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
卷一百六十 第 1a 页 WYG0582-046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两河总说
 余阙曰南方之地本高于北河之南徙难而北徙易
 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北议者虑河之北
 则会通之漕废当筑堤起曹南讫嘉祥东西三百里
 以障遏之不使之北予则以为河北而会通之漕不
卷一百六十 第 1b 页 WYG0582-0465d.png
 废何也漕以汶而不以河也渭按此言正与挽河之
 议相左盖河在梁卫之郊北流为顺其曰南徙难而
 北徙易是也谓河北而会通之漕不废则大非明中
 叶河屡贯会通挟其水以入海而运道淤河不可北
 也向使河北而无害于漕则听其直冲张秋东北入
 海数百年可以无患奚必岁岁劳费防其北决邪
 邵国贤治河论以为禹治水至于地平天成六府三
 事允治其功盛矣以今观之其所空之地甚广所处
卷一百六十 第 2a 页 WYG0582-0466a.png
 之势甚易所求之效甚小今治水者其去禹也远而
 所空之地乃狭于禹所处之势乃难于禹所求之功
 乃大于禹禹𨗳河自大伾以下分播合同随其所之
 而疏之不与争利故水得其性而无冲决之患今夫
 一杯之水举而注之地必得方尺乃能容之其势然
 也河自大伾以上水之在杯者也大伾以下水之在
 地者也以在地之水而欲拘束周旋如在杯之水大
 禹不能而况他人乎今河南山东郡县棋布星列官
卷一百六十 第 2b 页 WYG0582-0466b.png
 亭民舍相比而居凡禹之所空以与水者今皆为吾
 有盖吾无容水之地而非水据吾之地也固宜其有
 冲决之患也故曰所空之地狭于禹禹之治水随地
 施功无所拘碍今北有临清中有济宁南有徐州皆
 转漕要路而大梁在西南又宗藩所在左顾右盼动
 则掣肘使水有知尚不能使之必随吾意况水无情
 物也其能委蛇曲折以济吾事哉故曰所处之势难
 于禹况禹之治水去其垫溺之害而已此外无求焉
卷一百六十 第 3a 页 WYG0582-0466c.png
 今则赖之以漕不及汴矣又恐坏临清也不及临清
 矣又恐坏济宁也不及济宁矣又恐坏徐州也使皆
 无坏也又恐漕渠不足于运也了是数者而后谓之
 治故曰所求之功大于禹由其言观之则河水南趋
 之势已极而一代之臣不过补苴罅漏以塞目前之
 责安望其为斯民计百世长利哉 袁黄曰昔陈平
 江瑄宋司空礼之治会通河也驱汶水逆流至南旺
 北至安民山地降九十尺因析六分之水北达临清
卷一百六十 第 3b 页 WYG0582-0466d.png
 (为闸十/有七)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因析四分之水
 南接徐沛(为闸二/十有一)贮六分之水者其闸长贮四分之
 水者其闸短后人以意增损而水之分数紊矣紊而
 常淤固其宜也顾不此之察乃更闸而东焉当时故
 闸由茶山而南地甚峻势如建瓴故入河无碍后更
 夏镇以南地平而水缓黄强清弱每会必淤此河渠
 之一坏也徐州吕梁二洪其流甚驶其石如牙永乐
 间运道初开人恶其伤舟欲稍平之宋司空不可盖
卷一百六十 第 4a 页 WYG0582-0467a.png
 欲藉山之险激水之流使泥沙先下而河流不壅后
 人相继磨其崖石而吕梁无洪矣无洪则水平而河
 身渐高此河渠之再坏也至淮河入海之处平旷无
 山而海沙逆上尤易壅塞陈平江就山阳之满浦坊
 (在淮安府城累/西北五里)石为山蜿蜒千尺即古锯牙遗制(锯/牙)
 (见宋/史)水得翻腾踊跃以入海俗谓之矶嘴取相激而
 名今皆没于土中此河渠之三坏也(矶觜之制下布/七星桩桩上甃)
 (以石石有笋笋相入缝有锭锭三层灌以糯汁砌以/油灰长千尺袁氏以为陈平江所创或云天顺间遣)
卷一百六十 第 4b 页 WYG0582-0467b.png
