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群书治要卷第十四
    秘书监钜鹿男臣魏徵等奉敕撰
  汉书二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
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
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
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
卷十二 第 1b 页
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
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
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乖而淫僻之罪多乡饮
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繁祭祀之
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
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
民心乐和民声政以刑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
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以治内而为同(同/于)
卷十二 第 2a 页
(和乐/也)礼以脩外而为异(尊卑/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
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
礼乐之谓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宜有所
损益即民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二
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
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馀年及其衰也诸
侯踰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灭
学遂以乱亡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
卷十二 第 2b 页
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悦而叹曰吾
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遂定仪法未尽备而
通终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弃礼
义捐廉耻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
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
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立君臣等上
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
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脩则坏乃草具
其仪天子悦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
卷十二 第 3a 页
遂寝至武帝即位议立明堂制礼服会窦太后
不悦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言王者承天意
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今废先王之德教
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
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
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巳明习俗巳
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
秦继其后又益甚之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
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
卷十二 第 3b 页
沸沸愈甚而无益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
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
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以善治
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
更化也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
意礼文之事至宣帝时琅耶王吉为谏大夫又
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
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
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巳此非太平之基
卷十二 第 4a 页
也上不纳其言至成帝时刘向说上宜兴辟雍
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
化天下如此而不治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
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
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
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
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夫教化之
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且教
化所恃以为治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
卷十二 第 4b 页
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成帝以向言下
公卿议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廱营表未作遭
成帝崩世祖受命中兴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
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廱明帝即位躬行其
礼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以其礼乐
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
夫人宵天地之貌(宵化也言禀天/地气化而生也)怀五常之性
(仁义礼/智信也)聪明精粹(精细也/粹淳也)有生之最灵者也爪
牙不足以供嗜欲趍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
卷十二 第 5a 页
以禦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智而不恃力此
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
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
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悦而从之
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洪范
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
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
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
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
卷十二 第 5b 页
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
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上刑用甲
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
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诸市朝其所繇
来者上矣自黄帝有涿鹿之战颛顼有共工之
(共工主水官秉政作/虐故颛顼伐之也)唐虞之隆至治之极犹
流共工放驩兜杀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夏有
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古人有言天生五
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鞭扑不可弛
卷十二 第 6a 页
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
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
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
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
于刑措兵寝者以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春秋之时王道寝坏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陵夷
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
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押胁镬亨之
卷十二 第 6b 页
刑至于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义
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而奸邪并生赭衣塞
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高祖初入关
约法三章蠲削烦苛兆民大悦其后四夷未附
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奸于是相国萧
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当孝惠
高后时萧曹为相填以无为是以衣食滋殖刑
罚用希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
租赋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
卷十二 第 7a 页
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
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浸
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
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措
之风即位十三年齐大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
其少女缇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
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
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
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
卷十二 第 7b 页
怜悲其意遂下令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
异章服以为戮民不犯何治之至今法有肉刑
(黥劓二刖左右/趾合一凡三也)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
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
而愚民陷焉诗曰凯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
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
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
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
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善乎孙卿之论刑也曰
卷十二 第 8a 页
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无肉刑有象刑是不
然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邪岂独无肉刑哉
亦不待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
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
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
暴恶且惩其末也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
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
今也(所以有象刑之言者近起今人恶刑之重/故遂推言古之圣君伹以象刑天下自治)
(也)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一
卷十二 第 8b 页
物失称乱之端也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
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悖治之盛
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
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
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书云刑罚世重世轻
此之谓也书所谓象刑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
刑安有菲屦赭衣者哉孙卿之言既然又因俗
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
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今汉
卷十二 第 9a 页
承衰周暴秦极弊之流俗巳薄于三代而行尧
舜之刑是犹以鞿羁而御駻突(以绳系马领曰/鞿駻突恶马也)
违救时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
