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30875c 页
卷五 第 1a 页 0425-144.png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五墨十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
 杜光庭曰上清有雌一之道又有三奔五雌
 之法皆柔弱其志和静其神以致长生也
为天下溪
 王元泽曰溪以下资纳流通守雌则能以虚
 静受一切法而不滞于物故曰为天下溪
 雄动雌静至人知其动而不逐于动常守
卷五 第 1b 页 0425-145.png
 静而不离于真则以静为下道来归己如
 水流入深溪故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吕吉甫曰溪之为物受于谷而输于江海
 受之而不拒输之而不积物之能通而无
 迕者也能通则常德不离矣
 王元泽曰常德分定而不迁道之在我者
 也不离者一于性分内而不外
复归于婴儿
 王元泽曰婴儿含和守一欲虑不萌性之
卷五 第 2a 页 0425-146.png
 本真浑而未散德厚之至乃同于初若然
 者可名于大矣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
 之心
 雌主柔静婴儿骨弱筋柔其气不暴欲虑未
 萌其德不迁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也
知其白守其黑
 王元泽曰黑者北方之色静不足以言之
 圣人建一切法非守黑则无以为本相彼
 春夏发于玄冬此其验也
为天下式
卷五 第 2b 页 0425-147.png
 吕吉甫曰白于色为受采于物为明于行
 为金于数为四黑于色为不受染于物为
 晦于行为水于数为一知白守黑不受万
 物之染若晦若水终之于抱一抱一则能
 曲能枉能洼能弊故可以为天下式
 白者明白也于物不染黑者默默也于数
 为一至人知其明白而默默守一天下是
 则是效故为天下法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吕吉甫曰为天下式无往而非一则常德
卷五 第 3a 页 0425-148.png
 不忒矣不离者不离其故处而已而未必
 能不忒不忒则不差矣
复归于无极
 吕吉甫曰婴儿之为物专气致柔不失其
 一体之和而已复归于无极则婴儿不足
 以言之也
 罗什曰忒谓爽失也若能去智守愚动与
 机合德行相应为物楷式显则成行隐复
 归道道本不穷故成无极一是智慧无极
 二是慧命无极
卷五 第 3b 页 0425-149.png
知其荣守其辱
 杜光庭曰荣尊荣也辱卑辱也人君富有
 八极君临九围是尊荣也自称孤寡不谷
 是卑辱也
为天下谷
 舒王曰知其荣守其辱则守之以谦虚而
 善应故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刘仲平曰谷者能虚能应能容能受故常
 德乃足
卷五 第 4a 页 0425-150.png
复归于朴
 苏子由曰不知而不为不若知而不为之
 至也知雄守雌知性者也知白守黑见性
 者也知荣守辱复性者也诸妄已尽处辱
 而无憾旷兮如谷之虚物来而应之德足
 于此纯性而无杂故曰复归于朴
 松灵仙曰足充足也复者反归也朴者真
 本也始自知雄终乎守辱三行既备为道
 之要又如虚谷罄无所容所以常道上德
 于是乃足故得反归真空与道合体故云
卷五 第 4b 页 0425-151.png
 复归于朴
 草木之蕃也为荣其谢也为辱人之所以
 为荣辱者亦若是而已至人知荣而不居
 去华而归根常守卑辱处众人之所恶不
 能累亦虚而已故为天下谷谷虚而受应
 而不藏德至于此则至矣尽矣不可以有
 加矣故曰常德乃足朴者道之全体复归
 于朴乃能备道夫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
 称故抱朴而天下宾复归于朴则无极不
 足以言之所谓无名之朴也朴虽小天下
卷五 第 5a 页 0425-152.png
 莫能臣然则守雌守黑守辱足矣安用知
 雄与白与荣哉盖守之以为母知之以为
 子守之以为经知之以为变也
朴散则为器
 御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者道之散也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随其
 器而用之
 钟会曰朴道也守则为质朴之道散则为
 养人之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卷五 第 5b 页 0425-153.png
 御注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人以
 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
 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微知
 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唐明皇曰含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
 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
 人用之则为群村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苏子由曰圣人既归于朴复散朴为器以
