋水溢其塞处半流沙壅
卷七 第 31b 页 WYG0576-0698d.png
使人捞沙水中为力甚难而沙随水势随掘随壅岂能
成功或谓乘今冬初水退昭阳湖暂可通船之日预备
工力截其上流乾其下土而并工挑筑旬月可开矣或
虑挑沙开筑终不能久来岁水淹或忧再塞不若趁冬
水涸冰冻船阻不行之时照依南旺湖式样就于昭阳
湖中开河一带两面筑堤以通运道比今塞旧道不增
十里之远来岁通漕与旧道二处随便行舟此一策也
或又虑河水入湖亦能𢃄沙致塞只如今昭阳南口金
卷七 第 32a 页 WYG0576-0699a.png
沟旧闸处所渐入沙壅此其验也臣与尚书李承勋同
行计议以为莫若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地方
之中地名独山新安社等处择其土坚无石处所另开
河一道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二处旧河其间应开不
过百十馀里更或随势利便各寻近道工力尤省其河
新开深则各随地势阔则先止五六丈以通二舟之交
行其就取土厚筑西岸以为湖之东堤且防河流之漫
山水之泄而隔出昭阳湖在外以为河流漫散之区所
卷七 第 32b 页 WYG0576-0699b.png
谓不与水争地也来冬冰结船止之时更加浚阔以为
运道于彼立一夫厂量拨山东州县人夫接递以暂宽
丰沛之民而稍息咽喉之气此其上策也其开掘之处
有碍民田民居则宜补给閒田扣除粮税而量措与开
荒迁徙之力可也嘉靖间总督河道盛应期奏略准分
守东兖道左参议刘淑相分巡东兖道佥事陈德鸣各
咨关会议得黄河近年以来水溢单县鱼台等处渐又
退淤驯溢沛县地方南岸高于北岸故泛溢至于庙道
卷七 第 33a 页 WYG0576-0699c.png
口等处遂将运河淤塞访求其故盖因杀水诸河俱各
淤塞护河堤岸日就倾圯沛县上下运河原非黄河正
流水起而溢水退而淤固其所也今运河上下仍旧惟
自庙道口起至胡家林止壅塞三十馀里若挑浚可通
似亦无甚难处但势积淤不可为工比水陆睥睨往来
盼望运河以西积淤瀰漫茫无止极运河以东亦皆浮
沙未有实地河岸淤泥动摇垂堕道傍官柳沉埋半截
非惟目前不能行船诚恐黄水再至奄忽为平地或者
卷七 第 33b 页 WYG0576-0699d.png
雨久泥泞两岸浮沙自尔崩合决难望其疏通又细勘
得昭阳湖水面广阔原无归漕水起则大船可通而重
载不免拨卸水落则止行水筏而大船即难往来爬浚
则下皆淤泥堤障则难为下手大率非长久之计若欲
一劳永逸须是远开新河但地理窎远工程浩大今勘
得运河之东昭阳湖之西平地一块相去六七里许上
虽少有淤泥下皆黄黑实土若自鸡鸣台口起直开一
河下接沛县大约不满四十里计用工费比创开汪家
卷七 第 34a 页 WYG0576-0700a.png
口全省视挑浚旧河亦易若恐西水复来则运河之东
既筑一长堤以为外蔽此河两傍又有实土堤岸从而
倍加高广纵使水来便难跨越徐与鱼单地方各处决
口悉填塞再筑护河长堤以防泛溢之患又于河南孙
家渡等处疏浚旧日支河以杀湍奔之势使水流归河
不复东溢及于新开小河责令管河官夫多方防守加
意堤备或即可为经久诚天相我国家留此地以俟改
作以通运道臣以事体重大工费浩繁节行山东都布
卷七 第 34b 页 WYG0576-0700b.png
按三司勘议俱各依违犹豫莫之靡定臣与面议山东
地方连年灾伤财力匮竭肯忍视民穷轻举斯役耶顾
故道之卒难复粮运之当攸重与其终岁捞沙水中劳
民于不可为力之处孰若一举兴作而漕舟永赖乎然
则舍此其将谁图既而与之从长详议众心允协佥谋
