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219-06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云阳集卷三       元 李祁 撰
  序
   春秋五传序
春秋经世之书其记约其志详其旨意深以达左氏公
榖各以其所传闻意见为传不无异同自是以来诸儒
亦以其说名家至胡氏传出而诸说始略有折衷矣国
朝设科以胡氏与三传并用立法之意至为精详然学
卷三 第 1b 页 WYG1219-0650b.png
者困于翻阅每叹未有能合为一书者庐陵樵南曾君
震乃集而加次第焉始左氏次公次谷次胡氏而取止
斋陈氏之说附于后盖陈氏之于春秋多所发明贯穿
乎王伯之盛衰反覆乎晋楚之消长又推明左氏不书
之旨以见春秋之所书此其必不可遗者于是使读者
一展卷而诸传皆得焉其有便于学者甚大凡胡氏有
所引用皆分注其下而又别为类编以附于卷其有助
于学者甚博或者谓此书无所取舍不能成一家书余
卷三 第 2a 页 WYG1219-0651a.png
谓使曾君以一已之见取诸说而取舍之其是非可否
未必使人人合意是亦曾氏之书而已非天下之书也
今备列五传使学者自择焉岂非斯文之大全欤书成
而锓梓乃复得安成刘鼎安力相其成其有功于斯文
又甚漙余喜是书之有成而又嘉刘氏之能相之也故
为述之若夫择诸说之长以求合乎圣人之旨意则又
存诸其人焉
   元朝诗选序
卷三 第 2b 页 WYG1219-0651b.png
人人有诗人人有见见有高下而诗随之惟选亦然惟
选者之见与作者合乃能得其佳处前乡贡进士刘孟
简尝取本朝诗刻诸梓欲自甲至癸为十集未就而卒
其弟素履乃自乙以下精加选刻而孟简之诗在焉观
是集者必观孟简之诗知孟简之诗则知孟简之所选
矣由其兄而知其弟则素履之所选盖益精焉吾党之
士适生乎文明之时而与闻乎治平之声文王清庙洋
溢盈耳式和且平以成我国家淳厖悠久之盛不其幸
卷三 第 3a 页 WYG1219-0651c.png

   青阳先生文集序
颓龄无几朋旧凋落已尽呻吟疾痛中忽得同年余君
廷心诗文一帙读之辄泫然流涕而叹曰呜呼世安得
复有如吾廷心者哉廷心文章学问政事名节虽古之
人有不得而兼者而廷心悉兼之世岂复有斯人哉元
统初元余与廷心偕试艺京师是科第一甲寘三名三
名皆得进士及第已而廷心得右榜第二余忝左榜亦
卷三 第 3b 页 WYG1219-0651d.png
然唱名谢恩余二人同一班列锡宴则接肘同席而坐
同赐绯服同授七品官当是时余与廷心无甚相远者
其后余以应奉翰林需次丁父祖父母三丧乞奉母就
养江南沉役下僚学殖日益荒秽而廷心方由泗州入
翰林为应奉为台为省声光赫著如干将发硎莫敢触
其锋文章学问与日俱进如水涌山积莫能窥其突于
是余之去廷心始相远矣又其后遭遇时变余以母忧
窜伏乡里常恨不得乘一障以效死而廷心以羸卒数
卷三 第 4a 页 WYG1219-0652a.png
千守孤城屹然为江淮砥柱者五六年援绝城陷竟秉
节仗义与妻子偕死生为名臣殁有美谥于是余之去
廷心又大相远矣呜呼廷心已矣世安得复有如吾廷
心者哉或者以为廷心之死乃天之将丧斯文余以为
廷心虽死而斯文固未丧也廷心之孤忠大节足以照
映千古煜然为斯文之光而何丧之有焉使皆为世之
贪生畏死甘就屈辱而犹腼然以面目视人者则斯文
之丧盖扫地尽矣岂非廷心之罪人哉廷心诗尚古雅
卷三 第 4b 页 WYG1219-0652b.png
其文温厚有典则出入经传疏义援引百家旨趣精深
而论议闳达固可使家传而人诵之凿凿乎其不可易
也惜其槁煨烬无遗独赖门人郭奎掇拾于学者记录
之馀得数十篇以传而或者犹以不见全藁为恨夫以
