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一 第 1a 页 WYG0581-002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六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淮水
导淮自桐柏(禹/贡)
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传
言南阳郡之东也(孔氏/疏)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水/经)
行水金鉴卷六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淮水
导淮自桐柏(禹/贡)
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传
言南阳郡之东也(孔氏/疏)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水/经)
卷六十一 第 1b 页 WYG0581-0024d.png
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风俗通曰淮
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
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淮水醴水同源俱导西
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大
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在大复山之阳故
曰复阳也山南有淮源庙(郦注朝今南阳府新野县/西有 阳故城桐柏县东)
(有复阳故城汉/并属南阳郡)
元和志云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西南九十里淮渎
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
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淮水醴水同源俱导西
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大
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在大复山之阳故
曰复阳也山南有淮源庙(郦注朝今南阳府新野县/西有 阳故城桐柏县东)
(有复阳故城汉/并属南阳郡)
元和志云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西南九十里淮渎
卷六十一 第 2a 页 WYG0581-0025a.png
庙在县西六十里山之东北桐柏县志云县西三十
里有淮井石砌水池方七尺许有泉三处涌出即于
池边伏流地中经六七里成川醴水西流径平氏故
城东北又西至唐县界而入沘水醴亦作澧又元和
志云唐州桐柏县本汉平氏县东界梁置义乡县开
皇十八年改以桐柏山为名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
名大复山渭按此山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西
接襄阳府枣阳县界峰峦奇秀馀山乃桐柏之异名
里有淮井石砌水池方七尺许有泉三处涌出即于
池边伏流地中经六七里成川醴水西流径平氏故
城东北又西至唐县界而入沘水醴亦作澧又元和
志云唐州桐柏县本汉平氏县东界梁置义乡县开
皇十八年改以桐柏山为名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
名大复山渭按此山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西
接襄阳府枣阳县界峰峦奇秀馀山乃桐柏之异名
卷六十一 第 2b 页 WYG0581-0025b.png
县志云大复山在县东三十里胎簪山在县西北三
十里皆其支峰禹贡则总谓之桐柏也 以今舆地
考之淮水出桐柏县西北桐柏山(县在河南南阳/府东南三百里)东
南流径其县南禹贡所谓导淮自桐柏者也(禹贡/锥指)
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禹/贡)
与泗沂二水合入海(孔安/国传)
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水入泗处去淮巳近故
连言之(孔氏疏过水经沂水篇云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 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十里皆其支峰禹贡则总谓之桐柏也 以今舆地
考之淮水出桐柏县西北桐柏山(县在河南南阳/府东南三百里)东
南流径其县南禹贡所谓导淮自桐柏者也(禹贡/锥指)
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禹/贡)
与泗沂二水合入海(孔安/国传)
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水入泗处去淮巳近故
连言之(孔氏疏过水经沂水篇云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 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卷六十一 第 3a 页 WYG0581-0025c.png
(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西南流又屈南过郯县西/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泗水)
(篇云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径鲁县北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又南过平)
(阳县西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北西来流注之又/南过方舆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又屈东南过湖陆)
(县南洧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径山阳郡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又东南过吕县南)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又东南入于淮)
会者以二水相敌故也入海在淮浦(蔡沈尚书集注/ 淮浦汉属临)
(淮郡其故城在今江/南淮安府安东县西)
