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1217-01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闻过斋集卷二      元 吴海 撰
  叙
   送徐宗度叙
予始闻建安徐君宗度之名而未识也其为校官来三
山予居村落不及交其后再至乃得相见丰神莹然议
论通达经史诸子百家之言靡不贯穿其为文由先秦
以下迨近作者莫不淹涵浸渍在其胸中随所择焉而
卷二 第 1b 页 WYG1217-0166b.png
发间出其所纂书皇王大训曰古今帝王之道与其为
治之具尽在是矣经世鸣道集曰圣贤之道载之言观
其言足知其所用心愚平日读书遇有所契辄萃而录
之顾以真西山大学衍义为未纯也以昔人所编文粹
文类之属为未精也故二十有馀年用力于斯业而未
成也将以贻后之人焉噫其功可不谓勤其志可不谓
远且大哉夫古之君子有志于世而不用则有所著述
如荀卿王通之伦彼皆抱其蕴而与时不合既不可暴
卷二 第 2a 页 WYG1217-0166c.png
然白诸人而未必信顾不得已援笔而书之以授其徒
而后世或有取之者至如萧统之撰文选李皋之集文
舆之类则无不得已而特其好焉者耳今君之所纂录
岂亦有不得已而为之耶将无不得已而直好焉者耶
避乱来山中居与予甚迩时则闻其所未闻予方赖君
为益而君遽然以别需予言予曰人生聚难散易当其
聚时之乐不知有别时之戚今别时之戚不知别后何
如也君行慎自爱闽与建相接一水溯洄若登天苟沿
卷二 第 2b 页 WYG1217-0166d.png
流而下则五日可至君别后乘兴能如王子猷继剡溪
千古风致否
   送程伯崇还江西叙
海齿未壮时目当世窃有陵谷之忧间形诸言闻者鲜
不谓之狂人又三十馀年不幸而遂验夫国之兴衰系
乎人一时公卿大夫隆虚饰外以苟容为贤附顺为忠
夸诞为高敏给为才诡诬为智谀谄为敬虽至儒者亦
然使世之人踵踵然慕效之嗟乎元之末造风俗好尚
卷二 第 3a 页 WYG1217-0167a.png
毁誉若是国之亡非偶然也予始以侗直朴固见病于
时及瞷时之所为然后乃大骇知举世之尚伪少适其
真于是益自守不愿与世俗交往程君伯崇自翰苑出
掌文台邂逅一见窃怪不类乎今世之仕宦者及往来
益深议论益密然后得尽君之平生君性冲澹静而寡
欲不能立崖岸坦然盎然者也然如是亦固为当世弃
而能优游京师出入馆阁与四方缙绅韦布交游虽不
为所称亦不为所病岂其中又有异于吾之所言者而
卷二 第 3b 页 WYG1217-0167b.png
吾不及知耶时事既殊向之矜名者所守一切涂地而
君流离困厄不失平素然后吾之知君益信予以足疾
不能入郭且数岁矣交游绝消息予亦不敢以音问及
之遽闻行李将反江西欲俟溪浒握手一别而未可卜
惧其远而勤予思也故叙以赠
   送吴生叙
予故有山水之癖自其为儿时已然侍宦行游途中遇
佳胜处伫立不忍徙年二十常疾病一日忽梦登蜀岭
卷二 第 4a 页 WYG1217-0167c.png
斜景照耀俯视山川炫然若金碧回望东南数峰谓是
五老既寤汗浃而疾遂以瘳嗟夫人之癖有若是顾梦
而可以已疾乎每怀三山五岳之雄江淮河海之壮不
得纵游其间然历荒都废阙灵坛坏址古贤之遗风豪
杰英雄之馀迹未尝不徘徊往来咨嗟慨叹或至使人
向隅者今老矣视昏听瞆颠满如雪舍杖不可以步而
此志亦衰矣而子方治北装将省其亲有数千里之行
来别复触之而感觉向来之癖未尽去子行乎哉子之
卷二 第 4b 页 WYG1217-0167d.png
行虽有数千里之劳而阅山川风土之广察古今时物
之变以增见闻广胸次必有动子喜而兴子悲者归而
语我岂不逾于听梦耶子行乎哉为我谢尊公别已久
此心未尝不系左右计公之念我亦然曷日归来山月