亦同嘉靖四十四年总河朱衡奏略臣初至沛县乘舟
遍历黄水无处不漫独南阳河口直抵留城一带黄水
少浸先年曾挑间类河形臣于彼时窃已在念犹冀水
卷七 第 35a 页 WYG0576-0700c.png
消工毕再行详勘处理讵意运河漫水未消黄河又难
分导则于此地应亟勘理臣即与河道都御史孙慎漕
运都御史马森山东巡抚户部右侍郎霍冀河南巡抚
户部右侍郎迟凤翔又委郎中程道东主事李汶吴善
言王缵宗副使梁梦龙徐节张任胡涌参政熊桴佥事
刘贽等前往南阳留城一带相勘随据道东等呈称遵
依踏勘南阳闸起至留城一𢃄新河计一百四十一里
八十八步先年曾挑间类河形须加创挑方可成河随
卷七 第 35b 页 WYG0576-0700d.png
委邹县知县章时鸾济宁卫指挥李肇芳等即日带领
吏书及惯熟知地人等勘得上自南阳闸起至新庄桥
六十里下自满家桥起至留城四十里中段新庄桥至
满家桥四十里尚未成河合用人工挑挖方可通水又
勘得三河口沙河一道每年山水大发应筑坝堵塞为
防水患东有薛河中有赶牛沟上自山东滕县关桥诸
泉发源水向西行出金沟今议于西岸筑坝二道引水
入河接济共算挑土三十四万九百一十方该用夫六
卷七 第 36a 页 WYG0576-0701a.png
十八万一千八百二十工又勘得地形北高南下水易
倾泄合于沙河两崖等处建闸六座修筑两崖堤岸及
打坝补塞缺口为照国家重务莫切于漕运妨运莫重
于黄水黄水之性湍激浩荡难以禦治即或治之而工
费不赀况其变迁无常屡为运害如嘉靖六年决于沛
县十三年决于鱼台县皆旋挑旋淤迄无成绩今岁黄
水复决徐沛汎溢运河淤连百里至今水尚未消工难
措手惊愕于中莫知为计蒙委遍历踏勘看得此地两
卷七 第 36b 页 WYG0576-0701b.png
岸形高土俱坚实三十馀年黄水不侵虽今岁水势瀰
漫亦未侵及况河路径直挽输更便成功以后可保无
虞实天留此地以贻国家亿万年通漕之利者也臣看
得黄河上源既难分导水势散漫不能施工虽湖坡之
水暂藉行舟然乾涸无常终不可恃来岁粮运实切隐
忧反覆思惟计无所出所据勘议开通新河以便转漕
委宜亟处臣即与河道都御史等前往南阳留城一带
看得此处地远黄水可免侵淤人力堪施开挑成河不
卷七 第 37a 页 WYG0576-0701c.png
惟近可以济来岁之运而又远可以垂无疆之休此实
我皇上至德潜孚精诚昭格天启其机地显其灵载观
人情佥谋允恊臣愿督率群工于此效力务期一劳永
逸少伸微臣体国之念以仰答皇上知遇之恩嘉靖间
总河刘天和议沧德天津之间河决无岁无之亦有水
不甚盛河不甚盈而决者非尽由堤岸单薄也一则盐
徒盗决以图行舟私贩一则碱薄地土盗决以图淤肥
一则对河军民盗决以免冲决彼岸巡守当严而防察
卷七 第 37b 页 WYG0576-0701d.png
当预也临清板闸运河入卫处也卫河水涨即壅入闸
或漫闸面以入故闸上下常淤运舟每为停阻宜增培
闸面旱涝举须下板启闭盖启则闸下之淤每日冲洗
可尽闭则卫水不入闸河之水积盈及启则二河水势
相当淤亦不入矣司闸者所宜审也汶水出泰莱诸山
伏秋流亦混浊率皆虚浮淤沙故老相传成化间戴村
坝以下河道犹未淤满意者开导未久尔近则沙淤直
至南旺湖皆平满矣故水易涨溢频年挑浚沙积两岸
卷七 第 38a 页 WYG0576-0702a.png
或平铺地上风起飞飏仍归河内众议两岸筑堤以约
拦之犹虑水涨堤坏乃议开减水闸滚水坝各四以泄
暴水嘉靖十三年秋筑东堤十四年秋筑西堤去河远
而高厚闸坝亦计料修建嗣而治之运道其永赖矣汶
水自泰莱至南旺几三百里远近咸谓汶泉水微而不
考其故盖盈河淤浅春夏久旱沙极乾燥汶泉经之多
