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30917a 页
卷十 第 1a 页 0427-004.png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十悲五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御注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
 变法则惑是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王弼曰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
 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感众心
 矣
 刘仲平曰国之大者治之若烹小鲜而已
卷十 第 1b 页 0427-005.png
 何也取其不烦扰尔
 鱼小则易于溃烂民弱则易于烦扰烹小
 鲜者待其自熟治大国者任其自治经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奸静而民自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陆佃曰盖鬼神者无以休止安定则出而
 为祟古之人以道莅天下者则鸟兽鱼鳖
 至于咸若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是以无灵
 响也
 王元泽曰民不扰则得尽其性民尽其性
卷十 第 2a 页 0427-006.png
 则天地之和应而万物无不遂矣故鬼亦
 安其处而不能为神也人鬼殊道而每至
 于相干者阴阳之气有戾而交失其所故
 灵物得乘衅矣
 天下虽大治之在道道常无为而任自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以道莅天下也故
 阴阳之气无戾人鬼各安其处所以其鬼
 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
 唐明皇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谓鬼歇灭而
卷十 第 2b 页 0427-007.png
 无神但有其神而不见怪以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
 刘进喜曰神者效验灵也非此鬼无灵效
 但人君用道鬼乃福祐于人不能伤害于
 物
 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圣人不伤民也唯
 圣人不伤民故天地之和应人鬼各遂两
 不相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御注以道莅天下者莫之为而常自然无
卷十 第 3a 页 0427-008.png
 攻战之祸无杀戮之刑是之谓不伤民当
 是时也神与民两不相伤而德交归焉神
 无所出其灵响也诒尔多福而已故曰其
 神不伤民民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
 而已夫何伤之有
 此章欲人君以道治天下莫之为而任自
 然故幽明各安其位人神不相杂𢭦而德
 交归焉帝尧之时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夏
 后之世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此帝王无为
 而治天下也
卷十 第 3b 页 0427-009.png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河上公曰治大国者当如江海居下流不
 逆细微也
 王弼曰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
 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大国下
 流也
 吕吉甫曰知以道治其国固不伤其人矣
 而不知所以交天下者则己虽不伤人而
 有伤其人者矣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
卷十 第 4a 页 0427-010.png
 下之交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乃所
 以交天下而保其人之道也
天下之交
 王弼曰天下所归会也
 唐明皇曰下流者谦德也大国当下流开
 纳则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
 王弼曰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王元泽曰当以雌静受物
牝常以静胜牡
卷十 第 4b 页 0427-011.png
 河上公曰阴胜阳者以安静不先求也
以静为下
 王弼曰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
 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
 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舒王曰交者众人之会能处众人之所恶
 则天下之动莫不归之矣故曰天下之交
 牝者盖天下之交交于牝而已盖牝常以
 静胜牡以静为下故静为君而常处于下
 则足以胜牡矣故曰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卷十 第 5a 页 0427-012.png
 吕吉甫曰盖天下之交牝而牝常以静胜