溪风尚无恙
   林氏宗谱题辞
谱牒之作示不忘也夫人不忘乎祖然后能不忝乎祖
不忘宗族然后能亲睦乎宗族孝弟之道盖在是矣孝
卷二 第 5a 页 WYG1217-0168a.png
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忘则孝弟兴矣侯官水西林氏
五代时周奉节令文尉肇居于此实为始祖奉节以下
子孙昌衍文物彬彬然至于今十有六世矣其十三世
孙某重修图志立仪文详具明白使先世易以稽而后
代有所守可谓不忘者矣抑吾于此可以观世德焉昔
人有言德盛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夫祖宗积行累功能
覆被其子孙至十世而不坠者非贤不能也况又十六
世乎况又有能表章之乎夫能修其文则能继其志已
卷二 第 5b 页 WYG1217-0168b.png
能厚于家则能达之政已吾于某盖有望焉呜呼勉之
   觉是先生文集叙
古者文以载道非苟为空言亦非笃意于求工也汉氏
以来而文始涉乎技矣由司马相如以滥靡之词饰夸
谀之智举世慕之相承至于魏晋六代而乱杂琐碎不
胜其弊至唐韩子然后能反乎古逮宋欧苏而其气益
振盖虽与世升降亦在乎人之自为耳然非聪明俊拔
之士学问博洽识见精敏者虽毕其平生之力有不能
卷二 第 6a 页 WYG1217-0168c.png
至焉则亦可谓难矣国朝自程吴诸公以来凡十馀人
相继擅为文章或号简古或推富赡或称温雅或宏肆
浩汗或魁垒多奇或敷腴清润或恬淡渊永莫不各得
其趣自成一家若公之文宏健雅肆其叙事明洁类太
史公其运意精深类柳子厚其遣辞不滞类苏子瞻其
视国朝诸公固不多让或与并驾而争进也昔公尝与
予论古今人文章上下予试问曰公乃自比何人公笑
曰能为东坡乎是虽一时戏笑之言亦其内有所信而
卷二 第 6b 页 WYG1217-0168d.png
人不知者晚岁养疾山中屡言曩驱驰州县时有所应
酬多不出本意欲删去旧藁而索不可得公前后所作
文辄录以贻予蓄之殆二百首遭乱失去今公家所存
仅若干首间以公意删其一二诗凡三百馀篇皆豪宕
遒逸其四言益浑厚近古公才气英迈不易出人下其
见诸政事已然而其文亦然然喜与人议论闻善则服
则人不及也公名泉生字清源觉是其自号云
   新安吴氏家谱叙
卷二 第 7a 页 WYG1217-0169a.png
呜呼吾观新安吴氏之谱而得其二善焉其足法矣乎
吴氏自居新安以来十有二世有曰天麟者以甥出继
于舅又五世矣在郑则知其为吴也在吴则见其非郑
也盖自天麟之出而吴诸不绝书既著其继郑之由又
纪其子孙之名以系世次至于今未尝废故权也得有
以考而复之夫为是谱者不既仁矣乎仁者不遗其亲
亦不间人之亲权之复其故也其亦仁者之心乎吾于
是得二善焉夫异姓之不可以相承犹马之不可以继
卷二 第 7b 页 WYG1217-0169b.png
牛桃之不可以续李也祖宗之于子孙一血气之所传
也彼以婿与甥外孙为继者亦曰吾血气之所传是大
惑也夫坤道善成而不为主非天施则地不生故妇人
之族不可以承夫也奈之何举世安之而不为非也不
亦祖非其祖族非其族乎夫祖非其祖而自弃其祖族
非其族而自离其族此人心之所不安也奈之何举世
安之而不为非也吾于是有取焉者盖取得夫子存羊
之意亦孝弟之不容已也呜呼是可以为世法矣是可
卷二 第 8a 页 WYG1217-0169c.png
以为世法矣
   杨徽字叙
杨文质先生与予交久而敬深他日见其嗣子徽曰吾
儿鲁钝不能读书嗣吾业又不能操耒耜服田亩奈何
厄于贫其终将以技食营锥刀之利以糊口乎然既娶
且抱子矣邻里乡党不欲名斥思有以贲其称者幸因
吾子谋之予视徽朴以素悫以愿喜焉夫徽者美也朴
而不离其真素而不事于饰悫则自守也专愿则于人
