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a 页 WYG0582-023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
  运河水
圣祖仁皇帝康熙四十四年
圣驾南巡驻跸三月十一日奉
上谕运河东堤保守最为𦂳要堤岸应行加帮高邮迤
南河水高于湖水东西两堤卑薄应加帮修砌量建石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b 页 WYG0582-0232d.png
(扬河厅册/)
 是年闰四月十一日
圣驾临幸惠济祠石工 召总河张鹏翮淮扬道张弼
 等大学士马奇等跪于河干奉
上谕朕三十八年阅河尔等所跪之处俱属黄水今清
水畅流逼黄竟抵北岸仅成一线朕心甚为快然观此
形势朕之河工大成矣(高堰山盱二厅册/此条互见淮河)
 是月二十一日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a 页 WYG0582-0233a.png
上谕戴村坝遏汶水出南旺分济南北运道关系𦂳要
著总河巡抚各差官前往看视总河张鹏翮会同山东
 巡抚饬行分巡济宁道佥事张伯行分巡东兖道副
 使萧会看得戴村坝工遏汶水出南旺分水口分流
 济运所关甚重祇缘年岁久远水中残缺坝工裹头
 俱宜修葺若令彻底拆修工程浩大需费浩繁东省
 又无动帑之例且现今汶河淤高河厎与坝面相平
 拆修必多更改未敢轻议今议就现在之坝照依旧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b 页 WYG0582-0233b.png
 制量加修理缺者补之矮者高之零乱者整齐之裹
 头石块亦照旧垒砌高坚务令束水济漕不致旁泄
 除泉夫在工力役外需灰十万觔匠役二千工共需
 银一百八十两本道等倡率厅州照数公捐应用上
 不动帑下不累民实于坝工有济详院会题准行
 又为辨明事(行/)河工效力二载有馀寻补山东济宁
 道有台臣樊一疏为请陈东省湖闸情形等事(行/)
 能无辨焉据疏称查运河修工始于戴村坝引汶水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a 页 WYG0582-0233c.png
 一支由东平而南递汶邑西以抵南旺即分水龙王
 庙是也查永乐九年宋尚书用白英计分水南旺筑
 坝戴村横遏汶水南流会通河始得济运每水潦则
 掘坎河口以杀之不足则开滚水坝又不足则开减
 水诸闸或顺之入海以披其势或蓄之入湖以纳其
 流水微则尽塞使馀波悉归于漕此戴村坝所由来
 也既筑坝戴村遏汶水入海者注之南旺水无旁泄
 留坎河口不坝以备分泄入海每重运过时用刮沙
卷一百四十一 第 3b 页 WYG0582-0233d.png
 板作一沙坝于坎河口涓滴尽趋南旺若水长则连
 沙冲出坎河后河身渐移近坎河口全河之水直灌
 坎口故土坝岁筑岁决每岁劳费不赀且全流漫衍
 而入盐河南旺每至胶舟万历初侍郎万恭叠石为
 滩十七年总河潘季驯筑石坝四十丈高三尺水高
 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
 涸也二十一年水大发尚书舒应龙又于河口之下
 开渠泄水故于两旁各筑石堰以防冲刷当石坝未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a 页 WYG0582-0234a.png
 筑之先主事佘毅中议建欲为经久之计莫若连建
 数闸以时蓄泄如冈城闸之制盖冈城可闸则坎河
 亦可闸也其后主事张文奇又议仍筑土坝计每岁
 之费大约不踰百金且水直冲坎河则上源之势既
 杀而下源之势稍微王堂诸口不致尽决汶邑民田
 得免淹没以利害计虽岁有数十金之费利倍于害
