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a 页 WYG0582-0492a.png

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二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两河总说
七月初一日雇山轿入山因前大雨水冲坏山路石
块垒塞下轿步行崎岖之至过十八盘二十里始抵
青柯坪过陡山盘上千尺嶂百尺峡二仙桥元帝殿
又上老君犁沟转折至北岭上坐片时下宿道院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b 页 WYG0582-0492b.png

有云华山三峰南曰落堆峰李白登之叹曰呼吸之
气可通帝座恨不携谢朓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东曰明星玉女峰西曰莲花峰其间名胜甚多恐误
长行未能作数日盘桓书之以志吾恨
初三日从华阴东门东北行十五里渡渭河此河东
行不远即入黄河又北行二十里过洛河不甚阔水
亦浊五里至赵渡镇二十里到朝邑县大西门宿河
卷一百六十二 第 2a 页 WYG0582-0492c.png

镇注洛水经金龙渡注渭水三水汇东南一巨浸也
世称三河口洛源出延安子午谷经郏州洛川中部
过白水蒲城同州至赵渡镇入于河
初四日从朝邑县北行土冈数里上冈入谷时出时
入如是者四十里至良女镇冈上人家断续又从土
山沟西北行三十里至北当又四十里至合阳县宿
城隍庙是日约行百馀里道路纡折上坡下坡有极
卷一百六十二 第 2b 页 WYG0582-0492d.png

东南四十里韩信击田豹朩罂渡军处秦晋要津也
初五日出合阳县北门东北沟行渐高复下坡过深
沟甚陡有流水上坡甚远四十里至北良镇又下深
沟过涧水上大坡十里至大枣镇有玉皇殿亦土窑
石山顶上山系土山壁削如石峰峦起处极耸秀林
朩村寨窑洞亦多望原上层层如盘皆田也又十里
到芝川镇系旧韩城县城虽小皆瓦房人烟稠叠镇
卷一百六十二 第 3a 页 WYG0582-0493a.png

壮下坡穿城出北门半里许有牌坊系白乐天故宅
西面上山林朩葱郁东望黄河仅里许东岸高冈如
山乃山西境也又里许有张太保大茔内多树朩亭
台路旁两边地土膏腴值旱即取井水灌溉井亦多
农亦勤人家亦稠密东边临河处亦有高原如山直
至韩城县城亦壮丽四望皆山澽水芝水环绕入河
二十里间风景迥异经月之行未之见也是日宿韩
卷一百六十二 第 3b 页 WYG0582-0493b.png

入河龙门者韩北境之山也禹凿山而壑之以通厥
流若门然山海经谓应龙相云故于门上加龙字盖
归功于神也宜川县有埽工
初七日出韩城北门东北行二十里昝村镇五里潘
庄五里后潘庄五里谢村二里临皋村三里李村五
里夏馀口三里乔南村十里朱头村十里到龙门从
县来三十里许东岸汾河入河处一路村庄皆好庙
卷一百六十二 第 4a 页 WYG0582-0493c.png

东通大河环转村北从龙门梁山来脉甚壮丽故也
朱头村大砖石城亦龙门前之大镇也登大石岩谒
禹庙岩石如拳叠覆水上对岸大石岩𥪡立高耸亦
有禹庙高泉乃龙门之口雄壮特甚后覆大山高峻
大斧劈石天工巧妙令人惊爱后面之山亦雄厚西
岸梁山麻皮皴法高峰秀拔一望西北秀山无尽矣
水则盘旋而出势亦锐渡则棹入口内借东壁急溜
卷一百六十二 第 4b 页 WYG0582-0493d.png

镇十里到河津县西门宿龙门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两山壁立东西阔八十步一云禹门汾源东至太行
西入于河黄河县西十五里禹坟龙门前里许中流
石碛挺然大水不没按禹葬会稽盖因异俗传之
初八日出河津县南门西南行二十里渡汾水龙门
在西北东面土原西临黄河十里双营镇南行沿河
二十里原上有汤陵西岸高原即韩城境渐入土谷
卷一百六十二 第 5a 页 WYG0582-0494a.png

