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30858c 页
卷三 第 1a 页 0425-042.png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三墨八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御注目主视视以辩物夷则平而无辩非
 视所及故名曰夷太易未见气是已
 王元泽曰道至于万物平等无有高下之
 处非目所视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之不见
 虽不见也然能玄能黄不可名之无色也
卷三 第 1b 页 0425-043.png
 曰夷而已
听之不闻名曰希
 御注耳主听听以察物希则穊而有闻非
 听所闻故名曰希大音希声是已
 庄子曰听而可闻者名与声道无声非耳
 所闻故曰希也虽不闻也然能宫能商不
 可名之无声曰希而已
搏之不得名曰微
 御注微乎微乎至于无形敦得而抟之大
 象无形是已
卷三 第 2a 页 0425-044.png
 无形曰微抟执持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
 虽不得也然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
 长能圆能方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苦能
 甘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御注太易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声孰辩
 清浊大象无形孰为巨细目无所用其明
 耳无所施其聪形无所竭其力道之全体
 于是乎在穷之不可究探之不可得也气
 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混而为一虽然既已
卷三 第 2b 页 0425-045.png
 为一矣且得无言乎
 三者谓夷希微也不可致诘者谓无色无
 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
 求之以神不可诘问而得之混合也三名
 合而为一三者本一体而人之所以求者
 或视或听或抟故随事强名耳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王元泽曰凡物有质则具阴阳上皦下昩
 理必然也唯道无物故混然而成此言道
 之定体庄子曰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
卷三 第 3a 页 0425-046.png
 土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吕吉甫曰绳绳兮调直而有信虽有信也
 而不可名故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纂微曰夫复归于无物者非空寂之谓也
 谓于无形状之中而能造一切形状于无
 物象之中而能化一切物象欲言有邪而
 不见其形是即有而无也欲言无邪而物
 由以成是即无而有也恍者有之疑于无
卷三 第 3b 页 0425-047.png
 惚者无之疑于有道之为物非有非无不
 可定名故曰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御注其始无首其卒无尾故迎之随之有
 不得而见焉
 苏子由曰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弼曰古今虽异其道常存执之者方能
 御物
 吕吉甫曰无前无后则不古不今虽不古
卷三 第 4a 页 0425-048.png
 不今而未尝无古今也则吾得之以日用
 矣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吕吉甫曰所谓古者非异于今也以知古
 之所自始也所谓今者非异于古也以知
 今之所从来也诚知古之所自始则知今
 之所从来矣始无所自来无所从所谓无
 端之纪也无端之纪道纪也道不可执也
 得此可以执之以为德矣执德之谓纪
 王元泽曰推而上之至于无物之初乃知
卷三 第 4b 页 0425-049.png
 物无所从来道之情得矣道之纪要古今
 不变者是庄子所谓无端之纪也
 李畋曰此章言妙本应用何所不无也若
 以视听求之了勿可得以皦昩察之湛勿
 可分物象不能名始终不可睹其用难测
 以御有为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舒王曰士者事道之名始乎为士则未离
 乎事道者也终乎为圣人则与道为一事
卷三 第 5a 页 0425-050.png
 道不足以言之与道为一则所谓微妙玄
 通深不可识是已
 灵仙曰道无不通名善事无不达为士前
 章执古御今此则御今引古
 前章论道之全体此章言士之体道微者
 彰之反也妙者危之反也玄则深远不测
 通则变化无穷古之善为士者有此道而
 退藏于密不可测究敦得而识之哉故曰
