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a 页 WYG0170-015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辩义 春秋类
提要
(臣/)等谨案春秋辩义三十八卷明卓尔康撰
尔康字去病仁和人万历壬子举人尝官浚
仪县教谕平生颇以匡济自任著述甚多是
书大旨分为六义曰经义曰传义曰书义曰
不书义曰时义曰地义持论皆平正其经文
春秋辩义 春秋类
提要
(臣/)等谨案春秋辩义三十八卷明卓尔康撰
尔康字去病仁和人万历壬子举人尝官浚
仪县教谕平生颇以匡济自任著述甚多是
书大旨分为六义曰经义曰传义曰书义曰
不书义曰时义曰地义持论皆平正其经文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b 页 WYG0170-0155b.png
每条之下大抵皆杂采前人成说排比诠次
而间以已意折衷之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
国本末一篇取系于盛衰兴亡之大者别为
类叙亦颇便省览中间立义未当者如甲戌
己丑陈侯鲍卒以为是甲戌年正月己丑史
官偶倒其文不知古人纪岁自有阏逢摄提
格等二十二名其甲至癸十日寅至丑十二
辰古人但用以纪日而并不以纪岁又如五
而间以已意折衷之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
国本末一篇取系于盛衰兴亡之大者别为
类叙亦颇便省览中间立义未当者如甲戌
己丑陈侯鲍卒以为是甲戌年正月己丑史
官偶倒其文不知古人纪岁自有阏逢摄提
格等二十二名其甲至癸十日寅至丑十二
辰古人但用以纪日而并不以纪岁又如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a 页 WYG0170-0156a.png
石六鹢谓外灾何以书为其三恪且在中土
不知晋之梁山崩宋卫陈郑灾岂皆三恪乎又
天王狩于河阳谓晋欲率诸侯朝王恐有畔
去者故使人言王狩以邀之其心甚盛无可
訾议尤为有意翻新而致害于理此类皆不
可为训然其他可采者亦复不少如谓郑人
来渝平当依左氏训更成其以为堕成不果
成者文义皆误又谓以成宋乱乃著诸侯之
不知晋之梁山崩宋卫陈郑灾岂皆三恪乎又
天王狩于河阳谓晋欲率诸侯朝王恐有畔
去者故使人言王狩以邀之其心甚盛无可
訾议尤为有意翻新而致害于理此类皆不
可为训然其他可采者亦复不少如谓郑人
来渝平当依左氏训更成其以为堕成不果
成者文义皆误又谓以成宋乱乃著诸侯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b 页 WYG0170-0156b.png
罪为春秋特笔其以成为平者悖教殊甚又
解戎伐凡伯于楚丘谓一国言伐一邑亦言
伐一家言伐一人亦言伐公羊以伐为大之
乃不知侵伐之义强为之辞其说皆明白正
大足破诸家拘文牵义之见于经旨固未尝
无所阐发也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解戎伐凡伯于楚丘谓一国言伐一邑亦言
伐一家言伐一人亦言伐公羊以伐为大之
乃不知侵伐之义强为之辞其说皆明白正
大足破诸家拘文牵义之见于经旨固未尝
无所阐发也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a 页 WYG0170-015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一 明 卓尔康 撰
经义一
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
春秋辩义卷首一 明 卓尔康 撰
经义一
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b 页 WYG0170-0156d.png
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
义则丘窃取之矣○五伯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
伯之罪人也○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
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庄周氏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也圣人议而不辩春秋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
义则丘窃取之矣○五伯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
伯之罪人也○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
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庄周氏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也圣人议而不辩春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a 页 WYG0170-0157a.png
以道名分
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胡为作春秋太史公曰余闻
之董生周道废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
百四十二年之中以达王事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
见之行事之深切明著也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
经纪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旨
数千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
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胡为作春秋太史公曰余闻
之董生周道废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
百四十二年之中以达王事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
见之行事之深切明著也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
经纪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旨
数千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b 页 WYG0170-0157b.png
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遇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
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
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以善为之
而不知其义故春秋礼义之大宗也又曰吴楚之君自
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天子而春秋讳
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刘知几氏曰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按汲冢璅语记
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
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以善为之
而不知其义故春秋礼义之大宗也又曰吴楚之君自
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天子而春秋讳
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刘知几氏曰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按汲冢璅语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a 页 WYG0170-0157c.png
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孔子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
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璅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
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左传昭二年晋
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
目事非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按竹书纪
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
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
也逮于仲尼之脩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
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璅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
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左传昭二年晋
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
目事非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按竹书纪
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然则乘与纪年梼杌其皆
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
也逮于仲尼之脩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b 页 WYG0170-0157d.png
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
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隐晦其文为不
刋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王文中曰春秋之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
也舍则无所取衷矣
啖助氏曰夫子所以修春秋之意三传无文说左氏者
以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暨乎周德衰典礼丧诸所记
注多违旧章宣父因鲁史成文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礼
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隐晦其文为不
刋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王文中曰春秋之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
也舍则无所取衷矣
啖助氏曰夫子所以修春秋之意三传无文说左氏者
以为春秋者周公之志也暨乎周德衰典礼丧诸所记
注多违旧章宣父因鲁史成文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a 页 WYG0170-0158a.png
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言公羊者则曰
夫子之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
解榖梁者则曰平王东迁周室微弱天下板荡王道尽
矣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
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吾观三家
之说诚未达乎春秋大宗安可议其深旨可谓宏纲既
失万目从而大去者也予以为春秋救周之弊革礼之
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
夫子之作春秋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
解榖梁者则曰平王东迁周室微弱天下板荡王道尽
矣夫子伤之乃作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
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吾观三家
之说诚未达乎春秋大宗安可议其深旨可谓宏纲既
失万目从而大去者也予以为春秋救周之弊革礼之
薄何以明之前志曰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b 页 WYG0170-0158b.png
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以忠复
当从夏政夫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犹末设教
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不得已而用之周
公既没莫知改作故其颓弊甚于三代以至东周王纲
废绝人伦大坏夫子伤之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
之道不胜其弊又曰后代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
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
春秋以权辅正以诚断礼用忠为道原情为本不拘浮
当从夏政夫文者忠之末也设教于本其弊犹末设教
于末弊将若何武王周公承殷之弊不得已而用之周
公既没莫知改作故其颓弊甚于三代以至东周王纲
废绝人伦大坏夫子伤之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
之道不胜其弊又曰后代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已盖
言唐虞淳化难行于季末夏之忠道当变而致焉是故
春秋以权辅正以诚断礼用忠为道原情为本不拘浮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a 页 WYG0170-0158c.png
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或贵非礼勿动或贵
贞而不谅进退抑扬去华居实故救文之弊革礼之薄
也古人曰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又言三王之道如
循环然太史公亦言闻诸董生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公羊亦言乐道尧舜之道以俟后圣是知春秋参用二
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礼必然矣据杜氏
所论褒贬之旨唯据周礼若然则周德虽衰礼经未泯
化人足矣何必复作春秋乎且游夏之徒皆造堂室其
贞而不谅进退抑扬去华居实故救文之弊革礼之薄
也古人曰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又言三王之道如
循环然太史公亦言闻诸董生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
公羊亦言乐道尧舜之道以俟后圣是知春秋参用二
帝三王之法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礼必然矣据杜氏
所论褒贬之旨唯据周礼若然则周德虽衰礼经未泯
化人足矣何必复作春秋乎且游夏之徒皆造堂室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b 页 WYG0170-0158d.png
于典礼固当洽闻述作之际何其不能赞一辞也又云
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则夫子曷云知我者亦春秋
罪我者亦春秋乎斯则杜氏之言陋于是矣何氏所云
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虽得其言用非其所不用之于
性情而用之于名位失指浅末不得其门者也周德虽
衰天命未改所言变从夏政惟在立忠为教原情为本
非谓改革爵列损益礼乐者也故夫子伤主威不行下
同列国首王正以大一统法先王以黜诸侯不书战以
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则夫子曷云知我者亦春秋
罪我者亦春秋乎斯则杜氏之言陋于是矣何氏所云
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虽得其言用非其所不用之于
性情而用之于名位失指浅末不得其门者也周德虽
衰天命未改所言变从夏政惟在立忠为教原情为本
非谓改革爵列损益礼乐者也故夫子伤主威不行下
同列国首王正以大一统法先王以黜诸侯不书战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a 页 WYG0170-0159a.png
示莫敌称天王以表无二尊唯王为大邈矣崇高反云
黜周王鲁以为春秋宗指两汉专门传之于今悖礼诬
圣反经毁传训人以逆罪莫大焉范氏之说粗陈梗概
殊无深指且历代史书皆是惩劝春秋之作岂独尔乎
是知虽因旧史酌以圣心拨乱反正归诸王道三家之
说俱不得其门也
赵匡氏曰啖氏依公羊家旧说云春秋变周之文从夏
之质予谓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
黜周王鲁以为春秋宗指两汉专门传之于今悖礼诬
圣反经毁传训人以逆罪莫大焉范氏之说粗陈梗概
殊无深指且历代史书皆是惩劝春秋之作岂独尔乎
是知虽因旧史酌以圣心拨乱反正归诸王道三家之
说俱不得其门也
赵匡氏曰啖氏依公羊家旧说云春秋变周之文从夏
之质予谓春秋因史制经以明王道其指大要二端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b 页 WYG0170-0159b.png
已兴常典也著权制也故凡郊庙丧纪朝聘蒐狩昏取
皆违礼则书之是兴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礼所不及则
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精理也圣人当机发断以
定厥中辨惑质疑为后王法何必从夏乎然则春秋救
世之宗指安在在尊王室正陵僣举三纲提五常彰善
瘅恶如斯而已故褒贬之指在乎例缀叙之意在乎体
所谓体者其大槩有三而区别有十所谓三者凡即位
崩薨卒葬朝聘盟会此常典所当载也故悉书之随其
皆违礼则书之是兴常典也非常之事典礼所不及则
裁之圣心以定褒贬所以穷精理也圣人当机发断以
定厥中辨惑质疑为后王法何必从夏乎然则春秋救
世之宗指安在在尊王室正陵僣举三纲提五常彰善
瘅恶如斯而已故褒贬之指在乎例缀叙之意在乎体
所谓体者其大槩有三而区别有十所谓三者凡即位
崩薨卒葬朝聘盟会此常典所当载也故悉书之随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a 页 WYG0170-0159c.png
邪正而加褒贬此其一也祭祀婚姻赋税军旅蒐狩皆
国之大事亦所当载也其合礼者夫子脩经之时悉皆
不取故公榖云常事不书是也其非常者及合于变之
正者乃取书之而增损其文以寄褒贬之意此其二也
庆瑞灾异及君被杀被执及奔放逃叛归入纳立如此
并非常之事亦史册所当载夫子则因之而加褒贬焉
此其三也此述作之大凡也所谓十者一曰悉书以志
实二曰略常以明礼三曰省辞以从简四曰变文以示
国之大事亦所当载也其合礼者夫子脩经之时悉皆
不取故公榖云常事不书是也其非常者及合于变之
正者乃取书之而增损其文以寄褒贬之意此其二也
庆瑞灾异及君被杀被执及奔放逃叛归入纳立如此
并非常之事亦史册所当载夫子则因之而加褒贬焉
此其三也此述作之大凡也所谓十者一曰悉书以志
实二曰略常以明礼三曰省辞以从简四曰变文以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b 页 WYG0170-0159d.png
意五曰即辞以见意六曰记是以著非七曰示讳以存
礼八曰详内以异外九曰阙略因旧史十曰损益以成
辞知其体推其例观其大意然后可以议之耳或曰圣
人之教求以训人也微其辞何也非微之也事当尔也
人之善恶必有浅深不约其辞不足以差之也若广其
辞则是左氏之书尔焉足以见条例而称春秋乎辞简
义隐理自当尔非微之也故成人之言童子不能晓也
县官之才民吏不能及也是以小智不及大智况圣人
礼八曰详内以异外九曰阙略因旧史十曰损益以成
辞知其体推其例观其大意然后可以议之耳或曰圣
人之教求以训人也微其辞何也非微之也事当尔也
人之善恶必有浅深不约其辞不足以差之也若广其
辞则是左氏之书尔焉足以见条例而称春秋乎辞简
义隐理自当尔非微之也故成人之言童子不能晓也
县官之才民吏不能及也是以小智不及大智况圣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a 页 WYG0170-0160a.png
之言乎此性情自然之品汇非微之也今持不逮之资
欲勿学而能此岂里巷之言苟尔而易知乎或曰春秋
始于隐公何也荅曰一则因平王之东迁也二则与隐
之让也
程子曰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乃易见也惟其微辞
奥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夫观万物然后识化工之
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于一事而欲窥圣人之用
非上智不能也○五经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五经
欲勿学而能此岂里巷之言苟尔而易知乎或曰春秋
始于隐公何也荅曰一则因平王之东迁也二则与隐
之让也
程子曰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乃易见也惟其微辞
奥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夫观万物然后识化工之
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于一事而欲窥圣人之用
非上智不能也○五经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五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b 页 WYG0170-0160b.png
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律令惟言其法断例始
见法之用又曰五经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圣人之
用全在此书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见于此乃穷理
之要学者只观春秋亦可以尽道矣○春秋已前既已
立例到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
前例观之殊失之也又曰春秋大率所书事同则辞异
后人因谓之例然有事异而辞同者盖各有义非可例
拘也又曰某看春秋有两句法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
见法之用又曰五经如药方春秋如用药治病圣人之
用全在此书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见于此乃穷理
之要学者只观春秋亦可以尽道矣○春秋已前既已
立例到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
前例观之殊失之也又曰春秋大率所书事同则辞异
后人因谓之例然有事异而辞同者盖各有义非可例
拘也又曰某看春秋有两句法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a 页 WYG0170-0160c.png
别传之真伪
邵子曰春秋孔子之刑书也功过不相掩五伯者功之
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过而学春秋则大意立矣
春秋之间有功者未有大于四国者也有罪者亦未有
大于四国者也不先定四国之功过则事无统理不得
圣人意矣孙明复云春秋有贬而无褒邵子曰春秋礼
法废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者安得不进之也况五
伯实有功于天下安得不与之也又曰人言春秋非性
邵子曰春秋孔子之刑书也功过不相掩五伯者功之
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过而学春秋则大意立矣
春秋之间有功者未有大于四国者也有罪者亦未有
大于四国者也不先定四国之功过则事无统理不得
圣人意矣孙明复云春秋有贬而无褒邵子曰春秋礼
法废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者安得不进之也况五
伯实有功于天下安得不与之也又曰人言春秋非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b 页 WYG0170-0160d.png
命书非也圣人无我繇性命而发因事褒贬皆非有意
于其间故春秋尽性之书也又曰春秋为君弱臣强而
作故谓之名分之书又曰夫圣人之经浑然无迹如天
道焉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张子曰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为
能知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
其说多凿
胡氏曰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春秋鲁史尔仲
于其间故春秋尽性之书也又曰春秋为君弱臣强而
作故谓之名分之书又曰夫圣人之经浑然无迹如天
道焉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张子曰春秋之书在古无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为
能知之非理明义精殆未可学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
其说多凿
胡氏曰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春秋鲁史尔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a 页 WYG0170-0161a.png
尼亲加笔削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也知孔子者谓此书
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
也罪孔子者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
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故君子以为五
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学是经者信穷理之
要矣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
以取士庠序不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所
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其势若江河
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
也罪孔子者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
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故君子以为五
经之有春秋犹法律之有断例也学是经者信穷理之
要矣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
以取士庠序不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所
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其势若江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b 页 WYG0170-0161b.png
就下莫之遏也噫至此极矣仲尼亲手笔削拨乱反正
之书亦可以行矣天纵圣学崇信是经乃于斯时奉承
诏旨辄不自揆谨述所闻为之说以献微词奥义或未
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
略具庶几圣人经世之志小有补云
朱子曰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春秋皆
乱世之事圣人一切裁之以天理圣人作春秋不过直
书其事善恶自见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
之书亦可以行矣天纵圣学崇信是经乃于斯时奉承
诏旨辄不自揆谨述所闻为之说以献微词奥义或未
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
略具庶几圣人经世之志小有补云
朱子曰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春秋皆
乱世之事圣人一切裁之以天理圣人作春秋不过直
书其事善恶自见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a 页 WYG0170-0161c.png
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己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
有义也
苏子曰赏罚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位之
所在则圣人以其权为天下之公而天下以惩以劝道
之所在则圣人以其权为一人之私而天下以荣以辱
周之衰也位不在夫子而道在焉夫子以其权是非天
下可也而春秋赏人之功赦人之罪去人之族绝人之
国贬人之爵诸侯而或书其名大夫而或书其字不惟
有义也
苏子曰赏罚者天下之公也是非者一人之私也位之
所在则圣人以其权为天下之公而天下以惩以劝道
之所在则圣人以其权为一人之私而天下以荣以辱
周之衰也位不在夫子而道在焉夫子以其权是非天
下可也而春秋赏人之功赦人之罪去人之族绝人之
国贬人之爵诸侯而或书其名大夫而或书其字不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b 页 WYG0170-0161d.png
其法惟其意不徒曰此是此非而赏罚加焉则夫子固
曰我可以赏罚人矣赏罚人者天子诸侯事也夫子病
天下之诸侯大夫僣天子诸侯之事而作春秋而已则
为之其何以责天下位公也道私也私不胜公则道不
胜位位之权得以赏罚而道之权不过于是非道在我
矣而不得为有位者之事则天下皆曰位之不可僣也
如此不然天下其谁不曰道在我则是道者位之贼也
曰夫子岂诚赏罚之耶徒曰赏罚之耳庸何伤曰我非
曰我可以赏罚人矣赏罚人者天子诸侯事也夫子病
天下之诸侯大夫僣天子诸侯之事而作春秋而已则
为之其何以责天下位公也道私也私不胜公则道不
胜位位之权得以赏罚而道之权不过于是非道在我
矣而不得为有位者之事则天下皆曰位之不可僣也
如此不然天下其谁不曰道在我则是道者位之贼也
曰夫子岂诚赏罚之耶徒曰赏罚之耳庸何伤曰我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a 页 WYG0170-0162a.png
君也非吏也执涂之人而告之曰某为善某为恶可也
继之曰某为善吾赏之某为恶吾诛之则人有不笑我
者乎夫子之赏罚何以异此然则何足以为夫子何足
以为春秋曰夫子之作春秋也非曰孔氏之书也又非
曰我作之也赏罚之权不以自与也曰此鲁之书也鲁
之作也有善而赏之则曰鲁赏之也有恶而罚之则曰
鲁罚之也何以知之曰夫子系易谓之系辞言孝谓之
孝经皆自名之则夫子私之也而春秋者鲁之所以名
继之曰某为善吾赏之某为恶吾诛之则人有不笑我
者乎夫子之赏罚何以异此然则何足以为夫子何足
以为春秋曰夫子之作春秋也非曰孔氏之书也又非
曰我作之也赏罚之权不以自与也曰此鲁之书也鲁
之作也有善而赏之则曰鲁赏之也有恶而罚之则曰
鲁罚之也何以知之曰夫子系易谓之系辞言孝谓之
孝经皆自名之则夫子私之也而春秋者鲁之所以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b 页 WYG0170-0162b.png
史夫子托鲁则夫子公之也公之以鲁史之名则赏罚
之权固在鲁春秋之赏罚自鲁而及于天下天子之权
也鲁周公之国也居鲁之地宜如周公不得已而假天
子之权以赏罚天下以尊周室故以天子之权与之也
然则假天子之权宜何如曰如齐桓晋文可也夫子欲
鲁如齐桓晋文而不遂以天子之权与齐晋者何也齐
桓晋文阳为尊周而实欲富强其国故夫子与其事而
不与其心周公心存王室虽其子孙不能继而夫子思
之权固在鲁春秋之赏罚自鲁而及于天下天子之权
也鲁周公之国也居鲁之地宜如周公不得已而假天
子之权以赏罚天下以尊周室故以天子之权与之也
然则假天子之权宜何如曰如齐桓晋文可也夫子欲
鲁如齐桓晋文而不遂以天子之权与齐晋者何也齐
桓晋文阳为尊周而实欲富强其国故夫子与其事而
不与其心周公心存王室虽其子孙不能继而夫子思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a 页 WYG0170-0162c.png
周公而许其假天子之权以赏罚天下其意曰有周公
之心然后可以行桓文之事此其所以不与齐晋而与
鲁也子贡之徒不达夫子之意续经而书孔丘卒夫子
既告老矣大夫告老而卒不书而夫子独书夫子作春
秋以公天下而岂私一孔丘哉呜呼夫子以为鲁国之
书而子贡之徒以为孔氏之书也欤春秋有天子之权
天下有君则春秋不当作天下无君则天子之权吾不
知其谁与天下之人乌有如周公之后之可与者与之
之心然后可以行桓文之事此其所以不与齐晋而与
鲁也子贡之徒不达夫子之意续经而书孔丘卒夫子
既告老矣大夫告老而卒不书而夫子独书夫子作春
秋以公天下而岂私一孔丘哉呜呼夫子以为鲁国之
书而子贡之徒以为孔氏之书也欤春秋有天子之权
天下有君则春秋不当作天下无君则天子之权吾不
知其谁与天下之人乌有如周公之后之可与者与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b 页 WYG0170-0162d.png
而不得其人则乱不与人而自与则僣不与人不自与
而无所与则散呜呼后之春秋乱耶僣耶散耶
又曰事有以拂乎吾心则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顺适
乎吾意则吾言优柔而不怒天下之情其喜怒哀乐之
情可以一言而知也喜之言遂可以为怒之言耶此天
下之人皆能辨之而至于圣人其言叮咛反覆布于方
册者甚多而其喜怒好恶之所在者又甚明而易知也
然天下之人尝患求而莫得其意之所主此其故何也
而无所与则散呜呼后之春秋乱耶僣耶散耶
又曰事有以拂乎吾心则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顺适
乎吾意则吾言优柔而不怒天下之情其喜怒哀乐之
情可以一言而知也喜之言遂可以为怒之言耶此天
下之人皆能辨之而至于圣人其言叮咛反覆布于方
册者甚多而其喜怒好恶之所在者又甚明而易知也
然天下之人尝患求而莫得其意之所主此其故何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a 页 WYG0170-0163a.png
天下之人以为圣人之文章非复天下之言也而求之
太过是以圣人之言更为深远而不可晓春秋二百四
十二年之间天下之是非杂然而触于心见恶而怒见
善而喜则求其是非之际又可以求诸其言之喜怒矣
今夫人之于事有喜而言之者有怒而言之者有怨而
言之者喜而言之则其言和而无伤怒而言之则其言
厉而不温怨而言之则其言深而不浅此其大凡也春
秋之于仲孙湫之来曰齐仲孙于季友之归曰季子来
太过是以圣人之言更为深远而不可晓春秋二百四
十二年之间天下之是非杂然而触于心见恶而怒见
善而喜则求其是非之际又可以求诸其言之喜怒矣
今夫人之于事有喜而言之者有怒而言之者有怨而
言之者喜而言之则其言和而无伤怒而言之则其言
厉而不温怨而言之则其言深而不浅此其大凡也春
秋之于仲孙湫之来曰齐仲孙于季友之归曰季子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b 页 WYG0170-0163b.png
归此所谓喜之之言也于鲁郑之易田曰郑伯以璧假
许田于晋文之召天王曰狩于河阳此所谓怒之之言
也于叔牙之杀曰公子牙卒于庆父之奔曰公子庆父
如齐此所谓怨之之言也夫喜之而和怒之而厉怨之
而深此三者无以加矣至于公羊榖梁之传则不然日
月土地皆所以训也夫日月之不知土地之不详何足
以为喜何足以为怒此喜怒之所不在也春秋书曰戎
伐凡伯于楚丘而以为卫伐凡伯春秋书曰齐仲孙来
许田于晋文之召天王曰狩于河阳此所谓怒之之言
也于叔牙之杀曰公子牙卒于庆父之奔曰公子庆父
如齐此所谓怨之之言也夫喜之而和怒之而厉怨之
而深此三者无以加矣至于公羊榖梁之传则不然日
月土地皆所以训也夫日月之不知土地之不详何足
以为喜何足以为怒此喜怒之所不在也春秋书曰戎
伐凡伯于楚丘而以为卫伐凡伯春秋书曰齐仲孙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a 页 WYG0170-0163c.png
而以为吾仲孙怒而至于变人之国此又喜怒之所不
及也愚故曰春秋者亦人之言而已而人之言亦观其
词气之所向而已矣
又曰记曰礼者所以别嫌疑定犹豫也而春秋一取断
焉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
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曰春秋者
礼义之大宗也为人君父而不知春秋者前有谗而不
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子而不知春秋者守经事而
及也愚故曰春秋者亦人之言而已而人之言亦观其
词气之所向而已矣
又曰记曰礼者所以别嫌疑定犹豫也而春秋一取断
焉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
春秋而定非定于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曰春秋者
礼义之大宗也为人君父而不知春秋者前有谗而不
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子而不知春秋者守经事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b 页 WYG0170-0163d.png
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礼义之失至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
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
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如桀
蹠虽微春秋天下之所信也天下之所疑者邪正之间
也其情则邪而其迹若正者有之矣其情以为正而不
知其义以陷于邪者有之矣此春秋之所以叮咛反复
于其间也宋襄公疑于仁者也晋荀息疑于忠者也襄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
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
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如桀
蹠虽微春秋天下之所信也天下之所疑者邪正之间
也其情则邪而其迹若正者有之矣其情以为正而不
知其义以陷于邪者有之矣此春秋之所以叮咛反复
于其间也宋襄公疑于仁者也晋荀息疑于忠者也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a 页 WYG0170-0164a.png
公不脩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
哉而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
之素而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
世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故其书曰冬十一月乙巳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之书战未有若
此其详也君子以为其败固宜而无有隐讳不忍之辞
焉荀息之事君也君存不能正其违没又成其邪志而
死焉荀息而为忠则凡忠于盗贼死于私䁥者皆忠也
哉而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
之素而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
世为仁者相率而为伪也故其书曰冬十一月乙巳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之书战未有若
此其详也君子以为其败固宜而无有隐讳不忍之辞
焉荀息之事君也君存不能正其违没又成其邪志而
死焉荀息而为忠则凡忠于盗贼死于私䁥者皆忠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b 页 WYG0170-0164b.png
而可乎故其书曰及其大夫荀息不然则荀息孔父之
徒而可名哉
郑樵氏曰古者诸侯之国各自有史书成而献于王王
命内史掌之以别其同异考其虚实而知其美恶周自
东迁以来威令不振诸侯无所禀畏而史官有虚美隐
恶者百世之下众史并作予夺不同如董狐书赵盾之
罪出于史臣之私郑史书薰隧之盟屈于权臣之势善
善恶恶不足以惩劝圣人因鲁史记以闻见其事笔而
徒而可名哉
郑樵氏曰古者诸侯之国各自有史书成而献于王王
命内史掌之以别其同异考其虚实而知其美恶周自
东迁以来威令不振诸侯无所禀畏而史官有虚美隐
恶者百世之下众史并作予夺不同如董狐书赵盾之
罪出于史臣之私郑史书薰隧之盟屈于权臣之势善
善恶恶不足以惩劝圣人因鲁史记以闻见其事笔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a 页 WYG0170-0164c.png
为经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约于一万八千言之间使后
世因列国之史断以圣人之经则史之不实者即经以
传其实经之所不载者即史以知其详此圣人之意而
左氏取之以为传也吁春秋一经造端乎鲁及其至也
为周造端乎一国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乎一时及其
至也为万世吾于此见之
又曰或者求春秋之旨过高则谓夫子以匹夫专天子
之事其言为不徵故当时高弟以文学称如子游子夏
世因列国之史断以圣人之经则史之不实者即经以
传其实经之所不载者即史以知其详此圣人之意而
左氏取之以为传也吁春秋一经造端乎鲁及其至也
为周造端乎一国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乎一时及其
至也为万世吾于此见之
又曰或者求春秋之旨过高则谓夫子以匹夫专天子
之事其言为不徵故当时高弟以文学称如子游子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b 页 WYG0170-0164d.png
不能措一辞经书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此圣人爱礼
之意也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子贡之智未可以
言春秋也经书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此圣人
正名之意也如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是子路之智
未可以言春秋也旧史之文可则修之疑则阙之如斯
而已即其旧文而用之则如获君曰止诛臣曰刺曰杀其
大夫曰执我行人赵盾弑其君出于董狐郑弃其师出
于汲冢之类是也易其旧而脩之则如公羊所论星陨
之意也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子贡之智未可以
言春秋也经书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此圣人
正名之意也如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正是子路之智
未可以言春秋也旧史之文可则修之疑则阙之如斯
而已即其旧文而用之则如获君曰止诛臣曰刺曰杀其
大夫曰执我行人赵盾弑其君出于董狐郑弃其师出
于汲冢之类是也易其旧而脩之则如公羊所论星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a 页 WYG0170-0165a.png
如雨榖梁所谓五石六鹢之类是也疑则阙之则如甲
戌己丑之继书丙戌丙戌之累书夏五之缺其月郭公
之缺其人之类是也故曰圣人因鲁史记以脩春秋未
敢言作也
又曰春秋之法重事而轻人详内而略外无有所谓例
也朝觐会盟礼乐之本也侵袭围入征伐之举也鲁与
邻国有相交之义则悉书之外此则弗书也君在则书
君而臣不列焉卿在则书卿而大夫不列焉卿不在而
戌己丑之继书丙戌丙戌之累书夏五之缺其月郭公
之缺其人之类是也故曰圣人因鲁史记以脩春秋未
敢言作也
又曰春秋之法重事而轻人详内而略外无有所谓例
也朝觐会盟礼乐之本也侵袭围入征伐之举也鲁与
邻国有相交之义则悉书之外此则弗书也君在则书
君而臣不列焉卿在则书卿而大夫不列焉卿不在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b 页 WYG0170-0165b.png
大夫将事然后大夫得书焉盟所以纪信裂繻因盟莒
而得书聘所以讲礼公子札因聘鲁而得书乞师大事
也故栾黡得书城杞大役也故高止得书以至荀林父
之败狄士鞅之会吴又以赴告而与鲁共事得书焉则
春秋之书因事以见人而非因人以见事书于鲁国则
详季子叔肸之卒延厩郭囿之役是也于他国则略晏
平仲之善交叔向之遗直封洫刑书之在郑反坫塞门
之在齐是也春秋重事而轻人详内而略外盖如此乌
而得书聘所以讲礼公子札因聘鲁而得书乞师大事
也故栾黡得书城杞大役也故高止得书以至荀林父
之败狄士鞅之会吴又以赴告而与鲁共事得书焉则
春秋之书因事以见人而非因人以见事书于鲁国则
详季子叔肸之卒延厩郭囿之役是也于他国则略晏
平仲之善交叔向之遗直封洫刑书之在郑反坫塞门
之在齐是也春秋重事而轻人详内而略外盖如此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a 页 WYG0170-0165c.png
有所谓例耶善乎柳宗元之言曰杜预谓例为周公之
常法曾不知侵伐入灭之例周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
真知言乎
刘永之曰春秋因乎鲁史而笔之传之而王法繇之而
明乱逆繇之而彰可也谓损益乎鲁史而明之彰之则
弗可也言之重辞之复必有大美恶焉此先儒之说也
或曰首止之会盟葵丘之会盟皆再书焉是美之大而
详其辞也稷之会曰成宋乱刘单以王猛居于皇尹氏
常法曾不知侵伐入灭之例周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
真知言乎
刘永之曰春秋因乎鲁史而笔之传之而王法繇之而
明乱逆繇之而彰可也谓损益乎鲁史而明之彰之则
弗可也言之重辞之复必有大美恶焉此先儒之说也
或曰首止之会盟葵丘之会盟皆再书焉是美之大而
详其辞也稷之会曰成宋乱刘单以王猛居于皇尹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b 页 WYG0170-0165d.png
立子朝而先之以王室乱皆复言焉是恶之大而详其
辞也抑尝考之盖史策之实录而其纪载之体异焉尔
其凡有五有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者有重其终而录
其始者有重其始而录其终者有承赴告之辞而书之
者有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而书之者此五者其凡
也而皆所以纪实也或会而盟盟而同日是会之与盟
合而为一事矣或会而盟盟而异日是会之与盟离而
为二事矣合而一事则同书离而二事则异书固当然
辞也抑尝考之盖史策之实录而其纪载之体异焉尔
其凡有五有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者有重其终而录
其始者有重其始而录其终者有承赴告之辞而书之
者有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而书之者此五者其凡
也而皆所以纪实也或会而盟盟而同日是会之与盟
合而为一事矣或会而盟盟而异日是会之与盟离而
为二事矣合而一事则同书离而二事则异书固当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a 页 WYG0170-0166a.png
也夫首止之与葵丘也皆夏之会而秋之盟是离而为
二事矣故再书焉此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者也践土
之会美矣而盟不异书同日也平丘之会无美焉而盟
则异书异日也皆实之纪也非美之大而详其辞也将
书其取鼎也于稷之会则始之以成宋乱此重其终而
录其始也既书曰宋灾伯姬卒也于澶渊之会则终之
以宋灾故此重其始而录其终也会未有言其故者于
是二者而言之特以明其所重也他如书寔来则先言
二事矣故再书焉此据其事之离合而书之者也践土
之会美矣而盟不异书同日也平丘之会无美焉而盟
则异书异日也皆实之纪也非美之大而详其辞也将
书其取鼎也于稷之会则始之以成宋乱此重其终而
录其始也既书曰宋灾伯姬卒也于澶渊之会则终之
以宋灾故此重其始而录其终也会未有言其故者于
是二者而言之特以明其所重也他如书寔来则先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b 页 WYG0170-0166b.png
州公如曹书齐侯伐北燕则遂书暨齐平皆是物也子
朝之乱叔鞅至自京师而言之未知其孰是焉故曰王
室乱此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而书之者也刘单以
王猛居于皇则来告矣敬王居翟泉而尹氏立子朝则
来告矣此承赴告之辞而书之者也他如程子之传例
有曰将卑师少例书人此承赴告者也不知将帅名氏
多寡亦书人此闻而知之者也皆实之纪也非恶之大
而详其辞也曰言之重辞之复必有大美恶者焉先儒
朝之乱叔鞅至自京师而言之未知其孰是焉故曰王
室乱此非承赴告之辞闻而知之而书之者也刘单以
王猛居于皇则来告矣敬王居翟泉而尹氏立子朝则
来告矣此承赴告之辞而书之者也他如程子之传例
有曰将卑师少例书人此承赴告者也不知将帅名氏
多寡亦书人此闻而知之者也皆实之纪也非恶之大
而详其辞也曰言之重辞之复必有大美恶者焉先儒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a 页 WYG0170-0166c.png
之过也且夫其名也著乎简册其迹也昭乎万世不必
言之重也而皆知夫首止之为美矣不必辞之复也而
皆知夫稷之为恶矣故曰因乎鲁史而笔之传之王法
繇之而明乱逆繇之而彰也
吕大圭曰六经之不明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
甚春秋穿凿之患其原起于三传而后之诸儒又从而
羽翼之横生意见巧出义理有一事而或以为褒或以
为贬彼此互相矛盾者矣有同事而前以为褒后以为
言之重也而皆知夫首止之为美矣不必辞之复也而
皆知夫稷之为恶矣故曰因乎鲁史而笔之传之王法
繇之而明乱逆繇之而彰也
吕大圭曰六经之不明诸儒穿凿害之也而春秋为尤
甚春秋穿凿之患其原起于三传而后之诸儒又从而
羽翼之横生意见巧出义理有一事而或以为褒或以
为贬彼此互相矛盾者矣有同事而前以为褒后以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b 页 WYG0170-0166d.png
贬前后自相牴牾者矣纷纷聚讼而圣人之意益以不
明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曰以日月为褒贬之说二曰
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彼徒见夫盟一也而有日者
有不日者葬宜书日也而或书时入宜书日也而或书
月若是其不同也于是有以日月为褒贬之说又见夫
国君一也而或书州或书国或书人或一人而前氏后
名又若是其异也于是有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愚
谓有以折之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
明然其大端不过有二一曰以日月为褒贬之说二曰
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彼徒见夫盟一也而有日者
有不日者葬宜书日也而或书时入宜书日也而或书
月若是其不同也于是有以日月为褒贬之说又见夫
国君一也而或书州或书国或书人或一人而前氏后
名又若是其异也于是有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愚
谓有以折之蔑之盟不日则曰其盟渝也柯之盟不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a 页 WYG0170-0167a.png
则曰信之也将以渝之者为是乎信之者为是乎桓之
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
将以危之者为是乎美之者为是乎公子益师卒不日
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然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
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公不与小敛也明矣又何以书
日乎公羊曰公子益师远也然公子彄亦远矣又何以
书日乎榖梁曰不日恶也然公子牙季孙意如亦恶矣
又何以书日乎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
盟不日而葵丘之盟则日之或曰危之也或曰美之也
将以危之者为是乎美之者为是乎公子益师卒不日
左氏曰公不与小敛也然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
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公不与小敛也明矣又何以书
日乎公羊曰公子益师远也然公子彄亦远矣又何以
书日乎榖梁曰不日恶也然公子牙季孙意如亦恶矣
又何以书日乎葬必书月日而有不书月日者则曰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b 页 WYG0170-0167b.png
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过时而日隐
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
时而日危不得葬也然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而言当
是时公子争国危之隐之可也卫穆公宋文公无齐桓
之贤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乎宋穆公之日
葬又有何危乎凡此者皆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
必以日月为褒贬乎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
曰贬之也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赗而王不书天亦曰贬
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
时而日危不得葬也然过时而日直指齐桓公而言当
是时公子争国危之隐之可也卫穆公宋文公无齐桓
之贤无争国之患过时而日有何可隐乎宋穆公之日
葬又有何危乎凡此者皆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
必以日月为褒贬乎至于来归仲子之赗而宰书名则
曰贬之也使荣叔归成风之含赗而王不书天亦曰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a 页 WYG0170-0167c.png
之也岂归仲子之赗罪在冢宰而不在天王乎归成风
之含赗咎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春秋书王本以正名
分而夫子乃自贬王而去其天则将以是为正名分可
乎榖伯邓侯称名说者曰朝弑逆之人故贬之滕子杞
侯独非朝弑逆之人乎滕薛来朝称爵说者曰滕薛微
国也以其先朝隐公故褒之朝隐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隐为始受命之君则尤谬妄之甚者也或曰滕本
侯爵也朝弑逆之人贬而称子朝桓可贬也终春秋之
之含赗咎在天王而不在荣叔乎春秋书王本以正名
分而夫子乃自贬王而去其天则将以是为正名分可
乎榖伯邓侯称名说者曰朝弑逆之人故贬之滕子杞
侯独非朝弑逆之人乎滕薛来朝称爵说者曰滕薛微
国也以其先朝隐公故褒之朝隐有何可褒而褒之乎
若以隐为始受命之君则尤谬妄之甚者也或曰滕本
侯爵也朝弑逆之人贬而称子朝桓可贬也终春秋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b 页 WYG0170-0167d.png
世不复称侯岂皆以朝桓之故而贬之乎或曰为时王
所黜也夫使时王而能升黜诸侯之爵则是礼乐赏罚
之权天王能自执矣安得为春秋之世乎先书荆继书
楚已而书楚子说者曰进之也夫荆州名楚国名子周
室之命爵也或书荆或书楚犹之或书越或书于越书
其君不称楚子而何称乎而何为进之乎若此之类不
可以一二数要皆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
爵号为褒贬乎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
所黜也夫使时王而能升黜诸侯之爵则是礼乐赏罚
之权天王能自执矣安得为春秋之世乎先书荆继书
楚已而书楚子说者曰进之也夫荆州名楚国名子周
室之命爵也或书荆或书楚犹之或书越或书于越书
其君不称楚子而何称乎而何为进之乎若此之类不
可以一二数要皆疑误而难通者也孰谓春秋以名称
爵号为褒贬乎大抵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a 页 WYG0170-0168a.png
时事成于日者书日事成于月者书月事成于时者书
时故凡朝觐蒐狩城筑作毁凡如此者皆以时成者也
会遇平如来至伐围取救次迁戍袭奔叛执放水旱雨
电冰彗孛螽螟凡如此者或以月成或以日成也崩薨
卒弑葬郊庙之祭盟狩败入灭获日食星变山崩地震
火灾凡如此者皆以日成也其或宜月而不月宜日而
不日者皆史失之也假如某事当某月而鲁史但书其
时某事当某日而鲁史但书其月圣人安得虚增甲子
时故凡朝觐蒐狩城筑作毁凡如此者皆以时成者也
会遇平如来至伐围取救次迁戍袭奔叛执放水旱雨
电冰彗孛螽螟凡如此者或以月成或以日成也崩薨
卒弑葬郊庙之祭盟狩败入灭获日食星变山崩地震
火灾凡如此者皆以日成也其或宜月而不月宜日而
不日者皆史失之也假如某事当某月而鲁史但书其
时某事当某日而鲁史但书其月圣人安得虚增甲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b 页 WYG0170-0168b.png
乎是春秋不以日月为例也春秋据事直书而善恶自
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
非书名者皆贬而书氏者皆褒也假令某与某在所褒
而旧史但著其名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但著其字则
圣人将奔走列国以求其名与字而后著之于经乎是
春秋不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也若夫因其所书月日之
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名称爵号之异同而知其事实
则固有之矣非圣人因以是为褒贬也有如庄三十一
见名称爵号从其名称爵号而是非善恶则系乎其文
非书名者皆贬而书氏者皆褒也假令某与某在所褒
而旧史但著其名某与某在所贬而旧史但著其字则
圣人将奔走列国以求其名与字而后著之于经乎是
春秋不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也若夫因其所书月日之
前后而知其是非因其名称爵号之异同而知其事实
则固有之矣非圣人因以是为褒贬也有如庄三十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a 页 WYG0170-0168c.png
年春筑台于郎夏筑台于薛秋筑台于秦三十二年春
城小榖则有以见才阅三时而大功屡兴也宣十五年
秋螽冬蝝生则有以见连历二时而灾害荐作也庄八
年春师次于郎夏师及齐师围郕秋师还则有以见阅
三时而劳兵于外也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桓二年
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则有以见来朝方阅一月
而遽兴兵以入之也昭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
楚则有以见其朝夷狄之国阅七月之久而劳于行也
城小榖则有以见才阅三时而大功屡兴也宣十五年
秋螽冬蝝生则有以见连历二时而灾害荐作也庄八
年春师次于郎夏师及齐师围郕秋师还则有以见阅
三时而劳兵于外也若此之类盖于书时见之桓二年
秋七月杞侯来朝九月入杞则有以见来朝方阅一月
而遽兴兵以入之也昭七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
楚则有以见其朝夷狄之国阅七月之久而劳于行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b 页 WYG0170-0168d.png
僖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
六月雨则有以见其阅九月而后雨也若此之类盖于
书月见之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则有以见八日
之间而再见天变也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则有以见旬
日之间而取其二邑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则有以见其
尝于灾馀之为不敬己丑葬敬嬴庚寅而克葬则有以
见明日乃葬之为无备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
盟则有以见鲁人之先晋而后卫己未同盟于鸡泽戊
六月雨则有以见其阅九月而后雨也若此之类盖于
书月见之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则有以见八日
之间而再见天变也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则有以见旬
日之间而取其二邑壬申御廪灾乙亥尝则有以见其
尝于灾馀之为不敬己丑葬敬嬴庚寅而克葬则有以
见明日乃葬之为无备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
盟则有以见鲁人之先晋而后卫己未同盟于鸡泽戊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a 页 WYG0170-0169a.png
寅及陈袁侨盟则有以见晋人之先盟诸侯而后盟大
夫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然以是为圣人以日月之
书不书寓褒贬则误矣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则有以
事之大小而其辞因之以详略者亦有前目而后凡者
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以一例尽而时变之升降
世道之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
子一吴也始书吴再书人已而书吴子于以见夷狄之
浸盛矣鲁翚柔郑宛詹始也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
夫若此之类盖于书日见之然以是为圣人以日月之
书不书寓褒贬则误矣若夫名称爵号之异同则有以
事之大小而其辞因之以详略者亦有前目而后凡者
有蒙上文而杀其辞者固难以一例尽而时变之升降
世道之盛衰亦有因之以见者楚一也始书荆再书楚
子一吴也始书吴再书人已而书吴子于以见夷狄之
浸盛矣鲁翚柔郑宛詹始也大夫犹不氏于后则大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b 页 WYG0170-0169b.png
无有不氏者郑段陈佗卫州吁始也皆名之后则虽弑
君之贼亦有书氏者于以见大夫之浸强矣始也曹莒
无大夫于后则曹莒皆有大夫于以见小国之大夫皆
为政矣始也吴楚君大夫皆书人于后则吴楚之臣亦
书名于以见吴楚之大夫皆往来于中国矣诸侯在丧
称子有书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会伐之为
非礼也杞公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见其
不用周爵而以国之大小为强弱也会于曹蔡先卫伐
君之贼亦有书氏者于以见大夫之浸强矣始也曹莒
无大夫于后则曹莒皆有大夫于以见小国之大夫皆
为政矣始也吴楚君大夫皆书人于后则吴楚之臣亦
书名于以见吴楚之大夫皆往来于中国矣诸侯在丧
称子有书子而预会预伐者于以见居丧而会伐之为
非礼也杞公爵也而书伯滕侯爵也而书子于以见其
不用周爵而以国之大小为强弱也会于曹蔡先卫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a 页 WYG0170-0169c.png
郑则卫先蔡于以见当时诸侯皆以目前之利害而不
复用周班也幽之盟男先伯淮之会男先侯戚之会子
先伯萧鱼之会世子长于小国之君于以见伯者为政
皆以私意为轻重而无复礼文也垂陇之盟内之则公
孙敖会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国夏会伯主于
以见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凡此者莫非名称
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而见之初
非圣人特以是为褒贬也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
复用周班也幽之盟男先伯淮之会男先侯戚之会子
先伯萧鱼之会世子长于小国之君于以见伯者为政
皆以私意为轻重而无复礼文也垂陇之盟内之则公
孙敖会诸侯召陵侵楚之师外之则齐国夏会伯主于
以见大夫敌于诸侯而莫知其非也凡此者莫非名称
从其名称爵号从其爵号而是非善恶乃因而见之初
非圣人特以是为褒贬也学者必欲于名称爵号之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b 页 WYG0170-0169d.png
而求圣人褒贬之意则窒碍而不通矣于其不通也而
强为之说则务为新巧何所不至正恐非圣人明白正
大之心尔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
说与夫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
而论矣
又曰或曰子谓春秋不以日月名称爵号为褒贬则信
然矣若是则春秋所书皆据旧史尔所谓门人高第不
能赞一辞者其义安在曰有春秋之达例有圣人之特
强为之说则务为新巧何所不至正恐非圣人明白正
大之心尔学者之观春秋必先破春秋以日月为例之
说与夫以名称爵号为褒贬之说而后春秋之旨可得
而论矣
又曰或曰子谓春秋不以日月名称爵号为褒贬则信
然矣若是则春秋所书皆据旧史尔所谓门人高第不
能赞一辞者其义安在曰有春秋之达例有圣人之特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a 页 WYG0170-0170a.png
笔有日则书日有月则书月名称从其名称爵号从其
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则书卒葬则书葬战
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则书杀一因其事实而
吾无加损焉此达例也其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
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者此特笔也元年春正月此
史之旧文也加王焉是圣人笔之也中国之诸侯有葬
吴楚君者矣而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晋侯
召王见于传者之所载而圣人书之曰狩所以存天下
爵号与夫盟则书盟会则书会卒则书卒葬则书葬战
则书战伐则书伐弑则书弑杀则书杀一因其事实而
吾无加损焉此达例也其或史之所无而笔之以示义
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戒者此特笔也元年春正月此
史之旧文也加王焉是圣人笔之也中国之诸侯有葬
吴楚君者矣而吴楚之君不书葬是圣人削之也晋侯
召王见于传者之所载而圣人书之曰狩所以存天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b 页 WYG0170-0170b.png
之防宁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而圣人书之曰卫侯
出奔所以示人君之戒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
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侯之弟黄
不曰卫絷而曰卫侯之兄絷阳虎陪臣书之曰盗吴楚
僣号书之曰子纠不书齐而小白书齐突不书郑而忽
书郑立晋而书卫人立王子朝而书尹氏凡此者皆圣
人之特笔也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
丘窃取之矣盖用达例而无加损者圣人之公心有特
出奔所以示人君之戒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
但曰成风而曰僖公成风不曰陈黄而曰陈侯之弟黄
不曰卫絷而曰卫侯之兄絷阳虎陪臣书之曰盗吴楚
僣号书之曰子纠不书齐而小白书齐突不书郑而忽
书郑立晋而书卫人立王子朝而书尹氏凡此者皆圣
人之特笔也故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
丘窃取之矣盖用达例而无加损者圣人之公心有特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a 页 WYG0170-0170c.png
笔以明其是非者圣人之精义达例所书非必圣人而
后能虽门人高第预之可也精义所在岂门人高第所
能措其辞哉非圣人不能与此
又曰读春秋者先明大义其次观世变所谓世变者何
也春秋之始是世道之一变也春秋之终是世道之一
变也刘知几乃云孔子述史始于尧典终于获麟盖书
之终春秋之始也孔子述书至文侯之命而终者文侯
之命平王之始年也隐公之初平王之末年也平王之
后能虽门人高第预之可也精义所在岂门人高第所
能措其辞哉非圣人不能与此
又曰读春秋者先明大义其次观世变所谓世变者何
也春秋之始是世道之一变也春秋之终是世道之一
变也刘知几乃云孔子述史始于尧典终于获麟盖书
之终春秋之始也孔子述书至文侯之命而终者文侯
之命平王之始年也隐公之初平王之末年也平王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b 页 WYG0170-0170d.png
始不共戴天之仇未报而其命文侯之辞曰汝多脩捍
我于艰患已弭矣用赉尔秬鬯一卣功已报矣其归视
尔师宁尔邦国无复事矣即此一编而观之已无兴复
之望然而圣人犹不忍绝也盖迟之四十九年而无复
一毫振起之意圣人于是绝望矣繇是而上则为西周
繇是而下则为春秋此独非世道一变之会乎此春秋
之所以始也入春秋而荆楚横然犹时有胜负也盖至
于获麟之前岁而吴以被发文身之俗偃然与晋侯为
我于艰患已弭矣用赉尔秬鬯一卣功已报矣其归视
尔师宁尔邦国无复事矣即此一编而观之已无兴复
之望然而圣人犹不忍绝也盖迟之四十九年而无复
一毫振起之意圣人于是绝望矣繇是而上则为西周
繇是而下则为春秋此独非世道一变之会乎此春秋
之所以始也入春秋而荆楚横然犹时有胜负也盖至
于获麟之前岁而吴以被发文身之俗偃然与晋侯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a 页 WYG0170-0171a.png
两伯矣入春秋而大夫强然犹未至于窃位也盖至于
获麟之岁而齐陈常弑其君齐自是为田氏矣在鲁则
自季孙逐君之后鲁国之政尽在三家而鲁君如赘旒
矣在晋则自赵鞅入绛之后晋国之政尽在六卿而赵
藉韩虔魏斯为诸侯之渐已具矣向也夷狄之交于中
国者其大莫如楚而今也以望国东方之鲁而奔走于
偏方下国之越以求自安矣向也诸侯犹有伯而今也
伯主不竞而诸侯之争地争城者日以扰扰而无一息
获麟之岁而齐陈常弑其君齐自是为田氏矣在鲁则
自季孙逐君之后鲁国之政尽在三家而鲁君如赘旒
矣在晋则自赵鞅入绛之后晋国之政尽在六卿而赵
藉韩虔魏斯为诸侯之渐已具矣向也夷狄之交于中
国者其大莫如楚而今也以望国东方之鲁而奔走于
偏方下国之越以求自安矣向也诸侯犹有伯而今也
伯主不竞而诸侯之争地争城者日以扰扰而无一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b 页 WYG0170-0171b.png
宁矣故自获麟之前其世变为春秋自获麟之后其世
变为战国此又非世道一变之会乎是春秋之所终也
然不特此也合春秋一经观之则有所谓隐桓庄闵之
春秋有所谓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谓襄昭定哀之春
秋伯主未盛之时庄之十三年而会于北杏二十七年
而同盟于幽于是合天下而听于一邦矣合天下而听
命于一邦古无有也僖之元年而齐迁邢二年城卫四
年伐楚五年会世子九年盟葵丘而安中夏攘夷狄之
变为战国此又非世道一变之会乎是春秋之所终也
然不特此也合春秋一经观之则有所谓隐桓庄闵之
春秋有所谓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谓襄昭定哀之春
秋伯主未盛之时庄之十三年而会于北杏二十七年
而同盟于幽于是合天下而听于一邦矣合天下而听
命于一邦古无有也僖之元年而齐迁邢二年城卫四
年伐楚五年会世子九年盟葵丘而安中夏攘夷狄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a 页 WYG0170-0171c.png
权皆在伯主矣伯主之未兴诸侯无所统也而天下犹
知有王故隐桓之春秋多书王伯主之既兴诸侯有所
统也而天下始不知有王故僖文以后之春秋其书王
者极寡伯主之兴固世道之一幸而王迹之熄独非世
道之衰耶僖之十七年而小白卒小白卒而楚始横中
国无伯者十馀年二十八年而有城濮之战于是中国
之伯昔之在齐桓者今转而归晋文矣晋襄继之犹能
嗣文之业灵成景厉不足以继悼公再伯而得郑驾楚
知有王故隐桓之春秋多书王伯主之既兴诸侯有所
统也而天下始不知有王故僖文以后之春秋其书王
者极寡伯主之兴固世道之一幸而王迹之熄独非世
道之衰耶僖之十七年而小白卒小白卒而楚始横中
国无伯者十馀年二十八年而有城濮之战于是中国
之伯昔之在齐桓者今转而归晋文矣晋襄继之犹能
嗣文之业灵成景厉不足以继悼公再伯而得郑驾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b 页 WYG0170-0171d.png
尚庶几焉自是而后晋伯不竞盖至于襄之二十七年
而宋之会晋楚之从交相见昭之元年而虢之会再读
旧书于是晋楚夷矣四年而楚灵大会于申实用齐桓
召陵之典晋盖不预中国之事者十年平丘之盟虽曰
再主夏盟而晋之会诸侯繇是止鄟陵以后参盟见矣
参盟见而后诸侯无主盟者天下之有伯非美事也天
下之无伯非细故也天下之无伯而春秋终焉故观隐
桓庄闵之春秋固已伤王迹之熄观襄昭定哀之春秋
而宋之会晋楚之从交相见昭之元年而虢之会再读
旧书于是晋楚夷矣四年而楚灵大会于申实用齐桓
召陵之典晋盖不预中国之事者十年平丘之盟虽曰
再主夏盟而晋之会诸侯繇是止鄟陵以后参盟见矣
参盟见而后诸侯无主盟者天下之有伯非美事也天
下之无伯非细故也天下之无伯而春秋终焉故观隐
桓庄闵之春秋固已伤王迹之熄观襄昭定哀之春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a 页 WYG0170-0172a.png
尤以伤伯业之衰此特其大者尔其他如荆人来聘夷
狄之臣始未有名字也于后则名字著于经矣无骇挟
卒诸侯之大夫始未有书字也于后则有生而名氏者
矣始也诸侯盟诸侯于后则大夫盟诸侯矣始也诸侯
自相盟于后则大夫自相盟矣始也诸侯僣天子于后
则大夫僣诸侯矣始也大夫窃诸侯之柄于后则陪臣
据大夫之邑矣合春秋一经观之大抵愈趋愈下愈久
愈薄溯之而上文武成康之盛可以接尧舜之传沿之
狄之臣始未有名字也于后则名字著于经矣无骇挟
卒诸侯之大夫始未有书字也于后则有生而名氏者
矣始也诸侯盟诸侯于后则大夫盟诸侯矣始也诸侯
自相盟于后则大夫自相盟矣始也诸侯僣天子于后
则大夫僣诸侯矣始也大夫窃诸侯之柄于后则陪臣
据大夫之邑矣合春秋一经观之大抵愈趋愈下愈久
愈薄溯之而上文武成康之盛可以接尧舜之传沿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b 页 WYG0170-0172b.png
而下则七雄分裂之极不至于秦不止后之作编年通
鉴者托始于韩赵魏之为诸侯其亦所以继春秋之后
欤学春秋者既能先明大义以究理之精又能次观世
变以研事之实则春秋一经亦思过半矣
黄楚望曰春秋之初如卫州吁之事此时事体当责王
室及春秋中世当责伯主及其后肆无忌惮然后用孔
子之法如胡氏说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
人伐郑说得似急迫恐非本意及衰乱之极王者既不
鉴者托始于韩赵魏之为诸侯其亦所以继春秋之后
欤学春秋者既能先明大义以究理之精又能次观世
变以研事之实则春秋一经亦思过半矣
黄楚望曰春秋之初如卫州吁之事此时事体当责王
室及春秋中世当责伯主及其后肆无忌惮然后用孔
子之法如胡氏说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
人伐郑说得似急迫恐非本意及衰乱之极王者既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a 页 WYG0170-0172c.png
兴诸侯又无伯圣人既生此时不应坐视其弊此春秋
所以不得不作○泽推春秋如推校日历相似分毫不
可差忒推到尽处自然见圣人之心然亦有穷极推不
得处却须要悟如桓公子纠事非悟则不化不化则终
碍理
赵子常曰策书者国之正史也班固艺文志因谓鲁周
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杜元凯亦以备物典策为
春秋之制而孔颖达以为若今官程品式之类皆为鲁
所以不得不作○泽推春秋如推校日历相似分毫不
可差忒推到尽处自然见圣人之心然亦有穷极推不
得处却须要悟如桓公子纠事非悟则不化不化则终
碍理
赵子常曰策书者国之正史也班固艺文志因谓鲁周
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杜元凯亦以备物典策为
春秋之制而孔颖达以为若今官程品式之类皆为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b 页 WYG0170-0172d.png
之旧史有周公遗法在焉自伯禽以来无大丧乱史官
前后相承有非他国可及者然古者非大事不登于策
小事则简牍载之故曰国之正史也今以春秋所言准
西周未乱之时其书于策者不过公即位逆夫人朝聘
会同崩薨卒葬祸福告命雩社禘尝蒐狩城筑非礼不
时与夫灾异庆祥之感而一国纪纲本末略具善恶亦
存其中盖策书大体不越乎此而已东迁以来王室益
微诸侯背叛伯业又衰吴楚纵横大夫专政陪臣擅命
前后相承有非他国可及者然古者非大事不登于策
小事则简牍载之故曰国之正史也今以春秋所言准
西周未乱之时其书于策者不过公即位逆夫人朝聘
会同崩薨卒葬祸福告命雩社禘尝蒐狩城筑非礼不
时与夫灾异庆祥之感而一国纪纲本末略具善恶亦
存其中盖策书大体不越乎此而已东迁以来王室益
微诸侯背叛伯业又衰吴楚纵横大夫专政陪臣擅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6a 页 WYG0170-0173a.png
于是伐国灭国围入迁取之祸交作弑君杀大夫奔放
纳入之变相寻而策书常法始不足尽其善恶之情矣
故孔子断自隐公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其所谓
策书之大体而一国本末具焉者皆有笔而无削使不
失鲁国正史之常所谓存策书之大体者也是故有笔
有削以行其权有笔无削以存其实实存而权益达权
达而实愈明相错以畅其文相易以成其义者也然自
左氏不知有笔削之旨为公羊学者遂以春秋为夫子
纳入之变相寻而策书常法始不足尽其善恶之情矣
故孔子断自隐公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其所谓
策书之大体而一国本末具焉者皆有笔而无削使不
失鲁国正史之常所谓存策书之大体者也是故有笔
有削以行其权有笔无削以存其实实存而权益达权
达而实愈明相错以畅其文相易以成其义者也然自
左氏不知有笔削之旨为公羊学者遂以春秋为夫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6b 页 WYG0170-0173b.png
博采众国之书通修一代之史者于是褒贬之说盛行
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
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
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假笔削行权者何也孔
子作春秋以寓其拨乱之志而国史有恒体无辞可以
寄文于是有书有不书以互显其义其所书者则笔之
不书者则削之史记世家论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
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正谓此也盖尝考之笔削之
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
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
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假笔削行权者何也孔
子作春秋以寓其拨乱之志而国史有恒体无辞可以
寄文于是有书有不书以互显其义其所书者则笔之
不书者则削之史记世家论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
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正谓此也盖尝考之笔削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7a 页 WYG0170-0173c.png
例有三曰不书曰变文曰特笔而存策书大体与日月
之法不与焉不书之义有五一曰略同以显异行不书
至之类是也二曰略常以明变释不朝正内女归宁之
类是也三曰略彼以见此以来归为义则不书归以出
奔为义则杀之不书之类是也四曰略是以著非诸杀
有罪不书勤王复辟不书之类是也五曰略轻以明重
非有关于天下之大故不悉书是也凡书不书之大端
不出于此而夫子于春秋独有知我罪我之言者以其
之法不与焉不书之义有五一曰略同以显异行不书
至之类是也二曰略常以明变释不朝正内女归宁之
类是也三曰略彼以见此以来归为义则不书归以出
奔为义则杀之不书之类是也四曰略是以著非诸杀
有罪不书勤王复辟不书之类是也五曰略轻以明重
非有关于天下之大故不悉书是也凡书不书之大端
不出于此而夫子于春秋独有知我罪我之言者以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7b 页 WYG0170-0173d.png
假笔削以寓拨乱之权事与删诗定书异也变文以示
义者何也春秋虽有笔有削而所书者皆从主人之辞
然或有文同而事异者有事同而文异者其与夺无章
而是非不著则非唯不足以尽事变而反足以乱名实
矣是故有变文之法焉虽所因革不越乎一二字间而
是非得失之故可无辩而自明将使属辞比事者即其
异同详略以求之所以决嫌疑明是非而非褒贬之谓
也然文有可变者有不可变者有异其文以异其事者
义者何也春秋虽有笔有削而所书者皆从主人之辞
然或有文同而事异者有事同而文异者其与夺无章
而是非不著则非唯不足以尽事变而反足以乱名实
矣是故有变文之法焉虽所因革不越乎一二字间而
是非得失之故可无辩而自明将使属辞比事者即其
异同详略以求之所以决嫌疑明是非而非褒贬之谓
也然文有可变者有不可变者有异其文以异其事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8a 页 WYG0170-0174a.png
有并上文以见其罪者讳一也讥在内与讥在外异称
人一也伯主与诸侯异公子称字与大夫异稽其类不
主其辞当其名必辨于物其知者以为文理密察足以
有别也其不知者谓之无达例而已辩名实之际何也
正必书王诸侯书爵大夫称名氏四夷大者称子皆春
秋之名也诸侯不王而伯者兴中国无伯而夷狄横大
夫专兵而诸侯散此春秋之实也夫春秋之名实如此
将以示后世曰实录可乎实录且犹不可而况于圣人
人一也伯主与诸侯异公子称字与大夫异稽其类不
主其辞当其名必辨于物其知者以为文理密察足以
有别也其不知者谓之无达例而已辩名实之际何也
正必书王诸侯书爵大夫称名氏四夷大者称子皆春
秋之名也诸侯不王而伯者兴中国无伯而夷狄横大
夫专兵而诸侯散此春秋之实也夫春秋之名实如此
将以示后世曰实录可乎实录且犹不可而况于圣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8b 页 WYG0170-0174b.png
拨乱以经世之事哉此辩名实所以为春秋之要义也
盖其说有二一曰去名以存实征伐在诸侯则大夫将
不称名氏中国有伯则楚君侵伐不称君是也一曰去
名以责实诸侯无王则正不书王中国无伯则诸侯不
序君大夫将略其恒辞则称人是也此二者实王伯升
沈之会国家丧乱之繇夷狄盛衰之变天下大势之所
趋而一经之枢要也是以圣人深致意焉特笔者所以
正名分决嫌疑也笔削不足以尽义然后有变文若夫
盖其说有二一曰去名以存实征伐在诸侯则大夫将
不称名氏中国有伯则楚君侵伐不称君是也一曰去
名以责实诸侯无王则正不书王中国无伯则诸侯不
序君大夫将略其恒辞则称人是也此二者实王伯升
沈之会国家丧乱之繇夷狄盛衰之变天下大势之所
趋而一经之枢要也是以圣人深致意焉特笔者所以
正名分决嫌疑也笔削不足以尽义然后有变文若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9a 页 WYG0170-0174c.png
乱久祸极大分不明而又有非常之故焉则变文亦不
足以尽义是故有特笔皆谓有所是正者也此所谓特
笔以正名也
杨用脩曰班彪氏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杀史见极言杀其繁辞以成简严之体平易正直言直
书其事而褒贬自见彪之说春秋可谓得其髓矣以此
言之则许世子止弑其君莒人灭鄫之类三传皆不足
信
足以尽义是故有特笔皆谓有所是正者也此所谓特
笔以正名也
