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1a 页 WYG0580-04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三十七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六月癸卯总理河道工部尚书
杨一魁以御史秦懋义论其力薄不堪艰钜乃上疏乞
罢且言清口宜浚黄河故道宜复高堰不必修石堤不
必砌减水闸坝不必用乞查臣先后奏议并行司道文
卷三十七 第 1b 页 WYG0580-0482b.png
移苟有可采勿因臣去而废其言诏以尽心任事不允
辞 庚戌礼科左给事中张企程言臣奉命勘河或惮
于炎暑慑于波涛而涉览有遗地或误听人言拗执巳
见而商确有遗谋或蓄疑犹豫持论模棱有所讳而不
言或阿附要津阻挠豪右有所畏而不行皆臣之罪若
其身先庶职虔始虑终则总河臣之责也至于督漕巡
漕部司诸臣所与共事地方者职各有属人各有谋倘
据先入之说持偏执之见秦越异视龃龉难合阳是而
卷三十七 第 2a 页 WYG0580-0482c.png
阴非甫行而辄罢则勘为徒劳而议为徒说矣候命下
备咨总河漕部院行令司道管河各官及咨都察院转
行巡历各御史务秉虚心以图永利诏如所议 九月
巳卯江北巡按御史崔邦亮条陈治河事宜有曰今日
之事不在勘议而在果断今日之功不在谋始而在考
成欲事之成必专责之巡河御史而御史中当于高举
牛应元内择一人任之以二臣旧按江北经历指陈皆
所素练且言开决处欲取地方甘结疏上工科给事中
卷三十七 第 2b 页 WYG0580-0482d.png
林熙春等言遣台臣巡河有三不便莫若令科臣张企
程宽限以相度成功为按臣蒋春芳加敕以稽覈钱粮
敕诸臣以同心共济毋争职掌以隳成功而图规避户
科给事中程绍复言邦亮意在分争不为通论均为王
臣苟利社稷何分台省谓科臣主于勘议心无穷而限
易满则何不代请宽限而必欲另遣一人以滋纷更之
议哉今意救祖陵不敢谓于运道生民全未有碍然亦
当次第行之可耳若必欲取士民甘结而后行事则筑
卷三十七 第 3a 页 WYG0580-0483a.png
舍道旁之说也疏下工部部臣据熙春二说以请上报
可 壬辰勘河科臣张企程总河杨一魁等议欲分杀
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𨗳黄盖以淮壅由于河身日
高河高由于海口不深若上流既分则下流日减清河
之口淮无黄遏则泗之积水自消而祖陵永保无虞总
漕褚鈇以江北岁遭大祲民不堪大役欲先泄淮而徐
议分黄工部谓𨗳淮分黄势实相须不容偏废宜将𨗳
淮分黄并疏浚海口等处工程逐一举行其一应工费
卷三十七 第 3b 页 WYG0580-0483b.png
酌议动支事完日分别劝惩悉报可 丙申时治河诸
臣议论稍异河臣既欲分黄以𨗳淮而漕臣以黄家坝
之役工力重大宜在所缓御史牛应元折衷其说言治
水犹治病病有的症药有缓急黄淮的症也初因草湾
之开宣泄不利遂致黄流上壅继因黄流之壅遇涨逼
阻遂致淮流下决寻因淮流下决清口空隙河水乘而
上演遂致有门限沙之势至沙势堤防淮壅而溃为患
遂滋今欲为治标之图则如漕臣言𨗳河南下大破曲
卷三十七 第 4a 页 WYG0580-0483c.png
防诸溃俱泄势便而功甚易若清口之壅如故则病根
原在欲为治本之图则如河臣言分黄他避淮流无侵
功大而利远但水势之通塞难定而交会之风脉有妨