渗入河底所经既远安得不微邪尝测其上源下流深
广尺寸所耗十之三四然数百里之淤沙不可尽浚且
卷七 第 38b 页 WYG0576-0702b.png
将所浚之沙终归河内劳费无已而卒莫能效有献议
者云汶水自春城口以下河流迂远宜于春城口置石
坝一道中为数𥓂洞创开小河八里馀取径入鲁姑龙
斗二泉渠量加浚广凡六十三里馀而至黑马沟伏秋
水盛流浊则闭𥓂洞俾由故道春夏之间及天旱水微
流清则遏水由𥓂洞下出黑马沟口即可避汶河百数
十里之沙渗余大奇之随因中道有五泉隔绝不能入
遂止如将五泉者横汶开沟以入焉亦无不可治水者
卷七 第 39a 页 WYG0576-0702c.png
尚其审诸万历间工科都给事中常居敬河工八议一
浚泉源以资灌注查得会通河南北千里尽赖十八州
县百八十馀泉之流分为五派新泰莱芜平阴汶上蒙
阴宁阳等九州县入南旺者为分水派泗水曲阜等四
县入济宁者为天井派其功最大其所需尤甚切也乃
平昔之疏浚既疏天时之亢旱又久是以泉政多弛通
流无几近据济宁道按察使曹子朝分守济南道参政
吕坤新浚出泰安州谢过城等六泉新泰县刘官庄等
卷七 第 39b 页 WYG0576-0702d.png
五泉莱芜县韩家庄等五泉东平州源头泉一处曲阜
县新跑泉一处发源颇盛导入汶河堪以济接则自此
之外安知无湮没于沙砾而散漫于草莽者乎但浚泉
虽易治汶实难盖河广沙深屈曲之流不足以润久渴
之吻臣等亲视龙湾等泉源源而来比至汶则一吸而
尽犹无泉也又必督令捞浅等夫择其积沙淤漫者浚
为河泓俾深五尺阔一丈则水得所归而趋壑亦易矣
然各泉坐落各府州县近者四五十里远者三四百里
卷七 第 40a 页 WYG0576-0703a.png
管泉分司岂能遍历近奉明旨各分守道兼管似为得
策臣以为仍当责成各掌印官督率夫役以时疏浚每
年终分守道会同管泉分司将各官新泉搜出若干旧
泉废弃若干类报总河分别奖戒庶人心有所警惕而
泉流足济运道矣一复湖地以预潴蓄查得山东泉源
有时微细故设诸湖积水以济飞挽盗决有禁占种有
禁诚重之也乃今则不然南旺安山蜀山马场等湖始
因岁旱水涸地属閒旷当事者召人佃种徵租取息以
卷七 第 40b 页 WYG0576-0703b.png
补鱼滕两县之赋于是诸湖之地半为禾黍之场甚至
奸民壅水自利私塞斗门复倡为湖低河高之说申禁
非不严而占吝若故矣除安山湖批查未报外今勘得
南旺湖周围九十三里计地二千七百顷原有斗门一
十四座止存关家大闸常明口二处其馀邢通口孙强
口等十二处俱已湮塞合行修复本湖东边南阜地量
留护岸一里共计一百六十二顷南北留护岸地半里
共计一百一十六顷一十亩令原主佃种纳课其馀专
卷七 第 41a 页 WYG0576-0703c.png
备蓄水仍筑子堤一道以为封界湖内北高南低应于
中亘筑长堤一道自吴家巷起至黄家寺止长一十四
里根阔一丈五尺顶阔八尺高八尺界为二区寺前铺
张住口建斗门一座以便上下接济马踏湖周围三十
四里零二百八十步计地四百一十馀顷俱应退出还
官其东北空缺处长十里零二百四十步应筑土堤一
道约束湖水不使泄漏西岸原有王岩口滚水石坝年
久渰没合行修复蜀山湖周围六十五里零一百二十
卷七 第 41b 页 WYG0576-0703d.png
步计地一千八百九十馀顷除宋尚书香火地六顷并
高亢地八顷五十三亩照旧令民佃种纳租外其馀地
一千八百七十五顷四十六亩二分俱筑堤蓄水东岸
李泰口闸以下十五里原有冯家滚水大坝相应修复
马场湖周围四十里零三分内高阜地九十三顷二亩
先年召种纳课抵补鱼滕县粮今查得前项补足责令
退业还官并低洼地六百四十顷四十二亩九分俱筑
堤蓄水内有安居斗门三座合行修复其各湖占种麦