杨用脩曰班彪氏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杀史见极言杀其繁辞以成简严之体平易正直言直
书其事而褒贬自见彪之说春秋可谓得其髓矣以此
言之则许世子止弑其君莒人灭鄫之类三传皆不足
信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9b 页 WYG0170-0174d.png
春秋辩义卷首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0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二 明 卓尔康 撰
经义二
唐应德曰春秋之难明也其孰从而求之曰孔子尝自
言之矣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斯民三代所以直道而
行者也春秋者圣人有是非而无所毁誉之书也直道
之所是春秋亦是之直道之所非春秋亦非之春秋者
所以寄人直道之公心也人人之心在焉而谓其文有
春秋辩义卷首二 明 卓尔康 撰
经义二
唐应德曰春秋之难明也其孰从而求之曰孔子尝自
言之矣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斯民三代所以直道而
行者也春秋者圣人有是非而无所毁誉之书也直道
之所是春秋亦是之直道之所非春秋亦非之春秋者
所以寄人直道之公心也人人之心在焉而谓其文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0b 页
非人人之所与知者乎儒者则以为圣经不如是之浅
也而往往谓之微辞是以说之过详而其义益蔽且夫
春秋之为春秋以诛乱讨贼而已子而严父臣而敬君
人人有不知其为是而弑君篡父人人有不知其为非
者哉人人知其为非而或陷于弑逆焉者昔人所为以
意为之也虽其以意陷于弑逆而其直道而行之心固
隐然而在也圣人早为之辩醒其隐然而在之心以消
其勃然感动于邪之意是以乱臣贼子惧焉而能自还
也而往往谓之微辞是以说之过详而其义益蔽且夫
春秋之为春秋以诛乱讨贼而已子而严父臣而敬君
人人有不知其为是而弑君篡父人人有不知其为非
者哉人人知其为非而或陷于弑逆焉者昔人所为以
意为之也虽其以意陷于弑逆而其直道而行之心固
隐然而在也圣人早为之辩醒其隐然而在之心以消
其勃然感动于邪之意是以乱臣贼子惧焉而能自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1a 页
也其使之惧者不逆之于勃然而动者之不可隐而牖
之于隐然而在者之不容息是以能使之惧也非书其
弑以惧之之谓也其惧者但觉其隐然而在者之忽露
而不觉其勃然而动者之暗消是以惧也非惧其书我
而不敢为之谓也故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成而乱臣
贼子惧孔子之惧心斯人直道而行之心一也斯人直
道而行之心乱臣贼子之惧心一也人人之心在焉而
谓其文有非人人所与知者乎
之于隐然而在者之不容息是以能使之惧也非书其
弑以惧之之谓也其惧者但觉其隐然而在者之忽露
而不觉其勃然而动者之暗消是以惧也非惧其书我
而不敢为之谓也故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成而乱臣
贼子惧孔子之惧心斯人直道而行之心一也斯人直
道而行之心乱臣贼子之惧心一也人人之心在焉而
谓其文有非人人所与知者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1b 页
又曰春秋王道也天下无二尊是王道也礼乐征伐会
盟朝聘生杀之权一出于天子而无有一人之敢横行
无有一人之敢作好恶作威福是王道也是故大宗伯
以宾礼亲邦国而以间会发四方之志天子巡狩诸侯
既朝则设方明而盟是会盟者天子之权也其或不出
于天子而私会私盟者罪也故春秋凡书会书盟者皆
罪之诸侯朝于天子而诸侯之自相与也有聘礼无朝
礼凡其不朝于天子而私相朝者罪也故凡春秋之书
盟朝聘生杀之权一出于天子而无有一人之敢横行
无有一人之敢作好恶作威福是王道也是故大宗伯
以宾礼亲邦国而以间会发四方之志天子巡狩诸侯
既朝则设方明而盟是会盟者天子之权也其或不出
于天子而私会私盟者罪也故春秋凡书会书盟者皆
罪之诸侯朝于天子而诸侯之自相与也有聘礼无朝
礼凡其不朝于天子而私相朝者罪也故凡春秋之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2a 页
如书朝者皆以罪其朝者与其受朝者九伐之法掌于
司马而天子赐诸侯弓矢斧钺然后得专征伐虽其专
之亦必其临时请命于天子而后行是侵伐者天子之
权也其不出于天子而私侵私伐者罪也故凡春秋之
书侵书伐者皆罪之诸侯之大夫公子虽其有罪必请
于天子而后刑杀焉其不请于天子而颛杀者罪也故
凡春秋书杀大夫杀公子者皆罪之夫侵伐有贪兵有
愤兵有应兵有讨不睦有以夷狄侵中国有以中国攘
司马而天子赐诸侯弓矢斧钺然后得专征伐虽其专
之亦必其临时请命于天子而后行是侵伐者天子之
权也其不出于天子而私侵私伐者罪也故凡春秋之
书侵书伐者皆罪之诸侯之大夫公子虽其有罪必请
于天子而后刑杀焉其不请于天子而颛杀者罪也故
凡春秋书杀大夫杀公子者皆罪之夫侵伐有贪兵有
愤兵有应兵有讨不睦有以夷狄侵中国有以中国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2b 页
夷狄有以中国借夷狄而戕中国故战有彼善于此者
要之无义战盟会有解雠有固党有同欲相求有同力
相援有同患相恤有以夷狄立盟者故会盟有彼善于
此而要之无义会盟杀大夫有诛叛有讨贰有愎諌有
借以说于大国有谓为强臣去其所忌故杀其大夫有
彼善于此者要之无义杀是故春秋自于稷澶渊两会
之外并不书其故而至于盟会侵伐则绝无一书其故
者非略也以为其会其盟其侵其伐其战既足以著其
要之无义战盟会有解雠有固党有同欲相求有同力
相援有同患相恤有以夷狄立盟者故会盟有彼善于
此而要之无义会盟杀大夫有诛叛有讨贰有愎諌有
借以说于大国有谓为强臣去其所忌故杀其大夫有
彼善于此者要之无义杀是故春秋自于稷澶渊两会
之外并不书其故而至于盟会侵伐则绝无一书其故
者非略也以为其会其盟其侵其伐其战既足以著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3a 页
罪矣不足以问其故也杀大夫必名亦有不名而但书
其官如宋人杀其大夫司马者亦有并其官不书如曹
杀其大夫者非略也以为义系乎其杀之者而不系乎
其杀者义系乎其杀之者则其杀也足以著其罪矣义
不系乎其杀者则不必问其为何如人与其为有罪无
罪焉可也说春秋者不达其意而琐为之说曰其会也
以某故杀其大夫也以某故至于盟战侵伐亦然是皆
无益于春秋也而徒为蛇足之画者夫春秋经世之书
其官如宋人杀其大夫司马者亦有并其官不书如曹
杀其大夫者非略也以为义系乎其杀之者而不系乎
其杀者义系乎其杀之者则其杀也足以著其罪矣义
不系乎其杀者则不必问其为何如人与其为有罪无
罪焉可也说春秋者不达其意而琐为之说曰其会也
以某故杀其大夫也以某故至于盟战侵伐亦然是皆
无益于春秋也而徒为蛇足之画者夫春秋经世之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3b 页
也其经世也以正乱贼也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
一朝一夕矣不早辨也说春秋者亦云人臣无将夫人
臣而窃其君侵伐会盟刑杀之权而久假焉而莫之归
也其为将也甚矣故臣子至于推刃于其君父而春秋
书某国弑其君某某人弑其君某者是弑之成也是春
秋之所痛也臣而窃其君会盟刑杀之权是弑之渐也
将也是春秋之所辨也孔子尝自言之矣曰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一朝一夕矣不早辨也说春秋者亦云人臣无将夫人
臣而窃其君侵伐会盟刑杀之权而久假焉而莫之归
也其为将也甚矣故臣子至于推刃于其君父而春秋
书某国弑其君某某人弑其君某者是弑之成也是春
秋之所痛也臣而窃其君会盟刑杀之权是弑之渐也
将也是春秋之所辨也孔子尝自言之矣曰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4a 页
出无道而至于自大夫出无道而至于陪臣执国命呜
呼是春秋之势也挈其漏于陪臣大夫者而还之诸侯
挈其漏于诸侯者而还之天子是春秋拨其乱而反之
正也夫周自东迁以前虽王室已不竞矣而其权固在
也幽杀而平徙岐丰之地委为草莽瀍洛之外声教阻
绝于是尾大之势成而诸侯横变易礼乐冯众暴寡大
小相朝强弱相劫无一不出于诸侯者而天子曾不得
尺寸之权矣文桓而下则诸侯又不能自执其权而大
呼是春秋之势也挈其漏于陪臣大夫者而还之诸侯
挈其漏于诸侯者而还之天子是春秋拨其乱而反之
正也夫周自东迁以前虽王室已不竞矣而其权固在
也幽杀而平徙岐丰之地委为草莽瀍洛之外声教阻
绝于是尾大之势成而诸侯横变易礼乐冯众暴寡大
小相朝强弱相劫无一不出于诸侯者而天子曾不得
尺寸之权矣文桓而下则诸侯又不能自执其权而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4b 页
夫之交政于中国者攘攘矣三桓六卿七穆孙宁鱼华
陈鲍拥兵树党而主势孤矣葬原仲而私交始矣作三
军舍中军而鲁之权罄于大夫矣盟溴梁盟宋而天下
之权罄于大夫矣衎出奔孙阳州孙越入彭城入朝歌入
晋阳而大夫之为祸烈矣盖天下之势愈下而春秋之
治也愈详桓僖以前列国之大夫惟特使而与鲁接者
则名之而会盟侵伐则大夫未有以名见者夫救徐大
夫特将也翟泉大夫特盟也春秋第曰人曰大夫而已
陈鲍拥兵树党而主势孤矣葬原仲而私交始矣作三
军舍中军而鲁之权罄于大夫矣盟溴梁盟宋而天下
之权罄于大夫矣衎出奔孙阳州孙越入彭城入朝歌入
晋阳而大夫之为祸烈矣盖天下之势愈下而春秋之
治也愈详桓僖以前列国之大夫惟特使而与鲁接者
则名之而会盟侵伐则大夫未有以名见者夫救徐大
夫特将也翟泉大夫特盟也春秋第曰人曰大夫而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5a 页
不以名见也若此者非略也以为不系乎大夫也文宣
而下侵伐会盟大夫未有不以名见者虽溴梁之会其
君在也而大夫名书鸡泽之盟君既盟也而大夫盟书
若此者非烦也以为系乎大夫也不系乎大夫虽夷吾
隰朋狐偃赵衰之勋且贤未尝以名见焉系乎大夫虽
劣如栾黡荀偃高厚华阅则琐琐以见焉不系乎大夫
虽其君不在而大夫特盟则亦弗许焉翟泉是矣系乎
大夫虽其君在而大夫缀盟则亦详焉溴梁鸡泽是矣
而下侵伐会盟大夫未有不以名见者虽溴梁之会其
君在也而大夫名书鸡泽之盟君既盟也而大夫盟书
若此者非烦也以为系乎大夫也不系乎大夫虽夷吾
隰朋狐偃赵衰之勋且贤未尝以名见焉系乎大夫虽
劣如栾黡荀偃高厚华阅则琐琐以见焉不系乎大夫
虽其君不在而大夫特盟则亦弗许焉翟泉是矣系乎
大夫虽其君在而大夫缀盟则亦详焉溴梁鸡泽是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5b 页
不系乎大夫虽主帅亦略而人之桓僖以前侵伐书人
者是矣系乎大夫虽偏裨亦牵连而名之鞍之战是矣
其弗许大夫者以并治诸侯之为乱贼也说春秋者不
达其意而曰人大夫贬也夫书人为贬彼黡阅之徒以
名见者乃为褒也邪惟曹薛滕许之大夫始终书人说
春秋者曰小国无大夫非也夫此数君者将为人役之
未暇而未尝敢执天下之权也而况其大夫乎盖不系
乎其大夫是以终始人之而弗许今曰书人为贬则是
者是矣系乎大夫虽偏裨亦牵连而名之鞍之战是矣
其弗许大夫者以并治诸侯之为乱贼也说春秋者不
达其意而曰人大夫贬也夫书人为贬彼黡阅之徒以
名见者乃为褒也邪惟曹薛滕许之大夫始终书人说
春秋者曰小国无大夫非也夫此数君者将为人役之
未暇而未尝敢执天下之权也而况其大夫乎盖不系
乎其大夫是以终始人之而弗许今曰书人为贬则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6a 页
齐晋诸大国之大夫偏受褒而曹薛滕许之大夫偏受
贬耶侯犯南蒯弗狃阳虎之徒出则大夫又不能自执
其权而陪臣实执之矣堕郈书堕费书围成弗克书窃
宝玉大弓书而春秋之正陪臣者又详矣故孔子欲往
公山佛肸之召而曰吾其为东周云者即春秋书堕费
堕郈意也是春秋之终也或曰盟葵丘盟践土师于召
陵城濮说春秋者以为圣人与之也今亦曰是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也而夺焉可乎曰是不然桓文之未出也
贬耶侯犯南蒯弗狃阳虎之徒出则大夫又不能自执
其权而陪臣实执之矣堕郈书堕费书围成弗克书窃
宝玉大弓书而春秋之正陪臣者又详矣故孔子欲往
公山佛肸之召而曰吾其为东周云者即春秋书堕费
堕郈意也是春秋之终也或曰盟葵丘盟践土师于召
陵城濮说春秋者以为圣人与之也今亦曰是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也而夺焉可乎曰是不然桓文之未出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6b 页
权虽不在天子而诸侯亦未能尽得天子之权也盖其
权散桓文之既出也则权既不在天子又不在他诸侯
而桓文独尽得天子权也盖其权聚权之散臣悖于主
权之聚臣疑于主故较利害则权之散而交斗犹不若
权之聚而可以纾祸息民语王道则权之聚而疑主独
不若权之散而未有所属随之屯曰随有获人随而我
获之未害也谓之凶豫之坤曰繇豫繇我致豫未害也
而六五以为贞疾故桓文者臣之凶而主之所以贞疾
权散桓文之既出也则权既不在天子又不在他诸侯
而桓文独尽得天子权也盖其权聚权之散臣悖于主
权之聚臣疑于主故较利害则权之散而交斗犹不若
权之聚而可以纾祸息民语王道则权之聚而疑主独
不若权之散而未有所属随之屯曰随有获人随而我
获之未害也谓之凶豫之坤曰繇豫繇我致豫未害也
而六五以为贞疾故桓文者臣之凶而主之所以贞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7a 页
者也且桓文以前诸侯固有相朝者则亦一二小邦而
已犹未有六服群然相朝者固有私盟会擅侵伐者则
亦一国两国相雠相结而已未有举中国而听于一人
未有十馀国而攻一国者是天子之权未有所属也桓
文之兴五年一朝三年一聘而诸侯之玉帛相率而走
于其庭天子黼扆之前乃不得一人秉圭而北面者彼
齐晋亦偃然受诸侯之朝已而终其身未尝一涉天子
之庭也衣裳之会兵车之会未尝有一介请于天子也
已犹未有六服群然相朝者固有私盟会擅侵伐者则
亦一国两国相雠相结而已未有举中国而听于一人
未有十馀国而攻一国者是天子之权未有所属也桓
文之兴五年一朝三年一聘而诸侯之玉帛相率而走
于其庭天子黼扆之前乃不得一人秉圭而北面者彼
齐晋亦偃然受诸侯之朝已而终其身未尝一涉天子
之庭也衣裳之会兵车之会未尝有一介请于天子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7b 页
是故纠合诸侯同奖王室未有如葵丘践土者诸侯之
群然役属臣仆于诸侯亦未有如葵丘践土之甚者戎
狄攘斥中夏安未有如召陵城濮者而搂诸侯以伐诸
侯亦未有如召陵城濮之甚者说春秋者不达其意而
曰会于某盟于某是圣人以诸侯授之齐晋也夫王室
之不竞也诸侯既以尽折而入于齐晋已圣人不能挈
而还之天子也其又推而授之以益其逼也邪使桓文
而诚于勤王诚于攘夷急病而其柄则倒持也其分则
群然役属臣仆于诸侯亦未有如葵丘践土之甚者戎
狄攘斥中夏安未有如召陵城濮者而搂诸侯以伐诸
侯亦未有如召陵城濮之甚者说春秋者不达其意而
曰会于某盟于某是圣人以诸侯授之齐晋也夫王室
之不竞也诸侯既以尽折而入于齐晋已圣人不能挈
而还之天子也其又推而授之以益其逼也邪使桓文
而诚于勤王诚于攘夷急病而其柄则倒持也其分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8a 页
上陵也圣人犹必律之以法而桓文且将为法受恶矣
况其借名勤王而实则自殖阳为急病而阴欲养乱哉
灭谭灭遂本以自肥执曹畀宋为谲已甚桓之末年侈
然有封禅革命之心而文至于请隧以葬此其去问鼎
者无几耳又何以责楚也然则圣人所称民免于左衽
而仁之何也曰是圣人之专论功也而春秋者专以明
道也榖梁氏曰仁不胜道存王室也然则说春秋者曰
谨华夷之辨何也曰楚之先鬻熊为姬文师国于江汉
况其借名勤王而实则自殖阳为急病而阴欲养乱哉
灭谭灭遂本以自肥执曹畀宋为谲已甚桓之末年侈
然有封禅革命之心而文至于请隧以葬此其去问鼎
者无几耳又何以责楚也然则圣人所称民免于左衽
而仁之何也曰是圣人之专论功也而春秋者专以明
道也榖梁氏曰仁不胜道存王室也然则说春秋者曰
谨华夷之辨何也曰楚之先鬻熊为姬文师国于江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8b 页
之间而泰伯端委以临吴盖皆神明之胄矣荆人不道
间周之乱革子以王丛毒上国吴亦相仿而王是乱贼
之尤也是以春秋从而贬之春秋诸侯中其显然为逆
者莫如楚吴其阴逆而阳顺者莫如齐晋如断狱之家
吴楚则功意俱恶齐晋则功遂意恶功意俱恶故圣人
显诛之显诛之故其辞直如书卒不书葬君臣同辞之
类凡皆直辞也功遂意恶故圣人阴夺之阴夺之故其
辞微如邢迁于夷仪城楚丘狩河阳之类凡皆微辞也
间周之乱革子以王丛毒上国吴亦相仿而王是乱贼
之尤也是以春秋从而贬之春秋诸侯中其显然为逆
者莫如楚吴其阴逆而阳顺者莫如齐晋如断狱之家
吴楚则功意俱恶齐晋则功遂意恶功意俱恶故圣人
显诛之显诛之故其辞直如书卒不书葬君臣同辞之
类凡皆直辞也功遂意恶故圣人阴夺之阴夺之故其
辞微如邢迁于夷仪城楚丘狩河阳之类凡皆微辞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9a 页
夫小雅未废而四夷不敢交侵小雅尽废而后四夷交
侵春秋始书荆人入蔡以献舞归则其踯躅之势已见
桓文奋而阨之其锋稍阻文也没而晋霸衰而楚人之
图北方者遂日长而不可制是故春秋书荆入蔡此霸
之未兴而楚猾中国之始盖桓文之所以阨楚者其力
有难易而楚与中国之所以盛衰其几有倚伏桓起于
海滨而所从者宋卫陈蔡皆弱国故谋之十馀年结江
结黄连十二国之师而后服楚于召陵文据表里山河
侵春秋始书荆人入蔡以献舞归则其踯躅之势已见
桓文奋而阨之其锋稍阻文也没而晋霸衰而楚人之
图北方者遂日长而不可制是故春秋书荆入蔡此霸
之未兴而楚猾中国之始盖桓文之所以阨楚者其力
有难易而楚与中国之所以盛衰其几有倚伏桓起于
海滨而所从者宋卫陈蔡皆弱国故谋之十馀年结江
结黄连十二国之师而后服楚于召陵文据表里山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49b 页
之固而所从者秦晋皆劲国故反国一年仅连三国之
师而克楚于城濮一战而杀其专兵之将然晋之克楚
也得策于结秦而晋之不竞于楚也失策于雠秦自殽
之役而秦晋相雠杀者历四五世战彭衙战河曲积十
数战而不解是晋人自失一强援自生一强敌失一强
援则其气力不完强敌伺近则其势不暇于略远故晋
霸之衰而楚益横者殽之役实然说春秋者乃曰殽之
役春秋许晋襄继霸吾不知也夫楚庄者又蛮酋之雄
师而克楚于城濮一战而杀其专兵之将然晋之克楚
也得策于结秦而晋之不竞于楚也失策于雠秦自殽
之役而秦晋相雠杀者历四五世战彭衙战河曲积十
数战而不解是晋人自失一强援自生一强敌失一强
援则其气力不完强敌伺近则其势不暇于略远故晋
霸之衰而楚益横者殽之役实然说春秋者乃曰殽之
役春秋许晋襄继霸吾不知也夫楚庄者又蛮酋之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0a 页
耳而远交秦巴近攻陈郑则是晋之雠秦非特生强
敌乃又借盗以兵也春秋书楚人秦人巴人灭庸而楚
之谋益狡矣书楚子围郑而中国虎牢之险沦于夷书
宋人及楚人平而南北衡矣天下之势一变也虽然于
时诸侯固有附楚者而犹未敢公然附楚也晋虽已不
能尽得诸侯而犹未肯甘心以诸侯委之楚也蜀之盟
谓之匮盟盖诸侯犹惴晋人知之也弭兵之说倡而南
北之从交见于是中国诸侯公然朝楚向之玉帛于齐
敌乃又借盗以兵也春秋书楚人秦人巴人灭庸而楚
之谋益狡矣书楚子围郑而中国虎牢之险沦于夷书
宋人及楚人平而南北衡矣天下之势一变也虽然于
时诸侯固有附楚者而犹未敢公然附楚也晋虽已不
能尽得诸侯而犹未肯甘心以诸侯委之楚也蜀之盟
谓之匮盟盖诸侯犹惴晋人知之也弭兵之说倡而南
北之从交见于是中国诸侯公然朝楚向之玉帛于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0b 页
晋者尽在楚矣申之会空中国而听焉齐晋之所连以
阨楚者今楚人连之以阨中国矣申之会诸侯献六王
之礼宋之会虢之会长楚于晋则是诸侯甘心为楚役
而晋人甘心以诸侯委于楚也天下之势又一变也至
于吴越交兵而世变极矣书伐郯入州来会黄池入吴
而春秋所以治之又详矣是春秋之终也或曰楚横而
齐晋扼之则是中国果不可无桓文矣今曰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也而夺焉夫赖人之功以纾患靳人之权以
阨楚者今楚人连之以阨中国矣申之会诸侯献六王
之礼宋之会虢之会长楚于晋则是诸侯甘心为楚役
而晋人甘心以诸侯委于楚也天下之势又一变也至
于吴越交兵而世变极矣书伐郯入州来会黄池入吴
而春秋所以治之又详矣是春秋之终也或曰楚横而
齐晋扼之则是中国果不可无桓文矣今曰礼乐征伐
自诸侯出也而夺焉夫赖人之功以纾患靳人之权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1a 页
资敌是责鹰鹘之搏而絷其足也不亦迂乎曰不然吾
有以譬之今有仆于此鸠党铸兵而主人弗能令也然
盗夜入其室则其仆揭兵啸党以逐之以仆为不善也
然而足以逐盗以仆为善也然而足以抗主故天下无
霸而至于晋楚纵横而莫之禁者非天下之幸也天下
有霸而至于臣疑其主而莫之怪者非天下之幸也夫
春秋之事齐桓晋文是也齐桓晋文之功定而王道明
矣王道明而乱贼惧矣或谓春秋诛乱贼者诛其弑君
有以譬之今有仆于此鸠党铸兵而主人弗能令也然
盗夜入其室则其仆揭兵啸党以逐之以仆为不善也
然而足以逐盗以仆为善也然而足以抗主故天下无
霸而至于晋楚纵横而莫之禁者非天下之幸也天下
有霸而至于臣疑其主而莫之怪者非天下之幸也夫
春秋之事齐桓晋文是也齐桓晋文之功定而王道明
矣王道明而乱贼惧矣或谓春秋诛乱贼者诛其弑君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1b 页
者也曰若是则春秋所诛者止于弑三十六君之人耳
其亦狭矣然则所谓诛乱贼者何也曰治弑也治诸侯
之专也治大夫也治陪臣也治夷也凡无王者皆乱贼
之道也
又曰春秋天子之事一语学者多未之识故谓夫子托
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以是非天下耳南面之权可
托哉盖一家之事一家之人任之他弗能与也一国之
事一国之人任之他弗能侵也唯天子之事天下之人
其亦狭矣然则所谓诛乱贼者何也曰治弑也治诸侯
之专也治大夫也治陪臣也治夷也凡无王者皆乱贼
之道也
又曰春秋天子之事一语学者多未之识故谓夫子托
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以是非天下耳南面之权可
托哉盖一家之事一家之人任之他弗能与也一国之
事一国之人任之他弗能侵也唯天子之事天下之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2a 页
皆得分忧共理以赞襄有不容自诿焉者故当尧之时
即有禹共其事当武之时即有周公共其事当哀之时
孔子目击臣子叛逆不共其事而谁共哉故云春秋天
子之事也盖谓孔子宜共其事以翼赞天子之事也以
存王者之迹也非夫子托天子之权之谓也审得此一
语明则孔子所云其义则丘窃取云者盖谦不自居耳
非如今人误认天子之事夫子本不宜托无奈而假托
乃有知我罪我之说也故读孟子王者迹熄而诗亡等
即有禹共其事当武之时即有周公共其事当哀之时
孔子目击臣子叛逆不共其事而谁共哉故云春秋天
子之事也盖谓孔子宜共其事以翼赞天子之事也以
存王者之迹也非夫子托天子之权之谓也审得此一
语明则孔子所云其义则丘窃取云者盖谦不自居耳
非如今人误认天子之事夫子本不宜托无奈而假托
乃有知我罪我之说也故读孟子王者迹熄而诗亡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2b 页
语自有深得孔子吾志在春秋之旨
又曰余尝闻李愿中言罗仲素说春秋初未甚晓然及
住罗浮后其说不知何如夫罗浮何与于春秋也岂不
以此心空洞无物而后能好恶与人同好恶与人同而
后能说春秋也欤
黄省曾氏曰仲尼者执周之礼秉天子之法而议乎诸
侯大夫问其位则仲尼匹夫也考其书则所执者宗伯
之礼所秉者大司寇之法所笔削者太史之职所仗义
又曰余尝闻李愿中言罗仲素说春秋初未甚晓然及
住罗浮后其说不知何如夫罗浮何与于春秋也岂不
以此心空洞无物而后能好恶与人同好恶与人同而
后能说春秋也欤
黄省曾氏曰仲尼者执周之礼秉天子之法而议乎诸
侯大夫问其位则仲尼匹夫也考其书则所执者宗伯
之礼所秉者大司寇之法所笔削者太史之职所仗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3a 页
而执言者方伯连帅之权也使周王者取此以讨乎诸
侯大夫之罪则此书者可以为誓为辞者也安得谓之
徒是非云而已也徒是非云而已者盖徒曰某善人也
某恶人也无其事而徒是非之者也今论夫一人也则
有夫一事也如刑典之议罪者然有板也有案也安得
谓之徒是非云而已也故孔子曰知我罪我也知我者
必谓其不得已而窃取之也所谓庶人议之也罪我者
则曰此宗伯司寇太史与夫方伯连帅之所司也尔仲
侯大夫之罪则此书者可以为誓为辞者也安得谓之
徒是非云而已也徒是非云而已者盖徒曰某善人也
某恶人也无其事而徒是非之者也今论夫一人也则
有夫一事也如刑典之议罪者然有板也有案也安得
谓之徒是非云而已也故孔子曰知我罪我也知我者
必谓其不得已而窃取之也所谓庶人议之也罪我者
则曰此宗伯司寇太史与夫方伯连帅之所司也尔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3b 页
尼者匹夫也不得而为也则仲尼受以为罪而不辞者
也仲尼躬自受以为罪而学者务欲文而饰之以立仲
尼于无过之地此春秋之义所以不明也
王元美曰春秋圣人之书也其有疑焉者阙之阙之尊
之也委曲而以意文其辞误后世者非尊春秋者也弑
君大恶也有不幸而蒙者以严戒后世可也幸而免者
非圣人志也盾弑不及穿探盾谋也诛归生而不及宋
何居则何不曰宋归生弑其君哉必欲惩天下之从乱
也仲尼躬自受以为罪而学者务欲文而饰之以立仲
尼于无过之地此春秋之义所以不明也
王元美曰春秋圣人之书也其有疑焉者阙之阙之尊
之也委曲而以意文其辞误后世者非尊春秋者也弑
君大恶也有不幸而蒙者以严戒后世可也幸而免者
非圣人志也盾弑不及穿探盾谋也诛归生而不及宋
何居则何不曰宋归生弑其君哉必欲惩天下之从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4a 页
者而宽天下之首乱者是使人为恶必极也犹未也栾
书中行偃弑君而以庶人之礼葬恶愈极也其不书名
弑何也厉公骄而好杀故尔不犹贤于楚围乎重诛盾
以幽而轻待书偃以显我未之前闻也其卒麋何也杜
氏之释左曰楚以疟疾赴故不书弑然则史旧文耳安
在其为笔也公榖求其说而不得则阙之阙之可也胡
安国曲为之说曰围弑君而伯大合诸侯而莫之讨也
宋向戌郑子产有献焉而不敢以为非也圣人至此悯
书中行偃弑君而以庶人之礼葬恶愈极也其不书名
弑何也厉公骄而好杀故尔不犹贤于楚围乎重诛盾
以幽而轻待书偃以显我未之前闻也其卒麋何也杜
氏之释左曰楚以疟疾赴故不书弑然则史旧文耳安
在其为笔也公榖求其说而不得则阙之阙之可也胡
安国曲为之说曰围弑君而伯大合诸侯而莫之讨也
宋向戌郑子产有献焉而不敢以为非也圣人至此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4b 页
之甚惧之甚是故察微显权轻重而略其篡弑以扶中
国也果尔则何不大抑其会而贬削之而顾为之讳哉
呜呼安在其扶中国也为其主盟也而讳之则天下后
世必如项籍如梁冀董卓而始得正其罪也如项籍如
梁冀董卓天下固已声之而固诛之矣焉用春秋为也
莽操裕温之徒匿其篡弑可也偃然而居正统可也为
安国说者登圣人于叛党者也麋弑而比奔比于围无
君臣之义也归而见胁以立灵王就缢也灵胡君也卒
国也果尔则何不大抑其会而贬削之而顾为之讳哉
呜呼安在其扶中国也为其主盟也而讳之则天下后
世必如项籍如梁冀董卓而始得正其罪也如项籍如
梁冀董卓天下固已声之而固诛之矣焉用春秋为也
莽操裕温之徒匿其篡弑可也偃然而居正统可也为
安国说者登圣人于叛党者也麋弑而比奔比于围无
君臣之义也归而见胁以立灵王就缢也灵胡君也卒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5a 页
胡弑也信此则春秋不作可也曰春秋圣人之书也非
欤曰圣人何可非也经传之佚秦烬久矣吾徵其信者
而阙其疑者子姑反而求之于心可也
高拱氏曰或问孟子云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胡氏曰仲尼
作春秋以寓王法惇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
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
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
欤曰圣人何可非也经传之佚秦烬久矣吾徵其信者
而阙其疑者子姑反而求之于心可也
高拱氏曰或问孟子云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胡氏曰仲尼
作春秋以寓王法惇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
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
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5b 页
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
得肆则戚矣其义然否曰自孟子之有斯言也而圣人
之志益以明自后人之不得乎其言也而圣人之志益
以晦何以故曰洪范有云惟辟作威惟辟作福臣无有
作威作福臣之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故
贱不得以自专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此
孔门明训也乃自托南面之权以行赏罚也是作威作
福躬蹈无君之罪乱贼且自我始而又何以惧天下乱
得肆则戚矣其义然否曰自孟子之有斯言也而圣人
之志益以明自后人之不得乎其言也而圣人之志益
以晦何以故曰洪范有云惟辟作威惟辟作福臣无有
作威作福臣之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故
贱不得以自专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此
孔门明训也乃自托南面之权以行赏罚也是作威作
福躬蹈无君之罪乱贼且自我始而又何以惧天下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6a 页
贼乎曰周室凌夷诸侯僭乱孔子不得已而假权以行
事正以明君臣之分曰所谓诸侯之僭也者得非谓若
齐郑等之僭公吴楚等之僭王者欤曰然曰孰与夫以
匹夫而假天子之柄匹夫假天子之柄而乃以诛人之
僭公僭王也天下其孰信之所谓诸侯之乱也者得非
谓其僭礼乐专征伐欤曰然曰孰与夫以匹夫而行天
子之事匹夫行天子之事而乃以诛人之变礼乐专征
伐也天下其孰信之固知其必不然也且春秋孔氏之
事正以明君臣之分曰所谓诸侯之僭也者得非谓若
齐郑等之僭公吴楚等之僭王者欤曰然曰孰与夫以
匹夫而假天子之柄匹夫假天子之柄而乃以诛人之
僭公僭王也天下其孰信之所谓诸侯之乱也者得非
谓其僭礼乐专征伐欤曰然曰孰与夫以匹夫而行天
子之事匹夫行天子之事而乃以诛人之变礼乐专征
伐也天下其孰信之固知其必不然也且春秋孔氏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6b 页
书欤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是鲁史也曰谓鲁
史也者则国之公书也谓公书也者必其可以献之天
子传之四方垂之后世者也周天子在而乃改其正朔
议礼制度以定一王之法而修之以为鲁史是可谓国
之公书欤是可以献之天子传之四方垂之后世欤固
知其必不然也曰然则何为天子之事曰孟子不云乎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盖西周盛时文
武之典制天下之所共守之天子之号令行于天下罔
史也者则国之公书也谓公书也者必其可以献之天
子传之四方垂之后世者也周天子在而乃改其正朔
议礼制度以定一王之法而修之以为鲁史是可谓国
之公书欤是可以献之天子传之四方垂之后世欤固
知其必不然也曰然则何为天子之事曰孟子不云乎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盖西周盛时文
武之典制天下之所共守之天子之号令行于天下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7a 页
敢有弗遵也故其朝会燕飨之乐与夫受釐陈戒之辞
皆有所以发先德尽下情王政灿然具在是之谓雅及
其变也虽事或不同而王政得失犹自可见亦尚有雅
焉至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室遂弱然其初典
制犹存号令犹有行者迨其末年衰微益甚天下不复
尊周天子虚器而已朝会礼废公卿大夫亦靡所献纳
黍离遂降为风与列国无异而雅亡矣盖至是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矣又其降政在于大夫矣又其降陪臣执
皆有所以发先德尽下情王政灿然具在是之谓雅及
其变也虽事或不同而王政得失犹自可见亦尚有雅
焉至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室遂弱然其初典
制犹存号令犹有行者迨其末年衰微益甚天下不复
尊周天子虚器而已朝会礼废公卿大夫亦靡所献纳
黍离遂降为风与列国无异而雅亡矣盖至是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矣又其降政在于大夫矣又其降陪臣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7b 页
国命矣暴行交作臣弑君子弑父者接迹于天下矣孔
子为是惧以为今日之域中谁家之天下周德虽衰天
命固未改也文武之典制虽不共守然有可考知也天
子之号令虽不行于天下然天子固在于是据文武之
典制以明天子之号令而春秋作焉春秋始诸鲁隐公
隐公元年平王之四十九年也是王迹熄而诗亡之时
也诗至是而亡故春秋自是而作王迹至是而熄故春
秋自是而始乃以继二雅表王迹续成周之命脉耳盖
子为是惧以为今日之域中谁家之天下周德虽衰天
命固未改也文武之典制虽不共守然有可考知也天
子之号令虽不行于天下然天子固在于是据文武之
典制以明天子之号令而春秋作焉春秋始诸鲁隐公
隐公元年平王之四十九年也是王迹熄而诗亡之时
也诗至是而亡故春秋自是而作王迹至是而熄故春
秋自是而始乃以继二雅表王迹续成周之命脉耳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8a 页
当是时天下皆曰周虽有王犹无王也而孔子则曰周
固有王也其典制其号令故在有可取而行也故曰春
秋天子之事盖谓周天子事犹今人称我太祖旧制云
耳非谓孔子氏之为天子也是故取桓文者谓其能尊
周也书王正者存周之正朔也尊王室以抑诸侯者明
周之等衰也故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正谓此也若曰
春秋行天子之事则是平王以前政教号令天子自行
之也平王以后政教号令孔子另行之也而文武安在
固有王也其典制其号令故在有可取而行也故曰春
秋天子之事盖谓周天子事犹今人称我太祖旧制云
耳非谓孔子氏之为天子也是故取桓文者谓其能尊
周也书王正者存周之正朔也尊王室以抑诸侯者明
周之等衰也故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正谓此也若曰
春秋行天子之事则是平王以前政教号令天子自行
之也平王以后政教号令孔子另行之也而文武安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8b 页
哉而时王安在哉曰桓文岂诚尊周者乎何以取之曰
固也不曰彼善于此则有之乎五伯桓文为盛孔子之
取桓文也即其取管仲者也彼天下不知有王久矣而
桓文者乃犹能率约诸侯攘夷狄以尊周室虽其假之
不犹愈于不知有王者乎故有取尔也夫以但能尊周
即有取焉而不暇计其诚与假则圣人不得已之苦心
亦自可见又乌有倍时王之制而自为天子以行事反
出于桓文之所不然者哉
固也不曰彼善于此则有之乎五伯桓文为盛孔子之
取桓文也即其取管仲者也彼天下不知有王久矣而
桓文者乃犹能率约诸侯攘夷狄以尊周室虽其假之
不犹愈于不知有王者乎故有取尔也夫以但能尊周
即有取焉而不暇计其诚与假则圣人不得已之苦心
亦自可见又乌有倍时王之制而自为天子以行事反
出于桓文之所不然者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9a 页
詹莱氏曰春秋者有是非而无赏罚者也其曰能爵人
罪人者凿也夫以天子之权不得黜陟异世之士生杀
异域之氓也而况仲尼虽圣德其位则卑其分则臣子
也而敢肆然于天子诸侯卿大夫予夺之进退之其为
逆理犯分亦甚矣而谓夫子为之乎人之恒称尊则严
之如先生大人之类是也等则夷之如兄弟姻娅之类
是也卑则下之如奴隶盗贼之类是也而其人之所行
或不副其情之所存则尊者或有时而杀而卑者或有
罪人者凿也夫以天子之权不得黜陟异世之士生杀
异域之氓也而况仲尼虽圣德其位则卑其分则臣子
也而敢肆然于天子诸侯卿大夫予夺之进退之其为
逆理犯分亦甚矣而谓夫子为之乎人之恒称尊则严
之如先生大人之类是也等则夷之如兄弟姻娅之类
是也卑则下之如奴隶盗贼之类是也而其人之所行
或不副其情之所存则尊者或有时而杀而卑者或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59b 页
时而登矣且以古人言之若张子房若诸葛武侯若韩
魏公若范文正公若司马温公彼岂无名矣乎而不忍
斥言之者其德业诚足崇也而况于若周孔者哉若商
鞅若李斯若张汤若桑弘羊若李林甫若王钦若若丁
谓若蔡京若秦桧若贾似道彼岂无爵矣乎而不肯推
尊之者其奸贪诚足鄙也而况于莽操者哉其称乎今
之人也亦然春秋之作犹是也王之称天鲁之称公尊
之也而或以赗妾去天以会夷讳公者其行不足尊故
魏公若范文正公若司马温公彼岂无名矣乎而不忍
斥言之者其德业诚足崇也而况于若周孔者哉若商
鞅若李斯若张汤若桑弘羊若李林甫若王钦若若丁
谓若蔡京若秦桧若贾似道彼岂无爵矣乎而不肯推
尊之者其奸贪诚足鄙也而况于莽操者哉其称乎今
之人也亦然春秋之作犹是也王之称天鲁之称公尊
之也而或以赗妾去天以会夷讳公者其行不足尊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0a 页
弗尽尊也诸侯不生名公族称公子公孙等也而或以
失国书名或以弑逆去族其行不足齿故弗尽夷也夷
狄称国媵妾不录贱也而楚子贞以救郑称公子纪季
姬以归酅称字其行不可下故弗尽贱也盖圣人睹行
而感于心繇心而宣之口繇口而笔之书不待矫强而
为之也夫人有是心也非曰某也吾罚之某也吾赏之
某也吾今日赏之而明日罚之也春秋之可尚特以其
察识精品第公功罪当故足贵尔非谓圣人有之而他
失国书名或以弑逆去族其行不足齿故弗尽夷也夷
狄称国媵妾不录贱也而楚子贞以救郑称公子纪季
姬以归酅称字其行不可下故弗尽贱也盖圣人睹行
而感于心繇心而宣之口繇口而笔之书不待矫强而
为之也夫人有是心也非曰某也吾罚之某也吾赏之
某也吾今日赏之而明日罚之也春秋之可尚特以其
察识精品第公功罪当故足贵尔非谓圣人有之而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0b 页
人独无也昔者子贡自其家来谒孔子孔子正颜举杖
罄折而立曰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子之
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无病乎
盖尊卑疏戚之不同故身之倨仰手之高下颜色声气
因之以异从心而达者春秋之褒贬犹是也
又曰说春秋者类取信于三传至有经文瞭然而反曲
移以就其事与例者遂使本旨晦薄诵说浮诐愚谓圣
人伤吾道之不行退而删述惟春秋则其所自作固将
罄折而立曰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子之
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无病乎
盖尊卑疏戚之不同故身之倨仰手之高下颜色声气
因之以异从心而达者春秋之褒贬犹是也
又曰说春秋者类取信于三传至有经文瞭然而反曲
移以就其事与例者遂使本旨晦薄诵说浮诐愚谓圣
人伤吾道之不行退而删述惟春秋则其所自作固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1a 页
显明其意如中天以教天下后世而乃秘诡掩藏不俟
笺释然后微见端绪岂其开物成务之本心哉记曰属
辞比事春秋教也故予每伏读此经固必求之一言之
与夺不得则究之以其事之终始又不得则质之以其
举动之后先又不得则旁达以其势情之向背又不得
则通證之以一经之去取盖诚有不俟传而后知者久
久颇若有得遂私录之以备遗忘计十二卷名之曰春
秋原经尊经也大抵春秋之褒贬准诸礼而周礼之节
笺释然后微见端绪岂其开物成务之本心哉记曰属
辞比事春秋教也故予每伏读此经固必求之一言之
与夺不得则究之以其事之终始又不得则质之以其
举动之后先又不得则旁达以其势情之向背又不得
则通證之以一经之去取盖诚有不俟传而后知者久
久颇若有得遂私录之以备遗忘计十二卷名之曰春
秋原经尊经也大抵春秋之褒贬准诸礼而周礼之节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1b 页
文本诸情情者人心之所同有周孔独得其平者耳当
是时有以见天下之伦法沦斁奸弊纵恣反而求之不
得乎情作而叹曰周礼之废所繇致也遂因鲁史而作
春秋一皆断之以礼所以与天下共是非之也至于礼
所未有而委曲以义起之者有矣或侈然大之如周王
加天鲁侯称公之类或恻然隐之如鲁弑不地夫人孙
邾之类或哇然阙之如用致夫人姒氏卒之类或亹然
详之如纪叔姬宋伯姬之类或阉然覆之如璧假许田
是时有以见天下之伦法沦斁奸弊纵恣反而求之不
得乎情作而叹曰周礼之废所繇致也遂因鲁史而作
春秋一皆断之以礼所以与天下共是非之也至于礼
所未有而委曲以义起之者有矣或侈然大之如周王
加天鲁侯称公之类或恻然隐之如鲁弑不地夫人孙
邾之类或哇然阙之如用致夫人姒氏卒之类或亹然
详之如纪叔姬宋伯姬之类或阉然覆之如璧假许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2a 页
至河有疾之类或显然阐之如赵盾许止弑君之类或
愉然受之如高子来盟季子来归之类或咈然拒之如
入于栎入于南里之类盖亦其情之不能自己者尔今
夫闾阎村鄙之父子兄弟相与谈论叙述于荜门圭窦
之间其抑扬舒惨以发挥其喜怒爱恶者尊尊而亲亲
善善而恶恶岂无情哉特不若圣人之平焉耳得其平
则皆可以为春秋矣故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
行夫惟圣人之情率于性性通于命命原于天得天道
愉然受之如高子来盟季子来归之类或咈然拒之如
入于栎入于南里之类盖亦其情之不能自己者尔今
夫闾阎村鄙之父子兄弟相与谈论叙述于荜门圭窦
之间其抑扬舒惨以发挥其喜怒爱恶者尊尊而亲亲
善善而恶恶岂无情哉特不若圣人之平焉耳得其平
则皆可以为春秋矣故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
行夫惟圣人之情率于性性通于命命原于天得天道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2b 页
者可以为天子故儒者谓春秋为性命之书也谓其以
天道自处也谓其为天子之事也夫以是三者大孔子
则可以为孔子之自大也则不可
邓元锡氏曰庄僖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矣自诸侯
出王失统始降而霸也春秋治诸侯予其以天道尊王
者夺其不以天道尊王者而后王统尊文宣而后礼乐
征伐自大夫出矣自大夫出王统之又失也春秋治大
夫予其以天道而尊君者夺其不以天道而尊君者而
天道自处也谓其为天子之事也夫以是三者大孔子
则可以为孔子之自大也则不可
邓元锡氏曰庄僖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矣自诸侯
出王失统始降而霸也春秋治诸侯予其以天道尊王
者夺其不以天道尊王者而后王统尊文宣而后礼乐
征伐自大夫出矣自大夫出王统之又失也春秋治大
夫予其以天道而尊君者夺其不以天道而尊君者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3a 页
后王统存桓庄以前列国之大夫虽管隰狐赵之勋不
见于会盟惟特使而与鲁接者则名之以大夫无系乎
天下之故也列国之大夫虽先郤栾胥之烈不见于侵
伐惟鲁大夫之特将则书之以大夫惟系于一国之故
也大夫无系于天下之故春秋天下之书也故得以天
下之故而略之大夫惟系于一国之故春秋鲁史也故
得以鲁国之故而详之大夫之名见于春秋夫子之所
恫也其叹之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夫之主诸
见于会盟惟特使而与鲁接者则名之以大夫无系乎
天下之故也列国之大夫虽先郤栾胥之烈不见于侵
伐惟鲁大夫之特将则书之以大夫惟系于一国之故
也大夫无系于天下之故春秋天下之书也故得以天
下之故而略之大夫惟系于一国之故春秋鲁史也故
得以鲁国之故而详之大夫之名见于春秋夫子之所
恫也其叹之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夫之主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3b 页
侯盟也自垂陇始也其主诸侯兵也自伐沈始也是晋
襄之过也桓之霸也毋怀宴安下诸侯而亲之文之霸
也无卑诸侯襄继文业墨缞兴戎败秦矣又败狄于箕
矣易而不知其难故亢而不能下怠而不知其制也于
是乎委柄于大夫垂陇之盟士縠主之经列士縠于宋
公陈侯郑伯之下卑士縠也卑士縠者严诸侯大夫之
等也伐沈之役书叔孙得臣以著卿列国称人以退诸
大夫人之也者微之也微大夫者峻诸侯大夫之防也
襄之过也桓之霸也毋怀宴安下诸侯而亲之文之霸
也无卑诸侯襄继文业墨缞兴戎败秦矣又败狄于箕
矣易而不知其难故亢而不能下怠而不知其制也于
是乎委柄于大夫垂陇之盟士縠主之经列士縠于宋
公陈侯郑伯之下卑士縠也卑士縠者严诸侯大夫之
等也伐沈之役书叔孙得臣以著卿列国称人以退诸
大夫人之也者微之也微大夫者峻诸侯大夫之防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4a 页
至扈之盟棐林之役而会盟征伐一出于大夫经不列
诸侯不目大夫特书曰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正名
其为诸侯而后天下之为诸侯者定也正名其为大夫
而后天下之为大夫者定也晋盟主也晋大夫终不得
以主盟之故而先诸侯是不使大夫与诸侯埒也大夫
埒诸侯且不可况得而干其君乎逮同盟于新城则诸
侯列爵矣晋大夫著名矣诸侯列爵而后知前所谓诸
侯者宋也鲁也陈卫郑许曹也所谓大夫晋赵盾也始
诸侯不目大夫特书曰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正名
其为诸侯而后天下之为诸侯者定也正名其为大夫
而后天下之为大夫者定也晋盟主也晋大夫终不得
以主盟之故而先诸侯是不使大夫与诸侯埒也大夫
埒诸侯且不可况得而干其君乎逮同盟于新城则诸
侯列爵矣晋大夫著名矣诸侯列爵而后知前所谓诸
侯者宋也鲁也陈卫郑许曹也所谓大夫晋赵盾也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4b 页
不目言正其名已乃目言者著其实盖责实于名也夫
同盟新城赵宣孟之谋楚竞矣春秋终不以能竞之故
而先晋治大夫之道也棐林之役宋公陈侯卫侯曹伯
会盾而伐之也宋陈卫曹之君会盾而伐之是举诸侯
之兵而从盾也举天下诸侯一晋大夫之从则天下无
邦矣义不可以训故经于救陈书晋赵盾帅师其伐郑
不书特书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书
会晋师重师也不书盾不以诸侯会大夫也不以大夫
同盟新城赵宣孟之谋楚竞矣春秋终不以能竞之故
而先晋治大夫之道也棐林之役宋公陈侯卫侯曹伯
会盾而伐之也宋陈卫曹之君会盾而伐之是举诸侯
之兵而从盾也举天下诸侯一晋大夫之从则天下无
邦矣义不可以训故经于救陈书晋赵盾帅师其伐郑
不书特书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书
会晋师重师也不书盾不以诸侯会大夫也不以大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5a 页
主诸侯之兵也若曰莫重于师诸侯之会棐林会晋师
已焉救陈名之以纪实伐郑没之以正名盖举名正实
也夫师莫善于救楚郑侵陈侵宋而能救竞矣春秋终
不以能竞之故而得书正大夫之道也且春秋之法非
主兵者未有先晋者也伐许之役郑伯非兵主矣经书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先郑伯也先郑
伯者不以大夫先诸侯也犹扈棐林之志焉夫郑之为
郑弱小矣春秋终不以郑弱小之故以大夫而先诸侯
已焉救陈名之以纪实伐郑没之以正名盖举名正实
也夫师莫善于救楚郑侵陈侵宋而能救竞矣春秋终
不以能竞之故而得书正大夫之道也且春秋之法非
主兵者未有先晋者也伐许之役郑伯非兵主矣经书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先郑伯也先郑
伯者不以大夫先诸侯也犹扈棐林之志焉夫郑之为
郑弱小矣春秋终不以郑弱小之故以大夫而先诸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5b 页
正大夫之道也曰扈之盟大夫主之诸侯不列序可矣
又三年而盟扈晋侯主之宋陈卫蔡郑许曹之君咸在
矣乃经不书书诸侯盟于扈何也略之也讨齐而赂讨
宋而平责郑贰而绌职大夫之故也君曷故焉传曰无
能为略之也略之者以为天下无诸侯也故溴梁之会
书大夫而不复系之诸侯曰晋悼鸡泽之盟诸侯在列
既盟矣而书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亦大夫专乎曰
非也晋不使大夫盟诸侯也是悼之治大夫也陈之即
又三年而盟扈晋侯主之宋陈卫蔡郑许曹之君咸在
矣乃经不书书诸侯盟于扈何也略之也讨齐而赂讨
宋而平责郑贰而绌职大夫之故也君曷故焉传曰无
能为略之也略之者以为天下无诸侯也故溴梁之会
书大夫而不复系之诸侯曰晋悼鸡泽之盟诸侯在列
既盟矣而书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亦大夫专乎曰
非也晋不使大夫盟诸侯也是悼之治大夫也陈之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6a 页
楚也久矣悼复霸而袁侨如会于是而抑不与盟则弃
陈进与同盟则亢陈大夫故诸侯俨然在列而陈大夫
不得干焉已乃使诸侯之大夫与之盟而上下之防峻
于山川矣故牡丘会而书诸侯之大夫救徐鸡泽盟而
书诸侯之大夫盟袁侨一也系诸侯者正也君令臣行
君逸臣劳诸侯主而大夫听命焉正也溴梁会而书大
夫盟不系之诸侯非正也臣系于君子系于父妻系于
夫有不系非正也其事同其志异春秋者别嫌明疑以
陈进与同盟则亢陈大夫故诸侯俨然在列而陈大夫
不得干焉已乃使诸侯之大夫与之盟而上下之防峻
于山川矣故牡丘会而书诸侯之大夫救徐鸡泽盟而
书诸侯之大夫盟袁侨一也系诸侯者正也君令臣行
君逸臣劳诸侯主而大夫听命焉正也溴梁会而书大
夫盟不系之诸侯非正也臣系于君子系于父妻系于
夫有不系非正也其事同其志异春秋者别嫌明疑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6b 页
正同异明是非者也曰宋之盟诸侯不在而复书豹及
诸侯之大夫盟又何也存诸侯也诸侯之大夫交正于
中国又适合晋楚之从而不书诸侯则遂无诸侯矣大
夫而遂无诸侯则王统遂绝矣故复书诸侯明诸侯之
未尝无也书诸侯之大夫明大夫有属也存诸侯之道
也存诸侯存王统也是故春秋之始公及莒大夫盟
浮来矣经不书大夫书及莒人传曰疑君也可以言及
莒人不可言及莒大夫至晋襄使处父盟公经讳不书
诸侯之大夫盟又何也存诸侯也诸侯之大夫交正于
中国又适合晋楚之从而不书诸侯则遂无诸侯矣大
夫而遂无诸侯则王统遂绝矣故复书诸侯明诸侯之
未尝无也书诸侯之大夫明大夫有属也存诸侯之道
也存诸侯存王统也是故春秋之始公及莒大夫盟
浮来矣经不书大夫书及莒人传曰疑君也可以言及
莒人不可言及莒大夫至晋襄使处父盟公经讳不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7a 页
公伤乱始也成公之世晋荀庚来聘也而盟矣卫孙良
夫来聘也又盟矣夫聘以为好也聘不信而使大夫者
要主君以盟乌在其为好乎又讳不书公伤乱遂成也
至宋向戌来聘成公崇向戌不于国出郊而与之盟于
是乎以大夫而加于诸侯三家之分鲁也六卿之分晋
也田之擅齐宋三世之无大夫也斯积渐之势然岂足
异哉岂足异哉乃陪臣益又微矣仕于公曰臣仕于家
曰仆是不与它大夫杂居而齐齿者也况大夫君乎故
夫来聘也又盟矣夫聘以为好也聘不信而使大夫者
要主君以盟乌在其为好乎又讳不书公伤乱遂成也
至宋向戌来聘成公崇向戌不于国出郊而与之盟于
是乎以大夫而加于诸侯三家之分鲁也六卿之分晋
也田之擅齐宋三世之无大夫也斯积渐之势然岂足
异哉岂足异哉乃陪臣益又微矣仕于公曰臣仕于家
曰仆是不与它大夫杂居而齐齿者也况大夫君乎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7b 页
春秋之法陪臣之名不经见以为于王统最远也而或
执国命亦治之以不治而已矣是故阳虎之柄鲁至改
纪国典而从祀矣其欲杀季孙也战于国都矢著于庄
门入于公宫出舍于五父之衢入于欢阳关以叛乱甚
矣经不书书盗窃宝玉大弓曰是盗而已矣盗窃重器
谁之为也南蒯以费叛不书书叔弓帅师围费侯犯以
郈叛不书书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曰围费围
郈而已矣是邑孰邑是围孰围内邑如国内臣如敌谁
执国命亦治之以不治而已矣是故阳虎之柄鲁至改
纪国典而从祀矣其欲杀季孙也战于国都矢著于庄
门入于公宫出舍于五父之衢入于欢阳关以叛乱甚
矣经不书书盗窃宝玉大弓曰是盗而已矣盗窃重器
谁之为也南蒯以费叛不书书叔弓帅师围费侯犯以
郈叛不书书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曰围费围
郈而已矣是邑孰邑是围孰围内邑如国内臣如敌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8a 页
之为也先其本而已矣皆治之以不治者也夫季氏之
逆节甚矣昭孙不反矣定无正矣虎南蒯犯弗扰未始
不以张公室为口实圣人夺之而不予微之而不著何
也春秋之义以贵治贱不以贱治贵以贤治不肖不以
不肖治贤令虎犯蒯弗扰之伦得行其胸臆于逆用岂
有极哉故曰是盗而已矣盖至于堕费书堕郈又书曰
是叔孙氏之邑也叔孙堕之矣是季氏之邑也季孙堕
之矣益于是而知崇必毁成必坏而极之必反也是天
逆节甚矣昭孙不反矣定无正矣虎南蒯犯弗扰未始
不以张公室为口实圣人夺之而不予微之而不著何
也春秋之义以贵治贱不以贱治贵以贤治不肖不以
不肖治贤令虎犯蒯弗扰之伦得行其胸臆于逆用岂
有极哉故曰是盗而已矣盖至于堕费书堕郈又书曰
是叔孙氏之邑也叔孙堕之矣是季氏之邑也季孙堕
之矣益于是而知崇必毁成必坏而极之必反也是天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8b 页
道也始其城而崇之为固也卒极乃毁之而堕又帅师
而堕世未有逆天之道能终遂而不还者也抑又明过
之可改焉故治陪臣治大夫而已矣
又曰楚之为楚始败蔡春秋外之举号而称荆举号者
君与臣同词者也君与臣同词贱之矣已稍进而称人
犹之人也又进之乃子无小不大无微不盛又以明变
之有渐焉而四夷之大不过子则犹微之也是故齐之
盟楚不先陈蔡鹿上之盟楚不先齐宋会盂而宋公执
而堕世未有逆天之道能终遂而不还者也抑又明过
之可改焉故治陪臣治大夫而已矣
又曰楚之为楚始败蔡春秋外之举号而称荆举号者
君与臣同词者也君与臣同词贱之矣已稍进而称人
犹之人也又进之乃子无小不大无微不盛又以明变
之有渐焉而四夷之大不过子则犹微之也是故齐之
盟楚不先陈蔡鹿上之盟楚不先齐宋会盂而宋公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9a 页
楚僭矣经书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
盂执宋公以伐宋执宋公书先宋文若宋公之自执然
不与楚执也其释也经书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文
若公会诸侯而释然不与楚释也其败于泓而伤也经
书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文若宋公之自败然
不与楚败也不以荆蛮加中国也迨公子遂如楚乞师
而楚人暴骄伐齐取榖而围宋盖俨然霸矣春秋惧之
楚子主兵抑称人而列陈蔡郑许诸侯于其下不以荆
盂执宋公以伐宋执宋公书先宋文若宋公之自执然
不与楚执也其释也经书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文
若公会诸侯而释然不与楚释也其败于泓而伤也经
书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文若宋公之自败然
不与楚败也不以荆蛮加中国也迨公子遂如楚乞师
而楚人暴骄伐齐取榖而围宋盖俨然霸矣春秋惧之
楚子主兵抑称人而列陈蔡郑许诸侯于其下不以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69b 页
蛮加中国也介然内外之防也公会楚子盟于宋讳不
书书会诸侯介然诸侯自为会也盖至于宣成之世霸
统绝而楚庄者抗衡于中国夫中国有霸书同盟志同
欲也志诸侯之合也然自齐桓盟幽两书而止矣楚庄
霸而清丘断道虫牢新城柯陵之盟毕书同何也伤中
国之病于楚也又曰迨宋向戌者欲弭诸侯之兵以为
名于是乎合晋楚之交而盟宋是欲以荆蛮而同中国
也薰莸之合虽十年犹臭言同之不可苟也今决内外
书书会诸侯介然诸侯自为会也盖至于宣成之世霸
统绝而楚庄者抗衡于中国夫中国有霸书同盟志同
欲也志诸侯之合也然自齐桓盟幽两书而止矣楚庄
霸而清丘断道虫牢新城柯陵之盟毕书同何也伤中
国之病于楚也又曰迨宋向戌者欲弭诸侯之兵以为
名于是乎合晋楚之交而盟宋是欲以荆蛮而同中国
也薰莸之合虽十年犹臭言同之不可苟也今决内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0a 页
之防而同之故楚人志僣氛恶赵武不能难而托于信
以自说楚盟驾晋经先晋晋中国也先晋国所以抑楚
国也又六年而复盟于虢则楚再驾晋经先晋犹宋之
志也又八年而楚灵求诸侯于晋晋无以难而天下之
诸侯大放而从楚经列诸侯而不殊会之伤天下之胥
为楚也晋主夏盟不与诸侯同心焉以治楚而欲与
荆楚僣亢者同事治诸侯也是失统也曰向戌之罪也
夫曰非也赵武听之矣曰赵武罪乎曰武安得无听也
以自说楚盟驾晋经先晋晋中国也先晋国所以抑楚
国也又六年而复盟于虢则楚再驾晋经先晋犹宋之
志也又八年而楚灵求诸侯于晋晋无以难而天下之
诸侯大放而从楚经列诸侯而不殊会之伤天下之胥
为楚也晋主夏盟不与诸侯同心焉以治楚而欲与
荆楚僣亢者同事治诸侯也是失统也曰向戌之罪也
夫曰非也赵武听之矣曰赵武罪乎曰武安得无听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0b 页
自晋文没而诸大夫者以师武臣力为竞也宣孟力之
矣栾武又力之矣于是乎不务德而日寻于兵争国惫
矣势不得不趋于平请智罃志平矣归钟仪又志平矣
于是时而入曰弭兵能无从乎斯失统久也诗曰无竞
维人四方其训之是王统也盖至于平丘之会诸侯咸
贰楚难方搆叔向请而王人下临诸侯咸会经复书同
盟以为是诸侯之合也傥有同乎而会先抑鲁公不与
盟霸略弥退狄患弥进楚不竞而吴昌吴已竞而越昌
矣栾武又力之矣于是乎不务德而日寻于兵争国惫
矣势不得不趋于平请智罃志平矣归钟仪又志平矣
于是时而入曰弭兵能无从乎斯失统久也诗曰无竞
维人四方其训之是王统也盖至于平丘之会诸侯咸
贰楚难方搆叔向请而王人下临诸侯咸会经复书同
盟以为是诸侯之合也傥有同乎而会先抑鲁公不与
盟霸略弥退狄患弥进楚不竞而吴昌吴已竞而越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1a 页
而諰諰然欲搆吴抗楚搆越以轶吴也失统甚矣于是
乎同盟不复志于春秋故钟离之会始会吴也始会吴
而列之诸侯之上不可以正名列诸侯之下不可以纪
实经列诸侯而殊吴殊之者明同非所同也黄池之会
鲁即吴矣而会晋经终先晋终殊吴书公会晋侯及吴
子于黄池夷夏之介如此其防乎防也谨之至也
又曰难者曰春秋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雠
何以谓无义战而尽恶之乎曰春秋之记灾虽亩有数
乎同盟不复志于春秋故钟离之会始会吴也始会吴
而列之诸侯之上不可以正名列诸侯之下不可以纪
实经列诸侯而殊吴殊之者明同非所同也黄池之会
鲁即吴矣而会晋经终先晋终殊吴书公会晋侯及吴
子于黄池夷夏之介如此其防乎防也谨之至也
又曰难者曰春秋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雠
何以谓无义战而尽恶之乎曰春秋之记灾虽亩有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1b 页
茎犹谓之无麦苗也天下之大二百四十二年之久战
攻侵伐不可缕数而所善所荣者不二三焉是何以异
于无麦苗之有数茎哉不足以难之故谓之无义战也
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君子奚善于杀其所爱哉故春
秋之于偏战复雠也犹其于诸夏也引之鲁谓之外引
之夷狄谓之内比之战诈谓之义比之不战则谓之不
义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谓善盟战不如不战然而
有所谓善战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及
攻侵伐不可缕数而所善所荣者不二三焉是何以异
于无麦苗之有数茎哉不足以难之故谓之无义战也
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君子奚善于杀其所爱哉故春
秋之于偏战复雠也犹其于诸夏也引之鲁谓之外引
之夷狄谓之内比之战诈谓之义比之不战则谓之不
义故盟不如不盟然而有所谓善盟战不如不战然而
有所谓善战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及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2a 页
皆在于指不任其辞不任其辞然后可以适道矣此春
秋之义也
又曰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明经正之道辨人事之纪
达时措之权以著世盛衰明人失得扶衰而振微彰善
而瘅恶者也是故有通春秋而书以法者矣有即一人
一事而权之法者矣通春秋而书以法者义不系之其
人者也义不系之其人其书也以纪世世者势也势轻
重也势极重而不反虽天子诸侯不得而亟焉屯膏小
秋之义也
又曰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明经正之道辨人事之纪
达时措之权以著世盛衰明人失得扶衰而振微彰善
而瘅恶者也是故有通春秋而书以法者矣有即一人
一事而权之法者矣通春秋而书以法者义不系之其
人者也义不系之其人其书也以纪世世者势也势轻
重也势极重而不反虽天子诸侯不得而亟焉屯膏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2b 页
贞贞疾未亡是也况下焉者乎即一人一事而权之法
者义系之其人者也义系之其人其书也以明道以为
人者仁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
匹夫匹妇不得而夺焉独立不惧致命遂志是也况上
焉者乎是故春秋之无诸侯大夫也无义战义盟也是
以世论者也春秋无诸侯终不以无诸侯之故而并弃
天下之诸侯以为并弃天下之诸侯是裂之也且是非
一诸侯之所能为也春秋无大夫终不以无大夫之故
者义系之其人者也义系之其人其书也以明道以为
人者仁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
匹夫匹妇不得而夺焉独立不惧致命遂志是也况上
焉者乎是故春秋之无诸侯大夫也无义战义盟也是
以世论者也春秋无诸侯终不以无诸侯之故而并弃
天下之诸侯以为并弃天下之诸侯是裂之也且是非
一诸侯之所能为也春秋无大夫终不以无大夫之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3a 页
而尽疾天下之大夫以为尽疾天下之大夫是决之也
且是非一大夫之所能为也春秋无义战义盟终不以
无义战义盟之故尽比天下之会盟战攻者而诛之以
为比天下会盟战攻者而诛之是棼之也且是非一盟
一会一战一伐之所能为也世之变也犹川放而河之
决也于是而责一人焉畚土而塞之岂有救乎故通一
世而书以法著世之变已焉是故察其所起穷其所止
救患于未患扶危于未危危而持之不使倾也患而药
且是非一大夫之所能为也春秋无义战义盟终不以
无义战义盟之故尽比天下之会盟战攻者而诛之以
为比天下会盟战攻者而诛之是棼之也且是非一盟
一会一战一伐之所能为也世之变也犹川放而河之
决也于是而责一人焉畚土而塞之岂有救乎故通一
世而书以法著世之变已焉是故察其所起穷其所止
救患于未患扶危于未危危而持之不使倾也患而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3b 页
之不使极也极而存之不使亡也时当需也则遵晦以
养尊义当正也则引义以正典示王者重微慎势毋使
其极重而不可反也示王者操重察势必使其反重而
趋平也举大夫而属之诸侯不决之于诸侯举诸侯而
联之王不绝之王也其用归于以道易世而已矣故曰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乃其即一人一事而权之
法也则善善也甚长恶恶也甚短全人之耻达人之恭
诛人之意贷人之迹志正者予亟本直者论轻志邪者
养尊义当正也则引义以正典示王者重微慎势毋使
其极重而不可反也示王者操重察势必使其反重而
趋平也举大夫而属之诸侯不决之于诸侯举诸侯而
联之王不绝之王也其用归于以道易世而已矣故曰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乃其即一人一事而权之
法也则善善也甚长恶恶也甚短全人之耻达人之恭
诛人之意贷人之迹志正者予亟本直者论轻志邪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4a 页
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均欺三军或死或不死必使其
死者与我俱无憾也均败君国或诛或不诛必使其诛
者于我俱无辞也以是为王道之权衡说者又曰春秋
诛乱贼之书也春秋之始专治诸侯之为乱贼也春秋
之中并治大夫之为乱贼也春秋之末并治陪臣执命
之为乱贼也是以世之故比其人穷诛之而不知罪之
所蔽也又曰春秋有贬而无褒是以世之故比举世而
穷诛之而不知其情辞之所差也有激者言之也有激
死者与我俱无憾也均败君国或诛或不诛必使其诛
者于我俱无辞也以是为王道之权衡说者又曰春秋
诛乱贼之书也春秋之始专治诸侯之为乱贼也春秋
之中并治大夫之为乱贼也春秋之末并治陪臣执命
之为乱贼也是以世之故比其人穷诛之而不知罪之
所蔽也又曰春秋有贬而无褒是以世之故比举世而
穷诛之而不知其情辞之所差也有激者言之也有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4b 页
非王心也且人道之有好恶也犹天之有阴阳也其有
美刺也犹其有燠烈也今曰有贬而无褒犹有阴而无
阳有凛栗而无温燠也故以五霸为乱贼而诛之也不
若以霸为霸乱贼为乱贼之为质也求过于功而诛之
也不若以功为功以过为过之为质也物付物而我无
与焉壹正之于天其斯为曲直之绳墨云尔善乎崔文
敏之言曰春秋立法谨严意实温厚若天之于万物任
其生成不骤不泽故以为性命之文后世之史几乎詈
美刺也犹其有燠烈也今曰有贬而无褒犹有阴而无
阳有凛栗而无温燠也故以五霸为乱贼而诛之也不
若以霸为霸乱贼为乱贼之为质也求过于功而诛之
也不若以功为功以过为过之为质也物付物而我无
与焉壹正之于天其斯为曲直之绳墨云尔善乎崔文
敏之言曰春秋立法谨严意实温厚若天之于万物任
其生成不骤不泽故以为性命之文后世之史几乎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5a 页
其忿嚏之用矣又曰孟轲氏有言春秋成而乱臣贼子
惧何惧也曰圣人感人心之效也盖昔者孔子之视天
下一体也邪暴乱贼肆行而莫之忌也痛之矣举其痛
不可忍者而著之春秋故曰孔子惧作春秋天下之于
圣人一心也触而怵惕焉触而惨怛焉又触而悔痛悼
恨焉虽实乱贼亦有人心然且感其心而知惧也况于
人乎又况贤君良大夫乎是故以孔子之惧心感天下
人之心使天人理欲之介诚伪之端凛凛乎知所惧也
惧何惧也曰圣人感人心之效也盖昔者孔子之视天
下一体也邪暴乱贼肆行而莫之忌也痛之矣举其痛
不可忍者而著之春秋故曰孔子惧作春秋天下之于
圣人一心也触而怵惕焉触而惨怛焉又触而悔痛悼
恨焉虽实乱贼亦有人心然且感其心而知惧也况于
人乎又况贤君良大夫乎是故以孔子之惧心感天下
人之心使天人理欲之介诚伪之端凛凛乎知所惧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5b 页
如震荐雷而虫蛰昭苏如悬日月而魍象潜仗也如针
石关通而苏死起痹气血复流注也是正人心之大端
也读春秋者其必感诸此矣
又曰春秋以名姓日月爵号为诛赏谅乎曰不必然也
然而有之矣春秋之褒贬也上法乎天行春爱志也夏
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爱志动于中则辞温然而
春春者蠢也书季子公弟之类是也乐志动于中则辞
大焉而假夏大也书爵书公之类是也严志动于中则
石关通而苏死起痹气血复流注也是正人心之大端
也读春秋者其必感诸此矣
又曰春秋以名姓日月爵号为诛赏谅乎曰不必然也
然而有之矣春秋之褒贬也上法乎天行春爱志也夏
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爱志动于中则辞温然而
春春者蠢也书季子公弟之类是也乐志动于中则辞
大焉而假夏大也书爵书公之类是也严志动于中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6a 页
辞肃然而厉秋者揫也戎举号诸侯大夫在焉称人之
类是也哀志动于中则辞怛然而伤子般卒夫人归之
类是也今夫匹夫匹妇之有爱志也亟称其爵必讳其
名非然者斥之矣匹夫匹妇之有恪志也详其记录谨
其日月非然者略之矣故曰有之然于比事之文而铢
铢寸寸之以求合则支辟之过也曰孔子言之曰斯民
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善求春秋者求之圣人之
心善求圣人者求之愚夫愚妇之心其以为有微辞奥
类是也哀志动于中则辞怛然而伤子般卒夫人归之
类是也今夫匹夫匹妇之有爱志也亟称其爵必讳其
名非然者斥之矣匹夫匹妇之有恪志也详其记录谨
其日月非然者略之矣故曰有之然于比事之文而铢
铢寸寸之以求合则支辟之过也曰孔子言之曰斯民
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善求春秋者求之圣人之
心善求圣人者求之愚夫愚妇之心其以为有微辞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6b 页
义者求之过者也谅乎曰有之矣然不尽然也比事所
书盟而屡盟焉伐而屡伐焉盟而背焉伐而利焉其大
者篡弑灭执而必行焉亦求之愚夫愚妇之心而足矣
然属辞以明志辞著而志隐比事以彰教事显而义微
是故志微而幽则其辞志而晦义深而端则其辞奥而
确仁善救人故辞婉而章礼以周已故辞恭而平尽而
不污其心天而道故辞浑浑焉神易无方复而不乱释
而不厌也其知周万物而不过则乎事立而情著言近
书盟而屡盟焉伐而屡伐焉盟而背焉伐而利焉其大
者篡弑灭执而必行焉亦求之愚夫愚妇之心而足矣
然属辞以明志辞著而志隐比事以彰教事显而义微
是故志微而幽则其辞志而晦义深而端则其辞奥而
确仁善救人故辞婉而章礼以周已故辞恭而平尽而
不污其心天而道故辞浑浑焉神易无方复而不乱释
而不厌也其知周万物而不过则乎事立而情著言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7a 页
而旨远文约而义博虽游夏之徒莫能与焉槩之涂人
之心岂有当哉故素臣如丘明亦惟传旧史记往故发
凡以明例微词以抉隐而已简而信文而深其时有论
断必归之君子亦足徵其重慎之至矣犹或执旧史之
文而刺其艳富以诬也谓言易知乎哉夫言岂一端而
已夫各有当也故例可废乎则周公之典礼实在例可
执乎则春秋无达辞从变而移夫何常之有易曰初率
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庄子曰
之心岂有当哉故素臣如丘明亦惟传旧史记往故发
凡以明例微词以抉隐而已简而信文而深其时有论
断必归之君子亦足徵其重慎之至矣犹或执旧史之
文而刺其艳富以诬也谓言易知乎哉夫言岂一端而
已夫各有当也故例可废乎则周公之典礼实在例可
执乎则春秋无达辞从变而移夫何常之有易曰初率
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庄子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7b 页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也圣人议而不辩经解曰属辞比
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而不乱深于春秋者也噫是深
于春秋者也
春秋一书自孟子有天子之事一语而庄生则曰先
王之志董生则曰礼义之大宗王文中则曰王道之
权衡乃夫子当日惟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
其志焉尔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
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圣笔而或以
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而不乱深于春秋者也噫是深
于春秋者也
春秋一书自孟子有天子之事一语而庄生则曰先
王之志董生则曰礼义之大宗王文中则曰王道之
权衡乃夫子当日惟揆天理本人事随文生义以著
其志焉尔方其未著则君父而冒首恶人子而陷篡
弑有国者而前不见谗后不见贼及经圣笔而或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8a 页
一字或以微文点缀拨动俾躬弑逆者谋弑逆者将
弑逆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实弑逆而不
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而巧发其同已
之事阴吐其若覆之情毛骨耸而心胆惊羞恶形而
睡梦醒乃所谓惧也若止以书弑书叛书僭为春秋
之贬罚又止以推刃为弑据地为叛显侈为僭则弑
君三十六惧者止三十六辈而已叛而惧者止林父
鱼石数人而已僭而惧者止两观大蒐数事而已彼
弑逆者渐弑逆者与非弑逆而实弑逆实弑逆而不
知其为弑逆者莫不抉其隐衷蓄志而巧发其同已
之事阴吐其若覆之情毛骨耸而心胆惊羞恶形而
睡梦醒乃所谓惧也若止以书弑书叛书僭为春秋
之贬罚又止以推刃为弑据地为叛显侈为僭则弑
君三十六惧者止三十六辈而已叛而惧者止林父
鱼石数人而已僭而惧者止两观大蒐数事而已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8b 页
且悍然为之惟见君父有不是处而一切奢侈犯礼
天下习为固然又安足以动其心哉尊春秋者曰夫
子黜周王鲁改正朔命德讨罪进退二百四十年之
君大夫则是夫子代天秉柄以作私史僭逆且躬为
之乎非也易春秋者曰左氏据告而书夫子因文成
录是非自见无所增损毋乃夫子又仅钞誊旧史编
比成书而已乎亦非也盖天下有贵贱之际有圣贤
之分两者可以相胜而不可以相参滕之贬为子也
天下习为固然又安足以动其心哉尊春秋者曰夫
子黜周王鲁改正朔命德讨罪进退二百四十年之
君大夫则是夫子代天秉柄以作私史僭逆且躬为
之乎非也易春秋者曰左氏据告而书夫子因文成
录是非自见无所增损毋乃夫子又仅钞誊旧史编
比成书而已乎亦非也盖天下有贵贱之际有圣贤
之分两者可以相胜而不可以相参滕之贬为子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9a 页
杞之沦于夷也楚子之主会中国也议复议夺惟周
天子得而主之天子不能主亦付之无可奈何耳矣
夫子固不敢削亦不欲削削之则无以徵实而其罪
反得以自掩子长项羽本纪君实统魏永叔帝五代
说者谓得春秋遗意理固然欤至于一字之趣微文
之旨此圣贤之分夫子不敢让也说经之义千古惟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二语最为有得盖以先王之
道格之则周礼天子下交称聘诸侯时见为朝而春
天子得而主之天子不能主亦付之无可奈何耳矣
夫子固不敢削亦不欲削削之则无以徵实而其罪
反得以自掩子长项羽本纪君实统魏永叔帝五代
说者谓得春秋遗意理固然欤至于一字之趣微文
之旨此圣贤之分夫子不敢让也说经之义千古惟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二语最为有得盖以先王之
道格之则周礼天子下交称聘诸侯时见为朝而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79b 页
秋无义聘义朝有事而会不恊而盟考德问俗而春
秋无义会义盟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而春
秋无义征义战举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君臣尽罹
罪辟无得免者而春秋且为一部刑书决录夫岂圣
人体元生物之心哉然公朝于王所无义朝而有义
朝矣僖公两如齐无义聘而有义聘矣衣裳之会无
义会而有义会矣首止之盟无义盟而有义盟矣城
濮之战柏举之师无义战而有义战矣故以王道定
秋无义会义盟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而春
秋无义征义战举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君臣尽罹
罪辟无得免者而春秋且为一部刑书决录夫岂圣
人体元生物之心哉然公朝于王所无义朝而有义
朝矣僖公两如齐无义聘而有义聘矣衣裳之会无
义会而有义会矣首止之盟无义盟而有义盟矣城
濮之战柏举之师无义战而有义战矣故以王道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0a 页
一尊而凡天下无义朝义聘义会义盟义战者夫子
之所悲也是所论于春秋之外者也以圣裁权一世
因天下之自然就人情之必至而犹有善朝善聘善
会善盟善战者夫子之所恕也是所论于春秋之内
者也论于春秋之外者所以治春秋也论于春秋之
内者春秋所以自治也当是时周室业已凌荆楚狄
业已纷攘叛乱业已横行桓文出而拯救之譬如烈
汤焰火中得一滴冰凉焉安得不与桓文桓文既衰
之所悲也是所论于春秋之外者也以圣裁权一世
因天下之自然就人情之必至而犹有善朝善聘善
会善盟善战者夫子之所恕也是所论于春秋之内
者也论于春秋之外者所以治春秋也论于春秋之
内者春秋所以自治也当是时周室业已凌荆楚狄
业已纷攘叛乱业已横行桓文出而拯救之譬如烈
汤焰火中得一滴冰凉焉安得不与桓文桓文既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0b 页
暴邪复作楚庄以蛮夷之君楚灵以弑逆之子吴子
以蛙黾之俦而戮陈伐宋雪二国走平王发舒华夏
重开日月此岂中国人所能办哉故入陈之举详书
其事柏举之战明著其绩盖夫子于此悲喜系之矣
特其意有微显词有隐扬时措从宜不可典要苟非
义精理明者读之固有茫然不解耳故喜辞剧怒辞
遽与辞详恨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
轻正辞确整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者皆一
以蛙黾之俦而戮陈伐宋雪二国走平王发舒华夏
重开日月此岂中国人所能办哉故入陈之举详书
其事柏举之战明著其绩盖夫子于此悲喜系之矣
特其意有微显词有隐扬时措从宜不可典要苟非
义精理明者读之固有茫然不解耳故喜辞剧怒辞
遽与辞详恨辞亦详夺辞略常辞亦略贵辞重贱辞
轻正辞确整辞留从辞同取辞变此十二辞者皆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1a 页
时之所迸发而杂物之所结撰也夫子以二百四十
年后之人临二百四十年中之事据案读史取次披
陈恍如对面其情固有不得异者焉盖夫人之喜也
颠倒衣裳精神踊跃不自知其至也鲁有襄仲之难
君弑国几亡谁为主者季子忽自陈返国人望之如
父母焉犹楚望叶公既欲其胄又欲其免胄尔时不
知何以为情书季子来归快之也非喜辞剧欤哀姜
宣淫无忌内比权臣外交与国鲁几为齐所取臣子
年后之人临二百四十年中之事据案读史取次披
陈恍如对面其情固有不得异者焉盖夫人之喜也
颠倒衣裳精神踊跃不自知其至也鲁有襄仲之难
君弑国几亡谁为主者季子忽自陈返国人望之如
父母焉犹楚望叶公既欲其胄又欲其免胄尔时不
知何以为情书季子来归快之也非喜辞剧欤哀姜
宣淫无忌内比权臣外交与国鲁几为齐所取臣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1b 页
不胜痛心疾首当其归鲁书曰夫人姜氏入若曰祸
水至矣皆一入为之也且即此一字而夫人挟贵作
骄翱翔惝恍之态俱可想见非怒辞遽欤纪侯去国
处变之正书入书葬书伯姬书叔姬无不备其始末
此与辞详也齐襄为鲁仇王姬主婚可以引义辞免
而迎姬筑馆书之悉恨之深也此恨辞亦详也秦两
置晋君亦非忘情中国而斗晋合楚与同灭庸者何
也秦伐晋或人之或国之楚自会申以后气不复振
水至矣皆一入为之也且即此一字而夫人挟贵作
骄翱翔惝恍之态俱可想见非怒辞遽欤纪侯去国
处变之正书入书葬书伯姬书叔姬无不备其始末
此与辞详也齐襄为鲁仇王姬主婚可以引义辞免
而迎姬筑馆书之悉恨之深也此恨辞亦详也秦两
置晋君亦非忘情中国而斗晋合楚与同灭庸者何
也秦伐晋或人之或国之楚自会申以后气不复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2a 页
而吴越起国势向衰长岸之战复书楚人此夺辞略
也庄公十一年书王姬归于齐一条与初年迥异盖
庄公之雠不在后嗣此时鲁与齐又有纳纠之嫌无
所崇异故以常辞书之此常辞亦略也季友立君削
乱以开中兴仲遂结齐定位以成拥立故僖赐友族
贵友也宣赐遂族虽私亦以贵遂也春秋重而族之
曰季友仲遂者有以也杀人者有大夫有司寇斥之
为盗不得比于人何贱而轻之至是欤赵盾纳捷菑
也庄公十一年书王姬归于齐一条与初年迥异盖
庄公之雠不在后嗣此时鲁与齐又有纳纠之嫌无
所崇异故以常辞书之此常辞亦略也季友立君削
乱以开中兴仲遂结齐定位以成拥立故僖赐友族
贵友也宣赐遂族虽私亦以贵遂也春秋重而族之
曰季友仲遂者有以也杀人者有大夫有司寇斥之
为盗不得比于人何贱而轻之至是欤赵盾纳捷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2b 页
于邾非力不能也义弗胜也盖于令狐之役有悔心
矣书曰勿克纳即其能自克而与之也正辞确非乎
鲁与郕为同祢之国齐人牵以伐郕心不欲也颂言
不与围郕势不敢也书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不
言公讳公也俟陈蔡次且不进也甲午治兵有托以
待也郕降于齐师讳其凌暴之势也师还善其不战
得全而归也书法迂徐委婉而一种迟留顾惜之情
溢于言外赵氏不知以甲午治兵为平时治兵振旅
矣书曰勿克纳即其能自克而与之也正辞确非乎
鲁与郕为同祢之国齐人牵以伐郕心不欲也颂言
不与围郕势不敢也书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不
言公讳公也俟陈蔡次且不进也甲午治兵有托以
待也郕降于齐师讳其凌暴之势也师还善其不战
得全而归也书法迂徐委婉而一种迟留顾惜之情
溢于言外赵氏不知以甲午治兵为平时治兵振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3a 页
之举引入蒐狩一例梦矣慭辞留非乎君大夫出称
如事不可质亦称如祭伯言来介葛卢亦言来夫人
以奸出称会以国事行亦称会卫晋继故言立王子
朝篡位亦言立王猛出入言以子朝出奔亦言以美
恶不嫌同辞所谓从辞同也取辞变者其义最广正
笔削之旨丘窃取之故有前详而后略者取邑螟灾
是也有前略而后详者楚君楚将是也义在书人而
名者必有异义僖公以前是也义在书名而人者必
如事不可质亦称如祭伯言来介葛卢亦言来夫人
以奸出称会以国事行亦称会卫晋继故言立王子
朝篡位亦言立王猛出入言以子朝出奔亦言以美
恶不嫌同辞所谓从辞同也取辞变者其义最广正
笔削之旨丘窃取之故有前详而后略者取邑螟灾
是也有前略而后详者楚君楚将是也义在书人而
名者必有异义僖公以前是也义在书名而人者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3b 页
有异义文公以后是也或微而显或浅而深或堕而
登或避而就主人心知其微而辞难猝解所谓取辞
变也夫子措此数语以提衡一代贯串全经唤醒天
下后世一皆师心匠理提笔成文会当日之情事忽
然得之于心而成之于手殊无拟议后世见善者曰
褒曰华衮曰代周天子之五服五章而夫子无意也
曰如是以称其善善之事而已见恶者曰贬曰斧钺
曰代周天子之五刑五用而夫子亦无意也曰如是
登或避而就主人心知其微而辞难猝解所谓取辞
变也夫子措此数语以提衡一代贯串全经唤醒天
下后世一皆师心匠理提笔成文会当日之情事忽
然得之于心而成之于手殊无拟议后世见善者曰
褒曰华衮曰代周天子之五服五章而夫子无意也
曰如是以称其善善之事而已见恶者曰贬曰斧钺
曰代周天子之五刑五用而夫子亦无意也曰如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4a 页
以称恶恶之事而已明白显易变动纵横虽道法不
移而实格套难执学者区区以例求之固哉
移而实格套难执学者区区以例求之固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4b 页
春秋辩义卷首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5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三 明 卓尔康 撰
传义
刘知几氏曰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战国之世其
事罕闻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榖梁又立于学至
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大抵自古重两
传而轻左氏者固非一家美左氏而议两传者亦非一
族互相攻击各自朋党聒笼纷竞是非莫分然则儒者
春秋辩义卷首三 明 卓尔康 撰
传义
刘知几氏曰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战国之世其
事罕闻当前汉专用公羊宣皇已降榖梁又立于学至
成帝世刘歆始重左氏而竟不列学官大抵自古重两
传而轻左氏者固非一家美左氏而议两传者亦非一
族互相攻击各自朋党聒笼纷竞是非莫分然则儒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5b 页
之学苟以专精为主至于治章句通训释斯则可也至
于论大体举宏纲则言罕兼统理无要害故使今古疑
滞莫得而申者焉必扬㩁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
为首但自古学左氏者谈之又不得其情如贾逵撰左
氏长义称在秦者为刘氏乃汉室所宜推先但取悦当
时殊无足采又按桓谭新论曰左氏传于经称衣之表
里而东观汉记陈元奏云光武兴立左氏而桓谭卫宏
并共毁訾故中道而废班固艺文志云丘明与孔子观
于论大体举宏纲则言罕兼统理无要害故使今古疑
滞莫得而申者焉必扬㩁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左氏
为首但自古学左氏者谈之又不得其情如贾逵撰左
氏长义称在秦者为刘氏乃汉室所宜推先但取悦当
时殊无足采又按桓谭新论曰左氏传于经称衣之表
里而东观汉记陈元奏云光武兴立左氏而桓谭卫宏
并共毁訾故中道而废班固艺文志云丘明与孔子观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6a 页
鲁史记而作春秋有所贬损事形于传惧罹时难故隐
其书末世口说流行遂有公羊榖梁邹氏夹氏诸传而
于固集复有难左氏九条三评等科夫以一家之言一
人之说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文不足观也夫解难
者以理为本如理有所阙欲令有识心服不亦难乎今
聊次其所疑列之于后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三传之
义有五短按春秋昭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
其书末世口说流行遂有公羊榖梁邹氏夹氏诸传而
于固集复有难左氏九条三评等科夫以一家之言一
人之说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文不足观也夫解难
者以理为本如理有所阙欲令有识心服不亦难乎今
聊次其所疑列之于后盖左氏之义有三长而三传之
义有五短按春秋昭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6b 页
之所以王也然春秋之作始自姬旦成诸仲尼丘明之
传所有笔削及发凡例皆得周典传孔子教故能成不
刋之书著将来之法其长一也又按哀三年鲁司铎火
南宫敬叔命周人出御书之时于鲁文籍最备丘明既
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梼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
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其传广包他国每事皆详其长
二也论语子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夫以同圣之才
而膺授经之托加以达者七十弟子三千远自四方同
传所有笔削及发凡例皆得周典传孔子教故能成不
刋之书著将来之法其长一也又按哀三年鲁司铎火
南宫敬叔命周人出御书之时于鲁文籍最备丘明既
躬为太史博总群书至如梼杌纪年之流郑书晋志之
类凡此诸籍莫不毕睹其传广包他国每事皆详其长
二也论语子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夫以同圣之才
而膺授经之托加以达者七十弟子三千远自四方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7a 页
在一国于是上询夫子下询其徒凡所采摭拾广闻见
其长三也如榖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
与鲁史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安得以传闻之说而
与亲见者争先乎其短一也左氏述臧哀伯諌桓纳鼎
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辩说
凡如此类其数实多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言不
朽播于他邦而丘明仍其本语就加编次亦犹近代史
记载乐毅李斯之文汉书书晁错贾生之笔寻其实也
其长三也如榖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
与鲁史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安得以传闻之说而
与亲见者争先乎其短一也左氏述臧哀伯諌桓纳鼎
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辩说