楼有碑今没入河矣又二十五里至荥河县南门宿
黄河距城西百丈许汾河县北数里后土祠旁西流
于河今移河津葫芦滩南入河
初九日从荥河县南行土谷中盘旋屈曲路径如麻
五十里下坡至临晋县初行十里许近河渐渐东南
南望中条秦岭逶迤西岸高冈不断即合阳县境也
宿东关
卷一百六十二 第 5b 页 WYG0582-0494b.png

十里至蒲州东关宿历山州南六十里妫汭二水出
焉上有舜井舜庙黄河在蒲津门外今徙去十里涑
水渠州东三十里源出绛县横岭山
十一日从蒲州南行二十里渐近黄河绕中悰山头
又东南行沿河三十里南望泰华如屏远甚谷行数
里对潼关又原行四十里至小吕村娘娘庙少坐对
岸原内即盘头镇矣河亦宽中多淤滩东行二十里
卷一百六十二 第 6a 页 WYG0582-0494c.png

十二日从永东宫东行四十里至芮城县东门岳庙
宿
十三日从芮城东门东行三十里下深沟上坡十里
陌底镇宿
十四日从陌底镇东南行五里许即沿河行矣两岸
高原屈曲之甚对岸乃灵宝东境河亦隘一路河滩
行数里下极陡步行三四里行过涧水二道至焦家
卷一百六十二 第 6b 页 WYG0582-0494d.png

峰在三门东迤南中流峭立数仞有老君炉险不可
升上流有列石盖𣆀于此渡河
十五日出平陆东门西南行三里下河滩行三四里
上船渡至官道东南绕陜州城行三十里磁钟镇四
十五里至峡石驿宿
十六日从峡石镇上坡东南行因夜大雨路湿难行
二十里观音堂二十五里土壕镇二十里至渑池县
卷一百六十二 第 7a 页 WYG0582-0495a.png

十七日从千秋镇东行三十五里至铁门镇宿
十八日从铁门镇行三十里新安县又七十里至河
南府宿
十九日从洛阳城东北行三十里上邙山二十里下
坡到孟津县宿谷城山旧名替亭县西六十里耸出
冈阜之上瀍水出其下瀍水县西五十里平地发源
东南流六十里至洛阳东南入洛
卷一百六十二 第 7b 页 WYG0582-0495b.png

惟存基址而巳南傍邙山北依大河南北不过三四
里是日东风渡河甚快渡口少隘此二十里内对县
处河阔有数里中有滩有五六里长二三里阔再西
两边高原又隘矣东行沿邙山又宽望邙山尽头即
巩县界过此岸稍高数馀里到孟县西关宿
二十一日出孟县北门西北行数里上土坡过石桥
又土谷中行二十五里下坡又二十五里至济源县
卷一百六十二 第 8a 页 WYG0582-0495c.png

层峦乃王屋一带也东北是太行皆隐隐望见泷水
县西源出莽山其水或断或续至双泉寨始盛出琮
山口穿石暗流至勋掌村如沟渠又东至县西四里
水始汹涌经县西城下绕流城北又东南入于溴水
古谓之溴今谓之泷即白涧水武山在西北十五里
姑嫂山在武山北溴水出焉天井如盘在西北石上
有数顷其流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若倚剑然
卷一百六十二 第 8b 页 WYG0582-0495d.png

里许谒济渎庙碑石虽多皆御祭文也从元朝起者
傍有古柏枝干如虬龙称将军焉多娑罗树枝叶茂
盛俱合抱者白杨亦多合抱旁有三渎神祠后有北
海神庙亦多御祭碑殿前即东原也俗称通北海出
庙西行三里许有龙潭潭皆芦苇约二亩许云此源
三年来三年去然去来实无定或其年水来民以此
种水稻并无大沟通流也又西北行五六里上灵山
卷一百六十二 第 9a 页 WYG0582-0496a.png

