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20388a 页
卷七 第 1a 页 0378-124.png
道德真经指归卷之十三能十一
    蜀郡严遵字君平撰谷神子注
人之饥也(不充/饱也)上食税之多(为美/好也)是以饥(衣/食)
(少/也)百姓难治(盗贼/起也)以上有为(动为/己也)是以不治
(国乱/扰也)民之轻死(不自/有也)求生之厚(欲不/止也)是以轻
(易患/咎也)无以生为(同生/死也)是贤于贵生(安宁/久也)
 指归道德之生人也有分天地之足人也
 有分王侯之守国也有分臣下之奉职也
 有分万物之守身也有分禀受性命陶冶
 群形开导心意己得以生藏府相承血气
卷七 第 1b 页 0378-125.png
 流行表里相应上下相任屈申便利视听
 聪明道德之所以分人也含吐覆载云行
 雨施雷风动作日月更代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阴阳和洽万物丰盛民人动作皆足
 以生天地之所以分人也因道修德顺天
 之则竭精尽神趣时不息抱信效素归于
 无极纤微损俭为天下式各守其名皆修
 其德乐生安俗四海宾伏侯王之所以守
 任也大通和正直方不曲忠信顺从奉其
 分职善善恶恶不变名实不小其位不贱
卷七 第 2a 页 0378-126.png
 其服臣下之所以守贞也小心敦朴节俭
 强力顺天之时尽地之力适形而衣和腹
 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止不薄所处不厌
 所食万民之所以守其身也动静失和失
 道之分耕织不时失天之分去彼任己失
 君之分创作知伪失臣之分衣食不适失
 民之分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
 不可安失主之分国不可存失臣之分命
 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道德天地君/臣吏民动静)
 (所为各有分部得其分部上/下俱全失其所为大小俱困)守分如常与
卷七 第 2b 页 0378-127.png
 天地通损己馀分与道俱行祭祀不绝后
 世繁昌过分取大身受不祥重累相继后
 世有殃此古人之所以弃损形骸饥寒困
 穷者以其动静不和耕织不时适情顺性
 嗜欲不厌食穷五味衣重文䌽丽靡奢淫
 不知畏天功劳德厚不尅其分衣食之费
 倍取兼人也(夫人之所以饥者由上食税/之多更不安其分而相学奢)
 (侈故/也)是以身获其患事及子孙故布衣弊
 而不周疏食乏而不厌百姓之所以偷利
 化恶公废私行营家者富图国者贫直者
卷七 第 3a 页 0378-128.png
 先死廉者困穷风流俗败是伪非真豪乱
 丰扰君子深藏众寡相暴强弱相凌贫者
 臣役富家如王以其淫主乱君不睹自然
 反情纵欲违道去天饰知创作以顺其心
 也(百姓之难化/以上之有为)以是淳消朴灭巧故孳生
 奇物日进不可胜形佞谄亲幸邪伪者封
 臣术大胜君道浸壅弊欺之路饰灭危之
 患生忠正之士疏而日远诈世之人群而
 并翔煞人不死奸禁不论权立势行威动
 三军目之所视意之所指应声而至在所
卷七 第 3b 页 0378-129.png
 欲存俱过于世或如彼或如此恍惚悒悒
 存不如亡生不如死志勇胆横瞋目相视
 君臣相谋父子相揆汤镬不能畏鈇钺不
 能止民之所以细其命而大财宝乘危狭
 触重禁赴白刃冒流矢不顾其身得利为
 右者以其欲名之荣而求生之厚也(所谓/人之)
 (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失财亡爵或伤肠折肝狂
 易绞颈损精弃神心常乐死擢刃自刑或
 赴深水(是以/轻死)是以自然之道常与物反无
 身者生有身者死趋利者逢患求福者得
卷七 第 4a 页 0378-130.png
 祸不召自来不迎而遇我虽欲勿然世不
 得解故生生趋利为死之元也无身去利
 为生之根也雌下无名可以无患卑贱污
 辱可以无咎蔬食藜羹可以长厌布衣鹿
 裘可以长好无以民为可以康宁无以生
 为可以长久(是无以/生为也)是故能除分损己至
 于无取卧则如尸立则如表不异变化不
 殊生死不贵侯王不贱奴虏唯在所遇听
 造化者煞之不忧生之不喜然后与道为
 人与天地友长生久视终而复始富贵无
卷七 第 4b 页 0378-131.png
 期为天下市(是贤于/贵生也)
人之生柔弱(神在/身也)其死坚强(神去/身也)草木之生
柔脆(阳气/在也)其死枯槁(阳气/遁也)故坚强者死之徒
(亡之/形也)柔弱者生之徒(存之/容也)故兵强不胜(敌四/应也)
木强则共(生者/众也)强大处下(其道/穷也)小弱处上(和/得)
(中/也)
 指归有物俱生无有形声既无色味又不
