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群书治要卷第三十七
    秘书监钜鹿男臣魏徵等奉 敕撰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庄子
 尉缭子
  孟子
梁惠王
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
义而巳矣(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唯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以利为名则有不利)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之患/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
(也从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于篡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
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命)孟子对曰杀人也以梃与刃有以
异乎(梃杖/也)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
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杀/人无异也)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
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
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率兽而食人恶在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其为民父母也(为政乃若率禽兽食人/安在其为民父母之道)齐宣王
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曰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王怪/其大)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
囿方四十里耳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菟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
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郊关齐四境之/郊皆有关也)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也民以为大不亦
宜乎(设陷阱者丈尺之间耳今陷阱乃/方四十里民患其大不亦宜乎)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公孙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
(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亦易于转丸于掌上也)
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有乍见孺子将
入于井则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此观之无恻
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言无此四者当/若禽兽非人之)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心/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者/首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
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自贼害其性/使为不善)谓其君不能
者贼其君者也(谓其君不能为善而不匡/正者贼其君使陷恶者也)孟子
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
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技不可不慎也(矢/箭)
(也函铠也作箭之人其性非独不仁于作铠之/人也术使之然巫欲祝活人匠作棺欲其早售)
(利在人死也故治术不/可不慎修其善者也)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其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又甚焉善与人
同舍巳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
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
为善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舜从耕于历/山及陶渔皆)
(取人之善谋而从之故/曰莫大乎与人为善也)
滕文公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
食孟子曰治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
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治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于人者食人不能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劳心者君也劳力者民也君施教以治之民/竭力治公田以奉食其上天下通义所常行)
(也)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汎滥于天下尧独忧之
举舜而治焉舜使禹疏九河决汝汉八年于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尧以不得舜为
巳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巳忧分人以财谓之
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是故
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离娄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孟子曰离娄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
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
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言当行仁恩/之政天下乃)
(可/平)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泽不可法于后世
者不行先王之道也(仁心性仁也仁闻仁声远/闻也虽然犹须行先王之)
(道使百姓被泽乃/可为后世法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
不能以自行(伹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为政/伹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
(能独/自行)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
方圆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既竭心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也故为
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
法可谓智乎(言因自然即用/力少而成功多)是以惟仁者宜在
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恶于众也(仁者能由/先王之道)
(不仁者逆道则播/扬其恶于众人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
不仁国家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之内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而乐不仁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
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芥草/芥也)
(臣缘君恩/以为差等)
告子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申非疾痛害事
如有能申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
人也(无名之指手第四指也馀指皆/有名无名指非手之用指也)指不若人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
(心不若人可恶之大者也而/反恶指故曰不知类类事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
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
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孟子曰五谷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熟之而巳矣(熟成/也)
尽心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谓教民趣农役/有常时不使失)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业当时虽劳后/获其利则逸矣)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杀/此)
