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a 页 WYG0582-028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六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运河水
 马踏湖周三十四里其上为钓台泊水涨则汇入北
 湖出开河闸迤北由弘仁桥入运其帮湖运堤自禹
 王庙起至弘仁桥止二千六百六十三丈其湖堤亦
 自禹王庙起至弘仁桥止三千三百馀丈系土筑以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b 页 WYG0582-0285d.png
 蓄水济运历岁收蓄汶水原有北月河口王士义口
 徐建口亦无子堤盖东湖地势渐高无需防遏止于
 官民界分植柳竖石以杜侵冒而南至长沟小河口
 苏鲁桥北至田家楼受水之处亦堤而筑之视西湖
 工倍焉为闸者三在李泰口弘仁桥为坝者二在冯
 家口王岩口其戴村王堂二口皆蓄泄要害处至于
 关阑全湖伸缩漕河则有南北端二闸东西岸十七
 斗门以时启闭实为水匮盗决侵种宜禁云(山东全/)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a 页 WYG0582-0286a.png
 (河备考/)
 马踏湖所以济北运也其湖口有曰徐建口有曰王
 士义口皆放湖水入汶河出分水口者也有曰新河
 头有曰弘仁桥皆放湖水入运河者也故徐建口王
 士义口不宜开放至北河水小或开新河头或开弘
 仁桥以接济之若北河水势足用仍宜堵闭蓄水此
 一定而不可易者也 湖计一百四十馀顷与弘仁
 桥相通故水大之时尽由弘仁桥泄入运河以故不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b 页 WYG0582-0286b.png
 能蓄水稍遇天旱便成乾渴今宜于开河以东筑湖
 堤一道其高宽宜与运河之堤相等则水有所蓄而
 不至于乾涸矣 弘仁桥马踏湖之门户也马踏湖
 水大每由此分泄入运但未有闸座蓄泄不便故急
 宜建置(居济一得/)
 五里铺滚水石坝盖泄运河有馀之水入南旺湖蓄
 以济运者也每逢运河水有馀则泄入湖中及运河
 水不足则由开河之下兼济闸放出济运不知始自
卷一百四十六 第 3a 页 WYG0582-0286c.png
 何年竟为堵筑矣运河水大既不能泄入湖中运河
 水小又无凭开放以济之古人之法尽废矣今宜仍
 为开通以备蓄泄庶于漕运大有裨益此坝底高于
 河底四尺有馀小则蓄以济运大则泄入湖中查南
 旺上以南有盛进口张厢口焦鸾口三斗门泄水入
 湖此不用斗门而用石坝者盖北运无水接济倘或
 过泄恐不足以济运故用石坝以备蓄泄此古人制
 度之尽善者也 老坝口旧在徐建口之下坝下系
卷一百四十六 第 3b 页 WYG0582-0286d.png
 大挑之工不知始自何年竟改筑于王士义口之下
 矣以致王士义口之上至徐建口一段并不挑挖殊
 非大挑之意今应仍筑于徐建口之下自大坝至分
 水口一段遇大挑年照旧挑挖庶塘河不致淤垫而
 大挑之工较省矣 小坝口所以致汶河有馀之水
 入蜀山湖蓄以待用者也汶水小则堵塞此口令汶
 水尽出大坝口以济运汶水大则将大坝口酌量收
 束小坝口开放使运河水足用而止馀者尽由小坝
卷一百四十六 第 4a 页 WYG0582-0287a.png
 口入蜀山湖俟汶水小时仍行堵塞宜建小闸一座
 以备蓄泄更为妥当(居济一得/)
 南旺湖在汶上县西南周漕渠两涯共一百八十里
 中为二长堤漕渠贯其中画而为三漕渠西者为西
 湖即名南旺湖一名汶河漕渠东者为东湖在汶河
 堤南名蜀山在汶河堤北名马踏南旺萦回九十三
 里成化间始为石堤湖多菱芡蒲荷茭荻鱼鳖居人
 采撷为利嘉靖间周筑四围堤岸一万五千六百馀
