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 第 1a 页 WYG0581-006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六十四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
  淮水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正月癸酉先是泗州大水州治至
深三尺民苦荡析患及祖陵疏泄之议父老有谓繇傅
宁湖开至六合入江者有谓浚施家沟周家桥入高宝
诸湖者有谓弛张福堤以广泄淮之口者又有谓开寿
卷六十四 第 1b 页 WYG0581-0061d.png
州瓦埠河以分上流之水者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周寀
陈于陛巡按御史高举合疏以闻工部覆请咨行河漕
抚按勘议河道都御史潘季驯谓祖陵切近王气攸关
与三臣议左俱下工部尚书曾同亨以为河臣阅历多
年宜悉河事而抚按二臣又谓周家桥在祖陵后百里
之外主于疏浚查先年紧急河工例遣科臣往勘况泗
州水患既关陵寝又关运道微直一方生灵攸系宜命
风力科臣一人往会河漕抚按官从长计画具奏从之
卷六十四 第 2a 页 WYG0581-0062a.png
辛巳遣工科右给事中张贞观往勘泗州水患开浚工
程 戊子总河尚书潘季驯疏称去秋霪雨连绵淮水
暴涨邵伯湖堤冲塌非砖石筑砌不可久区画故总河
事经理则各官司之本道张允济报转宜俟工竣离任
毋贻后艰通判张文璧刘汝大宜照工程督理扬州知
府吴秀江都知县武之望受事方新鸠集宜预毋使临
期缺乏庶可不误河防工部覆请得旨如议行 二月
丙申遣钦天监监副杨汝常往泗州祖陵审看水口
卷六十四 第 2b 页 WYG0581-0062b.png
三月壬戌御史王明奏臣巡盐两淮兼有河漕地方之
责目睹淮为泗患漕抚陈于陛欲开周家桥以疏之使
遂开则六州县生灵为鱼四百万漕粮俱梗而三十六
盐场其沼矣宜令河臣上寻旧支而杀其势下瀹旧口
而广其途勿苟且目前贻后日患户科给事中耿随龙
亦言泗州苦水议疏周家桥施家沟以高宝二湖为壑
将运道民业立尽臣曾令宝应闻见颇真夫黄河自徐
邳直下东折入海淮亦东北趋会之无所壅遏故不病
卷六十四 第 3a 页 WYG0581-0062c.png
泗也自黄夺通济闸横于南淮遂不得东因潴泗州为
祖陵患又黄之夺闸南也宝湖受淤淮无所泄运道遂
不可守欲弭河患非复通济闸不可工部覆议上请上
曰河道众论纷持张贞观著先勘泗州其馀河患仍与
地方官诣勘务图永利毋徒目前塞责仍改给勘议河
道关防 四月丁亥勘河给事中张贞观奏祖陵为国
家根本即运道民生莫与较重然岁漕四百万赖一线
以给京师凤泗淮扬又汤沐襟喉重地则运道民生所
卷六十四 第 3b 页 WYG0581-0062d.png
关亦非细也臣展谒祖陵见淮水一望无际泗城如水
上浮盂而盂中之水复满气象愁惨不忍睹闻虽祖陵
元宫高耸乃自神路至三桥并诸仪卫丹墀无一不被
水矣且高堰一堤危如累卵倘溃则里河之民生运道
立尽此又高宝意外隐祸也今欲泄淮当以辟海口积
沙为第一义然泄淮不若杀黄而杀黄于淮流之既合
不若杀于未合但杀于既合者与运无妨杀于未合者
与运稍碍别标本究利害必当杀于未合之先至于广
卷六十四 第 4a 页 WYG0581-0063a.png
入海之途则治鲍家口王家营至鱼沟金城一带地势
