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7b 页
No. 2015
* 重刻禅源诠序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未尝
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为道。如仲尼之一贯。
老聃之无为。释氏之空寂。人异道同。此其證
也。况夫禅教两宗同出于佛。禅佛心也。教佛
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圣时
遥。师承各异。教者指禅为暗證。禅者目教为
渐修。明暗未得其公。顿渐罔知攸定。迭为诋
毁殆若仇雠。非但鼓之空言。抑且笔之简册。
世道日下。弊将何如。昔圭峰禅师患之。遂将
教禅诸祖著述章句旨意相符者。集为一书。
名曰禅源诸诠。以训于世。将使两家学者知
一佛无二道。四河无异味。言归于好。永无败
盟。源诠之功。岂易量哉。予每见南方此弊尤
甚。安得人有是书一洗旧习。咸与惟新兴念
至此。未尝不废食而叹也。今雪堂总统大师。
若有所契。特捐衣长复新诸梓。以广流传。千
里走书俾为序引。裴公相国既述于前。自视
何人敢此凌躐以贻识者之诮。然而此书平
生所爱慕者。何幸挂名其间。故不让也。大德
七年七月住昆山荐严无外惟大序。
* 重刻禅源诠序
禅源诠者。唐圭峰禅师之所作也。佛之道广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7c 页 T48-0397.png

之学禅者。志穷实相。以言语为苛纤。设教
者。务覈真诠。以空寂为诞肆。离为异门。莫明
统一。岂佛之道本然哉。于是以教三种證禅
三宗。谓依性说相。即息妄修心。破相显性。即
泯绝无寄。显示真心。即直明心性。江汉殊流
而同归智海。酸咸异调而共臻禅味。至于空
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
开示正觉。然又虑末学之易惑而难悟也。则
又旁行为图朱墨以志之。自顿觉至成佛。十
重为净。自不觉至受报。十重为染。净染之源
由于圣凡。心法悉具真妄。是名藏识。不觉则
迷真逐妄历劫轮回。顿觉则舍妄归真随顺
解脱。虽然学者要知真如阐教如标月指。若
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则诠图两忘。愚
智通为般若。垢净俱證菩提。南岳天台南侁
北秀。与达磨东来宗旨无有差别。尚何禅与
教之分哉。唐大中时。裴相国休为之叙。复手
书是图。付金州延昌寺。后传唯劲师。再传玄
契师。而图行闽湘吴越间。国朝至元十二年。
世祖御广寒殿。愿问禅教要义。帝师及诸耆
德。以禅源诠对。上意悦命板行于世。后二十
有九年为大德癸卯。嗣法雪堂仁禅师。奉旨
之五台。回途过大同。得金时潜庵觉公禅师
所书图。益加考订。锦粹以传诸远。俾圭峰禅
师研真显正。化导群迷之意。永久不坠。其为
利益何可称量。文原与师为方外交。乃随喜
赞叹为之次序其说书诸编首。是岁闰月朔。
应奉翰林文字将仕佐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8a 页 T48-0398.png

* 重刻禅源诠序
雪堂禅师。智识雄迈行解圆通。喜修为。乐施
与。一日谓余曰。愚尝患世之学佛者。不究如
来设教之因妄执空有竞分大小。曰顿曰渐
曰禅曰律。訾訾纷纷千数百年。如护父足使
具受病。虽遇一二同志有以启之。恨不能家
喻而户晓也。幸得圭峰所述禅源诠。其文博
雅其旨切当。悉叙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且
作图示心一真实谛含三大义。无明缘染诸
相妄起。依修断法获證入理。提纲举要如指
诸掌。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万机
之暇。御琼华岛延请帝师。太保文贞刘公亦
在焉。乃召在京耆宿问诸禅教乖互之义。先
师西庵赟公等八人。因以圭峰禅源诠文为
对。允惬宸衷。当时先师嘱其弟双泉泰公为
之记。仍命雪堂镂板流行。愚以参问诸方。未
暇及此。向于云中普恩兴国二寺各获一本。
后在京万寿方丈。复得辽朝崇天皇太后清
宁八年印造颁行天下定本。与文士较正拟
欲刻梓以传永久。请叙一言庸伸先师遗志。
余闻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峰师忧世之心
也。然不有斯文无以解其惑。不寿其传无以
利其众。学者睹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
矣。古人所谓四难者。今三难不具其一。则在
诸方参学者傥能不负二师弘法利人之念。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8b 页 T48-0398.png

