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师山遗文 卷一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a 页 WYG1217-00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师山遗文卷一      元 郑玉 撰

  序

  胡孟成文集序

  以文章为学古无是也六轻皆文章也而不以文名尧
舜周孔皆文人也而不以文圣故所言皆文章也春秋
战国之际文章之名犹未著称汉之兴司马子长始以
此世其家然犹托事以纪实不如是空言也自是学者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b 页 WYG1217-0067b.png
闻风而起项背相望形立而景随一唱而百和矣三国
晋宋以至隋又无闻焉唐之盛时韩昌黎柳子厚皆以
文名惊动一世而杜少陵之诗实三百篇后所未曾有
故当时同游之士至今传世不朽者至不能以一二数
盖昌黎遂以起八代之衰文章之作始滥觞矣唐亡天
下遂大乱士气益卑下诗尚晚唐文用俳体宋初欧阳
子首表韩文眉山苏氏接武而起黄鲁直陈无已咸以
诗声充塞宇宙人至以少陵伯仲之一时能文如曾子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2a 页 WYG1217-0068a.png
固工诗如张文潜以下而家数等级粲然森列可以车
载斗量而不可以名计然则欧阳氏又以救五代之衰
而文体复振矣南渡后典雅如叶水心豪迈如陈同甫
丰赡如洪平斋翘杰如江古心浩瀚如刘漫塘跌宕如
谢叠山尖丽如方秋崖此文士之尤也诗人则有杨诚
斋之奇特陆放翁之雄大范石湖之整齐尤遂初之和
平任文章之责者非无其人而亡国之音作矣皇元混
一五星聚斗文运向明文体为之一变然起衰救弊如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2b 页 WYG1217-0068b.png
韩欧公者卒未见其人焉于是学者各以其见之所及
力之所能家自为学人自为师以鸣于世以俟夫后之
韩欧而是正之如吾友胡君孟成亦其一也孟成文奇
崛而有气诗深远而无瑕善于学古者也但奇崛者宜
变而平易深远者当使之明白是又在孟成种绩之久
时至而骨自换也予尝以是语孟成他日其徒洪生斌
手钞孟成所为诗文若干篇求予序因以语孟成者语
之是亦朋友忠告之道也生试质之孟成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3a 页 WYG1217-0068c.png
  琴谱序

  琴何始始乎伏羲琴谱何始吾不知其始其可知者舜
而已要之有琴斯有谱其不知者不传耳舜之谱阜财
解愠四语之外无闻焉降而为商周之诗三百篇之作
所谓用之邦国用之乡人者即琴谱之大成也然当是
时其士君子无不习而能之未足为奇也至伯牙之徒
乃始以此鸣于一世而其高山流水之操则又穷极幽
远而不及乎民生日用之常人伦性命之正此古今琴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3b 页 WYG1217-0068d.png
谱之变也律起于黍音定于律所谓同律度量权衡者
天下之一中音而已然今之用乎琴者有江西操有浙
操中原操则南北之音又不同矣若夫合古今之谱正
南北之音使南风之歌杏坛之吟复闻于当世政不能
无望于今日能琴之君子胡德昭嗜琴入骨髓弄之忘寝
食集古今人谱二三百曲为一卷予不能琴为作琴谱


  送汪德辅赴会试序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4a 页 WYG1217-0069a.png
  新安士习惟婺源为盛每三岁宾兴州县望烟而举士
子云合响应休宁次之歙次之绩溪又次之祁门与黟
其最下者也间有子弟稍知以读书为事则众相与聚
而笑之乡邻疾视如怪物然自科举以来凡捷音之所
向与四方之望焉者唯在于婺源而已去年吾翁调官
祁门余以侍养在膝下汪生德辅日从余游性敏悟而
志笃余甚奇之今年适当大比有司抡选遂以充赋生
逃避谢不敢余勉使就行及出院士子之自负以为可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4b 页 WYG1217-0069b.png
以必得与侪辈之所不敢夺焉者犹在婺源焉耳既越
月汪生以捷闻夫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鲁多君子燕赵
多悲歌感慨之士风俗移人若此至若王豹之讴绵驹
之歌陈良之学庚桑子之畏垒则不惟不为风俗所变
而又将变其风俗矣然则变于风俗者人情之所易而
变其风俗者人情之所难意者天将启祁门以文明之
盛而使生为之兆耶故余于是举也不惟为生贺而为
祁门之人贺今生将上之春官对策大廷行有日矣过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5a 页 WYG1217-0069c.png
余徵言余为道其所难易者如此既为生勉又为祁门
之人勉