 矣夫以佘毅中言之则当建石闸此一劳永逸之计
 也以张文奇言之则宜仍岁筑土坝此补偏救弊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4b 页 WYG0582-0234b.png
 说也建石闸则工大而费繁筑土坝则力省而较易
 然近日东平汶上之所以被水者以石滩石坝仅百
 丈耳夫以汶水全河之势而恃此百丈之坝以泄之
 且过三尺而始泄之石坝既窄土坝又高所以蓄水
 既高则汶上被淹及其冲决坎河则骤水所经而东
 平亦被淹所谓川壅而溃其伤必多也为今之计建
 石闸则酌夺启闭固属万全即岁筑土坝亦无不可
 而独是筑土坝宜准石坝之制而稍高尺许使水小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a 页 WYG0582-0234c.png
 之时则全蓄以济运水大之时则任其冲决一俟水
 落或霜降后即为修筑庶汶上东平两不受害矣或
 曰为汶上计则得矣东平以百丈之坝而犹不免于
 淹没今曰土坝准石坝之制水大则任其冲决东平
 之受害不更甚乎予曰不然东平之所以受害者以
 土坝既高蓄水日甚一经冲决则骤水所经而民田
 乃被其害也若曰土坝卑则东平被淹然当日未分
 水南旺之时全汶之水尽由盐河下海亦未闻东平
卷一百四十一 第 5b 页 WYG0582-0234d.png
 之受害若何也今南旺既分一半而东平又虑其淹
 无是理也此戴村坝坎河口之大较也据疏称又恐
 汶水一支不足济运爰导诸泉使之同归运河然孟
 冬挑浅汶无所注仲春重运河无所资终未尽善再
 查运河之东有二湖北曰马踏南曰蜀山皆在汶邑
 境内所以停蓄诸水漕艘备至则次第开放以济运
 道之不足土人名曰水匮运河之西有湖曰南旺亦
 在汶邑境内挑浅则由斗门撒水以入于湖或河水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a 页 WYG0582-0235a.png
 涌溢则开斗门泄水亦归于湖此其大槩也但既曰
 孟冬挑浅汶无所注而又曰有马踏蜀山二湖所以
 停蓄诸水非汶之所注乎既曰仲春重运河无所资
 而又曰漕艘备至则次第开放以济运道之不足非
 即河之所资乎据疏称从来雨泽水势常不足于冬
 春而盛于秋夏故于秋夏之交汶水迅发势如黄淮
 兼之泉流合聚诸泉汹涌携汶势而并注于湖湖不
 能容因而洋溢民田罹灾矣查南旺之北原有何家
卷一百四十一 第 6b 页 WYG0582-0235b.png
 滚水石坝又有王堂口水大则从此泄入石头口等
 处入运河南旺之北又有新河头泄马踏湖水以入
 运河是既有以济北运而南亦不至于泛滥也盖南
 旺以南如马场湖府河泗河砚瓦沟磨镰沟蜀山湖
 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彭口大泛口其馀诸泉不可
 胜数济运之水不患其少也南旺以北旧止有安山
 一湖而今尽成民田张秋以南沙河枣林河亦系济
 运而今尽淤塞是南旺以北无涓滴之水以济运也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a 页 WYG0582-0235c.png
 有馀之水宜泄于北而不宜泄于南者也为今之计
 何家石坝当为修整王堂口宜建石闸一座伏秋遇
 汶水盛大则开放以泄之春夏之交遇运河水小则
 开放以济北运盖重运一过南旺则柳林闸严行封
 闭使南旺蜀山马踏三湖之水由龙王庙往北而汶
 河之水则由王堂口往北入运则南旺以北之运河
 自无胶舟之患矣据疏称昔人计出万全于蜀山湖
 之南置滚水坝于南旺湖之西南建忙生闸遇水势
卷一百四十一 第 7b 页 WYG0582-0235d.png
 泛涨越滚水坝以达济宁之西湖由西湖以入于河
 自河以入于南旺湖湖满水溢则开忙生闸入牛头
 河历南阳等处下抵海口其时流顺澜安运通而民
