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a 页 WYG0600-058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五
  艺文一
  奏议附
   元
   论建学校疏        博果密
   臣等闻之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
   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古之王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b 页 WYG0600-0580d.png
   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盖自尧舜禹汤文武之
   世莫不有学故其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为后
   世所法降至汉朝亦建学校诏诸生课试补官
   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员三千
   儒学以兴此历代皆有学校之證也臣等今复
   取平南之君建置学校者为陛下陈之晋武帝
   尝平吴矣始起国子学隋文帝尝灭陈矣俾国
   子寺不𨽻太常唐高祖尝灭梁矣诏诸州县及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a 页 WYG0600-0581a.png
   乡并令置学及至太宗数幸国学增筑学舍至
   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学亦增生员其书算
   各置博士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
   君长亦遣子弟入学国学之内至八千馀人高
   宗因之遂令国子监领六学一曰国子学二曰
   太学三曰四门学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
   学各置生徒有差皆承高祖之意也然晋之平
   吴得户五十二万而已隋之灭陈得郡县五百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b 页 WYG0600-0581b.png
   而已唐之灭梁得户六十馀万而已而其崇重
   学校已如此况我堂堂大国奄有江岭之地计
   亡宋之户不下千万陛下神功自古未有而非
   晋隋唐之所敢比也然学校之政尚未全举臣
   窃惜之臣等向被圣恩俾习儒学钦惟圣意岂
   不以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人仕宦者常少
   而欲臣等晓识世务以任陛下之使令乎然以
   学制未定朋从数少譬犹责嘉禾于数苗求良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a 页 WYG0600-0581c.png
   骥于数马臣等恐其不易得也为今之计如欲
   人材众多通习汉法必如古昔编立学校然后
   可若曰未暇宜且于大都宏阐国学择蒙古人
   年十五以上十岁以下质美者百人百官子弟
   与凡民俊秀者百人俾廪给各有定制选德业
   充备足为师表者充司业博士助教而教育之
   使其教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为之讲解经傅
   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下复立数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b 页 WYG0600-0581d.png
   科如小学律书算之类每科设之教授各令以
   本业训导小学科则令读诵经书教以应对进
   退事长之节律科则专令通晓吏事书科则专
   令晓习字画算科则专令熟娴算数或一艺通
   然后改授或一日之间更次为之俾国子学官
   总领其事常加点勘务要俱通仍以义理为主
   有馀力者听令学作文字日月岁时随其利钝
   各责所就功课程其勤惰而赏罚之勤者则升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a 页 WYG0600-0582a.png
   之上舍惰者则降之下舍待其改过则复升之
   假日则听令学射自非假日无故不令出学数
   年以后上舍学生业有成就者乃听学官保举
   蒙古人若何品级诸色人若何仕进其未成就
   者且令依旧学习俟其可以从政然后岁听学
   官举其贤者能者使之依例入仕其终不可教
   者三年听令出学凡学政因革生员增减若得
   不时奏闻则学无弊政而天下之材亦皆观感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b 页 WYG0600-0582b.png
   而兴起矣然后续立郡县之学求以化民成俗
   无不可者臣等愚幼见于书闻于师者如此未
   敢必可行伏望圣慈下臣此章令诸老先生与
   左丞王赞善等商议条奏施行臣等不胜至愿
   (元史/本傅)
   国学议          袁 桷
   成周国学之制略见于大司乐其遗礼可法者
   见于文王世子三代而上详莫得闻焉汉武表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5a 页 WYG0600-0582c.png
   章六经兴太学至后汉为尤盛唐制微附益之
   而其制愈加详密今可考也宋朝承唐之旧而
   国学之制日隳至于绍兴国学愈废虽名三学
   而国学非真国子矣夫所谓三舍法者崇宁宣
   和之弊也至秦桧而复增之月书季考又甚于
   唐明经帖括之弊唐杨绾尝曰进士诵当代之
   文而不通经史明经但记帖括或投牒自举非
   侧席待贤之意宋之末造类不出此今科举既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5b 页 WYG0600-0582d.png
   废而国朝国学定制深有典学教胄子之古意
   倘得如唐制五经各立博士俾之专治一经互
   为问难以尽其义至于当世之要务则略如宋
   胡瑗立湖学之法如礼乐刑政兵农漕运河渠
   等事亦朝夕诵习庶足以见经济之实往者朱
   子议贡举法亦欲以经说会萃如诗则郑氏欧
   阳氏王氏吕氏书则孔氏苏氏吴氏叶氏之类
   先儒用心实欲见之行事自宋末年尊朱子之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6a 页 WYG0600-0583a.png
   学唇腐舌敝止于四书之注凡刑狱簿书金谷
   户口靡密出入皆以为俗吏而争鄙斥清谈危
   坐卒至国亡而莫可救近者江南学校教法止
   于四书髫龀诸生相师成风字义精熟蔑有遗
   忘一有诘难则茫然不能以对又近于宋世之
   末尚甚者知其学之不能通也于是大言以盖
   之议礼止于诚敬言乐止于中和其不涉史者