秀拔之甚遥见天坛顶高出诸峰之上是日复至济
源县宿
二十三日进济源县西门出东门东行三里许段家
园面前一带俱绕泷河五里过石桥十五里北望太
行诸峰卓立重重无尽因微雨不甚明白低处即五
龙口沁水出焉广济河出此又东南行十里柏乡镇
又东行四十里至怀庆府由西门绕南门到东门宿
卷一百六十二 第 9b 页 WYG0582-0496b.png

南流其势亦缓广济河高而浊东流甚急与清水交
处下清上浊高低缓急各行其性绝不相和也丹河
县东北十五里源出泽州界内穿太行曰丹河口唐
改怀水南流二十里入沁
二十四日从怀庆东北绕城行三里许渡沁河值水
涨流甚浊又七里许过大丹河水亦浊比沁河一半
之宽过二十里铺又五里至许良大镇又北行十里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0a 页 WYG0582-0497a.png

分第一条沿山麓东行浅隘如沟常因水发淤垫以
此济运甚觉艰难因昨夜大雨泥泞难行四五里许
至汤王庙宿
二十五日早过河内县治即向东南行过广济河桥
瓦屋村龙津桥夹树头至温县宿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六日从温县东北行十五里赵堡镇又十五里
司马镇武陟县界十五里至小司马十五里至武陟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0b 页 WYG0582-0497b.png

太行达济源合丹水绕武陟县城北由东而南入于
黄河沁河性善变迁冲决之害甚于黄河每年修筑
不能一劳永逸也
二十七日从武陟县北关东北行过沁河阔约二三
十丈水甚浅且浊绕城东行上南入河东岸即木栾
镇居民稠密约数千家两面堤岸亦高三十里至修
武县南门过预河桥至西关丹河约七八里宽五六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1a 页 WYG0582-0498a.png

行满泽图巩庄铺万箱铺离县二十里一片平田丹
河两岸及四野枣柳俱多又过二三村庄至获嘉县
西门宿清水河县北十五里源出辉县西南小清河
县南四十里
二十八日进获嘉县西门出东门东北行二十五里
至合河镇北行过石桥桥有九洞不甚高东通大船
又东北行三十里至辉县宿县在高原上一路林朩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1b 页 WYG0582-0498b.png

下泉通百道故名一名卫源以卫河发源于此虽以
百门名然实踰千万不可胜数自山麓平地遍涌石
窦中仰出累累如珠汇为巨陂方广数顷渊涵澄澈
净无尘滓上有威惠王祠殿名清晖外有灵源涌金
喷玉秾翠洗心诸亭亭有古今名贤题咏甚多卫河
县西即百泉汇流南经新乡东绕府城北会淇水流
入于堤口经大名府浚县山东馆陶临清入漕河以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2a 页 WYG0582-0498c.png

传晋水伏流至此东南入卫卓水泉县西八里平地
涌泉东南入卫三渡县西四里百泉之支清水县西
南七十里峪河县西南五十里源发太行山麓
二十九日从辉县东关北行五里至梅村过此即百
门泉陂渟数顷泉如联珠而上中有清辉阁颇似西
湖湖心亭松柏回绕北倚山麓楼阁殿亭排列于后
小山上啸台安乐窝亦颓坏从西岸南行看头闸二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2b 页 WYG0582-0498d.png

水颇猛又西行四里许看智字闸水稍缓又五里许
看信字闸水更缓此三闸俱用两水门又南五里许
至云门镇又东南行三十里到新乡县北关过桥黄
河系东西城脚下行也近因水大河面宽有数丈绕
城至东关宿卫河源发苏门山诗云泉源在左是也
泉通百道涌自山麓石窦及平地水势屈曲至合河
镇凡三十里此卫水合小丹处稍行而东径新乡北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3a 页 WYG0582-0499a.png