阿师驾般若航登彼岸。岂有不达者哉。翰林
待制朝列大夫同修。
国史贾汝舟序
* 禅源诸诠集都序叙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圭峰禅师集禅源诸诠为禅藏而都序之。河
东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
菩萨间生据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
三门。一真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
弘调御之说。而空性异宗。能秀二师。俱传
达磨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
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夺顺取。密指显
说。故天竺中夏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
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證悟之
门。尽是正真之道。而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
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
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
变。(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函人唯恐伤人。矢人唯恐不伤人。盖所习之术然也。今学者但随宗徒
彼此相非耳。函字。唐韵。从金䤴者。铠甲也。周礼。函人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单为之。故孟子亦单作)法
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拿莫能辨析。则向者
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
恼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
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仲尼删诗书正礼乐。皆不得已而为之。故述而不作。乃圣
人贵道不贵迹。意道吾久修当宗佛法。今忽和会诸宗。岂欲立迹哉。不得已也。丁当也。正当须和会之时也)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8c 页 T48-0398.png

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
领而举者皆顺(荀子云。如振裘领。屈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据会要
而来者同趋(趋字平声呼之。周易略例云。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都序
据圆教以印诸宗。虽百家亦无所不统也)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
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
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
之深浅。通局之是非(此下叹叙述显。明而丁宁。欲人悟也)莫不提
耳而告之(毛诗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当时疾彼人不修德荒乱。言我不对面向汝说。又提耳
起耳。就耳边告汝。汝终不改也。意说丁宁之甚)指掌而示之(论语云。知其说者之于天下
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语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见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嚬呻以
吼之。爱软以诱之(此下叹慈悲忧念。如养赤子也)。乳而药之。
忧佛种之夭伤也(无少善根而作阐提。是夭伤也)。腹而拥之(毛诗
云。腹我顾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暂起去又回头顾我念惜之深也)。念水火之漂焚
也(欲是水火)挈而导之惧邪小之迷陷也(既有善根。又离五欲。
复恐不入于大乘也)挥而散之。悲斗争之牢固也。大明不
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此下叹悲
智与佛同也。佛日虽盛。得吾师然后回光曲照。佛慈悲虽普。得吾师然后弘益弥多)若吾师者。
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
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
为会教之人。本末相扶。远近相照。可谓毕一
代时教之能事矣(自世尊演教至今日。会而通之。能事方毕)。或曰。自
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
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
乎。答曰。佛于法华涅槃会中。亦已融为一
味。但昧者不觉。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
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9a 页 T48-0399.png

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兴则外
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
防在魔外(涅槃圆教和会诸法。唯简别魔说及外道邪宗耳)不当复执情
攘臂于其间也。呜呼后之学者。当取信于佛。
无取信于人。当取證于本法。无取證于末习。
(都序。以佛语印诸宗以本法照偏说。故丁宁劝其深信)能如是则不孤圭峰
劬劳之德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吾师之德。过于是矣。后之人观其法而不生悲感。木
石无异。且须保重也)。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
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故都
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
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
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
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
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
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
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
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
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
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
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9b 页 T48-0399.png

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
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
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
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
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
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
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
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
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
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
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
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压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
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
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
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
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
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
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
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
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
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
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證菩
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
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暨
重刻禅源诠序¶ 第 399c 页 T48-0399.png