卷二 第 8b 页 WYG1217-0169d.png
无竞其质可谓美矣质美而后可以入道夫子所谓绘
事后素者也徽也由是日修其孝弟忠信焉夫孝者事
亲之美弟者事长之美忠者处已之美信者待人之美
此内美也金玉之富轩冕之荣第宅之华服食之鲜则
外美也内美则愿尔有之彼外美者得与不得固在天
而不在人君子不以为美也请字曰仲美古者士之子
常为士为士不足则为农农又不能则从事于末其势
然也其等虽不同也而其行则无不同也仲美勉之他
卷二 第 9a 页 WYG1217-0170a.png
日使人称曰庆元君子之裔虽贫且贱则固贤于人矣
此予之所望亦而父而祖之所望也仲美勉之文质谢
曰子之言实出我心请书而授之简于是乎书
   吴氏家谱叙
姓氏以别族类而已皆出于古圣贤之裔卿大夫之家
晋宋以来遂分差次非法之正也闽自汉武帝时尽徙
其民江淮而墟其地后入居者多四方之人亦不一姓
矣水西高隑吴氏不详所本始由行商至此喜其地遂
卷二 第 9b 页 WYG1217-0170b.png
居焉阅其图由昶而下凡十四世田园自业资用饶裕
至东乃从予学东外家与予同里闬异时予避乱尝客
于东东以同姓故称予伯父予亦侄视之他日求一辞
题系端予曰我先祖后稷以农立国周公亦明农后世
豪杰之土不见于时皆勤身畎亩之中古者农之秀为
士士不足则为农农与士常相出入也吾以衰病无庸
志愿耕田而筋力不逮尝以子孙落学不能事农为恨
吾见子数世皆颛谨朴实蔼然淳古之风非立本者不
卷二 第 10a 页 WYG1217-0170c.png
浮乎勤劳既久将有所发子其勉之子以同姓待我厚
则待同宗当厚于我待其至亲当益厚于同宗凡自是
推之而已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如是则可以承先
世之泽如是则可以衍方来之福东也勉之后世子孙
亦莫不勉之
   潘氏族谱叙
氏所以辨族也族所以广亲也系所以原远也自宗法
不行而先王之礼废民忽忘其本有能念先祖而厚宗
卷二 第 10b 页 WYG1217-0170d.png
族者盖鲜盖族众则易疏代远则易忘此常人之情不
能自其本推之将见愈疏而愈忘也谱牒之作衰世之
意也嗟夫自一人之身分而至于千百人之身由一人
之世传而至于千百年之世自千百人视之诚已疏自
一人视之则不疏由千百年举之诚已远由一人举之
则非远且吾之所以望吾子孙者孰不欲其广而不疏
乎孰不欲其久而不忘乎何等而上之之不及其等而
下之也何待其祖宗之不及待其子孙也何其不能反
卷二 第 11a 页 WYG1217-0171a.png
而思之也谱之设盖欲其贤者因心而笃之不肖者反
求而得之有以企而及之也怀安瓜山潘得宁氏出其
家谱求题一言予观其谱自文振公以来十五世矣文
振以上不著所从来文振兄弟四人于伦为次一昆二
季谱皆不及独记其所居地为详有足考者兹亦可谓
阙矣若其先世宦显有阶至金紫光禄大夫者女适人
有为宰相夫人者其贤有学于朱氏为世名儒者抑可
谓盛矣传世既久不能无显晦绝续今之存者由得宁
卷二 第 11b 页 WYG1217-0171b.png
观之则皆疏且远矣得宁读祖父之书教授于乡凡吾
前所云者皆将责之子也由子之身修之以亲其族人
以倡其后人因以率其乡人夫顾不伟欤呜呼勉之
   送郑训导之古田叙
百里之邑有学官置文学一人掌凡学之政令招邑之
秀民子弟入学选经明行修之士延请为之师师治诸
生讲诵课业传授而程督之其位虽卑而其任则重教
之尼行人材之成否率由是耳古田故为壮县提封之
卷二 第 12a 页 WYG1217-0171c.png
广居民之众邑里之华文物之盛盖彬彬焉他邑鲜及
也迩年凋弊甚矣闻皆不如昔吾党郑生以选为邑学
师将行来别辞曰某也于学每见其不足也今其可以