  送张伯玉北上序

  张伯玉将如京师余举酒与告之曰京师者天下之都
会而四方贤士大夫之所时集也子行壮矣夫人之生
也岂徒然哉必有异闻而后可以为耳有异见而后可
以为目操笔弄墨而后可以为手跋涉道途而后可以
为足不见王公大人则异见何由而广不闻高谈阔论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5b 页 WYG1217-0069d.png
则异闻何由而至不能咏歌当世之事议论古今之得
失作为文章传之后世则虽操笔弄墨所书者不过闺
门柴米之数而已不登名山大川以尽天下之奇观虽
跋涉道途不过经营钱榖之利而已子行矣渡淮而北
泛黄河足以发吾深远之思登太华足以启吾高明之
见历汉唐之遗迹足以激吾悲歌感慨之怀见帝城之
雄壮足以成吾博大弘远之器识然后见朝之王公贵
人两院之学士大夫与之议论当世之事铺陈古人之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6a 页 WYG1217-0070a.png
得失得志而归当不与碌碌者比虽然余贱且贫未尝
至京师其山川道里按图而索固可得而言之然更仆
不能终也至朝之名胜未尝尽识其人又不得与君详
陈而重布之独闻燕南有澹张公尝为平章政事今致
其仕而家居盖古社稷之臣也子盍往见焉则子行益
壮矣

  方氏族谱序

  自宗法废而先王所以睦族之意竟不可见独赖谱系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6b 页 WYG1217-0070b.png
之存世数犹可考也然非大家宦姓声势足以动其乡
州德泽足以及于后世者则又不久而辄亡之使其子
孙服未尽而已为途人岂不重可叹哉予家来居西溪
之上今十二世至以姓名其村谱牒历历可考坟墓无
所遗失非有达官大人之势豪家巨室之资世以力田
相尚而能保守不坏如此余尝私自庆幸以为所积者
深矣及观方氏族谱益有感焉方在江南为大族居睦
歙间尤盛盖自真应黟侯在汉和帝时以贤良方正对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7a 页 WYG1217-0070c.png
策为天下第一死而血食其地故居其间者祖焉以虚
谷使君之博学多闻亦自以为实其所出是信不诬也
方君之谱不及者世则远矣而于源流行实复备录焉
所以著其始也其亦识隆杀之等而尽亲亲之道者哉
予每怪世之奸人侠士妄取前代名公卿以为上世自
诧遥遥华胄以诬其祖以辱其身如郭崇韬拜子仪之
墓者其亦可诛也已至若以为谱系有限高曾之外即
不复著而不知先王制服以情后世著谱以考其源二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7b 页 WYG1217-0070d.png
者义实不同如苏明允之序其族谱者其亦隘矣方公
之谱举无此弊可谓善于书法者抑犹有说聿修厥德
人之所以念其祖也全而归之人之所以孝其父母也
然修德以显身而体无不全全身以道而德无不修盖
修德然后能全其身全身所以为修其德则念其祖考
孝其父母也亦非有二道也方氏之先多闻人其子孙
当益进于学求所以显身修德以光大其门闾使家声
复振斯谱之传不坠此则谱外意也方氏子孙勉之方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8a 页 WYG1217-0071a.png
君名某有行谊于斯谱尤用心

