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217-00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师山集卷五       元 郑玉 撰

  记

  绩溪县三皇庙记

  国朝之制通天下得祀者惟三皇社稷孔子而已盖治
始于三皇学极于孔子农之功著于后稷祀之所以崇
德报功不忘其本也绩溪县故有孔子庙社稷坛壝岁
时有司行事如彝礼三皇庙独未置前此县大夫不知
卷五 第 1b 页 WYG1217-0037b.png
其阙典也部使者数以为言至元元年今达噜噶齐某
言于众曰县地方百里比古公侯之国三皇庙不建为
之上者不知为治之本为之民者不闻古昔之盛固吾
县大夫之责亦尔民之羞也众曰然乃卜日相攸得地
于县治之某所鸠工度材经始于某年某月某日殿堂
门庑如他县之制而雄壮有加焉既成以九月九日行
释奠礼文武官属咸与荐祼父老聚观咨嗟叹息相与
语曰使我辈得闻古昔之盛典礼之大县大夫之力也
卷五 第 2a 页 WYG1217-0038a.png
其可无所纪乎砻石请书其事某惟伏羲神农黄帝开
天立极创物作则垂之万世天地有不能为其所为者
而况于人乎况于后之圣人乎故虽尧舜禹汤文武之
盛亦不过因三皇之治随时而损益之非有加于三皇
也其见祀于天下享报于无穷宜哉朝廷之令典县大
夫之盛心与父老之言皆可书也故不让而为之记

  养晦山房记

  木之能生于春以其当天地闭塞万物藏蛰之时乃能
卷五 第 2b 页 WYG1217-0038b.png
收华反实聚其秀而纳之根及其天地变化雷雨奋作
然后芽萌甲拆生意冲突而不可遏人之为人亦犹是
耳幼而学焉壮而行焉盖幼而不学则无以穷天下之
理而致其知及其壮也不究之用则亦何以为学哉未
有用而不本之学学而不究于用者当其学时若无所
为于世而人以为晦及其用也则人以其有补于世而
谓之显易以龙蛇之蛰譬之精义入神于言学切矣伊
伊之耕于莘太公之钓于渭卒辅汤武之圣君成商周
卷五 第 3a 页 WYG1217-0038c.png
之大业此始晦而终显者也孔子孟子以大圣大贤而
不见用于当日然道隆天地泽被古今此晦于一时而
显于万世者也夫显晦虽有穷达之不同而于圣贤者
无与也此予晦之所以致养而山房之所以得名欤予
少时嗜读书号能记诵稍长涉猎世故出入忧患中益
惊恐其心劳其体驯致健忘药石不能愈思所以完神
复志因游黄山从祥符主僧借隙宇加辟治兀坐其间
尽取天下之书而读之以求圣贤之所谓道潜心而勉
卷五 第 3b 页 WYG1217-0038d.png
学焉庶几董仲舒之不窥园陈烈之闭户者昔紫阳夫
子之冠也屏山刘先生祝之曰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
晦于身神明内腴夫子能用其言以继往圣千载不传
之学而为百代宗师呜呼夫子往矣予其徒欤

  尊已堂后记

  汪氏望于新安自隋唐至今代有闻人七八百年衣冠
之传诗书之泽不坠益振城南隅汪氏在宋淳熙间乡
先生曰伯举与其弟伯虞伯言筑堂以居读书其间兄
卷五 第 4a 页 WYG1217-0039a.png
弟自为师友乐夫天命之贵不假外物为荣故尚书金
忠肃公名以尊已邕州吴文肃公为之记朱文公尝书
尊已堂三大字揭之楣间炳如也当时名胜如鄂州罗
公皆有篇什传诵天下脍炙人口堂灾于景定元年庚
申继而复之者则其孙某也元贞元年乙未郡城不戒
于火堂复遘灾惟时绵蕝草创卑漏湫隘视旧弗称因
循苟且者二十有一年延祐二年乙卯五世孙晞圣字
一清始更而大之高明爽垲宏丽静深檐桷翚飞窗户
卷五 第 4b 页 WYG1217-0039b.png
敞达乌聊前揖披云后拥山若增而高地若辟而广凡
登斯堂者心若有所感而通目若有所豁而明格物穷
理若有所见而得操觚命辞若有所助而成一清则曰
吾非敢广室庐侈游观也盖以承先志彰祖德耳属其
里人郑玉使记之玉惟斯堂之建命名题扁作记赋诗
皆当世儒先生长者玉得置名壁间托以不朽是固愿
也然斯记之作以吾文公而委重二公谦让不遑则玉
何人而敢赞一辞焉第以堂之重建不可以不记姑记
卷五 第 5a 页 WYG1217-0039c.png
其重建而已呜呼堂存则名存名存则尊已之义存而
一清之先志为不孤四君子之言为有考也又乌俟夫