颇下因而利导之似当并议者工部覆称科臣亲历地
方拟议详确皆前诸臣所未及者惟是黄河杀于未合
运道仍宜计处若挑浚淮口停沙及利导鲍家口一带
当即如议措费兴工以纾圣明南顾未尽事宜通候酌
请其移州治开周家桥瓦埠河既称不便即应停止从
之 八月乙卯工部覆直𨽻巡按御史彭应参疏称巡
历稽查工程小民纷纷诉佥派剋价罚旷之苦而管河
卷六十四 第 4b 页 WYG0581-0063b.png
通判胡传尤为极贪巳行提问今西苦贼东备倭淮扬
一带添将招兵日且多事顷据泗州报淮水自决张福
堤巳退二尺七寸祖陵或可无虞窃谓河工可暂停也
应令科臣河臣熟计行止上是其言 十一月庚申总
河尚书舒应龙勘河给事中张贞观题称治河之议欲
拯陵患偶值时艰据司道查称泗水今秋发迟消速虽
足为张福堤开放之验然为祖陵计久远则支河实必
不容巳之工乞敕部覆议将淮口置船浚沙事宜听河
卷六十四 第 5a 页 WYG0581-0063c.png
臣于原估工银支给先行开浚以导淮水之出其腰铺
支河之上候明春倭警宁息照议画地举行部覆从之
 十二月庚寅工部覆勘河科臣张贞观题称泗城护
陵大堤向因里口未添帮石致多损坏议行添砌勒限
兴工计费一千二百五十有奇即于该州库贮赈济馀
银动支从之(明神宗/实录)
 万历二十一年淮水大涨湖河泛溢高邮南北中堤
 冲决魏家舍等处大小二十八口共长五百馀丈又
卷六十四 第 5b 页 WYG0581-0063d.png
 西老石堤洪水漫过冲决东堤又宝应决六浅潭堤
 二十九丈又高良涧决二十二口民罹昏垫田皆淹
 没郎中沈季文詹在泮分调官夫疏水运料于二十
 二年尽行筑塞又照段酌量加修砖石桩板厢护其
 西老石堤呈详总河舒应龙批允加砌砖石二层(南/河)
 (全/考)
 万历二十二年六月黄水大涨清口沙垫阻遏淮水
 不能东下于是挟上源阜陵诸湖与山溪之水暴侵
卷六十四 第 6a 页 WYG0581-0064a.png
 祖陵泗城淹没(南河/全考)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四月戊辰时泗陵水患日急而
议者迄无成画上既有旨选老成风力科臣往勘俾立
限回奏又以从前地方官因循坐视勘官竟成虚文令
工部查名具奏于是工部沈思孝奏言勘科常居敬之
委始于万历十五年斯时以河溢开封等处虑梗运道
耳初未尝议及祖陵自科臣王士性有祖陵当护之说
与开老黄河之图始命河漕臣与勘科会勘而居敬与
卷六十四 第 6b 页 WYG0581-0064b.png
漕臣舒应龙河臣潘季驯共为条议亦不过筑堤防运
之旧论迨皇上允总漕周寀所奏有泗州积水可虞之
旨再遣科臣张贞观往勘而辟清口开腰铺之议始出
河臣舒应龙方欲举行而按臣彭应参科臣陈洪烈刘
弘宝以倭警岁祲请暂停止盖亦天时人事适然未必
尽诸臣之过疏入上怒甚诏以河工岁糜金钱百万而
侵没滋甚总督河漕官故尔迁延希图糜费舒应龙著
革职为民陈洪烈刘弘宝扶同停寝降极边方杂职张
卷六十四 第 7a 页 WYG0581-0064c.png
贞观彭应参以既为民免究潘季驯令吏工二部查明
来说勘臣张企程立限五月作速前去勘议具奏 五
月庚子御史高举疏称黄河为患自古记之未闻淮水
之为患也淮之患起于高堰之筑张福之堤臣往祇役
江北曾议疏周家桥以杀淮裁张福堤辟门限沙以泄
淮至高堰束捍高宝淮扬未可尽去唯当于周家桥大
涧口小涧口武家墩绿杨沟及前所挑会通河诸处详
择要地建滚水石坝各于坝外浚河筑岸使行地中由
卷六十四 第 7b 页 WYG0581-0064d.png
白马汜光等湖会入邵伯水入邵伯虑害高宝开河塘