(罪人者其意欲生人也故/虽伏罪而死不怨杀者也)
  慎子
天有明不忧人之闇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
圣人有德而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闇
也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
人之贫也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矣
圣人虽不忧人之危也百姓准上而比于其下
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矣故圣人处上能无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害人不能使人无巳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
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取之也(有光明之德/故百姓推而)
(与之耳岂/其心哉)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
养巳也则圣人无事矣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
也衣之以皮魌则见之者皆走(荀卿曰仲尼之/状面若蒙魌)
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緆谓/细布)由是观之则玄
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䠯穷
谷野走千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理有相须/而作事有)
(待具而成故虽资倾城之观必俟衣裳之饰虽/挺越常之足必假药物而疾故有才无势将颠)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坠于沟壑有势无才亦腾乎/风云万动云云咸皆然耳)故腾蛇游雾飞龙
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
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
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
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
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
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
行者得助于众也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
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此得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于天
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古者工
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
胜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故士位可世
工事可常(古之宰物皆用其一能以成其一事/是以用无弃人使无弃才若乃任使)
(于过分之中役物于异便之/地则上下颠倒事能淆乱矣)百工之子不学而
能者非生巧也言有其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
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
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人之情也莫不自贤则/不相推政要在一人从)
(一人之所欲不必/善则政教陵迟矣)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
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理无由通通理以为
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也非立天下以为
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也非立国以为君也立
官长以为官也非立官以为长也法虽不善犹
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分财投策分马非钩
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赐得恶者不知
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使不上也明君动事必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由惠定罪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注者/所以)
(爱民礼者/所以便事)故欲不得干时(必于农/隙也)爱不得犯法
(当官/而行)贵不得踰规禄不得踰位惠不得兼官工
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
赏民无羡财(羡犹/益也)
因循
天道因则大(因百姓之情遂自然之性/则其功至高其道至大也)化则细
(化使从我物所乐其/理祸狭其德细小也)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
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违/性)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矫情引彼就我则忿戾/乖违莫有从之者矣)是故先王不受禄者不
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
则上不取用焉(夫君上取用必须天机之动性/分之通然后上下交泰经世可)
(久耳故放使自为则无不/得仕而使之则无不失矣)故用人之自为不用
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民杂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
(故圣人不求/备于一人也)大君者大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
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为资尽苞而畜之无能去取焉(夫人君之御世/也皆曲尽百姓)
(之能兼罗万物之分因其长短就而用之使能/文者为文能武者为武聋者使其听盲者使其)
(视故理有尽/用物无弃财)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
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也不择其下
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下莫不容莫不容故多
下多下之谓大上(其下既多故/在上者大)君臣之道臣事
(言事其/所事)而君无事(百官之属/各有所司)君逸乐而臣任
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
故事无不治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
善以先下则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君好/见其)
(善则群下皆淫善于君矣上以一方之善而施/于众方之中求其为瞻偏巳多矣君偏既多而)
(臣韬其善则/天下乱矣)
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
之道(夫所以置三公而列百官者将使群臣各/进所知以康庶绩耳若乃君显其善而臣)
(藏其能百事从君而出众端自上/而下则臣善不用而归恶有在矣)君之智未必
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
赡矣(假使其贤犹不可推一巳之/智以察群下而况不最贤)若使君之智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
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
事则臣不事事矣(言君之专荷其事则臣/下不复以事为事矣)是君
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
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
可不察(所谓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
知忠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
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于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
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
得宁其上(夫灭亡之国皆有忠臣耳然贤君千/载一会忠臣世世有之值其一隆之)
(时则相与而交兴矣遇其昏/乱之主则相与而俱巳矣)无遇比干子胥之
忠而毁瘁主君于闇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
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
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
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义(六亲/不和)
(有孝/慈也)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国家昏乱/有贞臣也)故明主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