  向杲寺重建弥陀殿记

  向杲寺在新安郡城之西寺后为弥陀殿岁九月之望
合四方善信作净土会号曰西莲社盖一百六十年矣
岁月滋久殿益倾圮寺僧德新告于会之众得钱若干
缗以改造焉既毕事谒余请记余惟先大父自宰乡邑
卷五 第 5b 页 WYG1217-0039d.png
告老来归即主是会先君子每待次家居亦往与焉余
时以童子得奉几杖侍立左右见其蒇事之夕旄倪咸
至序齿而坐饮食之际内外肃然已乃结跏合掌默诵
朗宣气象雍容有足观者此余之所喜闻而乐道也殿
起于宝庆三年丁亥扁曰极乐则里人罗永臣之所书
也泰定三年丙寅德新乃建是议先从父学正公讳某
实始倡之同时都会首某人等佥谋以同众力齐举会
之善信乡之好施者咸有助焉乃以九月庚申撤其殿
卷五 第 6a 页 WYG1217-0040a.png
而新之斋厅五间则因其旧而加葺焉按佛书阿弥陀
国土在天竺十万亿国土之西其民无有众苦故名极
乐新安为郡介大江之东居万山间其境四塞故无兵
戈之扰而邻里得以相保依山为田素无涝溢堰溪凿
渠足以灌溉故无水旱之苦而老稚得以相守地旷人
稀其气清爽故疫厉罕作而生死得以相安其人复以
礼义自持勤俭自处故其风俗淳厚家给人足有非他
处之所可及者是即极乐国土矣又何必天竺十万亿
卷五 第 6b 页 WYG1217-0040b.png
国土之西而求所谓极乐国土者耶且一百六十年间
星移物换世异人殊至元德祐之交鼎迁运改而斯会
未尝废辍亦可见其土之为极乐而其民之无有众苦
矣季秋之月农事既隙乡党邻里父兄子弟咸会于此
修设佛事之馀因其长幼之序语以孝悌忠信之道则
斯殿之建岂唯足以资其冥福而于皇极之福亦有助
焉此则余之望也敢以为记

  松月斋记

卷五 第 7a 页 WYG1217-0040c.png
  客有以松月名斋而谒记于余者余曰松月之斋何如
客曰吾居云水之乡结庐城市之会而有隙地焉地有
古松数本樛屈偃蹇苍甲若龙适当吾斋之前月上东
山又在此松之外良宵美景吾坐斋上推窗凭栏辄见
松月吾是以名之余曰噫嘻异哉子之名斋也今夫地
有远近景有优劣而月无不在焉世有古今人有贤否
而月无不照焉是则古今之月一同而远近无以异也
自东坡以江上之清风配山间之明月而后天下之以
卷五 第 7b 页 WYG1217-0040d.png
山月为胜者有人也至于月生松外景若天成则世未
有知其妙者坚贞夭矫岁寒不易者松也清辉皎洁容
光必照者月也而月出沧海之上松影窗牖之间虚室
生白素壁如画此时此景则与世间月色为不同而吾
斋之所独有也此斋之所以得名与而余未之前闻也
何时具扁舟过太湖访子斋中哦松弄月收览景物为
子记之未晚也客曰公言讵非记乎吾请归而书之斋
壁客姓某氏名某毗陵人