泗沂二水均敌不以沂既入泗而没其名如朝宗并
(篇云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径鲁县北又西过瑕/丘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又南过平)
(阳县西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北西来流注之又/南过方舆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又屈东南过湖陆)
(县南洧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径山阳郡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又东南过吕县南)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又东南入于淮)
会者以二水相敌故也入海在淮浦(蔡沈尚书集注/ 淮浦汉属临)
(淮郡其故城在今江/南淮安府安东县西)
泗沂二水均敌不以沂既入泗而没其名如朝宗并
卷六十一 第 3b 页 WYG0581-0025d.png
称江汉之例(吴澄书/纂言)
淮出桐柏初甚涌复潜流三十里然后东驰亦尚浅
其深处为十四潭至并汝颍始大汝颍禹时不费治
导故不书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金履祥尚/书表注)
地志沂水出泰山郡盖县艾山今沂州沂水县也南
至下邳西南入泗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
道元谓水出尼丘山西北径鲁之雩门亦谓之沂水
又水出太山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而沂水之
淮出桐柏初甚涌复潜流三十里然后东驰亦尚浅
其深处为十四潭至并汝颍始大汝颍禹时不费治
导故不书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金履祥尚/书表注)
地志沂水出泰山郡盖县艾山今沂州沂水县也南
至下邳西南入泗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
道元谓水出尼丘山西北径鲁之雩门亦谓之沂水
又水出太山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而沂水之
卷六十一 第 4a 页 WYG0581-0026a.png
大则出太山也(古沂水入泗泗水入淮/今泗入河与淮合矣)泗水出鲁国
卞县桃虚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
名西南过彭城又东南过下邳入淮卞县今袭庆府
泗水县也(泗水县今/隶兖州)许慎说文泗水受泲水东入淮
按泗受泲者桑钦云济水至济阴乘氏县分为二一
水东北流为北济一水南流为南济通志云今此水
与济不通但菏水亦自乘氏至方与入泗而菏水通
济则泗可以达菏菏可以达济而自济可以通河矣
卞县桃虚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
名西南过彭城又东南过下邳入淮卞县今袭庆府
泗水县也(泗水县今/隶兖州)许慎说文泗水受泲水东入淮
按泗受泲者桑钦云济水至济阴乘氏县分为二一
水东北流为北济一水南流为南济通志云今此水
与济不通但菏水亦自乘氏至方与入泗而菏水通
济则泗可以达菏菏可以达济而自济可以通河矣
卷六十一 第 4b 页 WYG0581-0026b.png
(黄镇成尚/书通考)
以今舆地言之沂水出沂水县(属青/州府)历沂州郯城(并/属)
(兖州/府)至邳州合泗水又东南至清河县入淮(邳州清/河并属)
(淮安/府)导淮云东会于泗沂是也泗水出泗水县历曲
阜滋阳济宁邹县鱼台滕县(并属山东/兖州府)沛县徐州(沛/县)
(属江南/徐州)邳州宿迁桃源至清河县入淮(并属淮/安府)此禹
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城以南悉为黄河所占而淮不
得擅会泗之名矣汉志淮水出平氏桐柏山东南至
以今舆地言之沂水出沂水县(属青/州府)历沂州郯城(并/属)
(兖州/府)至邳州合泗水又东南至清河县入淮(邳州清/河并属)
(淮安/府)导淮云东会于泗沂是也泗水出泗水县历曲
阜滋阳济宁邹县鱼台滕县(并属山东/兖州府)沛县徐州(沛/县)
(属江南/徐州)邳州宿迁桃源至清河县入淮(并属淮/安府)此禹
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城以南悉为黄河所占而淮不
得擅会泗之名矣汉志淮水出平氏桐柏山东南至
卷六十一 第 5a 页 WYG0581-0026c.png
淮陵入海过郡四(南阳汝南/九江临淮)行三千二百四十里疑
太远按易氏曰淮自桐柏县东流二百八十里至真
阳又三百里至汝阴又二百十里至下蔡又五百里
至蕲县(今宿州南有/蕲县故城)又二百四十里至临淮又二百
七十里至涟水县入海通计一千八百里金吉甫云
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二说近是汉志云至淮陵
入海淮陵故城在今盱眙县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距
海甚遥淮何得于县界入海淮陵乃淮阴之讹三千
太远按易氏曰淮自桐柏县东流二百八十里至真
阳又三百里至汝阴又二百十里至下蔡又五百里
至蕲县(今宿州南有/蕲县故城)又二百四十里至临淮又二百
七十里至涟水县入海通计一千八百里金吉甫云
自桐柏至海凡千七百里二说近是汉志云至淮陵
入海淮陵故城在今盱眙县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距
海甚遥淮何得于县界入海淮陵乃淮阴之讹三千
卷六十一 第 5b 页 WYG0581-0026d.png
字亦谬也淮之所纳其山源之水泗沂汝颍为大汝
颍不见于经以未尝施功故耳(汝受滍灈瀙潕等水/颍受溱洧潩㶏等水)
(皆山源也/溱与溱同)及荥阳下引河东南与济汝淮泗会则阴
沟汳水鸿沟沙水濄水睢水诸川或自入淮或由颍
泗以达淮而淮之所纳愈多矣今全河又悉注于淮
淮虽大其何以堪河不归北徐扬间昏垫之患恐未
有巳时也(禹贡/锥指)
淮水(自平/氏县)又东径义阳县(水/经)
颍不见于经以未尝施功故耳(汝受滍灈瀙潕等水/颍受溱洧潩㶏等水)
(皆山源也/溱与溱同)及荥阳下引河东南与济汝淮泗会则阴
沟汳水鸿沟沙水濄水睢水诸川或自入淮或由颍
泗以达淮而淮之所纳愈多矣今全河又悉注于淮
淮虽大其何以堪河不归北徐扬间昏垫之患恐未
有巳时也(禹贡/锥指)
淮水(自平/氏县)又东径义阳县(水/经)
卷六十一 第 6a 页 WYG0581-0027a.png
县南对固成山山有水注流数丈洪涛灌山遂成巨
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郦注府义阳今河南/汝宁 信阳州也)
又径义阳县故城南(水/经)
义阳郡治也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
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有九渡水注之(郦/注)