若岁月不效则受病无巳科臣林熙春河臣杨一魁业
奉重托科臣张企程业奉特遣分黄勘议业奉明旨是
河臣既身肩大役原疏所请亦不过六十八万金而止
国家亦何靳于此唯是蠲免不可不议劝赉不可不先
侵尅不可不禁纪律不可不严愿俯允河臣之请以鼓
卷三十七 第 4b 页 WYG0580-0483d.png
亿兆之心工部两具覆上从之 十月壬寅工部覆治
河诸臣酌议分黄𨗳淮大工四事一曰议钱粮二曰议
官夫三曰议分委四曰议肃法并留科臣张企程督工
完日回朝上悉从之 丁未留江北凤庐等府漕粮二
十四万石为河工挑浚口粮仍留太仓助工银十二万
两抵折亦以江北被灾故也 戊申南京四川道试御
史陈煃旧令宝应虑周家桥既开则必以高宝邵伯为
壑运道民产盐场交受其害上疏言之语甚激且言治
卷三十七 第 5a 页 WYG0580-0484a.png
水必先疏下流自兴盐迤东如白涂河石䃮口廖家港
等处条为数河分门出海然后从下而上将清水潭子
婴沟等处疏浚深广使水有所容又于瓜仪多开闸口
以广分泄之路庶免溃决之患又云河强淮弱淮退则
河进万一逆行为害更大五港口之议亟宜举行大意
欲分黄为先而淮不必深治且欲多开入海之路令高
宝诸湖之水次第东行而后周桥武墩之水受纳有地
工部谓分黄𨗳淮二役伊始重钜难支复有兴盐开河
卷三十七 第 5b 页 WYG0580-0484b.png
之役工费更当何厎请下治河诸臣勘议报可 辛亥
勘河给事中张企程奏限期巳迫专候部覆回京而河
臣杨一魁邀与共事因言有一可留四不可留意欲专
责抚按与河臣同心共济勿以意见之嫌致误成功工
部据疏具覆且谓河臣疏留科臣巳奉明旨无容别议
但望坚始终委任之心假以便宜以消疑阻上悉从之
 十一月辛未时分黄流巳有成议漕臣褚鈇终以为
虑遂据淮安府知府马化龙分黄五难之说颍州兵备
卷三十七 第 6a 页 WYG0580-0484c.png
道李弘道谓宜开高堰具疏上请大意以𨗳淮功小易
成分黄功钜难就唯渐开高堰急辟清口河方于祖陵
王气无碍而运道民力亦胥赖之疏上科臣林熙春言
积水为患淹及祖陵者淮也流行不驶致有退缩者非
淮也障淮不东令无旁泄者堰也泥沙日淀致淮滞流
者非堰也故𨗳淮分黄之议不自今日而巳然矣马化
龙五难之说可置勿问唯是李弘道力主开高堰一节
关系非小若以长淮之水尽决高堰而下之滔滔东注
卷三十七 第 6b 页 WYG0580-0484d.png
有不溃漕渠而坏田庐乎或者曰祖陵运道民生三者
高堰未修而无事高堰既修而多事殊不知淮犹昔日
之淮而河非昔日之河先是河身未高而淮尚安流今
则河身日高而淮受倒灌此𨗳淮固以为淮分黄亦以
为淮乞敕工部亟为议覆如事有缓急不妨酌量次第
举行工部覆言先前议开腰铺支河以分黄流以倭警
灾伤竟至停寝遂贻今日之患上廑圣怒重谴河臣今
黄家坝分黄之工再行阻格万一淮壅为害谁任其咎
卷三十七 第 7a 页 WYG0580-0485a.png
合备行治河诸臣殚心毕虑将𨗳淮分黄工程亟行兴
举其高堰应决与否仍听科臣会同河漕诸臣从长酌
议诏报可 丁亥调河南左参政兼佥事王嘉谟管理
修河 十二月乙巳南京吏科给事中祝世禄奏禹之
治水浚之也非堤之也三十年来当事者不师禹而师
鲧徐淮之河束之以缕堤堤善决决而塞不胜塞也又
外加以遥堤盖缘曲护运道故以筑塞奏功亦以筑塞
贻害顷者议主疏浚分黄以治其本𨗳淮以治其标分
卷三十七 第 7b 页 WYG0580-0485b.png
黄功先下流安东五港别开海口至为得策独𨗳淮除
浚清口外议开高良涧子婴沟放淮从广洋湖东入于