 应万物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长亦因其
卷五 第 6a 页 0425-154.png
 势之自然虽制而非有所割裂也
 曹道冲曰制度之大者无裁割之迹
 原此章之义以常德为本若守其常必以
 知之为变也故知雄守雌而其德不迁知
 白守黑而其德不差知荣守辱而其德乃
 全至是则非特复归于婴儿也无有穷极
 与道同体夫道亘古今而常存德与道同
 斯可谓之常矣此道之真以治身也其馀
 以用天下则各因其村而使焉故曰大制
 不割
卷五 第 6b 页 0425-155.png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臧玄静曰将是方将欲是辄欲谓人方将
 辄欲力取天下有为治之
 王元泽曰取者取物是其有我为者造作
 是其有为有己有为之人方且存乎忧患
 之间而何暇治人乎
 苏子由曰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万物
 归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为之也
 因万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取而为之则
卷五 第 7a 页 0425-156.png
 不可得矣
 舜避尧之子非所谓力取天下也无为而
 治非所谓有为治天下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御注制于形数囿于方体而域于覆载之
 两间器也立乎不测行乎无方为之者败
 执之者失故谓神器宰制万物役使群动
 必有不器者焉然后天下治故曰上必无
 为而用天下
 庄子曰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
卷五 第 7b 页 0425-157.png
 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
 去汝鄙人何问之不豫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温公曰为之则伤自然执之则乖变通
 天下神明之器不可以力为而固执之万
 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
 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
 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

卷五 第 8a 页 0425-158.png
 御注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日月之往来
 或煦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羸若五
 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役于
 时而制于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能不
 累于物而独立于万物之上独往独来是
 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器而
 有馀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于前必
 随之于后如形影之不舍或煦之使温而
 不知吹之者已至如寒暑之相生知强而
卷五 第 8b 页 0425-159.png
 已则羸弱有时而来知载而成则隳废应
 手而去此皆造化之大情朝暮之常态事
 势之相生不得不然也则安可以为而执
 之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河上公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
 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
 则天下自化矣
 陆佃曰圣人之于天下因之而不为任之
 而不执是以去甚慈也去奢俭也去泰不
卷五 第 9a 页 0425-160.png
 敢为天下先也此三者所以取天下也
 此章言天下不可以力取不可以有为若
 容力取又岂知圣人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乎治以有为又岂知圣人无为而治天下
 之道乎故为之者必败执之者必失是以
 圣人知八法之反复去三事之过分治国
 则历祚延长修身则长生久视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苏子由曰圣人用兵皆出于不得已非不
卷五 第 9b 页 0425-161.png
 得已而欲以强胜天下虽或能胜其祸必
 还报之楚灵齐泯秦始皇汉孝武或以杀
 其身或以祸其子孙人之所毒鬼之所疾
 未有得免者也
 大臣者以道事君也若以兵强天下是佐
 主以非其道也以道佐人主者尚不以兵
 强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所以然者以
 其事好还报而已以道服天下则天下莫
 敢不服若抗兵加彼则杀人之父者人亦
 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所谓出
卷五 第 10a 页 0425-162.png
