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八 第 1a 页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四十八
迪功郎新绍兴府嵊县主簿臣郎 晔 上进
记
仁宗皇帝飞帛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凤鸣驿记
墨妙亭记
仁宗皇帝飞帛记
问世之治乱必观其人问人之贤不肖必以世考之孟
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合
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
臣尝逮事 仁宗皇帝其愚不足以测知圣德之盛至
独私窃观四十馀年之间左右前后之人其大者固巳
迪功郎新绍兴府嵊县主簿臣郎 晔 上进
记
仁宗皇帝飞帛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凤鸣驿记
墨妙亭记
仁宗皇帝飞帛记
问世之治乱必观其人问人之贤不肖必以世考之孟
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合
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
臣尝逮事 仁宗皇帝其愚不足以测知圣德之盛至
独私窃观四十馀年之间左右前后之人其大者固巳
卷四十八 第 1b 页
光明隽伟深厚雄杰不可窥较而其小者犹能淳朴恺
悌靖恭持重号称长者当是之时天人和同上下驩心
才智不用而道德有馀功业难名而福禄无穷升遐以
来十有二年若臣若子罔有内外下至深山穷谷老妇
稚子外薄四海裔夷君长见当时之人闻当时之事未
有不流涕稽首者也此岂独上之泽欤凡在位者与有
力焉太子太傅安简王公讳举正(本传云㪯正字伯仲/世为魏人礼部尚书)
(化基之/子也)臣不及见其人矣而识其为人其流风遗俗可
得而称者以世考之也熙宁六年冬以事至姑苏其子
诲出庆历中所赐公端敏字二飞白笔一以示臣且请
臣记之将刻石而传诸世臣官在太常职在太史(公尝/为太)
(常博士又/带自史馆)于法得书且以为抱乌号之弓不若藏此笔
悌靖恭持重号称长者当是之时天人和同上下驩心
才智不用而道德有馀功业难名而福禄无穷升遐以
来十有二年若臣若子罔有内外下至深山穷谷老妇
稚子外薄四海裔夷君长见当时之人闻当时之事未
有不流涕稽首者也此岂独上之泽欤凡在位者与有
力焉太子太傅安简王公讳举正(本传云㪯正字伯仲/世为魏人礼部尚书)
(化基之/子也)臣不及见其人矣而识其为人其流风遗俗可
得而称者以世考之也熙宁六年冬以事至姑苏其子
诲出庆历中所赐公端敏字二飞白笔一以示臣且请
臣记之将刻石而传诸世臣官在太常职在太史(公尝/为太)
(常博士又/带自史馆)于法得书且以为抱乌号之弓不若藏此笔
卷四十八 第 2a 页
(史记封禅书云齐人公孙卿言黄帝铸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馀人龙乃)
(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墯墯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升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
(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保曲阜之履(后汉东平王苍传云今鲁/国孔氏尚有仲尼车舆冠)
(履明德盛者光灵远也注/云孔子庙在曲阜城中)不若传此书考追蠡以论音
声(赵𡵨孟子注云禹时钟在者追蠡也追钟/钮也钮擘齧处深矣蠡蠡欲绝之貌也)不若推点
画以究观其所用之意存昌歜以追嗜好(杜预左传注/云昌歜即昌)
(蒲𦵔柳子厚题退之毛颖传后言文王之昌蒲𦵔屈/到之芰曾晰之羊枣然后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不
若因褒贬以想其所与之人或藏于名山或流于四方
凡所见者皆当耸然而作如望旄头之尘而听属车之
音相与勉为忠厚而耻为浮薄或由此也夫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
(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墯墯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升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
(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保曲阜之履(后汉东平王苍传云今鲁/国孔氏尚有仲尼车舆冠)
(履明德盛者光灵远也注/云孔子庙在曲阜城中)不若传此书考追蠡以论音
声(赵𡵨孟子注云禹时钟在者追蠡也追钟/钮也钮擘齧处深矣蠡蠡欲绝之貌也)不若推点
画以究观其所用之意存昌歜以追嗜好(杜预左传注/云昌歜即昌)
(蒲𦵔柳子厚题退之毛颖传后言文王之昌蒲𦵔屈/到之芰曾晰之羊枣然后尽天下之奇味以足于口)不
若因褒贬以想其所与之人或藏于名山或流于四方
凡所见者皆当耸然而作如望旄头之尘而听属车之
音相与勉为忠厚而耻为浮薄或由此也夫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
卷四十八 第 2b 页
得禾以名其书(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武帝得鼎于汾水/改元元鼎见本纪)叔孙胜狄以名其子(春秋文公十二/年鄋瞒侵齐遂)
(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言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以命宣伯杜预注云得臣待事而名其三)
(子因名宣伯曰/侨如以旌其功)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
扶风之明年(扶风即凤翔府时陈/希亮公弼守凤翔)始治官舍为亭于堂
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
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
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
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
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
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
(武帝得鼎于汾水/改元元鼎见本纪)叔孙胜狄以名其子(春秋文公十二/年鄋瞒侵齐遂)
(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言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以命宣伯杜预注云得臣待事而名其三)
(子因名宣伯曰/侨如以旌其功)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
扶风之明年(扶风即凤翔府时陈/希亮公弼守凤翔)始治官舍为亭于堂
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
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
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
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
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
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
卷四十八 第 3a 页
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
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
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
雨之赐也其又可志邪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
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𥜗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
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
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
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
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
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
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
雨之赐也其又可志邪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
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𥜗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
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
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
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
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
卷四十八 第 3b 页
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淩虚之所为筑也方其
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
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
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
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
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
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
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
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邪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
台之复为荒田野草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馆下见皇览)其南则
汉武之长杨五柞(长杨五柞宫皆在盩及武帝尝猎长/杨又幸五柞张晏云有五柞木因以)
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
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
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
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
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
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
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
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邪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
台之复为荒田野草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馆下见皇览)其南则
汉武之长杨五柞(长杨五柞宫皆在盩及武帝尝猎长/杨又幸五柞张晏云有五柞木因以)
卷四十八 第 4a 页
(名/宫)而其北则隋之仁寿(杨素为文帝营仁寿宫规模为/侈帝怒素惧封八曰母恐后至)
(当自免巳而/果然见本传)唐之九成也(高祖武德元年废麟游郡为/鄜州州有九成宫即随之仁)
(寿/宫)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
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颓
垣无复存者既巳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
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