一草一木之微已足以观造化发育之妙则凡世之欲
知廷心者又奚以多为尚哉昔太史司马公述屈原离
骚之旨谓推其志可与日月争光呜呼屈原不可尚矣
千载而下知廷心者其无司马乎廷心尝读书青阳山
卷三 第 5a 页 WYG1219-0652c.png
中及仕而得禄多聚书以惠来学学者称为青阳先生
故是集亦以青阳为名云
   长留天地间集序
天地之秀合而为人人之秀发而为诗诗之道固与天
地相流通也康衢击壤以来世之能为诗者其人既皆
与草木同化而其诗则存其诗存则其名存其名存则
其人固未亡也庐陵乡贡士王君子让取当代朝野之
诗萃为一编名曰长留天地间集予谓诗之所以能长
卷三 第 5b 页 WYG1219-0652d.png
留天地间者以其有关于人心世道之大而非徒取其
辞之美而已也三百篇美刺俱见读者如辨黑白考亭
朱夫子集为楚辞本欲以著明屈子之孤忠大节而息
夫躬扬雄蔡琰之徒亦得以附见其辞其意盖欲使读
者因其辞以考其人则是非邪正自不可掩圣贤著述
之意盖如此方今四海横流颓波日靡士君子之出处
进退固有可为痛哭流涕而不忍言者于是时也而欲
集其诗歌以行于当时而传于后世使之与天地相为
卷三 第 6a 页 WYG1219-0653a.png
悠久吾不知子让之意将独取其辞之美而已乎抑将
因是而求以知其人乎苟独取其辞而已也则子让之
所采择固已精且审矣苟欲因是以求其人焉则万世
公议固自有在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然则览是编者于人心世道之变其必深有感也夫
   茅屋秋风图序
世每好举杜少陵王录事事以为美谈谓少陵真求资
于录事录事真以资遗少陵余观少陵以横骛八极之
卷三 第 6b 页 WYG1219-0653b.png
才振荡千古之气间关险阻忧苦百端而反覆流涕未
尝不念王室之靡宁忧皇纲之未正感生民之涂炭哀
世路之荆棘此其忠诚恳悃夫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茅
屋秋风之歌穷愁已极而其志终在于大庇天下至其
为诗以嗔王录事乃怒而责之之词非真以是求之者
也少陵岂真于求人哉彼王录事者吾不知其何如人
也使录事而果贤则于少陵也必将礼而待之尊而事
之周其困乏而完其室庐使之无饥寒之忧无风雨之
卷三 第 7a 页 WYG1219-0653c.png
虞无栖迟牢落之叹夫然后足以自附于古之好贤者
今不能然乃待其嗔怒责已而后有以遗之则其好贤
也亦末矣况当时录事之遗少陵其有无多少皆不可
知则其为人恐亦未足深美也禾川贺中立平生笃慕
少陵往往读少陵诸诗悲歌慷慨有愿为执鞭之意遭
世乱离又历历若亲操几杖而随其后者故尝为茅屋
秋风图以自见其意且若有望于今世之为王录事者
余谓今之能振拔人有势力如王录事何限而州里乡
卷三 第 7b 页 WYG1219-0653d.png
党之士如中立者能几人夫以有势力者之多而士之
如中立者少则中立之志果何患其无成哉余特患夫
世之论者往往过誉王录事而不得其实故为序以明
之且以告夫今之有势力者使无待于士之求已也
   俞氏族谱序
新安俞氏繇唐三府君而下有擢科登显仕者有以武
举得宠秩者又有以联姻贵戚领三镇节度使者其他
或以世赏膺命或以异路入官或丰赀厚产或肥遁高
卷三 第 8a 页 WYG1219-0654a.png
蹈文华节槩辉映后先可谓蕃衍盛大者矣予尝佐守
婺源固知俞氏为名族而未暇悉窥其子弟之贤否与
其支𣲖源委之详近年俞君子茂来镇禾川见其虽出
入戎马间应务倥偬而敦诗悦礼意度闲暇又见其群
从昆季虽跋履艰险忧患百端而循轨守辙不失矩度
皆可敬也既而复得其家谱观之源远而流长根深而