 乎尔反乎尔者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御注下夺民力故荆棘生焉上违天时故
 有凶年诗曰绥万邦屡丰年绥万邦则人
 和矣人和则天地之和应
 农事废田不修故荆棘生焉杀戮多伤和
 气故必有天灾农废于前灾随于后必有
 凶荒之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吕吉甫曰果者尅敌者也敌而尅之造攻
卷五 第 10b 页 0425-163.png
 自鸣条朕哉自亳尅敌之谓也出于不得
 已非特以取强也
 果者胜之辞也成汤胜夏而有惭德之言
 归亳而有临渊之惧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是果而勿强
 吕吉甫曰果而勿矜其能果而勿伐其功
 果而勿骄其势果常出于不得已是乃果
 而勿强之道也如果而矜其能果而伐其
 功果而骄其势则是果于强非果于不得
卷五 第 11a 页 0425-164.png
 已者也
物壮则老
 王元泽曰盛极则衰物理必然古有当此
 祸者秦是也
 物之用壮由兵之恃强物壮则衰兵强则
 败
是谓不道
 御注道无终始不与物化
 王元泽曰体道者兼万变而不居一物故
 无壮老之意
卷五 第 11b 页 0425-165.png
不道早已
 吕吉甫曰凡少则壮壮则老物之情也道
 也者贵于守柔以为强乃所以久而不殆
 者也若以兵强天下则是弃柔而用壮壮
 而必老则物而已岂道之所以物物哉故
 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得道者能却老
 而全形老则不道也亦犹兵强则败岂合
 道乎既不合道岂能久存故曰早已此章
 戒人臣以道佐主不可以兵强天下也道
卷五 第 12a 页 0425-166.png
 贵柔服不用兵强若以兵强取胜犹物壮
 则衰老岂道也哉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温公曰兵愈佳则害人愈多
 纂微曰夫好饰戈矛铠甲以为服玩者是
 尚不善之器
 佳饰也祥善也佳兵者坚甲利兵也兵凶
 器也所以为不善之器不当修饰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卷五 第 12b 页 0425-167.png
 御注吉事有祥兵凶器也故曰不祥兵戢
 而时动有道者耀德不观兵故不处
 舒王曰佳兵者坚甲利兵也兵凶器也所
 以为不祥之器前篇言之已详万物无有
 不被其凶害者故恶之有道者以慈为心
 故不处
 兵者凶器动则万物尚恶故有道者必无
 处此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顾欢曰左阳也阳道主生故平居则贵之
卷五 第 13a 页 0425-168.png
 右阴也阴道主杀故用兵则贵之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御注左为阳而主生右为阴而司杀阳为
 德阴为刑君子贵德而畏刑故曰非君子
 之器
 王元泽曰君国以无为子民以慈惠故不
 尚兵
不得已而用之
 纂微曰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
 尺皆不得已者也
卷五 第 13b 页 0425-169.png
 善用兵者感而后应迫而后动常出于不
 得已也
恬惔为上胜而不美
 御注禁暴救乱逼而后动故不得已无心
 于胜物故曰恬惔为上无心于胜物则兵
 非所乐也故不美
 成玄英曰恬惔无为也君子心尚无为故
 虽用兵而不以为美
 张君相曰不乱曰恬夷心曰惔
 恬惔者道也以道为上岂以用兵为美乎
卷五 第 14a 页 0425-170.png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王元泽曰兵器主于杀伐而过为之饰使美
 而可觌是以杀人为美也
 若以用兵为美是以用兵为乐也用兵为
 乐则乐致人于死地矣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纂微曰凶暴好杀之士不可使得志于天
 下苟得其忘必逆天之德纵行诛戮视民
 如草芥天岂祐哉天既不祐岂得忘者也
 以杀人为乐者则不可使得志于天下为
卷五 第 14b 页 0425-171.png
 人主者无以妄行诛戮孟子所谓不嗜杀
 人者能一之是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成玄英曰吉谓朝礼凶谓丧礼
 河上公曰左阳主生右阴主杀
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
 河上公曰偏将军卑而居阳位以其不专
 杀也上将军尊而居阴位以其专主杀也
言以丧礼处之
 用兵之势以右为上是以丧礼处之
卷五 第 15a 页 0425-172.png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曹道冲曰天下之民皆王者之民以其逆
 顺则异杀多则泣而伤之
 羊祜曰明非所乐也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御注易以师为毒天下虽战而胜必有被
 其毒者故居上势与战胜者以丧礼处之
 河上公曰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
 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
 而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
