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1217-000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师山集卷二       元 郑玉 撰

  论

  汉高祖索羹论

  以吾身而视天下则天下为重以吾亲而视天下则天
下为轻故君子之取天下当大变之来遇父母之难又
岂可不权其轻重而为之进退哉方天下乱离生民涂
炭以吾身犯锋镝之险蹈不测之渊为天下拯焚救溺
卷二 第 1b 页 WYG1217-0007d.png
者天下重于吾身也及亲陷贼庭危在顷刻则舍天下
以全吾亲者亲重于天下矣昔者汉楚之争会于广武
项羽置太公于俎上告高祖而杀之所谓危在顷刻者
也高祖于此所宜卑辞请降迎归其父然后以项羽既
弑其君又欲杀人之父以挟其子兴师问罪与之决胜
负于一战定成败于万全未晚也岂可大言无当索父
之羹以吾亲之重为天下之一掷哉向非项羽有妇人
之仁高祖无项伯之援则太公烹于俎上矣项羽既杀
卷二 第 2a 页 WYG1217-0008a.png
太公分羹高祖然后布告天下谓高祖不顾其父挟人
杀之而食其羹兴师问罪则高祖负杀父之名此身且
将无所容于天地之间又安能与之争天下哉项羽计
不出此反惑于为天下者不顾其家之言使太公幸而
获免高祖因之成事天下遂以高祖为得计索羹为名
言紊纲常之义失轻重之权矣使后世臣子怀必胜之
心忘君亲之难者未必不自此言发之也桃应问舜为
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舜视弃天
卷二 第 2b 页 WYG1217-0008b.png
下犹弃弊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
忘天下高祖当以此为法

  唐太宗论

  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古今之通
义帝王之常经也尧以天下与舜未闻舜以瞽瞍为辞
太王以国传季历未闻季历以太伯为解盖当天下离
乱之际苟德在已则起而应天顺人救民于水火之中
矣又奚暇让其父兄哉昔者隋炀暴虐无道盈于桀纣
卷二 第 3a 页 WYG1217-0008c.png
生民受祸甚于涂炭天下怨之过于寇雠于是盗贼蜂
起干戈林立诛隋之师不期而会然皆陈胜吴广之徒
未有商汤周武之比独太宗以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
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当时豪杰皆归心焉人之
议之则曰命世之才太宗之心亦必以高光自许是盖
汤武之亚矣众人之论固未尝及于高祖而高祖之志
亦不足以及于是也使太宗因天心之厌乱顺人心之
思治以天下之忧为一已之任义旗一举豪杰云蒸以
卷二 第 3b 页 WYG1217-0008d.png
之兴吊民问罪之师行放桀伐纣之事乘虚入关号令
天下数炀之恶而诛其身代炀之位而反其政然后用
汉太公故事尊其父为太上皇半年之间定天下而成
帝业身没之后位传于子前免挟父之名后免弑兄之
恶汤武之事复见于后世唐室之治可追于三代矣顾
乃拘拘于父子名分之间孜孜于详度论议之细不量
其父之才必欲强以天下之重言之而不从则劫其过
失訹以祸福及其义兵既举大事已集犹且自加殊礼
卷二 第 4a 页 WYG1217-0009a.png
至于九锡既不以征伐之事上同于汤武乃窃取禅授
之名下同于莽操亦不闻太宗之有一言何也盖太宗
才过于德识不逮志卒成骨肉之祸遂陷篡弑之名者
皆始谋之误也或曰高祖身为唐公职掌兵权非太公
之比使太宗而自举事则高祖必起而诛之矣今以史
考之太宗之初说高祖也高祖盖欲执而告之矣明日
复说之则以其言为大有理且曰今日破家亡躯亦由
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及裴寂问之则曰事已如此当
卷二 第 4b 页 WYG1217-0009b.png
复柰何正须从之耳观于此言太宗举事高祖又岂能
杀之哉况太宗之在当时天与之人归之使其父有瞽
瞍之暴顽母之助涂廪浚井且不能害之也况高祖乎
不肯逆天违人而害其子也必矣太宗之事千古之遗
恨也或者之言又岂足为太宗解哉