叶茂是又益可敬矣余尝读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诗
云同源分𣲖人易世疏慨然悟叹念兹厥初长沙公与
卷三 第 8b 页 WYG1219-0654b.png
渊明同出汉高帝时大司马舍悠悠六七百年昭穆既
远而渊明之诗蔼然伦谊之重未尝以疏远忽之至眉
山苏公老泉作族谱引又推穷其本源以为其初一人
之身夫人之所以不能敦尚族谊者诚以缌服之外皆
如涂人如涂人则固无所用吾情也苟能念其初焉则
凡尊敬之心亲爱之义自有不能已者故予又尝妄议
苏公之意实出于陶而其言若微有过者盖其言曰服
尽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
卷三 第 9a 页 WYG1219-0654c.png
忧不吊则涂人也夫庆喜而吊忧近自乡党州闾远而
至于四海九州之内苟有一日之情者莫不皆然而况
于同祖共宗者乎今俞氏之谱自三府君而下虽年代
久远而𣲖系甚明为之子孙者诚能推而上之以求其
本原之所自则凡与吾同是谱者喜则庆之忧则吊之
尊敬而亲爱之是亦天理之当然而人情之所不能已
者又岂可以涂人视之哉若夫检身脩行建功立名以
亢其宗以光其族此则为人子孙者所宜自勉也
卷三 第 9b 页 WYG1219-0654d.png
   刘申斋先生文集序
庐陵文章诗书之邹鲁也断自欧阳公而下舂容大雅
鸣琚佩玉者有之刻削峭厉嵬眼澒耳者有之琳琅炳
焕磊砢奇杰或同时竞秀或殊世俪美在有元国初时
犹闻有相颉颃以甲乙数者近至四五十年之间则唯
申斋刘先生昂然独步一时无所与让当时在朝诸老
如草庐吴公相知最先且厚虞揭诸老亦相与推敬恨
不及相挽入直馆阁四方赢粮执贽而来请者足相蹑
卷三 第 10a 页 WYG1219-0655a.png
于庭由是而先生之文日益富矣先生学问根据切实
故其文思深远阅涉积久故其文气老成好持论论古
今事变人品高下确然不可易故其文辞简而尽约而
明峻洁脩整而和易畅达决不肯厕一冗语赘一冗字
以自同众人与人文至有一言而足以得其终身者此
先生之文之大略也先生之文多至千馀篇遭世乱荡
失过半其门人萧洵德瑜日夜捃摭编校将以刻诸梓
而无其材于是吉水郡侯番昜费君振达慨然领之期
卷三 第 10b 页 WYG1219-0655b.png
以梓成当寘诸郡庠使四方之闻者见者知庐陵文章
一𣲖其统系在此而德瑜复来请予文为序且谓予尝
侍教于先生先生极知爱予宜不可辞因念予之生也
后数十年又远隔江湘数百里不及见庐陵先辈诸老
而犹以得见先生为幸先生每见予辄举老杜好心事
真颜色之句为予诵之予亦每念不忘今也何幸复见
先生文章之有传哉先生与客坐谈笑又常好举先辈
诸老言论行事及其肖貌举止一一可敬可慕故予私
卷三 第 11a 页 WYG1219-0655c.png
窃自幸以为予虽不及见庐陵先辈诸老见先生如见
诸老焉后之来者虽不及见先生见先生之文章如见
先生焉德瑜之请不可辞费侯之美意不可泯故为述
之亦因以寄予怀云
   平寇诗序
新安俞公镇禾川之三年威惠孚洽四方诸寨以次削
平独有曰符溪者既服复叛反覆变诈百端终不可化
公一夕驻马龙溪桥令诸军蓐食听命逮二鼓乃指示
卷三 第 11b 页 WYG1219-0655d.png
所向方黎明至寨门外分布士卒破寨悉擒之缚其渠
魁诛党恶数十人馀平民附寨而居者纵遣还舍猪羊
鸡犬悉令认辨给还民大欣悦争持酒物来献公又一
无所取慰谕而遣之凡二日处置事定乃归俘馘在前
钲鼓在后观者罗拜举手以谓积年凶恶之寇一旦授
首非公之才智未易了此公既还府宾佐咸集公独留
儒学士十数人列烛张宴至夜分乃罢坐中口占马上