 (都水郎中督工于满浦坊作石锯牙未知孰是矶觜/为治河要策万历初漫入水中微露形迹今清江浦)
 (尚有之其浊流不入运河河/不劳挑浚者矶觜之力也)河渠考云隆庆四年淮
 决于高堰河亦决于崔镇漕臣王宗沭修塞之(宗沭/决河)
 (记云是年淮决高堰河蹑淮后径趋大涧口破宝/应黄浦口入射阳湖清口遂淤海口几为平陆)
 历三年高堰复决于是山盐高宝兴泰诸处悉为巨
 浸黄水蹑淮之后浊流西溢浸及凤泗清口填淤海
 口亦复阻塞而漕黄交病矣河臣潘季驯以为高堰
 者淮扬之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欲𨗳河以入海势
卷一百六十 第 5a 页 WYG0582-0467c.png
 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堙河
 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泗不免皆为巨浸
 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于是筑
 高堰长八十里起自武家墩(任高堰北/十馀里)经大小涧(大/涧)
 (在高堰南十三里又南五里即小涧也大涧/口为冲决要处筑石堤以护之长数百丈)历阜陵
 湖(在堰西南/二十馀里)周家桥(北去堰四/十馀里)翟坝(在周家桥南二/十馀里为山阳)
 (盱眙接界处或曰周桥翟坝长二十五里与高邮南/北金门两闸及西堤四十里石工相对周桥翟坝决)
 (则高邮南北/冲溢无时矣)以捍淮之东侵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简
卷一百六十 第 5b 页 WYG0582-0467d.png
 张福二口淮水每从此泄入黄河致淮水力分而清
 口淤浅且黄水泛涨亦往往由此倒灌入淮于是并
 筑堤捍之(堤在清口西三里后议者又以束淮太迫/于张福堤洼处黄韶王简二口置减水二)
 (闸淮溢则纵之外出黄溢则遏/其内侵王简口亦曰王家口)使淮无所出黄无所
 入全淮毕趋清口会黄以入海而河与漕俱治盖高
 堰之筑始于汉末之陈登修治于明初之陈瑄而复
 于季驯云(隆庆四年王宗沐修筑高堰卑薄无/所加随即圮坏至是经理始尽制焉)二十
 一年淮复决于高良涧(在淮安府西南七/十里志云九十里)凡二十二
卷一百六十 第 6a 页 WYG0582-0468a.png
 口旋筑塞之明年黄水大涨清口沙垫阻遏淮水不
 能东下于是挟上源阜陵诸湖与山溪之水暴侵泗
 州陵州城渰没科臣张企程请导淮分注江海以救
 祖陵二十三年淮复决高堰高良涧诸处寻筑塞之
 明年河臣杨一魁以黄淮冲溢乃议分黄𨗳淮辟清
 口沙七里达淮之经流建武家墩泾河闸(泾河在宝/应县北三)
 (十/里)以泄淮之旁溢又建高良涧减水石闸子婴沟(在/宝)
 (应南六/十里)周家桥减水石闸一自岔河下泾河一自草
卷一百六十 第 6b 页 WYG0582-0468b.png
 子湖(在宝应县西/南五十里)宝应湖下子婴沟俱通广洋湖(在/宝)
 (应县东南/四十里)及射阳湖入海犹虑淮水宣泄不及南注
 各湖为患又开高邮西南之茆塘港(在州西南/六十里)通邵
 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在扬州府/东三十里)入江以杀淮涨
 (一魁所举行大/抵本企程之说)自是淮患渐平虽时有决溢而培固
 高堰增置坝闸之外无所为治淮长策矣季驯两河
 议曰高堰去宝应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邮高二丈二
 尺有奇高宝堤去兴化泰州田高丈许或八九尺其
卷一百六十 第 7a 页 WYG0582-0468c.png
 去堰不啻卑三丈有奇矣昔人筑堰使淮不南下而
 北趋者亦因势而𨗳之不然淮一南下因三丈馀之
 地势灌千里之平原安得有淮南数郡俨然一都会