(阳安昌故城在今信/ 州西北七十里)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水经故今信阳州东南有/平阳 城本后汉平春县)
又东油水注之(水/经)
井谓之石泉水北流注于淮(郦注府义阳今河南/汝宁 信阳州也)
又径义阳县故城南(水/经)
义阳郡治也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
氏义阳四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有九渡水注之(郦/注)
(阳安昌故城在今信/ 州西北七十里)
东过江夏平春县北(水经故今信阳州东南有/平阳 城本后汉平春县)
又东油水注之(水/经)
卷六十一 第 6b 页 WYG0581-0027b.png
水出县西南油溪东北流径平春县故城南淮水又
东屈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流波三丈入
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径城
阳县故城南(郦注有汉志汝/南郡 城阳县)
又东北与大朩水合(水/经)
水西出大朩山东径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郦/注)
又东北流左会湖水(水/经)
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郦注车今信阳州界有/台湖 辋湖冯家杨家)
东屈岸北有一土穴径尺泉流下注沿流波三丈入
于油水乱流南屈又东北注于淮淮水又东北径城
阳县故城南(郦注有汉志汝/南郡 城阳县)
又东北与大朩水合(水/经)
水西出大朩山东径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郦/注)
又东北流左会湖水(水/经)
傍川西南出穷溪得其源也(郦注车今信阳州界有/台湖 辋湖冯家杨家)
卷六十一 第 7a 页 WYG0581-0027c.png
(蔡家/等湖)
又东径安阳县故城南(水/经)
江国也今其地有江亭地理志曰汉乃县之(郦注阳/今正)
(县东有安阳故城/与光州息县接界)
又东得浉口水(水/经)
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东
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朩峻峭层峙又东径石城山
北又东径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郦/注)
又东径安阳县故城南(水/经)
江国也今其地有江亭地理志曰汉乃县之(郦注阳/今正)
(县东有安阳故城/与光州息县接界)
又东得浉口水(水/经)
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东
南流历金山北山无树朩峻峭层峙又东径石城山
北又东径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郦/注)
卷六十一 第 7b 页 WYG0581-0027d.png
又东径新息县南(水/经)
东径故息城南(郦注北在今新/息县 三十里)
又东径浮光山北(水/经)
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径新息县故城南东合慎县
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应劭曰慎
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
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
与鸿郤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
东径故息城南(郦注北在今新/息县 三十里)
又东径浮光山北(水/经)
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径新息县故城南东合慎县
水水出慎阳县西而东径慎阳县故城南应劭曰慎
水所出东北入淮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
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
与鸿郤陂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汉成帝
卷六十一 第 8a 页 WYG0581-0028a.png
时翟方进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修复之起
塘四百馀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
南径息城北入淮谓之慎口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
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径
深丘西又屈径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
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郦注今慎阳故/城在 正阳县)
(北四十里鸿郤陂又名鸿池陂秦观曰鸿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潴水处也陂既废)
(水无归宿汝水所/以散漫为害与)
塘四百馀里百姓得其利陂水散流下合慎水而东
南径息城北入淮谓之慎口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
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东南流分为二水一水径
深丘西又屈径其南南派为莲湖水南流注于淮淮
水又左迤流结两湖谓之东西莲湖(郦注今慎阳故/城在 正阳县)
(北四十里鸿郤陂又名鸿池陂秦观曰鸿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潴水处也陂既废)
(水无归宿汝水所/以散漫为害与)
卷六十一 第 8b 页 WYG0581-0028b.png
又东右合壑水(水/经)
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径黄
城西故弋阳郡也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郦注在/黄城)
(今光州西十二里弋阳/郡即今光州固始县界)
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经)
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径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