所得诗云夜来一雨洗嚣尘陡觉江山气象新岩谷已
卷三 第 12a 页 WYG1219-0656a.png
平苍鼠穴溪桥喜见古梅春挈壶欢迓民连野策马归
来雪满身此地重过又三载谩留诗句托青珉于是众
宾咸和至次日乃缉成卷仆忝预席末不得以老病辞
乃从众宾之后而和之曰溪桥石路不生尘幕下初闻
号令新士卒衔枚冲夜雪将军横槊赋阳春已擒渠恶
从枭首未死么䯢许乞身德意已孚威力著愧无椽笔
纪苍珉又和曰城西车马蹴轻尘夹道咸瞻喜气新笳
鼓闹归银烛夜笑谈倾倒玉壶春知君自是文章手愧
卷三 第 12b 页 WYG1219-0656b.png
我空馀老病身多谢口占诗句好肯抛良玉引凡珉意
浅语拙如老妇舞柘枝不自觉丑然亦以调高韵阻难
以追逐又如阳春白雪和者良寡仆故欲别作一卷请
诸君各以已意赋之不必步韵或选或律或长短句任
意所到庶足以尽诸君之才且于俞公之行事亦得以
铺张盛大而无拘牵局促之患也
   龙子元书香世科序
江西丙申科乡贡进士龙君子元录乃祖揆斋翁伯父
卷三 第 13a 页 WYG1219-0656c.png
贯斋翁宋时两科科诏试题榜名及有元丙申江西乡
贡帘内外百执事名与乡试题名及所中选三场之文
萃为一编题曰书香世科始宝祐戊午次景定辛酉次
至正丙申百年之间科目之盛制度之详皆见于此其
用心亦勤矣虽然予于是独有感焉予以元统癸酉及
第凡所受国朝官府文凭及程试文字登科小录之类
遭乱荡无一存每念一同年欲记其年甲里居无从徵
考辄太息痛恨而止乡里后生辈或来问向时程试文
卷三 第 13b 页 WYG1219-0656d.png
字漫不复记无一语可荅又太息痛恨而止今子元之
于是编也纤末备载上有以著累世诗书之泽下有以
启后来弓冶之传亦何幸哉盖自兵变以来吾湖广受
祸独先且酷受祸先故科先废受祸酷故士大夫家衣
冠典籍燬失无遗若江西则祸后而轻故科目得后废
而文献亦犹有可收录者此子元之所以得为是编而
予之所以长太息而痛恨者也虽然予于是又有感焉
子元之举也以至正丙申丙申而后江西亦不复举矣
卷三 第 14a 页 WYG1219-0657a.png
使江西之举不废车书会同则子元必当再举举则擢
科登仕将如取囊中物岂独赖一举而止哉子元虽不
以是戚戚而予于子元乃独深有感也故为书之以识
予太息痛恨之意
   孙氏遗金集序
新安孙彦能从军永新畏事如畏虎恒闭门读书时伸
纸信笔作汉𨽻亹亹逼近古人予意其当得师法决非
苟焉者其后因抽其架上书乃见其先君子叔弥所书
卷三 第 14b 页 WYG1219-0657b.png
杜诗一帙然后知其师法乃得家传诚有非苟焉者初
叔弥善蒙古书入京师书宣敕积劳调官湖广又善书
汉𨽻尝取老杜五七言律书之计七百七十四首通作
一帙将以遗其子若孙焉壬辰兵兴事变携至山中无
恙逮岁丁酉乡寇再起扇乱遂不复存而叔弥亦以是
岁之六月卒明年戊戌里中稍宁彦能乃得还依方村
别墅以居居恒怏怏恒以此帙置念虑间一旦忽得之
于友人胡伯嘉盖伯嘉遇一老卒携此帙与人易纸遂
卷三 第 15a 页 WYG1219-0657c.png
购得之而以归于彦能彦能感伯嘉不已由是挈此帙
自随朝夕模仿一点画不敢自异此此帙之所由以幸
存而彦能之所由以善书也昔王右军以善书名当时
而中令君以善继不减其父故后世称父子善书者必
曰羲献今叔弥既善书而彦能又能继其父焉视昔人
所谓轻家鸡而爱野鹜者不其远哉予忝佐婺源时叔
弥在京师故未及相识今乃获识彦能焉彦能之于予
意厚而情真常能匡予所不逮予因阅此帙遂为序之
卷三 第 15b 页 WYG1219-0657d.png
   赠青原寺僧如海序
往年与如海上人胥会禾水上瘠弱而长身昂然立众
人中出一头地予固异之而忧其骨相过清恐苦吟或