过脩于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
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吏人
务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顺以事其上
如此则至治巳(此五帝三/王之业也)亡国之君非一人之
罪也(恶不众则不足/以亡其国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善不多则不/足以兴治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
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
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胜之善(言其善道不/可胜言也)而桀有运非之名(天下之/恶皆归)
(之/也)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
枝也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
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德立
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
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
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
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不乱者君犹在也恃君而不乱失君必乱子有
两位者家必乱子有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在
也恃亲而不乱失亲必乱臣疑其君无不危之
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
君人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夺与从君心出
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
轻无巳(民之所信者法也今在赏者欲多在罚/者欲少无法以限之则不知所论矣虽)
(极聪明以穷轻重尽心以/班夺与夫何解于怨望哉)君舍法而以心裁轻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重则是同功而殊罚也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
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也非以钩策为过
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
躬为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
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君臣
为人君者不多听(物有本/事有原)据法倚数以观得失
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
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唯法所在(法令者生民之命至治之令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智者不得过愚者)
(不得不/及焉)
  尹文子
大道
古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轻重以
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制烦
惑以易御险难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
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如此则顽嚚聋
瞽可与察惠聪明同治矣天下万事不可备能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一人能
备天下之事则左右前后之宜远近迟疾之间
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矣全治而无
阙者大小多少各当其分农商工仕不易其业
则处上有何事哉故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
不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君子非乐
有言有益于治不得不言君子非乐有为有益
于事不得不为故所言者不出于名法权术所
为者不出于农稼军阵周务而巳故明主任之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治外之理小人之所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之所
必为小人亦知言有损于治而不能不言小人
亦知能有损于治而不能不为故所言者极于
儒墨是非之辨所为者极于坚伪偏抗之行求
名而巳故明主诛之故古语曰不知无害为君
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能无害于巧君子
不知无害于治此言信矣为善使人不能得从
为巧使人不能得为此独善独巧者也未尽巧
善之理为善与众行之为巧与众能之此善之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善者巧之巧者也故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
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也所贵工倕之巧不贵其
独巧贵其与众共巧也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
欲独能辨欲出群勇欲绝众独行之贤不足以
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辨不可为
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
由生是以圣人任道以通其崄立法以理其差
使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
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术
卷三十四 第 16a 页
也名定则物不竞分明则私不行物不竞非无
心由名定故无所厝其心私不行非无欲由分
明故无所厝其欲然则心欲人人有之而得同
于无心无欲者制之有道也彭蒙曰雉菟在野
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
故也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
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者之自转
使不得止因方者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
失分故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
卷三十四 第 16b 页
无用使不得用用与不用皆非我也因彼可用
与不可用而自得其用也自得其用奚患物之
乱也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
弱者不慑智勇者不矜足于分也法行于世则
贫贱者不敢怨富贵富贵者不敢凌贫贱愚弱
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此法之不
及道也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之所用
同而用之谓之物苟违于人俗所不与苟忮于
众俗所共去故人心皆殊而为行若一所好各
卷三十四 第 17a 页
异而资用必同此俗之所齐物之所饰故所齐
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昔齐桓好衣紫合境
不鬻异䌽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上之所
以率下乃治乱之所由也国乱有三事年饥民
散无食以聚之则乱治国无法则乱有法而不
能用则乱有食以聚民有法而能行国不治未
之有也
圣人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
卷三十四 第 17b 页
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
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
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谨敬亦
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
众异亦所以生乖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
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凡此
八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于尧汤之
卷三十四 第 18a 页
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治用
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虽弥纶天地缠络
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餐挹圣人措而不言
也凡国之将存亡有六徵有衰国有乱国有亡
国有昌国有强国有治国所谓乱亡之国者凶
虐残暴不与焉所谓强治之国者威力仁义不
与焉君年长多妾媵少子孙疏宗强衰国也君
宠臣臣爱君公法废私欲行乱国也国贫小家
富大君权轻臣势重亡国也凡此三徵不待凶
卷三十四 第 18b 页
虐残暴而后弱也虽曰见存吾必谓之亡者也
内无专宠外无近习支庶繁息长幼不乱昌国