卷五 第 8a 页 WYG1217-0041a.png
  黄竹岭巡检司记

  黄竹岭在休宁县之西百六十里前至元间江南新附
殷民未安时多反侧乃设巡检司置官一人行省版受
吏一人兵三十人以守之及天下既平海宇宁谧若无
所事乎兵黄竹在深山中幽僻不可处乃移治江潭江
潭去县才七十里亦一墟市也然无吏舍僦民居以为
治无常所得盗贼寄系闾阎情或漏泄案牍栖藏无所
复多散逸前承后继漫不之省元统二年春吾友程君
卷五 第 8b 页 WYG1217-0041b.png
以文以著书奎章阁借注是官始命于朝既至慨然曰
巡检官虽卑亦天子九品吏涖事无所非所以示观瞻
乃出钱为倡其𨽻于兵与民之好事者咸以钱助为若
干缗而莫宜其地江潭旧有三官祠地势夷亢山川回
合为一方胜处请于提控官以缗钱贸得之舁三官像
置道士观以至元元年某月某日徙治其中除旧布新
构涂甃甓各尽其美中为涖事之堂扁曰不欲东西各
为一室以待部使者与大府之客有事过吾境者而馆
卷五 第 9a 页 WYG1217-0041c.png
焉又以仪制之未备也两旁缭以脩墙列树竹木其前
因门为楼置钲鼓其上候测更点以警民出入其西别
为屋三间使吏处其中右厨左库案牍庋焉书抵京师
乞记于阁老豫章揭公未至以文满且代走书语予曰
揭记不可得矣子其为我记之使来者嗣而葺之则子
之赐也予念以文不卑其官能勤其事后之人或不能
承其志也强为书其岁月著作之始然观以文此举岂
祸福利害所能动其中者乎斯亦可书也已若夫求揭
卷五 第 9b 页 WYG1217-0041d.png
公之文而再刻之则来者之任也提控官县达鲁花赤
名额森托音字仲礼官承事郎以文名文婺源人

  听雨舟后记

  予既为李文卿作听雨舟记又四年始识文卿于京师
卿之言曰自吾少时即有江湖之兴长而益笃甚欲上
龙门访七泽效古人为万里之游而吾有母朝夕以奉
养为事安得舍吾所事以勤舟楫之劳乎然而良晨佳
夕波涛上下渔歌响答江湖之乐虽不能心赏而目识
卷五 第 10a 页 WYG1217-0042a.png
之亦未尝顷刻而去于怀也此听雨舟之所说而子记
之所以作也今吾不幸至于大故且除丧矣方将驾一
叶之舟挂数尺之帆得意于风烟之上放情于沧海之
间遍寻名山大川徜徉乎泉石之侧以遂平昔之志然
后归卧此舟以终馀生此则吾情之所至切而子记之
所未及者请书其逸语为后记如何予乃诺而记之时
元统二年正月二十有五日也

  黄石施水庵记

卷五 第 10b 页 WYG1217-0042b.png
  休宁县东南三十五里地曰黄石是为四通八达之衢
行旅之趋闽广渡淮浙者踵相接也齐祈寺僧某未祝
发时在宋咸淳庚午因里人王公竹窗父母墓兆馀地
卓庵三间其女兄程四娘者家饶于财又能割其所有
以成某志夏秋设茗饮其中以待行者且买田园为斋
粥计传之永久其徒某某某勤苦不懈相继兴葺又得
王氏诸孙佐之凡庵之百具始备盖七十年于此矣寺
僧某惧夫岁月之久将泯没而无传也合其众之辞款
卷五 第 11a 页 WYG1217-0042c.png
门作礼请书其事于石昔者予以负薪之役尝有事于
四方见七闽两浙佛者之徒结屋道傍设粥具茗遇人
辄合掌恭敬捧盂而前如子弟之事其父兄及其去也
欢喜饯送如主人之礼其宾客济人饥渴之苦曾无德
色于人予贱且贫财不足以及人力不足以利物心窃
愧之某之请也故不忍辞虽然饥然后为之食渴然后
为之饮视人之饥犹已饥之视人之渴犹已渴之本吾
圣人之事佛氏最后入中国乃能得吾圣人遗意于道
卷五 第 11b 页 WYG1217-0042d.png
路辽绝之处天气炎歊之时为糜以待饿者为饮以待
暍者使行旅无饥渴之患虽吾圣人以已及人之心亦
不过推是心以往耳记之又岂为过乎某程氏子邑之
合阳人寺在庵南五里柏山之下其众曰某某某某云