埂旧建十二闸闸外疏成十二河皆泄湖水而注之海
者宜改前闸为坝辟入海之途入湾头而下旧有芒稻
河扬州而南设有瓜仪二闸皆泄湖水而注之江者宜
将芒稻河大加疏掘滨江处多建水闸以广入江之途
然而海口日壅则河泥日积河身日高欲二渎安流不
得也顾海口沆漭不能为力有灌口者视诸口颇大而
近日所决蒋家鲍家吴家三口直射此口若挑浚成河
卷六十四 第 8a 页 WYG0581-0065a.png
俾经由灌口入海似为上策有谓自三义口骆家营鱼
线口等处修复老黄河故道又是一策然而有治人无
治法委任责成则惟天语敕属耳巳而南京工部主事
樊兆程上言欲导淮先疏黄欲疏黄先辟海口然而旧
海口决不可浚当自鲍家营至五港口挑浚成河令从
灌口入海俱下工部议部臣沈思孝覆言御史巡历其
地见闻既真议论既凿凿可行至治人责成之说尤探
本之论今科臣奉命往勘宜将此疏及兆程之奏并行
卷六十四 第 8b 页 WYG0581-0065b.png
勘议以图永久诏行勘河科臣并总理河漕及御史将
各疏条议与疏中未尽事宜一一商确具奏 六月壬
子御史夏之臣疏请决高堰其略曰高堰者即台臣高
举所云大涧口淮水所由以直趋东注之处也筑之自
旧河臣潘季驯始臣尝读其治河之疏矣谓海口无可
浚之理惟当导河以归之海又非可以人力导也欲顺
其性先惧其溢惟当缮治堤防俾无傍溢此其大指也
毋论海口终塞无岁不有浚黄之役即淮水之旧自西
卷六十四 第 9a 页 WYG0581-0065c.png
而东稍折而北由清口会黄入海此故道也而强弱不
敌清口渐淤今所称门限沙是矣淮水欲出清口会黄
既不可得则就下顺流取道大涧口而滔滔东注非其
性则然哉而奈何阻之彼一淮也既为黄遏而不得入
海又为堰阻而不得入湖㳽漫泛涨固其所矣三祖真
穴名旧龙觜其地冬夏草色常青壮气所钟者也万历
初年堰成而金水河壅而不行节年河流日增元宫之
上水且盈丈议者既不敢言又不能救初建堤以障之
卷六十四 第 9b 页 WYG0581-0065d.png
而堤内之水自若也寻又建子堤以障之而子堤内之
水自若也寻又设水车于子堤以撤之而随撤随盈旧
龙觜之淹自若也前勘河使者亦明知之第以高堰糜
帑巳至百万一旦破之则前功尽弃于首事诸臣不便
遂决意庇之而以治黄为请有欲开海口者有欲劈横
河者有欲开草子湖者有欲开草湾河者有欲开腰铺
者有欲开云梯关者不惟无救于淮亦无救于黄何则
海口之决不可开也横河下为软板沙上为柔沙人力
卷六十四 第 10a 页 WYG0581-0066a.png
莫施其不可辟行道之人皆知之草子湖在高堰之东
今非不流草湾河在清河之南即黄河见流之处皆无
俟开也唯腰铺议开新河至周家庄四十里其地泄水
不多开之徒费财力云梯关又在安东之下隔黄甚远
更为迂阔就令各路可开亦当责效数年之后近者按
臣欲开施家沟周家桥使淮由高宝湖而出即开高堰
之意但二处各数百里费出不赀即开亦以年计急救
祖陵非开高堰不可臣请举不开高堰之说一一破之
卷六十四 第 10b 页 WYG0581-0066b.png
彼以堤东水以水刷沙之说数千年无一效无容借口
矣有托形胜之说以存高堰者必曰淮黄合襟形胜在
焉然当淮黄会合笃生圣祖之时未有高堰者也相传
旧龙嘴玄宫也较合襟孰重今沈水底有年矣且讳而
不言而力争合襟门哆言形胜乎又有谓运道及危高
宝之说以存高堰者然而高堰之筑才二十馀年而国
家转饷二百馀年矣未有高堰之先岂遂无运乎且运
道经黄入闸固不畏黄也宁畏淮乎纵可畏尚可移高
卷六十四 第 11a 页 WYG0581-0066c.png
堰石堤之费以修湖堤也奈何藉口湖堤强存高堰也