卷一百四十六 第 4b 页 WYG0582-0287b.png
 丈万历间除帮湖运堤三千六百丈外帮筑湖堤南
 西北三面共一万二千馀丈复添筑东面子堤一千
  一百八十八丈又于五里铺建石坝一座长五丈以
 便蓄泄济运原湖二千七百顷向除子堤画界处高
 亢地及宋尚书白老人香火地二百八十顷外其二
 千四百馀顷为水匮随堤内开有大渠以湖身北高
 南下复穿小渠二十馀道纵横联络使湖水通流备
 济万历十七年张居敬奏请南旺等湖各查顷亩于
卷一百四十六 第 5a 页 WYG0582-0287c.png
 高下相承之地筑一束湖小堤堤内永为水匮堤外
 作为湖田听民耕种庶限界分明内外有辨小民难
 于侵占官司易于稽查诏从之是南旺诸湖有淤高
 之地可耕自昔巳然其所以不令召种者虑其有碍
 于运也今西湖积沙日久高地虽多而低洼之处仍
 以蓄泄济运宜开浚深通复其旧界否则渐为平陆
 矣 南旺分水地形最高所谓水脊也主事王宠论
 蓄泄之大略曰南旺旱乾常在二三四月方其旱也
卷一百四十六 第 5b 页 WYG0582-0287d.png
 每有浅阻之患前此或浚泉源或放湖水或筑土坝
 多方以蓄之愚以为不若一日一启闸为上策每泛
 滥于六七八月当其溢也每有冲覆之患前此或开
 南旺湖或开减水闸或决金口坝多方以泄之愚以
 为不若不闭闸开月河行船为上策予尝当旱涸之
 时自分水逆流而上至黑马沟凡二十里或三百料
 或五百料或千料船皆能通行于两河而无阻则闸
 座之为紧要可知又尝穷历汶源至莱芜原山之阳
卷一百四十六 第 6a 页 WYG0582-0288a.png
 不过三百馀里以三百馀里之泉源而欲分流以供
 二千馀里之漕渠使非筑塞疏浚启闭有方又安能
 行转运哉则闸座之为紧要又可知矣至于旱乾之
 甚则当行车水之法试以百船论之每船漕卒十人
 至南旺盘剥当费百也此法行则每船止用一人给
 车二十辆什二守闸什八踏车以挽湖水每车用四
 人二十车用八十人一车加水七寸二十车则加一
 丈四尺逮五十里之湖水乾则天雨必至矣此所以
卷一百四十六 第 6b 页 WYG0582-0288b.png
 可行而无弊也水大之甚则开南旺以收水开永通
 闸以行船不惟可分杀滔天之势且免济宁一带闸
 河之险矣而潘季驯则曰南旺地高决诸南则南流
 决诸北则北流惟吾所用耳当春夏粮运盛行之时
 正汶水微弱之际分流则不足合流则有馀宜效轮
 番法如运艘浅于南则闭南旺北闸令汶尽南流如
 运艘浅于北则闭南旺南闸令汶尽北流当其南也
 更发滨南诸湖水佐之当其北也更发滨北诸湖水
卷一百四十六 第 7a 页 WYG0582-0288c.png
 佐之泉湖兼注南北合流即遇旱暵靡不克济此诚
 力不劳而功倍也 南旺大挑旧例三年再举正月
 十五筑坝绝流兴工至二月中完主事笪东光议创
 上源闸坝以省大挑略曰窃照运河实国家命脉攸
 关而其最莫如南旺分水每遇大挑征夫以万计支
 银以千计非惟劳费不赀且断流二月南北舟楫不
 通是一利亦一害也岁丁卯一挑越已已又挑三年
 之内再举大役民力得无竭乎推原其故皆因南旺
卷一百四十六 第 7b 页 WYG0582-0288d.png
 上接汶河及徂徕诸泉平时固皆清流霖雨骤至则
 数百里之沙泥尽洗而流入汶河至南旺则地势平
 洋而又有二闸横拦故沙泥尽淤比他处独高每水
 涨一次则淤高一尺积一年则高数尺二年不挑则
 河身尽填此大挑之役亦势之不得不然者也乃从
 来大挑用工甚拙不识分工自下而上放水为便每
 筑隔起水昼夜不息皆用力于无益之地其始也有
 打坝筑隔之劳其既也有起水之苦其终也又费起
卷一百四十六 第 8a 页 WYG0582-0289a.png
 坝挑隔之力旷日既久大坝一开上水随至各处淤
 浅俱不及挑倾堤亦不能筑名曰大挑实非完工矣
 曷若于上源打坝之处设立石闸一座随时启闭又
 于闸之左右各建减水闸一座名曰斗门一通马踏
 湖一通蜀山湖平时则斗门尽闭中闸常开放水入
 运一遇洪水则斗门尽启中闸下板五块沙泥尽随