 臭香出入无户往来无门上无所蒂下无
 所根清静不改以存其常和淖纤微变化
 无方与物糅合而生乎三为天地始阴阳
卷七 第 5a 页 0378-132.png
 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无以名之号曰
 神明生于太虚长于无物禀而不衰授而
 不屈动极无穷静极恍惚大无不包小无
 不入周流无物之外经历有有之内天奔
 地驰而不能及阴骋阳骛而不能逮响穷
 竭而不能应影糜散而不能类取而不能
 以息予而不能以费去取有分无所憎爱
 留柔居弱归于空虚进退屈伸常与德俱
 为道先倡物以疏瞿受多者圣智得少者
 痴愚故神明圣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虚
卷七 第 5b 页 0378-133.png
 静者神明之府也(所谓人之生柔弱/即神明在身也)夫神
 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则不可去失其所则
 不可存威力所不能制而智惠所不能然
 苟能摄之富贵无患常在上位久而益安
 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气流行心意
 专一神气和平面有荣华身体润光动作
 和悦百节坚精时日生息旬月聪明何则
 神居之也及其老也骨枯筋急发白肌羸
 食饮无味听视不聪气力日消动作月衰
 思虑迷惑取舍相违及其死也形槁容枯
卷七 第 6a 页 0378-134.png
 舌缩体伸何则神去之也(其死坚/强也)草木之
 始生也枝条润泽华叶青青丰茂畅美柔
 弱以和何则阳气存也其衰也华叶黄悴
 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茎枯槁枝条坚刚
 何则阳气去之也(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也)故神明
 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宁
 者可危而壮者可煞也阳气之所居木可
 卷而草可结也阳气之所去气可凝而冰
 可折也故神明阳气生物之根也而柔弱
 物之药也柔弱和顺长生之具而神明阳
卷七 第 6b 页 0378-135.png
 气之所托也万物随阳以和弱也故坚强
 实满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润生之区宅也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凡人之性憎西邻之父者
 以其强大也爱东邻之儿者以其小弱也
 燔烧枯槁者以其刚强也簪珥荣华者以
 其和淖也(人爱幼而憎老者/由生气所在多少)是故上无天
 子诸侯相侵敌国争权举兵相临柔弱者
 胜坚强者穷夫何故哉强大之兵非以顺
 天地本和弱主慈爱诛骄暴救不足破贪
 叨也将恃国家之势民人之众好起功名
卷七 第 7a 页 0378-136.png
 效其态故利人壤土欲人财货乐煞安伤
 夷人宗庙丧人社稷以显其威重屈约而
 畏下乘人之利而申其志亲之者死事之
 者祸咎责绝逆人心煞戮不合天意生而
 天下病死而天下利众弱为一同忧共谋
 虽有强名实不得胜(所谓兵强/则不胜也)夫何故哉
 毒流死结天道不祐也何以明之昔强秦
 大楚灭诸侯并郡邑富有国家贵为天子
 权倾天下威振四海尊宠穷极可谓强矣
 垂拱而诸侯忧蹻足而天下恐发号而天
卷七 第 7b 页 0378-137.png
 心悲举事而神明扰亡国破家身分为数
 夫何故哉去和弱而为刚强也及至神汉
 将兴遁逃龙隐万民求之遂不得免父天
 母地爱民如子赏功养善师于天士当敌
 应变计如江海战胜攻取降秦灭楚天下
 欣欣立为天子夫何故哉顺天之心而为
 慈小也非独人事万物然矣夫巨木高百
 寻大连抱头剖中门尾判中户不蒙华实
 常在于下千枝万木舒条布叶青青葱葱
 共生其上者以其形大而势强也(所谓木/强则共)
卷七 第 8a 页 0378-138.png
 是故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载大轻不
 载重故强人不得为王强木不得处上(强/大)
 (处/下)何则强人为王万国愁忧强木处上则
 根本枯槁众人为大故居下圣人为小故
 居上强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小/弱)
 (处上理/数必然)
天之道(阴且/阳也)其犹张弓(有煞/生也)高者案之(剂大/长也)
下者举之(辅始/生也)有馀者损之(破满/盈也)不足者补
(予虚/空也)天之道损有馀(均为/常也)补不足(资寡/亡也)