凡如此类其数实多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言不
朽播于他邦而丘明仍其本语就加编次亦犹近代史
记载乐毅李斯之文汉书书晁错贾生之笔寻其实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7b 页
岂是子长藁削孟坚雌黄所称者哉观二传所载有异
于此其录人言也语乃龃龉文皆琐碎夫如是者何哉
盖彼得史臣之简书此得流俗之口说故使隆促各异
丰俭不同其短二也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答应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
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
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
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已矣如二传者记
于此其录人言也语乃龃龉文皆琐碎夫如是者何哉
盖彼得史臣之简书此得流俗之口说故使隆促各异
丰俭不同其短二也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答应
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
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
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
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已矣如二传者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8a 页
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夫自我作古无
所准绳故理近迂僻言多鄙野比诸左氏不可同年其
短三也按二传虽以释经为主其缺漏不可殚论如经
云薨而左传云公子围所杀及公羊作传重述经文无
所发明依违而已其短四也汉书载成方遂诈称戾太
子至于阙下隽不疑曰昔卫蒯瞆得罪于先君将入国
太子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遂命执以属吏霍光繇是
始重儒学按隽生所引乃公羊正文如论语冉有曰夫
所准绳故理近迂僻言多鄙野比诸左氏不可同年其
短三也按二传虽以释经为主其缺漏不可殚论如经
云薨而左传云公子围所杀及公羊作传重述经文无
所发明依违而已其短四也汉书载成方遂诈称戾太
子至于阙下隽不疑曰昔卫蒯瞆得罪于先君将入国
太子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遂命执以属吏霍光繇是
始重儒学按隽生所引乃公羊正文如论语冉有曰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8b 页
子为卫君乎子贡曰夫子不为也何则父子争国枭獍
为曹礼法不容名教同嫉而公羊释义反以卫辄为贤
是违夫子之教失圣人之旨奖进恶徒疑误后学其短
五也若以彼三长较兹五短胜负之理为主而于内则
为国隐恶于外则承赴而书求其本事大半失实已于
疑经篇载之详矣寻斯义之作也盖是周礼之故事鲁
国之遗文夫子因而修之以存旧制而已至于实录付
之丘明用是善恶必彰真伪尽露向使孔经独用左传
为曹礼法不容名教同嫉而公羊释义反以卫辄为贤
是违夫子之教失圣人之旨奖进恶徒疑误后学其短
五也若以彼三长较兹五短胜负之理为主而于内则
为国隐恶于外则承赴而书求其本事大半失实已于
疑经篇载之详矣寻斯义之作也盖是周礼之故事鲁
国之遗文夫子因而修之以存旧制而已至于实录付
之丘明用是善恶必彰真伪尽露向使孔经独用左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9a 页
不作则当代行事安得而详者哉盖语曰仲尼脩春秋
逆臣贼子惧又曰春秋之义也欲盖而彰求名而亡善
人劝焉淫人惧焉寻春秋所书实乖此义而左传所录
无愧斯言此则传之与经其犹一体废一不可相须而
成如谓不然则何者称为劝戒者哉儒者苟讥左氏作
传多叙经外别事如楚郑与齐三国之贼弑隐桓昭襄
四君之篡逐其外则承告如彼其内则隐讳如此若无
左氏立传其事无繇获知然设使世人习春秋而唯取
逆臣贼子惧又曰春秋之义也欲盖而彰求名而亡善
人劝焉淫人惧焉寻春秋所书实乖此义而左传所录
无愧斯言此则传之与经其犹一体废一不可相须而
成如谓不然则何者称为劝戒者哉儒者苟讥左氏作
传多叙经外别事如楚郑与齐三国之贼弑隐桓昭襄
四君之篡逐其外则承告如彼其内则隐讳如此若无
左氏立传其事无繇获知然设使世人习春秋而唯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89b 页
两传也则当其时二百四十年行事茫然阙如俾后来
学者代成聋瞽者矣且当秦汉之世左氏未行遂使五
经杂史百家诸子其言河汉无所遵凭故其记事也当
晋景行霸公室方强而云韩氏攻赵有程婴杵臼之事
鲁侯禦宋得隽乘丘而云庄公败绩有马惊流矢之祸
楚晋相遇唯在邲役而云二国交战置师于两堂子罕
相国宋睦于晋而云晋将伐宋觇其哭于阳门介夫乃
止鲁师灭项晋止僖公而云项实齐桓所灭春秋为贤
学者代成聋瞽者矣且当秦汉之世左氏未行遂使五
经杂史百家诸子其言河汉无所遵凭故其记事也当
晋景行霸公室方强而云韩氏攻赵有程婴杵臼之事
鲁侯禦宋得隽乘丘而云庄公败绩有马惊流矢之祸
楚晋相遇唯在邲役而云二国交战置师于两堂子罕
相国宋睦于晋而云晋将伐宋觇其哭于阳门介夫乃
止鲁师灭项晋止僖公而云项实齐桓所灭春秋为贤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0a 页
者讳襄年再盟君臣和叶而云诸侯失正大夫皆执国
权其记时也盖秦穆居春秋之始而云其女为荆昭大
夫韩魏处战国之时而云其君陪楚庄王葬列子书论
尼父而云生在郑穆公之年扁鹊医疗虢公而云时当
赵简子之日栾书仕于周室而云以晋文如猎犯颜直
言荀息死于奚齐而云观晋灵作台累棋申诫或以先
为后或以后为先日月颠倒上下翻覆古来君子曾无
所疑及左传既行而其失自显语其弘益不亦多乎而
权其记时也盖秦穆居春秋之始而云其女为荆昭大
夫韩魏处战国之时而云其君陪楚庄王葬列子书论
尼父而云生在郑穆公之年扁鹊医疗虢公而云时当
赵简子之日栾书仕于周室而云以晋文如猎犯颜直
言荀息死于奚齐而云观晋灵作台累棋申诫或以先
为后或以后为先日月颠倒上下翻覆古来君子曾无
所疑及左传既行而其失自显语其弘益不亦多乎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0b 页
世之学者犹未之悟所谓忘我大德日用而不知者焉
然自丘明之后迄及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寖废至晋太
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故束晰云若使此书出于
汉世刘歆不作五原太守矣于是挚虞束晢引其义以
相明王接荀顗取其文以相證杜预申以注释干宝藉
为师范繇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
故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是授春秋于丘明
授孝经于曾子史记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次
然自丘明之后迄及魏灭年将千祀其书寖废至晋太
康年中汲冢获书全同左氏故束晰云若使此书出于
汉世刘歆不作五原太守矣于是挚虞束晢引其义以
相明王接荀顗取其文以相證杜预申以注释干宝藉
为师范繇是世称实录不复言非其书渐行物无异议
故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于是授春秋于丘明
授孝经于曾子史记云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次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1a 页
春秋七十子之徒口授其旨传所刺讥褒讳之文不可
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各异端失其真意
故因孔氏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夫学者苟徵此
二说以考三传亦足以定是非明真伪者矣何必观汲
冢而后信者乎以此而言则三传之优劣见矣
杜预氏曰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
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
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
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各异端失其真意
故因孔氏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夫学者苟徵此
二说以考三传亦足以定是非明真伪者矣何必观汲
冢而后信者乎以此而言则三传之优劣见矣
杜预氏曰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
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
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1b 页
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刋而正之以示劝
戒其馀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
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
从而明之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刋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
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
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
而备言之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
戒其馀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
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
从而明之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刋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
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
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
而备言之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2a 页
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得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
也其发凡以书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
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
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
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
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
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
若江河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
也其发凡以书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
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
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
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
大义谓之变例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
秋新意故传不言凡曲而畅之也其经无义例因行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2b 页
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非例也故发传之体有三
而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曰
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
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
假许田之类是也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车诸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
劝善求名而亡欲盖以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
而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之类是也二曰
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曰及之类
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
假许田之类是也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车诸侯献捷之类是也五曰惩恶而
劝善求名而亡欲盖以章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3a 页
也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长之附于二百四十二
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古今言左氏春秋者
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进不得
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退不守丘明之传于丘明之传
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
预今所以为异专脩丘明之传以释经经之条贯必出
于传传之义例总归诸凡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
去异端盖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错则备论而阙之以俟
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古今言左氏春秋者
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进不得
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退不守丘明之传于丘明之传
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
预今所以为异专脩丘明之传以释经经之条贯必出
于传传之义例总归诸凡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
去异端盖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错则备论而阙之以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3b 页
后贤然刘子骏创通大义贾景伯父子许惠卿皆先儒
之美者也末有颖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家故特举刘
贾许颖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
义类各随而解之
何休氏曰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
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传春秋者非一本据
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
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虽间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
之美者也末有颖子严者虽浅近亦复名家故特举刘
贾许颖之违以见同异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
义类各随而解之
何休氏曰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
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传春秋者非一本据
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
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虽间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4a 页
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让嘲之辞援引他经失其
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纪也是以治古学
贵文章者谓之俗儒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
夺左氏可兴恨先师观听不决多随二创此世之馀事
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余窃悲之久矣往
者略依胡母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檃括使就绳墨焉
范宁氏曰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既
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兴衰之者在己于是就太
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纪也是以治古学
贵文章者谓之俗儒至使贾逵缘隙奋笔以为公羊可
夺左氏可兴恨先师观听不决多随二创此世之馀事
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余窃悲之久矣往
者略依胡母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檃括使就绳墨焉
范宁氏曰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既
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兴衰之者在己于是就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4b 页
师而正雅颂因鲁史而修春秋列黍离于国风齐王德
于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复雅政化不足以被群后也于
是则接乎隐公故因兹以托始该二仪之化育赞人道
之幽变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纲以
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
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所抑
虽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
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
于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复雅政化不足以被群后也于
是则接乎隐公故因兹以托始该二仪之化育赞人道
之幽变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纲以
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
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所抑
虽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
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5a 页
弘麟感化而来应因事备而终篇故绝笔于斯年成天
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春秋之传有三
而为经之旨一臧否不同褒贬殊致盖九流分而微言
隐异端作而大义乖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
币为用礼榖梁以卫辄拒父为尊祖不纳子纠为内恶
公羊以祭仲废君为行权妾母称夫人为合正以兵谏
为爱君是人主可得而胁也以纳币为用礼是居丧可
得而婚也以拒父为尊祖是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纳
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春秋之传有三
而为经之旨一臧否不同褒贬殊致盖九流分而微言
隐异端作而大义乖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
币为用礼榖梁以卫辄拒父为尊祖不纳子纠为内恶
公羊以祭仲废君为行权妾母称夫人为合正以兵谏
为爱君是人主可得而胁也以纳币为用礼是居丧可
得而婚也以拒父为尊祖是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5b 页
子纠为内恶是仇雠可得而容也以废君为行权是神
器可得而窥也以妾母为夫人是嫡母可得而齐也若
此之类伤教害义不可得彊通者也左氏艳而富其失
也诬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
能富而不诬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
君子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啖氏曰古之解说悉是口传自汉以来乃为章句如本
草皆后汉时郡国而题以神农山海经广说殷时而云
器可得而窥也以妾母为夫人是嫡母可得而齐也若
此之类伤教害义不可得彊通者也左氏艳而富其失
也诬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
能富而不诬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
君子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啖氏曰古之解说悉是口传自汉以来乃为章句如本
草皆后汉时郡国而题以神农山海经广说殷时而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6a 页
夏禹所记自馀书籍比比甚多是知三传之义本皆口
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予观左氏
传书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一出师具
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史策之文每国
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
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编次年月以为传
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典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
传并卜书梦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
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予观左氏
传书周晋齐宋楚郑等国之事最详晋则每一出师具
列将佐宋则每因兴废备举六卿故知史策之文每国
各异左氏得此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
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合之编次年月以为传
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典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
传并卜书梦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6b 页
中故叙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浑然难證其大略
皆是左氏旧意故比馀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
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公羊榖梁初以口授后人
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纪然其大旨亦
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榖梁意深公羊辞
辩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
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强通舛驳不伦或至矛
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夫春秋之文一字以为褒贬
皆是左氏旧意故比馀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
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公羊榖梁初以口授后人
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纪然其大旨亦
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榖梁意深公羊辞
辩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
日月曲生条例义有不合亦复强通舛驳不伦或至矛
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夫春秋之文一字以为褒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7a 页
诚则然矣其中亦有文异而义不异者二传穿凿悉以
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公羊榖梁又不知有不
告则不书之义凡不书者皆以义说之且列国至多若
会盟征伐诸事不告亦书则一年之中可盈数卷况他
国之事不凭告命从何得书但书所告之事定其善恶
以文褒贬耳左氏言褒贬者又不过十数条其馀事同
文异者亦无他解旧解皆言从告及旧史之文若如此
论乃是夫子写鲁史耳何名修春秋乎故谓二者之说
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公羊榖梁又不知有不
告则不书之义凡不书者皆以义说之且列国至多若
会盟征伐诸事不告亦书则一年之中可盈数卷况他
国之事不凭告命从何得书但书所告之事定其善恶
以文褒贬耳左氏言褒贬者又不过十数条其馀事同
文异者亦无他解旧解皆言从告及旧史之文若如此
论乃是夫子写鲁史耳何名修春秋乎故谓二者之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7b 页
俱不得中
赵氏曰啖氏依旧说以左氏为丘明受经于仲尼今观
左氏解经浅于公榖诬谬实繁若丘明才实过人岂宜
若此推类而言皆孔门后之门人但公榖守经左氏通
史故其体异耳且夫子自比皆引往人故曰窃比于我
老彭又说伯夷等六人云我则异于是并非同时人也
丘明者盖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见称于当
时耳焚书之后莫得详知学者各信胸臆见传及国语
赵氏曰啖氏依旧说以左氏为丘明受经于仲尼今观
左氏解经浅于公榖诬谬实繁若丘明才实过人岂宜
若此推类而言皆孔门后之门人但公榖守经左氏通
史故其体异耳且夫子自比皆引往人故曰窃比于我
老彭又说伯夷等六人云我则异于是并非同时人也
丘明者盖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见称于当
时耳焚书之后莫得详知学者各信胸臆见传及国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8a 页
俱题左氏遂引丘明为其人此事既无明文唯司马迁
云丘明丧明厥有国语刘歆以为春秋左氏传是丘明
所为且迁好奇多谬故其书多为淮南所驳刘歆则以
私意所好编之七略班固因而不革后世遂以为真所
谓传虚袭误往而不返者也刘歆云左氏亲见夫子杜
预云凡例皆周公之旧典礼经按其传例云弑君称君
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则周公先设弑君之义乎
又曰大用师曰灭弗地曰入又周公先设相灭之义乎
云丘明丧明厥有国语刘歆以为春秋左氏传是丘明
所为且迁好奇多谬故其书多为淮南所驳刘歆则以
私意所好编之七略班固因而不革后世遂以为真所
谓传虚袭误往而不返者也刘歆云左氏亲见夫子杜
预云凡例皆周公之旧典礼经按其传例云弑君称君
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然则周公先设弑君之义乎
又曰大用师曰灭弗地曰入又周公先设相灭之义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8b 页
又曰诸侯同盟薨则赴以名又是周公令称先君之名
以告邻国乎虽夷狄之人不应至此也又云平地尺为
大雪若以为灾沴乎则尺雪丰年之徵也若以为常例
须书乎不应二百四十二年唯两度大雪凡此之类不
可胜言则刘杜之言浅近甚矣左氏决非夫子同时亦
已明矣或曰若左氏非受经于仲尼则其书多与汲冢
纪年符同何也答曰彭城刘惠卿著书云记年序诸侯
列会皆举其谥知是后人追修非当世正史也至如齐
以告邻国乎虽夷狄之人不应至此也又云平地尺为
大雪若以为灾沴乎则尺雪丰年之徵也若以为常例
须书乎不应二百四十二年唯两度大雪凡此之类不
可胜言则刘杜之言浅近甚矣左氏决非夫子同时亦
已明矣或曰若左氏非受经于仲尼则其书多与汲冢
纪年符同何也答曰彭城刘惠卿著书云记年序诸侯
列会皆举其谥知是后人追修非当世正史也至如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9a 页
人歼于遂郑弃其师皆夫子褒贬之意而竹书之文亦
然其书郑杀其君某因释曰是子亹楚囊瓦奔郑因曰
是子常率多此类别有春秋一卷全录左氏传卜筮事
无一字之异故知此书按春秋经传而为之也刘之此
论当矣胡氏曰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见本末公羊
榖梁辞辩而义精学经以传为按则当阅左氏玩辞以
义为主则当习公榖如惠公元妃继室及仲子之归于
鲁即隐公兄弟嫡庶之辨摄让之实可按而知也当阅
然其书郑杀其君某因释曰是子亹楚囊瓦奔郑因曰
是子常率多此类别有春秋一卷全录左氏传卜筮事
无一字之异故知此书按春秋经传而为之也刘之此
论当矣胡氏曰传春秋者三家左氏叙事见本末公羊
榖梁辞辩而义精学经以传为按则当阅左氏玩辞以
义为主则当习公榖如惠公元妃继室及仲子之归于
鲁即隐公兄弟嫡庶之辨摄让之实可按而知也当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99b 页
左氏谓此类也若夫来赗仲子以为豫凶事则诬矣王
正月之为大一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当习公羊氏
谓此类也若夫母以子贵媵妾许称夫人则乱矣段弟
也弗谓弟公子也弗谓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之处心积
虑成子杀也当习榖梁氏谓此类也若夫曲生条例以
大夫日卒为正则凿矣要在反求于心断之以理精择
而慎取之自晋杜预范宁唐啖助赵匡此数子者用力
甚勤时有所取虽造宫墙之侧几得其门而入要皆未
正月之为大一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当习公羊氏
谓此类也若夫母以子贵媵妾许称夫人则乱矣段弟
也弗谓弟公子也弗谓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之处心积
虑成子杀也当习榖梁氏谓此类也若夫曲生条例以
大夫日卒为正则凿矣要在反求于心断之以理精择
而慎取之自晋杜预范宁唐啖助赵匡此数子者用力
甚勤时有所取虽造宫墙之侧几得其门而入要皆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0a 页
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者也故不与七家之例七家所
造固自有浅深独程氏尝为之传然其说甚略于意则
引而不发欲使后学慎思明辨自得于耳目见闻之外
者也故今所传事按左氏义采公羊榖梁之精者大纲
本孟子而微辞多以程氏之说为證云
郑樵氏曰或谓春秋其为褒贬之书欤曰诸儒之说春
秋有以一字为褒贬者有以为有贬无褒者有以为褒
贬俱无者谓春秋以一字为褒贬者意在于尊圣人其
造固自有浅深独程氏尝为之传然其说甚略于意则
引而不发欲使后学慎思明辨自得于耳目见闻之外
者也故今所传事按左氏义采公羊榖梁之精者大纲
本孟子而微辞多以程氏之说为證云
郑樵氏曰或谓春秋其为褒贬之书欤曰诸儒之说春
秋有以一字为褒贬者有以为有贬无褒者有以为褒
贬俱无者谓春秋以一字为褒贬者意在于尊圣人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0b 页
说出于太史公曰夫子修春秋游夏不能赞一辞故学
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有贬无褒者意在于列国之
君臣也其说出于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
之矣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无褒贬意在于矫
汉儒其说于竹书纪年所书载郑弃其师齐人歼于遂
之类皆孔子未修之前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虽其意
各有所主然亦不可以尽泥也泥一字褒贬之说则是
春秋二字皆挟剑戟风霜圣人之意不如是劳顿也泥
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有贬无褒者意在于列国之
君臣也其说出于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
之矣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无褒贬意在于矫
汉儒其说于竹书纪年所书载郑弃其师齐人歼于遂
之类皆孔子未修之前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虽其意
各有所主然亦不可以尽泥也泥一字褒贬之说则是
春秋二字皆挟剑戟风霜圣人之意不如是劳顿也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1a 页
于有贬无褒之说者则是春秋乃司空城旦之书圣人
不如是之惨也泥于无褒贬之说则是春秋为琐语小
说圣人又未尝无故而作经也大抵春秋一经书其善
则万世之下指为善人书其恶则万世之下指为恶人
兹所以为褒贬之书欤故书事也亦然书始作两观始
者贬之也言其旧无也书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
旧八佾也圣人虽未尝云是为可褒云是为可贬然而
实录其事微婉其辞而使二百四十二年君臣之善恶
不如是之惨也泥于无褒贬之说则是春秋为琐语小
说圣人又未尝无故而作经也大抵春秋一经书其善
则万世之下指为善人书其恶则万世之下指为恶人
兹所以为褒贬之书欤故书事也亦然书始作两观始
者贬之也言其旧无也书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
旧八佾也圣人虽未尝云是为可褒云是为可贬然而
实录其事微婉其辞而使二百四十二年君臣之善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1b 页
不逃乎万八千言之间兹又所以为一字之褒贬者欤
如是而已
又曰或问三子传经各有得失孰优孰劣曰公榖口传
而左氏则笔录也公榖解经而左氏则记事也体制不
同详略亦异未可以优劣判也或谓左氏得之亲见公
榖得之传闻非也或谓左氏有三长公榖有五短亦非
也大抵党左氏者以左氏为大官以公羊为卖饼家尊
公羊者以公羊为墨守以左氏榖梁为膏肓废疾善公
如是而已
又曰或问三子传经各有得失孰优孰劣曰公榖口传
而左氏则笔录也公榖解经而左氏则记事也体制不
同详略亦异未可以优劣判也或谓左氏得之亲见公
榖得之传闻非也或谓左氏有三长公榖有五短亦非
也大抵党左氏者以左氏为大官以公羊为卖饼家尊
公羊者以公羊为墨守以左氏榖梁为膏肓废疾善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2a 页
羊者以左氏解义背经属缀不伦非一人所为右榖梁
者以为文清义约多所发明二子所不及或有均取其
善者则曰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榖梁善于经均取
其失者则曰左氏失之诬榖梁失之短公羊失之俗或
欲尽废三传者春秋三传束高阁三传作而春秋散或
又不得已合三家同异而通之作为春秋调人七万馀
言以平其得失是数说者皆不足以尽三家之学也大
抵三家之传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论其短以王正
者以为文清义约多所发明二子所不及或有均取其
善者则曰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榖梁善于经均取
其失者则曰左氏失之诬榖梁失之短公羊失之俗或
欲尽废三传者春秋三传束高阁三传作而春秋散或
又不得已合三家同异而通之作为春秋调人七万馀
言以平其得失是数说者皆不足以尽三家之学也大
抵三家之传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论其短以王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2b 页
月为王鲁是公羊之害教以获麟为成文所致是榖梁
之附会以尹氏为君氏是左氏之误文也所短者若此
之类是也若论其长则三子之长非一端经日蚀不书
朔者八左氏曰官失之也公羊曰二日也榖梁曰晦也
唐人以历追之俱得朔日则日蚀之义左氏为长公如
齐观社左氏曰非礼也公羊曰盖以观齐女也榖梁曰
非常曰观按墨子曰燕之社齐之社稷宋之桑林男女
之所聚而观之也则观社之义公羊为长经书盟于葵
之附会以尹氏为君氏是左氏之误文也所短者若此
之类是也若论其长则三子之长非一端经日蚀不书
朔者八左氏曰官失之也公羊曰二日也榖梁曰晦也
唐人以历追之俱得朔日则日蚀之义左氏为长公如
齐观社左氏曰非礼也公羊曰盖以观齐女也榖梁曰
非常曰观按墨子曰燕之社齐之社稷宋之桑林男女
之所聚而观之也则观社之义公羊为长经书盟于葵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3a 页
丘左氏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公羊曰震而矜之叛
者九国榖梁曰陈牲而不杀壹明天子之禁按孟子曰
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无易树子则葵丘之义榖
梁为长三子之长如此者众也至于三家背经以作传
犹三子之失也不可不知经于鲁隐公之事书曰公及
邾仪父盟于蔑其卒也书曰公孔子始终谓之公三子
者曰非公也是摄也于晋灵公之事书赵盾弑其君夷
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穿也于悼公之事孔子书
者九国榖梁曰陈牲而不杀壹明天子之禁按孟子曰
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无易树子则葵丘之义榖
梁为长三子之长如此者众也至于三家背经以作传
犹三子之失也不可不知经于鲁隐公之事书曰公及
邾仪父盟于蔑其卒也书曰公孔子始终谓之公三子
者曰非公也是摄也于晋灵公之事书赵盾弑其君夷
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穿也于悼公之事孔子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3b 页
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三子者曰非弑也买病死而止不
尝药也其所以异乎经者盖经之意各有所主孔子鲁
人也因鲁史以成经国不必论也然官为正卿返不讨
贼位居冢嗣药不亲尝非二子之罪而谁欤三家之传
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取其长而舍其短学者之事也
大抵有公榖然后知笔削之严有左氏然后知本末之
详学者不可不兼也使圣人之经传之至今三子之力
也汉时公榖既作凡董仲舒公孙弘之徒皆引以断大
尝药也其所以异乎经者盖经之意各有所主孔子鲁
人也因鲁史以成经国不必论也然官为正卿返不讨
贼位居冢嗣药不亲尝非二子之罪而谁欤三家之传
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取其长而舍其短学者之事也
大抵有公榖然后知笔削之严有左氏然后知本末之
详学者不可不兼也使圣人之经传之至今三子之力
也汉时公榖既作凡董仲舒公孙弘之徒皆引以断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4a 页
狱饰吏事其有功于世非特传圣人之经而已左氏既
作凡太史公刘向之徒著书立言首尾倒错皆不得捆
摭而自见其有功于世又非特传圣人之经而已学者
非圣人之经苟能合三传而观之亦足矣未可以是而
议其失也
又曰刘歆曰左氏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
羊在七十子之后司马迁曰孔子作春秋丘明为之传
班固艺文志曰丘明与孔子观鲁史而作春秋杜预序
作凡太史公刘向之徒著书立言首尾倒错皆不得捆
摭而自见其有功于世又非特传圣人之经而已学者
非圣人之经苟能合三传而观之亦足矣未可以是而
议其失也
又曰刘歆曰左氏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
羊在七十子之后司马迁曰孔子作春秋丘明为之传
班固艺文志曰丘明与孔子观鲁史而作春秋杜预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4b 页
左传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详诸所说皆以左氏为
丘明无疑矣至唐啖助赵匡独立说以破之啖助曰论
语所引丘明乃史佚迟任之类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
秋后人谓左氏为丘明非也赵氏曰公榖皆孔氏之后
人不知师资几世左丘明乃孔子以前贤人而左氏不
知出于何代惟啖赵立说以破之未有的论然使后世
终不以丘明为左氏者则自啖赵始矣况孔子所称左
丘明姓左名丘明断非左氏明矣今以左氏传质之则
丘明无疑矣至唐啖助赵匡独立说以破之啖助曰论
语所引丘明乃史佚迟任之类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
秋后人谓左氏为丘明非也赵氏曰公榖皆孔氏之后
人不知师资几世左丘明乃孔子以前贤人而左氏不
知出于何代惟啖赵立说以破之未有的论然使后世
终不以丘明为左氏者则自啖赵始矣况孔子所称左
丘明姓左名丘明断非左氏明矣今以左氏传质之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5a 页
知其非丘明也左氏中纪韩魏智伯之事又举赵襄子
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赵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
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使丘明与孔子同时不
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之后丘明犹能著书令左氏
引之此左氏为六国人在于赵襄子既卒之后明验一
也左氏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不更女父又云秦庶长
鲍庶长武帅师及晋师战于栎秦至孝公时立赏级之
爵乃有不更庶长之号今左氏引之是左氏为六国人
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赵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
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使丘明与孔子同时不
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之后丘明犹能著书令左氏
引之此左氏为六国人在于赵襄子既卒之后明验一
也左氏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不更女父又云秦庶长
鲍庶长武帅师及晋师战于栎秦至孝公时立赏级之
爵乃有不更庶长之号今左氏引之是左氏为六国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5b 页
在于秦孝公之后明验二也左氏云虞不腊矣秦至惠
王十二年初腊郑氏蔡邕皆谓腊于周即蜡祭诸经并
无明文惟吕氏月令有腊先祖之言今左氏引之则左
氏为六国人在于秦惠王之后明验三也左氏师承邹
衍之诞而称帝王子孙按齐威王时邹衍推五德终始
之运其语不经今左氏引之则左氏为六国人在齐威
王之后明验四也左氏言分星皆准堪舆按韩分晋之
后而堪舆十二次始于赵分曰大梁之语今左氏引之
王十二年初腊郑氏蔡邕皆谓腊于周即蜡祭诸经并
无明文惟吕氏月令有腊先祖之言今左氏引之则左
氏为六国人在于秦惠王之后明验三也左氏师承邹
衍之诞而称帝王子孙按齐威王时邹衍推五德终始
之运其语不经今左氏引之则左氏为六国人在齐威
王之后明验四也左氏言分星皆准堪舆按韩分晋之
后而堪舆十二次始于赵分曰大梁之语今左氏引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6a 页
则左氏为六国人在三家分晋之后明验五也左氏曰
左师辰将以公乘马而归按左师时有车战无骑兵惟
苏秦合从六国始有车千乘骑万匹之语今左氏引之
是左氏为六国人在苏秦之后明验六也左氏序吕相
绝秦声子说齐其为雄辨狙诈直游说之士捭阖之辞
此左氏为六国人明验七也左氏之书序秦楚事最详
如楚师□犹拾沈等语则左氏为楚人明验八也据此
八节亦可以知左氏非丘明是为六国时人无可疑者
左师辰将以公乘马而归按左师时有车战无骑兵惟
苏秦合从六国始有车千乘骑万匹之语今左氏引之
是左氏为六国人在苏秦之后明验六也左氏序吕相
绝秦声子说齐其为雄辨狙诈直游说之士捭阖之辞
此左氏为六国人明验七也左氏之书序秦楚事最详
如楚师□犹拾沈等语则左氏为楚人明验八也据此
八节亦可以知左氏非丘明是为六国时人无可疑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6b 页
或问伊川曰左氏是丘明否曰传无丘明字故不可考
又问左氏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其知言
欤
又曰合三传而考之左氏之笔录必出于焚书之前公
榖之口传实出于焚书之后何也左氏兼载晋楚行师
用兵大夫世族无所不备其载卜筮杂书与汲冢师春
正同则作于焚书之前明矣公榖设同左氏之时二百
四十年事犹当十得四五不应尽推其说于例也此公
又问左氏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其知言
欤
又曰合三传而考之左氏之笔录必出于焚书之前公
榖之口传实出于焚书之后何也左氏兼载晋楚行师
用兵大夫世族无所不备其载卜筮杂书与汲冢师春
正同则作于焚书之前明矣公榖设同左氏之时二百
四十年事犹当十得四五不应尽推其说于例也此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7a 页
榖作于焚书之后明矣或曰左氏之传既作于焚书之
前何故隐而不宣曰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据于
左氏之传隐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孔子之壁北平之
家犹有存者非尽隐也公榖邹夹之学不与左氏合非
尽宣也唯其隐而不宣此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榖邹
夹之学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惟公榖
独盛自左氏兴而公榖之学又微矣然亦终不可得而
废也汉兴之初胡母生以公羊学于景帝时先立学官
前何故隐而不宣曰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据于
左氏之传隐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孔子之壁北平之
家犹有存者非尽隐也公榖邹夹之学不与左氏合非
尽宣也唯其隐而不宣此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榖邹
夹之学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惟公榖
独盛自左氏兴而公榖之学又微矣然亦终不可得而
废也汉兴之初胡母生以公羊学于景帝时先立学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7b 页
而申公亦传榖梁学受之瑕丘江公故公榖之学独盛
于汉善乎范宁之言三家之学曰废兴繇于好恶盛衰
继于辩讷武帝好公羊公孙弘又好之而公羊之学遂
兴卫太子好榖梁宣帝又好之而榖梁之学遂兴此兴
废繇于好恶也瑕丘江公讷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
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传比辑其义卒用董生
繇是公羊大兴此盛衰继于辩讷也呜呼自胡母生用
而公羊盛石渠论罢而榖梁兴严氏之学泯而左氏彰
于汉善乎范宁之言三家之学曰废兴繇于好恶盛衰
继于辩讷武帝好公羊公孙弘又好之而公羊之学遂
兴卫太子好榖梁宣帝又好之而榖梁之学遂兴此兴
废繇于好恶也瑕丘江公讷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
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传比辑其义卒用董生
繇是公羊大兴此盛衰继于辩讷也呜呼自胡母生用
而公羊盛石渠论罢而榖梁兴严氏之学泯而左氏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8a 页
杜预之传晦而啖赵起信矣夫
朱子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
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榖考事甚疏然义理却精
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往都不曾见国史○
左氏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有贬
死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之类是
何议论其曰宋襄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
以义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义理此段不如公羊说君
朱子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
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公榖考事甚疏然义理却精
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说话往往都不曾见国史○
左氏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有贬
死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之类是
何议论其曰宋襄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
以义夫只知有利害不知有义理此段不如公羊说君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8b 页
子大居正却是儒者议论○寻常亦不满于胡说且如
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
答策相似○胡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
刘永之氏曰程子之传有舍乎褒贬予夺而立言者则
非先儒之所及也若胡康侯之学术正矣其议论辨而
严矣其失则承乎前儒而甚之者也朱子尝曰有程子
之易又曰可自为一书谓其言理之精而非经之本旨
也若胡氏之春秋其自为一书焉可也夫时有远近则
解经不使道理明白却就其中多使故事大与做时文
答策相似○胡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
刘永之氏曰程子之传有舍乎褒贬予夺而立言者则
非先儒之所及也若胡康侯之学术正矣其议论辨而
严矣其失则承乎前儒而甚之者也朱子尝曰有程子
之易又曰可自为一书谓其言理之精而非经之本旨
也若胡氏之春秋其自为一书焉可也夫时有远近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9a 页
史有详略史有详略则辞有同异此甚易晓也若自文
以上日食有不书日者文以下悉书日焉自文以前君
行八十书至者十七文以后君行九十书至者六十四
是也所谓随时而观经此诚善也而公羊子曰所见异
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何休曰所见之世思其君父
尤厚故多微词焉所闻之世思祖父少杀故讳亦少杀
焉所传闻之世思高曾又少杀故弗之讳焉甚乎其陋
矣陈傅良曰隐桓庄闵一书法也僖文宣成一书法也
以上日食有不书日者文以下悉书日焉自文以前君
行八十书至者十七文以后君行九十书至者六十四
是也所谓随时而观经此诚善也而公羊子曰所见异
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何休曰所见之世思其君父
尤厚故多微词焉所闻之世思祖父少杀故讳亦少杀
焉所传闻之世思高曾又少杀故弗之讳焉甚乎其陋
矣陈傅良曰隐桓庄闵一书法也僖文宣成一书法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09b 页
襄昭定哀一书法也夫不曰史之有详略而曰圣人随
其时而异其书焉其贤于公羊者几希大较说者之失
有三尊经之过也信传之笃也不以诗书视春秋也其
尊之也过则曰圣人之作也其信之也笃则曰其必有
所受也其视之异乎诗书也则曰此见诸行事也此刑
书也夫以为圣人之作而传者有所授则宜其求之益
详而傅合之益凿也以为见诸行事以为刑书则宜其
言之益刻而煅炼之益深也已以为美则强求诸辞曰
其时而异其书焉其贤于公羊者几希大较说者之失
有三尊经之过也信传之笃也不以诗书视春秋也其
尊之也过则曰圣人之作也其信之也笃则曰其必有
所受也其视之异乎诗书也则曰此见诸行事也此刑
书也夫以为圣人之作而传者有所授则宜其求之益
详而傅合之益凿也以为见诸行事以为刑书则宜其
言之益刻而煅炼之益深也已以为美则强求诸辞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0a 页
此予也此褒也圣人之微辞也已以为恶则强求诸辞
曰此夺也此贬也圣人之特笔也或曰圣人之变文也
一说弗通焉又为一说以护之一论少窒焉又为一论
以饰之使圣人者若后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诋蔑乎宽
厚之意此其失非细故也
吕大圭氏曰左氏熟于事而公榖深于理盖左氏曾见
国史故虽熟于事而理不明公榖出于经生所传故虽
深于理而事多谬二者合而观之可也然左氏虽曰备
曰此夺也此贬也圣人之特笔也或曰圣人之变文也
一说弗通焉又为一说以护之一论少窒焉又为一论
以饰之使圣人者若后世之法吏深文而巧诋蔑乎宽
厚之意此其失非细故也
吕大圭氏曰左氏熟于事而公榖深于理盖左氏曾见
国史故虽熟于事而理不明公榖出于经生所传故虽
深于理而事多谬二者合而观之可也然左氏虽曰备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0b 页
事而其閒有不得其事之实公榖虽曰言理而其间有
害于理之正者不可不知也盖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
事之所繇深于情伪熟于世故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
其是非习于时世之趋而不论乎大义之所在周郑交
质而曰信不繇中质无益也论宋宣公立穆公而曰可
谓知人矣鬻拳强谏楚子临之以兵而谓鬻拳为爱君
赵盾亡不越境返不讨贼而曰惜也越境乃免此皆其
不明理之故而其叙事失实者又多有如楚自得志汉
害于理之正者不可不知也盖左氏每述一事必究其
事之所繇深于情伪熟于世故往往论其成败而不论
其是非习于时世之趋而不论乎大义之所在周郑交
质而曰信不繇中质无益也论宋宣公立穆公而曰可
谓知人矣鬻拳强谏楚子临之以兵而谓鬻拳为爱君
赵盾亡不越境返不讨贼而曰惜也越境乃免此皆其
不明理之故而其叙事失实者又多有如楚自得志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1a 页
东骎骎荐食上国齐桓出而攘之晋文再攘之其功伟
矣此孟子所谓彼善于此者然其所以攘楚者岂骤举
而攘之哉必先剪其手足破其党与而后攘之易尔是
故桓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蔡晋文将攘楚必先有事
于曹卫此事实也而左氏不达其故于侵蔡则曰为蔡
姬故于侵曹伐卫则曰为观浴与块故此病在于推寻
事繇毛举细故而二公攘夷安夏之烈皆晦而不彰其
他纪事往往类此然则左氏之纪事固不可废而未可
矣此孟子所谓彼善于此者然其所以攘楚者岂骤举
而攘之哉必先剪其手足破其党与而后攘之易尔是
故桓公将攘楚必先有事于蔡晋文将攘楚必先有事
于曹卫此事实也而左氏不达其故于侵蔡则曰为蔡
姬故于侵曹伐卫则曰为观浴与块故此病在于推寻
事繇毛举细故而二公攘夷安夏之烈皆晦而不彰其
他纪事往往类此然则左氏之纪事固不可废而未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1b 页
尽以为据也公羊论桓隐之贵贱而曰子以母贵母以
子贵夫谓子以母贵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推此言也
所以长后世妾母陵僣之祸者皆此言基之也榖梁论
世子蒯聩之事则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其弗授以尊王父也夫尊王父可也不受王父命可乎
推此言也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者未必不以此
言藉口也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赵鞅归于晋公榖皆
曰其言归何以地正归也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而以
子贵夫谓子以母贵可也谓母以子贵可乎推此言也
所以长后世妾母陵僣之祸者皆此言基之也榖梁论
世子蒯聩之事则曰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
其弗授以尊王父也夫尊王父可也不受王父命可乎
推此言也所以启后世父子争夺之祸者未必不以此
言藉口也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赵鞅归于晋公榖皆
曰其言归何以地正归也后之臣子有据邑以叛而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2a 页
逐君侧之小人为辞者矣公子结媵妇遂盟公羊曰大
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专之可
也后之人臣有生事异域而以安社稷利国家自诿者
矣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也而公羊则以为合
于反经之权后世盖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故尝以
三传要皆失实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何范杜三家各
自为说而说之谬者莫如何休公羊之失既以略举其
一二而何休之谬为尤甚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过曰
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专之可
也后之人臣有生事异域而以安社稷利国家自诿者
矣祭仲执而郑忽出其罪在祭仲也而公羊则以为合
于反经之权后世盖有废置其君如奕棋者矣故尝以
三传要皆失实而失之多者莫如公羊何范杜三家各
自为说而说之谬者莫如何休公羊之失既以略举其
一二而何休之谬为尤甚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不过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2b 页
君之始年尔何休则曰春秋纪新王受命于鲁滕侯卒
不日不过曰滕微国而侯不嫌也而休则曰春秋鲁托
隐公以为始黜周王鲁公羊未有明文而休乃倡之其
诬圣人也甚矣公羊曰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此其言已
有失而休又从而为之说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商之质质
家亲亲明当亲厚于群公子也使后世有亲厚于同母
弟兄而薄于父子之枝叶者未必不斯言启之公羊曰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此言固有据也而
不日不过曰滕微国而侯不嫌也而休则曰春秋鲁托
隐公以为始黜周王鲁公羊未有明文而休乃倡之其
诬圣人也甚矣公羊曰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此其言已
有失而休又从而为之说曰春秋变周之文从商之质质
家亲亲明当亲厚于群公子也使后世有亲厚于同母
弟兄而薄于父子之枝叶者未必不斯言启之公羊曰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此言固有据也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3a 页
何休乃为之说曰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
家尊尊先立孙使有惑于质文之异而嫡庶互争者未
必非斯语祸之其释会戎之文则曰王者不治夷狄录
戎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以正夫夷夏之
分乃谓之不治夷狄可乎其释天王使来归赗之义则
曰王者据土与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
春秋之作本以正君臣之分乃谓有不纯臣之义可乎
隐三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过曰记异也而
家尊尊先立孙使有惑于质文之异而嫡庶互争者未
必非斯语祸之其释会戎之文则曰王者不治夷狄录
戎来者勿拒去者勿追也春秋之作本以正夫夷夏之
分乃谓之不治夷狄可乎其释天王使来归赗之义则
曰王者据土与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
春秋之作本以正君臣之分乃谓有不纯臣之义可乎
隐三年春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不过曰记异也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3b 页
何休则曰是后卫州吁弑其君诸侯初僣桓元年秋大
水公羊不过曰记灾也而休则曰先是桓篡隐与专易
朝宿之地阴逆与怨气所致凡如地震山崩星雹雨雪
螽螟彗孛之类莫不推寻其致变之繇验其为异之应
其不合者必强为之说春秋记灾异初不说其应曾若
是之琐碎磔裂乎若此之类不一而足凡皆休之妄也
愚观三子之释传惟范宁差少过其于榖梁之义有未
安者辄曰宁未详盖讥之也而何休则曲为之说适以
水公羊不过曰记灾也而休则曰先是桓篡隐与专易
朝宿之地阴逆与怨气所致凡如地震山崩星雹雨雪
螽螟彗孛之类莫不推寻其致变之繇验其为异之应
其不合者必强为之说春秋记灾异初不说其应曾若
是之琐碎磔裂乎若此之类不一而足凡皆休之妄也
愚观三子之释传惟范宁差少过其于榖梁之义有未
安者辄曰宁未详盖讥之也而何休则曲为之说适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4a 页
增公羊之过耳故曰范宁榖梁之忠臣何休公羊之罪
人也
马端临氏曰三传所载经文多有异同则学者何所折
衷如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左氏以为蔑公羊以为昩则
不知夫子所言者曰蔑乎曰昩乎筑郿左氏以为郿公
榖以为微则不知夫子所书曰郿乎曰微乎会于厥憖
公榖以为屈银则不知夫子所书曰厥慭乎曰屈银乎
若是者殆不可胜数盖不特亥豕鲁鱼之偶误其一二
人也
马端临氏曰三传所载经文多有异同则学者何所折
衷如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左氏以为蔑公羊以为昩则
不知夫子所言者曰蔑乎曰昩乎筑郿左氏以为郿公
榖以为微则不知夫子所书曰郿乎曰微乎会于厥憖
公榖以为屈银则不知夫子所书曰厥慭乎曰屈银乎
若是者殆不可胜数盖不特亥豕鲁鱼之偶误其一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4b 页
而已然此特名字之讹耳其事未尝背驰于大义尚无
所关也至于君氏卒则以为声子鲁之夫人也尹氏卒
则以为师尹周之卿士也然则夫子所书隐三年夏四
月辛卯之死者竟为何人乎不宁惟是公羊榖梁于襄
公二十一年皆书孔子生按春秋惟国君世子生则书
之子同生是也其馀虽世卿擅国政如季氏之徒其生
亦未尝书之于册夫子万世帝王之师然其始生乃邹
邑大夫之子耳鲁史未必书也鲁史所不书而谓夫子
所关也至于君氏卒则以为声子鲁之夫人也尹氏卒
则以为师尹周之卿士也然则夫子所书隐三年夏四
月辛卯之死者竟为何人乎不宁惟是公羊榖梁于襄
公二十一年皆书孔子生按春秋惟国君世子生则书
之子同生是也其馀虽世卿擅国政如季氏之徒其生
亦未尝书之于册夫子万世帝王之师然其始生乃邹
邑大夫之子耳鲁史未必书也鲁史所不书而谓夫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5a 页
自纪其生之年于所脩之经决无是理也而左于哀公
十四年获麟之后又复引经以至十六年四月书仲尼
卒杜征南亦以为近诬然则春秋本文其附见于三传
者不特乖异未可尽信而三子以其意见增损者有之
矣
晁氏曰春秋公羊疏不著撰人名氏以何氏三科九旨
为宗本其说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尔总而
言之谓之三科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
十四年获麟之后又复引经以至十六年四月书仲尼
卒杜征南亦以为近诬然则春秋本文其附见于三传
者不特乖异未可尽信而三子以其意见增损者有之
矣
晁氏曰春秋公羊疏不著撰人名氏以何氏三科九旨
为宗本其说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尔总而
言之谓之三科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新周故宋以春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5b 页
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
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此三科九旨也○啖赵以前学者皆专门名家苟有不
通宁言经误其失也固陋啖赵以后学者喜援经系传
其或未决则凭私臆决其失也穿凿均之失圣人之旨
而穿凿之害为甚啖氏制统例分别疏通其义赵氏损
益多所发挥纂而合之凡四十篇○皇朝孙明复撰尊
王发微史臣言明复治春秋不取传注其言简而义详
辞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此三科九旨也○啖赵以前学者皆专门名家苟有不
通宁言经误其失也固陋啖赵以后学者喜援经系传
其或未决则凭私臆决其失也穿凿均之失圣人之旨
而穿凿之害为甚啖氏制统例分别疏通其义赵氏损
益多所发挥纂而合之凡四十篇○皇朝孙明复撰尊
王发微史臣言明复治春秋不取传注其言简而义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6a 页
著诸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治乱之迹故得
经之意为多常秩则讥之明复而为春秋犹商鞅之法
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谓其失于刻也胡
安国亦以秩言为然○冯信道名正符撰得法忘例论
其书首辨王鲁素王之说及杜预之一体五例何休三
科九旨之怪妄穿凿皆正论也
陈氏曰何休著公羊墨守三书郑康成作针膏肓起废
疾发墨守以排之休见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
经之意为多常秩则讥之明复而为春秋犹商鞅之法
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谓其失于刻也胡
安国亦以秩言为然○冯信道名正符撰得法忘例论
其书首辨王鲁素王之说及杜预之一体五例何休三
科九旨之怪妄穿凿皆正论也
陈氏曰何休著公羊墨守三书郑康成作针膏肓起废
疾发墨守以排之休见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6b 页
我乎今其书多不存惟范宁榖梁集解载休之之说而
郑君释之当是所谓起废疾者今此书并存二家之言
意亦后人所录
叶梦得撰春秋传其序传曰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
于史而事未必实以其不知经也公榖传义不传事是
以详于经而事未必当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
与经不得于事则考于义不得于义则考于事更相发
明以作传其为书辨订考究无不精详然其取何休之
郑君释之当是所谓起废疾者今此书并存二家之言
意亦后人所录
叶梦得撰春秋传其序传曰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
于史而事未必实以其不知经也公榖传义不传事是
以详于经而事未必当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
与经不得于事则考于义不得于义则考于事更相发
明以作传其为书辨订考究无不精详然其取何休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7a 页
说以十二公为法天之大数则所未可晓也
丹阳洪兴祖撰春秋本旨其序言春秋本无例学者因
行事之迹以为列犹天本无度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
度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学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
凿独求于例则其失拘而浅若此类多先儒所未发其
解经义精而通矣
陈傅良传春秋后传楼参政钥为之序大略谓左氏存
其所不书以实其所书公羊榖梁以其所书推见其所
丹阳洪兴祖撰春秋本旨其序言春秋本无例学者因
行事之迹以为列犹天本无度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
度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学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
凿独求于例则其失拘而浅若此类多先儒所未发其
解经义精而通矣
陈傅良传春秋后传楼参政钥为之序大略谓左氏存
其所不书以实其所书公羊榖梁以其所书推见其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7b 页
不书而左氏实录矣此章指之所以作也若其他发明
多新说序文略见之
赵子常曰春秋志存拨乱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
一辞非史氏所及也故曰其义则丘窃取之此制作之
原也学者即是而求之思过半矣然自孟氏以来鲜有
能推是说以论春秋者盖其失繇三传始左氏有见于
史其所发皆史例也故尝主史以释经是不知笔削之
有义也公羊榖梁有见于经其所传者犹有经之佚义
多新说序文略见之
赵子常曰春秋志存拨乱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
一辞非史氏所及也故曰其义则丘窃取之此制作之
原也学者即是而求之思过半矣然自孟氏以来鲜有
能推是说以论春秋者盖其失繇三传始左氏有见于
史其所发皆史例也故尝主史以释经是不知笔削之
有义也公羊榖梁有见于经其所传者犹有经之佚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8a 页
焉故据经以生义是不知其文之则史也后世学者舍
三传则无所师承故主左氏则非公榖主公榖则非左
氏二者莫能相一其有兼取三传者则臆决无据流遁
失中其厌于寻绎者则欲尽舍三传直究遗经分异乖
离莫知统纪使圣人经世之道闇然而不明郁而不发
则其来久矣至永嘉陈君举始用二家之说参之左氏
以其所不书实其所书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为得
学春秋之要在三传后卓然名家然其所蔽则遂以左
三传则无所师承故主左氏则非公榖主公榖则非左
氏二者莫能相一其有兼取三传者则臆决无据流遁
失中其厌于寻绎者则欲尽舍三传直究遗经分异乖
离莫知统纪使圣人经世之道闇然而不明郁而不发
则其来久矣至永嘉陈君举始用二家之说参之左氏
以其所不书实其所书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为得
学春秋之要在三传后卓然名家然其所蔽则遂以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8b 页
氏所录为鲁史旧文而不知策书有体夫子所据以加
笔削者左氏所载书不书之例皆史法也非笔削之旨
公羊榖梁每难疑以不书发义实与左氏异师陈氏合
而求之失其本矣故于左氏所录而经不书者皆以为
夫子所削则其不合于圣人者亦多矣由不考于孟氏
而昧夫制作之原故也
吴莱氏曰自孔子没七十子言人人殊公榖自谓本之
子夏最先出左氏又谓古学宜立诸老生从史文传口
笔削者左氏所载书不书之例皆史法也非笔削之旨
公羊榖梁每难疑以不书发义实与左氏异师陈氏合
而求之失其本矣故于左氏所录而经不书者皆以为
夫子所削则其不合于圣人者亦多矣由不考于孟氏
而昧夫制作之原故也
吴莱氏曰自孔子没七十子言人人殊公榖自谓本之
子夏最先出左氏又谓古学宜立诸老生从史文传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9a 页
说递相授受彼此若矛盾然自是学一变主公羊者何
休主榖梁者范宁主左氏者服虔杜元凯或抒己意或
博采众家盖累数十万言自是学再变公榖微左氏乃
孤行不绝说者曾不求决于传遂专意于训诂江左则
元凯河雒则虔自是学三变间有一二欲考诸家之短
长列朱墨之同异力破前代专门之学以求复于先圣
人义理之极致咸曰唐啖赵氏自是学四变呜呼言春
秋者至于四变可以少定矣予尝观汉初传公羊者先
休主榖梁者范宁主左氏者服虔杜元凯或抒己意或
博采众家盖累数十万言自是学再变公榖微左氏乃
孤行不绝说者曾不求决于传遂专意于训诂江左则
元凯河雒则虔自是学三变间有一二欲考诸家之短
长列朱墨之同异力破前代专门之学以求复于先圣
人义理之极致咸曰唐啖赵氏自是学四变呜呼言春
秋者至于四变可以少定矣予尝观汉初传公羊者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19b 页
显自胡母子都而下得二十四人次传榖梁自申培公
而下得十五人左氏本于国师刘歆求立博士故传之
尚少而东汉为盛昔唐韦表微曾著九经师授之谱且
以讥学者之无师呜呼人师难逢经师易遇然今经师
犹有不可得而遽见者矣又曰汉初习经者专门而今
河雒习传者宗服子慎江左尚杜元凯矣晋刘兆始取
公榖及左氏说作春秋调人而今兰吾贵又会服杜之
说矣圣人之道不自是而愈散哉自唐孔颖达春秋正
而下得十五人左氏本于国师刘歆求立博士故传之
尚少而东汉为盛昔唐韦表微曾著九经师授之谱且
以讥学者之无师呜呼人师难逢经师易遇然今经师
犹有不可得而遽见者矣又曰汉初习经者专门而今
河雒习传者宗服子慎江左尚杜元凯矣晋刘兆始取
公榖及左氏说作春秋调人而今兰吾贵又会服杜之
说矣圣人之道不自是而愈散哉自唐孔颖达春秋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0a 页
义一用杜氏非徒刘贾之说不存服义亦不尽见固不
若两存之以见服杜之为孰愈也
宋濂氏曰春秋古史记也夏商周皆有焉至吾孔子则
因鲁国之史脩之以为万代不刋之经其名虽同其实
则异也盖在鲁史则有史官一定之法在圣经则有孔
子笔削之旨自鲁史云亡学者不复得见以验圣经之
所书往往混为一途莫能致辩所幸左氏传尚存鲁史
遗法公羊榖梁二家多举书不书以见义圣经笔削粗
若两存之以见服杜之为孰愈也
宋濂氏曰春秋古史记也夏商周皆有焉至吾孔子则
因鲁国之史脩之以为万代不刋之经其名虽同其实
则异也盖在鲁史则有史官一定之法在圣经则有孔
子笔削之旨自鲁史云亡学者不复得见以验圣经之
所书往往混为一途莫能致辩所幸左氏传尚存鲁史
遗法公羊榖梁二家多举书不书以见义圣经笔削粗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0b 页
若可寻然其所蔽者左氏则以史法为经文之书法公
榖虽详于经义而亦不知有史例之当言是以两失焉
尔左氏之学既盛行杜预氏为之注其于史例推之颇
详杜氏之后唯陈傅良氏因公榖所举之书法以考正
左传笔削大义最为有徵斯固读春秋之所当宗而可
憾者二氏各滞夫一偏未免如前之弊有能会而同之
区以别之则春秋之义昭若日星矣赵子常蚤受春秋
于九江黄先生楚望先生之志以六经明晦为己任其
榖虽详于经义而亦不知有史例之当言是以两失焉
尔左氏之学既盛行杜预氏为之注其于史例推之颇
详杜氏之后唯陈傅良氏因公榖所举之书法以考正
左传笔削大义最为有徵斯固读春秋之所当宗而可
憾者二氏各滞夫一偏未免如前之弊有能会而同之
区以别之则春秋之义昭若日星矣赵子常蚤受春秋
于九江黄先生楚望先生之志以六经明晦为己任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1a 页
学以积思自悟必得圣人之心为本尝语子常曰有鲁
史之春秋则自伯禽以至于顷公是已有孔子之春秋
则起隐公元年至于哀公十四年是已必先考史法然
后圣人之笔削可得而求矣濂颇观简策所载说春秋
者多至数十百家求其大槩凡五变焉其始变也三家
竞为专门各守师说故有墨守膏肓废疾之论至其后
也或觉其胶固已深而不能远行乃仿周官调人之义
而和解之是再变也又其后也有恶其是非淆乱而不
史之春秋则自伯禽以至于顷公是已有孔子之春秋
则起隐公元年至于哀公十四年是已必先考史法然
后圣人之笔削可得而求矣濂颇观简策所载说春秋
者多至数十百家求其大槩凡五变焉其始变也三家
竞为专门各守师说故有墨守膏肓废疾之论至其后
也或觉其胶固已深而不能远行乃仿周官调人之义
而和解之是再变也又其后也有恶其是非淆乱而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1b 页
本诸经择其可者存之其不可者舍之是三变也又其
后也解者众多实有溢于三家之外有志之士会稡成
编而集传集义之书愈盛焉是四变也又其后也患恒
说不足耸人视听争以立异相雄破碎书法牵合条类
哗然自以为高甚者分配易象逐事而实之是五变也
五变之纷扰不定者盖无他焉繇不知经文史法之殊
此其说愈滋而其旨愈晦也欤子常生于五变之后独
能别白二者直探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自非出类之
后也解者众多实有溢于三家之外有志之士会稡成
编而集传集义之书愈盛焉是四变也又其后也患恒
说不足耸人视听争以立异相雄破碎书法牵合条类
哗然自以为高甚者分配易象逐事而实之是五变也
五变之纷扰不定者盖无他焉繇不知经文史法之殊
此其说愈滋而其旨愈晦也欤子常生于五变之后独
能别白二者直探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自非出类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2a 页
才绝伦之识不足以与于斯呜呼世之说春秋者至是
亦可以定矣
汉初春秋有公羊榖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邹氏无
师夹氏亡公羊高为子夏弟子齐人胡母子都传公
羊春秋三传而为严彭祖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
氏颜氏之学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说榖梁一名赤一
名俶亦称子夏弟子自孙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
五传汉宣帝好之遂盛行于世详榖梁有尹更始唐
亦可以定矣
汉初春秋有公羊榖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邹氏无
师夹氏亡公羊高为子夏弟子齐人胡母子都传公
羊春秋三传而为严彭祖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
氏颜氏之学汉末何休作公羊解说榖梁一名赤一
名俶亦称子夏弟子自孙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
五传汉宣帝好之遂盛行于世详榖梁有尹更始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2b 页
固麋信孔濂江熙等十数家范宁皆以为肤浅于是
作集解左氏初出于张苍家贾谊为训诂刘歆欲立
于学诸儒莫应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其后贾逵服
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杜预为经传集解此
汉晋三传之卓荦大者也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
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繇故苏子繇一以
左氏为主而唐有卢仝者悉排三传独看本经韩退
之诗云春秋三传置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不识何
作集解左氏初出于张苍家贾谊为训诂刘歆欲立
于学诸儒莫应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其后贾逵服
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杜预为经传集解此
汉晋三传之卓荦大者也左氏传自鲁史今日得有
所见以据事迹窥圣心者舍此无繇故苏子繇一以
左氏为主而唐有卢仝者悉排三传独看本经韩退
之诗云春秋三传置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不识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3a 页
解然左氏文词富艳不识道理如周郑交质渠弥复
恶全是糊□心目之语其好信小说奇闻闇于大体
则齐桓之伐楚而以蔡姬兴师三国之战鞍而因笑
躄发愤二事岂固无因然齐晋之本事不在此也公
羊榖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左氏全是史例公
榖却是经旨中间论事或违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
第多舛驳不雅驯然注家以公羊黜周王鲁榖梁行
夏之时则其大谬也两汉之时尚有董仲舒繁露掇
恶全是糊□心目之语其好信小说奇闻闇于大体
则齐桓之伐楚而以蔡姬兴师三国之战鞍而因笑
躄发愤二事岂固无因然齐晋之本事不在此也公
羊榖梁文体清劲的是先秦人作左氏全是史例公
榖却是经旨中间论事或违说理颇尽有儒者家法
第多舛驳不雅驯然注家以公羊黜周王鲁榖梁行
夏之时则其大谬也两汉之时尚有董仲舒繁露掇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3b 页
拾公羊之大义亦成一书颇有生发若别著决事比
以助断狱深刻者之焰大非正谊明道者所宜盖王
何以老庄释经何休尚谓罪浮桀纣况以春秋杀人
乎杜氏于左传尽心焉耳而冯信道以三体五例与
何氏三科九指同类共讥过矣啖赵创为春秋之学
而陆淳学之其纂例诸篇虽未必悉恊圣心而比事
有例取裁得法固唐代之鸿典也宋程夫子著说悉
本于理莫可瑕疵胡氏发愤著书尊夏攘夷复雠讨
以助断狱深刻者之焰大非正谊明道者所宜盖王
何以老庄释经何休尚谓罪浮桀纣况以春秋杀人
乎杜氏于左传尽心焉耳而冯信道以三体五例与
何氏三科九指同类共讥过矣啖赵创为春秋之学
而陆淳学之其纂例诸篇虽未必悉恊圣心而比事
有例取裁得法固唐代之鸿典也宋程夫子著说悉
本于理莫可瑕疵胡氏发愤著书尊夏攘夷复雠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4a 页
贼谁能易之而过求圣心稍为穿凿故朱子平日不
满有曰如此穿凿说亦不妨只恐一旦地中得孔子
家奴出来说夫子当日之意不如此耳又曰安国文
大是时文答策相似然哉孙莘老经社朱子称其严
谨一字不轻易然尽舍二传与卢仝同有贬无褒殊
非圣意至于苏子由之平雅刘原父之总辑郑夹漈
之博综吕大奎吴莱之明快则尤拔矣元末黄楚望
先生胸中精澈识见典正以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
满有曰如此穿凿说亦不妨只恐一旦地中得孔子
家奴出来说夫子当日之意不如此耳又曰安国文
大是时文答策相似然哉孙莘老经社朱子称其严
谨一字不轻易然尽舍二传与卢仝同有贬无褒殊
非圣意至于苏子由之平雅刘原父之总辑郑夹漈
之博综吕大奎吴莱之明快则尤拔矣元末黄楚望