 邪万历二十一年淮漫高堰堤上且数尺周家桥口
 原自通行又加决焉决高良涧至七十馀丈南奔之
 势若倒海高宝邵伯诸湖堤一日崩者百十馀处于
 时泗城亦复灌溢而所减之水不过尺许则以淮南
 之地自高宝而东则下由邵伯而南则又昂自兴盐
卷一百六十 第 7b 页 WYG0582-0468d.png
 以东滨海诸盐场比内地亦复昂也泗州之地比高
 堰为下与高宝诸州县皆若釜底然安能免淮之浸
 哉今高堰一带修守不严奸商盐贩之徒无日不为
 盗决计泗州之人未究利害之源但见高堰增筑势
 必遏淮以入泗惟恐堰之不速溃也且淮之旁流日
 多则正流日弱于是刷沙无力而黄水益横清口就
 淤势不得不倒灌淮南决堤堰而败城郭委运道于
 茫无畔岸中矣善乎先哲之言曰禦黄如禦敌淮日
卷一百六十 第 8a 页 WYG0582-0469a.png
 退则黄日进论者以𨗳淮为秘计而不察其为弱淮
 之先徵也淮之患曷有穷已耶 元末河复北徙自
 东明曹濮下及济宁而运道坏明洪武初命徐达自
 曹州东引河至鱼台入泗以通运永乐九年又命宋
 礼自曹疏河经濮州东北入会通河是北流犹未绝
 也迨迁都之后仰给于会通者重始畏河之北北即
 塞之弘治中两决金龙口直冲张秋议者为漕计遂
 筑断黄陵冈支渠而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
卷一百六十 第 8b 页 WYG0582-0469b.png
 受万里长河之水(焦弱侯云明兴河之自汴出者犹/有六其二入淮其四合漕以入于)
 (淮出荥泽者至寿入淮出祥符者至怀远入淮出长/垣者至阳榖入漕出曹州者至鱼台入漕出仪封者)
 (至徐之小浮桥入漕出沛之南者从飞云桥入漕出/徐沛之中境山之北者从溜沟入漕是犹有禹分之)
 (遗意也其后或塞或徙而/以一徐受全河之灌矣)阳武以下河之所经缮完
 故堤增卑培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汉之下策转为明
 之上策矣至于黄淮既合则惟以堰闸为务(堰高家/堰闸淮)
 (南诸湖/闸口)因时修固则淮不南分助河刷黄使海口无
 壅故潘尚书论治河之要曰河性宜合不宜分宜急
卷一百六十 第 9a 页 WYG0582-0469c.png
 不宜缓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
 停滞而沙淤此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
 良法也又曰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
 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
 以治海(自汉以来治河者莫不以分水为长/策唯张戎之论不然潘公深得其意)观其所
 言若无赫赫之功然百馀年来治河之善卒未有如
 潘公者盖会通必不可废则河唯宜注淮以入海虽
 有贾鲁之才智亦无所施故邵文庄有治之以不治
卷一百六十 第 9b 页 WYG0582-0469d.png
 乃所以深治之之说语曰守病不治常得中医此之
 谓也(禹贡锥指/)
 自周定王时河徙历汉唐至宋熙宁十年而始与淮
 合河曷为徙也中高者外溢流缓者沙停水性下也
 地势北高而南下也上流急下流淤不决不得也决
 不南不得也合于淮奈何曰昔之淮敌河今之淮从
 河敌河而淮强从河而淮弱淮强而流迅淮弱而沙
 壅必致之势也武陟之决口塞矣乎河底之高皆是
卷一百六十 第 10a 页 WYG0582-0470a.png
 也淤不涤流不畅将别有溃决之处可忧也于是有
 断黄右臂之法有助淮刷黄之法沁水之入黄也黄
 益炽非古也沁水古入卫者也隋大业七年始引入
 黄征高丽恐河不能济运引沁水以大其势故也河
 之南徙也沁仍入卫矣天顺间沁再入河无制之者
 也今莫若仍引沁水入卫以杀黄势或疑卫不能容
 今日而不能容大业天顺独能容耶夫诚能分沁水