径贺生屯濒卫辉府北门一里东入大名浚县界卓
水源在辉县城西十里平地涌出经云门流新乡县
合河镇西北入卫清河源出辉县西南七十里山阳
镇东南经获嘉县界至新乡合河店正西与卫合今
自获嘉境内即会于小丹河此河止存故道每逢雨
集太行万壑之水汇焉卫水溢出邑西北苦之按改
丹入卫议曰改丹入卫犹改沁入卫也其地形之高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3b 页 WYG0582-0499b.png

卫不能容沁而受其害矣独能容丹而受其害乎丹
河源出山西穿太行屹坦坡狄家岭南注而下中间
分散有十八道小沟渠民间引为灌田总流南经张
店至刘村入沁水首尾三十馀里与卫水相通者系
上下沟渠内东流第二道由清化镇南有金鎗狗跑
等泉水相聚迤逦而东经修武治南北转城东门外
又东经获嘉县北又东名蒋河至新乡县西北名河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4a 页 WYG0582-0499c.png

之支流而实非丹水矣若欲将丹水全身由张店改
折而东过狗跑泉达卫则丹至张店地势倾下入沁
甚易势不能挽若从上面东流第二道小沟渠决河
达卫则丹正向山岭而下奔溃倾跌横截不住何由
东流议者徒欲引丹入卫杀沁一二耳而增卫害十
九奚为可哉总之改丹改沁为救徐邳以南漕运计
耳而北地运道如兖豫刍粮所系疗肠内而塞咽喉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4b 页 WYG0582-0499d.png

后其事遂寝
八月初一日从新乡县稍西行四十馀里至八柳树
店又西南行三十里到原武县宿
初二日进原武县城出东门东行二十五里过张家
堤口五里至阳武县北关又东南行过两道堤到古
伦集宿
初三日从古伦集南行至缕堤东行四十里至于家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5a 页 WYG0582-0500a.png

水堤旁有古黄池碑未详稍东即柳园头渡口两日
水涨漫滩竞无渡船又东行二十里到陈桥镇宿
初四日从陈桥镇南行七八里上船北风颇厉扬帆
破浪自辰至午后到南岸淤滩拖行约两时始抵滩
岸从淤泥中行四五里至乾岸二十里刘家店又数
里入汴城东门宿(即开封府/省城也)
初五日抚军又留住数日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5b 页 WYG0582-0500b.png

急无船可渡行人俱望洋而叹仍回旧寓宿
初十日觅船不得复住一日
十一日早出北门北行三十里上船顺风渡甚利三
十里到封邱县宿
十二日从封邱西北行二十里东戴村里许西戴村
二十里到延津县东关东北行二十里过沙门镇一
派沙地满目荒凉十五里进胙城县宿黄河故道在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6a 页 WYG0582-0500c.png

沙碱黄河原自今之阳武北新乡西南东北经延津
汲县胙城至大名府浚县大伾山北入海即禹贡东
过洛汭至于大伾处胙之河禹之旧迹也周定王五
年河徙砱砾胙流乃塞汉文帝十二年河决酸枣东
南流经封邱入大名府长垣县至山东东昌府濮州
张秋入海水经所谓东至酸枣又径东燕县故城北
是也隋唐以来屡经决溢胙不详其有无宋熙宁十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6b 页 WYG0582-0500d.png

于是宜无河矣县圮于河疑在熙宁前也金正大中
复以河患徙县当是二十年决卫州之时但不知北
流既绝何时而复注也既徙且复湮矣金明昌五年
河犯武城堤泛至金山明年诏凿新河在今新乡县
南复经于胙元自原武决而东南流经阳武封邱兹
流复绝沙没新州盖其时也迨至明时迁徙不常皆
未去境内正统十三年大溢仍循阳武故道直抵张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7a 页 WYG0582-0501a.png