海议开武家墩注河放淮从射阳湖东入于海广洋湖
阔仅八里射阳名为湖实则为河阔仅二十五丈离海
且三百里迂回浅窄高宝等七州县之水唯此一线宜
泄之宣泄不及即苦淹没而又淮注焉田庐盐场必无
幸矣广洋湖东有一湖名太湖方广六十里湖北口有
旧官河自官荡直至盐城石䃮口通海只五十三里此
卷三十七 第 8a 页 WYG0580-0485c.png
河见阔六七丈若加挑深广此𨗳淮下流入海之一便
也至云周家桥放淮下高宝诸湖从金家湾芒稻河南
入于江而此湾此河入江之路甚隘十不能入其一二
非开广十五丈深五丈许不可工部据疏覆请诏令与
勘河科臣总河总漕及各御史等官从长酌议以奏(明/神)
(宗实/录)
 余尝考山海经河自昆崙历数千馀里至徐邳出清
 口会淮而东入于海淮自桐柏挟七十二溪至泗眙
卷三十七 第 8b 页 WYG0580-0485d.png
 经清口会黄而东入于海而我祖陵王气屹然中峙
 诚圣子神孙亿万年钟祥孕秀之地也汉唐若宋都
 秦都汴岁漕粟不过数十万三十万二十万石而已
 我国家定鼎北平非四百万石无以恃命非浮江绝
 淮挽河越济无以通达京师国家边陲半倚鹾饷无
 论六十万金场灶星布淮扬即林林总总之生齿高
 宝兴盐通泰者亦不可胜算矣以故我朝经理漕河
 之臣最称隆重其经理漕河之费亦最称浩繁宜祖
卷三十七 第 9a 页 WYG0580-0486a.png
 陵之巩固如磐石漕渠之输挽有利涉民生之攸奠
 有宁居也夫何频年以来霪潦为灾洪水泛溢河势
 猛疾不受淮流沙为波激壅遏清口遂使淮水不得
 东注盱泗无从宣泄而陵园始有侵荡之虞耳识者
 谓宜杀河流之强劲使不得为淮梗宜泄淮水之停
 蓄俾不得为泗病斯二者即医家标本之说相为表
 里而不可偏废者也夫水之流于地中犹人身之血
 脉也血脉不调不察其所以受病之原与所以疗病
卷三十七 第 9b 页 WYG0580-0486b.png
 之策则抚视虽勤督理虽切均非对症之药故曰缓
 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执此以投剂则病去而神王
 神王而营卫自固宁有溃裂而四出者乎宁有壅阏
 而不宣者乎万历二十三年淮水逆壅遂至泗城飘
 泊陵麓以外汇为巨浸民居田庐变为池沼致廑皇
 上宵旰焦劳诏旨屡颁督责严切众议盈庭终成道
 旁之筑莫可适从惟时总漕褚公则谓时有重歉𨗳
 淮宜先而分黄可已总河杨公则谓患有相因分黄
卷三十七 第 10a 页 WYG0580-0486c.png
 宜急而𨗳淮继之勘科张公则谓分黄𨗳淮折衷宜
 慎按台蒋公毅然主持务在分𨗳并举而杨与张意
 遂决矣乃于黄家坝开新河分黄由周伏庄袁家庄
 陈溪岔庙嵇朝口挂甲墩五港灌口入海又因鲍王
 决口议建闸座俾河水分泄亦入周伏庄与黄交会
 同至灌口入海夫分黄之议其说众矣有从腰铺开
 者但恐清河县治夹于两水之中漂泊侵啮或有可
 虑有从老黄河开者虽系故道缘水势背湾且原口
卷三十七 第 10b 页 WYG0580-0486d.png
 淤为平陆惟黄家坝在清河之上黄流入口既顺旧
 渠又有可因且与鲍王口下流交会诚为便利此分
 黄之大略治本之不得不先者也又于清河口酌议
 𨗳淮辟开门限沙裁去张福堤于周家桥则疏浚深
 阔于高良涧议建滚水石坝于泾河疏渠筑堤以通
 武墩之下流由射阳湖入海于子婴沟浚渠筑堤以
 分周桥高涧之下流由广洋湖入海又于金湾芒稻
 河辟一新渠俾之入江此𨗳淮之大略为治标之不
卷三十七 第 11a 页 WYG0580-0487a.png