 使不入黄则黄之右臂断矣睢水受商邱宁陵永城
卷一百六十 第 10b 页 WYG0582-0470b.png
 夏邑丰砀虹灵璧无源之水从宿迁白洋河小河口
 入黄前人防其入淮筑归仁堤以捍之顺治时河决
 入小河口而白洋河入黄之道遂淤靳文襄开便民
 闸𨗳之入淮淮不能容而旁泄六坝遂为高宝兴泰
 七邑之灾张文端建安仁利仁诸闸束水入黄去白
 洋河小河口仅数里地势高仰不能入河今莫若相
 形势开引河使永远入黄水小则助淮出清口以刷
 黄水大则清口以上淮不能刷沙睢为之刷是谓助
卷一百六十 第 11a 页 WYG0582-0470c.png
 淮刷黄之法右臂断安豫也黄沙刷又淮也曷为必
 于斯二者复故道不能行筑堤坊不可恃(鲍斐英治/)
 (河说/)
 河源出土番有泉百馀泓望之如列星是为星宿海
 我
圣祖仁皇帝上谕有云朕于地理从幼留心凡古今山
川名号必详考图籍询问方言务得其正如河源之星
宿海元史谓之鄂端诺尔今番名鄂端塔拉蒙古名呼喇
卷一百六十 第 11b 页 WYG0582-0470d.png
穆尔译语皆星宿海之字耳至哉
王言广见博闻信而有徵矣东流三百里群川流合浸
 大遂名黄河又东六七百里至昆崙山山绵亘五万
 里河随山足而东又东北流千馀里有细黄河自西
 南来注之又东北四五百里至西宁卫之西南又四
 百馀里至积石山即禹贡𨗳河之处矣由积石山入
 塞经陜西临洮府河州北西宁卫南又东经兰州北
 又东经宁夏卫南又东北出塞外经三受降城之南
卷一百六十 第 12a 页 WYG0582-0471a.png
 河套之北又经榆林卫北至山西废东胜州复折而
 南入塞内南经延安府府谷县东神朩县南而入葭
 州界又经州城东河之东岸为山西河曲县及保德
 州兴县之境又东经吴堡县东及绥德州东河之东
 岸为山西临县及永宁州宁乡县之境又南经清涧
 县东及延川延长二县之东河之东岸为山西石楼
 及永和大宁三县之西境又经宜川县东河之东岸
 为山西吉州及乡宁县之西境又南经陜西西安府
卷一百六十 第 12b 页 WYG0582-0471b.png
 韩城县东龙门在焉自龙门南流与汾水合又南经
 陜西合阳县东河之东岸为山西荥河县临晋县又
 南经陜西朝邑县东又南至华阴县东北与渭水合
 河之东岸为山西蒲州又南经雷首山西至潼关卫
 北折而东是为河曲经河南陜州之阌乡县北又东
 经灵宝县北河之北岸为山西芮城县又东经陜州
 北河之北岸为山西平陆县又东过底柱又东经河
 南渑池县北河之北岸为山西绛州之垣曲县又东
卷一百六十 第 13a 页 WYG0582-0471c.png
 经河南新安县北又东经洛阳县北又东经孟津县
 北河之北岸为济源县孟县即孟津也又东经巩县
 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为温县济水入焉又东经汜
 水县北又东经荥阳县北河之北岸为武陟县沁水
 入焉又东经河阴县北又东经荥泽县北河之北岸
 为获嘉县又东经原武县南又东经阳武县南又东
 经延津县南又东经祥符县北河之北岸为封邱县
 又东经陈留县北又东经兰阳县北又东经仪封县
卷一百六十 第 13b 页 WYG0582-0471d.png
 北又东南经睢州北又东南经考城县北又东南经
 商丘县北河之北岸为山东曹县又东经河南虞城
 县北又东经夏邑县北河之北岸为山东单县又东
 经江南徐州之砀山县北又东经丰县南沛县南河
 之南岸则为萧县又东经徐州北与泗水合又东南
 经凤阳府灵璧县北又东南经淮安府睢宁县北河
 之北岸则为淮安府之邳州又东经宿迁县南又东
 经桃源县北又东经清河县南与淮水合是为淮黄
卷一百六十 第 14a 页 WYG0582-0472a.png
 交汇处清口在其上又东经山阳县北清江浦总河
 行署在焉又东经安东县南而东北入于海自清口
 至此皆古淮水为黄河所夺海自盐城东北经山阳
 县东折而西北为黄淮入海之口 浙江杭嘉湖三
 府江南苏松常镇四府皆有运河本一水相通渡大
 江入瓜洲江西湖广及江宁诸府则自大江入仪真