如曰高宝受害则盱泗未尝不害况高宝之害不在淮
水之去而在淮水之未泄高堰虽障上流实为危窦历
年以来土堤之在高良涧者每遇伏秋即遭冲决石堤
之在大涧口者每遇汹涌即见崩溃使历年愈久能保
其不颓而无伤乎然则高堰在为高宝之利小而高堰
决则高宝之害非大也孰若明议而明开之使知趋避
乎闻科臣张贞观勘议之时高宝之民鬨如聚讼然试
卷六十四 第 11b 页 WYG0581-0066d.png
引高宝士民有识者至祖陵一寓目之则孰轻孰重有
人心者宜于此为变也疏上工部覆奏以事难悬度今
既遣科臣会勘并行酌议上从之 甲子户科给事中
黄运泰言治河之策当治下流今日欲安祖陵不得不
泄淮水欲泄淮水不得不浚黄河下流以杀其夺淮之
势倘黄河下流未泄而遽开高堰周桥以泄淮水则淮
流南下黄必乘之无论高宝数州县尽为池沼运道月
河势必冲溃即淮水且终为黄所遏抑而壅如故大指
卷六十四 第 12a 页 WYG0581-0067a.png
欲别寻五港口浚之达灌口门入于海工部覆请诏令
勘河管河各官悉心会议 七月丁丑时泗州水患遣
科臣张企程往勘企程具奏欲遣使致祭祖陵兼折漕
粮蠲马价且欲勘臣与河臣和衷共济无致参商上报
可 八月辛丑朔勒原任浙江巡抚常居敬闲住以科
臣勘河失护祖陵罪也 甲辰勘河给事中张企程奏
兼程抵泗州展谒祖陵见长淮激湍洪波汩流诚有如
御史牛应元所图上者前此河不为陵患自隆庆末年
卷六十四 第 12b 页 WYG0581-0067b.png
高宝淮扬告急当事狃于目前清口既淤又筑高堰以
遏之堤张福以束之障全淮之水与黄角胜不虞其势
不敌也迨后甃石加筑堙塞愈坚举七十二溪之水汇
于泗者仅留数丈之口出之出者什一停者什九河身
日高流日壅淮日益不得出而潴畜日益深安得不倒
流旁溢为陵泗患乎今论疏淮以安陵有谓清口当辟
有谓高堰当决有谓周家桥武家墩当开有谓高良涧
施家沟当浚论疏黄以导淮有谓腰铺可仍有谓老黄
卷六十四 第 13a 页 WYG0581-0067c.png
河故道可复有谓鲍王二口可因有谓王家坝五港口
可寻顾淮水之涨虽由高堰之筑而工程浩巨未可议
废且以屏翰高宝淮扬亦不可少周家桥北去高堰五
十里有支河下接草子湖若弃未挑三十馀里大加开
浚一由金家湾入芒稻河注之江一由子婴沟入广洋
湖达之海则淮水上流半有宣泄矣武家墩南去高堰
十五里逼邻永济河引水由窑湾闸出口直达泾河从
射阳湖入海则淮水下流半有归宿矣此急救祖陵第
卷六十四 第 13b 页 WYG0581-0067d.png
一议也工部覆议诏作速疏浚毋得推诿观望 九月
已卯以直隶清河盱眙桃源高邮宝应兴化六州县淮
水为患其岁还漕粮暂准改折一年(明神宗/实录)
 顾云凤开施家沟周家桥议略曰淮由清口以至安
 东云梯关入海即禹贡所谓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
 沂东入于海故道也自神禹以来未有改者孟氏误
 以为排淮泗而注之江则朱注巳辨之矣夫淮之趋
 高宝似便其东流入海似稍迂回神禹之智岂其不
卷六十四 第 14a 页 WYG0581-0068a.png
 出此与而汉陈登又筑高堰以防之迄今治河能臣
 守其旧而不变抑又何说也盖水以海为归者也高
 宝信下也其东南滨江滨海之处则曰广陵曰海陵
 曰蜀冈又曰阜曰岭不可殚述皆以高亢得名水无
 所出即有所出而江潮海啸互为吞吐故瓜仪之有
 四闸者非徒节其出抑亦制其入而通泰兴盐诸郡
 县尸祝范希文无巳者以范公堤之建为能防其倒
 灌逆流而拯民于鱼鳖耳以此思之则江湖之水势
