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WYG0580-032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二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明世宗嘉靖六年十月壬申光禄寺少卿黄绾等言黄
河在三代时未尝为患盖以水性向北就而道之其流
自顺故也至于后世引河作渠或以通漕乃不免于堤
障而堤障一溃遂不可支汉时瓠子之役道河北行复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WYG0580-0323d.png
禹旧迹而梁楚之地稍得厎定至隋开通济渠自板渚
引河入汴而河始入淮今黄河自金龙口至安平镇一
支或时北流其馀不入漕河则入汴河皆合淮入海矣
夫跨中条而南为河南山东两直𨽻所交地势西南则
高东北则下其垫没也固宜乃丰沛徐淮之水则自沛
河渗流所致夫彭城下邳马陵诸山皆发迹泰山与蒙
羽相接从东转西以逆水势水小则循吕梁出清口入
淮大则河不能容水为山阻泛溢原野其为丰沛徐淮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WYG0580-0324a.png
患必然也若不疏道别行患无巳时臣以为当于兖冀
之间求其两高中低即中条北条所交者浚之使北至
直沽入海乃得免于垫没夫沛河既去漕河必淤则当
自沛县及吕梁至淮多造滚江龙之𩔖泄之上流则泥
沙必随水而去乃开浚为易或谓沛河虽有丰沛徐淮
之患亦为漕河之助殊不知漕河泉源皆发山东不必
资于黄河若南旺马肠樊村安山诸湖实诸泉钟聚之
所宜倍加修浚而引他泉别流者总蓄之则漕河不竭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WYG0580-0324b.png
矣又南旺马肠湖堤之外为孙村湖者地形下湿较之
湖水反低若决潴为湖并道漕河改经于此又可以免
济宁高原浅涩之艰矣上以其疏下总理河道侍郎章
拯议处以闻先是六月间黄河水溢奔入运河沛县地
方沙泥淤填七八里粮船三千馀只阻不能进御史吴
仲以闻且言侍郎章拯郎中邱茂中李煌三臣者必不
能为陛下办此乞推总制都御史一人往代之上命户
工二部会议章拯亦言河渠淤塞势难遽通惟金沟口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WYG0580-0324c.png
迤北新冲一渠可以假道令运船由此进昭阳湖出沙
河板桥其先阻浅者西历鸡冢寺出庙道北口通行得
旨下工部并议议未决给事中张嵩等言去秋河塞皇
上特命章拯邱茂中李煌并力修浚而拯苟且塞责今
不得巳又令运船由昭阳湖以出夫湖地庳河势高引
河灌湖必致瀰漫使湖复阻拯何以为计哉茂中煌尝
议于沽头闸设官专理是二臣亦逆知有今日拯乃抑
而不行以至事势穷迫贻害至此乞罢拯别推大臣素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WYG0580-0324d.png
有心计风裁者往代之上以漕计重大责部臣迁延不
即定议引舟入湖终非长策诚如嵩言请先饬拯等悉
心区画仍举大臣才望素著者一人总其事河南山东
守臣及藩臬等俱听节制复选郎中主事各一人为之
协理并采绾仲诸议酌量可否其徵发夫役调度工费
悉得便宜从事用或不足令户部处给其沽头上闸宜
增设主事一人上以为然因让拯前报运河疏通旋奏
淤塞若迟误粮运国计何赖兹姑留拯茂中煌等供职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WYG0580-0325a.png
吏部即推择大臣中有谙古今识地理实心经国者往
提督之馀悉如议是时建议治河者詹事霍韬左都御
史胡世宁兵部尚书李承勋言人人殊韬疏略曰今议
者欲引河水自兰阳注宿迁少杀河势则徐沛不溢运
河不淤臣与方献夫议以为水溢徐沛犹有吕梁二洪
为之东捍东北诸山亘列如垣犹有厎极若自兰阳注
宿迁则凤阳归德平地千里河遂奔放数郡一壑其患
不独徐沛而巳臣窃谓今日所急宜先疏通运道然后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WYG0580-0325b.png
议处徐沛此缓急之序也前议起河南山东丁夫数万
疏浚淤沙以通运然沙泥随水自高而下挑浚未毕水
至复淤虽日役万夫力亦不足今沛县既塞运舟皆由
昭阳湖入鸡鸣台至沙河迂回不过百里湖面宽广夏
秋水溢则患覆溺冬春水涸则虑胶浅若治湖筑堤浚
为小河河口为闸以时蓄泄水溢可避风涛水涸易为
疏浚目前运道可以无阻三月即土堤可成一年即石
堤可成用力少取效速黄河愈溢运道愈利较之役丁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WYG0580-0325c.png
夫以浚淤土愈浚愈淤劳佚大不侔也按古黄河自孟
津至于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卫辉府汲县至临清