 是为瓜仪运河瓜洲至扬州府江都县三汊河以南
 计程二十七里仪真县至三汊河以西计程七十二
卷一百六十 第 14b 页 WYG0582-0472b.png
 里属江防同知管辖瓜洲有二闸曰广惠曰通惠仪
 真有四闸曰响水曰通济曰罗泗曰拦潮盖因江潮
 吞吐消长靡常故置闸以启闭行漕者也自三岔河
 起至淮安府山阳县交界黄浦止历江都高邮宝应
 三州县计程二百六十里其汛五曰江都汛曰高邮
 汛曰永安汛曰汜水汛曰宝应汛属扬河通判管辖
 其三州县沿堤所设闸坝涵洞多不胜书皆所以宣
 泄运河之水者也自山阳县黄浦起北至甘罗城迤
卷一百六十 第 15a 页 WYG0582-0472c.png
 西山清外河交界清口止计程九十六里有奇自黄
 浦至季家浅长八十一里有奇系山阳县境自季家
 浅至甘罗城迤西长十五里有奇系清河县境其汛
 三曰里河下汛曰里河上汛曰运口汛有张福口引
 河一道长一千二百三十五丈张庄引河一道长一
 千六百七十丈又裴家场烂泥浅三岔等引河俱挑
 浚深通合众引河之水会出清口并力敌黄水之沙
 属淮安里河同知管辖向者漕舟自清口出黄河溯
卷一百六十 第 15b 页 WYG0582-0472d.png
 流而上至支河口入运河康熙二十六年总河靳文
 襄公以黄河风涛之险请自骆马湖凿渠历宿迁桃
 源二县至清河仲家庄出口名曰中河三十八年总
 河于振甲公因桃清中河南岸逼近黄河地势卑下
 潴水瀰漫难以筑堤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弃
 中河下段改凿六十里名曰新中河次年总河张文
 端公又以新中河浅狭未足行运且盛家道口河头
 湾曲漕舟挽运不顺乃于三义坝以下用新中河之
卷一百六十 第 16a 页 WYG0582-0473a.png
 半三义坝以上用旧中河之半合为一河重加挑浚
 设两中河通判管理自清河县西三里许黄河口门
 起至桃源县交界三岔止计程一十七里安清中河
 通判所辖自桃清交界三岔起至宿迁境内张庄运
 口止计程一百四十里有奇宿桃中河通判所辖宿
 迁运河自张庄运口中河头起至邳州交界窑湾口
 止计程四十七里属宿虹同知管辖邳州运河自宿
 迁县交界窑湾口起至山东峄县交界黄林庄止计
卷一百六十 第 16b 页 WYG0582-0473b.png
 程一百二十里属邳睢同知管辖有猫儿窝迤上滚
 水大坝万家庄石坝马庄集石坝又上下竹络坝三
 窑湾竹络坝一俱泄运河出岸之水由隅头河入骆
 马湖者也泇河历峄滕沛三县计程一百九十六里
 跨山东江南二省间峄县河道南自邳州黄林庄起
 北至滕县界朱姫庄止计长九十八里有八闸曰台
 庄曰候迁曰顿庄曰丁庙曰万年曰张庄曰德胜曰
 韩庄滕县河道南自峄县界朱姬庄起北至江南沛
卷一百六十 第 17a 页 WYG0582-0473c.png
 县界刘昌庄止计长五十里沛县河道南自滕县刘
 昌庄起北至鱼台县界王家口止计长四十八里有
 三闸曰夏镇曰杨庄曰珠梅属兖州府泇河通判管
 理南旺湖南自沛县界辛庄桥王家口起历鱼台县
 济宁州济宁卫钜野县嘉祥县至汶上县袁家口闸
 迤北东平州交界止计程二百七十五里其鱼台县
 河道南自沛县界王家口起北至济宁州四里湾交
 界止计长八十五里有三闸曰邢庄曰利建曰南阳
卷一百六十 第 17b 页 WYG0582-0473d.png
 济宁州河道南自鱼台县四里湾交界起北至五里
 营之东济宁卫交界止计长七十五里有十闸曰枣
 林曰鲁桥曰师家庄曰仲家浅曰新闸曰新店曰石
 佛曰赵村曰在城曰天井又有月河闸三曰下新曰
 中新曰上新济宁卫河道南自五里营迤东济宁州
 交界起北至曹井桥迤北钜野县交界止计长一十
 七里有奇钜野县河道南自济宁卫曹井桥迤北交
 界起北至嘉祥县大长沟迤南交界止计长二十五
卷一百六十 第 18a 页 WYG0582-0474a.png
 里有通济闸嘉祥县河道南自钜野县小长沟迤北
 交界起北至汶上县孙村交界止计长一十六里汶
 上县河道南自孙村嘉祥县北界起北至靳家口东