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
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
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
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忘于
躯命。悯人切于神情(亦如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
是宿世难改)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
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證
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
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
辨金鍮。徒自疲劳。未见机感。虽佛说悲增是
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拾众入山习定均慧。
前后息虑相计十年(云前后者。中间被敕追入内住城三年。方却表请归山也)
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别法义。罗列
见于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
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
慧者。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诸教。故恳情于心
宗。又因辨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
也者。诸佛菩萨所留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
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
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渀荡
难依。就机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问夫言撮略者。文须简约。义须周足。理应撮
束多义在少文中。且诸佛说经皆具法(法体)
义(义理)因(三贤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罗蜜)果(佛之妙用)信(信法)解(解
义)修(历位修因)證(證果)虽世界各异化仪不同。其
所立教无不备此。故华严每会每位。皆结十
方世界悉同此说。今览所集诸家禅述。多是
随问反质旋立旋破。无斯纶绪。不见始终。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0a 页 T48-0400.png

处度人。事体各别。佛教万代依冯。理须委
示。师训在即时度脱。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
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绝于意地。理现于心
源。即信解修證。不为而自然成就。经律疏论。
不习而自然冥通。故有问修道。即答以无修。
有求解脱。即反质谁缚。有问成佛之路。即云
本无凡夫。有问临终安心。即云本来无事。或
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业。
举要而言。但是随当时事应当时机。何有定
法名阿耨菩提。岂有定行名摩诃般若。但得
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
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若不了自心但执名
教欲求佛道者。岂不现见识字看经元不證
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况阿难多闻总持。
积岁不登圣果。息缘反照。暂时即證无生。即
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应于
文字而责也。问既重得意不贵专文。即何必
纂集此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有虽经师授
而悟不决究。又不逢诸善知识处处勘契者。
今览之遍见诸师言意。以通其心以绝馀念。
二为悟解了者欲为人师。令广其见闻增其
善巧。依解摄众答问教授也。即上云。罗千界
即漭荡难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
直资忘言之门。亦兼垂禅教之益。非但令意
符于佛。亦欲使文合于经。既文似乖而令合
实。为不易须判一藏经大小乘权实理了义
不了义。方可印定诸宗禅门各有旨趣不乖
佛意也。谓一藏经论统唯三种。禅门言教亦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0b 页 T48-0400.png

禅诠何关经论。答有十所以。须知经论权实
方辨诸禅是非。又须识禅心性相方解经论
理事。一师有本末冯本印末故。二禅有诸宗
互相违阻故。三经如绳墨楷定邪正故。四经
有权实须依了义故。五量有三种勘契须同
故。六疑有多般须具通决故。七法义不同善
须辨识故。八心通性相名同义别故。九悟修
顿渐言似违反故。十师授方便须识药病故。
初言师有本末者。谓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
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
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唯弘佛
经。况迦叶乃至鞠多弘传皆兼三藏。提多迦
已下。因僧诤律教别行。罽宾国已来。因王
难经论分化。中间马鸣龙树悉是祖师。造论
释经数千万偈。观风化物无定事仪。未有讲
者毁禅禅者毁讲。达摩受法天竺躬至中华。
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
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
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非离文
字说解脱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频赞金刚
楞伽云。此二经是我心要。今时弟子彼此迷
源。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
别法。闻谈因果修證。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
修證正是禅门之本事。闻说即心即佛。便推
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前叙
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权实之经论对配
深浅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二禅有
诸宗互相违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义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0c 页 T48-0400.png

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传法互
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
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
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
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
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非唯
汎语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毁馀类。争
得和会也。问是者即收。非者即拣。何须委
曲和会。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
缘各皆党己为是。斥彼为非。彼此礭定。故
须和会。问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何必会
之。答至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至道非
边了义不偏。不应单取。故必须会之为一令
皆圆妙。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将矛刺盾
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
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
皆妙也。谓以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
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盾
相敌故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自然。
凝流皆水镮钏皆金故易也。举要而言。局之
则皆非。会之则皆是。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
各收其长。统为三宗对于三教。则何以会为
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各忘其情同归智
海(唯佛所说即异而同。故约佛经会三为一)三经如绳墨揩定邪正
者。绳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
禅。传禅者必以经论为准。中下根者但可依
师。师自观根随分指授。上根之辈悟须圆通。
未究佛言何同佛见。问所在皆有佛经。任学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1a 页 T48-0401.png