  张华论

  呜呼圣人既为经以定天下之常复为权以尽天下之
变于是经权相济若体用然而天下事无不可为者矣
卷二 第 5a 页 WYG1217-0009c.png
人君者天下之义主也义之所在天下共为之主矣苟
义去之匹夫而已岂得为天下之主乎人臣之事其君
幸而遭遇明哲固当尽职奉公竭忠事上守其常分毋
或凌犯不幸遭遇昏愚纵情暴虐肆行祸乱毒害生灵
倾危宗社为之大臣者则权之以义而有伊霍之事焉
人主尚尔况母后乎若曰君臣上下素有定分阶级等
威不可踰越拘俗儒之常谈守匹夫之小节坐视祸乱
至于危亡而莫之救则将焉用彼相矣吾读晋书于贾
卷二 第 5b 页 WYG1217-0009d.png
后之祸不能不深罪于张华焉夫华者晋室之大臣天
下之元老在武帝时即以文学才识名重一时议者谓
宜为三公盖朝廷取以为法宗社恃以为安四海之所
属望万民之所归心况惠帝戆騃国家大计独寄之大
臣者乎贾后专政淫乱暴虐诬元舅以谋反而杀之废
太后为庶人而幽之此大逆无道人神之所共怒王法
之所必诛苟不能讨祸乱必矣况贾后为妃之时戟掷
孕妾武帝尝欲废之具有诏旨张华苟能倡明大义废
卷二 第 6a 页 WYG1217-0010a.png
黜贾后正名定分以安反侧则太后可复储贰不致于
动摇国本既安天下自定此拨乱反正之道也顾此不
为而乃议曰太后党于所亲为不母于圣世宜依汉废
赵太后故事称武皇后居异宫此何言哉善乎董养之
言曰公卿处议至此天人之理既灭大乱将作矣及其
弑太后而覆殡之贾模裴頠谋欲废后华尚欲使模頠
调停劝戒谓不致大悖则天下未乱而已得以优游卒
岁不知何者谓大悖何时为大乱乎及其谋废太子刘
卷二 第 6b 页 WYG1217-0010b.png
卞请因太子入朝废贾后于金鄘城华犹曰天子当阳
太子人子也相与行此是无君父而以不孝示天下也
卒使太子幽废以死国本一摇天下遂乱孙秀之奸谋
以起赵王伦之篡逆以成驯致骨肉相残凶人乘间宗
社播迁中原不复是果谁之罪哉华之族灭身亡有不
足惜者矣呜呼华也昔者力赞平吴之策何其勇也今
者力沮废后之谋何其怯也盖华本庸人专于诗书名
物之间制度文为之末才不足以制变学不足以适道
卷二 第 7a 页 WYG1217-0010c.png
岂知天下之大义圣人之大用哉若华者所谓具臣而
已矣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华且未知所谓立安知
所谓权哉

  狄梁公论

  或问曰狄梁公唐之社稷臣也或者讥其事女主此说
然乎予曰不然也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且曰如
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且
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此孔子所
卷二 第 7b 页 WYG1217-0010d.png
以为圣之时也武照(音照)以一妇人灭唐篡位奄有天下
南面称制莫敢谁何此古今所未有之大变也革命之
际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辞而劝进者六万馀人方是
时也人心天理盖荡然矣岂复知男女内外之定位君
臣上下之大伦哉李昭德虽有姑侄相篡之言不过诡
计以夺武承嗣之权吉顼虽有请还庐陵王之语不过
为二张长保富贵之策不有梁公心在王室志复我唐
智识足以破其奸谋至诚足以折其诈伪忠言谠论足
卷二 第 8a 页 WYG1217-0011a.png
以沮其邪心婉辞曲意足以兴其善念卒还中宗又荐
张柬之等诛除奸恶以成反正之功则天下为周唐室
不复夺攘篡弑之祸兴诛讨征伐之事起矣生灵受祸
何时而已乎唐之宗社又岂复有二百馀年之血食哉
予尝谓梁公事女主复唐室一事合于圣人之时岂但
有不可讥议而已乎为斯言者多见其不知量也虽然
予于梁公犹有遗憾焉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七日
而诛少正卯孔子岂亟亟于诛戮者哉盖恐事机之或
卷二 第 8b 页 WYG1217-0011b.png
失而罪人之幸免也武照篡位至梁公薨十有七年矣
梁公入相亦三年矣方帝在房州犹惧相去悬隔万有
不密则害为成今帝已还东宫朝夕在侧左袒一呼其
有不应者乎顾乃迁延犹豫终于相位必待张柬之之
徒以终厥志梁公之薨已七十一岁所荐张柬之又年
八十馀矣使天不假之年则不几于失其事机乎况梁
公才识有过人者使其自为诛戮之际必有施为后日
决无五王菹醢之患矣抑此岂直梁公之失哉亦由当
卷二 第 9a 页 WYG1217-0011c.png
时教化不明纲常沦废不知武照之为贼而失诛讨之
义以至于此也传曰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
乃可服又春秋之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故陈恒
弑其君孔子请讨之惟恐后夫武照之所以贵于天下
与天下所以奉之者以其为唐室之后天下之母也今
武照改唐国号灭唐社稷废唐宗庙逐唐人主而篡其
位则是唐之贼矣又岂得复为天下之母乎在廷之臣
皆尝北面事之但知其前日为天下之母不知其今日
卷二 第 9b 页 WYG1217-0011d.png
为唐室之贼也何以言之武照之迁上阳宫也姚崇呜
咽流涕张柬之曰此岂公呜咽流涕时耶崇曰前日从
诸公讨奸恶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
夫以姚崇之贤犹以其为旧君在他人又安知其为贼
乎使当时在廷大臣有一人之识足以及此明其为贼
声罪而致讨焉纲常一明人心自振豪杰风起不旋踵
而诛之矣又岂使后世复有遗憾如今日之所云乎近
世胡氏数其九罪恨当时不即诛之后日不追废之可
卷二 第 10a 页 WYG1217-0012a.png
谓痛快的切矣然犹未正名其为贼也予故发明胡氏
之意正名武照之为贼使纲常之分大明于天下后世
母后有托以垂帘听政包藏祸心谋为不轨如武照之
为者其忠臣义士防微杜渐不俟终日当其未成也则
有以沮之若其既成也则有以诛之庶几篡逆之谋息
而祸乱之原塞矣故特于梁公责备焉

