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747-004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普济方卷三     明 周王朱橚 撰
  方脉总论
   辨七表八里脉法
浮芤滑实弦𦂳洪为七表 迟缓涩微沉伏濡弱为八
里 浮为中风左手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
浮腹胀胃虚尺脉浮大便难右手寸口脉浮肺风鼻塞
关脉浮食不消化尺脉浮小便涩 芤为失血及血实
卷三 第 1b 页 WYG0747-0046d.png
左手寸口脉芤则吐血或衄血关脉芤大便下血尺脉
芤小便赤及下血右手寸口脉芤胸中有积血关上脉
芤腹内有瘀血尺脉芤小腹疼痛下血 滑为吐逆寸
口滑胸满气逆关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脉滑为下
痢妇人月信不通滑脉但在寸关皆主吐逆 实为下
痢寸口实胸中热关脉实腹中满寒疝气急下痢尺脉
实小腹满痛小便涩 弦为拘急寸口脉弦胸中急痛
关脉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脉弦小腹急满左右弦皆
卷三 第 2a 页 WYG0747-0047a.png
主拘急 𦂳为痛寸口脉𦂳头中痛关脉𦂳心下痛尺
脉𦂳脐下痛左右𦂳皆主痛也 洪为实寸口脉洪胸
胁热满关脉洪胃中有实热吐逆无常尺脉洪小腹满
阴中痛左右洪皆主热 迟为寒寸口脉迟上焦有寒
关脉迟中焦有寒尺脉迟下焦有冷左右迟皆主寒
缓为风结寸口脉缓皮肤不仁关脉缓腹中有风结尺
脉缓下焦有寒左右缓皆主风寒 微为气结寸口脉
微上焦寒气痞结关脉微胃中寒心下痛愊愊然尺脉
卷三 第 2b 页 WYG0747-0047b.png
微小腹有寒聚左右微皆为气痛 涩为血滞寸口脉
涩阳气虚卫气虚不足关脉涩心血气虚荣气不足胫
逆冷腹中雷鸣左右涩皆主气不足 沉为水寸口脉
沉胸中有寒饮关脉沉心下满短气尺脉沉腰痛脚弱
有积水气左右沉皆主水 伏为物聚寸口脉伏胸中
物聚关脉伏有水气溏泄尺脉伏水榖不化左右伏皆
有物聚 濡为虚损寸口脉濡气少虚损多汗关脉濡
苦重下虚弱尺脉濡发热恶寒左右濡俱主虚损 弱
卷三 第 3a 页 WYG0747-0047c.png
为筋萎寸口脉弱阳气虚汗自出关脉弱胃气不足小
热大虚尺脉弱骨肉酸疼左右弱皆主虚 浮芤相搏
中风衄血 浮滑相搏中风吐逆 浮实相搏中风下
痢 浮弦相搏中风拘急 浮𦂳相搏中风体痛 浮
洪相搏中风发热
   论七表形候歌
浮如指下捻葱叶
 浮者阳也主风虚运动之候浮应东方木木生风故
卷三 第 3b 页 WYG0747-0047d.png
 脉高虚而浮泛其状一寻之若透皮肤之间按之不
 足举之有馀似乎太过其脉虚软混然如指下捻葱
 叶之状谓之浮凡息数盛急主风邪之候浮洪中风
 体热浮滑中气痰逆浮𦂳则风痰体痛浮缓气痰体
 倦虚气相并也微浮者虚劳冷汗寸浮主头目昏痛
 关浮气满不食尺浮肾脏虚风浮入肺窍壅塞主大
 肠不利
芤则中虚有两头
卷三 第 4a 页 WYG0747-0048a.png
 芤者阳也荣卫妄行失血之候也气则关膈不能续
 故脉来指下寻之其状两头则有中间全无脉者气
 之府也血为荣气为卫血随气气引导血也气既失
 导而不能相随故绝处者为气所格也按则两头有
 中间无指下寻之若散之状谓之芤凡芤主失血芤
 浮主风吐血芤滑气逆吐血微芤便中利血寸芤而
 𦂳吐血膈痛关芤乃瘀血停留兼滑亦吐血尺芤即
 小肠便血而痛也右尺芤则大肠下血
卷三 第 4b 页 WYG0747-0048b.png
滑似动珠来往利
 滑者阳也主气交并逆动之候也滑应北方壬癸水
 故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象水猊也其状指下寻之
 三关如珠动按之则定不出圆圆凑指滑利若按动
 珠之状谓之滑滑者阴气壅阳气虚滑而数者主寒
 热滑而洪者主吐逆翻胃𦂳滑者主体倦小肠急痛
 微滑上部或冷逆下部则下痢气疼寸滑主见吐逆
 关滑胃中积冷尺滑主上热下冷而虚躁也
卷三 第 5a 页 WYG0747-0048c.png
实向浮中取次求
 实者阳也象中央戊巳土之位故体来实高下取之
 皆有主三焦满也其脉指下寻之未绝举之有馀而
 积阳于内壅而不散三焦皆满指下按浮中流故气
 壅于中脉来高下各得其所故脉之状似实也寸实
 主胸中伏热不能进食关实中焦气满膨刺也
弦苦筝弦时带数
 弦者阳也象东方木位气血收敛之猊指下寻之脉来
卷三 第 5b 页 WYG0747-0048d.png
 筝弦而小直气血收敛筋脉不能舒畅故脉象弦猊
 按之不足举之有馀若筝弦小直时带数曰弦主拘
 急劳急体痛乏力虚汗寸弦头目痛关弦胸积冷胃
 中时逆恶寒尺弦丹田冷而盗汗虚梦尺寸弦胸中
 急痛关弦主心中拘急尺主小肠急痛
𦂳伏琴弦促轸留
 𦂳者阳也主三阳并盛形如转索伏于阳络之候也
 故寻之三关通度𦂳急如促琴轸也由阴阳相搏气
卷三 第 6a 页 WYG0747-0049a.png
 血交争指下寻之有馀举之指数而洪也𦂳脉形大
 于弦故似琴弦状曰𦂳𦂳主狂躁而神乱不定或𦂳
 滑则吐逆寒热𦂳而甚数主热体疼寸𦂳主头疼关
 𦂳主胸膈疼尺𦂳主丹田急痛
洪举有馀来极大七阳为表定其由
 洪者阳也应南方火主荣络大热而气灼烁之候脉
 来盛极指下按之如火之炎上象火升腾如掩压之
 猊故也又曰按之在肤混然若浮实有力而大曰洪
卷三 第 6b 页 WYG0747-0049b.png
 洪主吐逆又曰近君火为阳中之阳故阳气升而榖
 气不能转故乃吐耳寸洪上焦热壅关洪胃热而吐
 身热而闷尺洪主便赤如血涩痛也
   七表病脉
浮为在表
 为风(应人/迎) 为气(应气/口) 为热 为痛 为呕 为
 胀 为痁 为喘 为厥 为内结 为满不食
 浮大为鼻塞 浮大长为风眩癫疾 浮滑疾为宿
卷三 第 7a 页 WYG0747-0049c.png
 食 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 浮短为肺伤诸气
 浮滑为饮走利 浮细而滑为伤饮 浮滑疾𦂳为
 百合病 浮数为大便坚为小便数 浮𦂳为淋为
 癃闭 浮缓为不仁
寸芤为吐血
 微芤为衄血 关芤为大便出血 尺芤为下焦虚
 小便出血
滑为吐
卷三 第 7b 页 WYG0747-0049d.png
 为满 为欬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畜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
  滑散为结热 滑实为胃热 和滑为妊娠 滑
 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滑而浮大小腹
 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
 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嗽 为大便不禁
 实𦂳为阴不胜阳 为胃寒 为腰痛