   谓自汉而下皆霸道其能词章也谓之玩物丧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6b 页 WYG0600-0583b.png
   志又以昔之大臣见于行事者皆本于节用而
   爱人之一语功业之盛何所不可殊不知通达
   之深者必悉天下之利害灌膏养根非终于六
   经之格言不可也又古者教法春夏学干戈秋
   冬学羽籥若射御书数皆得谓之学非若今所
   谓而止儒者博而寡要故世尝以儒诟诮由国
   学而化成于天下将见儒者之用不可胜尽儒
   何能以病于世哉(清容居/士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7a 页 WYG0600-0583c.png
   请作养人材以宏治道疏   叶 李
   臣钦睹先帝诏书当创业时军务繁夥尚招致
   士类今陛下混一区宇偃武修文可不作养人
   材以宏治道各道儒学提举及郡教授实风化
   所系不宜罢请复立提举司专提调学官课诸
   生讲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于太学以备录用
   凡儒户徭役乞一切蠲免(元史/本傅)
   乞增广国学生员状略    苏天爵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7b 页 WYG0600-0583d.png
   昔者世祖既定中原肇新百度知为治必资于
   贤者养贤必本于学宫至元七年初命中书左
   丞许衡为国子祭酒以教公卿大夫之子弟是
   时学徒未有定额其后政教既修学者寖广迨
   至仁宗增多至四百员然而近岁以来员额已
   满至使胄子无从进学殊非祖宗开设学校广
   育群材之美意(苏天/爵集)
   明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8a 页 WYG0600-0584a.png
   论太学疏         李 贤
   窃惟太学者天下贡士所萃乃育贤成材之地
   故天下之士所以贤所以材胥此焉出所以盛
   所以衰胥此焉系然则生民之休戚风俗之美
   恶国家之安危岂不皆关于此哉洪惟太祖高
   皇帝圣神文武平定天下定鼎金陵首崇是道
   方是之时宫殿城池未尽完也百府诸司未尽
   创也佛寺僧道未尽举也乃建太学于国宏其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8b 页 WYG0600-0584b.png
   规模极其壮丽凡所以教士之法戒士之条居
   士之所养士之具无不详审周密完备又虑表
   率之职实难其人务选天下学明行修望重海
   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归足以师表一代名盖
   一时者然后命为祭酒崇以师道以振文风以增
   士气其爱诸生如慈母之顾婴儿贵之若席上
   之珍恩惠极隆无以加尚于是天下之士入太
   学者居无不正习无不端衣无不具食无不足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9a 页 WYG0600-0584c.png
   无饥寒之乱心无邪僻之堕行其所事者治礼
   义明人伦穷修已治人之方务致君泽民之术
   故当时贤才俊杰之士济济辈出布列中外大
   纲一正万目毕张自古太平之盛未能或之先
   也易曰圣养贤以及万民其斯之谓与永乐初
   年驾临北京太学之设因元之旧凡百规制未
   暇增新洪熙宣德以来因仍未举至其教戒居
   养之道颓然废弛不遑介意师儒之职率皆庸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9b 页 WYG0600-0584d.png
   常学行荒疏无从矜式虽有遗规不过承虚名
   为具文踵因循应故事而已于是天下之士入
   太学者蔑教戒之严无居养之正置礼义为外
   物轻廉耻如锱铢使其人居官不过志于富贵
   而已尚何望其尊主庇民建功立业乎夫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居处所致无怪其然也呜呼天
   下之士修之于庠序坏之于太学贾谊所谓可
   为太息者也今陛下春秋鼎盛缵成大统凡一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0a 页 WYG0600-0585a.png
   举措不可不慎举所当举则天下之人莫不欢
   心措所不当措则天下之人莫不解体可不慎
   哉我国家建都北京以来有废弛而不举有创
   新而不措者所废弛者莫甚于太学所创新者
   莫多于佛寺举措如是臣以为舛矣然成事不
   说废者当举若重修太学极壮丽不过一佛寺
   之所费况佛寺无益于朝廷而太学实关于治
   体伏愿皇上兴废举坠乞敕该部计料兴工一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0b 页 WYG0600-0585b.png
   新太学作养人才重选师儒厚加眷注果能此
   道将见数年之后贤才济济文风大振生民于
   是乎安天下于是乎治我太祖养贤及民之效
   复见于今日太平之盛不期自至而国家社稷
   永享无穷之福矣臣性质凡陋无所知识偶有
   所见岂敢隐默冒干天听不胜惶汗之至(古禳/录)
   请广储书籍议       邱 浚
   臣按宋朝以文为治而于书籍一事尤切用心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1a 页 WYG0600-0586a.png
   历世相承率皆崇尚屡下诏书搜访遗书或给
   以赏或赐以官凡可以得书者无不留意然犹
   虑其或有非常之变每卷皆有副本分贮各所
   是以真宗时崇文秘阁灾而犹存太清楼之储
   徽宗设官提举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
   清楼一置秘阁其寓意深矣我朝不专设管阁
   官凡前代所谓省监皆归于翰林院专设官以
   司经籍图书名曰典籍国家所有古今载籍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1b 页 WYG0600-0586b.png
   在所掌又于国子监设典籍一员司太学所有
   经籍及板本之属臣考唐人谓人之博学曰行
   秘书而宋之评诗者亦曰胸中无国子监不可
   读杜诗凡书史之有讹舛者必校正之以监本
   则此二者乃自古贮经籍之所我朝馆阁之职
   凡前代所谓集贤院崇文院秘书省秘阁皆不
   复置惟于翰林太学置此二员今翰林院秘藏
   皆在文渊阁其典籍固有所职掌惟两京太学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2a 页 WYG0600-0587a.png
   典籍几于虚设臣闻永乐中太宗皇帝肇建北
   京敕翰林院凡南京文渊阁所贮古今书籍自
   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送京馀悉封识收
   贮如故则是两京皆有贮书也夫天下书尽归