 田无恙夫曰越滚水坝以达济宁之西湖由西湖以
 入于河其说是矣又曰由河以入于南旺湖夫西湖
 之十里闸安居闸皆入运河者也其去南旺尚有五
 六十里不知何以能逆流而上以入于南旺湖也此
 (行/)之所不解也据疏称后世不师古人怀私自利高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a 页 WYG0582-0236a.png
 筑滚水坝蜀山之水无出路矣堵塞忙生闸南旺之
 水无所泄矣查滚水坝虽高筑而利运闸巳建蜀山
 湖之水未尝无出路也忙生闸虽经堵塞而十字河
 已经开通南旺湖之水未尝无所泄也但堵何家石
 坝王堂诸口使水涓滴不向北流而又建利运闸以
 放蜀山湖水开十字河以放南旺湖水使水尽往南
 行此则运河厅任同知之怀私自利者也盖南旺以
 南为运河厅境而南旺以北则渐至捕河厅境矣止
卷一百四十一 第 8b 页 WYG0582-0236b.png
 顾一境不虑全河运河同知任玑诚有不能辞其责
 者矣据疏称湖水猛溢蜀山之北如平原颜氏次丘
 及汶城东北一带村落南旺之西北如宋家洼大屯
 小屯一带屯庄尽行淹没虽数日之内水顺河下不
 致久停然近湖之地如宋家等洼民田数千百顷至
 今二十馀年汪洋浸瀚无一可施犁锄查平原次丘
 俱在汶邑西南而其所以被淹者以何家石坝堵塞
 王堂诸口不能泄水水不北行自必向南此其所以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a 页 WYG0582-0236c.png
 被淹也而颜氏一村又与宋家洼等屯俱在汶邑西
 南其所以被淹者以南旺湖堤二十馀年不经修补
 故也夫南旺湖堤旧系民修今岁见百姓灾荒故令
 运河厅苏稷督汶上县主簿刘声浩率浅夫于今春
 已经修补完竣而宋家洼一带之绅衿士民于今夏
 又经加高加宽而南旺湖之水已不得过宋家洼宋
 家洼二十馀年不施犁锄之地巳渐耕种殆尽矣使
 早修湖堤又何至淹没二十馀年乎查南旺湖原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9b 页 WYG0582-0236d.png
 关家大闸口在十里闸下又有五里铺滚水石坝在
 关家大闸之下皆泄南旺湖之水以济北运者也数
 十年关家大闸巳废坏无存矣五里铺滚水坝又经
 堵塞矣此二处不以泄水而乃开十字河使南旺以
 北每逄天旱之年处处胶舟而南旺以南无论旱潦
 处处淹没二十馀年不得耕种如宋家洼济宁南乡
 鱼台沛县滕县各处又何止数千顷哉自今岁闭利
 运闸堵十字河严下柳林闸板尽启十里闸板开新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a 页 WYG0582-0237a.png
 河头使水尽向北行所以宋家洼济宁南乡鱼台滕
 县沛县各处俱经耕种而南旺以北重运亦得遄行
 并无浅阻之患矣且又令疏关家大闸引河并令疏
 五里铺滚水石坝引河将来仍开关家大闸滚水石
 坝使南旺湖水仍向北行出兼济闸济运而忙生闸
 无容议开矣且宋家洼之水又自有路也查宋家洼
 以北原有引河一道由开河闸下兼济闸入河既得
 以济北河之运又以泄民田之水今俱经淤塞已饬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0b 页 WYG0582-0237b.png
 令运河厅及汶上县主簿且劝谕一带乡民照旧开
 通矣据疏称曩经具详指画区处同济宁嘉祥会勘
 无如行而复止谓事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夫自
 古迄今水性有不就下者乎忙生闸乃牛头河之北
 口自前运河厅任玑堵闸令浅夫多收埽草遂将忙
 生闸水道不行渐至壅阻夫济宁嘉祥之受水犹之
 汶邑也汶邑之水南下济宁嘉祥先受其害矣在汶