卷三 第 8a 页 WYG0747-0050a.png
弦为寒
 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气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𦂳为恶寒 为疝瘕 为
 癖 为瘀血 双弦为胁急痛 弦而钩为胁下刺
 痛 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
𦂳为寒
 为头痛骨内痛 为欬 为喘 为满 浮𦂳为肺
 有水 𦂳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𦂳急为遁尸
卷三 第 8b 页 WYG0747-0050b.png
  𦂳数为寒热
洪为胀
 为满 为痛 为热 为烦 洪实为癫 洪𦂳为
 痈疽为喘急亦为胀 洪大为祟 洪浮为阳邪来
 见
   七表脉名
一浮者风虚运动之候浮脉应金于时为秋万物至秋
而终草木花叶皆落其枝独在若毫毛焉故其脉之来
卷三 第 9a 页 WYG0747-0050c.png
轻虚浮泛千金云按之不足举之有馀按之不足则知
其虚于下也举之有馀则知轻浮于其上也昔人喻如
捻葱叶之状也者诚得之故浮有风有虚二候之诊
二芤者失血之候芤之为物两旁有中间虚脉之应于
诊者有若是古人因取以名之也人之一身所资赖者
惟气与血血以荣之气以卫之故荣血卫气相恃以行
两不相失然后经脉流通而无间断芤脉之诊则不然
盖阳邪所盛血与气失其道路不能相继续故其脉之
卷三 第 9b 页 WYG0747-0050d.png
状举指浮大而软按之两头实而中间虚也凡诊见之
皆失血
三滑者血相并逆动之候滑脉属水故往来滑利如珠
而中有力按之即伏不进不退外柔内刚应水之象原
滑之由阴气壅而阳气虚气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为
邪胜虚弱而不能固护保持阴气壅甚而不息为满为
吐由此故也
四实者三焦气满之候实应吐之象脾主中州而属土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47-0051a.png
焉实本脾虚之證而以实名之者盖脉之来举指有馀
按之不足浮中沉皆有力而言之也且人之五脏非脾
不养脾居其中灌溉四旁脾气平和则阴阳升降上下
往来流而无滞脾若受邪而虚弱则阳伏而不散中壅
而实塞三焦气满形于诊者由此而然
五弦者血气收敛之候血荣卫气脉之所依也气卫于
外以充皮肤血荣于中以营经络周一体而无间应百
刻而不违此乃平人之常也而乃贼邪干之则肤腠戢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47-0051b.png
闭经络凝泣血气因之以收敛而不散故筋脉皮胃皆
为之拘急而不得舒畅在于指下若按筝弦𦂳直带数
者是也四时之脉春亦谓之弦正以阴气之所入寒气
之所胜至春则血气方向于温舒当弦尔若十二经脉
之中非其时诊见之是谓血气收敛拘急之候
六𦂳者寒激搏伏于阳络之候指下寻之三关通度来
往速利按之有馀举指甚足状若洪弦千金所谓弦与
𦂳相类盖以似之而非仲景云脉𦂳如转索而无敇予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47-0051c.png
以𦂳脉按之实数似切绳状诚得之矣夫阴阳和则血
气调阴阳逆则血气争平人之常无所忤犯阴阳未尝
不和也及有所感触在阳受之则为阳邪而以阳并阴
在阴受之则为阴邪而以阴并阳阴阳并毗血气所以
不得其平者此尔𦂳脉之诊则以阳邪并于阳络而三
阳并壅故其證身热体痛内烦躁扰复痞逆也
七洪者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洪应南方丙丁火于
时为夏万物至夏盛极长大也气象之故夏脉亦贵于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47-0051d.png
洪非其时诊见洪脉在于十二部之中皆为邪热候夫
洪者水也洪而大焉血气之在人无异乎水以不依其
道逆行而为洪惟气与血欲其常不可暴也而邪热所
胜偏阳隆盛则荣卫之行不得其道乃气壅而血溢故
其脉之来举按皆极大轻手寻之于肤已得混混然若
浮若实有力而软内经曰夏日在肤泛泛然万物有馀
亦论洪脉之盛大也
   论七表脉变例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47-0052a.png
七表脉者是客邪伤乃阴乘阳也其證身热恶寒是外
阳而内阴见也七表脉但热而不恶寒者是内外皆阳

如七表證自汗恶风却得八里脉者当用麻黄桂枝各
半汤如八里證自汗恶风得七表脉亦用麻黄桂枝各
半汤如有汗不恶风者黄耆白术黄芩汤如无汗不恶
风者葱豉汤脉如浮滑而长为三阳里禁不可发汗经
曰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仲景曰脉浮当汗三阳当汗者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47-0052b.png
谓阳中有阴夫表者是阳分也脉浮亦阳分也浮脉客
阴也故当发汗且阳中有阴者阳乃荣卫之分客阴自
外入居之故宜耗出而发去之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
此说非谓阳中有形迹之阴是阳中客邪之阴居其表
也三阳之表是三阳之标也无形经络受客阴乃表之
表也为阳中阳分也宜客去客阴邪也故前说阳中有
阴当汗若三阳之里是三阳本也主有形受邪膀胱与
胃是也既受在有形之处惟宜利小便下大便则愈此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47-0052c.png
乃阳中之阴也此说言主前说言客若不穷主客邪正
之理必伤人命三阳当下者三阴者脏也外有所主内
无所受所主者皮毛血脉肌肉筋骨也无所受者无所
受盛也在三阳经络中有邪者是为无形乃阴中之阳
可汗而已是经络无形受寒邪当发汗去之为三阴标
之病也三阴本者脏也盛则各归于胃是有形病也当
自各经络中药入胃下去之此乃三阴当下也是为阴
中之阴可去之者阴中者主也有阳者客邪也言阴经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47-0052d.png
中受阳邪染于有形物中不得出者可下略说八里乃
阳乘阴也其證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阳内但寒
不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也仲景云厥深热亦深厥微
口伤烂亦因发汗得之夫七表八里发汗吐下者治伤
寒必当仔细论之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乃坏證未理脉
中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