 牡而所以胜者由以静为下故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王弼曰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小
 国则附之
 顾欢曰夫大国谦以虚则小国悦以服服
 之是为取彼小国也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河上公曰此言国无大小能执谦畜人则
 无过失也
卷十 第 5b 页 0427-013.png
 王弼曰大国纳之也
 卢裕曰取其容己也
 唐明皇曰大取小以为臣妾小取大以为
 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唐明皇曰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吕吉甫曰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则
 所谓或下以取之也下以取之者言大之
 于小宜若可以无下而下之者以取之故
 也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则所谓或下
卷十 第 6a 页 0427-014.png
 而取之者也下而取之者言小之于大不
 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
 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
 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
 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
 者保其国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河上公曰大国不失下则兼并小国而牧
卷十 第 6b 页 0427-015.png
 畜之
 成玄英曰大国所以用谦者更无馀意故
 不过欲兼爱畜养小国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刘进喜曰小国用柔者更无馀心不过欲
 入大国之中慕德接事
 唐明皇曰大国执谦德而下小国者不过
 欲兼畜小国为臣妾小国贽贡赋以下大
 国者不过入事大国为援助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卷十 第 7a 页 0427-016.png
 刘仁会曰恃大恐自高故特以为戒也
 舒王曰盖以小事大者人之易以大事小
 者人之难唯其人之所难故老子以大者
 宜为下
 吕吉甫曰今大者下小小复下大两者各
 得其所欲则其有不取之者乎取之者言
 得其心而不失之之谓也然则大者小者
 莫不宜为下而独曰大者宜为下何也小
 而不能下大非徒不能取大国而亦祸灾
 及之矣则不嫌于不宜故曰大者宜为下
卷十 第 7b 页 0427-017.png
 而已
 大者奄有四海君临万方其势崇高其位
 尊极失于盈满尤宜谦下刘子曰天道下
 济而光明江海善下而为王故山在地中
 为谦王侯以孤寡为损此章言交邻国之
 道以谦下为本故国无大小皆当用谦然
 大者恐恃以自高尤当谦下故特戒云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
 刘仲平曰奥者至深之居徼者一隙之边
卷十 第 8a 页 0427-018.png
 以言乎道之妙则喻以奥以言乎道之粗
 则喻以徼言妙则知徼之为粗言徼则知
 妙之为奥
善人之宝
 唐明皇曰善人知守道者昌故常宝贵之以
 为用也
 王元泽曰善人之所宝圣人则体之矣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知道之可贵者善人
 也宝者贵重之意道之为宝者精气神是
 也夫精者身之本保其精而不荡则形全
卷十 第 8b 页 0427-019.png
 专其气而不暴则体充守其神而不散则
 真全三者混而为一此道所以为善人之
 宝也
不善人之所保
 唐明皇曰保任也不善之人不能宝贵至
 道及其患难即欲以身保任于道自求免
 尔
 莫非道也善人求之足以至于善不善人
 之所保倚也谓遭患逢急能自悔卑下则
 足以免于罪
卷十 第 9a 页 0427-020.png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
之有
 孙登曰夫言之可以夺众货之价尊行之
 可以加众人之上夫道之出口淡乎无味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岂华辞以
 悦百姓之耳饰行以曜万物之目哉
 陆佃曰言风波也行实丧也然而美之尚
 可以市尊行之尚可以加人又况道者万
 物之奥乎此古之人所以用斯道觉斯民
 也而一民觉焉则虽以至宝充满法界以
卷十 第 9b 页 0427-021.png
 用施者其功莫之胜也故曰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顾欢曰树君立辅论道经邦欲以率道天
 下教化不善人也
 杜光庭曰四海之大万有之富厥初生民
 不可无主故立天子以牧之天子者尊事
 上帝父事于天母事于地谓之天子一人
 不可以广治置百官之长有三公焉书云
 其惟三公论道经邦三公谓太师太傅太
卷十 第 10a 页 0427-022.png
 保
 温公曰立君以司牧其民置辅以师保其
 君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御注君子之守修身而天下平天子三公
 有璧马以招贤而不务进道以修身则舍
 己而徇人失自治之道矣不如坐进此道
 者求诸己而已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故民
 从者如归市
 舒王曰立天子置三公虽有合拱之璧先
卷十 第 10b 页 0427-023.png