教人乎予曰子之言善矣即子之言可以为教矣夫学
至于圣人犹不自足也况众人乎夫道无钜细精粗无
乎不在而实高且远也惟升高者必自下陟远者必自
迩也此为学之序也夫学能知不足则必力力则无有
间断而进进不已进进而不已焉则无高远之不至也
卷二 第 12b 页 WYG1217-0171d.png
彼躐等骤进好高欲速者望道必不见为学必无成也
子行乎哉以子不能足之心施于人使人人得子不能
足之心以为学使其志立谊明躬修学得则措之于用
无所不可苟务外而不务内事人而不事已者少有得
焉则矜夸侈大傲然自肆其去道益远矣抑非君子之
用心也因子之言导邑之诸生彼幸毋谓我耄而言迂
   魏氏支𣲖图叙
图谱之设所以辨氏族定世次也古人甚重焉自离乱
卷二 第 13a 页 WYG1217-0172a.png
荐更故家大族能保而存之盖鲜夫图以著名必简而
易见谱以记实则备而致详此图谱之所以异也然古
人多称谱而不及图近世多为图而不及谱故其图之
所载杂乱繁碎遽览之而不能识浮屠正念奉其族支
𣲖图为谒按其先姓魏氏由玉融来长乐为陈氏嗣子
孙有知礼者乃复姓魏氏居桃坑十有二世所记历官
娶妇女适某人生年若干卒葬某所皆谱所宜具而非
图之法也既为正之而为之言曰天下之物必有本子
卷二 第 13b 页 WYG1217-0172b.png
孙本于祖宗犹木本水源也世代既远而宗族益众夫
众则易疏远则易忘亦常人之情也故苏老泉著族谱
引曰自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
何也而欧阳子曰人而不知祖宗是禽兽也吾尝重是
而病苏言也夫世久而疏远虽势惟情爱之不可忘乃
理也如使数世之后服绝已久属疏已甚其相视遽可
若途人乎诗云虽有他人不如我同姓此情性之正也
夫图之设正所以使人不忘祖宗也今魏氏居桃坑十
卷二 第 14a 页 WYG1217-0172c.png
二世苟无是图以徵之则行于道有不相识者矣况乎
人之子孙不能以皆贤贤者固笃于亲亲而不贤者或
昧焉使观是图而知木本水源之义知今日行道若将
不相识者自祖宗视之固无亲疏亦将勉于亲睦矣是
图岂小助耶若正念既已出家毁形以从异教而犹惓
惓然念其亲因林琦来请益见天理之不可泯孝弟之
在人心者无时而已也况其宗族兄弟在家者乎正念
又致其昆之言曰吾未尝获见夫子吾将谋介焉其词
卷二 第 14b 页 WYG1217-0172d.png
为有礼故遂为之叙
   卓氏家谱叙
闽自黄巢之乱邑里邱墟田莱荆杞其居民往往从他
方来爰宅于此始为乡井皆以豪右所居称名如黄冈
三十六宅之类卓氏之来亦当先后此时相传由会入
四明由四明来三山其来三山始居长溪又由长溪分
派于闽县之清廉里与怀安杨崎之上今所谓卓宅是
也清廉杨崎实相兄弟同出长溪迨今四百年始祖讳
卷二 第 15a 页 WYG1217-0173a.png
迈其间世次名字不可得详累经兵火谱牒失之今之
所录姑自耳目所及以传信也求予序其端予惟谱牒
之作古人甚重焉盖使人不忘祖宗也使人不弃宗族
也祖宗本也宗族枝也枝者本之所生千万而实一也
故宗族虽众别居虽远服属已绝音问不通相视漠然
如涂人一旦邂逅出其谱而合焉虽先后百岁其昭穆
次第粲然可考恩疏者复亲势远者复近岂非以谱牒
之故乎此古人所甚重也若卓氏之先垂四百载亦可
卷二 第 15b 页 WYG1217-0173b.png
谓远也矣苟非祖宗积累之厚安能长久若是耶祖宗
之所积累非谓广田宅丰货财也谓孝弟忠信节俭仁
爱修于身而行于家其馀以及后世也为子孙者当思
祖宗所以裕后之道勉而行之使世泽不衰而祖宗之
传益以远大彼三十六宅之后今其蕃衍昌炽不坠不
绝者尚几姓耶呜呼是可以有鉴哉
   魏氏世谱叙
宋欧阳公著族谱用汉年表法苏老泉取礼大小宗为