  王居敬字序

  王怀德请曰怀德小字也礼男子二十冠而字怀德冠
矣而未易名得字朋友有以若愚见字而名之曰奭者
或者谓名存善而以居敬克明复初为字者愿择焉以
教庶警身而修德焉余惟三代以下学者惟不知居敬
以存善故学废而性远而以存善名字居敬当谨绎其
义孟子曰性无有不善程子曰敬者圣学之所以成始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8b 页 WYG1217-0071b.png
成终二说皆本诸商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惟善
之谓虞书即言钦哉矣是谓圣学秦汉晋唐以来文章
之士相继而作非无学者而曰孟轲死千载无真儒何
也不知用力乎此而溺于训诂词章之习故虽专门名
家而不足以为学皓首穷经而不足以知道儒者之罪
人耳近世学者忠恕之旨不待呼而后唯性与天道岂
必老而始闻然出口入耳其弊益滋知而不行则又秦
汉晋唐以来诸儒者之罪人矣今子之于居敬也不徒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9a 页 WYG1217-0071c.png
曰主一无适而已必求其所为主一无适者于存善也
不徒曰吾性本善而已必求去其恶以存善也告人以
其名则思复其性闻人呼其字则思充其学如此则名
字之功于子大矣不然人能美名不能美人名字虽美
何益

  送王伯恂序

  至正八年春朝廷合天下乡贡之士会试于礼部考官
得新安王伯恂之卷惊且喜曰此天下奇才也宜置第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9b 页 WYG1217-0071d.png
一且庋其卷左右以俟揭晓未几同列有谓王君南人
不宜居第一欲屈置第二且虚第二名以待考者曰吾
侪较艺以文第其高下岂分南北耶欲屈置第二宁弃
不取耳争论累日终无定见揭晓期迫主文乃取他卷
以足之王君竟在不取揭晓之日考官自相讼责士子
交相愧叹曰王君下第如公论何乃议举王君为宣文
阁检讨而王君已飘然南矣冬十二月余过钱塘与伯
恂会于旅邸则已循常调受温之瑞安学正趣装而行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0a 页 WYG1217-0072a.png
矣顾谓余曰学职虽卑微禄足养庶几遂吾读书之志
也予闻而益敬之夫伯恂以下第受屈名动京师终无
怨言安义命也受一校官捧檄而喜荣养亲也其进退
亦可谓合于道者矣得失祸福岂能动其中哉他日造
诣未易量也近世科举之士用心得失之间得之则沾
沾以喜失之则戚戚以悲至于皓首穷经终不闻道甚
者丧心失志亦有之矣闻伯恂之事宁不少愧乎因其
行也序而送之庶有闻其风而感悟者是亦吾党相劝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0b 页 WYG1217-0072b.png
为善之道也

  送画者邵思善远游序

  休宁人邵思善以给事其县大夫吴兴唐侯(即唐子华)日侍
笔砚于丹青盖有得也今将远游四方以广其见徵余
言以壮其行或谓新安山水窟大好之称著于昔代欲
知山水之妙者舍吾新安何往哉余曰斯言之惑邵生
之所以游也夫天地之大幅𢄙之广四方之山川无或
同也巴蜀之山峭拔而水峻急江汉发焉吴楚之山秀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1a 页 WYG1217-0072c.png
丽而水渟滀五湖在焉齐鲁之山多特起众水所归东
海会焉幽燕之山多绵亘水皆支流滦潞夹焉画者与
山水写神者也苟非遍历四方尽其态度而穷其情性则
生于巴蜀者不知其秀丽渟滀生于吴楚者不识夫峭
拔峻急其何能以尽山川之妙哉邵生是行收揽山川
形势以为胸中丘壑他日来归闭门解衣盘礴不出环
堵之间而尽天下之胜皆自此游得之也岂独司马子
长之文章为然哉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1b 页 WYG1217-0072d.png
  赠吴云隐序(医者)