自累也每见无诘师问无恙辄喜今年春得书知其气
益完弱病日损且又将有远行书词勤勤介无诘来请
言若韩退之之于文畅者嗟乎予既耄且病壮盛时读
古人书慕古人道德文行直欲上追古人然且不能跂
及万一今既耄老且病气竭而志衰又敢望梦见古人
卷三 第 16a 页 WYG1219-0658a.png
哉若子之行固知其无以相子矣且子之行必将求有
益于子者若欲求子之师而问子之道焉则有非吾所
能知者子若欲求吾儒者之师而问焉则今之如韩退
之者固自有人子姑往求之吾无以相子矣虽然道无
穷学无尽此理之同然者子往而求子之师则必之夫
名山胜刹与夫老师宿德之处而求焉苟得其人屈已
以下之虚心以问之其必有以语子矣若往而求吾儒
者之师则必之夫通都大邑与夫文行道艺之乡而求
卷三 第 16b 页 WYG1219-0658b.png
焉苟得其人屈已以下之虚心以问之亦必有以语子
矣究其同而辨其异穷其旨而寻其归将两得焉不然
则不得于彼必得于此异时充然而归予虽耄老尚或
见子当以语我毋自秘
   西畴耕读序
去休宁县治九十里曰溪西俞君仲嵘实居之居之左
有田有园其广可数亩其下有池清彻可鉴仲嵘据其
胜筑室数间贮经史子籍与凡耒耜钱镈之器于其中
卷三 第 17a 页 WYG1219-0658c.png
将以教其子弟诵读于是种艺于是游于是息于是而
无所慕于外焉仲嵘积学多文善为诗倜傥有识趣宾
朋至则壶觞笑傲赋咏以为乐故题其所曰西畴耕读
以著其志之所存近年其令子焕从军来戍永新定省
既旷日夜念其亲不忘乃记忆溪西之山水林麓作为
小图朝夕观览以寓其情焉夫人子之思其亲虽在千
里之外而颜色声音笑貌饮食起居以至于寝处之所
游燕之地莫不常在目焉盖其心之所思者深故其目
卷三 第 17b 页 WYG1219-0658d.png
之所营者常若在其亲之左右而未尝离也此是图之
所以作也图成而禾川之士子与夫新安之故旧咸嘉
其志为之赋诗而徵予序之
   汪子文诗集序
诗道之废久矣黄尘涨天黑风倒海士君子救死偷生
之不暇而奚暇与言诗哉羁寒牢落中偶得与新安汪
子文相遇旅邸听其言既可竦敬解其装复得所著吟
藁一编人情物理俯仰变态无所不有亦无不可爱最
卷三 第 18a 页 WYG1219-0659a.png
后乃得与程甥论诗云近来熟读草堂诗终日沉吟夜
复思雅淡之中见奇崛艰危已历出平夷笔端欲革从
前弊胸次当如太古时始悟少年颠劣甚长歌短咏墨
淋漓此如霜林乔木收英敛华而苍然之色凛乎有不
可犯者以此论诗虽古人复兴不易其言矣而予又奚
辞哉又奚辞哉三叹之馀书此为识
   北山归隐序
予佐理婺源时往白事于府过休宁界中宿五城爱其
卷三 第 18b 页 WYG1219-0659b.png
山水蔚秀有非徒然者已乃闻有大姓黄氏居之而不
及询其详其后三十年乃得与德威相遇禾川郡城中
手持小图画一卷来视且历指而言曰五城去县治五
十里琥黄氏世居焉北山去五城十五里则琥家君伯
恺之所从以筑室者也北山多穹林脩竹有泉石可以
乐性情有壤地可以事耕凿故家君筑室其间以为归
隐之计今琥也既不能朝夕承颜膝下超越江湖以来
戍兹土每披览是图辄怅然不能为怀缙绅先生必有
卷三 第 19a 页 WYG1219-0659c.png
能察琥之情而怜琥之志者予闻之曰噫世事变迁大
夫君子零落不少虽欲归耕南亩而生计茫然至有父
子不相保者今子之家君虽同罹世难而有北山可隐
有泉石可乐有壤地可耕而又有贤子如德威者能执
戈负弩以从王事使子之家君得从容肆意于北山之
谷独非当时之幸欤易所谓有子考无咎伯恺有焉于
是德威之乡党亲友与凡禾川之士咸为赋咏其事故
予述而引之
卷三 第 19b 页 WYG1219-0659d.png
   送苏彦文归金华序