其次之文。便是答此问也。四经有权实须依
了义者。谓佛说诸经。有随自意语。有随他意
语。有称毕竟之理。有随当时之机。有诠性
相。有顿渐大小。有了义不了义。文或敌体相
违义必圆通无碍。龙藏浩汗何见旨归。故今
但以十馀纸都决择之。令一时圆见佛意。见
佛意后即备寻一藏。即句句知宗。五量有三
种勘契须同者。西域诸贤圣所解法义。皆以
三量为定。一比量。二现量。三佛言量。量者。
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
喻比度也。如远见烟必知有火。虽不见火亦
非虚妄。现量者亲自现见。不假推度。自然定
也。佛言量者。以诸经为定也。勘契须同者。若
但凭佛语不自比度證悟自心者。只是泛信。
于己未益。若但取现量自见为定。不勘佛语。
焉知邪正。外道六师亲见所执之理修之亦
得功用自谓为正。岂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
既无圣教及自所见。约何比度。比度何法。故
须三量勘同方为决定。禅宗已多有现比二
量。今更以经论印之则三量备矣。六疑有多
般须具通决者。数十年中频有经论大德。问
余曰。四禅八定皆在上界。此界无禅。凡修禅
者。须依经论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习。
修习成者。皆是彼禅。诸教具明。无出此者。如
何离此别说禅门。既不依经即是邪道。又有
问曰。经云。渐修祇劫方證菩提。禅称顿悟刹
那便成正觉。经是佛语。禅是僧言。违佛遵僧。
窃疑未可。又有问曰。禅门要旨无是无非。涂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1b 页 T48-0401.png

荷泽洪州参商之隙。又有问曰。六代禅宗师
资传授禅法。皆云。内授密语外传信衣。衣法
相资以为符印。曹溪已后不闻此事。未审今
时化人说密语否。不说则所传者非达摩之
法。说则闻者尽合得衣。又有禅德。问曰。达摩传心不立文字。汝何违背先祖讲论传经。
近复问曰。净名已呵宴坐。荷泽每斥凝心。曹
溪见人结跏曾自将杖打起。今问。汝每因教
诫即劝坐禅。禅庵罗列遍于岩壑。乖宗违祖。
吾窃疑焉。余虽随时各已酬对。然疑者千万。
悯其未闻。况所难之者情皆遍执。所执各异。
彼此互违。因决申疑复增已病。故须开三
门义。评一藏经。总答前疑无不通彻(下随相当文义一一
脚注。指之答此诸难。欲见答处。须检注文也)七法义不同善须辨识者。
凡欲明解诸法性相。先须辨得法义。依法解
义。义即分明。以义诠法。法即显著。今且约世
物明之。如真金随工匠等缘作镮钏碗盏种
种器物。金性必不变为铜铁。金即是法。不变
随缘是义。设有人问。说何物不变。何物随缘。
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经论义理。只是说
心。心即是法。一切是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
一法生。然无量义统唯二种。一不变。二随缘。
诸经只说此心随迷悟缘成垢净凡圣烦恼菩
提有漏无漏等。亦只说此心垢净等时元来不
变常自寂灭真实如如等。设有人问。说何法
不变。何法随缘。只合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
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
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1c 页 T48-0401.png