   内府人家所有者盖亦无多其间多有人家所
   无者今幸犹存万一有所疏失则永绝矣今国
   家无事正天子崇儒右文之时忍使古圣贤垂
   世立教之言载道为治之具傅之千百年者一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2b 页 WYG0600-0587b.png
   旦有意外之变或至今而尽泯岂不贻千古之
   永叹哉臣请敕内阁儒臣将两京文渊阁书籍
   凡有副本于南京内阁及南北两监各分贮一
   本其无副本者将本书发下两监敕祭酒司业
   行取监生钞录给与人匠纸笔责令各堂教官
   校对不限年月陆续付本监典籍掌管如此则
   一书而有数本藏贮又各异所永无疏失之虞
   矣(文庄/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3a 页 WYG0600-0587c.png
   维持风教疏        谢 铎
   窃惟人伦风教所先人伦不可以不明也臣愿
   正祀典以究明伦之实仕途风教所系仕途不
   可以不清也臣愿重科贡以清入仕之途冗员
   风教之滥冗员不可以不革也臣愿革冗员以
   重京府之制捷径风教之羞捷径不可以不塞
   也臣愿塞捷径以澄国学之源臣愚近睹礼部
   尚书傅瀚等为地震事题准各该衙门条陈所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3b 页 WYG0600-0587d.png
   见臣知天下之事所当言者不止于此盖凡政
   本之蠹蚀官师之黩滥生民之困苦军士之疲
   困灾异之迭见边境之失宁是皆宗社安危之
   所关而朝廷宵旰所急者顾以启沃论谏各有
   攸司而出位言高尤在所讳惟是四者关风教
   学校之务也臣虽不才职专学校又岂容终于
   隐默而不一言之哉用是条列所见辄敢冒昧
   以陈惟圣明加之意焉天下幸甚斯文幸甚臣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4a 页 WYG0600-0588a.png
   不胜战慄待罪之至一日正祀典以究明伦之
   实臣愚窃惟学校之设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
   莫先于父子子虽齐圣不先父食奈何承讹袭
   故以颜曾思三子配飨于上而其父则皆列祀
   庑下冠履倒置有是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于阙
   里立庙祀叔梁纥而配以颜路曾晰孔鲤诸贤
   如先儒熊去非之说庶几各全其尊而神灵安
   妥矣人伦莫大于君臣殷之顽民犹不忍忘纣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4b 页 WYG0600-0588b.png
   奈何忘君事雠若吴澄者亲为有宋之遗臣腼
   然前元之官禄名节扫地何复言哉宜律以春
   秋大义罢黜从祀以从莽大夫之列庶几不掩
   其恶而人心惬服也此前一事人虽屡言而未
   见施行此后一事臣亦尝言而未蒙俞允臣非
   不知重复覼缕言之诚为可恨特以每当奉祀
   对越之际辄起频蹙不安之心心所不安又不
   得不发之言耳如蒙圣鉴乞敕礼部翰林院重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5a 页 WYG0600-0588c.png
   加考定使祀典以正人伦以明则所以维持风
   教者不浅二曰重科贡以清入仕之途臣愚窃
   惟科贡之设皆所以罗天下之贤才而用之也
   科举一途虽称得人奈何考试等官类皆御史
   方面之所辟召职分既卑学亦与称恩之所加
   势亦随之于是又以外帘之官预定去取或者
   多为防闲而实则关节内外相应悉凭指麾而
   科举之法日坏矣臣愚乞敕两京大臣各举部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5b 页 WYG0600-0588d.png
   属等官素有文行者取自上裁每布政司特差
   二员以为主考如往岁诸臣之所建白者庶几
   前弊稍革而真才亦可以渐得矣岁贡一途虽
   近有之但近来提学等官类从姑息试廪之初
   不以势听则以贿行不以济贫则以优老及其
   来贡之际又听其自乞愿为教职往往名为陛
   考而实则虚文上下相蒙迄无可否而岁贡之
   法益坏矣臣愚乞敕礼部将岁贡愿授教职者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6a 页 WYG0600-0589a.png
   先送翰林院国子监按月考试期年之间择其
   果通三场者方许陛考授以职事庶几前弊稍
   革而教官亦不至于甚滥矣凡此二者揆之人
   情格例未免窒碍难行臣窃反覆思之积弊之
   深如此必得出自宸断力加斡旋然后科贡可
   重仕途可清而所以维持风教者不外是矣三
   曰革冗员以从京府之制臣愚窃惟京国四方
   之极天下所视以为准则者也窃见顺天应天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6b 页 WYG0600-0589b.png
   实为京府大兴宛平江宁上元四县皆为附郭
   见今学校之设惟二府有之而四县皆未尝有
   盖虽统于所属辖实以府学之生徒悉皆四县
   之俊秀与其储养之滥不若选择之精之为愈
   也不然岂以京国首善之地而惜此一学校之
   官哉今天下附郡县分不拘多寡俱各有学其
   视京府实为冗滥臣愚请从顺天应天之制凡
   附郭一县例增廪膳十名随其县之多寡以为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7a 页 WYG0600-0589c.png
   增益上以府县教授兼领其事生员虽益而官
   不多庶几冗员稍革而风教之责亦稍重矣臣
   亦熟知今之为官者类喜添设而难于裁减殊
   不知增一官则增一官之费宽一分则民受一
   分之赐天下冗员之可减者宁止是哉四曰塞
   捷径以澄国学之源臣愚窃惟国学聚天下之
   英才而教育之皆所以备国家他日之任使也
   选之科贡犹恐未精近年以来大开捷径如纳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7b 页 WYG0600-0589d.png
   马纳粟之徒皆为其有资国用之缺殊不知得
   其利者未什一而受其害者已千百此岂盛世
   所宜有哉往年为因此辈不谙文理凡拨各衙
   门写本者俱以雇人艰难为辞日前流害其极
   如此如蒙省纳乞敕内府等衙门事例许令年
   月相应者送科写本亦令挂选出身庶几怨嗟
   少息而风教之地亦稍清矣臣固知国家养士
   不厌其多但𦂳要所在恩倖之滥进昏晓之杂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8a 页 WYG0600-0590a.png
   处殊亦可忧然则捷径之当塞者又宁止是
   哉(桃溪/净稿)
  孔庙从祀疏         程敏政
   臣闻古圣王之治天下必以祀典为重所以崇
   德报功而垂世教淑人心也故有功德于一时
   者一时祀之更代则已有功德于一方者一方