 得不急者也及黄坝工完放水之日黄水从新河入
 者十之五六从清口出者十之三四水势顿减四尺
 有馀兼之清口淤沙尽辟周桥武墩高涧堰坝疏通
 淮水滔滔顺流会黄东注祖陵积壅向者渐逼幽
 宫今退至金桥数十丈盱泗民庐一旦脱昏垫而登
 乐土此有目者所共见有耳者所共闻谓非总河力
 任之功勘科赞襄之力按台主持之决不可也议者
 谓淮黄交会清口乃祖陵一大合襟今从黄坝分流
卷三十七 第 11b 页 WYG0580-0487b.png
 王气稍泄殊不知二流之合始于武庙初年祖陵之
 葬肇于胜国末造我国家熙运天成非士庶家丘壑
 可比黄不东南而东北总为环绕同入东海即为会
 合岂在区区一清口哉况黄坝之水与鲍王之流会
 于周伏庄由灌口而入海黄河正流又与长淮之水
 会合于清口同由云梯而入海是合襟之外重添一
 合襟矣何弗思之甚耶方泗州淹没祖陵告危当事
 者既不敢言又莫能救初于外建堤以障之而堤内
卷三十七 第 12a 页 WYG0580-0487c.png
 之水自若也寻又于内建子堤以障之而子堤内之
 水自若也寻又设水车于子堤以撤之一如泗州城
 中撤水移之城外之法然一月之撤不过一日之雨
 而即盈一日之雨加以一月之撤而不尽况地泉已
 满纵撤何益大水常盈有堤何用臣子至此惟痛心
 疾首恨欲以身赴之尚可信堪舆之谬谈拘合襟之
 俗说束手坐视而不为一拯乎天下未有浸先人于
 水厎而尚哆言形胜者也议者又谓泗陵水患病在
卷三十七 第 12b 页 WYG0580-0487d.png
 高堰求解祖陵之厄非去高堰不可勘科洛源张公
 疏曰高堰之筑非始于近日乃汉陈登创之我朝平
 江伯陈瑄稍为增筑至后高宝淮扬连遭淹没前河
 臣始大加修砌以捍禦之而水患稍息其功不可尽
 泯盖高堰势高淮水陡下疾若建瓴㳽漫平湖汪洋
 停蓄卒然不能入江达海西风驾涛狂澜东击淮南
 一线之堤溃如破竹高宝兴盐之民求为鱼鳖不可
 得矣其为运道民生之患可胜言哉科臣祝公有言
卷三十七 第 13a 页 WYG0580-0488a.png
 曰陵寝国脉也运道盐场国计也民生国本也一病
 四痛有缓急而无彼此为运道民生盐场任祖陵之
 沉沦诚悖德也为祖陵一利贻运道民生盐场三害
 非完计也今周桥武墩高涧即所称高堰也武墩周
 桥列于首尾高涧当其中开此三处即拆高堰无异
 也奚必尽屠其形迹而后谓之拆耶抑尚有隐忧也
 夫淮流行至清口会河入海能拒强河之不内灌者
 以全力胜也如高堰一拆或周桥大开淮水大泄势
卷三十七 第 13b 页 WYG0580-0488b.png
 分力弱难以控河安保河之不蹑其后而与淮南注
 乎是二水反背奔腾淮与黄风马牛不相及合襟安
 在哉大都治河之法各有不同治弱者利用合治强
 者利用分宋儒曰以数千里湍悍难治之河而欲使
 一淮以疏其怒万无此理分其半以杀其力则河患
 可平味宋儒之言则分杀河流杨公固自有见功在
 社稷三祖在天之灵当不使劳臣与草朩同朽腐也
 议者又曰欲𨗳淮须先疏黄欲疏黄须先开海口夫
卷三十七 第 14a 页 WYG0580-0488c.png
 防河诸臣屡屡有究心海口者矣率多为云梯一海
 口所拘也夫以万里之横流而泄以云梯关之一口
 下流安得不壅遏上流安得不溃决哉论者率曰疏
 草湾曰复老黄河故道总之归此云梯海口耳浪谈
 者且欲浚此海口嗟嗟海口套沙几二十里潮退则
 沙见潮灌则深不测矣即驱十万之众费百万之金
 何所著力鋓锄釟荡从何施乎访之土人云云梯关
 以北别有海口可以泄水者盖河自清口南奔冲决