台北有琴台又东径阳亭南东南合淮(郦/注)
又东径淮阴亭北又东径白城南(水/经)
水出白沙山东北径柴亭西俗谓之柴水又东径黄
城西故弋阳郡也又东北入于淮谓之柴口(郦注在/黄城)
(今光州西十二里弋阳/郡即今光州固始县界)
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水/经)
水首受陂水于深丘北东径钓台南台在水曲之中
台北有琴台又东径阳亭南东南合淮(郦/注)
又东径淮阴亭北又东径白城南(水/经)
卷六十一 第 9a 页 WYG0581-0028c.png
楚白公胜之邑也又东北去白亭十里(郦注息白城/在今 县东)
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水/经)
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
入于淮(郦注长今息县东北八十里有长陵城/疑即 陵戍也新蔡县西南有青陂)
又东北合黄水(水/经)
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朩陵关水注之又东北径弋阳
郡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郦注弋朩陵关在今光/山县 阳郡即今光州)
(固始/境)
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水/经)
分青陂东渎东南径白亭西又南于长陵戍东东南
入于淮(郦注长今息县东北八十里有长陵城/疑即 陵戍也新蔡县西南有青陂)
又东北合黄水(水/经)
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朩陵关水注之又东北径弋阳
郡又东北入于淮谓之黄口(郦注弋朩陵关在今光/山县 阳郡即今光州)
(固始/境)
卷六十一 第 9b 页 WYG0581-0028d.png
又东过期思县北(水/经)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楚灭之以为县城之西北有
楚相孙叔敖庙(郦注有今固始县/西北 期思故城)
又东北淠水注之(水/经)
水出弋阳县南垂山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郦注县/固始)
(南五十里/有淠水)
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水经江原鹿故城/在今 南颍川南)
(富陂之西汝水篇云汝水出鲁阳县之大盂山东/南流径原鹿县故城西而南入于淮所谓汝口)
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楚灭之以为县城之西北有
楚相孙叔敖庙(郦注有今固始县/西北 期思故城)
又东北淠水注之(水/经)
水出弋阳县南垂山东北注淮俗曰白鹭水(郦注县/固始)
(南五十里/有淠水)
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水经江原鹿故城/在今 南颍川南)
(富陂之西汝水篇云汝水出鲁阳县之大盂山东/南流径原鹿县故城西而南入于淮所谓汝口)
卷六十一 第 10a 页 WYG0581-0029a.png
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东北决水从北来注之(水/经)
庐江故淮南也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
注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
皆误耳(郦注在今霍邱县西南有安丰故城/决水 县西八十里与固始县分界)
又东谷水入焉(水/经)
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又东于汝阴城
东南注(郦注入谷水东南流至汝/阴城 淮城即今颍州治)
又东北左会润水(水/经)
庐江故淮南也应劭曰故庐子国也决水自舒蓼北
注不于北来也安丰东北注淮者穷水矣又非决水
皆误耳(郦注在今霍邱县西南有安丰故城/决水 县西八十里与固始县分界)
又东谷水入焉(水/经)
水上承富水东南流世谓之谷水也又东于汝阴城
东南注(郦注入谷水东南流至汝/阴城 淮城即今颍州治)
又东北左会润水(水/经)
卷六十一 第 10b 页 WYG0581-0029b.png
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径汝阴县东径荆
亭北而东入(郦注淮东入/入于 也)
又东北穷水入焉(水/经)
水出安丰县穷谷左傅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
遇于穷谷者也又东为安丰津水南有城故安丰都
尉治后立霍丘戍淮淮中有洲俗号关洲(郦注县今/霍邱 西)
(有穷/水)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又东颍
亭北而东入(郦注淮东入/入于 也)
又东北穷水入焉(水/经)
水出安丰县穷谷左傅楚救灊司马沈尹戍与吴师
遇于穷谷者也又东为安丰津水南有城故安丰都
尉治后立霍丘戍淮淮中有洲俗号关洲(郦注县今/霍邱 西)
(有穷/水)
又东北至九江寿春县西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又东颍
卷六十一 第 11a 页 WYG0581-0029c.png
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水/经)
淮水又东左合沘口又东径中阳亭北为中阳渡水
流浅碛可以厉也(郦注寿汉志灊县泚山沘水所出/北至 春入芍陂师古曰沘音比)
(又音布几反水经讹为泚今正之颍水篇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流径蜩蟟郭东俗谓)
(之郑城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郑城即颍上故城)
(在今颍/上县南)
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径仓陵北又东北流径寿春县
故城西(水/经)
淮水又东左合沘口又东径中阳亭北为中阳渡水
流浅碛可以厉也(郦注寿汉志灊县泚山沘水所出/北至 春入芍陂师古曰沘音比)
(又音布几反水经讹为泚今正之颍水篇云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流径蜩蟟郭东俗谓)
(之郑城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郑城即颍上故城)
(在今颍/上县南)
又东流与颍口会东南径仓陵北又东北流径寿春县
故城西(水/经)
卷六十一 第 11b 页 WYG0581-0029d.png
县即楚考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