 斗门入湖如此则二湖之役不惟可为水匮亦可为
 沙匮矣纵横水溷浊未可尽汰亦能去其十之七八
卷一百四十六 第 8b 页 WYG0582-0289b.png
 虽十年一挑亦可也万一各处或有淤浅倾颓欲行
 浚捞则一札板之下可以断流不用桩草夫力之烦
 又无旷日稽迟之苦用力少而成功多虽每年一挑
 亦不为劳矣河道侍郎万恭议改于九月诚为先事
 预图且量地施工力既不费于槩挑乘时兴役夫又
 不苦于冻冱回空已尽筑坝绝流疏浚一完藉冰封
 闭是新运之便也万历四年开凿月河间年一大挑
 每年一小挑大挑之期定于九十月起工其回空及
卷一百四十六 第 9a 页 WYG0582-0289c.png
 一应船只皆由月河行走官民称便自明季崇祯壬
 午年间土寇旱荒一时并作月河堙废于是改为十
 一月开坝十二月正月挑浚祁寒胶冻堕指裂肤人
 夫施力十倍艰辛今闸基河形俱在设法修复犹属
 易事国用稍裕即应整理至南旺运河两岸每年挑
 河积土成山一经霖雨仍淋入河中徒劳挑浚殊为
 无益南岸积沙近已捲去北岸尚未兴挑应于閒旷
 之时展运使平嗣后责令挑河夫役务将所挑沙土
卷一百四十六 第 9b 页 WYG0582-0289d.png
 抬至广衍处所不得即置岸旁庶为得之(山东/)全河
 (备考/)
 南旺湖蓄水原以济运河之不足者也南运不足则
 开济运闸放水使南今之十字河是也北运不足则
 开关家大闸五里铺滚水石坝放水北注不知始于
 何人起自何年竟将关家大闸滚水石坝实行堵筑
 矣而所常开者十字河也南运湖水既多而又常开
 十字河故济宁鱼台民田每受淹没北运既无湖水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0a 页 WYG0582-0290a.png
 接济而人将关家大闸滚水石坝永行堵塞所以东
 昌一带粮船每遭浅阻也今宜将十字河永行堵塞
 将滚水石坝仍行开通或再将关家大闸开通或将
 王化家庄对岸河南开通建石闸一座以济北运则
 北河永无浅阻之虞矣 南旺大坝正月议定开坝
 之期即于先期三日将南越河口北越河口田家楼
 口徐建口尽行堵筑坚固勿令过水然后开坝开坝
 之后先通漕放水三日然后各闸下板南旺上下二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0b 页 WYG0582-0290b.png
 闸板皆全下以后南河水小将上闸板少下下闸板
 多下如北河水小将上闸板多下下闸板少下如水
 太小即将下闸板全启如过船之时恐船浅搁下板
 数块蓄水养船船过之后依旧全启大坝既开之后
 即宜赴州县疏浚泉源使水畅流济运南旺开坝安
 居闸十里闸杨家坝金口坝十字河俱不宜开止宜
 开鲁桥坝俟南河水小之时先开安居闸如水再小
 方可开十里闸如遇天旱之年北河水小南旺塘内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1a 页 WYG0582-0290c.png
 及开河塘内不得存船以致壅蔽水势不得畅流
 南旺各斗门俱宜重修仍照旧下板每遇伏秋水长
 河水入湖则启板收水入湖湖水入河则下板蓄水
 不使泄出至秋后无水可收仍于湖口筑坝堵水直
 至春夏水小粮运难行时方可酌量开放陆续接济
  南旺分水最宜斟酌如春月重运盛行之时南边
 浅阻则多放水往南北边浅阻则多放水往北若遇
 伏秋水长运河水大重运在北则水往南放重运在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1b 页 WYG0582-0290d.png
  南则水往北放可使水势常平粮船易行 宜以南
  旺分水改为汶河口专往北行不分水于南则北河
  之水自足济运矣如粮船盛行水不足用则纳量出
  蜀山湖水以助之如再不足则宜开洪仁桥放马踏
  湖水以助之则北河一带之水自无不足之患矣
  王堂口宜建石闸一座北运水小时则启板从此放