 邑顾汶上之百姓而济宁嘉祥独不顾百姓乎至于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a 页 WYG0582-0237c.png
 忙生建置诸书无考想任玑之意以为昔日由牛头
 河行运开忙生闸所以济运也今牛头河既不行运
 故将忙生闸堵闭开十字河放湖水入河以济今运
 此亦为运道计而非必有他意也但不知南旺湖之
 水宜开关家大闸五里铺滚水坝以济北运而不当
 开十字河以济南运使南旺以南一带之民田受淹
 也何也南运原未尝缺水也据疏称疏浚牛头一河
 疏浚之事亦不过令沿河有田之民高者平之水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1b 页 WYG0582-0237d.png
 芟之湖水一泄随河而南则湖河不致倒溢民田不
 致淹没矣查前会题疏内原令地方官各县修筑各
 县堤岸各县疏浚各县河道俱令各县疏浚各县牛
 头河并未尝令其不行疏浚也今宜据此再行严饬
 地方官令沿河有田之民速为疏浚无致再淹民田
 据疏称山东抚臣汇题两闸一开济宁之水一泄无
 馀抑何其言之不经也闸所以司启闭备蓄泄也蓄
 泄因时启闭由人何至一泄无馀查宋尚书挑河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a 页 WYG0582-0238a.png
 始原深三尺数百年来河底渐淤加以堤土淋漓运
 河之底高于牛头河底一泄无馀又何足怪乎若曰
 闸所以司启闭备蓄泄也是矣但司启闭者亦必有
 官备蓄泄者亦必有人信如是也则闸官闸夫又当
 添设不多此一费乎且南旺湖往北既有关家大闸
 又有五里铺滚水坝济北运往南又有十字河放水
 济南运今必欲开忙生闸将闭十字河而不济南运
 乎况一开一闭不又多此一番更改乎无论其不必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2b 页 WYG0582-0238b.png
 更改也即使开忙生闸泄尽南旺湖之水既有妨于
 漕运果何益于百姓且失百姓鱼藕菱蒲之利矣夫
 南旺为四大水匮之一原系蓄水之所今不用以蓄
 水而使之出忙生闸入牛头河则以有用之水置之
 无用之地且骤水所经而牛头两岸如嘉祥济宁鱼
 台之民田受害将无穷也即曰牛头河之水原有南
 阳湖昭阳湖入微山湖下抵海口独不思徐州迤西
 九十里无堤岸伏秋水涨漫入微山湖且将逆流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a 页 WYG0582-0238c.png
 上逼微山湖水使往北行而牛头河之水又安能独
 向南行乎是开忙生闸徒见其有害而未知利之何
 从也据疏称如督抚所题使两闸永塞诸邑永困非
 所以安民生而利运道也再为秉公细查思当日所
 以设闸之意并访后来闭闸之害如其按形查情则
 必复滚水坝开忙生闸浚牛头河以利运道者利民
 生查全河考云忙生闸系泄湖水入永通闸牛头河
 由鱼沛运河而下者近年鱼沛水盛南泄不多常苦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3b 页 WYG0582-0238d.png
 汇积济宁东南之境是在当日巳淹济宁矣且开忙
 生闸亦止可以泄南旺湖水而不能泄宋家洼水盖
 湖堤间隔宋家洼水固不能入南旺湖又何由而出
 忙生闸乎若夫冯家滚水坝前开后闭皆非无故查
 马场湖原受蜀山湖之水故开冯家坝引水东流又
 于马场湖东五里营建湖堤一道以禦之又于五里
 营西建闸一座十里铺建闸一座安居建闸一座放
 水济运是马场湖原受蜀山湖之水而不受泗河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a 页 WYG0582-0239a.png
 水矣泗河之水原由杨家坝至莲亭门前入河济运