 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卷三 第 5b 页 0425-051.png
 御注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
 俄而测也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诸其
 容而已强为之容岂能真索其至
 谓下文也夫惟道大难识强为之容而已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吕吉甫曰庖丁解牛休然为戒视为止行
 为迟动刀甚微则豫若冬涉川者也豫则
 图之于事之始也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
 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犹若畏四邻者也犹则慎之于事之
卷三 第 6a 页 0425-052.png
 终也
 豫者图患于未然犹者致疑于已是由膝
 以上为涉集众流为川涉川者犯难也冬
 者至寒之时徒涉巨川以见至人不好从
 事于务出于不得已常迫而后动临事而
 惧也故曰豫若冬涉川既涉则无虑矣而
 犹戒曰犹至人静密幽深不出性宅常若
 畏邻敛而不纵闲邪存诚非物采之其心
 不出故曰犹若畏四邻
俨若客
卷三 第 6b 页 0425-053.png
 王元泽曰不以事为己任故其容寂
 纂微曰言有道之士俨然端谨而心无散
 乱如宾对主曷敢造次
 此作容字说若东郭顺子正容悟物使人
 之意也消故田子方师仰之此作客字说
 若李含光居于暗室如对君父故司马子
微激赏之
 涣若冰将释
 御注水凝而为冰冰释而为水其实一体
 蔽于执一者如水之凝同于大通者如冰
卷三 第 7a 页 0425-054.png
 之释易曰涣离也离人而无所系輆所以
 为涣
 字说曰奂而散为涣夫水本无冰遇寒则
 凝性本无碍有物则结有道之士豁然大
 悟万事销亡如春冰顿释
敦兮其若朴
 御注敦者厚之至性本至厚如木之朴未
 散为器
 此言性之全也经曰复归于朴
旷兮其若谷
卷三 第 7b 页 0425-055.png
 御注旷者广之极性原无际如谷之虚受
 而能应
 此言性之虚也经曰上德若谷
浑兮其若浊
 王弼曰藏精匿炤外不异物混同波尘故
 曰若浊
 杨子曰合则浑离则散浑者与世合而不
 离故若浊庄子所谓与物委蛇而同其波
 也与刻意尚行离世异俗者异矣夫善为
 士者冬涉不好从事畏邻防患于后若客
卷三 第 8a 页 0425-056.png
 之不为主如冰释不凝滞朴而能全谷而
 能虚浊不殊俗此所谓深不可识而强为
 之容也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王元泽曰澄性者与澄水同加工则动而
 弥浊唯静以俟之则徐自清矣有道之士
 所以物莫能浊者以其静之徐清耳
 曹道冲曰岂随流而忘反聊澄静以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御注有道之士即动而静时骋而要其宿
卷三 第 8b 页 0425-057.png
 定而能应至无而供其求故静之徐清而
 物莫能浊动之徐生而物莫能安易曰来
 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至人之用心
 非以静止为善而有意于静非以生出为
 功而有为于生也因其固然付之自尔而
 无休迫之情遑遽之劳焉故曰徐静之徐
 清万物无足以挠其心故孰能浊动之徐
 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孰能安安有止
 之意为物所系则止矣岂能应物而不伤
保此道者不欲盈
卷三 第 9a 页 0425-058.png
 马巨济曰保不欲盈者道集虚故也盈而
 有有则浅可识矣
夫惟不盈
 吕吉甫曰然不曰虚而每曰盈者恐人之
 累于虚也虚而累于虚则不虚矣故曰或
 不盈不欲盈而已
故能弊不新成
 王元泽曰得道者未尝盈则成道者未尝
 新也道之为用通万世而不弊以其无弊
 无新不成不败故也弊生于新败生于成
卷三 第 9b 页 0425-059.png
 士虽成道而常若弊则终无弊败矣
 此章言士之体道深不可识终之以不欲
 盈者虚也虚则空洞无一物世岂得而识
 之哉古之保此道者若大禹不自满假孔
 子不居其圣已独取虚者老子也实若虚
 者颜子也惟道集虚于此可见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御注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之
 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动
卷三 第 10a 页 0425-060.png
 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立行而有所至
 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于笃则万态虽
 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此