为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分其内外以辨虚实
治从标本万举万当夫标本者太阳有标本之化少阴
卷三 第 14a 页 WYG0747-0053a.png
亦然太阳标热而本寒从此生七表少阴标寒而本热
从此生八里太阳标本皆阴少阳标本皆阳惟阳明与
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乎中也此与六气之标本也叔和
所载者是七表八里九道脉计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
有皆从标从本从乎中假令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
太阳脉浮少阴脉沉此乃沉浮交内经曰若从标本论
之是为长短交长以发汗短以下长曰阳明短曰太阴
长者阳明当解表利小便短者太阴当下土郁则夺之
卷三 第 14b 页 WYG0747-0053b.png
下令无壅碍故长脉发之短脉下者是滑与涩交滑居
寸而热涩居尺而寒滑居尺而热涩居寸而寒涩脉居
尺寸皆损气血滑居尺寸皆助阴阳内经曰滑脉曰生
涩脉曰死至是三阴三阳变化表里也
   七表脉主治
云岐子云左手三部寸关尺受非谓主位之脉皆客邪
之脉也
一浮者阳也主咳𠻳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
卷三 第 15a 页 WYG0747-0053c.png
安按之不足举之有馀阴不足阳太过寒则伤形热则
伤气故肺咳𠻳气促宜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五味子 制半夏(各半/两)白芍药
  人参 桑白皮(各二/钱半)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
 食后温服
按之不足举有馀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荣中热
欲可生精要补虚
卷三 第 15b 页 WYG0747-0053d.png
 藏中积冷按之不足荣中有热举之有馀阳有馀阴
 不足也治之宜地骨皮散
  人参 地骨皮 柴胡 黄耆  生地黄(各一/两半)
  白茯苓(半/两)知母(一/两)石膏(二/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
 细细温服连夜顿服生精补虚地黄丸
寸浮中风头热痛
 主脉浮客脉又浮客主同宫主太阳中风头痛有汗
卷三 第 16a 页 WYG0747-0054a.png
 脉浮缓桂枝汤无汗脉浮𦂳麻黄汤风在上焦如太
 阳头痛汗出转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小柴胡
 汤太阳头痛羌活汤
关浮腹胀胃虚空
 主脉弦客脉浮风寒热相合致胃中虚空何谓胃虚
 夫浮脉者风邪也弦者肝脉也以木能克土致胃中
 虚空理中丸主者风在中焦子能令母实而变为寒
 也东垣去乾姜加厚朴陈皮是为调中汤
卷三 第 16b 页 WYG0747-0054b.png
  制厚朴 陈皮(去/白)制半夏(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人参(五/钱)
  甘草(炙三/钱)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
 食前服
尺部见之风入肺大便乾涩故难通
 肾脉沉反见浮脉为风火所乘肺气虚而不能生水
 浮脉行于水中知水反不能胜火浮主诸风之脉尺
 部见之是阴虚阳盛之意也风入肺者何也是金水
卷三 第 17a 页 WYG0747-0054c.png
 之虚水既衰弱金无所恃是水火之实火助木而生
 风肾气虚故风入肺燥使津液内竭故太阳乾涩而
 燥内经曰侮所胜也已乘所盛也火侮其水而胜其
 金薄其子而囚其母治之以七圣丸风在下焦
  槟榔 木香 羌活 川芎 桂(各半/两)大黄 郁
  李仁(各一/两)
 右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之微利为
 度生姜汤下
卷三 第 17b 页 WYG0747-0054d.png
二芤者阳也主淋沥气入小肠脱血病者皆从太阳在
寸则吐血在下泻血在中者缓之
芤脉在上加减栀子汤
  栀子(四个/碎)香豉(半/两)
 先以水二盏煮栀子仁至七分入豉煮三五沸去滓
 温服得吐止
芤脉在中宜泻黄散
  藿香叶 山栀子仁 甘草(各半/两)防风(三/两)石膏(一/两)
卷三 第 18a 页 WYG0747-0055a.png
 右㕮咀水二盏煎一盏细细服无时
芤脉在下宜猪苓汤
  猪苓 滑石 泽泻 阿胶(炒各/等分)
 右㕮咀水二盏用前味煎至一盏去滓后入阿胶化
 开
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兼疼痛
大作汤丸必自除
 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凡人之十二经络以应沟渠
卷三 第 18b 页 WYG0747-0055b.png
 是荣卫气血不散不能盈满经络故见芤脉主淋沥
 小便浓及血大作汤丸者四物汤地黄丸补之桃仁
 承气汤以泻之一云大柴胡汤如秘加大黄
寸芤积血在胸中
 主脉浮客脉芤二者相合血积胸中热之甚也治之以犀
 角地黄汤血在上焦
  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半)黄连(一/两)大黄(一两/半)
 右㕮咀水二盏秤一两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之
卷三 第 19a 页 WYG0747-0055c.png
关内逢芤肠里痈
 主脉弦客脉芤二者相合积血于肠中是肺先受邪传
 入大肠当用桃仁承气汤血在中焦又云芤脉在中
 或吐血生痈治抵当丸或地黄丸抵当丸
  大黄 水蛭(炒制各/半两)䖟虫(三钱/)
 右㕮咀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
 温水下利为度未利加数服之
尺部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浓
卷三 第 19b 页 WYG0747-0055d.png
 主脉沉客脉芤沉芤相合积血在下抵当丸抵当汤
 主之血在下焦或以加减桃仁承气汤
  桃仁(半/两)甘草(二钱/半)大黄(一/两)(三/钱)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煎至一半去滓入
 芒硝三钱化开食后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右云上焦有血先便后血下焦有血先血后便中焦
 有血便血齐作
三滑者阳也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仲景曰