 平州南界止计长五十六里有奇有五闸曰寺前铺
 曰南旺上曰南旺下曰开河曰袁家口属兖州府运
 河同知管辖按南旺湖在汶上县西南周漕渠两涯
 共一百八十里中有二长堤漕渠贯其中画而为三
 漕渠西者为西湖即名南旺湖一名汶河漕渠东者
卷一百六十 第 18b 页 WYG0582-0474b.png
 为东湖在汶河堤南名蜀山湖在汶河堤北名马踏
 湖南旺萦回九十三里明成化间始为石堤嘉靖万
 历间累筑湖堤复添筑子堤又于五里铺建石坝一
 座蓄泄济运原湖二千七百顷向除子堤画界处高
 亢地及宋尚书白老人香火地二百八十顷外其二
 千四百馀顷为水匮随堤内开大渠以湖身北高南
 下复穿小渠二十馀道纵横联络使湖水通流备济
 万历十七年张居敬奏请南旺等湖于高下相承之
卷一百六十 第 19a 页 WYG0582-0474c.png
 地筑一束湖小堤堤内为水匮堤外为湖田听民耕
 种庶界限分明内外有辨小民难于侵占官司易于
 稽查诏从之是南旺诸湖有淤高之地自昔已然其
 所以不令召种者虑其有害于运也今西湖积沙日
 久高地虽多而低洼之处仍以蓄泄济运宜开浚深
 通复其旧界否则渐为平陆一遇旱暵难以行漕矣
 距汶上县十三里有何家坝为南旺湖之尾闾此口
 稍卑汶水就西而下每决房口而伤运河之堤南旺
卷一百六十 第 19b 页 WYG0582-0474d.png
 之水遂涸万历二十四年筑石坝平时任其南游水
 涨泄而之西良得策也南旺分水地形最高所谓水
 脊也潘宫保河防一览曰南旺地高决诸南则南流
 决诸北则北流惟吾所用耳当春夏粮运盛行之时
 正汶水微弱之际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馀宜效轮
 番法如运艘浅于南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如
 运艘浅于北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当其南也
 更发滨南诸湖水佐之当其北也更发滨北诸湖水
卷一百六十 第 20a 页 WYG0582-0475a.png
 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暵无不克济此诚
 力不劳而功倍也张秋河南自东平州靳家口上接
 汶上县河道北界起北至阳榖县官窑口接东昌府
 聊城县河道南界止计程一百五十五里历东平所
 东平州寿张县东阿县阳榖县属兖州府捕河通判
 管辖东平所河道南自东平州河道北界牌起北至
 安山闸接东平州河道南界止计长十二里在东平
 州河道之内东平州河道南自安山闸接东平所河
卷一百六十 第 20b 页 WYG0582-0475b.png
 道起北至戴家庙闸下三空桥接寿张县南界止计
 长三十里有二闸曰安山闸曰戴家庙闸又北自安
 山闸起南至靳家口汶上县北界止内除东平所河
 道一十二里实管河道一十八里有一闸曰靳家口
 闸按戴村坝距东平州六十里一名周李村长五里
 汶水陶泰而来就盐河由博兴车渎入海永乐九年
 尚书宋礼用老人白英计分水南旺筑此坝横遏汶
 水南流会通河始济运诚全河之屏障也寿张县河
卷一百六十 第 21a 页 WYG0582-0475c.png
 道南自东平州界戴家庙闸下三空桥北至河湾铺
 接东阿县南界止计长二十里内沙湾运河西岸有
 积水闸每年伏秋郓濮等处倒坡之水接流至此济
 运东阿县河道南自沙湾铺接寿张县北界起北至
 五里铺接阳榖县南界止计长十五里其堤岸北自
 阳榖县河道荆门闸上红庙起南至沙湾铺止安平
 镇居其中安平即张秋系阳榖寿张东阿三县地为
 漕运之咽喉也阳榖县河道南自五里铺接东阿县
卷一百六十 第 21b 页 WYG0582-0475d.png
 北界起北至官窑口铺接东昌府聊城南界止计长
 六十里有六闸曰荆门上曰荆门下曰阿城上曰阿
 城下曰七级上曰七级下县有阿井深七八尺盖济
 水之所经也上河南自兖州府阳榖县界官窑口铺