先生胸中精澈识见典正以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4b 页
汉博物考古之功其见于师说者果是足参圣旨先
得我心惜乎不著全书微旨未畅其弟子赵子常汸
为洪武时人著为属辞集传一书盖先时吴兴沈文
伯棐著春秋比事已为萌芽而陈君举以书考不书
之旨千古独创子常究此二法本以师传其所谓存
策书之大体假笔削以行权特笔以正名辨名实之
际谨华夷之辨等篇呼吸全经贯串一代文赡事核
体大思精真可谓集春秋之大成成一经之钜制矣
得我心惜乎不著全书微旨未畅其弟子赵子常汸
为洪武时人著为属辞集传一书盖先时吴兴沈文
伯棐著春秋比事已为萌芽而陈君举以书考不书
之旨千古独创子常究此二法本以师传其所谓存
策书之大体假笔削以行权特笔以正名辨名实之
际谨华夷之辨等篇呼吸全经贯串一代文赡事核
体大思精真可谓集春秋之大成成一经之钜制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5a 页
中间亦有穿凿稍过琐屑难名而日月诸义尤无是
理然白璧微瑕不足玷也嘉靖中南沙熊过氏著明
志一书颇出新裁时多微中亦春秋之警策者然与
左氏牴牾实有未安此外若应德之著论灌甫之集
传王樵氏之辑传陆粲氏之辨疑则皆一时之杰构
绝诸家矣古今春秋汉而专唐而博宋而畅元而朗
入我朝而精其庶几乎盛哉
理然白璧微瑕不足玷也嘉靖中南沙熊过氏著明
志一书颇出新裁时多微中亦春秋之警策者然与
左氏牴牾实有未安此外若应德之著论灌甫之集
传王樵氏之辑传陆粲氏之辨疑则皆一时之杰构
绝诸家矣古今春秋汉而专唐而博宋而畅元而朗
入我朝而精其庶几乎盛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5b 页
春秋辩义卷首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6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四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一
正建
春秋天子之事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岂以夫子执笔而
自改年号闭门作天子耶故周正纪事考之天时记异而
合焉考之祀典失常而合焉考之麦禾非时而合焉通春
秋书震电者一而为隐之九年三月固夏之正月也书雨
春秋辩义卷首四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一
正建
春秋天子之事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岂以夫子执笔而
自改年号闭门作天子耶故周正纪事考之天时记异而
合焉考之祀典失常而合焉考之麦禾非时而合焉通春
秋书震电者一而为隐之九年三月固夏之正月也书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6b 页
雪者一而为桓之八年冬十月固夏之八月也书陨霜不
杀草者一而为僖之三年十有二月固夏之十月也书陨
霜杀菽者一而为定之元年冬十月固夏之八月也书无
冰者三而一为桓之十四年春正月一为成之元年春二
月一为襄之二十八年春固夏之十一月十二月也皆不
当震电不当雨雪不当无冰者也书大水无麦苗者一而
为庄之七年秋固夏之夏也以苗与麦同时而知之也书
大无麦禾者一而为庄之二十八年冬固夏之秋也榖梁
杀草者一而为僖之三年十有二月固夏之十月也书陨
霜杀菽者一而为定之元年冬十月固夏之八月也书无
冰者三而一为桓之十四年春正月一为成之元年春二
月一为襄之二十八年春固夏之十一月十二月也皆不
当震电不当雨雪不当无冰者也书大水无麦苗者一而
为庄之七年秋固夏之夏也以苗与麦同时而知之也书
大无麦禾者一而为庄之二十八年冬固夏之秋也榖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7a 页
云于无禾及无麦也书大雩者二十一皆在七八九月秋
冬之间固夏之五六七月也仅成公三年书大雩此经文
为夏龙见而雩事在巳月夏周巳月同为夏令此三年之
雩或为巳月不可知然经于失常则书而此特书者必知
在周之夏令为卯辰两月也雩以周七月为正今所书皆
非雩时也书郊者九而僖之三十一年成之十年襄之七
年十一年哀之元年以四月卜郊皆卯月也宣之三年以
正月三望则子月矣成之七年以五月三望文之十五年
冬之间固夏之五六七月也仅成公三年书大雩此经文
为夏龙见而雩事在巳月夏周巳月同为夏令此三年之
雩或为巳月不可知然经于失常则书而此特书者必知
在周之夏令为卯辰两月也雩以周七月为正今所书皆
非雩时也书郊者九而僖之三十一年成之十年襄之七
年十一年哀之元年以四月卜郊皆卯月也宣之三年以
正月三望则子月矣成之七年以五月三望文之十五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7b 页
以五月郊则皆辰月矣成之十七年九月用郊则申月矣
郊当在周三月今所书皆非郊时也书烝尝者三桓公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丑烝十四年秋八月壬
申御廪灾乙亥尝榖梁春正月己卯烝周正月为夏十
一月烝其时祭也春正月己卯烝五月丁丑又烝一年
之中而举两烝非礼也夫书正月烝以见五月再烝为
黩非以正月为不当烝而书也周八月为夏六月尝非
其时而乙亥之尝何也御廪者祭祀之委藏也壬申灾
郊当在周三月今所书皆非郊时也书烝尝者三桓公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丑烝十四年秋八月壬
申御廪灾乙亥尝榖梁春正月己卯烝周正月为夏十
一月烝其时祭也春正月己卯烝五月丁丑又烝一年
之中而举两烝非礼也夫书正月烝以见五月再烝为
黩非以正月为不当烝而书也周八月为夏六月尝非
其时而乙亥之尝何也御廪者祭祀之委藏也壬申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8a 页
矣恐其积朽坏之馀故不三日而举尝春秋志其变非
以六月为当尝而书也详考春秋用周正禀王朔无不
吻合不知后儒何以纷纭曲解至不可诘何氏哀十四
年春西狩获麟传注曰冬言狩获春言狩盖据鲁变周
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以行夏之时说春
秋盖昉于此然何氏固以建子为周之春但疑春不当
言狩而妄为之辞至程子门人刘质夫则曰周正月非
春也假天时以立异尔则遂疑建子不当言春此夏时
以六月为当尝而书也详考春秋用周正禀王朔无不
吻合不知后儒何以纷纭曲解至不可诘何氏哀十四
年春西狩获麟传注曰冬言狩获春言狩盖据鲁变周
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以行夏之时说春
秋盖昉于此然何氏固以建子为周之春但疑春不当
言狩而妄为之辞至程子门人刘质夫则曰周正月非
春也假天时以立异尔则遂疑建子不当言春此夏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8b 页
冠周月之说所从出矣胡氏之说曰周人以建子为岁
首则冬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即
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
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
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时冠周月何哉圣人语颜回以为
邦则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此见
诸行事之验也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时冠月垂
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自专也番阳吴仲
首则冬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即
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
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建子
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时冠周月何哉圣人语颜回以为
邦则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正月此见
诸行事之验也不曰春秋天子之事乎以夏时冠月垂
法后世以周正纪事示无其位不敢自专也番阳吴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9a 页
迂曰若从胡传则周本行夏之时而以子月为冬孔子
反不行夏时而以子月为春矣薛氏曰谓鲁历改冬为
春而陈氏用其说于后传曰以夏时冠周月鲁史也是
盖知春秋改周时为不顺而又移其过于鲁耳汪氏曰
周以子月为岁首而春秋以寅月为正月每年截子丑
两月事移在前一年则春秋之所谓正月者乃鲁之三
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非当日之月日矣圣人岂
为之哉繇前诸说皆足以辩周人正建之义矣独建子
反不行夏时而以子月为春矣薛氏曰谓鲁历改冬为
春而陈氏用其说于后传曰以夏时冠周月鲁史也是
盖知春秋改周时为不顺而又移其过于鲁耳汪氏曰
周以子月为岁首而春秋以寅月为正月每年截子丑
两月事移在前一年则春秋之所谓正月者乃鲁之三
月而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非当日之月日矣圣人岂
为之哉繇前诸说皆足以辩周人正建之义矣独建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29b 页
非春聊当致疑然汉陈宠有曰阳气始萌天以为正周
以为春阳气上通地以为正殷以为春阳气已至人以
为正夏以为春盖三阳虽有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历
家相承之说孰谓建子非春乎
正建二
郑樵氏曰或问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曰古今之历皆
建寅其朔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则汤武何以独异
之也曰殷周之所以异其建者上以明历数之归已下
以为春阳气上通地以为正殷以为春阳气已至人以
为正夏以为春盖三阳虽有微著三正皆可言春此历
家相承之说孰谓建子非春乎
正建二
郑樵氏曰或问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曰古今之历皆
建寅其朔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则汤武何以独异
之也曰殷周之所以异其建者上以明历数之归已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0a 页
以示诸侯之从违也汤武革命而有天下三千国之多
八百国之众其从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违我也吾不
得而知之独以正朔之异尚以承天命之归已以示人
心之从违是则服则缵禹政则反商独于正朔微有更
易尔初非各出其术以求异也然则何以谓古之历皆
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详五帝以来岂无可传
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会于天历之营室是颛帝之
历又建寅矣尝观豳风七月之诗述公刘后稷之事实
八百国之众其从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违我也吾不
得而知之独以正朔之异尚以承天命之归已以示人
心之从违是则服则缵禹政则反商独于正朔微有更
易尔初非各出其术以求异也然则何以谓古之历皆
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详五帝以来岂无可传
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会于天历之营室是颛帝之
历又建寅矣尝观豳风七月之诗述公刘后稷之事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0b 页
当虞夏之际其劝相农事亦准七月流火之候此古历
建寅之明验也至汤建丑以首事复建子以起数而历
元亦不以立春为节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元周人
因之而正朔与历若与夏异矣然商书曰元祀十有二
月周礼曰正岁十有二月虽建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
历修祠举事仍按夏时皆不自用其制秦汉之建亥亦
犹是也朝贺典礼皆首十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
今不能易也新莽尝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尝建丑矣未
建寅之明验也至汤建丑以首事复建子以起数而历
元亦不以立春为节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元周人
因之而正朔与历若与夏异矣然商书曰元祀十有二
月周礼曰正岁十有二月虽建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
历修祠举事仍按夏时皆不自用其制秦汉之建亥亦
犹是也朝贺典礼皆首十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
今不能易也新莽尝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尝建丑矣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1a 页
几而复建寅唐肃宗亦尝建子矣未几而复建寅岂汤
武能易之后人独不可易耶以汤武易之为是耶胡为
不能以远传汤武易之为非耶胡为亦已行之于一代
盖尝论之编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惠文君纪年始
于汉之武帝自武帝立年号以纪元改秦正而用夏吾
知千万世而下汤武复兴不能易也何者汉非用夏也
盖用古历也殷周未有改元之法此子丑之所繇建武
帝易之而为年号有年号以明历数之归已以示天下
武能易之后人独不可易耶以汤武易之为是耶胡为
不能以远传汤武易之为非耶胡为亦已行之于一代
盖尝论之编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惠文君纪年始
于汉之武帝自武帝立年号以纪元改秦正而用夏吾
知千万世而下汤武复兴不能易也何者汉非用夏也
盖用古历也殷周未有改元之法此子丑之所繇建武
帝易之而为年号有年号以明历数之归已以示天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1b 页
之从违虽易代之法不过如此又何必复建子建丑以
为赘乎此新莽曹魏唐肃宗所以随改而随废也吁孰
谓武帝之智犹有殷周之所不逮者哉
改月一
王元驭曰春王正月之辩无虑十数家而总其说有五
则愚请先折四说者之非乃后證其定说焉或谓周人
虽以建子为岁首然而不改时与月也鲁史曰冬十一
月夫子更而曰春正月也或谓周人改月不改时也鲁
为赘乎此新莽曹魏唐肃宗所以随改而随废也吁孰
谓武帝之智犹有殷周之所不逮者哉
改月一
王元驭曰春王正月之辩无虑十数家而总其说有五
则愚请先折四说者之非乃后證其定说焉或谓周人
虽以建子为岁首然而不改时与月也鲁史曰冬十一
月夫子更而曰春正月也或谓周人改月不改时也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2a 页
史曰冬正月夫子更而曰春正月也此二说者以为此
夫子所以示行夏时意也夫子固曰吾从周又曰非天
子不议礼不制度岂其以匹夫而改天子之正朔乎夫
子患天下诸侯大夫之无王也而作春秋而已则首改
天子之正朔其何以服天下且如其说则是周人犹以
寅为春而夫子直以子为春是易夏时者自夫子始也
又恶在其行夏时意也此愚之所未解也或谓周虽以
建子为岁首而不改时月夫子所纪春正月盖建寅也
夫子所以示行夏时意也夫子固曰吾从周又曰非天
子不议礼不制度岂其以匹夫而改天子之正朔乎夫
子患天下诸侯大夫之无王也而作春秋而已则首改
天子之正朔其何以服天下且如其说则是周人犹以
寅为春而夫子直以子为春是易夏时者自夫子始也
又恶在其行夏时意也此愚之所未解也或谓周虽以
建子为岁首而不改时月夫子所纪春正月盖建寅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2b 页
必若是说则夫子胡不系元年于冬十一月之上乃每
岁辄截子丑两月而属之前年乎若曰周人纪年仍自
建寅始又恶在其改正朔也此又愚之所未解也或谓
自古未尝改正朔其曰商建丑周建子者后儒附会之
说也必若是说则百代一时也夫子何以曰行夏之时
即如辂也冕也乐也历代各异故夫子较而酌其可行
者柰何独以百代不易之时而系之夏乎且考之经史
诸书周正与夏正两者互著苟自古无改正朔之说何
岁辄截子丑两月而属之前年乎若曰周人纪年仍自
建寅始又恶在其改正朔也此又愚之所未解也或谓
自古未尝改正朔其曰商建丑周建子者后儒附会之
说也必若是说则百代一时也夫子何以曰行夏之时
即如辂也冕也乐也历代各异故夫子较而酌其可行
者柰何独以百代不易之时而系之夏乎且考之经史
诸书周正与夏正两者互著苟自古无改正朔之说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3a 页
以得有周月而秦人又何缘而以建亥为首邹衍五德
刘歆三统彼亦岂能举千古未有之事而凿空造论乎
此又愚之所未解也然则其说云何则愚直断以为周
人固自改之矣汉书律历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
前一度戊午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而外传伶州鸠
复载武王伐殷之时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
津其为建子月明矣而书称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又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师逾孟津则周人之以
刘歆三统彼亦岂能举千古未有之事而凿空造论乎
此又愚之所未解也然则其说云何则愚直断以为周
人固自改之矣汉书律历志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
前一度戊午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而外传伶州鸠
复载武王伐殷之时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
津其为建子月明矣而书称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又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师逾孟津则周人之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3b 页
建子为春正月可證也左传僖五年正月日南至杂记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
事于祖七月之禘献子为之也冬至之为子月也必矣
夏至之为午月也必矣然而称曰正月七月则周之以
建子为正月可證也而明堂位又称鲁君孟春祀帝于
郊配以后稷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夫既曰
七月之禘献子为之则必以正月之郊为故典矣而鲁
郊称孟春焉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春可證也周礼州长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
事于祖七月之禘献子为之也冬至之为子月也必矣
夏至之为午月也必矣然而称曰正月七月则周之以
建子为正月可證也而明堂位又称鲁君孟春祀帝于
郊配以后稷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夫既曰
七月之禘献子为之则必以正月之郊为故典矣而鲁
郊称孟春焉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春可證也周礼州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4a 页
正岁属民读法如初言初则正月居先可知如以寅为
正月又安所更得正岁乎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正月可
證也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而孟子曰十一月徒
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则周之所谓十二月者盖夏之十
月也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正月可證也诗豳风十月蟋
蟀入我床下即继之曰曰为改岁唐风蟋蟀在堂乃九
月之候而曰岁聿云莫则周人之以建子为岁首可證
也春秋桓十四年春正月无冰成元年春二月无冰襄
正月又安所更得正岁乎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正月可
證也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而孟子曰十一月徒
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则周之所谓十二月者盖夏之十
月也则周人之以建子为正月可證也诗豳风十月蟋
蟀入我床下即继之曰曰为改岁唐风蟋蟀在堂乃九
月之候而曰岁聿云莫则周人之以建子为岁首可證
也春秋桓十四年春正月无冰成元年春二月无冰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4b 页
二十八年春无冰庄七年秋大水无麦苗定元年冬十
月陨霜杀菽若曰以建寅为正乎则寅卯之月之无冰
也亥月之陨霜也恶在其为异也而纪之而申酉之月
尚安有所谓麦苗乎则春秋所书春正月之为建子又
可證也难者曰冬之不可以为春至著也岂谓武周大
圣而顾错谬至此哉曰谓冬之不可以为春者自后人
习用夏时之人而执之云尔也在书甘誓曰有扈氏威
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正之所从来旧矣非周独创之也
月陨霜杀菽若曰以建寅为正乎则寅卯之月之无冰
也亥月之陨霜也恶在其为异也而纪之而申酉之月
尚安有所谓麦苗乎则春秋所书春正月之为建子又
可證也难者曰冬之不可以为春至著也岂谓武周大
圣而顾错谬至此哉曰谓冬之不可以为春者自后人
习用夏时之人而执之云尔也在书甘誓曰有扈氏威
侮五行怠弃三正三正之所从来旧矣非周独创之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5a 页
且阳生于子而极于己午阴生于午而极于亥子自一
阳之复以极于六阳之乾而为春夏自一阴之姤以极
于六阴之坤而为秋冬何为而不可大抵周之正也本
乎阳气之始萌而名之也因天者也商之正也本乎阳
气之上通而名之也因地者也夏之正也本乎阳气之
已至而名之也因人者也而时以作事则因人要矣故
夫子取夏时焉柰何其必武周之不以子为春也曰豳
风流火之陈小雅徂暑之叹二月载离之歌莫春来牟
阳之复以极于六阳之乾而为春夏自一阴之姤以极
于六阴之坤而为秋冬何为而不可大抵周之正也本
乎阳气之始萌而名之也因天者也商之正也本乎阳
气之上通而名之也因地者也夏之正也本乎阳气之
已至而名之也因人者也而时以作事则因人要矣故
夫子取夏时焉柰何其必武周之不以子为春也曰豳
风流火之陈小雅徂暑之叹二月载离之歌莫春来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5b 页
之诵此周诗也而举夏时者何也中春始蚕之诏季冬
斩冰之令此周礼也而举夏时者又何也曰汲冢周书
不云乎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域以垂三统至
于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故周礼有正月又有
正岁则周人诚改正朔而夏正固未尝废也当时行之
官一遵时王之制若春秋所载是已而民间犹或袭称
夏正故诗若礼时时杂举则议论之书与纪载之书异
也执是而必周之不改正朔固矣曰商书始即位曰惟
斩冰之令此周礼也而举夏时者又何也曰汲冢周书
不云乎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域以垂三统至
于敬授民时巡狩烝享犹自夏焉故周礼有正月又有
正岁则周人诚改正朔而夏正固未尝废也当时行之
官一遵时王之制若春秋所载是已而民间犹或袭称
夏正故诗若礼时时杂举则议论之书与纪载之书异
也执是而必周之不改正朔固矣曰商书始即位曰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6a 页
元祀十有一月则月不易也秦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
月则时不易也岂独周而易之曰圣人创制立法各自
有度夫安能执商之不易而必诸周乎若亥月之阳气
未至其不可以为春固也与周正异矣且子据十有一
月之系于元祀也而必商之不易据冬十月之系于元
年也而必秦之不易予独柰何不得据春王正月之系
于元年也而必周之易哉盖武王可得而与天下改正
朔也者君道也夫子不可得而与天下改正朔也者臣
月则时不易也岂独周而易之曰圣人创制立法各自
有度夫安能执商之不易而必诸周乎若亥月之阳气
未至其不可以为春固也与周正异矣且子据十有一
月之系于元祀也而必商之不易据冬十月之系于元
年也而必秦之不易予独柰何不得据春王正月之系
于元年也而必周之易哉盖武王可得而与天下改正
朔也者君道也夫子不可得而与天下改正朔也者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6b 页
道也愚怪夫世之敢以正朔属夫子而不敢以改正朔
属武王也于是乎为之辩
改月二
蔡九峰谓周未改月引商秦为證胡氏论之详矣而陈
定宇辩之曰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说遂谓并不改时殊
不知月数于周而改春随正而易證以春秋左传孟子
后汉书陈宠传极为明著胡氏春秋传不敢谓王正月
为非子月而于春王正月之春字谓以夏时冠周月皆
属武王也于是乎为之辩
改月二
蔡九峰谓周未改月引商秦为證胡氏论之详矣而陈
定宇辩之曰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说遂谓并不改时殊
不知月数于周而改春随正而易證以春秋左传孟子
后汉书陈宠传极为明著胡氏春秋传不敢谓王正月
为非子月而于春王正月之春字谓以夏时冠周月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7a 页
考之不审安有隔两月而以夏时冠周月之理但得四
时之正适冬寒春煖之宜则惟夏时为然夫子欲行夏
时盖答颜子使得为邦则宜如此耳岂可使知有夏时
之春而不知商正周正之春乎一阳二阳三阳之月皆
可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为岁时首以一日论子时既
可为次日子月岂不可为次年观此则三代皆不改月
数与冬不可为春之说陷于一偏明矣张敷言曰僖公
五年晋献公伐虢以克敌之期问于卜偃答以九月十
时之正适冬寒春煖之宜则惟夏时为然夫子欲行夏
时盖答颜子使得为邦则宜如此耳岂可使知有夏时
之春而不知商正周正之春乎一阳二阳三阳之月皆
可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为岁时首以一日论子时既
可为次日子月岂不可为次年观此则三代皆不改月
数与冬不可为春之说陷于一偏明矣张敷言曰僖公
五年晋献公伐虢以克敌之期问于卜偃答以九月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7b 页
月之交考之童谣星象之验皆是夏正十月而其传乃
书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哀公三十年绛县老人自
实其年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
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称正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
文多不载考之老人所历正七十三年二万六千六百
六十六日当尽丑月癸未其传乃书在二月其改月又
明矣然卜偃老人并是周人一则对君一则对执政大
夫其岁月又二事中之切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
书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哀公三十年绛县老人自
实其年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
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称正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
文多不载考之老人所历正七十三年二万六千六百
六十六日当尽丑月癸未其传乃书在二月其改月又
明矣然卜偃老人并是周人一则对君一则对执政大
夫其岁月又二事中之切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8a 页
舍时王之正月月数而言夏正哉听之者亦何故都不
致诘即知为寅月起数哉因是而知周之正朔月数皆
改必其朝觐聘问颁朔授时凡笔之于史册者即用时
王正月月数其民俗岁时相语之话言则皆以寅月起
数如后世者自若也而春秋书王正月以别民俗为无
疑周人之诗孟子之书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诸儒之论
各执所见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则没而不书主不改者
遇改月之义则讳而不录终不能晓然相通以祛学者
致诘即知为寅月起数哉因是而知周之正朔月数皆
改必其朝觐聘问颁朔授时凡笔之于史册者即用时
王正月月数其民俗岁时相语之话言则皆以寅月起
数如后世者自若也而春秋书王正月以别民俗为无
疑周人之诗孟子之书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诸儒之论
各执所见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则没而不书主不改者
遇改月之义则讳而不录终不能晓然相通以祛学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8b 页
之惑也或曰子谓笔之史册则用时王春月月数矣伊
训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以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
建子月也殷正固在丑月然则嗣王祗见太甲篇之嗣
王奉归举不在正月乎曰后世嗣王冕服考之顾命固
有常仪何待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变周公之圣
犹被流言阿衡之心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当复辟尤
不须于正月也况正月但书十二月以虞书正月上日
正月朔旦及秦汉而下例之殷不其独无正乎曰秦以
训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以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
建子月也殷正固在丑月然则嗣王祗见太甲篇之嗣
王奉归举不在正月乎曰后世嗣王冕服考之顾命固
有常仪何待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变周公之圣
犹被流言阿衡之心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当复辟尤
不须于正月也况正月但书十二月以虞书正月上日
正月朔旦及秦汉而下例之殷不其独无正乎曰秦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9a 页
亥正犹称十月不亦同乎曰秦正之缪安足取法盖秦
于寅月书正岁首十月其制又异不若殷之全无正也
改月三
唐应德曰张陈二说互相发明至张说商书再言十二
月之辩尤可备陈氏之缺或谓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夏
商西周之时皆然故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而书言元
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又
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
于寅月书正岁首十月其制又异不若殷之全无正也
改月三
唐应德曰张陈二说互相发明至张说商书再言十二
月之辩尤可备陈氏之缺或谓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夏
商西周之时皆然故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而书言元
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又
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39b 页
商虽以丑月为正而寅月起数未尝改也以蔡传推之
固是如此然张说似亦有理所碍者即位之年不当称
元祀耳崩年改元乱世之事不容在伊尹有之此是以
周之礼證夏商则然耳夏商以前礼不如周之大备者
何限政恐夏忠商质踰年改元之礼亦至周之文而后
备事固未可知也应德之言如此夫崩年改元非先王
之礼儒者以此为疑故蔡说得伸应德或意夏商以前
礼文不备亦诚有之比如同姓婚姻乱族之道也至周
固是如此然张说似亦有理所碍者即位之年不当称
元祀耳崩年改元乱世之事不容在伊尹有之此是以
周之礼證夏商则然耳夏商以前礼不如周之大备者
何限政恐夏忠商质踰年改元之礼亦至周之文而后
备事固未可知也应德之言如此夫崩年改元非先王
之礼儒者以此为疑故蔡说得伸应德或意夏商以前
礼文不备亦诚有之比如同姓婚姻乱族之道也至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0a 页
乃改其馀可知矣即以踰年料商亦自有说太甲宅忧
之主不知崩于何时要以三年通丧断之据书三祀十
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则此时释吉必
元祀前一年某月崩也天子七月而葬则七月以前梓
宫在殡嗣王不可遽离又伊训曰予不狎于不顺则不
顺之事为所狎习者亦久矣伊尹望君忠爱无己必非
一二颠覆遽放其君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祠于先王奉
嗣王祗见厥祖此必虞奠之后适值岁首正当举祀先
之主不知崩于何时要以三年通丧断之据书三祀十
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则此时释吉必
元祀前一年某月崩也天子七月而葬则七月以前梓
宫在殡嗣王不可遽离又伊训曰予不狎于不顺则不
顺之事为所狎习者亦久矣伊尹望君忠爱无己必非
一二颠覆遽放其君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祠于先王奉
嗣王祗见厥祖此必虞奠之后适值岁首正当举祀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0b 页
王奉王于亳当时一段情事可以想见若非时非祭而
第以一二颠覆遽迁于桐如閒宅空宫无论臣子无是
处君之法太甲即贤亦必不肯靡然以听怨艾若此也
吴氏曰殡有朝夕之奠何为而致祠主丧者不离于殡
侧何待于祗见以是知元祀必在踰年之年十二月必
是岁首建丑之月通算适得三年亦可无碍且改月證
之前汉律历志更足信也志曰周师初发以殷十一月
戊子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明日壬辰至戊午渡孟
第以一二颠覆遽迁于桐如閒宅空宫无论臣子无是
处君之法太甲即贤亦必不肯靡然以听怨艾若此也
吴氏曰殡有朝夕之奠何为而致祠主丧者不离于殡
侧何待于祗见以是知元祀必在踰年之年十二月必
是岁首建丑之月通算适得三年亦可无碍且改月證
之前汉律历志更足信也志曰周师初发以殷十一月
戊子后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明日壬辰至戊午渡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1a 页
津明日己未冬至此志传自汉前最为近古殷周改月
不既确乎或曰西汉书注文颖谓秦以十月为正月颜
师古亦谓汉纪年先书冬十月继书春正月者此皆太
初正历之后记事者追改之非当时本称也故元祀三
祀十二月皆商之正月丑月也改为十二月者太初之
笔也
即位一
人君嗣立踰年改元公羊传缘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
不既确乎或曰西汉书注文颖谓秦以十月为正月颜
师古亦谓汉纪年先书冬十月继书春正月者此皆太
初正历之后记事者追改之非当时本称也故元祀三
祀十二月皆商之正月丑月也改为十二月者太初之
笔也
即位一
人君嗣立踰年改元公羊传缘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1b 页
君缘始终之义一年不二君不可旷年无君缘孝子之
心则三年不忍当也啖氏曰凡天子崩诸侯薨既殡而
嗣子为君康王之诰是也未就阼阶之位来年正月朔
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书是也刘氏曰诸侯逾
年尚称公王者逾年反不称王乎毛伯求金非王命可
知也书顾命曰伯相命士须材此则冢宰当国之文矣
今按诸侯逾年称公为不可旷年无君臣子辞也至于
发号出令犹听于冢宰三年白虎通义曰不可旷年无
心则三年不忍当也啖氏曰凡天子崩诸侯薨既殡而
嗣子为君康王之诰是也未就阼阶之位来年正月朔
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书是也刘氏曰诸侯逾
年尚称公王者逾年反不称王乎毛伯求金非王命可
知也书顾命曰伯相命士须材此则冢宰当国之文矣
今按诸侯逾年称公为不可旷年无君臣子辞也至于
发号出令犹听于冢宰三年白虎通义曰不可旷年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2a 页
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以纪事而未发号令三年除丧
乃即位践阼为主南面朝臣下称王以发号令也其说
于周制得之啖氏又曰凡先君正终则嗣子踰年行即
位礼榖梁云继正即位正也此说是也文成襄昭哀五
公是凡先君遇弑则嗣子废即位之礼榖梁云继弑君
不可即位正也此说是也庄僖闵三公是凡继弑君而
行即位礼非也榖梁谓桓公继弑君而行即位则是与
闻乎弑也公羊谓宣公继弑君而行即位其意也二说
乃即位践阼为主南面朝臣下称王以发号令也其说
于周制得之啖氏又曰凡先君正终则嗣子踰年行即
位礼榖梁云继正即位正也此说是也文成襄昭哀五
公是凡先君遇弑则嗣子废即位之礼榖梁云继弑君
不可即位正也此说是也庄僖闵三公是凡继弑君而
行即位礼非也榖梁谓桓公继弑君而行即位则是与
闻乎弑也公羊谓宣公继弑君而行即位其意也二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2b 页
并是也左氏不达而曲为之说云庄公不言即位文姜
出故也闵公不言即位乱故也僖公不言即位公出故
也公出复入不书讳故也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
乃入立之经无僖公出入之文者讳故也且母以得罪
去国犹曰不忍父为他国所杀其情若何不举其大而
举其细非通论也且三月文姜方孙何妨正月即位乎
故知解庄公不言即位妄也国有危难岂妨行礼故知
解闵公不言即位妄也若君出讳而不书昭公何以不
出故也闵公不言即位乱故也僖公不言即位公出故
也公出复入不书讳故也成季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
乃入立之经无僖公出入之文者讳故也且母以得罪
去国犹曰不忍父为他国所杀其情若何不举其大而
举其细非通论也且三月文姜方孙何妨正月即位乎
故知解庄公不言即位妄也国有危难岂妨行礼故知
解闵公不言即位妄也若君出讳而不书昭公何以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3a 页
书乎假如实出亦当非时即位如定公也故知解僖公
不言即位妄也章俊卿氏曰先儒皆以春秋君薨嗣子
踰年即位为正非也不知圣人所书正以讥非礼且启
祸乱之门也在礼天子崩七日而殡既殡嗣子即位称
王以示天下之有主也诸侯薨五日而殡既殡嗣子即
位称公以示一国之有主也观书顾命及康王之诰曰
乙丑王崩齐侯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
外延入翼室恤宅宗癸酉王麻冕黼裳既尸天子太保
不言即位妄也章俊卿氏曰先儒皆以春秋君薨嗣子
踰年即位为正非也不知圣人所书正以讥非礼且启
祸乱之门也在礼天子崩七日而殡既殡嗣子即位称
王以示天下之有主也诸侯薨五日而殡既殡嗣子即
位称公以示一国之有主也观书顾命及康王之诰曰
乙丑王崩齐侯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
外延入翼室恤宅宗癸酉王麻冕黼裳既尸天子太保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3b 页
毕公率四方诸侯执壤奠群公既已听命相揖逊而出
王释冕反丧服此嗣君即位之常礼也夫成王崩齐侯
必逆元子钊入翼室居忧以为天下宗主及既殡遂麻
冕黼裳称王受册命同瑁而即位矣既尸天子受诸侯
之奠贽作诰报之君臣之分已定乃释吉凶之服行丧
礼自乙丑至癸酉九日之间已行即位之礼斯周公之
旧典夫子定书取之以存周制周公孔子岂不知君父
方崩嗣子遽吉服即位改元为未可哉盖以大位奸邪
王释冕反丧服此嗣君即位之常礼也夫成王崩齐侯
必逆元子钊入翼室居忧以为天下宗主及既殡遂麻
冕黼裳称王受册命同瑁而即位矣既尸天子受诸侯
之奠贽作诰报之君臣之分已定乃释吉凶之服行丧
礼自乙丑至癸酉九日之间已行即位之礼斯周公之
旧典夫子定书取之以存周制周公孔子岂不知君父
方崩嗣子遽吉服即位改元为未可哉盖以大位奸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4a 页
之窥名号不早正则窥伺夺嫡之祸作矣岂惟天子则
然方周公薨丧未踰年伯禽因徐戎之伐称公以兴师
盖诸侯亦然也迨至周衰此礼丧乱始有踰年即位之
制其未踰年也天子不称王诸侯不称公名之为子故
平王以隐三年春三月崩至秋武氏子来求赙虽踰三
时不称天王使之以威王未即位也襄王以文八年秋
八月崩至明年春毛伯来求金虽踰年犹不称天王之
命以襄未葬嗣君未成君也昭二十二年景王崩于夏
然方周公薨丧未踰年伯禽因徐戎之伐称公以兴师
盖诸侯亦然也迨至周衰此礼丧乱始有踰年即位之
制其未踰年也天子不称王诸侯不称公名之为子故
平王以隐三年春三月崩至秋武氏子来求赙虽踰三
时不称天王使之以威王未即位也襄王以文八年秋
八月崩至明年春毛伯来求金虽踰年犹不称天王之
命以襄未葬嗣君未成君也昭二十二年景王崩于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4b 页
四月至冬十月王猛犹称子则异乎康王嗣天子之礼
也鲁庄公薨于秋八月子般至冬十月而称子文公薨
于春二月子赤至冬十月而称子襄公薨于夏四月子
野至秋九月而称子其他列国皆然僖九年春宋公御
说卒其夏襄公称子会于葵丘僖二十五年夏卫侯燬
卒其冬成公称子盟于洮如此之类异乎伯禽嗣诸侯
之礼矣呜呼一人之家不幸丧其主父不有家督以为
之主则豪奴悍婢与其他人窝其私藏谋及田宅必矣
也鲁庄公薨于秋八月子般至冬十月而称子文公薨
于春二月子赤至冬十月而称子襄公薨于夏四月子
野至秋九月而称子其他列国皆然僖九年春宋公御
说卒其夏襄公称子会于葵丘僖二十五年夏卫侯燬
卒其冬成公称子盟于洮如此之类异乎伯禽嗣诸侯
之礼矣呜呼一人之家不幸丧其主父不有家督以为
之主则豪奴悍婢与其他人窝其私藏谋及田宅必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5a 页
矧大而一国又大而天下其可一日无君乎方先君不
幸踰年而后正嗣君之位号何以绝觊觎之望塞祸乱
之门耶所以尹氏得以立子朝而抗猛王室以危庆父
得以立闵而杀般襄仲得以立宣而弑赤鲁以大乱春
秋之多变故盖始于此也使从周公之典名位早定岂
至是乎圣人于春秋所以书其踰年即位及嗣君称子
者皆著其变周礼而启乱源也近世苏氏读书顾命康
王之诰反据汉儒记礼之说与春秋列国之制谓康王
幸踰年而后正嗣君之位号何以绝觊觎之望塞祸乱
之门耶所以尹氏得以立子朝而抗猛王室以危庆父
得以立闵而杀般襄仲得以立宣而弑赤鲁以大乱春
秋之多变故盖始于此也使从周公之典名位早定岂
至是乎圣人于春秋所以书其踰年即位及嗣君称子
者皆著其变周礼而启乱源也近世苏氏读书顾命康
王之诰反据汉儒记礼之说与春秋列国之制谓康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5b 页
以嘉服见诸侯又受乘黄玉帛之币为非礼且曰使周
公在必不为此夫周公之礼成康之君召毕之臣相与
守之以为常制岂有非周公之典成康召毕乃行之乎
行之非礼夫子定书乃取之乎不知书之所以存顾命
者正以见春秋之非尔盖苏氏不究春秋之旨故误为
之说也夫改元称君之义公羊啖刘最为得之然春秋
之法固以葬为断宋桓公未葬襄公葵丘之会称子陈
宣公既葬而咸之会称侯晋悼公既葬未终丧而溴梁
公在必不为此夫周公之礼成康之君召毕之臣相与
守之以为常制岂有非周公之典成康召毕乃行之乎
行之非礼夫子定书乃取之乎不知书之所以存顾命
者正以见春秋之非尔盖苏氏不究春秋之旨故误为
之说也夫改元称君之义公羊啖刘最为得之然春秋
之法固以葬为断宋桓公未葬襄公葵丘之会称子陈
宣公既葬而咸之会称侯晋悼公既葬未终丧而溴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6a 页
之会公羊书侯夷齐未葬遇弑则称君之子卓既葬遇
弑则称君此确证也乃俊卿之说其虑亦深盖冕裳尸
天子而即位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圣人之大虑也释冕
反丧服嗣子仍行丧礼天下之大经也二者固不相悖
初对臣民临大宝不可以凶服行事九日之后暂行易
服不过一时且麻冕黼裳亦是祭服不甚相悖书诰即
位之礼似无可议
即位二
弑则称君此确证也乃俊卿之说其虑亦深盖冕裳尸
天子而即位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圣人之大虑也释冕
反丧服嗣子仍行丧礼天下之大经也二者固不相悖
初对臣民临大宝不可以凶服行事九日之后暂行易
服不过一时且麻冕黼裳亦是祭服不甚相悖书诰即
位之礼似无可议
即位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6b 页
胡氏曰新君即位之始即位而谨始本不可以不正为
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王此大本也咸无焉则不书即
位隐庄闵僖四公是也圣人恐此意未明又于卫侯晋
发之书曰卫人立晋以见内无所承上不请命者虽国
人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在春秋时诸侯皆不请王命矣
然承国于先君者则得书即位以别于内复无所承者
文成襄昭哀五公是也圣人恐此义未明又于齐孺子
荼发之荼幼固不当立然既有先君景公之命矣陈乞
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王此大本也咸无焉则不书即
位隐庄闵僖四公是也圣人恐此意未明又于卫侯晋
发之书曰卫人立晋以见内无所承上不请命者虽国
人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在春秋时诸侯皆不请王命矣
然承国于先君者则得书即位以别于内复无所承者
文成襄昭哀五公是也圣人恐此义未明又于齐孺子
荼发之荼幼固不当立然既有先君景公之命矣陈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7a 页
虽欲立君其如先君之命何以乞君荼不死先君之命
也命虽不敢死以别于内复无所承者可也然乱伦失
正则天王所当治圣人恐此义未明又于卫侯朔发之
朔杀伋寿受其父宣公之命尝有国矣然四国纳之则
贬王人拒之则褒于以见虽有父命而乱伦失正者所
宜绝也繇此推之王命重矣虽重天王之命若非制命
以义亦将壅而不行故鲁武公以括与戏见宣王王欲
立戏仲山甫不可王卒立之鲁人杀戏立括之子诸侯
也命虽不敢死以别于内复无所承者可也然乱伦失
正则天王所当治圣人恐此义未明又于卫侯朔发之
朔杀伋寿受其父宣公之命尝有国矣然四国纳之则
贬王人拒之则褒于以见虽有父命而乱伦失正者所
宜绝也繇此推之王命重矣虽重天王之命若非制命
以义亦将壅而不行故鲁武公以括与戏见宣王王欲
立戏仲山甫不可王卒立之鲁人杀戏立括之子诸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7b 页
繇是不睦圣人以此义非尽伦者不能断也又特于首
止之盟发之夫以王世子而出会诸侯以列国诸侯而
上与王世子会此例之变也而春秋许之郑伯奉承王
命而不与是盟此礼之变也而春秋逃之所以然者王
将以爱易储贰桓公纠合诸侯仗正道以翼世子使国
本不摇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所谓一匡天下民到于
今受其赐者也至是变而之正以大义为主而崇高之
势不与焉然后即位谨始之义终矣万世之大伦定矣
止之盟发之夫以王世子而出会诸侯以列国诸侯而
上与王世子会此例之变也而春秋许之郑伯奉承王
命而不与是盟此礼之变也而春秋逃之所以然者王
将以爱易储贰桓公纠合诸侯仗正道以翼世子使国
本不摇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所谓一匡天下民到于
今受其赐者也至是变而之正以大义为主而崇高之
势不与焉然后即位谨始之义终矣万世之大伦定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8a 页
故曰春秋之法大居正非圣人莫能修之谓此类尔胡
氏之言辩矣然法从时立道以势生当春秋之时自当
以春秋论使是时而必欲天下诸侯一一禀命于天子
事亦难行即一不禀命于天子而辄格以先王之法有
贬无褒恐亦非孟氏彼善于此之意矣若夫卫人立晋
自以卫遭荐乱急于得君众望舆情扳晋以立为主而
无所禀承之意自在言外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群
也人群之为君卫人众辞也与为权臣他国所立者不
氏之言辩矣然法从时立道以势生当春秋之时自当
以春秋论使是时而必欲天下诸侯一一禀命于天子
事亦难行即一不禀命于天子而辄格以先王之法有
贬无褒恐亦非孟氏彼善于此之意矣若夫卫人立晋
自以卫遭荐乱急于得君众望舆情扳晋以立为主而
无所禀承之意自在言外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群
也人群之为君卫人众辞也与为权臣他国所立者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8b 页
同若首止之盟尚有别商要以胡氏扶纲常正名分析
精微千古必不可少此议论
郊一
郊礼有二有日至之郊有启蛰之郊见于家语夫子答
定公者甚详定公曰寡人闻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
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
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
榖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
精微千古必不可少此议论
郊一
郊礼有二有日至之郊有启蛰之郊见于家语夫子答
定公者甚详定公曰寡人闻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
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
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
榖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9a 页
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又曰上帝之牛角茧栗必在涤
三月后稷之牛唯具繇斯以观周冬至之郊祭天启蛰
之郊祭上帝祭天之郊主日配月启蛰之郊主上帝配
稷说郊者莫确于此矣详考左氏岂惟鲁无冬至大郊
之事即启蛰之郊亦不敢主必待卜吉与否而后行事
凡三卜四卜五卜不从不郊者四可證也左氏榖梁初
不言鲁郊为僣公羊传禘尝不卜郊何卜卜郊非礼也
卜郊何以非礼鲁郊非礼也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何氏
三月后稷之牛唯具繇斯以观周冬至之郊祭天启蛰
之郊祭上帝祭天之郊主日配月启蛰之郊主上帝配
稷说郊者莫确于此矣详考左氏岂惟鲁无冬至大郊
之事即启蛰之郊亦不敢主必待卜吉与否而后行事
凡三卜四卜五卜不从不郊者四可證也左氏榖梁初
不言鲁郊为僣公羊传禘尝不卜郊何卜卜郊非礼也
卜郊何以非礼鲁郊非礼也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何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49b 页
曰礼天子不卜郊鲁郊非礼故卜耳祭统又载孔子之
言曰鲁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左氏不知其僣乃曰
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是谓
牲既成不当更卜也说者遂谓与周礼太宰职前期十
日帅执事而卜日同夫周礼祀五帝四时迎气皆国家
大祭三卜必有一吉取吉亦无多求断无可废之理鲁
之郊天自知其僣故屡卜不吉心怵而止若常祀岂可
免哉春秋郊者九在三月者皆不书以周三月为夏正
言曰鲁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左氏不知其僣乃曰
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是谓
牲既成不当更卜也说者遂谓与周礼太宰职前期十
日帅执事而卜日同夫周礼祀五帝四时迎气皆国家
大祭三卜必有一吉取吉亦无多求断无可废之理鲁
之郊天自知其僣故屡卜不吉心怵而止若常祀岂可
免哉春秋郊者九在三月者皆不书以周三月为夏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0a 页
月正启蛰之时失礼中犹为得礼故不具论成公十七
年九月辛丑用郊不冬不夏最为不典是以启康侯用
人叩鼻之疑若以四月卜郊而不郊者四僖之三十一
年也成之十年也襄之七年也十一年也以正月牛伤
不郊五月三望者一成之七年也以五月郊者一定之
十五年也以正月牛伤四月郊者一哀之元年也以春
王正月牛伤乃不郊三望者一宣之三年也而宣之以
正月三望何也郊牛之口伤改卜牛而牛又死于郊为
年九月辛丑用郊不冬不夏最为不典是以启康侯用
人叩鼻之疑若以四月卜郊而不郊者四僖之三十一
年也成之十年也襄之七年也十一年也以正月牛伤
不郊五月三望者一成之七年也以五月郊者一定之
十五年也以正月牛伤四月郊者一哀之元年也以春
王正月牛伤乃不郊三望者一宣之三年也而宣之以
正月三望何也郊牛之口伤改卜牛而牛又死于郊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0b 页
绝望矣故举郊之细而三望焉非正祭故不循其时也
先之而遬其事已矣凡言鲁重祭为天子所赐者皆本
明堂位祭统然明堂位记成王命鲁世世祀周公以天
子之礼乐遂言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旂十有
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则是言鲁人因有
太庙重祭而僣郊郊非成王所赐晰也僖公作颂亦曰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不言有天子礼乐下文即言周公
之孙庄公之子龙旂承祀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使果成
先之而遬其事已矣凡言鲁重祭为天子所赐者皆本
明堂位祭统然明堂位记成王命鲁世世祀周公以天
子之礼乐遂言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旂十有
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则是言鲁人因有
太庙重祭而僣郊郊非成王所赐晰也僖公作颂亦曰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不言有天子礼乐下文即言周公
之孙庄公之子龙旂承祀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使果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1a 页
王之赐作颂者何不显称之以释其僣窃之罪哉其他
如传记祝佗言鲁公分物甚详若有天子礼乐不当但
言备物典策而已唯吕氏春秋言鲁惠公使宰让请郊
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鲁人止之近代学者多
从其说余谓春秋郊事缘起僖公若自惠公则闵公以
前何无一言及此岂七八十年皆无失礼遂不动夫子
之笔耶意惠公固有是请已隐公摄位而立桓公篡杀
得立庄公亦碌碌忘仇之人无所发明未能行礼闵公
如传记祝佗言鲁公分物甚详若有天子礼乐不当但
言备物典策而已唯吕氏春秋言鲁惠公使宰让请郊
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鲁人止之近代学者多
从其说余谓春秋郊事缘起僖公若自惠公则闵公以
前何无一言及此岂七八十年皆无失礼遂不动夫子
之笔耶意惠公固有是请已隐公摄位而立桓公篡杀
得立庄公亦碌碌忘仇之人无所发明未能行礼闵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1b 页
殇主尤不足言适际僖公脩政立国数从伯讨享国久
长身历齐桓晋文宋襄秦穆诸君沛然中兴遂为望国
故诗人作颂春秋纪典惟僖为盛作庙作泮一切更新
毋乃缘惠公之请而特举郊礼乎且或出于齐桓崇奖
俱未可知也
郊二
赵子常曰变异之事一牛伤也改卜牛又伤异之甚非
礼之事有四彊卜过时犹三望用郊也榖梁传郊三卜
长身历齐桓晋文宋襄秦穆诸君沛然中兴遂为望国
故诗人作颂春秋纪典惟僖为盛作庙作泮一切更新
毋乃缘惠公之请而特举郊礼乎且或出于齐桓崇奖
俱未可知也
郊二
赵子常曰变异之事一牛伤也改卜牛又伤异之甚非
礼之事有四彊卜过时犹三望用郊也榖梁传郊三卜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2a 页
礼也四卜非礼也五卜彊也公羊传求吉之道三此言
彊卜之非礼也月令天子祈榖而复躬耕帝籍左氏传
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此言过
时之非礼也传又曰望郊之细也不郊亦无望可也此
言犹三望之非礼也九月言用郊者用其礼以祈福而
不为农事也成公以国有内难君臣见执而频年出师
未已故窃天子类造之意用郊祀以告事而祈焉在鲁
郊中尤为僣妄故特著之鲁郊本非礼然既岁卜而郊
彊卜之非礼也月令天子祈榖而复躬耕帝籍左氏传
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此言过
时之非礼也传又曰望郊之细也不郊亦无望可也此
言犹三望之非礼也九月言用郊者用其礼以祈福而
不为农事也成公以国有内难君臣见执而频年出师
未已故窃天子类造之意用郊祀以告事而祈焉在鲁
郊中尤为僣妄故特著之鲁郊本非礼然既岁卜而郊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2b 页
则史不胜书故于非礼中记其又失礼者如此其言免
牲不言不郊者从可知也言免牛复言不郊者间有事
也言牛死则言不郊牛伤得再卜须言不郊义乃尽也
不言免牛而言不郊者卜不吉不免也刘侍读则曰卜
郊者卜日之吉凶非卜郊之可否是以周礼大祭祀卜
日同论而不察其不从则不郊之异也据大司乐圜丘
方泽月令四郊各用其节日祈榖用上辛皆无事于卜
何氏谓天子不卜郊是也凡言前期卜日谓如有大故
牲不言不郊者从可知也言免牛复言不郊者间有事
也言牛死则言不郊牛伤得再卜须言不郊义乃尽也
不言免牛而言不郊者卜不吉不免也刘侍读则曰卜
郊者卜日之吉凶非卜郊之可否是以周礼大祭祀卜
日同论而不察其不从则不郊之异也据大司乐圜丘
方泽月令四郊各用其节日祈榖用上辛皆无事于卜
何氏谓天子不卜郊是也凡言前期卜日谓如有大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3a 页
天子将出皆依郊礼祀上帝及四望类造非常祀则卜
日耳是岂有不从不郊之事乎传谓启蛰而郊者为三
代正朔不同故举寅月节气言之下言龙见始杀闭蛰
皆是约夏正四孟月不复举节气非谓凡祀以节不以
月也杜氏乃谓月前节却虽四月可郊则春秋四月卜
郊不从不郊者三改卜牛而郊者一何必书乎四月宜
郊而郊与不郊皆书则三月郊与不郊何不书也又违
左氏过则书之义矣榖梁传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
日耳是岂有不从不郊之事乎传谓启蛰而郊者为三
代正朔不同故举寅月节气言之下言龙见始杀闭蛰
皆是约夏正四孟月不复举节气非谓凡祀以节不以
月也杜氏乃谓月前节却虽四月可郊则春秋四月卜
郊不从不郊者三改卜牛而郊者一何必书乎四月宜
郊而郊与不郊皆书则三月郊与不郊何不书也又违
左氏过则书之义矣榖梁传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3b 页
时也公羊传亦曰用正月上辛非唯不详鲁事且失郊
之时义矣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
日至可以有事于祖曰可以者献子以此二月宜郊禘
知前此未尝用此二月也春秋唯僖八年书七月禘而
正月牛伤皆以在涤书献子欲以正月日至祀天而以
对月日至祀祖僣且异矣宜不行也明堂位言鲁以孟
春祀帝于郊郑氏曰孟春建子之月鲁之始郊日以至
则繇不察明堂位之妄而以郊特牲周始郊之文属之
之时义矣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
日至可以有事于祖曰可以者献子以此二月宜郊禘
知前此未尝用此二月也春秋唯僖八年书七月禘而
正月牛伤皆以在涤书献子欲以正月日至祀天而以
对月日至祀祖僣且异矣宜不行也明堂位言鲁以孟
春祀帝于郊郑氏曰孟春建子之月鲁之始郊日以至
则繇不察明堂位之妄而以郊特牲周始郊之文属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4a 页
鲁也用郊之义二传唯讥非时则九月岂复祈榖也哉
或曰惧卜而不从故不卜而直用其礼则是岁初无卜
郊不从之事何以怠至九月乃不卜而郊也若彼释用
与用之之用则又诬甚赵子常曰鲁郊祀后稷以配天
而欲以宋襄次睢楚虔冈山为比岂人情乎说经好奇
一至于此大伤教矣
社
春秋于社无书因日食水灾而见赵子常曰社者地示
或曰惧卜而不从故不卜而直用其礼则是岁初无卜
郊不从之事何以怠至九月乃不卜而郊也若彼释用
与用之之用则又诬甚赵子常曰鲁郊祀后稷以配天
而欲以宋襄次睢楚虔冈山为比岂人情乎说经好奇
一至于此大伤教矣
社
春秋于社无书因日食水灾而见赵子常曰社者地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4b 页
之祭记者曰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
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
反始也诸侯祭社有常礼史不书此为日食伐鼓于社
僣天子又不用币而用牲志非礼也左氏举叔孙昭子
之言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
伐鼓于朝又曰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其
说是也唯庄二十五年传曰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
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用币于社伐
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
反始也诸侯祭社有常礼史不书此为日食伐鼓于社
僣天子又不用币而用牲志非礼也左氏举叔孙昭子
之言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
伐鼓于朝又曰凡天灾有币无牲非日月之眚不鼓其
说是也唯庄二十五年传曰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
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用币于社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5a 页
鼓于朝则又仍季平子之失故刘氏辩之曰夏书记季
秋月朔亦有伐鼓之事岂必正阳之月哉社之名义变
为北郊此千古一大疑阱不可不辩盖周礼记地有大
示地示土示后土等名矣夫大示地示土示之于后土
犹六天之于一天五帝之于上帝或统而言之或因事
指之谓其有二不可谓其即一亦不可先王以郊祭天
以社祭地而复作大示土示名号敬缘时笃礼以制繁
自然之势也盖古者惟天子得祭天自天子以至庶人
秋月朔亦有伐鼓之事岂必正阳之月哉社之名义变
为北郊此千古一大疑阱不可不辩盖周礼记地有大
示地示土示后土等名矣夫大示地示土示之于后土
犹六天之于一天五帝之于上帝或统而言之或因事
指之谓其有二不可谓其即一亦不可先王以郊祭天
以社祭地而复作大示土示名号敬缘时笃礼以制繁
自然之势也盖古者惟天子得祭天自天子以至庶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5b 页
皆得祭地自地一分岂惟有大示土示之别而已哉周
礼又有所谓州社左传有所谓书社千社清丘之社后
世有所谓枌榆之社民间自有一家之中霤条分缕析
各自裁祠譬之父一而已子孙世宗之异母别生各妣
其母生则异膳死别立宫其义一也记云王为群姓立
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
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又云诸侯祭社稷又云命降于社之谓殽地又云祀社
礼又有所谓州社左传有所谓书社千社清丘之社后
世有所谓枌榆之社民间自有一家之中霤条分缕析
各自裁祠譬之父一而已子孙世宗之异母别生各妣
其母生则异膳死别立宫其义一也记云王为群姓立
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
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又云诸侯祭社稷又云命降于社之谓殽地又云祀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6a 页
于国所以列地利也又云郊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又云
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
道泰誓曰郊社不脩观此则古时社即是地祭社之外
别不祭地断乎无疑也彼方丘之说见于周官北郊之
说出于孝经纬周官且有别解而况于纬书乎匡衡据
之以立北郊王莽因之以配高后遂致制作纷纷祭地
又祭后土又祭社辱神黩祀名义舛错千古知此者惟
黄氏胡氏陈氏袁氏数人而已陈氏礼书曰先王亲地
享帝于郊祀社于国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
道泰誓曰郊社不脩观此则古时社即是地祭社之外
别不祭地断乎无疑也彼方丘之说见于周官北郊之
说出于孝经纬周官且有别解而况于纬书乎匡衡据
之以立北郊王莽因之以配高后遂致制作纷纷祭地
又祭后土又祭社辱神黩祀名义舛错千古知此者惟
黄氏胡氏陈氏袁氏数人而已陈氏礼书曰先王亲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6b 页
有社存焉礼记或以社对帝或以社对郊则祭社乃所
以亲地也胡致堂曰古者祭地于社犹祀天于郊也周
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而别无地示之
位四圭有邸舞云门以祀天神两圭有邸舞咸池以祭
地示而别无祭社之说则以郊对社可知后世既立社
又立北郊失之矣黄氏曰社祭土稷祭榖郊丘祭天地
天子之礼也土榖之祭达于上下故方丘与社皆地祭
也而宗伯序祭有社无示举社则其达乎上下举示则
以亲地也胡致堂曰古者祭地于社犹祀天于郊也周
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血祭祭社稷而别无地示之
位四圭有邸舞云门以祀天神两圭有邸舞咸池以祭
地示而别无祭社之说则以郊对社可知后世既立社
又立北郊失之矣黄氏曰社祭土稷祭榖郊丘祭天地
天子之礼也土榖之祭达于上下故方丘与社皆地祭
也而宗伯序祭有社无示举社则其达乎上下举示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7a 页
天子独用之鼓人职曰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
不曰示祭而曰社祭亦见其礼之达乎上下也大司乐
雷鼓雷鼗以祀天神灵鼓灵鼗以祭地示是则示祭社
祭其用同矣非天子不祭天而天子与庶人皆得祭社
尊父亲母之义也信斋杨氏号为知礼者乃驳胡氏之
说为非以南郊北郊顺时因位为正祭以宜于社之社
对类于上帝之类社非祭地而亦以祭地类非郊天而
仿于郊天是告祭也不亦谬哉即所云圜丘方泽之说
不曰示祭而曰社祭亦见其礼之达乎上下也大司乐
雷鼓雷鼗以祀天神灵鼓灵鼗以祭地示是则示祭社
祭其用同矣非天子不祭天而天子与庶人皆得祭社
尊父亲母之义也信斋杨氏号为知礼者乃驳胡氏之
说为非以南郊北郊顺时因位为正祭以宜于社之社
对类于上帝之类社非祭地而亦以祭地类非郊天而
仿于郊天是告祭也不亦谬哉即所云圜丘方泽之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7b 页
见于周官以予考之窃又不然盖世传冬至祭天于圜
丘夏至祭地于方泽以为两郊并建二祭时举耳乃周
官大司乐所载有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祭之天神
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祭之地示可得而
礼矣夫曰地上之圜丘则非确为南郊曰泽中之方丘
则非确为北郊盖曰必如此乃可昭格云耳且此章总
记乐之感动如此非列称二丘之祭也注中天神则指
日月星辰而言非大帝也地示则指神州之神而言非
丘夏至祭地于方泽以为两郊并建二祭时举耳乃周
官大司乐所载有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祭之天神
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祭之地示可得而
礼矣夫曰地上之圜丘则非确为南郊曰泽中之方丘
则非确为北郊盖曰必如此乃可昭格云耳且此章总
记乐之感动如此非列称二丘之祭也注中天神则指
日月星辰而言非大帝也地示则指神州之神而言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8a 页
大地也至考神仕所掌则此冬至夏至二祭者盖以禬
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则祭之不过于凶灾时一行祷禳
之事耳岂尝祭哉是二郊之祭周礼且无其说矣推其
误皆起于孝经纬而成于郑贾孝经纬曰祭天南郊就
阳位也疏云知地祇于北郊者考纬文以其与南郊相
对故也地一也而歌奏之地示则注谓祭于北郊者乃
神州之神在昆崙东南万五千里方丘之地示则注谓
昆崙大地之神是分地而二郑贾疏家为之也而其源
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则祭之不过于凶灾时一行祷禳
之事耳岂尝祭哉是二郊之祭周礼且无其说矣推其
误皆起于孝经纬而成于郑贾孝经纬曰祭天南郊就
阳位也疏云知地祇于北郊者考纬文以其与南郊相
对故也地一也而歌奏之地示则注谓祭于北郊者乃
神州之神在昆崙东南万五千里方丘之地示则注谓
昆崙大地之神是分地而二郑贾疏家为之也而其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8b 页
又本于河图括地象其疏曰郊天必于建寅者以其郊
所感帝以祈榖实取三阳爻生之日万物出地之时也
若然祭神州之神于北郊与南郊相对虽无文亦应取
三阴爻生之日为七月万物秀实之时矣是不惟明造
一南郊之祭且阴择一北郊之时皆臆附也
雩
赵子常曰雩旱祭也月令仲夏之月天子命有司为民
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郑氏曰阳气盛而常旱
所感帝以祈榖实取三阳爻生之日万物出地之时也
若然祭神州之神于北郊与南郊相对虽无文亦应取
三阴爻生之日为七月万物秀实之时矣是不惟明造
一南郊之祭且阴择一北郊之时皆臆附也
雩
赵子常曰雩旱祭也月令仲夏之月天子命有司为民
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郑氏曰阳气盛而常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9a 页
山川百源能兴云雨者也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谓
为坛南郊之傍雩五帝之精配以先帝也鼗鞞琴瑟管
箫干戚羽毛竽笙钟磬皆作曰盛乐凡他雩用歌舞而
已春秋传曰龙见而雩雩之正当以巳月凡周之秋三
月之中而旱亦脩雩礼以求雨天子雩上帝诸侯以下
雩上公周冬及春秋虽旱礼有祷无雩此郑氏言天子
诸侯雩祭之别也鲁诸侯之国当雩境内山川请雨于
上公有歌舞而无乐既僣郊以祈榖遂僣天子盛乐以
为坛南郊之傍雩五帝之精配以先帝也鼗鞞琴瑟管
箫干戚羽毛竽笙钟磬皆作曰盛乐凡他雩用歌舞而
已春秋传曰龙见而雩雩之正当以巳月凡周之秋三
月之中而旱亦脩雩礼以求雨天子雩上帝诸侯以下
雩上公周冬及春秋虽旱礼有祷无雩此郑氏言天子
诸侯雩祭之别也鲁诸侯之国当雩境内山川请雨于
上公有歌舞而无乐既僣郊以祈榖遂僣天子盛乐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59b 页
雩上帝过则雩于秋又甚则雩于冬于僣礼之中又有
失焉史皆书之志非常也杜氏曰雩夏祭所以祈甘雨
始夏纯阳用事防有旱灾而求之至于四时之旱则又
修其礼此说本郑氏又曰虽秋雩非过则误矣雩当以
首夏为正四时之旱当祷而已用雩皆过也左氏释大
雩曰旱也凡八处杜氏谓以别过雩亦非左氏释经先
后详略本无义例何以见不释者之非旱而为过乎昭
二十五年一月而再雩释曰旱甚也定七年一时而再
失焉史皆书之志非常也杜氏曰雩夏祭所以祈甘雨
始夏纯阳用事防有旱灾而求之至于四时之旱则又
修其礼此说本郑氏又曰虽秋雩非过则误矣雩当以
首夏为正四时之旱当祷而已用雩皆过也左氏释大
雩曰旱也凡八处杜氏谓以别过雩亦非左氏释经先
后详略本无义例何以见不释者之非旱而为过乎昭
二十五年一月而再雩释曰旱甚也定七年一时而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0a 页
雩谓非旱甚可乎乃独以为过何也又曰雩而获雨故
书雩而不书旱雩不得雨则书旱以明灾成此说本榖
梁为得史氏之义经书不雨大旱皆雩而不雨故也今
考春秋不书六月大雩与不书三月郊同然郊必书日
雩不书日者鲁雩于秋以祷旱也故过祀节未远者不
月远者则月见闵雨之勤怠也必一月再雩然后日著
其渎也苟甚远则又不月异冬雩也春秋虽书大雩之
僣犹以闵雨勤怠见义不以非礼而忘民也然以大雩
书雩而不书旱雩不得雨则书旱以明灾成此说本榖
梁为得史氏之义经书不雨大旱皆雩而不雨故也今
考春秋不书六月大雩与不书三月郊同然郊必书日
雩不书日者鲁雩于秋以祷旱也故过祀节未远者不
月远者则月见闵雨之勤怠也必一月再雩然后日著
其渎也苟甚远则又不月异冬雩也春秋虽书大雩之
僣犹以闵雨勤怠见义不以非礼而忘民也然以大雩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0b 页
盛乐为僣亦无坚基可据
春秋辩义卷首四
春秋辩义卷首四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五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二
禘
禘之说有时禘有大禘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尝明堂位曰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祭义曰春禘秋尝祭统
王制曰春礿夏禘皆时禘也然以上所记杂有夏商若周
礼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
春秋辩义卷首五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二
禘
禘之说有时禘有大禘郊特牲曰春禘而秋尝明堂位曰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祭义曰春禘秋尝祭统
王制曰春礿夏禘皆时禘也然以上所记杂有夏商若周
礼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1b 页
享先王明载大宗伯文即周礼非可深信而礿祠烝尝一
语见于天保诗中昭然可据禘之非有周时制决矣至所
谓大禘者殆有五说郑玄见稷契之生不因人道之感也
又以韦玄成有祭天祖配之说也遂谓始祖感天神灵而
生是以为祭感生帝也其意本于错解礼文有虞禘黄帝
语谓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也不在庙非圆丘而何此说最
为不经学者非之后魏贾曾以为王者受命方行禘礼以
禘天一代一祭其礼太阔其说犹之乎康成也明堂位季
语见于天保诗中昭然可据禘之非有周时制决矣至所
谓大禘者殆有五说郑玄见稷契之生不因人道之感也
又以韦玄成有祭天祖配之说也遂谓始祖感天神灵而
生是以为祭感生帝也其意本于错解礼文有虞禘黄帝
语谓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也不在庙非圆丘而何此说最
为不经学者非之后魏贾曾以为王者受命方行禘礼以
禘天一代一祭其礼太阔其说犹之乎康成也明堂位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2a 页
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则以禘礼为每年之大祭矣杜预
曰禘三年大祭之名致新死者之主而列之昭穆夫人礼
不应致故僖公疑其礼历三禘今果行之则以禘为三年
谛审昭穆之祭矣春秋说文礼纬俱云三年一祫五年一
禘其说本于公羊五年再殷祭之说五年殷祭自是诸庙
合食之典公羊不错而何休误解之曰殷盛也谓三年祫
五年禘禘所以异于祫者功臣皆祭也因而附会之者郑
玄也则以禘为五年合食功臣之祭矣其以禘为王者配
曰禘三年大祭之名致新死者之主而列之昭穆夫人礼
不应致故僖公疑其礼历三禘今果行之则以禘为三年
谛审昭穆之祭矣春秋说文礼纬俱云三年一祫五年一
禘其说本于公羊五年再殷祭之说五年殷祭自是诸庙
合食之典公羊不错而何休误解之曰殷盛也谓三年祫
五年禘禘所以异于祫者功臣皆祭也因而附会之者郑
玄也则以禘为五年合食功臣之祭矣其以禘为王者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2b 页
祖所自出之大祭其说甚盛赵伯循曰帝王立始祖之
庙犹谓未尽故追尊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祖配之此祭
不兼群庙其年数或每年或数年未可知也程子因之曰
天子曰禘诸侯曰祫胡康侯曰禘者禘其所自出之帝
为东向之尊其馀合食于前此之谓禘诸侯无所出之
帝止于太祖庙合群庙之主为食此之谓祫其说本于
大传祭法丧服小记以程朱大儒之俱从之也学者遵
信无以难矣礼为曲台杂记非有定断而明徵其事者
庙犹谓未尽故追尊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祖配之此祭
不兼群庙其年数或每年或数年未可知也程子因之曰
天子曰禘诸侯曰祫胡康侯曰禘者禘其所自出之帝
为东向之尊其馀合食于前此之谓禘诸侯无所出之
帝止于太祖庙合群庙之主为食此之谓祫其说本于
大传祭法丧服小记以程朱大儒之俱从之也学者遵
信无以难矣礼为曲台杂记非有定断而明徵其事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3a 页
莫如春秋诸儒之所据以为断者亦不过春秋闵三年
夏五月吉禘于庄公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
人文二年八月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宣八年辛巳有事
于太庙昭十五年二月有事于武宫定八年冬从祀先
公闵僖明言禘祭无所致疑文之大事而公榖以为合
食毁庙之祫杜预以为三年丧毕之禘昭之有事左氏
为将禘于武宫而疏宣之有事者亦以为禘定从祀先
公三传俱无明文而何休亦以为禘此六条经文也襄
夏五月吉禘于庄公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
人文二年八月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宣八年辛巳有事
于太庙昭十五年二月有事于武宫定八年冬从祀先
公闵僖明言禘祭无所致疑文之大事而公榖以为合
食毁庙之祫杜预以为三年丧毕之禘昭之有事左氏
为将禘于武宫而疏宣之有事者亦以为禘定从祀先
公三传俱无明文而何休亦以为禘此六条经文也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3b 页
十六年晋人答穆叔云以寡君之未禘祀又记曰岁祫
及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许慎称旧说曰终者谓孝子
三年丧终则禘于太庙以致新死者也又僖三十三年
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此
三条则见左氏传文也以今考之若曰配祖自出以为
大祭则鲁为侯国祖出为谁庙祭后稷即鲁有之文王
之庙亦无确地其馀所谓祭感生帝祭天每年日至之
大祭五年合食功臣之祭俱舛谬不足道也独杜预以
及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许慎称旧说曰终者谓孝子
三年丧终则禘于太庙以致新死者也又僖三十三年
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此
三条则见左氏传文也以今考之若曰配祖自出以为
大祭则鲁为侯国祖出为谁庙祭后稷即鲁有之文王
之庙亦无确地其馀所谓祭感生帝祭天每年日至之
大祭五年合食功臣之祭俱舛谬不足道也独杜预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4a 页
为三年祔祭差似有理然亦不过因吉禘于庄公及用
致夫人二条生义耳其实吉禘于庄公未及二年失之
不及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历行三禘失之大过亦非得
其实也予窃谓禘者禘审之义每年禘审功德专行祀
典以别时祭之常特崇功德之盛见于诗者如长发则
曰大禘也雍则曰禘太祖也此其證也功德之君代不
多见三四人而不为多如长发之玄王相土成汤可也
一二人而不为少如雍之祀文王一人可也若鲁之禘
致夫人二条生义耳其实吉禘于庄公未及二年失之
不及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历行三禘失之大过亦非得
其实也予窃谓禘者禘审之义每年禘审功德专行祀
典以别时祭之常特崇功德之盛见于诗者如长发则
曰大禘也雍则曰禘太祖也此其證也功德之君代不
多见三四人而不为多如长发之玄王相土成汤可也
一二人而不为少如雍之祀文王一人可也若鲁之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4b 页
祭则浮慕禘为盛典效而致祭如经所载二祭则袭其
名而用之者耳如传所载鲁有禘乐宾祭用之明堂位
言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禘乐禘礼则袭其文而用之
者耳当时侈言用禘而迷其本原故或人疑而问之夫
子亦不敢质言也至于文二之大事宣八昭十五之有
事者何凡一事之祷祀偶有所为其事小故曰有事升
祀僖公改易世次其事大故曰大事既不可定名为祫
又不可诬称以禘赵氏曰凡祭而失礼则称名祭非失
名而用之者耳如传所载鲁有禘乐宾祭用之明堂位
言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禘乐禘礼则袭其文而用之
者耳当时侈言用禘而迷其本原故或人疑而问之夫
子亦不敢质言也至于文二之大事宣八昭十五之有
事者何凡一事之祷祀偶有所为其事小故曰有事升
祀僖公改易世次其事大故曰大事既不可定名为祫
又不可诬称以禘赵氏曰凡祭而失礼则称名祭非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5a 页
礼为下事张本者则称事此犹附会禘祫之说非本义
也黄氏泽曰据礼记夏商诸侯以禘为时祭周改礿而
特以殷诸侯之盛祭与鲁所以示不臣周公用殷礼则
于周为不僣此是成王斟酌礼意以殊异周公其后周
室既衰始僣用于群庙孔子称鲁郊禘之非礼者为此
也按黄先生说则鲁僣郊不僣禘僣禘群庙不僣周公
故郊自僖公始书而禘则闵即有之亦可證也
祔虞
也黄氏泽曰据礼记夏商诸侯以禘为时祭周改礿而
特以殷诸侯之盛祭与鲁所以示不臣周公用殷礼则
于周为不僣此是成王斟酌礼意以殊异周公其后周
室既衰始僣用于群庙孔子称鲁郊禘之非礼者为此
也按黄先生说则鲁僣郊不僣禘僣禘群庙不僣周公
故郊自僖公始书而禘则闵即有之亦可證也
祔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5b 页
赵氏曰父母之丧哭无时既虞乃卒哭谓卒此无时之
哭惟存朝夕哭而已杜云免丧故曰卒哭非也大抵欲
以成其既葬除服之谬说耳刘用熙曰卒哭而祔者告
新主以当入祖庙而告祖庙以当迁他庙也既告则新
主复于寝三年丧毕遇四时之吉祭而后奉此主入庙
此周礼也传言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者谓如小祥大
祥禫则就寝特祀此主若烝尝禘之常祭则不于寝而
于庙合祭也然与周礼异矣盖传为作主故生此论其
哭惟存朝夕哭而已杜云免丧故曰卒哭非也大抵欲
以成其既葬除服之谬说耳刘用熙曰卒哭而祔者告
新主以当入祖庙而告祖庙以当迁他庙也既告则新
主复于寝三年丧毕遇四时之吉祭而后奉此主入庙
此周礼也传言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者谓如小祥大
祥禫则就寝特祀此主若烝尝禘之常祭则不于寝而
于庙合祭也然与周礼异矣盖传为作主故生此论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6a 页
曰烝尝禘于庙者就新主言耳杜氏不明此义直云宗
庙四时常祀自如旧则与上文意不贯属是左氏之言
既违礼文而元凯之说复戾传意也其谓常祀不以丧
发又以禘为三年丧毕之祭则先儒辩之矣孔氏曰文
二年公羊传曰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郑玄注
礼用公羊传之说以为虞已用主此传称祔而作主者
虞而作主礼本无文不可以公羊而疑左氏也又曲礼
疏曰说公羊者朝葬日中则作虞主郑君以二传之文
庙四时常祀自如旧则与上文意不贯属是左氏之言
既违礼文而元凯之说复戾传意也其谓常祀不以丧
发又以禘为三年丧毕之祭则先儒辩之矣孔氏曰文
二年公羊传曰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练主用栗郑玄注
礼用公羊传之说以为虞已用主此传称祔而作主者
虞而作主礼本无文不可以公羊而疑左氏也又曲礼
疏曰说公羊者朝葬日中则作虞主郑君以二传之文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6b 页
虽异其意则同皆是虞祭总了然后作主去虞实近故
公羊上系之虞谓之虞主又作主为祔所须故左氏据
祔而言按檀弓曰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重彻焉
杂记曰重既虞而埋之盖虞为丧祭祔为吉祭丧祭用
重吉祭用主重既虞则埋之者丧祭用终也将埋重必
预作主何则杂记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最后虞皆用
刚日卒哭祭用刚日明日始祔神不可一日无所依也
重与丧主不并立者神依于一也以此主之作犹是虞
公羊上系之虞谓之虞主又作主为祔所须故左氏据
祔而言按檀弓曰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重彻焉
杂记曰重既虞而埋之盖虞为丧祭祔为吉祭丧祭用
重吉祭用主重既虞则埋之者丧祭用终也将埋重必
预作主何则杂记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最后虞皆用
刚日卒哭祭用刚日明日始祔神不可一日无所依也
重与丧主不并立者神依于一也以此主之作犹是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7a 页
日故谓之虞主以吉祭自祔始故曰祔而作主士虞记
曰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谥之谓练主为吉主者后常
