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228-032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清江文集卷六      明 贝琼 撰

  云间集

  古涧寒泉记

  泉出于山正出曰滥泉县出曰沃泉穴出曰汍泉同出
异归曰肥泉异出同流曰瀵泉此泉之大概也而天下
之泉其名亦不一香炉之瀑布与天台石门所出者尤
其崩腾而雄悍者也余在钱唐时尝游西山之灵鹫有
卷六 第 1b 页 WYG1228-0326b.png
泉流幽涧中或隐或见者如线如蛇曲折而下赴其激
石有声锵锵如琴筑之交奏珩璜之相触及憩春淙亭
其东西合流注大壑浪然如骤雨之至雷震之薄如决
银河自天而落也虽未及观瀑布之崩腾雄悍是亦西
山之一奇矣方五六月赤日正中人皆坐大屋下行道
者多暍死而泉之旁珠飞溅衣萧然如清秋松风谡谡
相和肌肉为战而栗不知大暑之郁蒸也与客俯而掬
卧而听日入忘返翌日至南山白莲峰观水帘而寺僧
卷六 第 2a 页 WYG1228-0326c.png
病游客之数塞以巨石而泉散落崖间无复所谓鸾鹤
唳而蛟龙涎者盖不幸也后归黄湾并海之山皆无泉
惟东山有乌龙泉北山有灵泉泉小不足观及来云间
九山之麓亦不知有泉而沙门泽公楚兰者所居之室
在钓滩之上泉㶁㶁出丛篁乱石中循除而流尤甚清
冽可以析酲涤烦与春淙一矣因题曰古涧寒泉求予
为之记遂举昔游之所见如此夫泉蓄之有本则其流
也必远其及物也必广君子之务实者似之传曰原泉
卷六 第 2b 页 WYG1228-0326d.png
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楚兰之于学必
能法之而不息其不至于极不止也余他日尚当一寄
幽赏于泉上为楚兰援笔赋之

  万峰秋记

  法忍寺之沙门敬梓山辟室为燕坐之所西江清凉尊
者题曰万峰秋盖山之环其居者如青芙蕖万朵而朝
岚夕翠之变接乎起居饮食之时其境湛以虚其气凄
以劲其容惨以肃盖不待夫恢台既收白露先戒而山
卷六 第 3a 页 WYG1228-0327a.png
中之四时常秋也行人已去松声不断悲风生而猛虎
啸素月出而清猿哀则有默会于休而定定而悟者于
是招虎溪以结社与鹊巢以为徒饮卓锡之飞泉分鸟
残之霜柿可以外荣辱而一死生矣且复徵予为之记
无乃赘乎然予知梓山之所造已大雄氏之道本一而
为其徒者岐而二之宗于禅者不假文字直以求心为
要宗于教者以为行必先于知不然则造道之门孰从
而入邪二家之相矛盾不啻水火而梓山始亦以禅之
卷六 第 3b 页 WYG1228-0327b.png
高虚为难因居船子覆舟之所而取藏室之书及止观
语录尽读之闭门谢客旁通博考凡十馀年及其老也
一旦大契其旨于文字之外由是敛其华而反其本且
病昔之缠于纷揉则其于道何如哉或乘小舟往来江
上往往赋诗有贯休蜜殊之趣初非出于有意者后复
置而不作人多邀而致之者辄辞不就其峻绝之行又
如此予方嚣嚣然东西南北未知所届又安得遁于万
峰相与埽白石览归云逍遥徜徉以成二老而忘世之
卷六 第 4a 页 WYG1228-0327c.png
风涛火宅邪姑举其说俾刻诸石云