也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
国也上不能胜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
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崄易而国不可
侵治国也凡此三徵不待威力仁义而后强虽
曰见弱吾必谓之存者也语曰佞辨可以荧惑
鬼神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于嗜好而弗敢
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利人喜闻己之美也善能
卷三十四 第 19a 页
扬之恶闻己之过也而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
之间承之于言行之先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
毁则戚此众人之大情有同己则喜异己则怒
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为誉者也善顺从者也
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
人之所憎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
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
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
得憎不可不察乎
卷三十四 第 19b 页
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惧之凡人之
不畏死由刑罚过刑罚过则民不赖其生生无
所赖视君之威未如也刑罚中则民畏死畏死
由生之可乐故可以死惧矣此人君之所宜执
臣下之所宜惧之
田子曰人皆自为而不能为人故君人者之使
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魏下先生曰善
哉田子之言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
显忠于己而居官者必能临阵者必勇禄赏之
卷三十四 第 20a 页
所劝名法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语
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此
处上者所宜慎者也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
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
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令必不行者也故为人
上者必慎所令焉人贫则怨人富则骄人怨人
者苦人之不禄施于己也起于情所难安而不
能安犹可恕也骄人者无所苦而无故骄人此
情所易制弗能制不可恕矣贫贱之望富贵甚
卷三十四 第 20b 页
微而富贵不能酬其甚微之望夫富者之所恶
贫者之所美贵者之所轻贱者之所荣然而弗
酬不与同苦乐故也虽不酬之于我弗伤今万
民之望人君亦如贫贱者之望富贵其所望者
盖欲料长幼平赋敛时其饥寒省其疾痛赏罚
不滥使役以时如此而巳则于人君弗损也然
而弗酬弗与同劳逸故也故为人君不可不与
人同劳逸焉故富贵者不可不酬贫贱而人君
不可不酬万民则万民之所不愿戴所不愿戴
卷三十四 第 21a 页
君位替矣危莫甚焉祸莫大焉
  庄子
胠箧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
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
农氏当是之时民结绳而用之(足以纪/要而巳)甘其食
美其服(适故常甘当故常美若思/夫侈靡则无时慊意矣)乐其俗安其
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人至老死而不相
往来(无求/之至)若此之时则至治巳今遂至使民延
卷三十四 第 21b 页
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
亲而外弃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
结乎千里之外(至治之迹/犹致斯弊)则是上好智之过也
(上谓至治之君智而/好之则有斯过矣)上诚好智而无道天下大
乱矣何以知其然耶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
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罟 罾笱之智多则鱼乱
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
(攻之逾密避之逾巧则虽禽兽犹不可图之以/智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则无)
(妙/也)智诈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上之所多/者下不能)
卷三十四 第 22a 页
(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迷矣)
天地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
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
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
用何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是三者皆非所以养意故辞封人曰始也以汝
为圣人也今然君子也天生烝民必授之职多
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物皆得所/而志定)富而使
卷三十四 第 22b 页
分之则何事之有(寄之天下/故无事也)圣人鹑居(无事而/斯安也)
而鷇食(仰物/而足)鸟行而无章(率性而动/无常迹也)天下有道
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间(虽汤武之/事苟顺天)
(应人未为不间故无为/而无不为者非不间也)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夫/至)
(人极寿命之长任穷通之变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故云厌世而上仙)乘彼白云
至于帝乡(气之散无/不至之)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
辱之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
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
卷三十四 第 23a 页
禹趍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
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
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
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
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天道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
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馀者闲/暇之谓也)有为
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者也欲为物用故可)
卷三十四 第 23b 页
(得而/以也)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
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也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
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也上与下
同道则不主(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
(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
(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也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上必无
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
也故古之王天下者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辨
虽雕万物而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卷三十四 第 24a 页
(夫在上者患于不能无为也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则)
(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
(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伹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矣)天不产而万
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所谓/自尔)帝王无为而天下
功成(功自/彼成)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
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同乎天地/之无为也)此乘天地
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本在于上末在于下