   祀之踰境则已然犹欲劝一时范一方而不敢
   轻议焉况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8b 页 WYG0600-0590b.png
  先师孔子有功德于天下万世天下祀之万世祀
   之则其庙庭之间侑食之人岂可苟焉而已必
   得文与行兼名与实副有功于圣门而无疵于
   公议者庶足以称崇德报功之意若非其人岂
   惟
  先师临之神不愿歆将使典模范者莫知所教为
   弟子者莫知所学世教不明人心不淑通于天
   下而施及后世其为关系岂特一时一方之可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9a 页 WYG0600-0590c.png
   比哉迩者言官欲出
  文庙从祀诸贤之有罪者诏礼部集议臣愚亦在
   预议之列疑其所言尚有未尽而议者相持惮
   于改作臣考之于书揆之于心不敢妄为异同
   谨画一条陈上渎圣览伏乞皇上丕显文谟主
   张斯道仍下集议采而行之一洗前代相沿之
   陋习永为百世可遵之典使世教有兴起之益
   人心得趋向之公其于治道未为无补一唐贞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19b 页 WYG0600-0590d.png
   观三十一年始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从祀
  孔子庙庭盖当时圣学不明议者无识谓释奠先
   师如诗有毛公礼有高堂生书有伏生之类遂
   为专门训诂之学为得圣道之傅而并及马融
   等行之至今诚不可不考其行之得失与义之
   可否而釐正于大明有道之世也臣考历代正
   史马融初应邓骘之召为秘书历官南郡太守
   以贪浊免官髡徒朔方自刺不殊又不拘儒者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0a 页 WYG0600-0591a.png
   之节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为梁冀草奏杀忠臣
   李固作西第颂以美冀为正直所羞即是观之
   则众丑备于一身五经为之扫地后世乃以其
   空言目为经师使侑坐于
  孔子之庭臣不知其何说也刘向初以献赋进喜
   诵神仙方术尝上言黄金可成铸作不验下吏
   当死其兄阳城侯救之获免所著洪范五行傅
   最为舛驳使箕子经世之微言流为阴阳术家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0b 页 WYG0600-0591b.png
   之小技贾逵以献颂为郎不修小节专一附会
   图谶以致贵显盖左道乱政之人也王弼与何
   宴倡为清谈所注易专祖老庄而范宁追究晋
   室之乱以为王何之罪深于桀纣何休则止有
   春秋解诂一书黜周王鲁又注风角等书班之
   于孝经论语盖异端邪说之流也戴圣为九江
   太守治行多不法惧何武劾之而自免后为博
   士毁武于朝及子宾客为盗系狱而武平心决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1a 页 WYG0600-0591c.png
   之得免则又造谢不惭先儒谓圣礼家之宗而
   身为赃吏子为贼徒可为世鉴王肃在魏以女
   适司马昭是时昭篡魏之势已成肃为世臣封
   兰陵侯官至中领军乃坐观成败及母邱俭起
   兵讨贼又为司马师画策以济其恶若好佞已
   乃其过之小者杜预所著止有左氏经傅集解
   其大节亦无可称如守襄阳则数馈遗洛中贵
   要绐人曰惧其为害耳非以求益也伐吴之际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1b 页 WYG0600-0591d.png
   因斫瘿之讥尽杀江陵之人以吏则不廉以将
   则不义凡此诸人其于名教得罪非小而议者
   谓能守其遗经转相授受以待后学不为无功
   臣窃以为不然夫守其遗经若左邱明公羊高
   谷梁赤之于春秋伏生孔安国之于书毛苌之
   于诗高堂生之于仪礼后苍之于礼记杜子春
   之于周礼可以当之盖秦火之后惟易以卜筮
   仅存而馀经非此九人则几乎熄此其功之不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2a 页 WYG0600-0592a.png
   可泯者以之从祀可也若融等不过训诂此九
   人所传者耳况其书行于唐唐姑以备经师之
   数祀之今当理学大明之后易用程朱诗用朱
   子书用蔡氏春秋用胡氏又何取于汉魏以来
   驳而不正之人使安享天下之祀哉夫所以祀
   之者非徒使学者诵其诗读其书将识其人而
   使之尚友也臣恐学者习其训诂之文于身心
   未必有补而考其奸謟淫邪贪墨怪妄之迹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2b 页 WYG0600-0592b.png
   自甘于效尤之地曰先贤亦若此哉其祸儒害
   道将有不可胜言者矣至于郑众卢植郑元服
   虔范宁五人虽若无过然其所行亦未能以窥
   圣门所著亦未能以发圣学若五人者得预从
   祀则汉唐以来当预者尚多臣愚乞将戴圣刘
   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八人褫爵罢
   祀郑众卢植郑元服虔范宁五人各祀于其乡
   后苍在汉初说礼数万言号后氏曲台记戴圣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3a 页 WYG0600-0592c.png
   等皆受其业盖今礼记之书非后氏则不传于
   世矣乞加封爵与左邱明等一体从祀则伪儒
   免欺世之名贤者受专门之祀而情文两得矣
   一
  孔子弟子见于家语自颜回而下七十六人家语
   之书出于孔氏当得其实而司马迁史记所载
   多公伯寮秦冉颜何三人文翁成都庙壁所画
   又多蘧瑗林放申枨三人先儒谓后人以所见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3b 页 WYG0600-0592d.png
   增益殆未可据臣考宋邢炳论语注疏申枨
  孔子弟子在家语作申续史记作申党其实一人
   也今庙庭从祀封文登侯在东庑申党封临川
   侯在西庑重复无稽一至于此且公伯寮愬子
   路以阻
  孔子乃圣门之蟊螣而
  孔子称瑗为夫子决非及门之士林放虽尝问礼
   然家语史记邢炳注疏朱子集注俱不载诸弟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4a 页 WYG0600-0593a.png
   子之列秦冉颜何疑亦为字画相近之讹如申
   枨申党者但不可考耳臣愚以为申枨申党位
   号宜存其一公伯寮秦冉颜何蘧瑗林放五人
   既不载于家语七十子之数宜罢其祀若瑗放
   二人不可无祀则乞祀瑗于卫祀放于鲁或附
   祭于本处乡贤祠仍其旧爵以见优崇贤者之
   意亦庶乎其名实相符而不舛于礼也一洪武