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为淮
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
傅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
为三楚者也(郦注今寿春故/城即 寿州治)
又北左合椒水(水/经)
水上承淮水东北流径蛇池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
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高帝四年为淮
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文颖曰史记货殖
傅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
为三楚者也(郦注今寿春故/城即 寿州治)
又北左合椒水(水/经)
水上承淮水东北流径蛇池南又历其城东亦谓之
卷六十一 第 12a 页 WYG0581-0030a.png
清水东北流注于淮水谓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
(郦/注)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水/经)
谓之肥口又北夏肥水注之俱入于淮(郦注寿肥水/在今 州东)
(北十里自合肥来注于淮州志谓之东肥河夏肥水/在寿州西北州志谓之西肥河东流至下蔡故城西)
(南十里/入淮)
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水/经)
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又北径下蔡县故城东
(郦/注)
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水/经)
谓之肥口又北夏肥水注之俱入于淮(郦注寿肥水/在今 州东)
(北十里自合肥来注于淮州志谓之东肥河夏肥水/在寿州西北州志谓之西肥河东流至下蔡故城西)
(南十里/入淮)
又北径山硖中谓之硖石(水/经)
对岸山上结二城以防津要又北径下蔡县故城东
卷六十一 第 12b 页 WYG0581-0030b.png
本州来之城也春秋襄公二年蔡成公自新蔡迁于
州来谓之下蔡又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郦/注)
(在硖石山在寿州西北夹淮为险王氏地理通释曰/ 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春明初省下蔡入)
(寿州故一统志云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八公山在/今寿州北少东淮水之南晋谢玄北禦苻坚于八公)
(山坚望山上草朩咸为人状寰宇记/云一名肥陵山在寿春县北四里)
又北径莫邪山西(水/经)
山南有阴陵县故城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
淮至阴陵迷失道者也(郦注有今凤阳县/西南 莫邪山)
州来谓之下蔡又东径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庙(郦/注)
(在硖石山在寿州西北夹淮为险王氏地理通释曰/ 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春明初省下蔡入)
(寿州故一统志云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八公山在/今寿州北少东淮水之南晋谢玄北禦苻坚于八公)
(山坚望山上草朩咸为人状寰宇记/云一名肥陵山在寿春县北四里)
又北径莫邪山西(水/经)
山南有阴陵县故城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
淮至阴陵迷失道者也(郦注有今凤阳县/西南 莫邪山)
卷六十一 第 13a 页 WYG0581-0030c.png
又东过当涂县北濄水从西北来注之(水/经)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径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
当涂县之故城也(郦注山当涂故城在今怀远县东/南涂 在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
(濄水在县北一里阴沟水篇云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东南径荆山又东注于淮荆山在县西南一里与)
(涂山隔淮对峙其下有/荆山堰梁天监中筑)
又东北濠水注之(水/经)
水出莫邪山东北之溪溪水西北引渎径禹墟北又
西流注于淮(郦注和濠水在今怀远县/南元 志谓之西濠水)
淮水自莫邪山东北径马头城北魏马头郡治也故
当涂县之故城也(郦注山当涂故城在今怀远县东/南涂 在县东南八里淮河东岸)
(濄水在县北一里阴沟水篇云濄水受沙水于扶沟/县东南径荆山又东注于淮荆山在县西南一里与)
(涂山隔淮对峙其下有/荆山堰梁天监中筑)
又东北濠水注之(水/经)
水出莫邪山东北之溪溪水西北引渎径禹墟北又
西流注于淮(郦注和濠水在今怀远县/南元 志谓之西濠水)
卷六十一 第 13b 页 WYG0581-0030d.png
又北沙水注之(水/经)
经所谓蒗荡渠也郡国志曰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之(郦注县沙水在/怀远 南渠水)
(篇云沙音蔡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沙南流至义城县西南)
(而东注于淮谓之沙汭杜预曰沙水名也汉志沛郡/有义城县其故城在怀远县东北十五里今名拖城)
(魏收志曰汴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即今祥符县/东南首受汴之蔡河蔡与沙字异而音近当读如二)
(百里蔡/之蔡)
又东过钟离县北(水/经)
经所谓蒗荡渠也郡国志曰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之(郦注县沙水在/怀远 南渠水)
(篇云沙音蔡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沙南流至义城县西南)
(而东注于淮谓之沙汭杜预曰沙水名也汉志沛郡/有义城县其故城在怀远县东北十五里今名拖城)
(魏收志曰汴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即今祥符县/东南首受汴之蔡河蔡与沙字异而音近当读如二)
(百里蔡/之蔡)
又东过钟离县北(水/经)
卷六十一 第 14a 页 WYG0581-0031a.png
县故钟离子国濠水出阴陵县之阳亭北东北流径
小城而北流注于淮(郦注水今临淮县东有钟离故/城濠 在县西元和志谓之东)
(濠/水)
又东径夏丘县南(水/经)
又东涣水西入九里注之涣水又东南流径雍丘县