卷三 第 20a 页 WYG0747-0056a.png
卫气前通小便赤涩腰中气热先中膀胱又云小便赤
涩大便难是实热加减大柴胡汤主之
  赤芍药 柴胡(各一/两)枳实 大黄 黄芩(各半/两)
  草(三/钱)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煎至一半去滓温
 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滑脉如珠动曰阳腰中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
大泻三焦必得康
卷三 第 20b 页 WYG0747-0056b.png
 云岐云夫小便赤涩腰中生气是命门所生其脉流
 利数而疾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多寒少故宜泻以辛
 寒
  厚朴(制一/两)枳实(麸/炒)大黄(各半/两)芒硝(三/钱)
 右㕮咀用水一碗姜十片先煎厚朴枳实至一钟半
 再入大黄煎至一钟去滓入芒硝化开午食后温服
 未利次日晚食后服之
滑脉寸来多呕逆
卷三 第 21a 页 WYG0747-0056c.png
 主脉浮客脉滑浮滑相合而为呕生姜半夏汤主之
 有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寒在上焦缓者半夏
 汤
  制半夏(一/两)茯苓(二/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一钟姜七片煎至一半去滓食后
 服不呕吐者止不止者再服
关滑胃寒不下食
 主脉弦客脉滑弦滑相合引寒入胃致不能食春夏
卷三 第 21b 页 WYG0747-0056d.png
 平胃散秋冬理中丸主之如有表者小柴胡加桂汤
 半夏汤主之寒在中焦小柴胡汤加桂汤
  柴胡 黄芩 赤芍药(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炙三/钱)
  (四/钱)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七片煎去滓温服
尺部见之脐似水饮水下焦声沥沥
 主脉沉客脉滑沉滑相合寒结膀胱附子四逆汤寒
 在下焦
卷三 第 22a 页 WYG0747-0057a.png
  炮附子 炮生姜(各半/两)白术(一/两)甘草(三/钱)(七/钱)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前温服
四实者阳也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肢劳倦
实脉寻之举有馀伏阳蒸内致脾虚食少只缘生胃壅
温和汤药乃痊除
 洁古云脾脉本缓反得客脉实缓实相合主胃中有
 热故脾气温反实故不食也食少气不宣通故为胃
 壅上出浓血是也一云气寒则不通宣温则流行伏
卷三 第 22b 页 WYG0747-0057b.png
 阳者藏热于胃脾热而食少胃中虚热多生壅肿治
 之以藿香半夏散
  藿香叶 制半夏(各一/两)丁香(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七片煎去滓稍食
 前热服
 云岐曰脾受热而反虚故不能食温和汤药乃平胃
 散是也
实脉关前胸热甚
卷三 第 23a 页 WYG0747-0057c.png
 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阳气有馀胸中热其热在
 上焦宜凉膈散主之
  山栀子仁(一/两)连翘 黄芩(各二/两)大黄(半/两)薄荷(一两/半)
 右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钟同竹叶七片煎至一盏
 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当关切痛中焦任
 主脉弦客脉实弦实相合热在胸中可用调胃承气
 汤实在中焦
卷三 第 23b 页 WYG0747-0057d.png
尺脉如绳应指来腹胀小便应不禁
 主脉沉客脉实沉实相合沉胜实则是水胜火也乃
 主胜客乾姜附子汤主之实胜沉则是火燥去水乃
 客胜主也大承气汤主之此二證俱小便不禁实在
 下焦一云术附汤主之亦主胜客也
  附子(炮半/两)白术(一/两)甘草(炙三/钱)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半煎至一钟去滓食前
 温服
卷三 第 24a 页 WYG0747-0058a.png
五弦者阳也主劳风乏力盗汗多生手足酸疼皮毛枯
槁弦脉五脏俱伤盖木克土故也
弦脉为阳状若弦四肢更被气相煎三度解劳方始退
常须固脐下丹田
 脉如筝弦𦂳而急主四肢相煎木旺土衰四肢者辰
 戌丑未四末也土位也固脐丹田者八味丸是也又
 云木多损土又伤肌肉渐似成劳左传曰风淫末疾
 固脐丹田为脾言之
卷三 第 24b 页 WYG0747-0058b.png
寸部脉𦂳一条弦胸中伏痛状绳牵
 主脉浮客脉弦浮弦相合胸中急痛属少阳以小柴
 胡汤和解之弦在上焦
关中有弦寒在胃
 主客脉俱弦知木气有馀致寒气大实于胃中附子
 理中丸主之弦在中焦
下焦停水满丹田
 主脉沉客脉弦沉弦相合风寒气有馀下焦停水术
卷三 第 25a 页 WYG0747-0058c.png
 附汤主之弦在下焦
六𦂳者阳也主风气此太阳少阳相合主伏阳上冲变
 为狂病宜黄连泻心汤
  黄连 生地黄 知母(各半/两)黄芩(二/两)甘草(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服
𦂳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元忽然狂语人惊怕
不遇良医不得痊
 洁古云此是三阳合病𦂳数太阳也弦多少阳阳明
卷三 第 25b 页 WYG0747-0058d.png
 也故实则谵语云岐曰其脉𦂳洪而实阳气有馀之
 象主热即生风发作狂语可用小承气汤主之
  生地黄 黄芩 山栀子仁(各一/两)大黄(半/两)
 右㕮咀水煎一两以利为度
𦂳脉关前头里痛
 主脉浮客脉𦂳浮𦂳相合诸头痛皆属三阳太阳头
 痛羌活汤主之必愈入府大承气汤下之少阳头痛
 在经小柴胡汤主之入府小承气汤下之阳明头痛
卷三 第 26a 页 WYG0747-0059a.png
 在经白虎汤主之入府调胃承气汤下之其脉弦而
 头痛者内外也大柴胡汤主之𦂳在上焦
到关切痛无能动
 主脉弦客脉𦂳弦𦂳相合太阴受邪脾中切痛治之
 以芍药汤
  赤芍药(二/两)甘草(半/两)(三/钱)
 右㕮咀水煎一两加生姜七片服如实痛加大黄大
 承气汤当拣而用之𦂳在中焦
卷三 第 26b 页 WYG0747-0059b.png
隐指寥寥入尺来缴结绕脐常手捧
 主脉沉客脉𦂳沉𦂳相合绕脐痛者太阳与芍药汤
 主之不已是实湿在脾肾也术附汤主之𦂳在下焦
 桂枝芍药汤
