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30887c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26-004.png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六悲一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御注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于道则无德
 之可名别于德则有名之可辨仁义礼智
 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
 乎此故列于下经
 王元泽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各得于
 道故谓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则德之全也
 德未尝异道而有其德者尝至于自私而
 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实浑乎
卷六 第 1b 页 0426-005.png
 而为一而四者之名应世而殊号吾莫知
 其异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虽然
 德者得也能无失乎哉唯以无得为德而
 德乎不德则可谓至矣是体道者也非有
 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注物得以生谓之德同焉皆得默与道
 会过而不悔当而不自得也是谓不德孔
 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以有德
卷六 第 2a 页 0426-006.png
 王弼曰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
 执无用故能有德
 谷神子曰上德不德与道同也
 德者得也得道之谓也上德之人与道同
 而无得心是以有德清静经曰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智不谋
 至仁无亲所谓不人不物不谋无亲者不
 德也不德则至矣所以为德之上经曰上
 德若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卷六 第 2b 页 0426-007.png
 御注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成玄英曰未造其极故称为下执德不忘
 故称不失
 苏子由曰圣人从心所欲不踰矩非有意
 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
 不失盖仅自完尔而何德之有
 谷神子曰下德不失德德得也
 下德者散道以为德也故蹩躠为仁踶跂
 为义摘僻为礼以凿为智虽名不失德去
 道也远是以无德
卷六 第 3a 页 0426-008.png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御注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
 也
 唐明皇曰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
 无为而无为者至矣
 王元泽曰上德无为然亦无所事为而德
 自足
 曹道冲曰德之上者本自无为非故造无
 为之念也
 吕吉甫曰上德无为非故无为也率得之
卷六 第 3b 页 0426-009.png
 自然而实无以为也
 顾欢曰言上德之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其迹不彰故曰无为为既无迹心亦
 无欲故曰无以为
 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为之美但含孕淳
 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
 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吕吉甫曰下德不知出此而为之故不能
 不有以为也夫德无以为足矣而且有仁
卷六 第 4a 页 0426-010.png
 焉则是为之也
 下德之人不思则不得不行则不至是以
 既不至于无为而又势当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御注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
 无以为
 河上公曰兼济无偏其仁无上故言上仁
 也为之者为仁恩也功成不居事遂不宰
 无以执为
 舒王曰仁者有所爱有所亲也唯其有所
卷六 第 4b 页 0426-011.png
 亲爱则不能无为矣其下者可知也
 王元泽曰仁乃善之长德之别名既别于
 德则是为之也然圣人之仁尽性而足不
 俟于作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事能
 无为乎
 唐明皇曰义者裁非之谓谓为裁非之义
 故云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
 而有以为此则心迹俱有为也
卷六 第 5a 页 0426-012.png
 杂说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羲皇也上仁
 为之而无以为尧舜也上义为之而有以
 为汤武也上义下德也或曰汤武大圣人
 也谓之下德可乎曰圣人之所同者心也
 德之所以有上下者时也大圣人者易地
 则皆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严君平曰虚无无为开道万物谓之道人
 清静因应无所不为谓之德人兼爱万物
 博施无穷谓之仁人理名正实处事之宜
卷六 第 5b 页 0426-013.png
 谓之义人谦退辞逊恭以守和谓之礼人
 此五者皆可道也陈迹也非至至者也至
 至者一尚不存安有其五
 吴筠曰礼智者制乱之大防也道德者抚
 乱之宏纲也然则道为礼之本礼为道之
 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
 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车服以礼
 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
 而忘道德者所谓有容饰而无心灵虽乾
 乾夕惕而天下弊矣
卷六 第 6a 页 0426-014.png
 仁者施之而已义则择所施之宜者也未
 责所报也礼则施报矣来而不往非礼也
 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施报之义也行礼于
 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攘臂
 者攘除衣袂以出臂也春秋之时一言之
 不雠一拜之不中两国为之暴骨则攘臂
 而仍之尚其患之小者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御注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至
卷六 第 6b 页 0426-015.png
 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为则近乎义故
 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饰以礼故失
 义而后礼至于礼则离道滋远所失滋众
 矣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
 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
 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而争
 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唐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
 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
 故道衰而德见德失而仁存仁亡而义立
卷六 第 7a 页 0426-016.png
 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于
 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于浇漓之日非
 愚则诬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
 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
 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纂微曰忽道德仁义而专以礼教为用者
 岂非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若乃尊道德