 杨家坝在济宁城东泗河之水贯兖州西流合洸水
 同经此口南入运道原未尝设坝正德间因刘宠之
 乱筑坝引水西绕以为济城外护始有坝基自明季
 崇祯十七年流寇猖獗东省震动于是复筑此坝障
 水护城至今未改泗洸之水为此坝所遏由夏家桥
 入马场湖济运后又将冯家滚水坝堵筑使蜀山湖
 之水不至马场湖自此以后马场湖止受泗河之水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4b 页 WYG0582-0239b.png
 而不受蜀山湖之水矣数十年来府河淤塞泗河之
 水亦不能至马场湖湖地尽皆涸出奸民俱经盗种
 矣故在今日宜将冯家滚水坝西另建蜀山湖堤一
 道以禦蜀山湖之水再将府河大加疏通使依旧宽
 深两岸筑堤束水引水至马场湖又将马场湖西至
 冯家坝之旧河大加开通引水至冯家坝又将冯家
 坝改闸一座外挑引河一道放水至大长沟西头入
 河济运再将获麟古渡建闸一座盖获麟古渡即今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a 页 WYG0582-0239c.png
 之大长沟摆渡口是也在昔马场湖受蜀山湖之水
 水从西来故宜由安居闸十里铺闸五里营闸放水
 济运今马场湖不受蜀山湖之水而受泗河之水矣
 故马场湖之水不宜由五里营闸十里闸安居闸放
 水济运而宜由冯家滚水坝至大长沟西头入河济
 运矣如此则泗河之水始得以济南运而汶河之水
 口又不宜在南旺而宜改于五里铺矣水口既改使
 汶河之水由湖入河运河不至淤垫可以不必挑挖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5b 页 WYG0582-0239d.png
 即使挑挖两岸平坦施功甚易亦不至如南旺两岸
 如山工夫百倍也如此则用泗河之水以济南运用
 汶河之水以济北运则济宁以南既可免淹没之患
 而东昌一带亦不至有浅阻之虞矣此诚万全之策
 也冯家坝所以障蜀山湖水而滚水坝所以泄蜀山
 湖有馀之水者也若任玑所建之利运闸则并蜀山
 湖厎之水而亦泄之矣宜将利运闸永行堵塞重修
 滚水坝使水由大长沟西头入运以备蓄泄此古制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a 页 WYG0582-0240a.png
 不可不酌复者也据疏称南旺湖泄运河之涌盛非
 蓄水以备用湖心高于河身湖水即泄何涉于河又
 何至有妨于济运之水等语查宋尚书经理运河既
 成又恐泉水不足设四大水匮以济之在汶上曰南
 旺湖在济宁曰马场湖在东平曰安山湖在沛县曰
 昭阳湖即以南旺湖言之十里闸下有关家大闸所
 以放水济北运者也再下有五里铺滚水坝亦所以
 放水济北运者也南有济运闸所以放水济南运者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6b 页 WYG0582-0240b.png
 也今但开何家滚水坝王堂口使水往北行而南且
 不淹矣且开马踏湖之新河头弘仁桥以泄马踏湖
 之水而蜀山湖之水亦可由马踏湖而泄之也总之
 为民生计而忙生闸不当开为运道计而忙生闸愈
 不当开若曰汶上被淹独不思雨潦之年济宁鱼台
 皆不免淹没之患乎然而南旺以南每苦于民田之
 淹没南旺以北每苦于胶舟之难行者则又有故也
 查宋尚书分水原系往南三分今则往南七分矣而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a 页 WYG0582-0240c.png
 又开利运闸以放蜀山湖之水又开十字河以放南
 旺湖之水南旺以南焉得而不淹乎原系往北七分
 而今则往北三分矣而又将关家大闸五里铺滚水
 坝堵筑矣南旺之水不能济北运也又将弘仁桥新
 河头闭塞矣马踏湖之水不能济北运也南旺以北
 又安得而不浅阻乎今巳开新河头矣弘仁桥巳行