卷七 第 42a 页 WYG0576-0704a.png
田法应追夺但念年荒民贫且承业已久收成将近候
麦熟之日令其芟刈照地退还以上工料人夫等项通
共银该四千七百一十七两七钱于兖州府库河道银
内动支修完于湖口竖立大石明注界址斗门以杜侵
占如是庶法明而漕河永赖矣一筑坎河以防渗漏查
得汶合诸泉之水西流抵南旺分注南北以成漕而济
运故汶蓄则漕盈汶泄则漕涸夏秋之间水固有馀冬
春之后不可便有涓滴他适明矣乃戴村以上有坎河
卷七 第 42b 页 WYG0576-0704b.png
口西趋盐河为入海故道沛然就下势若建瓴先年总
河侍郎万恭堆集石滩盖谓溢则纵之平则留之意甚
善也但时久滩废非不岁有修筑而沙堤一线乱石数
堆走泄甚易万一全河尽趋则运道涸可立待岂得为
完计哉臣等督同管河同知州判等会估得本口应修
滚水石坝一座计长六十丈面阔一丈底阔一丈五尺
深入土四尺出土三尺并雁翅细石及桩木铁灰工食
等项通共该银八千一百六十七两四钱一面办料兴
卷七 第 43a 页 WYG0576-0704c.png
工水溢则由顶以上任其宣泄水落则由坝以内尽资
实用且以免盐徒盗决之弊也汶其有全利乎如是则
一劳永逸而岁岁补石之费亦可免矣一建闸座以便
节宣夫漕河之水其出有限而其流无穷所以樽节积
蓄俾盈科而进全有赖于诸闸也故地有高下则闸有
疏密要之势相联络庶几便于启闭惟济宁寺前铺闸
至天井闸则延长七十里东昌通济桥闸至梁家乡闸
则延长五十里闸启水泄积蓄为难司河者每当粮运
卷七 第 43b 页 WYG0576-0704d.png
盛行之时排木堵水名为活闸苟且一时终非久计甚
至各帮运军船一经过捧土筑坝流入河中愈成滩浅
运艘正行不便挑浚无惑乎舟行之艰也合于二处适
中之所南则钜野县火头湾地方建闸一座名曰通济
北则博平县梭堤集地方建闸一座名曰永通俱照各
闸事规启闭济运除各匠役工食候完扣算外每闸估
计粗细石料并木桩铁麻船只等项各该银三千九十
五两八钱九分五釐于东兖二府河道银内动支每闸
卷七 第 44a 页 WYG0576-0705a.png
闸夫三十名溜夫五十名即于各县停役夫内拨用如
是则关束有具节宣得宜水利有停蓄而运艘不致浅
阁矣一设闸官以肃漕规国家之设官也有似大而实
冗者裁之为宜有似小而实切者增之为便查得运河
一带闸座每闸设官一员统领夫役盖启闭有人责成
良便顷缘新河告成枣林上下水平闸面不行启闭遂
将枣林闸官裁而不设间付之南阳闸官兼理之迩来
天时久旱河流微细本闸水浅启闭为急尚可以南阳
卷七 第 44b 页 WYG0576-0705b.png
之官摄之乎夫一启南阳一闭枣林互相阖辟势如呼
吸一不得人泻而尽矣近且无官付之一二闸夫之手
在官船则莫敢谁何在民船则大为簸弄既以病商复
以敝运以故漕舟至此殊费牵挽而往来者亦称不便
也不知闸官虽卑职掌犹在且廪俸无多国家亦何惜
此五斗而令河道要害之地为无人之境哉合于枣林
并新添二闸各设官一员俾司闸务庶职守得人而漕
规不废矣一给关防以重事权国家之事莫重于河漕
卷七 第 45a 页 WYG0576-0705c.png
故于泉闸特设部臣经理之所以重委任而专责成也
各管河郎中俱奉有敕印是以文移称便惟南旺管泉
主事其设已久关防未给因循至今夫管泉管闸先年
曾以二人理之今并责之一官其任亦重矣督理乎十
六州县之泉而相隔数百里之远止以空白文移临之
即旁午载道鲜不不以弁髦视河臣欲其昭法守而一
众志也难矣且粮船过闸例应十日一报漕抚衙门相
隔千里无关防则驿递不行事多掣肘殊非一端夫以
卷七 第 45b 页 WYG0576-0705d.png