 乘驷马足以迎贤者之来而不如坐进此
 道而已
 王元泽曰天子三公以化民为己任有道
 则天下将自宾璧马所以招贤为政之大
 者也虽得贤而已不能进道则民犹不服
 故未若不求乎外而进道之要也
 此三家说璧马以招贤
 吕吉甫曰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拱璧以先
 驷马所以享于上者礼之恭币之重者也
 然不如坐进此道以道之为天下贵虽坐
卷十 第 11a 页 0427-024.png
 而进之过于恭礼重币也天子三公所以
 坐而论道者不过此而已
 此说璧马所以享上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顾欢曰古之所以贵宝此道者其意何耶
 问其所由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已免邪故为天下贵
 御注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古之人所以
 求之阴阳度数而未得者求在外故也恶
 者迁善愚者为哲此有罪所以免欤道之
卷十 第 11b 页 0427-025.png
 善救者如此故为天下贵传曰天下莫不
 贵者道也
 吕吉甫曰求以得则所谓善人之宝有罪
 以免则所谓不善人之所保也唯其如此
 此所以为天下贵而古之人所以不得不
 贵也
 此章言物皆出于道道为天下贵利而行
 之者善人也故曰求以得保而任之者众
 人也故曰有罪以免以道无所不用故为
 天下贵
卷十 第 12a 页 0427-026.png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御注道之体无作故无为无相故无事无
 欲故无味圣人应物之有而体道之无于
 斯三者槩可见矣
 刘进喜曰为无为修道业也事无事见道
 相味无味达道理
 无为者道之常无事者道之真无味者道
 之淡此三者皆道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卷十 第 12b 页 0427-027.png
 御注大小言形多少言数物量无穷不可
 为倪大而不多小而不少则怨恩之报孰
 睹其辨圣人所以同万有于一无能成其
 大
 王元泽曰以直报怨者事也以德报怨者
 德也事则吉凶与民同患故种种诸法一
 不可废若夫德则不见有物安得怨乎如
 上三事体道者也方其体道故当如此尔
 举怨而以德则知无所不用德
 曹道冲曰报怨以德仇雠便绝报怨以怨
卷十 第 13a 页 0427-028.png
 相报无尽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纂微曰此重诫也难易大细者则上之大
 小多少也夫是非美恶怨怒恩德皆生于
 微渐无不始于易而终成难初于细而后
 成大今使图度其始易之时则于终无难
 矣营为初细之日则于后无大矣若乃谋
 难于已难为大于已大则怨怒深而祸乱
 积将欲释难解纷不亦难乎
 祸患之机藏于细微发于常人之所忽及
卷十 第 13b 页 0427-029.png
 其著也虽知者不能善其后是以怨之作
 也必于易细而图为之则无怨矣书曰怨
 岂在明不见是图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御注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
 以突隙之烟焚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
 以无水难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无
 火患天下之事常起于甚微而及其末则
 不可胜图故圣人蚤从事焉
 疏曰作起也此叠上文原祸难之所起难
卷十 第 14a 页 0427-030.png
 事必起于易欲令于易而图之大事必起
 于细欲令于细而去之其类寔繁不可具
 举故以天下总之尔
 杜光庭曰防祸于未兆绝患于未萌慎之
 至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御注为之于小故能成其大乱已成而后
 治之不亦晚乎
 唐明皇曰前明凡人常为难大之事故令
 图而去之此明圣人不为难大之事故能
卷十 第 14b 页 0427-031.png
 成其尊大
夫轻诺必寡信
 成玄英曰此起喻也诺然许也寡少也夫
 轻易许诺于人者必少有信实也
 杜光庭曰解杨无贰命仲由无宿诺古人
 美之记曰与其有诺责宁有己怨
多易必多难
 唐明皇曰轻诺许人必寡于信动作多易
 后必多难
 成玄英曰此答喻也夫轻易为罪必招重
卷十 第 15a 页 0427-032.png
 大之殃
罗什曰轻而不修报之必重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御注祸固多藏于微而发于人之所忽圣
 人之应世常慎微而不忽故初无轻易之
 行而终绝难图之患凡一体无故也
 王弼曰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
 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惟其难于细易故终无难大之事
 刘仁会曰虑而后动终无悔吝圣人犹尔
卷十 第 15b 页 0427-033.png
 况非圣乎
 此章上三事体道也故报怨以德是图为
 于易细之时终无难大之事非体道圣人
 孰能如是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杜光庭曰夫生性安静嗜欲未萌就而守
 之执持为易
其未兆易谋
 唐明皇曰言人正性安静之时将欲执持
卷十 第 16a 页 0427-034.png
 令不散乱次虽欲起心尚未有形兆谋度
 绝之使令不起并甚易尔
 王元泽曰戒在事物之先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唐明皇曰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绝之者