  任贤使能者相之功使贪使智使愚使勇使功使过者
将之良也惟医之道则兼而有之参苓朴术保养于平
时使邪气不能以干其正而元阳壮盛万病不生比于
任贤能而致太平之治至于众病交作虚者补之实者
泻之巴豆大黄责以攻伐官桂附子资其粮饷是犹十
万之兵虽有贪愚智勇功过之不同而能使之取必胜
于创残百战之馀置天下如磐石之固者则一而已然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2a 页 WYG1217-0073a.png
将相之与医虽有贵贱之殊而其能否又岂相远哉云
隐吴君以方外士明医善用药得保养补泻之法持此
术济人江海间予体羸而气弱素多病病辄问医问之
以将相事不愕以惊即呀然笑曰是何子之迂而言之
拙拟人之不以其伦也他日以问云隐独能应吾言知
于医有得也因其有请书以赠

  荆山乡饮酒序

  古有乡饮酒之礼而今亡矣俗安得知有敬让民安得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2b 页 WYG1217-0073b.png
兴于孝弟乎夫乡饮酒者所以教民敬让使之由乎孝
弟者也故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虽然
古道邈矣古礼废矣古人不可作矣有能因其俗之所
近行之而不倍于礼君子斯亦与之而己矣邑东坦头
汪氏以每岁暮春率其乡人子弟携尊俎载酒殽会于
荆山惠果之精舍酒行既毕分韵赋诗且名之曰乡饮
焉所以合朋友之情讲乡里之好也既复介予友曹志行
求予序所赋诗予掩卷而叹曰乡饮酒之礼其废久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3a 页 WYG1217-0073c.png
矣此举岂非因其俗之所近行之而不倍于礼者乎使
其乡之人知古人之为乡饮酒也非专为饮食也宾主
有揖让之仪乐歌有出入之度听政有坐立之分笾豆
有多寡之数其义各有在也其于酬酢之间议论之际
尊者所以语其卑老者所以告其少必有以明乎敬让
之道而发其孝弟之心则亦庶乎其可矣至若以饮食
相夸笑语相下不知本乎敬让止乎孝弟甚者沉酗无
度流荡忘返则亦世俗之所乐君子之所当戒者非予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3b 页 WYG1217-0073d.png
之所望也曹君其试以吾言扣之

  郑氏石谱序

  郑姓居歙号称繁衍以姓名村者四五处然村自为谱
不能相通按吾家谱始迁自睦居城北之栗村历数世
又迁城西之官塘高池府君始迁今居世以孝弟力田
相遗四传至枫树府君生产益饶遂以赀雄于乡国朝
至元初先大父以全城之功出宰乡邑殁而民思之不
忘朝廷列之明祀号郑令君庙先君子继武入仕官至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4a 页 WYG1217-0074a.png
休宁县令以操行著闻学者私谥曰贞白先生有司表
所居为贞白里玉也不肖无状重以群从单微不足以
承先烈且见世之宗族服属既尽尊卑遂紊贫富不等
利害相凌不知其初为一人之身也乃取高池府君而
下至族之曾孙凡十五世辑为此图刻之先大父墓碑
之阴使我子孙苟知溯流寻源尊祖睦族之义者庶几
有所考焉呜呼能以高池府君之心为心则一人之身
而已岂有百数十人之殊哉岂有紊乱欺凌之患哉后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4b 页 WYG1217-0074b.png
之人尚勉旃至正十有五年岁在乙未十有二月朔
百拜识