闸官之微尚有条记关防何独于部臣而反靳之也至
于运河黄河二同知职守既专责任亦重凡工程之勤
惰钱粮之出入咸赖稽察事绪孔棘弊窦易生使少失
于防闲未免稽违河务近见邸报杨村管河通判已奉
明旨给与关防则兖州府管河同知事体相同合无将
管泉主事并两河同知均赐铸给庶文移便而事权重
矣一严筑坝以便挑浚照得汶水入湖接济运道每岁
寒冱之时遂将河口筑坝遏流分泄蜀山马踏等湖候
卷七 第 46a 页 WYG0576-0706a.png
来春冰泮之日开坝受水是冬则以河之水汇于湖春
则以湖之水济于河故南旺临清一带因得乘时挑浚
不致淤浅法至善也除隔岁大挑已奉有钦定期限外
其馀每年当天气渐寒正宜筑坝绝流也而往来船只
力以缓筑为请多方阻挠甚至十一月终尚不得筑者
不知天寒冰合乃驱荷锸之夫裸体跣足凿冰施功其
将能乎及寒冰初解正宜固封蓄水也则又以速启为
请百计催促至有正月初旬放水行舟者不知隔岁之
卷七 第 46b 页 WYG0576-0706b.png
水所蓄无几三春无雨则运艘方至乂将何以济之乎
法制未明事体掣肘管河官徒茹苦而不敢言也合无
请赐明旨除大挑年分外每年定以十月十五日筑坝
绝流至次年二月初一日开坝行舟势豪船只不能横
扰该管河官员不许阿徇违者听督抚衙门参究大书
刋石于南旺板闸二处以便观览如是则明旨森严人
心惕息不但便于挑河亦且足以蓄水一举而两得之
矣一复夫役以备脩防山东河道浅深不一而汶河冲
卷七 第 47a 页 WYG0576-0706c.png
发淤塞为多各项夫役俱不可缺查得兖州府属如汶
上钜野嘉祥济宁鱼台南阳利津等处原额设捞浅浅
铺堤夫各数不等共计二千四百五十二名后因河流
稍顺遂裁减一千一百三十三名扣银入官以备支用
止存见役夫一千三百一十九名不知扣存有节省之
名而雇募起无穷之弊一时河道淤浅调度徵发为难
工之弛废久矣今议于汶上县量复捞浅夫七十四名
浅铺夫三十名钜野嘉祥二县量复捞浅夫三十八名
卷七 第 47b 页 WYG0576-0706d.png
浅铺夫五名济宁卫量复捞浅夫一十一名济宁州量
复捞浅夫三十二名浅铺夫一十二名鱼台县量复捞
浅夫十名浅铺夫二十名南阳利津量复堤夫八名东
平州量复泉夫二十名东昌府通济桥闸量添闸夫十
名庶挑河浚泉不致乏人矣然猾民之包揽肆意偷安
管河之代替任情影射甚至逃故不报占吝私役种种
情弊虽增犹弗增也合行管河同知通判逐一汰选严
加稽覈庶工役得有实济而河务不致稽违矣常居敬
卷七 第 48a 页 WYG0576-0707a.png
请开安山湖奏略据兖州府管河通判王心查得安山
一湖周围共一里其间东北自通湖闸起至西北焦天
禄庄止计长十三里自焦天禄庄起至西南王禹庄止
计长七里零自王禹庄起至东南青孤堆止计长九里
零自青孤堆起至通湖闸止计长七里零周围共计三
十八里此系水匮堪以积水者也但湖形如盆碟高下
不甚相悬水积于中原无堤岸东南风急则流入西北
燥地西北风急则流入东南燥地未及济运消耗过半
卷七 第 48b 页 WYG0576-0707b.png
且自许民佃种以来百里湖地尽成麦田先年总理河
道傅都御史履亩分析除徵租银二千六百五十三两
岁抵鱼滕二县秋粮外其低洼处所封为水匮法非不
善但统陇无界禁例不严民情无厌渐至今日殆无旷
土矣为今之计应将水匮三十八里筑一高堤堤以外
照旧佃种徵银堤以内挑深蓄水管河通判等官不时
巡历庶堤界既明人无盗种之弊矣至于安山闸边原
有通济积水二闸不便出水访得万历九年有金把总
卷七 第 49a 页 WYG0576-0707c.png
曾于八里湾握沟放水人甚称便至今形迹犹存应于