 脆则易破祸患初起形兆尚微将欲防之
 微则易散尔
 吕吉甫曰其脆易破则不可使至于坚其
 微易散则不可使至于著物皆然心为甚
 通诸其心则天下国家无难矣
卷十 第 16b 页 0427-035.png
 王元泽曰救于已然之始所谓治之于未
 乱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严遵曰未疾之人易为医也未危之国易
 为谋也萌芽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祸易忧
 也何以效之曰任车未亏童子行之及其
 倾覆也颠高堕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
 也一指摩之及其为飞鸿也奋翼凌云罾
 缴不能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卷十 第 17a 页 0427-036.png
里之行始于足下
 御注有形之类大必滋于小高必基于下
 远必自于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圣人见端而思未睹指而知归故不为福
 先不为祸始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唐明皇曰此言患生于微而成于著喻如
 合抱之木始生如毫毛之末此明自性而
 生也九层之台起于一篑之土此明积习
 而成也千里之远行始于举足之下此明
 远行不止也则天下之事诚以细微为始
卷十 第 17b 页 0427-037.png
 而人多忽之遂成患本故举三喻以證上
 文
 杜光庭曰人之所以不防患国之所以不
 慎微祸形而务除乱成而务理此皆失之
 远矣毫毛至于合抱自小而成大也累土
 成于层台自下而为高也千里始于举足
 自近而及远也世之人但见合抱之木层
 台之高千里之远方欲以执柯以伐之聚
 锸以坏之驰骛以追之劳亦云甚祸不可
 救亦犹倚市门而长啸终乱晋朝萌沙鹿
卷十 第 18a 页 0427-038.png
 以贻祅几倾汉室默识远鉴所宜留神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唐明皇曰为谓营为也执谓执著也言人
 不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而更有所
 营为于性分之外执著于尘境之中故必
 祸败而失亡也
 吕吉甫曰为之于未有则是不为为之也
 治之于未乱则是不治治之也已有而为
 之欲成而反败之已乱而治之则执之欲
 固而反失之也
卷十 第 18b 页 0427-039.png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御注圣人不从事于务故无败不以故自
 持故无失胜者规度而固守之去道愈远
 矣能无败失乎
 吕吉甫曰是以圣人为之于未有则我因
 无为也故无败治之于未乱则我固无执
 也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御注中道而止半涂而废始勤而终怠者
 凡民之情盖莫不然故事常几成而至于
卷十 第 19a 页 0427-040.png
 败
 吕吉甫曰民之从事常在既有之后故至
 于几成而败之以不知其本故也
 凡民从事至于几成而败者以不慎厥终
 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御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始惟一时乃
 日新施之于事何为而不成
 唐明皇曰慎其终末常如始从善之心则
 必无祸败之事
卷十 第 19b 页 0427-041.png
 吕吉甫曰使知大生于小高起于下远始
 于近慎终如始岂有败事哉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
 御注欲利者以物易己务学者以博溺心
 夫岂足以造乎无为圣人不以利累形欲
 在于不欲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故不贵难
 得之货不以人灭天学在于不学缉熙于
 光明而已故以复众人之所过道之不明
 也贤者过之况众人乎复其过而反之性
卷十 第 20a 页 0427-042.png
 此绝学者所以无忧而乐
 陆佃曰损金于山投珠于渊弃极真之宝
 绝穷巧之伎夫是之谓欲不欲忘其仁义
 遗其礼乐弃已陈之糟粕投既腐之土梗
 夫是之谓学不学
 王元泽曰不欲之欲非无欲也欲在于不
 欲尔故不贵难得之货而已民饱食暖衣
 性所不免欲此而已不为有欲而离性之
 后更贵难得之货此乃愚民迷妄失本已
 远故也故圣人欲不欲以救其迷而反之
卷十 第 20b 页 0427-043.png
 性不学之学非无学也所学在于不学尔
 以复众人之所过故也众人逐末多事圣
 人以不学之学救其过而反之道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卢裕曰辅佐也人生而静物之性也以无
 欲无学辅佐万物之自然使各遂其性而
 不敢为
 杜光庭曰俗学曼衍难复于无为多欲纷
 纶必迷于正性圣人令学不学以敦素欲
 不欲以恬愉渐窥正道之光用辅自然之
卷十 第 21a 页 0427-044.png
 性不贪难得之货不务过分之能自败而
 反成慎终其若始察微防害复于易持之
 安国所以晏宁身所以贞固然后可拟古
 之善为道尔
 陆佃曰欲不欲至于无欲学不学至于无
 学则可以祐神而相天故曰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祐神者以已之神祐万物之
 神相天者以已之天相万物之天
 鸟兽固有群矣草木固有立矣自生自化
 自形自色万物既已自然圣人于此辅之
卷十 第 21b 页 0427-045.png
 夫何为哉非乱其经也非逆其情也因其
 有生辅之以全其生因其有形辅之以全