卷六十四 第 14b 页 WYG0581-0068b.png
 可知宣泄之难易又可知淮非由清口安东以入于
 海别无可为归宿之地矣而后之人又虞其泛滥而
 四出也故又遏之以堰语曰障百川而东之高家堰
 者障之之说也譬之人焉徇一时之便而养之痈不
 若审血脉之宜而周其适不待智者而后辨也武墩
 诸闸之水夏秋则流冬春则涸高宝湖堤犹得乘其
 稍涸之时而施其补葺之计今施家沟当水涸之时
 巳与武墩诸闸同其用矣若更从而辟之是使淮泗
卷六十四 第 15a 页 WYG0581-0068c.png
 无馀蓄而高宝无馀地矣水无时不满湖无时不涨
 堤之坍卸即欲修筑无所措手况高宝诸湖不过盈
 溢而止耳平时先巳盈溢又何以容暴发之水乎盖
 尝譬之淮泗百石之瓮也高宝诸湖升斗之罂也芒
 稻河杯勺之斟也以罂之腹而欲受瓮腹之所受其
 数不胜也以罂之口而欲出瓮口之所出其数又不
 胜也满则溢溢则倾倾则散漫旁流不可收拾即欲
 复归之瓮而宣泄由我不可得巳好事者倡为浚辟
卷六十四 第 15b 页 WYG0581-0068d.png
 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诸闸之议先实诸湖之腹水
 无所受故一雨而即盈耳向使施家沟之议早定则
 此时湖巳出于堤上即锢之铁岂能无崩崩则运道
 安在无问民矣是病民未尝不病运也而犹未也此
 一淮水耳入湖之分数多则入海之分数少而淮弱
 矣淮弱则黄蹑其后而清口淤矣异日者入湖而湖
 不能容入海而海不能入将潆回泛滥合盱泗高宝
 而为一此其滔天之势为害不更烈乎虽曰杞人过
卷六十四 第 16a 页 WYG0581-0069a.png
 虑万不至此然涓涓不塞将成江河而况滔滔不止
 何难陆沈哉昔白马汜光甓社邵伯诸湖始何尝不
 分而今安辨其为某某湖也则泛滥之明验也古今
 治水莫如禹禹所治莫大于江淮河汉其万古不变
 者则万古无患惟齐桓公塞九河为一河淤八流以
 自广遂为万世无穷之害所幸江淮尚仍禹旧奈之
 何轻变古而更生一患哉王介甫欲泄梁山泊之水
 以为田而忧水无所贮刘贡父曰别穿一梁山泊则
卷六十四 第 16b 页 WYG0581-0069b.png
 足贮此水矣介甫大笑而止今者必欲使洪泽阜陵
 化为桑田高宝兴泰化为鱼鳖而其究且复病运是
 齐桓之过计而贡父之所姗笑也议者不察辄文其
 名曰导淮夫导人者当导之于正而不当导之于邪
 导淮者当导之入海而不可导之入湖湖非民田乎
 又尝譬之淮为泗患淮即泗之寇也为泗计者宜逐
 之出境而诱之四出使抄掠内地可乎黄为淮患黄
 即淮之寇也为淮计者宜坚壁以待而预自退缩使
卷六十四 第 17a 页 WYG0581-0069c.png
 黄得乘胜长驱可乎况今淮黄且合从而至也上不
 图守之于要害下不图泄之于尾闾而今日曰撤堰
 明日曰开沟是不知割地之难于自完而灭虢之终
 于取虞也置淮黄于泗傍而欲使泗无恙非策矣(南/河)
 (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四月丁酉朔工科给事中杨应
文题顷者河高淮壅祖陵沮洳皇上恻然动念遣科臣
往勘俯允分黄导淮之请讵谓福建右参政钱拱辰又
卷六十四 第 17b 页 WYG0581-0069d.png
有拆高堰之揭夫高堰一开淮扬高宝为壑利害较然
彼一则曰高堰筑而淮水不能归湖黄河不能兼受一
则曰导淮无藉于分黄一则曰决堰即所以导淮此说
一倡便成掣肘将令担事者灰心勘议者眩见趋役幸
败恶成固理所必然者按臣蒋春芳曰河工垂成乞敕