  水接济北运如南旺水小则开蜀山湖口以助之若
  汶河水发亦可启板从此分泄蓄之沙河枣林河内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2a 页 WYG0582-0291a.png
 若安山湖复设亦可蓄之安山湖内此最为得策
 何家口坝距汶上县十三里系南旺湖之尾闾此口
 稍卑汶水就西而下每决房口伤运河堤南旺之水
 遂涸万历二十四年筑石坝平时任其南逝水涨泄
 而之西良得策也然必须将何家坝改闸一座北运
 水小可以开放接济汶河水发亦可分泄蓄积其用
 与王堂口等(居济一得/)
 戴村坝距东平州六十里一名周李村长五里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2b 页 WYG0582-0291b.png
 步汶水从陶泰而来就盐河由博兴车渎入海永乐
 九年宋尚书用老人白英计分水南旺筑此坝横遏
 汶水南流会通河始得济运诚全河之屏障也其坝
 屡修屡圯营费不资天顺五年知州潘洪增筑高厚
 上植以柳至今不坏先年设夫增土植柳培护周密
 张纯守坝论曰漕河之有戴村譬人身之咽喉也咽
 喉病则元气泄走四肢莫得而运矣昔在创建之初
 岁增土以培之植柳以护之多设夫以守之其防禦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3a 页 WYG0582-0291c.png
 盖甚密也后土日增柳日固则夫议停役所以宽民
 力也然物久则坏防弛则废即今单薄日甚而原植
 护柳什无一二存矣况兖地土疏汶性湍急万一水
 失其性得无虑与然则为之奈何乘泉夫之馀力岁
 加修筑增铺舍植新柳令现役之夫力加守护则盘
 错根深坝将自固坝固将无所事节乎曰不可也彼
 其澎湃浩荡之势非有以顺之则拂非有以蓄之则
 溢拂与溢等害耳故每遇水潦须决坎河口以杀之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3b 页 WYG0582-0291d.png
 杀之不足则开滚水坝又不足则开减水诸闸或顺
 之入海以披其势或蓄之入湖以纳其流微则尽塞
 令馀波悉归于漕是节之者固所以守之也此营卫
 吐纳之说也不然三汶争趋源大流长夏秋水潦怒
 激奔逸岂一坝所能支诚笃论也今宜如旧例督夫
 培土栽柳乃运河第一关键(山东全河备考/)
 戴村坝在坎河口石坝之南五里土堤是也今直呼
 坎河口石坝为戴村坝矣后人之误也戴村坝以下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4a 页 WYG0582-0292a.png
 宜筑草坝四五处束水南流则南旺运河之水自不
 至于漫溢而为南北数十州县之害草坝之上搭桥
 以便行人而渡船亦可不设矣更有一法将戴村坝
 下用土实筑坝一道以拦正河却于东岸建闸或三
 座或四座若挑引河使水由闸而南则汶上各县不
 致湮没而闸亦可启可闭以备蓄泄则漕运民田均
 有赖矣(居济一得/)
 坎河口闸在戴村东宋尚书既筑坝戴村遏汶水之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4b 页 WYG0582-0292b.png
 入海者注之南旺水无旁泄留坎河口不坝以备分
 泄入海每岁重运过时止用刮沙板作一沙坝于坎
 河口即涓滴尽趋南旺若水涨则连沙冲出坎河后
 河身渐移近坎河口全河之水直灌坎口故土坝岁
 筑岁决万历初侍郎万恭垒石为滩每岁筑坝劳费
 不赀且全流漫衍而入盐河南旺每至胶舟万历十
 七年总河潘季驯筑石坝四十丈高三尺上博丈五
 尺下益尺六之一两翼之长视坝减五之二其高倍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5a 页 WYG0582-0292c.png