  读欧阳公赵盾许止弑君论

  余观左传所载皆鲁史旧文明白可信及丘明稍加檃
卷二 第 10b 页 WYG1217-0012b.png
括附以议论然后事迹泯灭是非乖谬春秋之旨始有
不可得而考者矣及公羊榖梁定为义例之说但有不
合则曰此圣人之微意也一切舍事实而求之空言使
圣人笔削之妙下同刻吏弄法之文而仲尼之志亦复
不可见矣然则春秋之不明三传蔽之也今以赵盾许
止之事观之经皆书弑初无不讨贼不尝药之文也自
左氏设为君子之言托为孔子之说二传从而和之赵
盾许止弑君之情始晦而诸儒议论之辞起矣去之千
卷二 第 11a 页 WYG1217-0012c.png
载卒未有能破其说者至欧阳子始评而议之真杰论
也然欧阳子以高才伟论不待考据本末二人者弑君
之情已不可遁矣以常情观之非考验事实證据明白
未易轻信而不疑也晋灵公欲杀赵盾盾乃谋弑灵公
遂使赵穿攻于桃园者情也谋既定则出奔以待其举
事既遂则复国以成其乱者迹也盾盖主谋穿特从之
尔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诛首恶也盾以其非亲弑
可以自掩欲争以苟免于是史狐对曰子为正卿亡不
卷二 第 11b 页 WYG1217-0012d.png
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所以为之辞而證其主谋乎
弑也况赵盾反国非惟不能讨贼既闻狐语之后又使
赵穿迎公子黑臀而立之情迹益彰露矣左氏但泥其
不越境不讨贼之辞而不察其非子而谁之语故谓狐
直以盾不讨贼而加以弑君之罪又从而托为孔子之
说惜其不能越境以免二传从之而奸臣贼子之情迹
始得以自讳而幸免矣许悼公疟饮太子止之药而卒
太子奔晋夫饮其药而卒则是进毒以鸩其父矣父死
卷二 第 12a 页 WYG1217-0013a.png
而奔则是弑君而避讨矣苟非其弑父死之后居丧即
位自有常礼岂有弃父之丧而奔他国者乎左氏因史
无弑父之文而有进药之语又从而推之曰尽心力以
事君舍药物可也于是公羊榖梁益得以肆其支离之
说而许止弑父之迹几泯矣余故曰春秋之不明三传
蔽之也程子曰以经證传之误以传补经之阙读春秋
者以是法求之其不合者寡矣