河漕大臣勘河科臣无畏浮言安心料理并禁中外不
得阻挠三者是当机之断也伏乞俯采臣言勿惑钱拱
辰之谬说趁春和日暖分黄导淮奏平成以答圣怀部
卷六十四 第 18a 页 WYG0581-0070a.png
议陵泗受害委因淮壅所致然淮之壅非尽由高堰所
致以黄强灌清口淤沙日积使淮不能纵之而出耳若
黄流既分清口沙尽辟则淮得由故道虽周桥武墩等
处建设闸坝及疏浚子婴泾河等工似亦在可缓矣又
何必以开高堰为哉应从科道两臣之议以图竣事
四月辛丑工部覆河道总督杨一魁题泗陵水患巳平
上曰祖陵积水尽平朕心巳慰各样工程总督河官便
议修举务早报完户部银两准借用仍照数抵还在工
卷六十四 第 18b 页 WYG0581-0070b.png
人役久劳委宜蠲赏优恤 八月壬寅部覆总督河道
工部尚书杨一魁条议分黄导淮事宜十事(前三条/入黄)
议裁新堤以免壅溃盖筑堤所以障淮而恐以泗为壑
新堤可以议裁而恐裁去太多或贻后悔且应量裁数
段以泄淮涨仍开瓜仪二闸以分高宝之害庶上有泄
而下有归也 一议修祖陵以培国脉盖以二十五年
为始查阅应修所在估料工费于粮漕衙门移文南京
工部动支以凭开销𩔖缴 一议分河官以理淮泗盖
卷六十四 第 19a 页 WYG0581-0070c.png
以凤阳府同知兼管淮河泗州同知盱眙县县丞加管
河名色专属南河分司遇有修筑前呈管河衙门料估
起工岁终告成甄别 一议辟清口以导淮流盖清口
为淮出之门而苦为黄壅今虽挑浚犹恐水分势缓泥
沙复入合议岁修以图永利 一议浚海口以免内涨
盖以黄水倒灌正以海口为阻即分黄工就而伏秋水
涨势恐复淤则石䃮口廖家港白驹场诸处海口金湾
芒稻诸河宜乘时开刷以为预图酌量工程修举者也
卷六十四 第 19b 页 WYG0581-0070d.png
(明神宗/实录)
 先是万历二十三年决高家堰高良涧郎中詹在泮
 等严督官夫筑塞仍又加石甃砌是年三月总河杨
 一魁会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并抚按会题分黄导淮
 至是行委郎中詹在泮等开桃源黄坝新河自黄家
 觜起至五港灌口止分泄黄水入海以抑黄强导淮
 辟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泾河闸泄淮水由永济河
 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又建高良涧减水石闸子婴
卷六十四 第 20a 页 WYG0581-0071a.png
 沟周家桥减水石闸泄淮水一由岔河下泾河一由
 草子湖宝应湖下子婴沟俱通广洋湖入海仍恐淮
 水宣泄不及南注各湖为患又挑高邮茆塘港通邵
 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涨 按金家
 湾在邵伯南五里许乃通芒稻河入江之捷径也是
 年既开一十四里以至芒稻河复建减水石闸三座
 由芒稻河通江一十八里亦建石闸一座于是河淮
 有所宣泄云(南河/全考)
卷六十四 第 20b 页 WYG0581-0071b.png
 万历二十三年上发帑金五十万役山东河南江北
 丁夫二十万诸役毕大举其明年秋工告成淮果出
 清口而水患以宁是役也当潘公季驯导治未久淮
 黄尚由故道特黄以暴涨侵淮稍分之足以杀其势
 功不在导淮也而周桥之开遂为后世厉阶焉(扬州/府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山东乐安小清河水