卷五 第 15b 页 0425-173.png
 吕吉甫曰战胜以丧礼处之则是不祥之
 器而不美之可知已以悲哀泣之则是不
 乐杀人可知也
 李畋曰此章言君子当以道德为材器勿
 以战伐为功名若好彼兵强是乐其杀害
 矣傥非丧礼无以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
 王弼曰道无形故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
 曰道常无名
卷五 第 16a 页 0425-174.png
 刘仲平曰常者万世不变之称也天之高
 也地之厚也日月之明也虽生物大而历
 世之非终可变者也其成象在上吾得以
 谓之乾效法在下吾得以谓之坤故垂象
 著明者吾得以谓之日月此三者皆不出
 吾之所谓则非不可名者也至于道则物
 之消息盈虚杳然而无所与古今相代于
 无穷之中若湛然自知如非阴非阳非柔
 非刚非小非大非圆非方非白非黑非宫
 非商视之而莫之见听之而莫之闻搏之
卷五 第 16b 页 0425-175.png
 而不可得此所谓常无名也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河上公曰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
 有臣使道者
 朴者道之全体未始有物也其朴可谓小
 矣虽小足以为万物之君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吕吉甫曰夫何故人物资之以始万物恃
 之以生则天下孰有敢臣其所自始与其
 所自生哉夫是之谓真君万物莫不有真
卷五 第 17a 页 0425-176.png
 君焉此之谓也侯王若能守则是以真君
 万物万物孰有得真君而不宾者乎
 道者万物之主侯王守之则不假威武劝
 赏物不知其然而自宾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注纯素之道守而勿失匪特物将自宾
 上际于天下蟠于地与天地同流则交通
 成和而万物咸被其泽甘露者天地之和
 气传曰帝王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
 及万灵则甘露降
卷五 第 17b 页 0425-177.png
 王元泽曰守无名之朴以为治则阴阳之
 升降各由其叙而和气应矣甘露者阴阳
 交和所生自然均被无使之者盖道之所
 感无所不周故也孟子曰上下与天地同
 流岂曰小补之哉此之谓也
 此二解说侯王守道则天降甘露以为瑞
 应也
 王弼曰天地相合则甘露不求而自降我
 守其真性无为则民不令而自均也
 温公曰侯王守道则物服气和民化
卷五 第 18a 页 0425-178.png
 吕吉甫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
 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或谓之纪而莫见其形天地相合以降甘
 露则成和之至也侯王执道而万物宾之
 也亦若是而已孰得见其形哉故人莫之
 令而自均
 苏子由曰冲气升降相合为一而降甘露
 吻然被于万物无不均遍圣人体至道以
 应诸有亦如甘露之无不及者此所以能
 万物也
卷五 第 18b 页 0425-179.png
 此四解说圣人体道而万物宾亦如甘露
 之无不及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
不殆
 蔡子晃曰若能知止有名之末复归无名
 之本此则不死不生所以不危殆也
 有名者道之散也初制有名之时即当知
 止而复归无名之朴则不随物迁澹然自足
 无复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与江海
卷五 第 19a 页 0425-180.png
 御注天下一性也道之在天下以性而合
 由川谷之与江海以水而聚同焉者得类
 焉者应圣人之临莅何为哉因性而已矣
 卢裕曰川谷归海海亦不召百姓归道道
 本不谋
 王元泽曰江海不求水而归之者由钟水
 之多则性同者往矣道民之性也圣人能
 集其纯全则有生之类从而宾之亦性然
 也
 苏子由曰江海水之钟也川谷水之分也道
卷五 第 19b 页 0425-181.png
 万物之宗也万物道之末也皆水也故川
 谷归其所钟皆道也故万物宾其所宗
 此章言侯王守道物将自宾如天降甘露
 不令自均夫道者人之所共由性之所同
 得侯王先得人性之所同则天下弗宾而
 焉往犹水归海自然而已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御注传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
 能自见其睫察人之邪正若辨白黑是智
卷五 第 20a 页 0425-182.png
 之事知人而已
自知者明
 御注易曰复以自知传曰内视之谓明智
 以知人则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复以自知
 者静而反本自见而已天地之鉴也万物
 之镜也
 温公曰自知自胜尤难
 河上公曰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谓反听
 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
 成玄英曰照达前境鉴人机性大小浅深
卷五 第 20b 页 0425-183.png
 无不悉知为智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世