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数度刑名
卷三十四 第 24b 页
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
哭泣衰绖降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
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者也(夫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任)
(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末学者古之人有之而非
所以先也(所先者/本也)君先而臣从长先而少从男
先而女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
象焉(言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天尊地卑神
明之位也春夏秋冬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盛
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也而有尊卑
卷三十四 第 25a 页
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
之序也(言非伹人伦/之所尚也)愚智处宜贵贱履位(官各/当其)
(才/也)必分其能(无相/易业)必由其名(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滥也)
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谋不
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礼法数度
刑名比详古之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
之所以畜下也(寄此事于群下/斯乃畜下者也)昔者舜问于尧
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傲无告(无告者/所谓顽)
卷三十四 第 25b 页
(民/也)不废穷民(恒加/恩也)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
吾所以用心巳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
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也)日月
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雨施矣(此皆/不为)
(而自然/者也)尧曰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
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
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巳矣
知北游
圣人行不言之教(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道不可致也(道/在)
卷三十四 第 26a 页
(自然非可/言致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乱之首也(礼有常/则故矫)
(效之所/由生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华/伪也)损之又损之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此孔子之所/云予欲无言)至人无为(任其自/为而巳)
圣不作(唯因/任也)观于天地之谓也(观其形容象其/物宜与天地无)
(异/者)
徐无鬼
卷三十四 第 26b 页
黄帝将见太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
乘张苦謵扅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曰知太隗之所存乎曰
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太
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
何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巳矣(马/既)
(过分/为害)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尉缭子
卷三十四 第 27a 页
天官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
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
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世
之所谓刑德者天官时日阴阳向背者也黄帝
者人事而巳矣何以言之今有城于此从其东
西攻之不能取从其南北攻之不能取此四者
岂不得顺时乘利者哉然不能取者何城高池
深兵战备具谋而守之也若乃城下池浅守弱
卷三十四 第 27b 页
可取也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故按
刑德天官之陈曰背水陈者为绝地向坂陈者
为废军武王之伐纣也背济水向山之阪以万
二千人击纣之亿有八万人断纣头悬之白旗
纣岂不得天官之陈哉然不得胜者何人事不
得也黄帝曰先稽巳智者谓之天官以是观之
人事而巳矣
兵谈
王者民望之如日月归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
卷三十四 第 28a 页
故曰明乎禁舍开塞其取天下若化故曰国贫
者能富之地不任者任之四时不应者能应之
故夫土广而任则其国不得无富民众而制则
其国不得无治且富治之国兵不发刃甲不出
暴而威服天下矣故曰兵胜于朝廷胜于丧绝
胜于土功胜于市井暴甲而胜将胜也战而胜
臣胜也战再胜当一败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
者也
卷三十四 第 28b 页
战威
令所以一众心也不审所出则数变数变则令
虽出众不信也出令之法虽有小过母更小疑
毋申事所以待众力也不审所动则数变数变
则事虽起众不安也动事之法虽有小过母更
小难母戚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
则众不二志古率民者未有不能得其心而能
得力者也未有不能得其力而能致其死者也
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而后民以饥易饱国
卷三十四 第 29a 页
必有孝慈廉耻之俗而后民以死易生故古率
民者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裕刑罚先
亲爱而后托其身焉民死其上如其亲而后申
之以制古为战者必本气以厉志厉志以使四
枝四枝以使五兵故志不厉则士不死节士不
死节虽众不武厉士之道民之所以生不可不
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礼民之所以营也不可
不显也必因民之所生以制之因其所营以显
之因其所归以固之田禄之实饮食之粮亲戚
卷三十四 第 29b 页
同乡乡里相劝死丧相救丘墓相从民之所以
归不可不速也如此故什伍如亲戚阡陌如朋
友故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轨士不旋踵
此本战之道也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
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其民不饥务守者其
地不危务战者其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也
而兵最急矣故先王务尊于兵尊于兵其本有
五委积不多则事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
士不选则士不强备用不便则士横刑诛不必
卷三十四 第 30a 页
则士不畏先王务此五者故静能守其所有动
能成其所欲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
大夫亡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故患无所
救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
卜筮而事吉贵政养劳不祷祠而得福故曰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圣人所贵人事而
巳矣勤劳之事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
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军井通而后饮军
食熟而后食垒成而后舍军不毕食亦不火食
卷三十四 第 30b 页
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之如此则师虽久不老
虽老不弊故军无损卒将无惰志
兵令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王者
所以伐暴乱而定仁义也战国所以立威侵敌
也弱国所以不能废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以武为表以文为里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
此二者知所以胜败矣武者所以凌敌分死生
也文者所以视利害观安危武者所以犯敌也
卷三十四 第 31a 页
文者所以守之也兵用文武也如响之应声也
如影之随身也将有威则生无威则死有威则
胜无威则败卒有将则斗无将则北有将则死
无将则辱威者赏罚之谓也卒畏将甚于敌者
战胜卒畏敌甚于将者战北夫战而知所以胜
败者固称将于敌也敌之与将也犹权衡也将
之于卒也非有父母之恻血肤之属六亲之私
然而见敌走之如归前虽有千刃之溪不测之
渊见入汤火如蹈者前见全明之赏后见必死
卷三十四 第 31b 页
之刑也将之能制士卒其在军营之内行阵之
间明庆赏严刑罚陈斧钺饰章旗有功必赏犯
令必死及至两敌相至行阵薄近将提枹而鼓
之存亡生死存枹之端矣虽有天下善兵者不
能图大鼓之后矣
群书治要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