逆涌流临清砖板二闸无风起大浪(明神宗/实录)
 是年临淮知县陈民性建议会同指挥赵允昌申请
卷六十四 第 21a 页 WYG0581-0071c.png
 钱粮于滨淮一带创石堤以捍淮水至万历二十七
 年知县萧如蕙堤始告成东西三百一十馀丈亘如
 长虹全城赖以无恙(凤阳/府志)
 是年淮水大涨浸及泗陵总河杨方兴建闸以泄一
 时暴流稍平即闭自是至启祯之末四十年间虽堰
 常漫溢然或霪雨为灾或川源暴涨变生靡常容非
 人力所能尽及矣(扬州府志云荟蕞云予尝闻之阎/百诗先生 高家堰相传汉广陵)
 (太守陈登筑明永乐间平江伯陈瑄尝修之又一百/四十馀年宫保潘季驯复大修之其意专以坚筑高)
卷六十四 第 21b 页 WYG0581-0071d.png
 (堰束淮水出清口以敌黄济运自此以迄国亡淮不/大为患而运道常通今平江伯既有专祠吾意欲上)
 (合元龙下逮宫保立祠于高堰之上而合祠焉惜未/有能行之者予因笑语先生曰高堰一线之堤包藏)
 (七十二道山河之水万一有失淮扬二府其鱼固不/足惜其如运道何先生瞿然曰善问哉善问哉吾尝)
 (慨元人海运危矣即胶莱新河亦不能成若由江南/之仪真县西至六合又北至天长又西至盱眙又北)
 (至泗州以达怀远又北至宿州又北至萧县又北至/沛县又北至山东鱼台县入运河既可以避黄河之)
 (险又可涸出洪泽湖而成数十万顷膏腴之田则淮/扬二郡永无昏垫之虞矣予深喜先生之精于地理)
 (而能得通变之道而又能阐扬前人之遗烈思有以/俎豆三公于不朽其说甚善为亟录之以贻后人)
 天启元年淮安淫雨连旬淮黄暴涨数尺决高堰武
卷六十四 第 22a 页 WYG0581-0072a.png
 家墩等处总河陈道亨躬规课工照段拆修浪窝尽
 塞至明年工竣(南河/全考)
 是年五月淫雨淮河交溢(清河/县志)
明熹宗天启六年九月辛卯总督河道工部尚书李从
心奏淮水骤发以淮刷黄阏沙尽析运道复通报闻(明/熹)
(宗实/录)
 是年夏淮水涸黄涨河口沙淤数里运道阻艰总漕
 苏率属祷于神期以五日乃七月朔后淮水暴涌黄
卷六十四 第 22b 页 WYG0581-0072b.png
 沙洗刷数十里艘鼓枻竞渡七月初一初二两昼夜
 狂风暴雨坏屋拔朩损舟各河水骤长丈许(淮安/府志)
 崇祯元年十月庚戌命修葺泗州祖陵从河道李若
 星奏也(崇祯/长编)
 崇祯四年十月丁未刑科给事中常自裕上言今岁
 灾异叠见淮泗洪水滔荡浸及陵寝(崇祯/长编)
 是年六月淮黄交涨海口壅塞总河朱光祚方议开
 高堰三闸淮扬在朝者合疏言建义诸口未塞民田
卷六十四 第 23a 页 WYG0581-0072c.png
 尽沈水底三闸一开高宝诸邑荡为湖海而漕粮盐
 课皆害矣高堰建闸始于万历二十三年未几全塞
 今高堰日坏方当急议修筑可轻言开浚乎帝是其
 言事遂寝(明史/稿)
 是年淮水秋涨入城人多流散(泗州/志)
 崇祯五年十一月癸丑直隶巡按饶京疏奏祖陵地
 绕淮黄会合诸水实王气所钟然历年既久河形之
 迁徙无定以致沙水之流止非初况当水患泛滥后
卷六十四 第 23b 页 WYG0581-0072d.png
 所宜讲求者不一事敬陈护陵八议一议二陈庄之
 决口一议高家堰之三闸一议添守闸之官一议祖
 陵对照之山一议大觉寺之塔一议再申祖陵之禁
 一议恤附陵之州县一议设护陵之卫章下所司(崇/祯)
 (长/编)
 崇祯六年三月己未工部尚书周士朴疏言归仁一
 堤长六十馀里内障祖陵外捍淮水关系最钜台臣
 吴振缨忧深思远为归仁外捍计欲修宿宁上下西