故城南又东南径白石戍南径蚿城南洨水注之水
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径谷阳县又东南流于洨
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洨水
小城而北流注于淮(郦注水今临淮县东有钟离故/城濠 在县西元和志谓之东)
(濠/水)
又东径夏丘县南(水/经)
又东涣水西入九里注之涣水又东南流径雍丘县
故城南又东南径白石戍南径蚿城南洨水注之水
首受蕲水于蕲县东南流径谷阳县又东南流于洨
县故城北县有垓下聚汉高祖破项羽所在也洨水
卷六十一 第 14b 页 WYG0581-0031b.png
又东南入于淮淮水又东至巉石山潼水注之水首
受潼县西南潼陂县故临淮郡之属县又东南流入
淮(郦注州夏丘县即今虹县巉石山在今五河县东/与泗 接界新志云有铁锁岭在县东三十里横)
(跨淮口与盱眙之浮山对峙盖即古巉石/也潼县在今虹县东北七十里有潼城)
又东径浮山(水/经)
山北对巉石山梁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
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淮矣(郦注县浮山在今/盱眙 西元和志)
(浮山堰在招义县西北/六十里与荆山堰同筑)
受潼县西南潼陂县故临淮郡之属县又东南流入
淮(郦注州夏丘县即今虹县巉石山在今五河县东/与泗 接界新志云有铁锁岭在县东三十里横)
(跨淮口与盱眙之浮山对峙盖即古巉石/也潼县在今虹县东北七十里有潼城)
又东径浮山(水/经)
山北对巉石山梁天监中立堰于二山之间逆天地
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溃淮矣(郦注县浮山在今/盱眙 西元和志)
(浮山堰在招义县西北/六十里与荆山堰同筑)
卷六十一 第 15a 页 WYG0581-0031c.png
又东径徐县南历涧水注之(水/经)
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径历涧水西东
南流注于淮(郦注徐今泗州西北三十/里有 县故城古徐国)
又东池水注之(水/经)
水出东城县东北流径东城县故城南又东北流历
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口也(郦注有今定远县/东南 东城故城)
又东蕲水注之(水/经)
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径建城县故城北又
导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绝蕲水径历涧水西东
南流注于淮(郦注徐今泗州西北三十/里有 县故城古徐国)
又东池水注之(水/经)
水出东城县东北流径东城县故城南又东北流历
二山间东北入于淮谓之池口也(郦注有今定远县/东南 东城故城)
又东蕲水注之(水/经)
水首受睢水于谷熟城东北东径建城县故城北又
卷六十一 第 15b 页 WYG0581-0031d.png
东南径蕲县又东入夏丘县东绝潼水又东南径潼
县南又东径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淮(郦注今蕲/县即 怀)
(远县地夏丘县即今虹县地谷熟建城潼/县俱未详所在大徐县亦在泗州西北)
又东历客山径盱眙县故城西(水/经)
又东径广陵历淮阳城北临泗水岨于二山之间述
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郦注/ 今)
(清河县西南有淮阳废县晋义熙中置淮阳郡领角/城等县寰宇记云在徐城县东北百五十里西临淮)
(水徐城旧/泗州治)
县南又东径大徐县故城南又东注于淮(郦注今蕲/县即 怀)
(远县地夏丘县即今虹县地谷熟建城潼/县俱未详所在大徐县亦在泗州西北)
又东历客山径盱眙县故城西(水/经)
又东径广陵历淮阳城北临泗水岨于二山之间述
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郦注/ 今)
(清河县西南有淮阳废县晋义熙中置淮阳郡领角/城等县寰宇记云在徐城县东北百五十里西临淮)
(水徐城旧/泗州治)
卷六十一 第 16a 页 WYG0581-0032a.png
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流注之(水/经)
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
所谓泗口也(郦注是泗口亦名清口导淮东会于泗/沂即 处也今清河县东南五里有淮)
(阴故城汉属临淮郡后汉改属下邳国晋初为广陵/郡治角城县故城在县西南去故淮阳城十八里寰)
(宇记云角城在宿迁/县东南一百十里)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水/经)
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
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径淮
淮泗之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入之所
所谓泗口也(郦注是泗口亦名清口导淮东会于泗/沂即 处也今清河县东南五里有淮)
(阴故城汉属临淮郡后汉改属下邳国晋初为广陵/郡治角城县故城在县西南去故淮阳城十八里寰)
(宇记云角城在宿迁/县东南一百十里)
又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水/经)
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
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又东径淮
卷六十一 第 16b 页 WYG0581-0032b.png
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帝六年封韩信为侯国
昔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即漂母
冢周回数百步高十馀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
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县
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昔吴将伐齐
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
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
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
昔信去下乡而钓于此处也城东有两冢西即漂母
冢周回数百步高十馀丈昔漂母食信于淮阴信王