卷二 第 16a 页 WYG1217-0173c.png
次二谱之法非不善然非读书知古者骤而观之亦难
遽识不若他例之明白而易晓也魏氏先浮光人入闽
首居福清后继长乐陈氏是谱称始祖者非始祖也由
福清徙长乐之始祖也故称始祖焉谱始于是者近而
能详也不录福清者远不能详也地阻属绝谱不相通
欲系之而无由也必述之者不敢忘所自也吾之所以
乐为之言者嘉其后陈而能复也噫彼陈氏弃其宗而
立他姓魏氏亦弃其宗而后他姓皆失之大者既又能
卷二 第 16b 页 WYG1217-0173d.png
复焉则魏不遗其先而陈自灭其后矣今世之姓氏溷
淆往往类此盖十而五六使阅是谱而有感焉既迷而
能复已失而能改岂非锡类之大乎呜呼阅是谱者可
以有戒矣可以有劝矣
   林和字叙
礼乐人之大端也人非礼则不立非乐则不成礼非玉
帛乐非钟鼓之谓谓敬也和也理之不可易情之不可
变者也礼乐相资礼虽不可无乐而乐必由于礼盖礼
卷二 第 17a 页 WYG1217-0174a.png
先而乐后也林氏子和既冠其父为之请字于予予曰
是子尝习礼也乎曰未也然则吾将字之曰敦礼夫礼
者履也君子之所履也忠信其本义其实也礼不本于
忠信谓之虚礼揆诸义而不恊谓之忒礼礼也者庄敬
严畏勤俭恭逊而不与人争也先王以承天道殽地法
管人情盖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
子不可斯须去身也斯须不庄不敬不严不畏不勤俭
恭逊焉则慢易之心生肌肤不固筋骸无束不至于涣
卷二 第 17b 页 WYG1217-0174b.png
散坠坏而不止礼之不可不重也如此礼之不可不慎
也如此昔有子言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孔
氏过庭之训尤切然则礼之用虽在于和而和之本实
由于礼人不欲学君子则已苟欲学焉舍礼奚以哉噫
世学不明礼乐道丧人不为容容苟苟则为朋比阿私
顾不患其不能和患其不由礼也不惟礼而惟和吾惧
其流而不知其极也其不为乡之原人则为世之鄙人
也者几希子敦礼哉子敦礼哉
卷二 第 18a 页 WYG1217-0174c.png
   孙戣字叙
孙戣字景严其名与字始皆大父命之其父为之请于
予曰愿有以发其义俾戣也勉思自力庶几克承大父
之志岂惟戣也受赐将某亦有赖焉予辞不获乃言曰
夫戣兵器也古人内以自克而外以威不顺者也其严
乎夫惟刚明正直果断裁制用无不利而物不能犯所
以为严也若君子得之以修巳则贞固而廉洁以刑家
则整齐而如一以事上则忠信不阿以待人则威而不
卷二 第 18b 页 WYG1217-0174d.png
怒书曰惟干戈省厥躬必先正其本也昔孔圣之孙有
曰戣君严者守节清苦议论正直为唐名臣韩愈退之
尝论其德古人尚慕前辈或取以自名若司马犬子慕
蔺相如遂名相如意者大夫希孔君之贤将使戣也画
一以孔君为师乎孔君之事载在方册昭然可考景严
动必稽之他日不悖于孔君则为无负于尔祖矣诗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严勉之
   薛怀安文集序
卷二 第 19a 页 WYG1217-0175a.png
古人文不苟作必根于理诗不苟作必止乎礼义苟或
不然不如无作也怀安薛大夫予不及识闻其去时邑
中送者千馀人攀恋号泣不忍别既去有父老数人持
诗文一帙以来示予曰此吾薛大夫所作吾谨录之吾
子不可无赞一辞予老眊且多病聚足不出山将二十
年于世事一不省乃问父老薛大夫为人曰大夫惠人
也其爱民若鲁恭其处已若田仲其施教若文翁其为
政一以德化而不恃刑罚吾民赖之若父母然其去而
卷二 第 19b 页 WYG1217-0175b.png