其遗迹自小店伍疃社新州城棘针铺吴安屯董固
班枣丁家庄林家庄等处以至滑县广狭不同宛宛
可见其经县南乃决酸枣故道也今自沙门一带县
西吴安屯至县西北董固等处积沙绵延数十里皆
飞砾走碛之区胙之土田无几矣沁河故道俗名孟
姜女河自武陟县流经胙境北行与汲县相接在汉
堤西久塞汉堤自新乡西南入卫境东北至胙城又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7b 页 WYG0582-0501b.png

几百里一股由店西而北入汲县界一名古阳堤护
河堤自汲县东接胙城抵直𨽻滑县护城堤县东西
南接延津北抵滑县
十三日由胙城西北行三十里一派沙地并无树朩
村庄飞沙成堆衰草零落始至一村庄长里许十五
里到卫辉府城郭巍峨旧为潞王府宫墙犹存有望
京楼绿琉璃瓦极高耸下即如村楼四方砖筑回阑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8a 页 WYG0582-0501c.png

两沙岸人家稠密至关厢宿卫河在汲县西源出辉
县苏门山南经新乡东绕府城北会淇水经浚县达
临清至天津入海斮胫河源出淇县西北五里东南
流入卫河昔商纣斮朝涉之胫因名一名太和泉又
名阳河淇水源出林县西南七十五里阔五步深可
二尺水经注曰淇水出河内林虑县(即林/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疑大号沮洳一山异名也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8b 页 WYG0582-0501d.png

水帘洞在青岩山东南层崖上宽广丈许深可数丈
洞中出泉澄莹可鉴枋头城在淇县南八里卫河北
即淇水口也魏志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朩以城堰
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名枋头
十四日从卫辉府出西门东北行十五里官路西三
里许谒比干墓内多古碑夫子书殷比干墓四字出
庙门狂风大作飞沙满天又行二十五里至界碑有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9a 页 WYG0582-0502a.png

斮胫河桥又五里有卫多君子碑至淇县南门外有
殷三仁故里碑东立贤圣君六七故都碑有大墙门
内琉璃殿因雨大不及进谒进南门有柏台县治前
书古朝歌雨大衣湿风吹寒甚即宿北门
十五日从淇县北二十五里至高村桥桥平多孔水
流甚急水从东来折南流箭许过桥渐往西行是日
风虽大喜天霁一路西望诸山甚近峰峦大小不一
卷一百六十二 第 19b 页 WYG0582-0502b.png

柳树有柳廊牌额路旁有扁鹊墓碑有嵇侍中血溅
帝衣坊有墓祠进汤阴县南门内即岳武穆故里有
庙下店宿荡水县北二里源出牟山下水经注曰荡
水东与长沙沟水合二水既合下流河隘难容而洹
水亦时泛溢万历初屡溃居民苦之万历中郡守常
公由大坡青冢高城改入卫河安澜数十年岁久壅
淤复屡决害顺治十四年知县康允叔奉府檄疏河
卷一百六十二 第 20a 页 WYG0582-0502c.png

出西山水经注曰羑水出荡西北韩大牛泉四十里
流羑城北水积成渊方十馀步深丈馀东至内黄与
防水会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今与荡水
别流入卫水宜师沟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长沙沟也
经晋鄙故垒北以下伏流至小滩出经伏道东北流
至桓人山与荡水合淇水县西七十里东流三十馀
里入淇县界广润陂在府东南四十里安汤二县界
卷一百六十二 第 20b 页 WYG0582-0502d.png

于卫后漳水南下塞洹故道陂水不能入洹而洹水
反泄于陂陂日益广当夏秋涨溢没田数千亩民病
之郡守常公览地形为疏治由葛家庄凿渠𨗳荡水
至高城河口入卫自枉流桥至杨家庄补筑旧堤以
障渠水又自戴家沟疏浚𨗳陂水入洹于是二水有
归黄河故道县东夏庄小张等处(看河/纪程)
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