之道则不然(所不/行也)损不足(夺弱/蒙也)奉有馀(与大/众也)
卷七 第 8b 页 0378-139.png
孰能损有馀(明达/通也)而奉天下(福并/生也)唯有道者
(为无/名也)是以圣人(谓明/王也)为而不恃(无所/望也)成功不
(去显/荣也)不欲见贤(畏大/殃也)
 指归天地未始阴阳未萌寒暑未兆明晦
 未形有物参立一浊一清清上浊下和在
 中央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阴阳以交而万
 物以生失之者败得之者荣夫和之于物
 也刚而不折柔而不卷在天为绳在地为
 准在阳为规在阴为矩不行不止不与不
 取物以柔弱气以坚强动无不制静无不
卷七 第 9a 页 0378-140.png
 与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辅天地之制
 群生所处万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门
 万福之户也故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
 之谓之仁天下以之日夜不释莫之能睹
 夫何故哉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也是以
 天地之道不利不害无为是守大通和正
 顺物深厚不虚一物不主一所各正性命
 物自然矣故盛者自毁张者自弛隐者自
 彰微者自显不足者益有馀者损存者自
 亡生者自死是非自反吉凶自取损不可
卷七 第 9b 页 0378-141.png
 逃益不可距祸无常留福无常处各受一
 分不得兼有故鳞者无毛毛者无羽𧣻者
 无牙角者无齿见于昼者灭于夜得于前
 者失于后再便重利未之尝有(事不并兴/利不两来)
 不大不小固一不变已中其惘不可得解
 是以日中而昃月满而缺四时变化一消
 一息高山之下必有深谷大泉之流必有
 激波烁金汤石存于凝冰裂地之端阴阳
 所成(此天之道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百工所为靡不由然
 夫弓人之为弓也既煞既生既翕既张制
卷七 第 10a 页 0378-142.png
 以规矩督以准绳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
 弛下者摄而上之其有馀者削而损之其
 不足者补而益之弦质相任上下相权平
 正为主调和为常故弓可抨而矢可行也
 (天道亦然故/云其犹张弓)夫按高举下损大益小天地
 之道也反天以顺民逆民以顺道贤者为
 佐圣人为主务爱有馀以为左右智者居
 上痴者居下能大爵高伎小官卑功鲜赏
 微劳大禄重侯王之道(人道之/所然也)欺敦悫侮
 忠信侵暴寡弱臣役愚民夺弛以与张损
卷七 第 10b 页 0378-143.png
 小以益强逆微顺显以容其身此众人之
 道也(所谓损不足/以奉有馀)以大居小以明居晦以
 强居弱以众居寡以达居穷以高居下故
 高而不可剂盈而不可毁大而不可破满
 而不可损刚而不可折柔而不可卷孤而
 不可制弱而不可取愚而不可贱无而不
 可有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与和
 常翔与道终始天人交顺神明是守至人
 之道也(至人常自不有而恒有馀同道洞/物以奉天下所以为有道者也)
 是以圣人之动无名为务和弱为主隐而
卷七 第 11a 页 0378-144.png
 不穷荣而不显辞贵让富馀力不取盈国
 不入盈人不友恒若有失惕若遭咎履道
 合和常与物友通天之经达地之理成功
 不居德流不有(所谓为而不/恃成功不居)逃名遁势玄
 冥是处灭端匿迹无形是守寂寞虚空莫
 能夺与魁然独立与天同道夫何故哉惮
 道之殃不敢见贤也(虽有盖天之功而不/欲见所谓不欲见贤)
 (圣哲之/行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体和/淖也)而攻坚强者(有磨/凿也)
之能先(待水/成也)其无以易之矣(无可/若也)夫水之胜
卷七 第 11b 页 0378-145.png
(沉万/物也)柔之胜刚(既不/弊也)天下莫不知(事明/白也)
之能行(寡能/弱也)圣人言云(传国/式也)受国之垢(蒙丑/辱也)
是谓社稷之主(为侯/伯也)受国不祥(蒙祸/殃也)是谓天
下之王(为帝/王也)正言若反(与事/舛也)和大怨(咎怨/人也)
有馀怨(及善/民也)安可以为善(失天/心也)是以圣人(谓/明)
(君/也)执左契(德符/信也)不以责于人(道自/然也)有德司契
(求诸/身也)无德司辙(求之/人也)天道无亲(正和/钧也)常与善