  虚白堂记

  余闻金华多仙佛盖其山川之雄深必有异人之所托
不可诬也若黄公晋卿之门人绣湖沙门皞公虚白者
其佛之徒与虚白二十馀溯江而西览匡阜于浔阳访
道林于洞庭而公序以送之且壮其观乎博大之区而
从有道者以證其真印之传属海内兵变遂留云间久
之与余往来双璜溪上皎然如近冰雪莫得而浼也一
卷六 第 4b 页 WYG1228-0327d.png
日告余曰吾无一席之居随所寓而居焉而室之名曰
虚白或讥其无室而名之是强名也然吾之为吾亦强
名耳又况寓吾之室邪且不徒寓吾之室吾亦无也以
其有而观之其在越则越为虚白之室其在吴则吴为
虚白之室六合之内孰非室之大者乎先生幸记之余
曰虚白既强名其室而余又申之以说则亦累于有而
攻之者益炽矣然有不可已者夫白生于虚惟虚故白
耳日月之明一照而四海白而坐闇室者不观其光故
卷六 第 5a 页 WYG1228-0328a.png
疑日月之所不及而不知其蔽于物也苟去其蔽则八
匆洞洁昏夜皆白如积雪之相射落月之相通不待烛
之以火而无不见焉岂非以其虚乎此一室也物之至
虚者莫若心存之而神触之而通惟其珠玉文绣声色
狗马之属所以内蠹而外蛊者非一至虚之体于是昧
而失之类乎木石之无灵而为昏为暴已必也去其内
蠹而外蛊者如伐寇戎焉不使有一物之能蔽则天下
之理昭晰森布虽居闇室不啻日月之中天虚而白也
卷六 第 5b 页 WYG1228-0328b.png
虚而白也者岂惟一室之近将充乎上下而俱白矣故
其虚如谷廓焉可蓄其白如玉粲焉可烛其虚白之室
乎抑亦虚白之心乎是为记

  橘隐轩

  杨溪距华亭五十里地广而夷水清而驶人之业废居
者至而成聚盖有橘洲之胜焉友人陆伯让氏居之题
其游息之所曰橘隐且求余为之记余诘之曰太史公
称蜀汉江陵千树橘与安邑之枣渭川之竹并儗千户
卷六 第 6a 页 WYG1228-0328c.png
侯然伯让非事货殖而资橘之利也若巴人所传橘中
之乐不减商山者则又怪而不经非伯让之所取也伯
让曰吾之托于橘者岂如彼之所谓哉吾远祖绩六岁
谒袁术以怀橘见称遂贻口实于后则早有过人之识
初不在区区之橘而已故因以自侈且系吾千载之思
焉耳货殖之贱神仙之诞姑置而勿言余乃为之叹曰
按陆为吴大族自绩至逊起为大帝相而能以弱制强
尽复荆州之地破走昭烈于夷陵逊没而抗复将其众
卷六 第 6b 页 WYG1228-0328d.png
出督西陵以拒羊祜者五年及抗之子机云又以文章
名世至于今其故宅之在华亭者虽湮没无遗而所谓
鹤唳滩黄耳冢犹可彷佛其所每欲访遗迹于荒烟野
草中求其子孙必有兴者而伯让其最乎使居其位行
其志亦一时之伟器也其父尝徙于溪北越五十年卒
伯让遂留其二子而自返其旧庐盖将遗落世故与田
夫野老退于三泖之上顾谓昔时将相之功名事业不
可复见于是治田筑室树橘其旁以示不忘乎祖而素
卷六 第 7a 页 WYG1228-0329a.png
荣朱实见于夏雨秋霜之际者可喜亦何待蜀汉江陵
之产为富而橘中老人之乐殆不得如吾之深根固蒂
也然则伯让不能隐而居其位行其志必竭其心思劳
其筋骨将终日汲汲之不暇虽欲有橘中之乐恶可得
耶以此方彼亦犹愈矣尚益封殖嘉树俾过者指而言
曰此绩之后人也于是乎书

  观捕鱼记

  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以叉或以笱或以罾
卷六 第 7b 页 WYG1228-0329b.png
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为鱼丛鱼大小毕赴之纵横盘
互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渔者编
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乃彻树两涯鼓而驱之鱼失
其所依或骇而跃或怒而突戢戢然已在釜中矣于是
驾百斛之舟沉九囊之网掩其左右遮其前后而盈车
之族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予观而
叹之曰鱼之托于水也非无九州四海之可归也而归
于数亩之陂朽株之下以为至安无患若登龙门焉恶
卷六 第 8a 页 WYG1228-0329c.png
知诱之者将以制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
深矣予又伤其尽而无遗何其不仁之甚耶呜呼天下
之死于尽取者岂独鱼已乎岂独鱼已乎故书之以为