凡人之情固有同乡曲接闾巷而相视如涂人有终其
身不相往来者又有越江湖隔山岳乃一旦悠然而相
遇驩然而相得至有依依不忍舍去者是未可以远近
疏戚论也金华苏君彦文以才学掾江西行省声誉翕
然进入中书擢引进之职既而以母忧去假道于庐陵
以归遂至禾水上禾川之大夫君子一见君如故交遂
相与约留君居十馀日君蹙然不可乃相与饯君于江
卷三 第 20a 页 WYG1219-0660a.png
之浒而为诗以赠予谓君当为掾时据案举笔睨视能
生杀人非但荣辱予夺而已当是时有欲交君者人必
以为此以势不以情今君以母忧去萧然若一书生而
禾川之大夫君子见君之来而喜欲君之留而不能惜
君之去而为诗以赠君此其故岂徒然哉吾闻君当为
掾时廉洁平恕未尝以一毫势力施于人而又本之以
诗书缘之以词翰崇论宏议倾动一时是宜禾川之大
夫君子喜君之来惜君之去而不能留也故为序以述
卷三 第 20b 页 WYG1219-0660b.png
其作诗之意云
   送汪士章归江东序
士之有超世之见者不以富贵利达骄其心不以忧患
困厄挫其志其自视固有道也世之慕富贵利达者戚
戚焉以思役役焉以求幸而得之则扬扬焉以喜一旦
遭大变故大患难往往颠踬困踣抑郁而不堪忧悲穷
愁惝恍而自失此其胸中所存盖可知矣汪君士章世
为婺源宦族绣衣白简朱幡皂盖辉映后先士章当承
卷三 第 21a 页 WYG1219-0660c.png
平时固亦骎骎登要津矣席祖父累世之基既贵且富
而未尝有一毫骄矜敖惰之习此岂常情所能及哉既
而世道抢攘衣冠氏族荡覆几尽鲜有能不受变于流
俗者而士章不易所守处之泰然未尝有一毫穷愁抑
郁之意方且与儒生士子日讲论乎诗书礼乐之务此
其去常情又益远矣士章之来禾川也未及半载而日
夕思其母不置故亟幡然以归禾川之士欲留之而不
可于是相率而送之江之浒而属予为之词予惟士章
卷三 第 21b 页 WYG1219-0660d.png
积学力行所见日以高远故能不以常情之所喜者为
己喜不以常情之所忧者为己忧徜徉乎道德之中而
浮游乎尘埃之外夫岂以荣辱之自外至者为己忧喜
哉今归而省其亲也且将复来以尽夫人事之委曲义
所当然皆非有所为而为之者也于其别序以赠之
   总制俞公德政序(代姑熟陈/彦昌作)
尝闻古之为士者幼而学壮而行出而用于时必有当
世之大人君子与而进之推而奖之庇覆而扶植之而
卷三 第 22a 页 WYG1219-0661a.png
又矜其所不能恕其所不逮委曲成就惟恐弗及使得
有所依托而无龃龉抑郁之怀安其职守而有闻见开
广之益则诗所谓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者其是之谓欤
彦昌生处江东世袭诗礼自幼闻父兄师友之训罔敢
或坠而早婴多难遂尔颠蹶前年缪承司征之寄来赴
禾川深虑弗克负荷兢兢焉若涉渊冰不知攸济独赖
新安俞公适镇是邦治兵恤民威德兼著而尤敦诗书
悦礼乐好贤下士奖拔后进遂使如彦昌者亦得以依
卷三 第 22b 页 WYG1219-0661b.png
末光而沐馀润其所衣被沾溉多矣况当抚定之馀阅
习之暇增广学舍延礼师儒以嘉惠来学则凡风化之
所及乐育之所成盖莫不由是而出春风桃李尽在公
门又岂独彦昌为然哉彦昌蒙公之知最先感公之德
最厚继自今誓当益求其所未知益行其所未能益自
谨畏以求无负大人君子之盛心他时苟能附凤翼而
飞逐骥尾而行又安知其不一日千里也不揆僣踰用
敢述为序文以写拳拳向仰期望之意
卷三 第 23a 页 WYG1219-0661c.png
   赠陈献章序
陈生献章吾故人陈君致中之子也致中与予同岁生
而月日少后于予始相见京师即约为兄弟寝食起处
不相离既而复同舟南归至金陵致中还姑熟予还长