故马鸣菩萨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
为义。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
是体。心生灭是相用。只说此心不虚妄故云
真。不变易故云如。是以论中一一云心真如
心生灭。今时禅者多不识义。故但呼心为禅。
讲者多不识法。故但约名说义。随名生执难
可会通。闻心为浅闻性谓深。或却以性为法
以心为义。故须约三宗经论相对照之法义
既显。但归一心自然无诤。八心通性相名同
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
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
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
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
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
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
今且略示名体。汎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
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此是
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黄庭经五藏论说也)二缘虑心。此是八
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乃至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
缘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心所善恶之殊。诸经之中。
目诸心所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
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
行故(黄庭经五藏论。目之为神。西国外道。计之为我。皆是此识)四乾栗陀耶。此
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然
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
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
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
是如来藏。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2a 页 T48-0402.png

经说。故知四种心本同一体。故密严经云。佛
说如来藏(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藏识)恶慧不能
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如来清净藏世
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指镮等喻赖耶。金
喻真如。都名如来藏)然虽同体。真妄义别本末亦殊。前三
是相后一是性。依性起相盖有因由。会相归
性非无所以。性相无碍都是一心。迷之即触
面向墙。悟之即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
信胸襟。于此一心性相如何了会。九悟修顿
渐似反而符者。谓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
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方可
渐修。或云由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
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如上等说。
各有意义。言以反者。谓既悟即成佛本无烦
恼名为顿者。即不应修断。何得复云渐修。渐
修即是烦恼未尽。因行未圆。果德未满。何名
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云相反。如下对
会。即顿渐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资也。十
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谓承上传授方便皆
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
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
俱泯功过齐袪。戒即无犯无持。禅即无定无
乱。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为梦幻。
意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学浅识。便但
只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
逸。故复广说欣厌毁责贪恚赞叹勤俭调身调
息粗细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
向执相。唯根利志坚者。始终事师方得悟修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2b 页 T48-0402.png

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
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
洗足之诲。摸象之喻。验于此矣。今之所述。岂
欲别为一本集而会之。务在伊圆三点。三点
各别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
识传授药病。须见三宗不乖。须解三种佛教
(前叙有人难云。禅师何得讲说。余今总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叙西域祖师皆弘经论耳也)。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细对详禅之三宗教
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后以
教證。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
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
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
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證之。
然后总会为一味。今且先叙弹宗。初息妄修
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
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
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
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
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
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
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
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2c 页 T48-0402.png

台惠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
别。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
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
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
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
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
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
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
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
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
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
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汎参禅理者。皆说此言。
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
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三直
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
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
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
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
性。复有二类。一云。即今能语言动作贪嗔慈
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
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
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
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
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
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
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诸法
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
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3a 页 T48-0403.png

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
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
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
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
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
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
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既了诸相非
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
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然此两
家皆会相归性。故同一宗。然上三宗中。复有
遵教慢教。随相毁相。拒外难之门户。接外众
之善巧。教弟子之仪轨。种种不同。皆是二利
行门各随其便。亦无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
合有二。故须约佛和会也。次下判佛教总为
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佛见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
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卒难开悟。故目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度。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
密意也)此一教中自有三类。一人天因果教。说善
恶业报令知因果不差。惧三途苦求人天乐。
修施戒禅定等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
至色界无色界。此名人天教。二说断惑灭苦
乐教。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
之集。修道證灭以随机故。所说法数一向差
别。以拣邪正。以辨凡圣。以分忻厌。以明因
果。说众生五蕴都无我主。俱是形骸之色。思
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
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
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
(贪名利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损我)痴(触向错解非理计校)等三毒。三毒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3b 页 T48-0403.png