 其形有虞之命官以上下草木鸟兽有夏
 之懋德鸟兽鱼鳖咸若此章言圣人图难
 于其易故持于安静之时所谓为之于未
 有制于脆微之际所谓治之于未乱举三
 事以为喻欲早良图以杜后艰无为而无
 败无执而无失始终皆慎岂有败事乎圣
 人不欲以静绝学无忧辅物自然之性以
 体无为之道然后复易持之安终无难图
卷十 第 22a 页 0427-046.png
 之患矣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御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古之善为
 道者使由之而已反其常然道可载而与
 之俱无所施智巧焉故曰愚三代而下释
 夫恬惔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屈折礼乐
 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
 将以明民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
 王弼曰明谓多见巧诈散其朴也愚谓无
卷十 第 22b 页 0427-047.png
 知守真顺自然也
 温公曰去华务实还淳反朴
 曹道冲曰民智则生奸民愚则反朴
 明者明民以其智也非以明民所谓不以
 智治国也愚者智之反也将以愚之使民
 去智反朴忘是非绝美恶同乎无知无欲
 矣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舒王曰夫圣智者国家之利器也言古之
 善为道者不以圣智示人欲使人无知无
卷十 第 23a 页 0427-048.png
 欲而愚之也故庄子曰上诚好智而无道
 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夫弓弩毕弋
 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钩饵罔罟罾笱
 之智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
 智多则兽乱于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
 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
 每每大乱罪在于好智
 愚则无知智则多诈民多智诈巧伪滋生
 所以难治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卷十 第 23b 页 0427-049.png
 卢裕曰舍道任智大伪生焉伪生于下智
 出于上上下相蒙为害大矣
 唐明皇曰以用也贼害也人君任用多智
 之臣使令理国智多必作法法出则奸生
 令下则诈起国家所以滋昏而为国之贼
 也曹参守法而汉以之安商君变法而秦
 以之弊故上经云智慧出有大伪是也
 苏子由曰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
 上下交相贼矣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卷十 第 24a 页 0427-050.png
 唐明皇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淳德之
 士使偃息蕃魏弄丸解难自然智诈日薄
 淳朴日兴人和则年丰故国之福也
 刘仲平曰不以智治国者开天者也以智
 治国者开人者也开天则顺顺则行其所
 无事其政所以不严而治开人则凿凿则
 失于太察其民所以不淳而缺故曰以智
 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新说曰尧舜之智在于不遍物禹之智在
 于行其所无事不遍物则不察物以为明
卷十 第 24b 页 0427-051.png
 行所无事则不凿物以为利则可谓善用
 智者也若夫老子所谓不以智治国者则
 在于存之然后民利百倍
知此两者亦楷式
 河上公曰两者谓智与不智也常能知智
 者为贼不智者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
 唐明皇曰任智诈则害于人任纯德则福
 于国人君知此两者委任纯德之臣是以
 为君楷模法式
 吕吉甫曰知此两者非特施之于治国而
卷十 第 25a 页 0427-052.png
 已而于身亦楷式而未尝违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河上公曰玄天也能知治身治国之法式
 是谓与天同德也
 唐明皇曰玄深也妙也人君常知所委任
 是谓深远玄妙至德也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御注玄者天之色常知楷式而不用其智
 则与天合德深不可测远不可穷独立于
 万物之上物无得而耦之者故曰与物反
卷十 第 25b 页 0427-053.png
 矣
 刘仁会曰玄德难测故曰深无往不备故
 曰远弃智任愚故曰与物反也
 玄升而入小而与物辨故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御注顺者天之理乃至大顺者去智与故
 循天之理而已庄子曰与天地为合其合
 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惟若
 愚若昏所以去智
 顾欢曰虽于俗为反而于道为顺
卷十 第 26a 页 0427-054.png
 此章言密用其道使民由之而不知无巧
 诈之智还朴素之纯能知此以为法是深
 远玄妙之德去智而循天之理矣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十  




卷十 第 26b 页 0427-05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