天津入海犹古黄河也今图便宜之策自河阴原武怀
孟之间审视地势引河水注于卫河至于临清天津则
不惟徐沛水势可杀其半而京师形势其壮自倍此其
为便利一也按元人漕舟涉江入淮至于封丘陆运百
八十里至于淇门入于御河达于京师御河即汲县卫
河也今由河阴原武或孟津怀孟之间择地形便导河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WYG0580-0325d.png
水注于卫河冬春水平漕舟由江入淮溯流至于河阴
顺流至于卫河沿临清沧州至于天津夏秋水迅乃由
徐沛达于临清至于天津是一举而两得运道也此其
为利二也承勋言黄河迁徙无常然必避高而就下善
治水者因其性而导之今日之功但当疏浚其下流防
遏其上源使不至于大为害耳按黄河入运道支流有
六若六道通流以杀水怒当不为患自涡河之源塞则
北出小黄河溜沟等处不数年诸处皆塞北并出飞云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WYG0580-0326a.png
桥于是丰沛受害而金沟运道遂阏然幸东面皆山犹
有所障故昭阳湖得通舟若益徙而北则径奔入海安
平镇故道可虑单县谷亭百万生灵之命可忧又益北
则自济宁至临清运道诸水俱相随入海运何由通臣
愚以为相六道分流之势导引使南可免冲决之患此
下流不可不疏浚者也然欲保丰沛单县谷亭之民必
因其旧堤筑之障其西北使不溢出为患此则上游不
可不堤防者也识者以为不若于昭阳湖之东引诸泉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WYG0580-0326b.png
水甃为运道建闸以节水自留城沙河为尤便然大役
一兴为费不赀诚宜整理盐法措置馀利以给河工令
大小诸臣任事任怨工宜可就世宁言今日之事开运
道最急而治河次之然不治河运道不通臣请先述治
河之说夫河流分则势小合则势大河身宽则势缓狭
则势急治河者顺其性则易逆其性则难故曰不与水
争利此其大法也河自汴以来南分二道一出汴城西
荥泽经中牟陈颍至寿州入淮一出汴城东祥符经陈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WYG0580-0326c.png
留亳州至怀远入淮其东南一道自归德宿州经虹县
睢宁至宿迁出其东分五道一自长垣曹郓至阳谷出
一自曹州双河口至鱼台塌场口出一自仪封归德至
徐州小浮桥出一由沛县南飞云桥出一自徐沛之中
境山北溜沟出六路皆入漕河而总南入淮今诸道皆
塞惟沛县一道仅存所谓合则势大而河身且狭不能
容纳故溢出丰沛徐为患近又漫入昭阳湖故流缓沙
壅运道遂塞今宜因其故道而分其势其在汴西荥泽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WYG0580-0326d.png
近开孙家渡至寿州一道宜长浚以分其上流自汴东
南出怀远宿迁二道及正东小浮桥溜沟二道各宜择
其利便者开浚一道以分其下流或修城武以南废堤
至丰单之黄德贺固杨明等集接至沛县之北庙道口
筑堤塞决以防其北流此治河之急务也今为运道计
者欲从淤处挑浚修筑则沙土不坚欲于昭阳湖筑堤
则沙积复壅不若于湖之东岸滕沛鱼台邹县间独新
安社地更凿一渠南接留城北接沙河间不过百馀里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WYG0580-0327a.png
渠深视地形广皆五六丈厚筑西岸以为湖之东堤令
水不得漫而以一湖为河流漫散之区此上策也疏并
下工部请下总督大臣会议斟酌举行上从之 十一
月卒丑总理河道工部右侍郎章拯上疏乞休诏拯还
京别叙(拯字以进兰溪人弘治/丙辰进士历工部尚书)十二月辛酉总督河道
都御史盛应期荐苏州府知府陈文沛才堪治河顷曹
濮河道副使王言以病去文沛可代之上曰可令速往
视事(明世宗/实录)是年复塞老和尚寺八里屯张家庄等处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WYG0580-0327b.png
命官发丁夫数万于昭阳湖东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
口改凿新河以避黄河冲塞之患寻以灾异罢役命官
即故道浚之修筑单县林台至沛县旧城堤百四十馀
里以塞入湖之道又浚赵皮寨孙家渡口杀上流之势
沛漕复通(明会/典)
 是年决徐州及曹单城武丰沛等县杨家口梁靖口
 吴士举等处冲入鸡鸣台沛北皆为巨浸东溢逾漕
 入昭阳湖沙泥聚壅运道大阻(续文献/通考)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WYG0580-0328a.png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迁工部侍郎
 引疾归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