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
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重之所致也至乎穿窬
之盗忿怒伤人男女淫佚吏为奸臧若此之恶
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
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故俗之能吏
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者不治乱名
卷十二 第 9b 页
伤制不可胜条是以网密而奸不塞刑繁而民
愈嫚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诚以礼乐阙
而刑不正也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
定律令撰二百章以应大辟其馀罪次于古当
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伤人与盗吏受
赇枉法男女淫乱皆复古刑为三千章诋欺文
致微细之法悉蠲除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
吏不专杀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
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之化
卷十二 第 10a 页
成康刑措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也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
神农之世斲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
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
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然后国实民富而
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也故易称天地
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
卷十二 第 10b 页
群生治国安人之本也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
以居之制井庐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
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圣王量能授事四
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官邑无傲民地无旷土
孔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民三年
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
争讼息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泰
平然后王德流洽礼乐成焉又曰籴甚贵伤民
卷十二 第 11a 页
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
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母伤而农益劝
文帝即位躬脩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背
本趣末贾谊说上曰筦子曰仓廪实知礼节民
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
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
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
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
卷十二 第 11b 页
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
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哉世之
有饥穰天之行也(天之行气/不能常孰)禹汤被之矣即不
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
有急数十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
屈有勇者聚徒而横击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
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
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
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
卷十二 第 12a 页
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
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
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禀禀/危也)窃为陛
下惜之于是上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
姓晁错复说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
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
瘠者(捐谓民饥也或谓/贫乞者为捐也)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民人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
卷十二 第 12b 页
天灾而畜积之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
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
人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
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
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
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饥之于食不待甘
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民哉明主知
卷十二 第 13a 页
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
禀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
之趍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
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
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
无饥寒之患此令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
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
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不胜不为奸
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
卷十二 第 13b 页
而贱金玉今农夫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伐薪樵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
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
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
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
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
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
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
卷十二 第 14a 页
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
之苦而有仟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
吏埶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此商人所
以兼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
商人巳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巳贫贱矣故俗之
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
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
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巳矣欲民务农在于贵
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
卷十二 第 14b 页
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
农民有钱粟有所渫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
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
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
农功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
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
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
三岁塞下粟必多矣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
卷十二 第 15a 页
入粟边各以多少级数为差至武帝之初七十
年间国家无事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京
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校数/也)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
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
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仓氏庾/氏是也)人人自
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于是罔疏而
民富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
去本天下虚耗人民相食武帝末年悔征伐之
卷十二 第 15b 页
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
民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至昭帝时流民稍还
田野益辟颇有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
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籴三辅弘农河东上
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
天子从其计寿昌遂白令边郡皆以谷贱时增
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上乃赐寿昌爵关内侯至元帝时乃罢常平仓
卷十二 第 16a 页
哀帝即位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
最盛平帝崩莽遂篡位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
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府库百官之
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而其意未满狭小汉
家制度以为疏阔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
同而西南夷钩町称王莽乃遣使易单于印缓
贬钩町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莽遂兴师发
三十万众欲同时十道并出壹举灭匈奴海内
扰矣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分裂州郡改职作
卷十二 第 16b 页
官下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
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馀田
与九族乡党犯令法至死制又不定吏缘为奸
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
公为周立九府圜法(圜即/钱也)退又行之于齐至管
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
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所缓则贱/所急则贵)人君不理
则蓄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计本
卷十二 第 17a 页
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藏也民
有馀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
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轻之之时为敛籴之/重之之时官为散之)凡轻
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
吾民矣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二/十)
(两为溢秦以溢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也)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如榆/荚也)
文为钱益多而轻更铸四铢文为半两除盗铸
钱令贾谊谏曰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
卷十二 第 17b 页
细民人操造币之埶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
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埶不止(报/论)为法若此
上何赖焉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法钱不立吏急