   二十九年行人司司副杨砥建议请黜扬雄追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4b 页 WYG0600-0593b.png
   崇仲舒太祖高皇帝嘉纳其言而行之主张斯
   道以淑人心可谓大矣然荀况扬雄实相伯仲
   而况以性为恶以礼为伪以子思孟子为乱天
   下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故程子有荀卿过
   多扬雄过少之说今言者欲并黜况之祀宜也
   然臣窃以为汉儒莫若董仲舒唐儒莫若韩退之
   而尚有可议者王通是也通之言行先儒之论
   已多大约以为僣经而不得比于董韩云尔臣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5a 页 WYG0600-0593c.png
   请断之以程朱之说程子曰王通隐德君子也
   论其粹处殆非荀扬所及若续经之类皆非其
   作然则程子岂私于通哉正因其言之粹而知
   其非僣经之人耳朱子曰文中子论治体处高
   似仲舒而本领不及爽似仲舒而纯不及又曰
   韩子原道诸篇若非通所及者然不免文士之
   习利达之求若览古今之变措诸事业恐未若
   通之精到恳恻而有条理也至于河汾师道之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5b 页 WYG0600-0593d.png
   立出于魏晋佛老之馀迨今人以为盛则固豪
   杰之士也今董韩并列从祀而通不预疑为阙
   典臣又按宋儒自周子以下九人同列从祀而
   尚有可疑者胡瑗是也瑗之言行先儒之论甚
   详大约以为少著述而不得比于濂洛云尔臣
   亦断之以程朱之说程子看详学记曰宜建尊
   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如胡瑗张载卲雍使
   学者得以矜式朱子小学书亦备载瑗事以为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6a 页 WYG0600-0594a.png
   百世之法臣以为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
   过瑗者矧程子于瑗之生也欲致之与张卲并
   居于圣贤之堂其没也乃不得与张卲并侑于
  宣圣之庙其为阙典甚矣况宋端平二年议增十
   贤从祀以瑗与焉若谓瑗无著述之功则元之
   许衡亦无著述但以身教之懿与瑗相望诚有
   不可偏废者考之礼有道有德施教于学者死
   则为乐祖祭于瞽宗乡先生殁则祭于社若通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6b 页 WYG0600-0594b.png
   瑗两人师道百世如新得加封爵使与衡同列
   祀于学宫最得礼意一自唐宋以来以颜子
   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坐堂上而颜子之父无繇
   曾子之父点子思之父鲤皆坐庑下考之礼子
   虽齐圣不先父食而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
   也夫
  孔子之所为教与诸弟子之所以为学者不过明
   此而已今乃使子坐于上父坐于下岂礼也哉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7a 页 WYG0600-0594c.png
   若以为此乃论傅道之功则自古及今未有外
   人伦而言道者纵出于后世之尊崇非诸贤之
   本意臣恐诸贤于冥冥之中必有不安于心而
   不敢享非礼之祀者臣考之元至顺三年尝封
   颜无繇杞国公谥文裕孟子之父孟孙氏亦尝
   封邾国公臣愚乞下有司于各处庙学如乡贤
   祠之制别立一祠中祀启圣王以杞国公颜无
   繇莱芜侯曾点泗水侯孔鲤邾国公孟孙氏配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7b 页 WYG0600-0594d.png
   享庶不失以礼尊奉圣贤之意臣又窃观圣学
   失傅千五百年至程朱出而后孟氏之统始续
   则程朱之先亦不可缺况程子之父大中大夫
   封永年伯程珦首识濂溪周子于属掾之中荐
   以自代而又使二子从游朱子之父韦斋先生
   追谥献靖公朱松临没之时以朱子托其友籍
   溪胡氏而得程氏之学珦以不附王安石新法
   退居于洛松以不附秦桧和议奉祠于闽其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8a 页 WYG0600-0595a.png
   官行已俱有称述臣愚乞将永年伯程珦献靖
   公朱松从祀启圣王使学者知道学之傅有开
   必先明伦之义不为虚文矣(篁墩/集)
   龟山先生从祀议      程敏政
   谨案诸儒从祀于
  孔门者非有功于斯道不可然道非后学所易知
   也必取證于大儒之说斯可以合人心之公窃
   考程氏遗书及朱子伊洛渊源录所载龟山杨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8b 页 WYG0600-0595b.png
   氏行状墓志碑文俱称其造养深远践履纯固
   温然无疾言遽色与明道程子相似方其学成
   而归程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然则是道也岂
   易言哉自两程子嗣孔孟不傅之统及门之士
   得以道见许者龟山一人而已盖龟山一传为
   豫章罗氏再傅为延平李氏以授朱子号为正
   宗文定胡氏亲承指授而春秋之传作南轩张
   氏上溯渊源而太极之义阐心学所傅悉本伊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9a 页 WYG0600-0595c.png
   洛使天下之人晓然知虚寂之非道训诂之非
   学词华之非艺龟山傅道之功不可诬矣崇宣
   之世京黼柄国跻王安石于配享位次孟子而
   颁其新经以取士士尊王安石为圣人不复知
   有
  孔子诵新经为圣言不复知有古训僭圣叛经凡
   数十年龟山入朝首请黜其配享不令厕
  宣圣之庙廷废其新经不令蠹学者之心术又请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29b 页 WYG0600-0595d.png
   罢纲运以收人心斥和议以张国势窜权臣以
   正邦宪培主德以崇治本竑议谠言虽不尽用
   然使天下之人知邪说之当息诐行之当距淫
   词之当放则龟山卫道之功亦不可掩或有疑
   其出处之际而少其著述之功则亦有可言者
   朱子谓龟山之出惟胡文定公之言最公曰当
   时若听用决须救得一半而文定亦曰蔡氏焉
   能浼之然则以出处见疑者未考之故也龟山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0a 页 WYG0600-0596a.png
   值洛学党禁之馀指示学者以大本所在体验
   之功转相授受而朱子得闻其指诀则见于何
   镐之书朱子于理一分殊之论称其年高德盛
   而所见益精则见于西铭之跋要之无龟山则