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
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巳言于公退而为
之记(遗事别录云东坡签书凤翔每作斋醮等文公弼/必涂改数往反至为公弼作凌虚台记曰东则秦)
(穆公祈年橐泉南则汉武长杨五祚至于终篇公弼览/之笑曰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
(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凤鸣驿记
(当自免巳而/果然见本传)唐之九成也(高祖武德元年废麟游郡为/鄜州州有九成宫即随之仁)
(寿/宫)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
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颓
垣无复存者既巳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
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
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
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巳言于公退而为
之记(遗事别录云东坡签书凤翔每作斋醮等文公弼/必涂改数往反至为公弼作凌虚台记曰东则秦)
(穆公祈年橐泉南则汉武长杨五祚至于终篇公弼览/之笑曰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
(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凤鸣驿记
卷四十八 第 4b 页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丙申乃/仁庙嘉祐元年/公时年二十一将㪯进士)
(东游京师故/取道凤朔)求舍于馆人既入不可居而出次于逆旅
其后六年为府从事(嘉祐六年公年二十六应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是岁十/二月到任)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
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
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
召馆吏而问焉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
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
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坏钉各以枚计稍
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有八而民未始有
知者余闻而心善之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
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
(东游京师故/取道凤朔)求舍于馆人既入不可居而出次于逆旅
其后六年为府从事(嘉祐六年公年二十六应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是岁十/二月到任)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
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
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
召馆吏而问焉吏曰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
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
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坏钉各以枚计稍
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有八而民未始有
知者余闻而心善之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
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
卷四十八 第 5a 页
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与
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
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
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
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
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
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巳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
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
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曰岂
弟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
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
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
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其所不屑则躁否则惰
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
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
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
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
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巳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
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
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曰岂
弟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
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
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
卷四十八 第 5b 页
则是真足书也
墨妙亭记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
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
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晋谢/安谢)
(万朱谢庄梁柳恽唐/颜真卿皆尝守吴兴)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
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
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
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巡劳来出于至诚富有馀者皆
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
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
墨妙亭记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
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
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晋谢/安谢)
(万朱谢庄梁柳恽唐/颜真卿皆尝守吴兴)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
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
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
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巡劳来出于至诚富有馀者皆
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
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
卷四十八 第 6a 页
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又以其馀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为吴兴新
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
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时熙宁五年公通/判杭州沿檄至湖)
(文集有将到湖州/寄朝孙莘老之作)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
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
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犹为差
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
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
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
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
又以其馀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为吴兴新
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
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时熙宁五年公通/判杭州沿檄至湖)
(文集有将到湖州/寄朝孙莘老之作)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
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
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犹为差
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
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
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
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
卷四十八 第 6b 页
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
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柰何而后巳此之谓知命是
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
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四十八
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柰何而后巳此之谓知命是
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
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