  王干里洪氏始祖墓记

  王干里洪氏始祖府君之墓在其所居里中叶村之上
官道之傍按谱府君讳政始自睦之遂安徙今居今里
中数百家皆洪姓盖祖府君云府君之墓世次既远历
卷五 第 12a 页 WYG1217-0043a.png
年滋多萧茅筱簜蒙翳其上墓道茔域芜秽不治重以
埋葬侵陵几不可识十七代孙斌幼有至性每过墓下
辄重感伤至正六年十二月甲戌始克伐石甃砌列以
阶级聚土版筑缭以垣墙立表其上请记于予予惟人
之于其祖宗所以奉其祭祀守其坟墓者无所不用其
至苟或祭祀之不修坟墓之不保则亦何以子孙为哉
且人有一金之藏犹必谨而识之恐忘其处况祖宗体
魄之所存乎其于四尺之封表而异之当何如也又恒
卷五 第 12b 页 WYG1217-0043b.png
见中原士大夫家遭辽金之乱高曾之墓已有不可考
者而况十七世之远乎我辈幸生江南承平日久祖宗
坟墓无所遗逸子孙世守虽百世可也而况十七世之
近乎然则知其所在而不知所以守之其罪将有所归
矣若斌者岂惟举一家之废坠实流俗之轨范也予故
乐为书之使世之为人子孙者知所劝戒而益勉焉斯
记也岂特为洪氏设哉斌字节夫予为邑人郑某书者
婺源程文

卷五 第 13a 页 WYG1217-0043c.png
  凤亭里汪氏墓亭记

  婺源汪汇谓予曰汇之先自二十世祖徙居凤亭里十
三世而生念四府君至汇又八世矣府君之配曰程氏
墓在里中凤岭环岭左右皆其子孙之居以其墓之近
于家也昔者岁正之朝族人子弟会拜族长之家然后
以鼓乐前导省谒墓下还宴于家明日以次谒先世诸
墓遍而后止故坟墓无所遗失近年以来省墓之礼既
废坟墓之失随之矣凤岭之墓或创为宫室或开为道
卷五 第 13b 页 WYG1217-0043d.png
路或犯以犁锄五患几于备矣侵陵之祸至有不忍言
者汇之父子方谋于家图为兴复族兄梓闻之曰是亦
吾之志也乃合辞以告于族之长族长首助以钱力赞
其事然后遍告族之人闻者以喜侵者以愧于是宫室
以彻道路以塞犁锄不敢犯而侵疆尽复矣又惧久而
复有斯祸也围以垣墉周五十丈负土封之累石砌之
创屋四楹以为拜扫之所族人让德又建重门焉先生
幸赐之言使刻墓上俾吾万世子孙嗣而葺之无或废
卷五 第 14a 页 WYG1217-0044a.png
坠岂惟宗祊之幸实风教之幸也予闻葬者必诚必信
之道古之人封之若堂若坊若夏屋若斧者所以表而
识之欲其既坚且固久而不忘也坊墓之崩圣人为之
泫然流涕况于侵陵惊犯乎然非有拜扫之礼世次既
远不至于遗忘者几希矣故墓祭非古也自近世以来
莫之能废也然则汪氏之事其亦可书也矣予又闻往
年汪氏先墓有为盗所发者汇之祖天祐倾家以讨贼
又为人所侵敚者梓之高祖友义竭力以陈辞予故牵
卷五 第 14b 页 WYG1217-0044b.png
连书之以见汇梓此举其渊源有自况善善原其世亦
古之道乎汇之父名明初其族长名元伟于汇为族曾
祖云