 起北至直𨽻广平府清河县界临清州盐店止计程
 一百七十七里历聊城县东昌卫收并平山卫堂邑
 县博平县德州卫收并左卫清平县临清州属东昌
 府上河通判管辖聊城县河道南自阳榖县界官窑
卷一百六十 第 22a 页 WYG0582-0476a.png
 口铺起至堂邑县界西岸梭堤博平县界东岸吕家
 湾铺止计长六十三里有四闸曰周家店曰李海务
 曰通济桥曰永通西岸有进水闸二座如遇伏秋霖
 潦坡水积聚则开此引河入河以利漕东岸有出水
 闸四座如遇河水涨发则开此泄水东流入海堤岸
 不致冲决本县河道内有东昌卫收并平山卫河道
 一段仅三里地名南龙湾北自本营界碑起南至邓
 家楼界碑止系在西岸一边也堂邑县河道南自聊
卷一百六十 第 22b 页 WYG0582-0476b.png
 城县界梭堤起北至清平县界函谷洞止计长二十
 五里系西岸一边与博平县对岸其河道截分一十
 七里半内建二闸曰梁家乡曰土桥西岸进水闸三
 座伏秋霖潦则开此引河入河以利漕运矣博平县
 河道南自聊城县界吕家湾铺起北至清平县界魏
 家湾迤南田家口止计长三十五里系东岸一边与
 堂邑县对岸其河道截分一十七里半东岸减水闸
 五座河水涨发则开泄东流入海矣德州卫收井左
卷一百六十 第 23a 页 WYG0582-0476c.png
 卫南河河道计长六里在清平县河道之内清平县
 河道南自博平县界魏家湾迤南田家口起北至临
 清州界二十里铺止内有戴家湾闸临清州河道南
 自清平县界二十里铺起北至直𨽻清河县界盐店
 止计长四十里有砖闸板闸各一座西南卫河水来
 与汶河合流矣下河南自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
 起北至直𨽻河间府吴桥县交界降民口铺止计程
 三百二十七里历清河县夏津县武城县故城县恩
卷一百六十 第 23b 页 WYG0582-0476d.png
 县德州德州卫德州左卫属东昌府下河通判管辖
 清河县河道南自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起北至
 夏津县界孙家口止计长二十里夏津县河道南自
 清河县界孙家口起北至武城县界横河口止计长
  一十七里武城县河道南自夏津县界横河口起北
 至故城县界冷家坟止计长一百四十六里故城县
 河道南自武城县界冷家坟起北至恩县界孟家湾
 止计长一十六里恩县河道南自故城县孟家湾起
卷一百六十 第 24a 页 WYG0582-0477a.png
 北至德州界曹家口铺止计长一十二里德州河道
 南自恩县界曹家口铺起北至德州卫界下八里塘
 止计长一十五里德州卫河道南自德州界下八里
 起北至直𨽻吴桥县界降民口铺止计长八十九里
 德州左卫河道夹在德州卫河道内计长一里有奇
 河间府景州吴桥东光南皮交河五州县河道南自
 山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起北至天津卫交界白
 洋桥止计程一百八十四里属河间府管河通判管
卷一百六十 第 24b 页 WYG0582-0477b.png
 辖景州河道南自山东德州卫交界石碑起北至直
 𨽻吴桥县交界清水湾石碣止计长二十四里吴桥
 县河道西岸南自景州交界清水湾起东岸南自山
 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起至东光县交界止计长
 二十四里东西两岸有六浅南有四浅错落山东德
 州卫六十馀里河道之间东光县河道南自吴桥县
 交界起西岸至交河县交界杨家圈止东岸至南皮
 县交界十二里口止计长六十里南皮县河道南自
卷一百六十 第 25a 页 WYG0582-0477c.png
 东光县交界十二里口起东岸至天津卫交界萧家
 楼止计长八十六里交河县河道南自东光县交界
 杨家圈起西岸至天津卫交界白洋桥止计长八十
 二里天津运河南自山东临清州卫汶合流而北至