(德相/通也)
 指归道德所包天地所载阴阳所化日月
 所照物类并兴纷缪杂乱盛衰存亡与时
卷七 第 12a 页 0378-146.png
 变化积坚者败体柔者胜万物之理自然
 之称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触石贯金崩山
 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脩远
 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能
 复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
 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
 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
 以为优游毫釐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
 苍天之上槃积黄壤之下强扶天地弱沉
 毛羽微积集少以成江海上下无常终而
卷七 第 12b 页 0378-147.png
 复始进退屈伸近于道者也以其形体柔
 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向和淖润滑也故百
 工之治殊事异方沤烂金石破坚折刚平
 微正妙解缓群形和调五味荡涤臭腥攻
 坚陷大非水不行(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夫何故哉众物态能莫之与双也故水之
 灭火砥之利金角齿伤折舌耳无患卑损
 制骄暴雌辱胜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
 不闻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夫水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故言为祸匠默为害工进为
卷七 第 13a 页 0378-148.png
 妖式退为孽容劳而无德苦而无功长去
 昭昭久陷冥冥大变为小存化为亡是故
 明王圣主将传国家必有誓言受国之垢
 为社稷之主受国不祥为天下王(所谓圣/人有言)
 何谓受国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丑居
 民所使乐民所苦务在顺民不遑适己故
 民托之如父爱之如母愿为臣妾与之俱
 死是以处寒系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国
 阨狭之野因辱为荣存其宗祖变祸为福
 长为民主(是谓受国之垢/故为社稷之主)何谓受国不祥
卷七 第 13b 页 0378-149.png
 曰忍民所丑受民所恶当民大祸不以为
 德计在丧国不失天心虑在杀身不失民
 福天地与之俯仰人物与之反侧随之东
 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图者服天下荡
 荡并为一域向风仰化靡不蒙泽故能矫
 邪振乱无所不克变化淫败以为敦朴功
 德至大名势穷极(是谓受国不祥/故为天下王)夫何故
 哉柔心弱志轻己重民安于丑辱也是故
 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远莫之能测
 求之大远莫之能得(皆在/于己)何则奢侈在己
卷七 第 14a 页 0378-150.png
 素俭于人邪枉在躬求正于民患祸生我
 请福于天天地示之不能见神明告之不
 能闻释是废然好用和心身动于此事应
 于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诛以
 信刑名实有孚赏罚得中公平无私逾失
 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并用而奸
 益起赏深赐重而乱益生当此之时善人
 中罔贤者陷刑虽得名实何可善焉(所谓/和大)
 (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道之符操德之
 信合之于我不以责人故有德之主将欲
卷七 第 14b 页 0378-151.png
 有为必稽之天将欲有行必验符信求过
 于我不尤于民归祸于己不怨于人(是以/圣人)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也)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动