卷六十四 第 24a 页 WYG0581-0073a.png
 北旧堤盖旧堤原捍淮水向因久不修葺余堡诸口
 一时并决致黄水直射归仁与淮河流冲突震荡不
 特归仁受其薄蚀祖陵亦浸浸有震惊之患矣盖黄
 淮之合在清河入海之处今以决口内注故道全失
 河逐淮之流而淮愈骄淮挟黄之势而祸愈烈民生
 运道并遭其厄不止祖陵之可忧也则修归仁以卫
 祖陵并修旧堤以卫归仁河安其流淮循其故可与
 河臣分黄导淮之议并行以加惠此元元也臣前复
卷六十四 第 24b 页 WYG0581-0073b.png
 台臣吴甡一疏内筑建议二决口曾勒限三月报竣
 议处诸臣政于此程功罪毋借口新代有人隳心末
 路而置民生于度外也故因议归仁等堤而并及之
 帝从其议 四月癸未大理寺左寺丞吴甡翰林院
 编修夏曰瑚广东道御史金光宸中书科中书舍人
 乔可聘疏言祖陵形势龙脉来自万里蜿蜒盘结拱
 山带江汇五十二湖七十二溪之水而淮与泗合襟
 交会以成朝宗之势众水汇于洪泽诸湖障以高家
卷六十四 第 25a 页 WYG0581-0073c.png
 等堰所称朝水诸口不开而自开(阙/)水诸口不塞而
 自塞盖天生此灵阜奥区开亿万年有道之长非人
 力所能为也第泗州地形洼下间有泛滥之时而众
 水潆回王气所钟说者以为灵秀会聚实在于此况
 此水仅绕于明堂之前而陵寝从未有积水难消之
 患也按臣饶京虽有八议之疏而必请详察地脉者
 亦慎之也惟是高家堰三闸所关利害又有不得不
 言者按高家堰北当淮泗之冲南扼漕湖之吭地形
卷六十四 第 25b 页 WYG0581-0073d.png
 最为高峻而淮扬两郡及高宝兴泰山盐各州县地
 居下流所谓悬水数仞建瓴之势也东北保障全藉
 此堰是岂可轻议开泄者近日建义诸口踰期未塞
 民田尽沈水底仅存灾黎方且泣对重渊束手待毙
 而三闸一开势必以淮扬为壑行见淮泗诸水滔滔
 东注将高宝漕堤荡为湖海运船纤挽无路则数百
 万粮何由而达京师各盐场尽被淹没煮海无策则
 百馀万盐课其问诸水滨乎郡邑城池必致冲坏田
卷六十四 第 26a 页 WYG0581-0074a.png
 庐漂荡数百万生灵悉为鱼鳖则数百万粮税谁为
 供输乎况开浚诸费业委水衡于逝波若淮扬水患
 频仍不可收拾之后势不得不议筑塞又不知费朝
 廷几百万金钱矣嗟乎今天下脊脊多事司农仰屋
 窃叹者数矣国家财赋半在东南今一举而阻运道
 废盐课弃两郡数十州县生灵之害备焉是何可不
 深长思也议者必曰高堰既不可开则三闸何以设
 也不知高堰自明兴以来从未建闸建之自万历二
卷六十四 第 26b 页 WYG0581-0074b.png
 十三年始然未几旋以湮塞夫历二百六十馀年开
 者一时而塞者永久固为运道民生关系匪细亦抑
 审形家聚泄之理有利于蓄而不利于开为祖陵地
 脉计者未尝不深远也今高堰日就圮坏识者岌岌
 乎抱宣房瓠子之忧有地方之责者方急议修筑以
 求巩固之不暇而可轻言开浚乎臣等生长淮泗之
 乡习知地方利害之原乞广集众论熟计利害陵寝
 国计民生胥赖之矣帝是其议事遂寝(崇祯/长编)
卷六十四 第 27a 页 WYG0581-0074c.png
 崇祯十五年八月戊申泗州水患巳及陵墙诏有司
 保护(崇祯/长编)
 崇祯十六年黄河溢由涡入淮漂没庐舍(凤阳/府志)
 
 
 
 
 
卷六十四 第 27b 页 WYG0581-0074d.png
 
 
 
 
 
 
 
 行水金鉴卷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