 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钟会曰致至也除情虑至虚极也心常寂
 守静笃也
 致虚则若谷能受群实无一尘之积可谓
 极矣守静则若水能应群动无一毫之撄
 可谓笃矣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卷三 第 10b 页 0425-061.png
 严遵曰天地反覆故能久长人复寝寐故
 能聪明龙蛇复蛰故能章章草木复本故
 能青青化复则神明得位与虚无通魂休
 魄静各得其所安志宁气顺血脉和平此
 皆暂尔复静犹能精神况久归至道者乎
 吾者命物之我也我以虚静之至观万物
 之作命物而不与物俱化故曰吾以观其
 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温公曰物出于无复入于无
卷三 第 11a 页 0425-062.png
 王元泽曰从性起用复还性根动植虽殊
 理归一致
归根曰静
 苏子由曰苟未能自复于性虽止动息念
 以求静非静也故惟归根然后为静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复性则静
静曰复命
 陆佃曰言根则知有所谓本言命则知有
 所谓性故言归根曰静则复者本也静曰
 复命则归根者性也庄子曰自本自根未
卷三 第 11b 页 0425-063.png
 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自根者归根曰静是
 也自本者静曰复命是也自古者复命曰
 常是也自本者无所因于本自根者无所
 出于根自古者无所历于古虽然归根曰
 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其本一也其言先
 根而后本先性而后命而于根则谓之归
 于命则谓之复者辞之序尔
 归未至也复则至矣根未至也命则至矣
 复之所入深矣
复命曰常
卷三 第 12a 页 0425-064.png
 王元泽曰出生则入有入有则系数然则
 密移之变顷刻不停惟复命则湛然常寂
 物莫能迁
 从道受生之谓命复命则反其所自生与
 道为一则亘古今而常存
知常曰明
 舒王曰常者乃无始已来不变之称也知
 其常则谓之明也
 自道之外皆非常也道虽真常无形无名
 非有自知之明鲜有不为物蔽者矣
卷三 第 12b 页 0425-065.png
不知常妄作凶
 御注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与吉
 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途自患且不足
 以固其命故凶
 孙登曰不能归根守静则夭命失常是其
 凶也
 夫众人不知道之真常以妄为常故欢乐
 用生动而失之寿命竭矣所谓妄作凶也
知常容
 苏子由曰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
卷三 第 13a 页 0425-066.png
 吾敌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则虽仇雠
 犹将哀而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河上公曰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
 莫当
 礼记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
 亲子其子
公乃王
 舒王曰背私则为公尽制则为王公者德
 也王者业也以德则隐而内以业则显而
卷三 第 13b 页 0425-067.png
 外公与王合内外之道也
 成玄英曰王往也公则物皆归往
王乃天
 王元泽曰王者人道之至极极人之道乃
 通于天
天乃道
 御注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
 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
 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同乎天体天则同
 乎道
卷三 第 14a 页 0425-068.png
道乃久
 卢裕曰久长久也谓量等太虚无来无去
 心冥至极不生不灭冥混自然不可分别
 既与此理契会义说为久
没身不殆
 新说曰天之所法者道也故曰天乃道道
 则无古无今故曰道乃久夫道至于久而
 可以没身不殆其孰能致于此哉
 此章以归根复命为义故首言虚静终之
 以道乃久者道以虚静为先若舍此而入
卷三 第 14b 页 0425-069.png
 道譬若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王元泽曰三皇之世无为而治使民各遂
 而不知其然岂得而亲誉乎
 马巨济曰知有君而不知有其君此三皇
 之世庄子所谓有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