此处建闸一座又西北地名似蛇沟其地更低水势散
漫应于此处亦建闸一座庶于旧闸入者于新闸出蓄
泄得宜漕河有赖矣臣即便会同巡抚山东右副都御
史李戴巡按山东御史吴龙徵会议得设湖蓄水本漕
政之良规清湖济漕实治河之要务自南旺而下四百
馀里始达卫河其间全赖安山一湖积水济运所系之
重何如也惟自召佃之弊政一行而豪民之侵占无已
卷七 第 49b 页 WYG0576-0707d.png
变沮洳为膏腴视官湖为已业日侵月削久假不归寸
土无遗殊可痛恨即今久旱河浅百计疏浚如抱漏卮
沃焦釜傍徨无策皆缘水匮未复之故也及今则清湖
蓄水真若蓄艾岂非第一义哉侵盗奸民本应尽法重
究槩夺还官亦不为过但私相授受其来已久展转耕
佃已非一人且四外高亢之地不便潴蓄终成旷废据
勘将少洼之地三十八里周遭筑堤封为水匮既可以
免渗漏易竭之患又可以杜强梁无厌之谋似亦计之
卷七 第 50a 页 WYG0576-0708a.png
得也外八里湾似蛇沟二处便于放水委应建立闸座
其筑堤建闸之费初据各官议将盗种湖麦刈半入官
以为工料之需但恐饥民乘几起衅且非大公之体仍
听本主收割前项经费相应动支河道银两应用清理
之后大竖石碑立文册乂必严盗决之禁定巡视之法
如是则一劳永逸而国朝水匮之良规庶几可复矣总
河潘季驯北河十议一守戴村坝汶水从陶泰而来就
盐河由博兴车渎入海自宋司空筑坝戴村蜒蜿九里
卷七 第 50b 页 WYG0576-0708b.png
屹如天成回狂澜而逆之西会通河始得济运此坝系
全河屏障先年设夫增土植柳培护周密岁年防弛以
渐单薄万一乘瑕复归故道不无可虑宜令东平汶上
管河官督夫培土栽柳悉如旧制此系运河第一吃𦂳
关键故首及之一守坎河口与戴村坝无异盖因戴村
既筑之后水无傍泄岁久复冲此口泉水决入盐河运
河每至浅涸万历十六年都给事中常居敬会同抚按
题请筑坝驯于十七年创筑石坝一道长六十丈水涨
卷七 第 51a 页 WYG0576-0708c.png
则任其外泄而湖河无泛滥之患水平则仍复内蓄而
漕渠无浅涸之虞利赖甚重防守当严必每岁六月初
旬即令东平州管河官驻劄坝上备料集夫相机捍禦
九月初旬始得撤守著为定例永保万全司河者宜加
慎焉一守冯何二坝冯家坝系蜀山湖之门户地卑而
水易泄故筑坝以障之蓄可益运泛不病民何家口系
南旺湖之尾闾此口稍卑汶水就西而下每决房家口
而伤运河之堤南旺之水则涸矣今筑石坝平时任其
卷七 第 51b 页 WYG0576-0708d.png
南逝水涨泄而之西良得策也每岁伏秋专责管河官
不时巡视少有圮坏即便修砌一挑浚汶河淤沙坎河
口石坝固为完策但可以泄水而不可以通沙日久淤
停沙填河内则能致水涨漫或沙嘴横射河湾则能逼
水冲决宜督管河官乘暇集夫挑浚使水不东逼径直
南趋诚为保全石坝要务是在司河者先事而加之意
尔一巡守五湖堤岸运艘全赖于漕渠每资于水匮五
湖者水之匮也止因旧堤浸废界址不明民乘乾旱越
卷七 第 52a 页 WYG0576-0709a.png
界私种尽为禾黍之场先臣兵部侍郎王某原建土堤
南旺湖周围堤长一万九千七百八十八丈三尺蜀山
湖堤自冯家坝起至苏鲁桥止长三千五百八十丈自
苏鲁桥西至田家楼止原系收水门户栽植封界高柳
马场湖堤东面长一千六百二十丈北面原留入水渠
道栽植封界高柳马踏湖堤自弘仁桥起至禹王庙止
长三千三百一十三丈安山湖堤长四千三百二十丈
而斗门闸坝悉已完备可收济漕永利驯因旧为新督
卷七 第 52b 页 WYG0576-0709b.png
筑完固但近湖射利之徒觊觎水退希图耕种盗决之
弊禁令当严每年冬春管河官周围巡阅责令守湖人