   无朱子而龟山之道非知德者殆未可轻议然
   则以著述见少者亦未考之过也又按元史至
   正二十一年因杭州路照磨胡瑜建言已将龟
   山与延平李氏文定胡氏九峰蔡氏西山真氏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0b 页 WYG0600-0596b.png
   俱加封爵列从祀以世变不及遍行天下此殆
   近于礼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者然则亲讲于
   龟山若文定私淑于龟山若朱张咸在侑食而
   近私淑于朱子若蔡真远私淑于朱子若许吴
   亦在侑食独其师有傅道卫道之功可以继往
   开来抑邪兴正者反不与焉揆之人心诚为阙
   典考大儒之定论参前代之过失实伸弟子从
   师之义慰后学向道之心以龟山跻于从祀直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1a 页 WYG0600-0596c.png
   合公言谨议(同上/)
   圣驾临幸太学谢表     林文俊
   伏以典礼更新百代仰大君之有作辟雍临幸
   四方占泰运之方隆载举旷仪聿光旧典欢均
   朝野庆洽天人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圣由天纵
   德与日新彝伦叙而五典以惇礼乐兴而百度
   咸正况兹首善尤在留神默契圣心大袪俗见
   谓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1b 页 WYG0600-0596d.png
  孔子称王本非礼宜正
  先师之名陋元人塑像为不经特遵皇祖之制别
   祠
  启圣聿明父子之伦配食先贤尽去公侯之号礼
   无僭渎道益尊崇顾兹典之鼎新烦至尊以贲
   重当薄海同文之日适践祚一纪之初乃涓令
   辰爰修盛事六龙捧御远戾止于胶庠万乘执
   圭亲奠释于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2a 页 WYG0600-0597a.png
  先圣崇儒重道稽古诹经喜溢章缝光流简册执
   豆笾以奔走乃有三氏之子孙圜桥门而听观
   奚止六馆之英俊瞻威颜于咫尺奉法语之丁
   宁建皇极以敷言斯其至矣观人文以成化是
   之谓乎臣等职忝师儒躬逢盛美幸睹大人之
   虎变愿先多士以骏奔赐坐而讲易书觉叨荣
   之已过教人必先忠孝誓图报于将来伏愿配
   乎天配乎地皇朝绵一统之图作之君作之师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2b 页 WYG0600-0597b.png
   天子介万年之寿
   途中申明学规事      湛若水
   臣惟太学贤关之地祭酒风教之首苟非德行
   道艺卓为儒宗则无以造就人才以辅圣治顾
   臣何人何以堪此拜命以来夙夜兢惕惧不克
   称以负大戾茫乎若涉渊水罔知津涯怅乎若
   适远道罔知要路且行且思求得其道及取监
   志反覆读之乃见圣祖神宗睿谕良规浩浩乎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3a 页 WYG0600-0597c.png
   其浑然示人约矣秩秩乎其灿然示人博矣如
   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引而伸之触类而
   长之以言乎教学之事备矣诸所见行有不容
   赘至于圣谕渊深不无未发之蕴良规寖久容
   有玩弛之虞臣伏睹求言之诏敢陈一得之愚
   谨条六事上闻一曰推圣学以明道术臣伏睹
   洪武十五年二月圣祖敕谕国学师徒有曰古
   今贤能首以学为本次特操持辅弼其所学斯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3b 页 WYG0600-0597d.png
   二事既行则善名于两间矣臣仰见圣祖之学
   与尧舜之精一
  孔子之博约傅说告高宗学古知行之说异世同
   符盖学也者知也操持也者行也知以觉之行
   以恒之圣学无馀蕴矣又本年六月新建国学
   成敕太学生有曰致师于是来生徒以受业期
   在育君子必履
  仲尼之道以助后嗣共安天下苍生今师徒皆至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4a 页 WYG0600-0598a.png
   若不敕以学道之志明以乱常之宪则恐养非
   君子用非贤人臣又仰见大哉皇言实开一代
   道学之源而太宗文皇帝幸学敕谕亦称太祖
   御筵讲书守帝王之心法继圣贤之道学臣窃
   惟圣祖之所谓道学者其志在于谦柔恭谨其
   道在于明伦理物其实在于孝弟忠信其用在
   于开物成务其蕴在于圣经贤傅其践履在于
   诚敬笃实由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平昜明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4b 页 WYG0600-0598b.png
   白非有索隐行怪高远难稽离于日用之常以
   为道也近时士异其习道德不一而风俗不同
   辞华之士类訾守礼之人虽有后辈萌蘖之时
   生不能胜夫风雨之摧折殊不知祖宗之重道
   学如此盖远宗先王非道不学非道不用之盛
   心也臣今论学或恐无徵不信请得以同司业
   率监丞博士六堂教官令诸生钦服圣训以道
   学为标的以知行为工夫以文艺为华彩以事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5a 页 WYG0600-0598c.png
   业为结果如木树之有根本而华实乃成则所
   养所用皆君子贤才昌而天下安矣一曰示大
   公以孚生徒臣伏睹正统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英宗皇帝敕谕北京国子监祭酒有曰南北诸
   生贫富不齐入监或一月或数月或一年二年
   即得拨诸司办事亦有遂出身者利之能移人
   也有坐监十馀年贫不得出身使之艰难嗟怨
   其宁忍乎又与诸司交通凡办事者一人有缺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5b 页 WYG0600-0598d.png
   干求拨补简帖动致一二十纸有势力者终得
   之借曰为势所逼何不执以奏师之所行如此
   何以表励学者又曰拨历事者必依资次不许
   搀越办事者亦须公当不许徇私但有私相嘱
   托辄便听从不奏闻者必罪不恕臣谨因圣谕
   而推之拨历一事为务甚小似无关于师道而
   师道之行不行于此焉系夫师道之不行由于
   生徒心志之不孚奔竞之不息夫心志不孚则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6a 页 WYG0600-0599a.png
   言语不信言语不信则教训不行奔竞不息则
   礼让不兴礼让不兴则教化不浃二者师道之
   疚也其故由于祭酒拨历自专而未尝示以大
   公之法也故人得以私干之士得以私疑之此