 报应无不明了为明
 经言见小曰明小者性之微又知常曰明
 常者命之正人自知性命归根复命不为
 物蔽可谓明矣人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
 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胜人者有力
 王元泽曰力可以胜人而不可以胜己也
 语曰羿善射奡荡舟皆以力胜人者也胜
 之字从力在下力不足尚也
卷五 第 21a 页 0425-184.png
自胜者强
 王元泽曰自胜者克己从道能专气者也
 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不能自胜者也
 杨子言胜己之私之谓克人能克己胜利
 欲之私此所以为强也非强梁之强乃守
 柔之强
知足者富
 唐明皇曰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
 王元泽曰性分之内万物皆足穷居不损
 大行不加而愚者或舍至贵而徇腐馀故
卷五 第 21b 页 0425-185.png
 知有万之富则轻天下而不顾矣此真富
 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岂非富乎
 此上一说知止足之分为富次一说取于
 一性而足
强行者有志
 舒王曰上士闻道强而行之故强行者有
 志也
 或志于高名或志于厚利非所谓志也惟
 强行于道斯可谓有志之士
不失其所者久
卷五 第 22a 页 0425-186.png
 河上公曰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
 精气则可长久
 王元泽曰性不为物迁则久矣此尽性也
 河公说养精元泽说养神二说合而为一
 则妙矣易恒久也君子以立不易方不易
 方者不失其所也故能久
死而不亡者寿
 王弼曰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
 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陆希声曰身死而道不亡故谓之寿
卷五 第 22b 页 0425-187.png
 王元泽曰贤人死曰鬼尽其道以反真者
 也圣人死曰神未尝死未尝生也愚人死
 曰物虽生犹死尔尽道养神之人虽形体
 万变而真性湛然无所终极可谓寿矣此
 至于命也
 陆佃曰列子之不化庄子之不死佛氏之
 不灭与此同意是以圣人之生也与死同
 谓之神圣人之死也与生同谓之寿言其
 生死之未始有异也夫惟生死同状而万
 物一府故夫身如蜩甲蛇蜕寓之而已矣
卷五 第 23a 页 0425-188.png
 盖蜩之甲已死而其蜩未尝亡如蛇之蜕
 已腐而其蛇未尝丧何则其真者虽死不
 灭也曰夫至人不焚于火不溺于水虎不
 能搏兕不能触乘虚不坠触石不碍而未
 尝有死则又曰死而不亡何也盖圣人之
 于时随之而已时之所当行圣人不强避
 时之所当止圣人不强为视其天而已故
 有能之而能不为之是以有生而不死有
 死而不亡者也
 严遵曰夫立身经世兴利除害接物通变
卷五 第 23b 页 0425-189.png
 莫广乎知人摄聪畜明建国于民达道之
 意知天之心莫大乎自知柄政履民建法
 立仪设化施令正海内臣诸侯莫贵乎胜
 人奉道德顺神明承天地和阴阳动静进
 退曲得人心莫崇乎自胜治家守国使民
 佚乐虔顺恭谨慈孝畏法莫高乎知足游
 神明于昭昭之间恬惔安宁尊显荣华莫
 善乎得志任官奉职事上临下成人之业
 继人之后施之万民莫急乎久天地所贵
 群生所恃居之不厌乐之不止万福并兴
卷五 第 24a 页 0425-190.png
 靡与争宠莫美乎寿功用备成不名己有
 苏子由曰世有生物而不辞者必将名之
 以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将辞物
 而不生生而不辞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一本作衣被
 河上公曰道虽爱养万物非如人君有所
 收取
 蔡子晃曰作衣被衣被者覆育也虽覆育
 万物故不为主似若微小
常无欲可名于小
卷五 第 24b 页 0425-191.png
 吕吉甫曰凡物之大者则不可名于小小
 则不可名于大是道也以其可以左右也
 故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
 万物而不为主夫惟不居不为主故常无
 欲常无欲则妙之至者也故可名于小
 王元泽曰此所谓小乃真大也且以体道
 者譬之欲虑不萌怕然内一岂非小乎易
 曰复小而辨于物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
 王元泽曰有意于主则反与物对唯其主
卷五 第 25a 页 0425-192.png
 万物而未尝有意乃所以充塞无外而莫
 能离
 道复于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显于至变则
 大而与物交与物辨故覆万物而不示其
 宰制之功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于小
 所谓复小而辨于物也与物交故包容万
 物而莫窥其归往之迹而不知主可名于
 大夫道非小大之可名也云可名者道之
 及乎物者尔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卷五 第 25b 页 0425-193.png
 成玄英曰明体道圣人忘我存物静退谦
 恭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忘于功大故