不能留也吾民安得不戚哉异时为政者不知尽职于
已尽心于民惟务其家之肥而视民若土苴故民之视
之也其至犹盗贼之临其去若病疾之脱今薛大夫父
母也吾得忘之哉言且泣予曰信哉薛大夫之贤也不
然何其民之爱之之至是也视朱邑之于桐乡庶其近
之矣因阅其所作其文信本于理其诗不徒发其情庶
几逮古之作者而不为苟因大夫之言而见其心因民
之思而徵其德薛之贤不诬矣予所为序者欲使后人
卷二 第 20a 页 WYG1217-0175c.png
诵大夫之文必知大夫之德也大夫名武字子威号云
壑广陵人世儒者云
   送宁化训导序
八闽惟汀僻远其大民质素少文其细民勇而固吏善
抚之则易以治不善抚之则易以乱非其俗独异也教
之施有弗至矣夫民知礼则不犯上知义则可服使生
厚则自爱往时为政者不知出是惟以禁令法律为主
民重不堪遂至无所逃罪非其民之罪也圣人有言不
卷二 第 20b 页 WYG1217-0175d.png
教而杀谓之虐夫教治之本也学校风化之原也教之
道德以淑其心教之生产以立其业教之礼义以正其
俗教非徒文词之谓也文词之为教犹禁令法律之为
政也抑末矣夫民知教则良心生教立则善人众大家
既服小民视之而化风俗无不美矣生以温柔敦厚之
学而赞邑教人将信之教之行有日矣于为政岂小助
耶生勉之
   思凤台诗并序
卷二 第 21a 页 WYG1217-0176a.png
至正间尚书玩斋贡公来闽寓城西香严寺荒茀中得
凸地为台构亭其上以时燕息与其徒讲学题曰鸣凤
且自为文记之亦一时盛事也时异事殊屋毁台圮断
碑卧草中门人郑桓舁归瓜山乡学后有小邱植梧竹
焉怀其师而不能忘也名曰思凤既为记请予继之予
能恝然无情乎歌以写怀并著桓之思云
台有梧其阴孔敷凤不来兮奈何台乎台乎空有梧台
有竹脩其如玉凤不见兮奈何台乎台乎空有竹昔之
卷二 第 21b 页 WYG1217-0176b.png
巢兮阿阁亦既下兮虞庭有止其集有雍其鸣去世德
而不返使我心兮怦怦登斯台兮骋望邈秋霄之冥冥
我思悠悠日月其征眷焉斯台忧心如憕
   薛氏家谱序
谱牒之作以亲亲也人之亲莫重乎父子兄弟自吾身
而上推而至于远祖而莫非父也自吾身而下推而究
于百世而莫非子也旁而推之自吾之兄弟吾祖吾父
之兄弟至凡族人皆世世兄弟之次虽属有远近礼有
卷二 第 22a 页 WYG1217-0176c.png
隆杀而义无独殊者由人之生一本故也世教不立人
道大隳愚者昧于其理懦者安于所习不孝不仁者蔑
祖宗弃亲戚至有无子不立宗人而以他姓为继自绝
其后而不悟不悔使鬼神不得歆其禋祀亦由谱牒不
明故也薛本春秋诸侯之国后世因以为氏在唐时居
江东者为望族今薛氏世家扬之泰兴其派出河东旧
有谱而失之其可徵特自高祖以下故今以为谱首其
间他姓为后者皆削而不录或曰彼虽异姓而继我既
卷二 第 22b 页 WYG1217-0176d.png
久难遽去之毋亦别录以附于后可乎曰不可夫他姓
之人自弃其祖而来附吾之祖自撒其姓而来冒吾之
姓亦可谓不孝不仁者矣谱正欲其辨也而又混之是
何不忍于他姓之非亲而能忍于吾姓之至亲乎彼他
人而吾谓之父子兄弟于心果安于理果可推乎今吾
弃而不录使彼亦得反于其族岂不二者俱当耶噫附
枝大者其本悴异姓蕃者其宗危观于薛氏之图抑可
惧已吾子慎之严谱牒之法著人伦之义去异姓而革
卷二 第 23a 页 WYG1217-0177a.png
其混淆明本亲以笃其恩爱则木本水源发茂流远宜
自今日正谱始薛大夫儒者故以是告之使施之于政
亦可以正俗已
 
 
 
 
 
卷二 第 23b 页 WYG1217-0177b.png
 
 
 
 
 
 
 
 闻过斋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