下邳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东一陵即信母冢也县
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昔吴将伐齐
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
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
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
卷六十一 第 17a 页 WYG0581-0032c.png
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中渎水自广
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
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西
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
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
口直至夹耶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北
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
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
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
出其间下注樊梁湖旧道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西
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风陈敏
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径渡渡十二里方达北
口直至夹耶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北
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
故蒋济三州论曰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
卷六十一 第 17b 页 WYG0581-0032d.png
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者也自广陵出山阳白
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故城应劭曰在射水之
阳中渎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
也(郦注古射阳故城在今山阳县东南县西有山阳/渎即 邗沟县北五里有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水/经)
淮水左径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地理志曰王莽更
泗水郡为顺水陵县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淩县东
流径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即经所谓之小
马湖径山阳城西即射阳县故城应劭曰在射水之
阳中渎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
也(郦注古射阳故城在今山阳县东南县西有山阳/渎即 邗沟县北五里有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又东两小水流注之(水/经)
淮水左径泗水国南故东海郡也地理志曰王莽更
泗水郡为顺水陵县为生夌淩水注之水出淩县东
流径其县故城东而东南流注于淮即经所谓之小
卷六十一 第 18a 页 WYG0581-0033a.png
水者也(郦注宿淩县故城/在今 迁县东南)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水/经)
应劭曰浦岸也盖侧淮濆故受此名淮水于县枝分
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
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
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
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地理志曰游水
自淮浦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游水亦枝称者也(郦/注)
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水/经)
应劭曰浦岸也盖侧淮濆故受此名淮水于县枝分
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
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
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
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地理志曰游水
自淮浦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游水亦枝称者也(郦/注)
卷六十一 第 18b 页 WYG0581-0033b.png
(晋今安东县治或云即淮浦故城淮浦旧属临淮郡/ 改属广陵汉志平氏县下云淮水东南至淮陵入)
(海盖阴字之误淮阴去海尚一百四五十里而志云/淮阴入海者亦犹江都去海甚远而湔氐道下云江)
(水东南至江都入海不言海陵也淮/陵作淮阴无疑安东即淮浦亦无疑)
淮自荆山而下即受黄河从涡河一支之水至清河
则全受河水矣议者云黄河泛滥中土盖海口近年
涨沙下壅上溢致然巳议浚海口矣初亦甚奇之及
观于淮海而始知其妄盖淮阴之地甚卑而徐吕之
洪甚高信然则淮阴当陆沈而徐吕为安流矣审察
(海盖阴字之误淮阴去海尚一百四五十里而志云/淮阴入海者亦犹江都去海甚远而湔氐道下云江)
(水东南至江都入海不言海陵也淮/陵作淮阴无疑安东即淮浦亦无疑)
淮自荆山而下即受黄河从涡河一支之水至清河
则全受河水矣议者云黄河泛滥中土盖海口近年
涨沙下壅上溢致然巳议浚海口矣初亦甚奇之及
观于淮海而始知其妄盖淮阴之地甚卑而徐吕之
洪甚高信然则淮阴当陆沈而徐吕为安流矣审察
卷六十一 第 19a 页 WYG0581-0033c.png
之乃河淮入海之处北口实有涨沙而南口更冲广
尔(刘天和/问水集)