 为众圣之长独居三界之尊而成其大
 杜光庭曰圣人爱民恤物巨细申恩若可
 名于小矣任物随性归于天又可名于大
 矣法道施化布德及人鼓以淳和之风被
 以清静之政忘功不有不自尊高故其盛
 业可大圣德可久以其不为大故能成此
 尊大矣修身之士汎然无著若云之无心
 水之任器可左可右随方随圆不滞于常
卷五 第 26a 页 0425-194.png
 物来斯应鉴物斯广不均应用之心利物
 虽多不矜兼济之德仁逮蠢动未始为私
 众善归宗不为之主是能彰非小非大之
 德无自专自伐之称可以契全真之大道
 矣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圣人抱朴常无欲可
 名于小所谓终不为大也至于天下莫能
 臣独成其尊大故能成其大也此章言道
 用无方生成所赖辨于物而为小交于物
 而为大是以圣人法道朴而为小成至尊
卷五 第 26b 页 0425-195.png
 而为大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吕吉甫曰道之在天下独川谷之与江海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是无形也无形者大
 象也则孰保我而不往哉故曰执大象而
 天下往
 执守也大象道也大象无形道之全体圣
 人守之以御世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也
 帝舜至邓墟来之者十万家太王居岐山
卷五 第 27a 页 0425-196.png
 从之者如归市
往而不害安平泰
 卢裕曰以虚受人何害之有无害于物则
 泰然安平
 吕吉甫曰失道而天下往则去之而已则
 其往也不能无害执道而天下往则虽相
 忘于道术而未尝相离也故往而不害
 车惠弼曰若往于生死有累忧悲斯则有
 害若往大道无为安乐此则无害而言安
 平泰者不为死生所迁名为安诸法不二
卷五 第 27b 页 0425-197.png
 名为平无为安乐名为泰
 既往于道则国安民丰欣乐太平何害之
 有安平泰所谓不害也安则无危亡之忧
 平则无险诐之患泰者通而治也
乐与饵过客止
 唐明皇曰乐以声聚饵以味聚过客悦而
 少留非久长也
 吕吉甫曰有乐之可乐有饵之可嗜则止
 者过客而已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
卷五 第 28a 页 0425-198.png
足闻用之不可既
 御注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
 故淡乎其无味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
 者未尝显故视之不足见声之所声者闻
 矣而声声者未尝发故听之不足闻若是
 者能苦能甘能玄能黄能宫能商无知也
 而无不知也无能也而无不能也故用之
 不可既
 此章言圣人守道以御世天下归往而无
 虞道淡无味非若饵之可嗜听之无声非
卷五 第 28b 页 0425-199.png
 若乐之可乐用之无尽岂若过客暂止而
 已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
微明
 御注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
 相杀万物之理人伦之传其敛散也其盛
 衰也其偾超也其亏盈也几常发于至微
 而莫睹其眹惟研几之圣人得先见之吉
卷五 第 29a 页 0425-200.png
 贤者殆庶几而已阳盛于夏而阴生于午
 阴凝于冬而阳生于子句践欲弊吴而劝
 之伐齐智伯欲袭仇由而遗之广车此圣
 人所以履霜而知坚冰之至消息盈虚不
 位乎其形故勇者不能弱智者不能夺
 严遵曰道德所经神明所纪天地所化阴
 阳所理实者反虚明者反晦盛者反衰张
 者反弛有者反亡生者反死此物之性自
 然之理也故反覆之便屈伸之利道以制
 天天以制人君人君以制臣臣以制民含
卷五 第 29b 页 0425-201.png
 气之类皆以活身虎豹欲据反匿其爪豺
 狼欲食不见其齿圣人去意以顺道智者
 反世以顺民忠言逆耳以含其正邪臣将
 起务顺其君知此而用之则天地之间六
 合之内皆福也不知此而用之则阖门之
 内骨肉之间皆贼也故子之与弟时为虎
 狼仇之与雠时为父兄然中有否否中有
 然一否一然或亡或存故非忠虽亲不可
 信非善虽近不可亲此贤人之所嗟叹圣
 智之所留心也
卷五 第 30a 页 0425-202.png
 陆佃曰此天地之至权也非特圣人而已夫
 权藏之以幽渺而行之以巽顺之物渊者幽
 渺之所易曰巽以行权又曰巽德而隐巽者
 柔弱之谓也隐者微明之谓也老子有曰是
 谓袭明又曰是谓微明袭者密用其明微者
 密隐其明盖明者微之则神所谓微显同意
 陆希声曰夫圣人之渊奥莫妙于权实实
 以顺常为体权以反经为用权所以济实
 实所以行权权实虽殊其归一揆老氏既
 以实导人立知常之教又以权济物明若
卷五 第 30b 页 0425-203.png
 反之言易所谓曲成万物而不遗范围天
 地而不过者也
 鸿烈曰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子而饵
 之虞君好宝而晋献公以璧马而钓之胡
 王好音秦穆公以女乐而诱之是皆以利
 见制于人也
柔弱胜刚强
 御注经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先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
 曰指我则胜我趥我则胜我而折大木蜚
卷五 第 31a 页 0425-204.png
 大屋者惟我能也