 于一以已为马一以已为牛
 太上者谓太古无名号之君也太者极大
 之名上者至高之称无为之治至大至高
卷三 第 15a 页 0425-070.png
 后世无以尚之故曰太上也下知有之者
 知有君而不臣事也
其次亲之誉之
 马巨济曰惠爱仁也故亲赏罚义也故誉
 然亲之固已疏誉之固已毁矣何者未能
 出于非人故也此二帝之世庄子曰有虞
 氏不及泰氏
 尧仁如天就之者如日舜至邓墟来之者
 十万家亲之也康衢誉尧讴歌与舜誉之
 也
卷三 第 15b 页 0425-071.png
其次畏之侮之
 纂微曰仁义失则刑法立而民畏之
 马巨济曰此三王之世庄子曰施及三王
 而天下大骇好智而百姓竭于是椎凿决
 焉智慧极大伪生巧役其下愚侮其上而
 刑罚不足以威惩此五霸之世孟子曰五
 霸假之也
 王元泽曰失德无政则民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御注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此至
卷三 第 16a 页 0425-072.png
 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
 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则当不
 知以为信其次畏之侮之则知诈颉滑机
 变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唐明皇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
 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唐明皇曰亲之誉之由君有德教之言故
 贵其言而亲誉之
 马巨济曰言不足贵而犹贵之故曰犹盖
卷三 第 16b 页 0425-073.png
 太上不言而化自兹以降帝有典谟王有
 誓诰也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御注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使人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而馀事足以成
 帝王之功然谓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
 于我哉此谓太上之治
 唐明皇曰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
 谓我自如然也上力何与焉
 此章言三五殊化下民风靡道降为德德
卷三 第 17a 页 0425-074.png
 衰用刑刑不能制必至于欺侮此信不足
 于上而民有不信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御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而去道也远矣韩
 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乃以谓仁与义为
 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老子之小仁义其所
 见者小也庄子所谓蔽蒙之民
 大道者即太古无为之道也仁义不显犹
卷三 第 17b 页 0425-075.png
 日中盛明众星失光也废犹隐也三皇之
 后人心不淳厚大道隐而不见仁义立而
 道衰鱼失江湖之游则濡沫之恩斯重人
 失大道之适则仁义之惠斯隆三皇当大
 道二帝为仁义庄子曰道隐于小成
智慧出有大伪
 唐明皇曰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
 生则有大伪矣
 慧以智为体智以慧为用智慧有大小也
 庄子曰去小智而大智明孔子曰好行小
卷三 第 18a 页 0425-076.png
 慧是智慧有大小也太上云此者为其以
 凿为智以察为慧作聪明制法令所谓小
 智慧也智慧既出民之奸伪滋生也若夫
 远近并观闲闲无事因其自然无益损乎
 其真淳风大行为有大伪者哉
六亲不和有孝慈
 钟会曰若九族皆睦则爱敬无施六亲不
 和则孝慈斯著
 瞽瞍顽而舜称大孝曾晰严而参称能养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卷三 第 18b 页 0425-077.png
 舒王曰道隐于无形名生于不足道隐于
 无形则无小大之分名生于不足则有仁
 义智慧差等之别仁者有所爱也义者有
 所别也以其有爱有别此大道所以废也
 智者知也慧者察也以其有知有察此大
 伪所以生也孝者各亲其亲慈者各子其
 子此六亲所以不和也忠者忠于己之君
 谓之忠于他人谓之叛
 不明谓之昏不治谓之乱昏乱之世乃有
 忠臣匡救其君传曰乱世见诚臣若龙逄
卷三 第 19a 页 0425-078.png
 名芳于夏桀比干誉美于殷纣此章言道
 隐于小成名生于不足故也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钟会曰绝制作之圣弃谋虑之智人当反