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
乎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
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繁奸钱日多五谷不
为多(民采铜铸钱废其农/业故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怵/诱)
(动心于/奸邪也)愿民陷而之刑戮刑戮甚不祥奈何而
忽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
卷十二 第 18a 页
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
邓钱布天下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粤之害即
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粤江淮
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西南夷凿
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
穿秽柏朝鲜置沧海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
而不解天下共其劳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
中外骚扰相奉财赂衰耗而不澹入物者补官
卷十二 第 18b 页
出货者除罪选举陵夷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
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而始其后卫青岁以数
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筑朔方郡时又通西
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饟率十馀钟
致一石(钟六石/四斗)置沧海郡筑卫朔方转漕甚远
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钜万府库并虚乃
募民能入奴婢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
郎始于此此后卫青比岁将十馀万众击胡斩
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而汉军士
卷十二 第 19a 页
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经
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有司请令民得买
爵及赎禁锢免赃罪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
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票骑仍再出击胡大
克获浑邪王率数万众来降皆得厚赏衣食仰
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驷出御
府禁藏以澹之费以亿计县官大空富商贾财
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于是天子与公卿
议更造钱造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于
卷十二 第 19b 页
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司农丞领盐铁事而
桑弘羊贵幸侍中故三人言利事析秋豪矣法
既益严吏多废免皆谪令伐棘上林作昆明池
其明年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
军马死者十馀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是
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诸贾人末作贳贷及
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
二千而算一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商贾/人有)
(轺车使出二/算重其赋也)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
卷十二 第 20a 页
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卑之
是时豪富皆争匿财唯卜式数求入财以助县
官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
布告天下以风百姓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
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
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人然
不能半自出矣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于是遣
博士褚大徐偃等分行郡国举并兼之徒而御
史大夫张汤方贵用事减宣杜周等为中丞义
卷十二 第 20b 页
纵尹齐王温舒等用惨急苛刻为九卿直指夏
兰之属始出而大农颜异诛矣自是后有腹非
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天子既下缗
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告
缗钱纵矣扬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
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
数百顷小县百馀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
上大氐破民媮甘食好衣不事蓄藏之业而县
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是时越欲与汉
卷十二 第 21a 页
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乃大脩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
船高十馀丈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脩由
此日丽明年天子始巡郡国公卿白议封禅事
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储设共具而望幸
明年南越反西羌侵边天子因南方楼船士二
十馀万人击越发三河以西骑击羌又度河筑
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
开田官斥塞卒(塞上候/斥卒也)六十万人戍田之中国
缮道馈粮远者三千馀里边兵不足乃发武库
卷十二 第 21b 页
工官兵器以澹之齐相卜式上书愿父子死南
粤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
十顷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
从军至饮酎少府省金(省视诸侯/金有轻重)而列侯坐酎
金失侯者百馀人乃拜卜式为御史大夫式既
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器或强令民
买之而船有算因孔仅言船算事上不说然兵
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母乏而巳不敢言轻赋法
矣元封元年卜式贬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为
卷十二 第 22a 页
治粟都尉领大农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
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尽笼天下之
货名曰平准不复告缗民不益赋天下用饶于
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者再百焉是岁小旱
上令百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
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
雨久之拜弘羊为御史大夫昭帝即位诏郡国
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示以节
卷十二 第 22b 页
俭然后教化可兴乃罢酒酤宣元成哀平五世
亡所变改王莽居摄变汉制更作金银龟贝钱
布之品名曰宝货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百姓愦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买莽患
之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
裔以御魑魅于是商农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
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
大夫至庶人不可胜数莽知民愁乃伹行小钱
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龟贝布属且寝莽
卷十二 第 23a 页
性躁扰不能母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
文义和置命士督五均六斡郡有数人皆用富
贾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
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莽每一斡为设科条防
禁犯者罪至死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
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莽以私铸钱死
及非沮宝货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胜计乃更
轻其法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婢
吏及比伍知而不举告与同罪非沮宝货民罚
卷十二 第 23b 页
作一岁吏免官犯者俞众及五人相坐皆没入
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愁苦死者十六
七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
突狶勇(猪性触突人/故取以喻)壹切税吏民訾三十而取
一又令公卿巳下至郡县黄绶吏皆保养军马
吏尽复以与民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
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又用制作未定上自公侯
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
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
卷十二 第 24a 页
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
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
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
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
矣自发猪突狶勇后四年而汉兵诛莽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隐微不/显之言)七十子丧而大义
乖战国从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
秦患之乃焚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
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
卷十二 第 24b 页
之官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
是非亡正人用其私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
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巳是故用日约少
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巳乖
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
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
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
后能言以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
者之患也
卷十二 第 25a 页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
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
最为高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
乖析儒学寝衰此辟儒之患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
卷十二 第 25b 页
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
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
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
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
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
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
卷十二 第 26a 页
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此其所长也及叫者为
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
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右鬼谓信鬼神/亲鬼而右之)顺四时而
行是以非命(言无吉凶之命但/有贤不肖善恶也)以孝视天下是
以上同(言皆同/可以治)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
之利因以非礼乐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使乎使
卷十二 第 26b 页
乎言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
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
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
足衣食故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
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
下之序
卷十二 第 27a 页

群书治要卷第十四
卷十二 第 2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