  桂(一/两)芍药 炙甘草(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入姜枣煎服
七洪者阳也主头痛四肢浮热大肠不通燥粪结涩口
乾遍身疼痛洁古云此乃是正阳阳明身热目痛鼻乾
卷三 第 27a 页 WYG0747-0059c.png
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洪脉者按之实举之盛洪
者阳太过阴不及头痛四肢热大便难小便赤涩夜卧
不安治法阳證下之则愈如下之随證虚实有大承气
汤大柴胡汤桃仁汤随證用之此證有两议按之无举
之盛当解表不可下下之则死按之盛举之无不可表
当下下之则愈
洪脉根元本是阳遇其季夏自然昌若逢秋季及冬季
发汗通肠始得凉
卷三 第 27b 页 WYG0747-0059d.png
 云岐曰其脉举按皆盛本为相火之象发汗从表里
 从表宜麻黄汤从里宜大承气汤  麻黄汤
  麻黄 芍药(各一/两)葛根(一两/三钱)(一百/数)葱白(三/茎)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服无时以得
 汗而解未汗再服仲景谓身体疼痛立夏脉洪大诊
 知其病瘥也通肠七宣丸七圣丸大柴胡大承气可
 选而用
洪脉关前热在胸
卷三 第 28a 页 WYG0747-0060a.png
 主脉浮客脉洪浮洪相合热结于胸中凉膈散加减
 用之或连翘汤主之
  连翘(二/两)柴胡 当归 生地黄 芍药(各半/两)黄芩
  (一/两)大黄(三/钱)
 右㕮咀水两盏煎服之洪在上焦
到关翻胃几十重
 主脉弦客脉洪二者相合胃热不停翻胃衄吐以酸苦药
 除之或和之以调中汤
卷三 第 28b 页 WYG0747-0060b.png
  大黄(比众药/减半)葛根 黄芩 芍药 桔梗 茯苓
  藁本 白术 甘草(炙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一两服之不拘时候日二三服洪在中
 焦如秋冬寒在胃中不可用胃中有馀热也又云热
 在胸者凉药不可速也胃化火冲出其食诸逆冲上
 皆属于热食不得入
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洁古云洪尺由阴不及阳也从下至上先损肾肝故
卷三 第 29a 页 WYG0747-0060c.png
 小便赤涩骨痿筋缓云岐曰主脉沉客脉洪沉洪相
 合小便赤涩闭塞不通宜泽泻散主之
  赤茯苓 泽泻(各半/两)桑白皮 山栀子仁(各一/两)
 右㕮咀水煎一两服之得小便利为度不除者肾气
 不通可用大柴胡加大黄下之洪在下焦
凡此七表虽名阳脉有用热药者何答曰阳中有阴故
也通上下中二十一道脉證用药法者七表之病在于
上下调之上下在中者和之于中辨其脉證知其主客
卷三 第 29b 页 WYG0747-0060d.png
用仲景之药无不效也七表脉春夏得之为顺秋冬得
之为逆海藏云浮中风寒芤失血滑吐实下应须别弦
为拘急𦂳为痛洪大从来偏主热
   论八里形候歌
沉若烂绵寻至骨
 沉者阴也主阴盛阳乘之候沉者重也阴气厥逆阳
 气不舒故脉沉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
 重取之若按水中绵索之状其来不能透于皮肤但
卷三 第 30a 页 WYG0747-0061a.png
 于肉下得之曰沉主冷气攻击四肢疼逆寸沉伏冷
 痰于胸中关沉冷气膨刺尺沉腰重便数膀胱冷痛
 又尺沉主肺弱水气痛
微于指下细如丝
 微者阴盛阳衰之候指下寻之脉来而小细细如丝
 往来极微进退寻之若有若无曰微微主气虚冷逆
 崩中败血阳道怯弱寸微膈间冷逆关微主气促下
 流尺微丹田气冷阴汗气短
卷三 第 30b 页 WYG0747-0061b.png
缓小于迟来往慢
 缓者阴也主卫气有馀荣血不及之候故指下寻之
 往来迟缓也缓者荣中不流而卫气独行不得与阴
 道相续故来迟缓往来不急不慢不能甚有力透肌
 曰缓缓主四体倦怠寸缓主皮肤顽痹关缓主腹中
 风结肾气上攻夜多虚梦尺缓主风不利
涩则如刀刮竹皮
 涩者阴也主阳虚阴衰之候积气虚弱阴阳涩滞寻
卷三 第 31a 页 WYG0747-0061c.png
 之似有举之全无前虚后实来而不往如刀刮竹皮
 之状涩者不快之猊曰涩涩主气怯精寒不能自禁
 及女人胎气不安败血不止寸涩胃中积冷食不能
 转关涩主荣气散失不充肌肉尺涩丹田积冷夜梦
 遗精女人败血胎中冷痛
迟重欲寻来隐隐
 迟者阴也主阴胜阳衰指下重手乃得由阴络透于
 阳络阳气不来阴气独上而荣卫凝滞血气痞涩故
卷三 第 31b 页 WYG0747-0061d.png
 指下按之隐隐而来一息间三至曰迟主四肢厥冷
 体重恶寒寸迟心寒时战关迟肚中冷痛增寒尺迟
 腰重体寒便泄
伏潜骨重似来时
 伏者阴也主三阴毒气伏于三阳关格闭塞之候指
 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不离其所骨间隐
 隐而来凑指复去其力不能接至肌骨下乃得之曰
 伏主毒闭塞四肢血气不能相交而浑身沉重手足
卷三 第 32a 页 WYG0747-0062a.png
 厥冷寸伏积冷毒气灌胸关伏主肠间积冷闭塞尺
 伏虚冷水气伏结不消小肠膨冷痛
濡凑指边还怯怯
 濡者阴也主荣中怯而卫气虚指下按之似有再再
 还来凑指欲按依然却去往来软大曰濡主少气乏
 力目昏耳鸣下部虚冷寸濡主肝虚心烦关濡气虚
 精神恍惚尺濡恶寒冷汗体倦
弱按轻绵重不知
卷三 第 32b 页 WYG0747-0062b.png
 弱者阴也主虚气攻表指下寻之轻手乃得重手稍
 无往来无力自至乃去轻手若按轻绵之状曰弱主
 虚邪上攻血气困乏少人忧老人稍顺寸弱谷气虚
 弱食不能消关弱气多虚尺弱肾脏风攻损皮肤左
 右皆主筋痿也
   八里病脉
微为虚
 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
卷三 第 33a 页 WYG0747-0062c.png
 微弱为少气 为中寒
沉为在里
 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症 沉𦂳为上热
 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血而中散为
 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沉迟
 为痼冷 沉重为伤暑发热 沉𦂳为悬饮
缓为在下
 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
卷三 第 33b 页 WYG0747-0062d.png
 气不足 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 缓而迟虚寒
 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气血
 为亡汗 为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心痛
  涩𦂳为痹 为寒湿