 而天下应未令而万物然(有德/司契)无德之人
 务适情意不顾万民政失乱生不求于身
 专司民失督以严刑人有过咎家有罪名
 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国乱扰后世有殃
 (无德/司辙)是故天地之道与人俱行无适无莫
 无疏无亲感动相应若响与声静作相随
 若影与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恶与之
卷七 第 15a 页 0378-152.png
 否行善与之通柔弱与之相得无为与之
 合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信不虚也)
小国寡民(狭以/少也)使人有什伯之器(殖财/宝也)而不
(使遵/俭也)使民重死(得其/所也)而不远徙(安乡/里也)虽有
舟舆(家富/厚也)无所乘之(民朴/鄙也)虽有甲兵(充库/府也)
所陈之(大治/起也)使人结绳而用之(反太/古也)甘其食
(无味/美也)美其服(无色/好也)乐其俗(便生/道也)安其居(自保/有也)
邻国相望(各自/守也)鸡犬之声相闻(道理/人也)民至老
(天年/尽也)不相往来(友者/鲜也)
 指归国有大小地有险易民有众寡货有
卷七 第 15b 页 0378-153.png
 多少形有高卑涂有远近势有强弱权有
 轻重大胜小易胜险富胜贫众胜寡高胜
 卑近胜远强胜弱轻胜重物之理也强弱
 在将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天无
 常与民无常处有德者归之无德者见背
 自然之道也故地广民众将勇主严不足
 以为强甲坚士练城高池深不足以为安
 辩利听察甘言浮说假借阿顺不足以为
 亲割地献宾结纵连横党众兴盛不足以
 为全唯有道者无所不制德厚泽深无所
卷七 第 16a 页 0378-154.png
 不胜小变为大弱转为强轻化为重寡易
 为众故君子所处虽小必存小人所居虽
 大必亡是以小国之君地狭民少德薄权
 轻诸侯不市刑制不禁无有丘阜之阻江
 河之险邻国之亲孤特独处存乎大国之
 间地寒□而不足割宝币轻而不足献将
 相不附百姓轻往邻人重求故无磐石之
 固山陵之安常处乎累卵之危然则伐之
 不足以为暴德之不足以为多故小国者
 危亡之枢而安宁之机也(小国寡人易为/危败则谦光以)
卷七 第 16b 页 0378-155.png
 (道日益其高故云危/亡之枢安宁之机也)是以圣人之治小国
 也转祸为福因危为宁富以舟舆实以甲
 兵器械便利衣食有馀牛马蕃息畜积充
 满什伯邻国以固民心能而不为知而不
 作滋味不治庖厨不饰绝身灭色身为之
 式饮而后食劳而后息暑服一单寒衣一
 复期于和适不厚其服务以便生不为口
 腹赋鲜徭寡民有馀力并兼之原绝而增
 加之流息风俗敦厚遵俭忠悫有而若亡
 能而若劣(此有道之君能使小国寡/人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夫何
卷七 第 17a 页 0378-156.png
 故哉建之以道抱之以德劳佚危宁与民
 若一平心适和听以督实敬顺逊辞以褒
 其神聪明盛德以匡流失邻国不动百姓
 和集乐生安寿恶为盗贼当此之时无钟
 鼓而万物足百姓和洽臣主相得安土乐
 生故死于岩穴迁徙去乡利虽百倍不离
 其国(是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者)家有舟舆无所运乘户
 有甲兵无所施力(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则将相明知人君有道民务耕织多积为
 好鄙朴在上柔弱为右贵忠敬信下力贱
卷七 第 17b 页 0378-157.png
 巧法明俗定上下相保未令而民从不战
 而敌恐求利者不议难胜趋名者不图无
 罪块然独安百姓不扰捐知弃伪复归太
 古结绳而识期素情而语事约物修文亡
 言寡志皆合自然各得其所(所谓复结绳/而用之者也)
 蔬食藜羹无味为甘布衣鹿裘无文为好
 (甘其食/美其服)危狭险阻慄慄为宁寒□僻迥厉
 以为厚安乐谣俗便习水土(乐其俗/安其居)道隆
 德盛和睦鳏寡接地邻境各自保守(邻国/相望)
 精神不耗魂魄不毁性命全完意欲穷尽
卷七 第 18a 页 0378-158.png
 鸡狗之音相闻民人薪菜登山相视涧溪
 共浴相去甚近君臣不相结男女不相聚
 (各自/止足)自生至老老而至死非传主命莫有
 来往(人至老死不相往来者/以至无为而人无欲故)
信言不美(苦以/直也)美言不信(甘以/谩也)知者不博(归/本)