  赵苞论

卷二 第 12b 页 WYG1217-0013b.png
  君臣者天下之大义母子者一身之私亲以私亲而忘
大义固不可因大义而杀私亲岂人情也哉此赵苞所
以处其君与母之变而莫知所适从也夫寇之所以劫
制其母者以其子之为太守也太守之所以受制于寇
者以其身有守城之责而进退两难也当此之时以城
降寇而求生其母则为不忠以城拒寇而致杀其母则
为不孝为苞之计唯当对寇自杀使城守之责归之佐
贰破其挟制之谋绝其觊觎之念母在寇中遂为弃物
卷二 第 13a 页 WYG1217-0013c.png
一老妇人杀之何益寇必委而去之不求生其母而母
自生矣苞之死也岂不为全人哉惜乎苞知君臣之不
可相背而不知母子之不可相残遂致遽战而杀其母
也及观苞既葬其母即欧血而死则当时不死而遽战
者苞非爱其身也特出于仓惶急迫一时思虑之所未
及识见之所未至耳然母既死矣而苞死之则其死也
亦徒死矣惜哉

  李璀论

卷二 第 13b 页 WYG1217-0013d.png
  凡人处君亲之间当大变之际既不能两全其道则当
各尽其道而已若李璀者其有得于此乎方怀光之将
反也璀陈逆顺之理尽谏诤之道知其父之志决不可
移也则言于德宗使为之备见君恩之不可背及怀光
之败也则自杀以殉父见亲难之不可违观其言曰臣
闻君父一也但今日陛下未能诛臣父而臣父足以危
陛下故不忍不言虽当大变之际而粲然君臣之伦又
曰臣父非不爱臣臣非不爱其父与宗族也顾臣力竭
卷二 第 14a 页 WYG1217-0014a.png
不能回耳虽在大难之中而蔼然父子之恩及德宗问
其自免之策则对以俱死既不背其君又不遗其亲斯
为忠孝两全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岂不各尽其道哉
按免怀光一子死使收葬则怀光犹有后也璀之死可
无毫发遗憾矣致堂胡氏谓德宗欲全璀则宜预诏马
璲以怀光畔逆罪止其身念尝勤王特宥其子使怀光
父子知之则怀光必使璀勿死而璀亦可以不死矣以
愚观之虽有德宗之诏怀光之言璀必死而后已安肯
卷二 第 14b 页 WYG1217-0014b.png
托之以自免哉纵迫于君父之言暂焉不死此心其肯
安乎亦必死而后安也璀谓使臣卖父求生陛下亦安
用之者盖其本心也李泌谓使其不死则亦无足贵者
得其本心矣悲哉

  汉昭烈顾命论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其法固不同矣然圣人岂容
毫发置私意于其间哉亦曰与天下公之而已立子以
适三王不易之常经也然为天下得人则兼用官天下
卷二 第 15a 页 WYG1217-0014c.png
之法焉故太王舍太伯而立季历文王舍伯邑考而立
武王其欲天下乂安宗社不废则一而已汉有天下四
百馀年桓灵不道僭乱四起操丕父子遂篡帝位昭烈
以帝室之胄拥益州之众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遂定
君臣之分相与披荆棘犯霜露同死生共甘苦者十有
七年鞠躬尽力死而不已者皆为兴复刘氏也昭烈岂
为身谋孔明盖社稷之臣也今刘禅昏愚暗弱纵使伊
尹阿衡周公辅相亦必危亡而后已虽百孔明如之何
卷二 第 15b 页 WYG1217-0014d.png
哉此幸有说既曰兴复刘氏则凡高祖之子孙皆天下
之共主何必拘拘子禅嗣位而后为汉祀不绝哉为昭
烈之顾命宜曰朕与丞相所以经营天下者凡为兴复
刘氏也今天夺我志病不能兴嗣子可辅辅之如不可
辅则择刘氏之贤者而立之孔明王佐之才必有以处
此而刘氏之社稷复兴矣惜乎昭烈之识不足以及此
而乃言曰如不可辅卿可自取置孔明于嫌疑之地欲
用权而择贤则恐天下以昭烈之言而疑已欲守经而
卷二 第 16a 页 WYG1217-0015a.png
不变则苦刘禅之昏愚而不可有为终于天下三分不
能混一孔明既死刘禅卒就擒缚及其入魏屈辱百端
略无愧耻岂惟刘氏之宗社不嗣遂使高祖光武含羞
地下抱憾无穷古人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非但天不假
孔明以年不克终大事实由昭烈顾命失言后嗣非人
遂亡其国悲夫

  子陵不屈光武论

  士有间百世而始出屈万乘以自高举世谓之有道之
卷二 第 16b 页 WYG1217-0015b.png
士吾则曰洁身乱伦而已昔者严子陵与光武同游学
及帝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物色(原阙一页)






卷二 第 17a 页 WYG1217-0015c.png








卷二 第 17b 页 WYG1217-0015d.png




  通鉴

  纲目书曰徵处士周党严光王良至京师党光不屈义
亦见矣读者宜细玩之

  师山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