  重修横山路记

  歙东南境接杭之昌化自昱岭关至郡城百里而远出
入山谷间无跬步夷旷者其间自小坑口至溪子里旧路
由溪下崎岖坑涧中厉揭二三十度行者以为病其险
绝处高则架木为栈低则叠石为塘修葺无时官民劳
卷五 第 15a 页 WYG1217-0044c.png
费至不可胜计会宋岳武穆王飞提兵过郡境至则溪
水大涨军不可前王命大众伐山开道由三岭出遂为
康庄且省其程三之一焉出其途者咸歌舞之盖二百
年于此矣独叶村之下地曰横山上倚悬崖下临深溪
号最险处国朝至元中讨平西坑寨之乱里人洪君声
甫杂木石为路取平正以通军马事出临时不能经久
梅潦侵齧渐致崩腐负者侧足而步乘者执辔而趋声
甫之孙节夫与其弟仲德季安谋鸠工选良伐山取坚
卷五 第 15b 页 WYG1217-0044d.png
层累而上如城如堵鳞比而成如砥如掌于是戴星步
月不择地而可履矣又于其傍筑亭以休行者而祀武
穆王其中予按武穆王以绍兴元年提兵讨杨么过此
故老相传军过岩寺镇夜宿人门外居民无有知者黎
明启户见㸑迹宛然方知王兵已过矣其持已律人有
大过人者盖古之忠贤天地因之以立极人物赖之以
有生者也开路之役乃其馀事然功在吾州比之秦渠
蜀堰历千万世而不可忘岂但见甘棠而思召伯也哉
卷五 第 16a 页 WYG1217-0045a.png
节夫举此于二百年之后使王之功绩因之而益著其
视世之修桥路徼果报者为不侔矣予惧王此遗迹国
史既所不书又复逸于郡志岁月滋久将遂无闻乃并
书之使节夫刻之道上不才名氏亦将托王以不朽也

  上清灵宝道院记

  谢君叔耕过玉言曰本真不天蚤岁孤及长羁旅江淮
闽蜀间险阻艰辛历万状久而后获归以至于此而无
有子也昔在大德五年尝走龙虎山中致谒太素凝神
卷五 第 16b 页 WYG1217-0045b.png
广道明德大真人是为嗣汉三十八代天师乞披度为
道士愿以城南居宅为道院节朔赞诵如宫观礼𨽻上
清正一万寿宫本真将终焉事下如请俾礼凝和宏道
玄妙法师刘公立中甲乙相传勿坠十一年道院成屋
凡百馀楹太清殿居中前则玉皇阁左右奉群真后重
屋以处徒众仪制略备赐上清灵宝道院为额乃割已
田五十一亩岁入租以称计者六百三十有六以供吾
徒而积其六之一有奇为缮葺备复命吾兄之子曰安
卷五 第 17a 页 WYG1217-0045c.png
老为吾后以奉先人烝尝所存田以亩计者六十有七
耳愿记诸玉惟三代以上天下无遗材士君子皆为有
用之学后世高见远识之士或不为世用辄相引去山
林藏遁而人遂指以为仙虽以子房之贤及其晚年且
谓欲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盖始显而终隐汉初天下
未定曹参得盖公之一言而齐以大治既隐者又为世
用是其清净合道明哲保身固非后人所可拟及然其
为学又岂必以捐绝世务而后为高哉今观是举既不
卷五 第 17b 页 WYG1217-0045d.png
畔吾先王之法又得以尽其师之教是可书谢君世居
新安祁门县叔耕字本真名其先君子讳及笃学有声
誉与秋崖吏部方公为同门友尝补太学生叔耕今年
七十一童颜儿齿行步如飞盖得于所养云