卷三十七 第 14b 页 WYG0580-0488d.png
 鲍王口西入周伏庄陈溪等湖况开黄坝口分黄亦
 由周伏庄会合北趋东入罗家口桑墩等湖此处可
 析为五支一支入五港口一支入平望湖皆从灌口
 入海一支入五丈河入海一支从板浦入海一支从
 海州新坝连河入海诸口稍加疏浚便可通流今急
 建鲍王口闸使决口之水从闸而入分黄之水从黄
 坝而入会合于周伏庄由陈溪等湖从五口而入海
 黄河正流仍出清口会长淮从云梯关而入海则分
卷三十七 第 15a 页 WYG0580-0489a.png
 流之路既多宣泄之势自易今日所谓下流计者莫
 善于此矣海口分司灌南樊公先任赣榆时业已究
 心于此至是疏请当宁见之施行五港一支业已沛
 达正图循次渐举不虞坐毁罢去未竟其志惜哉张
 兆元曰河之为患自古记之矣然未有害及陵寝如
 今日者当事者乃开黄坝以分黄辟清口以纵淮而
 又开周桥武墩高涧以消盱泗积水又浚五港灌口
 以广下流所谓治本治标之策可谓曲中肯窾矣总
卷三十七 第 15b 页 WYG0580-0489b.png
 之急除祖陵之患以纾君父之忧耳乃有疾成而喜
 败者吾不知其何以为心也(张兆元分黄𨗳淮议保/分黄𨗳淮大工告成)
 (荐升级工部议覆同知张兆元管辖新河迢遥辛劳/回异寻常近经按臣疏荐应升服俸一级奉旨河工)
 (告成奠安陵寝有裨漕务朕心喜悦合/宜升赏以酬劳勚张兆元升服俸一级)
 是年三月总河杨一魁会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并抚
 按各院会题分黄𨗳淮明年行委郎中詹在泮等开
 桃源黄坝新河自黄家觜起至五港灌口止分泄黄
 水入海以抑黄强𨗳淮辟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泾
卷三十七 第 16a 页 WYG0580-0489c.png
 河闸泄淮水由永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又建
 高良涧减水石闸子婴沟周家桥减水石闸泄淮水
 一由岔河下泾河一由草子河宝应湖下子婴沟俱
 通广洋湖入海仍恐淮水宣泄不及南注各湖为患
 又挑高邮茆塘港通邵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
 江以疏淮涨(南河/全考)
 是年九月总督漕运褚鈇议𨗳淮总理河道杨一魁
 议先分黄次𨗳淮御史牛应元议合行之又为祖陵
卷三十七 第 16b 页 WYG0580-0489d.png
 计黄堌口决当制小林口淤当挑归仁堤当培上从
 之括帑五十万役夫二十万分黄𨗳淮自黄江觜𨗳
 河分趋五港灌口径入海以杀黄势毋尽入淮𨗳淮
 则自清口辟积沙数十里又于高堰旁若周家桥武
 家墩稍引淮支流入于湖为预浚入江入海路以泄
 之祖陵水渐退而水患息(明纪事/本末)
 黄河身高至清口与淮会而黄性常强淮性常弱兼
 因沙垫遏淮流使不得急下水积泗盱间高堰又无
卷三十七 第 17a 页 WYG0580-0490a.png
 闸坝泄水总河尚书杨一魁专主分黄而总督漕抚
 尚书褚鈇力言分黄不若建高良涧诸闸坝以泄淮
 为便会杨一魁先行部司诸官勘议分黄巳有成说
 乃会题准依兴举(淮安/府志)
 是年巡按高举疏黄淮受病之原略云臣于去年奉
 命巡按淮扬比五月入徐时徐州月河新成积水尽
 泄臣一望黄流见城外有堤几与城齐堤外有河水