奉祀于庙不复易也外传国语襄王锡晋文公命晋侯
设桑主布几筵韦昭注云自以子继父用未逾年之礼
也左氏不言虞练异主郑氏通二传为一已得之使有
朝葬日中作虞主之礼则何氏必援以为说是盖公羊
妄言之耳朱子曰左氏烝尝禘于庙与王制丧三年不
祭者不合按丧不贰事贰则忘哀必无释丧服而衣祭
曰桑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谥之谓练主为吉主者后常
奉祀于庙不复易也外传国语襄王锡晋文公命晋侯
设桑主布几筵韦昭注云自以子继父用未逾年之礼
也左氏不言虞练异主郑氏通二传为一已得之使有
朝葬日中作虞主之礼则何氏必援以为说是盖公羊
妄言之耳朱子曰左氏烝尝禘于庙与王制丧三年不
祭者不合按丧不贰事贰则忘哀必无释丧服而衣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7b 页
服之礼或是大臣摄行亦无文可据东迁礼失丧祭尤
甚如襄公十六年春葬晋悼公传言改服修官烝于曲
沃皆是当时之事非必周制则然杜氏遂据以为诸侯
卒哭以后时祭不废之證非也予谓卒哭而祔此时奉
新主入庙者专为旧庙主计耳盖君已大行则庙中祢
当进而为祖曾当进而为高改题易檐正在此时若有
丧不祭则三年之鬼不其馁而且因子孙之没而废祖
父之祭亦非所以安死者也假如立君连遭大变皆或
甚如襄公十六年春葬晋悼公传言改服修官烝于曲
沃皆是当时之事非必周制则然杜氏遂据以为诸侯
卒哭以后时祭不废之證非也予谓卒哭而祔此时奉
新主入庙者专为旧庙主计耳盖君已大行则庙中祢
当进而为祖曾当进而为高改题易檐正在此时若有
丧不祭则三年之鬼不其馁而且因子孙之没而废祖
父之祭亦非所以安死者也假如立君连遭大变皆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8a 页
未及三年而崩则三君相去便已九年九年发祭可乎
彼三年不祭或者不行大祭或大祭使摄或常祭不用
盛礼盛乐繁缛其事耳决非全不祭庙也故祭庙之说
当以左传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为正至于庙制诸侯
五庙常礼也昭十二年之传曰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
外同姓于宗庙所出王之庙也同宗于祖庙始封君之
庙也同族于祢庙父庙也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宗
庙也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祖庙也吴子寿
彼三年不祭或者不行大祭或大祭使摄或常祭不用
盛礼盛乐繁缛其事耳决非全不祭庙也故祭庙之说
当以左传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为正至于庙制诸侯
五庙常礼也昭十二年之传曰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
外同姓于宗庙所出王之庙也同宗于祖庙始封君之
庙也同族于祢庙父庙也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宗
庙也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祖庙也吴子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8b 页
梦卒临于周庙则鲁有文王之庙矣此外有武宫炀宫
诗又有閟宫而哀公之时桓僖犹亲尽不毁致烦天谴
昭十八年郑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为厉王庙是郑亦
有周庙矣此春秋之庙制也称祖之法蒯聩称文王为
皇祖康叔为烈祖襄公为蒯聩之祖灵公之父则称为
文祖其可见者仅此耳
昭穆
春秋释逆祀升僖于闵三传初不异而昭穆之说注家
诗又有閟宫而哀公之时桓僖犹亲尽不毁致烦天谴
昭十八年郑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为厉王庙是郑亦
有周庙矣此春秋之庙制也称祖之法蒯聩称文王为
皇祖康叔为烈祖襄公为蒯聩之祖灵公之父则称为
文祖其可见者仅此耳
昭穆
春秋释逆祀升僖于闵三传初不异而昭穆之说注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9a 页
不同公羊云先祢后祖榖梁云先亲后祖谓僖为祢为
亲而闵为祖与左传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语意略同皆
为闵祖而僖祢也榖梁又云逆祀则是无昭穆无昭穆
则是无祖也与鲁语宗有司曰非昭穆同皆谓闵昭则
僖穆也夏父弗忌曰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是
欲以僖为昭闵为穆也故韦昭释之曰父为昭子为穆
僖为闵臣臣子一例而僖升闵上故曰非昭穆是则传
所谓逆祀者谓颠倒其昭穆南北之位也孔氏不考外
亲而闵为祖与左传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语意略同皆
为闵祖而僖祢也榖梁又云逆祀则是无昭穆无昭穆
则是无祖也与鲁语宗有司曰非昭穆同皆谓闵昭则
僖穆也夏父弗忌曰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是
欲以僖为昭闵为穆也故韦昭释之曰父为昭子为穆
僖为闵臣臣子一例而僖升闵上故曰非昭穆是则传
所谓逆祀者谓颠倒其昭穆南北之位也孔氏不考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69b 页
传及公榖传文反取何氏注谓兄弟相代昭穆同班惠
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僖是闵之庶兄继闵而立昭
穆相同位次宜在闵下则是以逆祀为升其同班上下
之次而已何氏又谓僖以臣继闵犹子继父故闵公于
文公亦犹祖也说者不详遂以三传昭穆父祖为引喻
之辞繇不知以为人后者为之子之义断之遂与经传
相悖然何氏昭穆之说他无所据汉庙制以孝惠孝文
俱为穆孝昭孝宣俱为昭何氏盖推汉事以说春秋自
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僖是闵之庶兄继闵而立昭
穆相同位次宜在闵下则是以逆祀为升其同班上下
之次而已何氏又谓僖以臣继闵犹子继父故闵公于
文公亦犹祖也说者不详遂以三传昭穆父祖为引喻
之辞繇不知以为人后者为之子之义断之遂与经传
相悖然何氏昭穆之说他无所据汉庙制以孝惠孝文
俱为穆孝昭孝宣俱为昭何氏盖推汉事以说春秋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0a 页
晋及唐宋礼官之议皆以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为昭穆
反引何氏之说以春秋跻僖公为證其所以为疑者则
曰若兄弟相代昭穆即异设令兄弟四人皆立为君如
商祖丁齐桓公之后则祖父之庙即已从毁后立者将不
得祭矣然又虑同昭穆而并立庙则七庙五庙将不足
以容于是以天子之庙而有同室异座之制有皇伯祖
考之称其说至今犹未定也窃尝以诸侯之礼推之诸
侯绝宗而兄弟不得以其属通者所以重正统也公子
反引何氏之说以春秋跻僖公为證其所以为疑者则
曰若兄弟相代昭穆即异设令兄弟四人皆立为君如
商祖丁齐桓公之后则祖父之庙即已从毁后立者将不
得祭矣然又虑同昭穆而并立庙则七庙五庙将不足
以容于是以天子之庙而有同室异座之制有皇伯祖
考之称其说至今犹未定也窃尝以诸侯之礼推之诸
侯绝宗而兄弟不得以其属通者所以重正统也公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0b 页
不得祢先君故别子为祖者所以尊宗庙也然公子不
得宗君而为人后者得为之子不得祢先君而以为人
后之义得祢所受国之君皆礼之变也兄弟本不得相
为后而亦以为人后之义治之者为诸侯上必有所承
下必有所授上无所承谓之篡下无所授谓之绝受人
之国而绝其后是篡也故非为后则不得受国变而不
失其中也既谓所受国者为祢则兄弟四人相及各祢
其祢即同四世一昭一穆祖述迭迁皆以受国为人后
得宗君而为人后者得为之子不得祢先君而以为人
后之义得祢所受国之君皆礼之变也兄弟本不得相
为后而亦以为人后之义治之者为诸侯上必有所承
下必有所授上无所承谓之篡下无所授谓之绝受人
之国而绝其后是篡也故非为后则不得受国变而不
失其中也既谓所受国者为祢则兄弟四人相及各祢
其祢即同四世一昭一穆祖述迭迁皆以受国为人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1a 页
为重也使非受国为人后则支子自无干正统承宗庙
之理安可以后立不得祭其祖为嫌而轻受国之恩昧
为后之义乎然则祖丁齐桓四子代立祭享宗庙与父
子四世相承者何异使其世有适嗣亦终不免于祧安
可以庙毁于子而昧其子有贵贱本不当俱立乎后世
受国与天下者遂废为人后之礼其忘君臣之义以轻
正统乱昭穆之法以渎宗庙皆流俗不经之论使然而
其失繇汉文帝始汉文自藩邸入继大统不后惠帝而
之理安可以后立不得祭其祖为嫌而轻受国之恩昧
为后之义乎然则祖丁齐桓四子代立祭享宗庙与父
子四世相承者何异使其世有适嗣亦终不免于祧安
可以庙毁于子而昧其子有贵贱本不当俱立乎后世
受国与天下者遂废为人后之礼其忘君臣之义以轻
正统乱昭穆之法以渎宗庙皆流俗不经之论使然而
其失繇汉文帝始汉文自藩邸入继大统不后惠帝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1b 页
祢高祖其后遂以惠帝文帝共为一代则同室异座皇
伯祖考之无稽皆末流所必至也若谓兄弟同班立庙
将无所容则不得为昭穆之说非礼意明矣以三传所
释相同必有所本而注家自汨乱之使议礼者失其所
依故不可无辩按赵氏此说洒洒数百言亦侈矣果若
兹则全从受国之恩以势利上起见是有君臣而无父
子重社稷而轻彝伦也且必伸其说即祖丁齐桓四子
代立亦若可以即祧近祖而无害矣岂先王立教之道
伯祖考之无稽皆末流所必至也若谓兄弟同班立庙
将无所容则不得为昭穆之说非礼意明矣以三传所
释相同必有所本而注家自汨乱之使议礼者失其所
依故不可无辩按赵氏此说洒洒数百言亦侈矣果若
兹则全从受国之恩以势利上起见是有君臣而无父
子重社稷而轻彝伦也且必伸其说即祖丁齐桓四子
代立亦若可以即祧近祖而无害矣岂先王立教之道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2a 页
哉乃若榖梁本旨原是颠倒昭穆盖顺祀则闵为昭僖
为穆跻祀则僖为昭闵为穆无兄弟同班之说兄弟同
班则自汉惠文合为一代之礼千古殊不可易后人因
惠文之得礼而遐推祖丁齐桓亦必同班盖想当然耳
朝聘
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
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大行人侯服岁一
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
为穆跻祀则僖为昭闵为穆无兄弟同班之说兄弟同
班则自汉惠文合为一代之礼千古殊不可易后人因
惠文之得礼而遐推祖丁齐桓亦必同班盖想当然耳
朝聘
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
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大行人侯服岁一
见甸服二岁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2b 页
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凡诸侯之邦交世相朝也殷
相聘也又曰天子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昭十三年叔向
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
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夫曰明王则此似三代
之制也齐桓公于僖公七年盟于宁母修礼于诸侯官
受方物是年公子友如齐及十年十三年十五年公如
齐以为合三年而聘五岁而朝之法昭三年子太叔曰
昔文襄之伯也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
相聘也又曰天子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昭十三年叔向
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
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夫曰明王则此似三代
之制也齐桓公于僖公七年盟于宁母修礼于诸侯官
受方物是年公子友如齐及十年十三年十五年公如
齐以为合三年而聘五岁而朝之法昭三年子太叔曰
昔文襄之伯也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3a 页
恊而盟襄公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
不见于书岂即子太叔所称者乎左氏曰诸侯五年再
相朝以脩王命古之制也又曰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
大国聘焉榖梁曰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时正也考礼修
德以尊天子也公羊曰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此皆
周官记述朝聘之节也疏数不一引證不符赵子常曰
桓公创伯之初未遑定制故庄公三如齐皆以事行至
僖七年以后所行乃齐桓会于宁母始定其制以为诸
不见于书岂即子太叔所称者乎左氏曰诸侯五年再
相朝以脩王命古之制也又曰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
大国聘焉榖梁曰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时正也考礼修
德以尊天子也公羊曰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此皆
周官记述朝聘之节也疏数不一引證不符赵子常曰
桓公创伯之初未遑定制故庄公三如齐皆以事行至
僖七年以后所行乃齐桓会于宁母始定其制以为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3b 页
侯朝伯主之礼与尚书周官六年五服一朝相类不自
知其僣也僖十七年桓公卒故仅再朝而已子太叔之
说岂文襄尝举齐桓之典而主盟日浅故诸侯有不尽
从其令者乎诸侯五年再相朝之说记于文十五年之
曹伯来朝夫所谓古制既与周礼不合而春秋之世小
国朝鲁鲁朝大国近或一二年远或十馀年或间世不
朝迟速皆无常准左氏唯见十一年曹伯来朝至此又
来适合子太叔五岁之数遂以其说为传而不知其制
知其僣也僖十七年桓公卒故仅再朝而已子太叔之
说岂文襄尝举齐桓之典而主盟日浅故诸侯有不尽
从其令者乎诸侯五年再相朝之说记于文十五年之
曹伯来朝夫所谓古制既与周礼不合而春秋之世小
国朝鲁鲁朝大国近或一二年远或十馀年或间世不
朝迟速皆无常准左氏唯见十一年曹伯来朝至此又
来适合子太叔五岁之数遂以其说为传而不知其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4a 页
实始于齐桓尔叔向之说杜氏谓三年一朝六年一会
十二年一盟凡八聘四朝再会王一巡狩盟于方岳之
下其朝聘之节太数故先儒以周礼大行人所职为得
中盖成周之礼非唯左氏不能详当时名大夫如叔向
亦不得其真矣今以春秋所载者衷之朝者诸侯朝天
子小国朝大国之礼也聘者与国自相往来及天子所
以交诸侯之礼也故公朝于王所曰朝榖伯邓侯来鲁
曰朝天子使宰周公来曰聘大夫相往来亦曰聘等国
十二年一盟凡八聘四朝再会王一巡狩盟于方岳之
下其朝聘之节太数故先儒以周礼大行人所职为得
中盖成周之礼非唯左氏不能详当时名大夫如叔向
亦不得其真矣今以春秋所载者衷之朝者诸侯朝天
子小国朝大国之礼也聘者与国自相往来及天子所
以交诸侯之礼也故公朝于王所曰朝榖伯邓侯来鲁
曰朝天子使宰周公来曰聘大夫相往来亦曰聘等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4b 页
诸侯相往来或以事或以朝皆曰如见诸侯不可言朝
也本国大夫之京师或以事或以聘皆曰如见人臣不
可言聘也小国不能行朝聘礼如介葛卢曰来王朝之
臣不以聘礼至如祭伯者亦曰来此春秋笔削之体也
行人世相朝盖指小国而言左氏公朝晋等语乃为命
谦言承习俗语耳非实事也啖氏曰礼所谓诸侯相朝
者两君相见公羊曰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是也榖
梁曰聘诸侯非正也其说非是然则周礼天子时聘以
也本国大夫之京师或以事或以聘皆曰如见人臣不
可言聘也小国不能行朝聘礼如介葛卢曰来王朝之
臣不以聘礼至如祭伯者亦曰来此春秋笔削之体也
行人世相朝盖指小国而言左氏公朝晋等语乃为命
谦言承习俗语耳非实事也啖氏曰礼所谓诸侯相朝
者两君相见公羊曰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是也榖
梁曰聘诸侯非正也其说非是然则周礼天子时聘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5a 页
结诸侯之好非乎赵子常曰周制诸侯于天子有见有
贡而无聘问见谓大宗伯朝觐以下六礼贡谓小行人
春入贡也聘问者上之所以交乎下也东迁小国于大
国有朝无聘诸侯不朝贡天子而以聘礼上问如邦交
诸侯之伉也观传记晋韩宣子聘于朝辞曰晋士起将
归时事于宰旅王曰辞不失旧则诸侯于天子言聘非
旧制可知盖繇周室既衰虽聘问之礼亦不能常故左
氏不复辩然不失为实录也郑氏因以释周官时聘殷
贡而无聘问见谓大宗伯朝觐以下六礼贡谓小行人
春入贡也聘问者上之所以交乎下也东迁小国于大
国有朝无聘诸侯不朝贡天子而以聘礼上问如邦交
诸侯之伉也观传记晋韩宣子聘于朝辞曰晋士起将
归时事于宰旅王曰辞不失旧则诸侯于天子言聘非
旧制可知盖繇周室既衰虽聘问之礼亦不能常故左
氏不复辩然不失为实录也郑氏因以释周官时聘殷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5b 页
頫误矣成十三年三月传我公及诸侯朝王而书曰如
京师者何也终春秋之世鲁君朝王者凡三僖二十八
年两朝于王所晋文尊周攘夷复脩齐桓之绩鲁僖从
伯令以朝天王最为得正若成公将会诸侯假道京师
伐秦不可过天子而不朝是如周以晋故而非特朝也
书曰如不与其朝也故当朝而意不在朝即成公之过
京师不许其朝不当朝而意在于朝即僖公之两如齐
亦不许其朝考春秋之笔削而朝聘之礼著矣一说以
京师者何也终春秋之世鲁君朝王者凡三僖二十八
年两朝于王所晋文尊周攘夷复脩齐桓之绩鲁僖从
伯令以朝天王最为得正若成公将会诸侯假道京师
伐秦不可过天子而不朝是如周以晋故而非特朝也
书曰如不与其朝也故当朝而意不在朝即成公之过
京师不许其朝不当朝而意在于朝即僖公之两如齐
亦不许其朝考春秋之笔削而朝聘之礼著矣一说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6a 页
为夷周于列国而曰如一说以为等鲁君于鲁臣而曰
如皆非也赵氏曰如者始行则书之未成礼之辞亦非
也
会盟
春秋有特盟有参盟有同盟石门于咸特盟之始终也
瓦屋鄟陵参盟之始终也凡伯之未起与伯之已衰则
特盟参盟作周盟则在伯之方起与伯之将衰者也齐
桓公定伯先交鲁鲁望国又援国也得鲁而天下可图
如皆非也赵氏曰如者始行则书之未成礼之辞亦非
也
会盟
春秋有特盟有参盟有同盟石门于咸特盟之始终也
瓦屋鄟陵参盟之始终也凡伯之未起与伯之已衰则
特盟参盟作周盟则在伯之方起与伯之将衰者也齐
桓公定伯先交鲁鲁望国又援国也得鲁而天下可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6b 页
十三年与鲁有柯之盟特盟也至十六年而齐与八国
同盟于幽齐桓初合诸侯为盟主也左传郑成也前年
秋郑伐宋今年夏诸侯伐郑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
楚伐郑故郑有此成也二十七年又与四国同盟于幽
有陈侯盖陈乱而齐纳敬仲郑获成于楚皆有二心以
是再同盟焉齐桓主伯四十馀年惟此二盟言同至僖
公二年贯之盟五年首止之盟七年宁母之盟八年洮
之盟九年葵丘之盟十五年牡丘之盟不必言同盖同
同盟于幽齐桓初合诸侯为盟主也左传郑成也前年
秋郑伐宋今年夏诸侯伐郑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
楚伐郑故郑有此成也二十七年又与四国同盟于幽
有陈侯盖陈乱而齐纳敬仲郑获成于楚皆有二心以
是再同盟焉齐桓主伯四十馀年惟此二盟言同至僖
公二年贯之盟五年首止之盟七年宁母之盟八年洮
之盟九年葵丘之盟十五年牡丘之盟不必言同盖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7a 页
者为不同而言也伯业至此不须言同矣十七年而齐
桓卒晋文主伯八年惟僖二十八年践土二十九年翟
泉二盟耳文公攘楚尊周事业尤烈岂友邦诸国有不
同心乎二盟不书同何也盖齐桓当东周之初诸侯草
野桓公经营收拾必三十年而后就绪为之甚难故书
同若晋文𦂳接齐桓人心未解伯灵不歇本无甚异何
必言同此二盟所以不书同也文公十四年为晋灵公
之八年灵公虽不君乎然赵盾为政传载从于楚者服
桓卒晋文主伯八年惟僖二十八年践土二十九年翟
泉二盟耳文公攘楚尊周事业尤烈岂友邦诸国有不
同心乎二盟不书同何也盖齐桓当东周之初诸侯草
野桓公经营收拾必三十年而后就绪为之甚难故书
同若晋文𦂳接齐桓人心未解伯灵不歇本无甚异何
必言同此二盟所以不书同也文公十四年为晋灵公
之八年灵公虽不君乎然赵盾为政传载从于楚者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7b 页
新城之盟始复书同自幽以来未之有也林氏曰同盟
至新城而再见此后不曰同盟者寡矣宣十二年晋有
邲之败楚庄欲伯景公为是惧而纠宋卫二国为清丘
之盟则书同十七年鲁与楚通中国甚危故为断道之
盟则书同晋与齐有鞍之战齐人败绩诸侯畏晋而窃
与楚盟其成二年蜀之盟不书同者主楚人也成五年
郑伯如楚诉许不胜归成于晋为虫牢之盟则书同七
年景公合八国之君亲往救郑故七年为马陵之盟则
至新城而再见此后不曰同盟者寡矣宣十二年晋有
邲之败楚庄欲伯景公为是惧而纠宋卫二国为清丘
之盟则书同十七年鲁与楚通中国甚危故为断道之
盟则书同晋与齐有鞍之战齐人败绩诸侯畏晋而窃
与楚盟其成二年蜀之盟不书同者主楚人也成五年
郑伯如楚诉许不胜归成于晋为虫牢之盟则书同七
年景公合八国之君亲往救郑故七年为马陵之盟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8a 页
书同汶阳之田一与一夺诸侯贰于晋九年晋会于蒲
以寻马陵之盟则书同成十五年晋为戚之盟以讨曹
负刍诛弑逆整纲常大举也故书同是时为晋厉公之
五年矣十五年同盟于柯陵伐郑而后盟寻戚之盟也
十八年楚子重救彭城伐宋于是晋悼公初立同盟于
虚朾悼公之伯与桓文同诸侯无不诚服可以不书同
然而襄三年同盟于鸡泽九年同盟于戏十一年同盟
于亳城北皆书同时至于此人心岌岌亦不得不书同
以寻马陵之盟则书同成十五年晋为戚之盟以讨曹
负刍诛弑逆整纲常大举也故书同是时为晋厉公之
五年矣十五年同盟于柯陵伐郑而后盟寻戚之盟也
十八年楚子重救彭城伐宋于是晋悼公初立同盟于
虚朾悼公之伯与桓文同诸侯无不诚服可以不书同
然而襄三年同盟于鸡泽九年同盟于戏十一年同盟
于亳城北皆书同时至于此人心岌岌亦不得不书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8b 页
也十六年为晋平公之元年会于溴梁此晋新政也然
而令大夫盟矣故不言同前已言同围齐而后不言同
省文也十九年祝柯之盟也已言同围齐而盟止加一
齐仍是围齐之诸侯而不言同者二十年澶渊之盟也
晋楚同主而不书同者二十七年宋之盟也若二十五
年晋侯会十一国于夷仪伐齐八月同盟于重丘左传
齐成故也说者谓晋平之盟不言同此言同者去楚从
晋故也然哉昭十三年书同盟于平丘者齐人不欲盟
而令大夫盟矣故不言同前已言同围齐而后不言同
省文也十九年祝柯之盟也已言同围齐而盟止加一
齐仍是围齐之诸侯而不言同者二十年澶渊之盟也
晋楚同主而不书同者二十七年宋之盟也若二十五
年晋侯会十一国于夷仪伐齐八月同盟于重丘左传
齐成故也说者谓晋平之盟不言同此言同者去楚从
晋故也然哉昭十三年书同盟于平丘者齐人不欲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9a 页
要之乃可故书同盟晋复合诸侯也晋合诸侯繇是止
鄟陵之后参盟复作晋非盟主矣齐氏曰经书同盟者
十有六幽幽新城清丘断道虫牢马陵蒲戚柯陵虚朾
鸡泽戏亳城北重丘平丘其载辞若曰同救灾患同恤
祸乱同奖王室同讨不服皆天下之辞所谓公言之也
其不书同者若垂陇若澶渊若祝柯若溴梁若皋鼬或
以复仇或以平怨或专自大夫或志于黩货或宋楚主
盟或两国特相盟或侯伯不与盟皆一国之辞所谓私
鄟陵之后参盟复作晋非盟主矣齐氏曰经书同盟者
十有六幽幽新城清丘断道虫牢马陵蒲戚柯陵虚朾
鸡泽戏亳城北重丘平丘其载辞若曰同救灾患同恤
祸乱同奖王室同讨不服皆天下之辞所谓公言之也
其不书同者若垂陇若澶渊若祝柯若溴梁若皋鼬或
以复仇或以平怨或专自大夫或志于黩货或宋楚主
盟或两国特相盟或侯伯不与盟皆一国之辞所谓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79b 页
言之也若夫天下之辞公言之而不书同者首止宁母
洮葵丘牡丘践土翟泉七盟是也皆桓文之盛而不书
同又有以见天下之一乎齐晋也故以十六盟视一时
之不同者则同盟为愈以首止葵丘践土七盟视十六
盟之同盟者则不同为盛盖以其有不同者然后书同
以别之既曰无不同矣夫又何书同之有胡传同盟或
以为有三例一则王臣预盟而书同二则诸侯同欲而
书同三则恶其反覆而书同夫恶其反覆与诸侯同欲
洮葵丘牡丘践土翟泉七盟是也皆桓文之盛而不书
同又有以见天下之一乎齐晋也故以十六盟视一时
之不同者则同盟为愈以首止葵丘践土七盟视十六
盟之同盟者则不同为盛盖以其有不同者然后书同
以别之既曰无不同矣夫又何书同之有胡传同盟或
以为有三例一则王臣预盟而书同二则诸侯同欲而
书同三则恶其反覆而书同夫恶其反覆与诸侯同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0a 页
而书同信矣王臣预盟而书同义则未安盟于女栗及
苏子也而不书同盟于洮于翟泉会王人也而不书同
会于柯陵之岁夏伐郑楚人师于首止而诸侯还冬伐
郑楚人师于汝上而诸侯还鸡泽之盟陈袁侨如会楚
师在繁阳而韩献子惧平丘之行楚弃疾立复封陈蔡
而中国恐是知此三盟者诸侯皆有戒心而修盟故称
同不以尹子单子刘子亦预此盟而讥之也即胡所言
诸侯同欲恶其反覆亦未尽合若有戒心者以该同盟
苏子也而不书同盟于洮于翟泉会王人也而不书同
会于柯陵之岁夏伐郑楚人师于首止而诸侯还冬伐
郑楚人师于汝上而诸侯还鸡泽之盟陈袁侨如会楚
师在繁阳而韩献子惧平丘之行楚弃疾立复封陈蔡
而中国恐是知此三盟者诸侯皆有戒心而修盟故称
同不以尹子单子刘子亦预此盟而讥之也即胡所言
诸侯同欲恶其反覆亦未尽合若有戒心者以该同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0b 页
实为得之人自为盟者三桓十一年恶曹中国未有伯
而人自为盟也僖二十一年鹿上中国始无伯而人自
为盟也宣十二年清丘中国又将无伯而人自为盟也
侵伐一
侵伐春秋大事也而侵伐二字终无能名其义者左氏
曰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榖
梁曰苞人民驱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胡氏曰
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赵氏曰称罪致讨曰伐
而人自为盟也僖二十一年鹿上中国始无伯而人自
为盟也宣十二年清丘中国又将无伯而人自为盟也
侵伐一
侵伐春秋大事也而侵伐二字终无能名其义者左氏
曰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榖
梁曰苞人民驱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胡氏曰
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赵氏曰称罪致讨曰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1a 页
无名行师曰侵总而论之齐侯侵蔡晋侯侵楚用大师
总数国若无鼓钟何以进止觕侵精伐盖以浅深为义
也按前后有侵师至破其国而伐师不深者殊多则公
羊之例又非矣郑人伐卫邾郑伐宋报仇雪怨不得称
讨既用大师总数国不得言潜齐桓伐楚不战而服又
岂有坏宫室伐树木之事乎陆氏曰春秋书侵者凡五
十有七其可验者亦可略举如僖二十六年齐人侵我
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据公闻有寇追之已不及则
总数国若无鼓钟何以进止觕侵精伐盖以浅深为义
也按前后有侵师至破其国而伐师不深者殊多则公
羊之例又非矣郑人伐卫邾郑伐宋报仇雪怨不得称
讨既用大师总数国不得言潜齐桓伐楚不战而服又
岂有坏宫室伐树木之事乎陆氏曰春秋书侵者凡五
十有七其可验者亦可略举如僖二十六年齐人侵我
西鄙公追齐师至酅弗及据公闻有寇追之已不及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1b 页
无名之验也定四年大会于召陵侵楚据左氏本谋伐
楚以荀寅之言而止足明不称罪致讨但侵掠而已又
自成公以前书侵者凡四十戎狄居其半即是戎狄侵
掠无名之验所谓无名行师庶几近之然通春秋所书
凡战凡伐凡围凡灭又安得有名也然则柰何曰周官
曰负固不服则侵之贼贤害民则伐之侵者入其一隅
扰其一角浸渐以至之义伐者以兵击刺见敌辄杀夹
振以伐之义予盖读乐记而恍然知伐之义也夫子答
楚以荀寅之言而止足明不称罪致讨但侵掠而已又
自成公以前书侵者凡四十戎狄居其半即是戎狄侵
掠无名之验所谓无名行师庶几近之然通春秋所书
凡战凡伐凡围凡灭又安得有名也然则柰何曰周官
曰负固不服则侵之贼贤害民则伐之侵者入其一隅
扰其一角浸渐以至之义伐者以兵击刺见敌辄杀夹
振以伐之义予盖读乐记而恍然知伐之义也夫子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2a 页
宾牟贾曰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注谓夹
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也武舞战象也
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牧誓曰今日之事不愆于
四伐五伐乃止齐焉则伐者一击一刺之事其文以人
用戈其意可会不见戎伐凡伯于楚丘乎凡伯孑然一
身有何徒众而必词用声讨容用钟鼓乎戎人不过伺
其行间以戈取之耳故一人言伐凡伯是也一家言伐
昭二十二年伐单氏之宫是也一邑言伐伐于馀丘是
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以为节也武舞战象也
每奏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牧誓曰今日之事不愆于
四伐五伐乃止齐焉则伐者一击一刺之事其文以人
用戈其意可会不见戎伐凡伯于楚丘乎凡伯孑然一
身有何徒众而必词用声讨容用钟鼓乎戎人不过伺
其行间以戈取之耳故一人言伐凡伯是也一家言伐
昭二十二年伐单氏之宫是也一邑言伐伐于馀丘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2b 页
也一国言伐郑人伐卫之类是也孟子天子讨而不伐
诸侯伐而不讨二语尤可互證盖古者某国有罪天子
声其罪而讨之若率师以行干戈杀伐固诸侯事耳可
见侵非必无钟鼓第以掠封疆入城邑为事伐非必无
文告第以称干戈用击刺为事大武之乐原表武功證
义之最切者也书灭亦有不同灭者残杀殄绝之谓或
有灭其国而君位未必绝者如楚人之灭夔以夔子归
或有灭其君而国不灭者如胡子髡沈子逞之灭或有
诸侯伐而不讨二语尤可互證盖古者某国有罪天子
声其罪而讨之若率师以行干戈杀伐固诸侯事耳可
见侵非必无钟鼓第以掠封疆入城邑为事伐非必无
文告第以称干戈用击刺为事大武之乐原表武功證
义之最切者也书灭亦有不同灭者残杀殄绝之谓或
有灭其国而君位未必绝者如楚人之灭夔以夔子归
或有灭其君而国不灭者如胡子髡沈子逞之灭或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3a 页
灭国灭君而空其地弗有者如楚之于陈彼九伐之法
外内乱鸟兽行灭之此一人之污行恶不及民岂有以
一人之身而并其先人社稷殄绝之乎读春秋者不知
此法曲生异义于昭八年楚灭陈而九年书陈灾则曰
存陈也书存陈者不与楚子之专灭也于定六年郑人
灭许以许男斯归而哀元年许男从楚子围蔡则曰楚
复封之也不书其封者不与楚子之专封也不亦支乎
若左氏于取邿之传曰用大师曰灭公羊于鸡父之传
外内乱鸟兽行灭之此一人之污行恶不及民岂有以
一人之身而并其先人社稷殄绝之乎读春秋者不知
此法曲生异义于昭八年楚灭陈而九年书陈灾则曰
存陈也书存陈者不与楚子之专灭也于定六年郑人
灭许以许男斯归而哀元年许男从楚子围蔡则曰楚
复封之也不书其封者不与楚子之专封也不亦支乎
若左氏于取邿之传曰用大师曰灭公羊于鸡父之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3b 页
曰君死于位曰灭二语似得之矣
侵伐二
王樵氏曰书来战甚其来者也书战于某义不在胜败
故不录也公羊云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绩也恐未必然
也榖梁云内讳败举其可道者春秋无讳败之义乾时
何以不讳乎凡以兵围其国都曰围围他国之邑皆系
其国如宋人伐郑围长葛楚人伐宋围缗是也不系者
皆变也义各见本传凡内自围者叛邑围费围成是也
侵伐二
王樵氏曰书来战甚其来者也书战于某义不在胜败
故不录也公羊云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绩也恐未必然
也榖梁云内讳败举其可道者春秋无讳败之义乾时
何以不讳乎凡以兵围其国都曰围围他国之邑皆系
其国如宋人伐郑围长葛楚人伐宋围缗是也不系者
皆变也义各见本传凡内自围者叛邑围费围成是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4a 页
围不言伐如楚人围许宋人围曹兵已傅其国都故不
假言伐若伐国围邑则言伐言围入者得而不居公羊
之说是也榖梁云入内弗受也此自归入之例与用兵
之入不同惟隐五年我入祊可用此义言不当入也赵
氏曰左氏凡书取言易也榖梁亦云取易辞也又云凡
克邑不用师徒曰取余谓凡系属外而我克有之不论
难易一切称取其言伐某取某者是用师徒也或以势
胁或招收而得之既不侵伐不用师徒然取之非正皆
假言伐若伐国围邑则言伐言围入者得而不居公羊
之说是也榖梁云入内弗受也此自归入之例与用兵
之入不同惟隐五年我入祊可用此义言不当入也赵
氏曰左氏凡书取言易也榖梁亦云取易辞也又云凡
克邑不用师徒曰取余谓凡系属外而我克有之不论
难易一切称取其言伐某取某者是用师徒也或以势
胁或招收而得之既不侵伐不用师徒然取之非正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4b 页
为力得春秋之义在辩其得之邪正固不当唯以师徒
为例也啖氏曰王师不言战无敌也败则但书败而已
人臣无敌君之义虽君能败臣之师亦不言败不许其
有师徒以敌君者也郑伯败段之师曰克即其义也但
书能破之而已时若有王师败诸侯之师亦当言克也
赵氏曰兵出殊称何也或称师或称人或称帅师或称
某正名分也王命之大夫曰某具名氏也君命之大夫
曰某人成公以前侵伐称人者多不必皆君命之卿下
为例也啖氏曰王师不言战无敌也败则但书败而已
人臣无敌君之义虽君能败臣之师亦不言败不许其
有师徒以敌君者也郑伯败段之师曰克即其义也但
书能破之而已时若有王师败诸侯之师亦当言克也
赵氏曰兵出殊称何也或称师或称人或称帅师或称
某正名分也王命之大夫曰某具名氏也君命之大夫
曰某人成公以前侵伐称人者多不必皆君命之卿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5a 页
大夫称师内外同内之师少则但称伐或称及内师多
者称师庄八年师及齐师围郕之类是也少则但称伐
称及桓十七年及宋人卫人伐邾之类是也大夫书帅
师纪其为将也不书帅师不成师也外则一之莫能详
也君不称师重君也戎狄举号贱之也公羊曰将尊师
众曰某帅师将尊师少曰某此例施于内师则可于外
则不可何者凡外国来告侵伐但言其将何能悉以众
寡来告乎且春秋意在褒贬其事之是非不必须知其
者称师庄八年师及齐师围郕之类是也少则但称伐
称及桓十七年及宋人卫人伐邾之类是也大夫书帅
师纪其为将也不书帅师不成师也外则一之莫能详
也君不称师重君也戎狄举号贱之也公羊曰将尊师
众曰某帅师将尊师少曰某此例施于内师则可于外
则不可何者凡外国来告侵伐但言其将何能悉以众
寡来告乎且春秋意在褒贬其事之是非不必须知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5b 页
众寡也公羊又云将卑师少称人按前后称人以围者
凡十五若将卑师少何能围国益知外师不可以多少
为目也赵子常曰凡君将不言帅师古者君行师从言
君将则师行可知大夫将言帅师师重与大夫等也微
者不言将者大夫非卿名氏不登于策公羊又曰君子
不言帅师书其重者此策书之法通内外言之唯将卑
师少称人外与内异以本国之史不可复言某人故内
微者不言将外师虽君大夫将有变文称人者师重与
凡十五若将卑师少何能围国益知外师不可以多少
为目也赵子常曰凡君将不言帅师古者君行师从言
君将则师行可知大夫将言帅师师重与大夫等也微
者不言将者大夫非卿名氏不登于策公羊又曰君子
不言帅师书其重者此策书之法通内外言之唯将卑
师少称人外与内异以本国之史不可复言某人故内
微者不言将外师虽君大夫将有变文称人者师重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6a 页
大夫等故兼称之今考未经笔削之文若邾人郑人伐
宋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之类知此例实得当时史法
其君大夫将而称师称人者皆笔削之法不入例赵伯
循谓称人以围者甚众将卑师少何能围国盖不知春
秋所谓师者不可以二千五百人为限终年帅师国非
一师传言师少非不成师其曰师众师少皆以成师而
言将尊谓卿将卑为大夫之非卿者何以不能围国也
会及
宋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之类知此例实得当时史法
其君大夫将而称师称人者皆笔削之法不入例赵伯
循谓称人以围者甚众将卑师少何能围国盖不知春
秋所谓师者不可以二千五百人为限终年帅师国非
一师传言师少非不成师其曰师众师少皆以成师而
言将尊谓卿将卑为大夫之非卿者何以不能围国也
会及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6b 页
春秋之事多半会盟战伐而书法以及会二字综其凡
公羊曰及者我欲之会者外为志也说者以为此仅可
施于我鲁而不可槩之天下然即我鲁亦正未足槩也
公羊不过因隐初年一二事断其见耳彼见公即位而
欲求好于邾故以及邾之盟为我所欲见戎请盟以为
公会戎于潜为彼所欲然将下条公及戎盟于唐相比
即不通也如以及戎之盟为彼所欲则于书法又不合
且十一年入许郑所欲也而书公及齐侯入许何耶桓
公羊曰及者我欲之会者外为志也说者以为此仅可
施于我鲁而不可槩之天下然即我鲁亦正未足槩也
公羊不过因隐初年一二事断其见耳彼见公即位而
欲求好于邾故以及邾之盟为我所欲见戎请盟以为
公会戎于潜为彼所欲然将下条公及戎盟于唐相比
即不通也如以及戎之盟为彼所欲则于书法又不合
且十一年入许郑所欲也而书公及齐侯入许何耶桓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7a 页
元年三月公会郑伯于垂四月公及郑伯盟于越此接
月事耳公即位欲脩好于郑郑仇宋欲结鲁为援其会
其盟二国有同心焉今一则曰会一则曰及何所从耶
定四年三月召陵侵楚五月盟于皋鼬亦一事耳而召
陵书会皋鼬书及与垂越同也成二年会楚公子于蜀
称会已盟于楚称及亦与垂越同也襄二十七年叔孙
豹会于宋已称豹及盟于宋亦与垂越同也乃知凡会
凡及皆有同心如其不同则彼所不欲者必书曰郑伯
月事耳公即位欲脩好于郑郑仇宋欲结鲁为援其会
其盟二国有同心焉今一则曰会一则曰及何所从耶
定四年三月召陵侵楚五月盟于皋鼬亦一事耳而召
陵书会皋鼬书及与垂越同也成二年会楚公子于蜀
称会已盟于楚称及亦与垂越同也襄二十七年叔孙
豹会于宋已称豹及盟于宋亦与垂越同也乃知凡会
凡及皆有同心如其不同则彼所不欲者必书曰郑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7b 页
逃归我所不欲者必书曰公不与盟其真有不同而强
要之入者不过十之一二不可以槩其常也盖尝通春
秋考之会以始见之初言及以结事之成言故书法有
及盟而无及会会是大槩合众人而言及是大槩专一
二人而言故参盟以上无不称会而合诸侯之大夫间
有称及要之会止一义及有二义会止一义者会某盟
于某者以本日会本日盟也及有二义者有继事之义
有殊事之义继事之义如事已见上而下继之如桓元
要之入者不过十之一二不可以槩其常也盖尝通春
秋考之会以始见之初言及以结事之成言故书法有
及盟而无及会会是大槩合众人而言及是大槩专一
二人而言故参盟以上无不称会而合诸侯之大夫间
有称及要之会止一义及有二义会止一义者会某盟
于某者以本日会本日盟也及有二义者有继事之义
有殊事之义继事之义如事已见上而下继之如桓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8a 页
年四月越之盟以三月与郑伯已会于垂而越盟言及
定四年四月皋鼬之盟上四月已有会而下之盟言及
是也殊事之义若在我鲁则以内及外无不言及其外
国则皆于战伐见之公羊曰伐人者为客被伐者为主
陆氏曰主人服则客不战故战繇主人此恒法也盖以
受伐者及人耳然如鄢陵之战郑伯受伐如何称晋及
邲之战楚受伐如何称晋荀林父及甗之战齐受伐如
何称宋及赵子常曰凡战以主及客以内及外以中国
定四年四月皋鼬之盟上四月已有会而下之盟言及
是也殊事之义若在我鲁则以内及外无不言及其外
国则皆于战伐见之公羊曰伐人者为客被伐者为主
陆氏曰主人服则客不战故战繇主人此恒法也盖以
受伐者及人耳然如鄢陵之战郑伯受伐如何称晋及
邲之战楚受伐如何称晋荀林父及甗之战齐受伐如
何称宋及赵子常曰凡战以主及客以内及外以中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8b 页
及夷狄皆曰及某战可谓确尽矣故以大及小为僖十
七年之宋师及齐师战于甗以伯主及列国为哀二之
晋赵鞅帅帅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以中国及夷狄为
僖三十二之卫人及狄盟以近中国及远中国为僖十
五之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以久蛮夷及新蛮夷为昭十
七之楚人及吴战于长岸及义昭然无可异说然无及
会而有及会者一是为首止首止王世子也世子可言
会不可言及故以及施齐侯宋公而以会殊王世子书
七年之宋师及齐师战于甗以伯主及列国为哀二之
晋赵鞅帅帅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以中国及夷狄为
僖三十二之卫人及狄盟以近中国及远中国为僖十
五之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以久蛮夷及新蛮夷为昭十
七之楚人及吴战于长岸及义昭然无可异说然无及
会而有及会者一是为首止首止王世子也世子可言
会不可言及故以及施齐侯宋公而以会殊王世子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9a 页
法应尔也战伐之及独于成二年卫孙良夫帅师及齐
师战于新筑其义可商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
将侵齐齐伐鲁还与齐师遇于卫地将以受伐者为主
应书齐及将以大及小亦应书齐及然而齐猝然之遇
也齐将兵尊者微者皆不可知既是猝然之遇主将不
通仅可谓之齐师而已孙良夫为国卿以卿与师对自
应卿主之此乃以主战与猝战书及亦自然之法也故
公羊云及者我欲之会者外为志非也又云以被伐者
师战于新筑其义可商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
将侵齐齐伐鲁还与齐师遇于卫地将以受伐者为主
应书齐及将以大及小亦应书齐及然而齐猝然之遇
也齐将兵尊者微者皆不可知既是猝然之遇主将不
通仅可谓之齐师而已孙良夫为国卿以卿与师对自
应卿主之此乃以主战与猝战书及亦自然之法也故
公羊云及者我欲之会者外为志非也又云以被伐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89b 页
为主书及亦非也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以内会外以中国及蛮夷两者合书其法自应如此林
尧叟曰两伯之辞非也
称天
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桓弑君兄自立者也文
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王使召伯来会葬夫人风氏
薨庄公妾也胡氏以王锡篡弑之命赗诸侯之妾为非
礼故王不称天以贬之予初不信其说又读高新郑曰
以内会外以中国及蛮夷两者合书其法自应如此林
尧叟曰两伯之辞非也
称天
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桓弑君兄自立者也文
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王使召伯来会葬夫人风氏
薨庄公妾也胡氏以王锡篡弑之命赗诸侯之妾为非
礼故王不称天以贬之予初不信其说又读高新郑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0a 页
称天称王犹之今人有称奉圣旨焉有称奉旨焉岂以
圣旨为褒奉旨为贬则又益韪之及全录诸例同类并
观而于彼说亦不可尽非也第谓略之而不称天则可
贬之而不称天则不可于鲁而略之则可于王而略之
则不可盖人臣有锡予盛事固必隆宠君恩频繁郑重
大之称天称帝异之为龙为光不曰高天顶踵则曰小
臣陨越此人臣祗受之惊心亦颂者誇侈之常语也若
桓公锡命祗见为辱成风承赗适履其卑不惟令国典
圣旨为褒奉旨为贬则又益韪之及全录诸例同类并
观而于彼说亦不可尽非也第谓略之而不称天则可
贬之而不称天则不可于鲁而略之则可于王而略之
则不可盖人臣有锡予盛事固必隆宠君恩频繁郑重
大之称天称帝异之为龙为光不曰高天顶踵则曰小
臣陨越此人臣祗受之惊心亦颂者誇侈之常语也若
桓公锡命祗见为辱成风承赗适履其卑不惟令国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0b 页
不光抑更使王灵非贵故三书称王而不称天虽非诛
责以见贬实是等夷以示轻夫子于此下笔有不得不
略者焉不然何隐元之宰咺隐七之凡伯隐九之南季
桓四之宰渠伯纠桓五之仍叔之子桓八桓十五之家
父僖三十之宰周公叔服文元之毛伯宣十之王季子
定十四之石尚此十二使者何以皆书天王也如其义
无轻重则此十二使之举何以皆无甚恶彼三使之事
何以适有可疵读经考传灼无足疑矣其成八年天子
责以见贬实是等夷以示轻夫子于此下笔有不得不
略者焉不然何隐元之宰咺隐七之凡伯隐九之南季
桓四之宰渠伯纠桓五之仍叔之子桓八桓十五之家
父僖三十之宰周公叔服文元之毛伯宣十之王季子
定十四之石尚此十二使者何以皆书天王也如其义
无轻重则此十二使之举何以皆无甚恶彼三使之事
何以适有可疵读经考传灼无足疑矣其成八年天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1a 页
使召伯来锡公命称天子者何临诸侯曰天王君天下
曰天子二称名异而义同夫子特存其一以见我周称
号之例耳故凡予后所低徊于胡说者其前必甚违驳
于胡说者也从违驳而低徊则予非苟同明矣隐三年
秋武氏子来求赙不称天王则以三月庚戌天王崩也
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不称天王则以前八月天王崩
也又以见天子谅闇不言之制矣
书至
曰天子二称名异而义同夫子特存其一以见我周称
号之例耳故凡予后所低徊于胡说者其前必甚违驳
于胡说者也从违驳而低徊则予非苟同明矣隐三年
秋武氏子来求赙不称天王则以三月庚戌天王崩也
文九年春毛伯来求金不称天王则以前八月天王崩
也又以见天子谅闇不言之制矣
书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1b 页
书至之义左氏曰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
勋焉礼也公羊曰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谷梁
曰致君殆其往而喜其反者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按赵
子常谓告庙饮至乃人君往还常礼适与书至同时与
史法无与且舍爵策勋应惟武功始有之若二传谓危
之而后至者庶几近之然不可通于全经今详考全经
书至当作三科看又当作两科看作三科看者桓至一
也隐不书至摄位为谦不敢同于正君也二也昭定二
勋焉礼也公羊曰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谷梁
曰致君殆其往而喜其反者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按赵
子常谓告庙饮至乃人君往还常礼适与书至同时与
史法无与且舍爵策勋应惟武功始有之若二传谓危
之而后至者庶几近之然不可通于全经今详考全经
书至当作三科看又当作两科看作三科看者桓至一
也隐不书至摄位为谦不敢同于正君也二也昭定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2a 页
公无不书至昭为季氏所逐不书至是忘君也即定为
本国之地无不书定为陪臣所挟复得反正其势甚危
不书至是殆君也即如八年侵齐会瓦俱仅一月亦无
不书若他公则有书有不书矣三也故书至之法当以
桓公为正作两科看者鲁自僖公以前伯令修明未敢
有公肆欺陵者故隐桓庄三公书至甚少为一科文公
见止于晋襄公见止于楚滕薛降爵以朝杞以不恭见
伐其朝聘会盟皆迫于强令而有虞心故成襄以后书
本国之地无不书定为陪臣所挟复得反正其势甚危
不书至是殆君也即如八年侵齐会瓦俱仅一月亦无
不书若他公则有书有不书矣三也故书至之法当以
桓公为正作两科看者鲁自僖公以前伯令修明未敢
有公肆欺陵者故隐桓庄三公书至甚少为一科文公
见止于晋襄公见止于楚滕薛降爵以朝杞以不恭见
伐其朝聘会盟皆迫于强令而有虞心故成襄以后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2b 页
至者多为一科此两科者又所以为书至也桓公十八
年出行共二十四次止书二条一为二年之盟唐一为
十八年四月之伐郑故元年盟越有不书者而与戎盟
则书戎狄豺狼不可近也十三年及齐宋卫燕战有不
书者而伐郑则书是年四月伐郑七月始归历四月踰
二时也可见踰时盟戎为春秋书至之法然庄公九年
乾时之战传载公丧戎路伐国踰时何以不书赵子常
曰凡伐而战不至公已亲战书败绩则安危得失己著
年出行共二十四次止书二条一为二年之盟唐一为
十八年四月之伐郑故元年盟越有不书者而与戎盟
则书戎狄豺狼不可近也十三年及齐宋卫燕战有不
书者而伐郑则书是年四月伐郑七月始归历四月踰
二时也可见踰时盟戎为春秋书至之法然庄公九年
乾时之战传载公丧戎路伐国踰时何以不书赵子常
曰凡伐而战不至公已亲战书败绩则安危得失己著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3a 页
举其重者故不书至也其败人而不踰时者又不论矣
庄十三年冬盟于柯其踰时其踰月未可知然齐桓此
时立已五年修伯业尊周室春秋与之自此至僖公十
三年凡与齐桓盟会者十如齐者二而皆不书至自柯
之盟始焉所谓信之也无所殆也若庄二十二年之纳
币二十三年之观社二十四年之逆女与遇榖盟扈前
后错列于经而遇榖盟扈不书至纳币观社逆女则反
书至遇榖盟扈大事不书至纳币观社逆女诸事则反
庄十三年冬盟于柯其踰时其踰月未可知然齐桓此
时立已五年修伯业尊周室春秋与之自此至僖公十
三年凡与齐桓盟会者十如齐者二而皆不书至自柯
之盟始焉所谓信之也无所殆也若庄二十二年之纳
币二十三年之观社二十四年之逆女与遇榖盟扈前
后错列于经而遇榖盟扈不书至纳币观社逆女则反
书至遇榖盟扈大事不书至纳币观社逆女诸事则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3b 页
书至纵横变动不可端倪明是纳币观社逆女三行非
礼故书至以见公过且藉是见十二会盟不书至以显
信桓之义更快也赵子常所谓以不书至为恒则以书
至为义然哉若僖四年伐楚六年伐郑书至者既皆踰
时且征伐大事国家存亡安危之所系不与盟会同也
虽与齐桓盟会而历时太久则亦书至十五年牡丘三
月至九月十六年会淮十二月至明年九月皆踰三时
也此齐桓之晚年矣范宁以为齐桓德衰故危而致之
礼故书至以见公过且藉是见十二会盟不书至以显
信桓之义更快也赵子常所谓以不书至为恒则以书
至为义然哉若僖四年伐楚六年伐郑书至者既皆踰
时且征伐大事国家存亡安危之所系不与盟会同也
虽与齐桓盟会而历时太久则亦书至十五年牡丘三
月至九月十六年会淮十二月至明年九月皆踰三时
也此齐桓之晚年矣范宁以为齐桓德衰故危而致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4a 页
是矣僖二十一年冬公伐邾二十二年八月及邾人战
不书至何也其一伐一战未踰时不可知然赵氏以为
公伐小国不书与宣公伐杞伐莒同是矣二十五年冬
以楚师伐齐取榖公至自伐齐其踰时不可知然亲夷
狄伐邻国张洽氏以为危之是矣至于晋文公伯而春
秋又以待齐桓者待晋文焉故践土之盟河阳之会皆
不书至若围许而至者二十八年冬围二十九年春至
隔年踰时也僖公以前非征伐大事而踰时者必三月
不书至何也其一伐一战未踰时不可知然赵氏以为
公伐小国不书与宣公伐杞伐莒同是矣二十五年冬
以楚师伐齐取榖公至自伐齐其踰时不可知然亲夷
狄伐邻国张洽氏以为危之是矣至于晋文公伯而春
秋又以待齐桓者待晋文焉故践土之盟河阳之会皆
不书至若围许而至者二十八年冬围二十九年春至
隔年踰时也僖公以前非征伐大事而踰时者必三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4b 页
乃书文公以后踰两月一月皆书矣新城之盟扈之会
仅两月犹夏秋二时也四年秋九年春十年春公如齐
公至自齐在一月间耳又何以书盖桓公为齐所立故
屡如齐惟为齐所立故危其如齐也宣公伐莒伐杞自
从伐小国例不书若元年平州之会以定其位何安如
之自不书也成公元年蜀盟不书会吴楚之君不书也
齐桓之不致者信之也戎盟之至者殆之也吴楚僣王
猾夏非夷狄非中国既不必殆又不与其信不书至者
仅两月犹夏秋二时也四年秋九年春十年春公如齐
公至自齐在一月间耳又何以书盖桓公为齐所立故
屡如齐惟为齐所立故危其如齐也宣公伐莒伐杞自
从伐小国例不书若元年平州之会以定其位何安如
之自不书也成公元年蜀盟不书会吴楚之君不书也
齐桓之不致者信之也戎盟之至者殆之也吴楚僣王
猾夏非夷狄非中国既不必殆又不与其信不书至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5a 页
略之而已所谓美恶不嫌同辞也十年五月公会晋侯
伐郑不书至何也晋侯有疾晋人立太子州蒲以为君
会诸侯伐郑受赂而归不成君不成会不书至者亦略
之也人臣之至君所犹子之至于父母所也趋承喜乐
之尔有何危殆而书至成公十三年如京师不书是也
齐桓盟不书亦以此意待之也襄公七年鄬之会救陈
不成为时不久不书亦略之也齐桓盟会不致春秋固
以与之也晋悼公复脩伯业襄七年同盟于戏令于列
伐郑不书至何也晋侯有疾晋人立太子州蒲以为君
会诸侯伐郑受赂而归不成君不成会不书至者亦略
之也人臣之至君所犹子之至于父母所也趋承喜乐
之尔有何危殆而书至成公十三年如京师不书是也
齐桓盟不书亦以此意待之也襄公七年鄬之会救陈
不成为时不久不书亦略之也齐桓盟会不致春秋固
以与之也晋悼公复脩伯业襄七年同盟于戏令于列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5b 页
国脩器备盛糇粮归老幼居疾虎牢肆眚围郑三分四
军以敝楚故能三驾成功攘夷安夏中兴之业戏之盟
赫然比于葵丘践土焉不书至同桓文也哀公书至者
止会晋侯黄池耳鄫艾陵橐皋不书至者从伐小国例
也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不书至何也卫侯宋
皇瑗以吴徵而至虽书二会总在橐皋一事亦与会吴
不书至从同庄八年正月师次于郎传载仲庆父请
伐齐师公曰不可则公在行矣不书公讳之也然此有
军以敝楚故能三驾成功攘夷安夏中兴之业戏之盟
赫然比于葵丘践土焉不书至同桓文也哀公书至者
止会晋侯黄池耳鄫艾陵橐皋不书至者从伐小国例
也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不书至何也卫侯宋
皇瑗以吴徵而至虽书二会总在橐皋一事亦与会吴
不书至从同庄八年正月师次于郎传载仲庆父请
伐齐师公曰不可则公在行矣不书公讳之也然此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6a 页
微义治春秋者向未知也夫正月出师至秋师还历三
时也宜书至而不书者既讳公不可以目公也实在行
不可以不书至也书师还即所以至公也此又书至之
善法也文公十五年单伯至自齐单伯周大夫为齐所
执故以内辞书昭公十三年书意如至自晋二十四年
书叔孙舍至自晋皆为晋所执已得全归喜而书之书
人臣之至者止此三条夫人于本国惟归宁得礼则书
至文公九年书夫人至自齐妇人不出闺门故以出行
时也宜书至而不书者既讳公不可以目公也实在行
不可以不书至也书师还即所以至公也此又书至之
善法也文公十五年单伯至自齐单伯周大夫为齐所
执故以内辞书昭公十三年书意如至自晋二十四年
书叔孙舍至自晋皆为晋所执已得全归喜而书之书
人臣之至者止此三条夫人于本国惟归宁得礼则书
至文公九年书夫人至自齐妇人不出闺门故以出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6b 页
为殆得至为喜若如齐如晋此乱道妄行已自为殆不
必殆也此五条又书至之异义也
春秋辩义卷首五
必殆也此五条又书至之异义也
春秋辩义卷首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7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六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三
天文一
杜氏曰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一岁凡
十二交会然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
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唯正阳之月君
子忌之故有伐鼓用币之事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
春秋辩义卷首六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三
天文一
杜氏曰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一岁凡
十二交会然日月动物虽行度有大量不能不小有盈缩
故有虽交会而不食者或有频交而食者唯正阳之月君
子忌之故有伐鼓用币之事历家之说谓日光以望时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7b 页
夺月光故月食日月同会月掩日故日食食有上下者行
有高下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掩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
正相当而相掩间疏也然圣人不言月食日而以自食为
文阙于所不见孔氏曰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
为弦全照乃成望望为日光所照反得夺月光者历家之
说当日之冲有大如日者谓之闇虚闇虚当月则月必灭
光故为月食张衡灵宪曰当日之冲光常不合是谓闇虚
在星则星微在月则月食是言日夺月光故月食也若是
有高下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掩密故日光溢出皆既者
正相当而相掩间疏也然圣人不言月食日而以自食为
文阙于所不见孔氏曰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
为弦全照乃成望望为日光所照反得夺月光者历家之
说当日之冲有大如日者谓之闇虚闇虚当月则月必灭
光故为月食张衡灵宪曰当日之冲光常不合是谓闇虚
在星则星微在月则月食是言日夺月光故月食也若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8a 页
日夺月光则应每望常食而望有不食者繇其道度异也
日月异道有时而交交则相犯故日月递食交在望前朔
则日食望则月食交在望后望则月食朔则日食交正在
朔则日食既前后望不食交正在望则月食既前后朔不
食大率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道始一交则不相侵犯故
朔望不常有食也道不正交则日斜照月故月光更盛道
若正交则日冲当月故月光即灭譬如火斜照水日斜照
镜则水镜之光旁照他物若使镜正当日水正当火则水
日月异道有时而交交则相犯故日月递食交在望前朔
则日食望则月食交在望后望则月食朔则日食交正在
朔则日食既前后望不食交正在望则月食既前后朔不
食大率一百七十三日有馀而道始一交则不相侵犯故
朔望不常有食也道不正交则日斜照月故月光更盛道
若正交则日冲当月故月光即灭譬如火斜照水日斜照
镜则水镜之光旁照他物若使镜正当日水正当火则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8b 页
镜之光不能有照日之夺月亦犹是也日月同会道度相
交月掩日光故日食日夺月光故月食言月食是日光
所冲日食是月体所映故日食常在朔月食常在望也
食有上下者行有高下谓月在日南从南入食南下北
高则食起于下月在日北从北入食则食发于高是其
行有高下故食不同也故异议云月高则其食亏于上
月下则其食亏于下也日月之体大小不同相掩密者
二体相近正映其形故光得溢出而中食也相掩疏者
交月掩日光故日食日夺月光故月食言月食是日光
所冲日食是月体所映故日食常在朔月食常在望也
食有上下者行有高下谓月在日南从南入食南下北
高则食起于下月在日北从北入食则食发于高是其
行有高下故食不同也故异议云月高则其食亏于上
月下则其食亏于下也日月之体大小不同相掩密者
二体相近正映其形故光得溢出而中食也相掩疏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9a 页
二体相远月近而日远自人望之则月之所映者广故
日光不复能见而日食既也日食者实是月映之也但
日所在则月体不见圣人不言月来食日而云有食之
以自食为文阙于所不见也王伯厚曰春秋日食三十
六有甲乙者三十四历家推验者不过二十六唐一行
得二十七朔差者半本朝卫朴得三十五独庄十八年
三月古今算不入食法又曰汉日食五十三后汉七十
二唐九十三历法一百七十三日有馀一交会然春秋
日光不复能见而日食既也日食者实是月映之也但
日所在则月体不见圣人不言月来食日而云有食之
以自食为文阙于所不见也王伯厚曰春秋日食三十
六有甲乙者三十四历家推验者不过二十六唐一行
得二十七朔差者半本朝卫朴得三十五独庄十八年
三月古今算不入食法又曰汉日食五十三后汉七十
二唐九十三历法一百七十三日有馀一交会然春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199b 页
隐元年至哀二十七年凡三千一百五十四月惟三十
七食是虽交而不食也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二十四
年七月八月频食是频交而食也赵子常曰春秋日食
三十六书日书朔者二十六书日不书朔者七书朔不
书日者一不书日不书朔者二左传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则其意谓王朝日官失之非
指鲁人明矣公羊传某月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
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
七食是虽交而不食也襄二十一年九月十月二十四
年七月八月频食是频交而食也赵子常曰春秋日食
三十六书日书朔者二十六书日不书朔者七书朔不
书日者一不书日不书朔者二左传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则其意谓王朝日官失之非
指鲁人明矣公羊传某月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
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0a 页
失之后者朔在后也盖以为司历失之致日食不在正
朔故春秋削其朔日之谬者杜氏释例以长历推较经
传明隐三年二月己巳是二月朔不书朔史失之又与
左氏曰官失之者相违然长历所推春秋日食亦不尽
得不可据以释经汉书律历志叙西汉日食多在晦亦
有先晦一日者公羊此义必有所受盖圣人以日食不
在正朔苟书于经非治历明时之意故或去朔或去日
以示义凡日食在正朔者书日书朔桓三庄二十五二
朔故春秋削其朔日之谬者杜氏释例以长历推较经
传明隐三年二月己巳是二月朔不书朔史失之又与
左氏曰官失之者相违然长历所推春秋日食亦不尽
得不可据以释经汉书律历志叙西汉日食多在晦亦
有先晦一日者公羊此义必有所受盖圣人以日食不
在正朔苟书于经非治历明时之意故或去朔或去日
以示义凡日食在正朔者书日书朔桓三庄二十五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0b 页
十六三十僖五文十五及成以后惟襄十五年不书朔
馀皆书日书朔盖周历交朔之法于是始正公羊传某
月某日朔者食正朔也虽在正朔而食于夜者书朔不
书日桓十七周又以夜半为朔故得言朔日未出故不
言食史记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为夜
食按榖梁传以不言日不言朔为夜食言日不言朔为
晦食于理未当唯取夜食之说以足公羊传阙文食在
朔后者书日不书朔隐三僖十二文元宣八宣十宣十
馀皆书日书朔盖周历交朔之法于是始正公羊传某
月某日朔者食正朔也虽在正朔而食于夜者书朔不
书日桓十七周又以夜半为朔故得言朔日未出故不
言食史记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为夜
食按榖梁传以不言日不言朔为夜食言日不言朔为
晦食于理未当唯取夜食之说以足公羊传阙文食在
朔后者书日不书朔隐三僖十二文元宣八宣十宣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1a 页
七襄十五公羊传失之前者朔在前也何氏谓二日食
今按虽非正朔犹是此月所统之日故书日食在朔前
者日朔皆不书庄十八僖十五公羊传失之后者朔在
后也何氏谓晦日食今按日与月违故日朔皆不书按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公羊传记异也何氏
又悉举其后事变以当之今考前汉二百二十二年日
食五十三后汉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魏晋一百五
十年日食七十九唐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宋止
今按虽非正朔犹是此月所统之日故书日食在朔前
者日朔皆不书庄十八僖十五公羊传失之后者朔在
后也何氏谓晦日食今按日与月违故日朔皆不书按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公羊传记异也何氏
又悉举其后事变以当之今考前汉二百二十二年日
食五十三后汉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魏晋一百五
十年日食七十九唐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宋止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1b 页
嘉定十六年日食一百二十大抵世愈降而日食愈数
此天运盛衰之候也自汉惠帝而后日有岁一食晋世
至三食亦春秋所未有与他灾异不同必欲指某事为
应恐非经旨
天文二
按左氏传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公羊曰如雨者非雨也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
雨所谓不修春秋谓鲁史旧文公羊仅于此一处及之
此天运盛衰之候也自汉惠帝而后日有岁一食晋世
至三食亦春秋所未有与他灾异不同必欲指某事为
应恐非经旨
天文二
按左氏传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公羊曰如雨者非雨也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
雨所谓不修春秋谓鲁史旧文公羊仅于此一处及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2a 页
亦口传之语但左氏读如作而义遂相远未知何据又
据汉志永始中星陨如雨长二丈绎绎未至地灭不及
地尺而复即未至地灭也古今星变固有如此者其所
陨者星之光魄故虽多而不见在地之形说者谓积气
消散所致比地异尤甚盖王运至此而终矣按昭十七
年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杜预郭璞俱以孛
彗为一星今知不然者汉书注文颖曰彗孛长星其占
略同而形少异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然彗
据汉志永始中星陨如雨长二丈绎绎未至地灭不及
地尺而复即未至地灭也古今星变固有如此者其所
陨者星之光魄故虽多而不见在地之形说者谓积气
消散所致比地异尤甚盖王运至此而终矣按昭十七
年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杜预郭璞俱以孛
彗为一星今知不然者汉书注文颖曰彗孛长星其占
略同而形少异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然彗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2b 页
星光芒长参参如扫帚长星光芒有一直或竟天或十
丈或三十丈史记彗出东井齐景公以为忧晏子曰君
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孛星将出彗何惧
乎然则孛胜彗也经书星变唯有四事以其时考之皆
大异也古今天文之说甚夥其见于春秋者如此古无
有闰而闰自尧始古无有岁差而岁差自虞喜始此固
历家之密率也要皆随时以立法而非为法以合天文
王周公大圣人惟在革卦见历明随时更改之义而已
丈或三十丈史记彗出东井齐景公以为忧晏子曰君
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孛星将出彗何惧
乎然则孛胜彗也经书星变唯有四事以其时考之皆
大异也古今天文之说甚夥其见于春秋者如此古无
有闰而闰自尧始古无有岁差而岁差自虞喜始此固
历家之密率也要皆随时以立法而非为法以合天文
王周公大圣人惟在革卦见历明随时更改之义而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3a 页
盖历数之学道虽本天法终属艺圣人略推大率
不求尽符故春秋书日食曰日有食之阙于所不见
疑而未定之辞也前人失足后人以谋法垂后世愈
熟愈巧至元郭守敬一洗年法日法之拙而精之已
足千古要未有如我朝西方之学为极至者西方人
自云欧罗巴国离中国十万里开辟至今万历中年
始来朝享此方以算数为小学天文为艺学童而习
之白首益精且所造日晷甚巧时置晷于侧步影测
不求尽符故春秋书日食曰日有食之阙于所不见
疑而未定之辞也前人失足后人以谋法垂后世愈
熟愈巧至元郭守敬一洗年法日法之拙而精之已
足千古要未有如我朝西方之学为极至者西方人
自云欧罗巴国离中国十万里开辟至今万历中年
始来朝享此方以算数为小学天文为艺学童而习
之白首益精且所造日晷甚巧时置晷于侧步影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3b 页
验微细玄渺最为详确羲和以来无以尚矣其著星
数书多行于世予故于中国古今论历者不敢执信
以其所得总为形似譬如长人观天仅胜于矮耳乃
西方所主自有敬天之教中国好事有从之者其平
日修省功夫甚苦亦类于吾儒之克已然溺于地狱
天堂殊非雅正君子不必因此而泥彼也至于灾祥
徵著有主事应者刘向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
间日食地震山崩彗见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
数书多行于世予故于中国古今论历者不敢执信
以其所得总为形似譬如长人观天仅胜于矮耳乃
西方所主自有敬天之教中国好事有从之者其平
日修省功夫甚苦亦类于吾儒之克已然溺于地狱
天堂殊非雅正君子不必因此而泥彼也至于灾祥
徵著有主事应者刘向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
间日食地震山崩彗见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4a 页
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也有不主事应者欧阳修曰夫所谓灾者被于物而
可知者也水旱螟蝗之类是也异者不可知其所以然
者也日食星孛五石六鹢之类是已孔子于春秋记灾
异而不著其事应盖慎之也以为天道远非谆谆以谕
人而君子多见其变则知天之所谴告恐惧修省而已
若推其事应则有合有不合有同有不同至于不合不
同则将使君子怠焉以为偶然而不惧此其深意也乃
数也有不主事应者欧阳修曰夫所谓灾者被于物而
可知者也水旱螟蝗之类是也异者不可知其所以然
者也日食星孛五石六鹢之类是已孔子于春秋记灾
异而不著其事应盖慎之也以为天道远非谆谆以谕
人而君子多见其变则知天之所谴告恐惧修省而已
若推其事应则有合有不合有同有不同至于不合不
同则将使君子怠焉以为偶然而不惧此其深意也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4b 页
西方事应又出于二者之外余尝闻之史百度曰日食
月食由于所见无关灾眚若彗孛氛祲主水主旱固自
有说天漫漫尔六宇覆焉一星移一眚变昭昭尔天下
见焉不得为天下同灾又难指一方受害既须论本宿
之方又须论同度之线如在经度则经度当之如在纬
度则纬度当之若变动在本宿而不细推其一线之度
讵得一宿所主之地尽被其灾也既须辨五行之气又
须辨五地之壤如火星上变下值赤壤又值夏时又值
月食由于所见无关灾眚若彗孛氛祲主水主旱固自
有说天漫漫尔六宇覆焉一星移一眚变昭昭尔天下
见焉不得为天下同灾又难指一方受害既须论本宿
之方又须论同度之线如在经度则经度当之如在纬
度则纬度当之若变动在本宿而不细推其一线之度
讵得一宿所主之地尽被其灾也既须辨五行之气又
须辨五地之壤如火星上变下值赤壤又值夏时又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5a 页
剋急之政则以火遇火旱灾必甚不然则否其馀水木
以次为算若止见一星之变而不细勘其谁地之壤何
以五方应验俱不相准也史氏说殊佳恨世鲜好其学
而其人不屑以艺学为重予与诸人又不能相遇故无
繇得传近徐玄扈先生上疏修历开馆罗才一主西方
之学密率精算三年成书屹然为昭代鸿制直绍羲和
呜呼盛哉
灾异
以次为算若止见一星之变而不细勘其谁地之壤何
以五方应验俱不相准也史氏说殊佳恨世鲜好其学
而其人不屑以艺学为重予与诸人又不能相遇故无
繇得传近徐玄扈先生上疏修历开馆罗才一主西方
之学密率精算三年成书屹然为昭代鸿制直绍羲和
呜呼盛哉
灾异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5b 页
国家灾异莫盛于饥而水旱虫灾所以致饥故春秋于
我鲁之变详书之其所书星移地动及震庙火榭诸杂
灾亦止于周室耳宋陈先代齐晋大国耳不槩书也即
四国亦书其大者告者耳不悉书也天文亦止书紫微
明堂大垣舍耳不漫书也以年论之一年仅足一年之
食此常年也一榖不足曰饥五榖不熟曰大饥五榖俱
足曰有年五榖狼戾曰大有年大饥不甚值也大有年
亦不甚值也故春秋二百四十年桓公三年书有年宣
我鲁之变详书之其所书星移地动及震庙火榭诸杂
灾亦止于周室耳宋陈先代齐晋大国耳不槩书也即
四国亦书其大者告者耳不悉书也天文亦止书紫微
明堂大垣舍耳不漫书也以年论之一年仅足一年之
食此常年也一榖不足曰饥五榖不熟曰大饥五榖俱
足曰有年五榖狼戾曰大有年大饥不甚值也大有年
亦不甚值也故春秋二百四十年桓公三年书有年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6a 页
公十六年书大有年宣公十年书饥十五年书饥襄公
二十四年书大饥总此五事而已隐五年九月八年九
月两书螟庄六年秋螟高氏曰螟食苗心螽无所不食
其为灾也螟轻而螽重春秋之初灾之轻者亦书之及
其久也轻者不胜书书其重者耳不然岂隐庄之后二
百年间皆无螟耶夫天以下大地甚广也禹绩周建甚
多也天灾物害甚夥也不书无以纪其实书之将不胜
书故周天子之都四方无所不应灾异应书而地小势
二十四年书大饥总此五事而已隐五年九月八年九
月两书螟庄六年秋螟高氏曰螟食苗心螽无所不食
其为灾也螟轻而螽重春秋之初灾之轻者亦书之及
其久也轻者不胜书书其重者耳不然岂隐庄之后二
百年间皆无螟耶夫天以下大地甚广也禹绩周建甚
多也天灾物害甚夥也不书无以纪其实书之将不胜
书故周天子之都四方无所不应灾异应书而地小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6b 页
微变动不甚广赴告不必及宣十六年止书成周宣榭
火一事以见意焉夫子于各国仅取先代之旧所为三
恪者及齐晋二大国而记之当是时宋陈杞三国见于
春秋杞国甚小无所纪载陈邻于楚不甚赴告得书者
惟宋稍多庄公十一年宋大水僖公十六年石陨鹢飞
襄公九年三十年宋灾共四条陈则惟昭九年书陈灾
一事乃知榖梁以书陈灾为存陈者犹偏说也齐则惟
庄二十年齐大灾晋则惟僖十四年之沙麓崩成公五
火一事以见意焉夫子于各国仅取先代之旧所为三
恪者及齐晋二大国而记之当是时宋陈杞三国见于
春秋杞国甚小无所纪载陈邻于楚不甚赴告得书者
惟宋稍多庄公十一年宋大水僖公十六年石陨鹢飞
襄公九年三十年宋灾共四条陈则惟昭九年书陈灾
一事乃知榖梁以书陈灾为存陈者犹偏说也齐则惟
庄二十年齐大灾晋则惟僖十四年之沙麓崩成公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7a 页
年之梁山崩三事其沙麓梁山不著晋者名山大川不
以封非晋之所得有也昭十八年宋卫陈郑灾何以书
卫郑书卫郑者宋陈挈之也然四国控在中原数千里
天下心腹之地尽灾矣即非宋陈挈之自当书也上天
之变下土无不见而星宿分野各有所属亦惟三垣之
内天下所共者书之恒星经星二十八宿也恒星不见
而弥天夜明矣又星陨如雨此大异也故庄公七年四
月辛卯书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北斗极星斗柄
以封非晋之所得有也昭十八年宋卫陈郑灾何以书
卫郑书卫郑者宋陈挈之也然四国控在中原数千里
天下心腹之地尽灾矣即非宋陈挈之自当书也上天
之变下土无不见而星宿分野各有所属亦惟三垣之
内天下所共者书之恒星经星二十八宿也恒星不见
而弥天夜明矣又星陨如雨此大异也故庄公七年四
月辛卯书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北斗极星斗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7b 页
月建天之枢也故文十四年书有星孛于北斗大辰为
宋郑分野宋自当书乃其中心星为天子之明堂前星
为太子后星为庶子宸居之象也故于昭十七年书有
星孛于大辰东方鲁地也故于哀十三年书有星孛于
东方故观昭六年郑灾不书十九年郑大水不书而各
国不槩书可知也观昭二十三年周南宫极震不书昭
八年石言于晋魏榆不书昭二十七年龙见于绛郊不
书而大国小事不悉书可知也观于昭十年有星出于
宋郑分野宋自当书乃其中心星为天子之明堂前星
为太子后星为庶子宸居之象也故于昭十七年书有
星孛于大辰东方鲁地也故于哀十三年书有星孛于
东方故观昭六年郑灾不书十九年郑大水不书而各
国不槩书可知也观昭二十三年周南宫极震不书昭
八年石言于晋魏榆不书昭二十七年龙见于绛郊不
书而大国小事不悉书可知也观于昭十年有星出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8a 页
婺女不书昭二十六年齐有彗星不书而天文不漫书
可知也此春秋书灾异之法也
婚礼一
婚礼有六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徵即纳币也五
请期六亲迎即逆女也春秋独书其二纳币及逆女也
以纳币方契成逆女为事终举重之义也啖氏曰鲁往
他国纳币皆常事不书凡书皆讥也他国来亦如之纳
币使卿杜征南以为太重非礼况于亲纳庄公之亲纳
可知也此春秋书灾异之法也
婚礼一
婚礼有六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徵即纳币也五
请期六亲迎即逆女也春秋独书其二纳币及逆女也
以纳币方契成逆女为事终举重之义也啖氏曰鲁往
他国纳币皆常事不书凡书皆讥也他国来亦如之纳
币使卿杜征南以为太重非礼况于亲纳庄公之亲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8b 页
文公之公子遂皆讥也其亲丧图婚尤不待贬矣成八
年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说者谓使卿非礼又谓宋公
自命有二讥乃公羊曰录伯姬故尽其辞是也内女归
与外逆女有故则书王樵氏以为内女归于诸侯则尊
同尊同则志此与他婚礼常事不书书以志礼之失者
固不同也如此则莒庆高固大夫耳何以书乎其载逆
王后有二桓八年之逆于杞襄十五年之逆于齐鲁主
婚故书榖梁曰为之中者归之是也王樵氏又以为王
年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说者谓使卿非礼又谓宋公
自命有二讥乃公羊曰录伯姬故尽其辞是也内女归
与外逆女有故则书王樵氏以为内女归于诸侯则尊
同尊同则志此与他婚礼常事不书书以志礼之失者
固不同也如此则莒庆高固大夫耳何以书乎其载逆
王后有二桓八年之逆于杞襄十五年之逆于齐鲁主
婚故书榖梁曰为之中者归之是也王樵氏又以为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9a 页
后者天下之母不同于诸侯自合书之如此庄十八年
陈妫为惠王后宣六年齐姜为定王后何以不书乎王
姬下嫁庄公元年王姬归齐书逆书筑馆书归何其详
而缛也说者以为鲁主之不得不书然此后十一年冬
书王姬归于齐亦鲁主婚者何仅一书而足乎赵子常
曰齐鲁有不共戴天之仇方在衰麻中而天子命鲁主
婚鲁人独不可引义辞免乎故详书其事见王室与鲁
两失之是也诸侯取女立子通制则有九等之班隐元
陈妫为惠王后宣六年齐姜为定王后何以不书乎王
姬下嫁庄公元年王姬归齐书逆书筑馆书归何其详
而缛也说者以为鲁主之不得不书然此后十一年冬
书王姬归于齐亦鲁主婚者何仅一书而足乎赵子常
曰齐鲁有不共戴天之仇方在衰麻中而天子命鲁主
婚鲁人独不可引义辞免乎故详书其事见王室与鲁
两失之是也诸侯取女立子通制则有九等之班隐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09b 页
年公羊传何氏注曰礼适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
立左媵左媵无子立适侄娣适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
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是时诸侯取女立子虽不
如礼而九等班位尚存故赵孟得而言之与公羊立子
以贵不以长之说合予谓赵孟所言尚在各国耳据惠
公之妃所称孟子声子仲子即本国之贵贱尤不可不
论也盖声子早生隐公又为继室则年长于仲子可知
今不以年长之声子为仲而仲子仍命于有文在手之
立左媵左媵无子立适侄娣适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
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是时诸侯取女立子虽不
如礼而九等班位尚存故赵孟得而言之与公羊立子
以贵不以长之说合予谓赵孟所言尚在各国耳据惠
公之妃所称孟子声子仲子即本国之贵贱尤不可不
论也盖声子早生隐公又为继室则年长于仲子可知
今不以年长之声子为仲而仲子仍命于有文在手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0a 页
夫人可见声子在宋或为大夫公子所出而非东宫之
妹矣后世论公子争国者惟以年之长少定之宜其不
合于经也
婚礼二
记曰国君亲迎有故则使卿程子曰先儒皆谓诸侯当
亲迎亲迎者迎于其所馆故有亲御授绥之礼岂有委
宗庙社稷远适他国以逆妇者乎非唯诸侯大夫而下
皆然诗称文王亲迎于渭未尝出疆也赵氏曰桓夫人
妹矣后世论公子争国者惟以年之长少定之宜其不
合于经也
婚礼二
记曰国君亲迎有故则使卿程子曰先儒皆谓诸侯当
亲迎亲迎者迎于其所馆故有亲御授绥之礼岂有委
宗庙社稷远适他国以逆妇者乎非唯诸侯大夫而下
皆然诗称文王亲迎于渭未尝出疆也赵氏曰桓夫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0b 页
文姜齐僖女庄夫人哀姜先儒以为齐襄女僖夫人声
姜先儒以两会齐桓證为桓女文夫人出姜齐昭之女
鲁子叔姬所生宣夫人穆姜齐惠女成夫人齐姜盖齐
顷之女桓公使卿逆而齐侯送女于欢故书夫人至自
齐而不书翚以夫人至庄公亲迎而夫人不与公俱入
故书公至自齐而别书夫人入文公使微者逆故不书
其人且不书夫人至是致当时有贵聘贱逆之讥繇叔
姬无宠于齐昭故鲁人不使卿逆称妇者有姑之辞也
姜先儒以两会齐桓證为桓女文夫人出姜齐昭之女
鲁子叔姬所生宣夫人穆姜齐惠女成夫人齐姜盖齐
顷之女桓公使卿逆而齐侯送女于欢故书夫人至自
齐而不书翚以夫人至庄公亲迎而夫人不与公俱入
故书公至自齐而别书夫人入文公使微者逆故不书
其人且不书夫人至是致当时有贵聘贱逆之讥繇叔
姬无宠于齐昭故鲁人不使卿逆称妇者有姑之辞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1a 页
凡无姑则以夫人礼至有姑则以妇礼至或谓逆妇姜
者公自逆也盖不思君举必书之义岂有国君亲逆女
而史不书者乎况文公春至自晋必不能夏又如齐也
宣成使卿逆女书以夫人至乃史策常法凡婚礼先纳
采问名纳吉乃纳币又请期乃逆女纳采问名纳吉纳
币请期皆微者之事史不书所书者唯逆女夫人至二
事而纳币必使卿或国君亲行然后书之夫子修春秋
以国君取夫人同任社稷宗庙之重虽诸侯亲迎之礼
者公自逆也盖不思君举必书之义岂有国君亲逆女
而史不书者乎况文公春至自晋必不能夏又如齐也
宣成使卿逆女书以夫人至乃史策常法凡婚礼先纳
采问名纳吉乃纳币又请期乃逆女纳采问名纳吉纳
币请期皆微者之事史不书所书者唯逆女夫人至二
事而纳币必使卿或国君亲行然后书之夫子修春秋
以国君取夫人同任社稷宗庙之重虽诸侯亲迎之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1b 页
久废而逆女夫人至皆不可不书所以存策书之大体
也若诸侯逆女则以得礼不书详内以见实则略外以
明义也说者见僖襄昭定哀五公皆不书逆夫人遂以
为彼皆亲逆得礼故不书而此所书者皆非礼也盖蔽
于榖梁之说庄二十四年书公如齐逆女榖梁传曰亲
迎恒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不正其亲迎于齐也不知
春秋治内与治外异若吾君逆夫人虽得礼亦书也然
僖公不书逆女襄夫人逆与至薨葬皆不见于春秋何
也若诸侯逆女则以得礼不书详内以见实则略外以
明义也说者见僖襄昭定哀五公皆不书逆夫人遂以
为彼皆亲逆得礼故不书而此所书者皆非礼也盖蔽
于榖梁之说庄二十四年书公如齐逆女榖梁传曰亲
迎恒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不正其亲迎于齐也不知
春秋治内与治外异若吾君逆夫人虽得礼亦书也然
僖公不书逆女襄夫人逆与至薨葬皆不见于春秋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2a 页
也考僖公声姜盖为公子时所取齐女传言襄公薨立
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卒立敬归之妹齐归之子不言适
夫人无子则襄盖终身未尝取正适故薨葬皆不见于
经昭公娶于吴为同姓经讳不书孔氏曰坊记云鲁春
秋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同姓不得称姬旧
史盖直云夫人至自吴是去夫人之姓直书曰吴而已
仲尼修春秋以犯礼明著全去其文故今经无其事定
夫人姒氏亦为公子日所取传言哀公以公子荆之母
胡女敬归之子子野卒立敬归之妹齐归之子不言适
夫人无子则襄盖终身未尝取正适故薨葬皆不见于
经昭公娶于吴为同姓经讳不书孔氏曰坊记云鲁春
秋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同姓不得称姬旧
史盖直云夫人至自吴是去夫人之姓直书曰吴而已
仲尼修春秋以犯礼明著全去其文故今经无其事定
夫人姒氏亦为公子日所取传言哀公以公子荆之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2b 页
为夫人而以荆为太子则哀公固以妾为夫人矣若隐
公则以摄君故夫人卒不成丧不书赵氏之说如此通
计鲁十二公隐以摄君闵以幼殇故逆女不书昭娶吴
孟子不书僖定以为公子时不书哀公以为妾作夫人
不书谓得礼而书者宣元年遂之逆女成十四年之叔
孙侨如逆女二事而已夫僖定公子时所娶固诚有之
襄公生于沙随之岁其在即位时方四岁断无公子先
娶之理亦无终身不娶之理予谓襄哀二公或是聘后
公则以摄君故夫人卒不成丧不书赵氏之说如此通
计鲁十二公隐以摄君闵以幼殇故逆女不书昭娶吴
孟子不书僖定以为公子时不书哀公以为妾作夫人
不书谓得礼而书者宣元年遂之逆女成十四年之叔
孙侨如逆女二事而已夫僖定公子时所娶固诚有之
襄公生于沙随之岁其在即位时方四岁断无公子先
娶之理亦无终身不娶之理予谓襄哀二公或是聘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3a 页
二女皆卒诸侯不再娶即以二女之侄娣敬归公子荆
之母为继室故春秋无繇书其逆女也盖婚姻著代敬
宗亲迎原是大礼自国君以至庶人无不当行第古时
事简风淳出行简约若后来交结强邻系援大国师行
粮食既多不便本国事故又有不虞而必欲远道间关
以行先王之礼不亦迂阔害事乎记称有故则使卿盖
定礼者已开此方便法矣文四年逆妇姜于齐而左氏
以为卿不行非礼也则逆者是卿抑亦习见后来之常
之母为继室故春秋无繇书其逆女也盖婚姻著代敬
宗亲迎原是大礼自国君以至庶人无不当行第古时
事简风淳出行简约若后来交结强邻系援大国师行
粮食既多不便本国事故又有不虞而必欲远道间关
以行先王之礼不亦迂阔害事乎记称有故则使卿盖
定礼者已开此方便法矣文四年逆妇姜于齐而左氏