 朴还淳故其利百倍作者之谓圣创物之
 谓智圣智之人制作法度创立政令欲禁
 奸止暴岂知法出奸生令下诈起民失性
 命之真日趋𣻏竞之域若绝弃法令则民
 反常复朴其利岂止百倍而已庄子曰掊
卷三 第 19b 页 0425-079.png
 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王元泽曰至德之世父子相亲而足今更
 生仁义则名实交紏得失纷然民性乱矣
 盖盛于末者本必衰天之道也孝慈仁义
 之本也或曰孔孟明尧舜之道专以仁义
 而子以老氏为正何如曰夏以出生为功
 而秋以收敛为德一则使之荣华而去本
 一则使之彫悴而反根道岁也圣人时也
 明乎道则孔老相为终始
卷三 第 20a 页 0425-080.png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王元泽曰巧利胜则民欲侈而本业衰必
 至于为盗上三事皆以末伤本者
 巧机巧也巧者善伪利货利也见利忘义
 绝机变之巧而民有耻弃欲利之心而民
 知义此盗贼所以无有也若不绝弃巧利
 徒滋法令禁之此盗贼所以多有也庄子
 曰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又
 曰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卷三 第 20b 页 0425-081.png
 马巨济曰质则有馀文则不足三者去本
 已远为文而已此其所以不足也令属其
 性于下四事
见素抱朴
 舒王曰不言守素而言见素不言反朴而
 言抱朴不言无私而言少私不言无欲而
 言寡欲盖见素然后可以守素抱朴然后
 可以反朴少私然后可以无私寡欲则致
 于不见所欲者也
 见素则见性之质而物不能杂抱扑则抱
卷三 第 21a 页 0425-082.png
 性之全而物不能亏
少私寡欲
 御注自营为私而养心莫善乎寡欲少私
 寡欲则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伪之归德
 全而复性
 马巨济曰见素此圣智所属也于无所与
 杂谓之素见素则见道见道则不为不为
 则无圣无智矣抱朴此仁义所属也全材
 之谓朴抱朴则抱性抱性则不器不器则
 无仁义矣少私寡欲此巧利所属也自有
卷三 第 21b 页 0425-083.png
 之谓私有物之谓欲而巧利由以生私欲
 少且寡则巧利衰矣庄子胠箧篇正以明
 圣智仁义巧利之害与此章同意
 私者吾之身也少私则不以巧利累其身
 欲者性之动也寡欲则不以巧利乱其心
 李畋曰此章言去滋蔓在乎拔本抑横流
 在乎塞源也若制作不兴则真素见仁义
 不饰则淳朴存巧利不施则私欲绝然后
 天和自畅日用不知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卷三 第 22a 页 0425-084.png
绝学无忧
 御注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
 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致道见道而
 绝学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而无不为
 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
 温公曰学之所以不可已者为求道也若
 弃本而逐末则劳而无功不若不学而无
 忧也
 绝学者体道也体道则穷亦乐通亦乐以
 穷通为寒暑之序不悦生不恶死以死生
卷三 第 22b 页 0425-085.png
 为夜旦之常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何忧之
 有且绝者非谓绝灭不学也老子恐人溺
 于学而以文灭质以博溺心不能体道故
 以绝学为言若人不学何以入道子夏曰
 君子学以致其道致道者忘心此学所以
 绝也乃若不学之人空空如也安所用绝
 彼杨子云不原圣人深意以谓人而不学
 虽无忧如禽何岂知圣人绝之之意邪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御注唯阿同声善恶一性小智自私离而
卷三 第 23a 页 0425-086.png
 为二达人大观本实非异
 唯阿虽异同出于声善恶虽殊皆离于道
 以喻学者如唯如善不学如阿如恶学则
 为智不学则为愚智者过之愚者不及其
 于失道均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御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吉
 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事者
 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为之戒能无患者
 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诗曰畏天之威
卷三 第 23b 页 0425-087.png