 天津会潞河入海故亦名卫河北自顺天府武清县
 交界三岔河起南至东岸河间府南皮县交界西岸
 河间府交河县交界白洋桥止历天津卫河间府之
 沧州青县顺天府之霸州静海县计程三百四十五
卷一百六十 第 25b 页 WYG0582-0477d.png
 里属天津同知管辖沧州河道有七浅青县河道主
 簿经管河东有五浅巡检经管河东有二浅主簿经
 管河西有三浅巡检经管河西有三浅霸州河道计
 长三里错落于静海县境内静海县河道南自赵家
 洼起北至小园止计长一百四十五里天津河道错
 落于静海青县沧州间天津东岸有十浅左卫东岸
 有八浅右卫东岸有五浅天津卫西岸系霸州静海
 地方天津左卫西岸有六浅右卫西岸系交河县地
卷一百六十 第 26a 页 WYG0582-0478a.png
 方青县界内有滹沱河发源山西繁峙县东流经献
 县城南十一里单家桥至青县岔河口入运河有盘
 古沟在县南十五里深三丈虽大旱不竭东流入于
 卫济运矣直𨽻武清香河二县通州一州运河北自
 白河富河合流四十里至张家湾而通惠桑乾诸河
 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谓潞河也亦称白河南自
 天津卫交界起至通州石坝止计程三百四十二里
 属扬村通判管辖武清县河道南自天津卫交界望
卷一百六十 第 26b 页 WYG0582-0478b.png
 海寺起至香河县交界红庙村止长一百九十六里
 香河县河道南自武清县交界红庙村起北至通州
 交界扳罾口止计长三十一里通州河道南自香河
 县交界起至本州石坝止计长一十五里其三州县
 堤岸有官修民修之不同焉通惠河源则自昌平州
 白浮村神山泉南会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
 里泺东入 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又少东由月桥
 通流
卷一百六十 第 27a 页 WYG0582-0478c.png
内府环绕
宫殿南出玉河桥水门由大通桥东下五十馀里至通
 州入白河其自通州以抵 都城有十闸曰通流曰
 普济曰平津下曰平津上曰庆丰曰澄清曰高梁曰
 白石曰广源曰青龙皆通惠河经行之所河防一览
 云杨村以北通惠之势有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
 阻夏秋水涨则惧其潦冬春水微则病其涩浮沙之
 地既难建闸以备节宣惟有浚筑之功殊为吃𦂳
卷一百六十 第 27b 页 WYG0582-0478d.png
 此言黄运两河之梗槩录成人见之曰此湖州镜也
 两河千万里而遥一目了然矣吾湖制镜始于李唐
 薛氏故曰薛镜若夫两河相关之故则有前人之成
 说具在盖黄河自河南武陟以至江南之淮安一有
 溃决则运河自山东张秋以至扬州在在危险以故
 前朝潘宫保印川公之言曰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
 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
 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近代河官多弘安之言曰病
卷一百六十 第 28a 页 WYG0582-0479a.png
 淮而并以病运者莫如河而敌黄即所以利运者莫
 如淮故治淮乃治河治运之先务而治高堰尤治淮
 之首图又闻之前辈胡朏明先生曰河之出海旁口
 日多则正口日塞淮之会河支流益分则经流益弱
 皆潘宫保之所禁也旨哉三说得治河之三昩矣我
 又何敢复赘一辞(小谷口两河薛镜/)
 
 
卷一百六十 第 28b 页 WYG0582-0479b.png
 
 
 
 
 
 
 
 行水金鉴卷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