淮水昔不病淮安今病淮扬盖黄河正流往经河南
或出颍川或出寿春汇淮入于海其入小浮桥经徐
邳入海者支流也势故卑且弱河淮合则为一家直
涌而东奔是淮以河利也安能害淮安今全河舍河
南之故道并流徐邳经清河而淮水自西来会是二
家也不相统一故河落则淮乘高而凌之淮安以燥
尔(刘天和/问水集)
淮水昔不病淮安今病淮扬盖黄河正流往经河南
或出颍川或出寿春汇淮入于海其入小浮桥经徐
邳入海者支流也势故卑且弱河淮合则为一家直
涌而东奔是淮以河利也安能害淮安今全河舍河
南之故道并流徐邳经清河而淮水自西来会是二
家也不相统一故河落则淮乘高而凌之淮安以燥
卷六十一 第 19b 页 WYG0581-0033d.png
秋水灌河河恃势而骄亘淮安之东北若大行焉而
淮水方挟颍川寿春诸平陆之水势与强河斗于清
河不能冲中坚则气丧而溃散淮安之郊暂为憩息
俟河之消锐乃假道会弱河始入海淮安安得不病
淮河哉若导黄河经河南会淮水于颍川寿春势既
不能若任淮水灌淮安势又不可唯朝廷定策固高
宝诸湖老堤建诸平水闸大落高宝诸湖之巨浸广
引支河归射阳湖入海之洪流乃引淮河上流一支
淮水方挟颍川寿春诸平陆之水势与强河斗于清
河不能冲中坚则气丧而溃散淮安之郊暂为憩息
俟河之消锐乃假道会弱河始入海淮安安得不病
淮河哉若导黄河经河南会淮水于颍川寿春势既
不能若任淮水灌淮安势又不可唯朝廷定策固高
宝诸湖老堤建诸平水闸大落高宝诸湖之巨浸广
引支河归射阳湖入海之洪流乃引淮河上流一支
卷六十一 第 20a 页 WYG0581-0034a.png
入高宝诸湖如黄河平则淮水会清河故道从淮城
北同入于海如黄河长则淮水会高宝湖新道由射
阳湖从淮城南同入于海则淮安全得平土而居之
神禹疏瀹排决之法今不讲久矣考之正字疏者
水密为患则纲举以疏之瀹者水散为患则合水以
瀹之排者水侵为患则拒堵以排之决者迟回为患
则搜剔以决之朱子云汝泗皆入淮而淮自入海夫
淮之入海此三代以后事也禹治水先审中国大势
北同入于海如黄河长则淮水会高宝湖新道由射
阳湖从淮城南同入于海则淮安全得平土而居之
神禹疏瀹排决之法今不讲久矣考之正字疏者
水密为患则纲举以疏之瀹者水散为患则合水以
瀹之排者水侵为患则拒堵以排之决者迟回为患
则搜剔以决之朱子云汝泗皆入淮而淮自入海夫
淮之入海此三代以后事也禹治水先审中国大势
卷六十一 第 20b 页 WYG0581-0034b.png
北水之大唯河南水之大唯江而四渎特姑以淮汉
配耳岂真可敌江河哉故导汝泗入于淮又导淮入
于江东北注海䢴沟淮入江故道也今失之而淮自
入海盖失禹决排之法而淮之南北始多水患矣(万/恭)
(治水/筌蹄)
河自中牟以下夺汴徐州以下夺泗清口以下夺淮
凡三夺而后注于海今岁久河身日高淮泗又不能
容庙堂之议既视其夺以为常司水之臣又乘其决
配耳岂真可敌江河哉故导汝泗入于淮又导淮入
于江东北注海䢴沟淮入江故道也今失之而淮自
入海盖失禹决排之法而淮之南北始多水患矣(万/恭)
(治水/筌蹄)
河自中牟以下夺汴徐州以下夺泗清口以下夺淮
凡三夺而后注于海今岁久河身日高淮泗又不能
容庙堂之议既视其夺以为常司水之臣又乘其决
卷六十一 第 21a 页 WYG0581-0034c.png
以为利不独害民生妨国计而于天地气运未必不
有关也 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今以一淮受黄河之
全盖合二渎而为一也宋以前河自入海尚能为并
河三州郡之害况今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汴泗沂
水以同归于淮也哉曩时河水犹有所潴如钜野梁
山数处犹有所分如毛氏赤河之断虽以元人挑河
入淮而东北之道犹微有存焉者今则以一淮而受
众水之归而无涓滴之渗漏矣 丘仲深谓以一淮
有关也 江河淮济谓之四渎今以一淮受黄河之
全盖合二渎而为一也宋以前河自入海尚能为并
河三州郡之害况今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汴泗沂
水以同归于淮也哉曩时河水犹有所潴如钜野梁
山数处犹有所分如毛氏赤河之断虽以元人挑河
入淮而东北之道犹微有存焉者今则以一淮而受
众水之归而无涓滴之渗漏矣 丘仲深谓以一淮
卷六十一 第 21b 页 WYG0581-0034d.png
受黄河之全然考之先朝徐有贞治河犹疏分水之
渠于濮汜之间不使之并趋一道自弘治六年筑黄
陵冈以绝其北来之道而河流总于曹单之间乃犹
于兰阳仪封各开一口而泄之于南今复塞之故河
之在今日欲北不得欲南不得唯以一道入淮淮狭
而不能容又高而不利下则频岁决于邳宿以下以
病民而妨运而邳宿以下左右皆有湖陂河必从而
入之吾见刘贡父所云别穿一梁山泺者将在今淮
渠于濮汜之间不使之并趋一道自弘治六年筑黄
陵冈以绝其北来之道而河流总于曹单之间乃犹
于兰阳仪封各开一口而泄之于南今复塞之故河
之在今日欲北不得欲南不得唯以一道入淮淮狭
而不能容又高而不利下则频岁决于邳宿以下以
病民而妨运而邳宿以下左右皆有湖陂河必从而
入之吾见刘贡父所云别穿一梁山泺者将在今淮
卷六十一 第 22a 页 WYG0581-0035a.png
泗之间而生民鱼鳖之忧殆未巳也(日知/录)
黄河行至清河县南与淮水交会是为清口由清口
而合流东北行三百馀里入海方康熙十六年以前
河道敝坏之时清口一片淤沙自清口以至海口微
水缓流河宽处不过十馀丈窄处仅有六七尺深处
不过五六尺浅处仅有二三尺及全淮归故之后渐
渐刷开迨黄河亦复归故而水力所至淤沙尽辟清
口宽二三百丈河漕深二三丈不等巳渐复当日之
黄河行至清河县南与淮水交会是为清口由清口
而合流东北行三百馀里入海方康熙十六年以前
河道敝坏之时清口一片淤沙自清口以至海口微
水缓流河宽处不过十馀丈窄处仅有六七尺深处
不过五六尺浅处仅有二三尺及全淮归故之后渐
渐刷开迨黄河亦复归故而水力所至淤沙尽辟清
口宽二三百丈河漕深二三丈不等巳渐复当日之
卷六十一 第 22b 页 WYG0581-0035b.png
旧矣迤下三百馀里河身俱宽一二百丈不等河漕
俱深二三丈不等惟安东县莲花庵迤下河漕一千
馀丈仅深一丈二三尺须多置二百馀斤重之大铁
犁数十架乘船施治必期深至二丈之外方为永久
之道也(周洽河/防杂说)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开封至归德至亳州出
小清口至大河口会黄入海今则开封至归德一段
已经淤塞必大加开通中间有可以开通河道挑挖
俱深二三丈不等惟安东县莲花庵迤下河漕一千
馀丈仅深一丈二三尺须多置二百馀斤重之大铁
犁数十架乘船施治必期深至二丈之外方为永久
之道也(周洽河/防杂说)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开封至归德至亳州出
小清口至大河口会黄入海今则开封至归德一段
已经淤塞必大加开通中间有可以开通河道挑挖
卷六十一 第 23a 页 WYG0581-0035c.png
沟洫引水灌田者听其自便则黄河以南西北之水
利大兴矣古时清口止出淮水而黄河由清河县后
往东行至大河口淮黄交会所以黄水无倒灌之患
今黄河迁于清河县前直逼清口若改于大河口之
下使之会黄入海自无倒灌之患矣(张清恪居/济一得)
利大兴矣古时清口止出淮水而黄河由清河县后
往东行至大河口淮黄交会所以黄水无倒灌之患
今黄河迁于清河县前直逼清口若改于大河口之
下使之会黄入海自无倒灌之患矣(张清恪居/济一得)
卷六十一 第 23b 页 WYG0581-0035d.png
行水金鉴卷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