   心志不孚奔竞之所由起也臣请于拨历之时
   祭酒同司业召监丞博士六堂教官会集公所
   公同序拨先于诸生到监之日不徒序于壁而
   祭酒司业以至六堂教官又人各书簿以凭至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6b 页 WYG0600-0599b.png
   曰序拨如有请托干求者各官即密书于各簿
   本名之下监丞又明书于纪过之簿以为罚甚
   则钦依敕谕执奏是所谓示以大公之法也如
   此则心志孚奔竞息而教化行矣一曰立邻朋
   以励德业臣窃惟生员坐堂讲习有相亲薰陶
   之义已有定规退或放逸常情有所不免臣更
   欲于各生居同号舍者签立比邻十人为朋置
   为簿籍必使退堂之后出入相友德业相师作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7a 页 WYG0600-0599c.png
   事相法容止相观进退相度疾病相恤有无相
   济过失相规一人过恶发露九人连坐罚跪一
   人为善卓异九人连赏如此则进有公堂退有
   私居无非渐摩夹持之益若久行之士习当有
   变化一曰视生徒以恤病苦臣伏睹洪武十八
   年我圣祖颁降敕谕内一款饿死生员其罪当
   坐亲教之师金文徵诬言祭酒饿死监生祭酒
   本提大纲生员有疾亲教之师必当存问饮食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7b 页 WYG0600-0599d.png
   必书于簿疾重者以文上告药饵尤经有司失
   于存问饮食药饵不节或有伤生者罪坐亲教
   臣仰见圣祖爱养诸生之盛典而尤欲宽贷崇
   重祭酒之盛心也窃惟民胞物与痛痒相关况
   祭酒于诸生恩义兼重岂敢托于不知故公堂
   坐受请问跪拜义分之严也退而开谕委曲疾
   病存问恩礼之尽也二者并行而不悖然后师
   徒交孚而教训可行臣欲钦依圣谕生员有疾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8a 页 WYG0600-0600a.png
   令亲教先往问之甚则司业祭酒当临视之轸
   其饮食节其医药不幸而死则临敛之如例给
   具若亲教不往而祭酒闻知亦当率先自往以
   愧其心不嫌于违道干誉一曰慎升第以立劝
   惩臣伏睹洪武十六年学规内一款定生员三
   等高下定六堂师范高下又曰凡生员通四书
   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堂一年之上文理
   条畅者许升修道诚心堂坐堂一年半之上经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8b 页 WYG0600-0600b.png
   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又以坐堂实日
   多寡而升外此又有积分之法至为精密臣窃
   惟为师长者所以激励人心鼓舞士风不可无
   进退抑扬以寓劝惩此圣祖所以立三等之法
   也近来虽有季考专以文艺而勤惰贤愚混而
   不分臣欲于已拨六堂者虽不能一旦更张而
   于诸生或季考其文艺以验其心之精粗或于
   其坐堂疏数以察其学之勤惰或廉其行义观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9a 页 WYG0600-0600c.png
   其动止听其讲论以定其人之贤否而递升之
   其上等者堂长友长侍直有缺亦同司业博士
   六堂教官公推选之而其拨历迟速一依序壁
   先后次第如此则圣祖之良规不废而人心亦
   可劝惩士风庶乎可鼓动矣一曰署长材以备
   器使臣窃谓
  孔门之教同志于仁四科之贤因性成就故宋儒
   胡瑗教授亦分经义治事斋随其材而造之也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39b 页 WYG0600-0600d.png
   其教之必以德行道艺为本不必悖时反古举
   业德行合为一事凡其读书作文就宜收敛随
   处体认不至丧志以此立心涵养德性蕴之为
   德行发之为事业出之于言词皆是一贯此所
   谓二业合一之说也及其成也人各有长如四
   科之品其法每三岁各学之长副会府州县之
   正官即其所长而考核之为二等之法曰德行
   材能某长某事如德行则指为孝弟忠信之实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0a 页 WYG0600-0601a.png
   材能则别其水利兵农之长署于各名之下如
   今内外官府考语之制以上于提学提学官又
   集一等之长而考核之各署其德行材能如各
   学之制及有中举岁贡即以所署名下行能连
   达于礼部礼部以下两监其举人监生之在两
   监一年者祭酒司业据提学之所署又会监丞
   六堂之官而考核之各署其德行材能与监学
   应者随其材德而器用之不以枉其实虽终身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0b 页 WYG0600-0601b.png
   迁秩而所署随之如脚色之制署不尚实贿而
   容私后有败露者坐其署主若所署有功德显
   卓者亦连赏之如是则所用必所养所养必所
   用用得其贤贤得其用此不违今日科举之制
   而兼德行道艺之教不违今日考察之法而寓
   乡举里选之意异时稍渐复古亦扩充此意而
   尽之如此则贤才自兴善政自举风俗自淳其
   视时之徒以举业进身既入仕途无所用之判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1a 页 WYG0600-0601c.png
   为二段殊昧祖宗立法之意者其为得失大有
   径庭矣(本/集)
   选师儒以敦教化疏     谢存儒
   臣闻国家之休戚由风俗之盛衰关学校之崇
   替故古之明君知其弊之所由振其机括以转
   移之则俗尚正而治功可举矣臣窃见数年之
   间上下臣僚廉耻道丧名节不立以全身保位
   为贤以竭忠尽节为愚以峻刻集事为才以擎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1b 页 WYG0600-0601d.png
   拳曲跽为恭假公平而饰诈缘义类而徇私秘
   贪奸以示廉籍威权而毒众财贿交通于豪门
   虚伪矫罔于君上捷给者与之为能端庄者嫉
   之为僻礼义销亡风俗颓敝长此不革国何以
   昌凡此皆今日学校之政不修道义之实不著
   也夫太学者乃天下首善之地而风教之所由
   兴近世师儒仪范不立开导无方惟知勾校簿
   书不复专精德艺考课业仍其抄录计积分准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2a 页 WYG0600-0602a.png
   其班资监生则苟度岁时游玩博奕其幸而以
   学业自勤者则又揣摩剽窃以应时用僻裂轻
   艳理义支离不过假此以阶显荣其于立身行
   政曾未推行夫古之为学也将以正其性行明
   其经术而成其材能以待举任于上也故当其
   时为士者以廉耻节义自著礼逊公正自植或