迟为寒
 为痛 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伏为霍乱
卷三 第 34a 页 WYG0747-0063a.png
 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
 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小便难 濡而弱为
 内热外冷自汗
弱为虚
 为风热 为自汗
   八里脉名
卷三 第 34b 页 WYG0747-0063b.png
一微者阴盛阳衰气虚怯弱之候其脉之状指下寻之
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细细如丝故谓之微夫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之所以辅卫于一体运行于四
肢者阳气而已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下而阳
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苟为烦劳扰动则煎厥由生大怒
而伤不下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皆阳气之伤也微脉
之胗由阳道衰羸气欠而逆虚寒之极尔故主败血不
卷三 第 35a 页 WYG0747-0063c.png
止漏下便数体重腰疼面无光泽诸證生焉
二沉者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候沉与浮相对浮以阳
邪所胜血气发越而在外故为阳主表沉以阴邪所胜
血气困滞而不振故为阴主里沉脉之状指下寻之似
有举之全无缓度三关状如烂绵或者谓沉与伏相类然
沉者但沉而已未至于伏也所谓伏者潜伏之谓固有
闭匿者矣沉则异于是但血气羸弱而不自振故其脉
来不能透于肤但按之至骨肉则有馀也且气之在人
卷三 第 35b 页 WYG0747-0063d.png
壮则形体强盛衰则形体羸弱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
而昼则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气血六淫外贼
七情内扰于是真阳凋瘁荣卫耗极百病俱生率原于

三缓者卫气有馀荣气不足之候血流据气气动依血
二者相资不得相失缓者乃荣中不流卫气独行不相
续接故其脉来之且顺去之且迟举之且散徐徐然不
能甚有力透于肤表故曰缓缓应之象主脾者土也以
卷三 第 36a 页 WYG0747-0064a.png
缓为正扁鹊云脉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其为缓可知矣然脾之缓乃为常者其缓在中故也至
于十二经诊见之则异于是盖血以气为先气以血为
从今气独行而血凝泣则偏阳独胜而卫壅矣脉之缓
者原此乌得不为之病乎或难之曰缓之与迟二脉几
数何以辨之予曰缓脉大而慢迟脉小而衰缓者卫有
馀而荣不足迟者阴气盛而阳气衰二诊不侔当明察

卷三 第 36b 页 WYG0747-0064b.png
四涩者阳盛阴虚之候敷而施之阳之正也敛而涩之
阴之正也脉有阴阳适平则血气不至于相胜是为平
人今也阳气有馀阴气则虚乏阴不能和阳其血既欠
敛而涩之非涩之正也是以为阴之病内经曰涩者阳
气有馀滑者阴气有馀千金云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
者多气少血以二经义考之阴馀而滑为气欠阳馀而
涩则为血欠气欠则血有馀故滑脉之来流利而且圆
血欠则气有馀故涩脉之来艰涩而且散涩与滑相对
卷三 第 37a 页 WYG0747-0064c.png
故兼取而论之无求子云涩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余
居士喻涩脉如刀刮竹皮之状诚得
五迟者阴盛阳衰之候由阴络透于阳络阳气不下阴
气独上因而荣卫凝涩血气痞龃故其脉指下寻之重
手乃得一息之间隐隐而来三至而已是谓迟也夫呼
吸定息脉来五至平人之常今一息三至荣卫之行仅
得漏水之半而已迟孰甚焉此无他由心气不交于肾
故也盖心肾之相为气液犹阴阳之相为寒暑日月之
卷三 第 37b 页 WYG0747-0064d.png
相为昼夜者也今也阴气独上阳气不下交肾气虚并
则元脏不能独舒三焦之路闭塞荣卫何自而流通脉
行之所以迟者职由于此其为病必冷汗肢节痛肌肤
黑瘦体寒腹痛重覆不煖
六伏者阴毒之气伏于阳络关膈闭塞之候指下寻之
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再再寻之不离其部于骨间隐隐
而来凑指复去有力不能上于肌肉则无至骨节则见
所以然者由毒气闭塞三关不利故四肢厥冷血荣气
卷三 第 38a 页 WYG0747-0065a.png
卫凝结而脉为之伏也
七濡者荣怯卫虚之候夫血荣气卫相随以行流注于
一身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也今荣中怯弱卫气缺乏
自经络达于皮肤无以与之为流通则脉行之道濡而
不进故指下寻之似有按之依前却去曰濡昔人喻如
按水中帛诚得之凡诊见濡脉皆为血气虚弱之候
歌曰 濡而不进为濡脉 虚软如按水中帛 血荣
气卫总皆虚 三部逢之皆病亟
卷三 第 38b 页 WYG0747-0065b.png
八弱者虚气攻表之候故其脉见于肤表状如烂绵轻
手乃得重按即无怏怏不能前进又如浮沤之势近手
稍按则无矣凡见弱脉皆为虚气攻表阴绝之候及妇
人新产客风面肿
   论八里脉变例
济生拔粹云夫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
也阳乘阴也是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脉也有里之
表乃三阴经络总称标之名也有里之里者乃三阴之
卷三 第 39a 页 WYG0747-0065c.png
本脾肾肝总称之名也且三阴标者为阴中之阳本者
为阴中阴也盛则归于胃土乃邪染有形故里之表是
阴中之阳当渍形以为汗宜发之主宜缓里之里是阴
中之阴分也当急下之客宜急是知诸中客邪当急诸
主自病当缓前说七表乃春夏具三阳之说八里乃秋
冬具三阴当推移所在主客相合脉證依缓急治之
假令恶寒者里之表也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
是渍形以形也如有不恶风寒而反欲去衣身凉面目
卷三 第 39b 页 WYG0747-0065d.png
赤四肢逆数日不大便小便赤涩引饮身静重如山讝
语昏冒脉沉细而疾数者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也是
里之里病乃阴中之阴阳邪也此客邪当急下去之以
大承气汤除之仲景桂枝脉得麻黄證或麻黄得桂枝