以为卿不行非礼也则逆者是卿抑亦习见后来之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3b 页
法耳若直如程子以为诸侯必不出国亲迎则又恐不
然春秋记宣元之公子遂成十四之叔孙侨如二条者
盖记礼之变也赵氏又曰国君来逆女不书卿为君逆
则书又曰纳币称使逆女不称使尤为确證盖逆女不
称使以见君当自行也譬之今差御史盐漕屯马则称
钦差巡按御史不称钦差以巡按代天子巡狩如朕亲
行耳以此观彼灼然无疑
蒐狩
然春秋记宣元之公子遂成十四之叔孙侨如二条者
盖记礼之变也赵氏又曰国君来逆女不书卿为君逆
则书又曰纳币称使逆女不称使尤为确證盖逆女不
称使以见君当自行也譬之今差御史盐漕屯马则称
钦差巡按御史不称钦差以巡按代天子巡狩如朕亲
行耳以此观彼灼然无疑
蒐狩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4a 页
赵子常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此周制四时田猎之名
也周书曰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至于敬授民时巡
狩烝尝犹自夏焉此田祭皆从夏时之證也杜氏曰传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是诸国各有常狩之处鲁
狩地大野是也此田猎有常地之说也其礼既有常时
其地又有常处故虽公狩不书即非常狩之地桓四年
公狩于郎以地远书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禚禚在
齐境以越礼书公羊传冬月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远
也周书曰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至于敬授民时巡
狩烝尝犹自夏焉此田祭皆从夏时之證也杜氏曰传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是诸国各有常狩之处鲁
狩地大野是也此田猎有常地之说也其礼既有常时
其地又有常处故虽公狩不书即非常狩之地桓四年
公狩于郎以地远书庄四年冬公及齐人狩于禚禚在
齐境以越礼书公羊传冬月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远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4b 页
也其时田之名虽言之不详所谓常事不书实史法也
自僖文而后历五公蒐狩违礼皆不书大夫专国公不
复知军政时田得失无足议矣昭八年书秋蒐于红自
是十一年之夏比蒲二十二年之春昌间定十年之夏
比蒲及十四年获麟之后比蒲凡五书赵子常曰蒐者
春田之名周之春夏寅卯辰之月兴之为得礼秋兴之
非礼也昭十一年五月齐归薨而大蒐叔向闻而讥之
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国不忌君君不
自僖文而后历五公蒐狩违礼皆不书大夫专国公不
复知军政时田得失无足议矣昭八年书秋蒐于红自
是十一年之夏比蒲二十二年之春昌间定十年之夏
比蒲及十四年获麟之后比蒲凡五书赵子常曰蒐者
春田之名周之春夏寅卯辰之月兴之为得礼秋兴之
非礼也昭十一年五月齐归薨而大蒐叔向闻而讥之
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国不忌君君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5a 页
忌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是时三家分鲁假春蒐之礼
以耀武示彊又与非时非地之蒐不同故悉书之定十
四年比蒲之蒐经书邾子来会公则凡大蒐皆公在可
见而不书公者师乘非复公有史不虚饰也桓六年八
月大阅庄八年正月治兵杜氏曰虽四时讲武犹复三
年而大习出曰治兵始治其事入曰振旅治兵礼毕整
众而还赵子常曰周制天子因四时之田而教民以武
事春曰振旅夏曰茇舍秋曰治兵冬曰大阅天子诸侯
以耀武示彊又与非时非地之蒐不同故悉书之定十
四年比蒲之蒐经书邾子来会公则凡大蒐皆公在可
见而不书公者师乘非复公有史不虚饰也桓六年八
月大阅庄八年正月治兵杜氏曰虽四时讲武犹复三
年而大习出曰治兵始治其事入曰振旅治兵礼毕整
众而还赵子常曰周制天子因四时之田而教民以武
事春曰振旅夏曰茇舍秋曰治兵冬曰大阅天子诸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5b 页
四时之田名既不异则教民以武事其礼亦同史所不
书桓公以畏齐郑之故大阅于建未之月庄公以事仇
之故治兵于子丑之春与因田习武之义不同故特书
之然庄八年治兵春秋别有微意政非子常之说所能
了也
兴作一
啖氏曰凡土功皆当以农隙之时若有难亦有非时城
者非得已也榖梁云凡城之志皆讥也此说非也凡城
书桓公以畏齐郑之故大阅于建未之月庄公以事仇
之故治兵于子丑之春与因田习武之义不同故特书
之然庄八年治兵春秋别有微意政非子常之说所能
了也
兴作一
啖氏曰凡土功皆当以农隙之时若有难亦有非时城
者非得已也榖梁云凡城之志皆讥也此说非也凡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6a 页
国之急也但问时与不时不应一切是讥浚洙作两观
新延厩之类皆当从土功之时王姬之馆以非常不论
不时也赵子常曰中城杜氏以为鲁邑宋儒本榖梁非
外民之说以为鲁国都城春秋二百四十馀年鲁人无
不修筑之理成城中城而后襄城西郛定成中城而后
哀成西郛宋儒说是也小榖左氏以为管仲之邑宋儒
谓鲁邑者本鲁人孙明复之说以鲁地有小榖而管仲
所食乃齐之榖也据昭十一年申无宇曰齐桓公城榖
新延厩之类皆当从土功之时王姬之馆以非常不论
不时也赵子常曰中城杜氏以为鲁邑宋儒本榖梁非
外民之说以为鲁国都城春秋二百四十馀年鲁人无
不修筑之理成城中城而后襄城西郛定成中城而后
哀成西郛宋儒说是也小榖左氏以为管仲之邑宋儒
谓鲁邑者本鲁人孙明复之说以鲁地有小榖而管仲
所食乃齐之榖也据昭十一年申无宇曰齐桓公城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6b 页
而寘管仲则非鲁人所城之小榖明矣城楚丘迁卫也
凡伯主之令以内辞书春城者五夏城者七冬城者十
五筑者一城诸及防城诸及郓在十二月系事之下跨
二时也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谓建戌之月角亢晨见东方毕
农务而戒事心星晨见而致筑作之物建亥之月定星
昏中而树板干日南至而毕功盖周家使民以时之制
春秋之世鲁人日不暇给平时不能修其保障遇有外
凡伯主之令以内辞书春城者五夏城者七冬城者十
五筑者一城诸及防城诸及郓在十二月系事之下跨
二时也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谓建戌之月角亢晨见东方毕
农务而戒事心星晨见而致筑作之物建亥之月定星
昏中而树板干日南至而毕功盖周家使民以时之制
春秋之世鲁人日不暇给平时不能修其保障遇有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7a 页
忧然后城要害以备难或为惧齐或为惧晋或备莒邾
或帅师而城或彊家专邑而城或争外邑而城虽非时
而不得顾虽得时亦不足称也然冬月兴功为多而独
无书秋城者则犹不以盛暑农殷时劳民也左氏唯以
书不时断之可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矣凡城必有郛
廓楼橹之制郿下邑非要害制不备故曰筑与筑囿同
庄公一年中三筑台成公盛暑筑囿其纵欲劳民可知
昭定拥虚器而筑囿三家分鲁而以此娱其君也策书
或帅师而城或彊家专邑而城或争外邑而城虽非时
而不得顾虽得时亦不足称也然冬月兴功为多而独
无书秋城者则犹不以盛暑农殷时劳民也左氏唯以
书不时断之可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矣凡城必有郛
廓楼橹之制郿下邑非要害制不备故曰筑与筑囿同
庄公一年中三筑台成公盛暑筑囿其纵欲劳民可知
昭定拥虚器而筑囿三家分鲁而以此娱其君也策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7b 页
实录而鉴戒明矣啖氏曰新作南门左氏云不时也凡
启塞从时谓作门户为启当用春分以后城□为塞当
用秋分以后顺天时以开闭也新延厩又曰不时也凡
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盖言马春分入厩秋分入牧纵
马合依时出入新厩何妨用农隙之时既非开闭之物
又何象乎赵子常曰言新见有旧言作见有加于前不
言作者仍旧制也僖公改作南门新作雉门两观新延
厩观其所书之时则时不时可见门户道桥城□墙堑
启塞从时谓作门户为启当用春分以后城□为塞当
用秋分以后顺天时以开闭也新延厩又曰不时也凡
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盖言马春分入厩秋分入牧纵
马合依时出入新厩何妨用农隙之时既非开闭之物
又何象乎赵子常曰言新见有旧言作见有加于前不
言作者仍旧制也僖公改作南门新作雉门两观新延
厩观其所书之时则时不时可见门户道桥城□墙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8a 页
皆官民之开闭不可一日阙故特随坏时而治之僖公
新作南门非治坏故传以土功之制讥之盖左氏但知
土功之不时而不知改作之非制也
兴作二
春秋兴作筑八内城二十三外城六其例有三曰城曰
筑曰新作城与筑者向未有而今创之新作者旧已坏
而仍新之不时非义固为害矣虽时且义亦书见劳民
为重事也故有时而不时者如庄二十九年之春新延
新作南门非治坏故传以土功之制讥之盖左氏但知
土功之不时而不知改作之非制也
兴作二
春秋兴作筑八内城二十三外城六其例有三曰城曰
筑曰新作城与筑者向未有而今创之新作者旧已坏
而仍新之不时非义固为害矣虽时且义亦书见劳民
为重事也故有时而不时者如庄二十九年之春新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8b 页
厩冬城诸及防庄三十一年之春筑台于郎以其用民
力为已悉矣一年三筑台或有故也然劳民不太甚乎
有不时而时者如文七年之三月城郚则备邾故襄十
五年之夏城成郛则以备齐故虽不时又何讥焉齐伯
外城二除楚丘外邢也缘陵也晋伯外城三虎牢也杞
也成周也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桓公主伯初有
此举救邢则救城邢则城据实书耳榖梁改事美功之
说殊不必然二年城楚丘赵子常以为霸者之令以内
力为已悉矣一年三筑台或有故也然劳民不太甚乎
有不时而时者如文七年之三月城郚则备邾故襄十
五年之夏城成郛则以备齐故虽不时又何讥焉齐伯
外城二除楚丘外邢也缘陵也晋伯外城三虎牢也杞
也成周也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桓公主伯初有
此举救邢则救城邢则城据实书耳榖梁改事美功之
说殊不必然二年城楚丘赵子常以为霸者之令以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9a 页
辞书之亦是或谓鲁自城也僖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
陵左传不书其人有阙也榖梁传散辞杜氏曰总曰诸
侯君臣之辞皆不必然盖诸侯会咸而归改岁各使其
大夫城缘陵若不书诸侯则此实各国同来既非戍陈
戍郑之比若详书诸侯则会咸之日亦已详列矣书法
自应如此若曰前者尽力而城虽散亦聚今日号召而
至虽聚亦散于以摹齐桓兴衰之致非不小有意然而
亦琐矣晋悼公于襄二年之城虎牢二十九年之城杞
陵左传不书其人有阙也榖梁传散辞杜氏曰总曰诸
侯君臣之辞皆不必然盖诸侯会咸而归改岁各使其
大夫城缘陵若不书诸侯则此实各国同来既非戍陈
戍郑之比若详书诸侯则会咸之日亦已详列矣书法
自应如此若曰前者尽力而城虽散亦聚今日号召而
至虽聚亦散于以摹齐桓兴衰之致非不小有意然而
亦琐矣晋悼公于襄二年之城虎牢二十九年之城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19b 页
书法无异不足议也昭三十二年城成周林尧叟曰诸
侯有事于成周皆不书僖十三年十六年城成周不书
襄二十四年城成周不书以为常事也今书城成周则
请而后城之是非常也此义犹未尽盖僖襄之周东周
之势未衰也故以城为常事而不书昭末之周东周之
势澌灭尽矣而此时有能勤周者非空谷之足音乎故
不可以不书春秋所书新者有三庄公二十九年春新
延厩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
侯有事于成周皆不书僖十三年十六年城成周不书
襄二十四年城成周不书以为常事也今书城成周则
请而后城之是非常也此义犹未尽盖僖襄之周东周
之势未衰也故以城为常事而不书昭末之周东周之
势澌灭尽矣而此时有能勤周者非空谷之足音乎故
不可以不书春秋所书新者有三庄公二十九年春新
延厩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0a 页
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其所书有详
有略详者备始末也略者见一义也定公二年之雉门
书始书末盖以门观并举且为居中出治之地不得不
详以示重焉其馀则不然也如庄公二十九年新延厩
不书厩灾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门不书南门灾是不书
其始也桓之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不容不
修僖之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西宫不容不修文之
十三年世室屋坏世室不容不修成之三年甲子新宫
有略详者备始末也略者见一义也定公二年之雉门
书始书末盖以门观并举且为居中出治之地不得不
详以示重焉其馀则不然也如庄公二十九年新延厩
不书厩灾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门不书南门灾是不书
其始也桓之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不容不
修僖之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西宫不容不修文之
十三年世室屋坏世室不容不修成之三年甲子新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0b 页
灾新宫不容不修乃皆不书修御廪修西宫修世室修
新宫是不书其末也一不书其始一不书其末盖诸役
差小于门观各举其一以见义可矣
崩葬
天王书崩者九书葬者五不书葬者四卿吊丧者一会
葬者二不书崩葬者三赵子常曰传例曰凡崩薨不赴
不书此天子崩诸侯卒来赴则书之例也故襄二十八
年传曰十一月癸巳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十二月王
新宫是不书其末也一不书其始一不书其末盖诸役
差小于门观各举其一以见义可矣
崩葬
天王书崩者九书葬者五不书葬者四卿吊丧者一会
葬者二不书崩葬者三赵子常曰传例曰凡崩薨不赴
不书此天子崩诸侯卒来赴则书之例也故襄二十八
年传曰十一月癸巳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十二月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1a 页
人来告丧问崩日以甲寅告故书之以徵过也此又崩
日从赴之例会葬则书葬不书者鲁不往也公羊传我
有往则书盖知有葬不会不书之例平王惠王定王灵
王书崩不书葬是也吊丧不书其人微者非礼也传曰
灵王崩郑简公在楚上卿守国使印段如周吊伯有曰
弱不可子产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此微者吊丧之
證也文八年秋襄王崩公孙敖如京师传曰穆伯如周
吊丧九年叔孙得臣如京师葬襄王此吊葬使卿则书
日从赴之例会葬则书葬不书者鲁不往也公羊传我
有往则书盖知有葬不会不书之例平王惠王定王灵
王书崩不书葬是也吊丧不书其人微者非礼也传曰
灵王崩郑简公在楚上卿守国使印段如周吊伯有曰
弱不可子产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此微者吊丧之
證也文八年秋襄王崩公孙敖如京师传曰穆伯如周
吊丧九年叔孙得臣如京师葬襄王此吊葬使卿则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1b 页
之例也凡吊丧者必归含禭赗且临皆同日毕事杂记
言诸侯之礼甚详郑康成记礼天子于二王后含为先
禭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以此推之则诸侯于天子可知
故隐三年武氏子来求赙公孙敖奔莒传言以其币奔
是也古者天子崩诸侯皆亲奔丧顾命所记详矣春秋
之世遣微者吊丧如列国而又有不往者其能亲送天
子之葬乎刘侍读曰公亲会则不书葬既昧书法亦非
事实矣文公以襄王尝使大夫会僖公葬又成妾母之
言诸侯之礼甚详郑康成记礼天子于二王后含为先
禭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以此推之则诸侯于天子可知
故隐三年武氏子来求赙公孙敖奔莒传言以其币奔
是也古者天子崩诸侯皆亲奔丧顾命所记详矣春秋
之世遣微者吊丧如列国而又有不往者其能亲送天
子之葬乎刘侍读曰公亲会则不书葬既昧书法亦非
事实矣文公以襄王尝使大夫会僖公葬又成妾母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2a 页
丧鲁既使卿共晋襄葬事繇是使卿如周吊丧不至乃
使卿会葬昭公之世亦以两使卿会晋侯葬而后使叔
鞅葬景王则鲁人之情见矣
薨葬
赵子常曰凡公薨必书其地者详内事重凶变也薨于
路寝正也别宫非正也隐闵实弑书薨者史有讳国恶
之义臣子不忍斥言不书地者既讳其弑则并没其所
弑之地也然书薨不言地则虽讳而实亦不可掩矣不
使卿会葬昭公之世亦以两使卿会晋侯葬而后使叔
鞅葬景王则鲁人之情见矣
薨葬
赵子常曰凡公薨必书其地者详内事重凶变也薨于
路寝正也别宫非正也隐闵实弑书薨者史有讳国恶
之义臣子不忍斥言不书地者既讳其弑则并没其所
弑之地也然书薨不言地则虽讳而实亦不可掩矣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2b 页
书葬者隐以摄主闵幼而遇弑皆不以君礼成其丧故
其葬不书也桓戕于齐既讳且书其地者为薨在外不
可没也僖文而下薨皆以君礼昭公客死于外而以丧
至然定公必殡而后即位季孙虽不臣犹不敢不成其
君丧也嗣君未踰年书卒不地且不得以君礼葬降成
君也子般子赤实弑而讳同成君也未葬则用父前子
名之义子般子野是也既葬不名无所屈也子赤是也
此皆鲁史遗法有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所谓策书之
其葬不书也桓戕于齐既讳且书其地者为薨在外不
可没也僖文而下薨皆以君礼昭公客死于外而以丧
至然定公必殡而后即位季孙虽不臣犹不敢不成其
君丧也嗣君未踰年书卒不地且不得以君礼葬降成
君也子般子赤实弑而讳同成君也未葬则用父前子
名之义子般子野是也既葬不名无所屈也子赤是也
此皆鲁史遗法有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所谓策书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3a 页
大体也公羊榖梁不达斯义见春秋弑君不书葬者之
多而不得其说乃为之辞曰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
无臣子也然内于桓公书葬而辞穷则又遁其辞曰雠
在外也外于许悼书葬而辞穷则又遁其辞曰是君子
之赦止也至于蔡景书葬则无以为辞矣于是又有为
之说者曰遍刺天下之诸侯也学者习闻辞义之隽而
未有能辨其失者陈氏有取于左氏不成丧之说而又
误以为修春秋者不成之为君则并左氏所以为言之
多而不得其说乃为之辞曰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
无臣子也然内于桓公书葬而辞穷则又遁其辞曰雠
在外也外于许悼书葬而辞穷则又遁其辞曰是君子
之赦止也至于蔡景书葬则无以为辞矣于是又有为
之说者曰遍刺天下之诸侯也学者习闻辞义之隽而
未有能辨其失者陈氏有取于左氏不成丧之说而又
误以为修春秋者不成之为君则并左氏所以为言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3b 页
意失之繇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故也今考经传以
求鲁史策书之法则内之葬以成丧而后书不成其丧
则不告于诸侯诸侯亦不来会故不书也传曰改葬惠
公公弗临故不书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盖公避
不为丧主则礼不成皆不成礼不书之类也外之书丧
以我往会而后书或彼不成丧而不来告或来告而此
不会皆不书也左氏于齐晋郑君弑不成丧者每记其
实苟无得于圣人之旨则详述其迹使学者自求之古
求鲁史策书之法则内之葬以成丧而后书不成其丧
则不告于诸侯诸侯亦不来会故不书也传曰改葬惠
公公弗临故不书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盖公避
不为丧主则礼不成皆不成礼不书之类也外之书丧
以我往会而后书或彼不成丧而不来告或来告而此
不会皆不书也左氏于齐晋郑君弑不成丧者每记其
实苟无得于圣人之旨则详述其迹使学者自求之古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4a 页
人用意深厚如此礼诸侯五月而葬速则不怀缓则怠
考诸时月可见列国之丧赵子常曰凡诸侯卒彼来赴
而此往吊则书不吊虽来赴不书卒于杞德公伯姬之
事见之伯姬亲鲁女岂有不来赴者乎盖史书卒葬所
以志邦交厚薄丧纪敬慢不徒录外事也但齐等以上
大国鲁多肃给苟非见杀无不书卒者考宋晋齐三国
可见宋殇公与夷公子冯所雠闵公捷弑后国乱昭公
杵臼国人不君皆遇弑而不以礼葬以至齐之懿庄晋
考诸时月可见列国之丧赵子常曰凡诸侯卒彼来赴
而此往吊则书不吊虽来赴不书卒于杞德公伯姬之
事见之伯姬亲鲁女岂有不来赴者乎盖史书卒葬所
以志邦交厚薄丧纪敬慢不徒录外事也但齐等以上
大国鲁多肃给苟非见杀无不书卒者考宋晋齐三国
可见宋殇公与夷公子冯所雠闵公捷弑后国乱昭公
杵臼国人不君皆遇弑而不以礼葬以至齐之懿庄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4b 页
之厉公则诸侯不会无可疑者唯宋桓公御说卒不书
葬盖迫于葵丘之会不及以礼待诸侯故不送丧也襄
公师败身伤而卒成公卒后国乱皆不备礼周末文繁
礼备或有阙则不可以葬期告诸侯礼坊记曰子云死
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也谓不成丧也是以诸侯不书葬非皆繇鲁不会苟其
国葬不以礼而不以葬期来告亦无繇往会尔卿共伯
主之葬自襄公始昭三十年传记郑子太叔之言曰先
葬盖迫于葵丘之会不及以礼待诸侯故不送丧也襄
公师败身伤而卒成公卒后国乱皆不备礼周末文繁
礼备或有阙则不可以葬期告诸侯礼坊记曰子云死
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也谓不成丧也是以诸侯不书葬非皆繇鲁不会苟其
国葬不以礼而不以葬期来告亦无繇往会尔卿共伯
主之葬自襄公始昭三十年传记郑子太叔之言曰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5a 页
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惟嘉好聘享三军之
事于是乎使卿昭三年传又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
卿共葬事然考当时事迹往往不同岂霸业有盛衰情
有戚疏事有缓急不得皆同乎悼公之丧郑子西吊子
蟜送葬此大夫吊卿共葬之制也鲁葬悼公不使卿非
定制明矣少姜之丧鲁君亲吊不纳季孙往禭郑印段
吊游吉送葬盖晋既以少姜之丧告诸侯则不得不往
是又以时君之意而为礼者顷公卒郑游吉吊且送葬
事于是乎使卿昭三年传又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
卿共葬事然考当时事迹往往不同岂霸业有盛衰情
有戚疏事有缓急不得皆同乎悼公之丧郑子西吊子
蟜送葬此大夫吊卿共葬之制也鲁葬悼公不使卿非
定制明矣少姜之丧鲁君亲吊不纳季孙往禭郑印段
吊游吉送葬盖晋既以少姜之丧告诸侯则不得不往
是又以时君之意而为礼者顷公卒郑游吉吊且送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5b 页
一卿兼二事晋人虽诘之而不复讨者礼过于古既有
所加则时有所损终不可为定制也故有重丧纪而葬
者鲁方伐齐纳纠犹不忘会其葬如鲁庄葬齐襄公是
也有畏齐而葬者齐景公立齐鲁之好复通齐与邾子
来朝故始会其葬如鲁昭丧邾悼公是也有畏晋而葬
者杞自桓公婚晋以来其卒多日而葬无不会则鲁人
所以为礼者视势之崇卑而已如鲁襄昭定哀葬杞桓
公以下六公是也有畏楚而葬者鲁宣公末年会于宋
所加则时有所损终不可为定制也故有重丧纪而葬
者鲁方伐齐纳纠犹不忘会其葬如鲁庄葬齐襄公是
也有畏齐而葬者齐景公立齐鲁之好复通齐与邾子
来朝故始会其葬如鲁昭丧邾悼公是也有畏晋而葬
者杞自桓公婚晋以来其卒多日而葬无不会则鲁人
所以为礼者视势之崇卑而已如鲁襄昭定哀葬杞桓
公以下六公是也有畏楚而葬者鲁宣公末年会于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6a 页
始两事晋楚故自蔡文而后若景弑于子灵戕于楚昭
弑于盗能以礼葬鲁畏楚故重其与国如鲁宣公襄公
以下葬蔡文公以下五公是也有弑君而葬者国人讳
弑既以卒赴自宜以礼成丧如齐阳生书葬是也有畏
而不葬者卫人伐周立子颓齐桓未暇致讨鲁尝会诸
侯纳卫惠公然以畏齐不敢会葬鲁宣公三与卫成公
盟畏齐不敢复亲卫如鲁桓公不会卫惠公葬宣公不
会卫成公葬是也有迫而不葬者宋桓公御说卒鲁与
弑于盗能以礼葬鲁畏楚故重其与国如鲁宣公襄公
以下葬蔡文公以下五公是也有弑君而葬者国人讳
弑既以卒赴自宜以礼成丧如齐阳生书葬是也有畏
而不葬者卫人伐周立子颓齐桓未暇致讨鲁尝会诸
侯纳卫惠公然以畏齐不敢会葬鲁宣公三与卫成公
盟畏齐不敢复亲卫如鲁桓公不会卫惠公葬宣公不
会卫成公葬是也有迫而不葬者宋桓公御说卒鲁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6b 页
宋不薄迫于葵丘之会不得尽礼如鲁僖公不送宋桓
公葬是也有从其同而不书葬者君在其国适逢葬时
自然会葬既书在晋不必书葬如鲁成公十年晋侯獳
卒公在晋不书葬是也有避其号而不书葬者蛮夷之
君僭号称王书葬何以措辞如襄二十九年公在楚五
月方归送葬可必而不书葬是也此春秋书葬之例也
卿大夫卒
礼王于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士皆有服君于卿大夫将
公葬是也有从其同而不书葬者君在其国适逢葬时
自然会葬既书在晋不必书葬如鲁成公十年晋侯獳
卒公在晋不书葬是也有避其号而不书葬者蛮夷之
君僭号称王书葬何以措辞如襄二十九年公在楚五
月方归送葬可必而不书葬是也此春秋书葬之例也
卿大夫卒
礼王于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士皆有服君于卿大夫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7a 页
葬吊于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以有服也故大
夫卒史必书之然传曰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则不徒
记臣子之丧而已兼欲志恤典厚薄以见君臣始终之
义焉故当祭卒而犹绎去乐必书况公不与小敛则恤
典必不备宜有以见之也杜氏曰礼卿佐之丧小敛大
敛君皆亲临之始死情之所笃故以小敛为文至于但
临大敛及不临丧亦同不书日襄五年冬十二月辛未
季孙行父卒传曰大夫入敛公在位是公与小敛则书
夫卒史必书之然传曰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则不徒
记臣子之丧而已兼欲志恤典厚薄以见君臣始终之
义焉故当祭卒而犹绎去乐必书况公不与小敛则恤
典必不备宜有以见之也杜氏曰礼卿佐之丧小敛大
敛君皆亲临之始死情之所笃故以小敛为文至于但
临大敛及不临丧亦同不书日襄五年冬十二月辛未
季孙行父卒传曰大夫入敛公在位是公与小敛则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7b 页
日之事也然公孙敖卒于齐已绝卿位而书日卒者惠
叔毁请于朝感子赦父虽公不与小敛恩实过厚故书
日也公子牙卒时公有疾叔孙婼叔诣卒时公孙在外
公孙婴齐卒于狸脤皆书日卒礼不责人以所不得备
为其有故非不欲临故皆书日也大夫卒于境外则书
地境内不地传称季平子行东野卒于房是也今按春
秋之初政不在大夫故恤典有厚薄而史亦得用其法
成襄而后大夫权重君恩过厚虽有故不临小敛与恩
叔毁请于朝感子赦父虽公不与小敛恩实过厚故书
日也公子牙卒时公有疾叔孙婼叔诣卒时公孙在外
公孙婴齐卒于狸脤皆书日卒礼不责人以所不得备
为其有故非不欲临故皆书日也大夫卒于境外则书
地境内不地传称季平子行东野卒于房是也今按春
秋之初政不在大夫故恤典有厚薄而史亦得用其法
成襄而后大夫权重君恩过厚虽有故不临小敛与恩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8a 页
薄者不同故一切书日此史之变例也然卿大夫之卒
自应书日成襄以前多不书者史失之恤典厚薄之说
亦非
诸弑
杜氏曰弑君者改杀称弑辟其恶名取有渐也诸国有
称名以弑者有称国以弑者有称人以弑者有称盗以
弑者啖氏曰他国大夫公子必书名志罪也称国以弑
目大臣也不书大夫君无道也称人以弑目贱人也亦
自应书日成襄以前多不书者史失之恤典厚薄之说
亦非
诸弑
杜氏曰弑君者改杀称弑辟其恶名取有渐也诸国有
称名以弑者有称国以弑者有称人以弑者有称盗以
弑者啖氏曰他国大夫公子必书名志罪也称国以弑
目大臣也不书大夫君无道也称人以弑目贱人也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8b 页
恶其君也称盗以弑凡盗皆潜贼或出不意多不得主
名虽有主名其人微不全见经也赵子常曰凡大夫不
书弑未赐族也公子公孙不书属非见大夫也虽弑君
者当国必告以名者国犹有臣子不皆逆贼之党也春
秋弑君三十六鲁公子翚弑隐公庆父弑子般闵公襄
仲弑恶外如隐四之卫州吁桓二之宋督庄十二之宋
万僖九僖十之奚齐卓子文元之商臣文十三之齐舍
宣十之陈夏徵舒成十三之曹负刍襄二十五之齐崔
名虽有主名其人微不全见经也赵子常曰凡大夫不
书弑未赐族也公子公孙不书属非见大夫也虽弑君
者当国必告以名者国犹有臣子不皆逆贼之党也春
秋弑君三十六鲁公子翚弑隐公庆父弑子般闵公襄
仲弑恶外如隐四之卫州吁桓二之宋督庄十二之宋
万僖九僖十之奚齐卓子文元之商臣文十三之齐舍
宣十之陈夏徵舒成十三之曹负刍襄二十五之齐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9a 页
杼襄二十六之卫宁喜襄二十九之吴阍襄三十之蔡
般此十七弑者真正弑逆罪不容辞鲁特以我故讳耳
其馀明正其罪无所假借书法亦已著明矣若庄八齐
襄公之弑应书连称管至父而书无知宣二晋灵公之
弑应书赵穿而书赵盾宣四郑灵公之弑应书子公而
书归生昭十三楚灵王之弑应书弃疾而书比昭十九
许悼公之死应书侍疾无状而书弑哀四蔡昭侯之弑
应书公孙翩而书盗杀哀六齐孺子荼之弑应书朱毛
般此十七弑者真正弑逆罪不容辞鲁特以我故讳耳
其馀明正其罪无所假借书法亦已著明矣若庄八齐
襄公之弑应书连称管至父而书无知宣二晋灵公之
弑应书赵穿而书赵盾宣四郑灵公之弑应书子公而
书归生昭十三楚灵王之弑应书弃疾而书比昭十九
许悼公之死应书侍疾无状而书弑哀四蔡昭侯之弑
应书公孙翩而书盗杀哀六齐孺子荼之弑应书朱毛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29b 页
而书陈乞此七弑书法不同何也赵盾许止书弑者公
羊所谓一以见忠臣之至一以见孝子之至苏子繇曰
二者所以为教也是也若连称管至父因无知而弑襄
朱毛因陈乞而弑荼罪有主谋二人不过下手者耳其
人微不足道董氏所谓斗筲之人弗系人数是也楚灵
王之弑不书公子弃疾而书比郑灵公之弑不书子公
而书归生杜氏曰楚比劫立陈乞流涕子家惮老皆疑
于免罪故春秋明而书之子常为之说曰贵贱同弑则
羊所谓一以见忠臣之至一以见孝子之至苏子繇曰
二者所以为教也是也若连称管至父因无知而弑襄
朱毛因陈乞而弑荼罪有主谋二人不过下手者耳其
人微不足道董氏所谓斗筲之人弗系人数是也楚灵
王之弑不书公子弃疾而书比郑灵公之弑不书子公
而书归生杜氏曰楚比劫立陈乞流涕子家惮老皆疑
于免罪故春秋明而书之子常为之说曰贵贱同弑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0a 页
书其贵贱者不足数也书其贵而贱者不可逃矣两贵
同弑则书其从主者不足言也书其从而主者不可卸
矣若其贱者则止书盗而已然则蔡昭侯应书弑而书
杀又何也蔡昭侯为吴所逼畏欲迁吴身无大恶难书
国弑公孙翩亦出一时众怒原无逆谋亦非积渐两者
皆书盗足矣文十八年齐懿公之弑贼繇邴独阎职应
书曰盗而书齐人晋厉公之弑贼繇程滑自当书栾偃
今书晋而以国弑举又何也懿公弑其君舍罪逆未讨
同弑则书其从主者不足言也书其从而主者不可卸
矣若其贱者则止书盗而已然则蔡昭侯应书弑而书
杀又何也蔡昭侯为吴所逼畏欲迁吴身无大恶难书
国弑公孙翩亦出一时众怒原无逆谋亦非积渐两者
皆书盗足矣文十八年齐懿公之弑贼繇邴独阎职应
书曰盗而书齐人晋厉公之弑贼繇程滑自当书栾偃
今书晋而以国弑举又何也懿公弑其君舍罪逆未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0b 页
俨然为君者四年故于歜职之弑书举齐人若曰是通
国人之所共弑也晋厉公侈多外嬖欲尽去群大夫而
立其左右多行无礼于国国人皆欲甘心久矣故不称
臣君无道也文十六宋昭公之称宋人宣二莒庶其之
称莒襄三十一年莒密州之称莒人昭二十七年之吴
弑其君僚定十三年之薛弑其君比皆称国与人何也
宋昭之弑左传谓昭公无道而说例者群然和之夫昭
公不过得罪祖母襄夫人而已乃襄夫人牝诱之妇好
国人之所共弑也晋厉公侈多外嬖欲尽去群大夫而
立其左右多行无礼于国国人皆欲甘心久矣故不称
臣君无道也文十六宋昭公之称宋人宣二莒庶其之
称莒襄三十一年莒密州之称莒人昭二十七年之吴
弑其君僚定十三年之薛弑其君比皆称国与人何也
宋昭之弑左传谓昭公无道而说例者群然和之夫昭
公不过得罪祖母襄夫人而已乃襄夫人牝诱之妇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1a 页
恶亦何足准荡意诸劝其盍适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
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毅然有申世子风
于是说者又欲归罪公子鲍夫公子鲍礼于国人揭粟
而贷馈老者而事公卿不过市恩沽誉之人耳襄夫人
以鲍美艳欲通之而不可则其自守亦有可取此宋人
者不过受襄夫人助施之国人耳与书弑其君商人之
齐人不同书法有辞同而义异者此类是也莒庶其与
密州君无道同更废立同而弑实不同仆不弑庶其展
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毅然有申世子风
于是说者又欲归罪公子鲍夫公子鲍礼于国人揭粟
而贷馈老者而事公卿不过市恩沽誉之人耳襄夫人
以鲍美艳欲通之而不可则其自守亦有可取此宋人
者不过受襄夫人助施之国人耳与书弑其君商人之
齐人不同书法有辞同而义异者此类是也莒庶其与
密州君无道同更废立同而弑实不同仆不弑庶其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1b 页
舆实弑密州观传文可见庶其实为国人所弑故书国
密州乃其臣子所弑故臣子辞而书人吴以其国远而
僚弑称吴薛以其国小而比弑称薛皆略之以国可也
不然吴光养士蓄谋躬行弑逆亲为介弟岂无指名者
安可贳而不诛乎杜氏不知此义乃曰僚亟战罢民又
伐楚丧故光乘间而动罪在僚也支矣襄七年郑僖公
实为子驷所弑以疟疾赴书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
丙戌卒于鄵而不书弑昭元年楚郏敖为令尹子围所
密州乃其臣子所弑故臣子辞而书人吴以其国远而
僚弑称吴薛以其国小而比弑称薛皆略之以国可也
不然吴光养士蓄谋躬行弑逆亲为介弟岂无指名者
安可贳而不诛乎杜氏不知此义乃曰僚亟战罢民又
伐楚丧故光乘间而动罪在僚也支矣襄七年郑僖公
实为子驷所弑以疟疾赴书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
丙戌卒于鄵而不书弑昭元年楚郏敖为令尹子围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2a 页
弑亦以疟疾赴书楚子麋卒而不书弑哀十年公会吴
子邾郯伐齐师于鄎齐人弑悼公以疾赴于师以说吴
书齐侯阳生卒而不书弑皆从告也
诸杀一
五霸葵丘之盟曰无专杀大夫则杀大夫者天子之事
也春秋杀大夫不论有罪无罪皆讥也故内杀大夫则
讳之而书刺僖二十八之刺公子买成十六之刺公子
偃是也赵氏曰凡杀卿皆书虽未命亦书杀公子公孙
子邾郯伐齐师于鄎齐人弑悼公以疾赴于师以说吴
书齐侯阳生卒而不书弑皆从告也
诸杀一
五霸葵丘之盟曰无专杀大夫则杀大夫者天子之事
也春秋杀大夫不论有罪无罪皆讥也故内杀大夫则
讳之而书刺僖二十八之刺公子买成十六之刺公子
偃是也赵氏曰凡杀卿皆书虽未命亦书杀公子公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2b 页
虽非卿亦书外杀大夫称国称名讨乱称人不在位不
称大夫篡公子去属众杀称人啖氏曰凡他国杀公子
目君者恶其君也称人者讨罪之辞也称国以杀者罪
累上也两下相杀者目罪人之贵者也称盗者目罪人
之贱者也出奔复入见杀不言大夫位已绝也诸侯大
夫不书名称国而死者又无名远事难详因旧文也称
人者明死者无罪又非君意而杀之者众不可书名特
加人字以别之也子常曰古者诸侯大夫皆天子所置
称大夫篡公子去属众杀称人啖氏曰凡他国杀公子
目君者恶其君也称人者讨罪之辞也称国以杀者罪
累上也两下相杀者目罪人之贵者也称盗者目罪人
之贱者也出奔复入见杀不言大夫位已绝也诸侯大
夫不书名称国而死者又无名远事难详因旧文也称
人者明死者无罪又非君意而杀之者众不可书名特
加人字以别之也子常曰古者诸侯大夫皆天子所置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3a 页
凡卿大夫之狱大司寇以邦法断之诸侯不得专杀故
君杀臣皆书杀其大夫以志专杀而有罪无罪悉名之
以明臣礼示恭顺公羊传称国以杀者君大夫之辞也
何氏曰凡君杀大夫以专杀书其说皆是唯左氏以大
夫不名为非其罪而凡书名者皆求其罪以实之若泄
冶以直言见杀公子燮以谋去楚归晋见杀皆不得免
焉家语论泄冶以区区之身欲止一国之淫昏死而无
益可谓狷矣而不得为仁刘侍读亦曰泄冶安于淫乱
君杀臣皆书杀其大夫以志专杀而有罪无罪悉名之
以明臣礼示恭顺公羊传称国以杀者君大夫之辞也
何氏曰凡君杀大夫以专杀书其说皆是唯左氏以大
夫不名为非其罪而凡书名者皆求其罪以实之若泄
冶以直言见杀公子燮以谋去楚归晋见杀皆不得免
焉家语论泄冶以区区之身欲止一国之淫昏死而无
益可谓狷矣而不得为仁刘侍读亦曰泄冶安于淫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3b 页
之朝至废男女之节然后言之则其从君于昏者多矣
其论人臣进退大节则善矣然春秋岂以其直言见杀
而更加之罪与悖乱者同科乎君杀大夫有罪无罪皆
名示臣礼也庄僖之世曹宋杀其大夫不名义系于其
官不系于其人也陈氏谓曹赤篡而杀其大夫故不名
所以别大夫见杀于其君者宋成公僖二十五年杀其
大夫亦不名不知何人何事文七年成公卒昭公未即
位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
其论人臣进退大节则善矣然春秋岂以其直言见杀
而更加之罪与悖乱者同科乎君杀大夫有罪无罪皆
名示臣礼也庄僖之世曹宋杀其大夫不名义系于其
官不系于其人也陈氏谓曹赤篡而杀其大夫故不名
所以别大夫见杀于其君者宋成公僖二十五年杀其
大夫亦不名不知何人何事文七年成公卒昭公未即
位穆襄之族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4a 页
则称人谓穆襄之族也宋襄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
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
也则称人者戴氏之族大夫司马者公子卬也陈氏谓
宋氏将弑昭公而立鲍则其所杀必忠于昭公者故皆
不名以别于讨乱称人者不亦琐乎又曰杀大夫去族
者三是为成得臣斗宜申荡山皆讨当其罪也凡讥专
杀谓杀不告天子尔春秋书国杀大夫二十二有杀之
以说大国者郑申侯卫孔达蔡公子驷是也有师败而
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
也则称人者戴氏之族大夫司马者公子卬也陈氏谓
宋氏将弑昭公而立鲍则其所杀必忠于昭公者故皆
不名以别于讨乱称人者不亦琐乎又曰杀大夫去族
者三是为成得臣斗宜申荡山皆讨当其罪也凡讥专
杀谓杀不告天子尔春秋书国杀大夫二十二有杀之
以说大国者郑申侯卫孔达蔡公子驷是也有师败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4b 页
归罪者晋先榖楚公子侧是也有彊家相倾者晋二赵
三郤齐高厚是也有罪状未著者郑公子嘉楚屈申是
也有以谗杀者楚成熊郤宛是也有不以其罪杀者晋
里克卫宁喜是也其他皆有可议者讥不止专杀也而
以国杀书者若传记杀丕郑者郤芮也而晋侯使以丕
郑之乱来告则史固以国杀书而已或其君臣同谋或
用事之臣先意承指或禀命而行皆从告而书矣然其
间亦有讨当其罪者笔削之旨可无辩与城濮之役子
三郤齐高厚是也有罪状未著者郑公子嘉楚屈申是
也有以谗杀者楚成熊郤宛是也有不以其罪杀者晋
里克卫宁喜是也其他皆有可议者讥不止专杀也而
以国杀书者若传记杀丕郑者郤芮也而晋侯使以丕
郑之乱来告则史固以国杀书而已或其君臣同谋或
用事之臣先意承指或禀命而行皆从告而书矣然其
间亦有讨当其罪者笔削之旨可无辩与城濮之役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5a 页
玉违命丧师罪当讨也与共王身败其师于鄢陵而子
反以子重之言死者异矣子西以谋弑穆王诛与成熊
郤宛以谗见杀者异矣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为
之去国鱼石请讨乃反使司徒司城率国人攻荡氏杀
子山其亦可与彊家之相倾者同文乎子常之说如此
非谓三大夫皆去族以示贬予谓不然春秋之杀大夫
自三大夫之外岂尽皆无罪而不去其族乎三大夫之
去族盖亦有故僖二十八年楚杀其大夫得臣也楚沦
反以子重之言死者异矣子西以谋弑穆王诛与成熊
郤宛以谗见杀者异矣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为
之去国鱼石请讨乃反使司徒司城率国人攻荡氏杀
子山其亦可与彊家之相倾者同文乎子常之说如此
非谓三大夫皆去族以示贬予谓不然春秋之杀大夫
自三大夫之外岂尽皆无罪而不去其族乎三大夫之
去族盖亦有故僖二十八年楚杀其大夫得臣也楚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5b 页
于夷此是方书大夫之始得书大夫幸矣何计其族昭
公十二年而书成熊者赐族已在春秋之末矣此时得
臣盖未赐族也文公十年楚杀其大夫宜申宜申城濮
之役方以罪自缢幸而不死归见楚王使为工尹其未
赐族可知若成公十五年传明载荡泽弱公室杀公子
肥书曰宋杀其大夫山言背其族也去族以告宋之原
文如此非春秋削之也
诸杀二
公十二年而书成熊者赐族已在春秋之末矣此时得
臣盖未赐族也文公十年楚杀其大夫宜申宜申城濮
之役方以罪自缢幸而不死归见楚王使为工尹其未
赐族可知若成公十五年传明载荡泽弱公室杀公子
肥书曰宋杀其大夫山言背其族也去族以告宋之原
文如此非春秋削之也
诸杀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6a 页
赵氏又曰诸侯大夫称名氏杀则称大夫未有不名而
以官称者以公子鲍凶逆特异故独称其官为春秋之
特笔也此恐不然春秋独宋书官宋为三恪公爵得设
官如司空司城之通于天子乎王樵氏曰按如晋人杀
其大夫先都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陈人杀其
大夫公子过称人以杀大夫止此三处馀皆称国若宋
人杀其大夫则又众辞矣非讨罪也疑此等初无义例
善恶各系其事未论有罪无罪以见列国专杀大夫耳
以官称者以公子鲍凶逆特异故独称其官为春秋之
特笔也此恐不然春秋独宋书官宋为三恪公爵得设
官如司空司城之通于天子乎王樵氏曰按如晋人杀
其大夫先都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陈人杀其
大夫公子过称人以杀大夫止此三处馀皆称国若宋
人杀其大夫则又众辞矣非讨罪也疑此等初无义例
善恶各系其事未论有罪无罪以见列国专杀大夫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6b 页
陈人杀其公子禦寇陈乱无政众人擅杀公子不言世
子未誓于天子也如晋杀其大夫里克晋杀其大夫丕
郑父卫杀其大夫宁喜里克弑二君丕郑怀二心宁喜
置君如举棋非无罪而晋卫杀之不以其罪故书法称
国以杀而不去其大夫此所谓罪累上也此类甚多姑
见例可也篡公子去属若州吁陈佗不必言矣公子瑕
禀伯主之命立之异于他篡立者故书元咺及之而不
去其属也陈杀其大夫泄冶杀无罪也罪莫大于杀谏
子未誓于天子也如晋杀其大夫里克晋杀其大夫丕
郑父卫杀其大夫宁喜里克弑二君丕郑怀二心宁喜
置君如举棋非无罪而晋卫杀之不以其罪故书法称
国以杀而不去其大夫此所谓罪累上也此类甚多姑
见例可也篡公子去属若州吁陈佗不必言矣公子瑕
禀伯主之命立之异于他篡立者故书元咺及之而不
去其属也陈杀其大夫泄冶杀无罪也罪莫大于杀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7a 页
臣不目其君何也春秋之法惟杀世子母弟则称君也
予合拈诸杀考事称情窃谓罪累上讨贼之辞二例皆
舛君杀称国以国事杀称国以公义杀称国称国者犹
兼善恶焉若称人而杀之大抵皆私也襄二十三年陈
二庆始谮公子黄既又以陈叛安得谓罪累上乎是时
陈侯如楚诉从楚围陈而杀二庆是陈侯杀之也故称
国襄三十年郑人杀良霄驷氏杀之也安得为讨罪之
辞昭二年郑杀其大夫公孙黑子产使吏数之以罪而
予合拈诸杀考事称情窃谓罪累上讨贼之辞二例皆
舛君杀称国以国事杀称国以公义杀称国称国者犹
兼善恶焉若称人而杀之大抵皆私也襄二十三年陈
二庆始谮公子黄既又以陈叛安得谓罪累上乎是时
陈侯如楚诉从楚围陈而杀二庆是陈侯杀之也故称
国襄三十年郑人杀良霄驷氏杀之也安得为讨罪之
辞昭二年郑杀其大夫公孙黑子产使吏数之以罪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7b 页
杀之是以公法杀之也故称国僖十年晋杀其大夫里
克以说故称国文六年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处父虽死
繇贾季而侵官之罪实不可辞故称国文九年晋人杀
其大夫先都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
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箕郑等使贼杀先
克晋人杀先都此赵盾等所为安得为讨罪之辞襄二
十年蔡杀其大夫公子燮公子燮欲以蔡之晋此于国
事不误而蔡人杀之一时畏葸之私情也何以书国昭
克以说故称国文六年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处父虽死
繇贾季而侵官之罪实不可辞故称国文九年晋人杀
其大夫先都晋侯将登箕郑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
将中军先克曰狐赵之勋不可废也箕郑等使贼杀先
克晋人杀先都此赵盾等所为安得为讨罪之辞襄二
十年蔡杀其大夫公子燮公子燮欲以蔡之晋此于国
事不误而蔡人杀之一时畏葸之私情也何以书国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8a 页
十四年莒杀其公子意恢莒著丘公卒国人欲立庚舆
蒲馀侯恶意恢而善庚舆乃杀意恢何以书国昭二十
七年楚杀其大夫郤宛子常信费无极之谮而杀郤宛
何以书国故曰罪累上讨贼之辞二例皆舛也若国之
小而一称国者如蔡国之夷而一称国者如楚小者夷
者略之可也不然公子燮之杀蔡人杀之也何以称国
楚之杀大夫者亦多何以俱称国固知其以小以夷而
略之也至于称官与否亦不以有罪无罪断之彼郑公
蒲馀侯恶意恢而善庚舆乃杀意恢何以书国昭二十
七年楚杀其大夫郤宛子常信费无极之谮而杀郤宛
何以书国故曰罪累上讨贼之辞二例皆舛也若国之
小而一称国者如蔡国之夷而一称国者如楚小者夷
者略之可也不然公子燮之杀蔡人杀之也何以称国
楚之杀大夫者亦多何以俱称国固知其以小以夷而
略之也至于称官与否亦不以有罪无罪断之彼郑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8b 页
孙黑之罪亦大矣而犹称大夫者何也晋人杀栾盈传
曰不言大夫言自外也得之矣
诸执
左氏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凡君不道于其民诸
侯讨而执之则曰某人执某侯不然则否啖氏曰春秋
时以强凌弱故执诸侯皆称人乱辞也惟成十五年晋
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以其篡立公羊云称侯以执伯
讨也僖二十一年盂之会楚执宋公非伯讨也何以称
曰不言大夫言自外也得之矣
诸执
左氏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凡君不道于其民诸
侯讨而执之则曰某人执某侯不然则否啖氏曰春秋
时以强凌弱故执诸侯皆称人乱辞也惟成十五年晋
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以其篡立公羊云称侯以执伯
讨也僖二十一年盂之会楚执宋公非伯讨也何以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9a 页
楚子且春鹿上之盟不书宋人齐人楚人乎曰此为宋
公故也宋公不可以称人故楚君不可以不称子若然
则何不如前此僖五年晋人执虞公有同下执称人乎
盖宋公执滕子用鄫子所为不道楚虽夷乎不可谓讨
不以罪固与晋人之掩袭者不同也且彼时晋方见经
未全与之称人固其常耳又何以不如后此二十八年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亦称人乎夫卫侯虽恃楚不
朝然听元咺之诉为臣执君故书晋人以贬其非伯讨
公故也宋公不可以称人故楚君不可以不称子若然
则何不如前此僖五年晋人执虞公有同下执称人乎
盖宋公执滕子用鄫子所为不道楚虽夷乎不可谓讨
不以罪固与晋人之掩袭者不同也且彼时晋方见经
未全与之称人固其常耳又何以不如后此二十八年
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亦称人乎夫卫侯虽恃楚不
朝然听元咺之诉为臣执君故书晋人以贬其非伯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39b 页
也若宋公之执俨然与陈蔡六国共事于坛坫之上矣
且又非尽私讨也故又不得与晋人执卫侯者同成九
年晋人执郑伯郑伯既受命于蒲又受楚赂会于邓郑
固有罪矣称人者杜氏谓晋以无道于民告诸侯非也
夫诸侯苟有蒙情以告诸侯者鲁史即信之又何赖于
吾夫子之笔乎王经世曰郑小国也楚以重贿求郑郑
安得不复会楚于邓乃旋即悔过而躬朝于晋即当原
其不获己之情而待之以礼可也有以礼来朝而反蒙
且又非尽私讨也故又不得与晋人执卫侯者同成九
年晋人执郑伯郑伯既受命于蒲又受楚赂会于邓郑
固有罪矣称人者杜氏谓晋以无道于民告诸侯非也
夫诸侯苟有蒙情以告诸侯者鲁史即信之又何赖于
吾夫子之笔乎王经世曰郑小国也楚以重贿求郑郑
安得不复会楚于邓乃旋即悔过而躬朝于晋即当原
其不获己之情而待之以礼可也有以礼来朝而反蒙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0a 页
执辱者哉况伐其国又杀其行人明年又使卫侵郑又
会诸侯伐郑间楚之不争而肆暴无已故郑甘心比楚
以挠中国者二十年非此一执启之乎安得不书人以
贬也襄十九年晋人执邾子哀四年晋人执戎蛮子赤
归于楚晋非伯讨邾戎亦非得罪于民二小国不足以
当晋侯故略而人之晋人执虞公称人因虞以略晋也
晋人执邾子执戎蛮子称人因邾戎以略晋也杜氏曰
晋耻为楚执诸侯故称人以告若谓蛮子不道于民者
会诸侯伐郑间楚之不争而肆暴无已故郑甘心比楚
以挠中国者二十年非此一执启之乎安得不书人以
贬也襄十九年晋人执邾子哀四年晋人执戎蛮子赤
归于楚晋非伯讨邾戎亦非得罪于民二小国不足以
当晋侯故略而人之晋人执虞公称人因虞以略晋也
晋人执邾子执戎蛮子称人因邾戎以略晋也杜氏曰
晋耻为楚执诸侯故称人以告若谓蛮子不道于民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0b 页
非也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是楚人于戎蛮有必灭
之势况楚司马贩谓士蔑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则晋
之此举岂得已哉悯晋之衰可也如胡氏之说以为京
师楚而恶之者不必也啖氏曰凡称行人以其事执也
不称行人以已执也榖梁云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
称行人以执怨接于上也此说皆通按怨接于上者言
非使人之罪也妇人见执有二哀姜微其辞而见讨之
罪章子叔姬直书其事而齐人之恶见
之势况楚司马贩谓士蔑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则晋
之此举岂得已哉悯晋之衰可也如胡氏之说以为京
师楚而恶之者不必也啖氏曰凡称行人以其事执也
不称行人以已执也榖梁云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
称行人以执怨接于上也此说皆通按怨接于上者言
非使人之罪也妇人见执有二哀姜微其辞而见讨之
罪章子叔姬直书其事而齐人之恶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1a 页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1b 页
春秋辩义卷首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2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辩义卷首七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四
诸归
周官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诸侯无相执之道晋虽
盟主苟所执之君罪不当废宜无不得归者赵子常曰晋
文缵齐桓之业以大义匡中国将解宋围而曹卫固于从
楚门于曹曹人不服故入曹执曹伯以畀宋人假道于卫
春秋辩义卷首七 明 卓尔康 撰
书义四
诸归
周官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诸侯无相执之道晋虽
盟主苟所执之君罪不当废宜无不得归者赵子常曰晋
文缵齐桓之业以大义匡中国将解宋围而曹卫固于从
楚门于曹曹人不服故入曹执曹伯以畀宋人假道于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2b 页
卫人弗许既而楚师败卫侯惧出奔楚使元咺奉叔武以
受盟晋复卫侯以践土之盟也卫侯入而前驱杀叔武是
不赖斯盟矣故温之会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则二君挟荆
楚叛中国其罪已著而卫侯废伯主之命杀其弟之摄君
受盟者抑又甚焉晋侯皆不能正以王法废而黜之更立
贤君以示教戒于天下乃以巫史之言释曹伯又取货以
归卫侯其战功虽隽而大义不明故二君者皆书归以见
其罪宜废而伯主以私释之也春秋之世篡夺者无所顾
受盟晋复卫侯以践土之盟也卫侯入而前驱杀叔武是
不赖斯盟矣故温之会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则二君挟荆
楚叛中国其罪已著而卫侯废伯主之命杀其弟之摄君
受盟者抑又甚焉晋侯皆不能正以王法废而黜之更立
贤君以示教戒于天下乃以巫史之言释曹伯又取货以
归卫侯其战功虽隽而大义不明故二君者皆书归以见
其罪宜废而伯主以私释之也春秋之世篡夺者无所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3a 页
忌虽齐晋盛时犹不能讨曹负刍杀其太子而自立诸侯
请讨之晋厉公会诸侯于戚执曹伯归于京师使厉公能
请于天子讨负刍篡逆之罪诛之以谢诸侯而立子臧以
君曹则大义信矣乃列于会而后执之又归之京师而后
释之故书其归见厉公以释有罪累京师也至于归入之
义诸家纷纷左氏曰凡去其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
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入孔氏曰释例曰凡去其国
者通谓君臣及公子母弟也国逆而立之本无位则称入
请讨之晋厉公会诸侯于戚执曹伯归于京师使厉公能
请于天子讨负刍篡逆之罪诛之以谢诸侯而立子臧以
君曹则大义信矣乃列于会而后执之又归之京师而后
释之故书其归见厉公以释有罪累京师也至于归入之
义诸家纷纷左氏曰凡去其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
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入孔氏曰释例曰凡去其国
者通谓君臣及公子母弟也国逆而立之本无位则称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3b 页
本有位则称复归齐小白入于齐无位也卫侯郑复归于
卫复其位也诸侯纳之有位无位皆曰归卫孙林父蔡
季是也身为戎首则曰复入晋栾盈是也公羊氏曰曷
为或言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
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榖梁氏曰归易辞也范氏曰
传例曰归为善自某归次之此传曰归易辞也则归有
二义善者谓之归易者亦谓之归也大夫出奔反以好
曰归以恶曰入胡氏曰春秋书归有二义一易辞一顺
卫复其位也诸侯纳之有位无位皆曰归卫孙林父蔡
季是也身为戎首则曰复入晋栾盈是也公羊氏曰曷
为或言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
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榖梁氏曰归易辞也范氏曰
传例曰归为善自某归次之此传曰归易辞也则归有
二义善者谓之归易者亦谓之归也大夫出奔反以好
曰归以恶曰入胡氏曰春秋书归有二义一易辞一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4a 页
辞也其书入亦有二义一难辞一逆辞也王樵氏曰书
归者八郑突曹赤皆夺正卫侯郑杀叔武见讨伯主出
入皆无善状蔡庐陈吴邾益皆见复于灭亡之馀赵鞅
叛而反国公孟彄蒯聩之党叛蒯聩而从辄自某归于
某者六蔡季陈黄宋华元为善辞卫孙林父楚公子比
为恶辞曹伯负刍为幸词书复归者五来归者一郑世
子忽无讥卫侯郑卫侯衎二人一律也有讥卫元咺恶
之也曹伯襄闵之也又陋之也季子宜之也书入者十
归者八郑突曹赤皆夺正卫侯郑杀叔武见讨伯主出
入皆无善状蔡庐陈吴邾益皆见复于灭亡之馀赵鞅
叛而反国公孟彄蒯聩之党叛蒯聩而从辄自某归于
某者六蔡季陈黄宋华元为善辞卫孙林父楚公子比
为恶辞曹伯负刍为幸词书复归者五来归者一郑世
子忽无讥卫侯郑卫侯衎二人一律也有讥卫元咺恶
之也曹伯襄闵之也又陋之也季子宜之也书入者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4b 页
二李廉曰诸侯入国例七许叔宜复国而不得其道故
书字书入齐小白阳生莒去疾可以有国而无君父之
命故虽以国氏不书公子而书入郑突卫朔失正乱伦
已失国而又求入春秋以其逆也故书爵书名书入独
卫献入夷仪春秋俟其改过也故书爵书人而不名胡
氏于许叔小白去疾皆曰难辞则阳生卫献亦可入此
例于卫朔曰逆辞则郑突亦可入此例公羊注以为许
叔本小国春秋前失爵在字例入者出入皆恶明当诛
书字书入齐小白阳生莒去疾可以有国而无君父之
命故虽以国氏不书公子而书入郑突卫朔失正乱伦
已失国而又求入春秋以其逆也故书爵书名书入独
卫献入夷仪春秋俟其改过也故书爵书人而不名胡
氏于许叔小白去疾皆曰难辞则阳生卫献亦可入此
例于卫朔曰逆辞则郑突亦可入此例公羊注以为许
叔本小国春秋前失爵在字例入者出入皆恶明当诛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5a 页
是盖不知入许之本末而妄为此说也左氏归入例亦
多不合又曰春秋书纳者七皆不当纳也纠不书公子
与捷菑同公之伐战与晋之弗克纳同纠捷菑以庶孽
书纳蒯聩以世子亦书纳蒯聩无亲之大罪也蒯聩得
书世子而紏捷菑不书公子者书世子以著灵公之失
也楚之纳顿子与公孙宁仪行父齐之纳北燕伯皆内
弗受之辞也郜鼎同此义此皆前人归入之大例然按
之亦多不通左氏曰诸侯逆而立之曰入孔氏曰本无
多不合又曰春秋书纳者七皆不当纳也纠不书公子
与捷菑同公之伐战与晋之弗克纳同纠捷菑以庶孽
书纳蒯聩以世子亦书纳蒯聩无亲之大罪也蒯聩得
书世子而紏捷菑不书公子者书世子以著灵公之失
也楚之纳顿子与公孙宁仪行父齐之纳北燕伯皆内
弗受之辞也郜鼎同此义此皆前人归入之大例然按
之亦多不通左氏曰诸侯逆而立之曰入孔氏曰本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5b 页
位则称入郑突卫朔不有位乎复其位曰复归卫元咺
之位又何足援乎公羊曰复归者出恶归无恶王樵氏
曰公羊以郑忽之复归为复郑则其出也正以祭仲受
胁而废正立不正耳出何恶乎以突为夺正则出入皆
恶又安得以言归为善乎盖缘误以祭仲为知权故以
突之书归为顺祭仲是突本有恶圣人特欲顺祭仲行
权而从无恶之书也有是理乎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则栾盈之出为无恶乎入者出入恶则小白出以逃难
之位又何足援乎公羊曰复归者出恶归无恶王樵氏
曰公羊以郑忽之复归为复郑则其出也正以祭仲受
胁而废正立不正耳出何恶乎以突为夺正则出入皆
恶又安得以言归为善乎盖缘误以祭仲为知权故以
突之书归为顺祭仲是突本有恶圣人特欲顺祭仲行
权而从无恶之书也有是理乎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则栾盈之出为无恶乎入者出入恶则小白出以逃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6a 页
入以有奉安见其恶乎归者出入无恶则赵鞅归晋其
出也以叛可谓无恶乎榖梁曰归易辞也郑突入栎囊
身潜出不亦难乎以胡氏之例言之诸入固有难者逆
者许叔流离在外国人望之久矣乘便入国可谓之难
且逆乎诸归固有易者顺者郑突曹赤皆夺正可谓易
且顺乎至复入之例诸家皆以为大恶盖因复入之人
而目呼之耳彭城宋地鱼石入之栾盈晋人还入晋地
故书曰复盖其成叛繇于复入而非复入足为叛也予
出也以叛可谓无恶乎榖梁曰归易辞也郑突入栎囊
身潜出不亦难乎以胡氏之例言之诸入固有难者逆
者许叔流离在外国人望之久矣乘便入国可谓之难
且逆乎诸归固有易者顺者郑突曹赤皆夺正可谓易
且顺乎至复入之例诸家皆以为大恶盖因复入之人
而目呼之耳彭城宋地鱼石入之栾盈晋人还入晋地
故书曰复盖其成叛繇于复入而非复入足为叛也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6b 页
故为之说曰直至其所曰入明徵其返曰归失位以出
曰复归蓦还旧地曰复入有奉而来曰自因人而入曰
纳此六言者夫人往来措辞之常无所褒贬也其褒贬
者存其本事而善恶自见耳独还复之说陆氏最妥其
曰公羊云还善词也比复为善也榖梁云还者事未毕
复者事毕文正倒也当为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师还
公还自晋归父还自晋士丐闻齐侯卒乃还皆不当更
还又并合礼故曰还事毕也善辞也公如晋至河乃复
曰复归蓦还旧地曰复入有奉而来曰自因人而入曰
纳此六言者夫人往来措辞之常无所褒贬也其褒贬
者存其本事而善恶自见耳独还复之说陆氏最妥其
曰公羊云还善词也比复为善也榖梁云还者事未毕
复者事毕文正倒也当为还者事毕复者事未毕师还
公还自晋归父还自晋士丐闻齐侯卒乃还皆不当更
还又并合礼故曰还事毕也善辞也公如晋至河乃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7a 页
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仲遂至黄乃复皆事未毕而
复也
戎狄
西周之季王纲解而戎益东戎狄相继为中州患几与
春秋相终始向非齐晋二伯天下不为左衽者几希夫
子所为叹微管也戎自隐二年与鲁会盟已不安蛮夷
而有坛坫之想矣庄二十年齐人伐之至二十四年侵
曹入其国逐其君势大猖獗山戎为其种类三十年齐
复也
戎狄
西周之季王纲解而戎益东戎狄相继为中州患几与
春秋相终始向非齐晋二伯天下不为左衽者几希夫
子所为叹微管也戎自隐二年与鲁会盟已不安蛮夷
而有坛坫之想矣庄二十年齐人伐之至二十四年侵
曹入其国逐其君势大猖獗山戎为其种类三十年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7b 页
人伐之所以披其党也特书山戎必非前戎也二十六
年公伐戎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盖春秋予齐桓攘
夷狄匡天下之特笔焉左氏懵不晓事漫以诸侯不相
遗俘常理断之此时二伯未起天下尚不知尊周安能
责其献王即使献王不告于鲁鲁安从书之观宣公十
六年晋使赵同献狄俘于周此最当书亦以不告不书
可见矣且春秋固鲁史也夫子借鲁表一王之法系天
下之事深幸其有此一献以著尊攘之业何不可也庄
年公伐戎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盖春秋予齐桓攘
夷狄匡天下之特笔焉左氏懵不晓事漫以诸侯不相
遗俘常理断之此时二伯未起天下尚不知尊周安能
责其献王即使献王不告于鲁鲁安从书之观宣公十
六年晋使赵同献狄俘于周此最当书亦以不告不书
可见矣且春秋固鲁史也夫子借鲁表一王之法系天
下之事深幸其有此一献以著尊攘之业何不可也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8a 页
公二十六年书公伐戎而三十一年即书齐侯来献戎
捷则三四年间犄角齐桓以成戎捷且见我鲁助伯之
力亦不浅焉得此一捷而戎患以销至僖公十年齐桓
公同许男伐北戎盖殄灭遗类固无大害矣三十二年
之姜戎文公八年之雒戎宣公三年陆浑之戎成公元
年之茅戎不过数条而襄公四年传载晋悼公用魏绛
和戎五利之策使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十一年公谓
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以正中华八年之中九合诸
捷则三四年间犄角齐桓以成戎捷且见我鲁助伯之
力亦不浅焉得此一捷而戎患以销至僖公十年齐桓
公同许男伐北戎盖殄灭遗类固无大害矣三十二年
之姜戎文公八年之雒戎宣公三年陆浑之戎成公元
年之茅戎不过数条而襄公四年传载晋悼公用魏绛
和戎五利之策使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十一年公谓
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以正中华八年之中九合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8b 页
侯以金石之乐赐之至昭十六十七年而戎蛮子为楚
诱杀陆浑之戎竟为晋灭哀公四年晋且执戎蛮子赤
归于楚矣此春秋治戎之始终也而为春秋之患者狄
尤炽盖自齐献戎捷之后次年狄伐邢而狄始见经入
邢入卫伐晋灭温侵郑何啻戎之侵曹齐桓攘郤似于
戎有馀而于狄不足然能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一二
亲䁥不至为蓼六忽诸者则齐桓二救之功亦安可泯
哉至僖公十八年齐桓公卒五公子乱狄敢于救齐竟
诱杀陆浑之戎竟为晋灭哀公四年晋且执戎蛮子赤
归于楚矣此春秋治戎之始终也而为春秋之患者狄
尤炽盖自齐献戎捷之后次年狄伐邢而狄始见经入
邢入卫伐晋灭温侵郑何啻戎之侵曹齐桓攘郤似于
戎有馀而于狄不足然能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一二
亲䁥不至为蓼六忽诸者则齐桓二救之功亦安可泯
哉至僖公十八年齐桓公卒五公子乱狄敢于救齐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9a 页
作干戈之卫二十年且与齐盟俨行坛坫之礼自此以
后伐郑侵齐逼卫迁帝丘而狄之横益不可制矣晋文
末受伯命在位七年攘楚不暇其迫卫帝丘之迁政在
文公卒之前年虽卒后一年晋人败狄于箕非文公身
亲事然固不可谓非遗算馀灵也不然狄之为中国害
四十年矣使有一矢著狄鍪春秋何以不书乎后十三
年而文公十一年我鲁有叔孙得臣败咸之事叔孙获
狄侨如以命宣伯而左传于鄋瞒四子详其始末榖梁
后伐郑侵齐逼卫迁帝丘而狄之横益不可制矣晋文
末受伯命在位七年攘楚不暇其迫卫帝丘之迁政在
文公卒之前年虽卒后一年晋人败狄于箕非文公身
亲事然固不可谓非遗算馀灵也不然狄之为中国害
四十年矣使有一矢著狄鍪春秋何以不书乎后十三
年而文公十一年我鲁有叔孙得臣败咸之事叔孙获
狄侨如以命宣伯而左传于鄋瞒四子详其始末榖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49b 页
侈其佚宕亦非小弱矣传言长狄而经单言狄则长狄
即前狄可知不然亦狄中佼佼可为全狄之势者也夫
子书此全以攘狄之功与鲁盖得臣败狄后止于十三
年书狄侵卫一条而此后宣公三年四年书赤狄八年
书白狄则狄势分矣其狄势所以分者得臣一败之功
不可诬也得臣败狄之后而即书赤狄白狄者则夫子
以攘狄之功与鲁益不诬也狄散而赤狄盛八年晋师
白狄伐秦传载晋及狄平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盖
即前狄可知不然亦狄中佼佼可为全狄之势者也夫
子书此全以攘狄之功与鲁盖得臣败狄后止于十三
年书狄侵卫一条而此后宣公三年四年书赤狄八年
书白狄则狄势分矣其狄势所以分者得臣一败之功
不可诬也得臣败狄之后而即书赤狄白狄者则夫子
以攘狄之功与鲁益不诬也狄散而赤狄盛八年晋师
白狄伐秦传载晋及狄平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0a 页
交白狄以制赤狄也于是赤狄果孤而宣公十五年十
六年赤狄遂有路氏甲氏之灭春秋攘狄之功至此观
厥成焉当是时晋侯献俘天子桓子千室士会黻冕二
三子列孤卿受醲赏天下无复有赤狄之患矣至成公
三年晋之伐廧咎如则赤狄之别种也赤狄既灭晋亦
无赖于白狄遇待必衰白狄亦知晋之绐我也于是成
公九年同秦人伐晋而晋遂败之十二年晋人败狄于
交刚昭公元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传言无终群
六年赤狄遂有路氏甲氏之灭春秋攘狄之功至此观
厥成焉当是时晋侯献俘天子桓子千室士会黻冕二
三子列孤卿受醲赏天下无复有赤狄之患矣至成公
三年晋之伐廧咎如则赤狄之别种也赤狄既灭晋亦
无赖于白狄遇待必衰白狄亦知晋之绐我也于是成
公九年同秦人伐晋而晋遂败之十二年晋人败狄于
交刚昭公元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传言无终群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0b 页
狄而白狄亦衰自此狄竟不见于经是晋之治戎用和
治狄用战其法异也其白狄别种为鲜虞遂成一国晋
卧榻之侧安能容此耶假道鲜虞以伐肥灭肥而昭公
十三年遂有鲜虞之伐自是十五年定四年五年哀六
年伐鲜虞者又四见于经鲜虞终不可灭而更别号中
山争雄战国晋且先鲜虞亡矣此春秋治狄之始终也
春秋一书义莫大于尊攘而所攘者有三戎也狄也楚
也𨼆桓以后戎尝为诸侯患至庄公而其势稍衰狄继
治狄用战其法异也其白狄别种为鲜虞遂成一国晋
卧榻之侧安能容此耶假道鲜虞以伐肥灭肥而昭公
十三年遂有鲜虞之伐自是十五年定四年五年哀六
年伐鲜虞者又四见于经鲜虞终不可灭而更别号中
山争雄战国晋且先鲜虞亡矣此春秋治狄之始终也
春秋一书义莫大于尊攘而所攘者有三戎也狄也楚
也𨼆桓以后戎尝为诸侯患至庄公而其势稍衰狄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1a 页
为患于邢卫诸国齐桓晋文前后治之迨宣成后而狄
势亦弱惟楚终春秋之世为时最久然彼哉一语夫子
固未尝颂言诛之左传于尊攘大义漫不知省后儒如
陆赵诸人亦第随人口吻曰夫子作春秋如何尊周室
如何攘夷狄其实于圣人真实匡济俱不能一一拈出
而但于伐鲜虞则曰启疆伐潞子则曰残幼于大义奚
当哉
世变
势亦弱惟楚终春秋之世为时最久然彼哉一语夫子
固未尝颂言诛之左传于尊攘大义漫不知省后儒如
陆赵诸人亦第随人口吻曰夫子作春秋如何尊周室
如何攘夷狄其实于圣人真实匡济俱不能一一拈出
而但于伐鲜虞则曰启疆伐潞子则曰残幼于大义奚
当哉
世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1b 页
齐桓初主盟则在庄十六年同盟于幽也五霸桓公之
盛则僖九年之会于葵丘也晋不复主盟而齐复主诸
侯则昭二十六年景公之盟于鄟陵也晋始见经则僖
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也楚始见经则庄十年荆败蔡
师于莘也楚陵中国则庄十六年之荆伐郑也荆与鲁
交则庄二十三年荆人来聘也荆之易而为楚则僖元
年楚人伐郑也楚始与夏盟则僖十九年会陈蔡楚郑
盟于齐也楚大夫始见经则僖之二十一年楚人使宜
盛则僖九年之会于葵丘也晋不复主盟而齐复主诸
侯则昭二十六年景公之盟于鄟陵也晋始见经则僖
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也楚始见经则庄十年荆败蔡
师于莘也楚陵中国则庄十六年之荆伐郑也荆与鲁
交则庄二十三年荆人来聘也荆之易而为楚则僖元
年楚人伐郑也楚始与夏盟则僖十九年会陈蔡楚郑
盟于齐也楚大夫始见经则僖之二十一年楚人使宜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2a 页
申来献捷也楚君臣始见于经则文九年楚子使椒
来聘也初予楚以伯则宣十一年楚以陈侯郑伯盟于
辰陵也楚大夫有氏族则成二年公会楚公子婴齐于
蜀也楚与中国准亦自成二年蜀之盟十二国首楚人
也晋楚同主夏盟则襄二十七年豹及八国之大夫盟
于宋也诸侯旅见于楚则襄公二十八年之公如楚也
楚专合大夫则昭四年之十二国会于申也楚此后
复称人则昭十七年之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也秦始见
来聘也初予楚以伯则宣十一年楚以陈侯郑伯盟于
辰陵也楚大夫有氏族则成二年公会楚公子婴齐于
蜀也楚与中国准亦自成二年蜀之盟十二国首楚人
也晋楚同主夏盟则襄二十七年豹及八国之大夫盟
于宋也诸侯旅见于楚则襄公二十八年之公如楚也
楚专合大夫则昭四年之十二国会于申也楚此后
复称人则昭十七年之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也秦始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2b 页
经则僖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也秦君臣始见经
则文十二年秦伯使术来聘也秦此后不与晋交兵则
襄十四年晋荀偃十三国之见伐也越始见经则昭五
年会楚人伐吴也吴始见经则成七年吴入州来也吴
与诸侯盟则襄五年晋宋列国会于戚也自隐以来齐
伐鲁皆书人耳其君将书君则文十五年齐侯侵我西
鄙也大夫将书大夫则襄十七年齐高厚帅师伐我北
鄙也自成二之袁娄以来齐世从晋而始叛之则在襄
则文十二年秦伯使术来聘也秦此后不与晋交兵则
襄十四年晋荀偃十三国之见伐也越始见经则昭五
年会楚人伐吴也吴始见经则成七年吴入州来也吴
与诸侯盟则襄五年晋宋列国会于戚也自隐以来齐
伐鲁皆书人耳其君将书君则文十五年齐侯侵我西
鄙也大夫将书大夫则襄十七年齐高厚帅师伐我北
鄙也自成二之袁娄以来齐世从晋而始叛之则在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3a 页
二十三年齐侯伐卫遂伐晋也郑之叛晋则定七年齐
侯郑伯盟咸也卫之叛晋亦自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
沙也鲁亦叛晋则定公十年及齐平也自襄二十三年
叔孙豹帅师救晋后晋楚之救不书者六十年至哀七
年而书郑驷弘救曹哀十年而书吴救陈中国无伯而
诸侯自相救也诸侯自相救犹可言也以吴救陈不可
言也以大夫会诸侯则文元年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也
以大夫盟诸侯则文二年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
侯郑伯盟咸也卫之叛晋亦自定七年齐侯卫侯盟于
沙也鲁亦叛晋则定公十年及齐平也自襄二十三年
叔孙豹帅师救晋后晋楚之救不书者六十年至哀七
年而书郑驷弘救曹哀十年而书吴救陈中国无伯而
诸侯自相救也诸侯自相救犹可言也以吴救陈不可
言也以大夫会诸侯则文元年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也
以大夫盟诸侯则文二年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3b 页
士縠盟于垂陇也是故书士縠而后凡役书大夫大夫
专将则文三年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也是故书
处父而后凡将书大夫必贬而后人之自宣公而后征
伐益在大夫故自宣公十八年公伐杞后凡伐皆不书
公卫书大夫帅师则成二年卫孙良夫帅师及齐战于
新筑也使举上客旧法也文十八年书公子遂叔孙得
臣如齐而大夫并使无使介矣将称元帅旧法也自成
二年书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而
专将则文三年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也是故书
处父而后凡将书大夫必贬而后人之自宣公而后征
伐益在大夫故自宣公十八年公伐杞后凡伐皆不书
公卫书大夫帅师则成二年卫孙良夫帅师及齐战于
新筑也使举上客旧法也文十八年书公子遂叔孙得
臣如齐而大夫并使无使介矣将称元帅旧法也自成
二年书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4a 页
四卿并将无将佐矣大夫自为会则成十五年叔孙侨
如会吴于钟离也虽以句吴故不屑与会然而会自大
夫专矣大夫自为盟则在襄三年叔孙豹及诸侯之大
夫及袁侨盟也虽以袁侨故不与同盟而盟自大夫益
专矣君咸在会大夫竟自盟虽盟非尊者之事令大夫
盟亦无不可而君权倒置太阿下执至此而君臣之体
不可复问矣盖襄十四年春正月会于向十有四国之
大夫也夏四月会伐秦七国之大夫也冬会于戚七国
如会吴于钟离也虽以句吴故不屑与会然而会自大
夫专矣大夫自为盟则在襄三年叔孙豹及诸侯之大
夫及袁侨盟也虽以袁侨故不与同盟而盟自大夫益
专矣君咸在会大夫竟自盟虽盟非尊者之事令大夫
盟亦无不可而君权倒置太阿下执至此而君臣之体
不可复问矣盖襄十四年春正月会于向十有四国之
大夫也夏四月会伐秦七国之大夫也冬会于戚七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4b 页
之大夫也三会皆国之大事而大夫皆专之岂晋悼将
终倦勤不振乎则晋平初立安得不有溴梁之事耶大
夫叛君则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也鲁自
伐杞后不书公者八十年不狃侯犯阳虎等起而政不
在大夫复书公则宣六年公侵郑也夫大夫专盟既自
文二年与士縠盟于垂陇始则桓十一年之柔会宋公
盟于折者何大夫专将既自文三年阳处父帅师以救
江始则隐十年之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者何岂非
终倦勤不振乎则晋平初立安得不有溴梁之事耶大
夫叛君则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也鲁自
伐杞后不书公者八十年不狃侯犯阳虎等起而政不
在大夫复书公则宣六年公侵郑也夫大夫专盟既自
文二年与士縠盟于垂陇始则桓十一年之柔会宋公
盟于折者何大夫专将既自文三年阳处父帅师以救
江始则隐十年之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者何岂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5a 页
我鲁已为之兆乎而乃独责于晋也然所恶于专盟专
将者盖以大夫为之主耳若桓十一之盟于折宋公为
主而柔从之隐十年之伐宋齐为主而翚从之非柔之
自为盟而翚之自为伐也且在我鲁不可书鲁人辞不
得不书柔书翚也王臣于诸侯会不必殊而盟殊盟于
小臣不必殊而大臣殊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
卫侯郑伯于鄄此会不必殊也僖八年洮之盟王人与
盟此盟于小臣不必殊也僖九年葵丘之会宰周公不
将者盖以大夫为之主耳若桓十一之盟于折宋公为
主而柔从之隐十年之伐宋齐为主而翚从之非柔之
自为盟而翚之自为伐也且在我鲁不可书鲁人辞不
得不书柔书翚也王臣于诸侯会不必殊而盟殊盟于
小臣不必殊而大臣殊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
卫侯郑伯于鄄此会不必殊也僖八年洮之盟王人与
盟此盟于小臣不必殊也僖九年葵丘之会宰周公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5b 页
与盟此大臣殊也齐桓尊周立法必无僣越之事此三
者会盟王臣之定例至襄公二年单子与晋宋列国盟
于鸡泽昭十三年刘子与晋齐列国同盟于平丘则王
大臣争相执耳矣春秋之初王纲犹振桓五年蔡人卫
人从王伐郑犹有体也至庄六年而王人子突救卫诸
侯不惟无相从者而反助卫朔以与天子抗至于齐桓
为伯首在尊周庄十四年与陈曹伐宋请师于周书曰
单伯会伐宋立言有法王室亦甚威重焉至成公十六
者会盟王臣之定例至襄公二年单子与晋宋列国盟
于鸡泽昭十三年刘子与晋齐列国同盟于平丘则王
大臣争相执耳矣春秋之初王纲犹振桓五年蔡人卫
人从王伐郑犹有体也至庄六年而王人子突救卫诸
侯不惟无相从者而反助卫朔以与天子抗至于齐桓
为伯首在尊周庄十四年与陈曹伐宋请师于周书曰
单伯会伐宋立言有法王室亦甚威重焉至成公十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6a 页
年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十七年公会单子
晋侯伐郑则天朝卿佐亦与执戈矣是皆世变使然
也
名称一
陆氏曰古者一字不成文辞皆以氏字配之姜氏子氏
以氏配姓也季氏臧氏以氏配族也哭于赐氏以氏配
名也仲氏吹篪又不念伯氏之言以氏配字也灭赤狄
潞氏以氏配国也母氏圣善以氏配亲也然则通而言
晋侯伐郑则天朝卿佐亦与执戈矣是皆世变使然
也
名称一
陆氏曰古者一字不成文辞皆以氏字配之姜氏子氏
以氏配姓也季氏臧氏以氏配族也哭于赐氏以氏配
名也仲氏吹篪又不念伯氏之言以氏配字也灭赤狄
潞氏以氏配国也母氏圣善以氏配亲也然则通而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6b 页
之皆得言氏别而言之单言氏者皆谓族也姓则百代
不易又公子之子例以谥配氏僖伯文伯宣叔襄仲之
类而后代子孙因以其字为氏示所出不乱所谓别子
为祖也其馀则或以官或以邑为其氏族以自分别凡
此皆如近代之论房也又曰男子皆以氏配名华元士
燮高固之类不言其姓妇人乃称姓姬姜之类礼曰男
子称名妇人称姓是也公子公孙以子孙为氏明与君
一体以异于众臣也不以国为氏者异于君也曾孙以
不易又公子之子例以谥配氏僖伯文伯宣叔襄仲之
类而后代子孙因以其字为氏示所出不乱所谓别子
为祖也其馀则或以官或以邑为其氏族以自分别凡
此皆如近代之论房也又曰男子皆以氏配名华元士
燮高固之类不言其姓妇人乃称姓姬姜之类礼曰男
子称名妇人称姓是也公子公孙以子孙为氏明与君
一体以异于众臣也不以国为氏者异于君也曾孙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7a 页
下去君稍疏则可书其氏矣又曰子生三月父命之名
二十而冠敬其名而立其字五十乃为大夫则又敬其
字而呼伯仲凡称其字必加子字于上子美称也且以
便于言也子突子哀是也宋孔父以子是其姓不可言
子孔故曰孔父父美称也加之者亦以便于言也古者
亦有名父者如孙林父胥甲父之类而无以子字名者
以子者配其字之美称故避之父则本非配字之言故
可为名
二十而冠敬其名而立其字五十乃为大夫则又敬其
字而呼伯仲凡称其字必加子字于上子美称也且以
便于言也子突子哀是也宋孔父以子是其姓不可言
子孔故曰孔父父美称也加之者亦以便于言也古者
亦有名父者如孙林父胥甲父之类而无以子字名者
以子者配其字之美称故避之父则本非配字之言故
可为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7b 页
名称二
凡王世子不名王子称字必见杀若相杀而后称名佞
夫以见杀名子朝以争立名非是不名也天子三公称
公曾为三公而有土为畿内诸侯者亦曰公皆以其地
配公字言之周公祭公是也天子卿大夫有封为畿内
诸侯者皆曰子殷制已然箕子微子是也周因之故王
臣称子者皆畿内诸侯也刘子单子是也凡王朝大夫
未爵称字南季仍叔是也传称内史叔服内史于周礼
凡王世子不名王子称字必见杀若相杀而后称名佞
夫以见杀名子朝以争立名非是不名也天子三公称
公曾为三公而有土为畿内诸侯者亦曰公皆以其地
配公字言之周公祭公是也天子卿大夫有封为畿内
诸侯者皆曰子殷制已然箕子微子是也周因之故王
臣称子者皆畿内诸侯也刘子单子是也凡王朝大夫
未爵称字南季仍叔是也传称内史叔服内史于周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8a 页
为中大夫吴氏曰王朝中下大夫四命无封邑者以字
配氏上士中士称名宰咺是也下士称人王子在丧未
葬之称与诸侯同昭二十二年书王子猛卒虽既葬而
未及葬节是也然则居皇入王城王下皆当称子称名
今但称名不称子与下文异者见其当立与子朝别特
去子字夫子之深意也苏子繇曰猛既称王猛矣于其
卒也称王子猛何也春秋书名严于卒葬于其卒不得
不正其本名也所谓非薨非葬名有所不必尽也诸侯
配氏上士中士称名宰咺是也下士称人王子在丧未
葬之称与诸侯同昭二十二年书王子猛卒虽既葬而
未及葬节是也然则居皇入王城王下皆当称子称名
今但称名不称子与下文异者见其当立与子朝别特
去子字夫子之深意也苏子繇曰猛既称王猛矣于其
卒也称王子猛何也春秋书名严于卒葬于其卒不得
不正其本名也所谓非薨非葬名有所不必尽也诸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8b 页
惟宋称公馀称侯伯子男四等各随本爵书之唯葬时
称公见其非王谥也吴楚僣王生书本爵葬则不书传
所谓避其号也凡诸侯内生称公葬称我君外生称爵
卒称爵称名葬则举谥称公必见弑然后称其君苟阍
弑杀则不称其君凡嗣子未葬称名既葬称子会诸侯
称子以师行称爵出外称子惟施于盟会行师称爵也
出奔称名即在丧亦称名也君戕国灭见执以归称世
子凡诸侯不生名去国辩二君名见纳不名复国继绝
称公见其非王谥也吴楚僣王生书本爵葬则不书传
所谓避其号也凡诸侯内生称公葬称我君外生称爵
卒称爵称名葬则举谥称公必见弑然后称其君苟阍
弑杀则不称其君凡嗣子未葬称名既葬称子会诸侯
称子以师行称爵出外称子惟施于盟会行师称爵也
出奔称名即在丧亦称名也君戕国灭见执以归称世
子凡诸侯不生名去国辩二君名见纳不名复国继绝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9a 页
名小国之君来朝详之名附庸之君名大者称字凡诸
侯朝会降爵成礼录其实诸侯世子来奔逆以诸侯之
礼书爵郕伯来奔是也诸侯之弟摄位受盟称子卫叔
武是也附庸世子摄君来朝称人邾牟葛是也凡畿内
诸侯卒不称爵葬则举谥称公同诸侯如葬刘文公是
也凡公子公孙为卿书属公子益师公子买是也非卿
称名州吁无知是也摄卿称名无骇翚之类荀林父曰
摄卿以往可也隐不爵命大夫用摄礼也此三例者不
侯朝会降爵成礼录其实诸侯世子来奔逆以诸侯之
礼书爵郕伯来奔是也诸侯之弟摄位受盟称子卫叔
武是也附庸世子摄君来朝称人邾牟葛是也凡畿内
诸侯卒不称爵葬则举谥称公同诸侯如葬刘文公是
也凡公子公孙为卿书属公子益师公子买是也非卿
称名州吁无知是也摄卿称名无骇翚之类荀林父曰
摄卿以往可也隐不爵命大夫用摄礼也此三例者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59b 页
必然也继故名之卫晋是也争国名之篡立未会诸侯
名之杀之虽非卿称公子诸杀公子不言大夫是也在
位见杀书其大夫君臣之辞书属与氏同也外杀若放
不言大夫其君薨未葬称子既葬称爵以葬为断不以
日月请更详之如僖公七年冬葬曹昭公而八年春洮
之盟称曹伯僖公九年宋桓公未葬而夏葵丘之会称
宋子可见其不合例者有二桓公十二年十一月卫宣
公卒未葬而十三年二月之战称卫侯说者曰墨缞临
名之杀之虽非卿称公子诸杀公子不言大夫是也在
位见杀书其大夫君臣之辞书属与氏同也外杀若放
不言大夫其君薨未葬称子既葬称爵以葬为断不以
日月请更详之如僖公七年冬葬曹昭公而八年春洮
之盟称曹伯僖公九年宋桓公未葬而夏葵丘之会称
宋子可见其不合例者有二桓公十二年十一月卫宣
公卒未葬而十三年二月之战称卫侯说者曰墨缞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0a 页
戎武事欲威故以爵命也会盟则否僖公二十五年卫
文公已葬而冬十一月洮之盟犹称卫子岂葬期未远
卫子尚未以爵行耶卫宣虽未葬已踰年卫文虽葬未
踰年盖又以踰年为重也成公十八年春晋弑其君州
蒲夏公至自晋晋侯使士丐来聘不称子者盖晋弑厉
公时即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葬不成礼国人
不以君父礼之耳
名称三
文公已葬而冬十一月洮之盟犹称卫子岂葬期未远
卫子尚未以爵行耶卫宣虽未葬已踰年卫文虽葬未
踰年盖又以踰年为重也成公十八年春晋弑其君州
蒲夏公至自晋晋侯使士丐来聘不称子者盖晋弑厉
公时即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葬不成礼国人
不以君父礼之耳
名称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0b 页
凡诸侯之子公子曰公子公孙曰公孙公孙之子赐族
称氏公孙为兄后卒称族凡大夫为卿二命三命皆称
氏名旧说大夫三命书氏二命书名一命书人按传言
叔孙昭子三命踰父兄则叔孙豹二命豹二命书氏则
云二命书名非矣小国之卿二命然非接我不书苟接
我虽非卿亦名则云一命书人者亦非矣吴楚皆子爵
而其臣书氏名与中国公侯之大夫等当时书法岂皆
据周礼命数为准左氏所言卿大夫之等与周合公榖
称氏公孙为兄后卒称族凡大夫为卿二命三命皆称
氏名旧说大夫三命书氏二命书名一命书人按传言
叔孙昭子三命踰父兄则叔孙豹二命豹二命书氏则