 之左右为土堤二百三十丈东岸为石堤厚一丈其
 法用丈许大石夹砌如墉实细石其中涂以垩附上
 锐下丰状如鱼背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
 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二十一年水大发尚书
 舒应龙又于河口之下开渠泄水因于两傍各筑石
 堰以防冲刷之患先是石坝未筑主事余毅中议应
 筑石坝略曰汶河原从迤南松山之麓冲向戴村入
 海故宋公筑坝戴村遏汶趋南旺而留坎河口不坝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5b 页 WYG0582-0292d.png
 以备分泄入海比时松山之麓正河深广水性就下
 即顺流而南故坎河口止用沙坝近松山一带沙渐
 淤平河身移近坎河全河之水俱入故土坝岁筑岁
 决万历以来创为石滩似亦良法但重运水渴之时
 有隙可以泄水而伏秋水溢之日则无路可以通沙
 以故正河淤塞日甚每岁筑坝之劳费如故为今之
 计急宜大集泉坝人夫从正河见流之身挑去淤沙
 使渐近松山一带照旧深广水入正河既顺则入坎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6a 页 WYG0582-0293a.png
 河渐微但坎河口深广倍昔沙土堤坝必不足恃欲
 为经久之策莫若连建数闸以时蓄泄如元人冈城
 坝之制盖国朝运道之有戴村犹元人运道之有冈
 城冈城可闸则坎河亦可闸也其次莫若采大石为
 坝如冯家滚水坝之制查迤东龙山一带可取大石
 去坎河仅五里许合无量动河道官银募工制器如
 式开凿运砌西接戴村东尽坎河俱挑沙入地数尺
 先砌石基后酌量水平建滚水长坝其两土岸俱用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6b 页 WYG0582-0293b.png
 大石砌为雁翅以防水之旁冲又主事张文奇议应
 仍筑土坝略曰宋公筑坝戴村而留坎河不坝者势
 不可也诸泉合流三汶争趋势何尝一日不欲东注
 之海哉况霖潦之时乎故方其水涸春夏三四月秋
 冬九十月运道咽喉所系即涓滴当尽归南旺湖可
 泄也若夏秋之间则南旺济宁一带通漕启板水尚
 涨溢与运河岸平坎河口虽开而迤下王堂王岩
 家缺口十馀处且不免一二冲决汶邑民田多罹淹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7a 页 WYG0582-0293c.png
 没宋公之虑亦深远矣迩来议者因土坝岁筑劳费
 创为石滩但方其水溢势甚汹涌若石滩阻壅不能
 大泄势必多溃裂于王堂诸口及草桥上下骤水所
 经民田受害非细不便一且滩能走水不能走沙淤
 沙日积河身日高渐与滩平反助障阻不便二况未
 及两年石滩冲动水涸之时乘隙而泄土坝仍不能
 免乂奚赖焉议者又欲筑建滚水大坝以淤沙不得
 冲出弊亦与石滩等为今之计坎河既决一俟霜降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7b 页 WYG0582-0293d.png
 后即当仍旧岁筑土坝计每岁之费大约不踰百金
 且水直冲坎河则上源之势既杀而下源之势稍微
 王堂诸口不致尽决汶邑民田得免淹没以利害计
 虽岁有数十金之费利倍于害矣加之岁挑西岸沙
 觜使正河深广渐复故吾水不东逼径流趋南则戴
 村坝根既避冲刷之患坎河坝两际亦不至尽决无
 存议者慎无重惜小费轻议难成壅遏涨水而贻意
 外之虞也二公之议不无异同然其虑未始不周迨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8a 页 WYG0582-0294a.png
 张公居敬循行汶上规画建言而潘公季驯之石坝
 始成宋公之渠于以永赖乃知创建非常昔人不敢