證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如桂枝證二停麻黄證一停
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或麻黄證二停桂枝脉一停
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或麻黄脉桂枝證取脉为主
脉便为二停證为一停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治之或桂
卷三 第 40a 页 WYG0747-0066a.png
枝脉麻黄證亦脉为二停證作一停用桂枝二麻黄一
汤治之大抵圣人谓脉者司人之命故以脉为主多从
脉而少从證也举此脉證交互二法是不合全从于脉
亦不合不从于證如合證当两取之如證交变法中只
合从脉不从證也然亦不拘亦当临时消息传受逆从
元證来理所投去处及天之时令且七表有下者为内
外皆阳缓下入里有汗者为内外皆阴缓汗七表有汗
者为外阳而内阴急汗八里有下者为内阳而外阴急
卷三 第 40b 页 WYG0747-0066b.png
下故素问说标本之化立四制之法为此说也
   八里脉主治
云岐子曰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此八里
脉乃客邪之脉主位之脉三部主脉寸涩关缓尺数是
也此皆主随客变也
一微者阴也主败血不止面色无光微脉发象秋冬在
阴为惨阴太过阳不及是血不能守水胜火也血不止
者治之以香芎汤
卷三 第 41a 页 WYG0747-0066c.png
  香附子(一两/半)白芍药 当归(各一/两)(半/两)
 右为粗末水煎一盏食前服
指下寻之有若无漩之败血小肠虚崩中日久为白带
痛下多时骨髓枯
 此肾气有馀命门不足当补命门命门者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崩中白带者命门败也经水崩中谓之骨
 已枯治妇人伏龙肝散主之是为血不能守水胜火
 也血去精亡筋骨皆损阴成形养血补虚宜当归芍
卷三 第 41b 页 WYG0747-0066d.png
 药汤
  当归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一/两)乾姜(半/两)
 右㕮咀水煎一盏食前服
微脉关前气上侵
 阳虚内气上冲冷则生气主脉涩客脉微涩微相合
 逆气上侵可用膈气散主之微在上焦又云肺气上
 冲当以补肺散主之又治劳𠻳
  阿胶(一两/半)甘草(三/钱)黍粘子(二钱/半)马兜铃(半两/炒)杏仁
卷三 第 42a 页 WYG0747-0067a.png
  (去皮尖/十个)
 右为粗末水煎半盏食后温服加糯米煎更妙又均
 气散治不足
当关郁结气排心
 主脉缓客脉微缓微相合太阴虚痞均气散主之补
 肺散亦可微在中焦
尺部见之脐下积身寒饮水即呻吟
 主脉数客脉微数微相合阴盛阳虚治之以二气丹
卷三 第 42b 页 WYG0747-0067b.png
 微在下焦又云脉微饮水呻吟者阳虚也治之以八
 味丸呻吟者困重形于外也
一沉者阴也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虚气冲心闷而不
痛乃曰虚痞健胃建中汤理中汤是也手足冷治之以
八物汤
  当归 白术 人参 乾姜(各一/两)附子(炮去/皮)白芍
  药 桂(各半/两)丁香(三/钱)
 右㕮咀水煎一盏不拘时服
卷三 第 43a 页 WYG0747-0067c.png
按之似有举还无气满三焦脏腑虚冷气不调三部壅
通肠健胃始能除
 沉者阴也壅者虚结也言通肠者温也局方温白丸
 主之健胃者以理中汤主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
 主脉涩客脉沉涩沉相合留滞胸中变为痰治化痰
 玉壶丸中加雄黄或半夏丸
  半夏(一两/汤洗)雄黄(三钱/别研)
卷三 第 43b 页 WYG0747-0067d.png
 右为末生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
 十丸生姜汤下沉在上焦
当关气短痛难堪
 主脉缓客脉沉缓沉相合胃中有寒即痛可以九痛
 丸或橘皮半夏汤
  陈橘皮(去白/三两)半夏(制/)枳壳(炒各/一两)白术 茯苓 桂
  (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水煎食前服沉在中焦
卷三 第 44a 页 WYG0747-0068a.png
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主脉数客脉沉数沉相合客胜主也寒气有馀命门
 三焦败而虚故小便如泔八味丸中加桂附治之一
 法用黄耆丸主之沉在下焦
三缓者阴也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證在太阳风伤卫
当服桂枝汤一云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枳术汤主之
  白术 枳实(麸/炒)甘草(各半/两)
 右㕮咀入生姜七片水煎半盏食后温服
卷三 第 44b 页 WYG0747-0068b.png
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背
脑后三针痛即移
 太阳中风脉缓颈项强急不得侧可针风池风府浮
 白穴则痛移也用桂枝汤主之若缓大者属脾
缓脉关前搐项筋
 主脉涩客脉缓涩缓相合风邪伤卫项筋𦂳急可用
 桂枝汤不已葛根汤主之或羌活汤缓在上焦
  羌活 升麻 黄芩 葛根 石膏(各一/两)麻黄(去/莭)
卷三 第 45a 页 WYG0747-0068c.png
  (汤浸去/黄汁焙)防风 藁本 蔓荆子 细辛(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入生姜七片水煎温服无时
当关气结腹难伸
 主脉客脉俱缓脾湿大胜胃中大虚七气汤主之
  半夏(制一/两)人参 官桂 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入生姜七片水煎温服无时不已
 复煎苍术四两去皮泔浸水一碗煎取二大盏去滓
 入桂枝白芍药茯苓各二钱再煎取一盏服不已再
卷三 第 45b 页 WYG0747-0068d.png
 服或建中汤主之腹难伸者局方温白丸主之缓在
 中焦
尺上若逢症冷结夜间常梦鬼随人
 主脉数客脉缓数缓相合反为寒病宜桂枝加乾姜
 汤治之
  桂枝(一/两)白芍药 乾姜(各半/两)炙甘草(四/钱)
 右为㕮咀加生姜枣煎不已用半硫丸缓在下焦梦
 鬼者三焦虚气神不守故也白芍药一云白术
卷三 第 46a 页 WYG0747-0069a.png
四涩者阴也主通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

涩脉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胎中痛