 唐明皇曰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
 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
 畏
 众人务学不能会会事物毕召反挠其心
 此人之所畏而亦不可不畏者若不绝学
 无以体道故也
荒兮其未央哉
 河上公曰言世俗荒乱欲进学为文未有
 央止也
 荒不治也若不绝学则正性荒废不治之
卷三 第 24a 页 0425-088.png
 忧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王元泽曰造化无极事物日生唯圣人能
 一古今而无变众人则随化而迁妄见美
 恶乐得其生自以为美春者万物奋张离
 静而动去本逐末之时台者可以远览诸
 境之地物不明乎至理皆逐物生情其状
 如此
 凡物以阳熙以阴凝阳主动阴主静熙熙
 者性动而悦乐之象也太牢者牛也其味
卷三 第 24b 页 0425-089.png
 至厚春者时物之华台者远览诸境之地
 以喻众人因学致伪逐境失真其状如此
 夫道淡乎无味实而不华绝学者所乐也
 务学则失道离性之静外游是务其志熙
 熙然得其义理如悦厚味以养口腹博其
 见闻如睹高华以娱心志耽乐之徒去道
 弥远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御注经曰复归于婴儿婴儿欲虑未萌疏
 戚一视怕兮静止和顺积中而英华不兆
卷三 第 25a 页 0425-090.png
 于外故若婴儿之未孩
 怕者静止不流之义静止则得无味之味
 复乎一性之初与婴儿奚异
乘乘兮若无所归
 御注时乘六龙以御天乘乘者因时任理
 而不倚于一偏故若无所归
 乘乘者运动貌至人静则与婴儿同动则
 乘万物之变而唯变所适无所向著故也
众人皆有馀
 马巨济曰性无馀欠所谓有馀皆分外也
卷三 第 25b 页 0425-091.png
 享太牢登春台则所得皆分外矣故次以
 有馀
 众人务学日益见闻故有馀也
而我独若遗
 马巨济曰若遗非诚遗也以不足爱吝为
 怀而已不学者所谓诚遗也至人非不学
 盖缘俗学滋蔓特可以绝救尔
 绝学体道损其见闻所谓为道日损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马巨济曰此属我独若遗为义众人务学
卷三 第 26a 页 0425-092.png
 作智我独绝焉则愚人而已纯纯则虽愚
 不愚庄子曰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
 愚不智也纯不杂也学不厌智也绝学则
 去智而如愚所谓大智若愚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纂微曰察察严明也闷闷宽裕也夫世俗
 因学为政制度严明立法苛急矜持有为
 者故民不聊生矣是以至人体天法道因
 循任物在宥天下宽裕昩昩者故民乃全
 其真矣庄子曰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之
卷三 第 26b 页 0425-093.png
 谓也
 小明为昭不明为昏察察苛细也闷闷宽
 大也流俗之人务学作智察见细微智料
 隐匿以为昭昭之明昭者非大明也绝学
 之人体道去智物我兼忘不生分别故若
 昏也昏者非性昏也若之而已推昭昭之
 意以从政则察察然苛细矣所谓人太察
 则无徒也推若昏之意以从政则闷闷然
 宽大矣所谓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卷三 第 27a 页 0425-094.png
 御注渊静而性定道之全体变动而不失
 道之利用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御注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众人皆有
 以是谓有用之用我独顽似鄙是谓无用
 之用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古者谓
 都为美谓野为鄙顽则不饰智鄙则不见
 美神人以此不材
 马巨济曰以用也众人之学求用于世所
卷三 第 27b 页 0425-095.png
 谓有用之用也亦安知绝学之无用为真
 有用哉顽似鄙是也盖昭昭察察则本末
 的然非于无用者也故次之以有以顽无
 用也鄙野也似野人不学无用故也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马巨济曰此结成上文婴儿未孩之义婴
 儿以母为本未孩则食其本既孩则食其
 末夫道本也学末也人食末我食本此其
 所以异也然圣人不尚异而独异者此篇
 主绝学为辞方俗学之溺如此则非异俗
卷三 第 28a 页 0425-096.png
 无以救俗故也
 此章主绝学为言篇中句句皆有绝学之
 意若不绝学则闻见之多以博溺心于道
 为尘故篇终又言贵食于母盖母者道也
 惟绝学则养道此有道者所以异于俗也



道德真经取善集卷之三

卷三 第 28b 页 0425-0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