(根/也)博者不知(务多/端也)善者不辩(质兽/醇也)辩者不善
(上饰/言也)是故圣人无积(其道/明也)既以为人(道施/行也)
愈有(我益/深也)既以与人(尽道/传也)己愈多(我益/盈也)天之
(阴且/阳也)利而不害(务以/生也)圣人之道(逃显/荣也)为而
不争(辞功/名也)
卷七 第 18b 页 0378-159.png
 指归虚实相归有无相生寒暑相反明晦
 相随阴消而阳息阳息而阴消本盛则末
 毁末毁则本衰天地之道变化之机也凡
 此数者聪明之门情伪之根嫌疑之尺寸
 眩耀之权衡也因其本修其无开以天心
 督以自然要而推之约而归之察近知远
 观覆睹反闻名识实见始知卒听声见形
 以喻得失则是千岁之情同符而万世之
 为共术天地之心可见而鬼神之意可毕
 况乎人事哉(此天下之常然故/众人之所共体也)人怀自然
卷七 第 19a 页 0378-160.png
 之道达人情之理秉造化之元明异同之
 纪故苦言中适淡淡和德谓之信者下之
 所仰于上彼之所取于此强大之元威令
 之始民人所助成功之首权势所因名号
 所起也(夫道淡淡无味故信言不/美然事由之成理而显)故一人
 唱而千人和一人动而万人随破强敌陷
 大众赴水火之危亡死不旋踵而民不恨
 者信也(信虽不美/有此之益)甘言流说众诺美大谓
 之不信何谓不信言而不然谓之不信人
 而不信德泽不立威势不行权重不显名
卷七 第 19b 页 0378-161.png
 号不明赏之不使罚之不禁故上下不附
 举事无功虽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孤特独
 处社稷不宁天下望幸尽遇罪刑者美言
 也(甘言无实/美而不信)反本归根离末去文元元始
 始寡以然众一以应万要以制详约守真
 一谓之少闻少闻故能知(知者/不博)何谓知达
 人之情以及神明之谓知知者保身之数
 全国之具也上之所依下之所附导天之
 经达道之路也故总安危之大范秉治乱
 之至要使海内之士尽忠竭能分职奉公
卷七 第 20a 页 0378-162.png
 以宁其上权势流行威德隆盛者知也(知/者)
 (虽不博而有此之功所谓/子能知一则万事毕也)心识万端目窥
 人事无所穷极众臣分散谓之博闻博闻
 故不知(博者/不知)何谓不知嫌于天道疑于人
 事之谓不知不知之徒安乐万事内多思
 虑外多喜欲既有所憎又多所恶易诱以
 生可胁以死故见奇而动临危而畏眩耀
 物类诡诳时变违通背达归于穷困动与
 患邻静与祸比宗庙危殆万民散离者博
 闻也(此博者不/知之遇也)四通博达容疏言讷谓之
卷七 第 20b 页 0378-163.png
 不辩挽挽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善(善者/不辩)
 (故成/善)何谓成善动合天心静得地意言无
 不通默无不利谓之善夫善者君子所本
 百行所长吉祥所合万福所往流而不竭
 用而不绝万王不变异俗不易天地所与
 神明所益故上以顺天下以顺人为治元
 始事之恒常成理万物覆载群生天下怀
 慕继之无穷者善也(善者虽不辩/而有此之功)不识元
 首不睹根本诬天诬地诬人诬鬼属辞变
 意故谓之辩抱嫌履疑顺心妄动尚言美
卷七 第 21a 页 0378-164.png
 辞故生不善(辩者/不善)何谓不善动与天逆静
 与地反言伤人物默而害鬼之谓不善不
 善之人分道别德散朴浇醇变化文辞依
 义托仁设物符验连以地天因主熊罴世
 俗所尊反指覆意逃实遁名耀人寂泊惑
 人无端废直立伪务以谄君饰辞以愉其
 上朋党以趋主心开知故之迹闭忠正之
 门操阿顺之术以倾国家之权生息暴乱
 长育大奸天下上舌世浊主昏壅蔽闭塞
 以之危亡者辩也(辩者之不善/而有此之害)是故圣人
卷七 第 21b 页 0378-165.png
 慎戒其始绝其未萌去辩去知去文去言
 虚静柔弱玄默素真隐知藏善导以自然
 是非白黑昭如日月同异真伪如地如天
 空虚无积与物俱变(是圣人/无积也)无为为之与
 物俱然畜之不盈散之未既包裹万方博
 者深思不见其绪辩者远虑不闻其端施
 而不屈变化不穷终而复始大明若昏既
 以为人己愈佚尽以治人己益明既以生
 人己愈寿尽以教人己愈益(所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也)既阳且阴阴而又阳(天之/道也)利而
卷七 第 22a 页 0378-166.png
 不害与天地同生而不杀与神明通建德
 流泽常处显荣辞巧让福归于无名为而
 不恃与道俱行(天道既利而不害圣人则/为而不争天人虽异利益)
 (是同则天同/道吾无间矣)
道德真经指归卷之十三





卷七 第 22b 页 0378-16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