无孕还须败血成
 主亡血失精妇人孕病或带下赤白或败血圣惠方
 乌金散治败血局方四物汤地黄丸失精权道药龙
 骨丸主之
  龙骨 苦楝子(各二/两)
卷三 第 46b 页 WYG0747-0069b.png
 右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五十丸又
 云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俱宜用酒煮当归丸
涩脉关前胃气并
 涩脉见处气血俱伤金有馀损伤万物主脉与客脉
 俱涩是也金有馀故并于上治之以匀气散或利膈
 丸桔梗汤涩在上焦
  桔梗(一/两)半夏(制半/两)陈皮(三/两)厚朴(一/两)枳实(麸炒/半两)
 右㕮咀每服半两食后水煎生姜服
卷三 第 47a 页 WYG0747-0069c.png
当关血散不能停
 主脉缓客脉涩缓涩相合故曰血散可用温经丸如
 胃不和调中丸涩在中焦
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主脉数客脉涩数涩相合阳气内虚阴气有馀故为
 逆冷治之以荜澄茄散或五补丸选用之涩在下焦
  人参 茯苓 地骨皮 熟地黄 牛膝(去苗酒/浸各一)
  (两/)
卷三 第 47b 页 WYG0747-0069d.png
 右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稍增至
 五十丸服至十日及半月觉气壅即服七宣丸经数
 日觉气散即服五补丸凡人所疾皆因风不宣散即
 成壅缓热风若气不流行即成痃癖冷气转生诸疾
 寻其本由都为不闲将理觉虚则补觉壅则宣常须
 五补七宣必相兼服之久服可去百病也
五迟者阴也主肾虚不安五迟本土也
迟脉人逢状且难遇其季夏不能痊
卷三 第 48a 页 WYG0747-0070a.png
 迟者阴也季夏阳也此證为失时反候阳盛阴虚治
 之宜泻心肺补肾肝泻心者导赤散补肾者地黄丸
神功诊着知时候道是脾来水必乾
 季夏见迟脉是土尅水也故不能痊
寸口脉迟心上寒
 主脉涩客脉迟涩迟相合主阴盛之故为心上寒治
 之以橘皮丸不已术附汤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乾姜(炮/)(各一/两)
卷三 第 48b 页 WYG0747-0070b.png
 右㕮咀煎一盏食前服迟在上焦
当关腹痛饮浆难
 主脉缓客脉迟缓迟相合腹中痛甚桂枝加附子汤
  桂 附子(炮各/一两)甘草(三钱/半)
 右㕮咀煎服或理中丸脉回以消食丸迟在中焦
流入尺中腰脚重厚衣重覆也嫌单
 主脉数客脉迟数迟相合水能尅火阴气盛可用附
 子理中丸迟在下焦
卷三 第 49a 页 WYG0747-0070c.png
六伏者阴也主毒气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自冷主
伏脉伏行于筋下气伏于内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
徐徐发汗治能消
 经曰清形以为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
 汤春夏以麻黄汤当缓与之阴盛阳虚汗之则愈
积气胸中寸脉伏
 主脉涩客脉伏涩伏相合主胸中积气治之沉香丸
卷三 第 49b 页 WYG0747-0070d.png
 或加减温白丸伏在上焦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当关肠癖常瞑目
 主脉缓客脉伏缓伏相合主中焦伏而不散乃风湿
 之气故肠癖瞑目治以五膈宽中散
  白豆蔻(一/两)缩砂仁 青皮 陈皮(去/白)丁香(各二/两)
  朴(制八/两)甘草(炙/)木香(各一/两半)香附子(炒八/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服无时清上实下如
 发之用羌活前药不已然后用此伏在中焦(一云血/散则肠)
卷三 第 50a 页 WYG0747-0071a.png
 (癖不散/则瞑目)
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主脉数客脉伏数伏相合邪胜寒之甚而不能化食
 故破腹坐卧不安治之以生姜枣汤(一名四/白汤)
  白术(一/两)黄耆 茯苓 白芍药(各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半两入生姜煎服不已养脾丸伏在
 下焦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脏不藏矣
七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卷三 第 50b 页 WYG0747-0071b.png
按之似有举还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
脏腑终传命必殂
 髓者肾之四体骨蒸者肾气衰绝终传者七传也土
 来尅水必殂也
濡脉关前人足汗
 主脉涩客脉濡涩濡相合肺气虚也而卫不能固于
 荣故多汗桂枝汤主之濡在上焦
当关气少精神散
卷三 第 51a 页 WYG0747-0071c.png
 主脉缓客脉濡缓濡相合精神散失乃气衰也治以
 定志丸或四君子汤加茯神濡在中焦至此难治也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主脉数客脉濡数濡相合主骨痿不能起于床五损
 至骨俱尽故不治
八弱者阴也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气弱多伤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年少得此须忧重
卷三 第 51b 页 WYG0747-0071d.png
老弱逢之病却痊
 脉若烂绵者阳气弱也以应秋毛之脉气弱多伤怏
 怏者轻手乃得不前者重手稍无是也少年得此须
 忧重者乃春夏也此时当洪大而有力今反无力而
 不前故忧其重也是春夏为逆秋冬为顺老弱逢之
 病却痊老弱者秋冬也秋冬脉当浮毛故为顺
关前弱脉阳道虚
 主脉涩客脉弱涩弱相合阳气虚也治之以五补丸
卷三 第 52a 页 WYG0747-0072a.png
 为久补四逆汤急治之
关中有此气多疏
 主脉缓客脉弱缓弱相合胃气内虚故气多疏散治之
 以益黄散平胃散选用之弱在中焦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主脉数客脉弱数弱相合主下部损肾气内绝既阴
 绝阳盛疼引于皮肤是三焦无阴镇抚阳离其原也
 气已损于肺无法可治也
卷三 第 52b 页 WYG0747-0072b.png
 
 
 
 
 
 
 
 普济方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