 轻视一坎河也宋公留其口而不坝万公以石为滩
 潘公以石为坝因时异建罔弗合宜盖慎之也后之
 人披览往迹其可妄行举废哉(山东全河备考/)
 坎河口坝宜照冈城坝金口坝之制连建数斗门以
 时启闭但今沙淤日积河底渐高将与坝平故宜比
 旧制稍高当南接戴村北尽坎河其间设斗门八座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8b 页 WYG0582-0294b.png
 如闸之制石坝既长斗门又多则可以泄水而戴村
 坝无冲决之虞矣又恐坝底太高水不能泄但照旧
 制于石坝之上每当春月再筑土坝一道或二尺高
 或三尺高蓄水济运至伏秋水发听其冲去来岁再
 筑所费无几甚为妥便 石坝止百馀丈不足以备
 分泄每逢水长戴村土坝常被冲决故今宜将石坝
 再加宽一百丈庶乎水易分泄而戴村坝可保而汶
 上亦免淹没之患矣 汶河之水发源松山及新泰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9a 页 WYG0582-0294c.png
 莱芜至汶上而河始大故每逢水长则汶上先受其
 害今宜于汶河两岸加筑堤岸则汶河水长庶不至
 于淹没矣 汶河中闸之板当视分水口之志桩以
 为启闭如运河五尺水足以济运则止用五尺水过
 五尺则酌量下板使水至五尺则止不足五尺则酌
 量启板使水至五尺而止如中闸下板则将东西二
 斗门启板收水入湖俟中闸启板之时仍将二斗门
 闭板毋泄湖水如中间之板全启运河水犹不足用
卷一百四十六 第 19b 页 WYG0582-0294d.png
 则将斗门酌量启板放出湖水接济足用即止不可
 过泄盖湖中之水常使有馀毋使不足也(居济/一得)
 冈城(旧有冈/城在焉)坝距宁阳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筑土
 坝以遏汶水入洸明永乐中宋礼移置青川驿成化
 中张盛改筑以石当汶水中一百二十丈阔一丈七
 尺为水门七又于新堰凿河十里南入于洸谓之洸
 河为闸者二曰冈城闸在冈城西北隅百步元至元
 建曰冈城新闸距旧闸八里在新堰上流明成化中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0a 页 WYG0582-0295a.png
 建乃遏汶之要津也然自永乐中改从南旺分水于
 西南下流增筑戴村坝而冈城稍轻矣弘治中巡抚
 徐源奏毁石坝命侍郎李璲勘议寻已之张纯议弃
 冈城坝略曰冈城石坝筑于成化之十三年然非始
 于是年也在昔有元毕辅国曾于冈城之左作斗门
 遏汶入洸矣其后如马之贞作双虹门马元公改作
 东大闸皆有事于冈城者也然则何可弃乎盖元分
 水在济故遏汶入洸会沂泗以出天井自宋公移分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0b 页 WYG0582-0295b.png
 水于南旺则遏汶之功全在戴村而汶遂不通洸矣
 议者徒以元人遗迹乃复事于冈城移其坝于青川
 改建以石糜财疲力置诸无用之地未几坝亦随坏
 盖未解宋公之意与元人所以设坝之由也以今观
 之冈城之议当以徐公之见为是后人幸无借口李
 公也万历二十五年大水冲决南岸石梁土堤主事
 胡瓒重筑五百馀丈今岁久南岸石梁皆倾虽与运
 道无关然有举无废地方之责且石俱在河止需工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1a 页 WYG0582-0295c.png
 而不需料仍修筑以资利涉未为不可(山东全河备/考 此坝虽)
 (废录之以/备考焉)
 
 
 
 
 
 
卷一百四十六 第 21b 页 WYG0582-0295d.png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