(影随形响应声)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此是别业所感)三界胜劣
等处(所居处此是共业所感)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
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还生。界
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无始无终如级井轮。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
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厌下忻上。未说三界皆可厌患。又未破我。今具说之。即苦集二谛也。下破我执令修灭道二谛。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谛教)不是我者。此身本
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
风之四类。心有受(领纳好恶之事)想(取像)行(造作一切)识
(一一了别)之四类(此四与色都名五蕴)若皆是我。即成八我。况
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别皮毛筋
肉肝心肺肾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诸心数等亦各
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既有此众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
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复无别法。翻覆
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众缘似
和合相元非一体。似我人相元非我人。为谁
贪嗔。为谁杀盗。谁修戒施。谁生人天(知苦集也)遂
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
(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證得我空真如。得
须陀洹果。乃至灭尽患累得阿罗汉果(灭谛)
灰身灭智永离诸苦(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经。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
论。皆唯说此小乘及前人天因果。部帙虽多理不出此也)三将识破境教(说前所说境相。若起若灭。非唯无我。亦无如上等法。但是情识虚妄变起。故云将识破境也)说上生灭等
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有八
种识。于中第八藏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
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眼缘色。乃至七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3c 页 T48-0403.png

答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
患(病重心昏见异色人物)梦(梦相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
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
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于外境。亦复如是。唯
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
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
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證二
空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菩提
也。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槃也。解深密等
数十本经。瑜伽唯识数百卷论。所说之理。不
出此也。此上三类都为第一密意依性说相
教。然唯第三将识破境教。与禅门息妄修心
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
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
者。修唯识之心。故同唯识之教。既与佛同。如
何毁他渐门息妄看净时时拂拭凝心住心专
注一境及跏趺调身调息等也。此等种种方
便。悉是佛所劝赞。净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
坐与不坐任逐机宜。凝心运心各量习性。当
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时。圆顿本宗未行北
地。唯神秀禅师大扬渐教。为二京法主三帝
门师。全称达摩之宗。又不显即佛之旨。曹
溪荷泽。恐圆宗灭绝。遂呵毁住心伏心等事。
但是除病。非除法也。况此之方便本是五祖
大师教授。各皆印可为一方师。达摩以壁观
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
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又庐山远公与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4a 页 T48-0404.png

坐禅门户渐次方便。与天台及佚秀门下意
趣无殊。故四祖数十年中胁不至席。即知了
与不了之宗。各由见解深浅。不以调与不调
之行而定法义。偏圆但自随病对治。不须赞
此毁彼(此注通前叙。有人问难余云。何以劝坐禅者。余今以此答也)二密意破
相显性教(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
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
云无。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说前教中所变
之境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
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
不自生。由心故现。心空即境谢。境灭即心空。
未有无境之心。曾无无心之境。如梦见物似
能见所见之殊。其实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
识诸境亦复如是。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
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色。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
无四谛。无智。亦无得。无业。无报。无修。无
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
无著而为道行。诸部般若千馀卷经。及中百
门等。三论广百论等。皆说此也(智度论百卷。亦说此理。但论主
通达不执。故该收大小乘法相[淴-心+目]同后一真性宗)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
全同。既同世尊所说菩萨所弘。云何渐门禅
主及讲习之徒。每闻此说。即谤云。拨无因果。
佛自云。无业无报。岂邪见乎。若云佛说此言
自有深意者。岂禅门此说无深意耶。若云我
曾推徵觉无深意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但
可嫌人。岂可斥法。此上一教据佛本意虽不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4b 页 T48-0404.png

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浑沌不晓。故龙树提
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
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违有之空也。无
著天亲等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析性
相不同染净各别。破其执空令历然解于妙
有。妙有者是不违空之有也。虽各述一义而
举体圆具。故无违也。问若尔何故已后有清
辨护法等诸论师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
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学人根器渐钝互执空
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真
空。方乃成彼缘起妙有。护法等破断灭偏空
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无性真空。文
即相破。意即相成(叙前疑南北禅门相竞今于此决也)由妙有真空
有二义故。一极相违义。谓互相害全夺永尽。
二极相顺义。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若不相
夺全尽无。以举体全收故极相违方极顺也。
龙树无著等就极顺门故相成。清辨护法等
据极违门故相破。违顺自在成破无碍。即于
诸法无不和会耳。哀哉此方两宗后学经论
之者。相非相斥不异仇雠。何时得證无生法
忍。今顿渐禅者亦复如是。努力通鉴勿偏局
也。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
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各观
心各各察念。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
不为贤士。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
亦不约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此教说一切众生
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不因断惑成净。故云性
净。宝性论云。清净有二。一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胜鬘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此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4c 页 T48-0404.png