 与堤齐且水日益涨堤日益增将不知其所终是黄
卷三十七 第 17b 页 WYG0580-0490b.png
 水之日高为徐城害者如此既由徐而泗一望淮水
 见城墙以内积水占之城墙以外淮水环之倾颓民
 舍淹没民田是淮水之日高为泗城害者如此又由
 淮安历扬州见扬州迤逦漕渠三百馀里所恃一线
 长堤乃其所以为堤者皆岸上加土水高平地多者
 丈馀少亦不下五六尺夫堤高则渐薄薄则易溃今
 日报决清水潭明日报决濠家湾又明日报决邵伯
 口筑土砌石岁无虚日聚料鸠工日无停晷闾阎日
卷三十七 第 18a 页 WYG0580-0490c.png
 疲于奔命田舍悉汇为巨浸是漕水之日高为地方
 害者又如此臣尝得之咨诹盖黄河之水自星宿海
 历关陜奔腾万里而入于海淮河之水自桐柏涉寿
 颍夹七十二溪之水由泗会黄而达于海夫此沆漭
 两河纳百川需此一海口以沛其朝宗之脉则海口
 其咽喉也海口沙壅咽喉作梗斯则河泥日结淤而
 高泥高于河水涨于上向所称吕梁一洪至为险峻
 今则履为坦途而不知有洪于是乎黄涨而徐城坐
卷三十七 第 18b 页 WYG0580-0490d.png
 困矣强黄外抗弱淮中停况又截以高堰堤以张福
 即向所称洪泽等湖各有界限今则汇而浩渺无涯
 淮涨而泗城告急矣淮不此出势必南注故每遇夏
 秋都管塘周家桥等处茫乎四十馀里水漫而南于
 是乎水涨而漕堤决矣于此而按其势揆其源则凤
 泗淮扬之陷溺病在淮淮停病在黄黄之泛涨病在
 海口是故疏海口以𨗳黄抑黄水以泄淮此诚首务
 第恐茫茫海口工力难施则于今昔所议三乂镇耿
卷三十七 第 19a 页 WYG0580-0491a.png
 公庙訾家营鲍家口等处另开支河驱由灌口而注
 之海以治其本黄水既分淮无壅遏或又尽决张福
 之堤大辟清河之口而纵之以治其标则祖陵以奠
 运道以安而凤泗高宝之民可措之衽席矣 是年
 冬十月工部覆议得分黄𨗳淮大工事宜一议钱粮
 河工用银六十八万各役该领银两责成各道督率
 各府佐官每十日一验依期给领不许稽迟致误工
 程一议官夫该夫八万馀名每夫给银一两五钱凡
卷三十七 第 19b 页 WYG0580-0491b.png
 科索苦累夙弊尽行禁革赴工之日照行伍之法每
 十有长每百有率各设旗牌以便识认稽查分界止
 宿以杜争闹设局施药以疗疾病调兵巡锣以防意
 外之虞一议分委以便责成河工重大工费不赀所
 赖以督率夫役稽查钱粮者惟大小官员也各府推
 官等兼督各州县官分理周桥武墩泾河子婴沟等
 处五港口三岔墩工程专属之海口分司官并黄家
 坝三大工每工以部司及兵道各一人管理雇募人
卷三十七 第 20a 页 WYG0580-0491c.png
 夫及放钱粮措备器具照查夫役责之各部司与各
 道查催工程核验土方给散工食柴米等项则属之
 府佐官一应收放河工钱粮属之淮安府掌印官查
 盘分黄钱粮属之庐州府推官各官如遇升迁不许
 离任一议肃法纪以整肃人心大工肇举怨谤易生
 所赖以整肃人心鼓舞众志者惟法纪严明也宜甄
 别劝惩有钱粮明白工程如式者定行纪劝否则纪
 罚总河以此甄别司道司道以此甄别各委官如横
卷三十七 第 20b 页 WYG0580-0491d.png
 生疑畏致隳大工者许指名具奏重治诏从之(通漕/𩔖编)
 (以实录止存其目录此/ 见当时治河之要)
 
 
 
 
 
 行水金鉴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