  记

  见梅堂记

  唐仲敏以见梅名其所居之堂而谓予曰吾居旁山植
梅于其麓先大父以梅癯自号著见所爱矣火于乙未
梅亦燬焉自是不见者三十有二年虽屡植而弗茂也
乃泰定丁酉所植始华予以见之为喜思先祖之不可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5a 页 WYG1217-0074c.png
得也因以名之予谓人生于父祖者父之所自出也物
始于春梅者春功之始著也见梅而思其祖感于物者
深矣请更进而论之可乎复之为象一阳生于五阴之
下圣人之赞复则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夫复非天地
之心而足以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以生物为心复者生
物之始也故足以见之今夫一阳初动万物未生未有
声臭气味之可闻可见也而生生之机兆矣是非天地
生物之心可见者乎朔风号寒同云密布群芳谢千林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5b 页 WYG1217-0074d.png
凋严凝肃杀之气极矣梅此时见之是非复之为象乎
故予于梅则曰梅其见复之为象也呜呼观复而见天
地之心者圣人之于易也见梅而知复之为象者予于
敏仲之堂也良宵夜静风清月白浓霜既降残雪未消
敏仲持周易一卷焚香坐堂上读之当见予所见

  亦政堂记

  鲍观兄弟久从予游孝友之誉闻于乡里乱后筑堂以
奉其亲请名于予予取夫子之语名之曰亦政复请予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6a 页 WYG1217-0075a.png
记未暇作也及予拘囚郡中就死有日观拜且泣曰诸
生游先生之门莫不获文字之宠他日尊所闻行所知
犹侍左右也观不得一语以自警死且不瞑子孙将有
遗憾焉先生幸哀之予告之曰子之奉亲而居是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刑于家而化于乡是亦
为政而已矣奚必食君之禄治民之事而后为为政哉
子兄弟其勉之斯为不负予之教矣观弟名偕其尊府
君名叶字君茂盖老友云戊戌七月二十五日某记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6b 页 WYG1217-0075b.png
  庙岭磨崖记

  歙人郑玉其祖父皆为县令玉独不愿仕筑室里之师
山以耕钓为业年四十自卜葬地于休宁之庙岭营其
竁俾死则启而瘗之复记岁月刻溪上云

  晴旭楼记

  从兄陈寿卿与玉同出曾祖先叔祖以陈氏始异姓焉
其家在城之西偏尝于所居之南向东山作阁使玉请
名于乡先生王公仲履题以晴旭且为赋诗字与诗具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7a 页 WYG1217-0075c.png
藏陈氏又尝属玉作记今十年矣吾兄已隔幽显记尚
未作侄礼复以为请予为之感今思昔泫然流涕抱礼
以哭曰吾尚忍记斯楼耶晴旭晓日也日之初升天地
开明万象昭然犹人之一身平旦之际事物未接气体
清明苟能因是以充之旦书之间不至梏亡则人欲净
尽天理流行矣此王公名楼之本意也予闻泰山之巅
有日观焉予尝欲买扁舟具杖屦至齐鲁之故墟登泰
岱之绝顶收浩气于清夜睹旭日于扶桑以广夫平日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7b 页 WYG1217-0075d.png
之所是然后归卧楼中读先世之遗书考往哲之成法
敛之于吾身验之于行事以养乎平旦之气庶几乎晴旭
之功而吾足九原不可作矣能从我者非汝而谁礼拜
且泣曰叔父有言礼闻命矣遂书而授之后至元六年
庚辰岁春三月望日郑玉

  题西山钓石

  余素爱灵山之胜及拘囚郡中鲍伯原之子葆又为言
近得西山钓石欲为余筑草堂其傍余且就死不暇往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8a 页 WYG1217-0076a.png
观矣乃俾刻其事石上以遗后之好事者使有所考焉
戊戌七月二十五日郑玉

  黄山汤池题名

  邑人郑玉子美旧尝读书山下寺中后迁紫阳南阜遂
耕师山之阳钓于岑山之阴久而天子知名出内府酒
帛遣使者以南招玉为翰林待制玉以德凉辞辟不获
乃从使者至海上以疾而返复游山中访寻旧馆时丧
乱之馀半已煨烬独川流山峙不改依旧乃浴汤泉题
师山遗文 卷一 第 18b 页 WYG1217-0076b.png
名石上而去时侍行者吴诜胡焱鲍观鲍禧谢真保吴阳
复有元至正十七年春二月辛未郑玉






  师山遗文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