云二命书名非矣小国之卿二命然非接我不书苟接
我虽非卿亦名则云一命书人者亦非矣吴楚皆子爵
而其臣书氏名与中国公侯之大夫等当时书法岂皆
据周礼命数为准左氏所言卿大夫之等与周合公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1a 页
但据经文言之书名世为大夫书人通谓之微者未赐
族称名挟柔溺之类啖氏谓不请命不书族非也东迁
诸侯犹不请命况大夫乎命于天子称字孔父女叔祭
仲单伯是也家语曰孔父生时所赐号女叔来聘榖梁
传其名天子之命大夫也外卿以事来不见公不名仲
孙高子不以使礼见公礼无所属也主盟会非卿称氏
名成二年晋司空非卿传称司空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知非卿也内大夫非卿但志其事外大夫非卿称人如
族称名挟柔溺之类啖氏谓不请命不书族非也东迁
诸侯犹不请命况大夫乎命于天子称字孔父女叔祭
仲单伯是也家语曰孔父生时所赐号女叔来聘榖梁
传其名天子之命大夫也外卿以事来不见公不名仲
孙高子不以使礼见公礼无所属也主盟会非卿称氏
名成二年晋司空非卿传称司空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知非卿也内大夫非卿但志其事外大夫非卿称人如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1b 页
宋人盟宿郑人序邾人下者皆其下大夫也小国之卿
称人必见杀若讨而后书其大夫已绝见讨不言其大
夫栾盈良霄之类盗杀不言其大夫非见杀而书大夫
者众辞大夫既卒不名原仲夷伯是也文公十四年公
孙敖卒于外不书大夫位绝也凡诸侯子弟称公子以
氏者有二种曾受王命为卿者以公子为氏公子庆父
之类是也此外则被杀者非卿亦书公子重骨肉也故
不言大夫而直谓公子陈人杀公子禦寇是也其不称
称人必见杀若讨而后书其大夫已绝见讨不言其大
夫栾盈良霄之类盗杀不言其大夫非见杀而书大夫
者众辞大夫既卒不名原仲夷伯是也文公十四年公
孙敖卒于外不书大夫位绝也凡诸侯子弟称公子以
氏者有二种曾受王命为卿者以公子为氏公子庆父
之类是也此外则被杀者非卿亦书公子重骨肉也故
不言大夫而直谓公子陈人杀公子禦寇是也其不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2a 页
公子而以国带名谓之国氏亦有二种其君自命为卿
称国以氏莒庆之类是也其篡弑及为国人所立则虽
非君命之卿亦以国氏齐无知卫晋郑突曹赤之类是
也公羊所谓国氏者是也然各国之公子不称其国何
以别之国氏之说亦未然也鲁宋齐晋卫蔡陈郑八国
之卿自齐桓伯后无不称族馀国则否公榖言曹莒无
大夫者无命大夫也旧说谓无君命若无君命何以得
为大夫乎礼诸侯之卿皆命于天子平王东迁诸侯之
称国以氏莒庆之类是也其篡弑及为国人所立则虽
非君命之卿亦以国氏齐无知卫晋郑突曹赤之类是
也公羊所谓国氏者是也然各国之公子不称其国何
以别之国氏之说亦未然也鲁宋齐晋卫蔡陈郑八国
之卿自齐桓伯后无不称族馀国则否公榖言曹莒无
大夫者无命大夫也旧说谓无君命若无君命何以得
为大夫乎礼诸侯之卿皆命于天子平王东迁诸侯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2b 页
卿无复请命故隐桓及庄之初少有书族者及齐桓既
霸列会颇多凡列班位未命者在已命者下故此诸国
皆得请赐族其不得者小国不能自通者而已终春秋
秦虽大国少列会盟故亦不请命楚既僣王固当不请
及公子婴齐入会中国春秋书之同于列国命卿岂其
能请命于周假此以与诸国争长乎抑自为之乎未可
断也自婴齐之后楚卿亦书族矣已命者则通于诸国
故书族书名未命者但曰某人言但某国之人耳同于
霸列会颇多凡列班位未命者在已命者下故此诸国
皆得请赐族其不得者小国不能自通者而已终春秋
秦虽大国少列会盟故亦不请命楚既僣王固当不请
及公子婴齐入会中国春秋书之同于列国命卿岂其
能请命于周假此以与诸国争长乎抑自为之乎未可
断也自婴齐之后楚卿亦书族矣已命者则通于诸国
故书族书名未命者但曰某人言但某国之人耳同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3a 页
众大夫及庶士也如此者所以重王命尊周室也大国
之卿不过三人时多僣越其数颇多皆非礼也鲁卿虽
未命者书其名详内事也无骇翚溺是也他国非命卿
不书既无王命不通于他国也来鲁及事连鲁者皆书
其名详内事也纪履緰郑宛莒挐楚宜申莒庆秦术吴
札之类是也
名称四
春秋自文公以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大夫见者多
之卿不过三人时多僣越其数颇多皆非礼也鲁卿虽
未命者书其名详内事也无骇翚溺是也他国非命卿
不书既无王命不通于他国也来鲁及事连鲁者皆书
其名详内事也纪履緰郑宛莒挐楚宜申莒庆秦术吴
札之类是也
名称四
春秋自文公以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大夫见者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3b 页
人之文公以后政在大夫无不书名矣故书人之时称
名必有异义当求其所以名书名之时书人必有异义
当求其所以人视其所以而春秋之时义思过半矣夫
文公以前大夫皆人矣而隐二之无骇隐四之翚桓十
一之柔庄二之庆父庄三之溺僖元僖三之友僖十五
之公孙敖僖三十三之公子遂鲁无不名者春秋详内
事所以异外也且我鲁之史不可称鲁人彼以事适他
国各有本末不得不书名也若闵元之齐仲孙闵二之
名必有异义当求其所以名书名之时书人必有异义
当求其所以人视其所以而春秋之时义思过半矣夫
文公以前大夫皆人矣而隐二之无骇隐四之翚桓十
一之柔庄二之庆父庄三之溺僖元僖三之友僖十五
之公孙敖僖三十三之公子遂鲁无不名者春秋详内
事所以异外也且我鲁之史不可称鲁人彼以事适他
国各有本末不得不书名也若闵元之齐仲孙闵二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4a 页
齐高子以省难来鲁不胜存亡骨肉之感国人望之如
父母焉乌得不详其名氏乎楚以夷自处至成公二年
公子婴齐盟蜀始以名氏入春秋而僖四年即有楚屈
完来盟之目何也大其义者著其事著其事不得不著
其人完安得不书其不言使者不欲遽进而书楚子也
僖二十五年之莒庆二十六年之卫宁速皆以名见何
也莒以元年郦之役与鲁有怨卫公平莒于鲁昨年卫
君而莒臣此年莒君而卫臣君臣屡盟不可不记其实
父母焉乌得不详其名氏乎楚以夷自处至成公二年
公子婴齐盟蜀始以名氏入春秋而僖四年即有楚屈
完来盟之目何也大其义者著其事著其事不得不著
其人完安得不书其不言使者不欲遽进而书楚子也
僖二十五年之莒庆二十六年之卫宁速皆以名见何
也莒以元年郦之役与鲁有怨卫公平莒于鲁昨年卫
君而莒臣此年莒君而卫臣君臣屡盟不可不记其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4b 页
也且列国称人多是征伐若会盟无虑皆君矣即臣亦
纪其名以徵会也然而不可谓非政在大夫之渐也君
会而称人如庄五以纳朔会则齐侯宋公称人十三以
宋御说立方两月会则御说称人略之皆有故也若征
伐大夫固多称人矣即以君将亦有称人者如庄二十
八之伐卫齐侯以事远略称人僖三十之围郑晋侯从
秦伯略称人三十三之败秦晋侯以方墨略称人是也
至若庄十四之伐宋与单伯会十六之伐郑二十八之
纪其名以徵会也然而不可谓非政在大夫之渐也君
会而称人如庄五以纳朔会则齐侯宋公称人十三以
宋御说立方两月会则御说称人略之皆有故也若征
伐大夫固多称人矣即以君将亦有称人者如庄二十
八之伐卫齐侯以事远略称人僖三十之围郑晋侯从
秦伯略称人三十三之败秦晋侯以方墨略称人是也
至若庄十四之伐宋与单伯会十六之伐郑二十八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5a 页
救郑为争郑制楚之始宜无所略何以称人乎僖三十
三年晋人败狄于箕之传曰八月晋侯败狄于箕郤缺
获白狄子明是郤缺行师而晋侯不过督率之耳齐桓
公自庄十六年灭遂至僖元年救邢始称齐师以前多
书人岂齐桓尽以微者主兵哉熊氏曰苟非身系其君
亲之即身在行间亦不必目君也郝仲舆曰凡君臣民
皆称人文成襄以前书法自是如此此于称人之时求
其所以名之义也若文公以后书法不得不变矣文元
三年晋人败狄于箕之传曰八月晋侯败狄于箕郤缺
获白狄子明是郤缺行师而晋侯不过督率之耳齐桓
公自庄十六年灭遂至僖元年救邢始称齐师以前多
书人岂齐桓尽以微者主兵哉熊氏曰苟非身系其君
亲之即身在行间亦不必目君也郝仲舆曰凡君臣民
皆称人文成襄以前书法自是如此此于称人之时求
其所以名之义也若文公以后书法不得不变矣文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5b 页
年卫孔达伐晋书人杜氏以为孔达为政不共盟主兴
兵伐郑受讨丧邑故贬称人是也二年垂陇之会晋以
大夫盟诸侯而士縠遂与宋陈郑三君揖让于坛坫之
上于是即波臣戎客如楚椒秦术且俨然以名通上国
矣故自书士縠而后凡役皆书名氏若不书大夫名氏
而书人者必有故也是年晋人伐秦取汪及彭衙报复
无已残民结怨是亦不可以已乎春秋略而人之即至
次年秦伯济河焚舟封殽尸伯西戎左氏艳称之而书
兵伐郑受讨丧邑故贬称人是也二年垂陇之会晋以
大夫盟诸侯而士縠遂与宋陈郑三君揖让于坛坫之
上于是即波臣戎客如楚椒秦术且俨然以名通上国
矣故自书士縠而后凡役皆书名氏若不书大夫名氏
而书人者必有故也是年晋人伐秦取汪及彭衙报复
无已残民结怨是亦不可以已乎春秋略而人之即至
次年秦伯济河焚舟封殽尸伯西戎左氏艳称之而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6a 页
法亦仅曰秦人伐晋而已三年伐沈而晋宋五国称人
必微者沈即自溃不必将尊师众可知晋秦无志中国
蚁斗无已春秋惜之故七年令狐之役两皆称人至十
年北徵之取且以国举书秦伐晋忽略甚矣说者曰狄
之非也至十二年河曲书秦人宣二年伐晋书秦师八
年同白狄伐秦十五年伐晋书秦人或人或师或国详
略异辞非有异义于其间也且楚沦于夷秦僻于远苟
非实以事至易于称人不甚计也文九年公子遂会晋
必微者沈即自溃不必将尊师众可知晋秦无志中国
蚁斗无已春秋惜之故七年令狐之役两皆称人至十
年北徵之取且以国举书秦伐晋忽略甚矣说者曰狄
之非也至十二年河曲书秦人宣二年伐晋书秦师八
年同白狄伐秦十五年伐晋书秦人或人或师或国详
略异辞非有异义于其间也且楚沦于夷秦僻于远苟
非实以事至易于称人不甚计也文九年公子遂会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6b 页
宋卫许救郑不及楚师左传卿不书缓以惩不恪是也
十七年晋卫陈郑伐宋为孙林父孔达石楚矣即陈公
孙宁非上卿亦卿也而称人何耶杜氏曰昭公虽以无
道见弑而文公犹以弑君见讨故林父伐宋以失所称
人晋侯平宋以无功不序明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所以督大教宋鲁皆弑晋受赂而还故文十七年伐宋
称人也文公十四年郑激而从楚晋贪而丑正皆春秋
所不忍言也故宣元年郑同楚侵陈称人晋同宋伐郑
十七年晋卫陈郑伐宋为孙林父孔达石楚矣即陈公
孙宁非上卿亦卿也而称人何耶杜氏曰昭公虽以无
道见弑而文公犹以弑君见讨故林父伐宋以失所称
人晋侯平宋以无功不序明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所以督大教宋鲁皆弑晋受赂而还故文十七年伐宋
称人也文公十四年郑激而从楚晋贪而丑正皆春秋
所不忍言也故宣元年郑同楚侵陈称人晋同宋伐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7a 页
称师晋畏楚而还失伯者之义故二年即赵盾在行亦
称人将卑师少而称人则十年之晋宋卫曹伐郑也食
言而称人则十二年晋宋卫曹清丘之盟也畏晋而窃
与楚盟为匮盟称人抑或从一事再见之例称人则成
二年十一月蜀之盟也兼有齐非卿故下列楚师与中
国准蔡侯许男乘楚车失位不书三义以微而称人则
成九年郑人围许也胜大取罪称人不以胜告称人则
襄公八年郑子国子耳侵蔡也尊晋侯而齐宋卫不书
称人将卑师少而称人则十年之晋宋卫曹伐郑也食
言而称人则十二年晋宋卫曹清丘之盟也畏晋而窃
与楚盟为匮盟称人抑或从一事再见之例称人则成
二年十一月蜀之盟也兼有齐非卿故下列楚师与中
国准蔡侯许男乘楚车失位不书三义以微而称人则
成九年郑人围许也胜大取罪称人不以胜告称人则
襄公八年郑子国子耳侵蔡也尊晋侯而齐宋卫不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7b 页
大夫者则五月晋悼公会于邢丘也以十四年会向伐
秦会戚凡三条人名不同多少亦异曹莒邾滕薛杞小
邾七小国不论君卿大夫书人其常也前二条齐人经
俱不书名宋人则前二条书人后一条书宋华阅卫则
会向称人伐秦称北宫括称人必微者称名自卿在行
也然公孙虿北宫括二子称名盖以其身为社稷特名
以显之又有别义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者为籍谈荀
跞书晋人何也去年十月荀籍虽已勤王为子朝所败
秦会戚凡三条人名不同多少亦异曹莒邾滕薛杞小
邾七小国不论君卿大夫书人其常也前二条齐人经
俱不书名宋人则前二条书人后一条书宋华阅卫则
会向称人伐秦称北宫括称人必微者称名自卿在行
也然公孙虿北宫括二子称名盖以其身为社稷特名
以显之又有别义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者为籍谈荀
跞书晋人何也去年十月荀籍虽已勤王为子朝所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8a 页
十二月晋又以贾辛司马督闰月又以箕遗乐徵右行
诡济师后五人皆微者故总称晋人耳哀公十年宋人
伐郑无传昭公以后两次伐吴皆书楚人当时以夷攻
夷无所优劣也林尧叟曰昭公十七年楚人及吴战于
长岸楚复称人矣意楚衰且从吴同称乎赵子常曰楚
大夫将称人者七盖有微旨子重帅师书于经者详矣
侵宋避晋侯而还故略之橐师囊瓦阳丐未尝为中国
寇患故有事蛮夷但书人围蔡伐陈传不言其人自昭
诡济师后五人皆微者故总称晋人耳哀公十年宋人
伐郑无传昭公以后两次伐吴皆书楚人当时以夷攻
夷无所优劣也林尧叟曰昭公十七年楚人及吴战于
长岸楚复称人矣意楚衰且从吴同称乎赵子常曰楚
大夫将称人者七盖有微旨子重帅师书于经者详矣
侵宋避晋侯而还故略之橐师囊瓦阳丐未尝为中国
寇患故有事蛮夷但书人围蔡伐陈传不言其人自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8b 页
而后唯楚君大夫将夺其恒称治在夷狄也其娶齐伐
莒入郓一事再见称人乃史例
爵次
赵子常曰凡周班诸侯序爵爵均尚德据定四祝佗告
苌弘盖指始封之君而言也王人序诸侯上僖八王人
僖九宰周公是也何氏曰王人衔王命会诸侯诸侯当
北面受之故尊序于上也寰内诸侯之师序列国上僖
二虞师晋师是也大夫如其班隐五伐宋郑人序邾人
莒入郓一事再见称人乃史例
爵次
赵子常曰凡周班诸侯序爵爵均尚德据定四祝佗告
苌弘盖指始封之君而言也王人序诸侯上僖八王人
僖九宰周公是也何氏曰王人衔王命会诸侯诸侯当
北面受之故尊序于上也寰内诸侯之师序列国上僖
二虞师晋师是也大夫如其班隐五伐宋郑人序邾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9a 页
下僖二十八会温秦人序邾人下皆以大夫序卿下也
庄十五伐郳十六伐郑二十六伐徐僖二十一鹿上二
十九翟泉皆宋人序齐人上时齐卿犹不先宋也庄十
九年伐我西鄙二十八救郑僖五侵陈皆齐人序宋人
上时宋非卿也文十七伐宋陈人序卫人下传曰卫孔
达陈公孙宁杜氏曰宁位非上卿也成二蜀之盟齐人
序郑人下杜氏曰齐在郑下非卿也襄二十七会宋陈
孔奂序蔡公孙归生卫石恶下昭元会虢陈公子招序
庄十五伐郳十六伐郑二十六伐徐僖二十一鹿上二
十九翟泉皆宋人序齐人上时齐卿犹不先宋也庄十
九年伐我西鄙二十八救郑僖五侵陈皆齐人序宋人
上时宋非卿也文十七伐宋陈人序卫人下传曰卫孔
达陈公孙宁杜氏曰宁位非上卿也成二蜀之盟齐人
序郑人下杜氏曰齐在郑下非卿也襄二十七会宋陈
孔奂序蔡公孙归生卫石恶下昭元会虢陈公子招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69b 页
卫齐恶下蔡公孙归生上襄昭以后陈从楚则陈侯序
蔡侯下其后蔡从中国则蔡侯复序卫侯上其大夫自
如其班周礼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春秋之初鲁
以周班后郑而郑怒有郎之师小国诸侯亦降爵来朝
不待伯者出而班序已乱矣凡主会者所序公羊传曰
其序则主会者为之主会谓伯者伯主序诸侯上齐桓
创伯自单伯会诸侯于鄄以后齐侯恒序宋公上唯遇
梁丘序爵盖简礼相见书如其班与主会不同晋自文
蔡侯下其后蔡从中国则蔡侯复序卫侯上其大夫自
如其班周礼大司马设仪辨位以等邦国春秋之初鲁
以周班后郑而郑怒有郎之师小国诸侯亦降爵来朝
不待伯者出而班序已乱矣凡主会者所序公羊传曰
其序则主会者为之主会谓伯者伯主序诸侯上齐桓
创伯自单伯会诸侯于鄄以后齐侯恒序宋公上唯遇
梁丘序爵盖简礼相见书如其班与主会不同晋自文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0a 页
公以后终春秋序齐侯宋公上也纪郑之战齐侯序宋
公上盖别有故而外传则曰齐僖于是乎小伯其先宋
盖以彊大尔予谓小伯之说出外传非春秋语陈侯序
卫侯上蔡侯序卫侯上春秋皆以陈蔡卫为序桓十六
年伐郑卫侯陈侯序蔡侯上杜氏以为蔡后至此时卫
彊齐宋皆以为党故也然自有说杜说非也陈常先卫
一定之序然至庄十五年齐桓会郑陈侯先卫杜氏以
为陈介于齐楚之间为三恪故桓公进之非也陈常先
公上盖别有故而外传则曰齐僖于是乎小伯其先宋
盖以彊大尔予谓小伯之说出外传非春秋语陈侯序
卫侯上蔡侯序卫侯上春秋皆以陈蔡卫为序桓十六
年伐郑卫侯陈侯序蔡侯上杜氏以为蔡后至此时卫
彊齐宋皆以为党故也然自有说杜说非也陈常先卫
一定之序然至庄十五年齐桓会郑陈侯先卫杜氏以
为陈介于齐楚之间为三恪故桓公进之非也陈常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0b 页
蔡亦一定之序也然至襄二十六年二十七年陈侯始
序蔡侯下盖楚人以蔡近且服楚无二心故先蔡蔡之
先卫亦一定之序然至定四年会召陵侵楚蔡侯始复
从中国故序卫侯上也陈之在蔡卫后者蔡卫侯而陈
子也于是一反周礼之旧矣子男序侯伯上男序子上
庄十六年同盟于幽许男序滑伯上僖四年伐楚以后
许恒序曹伯上十六年会淮许序邢侯上成五年同盟
虫牢邾子序杞伯上六年同盟马陵莒子邾子序杞伯
序蔡侯下盖楚人以蔡近且服楚无二心故先蔡蔡之
先卫亦一定之序然至定四年会召陵侵楚蔡侯始复
从中国故序卫侯上也陈之在蔡卫后者蔡卫侯而陈
子也于是一反周礼之旧矣子男序侯伯上男序子上
庄十六年同盟于幽许男序滑伯上僖四年伐楚以后
许恒序曹伯上十六年会淮许序邢侯上成五年同盟
虫牢邾子序杞伯上六年同盟马陵莒子邾子序杞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1a 页
上以后莒邾恒在杞上也世子序小国之君上晋悼之
会齐世子光恒序薛伯杞伯小邾子上襄十年序滕子
薛伯上十一年序莒子邾子上传以为先至非也齐大
国也每贰于晋故悼公违礼进其世子以说齐也在丧
称子居本班或降其班僖九葵丘宋襄称子在本班二
十八会温陈共称子班郑下定四会召陵陈怀称子班
郑上杜氏曰无义例盖主会者所为也卫侯之弟摄位
受盟称子序郑伯下僖二十八践土卫叔武是也晋卿
会齐世子光恒序薛伯杞伯小邾子上襄十年序滕子
薛伯上十一年序莒子邾子上传以为先至非也齐大
国也每贰于晋故悼公违礼进其世子以说齐也在丧
称子居本班或降其班僖九葵丘宋襄称子在本班二
十八会温陈共称子班郑下定四会召陵陈怀称子班
郑上杜氏曰无义例盖主会者所为也卫侯之弟摄位
受盟称子序郑伯下僖二十八践土卫叔武是也晋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1b 页
序齐宋上僖二十九盟翟泉晋人序宋人齐人上以后
晋卿恒序齐宋卿上也齐卿序宋卿上襄二会戚齐崔
杼序宋华元上以后齐卿恒序宋卿上也唯师以国序
庄十齐师宋师僖元齐师宋师二十八晋侯齐师宋师
秦师襄二晋师宋师卫宁殖是也亦有不序国而序主
兵者隐五邾人郑人伐宋是也秦卿序宋卿上成二盟
蜀秦右大夫说序宋华元上僖二十九会盟翟泉秦人
序陈蔡下者晋文以周班次之秦伯爵其臣不得先侯
晋卿恒序齐宋卿上也齐卿序宋卿上襄二会戚齐崔
杼序宋华元上以后齐卿恒序宋卿上也唯师以国序
庄十齐师宋师僖元齐师宋师二十八晋侯齐师宋师
秦师襄二晋师宋师卫宁殖是也亦有不序国而序主
兵者隐五邾人郑人伐宋是也秦卿序宋卿上成二盟
蜀秦右大夫说序宋华元上僖二十九会盟翟泉秦人
序陈蔡下者晋文以周班次之秦伯爵其臣不得先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2a 页
国之卿也蜀盟超宋卿上者楚婴齐主会崇其与国以
形势轧诸侯也楚既可先宋则秦亦可先宋矣此天下
之势也凡盟会以国地者国主不序桓十四会曹僖十
九盟齐二十盟邢皆国主与盟会唯隐五盟宿杜氏云
宿亦与盟按宿无与于鲁宋之故何为列之盟会故说
者不取僖二十七年公会诸侯盟于宋宋方见围虽地
以宋不嫌与盟凡微者虽有诸侯之事不序榖梁传离
至不可得而序也予读春秋而悲蔡之先陈秦之先宋
形势轧诸侯也楚既可先宋则秦亦可先宋矣此天下
之势也凡盟会以国地者国主不序桓十四会曹僖十
九盟齐二十盟邢皆国主与盟会唯隐五盟宿杜氏云
宿亦与盟按宿无与于鲁宋之故何为列之盟会故说
者不取僖二十七年公会诸侯盟于宋宋方见围虽地
以宋不嫌与盟凡微者虽有诸侯之事不序榖梁传离
至不可得而序也予读春秋而悲蔡之先陈秦之先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2b 页
者楚起蛮荆而乱封国之常也许序滑伯上邾子序杞
伯上者中国自为乱五等之常也天下势而已矣悲夫
日月
杜氏曰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年此常法也岂惟大事即散民野服韵客骚人亦或有
记风雨详阴霁以即事感兴焉是岁月日时春秋固无
不欲书也第有一时失记而不书者有他国不告而不
书者有年远佚简而不书者圣人亦无如之何耳即所
伯上者中国自为乱五等之常也天下势而已矣悲夫
日月
杜氏曰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年此常法也岂惟大事即散民野服韵客骚人亦或有
记风雨详阴霁以即事感兴焉是岁月日时春秋固无
不欲书也第有一时失记而不书者有他国不告而不
书者有年远佚简而不书者圣人亦无如之何耳即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3a 页
书月日亦岂无法哉第以书不书为褒贬较量一时一
日以寄我委曲之心赏罚之典则圣人亦劳且拙矣苏
子繇曰崩薨卒弑葬郊庙之祭盟战败入灭获日食星
变山崩地震火灾凡如此者皆以日成者也朝觐蒐狩
城筑作毁凡如此者皆以时成者也会遇平如来至侵
伐取救次戍追袭奔叛执水旱雨电冰雹雷彗孛螽螟
凡如此者或以月成或以时成者也此物理一定圣人
所不得而措意也赵子常曰凡上有系日之事而下有
日以寄我委曲之心赏罚之典则圣人亦劳且拙矣苏
子繇曰崩薨卒弑葬郊庙之祭盟战败入灭获日食星
变山崩地震火灾凡如此者皆以日成者也朝觐蒐狩
城筑作毁凡如此者皆以时成者也会遇平如来至侵
伐取救次戍追袭奔叛执水旱雨电冰雹雷彗孛螽螟
凡如此者或以月成或以时成者也此物理一定圣人
所不得而措意也赵子常曰凡上有系日之事而下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3b 页
不日之事嫌于同日则书是月以明月例如僖十六年
春嫌于不日则再书其日以明日例如桓十二年十一
月丙戌公会郑伯盟丙戌卫侯卒之类苟二役为一事
则蒙上事日如僖二十八年盟于践土与朝王所同日
之类凡一月有二事俱合日而前事赴在后者则以往
日附来日如僖九年九月戊辰诸侯盟甲子晋侯卒之
类盖甲子在戊辰前四日杜氏曰书在盟后从赴也赴
在后月者则以其日系后月如成九年七月丙子齐侯
春嫌于不日则再书其日以明日例如桓十二年十一
月丙戌公会郑伯盟丙戌卫侯卒之类苟二役为一事
则蒙上事日如僖二十八年盟于践土与朝王所同日
之类凡一月有二事俱合日而前事赴在后者则以往
日附来日如僖九年九月戊辰诸侯盟甲子晋侯卒之
类盖甲子在戊辰前四日杜氏曰书在盟后从赴也赴
在后月者则以其日系后月如成九年七月丙子齐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4a 页
卒之类杜氏曰丙子六月一日书七月从赴也凡同月
事有两事皆合月者则以下事蒙上事之月事不合月
而下有合月之事则为下事月苟二役为一事则不为
下事月如僖二十八年冬会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
公朝于王所之类盖壬申十月十日也有日无月见非
会诸侯则无朝故蒙上不月事所谓著例也此文理一
定圣人所不得而转笔也至于他文则非予所敢知矣
夫事有大善大恶则必庆幸之痛恨之为之备书其所
事有两事皆合月者则以下事蒙上事之月事不合月
而下有合月之事则为下事月苟二役为一事则不为
下事月如僖二十八年冬会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
公朝于王所之类盖壬申十月十日也有日无月见非
会诸侯则无朝故蒙上不月事所谓著例也此文理一
定圣人所不得而转笔也至于他文则非予所敢知矣
夫事有大善大恶则必庆幸之痛恨之为之备书其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4b 页
繇起以为劝戒之端书时书朔晦书支干人情固自如
此故日为详则不日为略不月为弥略是也然有势不
能详者圣人虽欲详之而不可得也日为重则不日为
轻不月为弥轻是也然有势不得重者圣人虽欲重之
而不可得也按经传书日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
下书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书日者四百三十二
此则久远佚简不与近同之一验矣孔氏曰春秋诸事
皆不以日月为例其以日月为义者惟卿卒日食二事
此故日为详则不日为略不月为弥略是也然有势不
能详者圣人虽欲详之而不可得也日为重则不日为
轻不月为弥轻是也然有势不得重者圣人虽欲重之
而不可得也按经传书日凡六百八十一事自文公以
下书日者二百四十九宣公以下书日者四百三十二
此则久远佚简不与近同之一验矣孔氏曰春秋诸事
皆不以日月为例其以日月为义者惟卿卒日食二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5a 页
而已桓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传曰不书日官失之
也而公羊氏又有食在朔食在晦之说此犹易明者也
若卿卒书例传于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发之曰
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然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
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则非不与也榖梁以为恶故不
书日然公子牙季孙意如恶矣而书日则非恶也独公
羊以为远者盖言传闻之远实为得之赵子常于春秋
已思过半独拘泥日月太甚至于诸侯之葬以书日为
也而公羊氏又有食在朔食在晦之说此犹易明者也
若卿卒书例传于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发之曰
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然公孙敖卒于外而公在内叔
孙婼卒于内而公在外则非不与也榖梁以为恶故不
书日然公子牙季孙意如恶矣而书日则非恶也独公
羊以为远者盖言传闻之远实为得之赵子常于春秋
已思过半独拘泥日月太甚至于诸侯之葬以书日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5b 页
奢不日为俭支离乖舛殆不可言究如秦惠公之卒书
日而不得其说则归之无所考而已岂不悖哉
五伯一
苏颍滨曰或曰五伯并称何昉乎曰昉乎战国之世战
国之士所以鼓噪其君则伯而已矣曰桓与文恐其高
而画也故下及秦宋楚曰秦亦可伯也宋亦可伯也楚
亦可伯也盛鼓于时遂弗改于后耳或曰谓秦为伯者
孟子之言也左氏之言也谓宋为伯者公羊之言也谓
日而不得其说则归之无所考而已岂不悖哉
五伯一
苏颍滨曰或曰五伯并称何昉乎曰昉乎战国之世战
国之士所以鼓噪其君则伯而已矣曰桓与文恐其高
而画也故下及秦宋楚曰秦亦可伯也宋亦可伯也楚
亦可伯也盛鼓于时遂弗改于后耳或曰谓秦为伯者
孟子之言也左氏之言也谓宋为伯者公羊之言也谓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6a 页
楚为伯者又左氏之言也三子之言非与曰孟子激辞
也左氏诬辞也公羊偏辞也孟子尝称百里奚曰秦缪
公用之而伯矣又曰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矣又曰仲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又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而子为我愿之乎且桓文之事不道矣秦缪反可道乎
管仲不足为矣百里奚反可为乎尝究其说矣时则有
以伯轧已者故贬管仲以拒之时有以游说轧己者故
又申百里奚以抑之亦不思秦于百里奚曷尝尽用其
也左氏诬辞也公羊偏辞也孟子尝称百里奚曰秦缪
公用之而伯矣又曰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矣又曰仲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又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而子为我愿之乎且桓文之事不道矣秦缪反可道乎
管仲不足为矣百里奚反可为乎尝究其说矣时则有
以伯轧已者故贬管仲以拒之时有以游说轧己者故
又申百里奚以抑之亦不思秦于百里奚曷尝尽用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6b 页
言乎秦曷尝伯乎君曷尝显乎故曰孟子激辞也左氏
于百里奚如遗而誉孟明如不及既执而归则曰不以
一眚掩大德又曰孟明念德矣焚舟则曰遂霸西戎用
孟明也夫孟明不智无勇违父误君百里奚不幸而生
不肖之子秦穆公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袭人
强贼之行也临戎而见执后世之耻也焚舟之后晋特
不出秦无少加于晋也封尸而归何救于涂地之败也
曰德何德曰念何念西戎素服于秦岂繇封尸而伯左
于百里奚如遗而誉孟明如不及既执而归则曰不以
一眚掩大德又曰孟明念德矣焚舟则曰遂霸西戎用
孟明也夫孟明不智无勇违父误君百里奚不幸而生
不肖之子秦穆公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袭人
强贼之行也临戎而见执后世之耻也焚舟之后晋特
不出秦无少加于晋也封尸而归何救于涂地之败也
曰德何德曰念何念西戎素服于秦岂繇封尸而伯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7a 页
氏之笔于是为曲矣舍其父而称其子掩其是而饰其
非后人又溺其说而信其事岂可哉故曰左氏诬辞也
公羊之言曰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虽文王之师不过
是君子不暇责其重许襄公而恨其轻待文王也今夫
卵也而与流丸齐注不自虞毁卵而籍石以绵纤儿知
笑之矣然则公羊不出户之臞儒也其习鄙其言戆故
曰公羊偏辞也于邲之战左氏假借楚子滔滔千言沛
若有馀楚子夷且陋又临戎当阵而引三诗援七德若
非后人又溺其说而信其事岂可哉故曰左氏诬辞也
公羊之言曰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虽文王之师不过
是君子不暇责其重许襄公而恨其轻待文王也今夫
卵也而与流丸齐注不自虞毁卵而籍石以绵纤儿知
笑之矣然则公羊不出户之臞儒也其习鄙其言戆故
曰公羊偏辞也于邲之战左氏假借楚子滔滔千言沛
若有馀楚子夷且陋又临戎当阵而引三诗援七德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7b 页
横经之儒其诬可知予无责耳矣或曰是则然矣子以
秦伯之谥为缪何哉曰子不观谥法乎名与实爽曰缪
布德执义曰穆之二者判然殊也古之得此谥者秦鲁
以之学者疑秦伯霸主鲁公尊贤而皆同此谥更缪为
穆不思其终违蹇叔徒尊子思是爽实之大者也缪不
亦宜乎或曰然有證乎曰有墨家之徒缠子佑鬼神而
引秦缪公上帝赐之年九十事儒者董无心难以秦缪
书文且曰缪者误乱之文谥者德惠之表有误乱之行
秦伯之谥为缪何哉曰子不观谥法乎名与实爽曰缪
布德执义曰穆之二者判然殊也古之得此谥者秦鲁
以之学者疑秦伯霸主鲁公尊贤而皆同此谥更缪为
穆不思其终违蹇叔徒尊子思是爽实之大者也缪不
亦宜乎或曰然有證乎曰有墨家之徒缠子佑鬼神而
引秦缪公上帝赐之年九十事儒者董无心难以秦缪
书文且曰缪者误乱之文谥者德惠之表有误乱之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8a 页
者天赐之年有德惠之表者天夺其命乎史记蒙恬传
曰昔者秦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
曰缪古之可證者若此予言岂无稽哉
五伯二
邓元锡氏曰或曰桓文之未出也其权散桓文之既出
也其权聚较利害则权散而交斗不若权之聚可纾祸
而息民语王道则权之聚而疑主不若其散而未有属
也是恶聚而喜散也恶聚而喜散有激者之心也非王
曰昔者秦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
曰缪古之可證者若此予言岂无稽哉
五伯二
邓元锡氏曰或曰桓文之未出也其权散桓文之既出
也其权聚较利害则权散而交斗不若权之聚可纾祸
而息民语王道则权之聚而疑主不若其散而未有属
也是恶聚而喜散也恶聚而喜散有激者之心也非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8b 页
心也夫齐桓之功莫大于存三亡国矣而卫杞其尤也
乃春秋书城楚丘城缘陵略美绩而不序何也进之王
也进之王者公之天下也天下之危与天下安之天下之
亡与天下存之我无功焉故不著之齐人无德焉故不
著之卫著之杞也故救邢大其师城卫大其绩木瓜著
其感功之矣而终进之于王一泯其怨德之报圣人之
善救人也乃晋文之功莫大于城濮矣然伐卫以致楚
分曹卫田以怒楚赂齐秦以轶楚虽其克捷而召陵以
乃春秋书城楚丘城缘陵略美绩而不序何也进之王
也进之王者公之天下也天下之危与天下安之天下之
亡与天下存之我无功焉故不著之齐人无德焉故不
著之卫著之杞也故救邢大其师城卫大其绩木瓜著
其感功之矣而终进之于王一泯其怨德之报圣人之
善救人也乃晋文之功莫大于城濮矣然伐卫以致楚
分曹卫田以怒楚赂齐秦以轶楚虽其克捷而召陵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9a 页
义胜城濮终以智计胜也故子玉请战晋师避舍若不
汲汲然者经探其志而书及践土载盟晋敌王所忾而
陈俘王享醴命侑赐弓矢秬鬯命之伯也而经略不书
以为是谲而不正也春秋之义大居正也践土尊王之
功不后于首止而义不得比于首止以为是文具而寡
忠也会河阳称狩全天王也执卫侯称归京师尊京师
也春秋之义致用忠也翟泉之会比美于召陵而义不
得比于召陵以为王霸之道自此失也于王圻而盟致
汲汲然者经探其志而书及践土载盟晋敌王所忾而
陈俘王享醴命侑赐弓矢秬鬯命之伯也而经略不书
以为是谲而不正也春秋之义大居正也践土尊王之
功不后于首止而义不得比于首止以为是文具而寡
忠也会河阳称狩全天王也执卫侯称归京师尊京师
也春秋之义致用忠也翟泉之会比美于召陵而义不
得比于召陵以为王霸之道自此失也于王圻而盟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79b 页
王人而盟乃其所与盟者晋列国之大夫也而大夫专
盟之渐萌始矣故五霸桓公为盛晋文下之宋襄霸之
反也秦穆霸之修也楚庄霸之变也其每下者也曰霸
之反柰何彼其人愤烈似义复言似信小不忍似仁而
施之不当为悖也周书有之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
德小邦怀德怀于仁也大邦畏力屈于义也滕之为滕
弱小矣不与于中国之会盟终齐桓之世不加兵亦恕
其不及也已尔而首执之鄫受盟而用之何虐也曹宋
盟之渐萌始矣故五霸桓公为盛晋文下之宋襄霸之
反也秦穆霸之修也楚庄霸之变也其每下者也曰霸
之反柰何彼其人愤烈似义复言似信小不忍似仁而
施之不当为悖也周书有之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
德小邦怀德怀于仁也大邦畏力屈于义也滕之为滕
弱小矣不与于中国之会盟终齐桓之世不加兵亦恕
其不及也已尔而首执之鄫受盟而用之何虐也曹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0a 页
之怨旧矣始受盟而复围之斯遵何义也乃会楚则乘
车以示信战泓则不鼓不成列不获二毛以示仁威加
于小国莫之怀也德狃于大国莫之畏也是宋襄之仁
义也其设之不当也仁义之不繇衷也仁不繇衷故爱
不著于恻隐义不繇衷故威不断于羞恶而徒以煦煦
孑孑为也霸而见执经以自执为文故曰霸之反也秦
穆霸之脩也誓殿乎典诰诗列之国风重之矣乃略不
见经何也曰春秋为中国王统而脩也秦穆无志乎中
车以示信战泓则不鼓不成列不获二毛以示仁威加
于小国莫之怀也德狃于大国莫之畏也是宋襄之仁
义也其设之不当也仁义之不繇衷也仁不繇衷故爱
不著于恻隐义不繇衷故威不断于羞恶而徒以煦煦
孑孑为也霸而见执经以自执为文故曰霸之反也秦
穆霸之脩也誓殿乎典诰诗列之国风重之矣乃略不
见经何也曰春秋为中国王统而脩也秦穆无志乎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0b 页
国者也置惠建文立晋君矣城濮之战与攘楚矣而践
土河阳之会无列则无志焉故也无志乎合中国而专
辟土以为功尽岐雍之地而辟之极西戎以为利是翟
秦之所以并天下也故圣人没其事于春秋而列其言
于书诗曰汤汤乎风肃肃乎誓兹胡为乎来哉没其事
者薄其迹列其言者著其微故春秋知微也乃楚庄经
见何也楚庄有志乎中国者也庄有志乎诸侯而中国
之霸统适中绝而莫振故谨志于春秋及巴秦灭庸书
土河阳之会无列则无志焉故也无志乎合中国而专
辟土以为功尽岐雍之地而辟之极西戎以为利是翟
秦之所以并天下也故圣人没其事于春秋而列其言
于书诗曰汤汤乎风肃肃乎誓兹胡为乎来哉没其事
者薄其迹列其言者著其微故春秋知微也乃楚庄经
见何也楚庄有志乎中国者也庄有志乎诸侯而中国
之霸统适中绝而莫振故谨志于春秋及巴秦灭庸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1a 页
曰是索中国之西南而疆之也非志庸巴已也灭舒蓼
又书曰是索中国之东南而疆之也非志滑汭己也于
是乎有陈郑宋之师然灭陈而能复比于仁其灭也末
减而书入入郑而退舍比于礼其入也末减而书围辰
陵之盟陈郑合矣归父如宋齐鲁往矣邲之战晋失伯
经书晋及伤中国失道屑屑于争郑而不知其本也其
自言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盖叹之也至宋人
及楚人平不盟不誓释然而去之曰非君国之故而平
又书曰是索中国之东南而疆之也非志滑汭己也于
是乎有陈郑宋之师然灭陈而能复比于仁其灭也末
减而书入入郑而退舍比于礼其入也末减而书围辰
陵之盟陈郑合矣归父如宋齐鲁往矣邲之战晋失伯
经书晋及伤中国失道屑屑于争郑而不知其本也其
自言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盖叹之也至宋人
及楚人平不盟不誓释然而去之曰非君国之故而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1b 页
也从宋人所同欲而平也非宋人所欲而平亦楚人所
同欲而平也故经不书楚子不举楚师一公之于人盖
君子大其平乎已也充斯义也荡荡乎欲恶与人同而
已不与焉于是知春秋之与善弘忧生民者大而尊王
以天也故治春秋者治五霸而已矣治五霸治之以天
道而已矣
楚夷
郝仲舆曰说者曰春秋夷楚不与其为国故州之夫禹
同欲而平也故经不书楚子不举楚师一公之于人盖
君子大其平乎已也充斯义也荡荡乎欲恶与人同而
已不与焉于是知春秋之与善弘忧生民者大而尊王
以天也故治春秋者治五霸而已矣治五霸治之以天
道而已矣
楚夷
郝仲舆曰说者曰春秋夷楚不与其为国故州之夫禹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2a 页
贡九州而朝者万国周一州为二百一十国州非小于
国也楚居荆荆以卑之吴亦夷居扬而何不扬之祗可
笑矣襄邓汝汉近在侯绥商颂曰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言至近也扬越之地会稽之山具笠之泽皆职方内九
贡入焉正朔加焉巡狩至焉朝会同焉帝王盛时以封
贤哲为藩辅仲尼一切割为夷狄仅仅守一规之中原
曰此王民王土也不亦触蛮之天下也与哉而禹汤文
武不亦棘端之王也与哉其说始于汉司马迁谓楚故
国也楚居荆荆以卑之吴亦夷居扬而何不扬之祗可
笑矣襄邓汝汉近在侯绥商颂曰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言至近也扬越之地会稽之山具笠之泽皆职方内九
贡入焉正朔加焉巡狩至焉朝会同焉帝王盛时以封
贤哲为藩辅仲尼一切割为夷狄仅仅守一规之中原
曰此王民王土也不亦触蛮之天下也与哉而禹汤文
武不亦棘端之王也与哉其说始于汉司马迁谓楚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2b 页
蛮夷吴自寿梦始通中国夫寿梦时春秋之末造矣九
州辟自唐虞历夏商周千有馀岁岂春秋定哀前荆扬
尚为异域乎齐桓伐楚问王祭不共未尝诋其为夷管
仲遣蒙孙通好宋襄求霸乞盟于楚世儒何据创为此
例古称荆蛮犹鲁淮夷齐莱戎周之陆浑晋之赤白狄
不以累周晋齐鲁柰何以群蛮故并累吴楚也孔子岂
惟不摈楚生平所欲有为者正惟楚按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罢司寇去鲁至哀公十一年返鲁在外十有四年
州辟自唐虞历夏商周千有馀岁岂春秋定哀前荆扬
尚为异域乎齐桓伐楚问王祭不共未尝诋其为夷管
仲遣蒙孙通好宋襄求霸乞盟于楚世儒何据创为此
例古称荆蛮犹鲁淮夷齐莱戎周之陆浑晋之赤白狄
不以累周晋齐鲁柰何以群蛮故并累吴楚也孔子岂
惟不摈楚生平所欲有为者正惟楚按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罢司寇去鲁至哀公十一年返鲁在外十有四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3a 页
而居陈蔡者强半陈蔡小国耳晋楚吴交争之其君臣
流离朝不及夕孔子奚取焉盖二国楚属往来频数意
常在楚也是时齐将绝晋将分诸姬惟卫而国小政乱
不可有为诸侯地广民众无如楚故檀弓记有子之言
曰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其
故可知也及楚昭王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沮之子贡
适楚昭王以兵来迎欲封孔子书社地七百里子西不
可而昭王遂卒向使昭王不死孔子其能舍楚乎今按
流离朝不及夕孔子奚取焉盖二国楚属往来频数意
常在楚也是时齐将绝晋将分诸姬惟卫而国小政乱
不可有为诸侯地广民众无如楚故檀弓记有子之言
曰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其
故可知也及楚昭王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沮之子贡
适楚昭王以兵来迎欲封孔子书社地七百里子西不
可而昭王遂卒向使昭王不死孔子其能舍楚乎今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3b 页
论语记孔子遇狂接舆遇沮溺丈人皆繇楚往来陈楚
间耳圣人之志千载如见世儒谓为摈楚真无稽之言
或曰楚不敢兼中原非晋之力与曰然顾晋亦不敢兼
诸侯非楚之力与晋自重耳纳王请隧包藏不轨召天
子朝诸侯睥睨神器所不得满志惟楚人控其膺耳故
有晋不可无楚无楚亦不必有晋存则两存绌则并绌
彼执夷夏之例为安攘之说鄙儒之见而不识天下之
机者也然则仲尼称管仲曰吾其被发左衽所谓被发
间耳圣人之志千载如见世儒谓为摈楚真无稽之言
或曰楚不敢兼中原非晋之力与曰然顾晋亦不敢兼
诸侯非楚之力与晋自重耳纳王请隧包藏不轨召天
子朝诸侯睥睨神器所不得满志惟楚人控其膺耳故
有晋不可无楚无楚亦不必有晋存则两存绌则并绌
彼执夷夏之例为安攘之说鄙儒之见而不识天下之
机者也然则仲尼称管仲曰吾其被发左衽所谓被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4a 页
左衽者非楚与曰非也圣人之寓言也春秋诸国无被
发左衽者虽陆浑赤白狄居中国久亦无被发左衽者
昔戎狄伐周伐晋侵曹侵杞灭卫齐桓公伐山戎管仲
平戎于周隰朋平戎于晋城缘陵迁杞城楚丘迁卫城
夷仪迁邢所谓免于被发左衽以此乌在其谓楚乎昔
者西周之亡也以戎而东周之有戎也以晋晋人迁陆
浑于洛以逼东周楚子伐之春秋书之予楚功也岂其
伐戎者反斥为夷而豢戎者反为攘夷乎先王之制蛮
发左衽者虽陆浑赤白狄居中国久亦无被发左衽者
昔戎狄伐周伐晋侵曹侵杞灭卫齐桓公伐山戎管仲
平戎于周隰朋平戎于晋城缘陵迁杞城楚丘迁卫城
夷仪迁邢所谓免于被发左衽以此乌在其谓楚乎昔
者西周之亡也以戎而东周之有戎也以晋晋人迁陆
浑于洛以逼东周楚子伐之春秋书之予楚功也岂其
伐戎者反斥为夷而豢戎者反为攘夷乎先王之制蛮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4b 页
夷要服去王畿二千里戎狄荒服去王畿二千五百里
楚上世为文王师受封先齐鲁都郢即今归州去中原
才千里而南蛮远在炎徼北向之外楚宅南方侯服之
中惟是洞庭彭蠡称三苗唐虞已分北是地为华壤久
矣岂仲尼作春秋尚追数四凶乎江汉汝坟二南首善
斥为蛮荒则五服缺一面而中原无南土矣岂春秋之
义然则春秋无恶于楚乎曰有之恶其僣称王恶其蚕
食诸侯吞并小国恶其兴兵搆怨与齐晋汨乱天下凡
楚上世为文王师受封先齐鲁都郢即今归州去中原
才千里而南蛮远在炎徼北向之外楚宅南方侯服之
中惟是洞庭彭蠡称三苗唐虞已分北是地为华壤久
矣岂仲尼作春秋尚追数四凶乎江汉汝坟二南首善
斥为蛮荒则五服缺一面而中原无南土矣岂春秋之
义然则春秋无恶于楚乎曰有之恶其僣称王恶其蚕
食诸侯吞并小国恶其兴兵搆怨与齐晋汨乱天下凡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5a 页
春秋所恶于楚者晋皆有楚所得罪于春秋晋不无然
则天下何赖于晋何独责于楚晋欲致楚不能而说者
解嘲曰夷狄不可同盟会夫盟会非圣人之礼不同盟
会非圣人之禁世儒艳霸功而臆为例何可与论春秋
也吴越当楚东南去中原稍远然而冠裳文字与中国
同唐虞以来东南为文明之区久矣是故禹朝诸侯于
会稽舜南巡狩至于苍梧之野禹贡五服东西南北各
五千里舜葬苍梧禹葬会稽皆在五服之内殷周盛时
则天下何赖于晋何独责于楚晋欲致楚不能而说者
解嘲曰夷狄不可同盟会夫盟会非圣人之礼不同盟
会非圣人之禁世儒艳霸功而臆为例何可与论春秋
也吴越当楚东南去中原稍远然而冠裳文字与中国
同唐虞以来东南为文明之区久矣是故禹朝诸侯于
会稽舜南巡狩至于苍梧之野禹贡五服东西南北各
五千里舜葬苍梧禹葬会稽皆在五服之内殷周盛时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5b 页
无减虞夏惟幽厉中衰或数十年不朝天子耳司马迁
作吴世家谓吴自阖闾始通中国犹酲者晏起而问夜
未央醉梦之言耳
获麟
席书氏曰世儒于获麟之疑迄无合一之论或曰感麟
而作因以为终或曰制作三年文成麟至兹二说者吾
从谁欤尝与博文好古之士尚稽遗经之疑时遭一人
焉专于格麟之说甚固时遭一人焉专于感麟之说且
作吴世家谓吴自阖闾始通中国犹酲者晏起而问夜
未央醉梦之言耳
获麟
席书氏曰世儒于获麟之疑迄无合一之论或曰感麟
而作因以为终或曰制作三年文成麟至兹二说者吾
从谁欤尝与博文好古之士尚稽遗经之疑时遭一人
焉专于格麟之说甚固时遭一人焉专于感麟之说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6a 页
坚雠论频年莫能下也比岁都水淮阴有舣舟清浦问
予者曰格麟之说信然欤予曰未也此过于尊圣者为
之也为斯说者其必曰夫子之文成于哀公十三年冬
至十四年春麟遂出也斯言也可以语中人不可以语
上智其诸好事者崇奖圣经之过故为侈大之言谓圣
人神化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也不知所谓圣
人者正唯无险怪以高人也夫谓春秋成而祥麟至言
己奇事已怪矣文以冬成麟以春至时之的会事之后
予者曰格麟之说信然欤予曰未也此过于尊圣者为
之也为斯说者其必曰夫子之文成于哀公十三年冬
至十四年春麟遂出也斯言也可以语中人不可以语
上智其诸好事者崇奖圣经之过故为侈大之言谓圣
人神化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也不知所谓圣
人者正唯无险怪以高人也夫谓春秋成而祥麟至言
己奇事已怪矣文以冬成麟以春至时之的会事之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6b 页
先曾无一爽奇怪亦又甚矣谓文成于十一月冬是夫
子于所际之月书所亲见事安知非后时而书乎就以
所见而书安知夫子之文果必终于此乎绝笔于获麟
犹曰以麟故也绝笔于十一月冬将谓何欤驺虞麟趾
周召之得邦家者之徵应也夫子不得邦家而后有春
秋之作岂有穷者制作能致达者徵应欤圣人能使天
道必应于已顾不能使天任已作东周之盛易天下之
人他经万世之功不在春秋之下麟之出设果有为将
子于所际之月书所亲见事安知非后时而书乎就以
所见而书安知夫子之文果必终于此乎绝笔于获麟
犹曰以麟故也绝笔于十一月冬将谓何欤驺虞麟趾
周召之得邦家者之徵应也夫子不得邦家而后有春
秋之作岂有穷者制作能致达者徵应欤圣人能使天
道必应于已顾不能使天任已作东周之盛易天下之
人他经万世之功不在春秋之下麟之出设果有为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7a 页
为圣人出不专为春秋出也况实无为乎此格麟之说
吾无取乎尔也或曰格麟之说既闻命矣敢问感麟之
说何欤曰似亦未也夫子作春秋盖其生平之志非以
一朝一夕故也幸而麟出春秋因而作也使终其身麟
不出春秋其终不作乎幸而麟出是年春秋因而终也
使当其年不出春秋当何止极乎或谓春秋固终作特
缘是有发也此亦不得其说而牵会之也按鲁哀公十
一年孔子知道不行而自卫反鲁十三四年正其删述
吾无取乎尔也或曰格麟之说既闻命矣敢问感麟之
说何欤曰似亦未也夫子作春秋盖其生平之志非以
一朝一夕故也幸而麟出春秋因而作也使终其身麟
不出春秋其终不作乎幸而麟出是年春秋因而终也
使当其年不出春秋当何止极乎或谓春秋固终作特
缘是有发也此亦不得其说而牵会之也按鲁哀公十
一年孔子知道不行而自卫反鲁十三四年正其删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7b 页
六经时按夫子没于哀十六年夏麟出于十四年春使
麟出于哀公初年夫子初有感而不暇作也使麟出于
十五六年夫子虽有感而无从作也春秋之作或于获
麟之年或于麟先或于麟后皆不能必知也若夫子有
意而止于获麟其有感于麟必矣其或无意而偶止于
获麟是年之后或以疾而不能续欤或以没而不及续欤
或如朱子注大学至诚意章而卒欤此感麟之说亦未
喻于人心也或曰二说不同是非必居一矣吾子皆不
麟出于哀公初年夫子初有感而不暇作也使麟出于
十五六年夫子虽有感而无从作也春秋之作或于获
麟之年或于麟先或于麟后皆不能必知也若夫子有
意而止于获麟其有感于麟必矣其或无意而偶止于
获麟是年之后或以疾而不能续欤或以没而不及续欤
或如朱子注大学至诚意章而卒欤此感麟之说亦未
喻于人心也或曰二说不同是非必居一矣吾子皆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8a 页
之从何也曰无据曰子有据乎曰孟子孟子曰春秋成
而乱臣贼子惧圣人以乱贼之惧为功不以麟出为功
也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之作以诗亡也非以麟也
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之作以惧乱也非以麟也予尝
言曰春秋之作不以麟麟之出不以春秋非予言也孟
子先言之矣
大义
春秋所书诸侯爵叙之法随其自通初无进退能用侯
而乱臣贼子惧圣人以乱贼之惧为功不以麟出为功
也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之作以诗亡也非以麟也
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之作以惧乱也非以麟也予尝
言曰春秋之作不以麟麟之出不以春秋非予言也孟
子先言之矣
大义
春秋所书诸侯爵叙之法随其自通初无进退能用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8b 页
伯礼则侯之伯之能行子礼则子之或人或子或伯或
国因时俯仰不可要典故刘知几谓春秋就败以明罚
因兴以立功胡康侯亦曰春秋倾否之书而或者以崇
势利奖奸雄即圣人亦不得已焉呜呼夫孰知夫子一
字特书以尽贬二百四十年之为君一字不及以尽贬
二百四十年之为臣为儒者所习而不察乎盖自周室
下衰强侯擅命一切生杀予夺不复禀承为诸侯者无
士服入见之礼为卿者无命于王朝之法夫士也不请
国因时俯仰不可要典故刘知几谓春秋就败以明罚
因兴以立功胡康侯亦曰春秋倾否之书而或者以崇
势利奖奸雄即圣人亦不得已焉呜呼夫孰知夫子一
字特书以尽贬二百四十年之为君一字不及以尽贬
二百四十年之为臣为儒者所习而不察乎盖自周室
下衰强侯擅命一切生杀予夺不复禀承为诸侯者无
士服入见之礼为卿者无命于王朝之法夫士也不请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9a 页
命而为诸侯为卿有是理乎有王者起宁待教而
诛之乎故夫子一字特书以尽降二百四十年之诸侯
一字不及以尽降二百四十年之卿无一得免者知者
见之凛然可畏读者习之隐然不露然后知圣人雨露
雷霆化工之妙真非游夏所可及也一字云何礼曰天
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此定制也春秋书鲁君曰
薨大夫皆曰卒卿卒从大夫此定法也列国诸侯之没
也既从臣子辞公之矣何以不书薨而书卒乎惟大夫
诛之乎故夫子一字特书以尽降二百四十年之诸侯
一字不及以尽降二百四十年之卿无一得免者知者
见之凛然可畏读者习之隐然不露然后知圣人雨露
雷霆化工之妙真非游夏所可及也一字云何礼曰天
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此定制也春秋书鲁君曰
薨大夫皆曰卒卿卒从大夫此定法也列国诸侯之没
也既从臣子辞公之矣何以不书薨而书卒乎惟大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89b 页
称卒今列国诸侯而称卒是降其不得为诸侯也胡氏
曰周室东迁诸侯放恣专享其国而上不请命圣人奉
天讨以正王法则有贬黜之刑矣因其告丧特书曰卒
不与其为诸侯也康侯议论纵横此最有得哉一字不
及者云何曰大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自命如僖
二年管仲辞飨而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
在宣十六年晋侯请于王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
太傅详其语意士会为新请也以士会有灭狄功乃徼
曰周室东迁诸侯放恣专享其国而上不请命圣人奉
天讨以正王法则有贬黜之刑矣因其告丧特书曰卒
不与其为诸侯也康侯议论纵横此最有得哉一字不
及者云何曰大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自命如僖
二年管仲辞飨而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
在宣十六年晋侯请于王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
太傅详其语意士会为新请也以士会有灭狄功乃徼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0a 页
旧京本色以宠之耳若僖二十七之晋命赵衰为卿成
十七之晋悼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昭十二之鲁
叔孙昭子之以再命为卿襄十九之郑立子产为卿无
虑皆自命矣故春秋于诸国一切为卿者不书即有一
二请命于天子如士会者亦不书以为诸国皆无卿凡
卿皆大夫也诸侯惟得自命大夫吾与其为大夫而已
矣请再明徵之僖三十三年以一命命郤缺为卿而成
三年之晋杀郤缺止书大夫不书卿也成三年晋作六
十七之晋悼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昭十二之鲁
叔孙昭子之以再命为卿襄十九之郑立子产为卿无
虑皆自命矣故春秋于诸国一切为卿者不书即有一
二请命于天子如士会者亦不书以为诸国皆无卿凡
卿皆大夫也诸侯惟得自命大夫吾与其为大夫而已
矣请再明徵之僖三十三年以一命命郤缺为卿而成
三年之晋杀郤缺止书大夫不书卿也成三年晋作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0b 页
军赵括韩穿为卿而成八年晋侯使来言汶阳之田止
言韩穿赵括之杀止言大夫皆不书卿也文元年公孙
敖以卿出聘而止书公孙敖不书卿也宣十四年孔达
盟于清丘传谓卿不书而止书卫杀其大夫孔达不书
卿也成二年卫孙良夫帅师石成子曰子国卿也而经
亦不书卿也数例合符经传甚确夫王有公诸侯有卿
班之等爵布在腹心胡可有缺而春秋一书绝无一卿
以名见者是降二百四十年之卿不得为卿也此夫子
言韩穿赵括之杀止言大夫皆不书卿也文元年公孙
敖以卿出聘而止书公孙敖不书卿也宣十四年孔达
盟于清丘传谓卿不书而止书卫杀其大夫孔达不书
卿也成二年卫孙良夫帅师石成子曰子国卿也而经
亦不书卿也数例合符经传甚确夫王有公诸侯有卿
班之等爵布在腹心胡可有缺而春秋一书绝无一卿
以名见者是降二百四十年之卿不得为卿也此夫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1a 页
传心之要典正得诗人隐讽之旨乌在其为立功而倾
否耶昔永叔书五代之君皆曰崩佐逆皆曰薨或者以
为盗贼篡逆之徒生前既已为帝为王崇高富贵止藉
君子笔削之严以稍诛其恶而复崩薨之则此辈既得
窃命于生前又得徼荣于死后是为恶者无时而不利
也然乎闻永叔后亦悔之而事已无及不能追改矣岂
惟命爵即讨罪亦然春秋如有义战固当书征然而不
书也陈氏曰春秋上下二百年间未尝一书征者以诸
否耶昔永叔书五代之君皆曰崩佐逆皆曰薨或者以
为盗贼篡逆之徒生前既已为帝为王崇高富贵止藉
君子笔削之严以稍诛其恶而复崩薨之则此辈既得
窃命于生前又得徼荣于死后是为恶者无时而不利
也然乎闻永叔后亦悔之而事已无及不能追改矣岂
惟命爵即讨罪亦然春秋如有义战固当书征然而不
书也陈氏曰春秋上下二百年间未尝一书征者以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1b 页
侯之侵伐皆非奉王命以敌所忾相为强弱以搆祸乱
非上之所以伐下罔有敌于我师者也然则陈人蔡人
从王伐郑亦上之伐下不谓之征何也曰征之为言正
也伐郑之事出于交恶而已岂所谓正乎吁即此三事
而春秋大义凛然矣
春秋辩义卷首七
非上之所以伐下罔有敌于我师者也然则陈人蔡人
从王伐郑亦上之伐下不谓之征何也曰征之为言正
也伐郑之事出于交恶而已岂所谓正乎吁即此三事
而春秋大义凛然矣
春秋辩义卷首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2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辨义卷首八 明 卓尔康 撰
春秋不书义
即位
即位隐庄闵僖不书与别义不同别义常事不书此四
公即位以非常不书也隐摄君不行即位礼庄僖闵以
继弑君不行继位礼也其宣桓继弑行即位礼者彼躬
负篡逆欲自同于遭丧继位者以欺天下后世耳赵子
春秋辨义卷首八 明 卓尔康 撰
春秋不书义
即位
即位隐庄闵僖不书与别义不同别义常事不书此四
公即位以非常不书也隐摄君不行即位礼庄僖闵以
继弑君不行继位礼也其宣桓继弑行即位礼者彼躬
负篡逆欲自同于遭丧继位者以欺天下后世耳赵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2b 页
常曰有以不书公即位为夫子所削者盖繇不信左氏
之过左氏知鲁史有不书之例而考之不详于隐公不
书即位曰摄也是矣于庄公不书即位曰文姜出故也
闵公不书即位曰乱也僖公不书即位曰公出故也不
举其大而举其细随事为说而义不相通故说者得以
排之惟榖梁谓继故不称即位正也先君不以其道终
则子弟不忍即位此说得之
立国
之过左氏知鲁史有不书之例而考之不详于隐公不
书即位曰摄也是矣于庄公不书即位曰文姜出故也
闵公不书即位曰乱也僖公不书即位曰公出故也不
举其大而举其细随事为说而义不相通故说者得以
排之惟榖梁谓继故不称即位正也先君不以其道终
则子弟不忍即位此说得之
立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3a 页
庄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此命爵
立国之大典应书且晋固主盟为伯者尔时蹶生之势
隐隐隆隆亦应书何以不书盖曲沃非周旧也僣叛之
国也曲沃国非功封也诱晋小子侯而杀夺之者也当
隐五年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桓
七年曲沃伯诱杀小子侯八年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
弟缗于晋周天子于故晋不胜卵翼之乃终不克自振
而曲沃势成王已无可奈何不得不以一军命晋侯矣
立国之大典应书且晋固主盟为伯者尔时蹶生之势
隐隐隆隆亦应书何以不书盖曲沃非周旧也僣叛之
国也曲沃国非功封也诱晋小子侯而杀夺之者也当
隐五年曲沃叛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桓
七年曲沃伯诱杀小子侯八年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
弟缗于晋周天子于故晋不胜卵翼之乃终不克自振
而曲沃势成王已无可奈何不得不以一军命晋侯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3b 页
是岂酬功报德文武成康爵命之意哉使春秋书之则
乱臣贼子既得徼一时之宠而复冒万世之公是又与
于不仁之甚矣故不书其始使若不知从何而来与山
雒之戎赤白之狄同其造始云尔温公作鉴以继左传
苟明此义则初命魏斯赵籍韩虔可无书也至夷吾为
晋惠公在位十五年韩之获书曰晋侯而僖九年齐隰
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不书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
隰朋立晋侯不书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
乱臣贼子既得徼一时之宠而复冒万世之公是又与
于不仁之甚矣故不书其始使若不知从何而来与山
雒之戎赤白之狄同其造始云尔温公作鉴以继左传
苟明此义则初命魏斯赵籍韩虔可无书也至夷吾为
晋惠公在位十五年韩之获书曰晋侯而僖九年齐隰
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不书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
隰朋立晋侯不书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4a 页
命亦不书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文公亦不书杀怀公
亦不书岂晋国终是草莽僣窃无所比数必至文公创
伯有功中国方许其列于春秋耶其义固不出于此矣
立君
诸侯之立禀命天子承国先君凡为诸侯三年丧毕士
服入见于王王特命之无诸侯不当请命于天子无天
子不当锡命于诸侯自周衰礼废而举行此典者鲜矣
故立不可不书也而当时举天下皆立不以正者春秋
亦不书岂晋国终是草莽僣窃无所比数必至文公创
伯有功中国方许其列于春秋耶其义固不出于此矣
立君
诸侯之立禀命天子承国先君凡为诸侯三年丧毕士
服入见于王王特命之无诸侯不当请命于天子无天
子不当锡命于诸侯自周衰礼废而举行此典者鲜矣
故立不可不书也而当时举天下皆立不以正者春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4b 页
仅书二立以见义如隐四年卫人立晋则立出于国人
而见其公桓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则立出于一
家而见其私二立之义褒贬截然胡氏尚以卫人立晋
无所禀承为非正何也盖天子衰微不能自立安能废
立诸侯若先君则桓公弑矣又何所承乎且君之立以
为民也以万民之公拥立一人正得乎丘民之义何为
不可春秋彼善于此者此其一矣且终春秋无书君立
者桓五年郑立佗不书桓十六卫立公子黔牟在位八
而见其公桓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则立出于一
家而见其私二立之义褒贬截然胡氏尚以卫人立晋
无所禀承为非正何也盖天子衰微不能自立安能废
立诸侯若先君则桓公弑矣又何所承乎且君之立以
为民也以万民之公拥立一人正得乎丘民之义何为
不可春秋彼善于此者此其一矣且终春秋无书君立
者桓五年郑立佗不书桓十六卫立公子黔牟在位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5a 页
年不书桓十七郑立公子亹踰年不书桓十八卫立子
仪在位十四年不书成十三负刍杀太子自立不书襄
十四卫立公孙剽在位十三年不书昭二十一蔡侯朱
立不书夫蔡不书立朱书蔡侯朱奔楚见之矣卫不书
立公孙剽书宁喜弑其君剽见之矣曹不书杀太子免
而自立书晋侯执曹伯见之矣陈不书立佗书蔡人杀
陈佗见之矣此四君者不必书也诸侯既君朔突而为
朔至逆天子为突至连与国则黔牟子亹子仪虽欲与
仪在位十四年不书成十三负刍杀太子自立不书襄
十四卫立公孙剽在位十三年不书昭二十一蔡侯朱
立不书夫蔡不书立朱书蔡侯朱奔楚见之矣卫不书
立公孙剽书宁喜弑其君剽见之矣曹不书杀太子免
而自立书晋侯执曹伯见之矣陈不书立佗书蔡人杀
陈佗见之矣此四君者不必书也诸侯既君朔突而为
朔至逆天子为突至连与国则黔牟子亹子仪虽欲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5b 页
盟会徵册书而见之春秋不可得也故春秋于三君皆
不书岂惟亹仪郑昭公受命当立且在位二年亦不书
立而夫子仅书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区区以世子二字
寄命爵之典亦可悲已虽然春秋鲁史也七国立君自
不必书卫立子晋以接我书立王子朝以王朝大事书
兴作
隐元年四月费伯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十月新作南门
不书亦非公命也庄公二十六年士蔿城绛以深其宫
不书岂惟亹仪郑昭公受命当立且在位二年亦不书
立而夫子仅书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区区以世子二字
寄命爵之典亦可悲已虽然春秋鲁史也七国立君自
不必书卫立子晋以接我书立王子朝以王朝大事书
兴作
隐元年四月费伯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十月新作南门
不书亦非公命也庄公二十六年士蔿城绛以深其宫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6a 页
此时晋尚未通于鲁不告故不书僖十九年秦取梁国
命曰新里遂城而居之不书盖书梁亡则取国城居自
不必言从其重也襄十年晋师城梧及制梧制皆郑地
不书杜氏曰鲁不与也业书戍郑虎牢则小者不必书
矣二十四年齐人城郏于是榖雒斗毁王宫齐叛晋欲
求媚于天子故为王城之苟徇已私无关大体故不书
昭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郊三邑
郑地子产曰令尹将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祸不及郑
命曰新里遂城而居之不书盖书梁亡则取国城居自
不必言从其重也襄十年晋师城梧及制梧制皆郑地
不书杜氏曰鲁不与也业书戍郑虎牢则小者不必书
矣二十四年齐人城郏于是榖雒斗毁王宫齐叛晋欲
求媚于天子故为王城之苟徇已私无关大体故不书
昭元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郊三邑
郑地子产曰令尹将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祸不及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6b 页
非关于天下之故不书四年八月楚子迁赖于鄢迁许
于赖城而还不书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疆城巢
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皆为备
吴也不告故不书盖春秋于吴楚书其关于天下者而
已他不悉书也十一年十二月楚子城陈蔡不羹不书
既书灭蔡不必书城也十九年春楚工尹赤迁阴于下
阴令尹子瑕城郏迁阴城郏仅以自守故不书叔孙昭
子曰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冬楚
于赖城而还不书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疆城巢
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皆为备
吴也不告故不书盖春秋于吴楚书其关于天下者而
已他不悉书也十一年十二月楚子城陈蔡不羹不书
既书灭蔡不必书城也十九年春楚工尹赤迁阴于下
阴令尹子瑕城郏迁阴城郏仅以自守故不书叔孙昭
子曰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冬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7a 页
人城州来不能抚民而城州来以挑吴沈尹戍料其必
败矣略之故不书二十三年楚囊瓦城郢削弱之计自
不告一国之故自不书二十九年冬晋赵鞅荀偃帅师
城汝滨是所取陆浑地也事不必书一经凡土功无不
书楚宫宜书作而不书者讳之也
主婚
庄元年书王姬之事甚详然齐桓共姬亦鲁主婚而经
不书者此笔削之法盖鲁庄与齐襄有不共戴天之雠
败矣略之故不书二十三年楚囊瓦城郢削弱之计自
不告一国之故自不书二十九年冬晋赵鞅荀偃帅师
城汝滨是所取陆浑地也事不必书一经凡土功无不
书楚宫宜书作而不书者讳之也
主婚
庄元年书王姬之事甚详然齐桓共姬亦鲁主婚而经
不书者此笔削之法盖鲁庄与齐襄有不共戴天之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7b 页
方在衰麻中而天子命鲁主婚鲁人独不可引义力辞
乎故详书其事见王室与鲁两失之也黄先生曰同一
主婚也而前后经不同则前之所以见详者深有意矣庄
十一年经书王姬归于齐传言齐侯来逆共姬赵氏曰此
合礼不书之證也杜氏曰不书齐侯不见公天子使同
姓诸侯主婚者为国君敌体今齐侯逆女而公不见何
以为婚主况庄公幼鲁方受制于齐乎予细绎之杜氏
书不见公亦有说诸侯主婚者为繇其国赍遣耳不必
乎故详书其事见王室与鲁两失之也黄先生曰同一
主婚也而前后经不同则前之所以见详者深有意矣庄
十一年经书王姬归于齐传言齐侯来逆共姬赵氏曰此
合礼不书之證也杜氏曰不书齐侯不见公天子使同
姓诸侯主婚者为国君敌体今齐侯逆女而公不见何
以为婚主况庄公幼鲁方受制于齐乎予细绎之杜氏
书不见公亦有说诸侯主婚者为繇其国赍遣耳不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8a 页
敌体揖让况婚在女家奠雁拜讫即前马先行士大夫
如此国君未必不然且鲁以纳纠故与齐方隙直至十
三年冬北杏会后公与齐侯盟柯方得成好则此时齐
侯不欲与鲁侯相见亦未可知以此三义测之不见公
甚合至于此年王姬与初年王姬详略异者夫子自有
义不在见不见也桓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传曰凡诸
侯之女行惟王后书其非鲁主则不书若庄十八年陈
妫为惠王后宣六年齐姜为定王后皆不见于经是也
如此国君未必不然且鲁以纳纠故与齐方隙直至十
三年冬北杏会后公与齐侯盟柯方得成好则此时齐
侯不欲与鲁侯相见亦未可知以此三义测之不见公
甚合至于此年王姬与初年王姬详略异者夫子自有
义不在见不见也桓九年纪季姜归于京师传曰凡诸
侯之女行惟王后书其非鲁主则不书若庄十八年陈
妫为惠王后宣六年齐姜为定王后皆不见于经是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8b 页
崩葬
庄僖顷三王不书崩子常之说甚曲其曰庄王僖王顷
王崩葬皆不书乃笔削之旨在存策书大体中自为变
例而左氏学者往往妄为之辞今考庄十一年鲁主王
姬之婚冬王姬归于齐明年庄王崩王室无不告诸侯
之理十四年单伯会伐宋冬会于鄄十六年王使虢公
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明年僖王崩王室亦无不告
诸侯之理惠王即位传言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
庄僖顷三王不书崩子常之说甚曲其曰庄王僖王顷
王崩葬皆不书乃笔削之旨在存策书大体中自为变
例而左氏学者往往妄为之辞今考庄十一年鲁主王
姬之婚冬王姬归于齐明年庄王崩王室无不告诸侯
之理十四年单伯会伐宋冬会于鄄十六年王使虢公
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明年僖王崩王室亦无不告
诸侯之理惠王即位传言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9a 页
之宥皆赐玉五㲄马三匹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
王后于陈经传所录庄僖惠三王之际其事如此而杜
氏乃以王室微弱不能自通于诸侯可谓诬矣且是时
齐桓方假王命以示大顺鲁人其有不吊奠天子者乎
文十年公及苏子盟于女栗传曰顷王立故也十四年
春顷王崩王室无不告鲁之理是年传曰襄仲使告于
王请以王宠求昭姬于齐冬单伯如齐使鲁不吊葬天
子其敢有请于王室乎然则曰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
王后于陈经传所录庄僖惠三王之际其事如此而杜
氏乃以王室微弱不能自通于诸侯可谓诬矣且是时
齐桓方假王命以示大顺鲁人其有不吊奠天子者乎
文十年公及苏子盟于女栗传曰顷王立故也十四年
春顷王崩王室无不告鲁之理是年传曰襄仲使告于
王请以王宠求昭姬于齐冬单伯如齐使鲁不吊葬天
子其敢有请于王室乎然则曰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299b 页
故不赴者其妄明矣传记天王崩有秘不发丧定位而
后来赴者惠王也有缓告者灵王也有王室乱虽不成
尊亦赴者王子猛也岂有二臣争政遂不告王丧之理
乎窃尝有考于辨名实之说而后知三王崩葬不书为
夫子所削无可疑者盖平王东迁以来朝觐狱讼不至
贡赋不归诸侯所以事天子者唯吊丧送葬同列国而
已伯者虽知假尊王以示名义而不能身率诸侯享觐
于天庭史书崩葬无异文也方伯之所以寘力王室者
后来赴者惠王也有缓告者灵王也有王室乱虽不成
尊亦赴者王子猛也岂有二臣争政遂不告王丧之理
乎窃尝有考于辨名实之说而后知三王崩葬不书为
夫子所削无可疑者盖平王东迁以来朝觐狱讼不至
贡赋不归诸侯所以事天子者唯吊丧送葬同列国而
已伯者虽知假尊王以示名义而不能身率诸侯享觐
于天庭史书崩葬无异文也方伯之所以寘力王室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0a 页
如斯而已乎是故庄僖崩葬特削而不书自有伯以来
天下之势又一大变而王室亦以无伯而愈卑矣虽区
区吊葬之礼存君子以为犹不吊葬也是故顷王崩葬
特削而不书皆所以辨名实之际而定伯者之功罪也
按子常之说如此盖以当时诸侯舍大图细即吊葬亦
不足取夫子使一性子槩不足书耳予即其言而折之
周自东迁王灵渐歇然当其初天子典制犹存诸侯悖
叛未甚况周桓桀黠智巧尚足驾驭诸侯鲁桓公亦非
天下之势又一大变而王室亦以无伯而愈卑矣虽区
区吊葬之礼存君子以为犹不吊葬也是故顷王崩葬
特削而不书皆所以辨名实之际而定伯者之功罪也
按子常之说如此盖以当时诸侯舍大图细即吊葬亦
不足取夫子使一性子槩不足书耳予即其言而折之
周自东迁王灵渐歇然当其初天子典制犹存诸侯悖
叛未甚况周桓桀黠智巧尚足驾驭诸侯鲁桓公亦非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0b 页
闇弱不晓事者故平桓二王无不书崩至庄王崩当庄
公之十二年僖王崩当庄公之十七年皆庄公事也周
僖惠固庸主不能令诸侯鲁庄公知母之人二十二年
以前见制文姜三十七岁方娶妻安能行有理事二王
不书崩周人不能告也即告鲁人亦不吊也不吊自不
书也至言齐桓方假王命以示大顺亦非事实鲁庄十
二年齐桓虽兴鲁以纳紏故方与齐搆败齐师于长勺
败宋师于乘丘齐桓之令不能及鲁即十一年冬鲁以
公之十二年僖王崩当庄公之十七年皆庄公事也周
僖惠固庸主不能令诸侯鲁庄公知母之人二十二年
以前见制文姜三十七岁方娶妻安能行有理事二王
不书崩周人不能告也即告鲁人亦不吊也不吊自不
书也至言齐桓方假王命以示大顺亦非事实鲁庄十
二年齐桓虽兴鲁以纳紏故方与齐搆败齐师于长勺
败宋师于乘丘齐桓之令不能及鲁即十一年冬鲁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1a 页
主婚故书王姬归于齐然所书仅此一条与元年详书
王姬归齐之事不同则当日鲁不畏齐明矣且齐桓直
至庄公二十八年始伐卫滑讨与子颓之乱其十七年
僖王崩时前后数年方营家门灭谭灭遂服宋亲鲁以
为根本之计彼子颓乱周虢郑争纳齐桓付之罔闻勉
执郑詹任逃不究当是时窃恐齐桓且不吊王鲁其吊
乎赵氏徒认王姬归于齐以为庄崩无不告之理而不
知书法之简略其中有故彼单伯会鄄晋侯朝王又何
王姬归齐之事不同则当日鲁不畏齐明矣且齐桓直
至庄公二十八年始伐卫滑讨与子颓之乱其十七年
僖王崩时前后数年方营家门灭谭灭遂服宋亲鲁以
为根本之计彼子颓乱周虢郑争纳齐桓付之罔闻勉
执郑詹任逃不究当是时窃恐齐桓且不吊王鲁其吊
乎赵氏徒认王姬归于齐以为庄崩无不告之理而不
知书法之简略其中有故彼单伯会鄄晋侯朝王又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1b 页
足为告丧之證哉赵氏不考经传记载不度当时势变
而二王不书崩妄作有伯之说圣人岂若是巧圣笔岂
若是迂乎至顷王崩左氏明言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
不赴何故辟而不信学春秋者不信左氏将谁信耶盖
赴告必有简策简策必有承行天子方煢煢在疚尚未
称王使无执政则谁为当国谁是主名譬如今时人死
争继者讣状书名便披麻执杖而为孝子矣阅苏争政
所争在此政柄未定安肯告丧列国乎顷王不书崩固
而二王不书崩妄作有伯之说圣人岂若是巧圣笔岂
若是迂乎至顷王崩左氏明言周公阅与王孙苏争政
不赴何故辟而不信学春秋者不信左氏将谁信耶盖
赴告必有简策简策必有承行天子方煢煢在疚尚未
称王使无执政则谁为当国谁是主名譬如今时人死
争继者讣状书名便披麻执杖而为孝子矣阅苏争政
所争在此政柄未定安肯告丧列国乎顷王不书崩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2a 页
不告也赵氏妄为无伯之说亦非也
内薨葬
传曰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
不书盖公辟不为丧主则礼不成此不成礼不书之类
也隐二年夫人子氏薨不书葬定十五年传言不祔杜
氏曰夫人丧礼有三薨则赴于同盟之国一也既葬日
中自墓反虞于正寝所谓反哭于寝二也卒哭而祔于
祖姑三也若此则书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其氏其或
内薨葬
传曰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
不书盖公辟不为丧主则礼不成此不成礼不书之类
也隐二年夫人子氏薨不书葬定十五年传言不祔杜
氏曰夫人丧礼有三薨则赴于同盟之国一也既葬日
中自墓反虞于正寝所谓反哭于寝二也卒哭而祔于
祖姑三也若此则书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其氏其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2b 页
不赴不祔则为不成丧故死不称夫人薨不言葬我小
君某氏反哭则书葬不反哭则不书葬子氏赴而不反
哭故称夫人而不书葬定姒则反哭而不赴故书葬而
不称夫人薨不称夫人故葬不言小君今按杜氏所述
夫人丧礼本隐三年传例然哀姜杀于外不可言祔其
薨葬无异文何也盖丧有服葬有制事有异常史有变
法左氏亦言其大槩耳定姒从夫谥哀公亲嫡母也必
无不祔之理传言不祔妄矣然隐二年夫人子氏为继
君某氏反哭则书葬不反哭则不书葬子氏赴而不反
哭故称夫人而不书葬定姒则反哭而不赴故书葬而
不称夫人薨不称夫人故葬不言小君今按杜氏所述
夫人丧礼本隐三年传例然哀姜杀于外不可言祔其
薨葬无异文何也盖丧有服葬有制事有异常史有变
法左氏亦言其大槩耳定姒从夫谥哀公亲嫡母也必
无不祔之理传言不祔妄矣然隐二年夫人子氏为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3a 页
娶隐公摄位桓公未立多所避忌杀哀简礼不反哭有
也姒氏为哀公亲母而卒哭于定公之时今之妻丧多
有不吊定公未必告赴以勤友邦不赴有也若祔则祔
于祖姑有何嫌避哉不称夫人总是此意
外薨葬
诸侯不书葬非皆以鲁不会苟其国葬不以礼而不以
葬期来告亦无从往会之耳鲁成公以黑壤见止不会
晋成之葬故晋葬景公止鲁公送葬鲁人辱之故成公
也姒氏为哀公亲母而卒哭于定公之时今之妻丧多
有不吊定公未必告赴以勤友邦不赴有也若祔则祔
于祖姑有何嫌避哉不称夫人总是此意
外薨葬
诸侯不书葬非皆以鲁不会苟其国葬不以礼而不以
葬期来告亦无从往会之耳鲁成公以黑壤见止不会
晋成之葬故晋葬景公止鲁公送葬鲁人辱之故成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3b 页
亲送葬而不书襄公二十五年齐人侧庄公于北郭被
弑之君葬不成礼故不书楚康王卒襄公在楚楚使其
亲襚二十八年十一月如楚至明年五月方归送葬必
矣而不书不使楚之有加于鲁且不可举号也蔡终身
从楚然昭三十三年书蔡侯东国卒于楚盖畏楚故重
其与国也而桓十七年之献舞卒于楚不书犹曰亡国
之君不成礼吊也若文十五年冬十一月扈之盟传言
蔡侯在焉而甲午之卒不书赵子常曰有齐难鲁不往
弑之君葬不成礼故不书楚康王卒襄公在楚楚使其
亲襚二十八年十一月如楚至明年五月方归送葬必
矣而不书不使楚之有加于鲁且不可举号也蔡终身
从楚然昭三十三年书蔡侯东国卒于楚盖畏楚故重
其与国也而桓十七年之献舞卒于楚不书犹曰亡国
之君不成礼吊也若文十五年冬十一月扈之盟传言
蔡侯在焉而甲午之卒不书赵子常曰有齐难鲁不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4a 页
吊非礼也吊礼即大国且遣大夫鲁即有难何难遣一
微者乎蔡是时方释城下之盟匆匆会扈不赴故不吊
不吊故不书春秋小国之君无所告赴者多矣此甲午
之卒乃后人学史者编年列国知甲午之卒当在此年
传中原无明文何足算也杞夏馀也自鲁僖公二十年
以后杞桓公结婚于晋葬无不会则鲁人所为礼者以
势也若德公伯姬鲁之女与婿也岂有匿而不告之理
即不载于传可必其告而史不书吊葬者直繇鲁素卑
微者乎蔡是时方释城下之盟匆匆会扈不赴故不吊
不吊故不书春秋小国之君无所告赴者多矣此甲午
之卒乃后人学史者编年列国知甲午之卒当在此年
传中原无明文何足算也杞夏馀也自鲁僖公二十年
以后杞桓公结婚于晋葬无不会则鲁人所为礼者以
势也若德公伯姬鲁之女与婿也岂有匿而不告之理
即不载于传可必其告而史不书吊葬者直繇鲁素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4b 页
杞来朝不敬辄加以兵是时又必有恶于鲁故虽告而
不吊尔抑或婿女至亲即吊亦不必书乎秦文公至穆
公五世结好于晋僖十五年韩之战始见于经城濮之
战翟泉之盟秦人皆在然文六年传载秦伯任好卒为
穆公而春秋不书丧纪之文未及于鲁也
朝聘
隐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郑伯非能行朝礼即朝
亦常事且不来告故不书八年八月郑伯以齐人朝王
不吊尔抑或婿女至亲即吊亦不必书乎秦文公至穆
公五世结好于晋僖十五年韩之战始见于经城濮之
战翟泉之盟秦人皆在然文六年传载秦伯任好卒为
穆公而春秋不书丧纪之文未及于鲁也
朝聘
隐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郑伯非能行朝礼即朝
亦常事且不来告故不书八年八月郑伯以齐人朝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5a 页
礼也当是时郑伯为王卿士齐僻在东海未与朝家之
事故不书文公二年公如晋晋人以不朝来讨公如晋
晋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故不书四年曹伯如晋会正
会受贡赋之正也传言晋侯能继文之业而诸侯服从
曹为他小国不必书成公七年卫侯如晋襄二十四年
郑伯如晋为重币故且请伐陈也明年伐陈传故不书
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之齐侯卫侯为郑伯如晋
晋助孙林父执卫侯故不书二十八年齐侯陈侯蔡侯
事故不书文公二年公如晋晋人以不朝来讨公如晋
晋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故不书四年曹伯如晋会正
会受贡赋之正也传言晋侯能继文之业而诸侯服从
曹为他小国不必书成公七年卫侯如晋襄二十四年
郑伯如晋为重币故且请伐陈也明年伐陈传故不书
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之齐侯卫侯为郑伯如晋
晋助孙林父执卫侯故不书二十八年齐侯陈侯蔡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5b 页
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郑游
吉如晋皆为宋盟故不书晋而更书公如楚则已伤之
矣其昭三年之郑伯如楚六年之徐聘于楚为他国之
如楚者不悉书也七年子产聘于晋为子产识黄熊传
耳他国常事不必书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亦为子产
孔张事传耳不必书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二
十年公如死鸟齐侯使公孙青聘于卫既出闻卫乱使
请所聘公曰犹在境内则卫君也乃将事焉遂从诸死
吉如晋皆为宋盟故不书晋而更书公如楚则已伤之
矣其昭三年之郑伯如楚六年之徐聘于楚为他国之
如楚者不悉书也七年子产聘于晋为子产识黄熊传
耳他国常事不必书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亦为子产
孔张事传耳不必书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二
十年公如死鸟齐侯使公孙青聘于卫既出闻卫乱使
请所聘公曰犹在境内则卫君也乃将事焉遂从诸死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6a 页
鸟卫侯出入不必悉书而在境称君则当时之唁吊可
想矣他国不书不告也然春秋鲁史苟朝聘不及于我
本末不系其事者不书
会盟一
隐公元年郑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
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七年秋
宋及郑平七月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公距宋而更
与郑平欲以郑为援今郑复与宋盟故惧而伐邾欲以
想矣他国不书不告也然春秋鲁史苟朝聘不及于我
本末不系其事者不书
会盟一
隐公元年郑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
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七年秋
宋及郑平七月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公距宋而更
与郑平欲以郑为援今郑复与宋盟故惧而伐邾欲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6b 页
求宋故曰为宋讨也媚人伐人其中有故书伐邾则此
不必书冬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涖盟郑良佐
如陈涖盟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之六
年郑伯侵陈大获故今年有是盟然亦无及矣且不来
告故不书十年六月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九年公有
防之会今年春公有中丘之会既书二会不书老桃略
之也桓公八年随及楚平当是时楚之与中国远矣方
且称荆安得有楚故不书十二年公及宋公盟于句渎
不必书冬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涖盟郑良佐
如陈涖盟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之六
年郑伯侵陈大获故今年有是盟然亦无及矣且不来
告故不书十年六月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九年公有
防之会今年春公有中丘之会既书二会不书老桃略
之也桓公八年随及楚平当是时楚之与中国远矣方
且称荆安得有楚故不书十二年公及宋公盟于句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7a 页
之丘以宋成未可知也故不书书虚龟之会足矣庄二
十一年春郑虢胥命于弭此事谋不与齐令安及鲁故
不书僖十一年晋侯平戎于王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
伐京师入王城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此为
天王出居于郑传也既书天王出居故此不书略之也
讳之也十二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
于晋晋伐秦以救周故戎与周晋不和王子带召戎为
难秦晋不讨而和故不书二十四年宋及楚平此时楚
十一年春郑虢胥命于弭此事谋不与齐令安及鲁故
不书僖十一年晋侯平戎于王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
伐京师入王城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此为
天王出居于郑传也既书天王出居故此不书略之也
讳之也十二年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
于晋晋伐秦以救周故戎与周晋不和王子带召戎为
难秦晋不讨而和故不书二十四年宋及楚平此时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7b 页