役投递甘结庶河防饬而水利无渗泄之患疆界明而
奸民杜侵越之萌矣一因时分合汶流南旺分水地形
最高所谓水脊也决诸南则南流决诸北则北流惟吾
所用何如耳当春夏粮运盛行之时正汶水微弱之际
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馀宜效轮番法如运艘浅于济
宁之间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以灌茶城如运艘
卷七 第 53a 页 WYG0576-0709c.png
浅于东昌之间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以灌临清
当其南也更发滨南诸湖水佐之当其北也更发滨北
诸湖水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暵克有济矣
此以智役水以人胜天力不劳而功倍计无愈此临时
酌之一先期挑浚月河南旺旧例两年一大挑筑坝断
流不通舟楫始开月河官民称便欲挑正河必先挑月
河一时两役并兴夫多苦累时迫则工必略工略则沙
必淤自今万历十八年挑正河为大挑十九年挑月河为
卷七 第 53b 页 WYG0576-0709d.png
小挑以后著为定规庶舟楫往返既不阻于稽缓夫役
用工亦不病于烦难矣一筑土坝以利接济闸河地亢
卫河地洼临清板闸口正闸卫两水交会处所每岁三
四月间雨少泉涩闸河既浅卫河乂消高下陡峻势若
建瓴每一启板放船无几水即尽耗漕舟多阻宜于闸
口百丈之外用桩草设筑土坝一座中留金门安置活
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闸则外有所障水势稍
缓而于运艘出口易于打放卫水大发即从拆卸岁一
卷七 第 54a 页 WYG0576-0710a.png
行之费无几何此亦权宜之要术也一疏卫济运卫水
发源于河南辉县苏门山名曰搠刀泉经新乡等处合
淇漳二水逾馆陶至临清合汶河之水经德州出天津
直沽入海板闸以下全赖此水济运夏秋之交粮运盛
行每患浅涩盖因辉县源头建有仁义礼智信五闸壅
泉灌溉民田以致水不下流殊妨国计宜行分巡东昌
道每岁粮运北行卫水消涸呈报总河衙门移文河南
管河道速将五闸封闭俾水尽归运河其馀月分或水
卷七 第 54b 页 WYG0576-0710b.png
势充盈仍听民便庶公私两不相妨而运艘不滞矣一
疏浚泉源按山东泉源属济兖二府一十六州县共一
百八十泉分为五派以济运道新泰莱芜泰安肥城东
平平阴汶上蒙阴之西宁阳之北九州县之泉俱入南
旺分流其功最多关系最重是为分水派也泗水曲阜
滋阳宁阳迤南四县之泉俱入济宁关系亦大是为天
井派也邹县济宁鱼台峄县之西曲阜之北五州县之
泉俱入鲁桥是为鲁桥派也滕县诸泉近入独山吕孟
卷七 第 55a 页 WYG0576-0710c.png
等湖以达新河是为新河派也又沂水蒙阴诸泉与峄
县许池泉俱入邳州徐吕而下黄河经行无藉于此是
为邳州派也酌其缓急则分水天井鲁桥之派均属漕
河命脉每岁春夏听司道严督管泉官夫疏浚通达俾
源源而来庶几有济但数月不雨其流必竭万历十六
年漕渠乾涸百计疏浚卒无涓滴之流至闰六月初旬
大雨连朝诸泉俱涌河渠遂盈则地利未尝不系于天
时也至于山泉沙碛颇多汶河每为淤垫须于大挑之
卷七 第 55b 页 WYG0576-0710d.png
期一并挑浚使泉流无阻亦一策也







  北河纪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