  龙兴观修造记

  老子设教清静无为而已秦汉以来乃有神仙解化飞
升之说至于正一之宗冠氅以为饰宫观以为居行符
水以救疾病设斋醮以祀天今惟其徒独盛于天下者
卷五 第 18a 页 WYG1217-0046a.png
以感应之机在人为易动祸福之语入人为已深也然
求精修不懈足以传其师之教而副世人之所祈请者
盖亦未之见也不老山龙兴观自昔高君景修以法箓
炼度为四方所尊信诛茅于此逮奚君岳卿得观额而
名之乡先达郢守罗公为之记遭宋末造鼎迁物改世
异事殊重以山高气寒风雨侵蚀檐颓壁压支柱不仆
而已至今住持提点元素冲妙真一法师陈君崇正乃
始有意兴复而加充拓十数年间心惟力悴铢累寸积
卷五 第 18b 页 WYG1217-0046b.png
克厎于成内外巨细靡不完好三清像玉皇像七星十
一曜像诸天神王像琼章宝藏饰以金碧光彩相射照
耀人目添甍易栋而加整饬则三清殿藏殿东西两庑
也其重建者为法堂为玉皇阁其创建者为东华楼为
屋十五间凡若干楹合修造之费钞以锭计若干米以
石计若干畚锸斧斤之役以日计若干出于已者十之
三化于人者七起皇庆元年壬子讫天历元年戊辰又
虑其久而将不继也裒田积榖置籍以稽出入立修造
卷五 第 19a 页 WYG1217-0046c.png
之局使其徒世守勿坏用心勤矣师字真空邑西人颀
然长身目光如漆诚意恳恳专事禳禬诸公贵人争相
迎致之用是有所树立盖予所谓精修不懈者因其谒
记略叙梗槩使刻之石若夫山川之胜沿革之故罗公
已著者此不复书

  怪松记

  新安在万山间植物最繁属县皆宜杉而歙独宜松山
颠水际青青不彫者皆松也然地奥气和松皆直干丛
卷五 第 19b 页 WYG1217-0046d.png
叶不异凡木故虽繁而不为人所称道郡城东出二十
里又折而北二里凿渠引溪水灌田曰丰堨头土人即
溪上为坛以祀社植松其傍为社木不记年数矣今存
者五株其西四株皱肤裂甲拥肿挛拳樛枝疏叶屈曲
槎牙与他松不类或一枝夭矫飞入云汉如虬龙上腾
云雾四起或一枝横出低垂掠地如飞鹰旋野狐兔在
目利爪方张或蟠结如车轮或曲折如矩尺远视之则
青山矗矗翠色照眼近视之张盖当逵横纵布顶四缘
卷五 第 20a 页 WYG1217-0047a.png
飞舞班荆而坐恍若箕踞岩下谽谺上耸藤蔓联络枕
石而卧则疑偃息高堂飞桷华榱蔽亏天日其东一株
枝皆下垂蓊郁葱茜又如卿云腾空飞鸾翔集予尝坐
卧其下不能舍去顷遭乱离庭户之外即如江海不见
此松四三年矣往来梦寐神游而赏识之至正十有四
年立冬之日与友人鲍以仁行视东庄复过其处相与
游衍咏歌如见故人情不能割语以仁曰此松以偃蹇
不材为世所弃故得置身寂寞之滨而免于斧斤之患
卷五 第 20b 页 WYG1217-0047b.png
同于予之出处且去吾家不一舍远所冀世道渐康四
方宁谧宾客过从或挽舟溯流或肩舆就陆时一过此
弹琴赋诗酌酒钓鱼与此松结岁寒之盟为莫逆之友
以尽馀年之乐实予之愿也以仁作而言曰先生此举
固斯松之幸矣他日庄中稍有赢馀当以其资筑亭松
下门人弟子日奉几杖来游来歌庶几昔人风乎舞雩
之兴又诸生之幸也可无一言以纪其事使之流传以
为佳话乎乃诵其本末使以仁书之
卷五 第 21a 页 WYG1217-0047c.png








卷五 第 21b 页 WYG1217-0047d.png








  师山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