 仁义而兼用礼教者是礼之上也则何往
 而不治哉
 忠则不欺信则不妄庄子曰至德之世实
卷六 第 7b 页 0426-017.png
 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虽有忠
 信而不知至于用礼则玉帛交驰施报相
 望擎跽曲拳辞让谦卑徒为貌恭而已其
 心未必然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
 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天下乱矣
 太上言礼为(缺文)
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
取此
 吕吉甫曰忘仁义绝礼学遗智慧而志于
 道德之大全是之谓去彼取此
卷六 第 8a 页 0426-018.png
 道德厚实也礼智华薄也是以大丈夫去
 彼礼智之华薄取此道德之厚实此大丈
 夫所以备道而全德此章主道之本而言
 也仁义礼智而道之失也上德者与道同
 也故不德也以退仁义宾礼智而志于道
 德之厚实非真大丈夫不能取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陆佃曰入于一道将得出于一道将失一
 者有无之界也列子曰一者形变之始
卷六 第 8b 页 0426-019.png
 自今言古谓之昔昔者指天地之后而言
 也经曰道生一于物为精古昔得一者天
 地神人物是也上下幽明虽则不齐得乎
 一则未始不齐故下文云其致之一也一
 者本也
天得一以清
 顾欢曰天者纯阳之气得一故轻清于上
地得一以宁
 顾欢曰地者纯阴之质得一故安静处下
神得一以灵
卷六 第 9a 页 0426-020.png
 河上公曰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王元泽曰神谓鬼神之神灵者神之散也
谷得一以盈
 郭象曰谷川谷也谷川得一故能泉源流
 润溪壑盈满
 王元泽曰一之为一无乎不遍故谷虚而
 能应者一存乎中也
 陆佃曰虚者谷之体盈者谷之用
万物得一以生
 张君相曰有识无情总号万物同禀一道
卷六 第 9b 页 0426-021.png
 以得生成
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御注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致一则不贰
 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一
 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得
 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偶之者故
 确然乎上者纯粹而不杂隤然乎下者静
 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一则不
 昩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穷万物
 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制众故
卷六 第 10a 页 0426-022.png
 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侯王虽
 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清地之
 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他求而
 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之一也
 王元泽曰一者不二在彼在此其所谓一
 其体常一无有别一故唯一能致一不可
 以他致一也一之为义天下之至精唯精
 故能神神则尽之矣而神之为德常在一
 也
 侯王以寡统众以得一故为天下正易曰
卷六 第 10b 页 0426-023.png
 天下之动正夫一而止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御注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发
 则无以载发泄也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
 无所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
 则精气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
 变失一以灭故也灭者生之息惟正也能
 御万变而独立乎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
卷六 第 11a 页 0426-024.png
 贵高将不足以自保能无蹶乎蹶者上之
 仆
 王元泽曰一之为一无乎不在欲言其理
 辞不胜穷且以人形言之凡人初生精为
 之本因精集神体象斯具精之既丧形毙
 神离或德或形其理无二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御注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所
 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之
 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卷六 第 11b 页 0426-025.png
 孙登曰九重之台起于累土百仞之高元
 乎一篑以况尊贵卑下为基
 王元泽曰水于五行其数为一而趍下不
 争阴阳之情也知此道者虽居贵高而不
 忘基本故居位也安犹体神而存精则神
 常存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
非乎
 御注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
 称知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蹶其
卷六 第 12a 页 0426-026.png
 以此乎
 顾欢曰孤是无父之称寡者偏丧之名不
 谷者不善也谓非物宗不能总众之辞凡
 此三者皆人之所贱而侯王自以为称岂
 非以贱为本乎非者详问之辞言侯王以
 孤寡不谷自目明其以贱为本
 王元泽曰一于数至少而为万物本故知
 本在于贱知贱乃真贵也
故致数舆无舆
 御注自高以胜物自贵以贱物强而不知
卷六 第 12b 页 0426-027.png
 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世而
 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至
 所以无誉
 唐明皇曰数字作上声誉字作舆字说曰
 数舆则无舆轮辕为舆本数贵则无贵贱
 下为贵本辕为舆本当存辕以定舆贱为
 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为本
 故致此数舆之谈也
 王元泽曰数字作入声舆字为誉字说曰
 知一者以贱为本而内韬至贵故世不得
卷六 第 13a 页 0426-028.png
 而贵亦不得而贱苟为己而数致称誉岂
 真誉乎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人乘时
 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常一是
 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子曰所
 恶执一者为其执一而废百也不欲琭琭
 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圣不能及此是
 谓上德
 河上公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
卷六 第 13b 页 0426-029.png
 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
 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尔
 王元泽曰玉石体坚而一定不能曲变非
 谓一也若夫万变而常一则真一矣故玉
 琭琭贵而已矣不能贱也石落落贱而已
 矣不能贵也老氏既明一义恐不悟者执
 一不变坚如玉石则失一之理矣夫唯体
 一者一贵一贱其德如水方圆枉直应物
 无穷而不离于一故不得而贵贱以一无
 贵贱故也此篇义最奥密难言今粗明纲
卷六 第 14a 页 0426-030.png
 领而已盖道生一一则德之全体于物则
 几于道者是也
 此章以一为宗夫一者天下之至精天地
 神物贵贱动植咸得一以生成太上恐人
 执一而不知变又终之以不欲如玉石者
 坚如玉石则失一之理矣窃以太上之道
 始以鍊精为基本次以全神为妙道若基
 本不立则道无由生故以一为基本犹精
 而全神也终之以玉石者恐人执于鍊精
 不能养神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
卷六 第 14b 页 0426-031.png
 惟精神俱鍊与道合真矣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