 疏通矣关家大闸引河现在疏通矣五里铺滚水坝
 亦将开放矣如此则南自不至淹没北自不苦于胶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7b 页 WYG0582-0240d.png
 舟诸邑又何至于永困乎(行/)到任未久二十馀年淹
 没不能悉知但就今年言之平原次丘颜氏大屯小
 屯麦俱全收秋亦全收并无淹没之患若曰今年天
 旱故得收成岂从前二十馀年尽系雨潦之年乎即
 今现在平原次邱颜氏大屯小屯早麦俱经种完晚
 麦现在播种即在宋家洼厎未种馀巳俱经耕种矣
 又何至于永困乎汶上不至永困而诸邑又何至于
 永困乎然而诸邑之所以被水者又有故也查尚书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8a 页 WYG0582-0241a.png
 宋礼听白英之计改河南旺后以微过蒙督责方以
 儒巾治事未几奉命取材川蜀其一二未竟之绪至
 平江伯陈瑄始成之是宋尚书之改河原未竟也旧
 运河引汶水一支出冈城闸由洸河入济宁始得济
 运而于冈城闸下建冈城坝一道中留七空如闸制
 然亦系下板遇冬春之际汶河之水俱系清流闭冈
 城坝开冈城闸引清水济运一遇夏秋之交山水泛
 涨沙随水行则闭冈城闸开冈城坝使浊水向盐河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8b 页 WYG0582-0241b.png
 下海洸河不至淤垫而济宁塘河未闻岁岁挑挖也
 此古人之制度尽善尽美无复遗憾者使宋尚书得
 终其事改河既完自必仿冈城坝之制以建戴村坝
 仿冈城闸之制以建戴村闸南旺运河分水口上流
 亦如洸河之制止纳清流而不纳浊流则南旺塘河
 沙不得淤亦可免岁岁大小挑之费矣无奈改河未
 成而去而平江伯又不求其尽善遂贻后世无穷之
 害虽万恭垒石为滩潘季驯筑石为坝总不出马之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9a 页 WYG0582-0241c.png
 贞所逆料之贞谓石坝能走水不能走沙沙涨淤平
 与无堰同斯言诚是也为今之计惟有坎河口石坝
 之下将戴村坝北头仿冈城坝之制亦留七空如闸
 制然现今汶河俱是流沙不能建闸而又于东岸择
 土性坚实之处仿冈城闸之制建闸三座即于南北
 各开引河一道使水由闸而行然后将往南旺之汶
 河筑土坝以堵之遇冬春水小之际闭坝开闸纳清
 以济运如伏秋山水大发之时则闭闸开坝放浊流
卷一百四十一 第 19b 页 WYG0582-0241d.png
 以入海则南旺之塘河止纳清流而不纳浊水自不
 至于淤垫矣即曰分水口以上现今河淤势必归塘
 河一时不能免于挑挖然而用工亦少矣是万世之
 利也或曰今两河分流而东平仍岁受水患若将戴
 村建闸遇河水大发将闸严闭使水尽由盐河下海
 东平州不更虞淹没乎独不思古时未有冈城闸未
 有洸河之先汶水尽由盐河下海东平州何以不淹
 也未有分水南旺之前汶水尽由盐河下海东平州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0a 页 WYG0582-0242a.png
 又何以不淹乎然而东平之所以被水者亦有故也
 河底沙淤日高而盐河两涯又无堤岸此其所以被
 淹也今惟添筑盐河两岸堤工而又加帮汶河两岸
 堤工则水有所束诸邑俱可以不淹矣此又一劳永
 逸之法也(居济一得/)
 是年总河张鹏翮奉
上谕地方官膜视河工致有贻误尔题参到日将地方
官处斩以示惩戒 又奉
卷一百四十一 第 20b 页 WYG0582-0242b.png
上谕直𨽻山东河道与总河相距甚远应照河南例各
交该省巡抚就近料理(山东兖宁道册/)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