未至为中国害故不书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是时郑以楚败而惧使子人九
行成于晋然是年既书践土及温之盟齐侯郑伯皆与
此不必书也文公三年卫侯如陈拜晋成也二年陈侯
为卫请成于晋无关系故不书四年卫侯如晋拜曹伯
如晋会正传言晋能继文之业而诸侯服从然无所关
系亦不书九年郑及楚平公子遂会晋宋诸卿救郑而
不及楚师郑及楚平无怪也故不书秋楚公子朱自东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是时郑以楚败而惧使子人九
行成于晋然是年既书践土及温之盟齐侯郑伯皆与
此不必书也文公三年卫侯如陈拜晋成也二年陈侯
为卫请成于晋无关系故不书四年卫侯如晋拜曹伯
如晋会正传言晋能继文之业而诸侯服从然无所关
系亦不书九年郑及楚平公子遂会晋宋诸卿救郑而
不及楚师郑及楚平无怪也故不书秋楚公子朱自东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8a 页
夷伐陈陈人败之获公子茷陈惧乃及楚平以小胜大
故惧而请平陈蔡于楚叛服不足计也故不书十六年
及齐平鲁为齐弱且经已言会书不及盟矣故不书平
会盟二
宣公三年晋侯伐郑取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为楚人
侵郑传也既书楚人侵郑此不必书五年陈及楚平陈
近楚不足道且为明年晋卫侵陈传也故不书七年郑
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与盟黑壤一事书其重者足矣
故惧而请平陈蔡于楚叛服不足计也故不书十六年
及齐平鲁为齐弱且经已言会书不及盟矣故不书平
会盟二
宣公三年晋侯伐郑取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为楚人
侵郑传也既书楚人侵郑此不必书五年陈及楚平陈
近楚不足道且为明年晋卫侵陈传也故不书七年郑
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与盟黑壤一事书其重者足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8b 页
八年春白狄及晋平不足书也冬陈及晋平故楚伐陈
书楚伐陈此不必书十六年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前年
毛召作乱讨苏氏今王孙苏出奔故士会平之虽关王
室亦细事也故不书十八年齐侯会晋侯盟于缯晋以
笑郤克故执晏弱三子今同卫伐齐齐故有此盟也既
书晋卫伐齐此不必书成公元年晋侯使瑕嘉平戎于
王戎狄豺狼晋不能治以致王师之败未必非其一平
启之后书败绩矣此不必书二年公上鄍之会鲁四卿
书楚伐陈此不必书十六年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前年
毛召作乱讨苏氏今王孙苏出奔故士会平之虽关王
室亦细事也故不书十八年齐侯会晋侯盟于缯晋以
笑郤克故执晏弱三子今同卫伐齐齐故有此盟也既
书晋卫伐齐此不必书成公元年晋侯使瑕嘉平戎于
王戎狄豺狼晋不能治以致王师之败未必非其一平
启之后书败绩矣此不必书二年公上鄍之会鲁四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9a 页
出师会晋卫以报齐怨一战胜齐晋使鲁大夫禽郑自
师逆公召以劳师于体为辱故不书五年郑伯及晋赵
同盟于垂棘前年郑伐许许灵公郑悼公如楚讼郑不
胜楚执皇戍子国则郑伯及晋盟反覆不足道也故不
书十一年华元合晋楚之成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楚
公子罢如晋聘且涖盟此成主于向戌经所不载说者
遂欲以次年琐泽宋西门之外当之非矣故不书十六
年春郑叛晋郑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反覆不足道六
师逆公召以劳师于体为辱故不书五年郑伯及晋赵
同盟于垂棘前年郑伐许许灵公郑悼公如楚讼郑不
胜楚执皇戍子国则郑伯及晋盟反覆不足道也故不
书十一年华元合晋楚之成晋郤犨盟秦伯于河西楚
公子罢如晋聘且涖盟此成主于向戌经所不载说者
遂欲以次年琐泽宋西门之外当之非矣故不书十六
年春郑叛晋郑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反覆不足道六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09b 页
月既书鄢陵之败矣此不必书也襄公四年无终子纳
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不来告故不书八年冬郑乃
及楚平春郑无故侵蔡楚囊伐之故有是平也九年冬
乃及楚平同盟于中分晋不得志于郑伐郑而与成故
楚子伐郑有是平也此二平不足道故不书十一年郑
与晋盟此正三驾之时戍郑虎牢郑将帖晋故此盟不
必书十九年齐及晋平齐灵公卒晋士丐侵之闻丧而
还齐感其礼故有是平既书齐侯卒乃还义已著矣此
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不来告故不书八年冬郑乃
及楚平春郑无故侵蔡楚囊伐之故有是平也九年冬
乃及楚平同盟于中分晋不得志于郑伐郑而与成故
楚子伐郑有是平也此二平不足道故不书十一年郑
与晋盟此正三驾之时戍郑虎牢郑将帖晋故此盟不
必书十九年齐及晋平齐灵公卒晋士丐侵之闻丧而
还齐感其礼故有是平既书齐侯卒乃还义已著矣此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0a 页
不必书二十年及莒平楚数伐鲁前年诸侯盟督扬以
和解之故二国自复共盟且已书祝柯矣故不书三十
年郑子产如陈涖盟此为昭八年楚灭陈传也已书郑
及陈平故此不必书昭公五年子产相郑伯会晋侯于
邢丘晋侯送女于邢丘故有是会无关大故不足书也
十九年夏邾人郳人徐人会宋公同盟于虫终宋公伐
邾事既书伐邾故不书也哀公元年三月越及吴平吴
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秋齐侯卫侯会于乾
和解之故二国自复共盟且已书祝柯矣故不书三十
年郑子产如陈涖盟此为昭八年楚灭陈传也已书郑
及陈平故此不必书昭公五年子产相郑伯会晋侯于
邢丘晋侯送女于邢丘故有是会无关大故不足书也
十九年夏邾人郳人徐人会宋公同盟于虫终宋公伐
邾事既书伐邾故不书也哀公元年三月越及吴平吴
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秋齐侯卫侯会于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0b 页
侯救范氏也助逆故不书八年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
如齐涖盟齐闾丘明来涖盟齐以季姬之故鲍牧伐我
故有此盟以季姬归书讳之略之也十二年公及卫侯
宋皇瑗盟书会而不书盟畏吴窃盟也十三年夏公会
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七月吴晋争先乃先吴
此实盟不书何也会则从我而言故不书及若盟以徵
实主会列之明神临之先后不得乱也讳先吴故不书
盟
如齐涖盟齐闾丘明来涖盟齐以季姬之故鲍牧伐我
故有此盟以季姬归书讳之略之也十二年公及卫侯
宋皇瑗盟书会而不书盟畏吴窃盟也十三年夏公会
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七月吴晋争先乃先吴
此实盟不书何也会则从我而言故不书及若盟以徵
实主会列之明神临之先后不得乱也讳先吴故不书
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1a 页
会盟三
赵氏曰春秋之初王纲既坠有特相盟而后有参盟诸
侯合而为乱也有参盟而后有主盟则伯者兴矣自有
主盟而后无外特相盟故外特相盟虽伯主不书如僖
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宣十八年齐侯会晋侯
盟于缯之类是也舍伯主亦无敢特相盟者苟无盟主
则参盟复作又不但特相盟而已外特相盟虽王卿士
不书如昭五年单子会韩子于戚是也陆氏曰凡平有
赵氏曰春秋之初王纲既坠有特相盟而后有参盟诸
侯合而为乱也有参盟而后有主盟则伯者兴矣自有
主盟而后无外特相盟故外特相盟虽伯主不书如僖
二十八年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宣十八年齐侯会晋侯
盟于缯之类是也舍伯主亦无敢特相盟者苟无盟主
则参盟复作又不但特相盟而已外特相盟虽王卿士
不书如昭五年单子会韩子于戚是也陆氏曰凡平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1b 页
关于天下之故而后书非是不书榖梁云外平不道非
独外也隐七年宋及郑平陈及郑平宣七年郑及晋平
文九年宣五年陈及楚平文九年宣十二年襄八年郑
及楚平皆外平也文十六年及齐平襄二十年及莒平
哀八年及齐平不书皆内平也若宣十五年宋人及楚
人平陈氏曰有与楚平者矣于陈不书于郑不书至宋
始书之宋尝及楚平矣至庄王始书之必宋从楚必庄
王得宋天下将有南北之势春秋致意焉中国夷狄相
独外也隐七年宋及郑平陈及郑平宣七年郑及晋平
文九年宣五年陈及楚平文九年宣十二年襄八年郑
及楚平皆外平也文十六年及齐平襄二十年及莒平
哀八年及齐平不书皆内平也若宣十五年宋人及楚
人平陈氏曰有与楚平者矣于陈不书于郑不书至宋
始书之宋尝及楚平矣至庄王始书之必宋从楚必庄
王得宋天下将有南北之势春秋致意焉中国夷狄相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2a 页
盟会非有关于天下之故不书据成十二年晋士燮会
楚公子罢盟于宋西门外十六年郑子驷从楚子盟于
武城襄四年晋魏绛盟诸戎之类皆不书文十年陈侯
郑伯会楚子于息虽参会不书若襄五年公会晋悼公
十一国吴人于戚传言九月丙午盟不书昭元年会于
虢寻宋也先是宋之盟楚人先歃楚人惧晋之狎主也
请读旧书加于牲上而晋人许之故不书盟哀七年公
会吴于鄫传言盟于缯衍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
楚公子罢盟于宋西门外十六年郑子驷从楚子盟于
武城襄四年晋魏绛盟诸戎之类皆不书文十年陈侯
郑伯会楚子于息虽参会不书若襄五年公会晋悼公
十一国吴人于戚传言九月丙午盟不书昭元年会于
虢寻宋也先是宋之盟楚人先歃楚人惧晋之狎主也
请读旧书加于牲上而晋人许之故不书盟哀七年公
会吴于鄫传言盟于缯衍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2b 页
黄池传言七月辛丑盟皆不书陈氏曰为晋讳也吴晋
之盟春秋终讳之不以吴晋同主盟也蛮夷僣号虽以
诸侯礼会晋而徵百牢于鲁又以公见晋侯长此安穷
矣莱门之盟虽内不书者城下之盟有国所耻故为
内讳之也
征伐
王臣会伐非有关于天下之故不书晋襄末年大夫始
专文三年经书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为大夫将
之盟春秋终讳之不以吴晋同主盟也蛮夷僣号虽以
诸侯礼会晋而徵百牢于鲁又以公见晋侯长此安穷
矣莱门之盟虽内不书者城下之盟有国所耻故为
内讳之也
征伐
王臣会伐非有关于天下之故不书晋襄末年大夫始
专文三年经书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为大夫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3a 页
书大夫之始而楚卒灭江故王叔桓公与伐而经不书
不以救江累王室也秦晋交兵四世矣然为中国患者
楚也成公十三年厉公初年乃与楚成而修秦怨十三
国之伐虽败秦师而经不书败绩故刘子成子实与伐
而不书者不以伐秦累王室也昭二十三年二师围郊
王师晋师也不书王师杜云不以告然固不欲烦王师
也诸侯既叛晋王室愈卑定公六年郑人因子朝之徒
以叛王伐周阙外天王处于姑莸刘单复辟而定八年
不以救江累王室也秦晋交兵四世矣然为中国患者
楚也成公十三年厉公初年乃与楚成而修秦怨十三
国之伐虽败秦师而经不书败绩故刘子成子实与伐
而不书者不以伐秦累王室也昭二十三年二师围郊
王师晋师也不书王师杜云不以告然固不欲烦王师
也诸侯既叛晋王室愈卑定公六年郑人因子朝之徒
以叛王伐周阙外天王处于姑莸刘单复辟而定八年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3b 页
成桓公晋士鞅侵郑如列国报复之为者经不忍书也
王叔刘成实以师会不书杜陈皆谓不亲伐非经传之
意予谓不然敬王之遭乱屡矣书出居于狄泉矣已复
处于姑莸不忍言也且不一年而复为时甚近不必书
也既不书姑莸则刘单之复辟不书矣复辟不书则儋
翩之乱与郑之助乱成桓公之从晋不复详矣然则姑
莸亦一大事岂可没乎乃八年书晋士鞅帅师侵郑遂
侵卫而传曰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阙也
王叔刘成实以师会不书杜陈皆谓不亲伐非经传之
意予谓不然敬王之遭乱屡矣书出居于狄泉矣已复
处于姑莸不忍言也且不一年而复为时甚近不必书
也既不书姑莸则刘单之复辟不书矣复辟不书则儋
翩之乱与郑之助乱成桓公之从晋不复详矣然则姑
莸亦一大事岂可没乎乃八年书晋士鞅帅师侵郑遂
侵卫而传曰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阙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4a 页
则是报六年郑人以子朝之徒叛王伐周之师也书之
矣凡外师伐鲁无不书唯襄十年秋七月楚子囊郑子
耳伐我西鄙不书盖伐宋之师声言伐鲁志在还兵取
萧鲁不受兵故不书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伐我东鄙
此则实受伐矣书莒足矣王师败绩于茅戎则书若桓
五年战于繻葛王卒大败告赴未及若僖二十四年大
叔以狄师伐周昭二十二年巩简公败绩于京司徒丑
败绩于前城皆不书盖襄王已书居于郑敬王已书居
矣凡外师伐鲁无不书唯襄十年秋七月楚子囊郑子
耳伐我西鄙不书盖伐宋之师声言伐鲁志在还兵取
萧鲁不受兵故不书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伐我东鄙
此则实受伐矣书莒足矣王师败绩于茅戎则书若桓
五年战于繻葛王卒大败告赴未及若僖二十四年大
叔以狄师伐周昭二十二年巩简公败绩于京司徒丑
败绩于前城皆不书盖襄王已书居于郑敬王已书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4b 页
于狄泉入成周书其重者其馀不书讳之也茅戎不可
以君臣治不必讳也诸侯勤王必无功而后书非是不
书子朝之乱晋师虽取前城伐京矣昭二十三年春书
晋人围郊而传载郊鄩溃王使告间遂还乱未弭而王
告间必二卿不亲兵师不肃也明年三月晋侯使士景
伯涖问周故于介众乃辞子朝不纳其使则前是岂无
观望之罪乎既而徵会于诸侯则曰明年明年会于黄
父谋纳王则又曰明年其怠于勤王如此故经书晋人
以君臣治不必讳也诸侯勤王必无功而后书非是不
书子朝之乱晋师虽取前城伐京矣昭二十三年春书
晋人围郊而传载郊鄩溃王使告间遂还乱未弭而王
告间必二卿不亲兵师不肃也明年三月晋侯使士景
伯涖问周故于介众乃辞子朝不纳其使则前是岂无
观望之罪乎既而徵会于诸侯则曰明年明年会于黄
父谋纳王则又曰明年其怠于勤王如此故经书晋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5a 页
围郊于此而下书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以著
其罪若子颓之乱虢郑勤王固繇不告子带之乱晋人
复辟此臣子之所当为事无足议者故不书
外侵伐一
赵氏曰诸侯连兵伯主有事举重不悉书如郑卫则隐
四年诸侯两伐郑书若五年郑人侵卫牧卫人以燕师
伐郑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人皆不书盖书四国再伐
郑而继书卫人杀州吁立晋则大义已明诸侯辅篡之
其罪若子颓之乱虢郑勤王固繇不告子带之乱晋人
复辟此臣子之所当为事无足议者故不书
外侵伐一
赵氏曰诸侯连兵伯主有事举重不悉书如郑卫则隐
四年诸侯两伐郑书若五年郑人侵卫牧卫人以燕师
伐郑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人皆不书盖书四国再伐
郑而继书卫人杀州吁立晋则大义已明诸侯辅篡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5b 页
罪无所逃故不必书也如郑宋则隐十五以公子冯公
子滑之故五国连兵宋实首罪故书入郑以重其罪若
是年九月戊寅郑伯入宋十一年冬十月郑伯以虢师
伐宋大败宋人以报其入郛也左氏谓宋不告命故不
书赵氏以为春秋罪宋故略郑人报复之过故不书不
知宋卫交兵郑庄实为戎首夫子岂略之哉不告是也
晋秦则文三年秦人伐晋书七年令狐书而传八年夏
秦人伐晋取武城不书十年夏秦伐晋书而是年春传
子滑之故五国连兵宋实首罪故书入郑以重其罪若
是年九月戊寅郑伯入宋十一年冬十月郑伯以虢师
伐宋大败宋人以报其入郛也左氏谓宋不告命故不
书赵氏以为春秋罪宋故略郑人报复之过故不书不
知宋卫交兵郑庄实为戎首夫子岂略之哉不告是也
晋秦则文三年秦人伐晋书七年令狐书而传八年夏
秦人伐晋取武城不书十年夏秦伐晋书而是年春传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6a 页
载晋人伐秦取少梁夏秦伯伐晋取北徵不书十二年
晋秦战于河曲书而前秦伐晋取羁马后秦复侵晋入
瑕不书宣十五年秦人伐晋书襄十年夏晋师伐秦书
而襄九年秦人伐晋不书十年夏晋荀罃伐秦不书十
一年秦人伐晋书夫晋与秦斗而忘楚秦与楚结而背
晋皆无志于中国者也故不悉书晋襄继伯则晋楚有
事不悉书僖三十三年为晋襄初年经书晋陈郑伐许
而楚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皆不书者城濮馀烈
晋秦战于河曲书而前秦伐晋取羁马后秦复侵晋入
瑕不书宣十五年秦人伐晋书襄十年夏晋师伐秦书
而襄九年秦人伐晋不书十年夏晋荀罃伐秦不书十
一年秦人伐晋书夫晋与秦斗而忘楚秦与楚结而背
晋皆无志于中国者也故不悉书晋襄继伯则晋楚有
事不悉书僖三十三年为晋襄初年经书晋陈郑伐许
而楚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皆不书者城濮馀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6b 页
未远终襄之世陈蔡无役不从楚亦仅此侵伐而止不
足移二国内向之志也是年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
与文三年晋先濮伐楚救江皆不书者蔡近楚襄公力
尽于敌秦既不足服楚又安能得蔡经书其合五国之
师以伐沈而沈溃以大夫专将救江而江灭则其伯略
可知况以微者伐楚救江岂足议也陈氏曰先濮非卿
也晋自灵公成公至景公三世则晋楚有事不悉书楚
欲图北方楚子亲师郑及楚平于是文九年书伐郑新
足移二国内向之志也是年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
与文三年晋先濮伐楚救江皆不书者蔡近楚襄公力
尽于敌秦既不足服楚又安能得蔡经书其合五国之
师以伐沈而沈溃以大夫专将救江而江灭则其伯略
可知况以微者伐楚救江岂足议也陈氏曰先濮非卿
也晋自灵公成公至景公三世则晋楚有事不悉书楚
欲图北方楚子亲师郑及楚平于是文九年书伐郑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7a 页
城之盟陈郑皆在郤缺入蔡以城下之盟还于是文十
五年书伐蔡而文九年传载楚再侵陈公子朱伐陈不
书必宣元年楚既得郑侵陈又侵宋而后书蔡最近楚
陈次之郑介其间春秋于是三国者未尝无先后缓急
之差也文十年传言厥貉之次陈侯郑伯在焉不书至
宣十一年盟于辰陵而后书宣三年晋文公伐郑郑及
晋平不书六年楚人伐郑取成而还十一年楚子伐郑
郑从楚皆不书者晋成之世郑犹不忍叛晋是年正月
五年书伐蔡而文九年传载楚再侵陈公子朱伐陈不
书必宣元年楚既得郑侵陈又侵宋而后书蔡最近楚
陈次之郑介其间春秋于是三国者未尝无先后缓急
之差也文十年传言厥貉之次陈侯郑伯在焉不书至
宣十一年盟于辰陵而后书宣三年晋文公伐郑郑及
晋平不书六年楚人伐郑取成而还十一年楚子伐郑
郑从楚皆不书者晋成之世郑犹不忍叛晋是年正月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7b 页
辰陵而后传言郑又徼事于晋而陈侯亦如晋于是楚
子冬十月入陈十二年春围郑则二国反覆乎晋楚之
间滨于灭亡而不悔者岂得已哉故书晋楚之所侵伐
则陈郑之向背可知而凡以侵伐取成者不悉书虽晋
君自将亦不书也灵成则政在大夫既失齐又失鲁晋
虽不竞而楚兴虽君将岂足议乎于是终失陈郑而宣
十二年邲败之后不复救宋诸侯皆楚之从春秋之势
为之一变矣
子冬十月入陈十二年春围郑则二国反覆乎晋楚之
间滨于灭亡而不悔者岂得已哉故书晋楚之所侵伐
则陈郑之向背可知而凡以侵伐取成者不悉书虽晋
君自将亦不书也灵成则政在大夫既失齐又失鲁晋
虽不竞而楚兴虽君将岂足议乎于是终失陈郑而宣
十二年邲败之后不复救宋诸侯皆楚之从春秋之势
为之一变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8a 页
外侵伐二
文三年阳处父伐楚救江为大夫将书大夫之始九年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大夫复不书而十
年次厥貉侵陈遂侵宋为楚君将称君之始然景公既
失陈郑而宣十四年书晋侯伐郑成公二年鞍战而后
齐鲁俱服同盟虫牢救郑同盟马陵同盟于蒲四合诸
侯皆其君亲之景公稍能自强也晋景公至厉公再世
则晋楚有事不悉书景公自鞍之战诸侯始服厉公有
文三年阳处父伐楚救江为大夫将书大夫之始九年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大夫复不书而十
年次厥貉侵陈遂侵宋为楚君将称君之始然景公既
失陈郑而宣十四年书晋侯伐郑成公二年鞍战而后
齐鲁俱服同盟虫牢救郑同盟马陵同盟于蒲四合诸
侯皆其君亲之景公稍能自强也晋景公至厉公再世
则晋楚有事不悉书景公自鞍之战诸侯始服厉公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8b 页
鄢陵之捷中国之势稍振然始终唯争郑而卒于失郑
者内治不足故也成三年景公会诸侯伐郑郑败诸丘
舆虽经不志存大体也四年栾书以救许伐郑不书八
年又因救郑遂侵蔡侯获沈子揖皆不书因侵蔡遂侵
楚亦不书晋不能得郑而为许伐郑不保郑而为郑侵
沈侵蔡不能服楚而因侵蔡遂侵楚皆非伯者素定之
略不足书也于是楚人以重赂求郑郑遂从楚九年晋
人执郑伯使钟仪归楚求成伐郑以归郑伯而仅能服
者内治不足故也成三年景公会诸侯伐郑郑败诸丘
舆虽经不志存大体也四年栾书以救许伐郑不书八
年又因救郑遂侵蔡侯获沈子揖皆不书因侵蔡遂侵
楚亦不书晋不能得郑而为许伐郑不保郑而为郑侵
沈侵蔡不能服楚而因侵蔡遂侵楚皆非伯者素定之
略不足书也于是楚人以重赂求郑郑遂从楚九年晋
人执郑伯使钟仪归楚求成伐郑以归郑伯而仅能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9a 页
郑虽十二年华元克合晋楚之成而十五年楚子背盟
伐郑明年郑亦再贪楚赂而背晋伐宋则以晋楚皆中
衰而向背之权惟在郑也楚伐郑之后遂侵卫及首止
不书楚方失郑不足以病卫也郑侵楚取新石不书无
益于从违而深楚怨事与柳棼同也十六年六月晋会
尹子伐郑之役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遂侵蔡不书
义与上同凡一役而再有事非有关于天下之故则不
书也十七年卫侵郑之时郑尝侵晋虚滑不书为中国
伐郑明年郑亦再贪楚赂而背晋伐宋则以晋楚皆中
衰而向背之权惟在郑也楚伐郑之后遂侵卫及首止
不书楚方失郑不足以病卫也郑侵楚取新石不书无
益于从违而深楚怨事与柳棼同也十六年六月晋会
尹子伐郑之役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遂侵蔡不书
义与上同凡一役而再有事非有关于天下之故则不
书也十七年卫侵郑之时郑尝侵晋虚滑不书为中国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19b 页
讳也鄢陵之后晋侯三请王臣以伐郑而遇楚救辄还
能数合诸侯而不复能一战此郑之所以坚于从楚也
凡楚救郑皆不书诸侯非楚所当有方其得则不与故
也晋悼公复伯十有一年之中再合大夫九合诸侯始
于救宋终于服郑成十八年楚郑之侵宋也晋侯师于
台谷以救宋楚师还虽君将不书襄元年次鄫之役晋
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晋侯卫侯次于戚以
为之援皆不书者悼公之伯略未足以侵陈伐楚也范
能数合诸侯而不复能一战此郑之所以坚于从楚也
凡楚救郑皆不书诸侯非楚所当有方其得则不与故
也晋悼公复伯十有一年之中再合大夫九合诸侯始
于救宋终于服郑成十八年楚郑之侵宋也晋侯师于
台谷以救宋楚师还虽君将不书襄元年次鄫之役晋
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晋侯卫侯次于戚以
为之援皆不书者悼公之伯略未足以侵陈伐楚也范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0a 页
宣子曰陈近于楚民朝夕急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
可不待陈侯逃归而晋人已置陈于度外矣故鄫之次
徒以吾大夫会外大夫存策书之大体而已襄三年楚
何忌侵陈襄四年楚彭名侵陈及使顿侵陈皆不书者
下书伐陈围陈举重也襄元年郑子然侵宋不书下书
伐宋举重也襄十年七月子耳侵宋北鄙不书上书伐
宋皆举重也又襄十年郑皇耳帅师侵卫卫人获皇耳
不书者与成十五年楚伐郑不书侵卫同拨乱之机务
可不待陈侯逃归而晋人已置陈于度外矣故鄫之次
徒以吾大夫会外大夫存策书之大体而已襄三年楚
何忌侵陈襄四年楚彭名侵陈及使顿侵陈皆不书者
下书伐陈围陈举重也襄元年郑子然侵宋不书下书
伐宋举重也襄十年七月子耳侵宋北鄙不书上书伐
宋皆举重也又襄十年郑皇耳帅师侵卫卫人获皇耳
不书者与成十五年楚伐郑不书侵卫同拨乱之机务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0b 页
当其会也予故因陈氏例更考经传以明笔削之旨
外侵伐三
诸侯交兵赵氏于伯盟之大亦已详著矣此外如文宣
以前隐元之杞人伐夷隐五之曲沃伐翼隐十一之息
侯伐郑桓四之秦师侵芮桓六之楚武王伐随桓九之
伐曲沃桓十一之楚败郧师于蒲骚桓十二之楚伐绞
桓十三之楚伐罗庄六之楚伐申过邓庄十九之巴人伐
楚闵二之晋伐东山皋落氏僖九之齐伐晋及高梁僖
外侵伐三
诸侯交兵赵氏于伯盟之大亦已详著矣此外如文宣
以前隐元之杞人伐夷隐五之曲沃伐翼隐十一之息
侯伐郑桓四之秦师侵芮桓六之楚武王伐随桓九之
伐曲沃桓十一之楚败郧师于蒲骚桓十二之楚伐绞
桓十三之楚伐罗庄六之楚伐申过邓庄十九之巴人伐
楚闵二之晋伐东山皋落氏僖九之齐伐晋及高梁僖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1a 页
二十五之秦晋伐鄀俱以未值其时且令不及鲁故不
书盖楚自庄公十年始书荆败蔡师于莘僖元年书楚
人伐郑而始以楚易荆晋自僖公十五年而始书晋侯
杀其世子申生秦亦自僖公十五年而始书晋侯及秦
伯战于韩前此俱未大著于春秋也襄公十三年书秦
与晋交兵止此则后此之秦亦无系于春秋也知此者
可与论春秋矣文公元年书晋侯代卫卫人伐晋则两
家之搆战已明传载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追叙受伐
书盖楚自庄公十年始书荆败蔡师于莘僖元年书楚
人伐郑而始以楚易荆晋自僖公十五年而始书晋侯
杀其世子申生秦亦自僖公十五年而始书晋侯及秦
伯战于韩前此俱未大著于春秋也襄公十三年书秦
与晋交兵止此则后此之秦亦无系于春秋也知此者
可与论春秋矣文公元年书晋侯代卫卫人伐晋则两
家之搆战已明传载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追叙受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1b 页
之繇耳不必书也宣公三年书宋师围曹则武穆之族
以曹师伐宋者不必书也宣公十五年经六月秦人伐
晋杜注云无传而传中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
又不见经盖经六月之事即传七月之事也成二年冬
楚师侵卫遂侵我公赂之而退不书讳之也十四年已
书郑公子喜帅师伐许则戊戌郑伯复伐许入其郛不
书可也十六年郑背晋从楚书郑公子喜帅师侵宋又
书晋郑鄢陵之战郑师败绩则卫侯为晋伐郑至于鸣
以曹师伐宋者不必书也宣公十五年经六月秦人伐
晋杜注云无传而传中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
又不见经盖经六月之事即传七月之事也成二年冬
楚师侵卫遂侵我公赂之而退不书讳之也十四年已
书郑公子喜帅师伐许则戊戌郑伯复伐许入其郛不
书可也十六年郑背晋从楚书郑公子喜帅师侵宋又
书晋郑鄢陵之战郑师败绩则卫侯为晋伐郑至于鸣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2a 页
雁可无书矣襄二年齐侯伐莱不书略之也四年十月
邾人莒人伐鄫不书讳之也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
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始髽此段又见于礼记则其
事较著非可掩者夫子讳为小国所败而不书盖与悬
胄鱼门之辱同一法矣九年晋侯以戏之盟为公子騑
所屈故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门其三门济于阴
阪矣然我实无礼何恶于郑且上既已书伐而盟矣不
必书也十六年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
邾人莒人伐鄫不书讳之也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
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始髽此段又见于礼记则其
事较著非可掩者夫子讳为小国所败而不书盖与悬
胄鱼门之辱同一法矣九年晋侯以戏之盟为公子騑
所屈故不得志于郑以诸侯复伐之门其三门济于阴
阪矣然我实无礼何恶于郑且上既已书伐而盟矣不
必书也十六年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2b 页
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
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此晋楚一大战也不书者何
盖此师所以报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
扬梁之役也而扬梁之役又以报前十一年晋之取郑
也晋楚治兵纪载不少书之将不胜书且后言楚子复
伐许而还则本年已书叔老会伐许矣一彼一此书其
一而足矣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
而还遂侵郑不书楚师侵郑不告故略之传不过载称
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此晋楚一大战也不书者何
盖此师所以报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
扬梁之役也而扬梁之役又以报前十一年晋之取郑
也晋楚治兵纪载不少书之将不胜书且后言楚子复
伐许而还则本年已书叔老会伐许矣一彼一此书其
一而足矣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
而还遂侵郑不书楚师侵郑不告故略之传不过载称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3a 页
子产之善耳三十一年齐子尾害闾丘婴欲杀之使帅
师以伐阳州我问师故夏五月子尾杀闾丘婴以悦于
我师杜注曰伐阳州不书不成伐或是也至昭定哀三
公之中昭公四年书楚子伐吴则是年冬吴伐楚入棘
栎麻以报朱方之役不书六年书楚薳罢帅师伐吴则
先此楚执徐仪楚使薳泄伐徐吴人救之不书二十一
年吴救华氏则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适得其宜且
既详南里之叛故此不书三十一年吴人侵潜楚人救
师以伐阳州我问师故夏五月子尾杀闾丘婴以悦于
我师杜注曰伐阳州不书不成伐或是也至昭定哀三
公之中昭公四年书楚子伐吴则是年冬吴伐楚入棘
栎麻以报朱方之役不书六年书楚薳罢帅师伐吴则
先此楚执徐仪楚使薳泄伐徐吴人救之不书二十一
年吴救华氏则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适得其宜且
既详南里之叛故此不书三十一年吴人侵潜楚人救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3b 页
潜吴师围弦楚师救弦定五年吴师败楚于雍澨秦师
又败吴师不书六年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又以陵师
败于繁阳楚国大惕惧亡子西喜谓乃今可以为国迁
郢于鄀亦不书此关系楚不浅然非天下之故也不书
至哀元年吴夫差败越于夫椒不书盖定公十四年既
书于越败吴于槜李哀公十三年又书于越入吴则此
不必书王子朝一事前后书之不一而足则昭二十四
年六月王子朝乞师攻瑕及杏皆溃二十六年五月刘
又败吴师不书六年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又以陵师
败于繁阳楚国大惕惧亡子西喜谓乃今可以为国迁
郢于鄀亦不书此关系楚不浅然非天下之故也不书
至哀元年吴夫差败越于夫椒不书盖定公十四年既
书于越败吴于槜李哀公十三年又书于越入吴则此
不必书王子朝一事前后书之不一而足则昭二十四
年六月王子朝乞师攻瑕及杏皆溃二十六年五月刘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4a 页
人败王城之师于尹氏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皆不足
书即定八年单子伐榖城刘子伐仪粟亦殄绝馀党肃
清京师之事不足书也定十四年晋败郑师及范氏之
师于百泉郑助范氏也哀元年晋鞅伐朝歌皆不书盖
定十三年已书朝歌之叛则此不必书宣九年春秋齐
侯卫侯次于五氏讳齐伐伯主也既不忍书伐而书次
则齐侯伐晋夷仪河内自不书
戎狄
书即定八年单子伐榖城刘子伐仪粟亦殄绝馀党肃
清京师之事不足书也定十四年晋败郑师及范氏之
师于百泉郑助范氏也哀元年晋鞅伐朝歌皆不书盖
定十三年已书朝歌之叛则此不必书宣九年春秋齐
侯卫侯次于五氏讳齐伐伯主也既不忍书伐而书次
则齐侯伐晋夷仪河内自不书
戎狄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4b 页
戎狄侵中国必有伯而后书僖自八年狄伐晋终僖公
之世凡十许次时齐桓兴伯而狄人不逞屡书以见伯
者攘夷之功是有伯则书也若于隐九年北戎伐郑桓
六年北戎伐齐皆不书诸侯无王自相侵伐中国之势
不尊春秋志在诸侯而戎为列国患不复书急先务也
晋襄公以姜戎败秦师犹曰禦寇也成五年宋辞虫牢
之会而晋人亦以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之岂盟主服
与国之道乎故经略而不书为中国讳也是故宣十三
之世凡十许次时齐桓兴伯而狄人不逞屡书以见伯
者攘夷之功是有伯则书也若于隐九年北戎伐郑桓
六年北戎伐齐皆不书诸侯无王自相侵伐中国之势
不尊春秋志在诸侯而戎为列国患不复书急先务也
晋襄公以姜戎败秦师犹曰禦寇也成五年宋辞虫牢
之会而晋人亦以伊雒之戎陆浑蛮氏侵之岂盟主服
与国之道乎故经略而不书为中国讳也是故宣十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5a 页
年赤狄伐晋以先縠之召不书苟有召之者则其患在
萧墙矣若僖十一年戎入王城狄伐京师虽鲁史不忍
书也中国败夷狄惟晋书若桓六年郑忽之败戎文九
年陈之败楚公子朱宣九年郑之败楚师于柳棼不书
略之也其馀僖十六年狄侵晋不书夷狄败中国惟荆
书若定三年之鲜虞败晋于平中不书略之也夷狄交
相败获与中国连则书若襄十三年楚人败吴师获公
子党十四年楚伐吴吴人败获公子宜榖之类不书以
萧墙矣若僖十一年戎入王城狄伐京师虽鲁史不忍
书也中国败夷狄惟晋书若桓六年郑忽之败戎文九
年陈之败楚公子朱宣九年郑之败楚师于柳棼不书
略之也其馀僖十六年狄侵晋不书夷狄败中国惟荆
书若定三年之鲜虞败晋于平中不书略之也夷狄交
相败获与中国连则书若襄十三年楚人败吴师获公
子党十四年楚伐吴吴人败获公子宜榖之类不书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5b 页
其无与于中国也若定十四年于越败吴于槜李则越
兴吴衰有关于天下之故与前例不同矣中国与夷狄
战不书定十四年传言吴伐越越勾践禦之陈于槜李
患吴之整是皆陈也而不书战哀十三年传记六月丙
子越子伐吴乙酉战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
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而经不书爵不书战与吴入
郢特异者越与吴世相雠则以夷狄自相攻之法治之
而已
兴吴衰有关于天下之故与前例不同矣中国与夷狄
战不书定十四年传言吴伐越越勾践禦之陈于槜李
患吴之整是皆陈也而不书战哀十三年传记六月丙
子越子伐吴乙酉战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
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而经不书爵不书战与吴入
郢特异者越与吴世相雠则以夷狄自相攻之法治之
而已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6a 页
救
救之义公义则救私昵则救急胜扶弱则救凡救不同
其救者自以为当救也救不胜书与伯主则书如齐人
救邢诸侯救许是也悯中国则书如狄救齐却缺救郑
是也蔑夷狄则书如楚人救卫公子贞救郑是也中国
衰夷狄亦衰即诸侯自相救则书如哀七年郑驷弘救
曹是也非是则不书救之而不成救亦不书胡氏曰救
在王室则罪诸侯救在远国则罪四邻救在夷狄则罪
救之义公义则救私昵则救急胜扶弱则救凡救不同
其救者自以为当救也救不胜书与伯主则书如齐人
救邢诸侯救许是也悯中国则书如狄救齐却缺救郑
是也蔑夷狄则书如楚人救卫公子贞救郑是也中国
衰夷狄亦衰即诸侯自相救则书如哀七年郑驷弘救
曹是也非是则不书救之而不成救亦不书胡氏曰救
在王室则罪诸侯救在远国则罪四邻救在夷狄则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6b 页
中国庶几得救义矣赵氏曰陈君举谓救必无功而后
书今以经传考之王师惟庄六年救卫一事内师襄十
五年救成襄十二年救台师出而寇还若会救庄公二
十八年之救郑僖六年之救许十五年之救徐终桓公
之伯三国无役不从不可槩谓无功晋楚救陈郑笔削
详略亦各不同盖内师无不书王师令苟及鲁无不书
会盟亦无不书但会救无功则人其大夫以见义陈氏
之说非达例也以齐桓之盛不能逐狄全邢乃宿师聂
书今以经传考之王师惟庄六年救卫一事内师襄十
五年救成襄十二年救台师出而寇还若会救庄公二
十八年之救郑僖六年之救许十五年之救徐终桓公
之伯三国无役不从不可槩谓无功晋楚救陈郑笔削
详略亦各不同盖内师无不书王师令苟及鲁无不书
会盟亦无不书但会救无功则人其大夫以见义陈氏
之说非达例也以齐桓之盛不能逐狄全邢乃宿师聂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7a 页
北待其溃而迁之此亦陈氏所谓以无功书者然邢能
以亡为存则以闵元僖元齐桓公二救之力也僖六年
楚人围许盖攻其所必救以解新城之围诸侯救许得
事之宜故皆书之以示伯主救中国之义若僖十六年
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非有关于伯体不书襄二十
四年晋平合诸侯于夷仪楚子伐郑以救齐诸侯还救
郑经但书会于夷仪而伐齐与还救郑皆不书以十一
国伐齐而不能师不得与齐桓伐郑遂救许同文也春
以亡为存则以闵元僖元齐桓公二救之力也僖六年
楚人围许盖攻其所必救以解新城之围诸侯救许得
事之宜故皆书之以示伯主救中国之义若僖十六年
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非有关于伯体不书襄二十
四年晋平合诸侯于夷仪楚子伐郑以救齐诸侯还救
郑经但书会于夷仪而伐齐与还救郑皆不书以十一
国伐齐而不能师不得与齐桓伐郑遂救许同文也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7b 页
秋未有书伐救者文三年冬书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
救江陈氏所谓以无功书者也然晋以江故告于周帅
师门于方城而楚之伐江者还书以示伐救之义但晋
方挠于秦不能为江复出师故江卒灭而前救亦不为
无功宣五年晋荀林父伐陈救郑不书犹曰迁怒而非
伐敌也成四年晋伐郑救许不书许终属楚郑不忘晋
非可以敌言也先是文三年秋先仆伐楚以救江既书
阳处父此非卿不书楚既得郑而侵陈宋宣元年晋赵
救江陈氏所谓以无功书者也然晋以江故告于周帅
师门于方城而楚之伐江者还书以示伐救之义但晋
方挠于秦不能为江复出师故江卒灭而前救亦不为
无功宣五年晋荀林父伐陈救郑不书犹曰迁怒而非
伐敌也成四年晋伐郑救许不书许终属楚郑不忘晋
非可以敌言也先是文三年秋先仆伐楚以救江既书
阳处父此非卿不书楚既得郑而侵陈宋宣元年晋赵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8a 页
盾救陈陈事晋者犹数年不可谓救陈无功楚得陈而
伐郑宣九年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晋郤缺救郑郑伯
败楚师于柳棼十年楚子再伐郑士会救郑逐楚师于
颍北诸侯之师戍郑皆不可谓无功然郤缺救郑之后
继书诸侯伐郑而士会之救不书以晋救不足赖郑终
折而归楚不悉书也僖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不
书僖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亦不书而
僖二十八年城濮之役楚人救卫特书之故陈氏谓见
伐郑宣九年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晋郤缺救郑郑伯
败楚师于柳棼十年楚子再伐郑士会救郑逐楚师于
颍北诸侯之师戍郑皆不可谓无功然郤缺救郑之后
继书诸侯伐郑而士会之救不书以晋救不足赖郑终
折而归楚不悉书也僖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不
书僖三十三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亦不书而
僖二十八年城濮之役楚人救卫特书之故陈氏谓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8b 页
晋文之兴楚欲救而不能也郑之反覆乎晋楚之间凡
楚救皆不书宣元年蔿贾二年斗椒成三年子反九年
子重十六年楚子十七年子重子申皆不书鄢陵之役
虽楚子救郑不书而其后晋侯三请王臣以伐郑而遇
楚救辄还凡楚救郑不书襄十年虎牢之役公子贞之
救特书之故陈氏谓见晋悼之兴楚欲救而不能也盖
笔削之旨当楚得诸侯则楚救不书不与其救也不与
其救者嫌以诸侯与楚也故必不能救而后书其抑强
楚救皆不书宣元年蔿贾二年斗椒成三年子反九年
子重十六年楚子十七年子重子申皆不书鄢陵之役
虽楚子救郑不书而其后晋侯三请王臣以伐郑而遇
楚救辄还凡楚救郑不书襄十年虎牢之役公子贞之
救特书之故陈氏谓见晋悼之兴楚欲救而不能也盖
笔削之旨当楚得诸侯则楚救不书不与其救也不与
其救者嫌以诸侯与楚也故必不能救而后书其抑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9a 页
夷尊中国大义昭然不可与伯者救中国例论明矣晋
悼公复伯十有一年再合大夫九合诸侯始于救宋终
于服郑当楚郑之侵宋也成十八年晋侯师于台谷以
救宋楚师还虽君将不书者楚每得郑然后图宋悼公
之兴楚卒失郑何宋之及图故救宋无关于伯体不书
而以襄元年围彭城伐郑序绩当务为急也至定五年
秦师救楚亦不书以救夷狄也成十六年鄢陵楚救郑
不书者不成救也书楚子郑师败绩可知也不第不以
悼公复伯十有一年再合大夫九合诸侯始于救宋终
于服郑当楚郑之侵宋也成十八年晋侯师于台谷以
救宋楚师还虽君将不书者楚每得郑然后图宋悼公
之兴楚卒失郑何宋之及图故救宋无关于伯体不书
而以襄元年围彭城伐郑序绩当务为急也至定五年
秦师救楚亦不书以救夷狄也成十六年鄢陵楚救郑
不书者不成救也书楚子郑师败绩可知也不第不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29b 页
救与楚也僖十一年春晋伐戎以救周不书周或不告
且二十四年即书天王出居于郑矣省之也亦讳之也
襄公十年卫侯救宋师于襄牛楚公子贞郑公孙辄伐
宋而卫以救故身受皇耳之伐其救应书而不书岂以
襄牛尚为卫地不成救耶观八月克萧又侵宋北鄙可
知矣至昭二十三年楚薳越帅师救吴州来既书鸡父
之师此不必书亦不足书也
次戍
且二十四年即书天王出居于郑矣省之也亦讳之也
襄公十年卫侯救宋师于襄牛楚公子贞郑公孙辄伐
宋而卫以救故身受皇耳之伐其救应书而不书岂以
襄牛尚为卫地不成救耶观八月克萧又侵宋北鄙可
知矣至昭二十三年楚薳越帅师救吴州来既书鸡父
之师此不必书亦不足书也
次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0a 页
杜氏曰次在事前次以待事也次在事后事成而次也
赵氏曰凡次皆以无成事书成十六年传言我师次于
督杨公会尹子晋侯伐郑则成事而不书隐五年王使
尹氏武氏伐翼王命虢公伐曲沃桓四年王使秦师围
魏之类则以事在西方令不至鲁而不书陈氏以为笔
削之旨误矣外次必有关于天下之故而后书非是不
书次郎次厥貉为齐楚之故齐景公不能自度妄欲代
兴故经不忍言伐晋而于五氏垂葭渠蒢之次悉书之
赵氏曰凡次皆以无成事书成十六年传言我师次于
督杨公会尹子晋侯伐郑则成事而不书隐五年王使
尹氏武氏伐翼王命虢公伐曲沃桓四年王使秦师围
魏之类则以事在西方令不至鲁而不书陈氏以为笔
削之旨误矣外次必有关于天下之故而后书非是不
书次郎次厥貉为齐楚之故齐景公不能自度妄欲代
兴故经不忍言伐晋而于五氏垂葭渠蒢之次悉书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0b 页
若晋悼公既却楚师讨宋叛矣以伐郑之师侵楚及陈
而与卫侯次于戚非伯业之所以兴衰故经不书也予
谓凡次之故有三心不欲而观望事未可而待机地或
远而难及杜氏所言次以待事事成而次二语庶几得
之胡氏曰伐而书次其次为善次楚次陉是也救而书
次其次为贬聂北救邢是也又曰庄十年次于郎见齐
伯之难文十年次厥貉见楚伯之难襄元年次于鄫见
晋复伯之难皆非也赵氏曰不忍言伐晋者亦非也凡
而与卫侯次于戚非伯业之所以兴衰故经不书也予
谓凡次之故有三心不欲而观望事未可而待机地或
远而难及杜氏所言次以待事事成而次二语庶几得
之胡氏曰伐而书次其次为善次楚次陉是也救而书
次其次为贬聂北救邢是也又曰庄十年次于郎见齐
伯之难文十年次厥貉见楚伯之难襄元年次于鄫见
晋复伯之难皆非也赵氏曰不忍言伐晋者亦非也凡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1a 页
戍有关于得失之故则书如僖二十八之公子买戍卫
襄五之戍陈终失陈则书戍虎牢得郑则书是也桓六
年诸侯戍齐闵二年齐公子无亏戍卫无关得失故不
书僖十三年十六年诸侯戍周定公六年阎没戍周臣
子之常不足书宣十年诸侯戍郑未几郑即与楚盟于
辰陵无济于事不足书内乞师夷狄则书僖二十六年
公子遂如楚乞师是也若成二年臧宣叔如晋乞师不
书外乞师伯主来乞师则书如成十三年晋侯使郤锜
襄五之戍陈终失陈则书戍虎牢得郑则书是也桓六
年诸侯戍齐闵二年齐公子无亏戍卫无关得失故不
书僖十三年十六年诸侯戍周定公六年阎没戍周臣
子之常不足书宣十年诸侯戍郑未几郑即与楚盟于
辰陵无济于事不足书内乞师夷狄则书僖二十六年
公子遂如楚乞师是也若成二年臧宣叔如晋乞师不
书外乞师伯主来乞师则书如成十三年晋侯使郤锜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1b 页
来乞师是也若列国相乞师无足议者故隐四年宋公
使来乞师不书
灭国
外灭畿内国惟僖十年狄灭温书之王畿不可以称兵
故书之以识变与书王人败绩于茅戎同也若僖五年
晋灭虢虞不书盖畿内诸侯食天子之邑与列国不同
讳诸侯灭三公封国同叛王室也然书灭夏阳已徵其
实矣记虞则虢可见矣若桓七年郑人齐人卫人伐盟
使来乞师不书
灭国
外灭畿内国惟僖十年狄灭温书之王畿不可以称兵
故书之以识变与书王人败绩于茅戎同也若僖五年
晋灭虢虞不书盖畿内诸侯食天子之邑与列国不同
讳诸侯灭三公封国同叛王室也然书灭夏阳已徵其
实矣记虞则虢可见矣若桓七年郑人齐人卫人伐盟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2a 页
向定六年郑伐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虽鲁史不忍
书也不书若为郑讳也灭温不讳者所以深外之若僖
十一年杨距泉皋伊雒之戎入王城此其小耳与狄不
同虽鲁史亦不欲书也桓八年晋灭翼此时晋未通鲁
故不书至昭公十二年晋灭肥为下伐鲜虞传晋伐鲜
虞传曰因肥之役也书此不书肥矣二十三年晋灭鼓
不书前十五年书晋荀吴帅师伐鲜虞传曰晋伐鲜虞
围鼓则鼓似鲜虞之与属也故不书僖公二十一年邾
书也不书若为郑讳也灭温不讳者所以深外之若僖
十一年杨距泉皋伊雒之戎入王城此其小耳与狄不
同虽鲁史亦不欲书也桓八年晋灭翼此时晋未通鲁
故不书至昭公十二年晋灭肥为下伐鲜虞传晋伐鲜
虞传曰因肥之役也书此不书肥矣二十三年晋灭鼓
不书前十五年书晋荀吴帅师伐鲜虞传曰晋伐鲜虞
围鼓则鼓似鲜虞之与属也故不书僖公二十一年邾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2b 页
人灭须句不书盖本年冬书公伐邾明年春书公伐邾
取须句则此不书省文也楚自宋盟之后始详其事文
五年公子燮灭蓼不书唐国久服于楚不得列于诸侯
邲之役传始见唐侯而经不书柏举之役从楚侯吴子
伐楚以此见灭无为之告诸侯者故定五年楚灭唐不
书
外取围
隐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公羊传外取邑不书此何以
取须句则此不书省文也楚自宋盟之后始详其事文
五年公子燮灭蓼不书唐国久服于楚不得列于诸侯
邲之役传始见唐侯而经不书柏举之役从楚侯吴子
伐楚以此见灭无为之告诸侯者故定五年楚灭唐不
书
外取围
隐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公羊传外取邑不书此何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3a 页
书疾始取邑其例是其说非榖梁传外取邑不志何也
久之也为隐六年宋人取长葛言之可也陈氏曰春秋
之初犹以取邑为重也得之矣据桓十四年宋伐郑取
牛首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文八年秦伐晋取武
城以报令狐之役十年春晋伐秦取少梁夏秦伐晋取
北徵之类皆不书虽成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取龙不书
春秋重灭国自隐十一年书齐郑入许而后取邑不复
书传曰疆场之役一彼一此何常之有书之则不胜书
久之也为隐六年宋人取长葛言之可也陈氏曰春秋
之初犹以取邑为重也得之矣据桓十四年宋伐郑取
牛首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文八年秦伐晋取武
城以报令狐之役十年春晋伐秦取少梁夏秦伐晋取
北徵之类皆不书虽成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取龙不书
春秋重灭国自隐十一年书齐郑入许而后取邑不复
书传曰疆场之役一彼一此何常之有书之则不胜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3b 页
故书其重而已予谓鲁事无不书者况于取邑想我胜
之后龙复归我随失随得不久在齐故不书盖是年六
月鞍师战胜即失久如汶阳之田晋尚使齐归我况于
龙乎至昭二十五年齐侯取郓则取以居公非外取邑
比也外伐国不书围邑榖梁曰举重也取邑不书围安
足书隐五之长葛春秋之初犹以围邑为重耳僖六年
书郑围新城讥齐桓会五国伐郑而仅围其邑也僖二
十三年书齐围缗于宋襄伤败之后僖二十六年书楚
之后龙复归我随失随得不久在齐故不书盖是年六
月鞍师战胜即失久如汶阳之田晋尚使齐归我况于
龙乎至昭二十五年齐侯取郓则取以居公非外取邑
比也外伐国不书围邑榖梁曰举重也取邑不书围安
足书隐五之长葛春秋之初犹以围邑为重耳僖六年
书郑围新城讥齐桓会五国伐郑而仅围其邑也僖二
十三年书齐围缗于宋襄伤败之后僖二十六年书楚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4a 页
围缗于楚陈蔡郑许围宋之先见中国无伯齐徒以强
凌弱楚不尽得诸侯不止也襄十二年莒伐我书围邑
者晋悼力衰于伐郑萧鱼甫会莒已背盟也襄十五十
六十七三年之中齐伐我四书围邑者中国无伯齐将
叛盟主也且内事固应详也桓庄闵三公竟无书围邑
者僖公三十年止三见如十八年邢狄围卫莬圃卫侯
至以国让父子兄弟其围盛矣尚不书他安足书乎昭
二十三年书晋人围郊此春秋之特笔也郊邑为子朝
凌弱楚不尽得诸侯不止也襄十二年莒伐我书围邑
者晋悼力衰于伐郑萧鱼甫会莒已背盟也襄十五十
六十七三年之中齐伐我四书围邑者中国无伯齐将
叛盟主也且内事固应详也桓庄闵三公竟无书围邑
者僖公三十年止三见如十八年邢狄围卫莬圃卫侯
至以国让父子兄弟其围盛矣尚不书他安足书乎昭
二十三年书晋人围郊此春秋之特笔也郊邑为子朝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4b 页
所据天子蒙尘晋为方伯不能竭力勤王徐遣大夫往
焉故特书此以罪之曰晋人微之也至哀三年四年之
赵鞅围朝歌围邯郸又不忍书矣外入郛惟文十五年
齐伐曹入郛书之若隐五之邾郑伐宋入其郛襄元之
韩厥荀偃伐郑入其郛止书伐而入郛皆不书略之从
其重也诸侯迁国避难则书若文十三之邾迁于绎成
六年之晋迁于新田皆不书楚迁鄀不书略之也
君出
焉故特书此以罪之曰晋人微之也至哀三年四年之
赵鞅围朝歌围邯郸又不忍书矣外入郛惟文十五年
齐伐曹入郛书之若隐五之邾郑伐宋入其郛襄元之
韩厥荀偃伐郑入其郛止书伐而入郛皆不书略之从
其重也诸侯迁国避难则书若文十三之邾迁于绎成
六年之晋迁于新田皆不书楚迁鄀不书略之也
君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5a 页
僖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为襄王昭二十三年天王
居于狄泉为敬王二十六年天王入成周皆书于经而
庄二十一年子颓之乱惠王处于栎于邬为郑地二十
一年虢公郑伯同伐王城王入于王城出入皆不书定
六年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以作乱天王处于
姑莸七年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藉秦
送王己巳入于王城出入皆不书何也郑为列国在畿
外故襄王书出敬王居于狄泉而尹氏立王子朝乱未
居于狄泉为敬王二十六年天王入成周皆书于经而
庄二十一年子颓之乱惠王处于栎于邬为郑地二十
一年虢公郑伯同伐王城王入于王城出入皆不书定
六年周儋翩率王子朝之徒因郑人以作乱天王处于
姑莸七年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藉秦
送王己巳入于王城出入皆不书何也郑为列国在畿
外故襄王书出敬王居于狄泉而尹氏立王子朝乱未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5b 页
弭也入于成周而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贼未讨也
故居与入皆书之庄二十年子颓之乱不告于鲁不书
定六年儋翩之乱子朝馀孽也前子朝已不复书矣其
馀如刘居皇于渠皆不必书赵子以子颓儋翩非王自
取不书者妄矣昭十四年莒杀公子意恢而郊公与庚
舆更出更入事与郑忽突相似而书法不同者郊公虽
见出于国人而罪状未著庚舆以公弟归立亦非有庶
孽乱嫡之嫌故但书杀以见君卒国乱而一出一入皆
故居与入皆书之庄二十年子颓之乱不告于鲁不书
定六年儋翩之乱子朝馀孽也前子朝已不复书矣其
馀如刘居皇于渠皆不必书赵子以子颓儋翩非王自
取不书者妄矣昭十四年莒杀公子意恢而郊公与庚
舆更出更入事与郑忽突相似而书法不同者郊公虽
见出于国人而罪状未著庚舆以公弟归立亦非有庶
孽乱嫡之嫌故但书杀以见君卒国乱而一出一入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6a 页
不书及庚舆亦见出则郊公之归固其所也故庚舆自
以诸侯书来奔而郊公复归不书苟无乱于名实则春
秋无以议为也若宋人奉嬖孽以篡适诸侯又从而君
之则郑忽与突之出入不可无辨矣戎侵中国而制其
废立之权则曹羁与赤之出入不可不详矣莒人弑君
无主名则去疾与展舆之出入不可不志矣执君书君
归如僖二十八之曹伯三十年之卫侯成十五之曹伯
固也襄十六十九之莒子邾子哀四年之小邾子书执
以诸侯书来奔而郊公复归不书苟无乱于名实则春
秋无以议为也若宋人奉嬖孽以篡适诸侯又从而君
之则郑忽与突之出入不可无辨矣戎侵中国而制其
废立之权则曹羁与赤之出入不可不详矣莒人弑君
无主名则去疾与展舆之出入不可不志矣执君书君
归如僖二十八之曹伯三十年之卫侯成十五之曹伯
固也襄十六十九之莒子邾子哀四年之小邾子书执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6b 页
不书归小国之君不足论固也乃成九年晋人执郑伯
归不书者何郑虽私会楚公子成于邓又即朝于晋可
以已矣晋人因其来会执之非伯讨不书者以其罪不
当废无不得归之道也郑厉公出奔入栎使傅瑕杀子
仪而后得反国卫献公出奔入夷仪使宁喜杀剽而后
得反国子仪君郑十有四年剽君卫十有一年二事正
相类而一则书弑书归一则皆不书何也栎者郑之都
邑也入栎即入郑矣突在栎十四年会盟徵役皆从此
归不书者何郑虽私会楚公子成于邓又即朝于晋可
以已矣晋人因其来会执之非伯讨不书者以其罪不
当废无不得归之道也郑厉公出奔入栎使傅瑕杀子
仪而后得反国卫献公出奔入夷仪使宁喜杀剽而后
得反国子仪君郑十有四年剽君卫十有一年二事正
相类而一则书弑书归一则皆不书何也栎者郑之都
邑也入栎即入郑矣突在栎十四年会盟徵役皆从此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7a 页
盖鲁人终始君之赵氏子仪之弑不书则郑伯之归不
足论非确语也诸侯逃中国书郑伯之逃首止是也若
陈侯之逃于卫文十年糜子逃厥貉宣公六年郑伯逃
厉盖逃楚矣故不书
诸奔
大夫出奔非其罪不书成季奔陈不书鲁弑闵公成季
以僖公适邾不书皆以国难退而图之此大夫出奔非
其罪不书之例也王子奔非其罪亦不书桓十八年周
足论非确语也诸侯逃中国书郑伯之逃首止是也若
陈侯之逃于卫文十年糜子逃厥貉宣公六年郑伯逃
厉盖逃楚矣故不书
诸奔
大夫出奔非其罪不书成季奔陈不书鲁弑闵公成季
以僖公适邾不书皆以国难退而图之此大夫出奔非
其罪不书之例也王子奔非其罪亦不书桓十八年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7b 页
公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子克不知也故子克奔燕不
书王卿士出奔如成十二年周公出奔晋书而庄十六
年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复之不书宣十六年王
孙苏奔晋晋复之不书其出奔不以有罪无罪复之不
以有援无援皆不书以王命为重也至尊制命为纪法
之宗苟以王命复之则奔者之罪与复之之繇皆不足
辩矣王子朝之乱敬王反正不能讨罪奔楚书以佚贼
也僖十二年王以戎难讨王子带奔齐不书奔齐者以
书王卿士出奔如成十二年周公出奔晋书而庄十六
年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复之不书宣十六年王
孙苏奔晋晋复之不书其出奔不以有罪无罪复之不
以有援无援皆不书以王命为重也至尊制命为纪法
之宗苟以王命复之则奔者之罪与复之之繇皆不足
辩矣王子朝之乱敬王反正不能讨罪奔楚书以佚贼
也僖十二年王以戎难讨王子带奔齐不书奔齐者以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8a 页
能讨也公子奔非其罪不书故蔡履秦黄卫鱄秦针凡
十公子皆书而隐三年宋公子冯居郑庄八年齐公子
小白奔莒公子纠来奔二十年陈公子完奔齐僖五年
晋公子重耳奔狄十七年齐公子昭奔宋襄十四年卫
公子展奔齐之类皆不书虽来奔不书以非其罪也陈
氏曰讥不在奔也昭二十年楚太子建奔宋陈氏曰奔
非其罪虽太子不书是也然书奔者未必皆有罪蔡公
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
十公子皆书而隐三年宋公子冯居郑庄八年齐公子
小白奔莒公子纠来奔二十年陈公子完奔齐僖五年
晋公子重耳奔狄十七年齐公子昭奔宋襄十四年卫
公子展奔齐之类皆不书虽来奔不书以非其罪也陈
氏曰讥不在奔也昭二十年楚太子建奔宋陈氏曰奔
非其罪虽太子不书是也然书奔者未必皆有罪蔡公
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8b 页
楚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偪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
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奔楚皆非有罪而书者陈蔡之
人安于事楚其臣有欲从中国者虽公子公弟不能保
其身以其有关于天下之故也惟卫齐豹之乱公子朝
奔晋有罪而不书者卫人以乱故杀宣姜讳不告也外
大夫出奔盖自僖二十八年书元咺出奔晋而后大夫
益专其出入必有闵于一国之故与公子之未命者不
同故出奔皆书惟郑厉公反国讨与于雍纠之乱者杀
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奔楚皆非有罪而书者陈蔡之
人安于事楚其臣有欲从中国者虽公子公弟不能保
其身以其有关于天下之故也惟卫齐豹之乱公子朝
奔晋有罪而不书者卫人以乱故杀宣姜讳不告也外
大夫出奔盖自僖二十八年书元咺出奔晋而后大夫
益专其出入必有闵于一国之故与公子之未命者不
同故出奔皆书惟郑厉公反国讨与于雍纠之乱者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9a 页
公子阏而公父定叔出奔卫不书春秋不与郑突削其
复归之文故见杀与出奔者皆不复书郑文公恶高克
使帅师河上久而不召师溃而克奔陈春秋特书郑弃
其师讥文公不君而高克之奔不足书矣若僖以前外
大夫无以出奔书者政不在大夫也此子常之说也陈
氏谓奔者有罪则书无罪不书彼见有罪而奔者多故
为是说子常亦知非之矣而尚不能尽洗其误以为快
如以无罪不书则庄十九之子颓奔卫昭七之罕叔奔
复归之文故见杀与出奔者皆不复书郑文公恶高克
使帅师河上久而不召师溃而克奔陈春秋特书郑弃
其师讥文公不君而高克之奔不足书矣若僖以前外
大夫无以出奔书者政不在大夫也此子常之说也陈
氏谓奔者有罪则书无罪不书彼见有罪而奔者多故
为是说子常亦知非之矣而尚不能尽洗其误以为快
如以无罪不书则庄十九之子颓奔卫昭七之罕叔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39b 页
晋固有罪也何以不书如以有罪书则襄二十之陈黄
昭十五之蔡朝吴哀六之齐国夏高张皆以穷出奔非
有罪也何以书固知不告而不书者隐元之公孙滑奔
卫庄十九之子颓奔卫是也事无关系而不书者昭八
之齐子成子工子车来奔是也书其主而其从不书者
哀六之齐邴意兹来奔是也来奔而复去不书者襄二
十五之齐闾丘婴来奔是也奔去而复回不书者庄十
六之周公忌父宣十六之王孙苏是也书其归而奔去
昭十五之蔡朝吴哀六之齐国夏高张皆以穷出奔非
有罪也何以书固知不告而不书者隐元之公孙滑奔
卫庄十九之子颓奔卫是也事无关系而不书者昭八
之齐子成子工子车来奔是也书其主而其从不书者
哀六之齐邴意兹来奔是也来奔而复去不书者襄二
十五之齐闾丘婴来奔是也奔去而复回不书者庄十
六之周公忌父宣十六之王孙苏是也书其归而奔去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0a 页
不书者襄三十二之成季奔陈是也讥不在奔者陈氏
所言庄八之小白僖五之重耳是也此不书之律令也
大夫归挟外援书以叛出书以有故书而惠王复周公
忌父郑复公文定叔宋复荡意诸此大夫复而不书古
者大夫去国有赐环之命出奔而自命复之事无可议
者故春秋皆不书襄二十二年陈侯之弟黄自楚归于
陈归而书者与大夫同昭元年秦后子复归于秦此公
子之归而不书者亦义与大夫同
所言庄八之小白僖五之重耳是也此不书之律令也
大夫归挟外援书以叛出书以有故书而惠王复周公
忌父郑复公文定叔宋复荡意诸此大夫复而不书古
者大夫去国有赐环之命出奔而自命复之事无可议
者故春秋皆不书襄二十二年陈侯之弟黄自楚归于
陈归而书者与大夫同昭元年秦后子复归于秦此公
子之归而不书者亦义与大夫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0b 页
叛
襄公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书叛始于此凡
叛贱者不书故成十七年齐高无咎之子弱以卢叛国
佐以榖叛襄二十九年齐高止之子竖以卢叛不书必
卿佐而后书然宋鱼石入于彭城晋栾盈入于曲沃亦
未可以书叛必若卫孙林父而后可以书叛书叛必不
能讨者也赵氏说亦是然谓必不能讨而书叛则赵鞅
归于晋者亦何以书叛乎夫叛则叛之而已矣若昭公
襄公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书叛始于此凡
叛贱者不书故成十七年齐高无咎之子弱以卢叛国
佐以榖叛襄二十九年齐高止之子竖以卢叛不书必
卿佐而后书然宋鱼石入于彭城晋栾盈入于曲沃亦
未可以书叛必若卫孙林父而后可以书叛书叛必不
能讨者也赵氏说亦是然谓必不能讨而书叛则赵鞅
归于晋者亦何以书叛乎夫叛则叛之而已矣若昭公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1a 页
三十年郓溃僖四之蔡溃文三之沈溃成九之莒溃皆
民逃散也民逃昭公且季氏使之应书叛不书叛而书
溃者内辞也赵氏云获麟后书成叛则内邑叛史所必
书者非也书成叛非夫子笔也若昭十二年南蒯以费
叛定十年侯犯以郈叛十三年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
人以袭鲁论语亦言公山弗扰以费叛经皆不书者家
臣叛其大夫而非叛鲁也张公室不忍书叛陪臣僣礼
不可以不书叛故春秋没而不书岂惟费赵子常曰内
民逃散也民逃昭公且季氏使之应书叛不书叛而书
溃者内辞也赵氏云获麟后书成叛则内邑叛史所必
书者非也书成叛非夫子笔也若昭十二年南蒯以费
叛定十年侯犯以郈叛十三年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
人以袭鲁论语亦言公山弗扰以费叛经皆不书者家
臣叛其大夫而非叛鲁也张公室不忍书叛陪臣僣礼
不可以不书叛故春秋没而不书岂惟费赵子常曰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1b 页
邑言围皆叛也围费围郓围郈皆同此义故不书叛
诸弑
郑懿公髡顽实为子驷所弑而以疟疾告不书弑楚郏
敖为公子围所弑亦以疟疾赴不书弑齐人弑悼公以
说吴以疾赴不书弑然则贼臣当国谁肯以弑赴者春
秋从其告而隐之不奖乱乎盖弑逆大变惨动天地此
等事有不如无多不如少闻不如不闻治不如不治苟
可且已不必寻求故三公之弑从其告而书之省书一
诸弑
郑懿公髡顽实为子驷所弑而以疟疾告不书弑楚郏
敖为公子围所弑亦以疟疾赴不书弑齐人弑悼公以
说吴以疾赴不书弑然则贼臣当国谁肯以弑赴者春
秋从其告而隐之不奖乱乎盖弑逆大变惨动天地此
等事有不如无多不如少闻不如不闻治不如不治苟
可且已不必寻求故三公之弑从其告而书之省书一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2a 页
弑逆即天地间少此一大变圣贤悲天悯人之心固有
大不忍者在耳如谓大恶漏网无所鉴戒则圣人之书
弑于春秋者固累累不乏矣岂其尚不鉴戒而必欲取
信传闻之口以为定案乎故郑齐二君之弑不弑未可
知也然而宁不书弑也若楚郏敖断非灵王所弑而以
书卒为是人第谓本国之臣子诸侯之大夫淮夷三军
之众诸皆言弑其为确弑无疑而不知惟众口以为弑
夫子独披众口而断不书弑则其不弑更确故三君之
大不忍者在耳如谓大恶漏网无所鉴戒则圣人之书
弑于春秋者固累累不乏矣岂其尚不鉴戒而必欲取
信传闻之口以为定案乎故郑齐二君之弑不弑未可
知也然而宁不书弑也若楚郏敖断非灵王所弑而以
书卒为是人第谓本国之臣子诸侯之大夫淮夷三军
之众诸皆言弑其为确弑无疑而不知惟众口以为弑
夫子独披众口而断不书弑则其不弑更确故三君之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2b 页
中灵王之非弑尤决也桓五年传载陈乱文公子佗杀
太子免而代之则以后有蔡人杀陈佗故此不书成十
三年曹公子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则以后有晋侯执曹
伯故此不书且二国皆杀太子与弑君不同或可当两
下相杀也桓十八年齐侯杀子亹不书庄十四年郑傅
瑕杀子仪不书诸侯惟以突为君故二弑皆不书也
相杀
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既以證蔡人杀陈佗为君命至
太子免而代之则以后有蔡人杀陈佗故此不书成十
三年曹公子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则以后有晋侯执曹
伯故此不书且二国皆杀太子与弑君不同或可当两
下相杀也桓十八年齐侯杀子亹不书庄十四年郑傅
瑕杀子仪不书诸侯惟以突为君故二弑皆不书也
相杀
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既以證蔡人杀陈佗为君命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3a 页
王札子陈招乃据以释经盖有所受也传文八年先都
士縠杀先克成十三年郑公子班杀子卬国人皆讨之
盖两下相杀之狱有司法守之所得治也故卫孙林父
宋华亥之乱皆杀公子四人以至昭十三年刘献公杀
甘悼公毛得杀毛伯过之类皆不书春秋治不及相杀
也陈侯鲍卒佗杀太子而自立曹伯庐卒负刍杀太子
而自立苟未嗣位犹两下相杀也故虽杀太子不书讨
篡夺者以位为重也庄六年卫侯入放黔牟于周杀左
士縠杀先克成十三年郑公子班杀子卬国人皆讨之
盖两下相杀之狱有司法守之所得治也故卫孙林父
宋华亥之乱皆杀公子四人以至昭十三年刘献公杀
甘悼公毛得杀毛伯过之类皆不书春秋治不及相杀
也陈侯鲍卒佗杀太子而自立曹伯庐卒负刍杀太子
而自立苟未嗣位犹两下相杀也故虽杀太子不书讨
篡夺者以位为重也庄六年卫侯入放黔牟于周杀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3b 页
公子泄右公子职十六年郑伯入栎治与于雍纠之乱
者杀公子阏皆不书二公子立黔牟而出朔者八年盖
尝请命于天子矣既而五国抗王师以纳朔朔虽出入
称君与郑突同耳于二公子非有君臣之分罪不止于
专杀而又不得以相杀书书入于卫则叛王篡国之罪
为重矣郑突适孽之分既明而出奔之后郑历三君则
所杀直不附已者而已经既削其反国之文则杀公子
亦不得书罪莫大于夺适矣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
者杀公子阏皆不书二公子立黔牟而出朔者八年盖
尝请命于天子矣既而五国抗王师以纳朔朔虽出入
称君与郑突同耳于二公子非有君臣之分罪不止于
专杀而又不得以相杀书书入于卫则叛王篡国之罪
为重矣郑突适孽之分既明而出奔之后郑历三君则
所杀直不附已者而已经既削其反国之文则杀公子
亦不得书罪莫大于夺适矣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4a 页
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王室复乱陈哀公属其
嬖子司徒招公子过而招杀世子偃师国几亡则讥不
在相杀矣故陈氏曰皆斥君之辞楚公子弃疾使公子
比蒙首恶之名然后訹而杀之以篡其位则亦异乎相
杀之狱矣
死难
庄公八年齐襄公之弑徒人费斗死石之纷如死于阶
下孟阳代公居床而被杀僖公十年晋卓子之弑荀息
嬖子司徒招公子过而招杀世子偃师国几亡则讥不
在相杀矣故陈氏曰皆斥君之辞楚公子弃疾使公子
比蒙首恶之名然后訹而杀之以篡其位则亦异乎相
杀之狱矣
死难
庄公八年齐襄公之弑徒人费斗死石之纷如死于阶
下孟阳代公居床而被杀僖公十年晋卓子之弑荀息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4b 页
死之文公八年宋襄夫人之乱大司马卬握节以死文
公十六年宋昭公之弑荡意诸死之十八年鲁太子恶
之弑仲以君命召惠伯杀而埋之马矢之中襄二十五
年齐庄公之弑死者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
襄伊偻堙八人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反至复命不说
弁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
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皆不书人臣死
难千古大节后世有此便惊天动地无论合义成仁即
公十六年宋昭公之弑荡意诸死之十八年鲁太子恶
之弑仲以君命召惠伯杀而埋之马矢之中襄二十五
年齐庄公之弑死者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
襄伊偻堙八人皆死祝佗父祭于高唐反至复命不说
弁而死于崔氏申蒯侍渔者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
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皆不书人臣死
难千古大节后世有此便惊天动地无论合义成仁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5a 页
失计而死者亦必凭而吊之近如溺死畏死一流俱赠
官予荫怜宠备至春秋何以不书乎惠伯埋身马矢犹
曰以鲁弑讳也徒人费纷如孟阳三人犹曰齐之小臣
也贾举州绰十馀人犹曰私昵之任也大司马握节以
死犹曰襄夫人之乱也若荀息之死卓子荡意诸之死
昭公不亦得其死乎何以不书也书何以不褒也岂惟
不书召忽之死则比之匹夫宗鲁之死则止赐不吊即
其所书孔父仇牧荀息亦因君以及非有褒特如左氏
官予荫怜宠备至春秋何以不书乎惠伯埋身马矢犹
曰以鲁弑讳也徒人费纷如孟阳三人犹曰齐之小臣
也贾举州绰十馀人犹曰私昵之任也大司马握节以
死犹曰襄夫人之乱也若荀息之死卓子荡意诸之死
昭公不亦得其死乎何以不书也书何以不褒也岂惟
不书召忽之死则比之匹夫宗鲁之死则止赐不吊即
其所书孔父仇牧荀息亦因君以及非有褒特如左氏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5b 页
所载荀息死之之语也岂圣贤济世所重在成功而不
在徒死耶抑于其死也如昼夜寒暑之代变于前视为
常事而不以介意也然则后人以死生为大事矜死为
高名者皆小矣
讨贼
春秋弑君之贼而本国讨得其正者莫如隐四年之卫
人杀州吁于濮庄九年之齐人杀无知他国讨得其正
莫如宣十一年之楚人杀陈夏徵舒昭四年之楚子伐
在徒死耶抑于其死也如昼夜寒暑之代变于前视为
常事而不以介意也然则后人以死生为大事矜死为
高名者皆小矣
讨贼
春秋弑君之贼而本国讨得其正者莫如隐四年之卫
人杀州吁于濮庄九年之齐人杀无知他国讨得其正
莫如宣十一年之楚人杀陈夏徵舒昭四年之楚子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6a 页
吴执齐庆封杀之伯国讨得其正莫如成十五之晋侯
执曹伯终春秋不过此六七事而已若僖十年之晋杀
大夫里克似讨贼而晋侯杀里克以自解不篡则不成
讨襄二十七年卫杀其大夫宁喜似讨贼而公患其专
乃以公孙免馀攻而杀之则不成讨昭十四年楚公子
弃疾杀公子比不可谓讨贼亦不可谓弑故以两下相
杀书至桓十八年之齐杀子亹而轘高渠弥则不书缘
诸侯惟以突为君故也春秋书奔一义其道甚广顺者
执曹伯终春秋不过此六七事而已若僖十年之晋杀
大夫里克似讨贼而晋侯杀里克以自解不篡则不成
讨襄二十七年卫杀其大夫宁喜似讨贼而公患其专
乃以公孙免馀攻而杀之则不成讨昭十四年楚公子
弃疾杀公子比不可谓讨贼亦不可谓弑故以两下相
杀书至桓十八年之齐杀子亹而轘高渠弥则不书缘
诸侯惟以突为君故也春秋书奔一义其道甚广顺者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6b 页
奔逆者亦奔穷者奔据者亦奔彼闵二年之奔公子庆
父也为亲讳也若庄十二之奔宋万也何居胡氏谓宋
以赂请而非正讨故不书杀此大不然夫乱臣贼子或
阻兵恃众或据邑恃援我苟得而杀之无所逃罪斯已
矣譬之杀人者犹之杀也金木手足何论焉卫杀州吁
于濮尚谓正讨今传称宋得万而归手足皆见宋人醢
之又安得为非正乎然则宋万不书杀者以后讨贼俱
不书也春秋君弱臣强弑逆踵接以齐桓之伯不能讨
父也为亲讳也若庄十二之奔宋万也何居胡氏谓宋
以赂请而非正讨故不书杀此大不然夫乱臣贼子或
阻兵恃众或据邑恃援我苟得而杀之无所逃罪斯已
矣譬之杀人者犹之杀也金木手足何论焉卫杀州吁
于濮尚谓正讨今传称宋得万而归手足皆见宋人醢
之又安得为非正乎然则宋万不书杀者以后讨贼俱
不书也春秋君弱臣强弑逆踵接以齐桓之伯不能讨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7a 页
鲁宋之逆取赂而还况于他国以至为臣伐君庇臣逐
主与春秋相始终夫子不胜书不胜悲自州吁无知以
外绝不书即里克宁喜二杀疑于讨贼者亦不书也夷
狄之有君而发愤于楚特于楚人杀夏徵舒执庆封惓
惓焉即徵舒为入陈之事不可不书乃齐庆封已逃在
吴楚子伐吴原非追讨旧恶可以不书而特书之圣人
之情见乎词矣若赵盾许止二弑不同春秋固不能讨
亦不欲讨也苏子繇曰此二者所以为教也非以为法
主与春秋相始终夫子不胜书不胜悲自州吁无知以
外绝不书即里克宁喜二杀疑于讨贼者亦不书也夷
狄之有君而发愤于楚特于楚人杀夏徵舒执庆封惓
惓焉即徵舒为入陈之事不可不书乃齐庆封已逃在
吴楚子伐吴原非追讨旧恶可以不书而特书之圣人
之情见乎词矣若赵盾许止二弑不同春秋固不能讨
亦不欲讨也苏子繇曰此二者所以为教也非以为法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7b 页
也举弑君之罪以责盾则可举弑君之责以诛盾则不
可
讨乱
周王讨篡必杀无罪而后书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
夫佞夫弗知而景王杀之无罪故书是也若庄二十二
年之杀王子颓僖二十五年之杀王子带皆不书定公
五年王人杀子朝于楚亦不书三王子之乱倾王室篡
大位动天下其杀之也必告诸侯史无不书之理而孔
可
讨乱
周王讨篡必杀无罪而后书灵王崩儋括欲立王子佞
夫佞夫弗知而景王杀之无罪故书是也若庄二十二
年之杀王子颓僖二十五年之杀王子带皆不书定公
五年王人杀子朝于楚亦不书三王子之乱倾王室篡
大位动天下其杀之也必告诸侯史无不书之理而孔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8a 页
子削之者以天子讨乱臣而罪人斯得其事无可议者
不书可也桓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王杀
周公黑肩虽杀卿士不书昭二十九年杀召伯盈尹氏
固虽杀大夫亦不书天子无专杀之讥与诸侯异也诸
侯讨乱亦必非其罪而后书陈杀公子禦寇晋杀申王
宋杀世子痤非其罪也若庄十二之宋杀子游文十四
之楚杀子燮子仪成十年之宋杀围龟僖十六年之郑
杀公子华文十八年之宋杀母弟须不书陈氏谓讨乱
不书可也桓十八年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王杀
周公黑肩虽杀卿士不书昭二十九年杀召伯盈尹氏
固虽杀大夫亦不书天子无专杀之讥与诸侯异也诸
侯讨乱亦必非其罪而后书陈杀公子禦寇晋杀申王
宋杀世子痤非其罪也若庄十二之宋杀子游文十四
之楚杀子燮子仪成十年之宋杀围龟僖十六年之郑
杀公子华文十八年之宋杀母弟须不书陈氏谓讨乱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8b 页
不书虽杀世子母弟亦不书谓君父讨子弟而当其罪
虽讨杀无以议为也
诸及
隐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公以摄位之故求与宋
成而宋以微者来故讳公桓公十二年十二月及郑师
伐宋丁未战于宋左氏宋公辞平故公与郑伯盟于武
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是公自将也不书公者赵氏曰
蒙上文也前称君后称师者一役再见也熊过氏以为
虽讨杀无以议为也
诸及
隐公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公以摄位之故求与宋
成而宋以微者来故讳公桓公十二年十二月及郑师
伐宋丁未战于宋左氏宋公辞平故公与郑伯盟于武
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是公自将也不书公者赵氏曰
蒙上文也前称君后称师者一役再见也熊过氏以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9a 页
内称及为微者或又以为讳公皆非也特赵氏蒙上文
之说疑故人不解耳今上文之丙戌卫侯晋卒与盟于
武父榖梁之错简也故熊氏以为间有事不得蒙上文
不知石经本卫侯晋卒四字原在盟于武父之前则盟
于武父与此条战宋正接不得为间有事矣况左氏明
载公将安得为微者乎赵氏固即石经本也然非石经
本亦文无害何也桓公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
于奚事在疆场微者也常事也故止书及本年及宋人
之说疑故人不解耳今上文之丙戌卫侯晋卒与盟于
武父榖梁之错简也故熊氏以为间有事不得蒙上文
不知石经本卫侯晋卒四字原在盟于武父之前则盟
于武父与此条战宋正接不得为间有事矣况左氏明
载公将安得为微者乎赵氏固即石经本也然非石经
本亦文无害何也桓公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
于奚事在疆场微者也常事也故止书及本年及宋人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49b 页
卫人伐邾亦疆场事也与战于奚同也公自不与亦不
必以国与之故书及而已庄公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
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讳之故不书公且蒙上
公伐齐一役再见之文也庄公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
及齐高傒盟于防文姜方葬公丧中图婚故讳之僖公
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而败邾人悬
公胄鱼门辱孰甚焉故讳之然亦不可不谓蒙上文也
文公二年三月乙巳及阳处父盟公如晋晋人以公不
必以国与之故书及而已庄公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
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讳之故不书公且蒙上
公伐齐一役再见之文也庄公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
及齐高傒盟于防文姜方葬公丧中图婚故讳之僖公
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而败邾人悬
公胄鱼门辱孰甚焉故讳之然亦不可不谓蒙上文也
文公二年三月乙巳及阳处父盟公如晋晋人以公不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0a 页
朝令阳处父盟公耻之故讳公不书文公十年及苏子
盟于女栗顷王立耳何为与诸侯盟卑甚矣夫子伤之
故以与天子大夫盟讳公不书成公三年冬十一月晋
侯使荀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
未及孙良夫盟二人至鲁国故以国对之成公十一年
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也襄公七年冬十月
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也襄公十有五
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也皆此义
盟于女栗顷王立耳何为与诸侯盟卑甚矣夫子伤之
故以与天子大夫盟讳公不书成公三年冬十一月晋
侯使荀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
未及孙良夫盟二人至鲁国故以国对之成公十一年
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也襄公七年冬十月
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也襄公十有五
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也皆此义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0b 页
也榖梁不言其人以国与之是也历观诸及惟桓十七
年战奚伐邾二事确知非公亦非卿大夫故以微者书
及桓十二之伐宋庄九之乾时僖二十二之升陉文二
之阳处父襄七之孙林父确知有公皆以耻讳故书及
即乾时有蒙上一役再见之义然使不蒙上文亦不书
公也与升陉同也此据传以断者也若隐元之盟宿则
以受宋之侮而不书公庄二十二之高傒则以讳丧中
图婚而不书公文十之女栗则以讳与天子大夫盟而
年战奚伐邾二事确知非公亦非卿大夫故以微者书
及桓十二之伐宋庄九之乾时僖二十二之升陉文二
之阳处父襄七之孙林父确知有公皆以耻讳故书及
即乾时有蒙上一役再见之义然使不蒙上文亦不书
公也与升陉同也此据传以断者也若隐元之盟宿则
以受宋之侮而不书公庄二十二之高傒则以讳丧中
图婚而不书公文十之女栗则以讳与天子大夫盟而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1a 页
不书公惟实蒙上文而不书公者止桓十二伐宋一事
而已此皆传所不载而以义断之者也
名氏
名氏者人之所以为称善者有名恶者亦有名非褒贬
之所在也然而嘉者称字以识喜贵者举族以致尊或
没而不见或详而列书一笔一削圣人固有义焉故名
氏不书者亦有数例而贱不得书者尤多如成公鞍之
战则曹书公子首而大夫尝以非卿不书襄元年晋伐
而已此皆传所不载而以义断之者也
名氏
名氏者人之所以为称善者有名恶者亦有名非褒贬
之所在也然而嘉者称字以识喜贵者举族以致尊或
没而不见或详而列书一笔一削圣人固有义焉故名
氏不书者亦有数例而贱不得书者尤多如成公鞍之
战则曹书公子首而大夫尝以非卿不书襄元年晋伐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1b 页
曹则止书韩厥而荀偃以非卿不书非徒然也贱者即
出奔亦不书如昭十年齐栾施高疆来奔而高疆以非
卿不书是也即被获亦不书如宣公二年宋郑大棘之
战获华元乐吕而乐吕不书是也即被执亦不书如宣
公十七年断道之盟晋人执齐晏弱蔡朝南郭偃三子
皆不书襄十八年晋执卫行人石买及孙蒯而孙蒯不
书是也即被杀亦不书如文九年晋杀大夫先都梁益
耳又杀士縠箕郑父蒯得而梁益耳蒯得不书襄二十
出奔亦不书如昭十年齐栾施高疆来奔而高疆以非
卿不书是也即被获亦不书如宣公二年宋郑大棘之
战获华元乐吕而乐吕不书是也即被执亦不书如宣
公十七年断道之盟晋人执齐晏弱蔡朝南郭偃三子
皆不书襄十八年晋执卫行人石买及孙蒯而孙蒯不
书是也即被杀亦不书如文九年晋杀大夫先都梁益
耳又杀士縠箕郑父蒯得而梁益耳蒯得不书襄二十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2a 页
六年卫杀大夫宁喜右宰榖而右宰榖不书是也甚哉
卑贱之可怜也人生世上尊贵富厚其可忽乎哉他如
摄者书而惰者不书则襄十四年向之会有崔杼华阅
北宫括伐秦之役有崔杼华阅仲江𦂳者书而漫者不
书则文之十六年赤狄有同获之铎辰襄二十七年王
子有同奔之括廖尊不亵与则如僖二十八年晋践土
之盟王子虎不书如宣八年晋侵郑卫之师成桓公不
书逃不成体则如襄十六年溴梁之盟高厚不书弑逆
卑贱之可怜也人生世上尊贵富厚其可忽乎哉他如
摄者书而惰者不书则襄十四年向之会有崔杼华阅
北宫括伐秦之役有崔杼华阅仲江𦂳者书而漫者不
书则文之十六年赤狄有同获之铎辰襄二十七年王
子有同奔之括廖尊不亵与则如僖二十八年晋践土
之盟王子虎不书如宣八年晋侵郑卫之师成桓公不
书逃不成体则如襄十六年溴梁之盟高厚不书弑逆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2b 页
者虽大臣被杀如庄十二年太宰督与仇牧同死不书
若施于国君则又严矣襄二十六年齐秦不交相见邾
滕为私属不书夫私属犹在平时也僖二十八年城濮
之战陈蔡以兵属楚耳即不书陈蔡定公四年柏举之
战唐侯之兵属吴蔡耳即不书唐哀十年鲁会吴伐齐
邾郯以兵属吴耳即不书邾郯犹曰兵戎大事也若成
公二年蜀之盟蔡侯许男不书乘楚车也谓之失位蔡
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一乘楚车
若施于国君则又严矣襄二十六年齐秦不交相见邾
滕为私属不书夫私属犹在平时也僖二十八年城濮
之战陈蔡以兵属楚耳即不书陈蔡定公四年柏举之
战唐侯之兵属吴蔡耳即不书唐哀十年鲁会吴伐齐
邾郯以兵属吴耳即不书邾郯犹曰兵戎大事也若成
公二年蜀之盟蔡侯许男不书乘楚车也谓之失位蔡
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一乘楚车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3a 页
即为失位况其他乎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如此襄
十一年楚子郑伯伐宋左传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将
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杜氏曰秦师不书不与伐
宋而还予考不与伐宋无所据盖詹帅师从楚则兵属
于楚如城濮之陈蔡例耳
十一年楚子郑伯伐宋左传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将
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杜氏曰秦师不书不与伐
宋而还予考不与伐宋无所据盖詹帅师从楚则兵属
于楚如城濮之陈蔡例耳
春秋辩义 提要 第 353b 页
春秋辩义卷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