  菊庄记

  今年秋九月既望余出城北三里访菊庄李君之居无
五亩之圃而左右种菊百本有玛瑙盘者株高五尺开
十花围径二寸强人以此西施中酒时状元红者株高
卷六 第 8b 页 WYG1228-0329d.png
四尺开十二花视玛瑙盘微劣金凤毛者株高七尺开
十花色纯黄如金围径三寸绣芙容者株高五尺强花
如错金间深赤色径二寸强此为第一品次小金莲琥
珀杯玉玲珑宾州红茉莉白株皆高三尺强花小大疏
密不一而鹅翎鹤顶亦绣芙容之亚也他不可名纪者
尤众虽洛阳牡丹未有盛于此者可谓爱之深而培之
厚矣君遂置酒宾余坐日既夕剪玛瑙盘一枝而去越
翌日命其子驯来求文以记之余惟菊为草木之一前
卷六 第 9a 页 WYG1228-0330a.png
乎陶靖节鲜有爱者而陶亦托之菊以见其高然未始
有所标榜也及宋周子目陶为爱菊目菊为花之隐逸
者后人遂取菊与陶并称之朱子通鉴纲目书曰晋处
士陶潜卒陶之高盖著于百代菊亦与之俱高矣吁一
气之烈草木摧败无色若奔北将士蹂躏大荒之野而
菊挺然冒霜不凋宜为陶之所赏可谓绝类而杰出者
乎君亦慕陶之高而又色别类分如此其趣固同乎陶
已余亦爱菊之一也幸无官守言责之縻每岁携客过
卷六 第 9b 页 WYG1228-0330b.png
菊庄掇英汎酒和靖节之诗而想其人于千载之上不
可谓菊自陶之后爱者几何人也因书为菊庄记君赤
城人字道原通尚书经尝再试有司今老于淞上云至
正二十年冬良月槜李贝琼志

  兰雪坡志

  兰雪坡者大名刘性初氏名其所居之地也性初幼有
奇气尝从宣城汪光生授春秋学读书山中者五年后
值兵变辟地钱唐左辖张公才其人辟为宾客久之以
卷六 第 10a 页 WYG1228-0330c.png
疾辞无留禄意放浪九峰三泖间而属余记所谓兰雪
坡者至于三四无倦色余惟物之至馨者莫如兰而至
洁者莫如雪李太白高鲁仲连之节其诗有曰独立天
地间清风洒兰雪可谓知连之深者矣当战国之时七
雄相倾权变之士教以攻战怒携好合声震海内德无
不报怨无不酬然苏秦杀于齐张仪囚于楚范雎辱于
魏韩非死于秦蔡泽取相位裁数月魏冉废商鞅车裂
李斯族吕不韦斥回视一时富贵不啻粪壤之朝菌何
卷六 第 10b 页 WYG1228-0330d.png
荣落之暴耶而仲连翱翔兵交之际排难解纷却千金
之报折帝秦之请卒蹈东海而去名立而祸不逮身显
而利不污此战国时一人而已乃以兰雪况之又何过
哉方今豪杰虎争习纵横之学为苏张范蔡者干之以
秘策动之以飞辨窃高位私重禄舆马赫奕妻妾閒丽
乐其成而不忧其败也享其安而不计其危也性初独
怀仲连之志弗为人羁人亦不得而羁之又何辱于兰
雪耶吁兰雪之至馨至洁非仲连不足以儗之固有非
卷六 第 11a 页 WYG1228-0331a.png
兰而馨非雪而洁者性初亦将袭其馨而尚其洁也乎
虽然以馨而焚以洁而蔑者古今所病性初其慎之性
初其慎之





卷六 第 11b 页 WYG1228-0331b.png








  清江文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