 钟会曰欲制刚强示乎柔弱先张后歙胜
 负可知
 唐明皇曰巽顺可以行权权行则能制物
 故知柔弱者必胜于刚强矣
 近取诸身齿以坚而先弊舌以柔而自存
 远取诸物山以高而杀势泽以下而增肥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御注渊者鱼之所藏其身利器者国之所
 以制人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卷五 第 31b 页 0425-205.png
 故不可脱于渊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君
 见罚则人臣乘其威赏罚治之具且不可
 示况治之道乎圣人所以操利器而不示
 非用其强也盖有妙道焉能穷海内而无
 智名威服万物而无勇功不蕲于胜物而
 得常胜之道阳开阴闭变化无穷驭群臣
 运天下而莫之测故制人而不制于人本
 在于上要在于主而天下治
 吕吉甫曰人之不可离柔弱犹鱼之不可
 脱于渊鱼脱于渊则获人离柔弱则死之
卷五 第 32a 页 0425-206.png
 徒而已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则器之利者也操利器以
 驭天下国家则其所以图回运动者常在
 于无形之际安可使知其所自来哉故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元泽曰鱼巽伏柔弱而自藏于深渺之
 中以活身者也圣人退处幽密而操至权
 以独运斡万物于不测故力旋天地而世
 莫睹其健威服海内而人不名以武岂暴
 露神灵而使众得而议之哉尝窃论之圣
卷五 第 32b 页 0425-207.png
 人之所以异于人者知几也夫以刚强遇
 物则物之刚强不可胜敌矣天下皆以刚
 强胜物也吾独寓于柔弱不争之地则发
 而用之其敦能禦之者观夫天道则秋冬
 之为春夏亦一验矣彼圣人者自藏于深
 渺之中而托柔弱以为表故行万物于术
 内而神莫能知其所自此所谓密用独化
 者易曰巽以行权庄子曰于鱼得计义协
 于此
 此章言巽以行权柔弱胜刚强之义先张
卷五 第 33a 页 0425-208.png
 后歙柔弱胜刚强可知人不可离柔弱犹
 鱼不可脱于渊圣人操利器不示人非用
 刚强也亦体柔弱而已所以为常胜之道
 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舒王曰前言道常无名言道之主此章言
 道常无为言道之变
 凌遘曰无体之体独立不改而体常寓于
 至虚无用之用周行不殆而用咸该于万
卷五 第 33b 页 0425-209.png
 有惟其独立故寂然不动而体固浑全惟
 其周行故感而遂通而用皆周遍道也者
 在体而非体在用而非用虽无为也而感
 而遂通者不废虽无不为也而寂然不动
 者与俱自其偶而应之所以每见其无不
 为究其所归宿以无为为常而已
 道以无为为常以其无为故能无所不为
 无为者寂然不动道之真体所谓无体之
 体也无不为者感而遂通道之真用所谓
 无用之用也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卷五 第 34a 页 0425-210.png
侯王若能守
 王元泽曰君人者体道以治则因时乘理
 而无意于为故虽无为而不废天下之为
 虽不废天下之为而吾实未尝为也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侯王之道天其
 尽之矣
万物将自化
 御注侯王守道御世出无为之境而为出
 于无为化贷万物而万物化之若性之自
 为而不知为之者故曰自化
卷五 第 34b 页 0425-211.png
 舒王曰言道之主故曰万物将自宾言道
 之变故曰万物将自化
 侯王守道则无为也万物将自化于道故
 无不为也庄子曰无为而万物化
化而欲作
 舒王曰化而裁之谓之变言化欲作作则
 动而已
 王元泽曰化而日进则如婴儿之长必至
 于智虑充起天和渐衰观夫三代末流物
 情彫弊则可知也
卷五 第 35a 页 0425-212.png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纂微曰圣人之德化常善救人假有不从
 其化而脩之身为真而以脩之天下为普
 使王侯者知而守之则脩之天下不亦普
 乎夫不啬其道而欲与天下同之仁也欲
 同之天下而先之侯王义也而学者顾见
 其言有绝弃仁义则曰老君槌提吾仁义
 而小之也吾所不取呜呼彼不见其所以
 绝弃之意宜其不取焉尔
 陆希声曰首篇以常道为体常名为用而
卷五 第 35b 页 0425-213.png
 极之以又玄此篇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
 用而统之以兼忘始末相贯而尽其体用
 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虽无名之朴亦将不欲则性静而先自正
 也故天下不期正而自正矣
 李畋曰大道以虚静为真常以应用为妙
 有俾其侯王守其真常寂然不动法其妙
 用感而遂通则万物化淳天下正
 此章首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终之以不
卷五 第 36a 页 0425-214.png
 欲无名之朴者若存欲朴之心非所谓无
 为也无名之朴兼忘则所谓道常无为也
 天下将自正所谓无不为也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五




卷五 第 36b 页 0426-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