佛说)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
藏。亦名心地(达摩所传是此心也)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
自證得耽著生死。大觉慜之出现于世。为说
生死等法一切皆空。开示此心全同诸佛。如
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
如来智慧。俱以妄想执著而不證得。若离妄
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譬如有
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体无边廓周法界)书写
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
也)。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
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也)如一微尘(举一众生为例)一切
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喻世尊也)具足
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天眼力隔障见色。喻
佛眼力隔烦恼见佛智也)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喻迷时都不得其用。与无不别)
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喻说法除障)出此大经卷。令诸
众生普得饶益(云云乃至)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
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合书写三千世界事)具足在于众
生身中(合微尘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
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
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
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
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
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
众生修习圣道(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等)令离妄想。离妄想已
證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问
上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
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5a 页 T48-0405.png

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马鸣
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回向品
亦云。真如照明为性。又据问明品说。知与智
异。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
理智。故觉首等九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云何
佛境界智(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
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过去未来现在事。无不了达。故自在
无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分别即非真知。真知唯无
念。方见也)亦非心境界(不可以智知。谓若以智證之。即属所證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
智證。瞥起照心。即非真知也。故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论云。心不见心。荷泽大师云。拟心即差。故北宗
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不待离垢惑方净。不待
断疑浊方清。故云本清净也。就宝性论中。即拣非离垢之净。是彼性净。故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
群生(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入。即法华中开示
悟入佛之知见。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净者。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
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故数十本经论。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今时学浅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离垢净
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斥于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
性清净性自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也)。
宝藏论亦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此皆能知有无之智)真
知之知。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如是开示灵
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
性教也。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
华涅槃等四十馀部经。宝性佛性起信十地
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同。据
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
性之宗。既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
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说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5b 页 T48-0405.png

定正为斯人。故前叙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无
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
心也)喻以壁观(如上所叙)令绝诸缘。问诸缘绝时有
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證验
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
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
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
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證其体。然后印
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
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
时他宗竞播。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悬丝)恐宗旨灭绝。遂
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
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
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其默传者
馀人不知。故以袈裟为信。其显传者学徒易
辨。但以言说除疑。况既形言足可引经论等
为證(前叙外难云。今时传法者说密语否。今以此答也。法是达摩之法。故闻者浅深皆益。但昔密而
今显。故不名密语。岂可名别法亦别耶)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
初说相教中令坐禅否。答此有二意。谓昏沈
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抑伏。贪嗔炽
盛触境难制者。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
调伏。若烦恼微溥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
一行三昧。如起信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
身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唯心无外境界。
金刚三昧经云。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
禅。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5c 页 T48-0405.png

威仪(行住坐卧)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佛所
印身。据此即以答。三界空花四生梦寐。依
体起行修而无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谁论上
界下界(前叙难云。据教须引上界定者。以管窥天但执权宗之说。见此了教理应怀惭而退)然此
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
拣者。如上所说。俱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
性。馀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等。乃
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
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
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心悟故从体起
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辨十力妙身净刹。无所
不现。既是此心现起诸法。诸法全即真心。如
人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
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梦对妄想业报。器喻修行。影喻应化)故华
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
悟。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
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
见心。无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镜中相。楞伽云。
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
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与因俱故
知一切无非心也。全拣门摄前第二破相教。
全收门摄前第一说相教。将前望此。此则迥
异于前。将此摄前。前则全同于此。深必该
浅。浅不至深。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方于中
拣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拣自在性相无碍。
方能于一切法悉无所住。唯此名为了义。更
有心性同异顿渐违妨。及所排诸家言教部
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重刻禅源诠序¶ 第 406a 页 T48-0406.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