沙其后复会于庐陵又其后复同宦居钱塘情忘谊合
弥久弥笃故尝自谓予于致中虽古人所称金石交未
必过此致中质厚而气和尝从事省宪二大府绰绰有
声誉轻财尚信义不治家产虽屡空乏泊如也今陈生
卷三 第 23b 页 WYG1219-0661d.png
当四方英俊竞起并进之时退然自守情怀澹泊酷肖
其父去年其弟来司永新税课陈生与之偕来兢兢焉
以谨畏相劝勉征于商戒其下人令不敢私一钱所习
惟笔砚典籍与人交必择其为君子者永新士多称之
或者谓以陈生之贤而不为世用惜其若汨没无闻者
然吾闻夫子之言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政今陈生为人子而不愧于其父为人兄而不愧于为
兄则孝友之义著矣为政与否何足为陈生惜哉陈生
卷三 第 24a 页 WYG1219-0662a.png
勉之毋以或者之言为信毋以予言为迂则他日所就
必有大过人者予庶几见之
   赠陈彦昌序
予辟地居禾川老病不能出门户又不能拜伏跪起有
来见者辄辞不与见一日或传有以司征来者年甚富
貌甚恭辞气唯诺甚典重详雅予固意其必衣冠诗礼
之裔以才谞见用于当时者也及询其乡里氏族则云
郡某姓某父字某历某仕某仕予闻之因蹶然而起曰
卷三 第 24b 页 WYG1219-0662b.png
审如是则固吾故人之子也吾不可以不见及既见又
询其名与字则曰吉昌其幼名固先生之所知也长而
字彦昌则朋党之过称也予曰生之名吾固识之而字
则未闻也吾何幸见吾故人之子幼而名长而字壮而
仕哉元统初元予与致中初相见京师同馆舍饮食起
处必偕予年视致中稍长而气味嗜好如一人故相视
为兄弟明年同泛舟南归至金陵留数日乃别别数年
复会庐陵郡城中方是时生兄弟才二三岁肌肉冰雪
卷三 第 25a 页 WYG1219-0662c.png
异常儿又数年予领江浙儒学致中亦受行省辟为掾
旦暮相往来而生兄弟已就学骎骎乎日向进矣既而
予以秩满先归别又数年世道迁易江湖险远何期一
旦得与生相见哉夫自丧乱以来士大夫离散颠踬平
生友朋生死不可知每一兴怀辄痛恨终日于他友朋
且然而况吾致中乎相别之久相念之深苟得一人焉
言其消息之似且犹足以自慰而况于亲见其子乎又
况其子之贤足以无愧吾故人乎吾于生之来见也盖
卷三 第 25b 页 WYG1219-0662d.png
不觉倾倒至矣司征之职士大夫所不屑为而抱关击
柝虽圣贤亦为之生由是而日勉焉他日之升必自兹
始呜呼故人不可复起矣而见其子之贤有如此焉虽
欲无一言不可得也故虽老病而不能以自己因为序
以赠之
   送吴俊杰归江东序
江东古称多才俊之士盖其山川风气磅礴而郁积习
俗好尚滋久而性成有非他郡所可拟伦者天下太平
卷三 第 26a 页 WYG1219-0663a.png
之时百司庶府官有定数不得擅有增损海内晏安兵
革不试不得妄有兴废当是时也虽有贲育之勇良平
之智无所用之迨夫世变之来四方豪杰乘势奋起毫
发丝粟之才咸有以自见而况于奇俊英杰之士乎遐
陬僻峤之乡悉得以自进而况于江东多士之地乎于
是吴君俊杰以多才多艺为时所须善断善谋不避强
禦其来禾川也上官任之而无所疑同列信之而无所
忌裨校行伍敬之而不敢议其非其将命而归江东也
卷三 第 26b 页 WYG1219-0663b.png
禾川之士相与饯而送之且冀其归而复来也予观吴
君之才用之而不能尽欲用之而尽其才则必如古督
察之任如所谓都虞候者使之得以展其能而罄其力
则其所设施将必有耸人耳目者非特如今日之所能
而已也吴君行且归归而复来其见用也必矣江东暮
云予日在望吴君勉之哉
 
 云阳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