   临危滨死甘蹈其节而不知悔者盖其学术素
   明而不疑乱于利害之私也今幸圣明烛知其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2b 页 WYG0600-0602b.png
   习俗之弊特命宪臣严加考选以新厥服此正
   善恶邪正之几安危治乱之由也臣愚以为宜
   因品择之馀敷求硕儒阐明正学开以仁义礼
   乐之实励以忠节廉耻之道以成周教人之法
   为课习登进之规必经明行修材能可任然后
   辨论其等差而命之秩或参以宋儒胡瑗教学
   苏州则程立经义时务二斋使各以其性之相
   近俾人之勉修学业朝夕讲明月朔则稽其勤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3a 页 WYG0600-0602c.png
   惰召而教之岁终则大会僚属考其学行之修
   明者奖劝激励之否则切责之三岁则论其贤
   者能者于朝以备任使学荒以亏者则罢归而
   斥之从役又以其法颁之天下使督学宪臣一
   以是为规则勿得即其浮词而信其实行有经
   术疏通而蔑弃礼义者则罢斥之不齿其行检
   端庄而学术疏浅者少待再校而论致太学以
   别议其任其分教天下须择学术通明性行端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3b 页 WYG0600-0602d.png
   洁者以典领之不使老钝无耻者参杂其间以
   坏士习如此则风俗自正而人勉于士君子之
   行平居则有羔羊正直之节立朝则有正色犯
   颜之风临难则有仗节死义之士礼义修行而
   民俗丕变太平之风此其基也(经世/编)
   乞定真儒从祀疏      魏时亮
   钦惟国家道化旁洽迄今逾二百年士之生于
   其间遵道遵路沦肌浃髓固无非间出之英若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4a 页 WYG0600-0603a.png
   求其足以克光昭代无忝人文在
  孔门则师心颜孟之傅在宋代可屈指周程之列
   实亦不数人耳是数人者天实生之所以助我
   国家之元化我明得之足以追蹑前代之真儒
   又今没世既久声实既孚遭逢明圣苟不一为
   甄进表扬卒使圣门乏昭代之贤而国家虚崇
   尚之典凡侑坐俎豆者徒以前代称盛焉则圣
   朝道化隐而不彰万世人心将有不满于今日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4b 页 WYG0600-0603b.png
   者矣盖我皇上当重熙累洽之后值圣作物睹
   之初先朝所未举者既有待于此时而新政所
   崇尚者又有关于风教恭睹英庙新政命举宋
   儒胡瑗蔡沈真德秀从祀
  孔庭孝宗皇帝初年亦特命考正庙庭从祀逮我
   先皇帝乃复进欧阳修等数人无非以重道崇
   儒帝王首务然皆不及我朝者因先后儒臣没
   俱未远而先皇帝复有少俟将来之旨正留待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5a 页 WYG0600-0603c.png
   陛下以光今日之新政耳臣愚伏考理学名臣
   名姓甚多均可师法若求其学有真得如臣所
   谓师心颜孟屈指周程者惟三人为最著耳臣
   伏见河东薛瑄馀姚王守仁近该言官题请从
   祀该礼部覆议薛瑄则曰励志圣贤之学修为
   多实践之功潜心濂洛之傅造诣得精微之蕴
   意虽不专于注述而片言只简动示楷模心虽
   不系于事功而伟节恢猷皆可师法实禀乾坤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5b 页 WYG0600-0603d.png
   之间气足称昭代之真儒至于王守仁则曰质
   本超凡理由妙悟学以致良知为本独观性命
   之原教以勤讲习为功善发圣贤之旨当时亲
   炙者咸乐依归迄今私淑者莫不尊信是亦百
   年之豪杰一代之儒宗也审如是则二臣显昭
   代之人文真圣门之羽翼可以并列宋儒侑食
  孔庙盖无疑矣独有生于薛瑄之后而崛起守仁
   之先者臣又得一人焉臣愚谨案岭海陈献章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6a 页 WYG0600-0604a.png
   志圣学于壮年会心体于自得舞雩默契见勿
   忘勿助之真万古日星沛仁义江河之用学已
   造于至乐诚已足以动人故充养完粹来彭韶
   之荐章忠孝具陈动宪皇之亲览罗伦定交贺
   钦师事在姜麟则称为活孟子在章懋则称为
   第一流乃若去支离而全不测之虚灵即日用
   而见鸢鱼之飞跃尤能迥迈与弼追蹑濂溪是
   以风动广南师范天下有臣如此与薛瑄王守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6b 页 WYG0600-0604b.png
   仁后先相望焉信名世之大贤理学之深造圣
   明涵濡之功至此可为甚盛而上天生材之美
   至此可为独优矣乃今薛瑄王守仁伏蒙圣旨
   钦依下詹事府等衙门会议逮今数月回奏未
   闻岂皇上崇儒之盛美可虚而二儒心得之真
   传可泯耶夫薛瑄已经昔时公议一考可知若
   王守仁者破除俗学独契本真悟
  孔氏之微言发后贤之未发良知与性善同功求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7a 页 WYG0600-0604c.png
   仁与万物为体虽其少年之豪迈有闻要亦横
   渠之皋比勇撤而顾可终掩之哉至于学守仁
   者之谬则固非守仁之过矣顾道旁之舍成之
   则难众言之淆宜折诸圣伏乞催集公议取自
   圣裁但宜专责詹事府总集多官之论汇为一
   帙进览然后议事有纲复奏有日至于陈献章
   则素行毫无可訾而所学纯乎自得仍乞敕令
   一并将献章学行撰拟以闻昔学士何文渊编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7b 页 WYG0600-0604d.png
   修某某等撰议大儒之学至今与大儒名论并
   传彼宋末陈光之禁万世罪之于晦庵元定何
   与焉故由今之世虽间有口谈儒学而行不掩
   言者然不可举一废百而尽疵天下之正学也
   又不可由今议昔而并弃已往之真儒也昔人
   谓读书未到康成末敢高议汉儒若知道学圣
   儒者苟非身与颉颃实难评议邹智有言乾坤
   谁执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8a 页 WYG0600-0605a.png
  仲尼权便敢删从己酉年盖谓献章之诗无敢轻
   意删定而况三儒之学又谁敢轻意轩轾其间
   乎倘蒙皇上轸念古今真儒难得此三儒者实
   万世光我国家人文之会务速集朝议断自圣
   心早正从祀之规大慰明时之望则上可彰道
   化之隆下可开来学之盛前可绍往古之追崇
   近可成圣朝之盛典而天下万世人心鲜有不
   心悦而诚服者矣(明奏疏/类抄)
钦定国子监志 卷五十五 第 48b 页 WYG0600-0605b.png
 
 
 
 
 
 
 
钦定国子监志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