 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
 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
 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
 史以往(明史/槁)
明世宗嘉靖七年四月丁巳总督河道右都御史盛应
期言治河丁夫七万计工六月约费米十万馀石乞假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WYG0580-0328b.png
留河南山东二省起运粮米四五万石就近给工诏如
所请或米巳起兑许于临清仓内支用即以修河银解
还太仓 七月辛卯命工部右侍郎潘希曾兼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总理河道 八月辛丑都御史潘希曾言
近沛漕沙淤旋挑旋塞盖由秋水泛涨黄河奔冲所致
尝考河流故道非一其大而要者有三一孙家渡经长
淮卫趋淮入海一赵皮寨经符离桥出宿迁小河入海
一沛县飞云桥经徐州趋淮入海孙家渡赵皮寨乃上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WYG0580-0328c.png
流之支河飞云桥乃下流之支河弘治以前三支分流
会于淮而入于海故徐沛亡患漕渠不淤今上流二支
俱就湮塞全河东下并归于飞云桥一支下束徐吕二
洪上遏闸河流水溢为游波茫无畔岸于是决堤壅沙
大为漕患今日之计固当挑浚旧漕以通粮运加筑堤
岸以防冲决然非疏其上流秋来水发沙虽挑而复淤
堤虽筑而复决近因赵皮寨开浚未通正在疏孙家渡
以杀河势第恐巡抚事繁副使力寡请敕都御史潘埙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WYG0580-0328d.png
严督管河副使调集夫役选委职官亟为疏浚尅期成
功功成听臣阅实具奏上嘉其议从之 八月庚申提
督河道右都御史盛应期既奉旨取回遂引疾乞休不
允 九月壬午工部覆尚书李承勋治河议请行侍郎
潘希曾躬亲相度或地势之高卑水势之增减凡淤浅
冲决之病修筑挑浚之宜务得至当期在可久宁过虑
于未事之前毋过悔于巳事之后其称乞遣六部知水
利者二人诣工体察恐希曾闻之自生疑惧且计程莅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WYG0580-0329a.png
事曾无数日即复别有委托不无伤国家信任之诚沮
大臣展布之气宜令每月自以所行奏报因事考言万
一所言不孚一年之后遣科道官从公查勘以验其成
效即今遣官体察之意也从之 闰十月丁酉河道侍
郎潘希曾言漕渠庙道口以下忽淤数十里者由决河
西来横冲庙道口之上并掣闸河之水东入昭阳湖以
致闸水不复南流而沛县飞云桥之水时复北漫故也
今宜于济沛间加筑东堤以遏入湖之路更筑西堤以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WYG0580-0329b.png
防黄河之冲则水不散缓而庙道口可永无淤塞之虞
仍于黄河上流分浚赵皮寨孙家渡二处夫二水兼通
则横流以杀而运道可保无虞工部覆奏得旨允行(明/世)
(宗实/录)
 是年河决淤庙道口三十馀里河道都御史盛应期
 奏开赵皮寨白河一带分杀水势又议于昭阳湖东
 岸凿开新河夫役九万八千时以催督过严遂起怨
 谤用工四月以弗绩坐免(明纪事/本末)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WYG0580-0329c.png
明世宗嘉靖八年二月己丑时丰沛苦河患而南北往
来津挽不绝民力大困都御史唐龙建议请仍设夫厂
于鱼台之谷亭镇以分沛县民力工部覆请从之 六
月乙酉丰沛单三县河堤成增设丰县管堤主簿一员
 十二月辛未总理河道侍郎潘希曾言河南仪封县
河患巳宁管河主簿宜革孙家渡口巳浚通请于郑州
增设判官一员专驻其地以防复淤工部覆议从之
甲戌总制河道侍郎潘希曾引疾乞休且举布政陶谐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WYG0580-0329d.png
副使周忠陈文沛自代不允 乙亥工部都水司郎中
何栋以修河有功升通政司右通政仍管河道(明世宗/实录)
 是年飞云桥水北徙鱼台谷亭舟行闸面(续文献/通考)
明世宗嘉靖九年五月癸卯孙家渡河堤成命加工部
右侍郎潘希曾正二品俸级总理河道如故 已酉巡
按直𨽻御史傅炯言直𨽻河间十州县及山东东昌诸
府濒河之地水势啮决不常旧田淹没者不为除税而
河壖新垦者辄复起科是地日益迁而粮日益重也请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WYG0580-0330a.png
通融勘处以新田与民补滩地之数计地徵粮庶免重
困部覆从之 十一月丙午总理河道工部右侍郎兼
都御史潘希曾奏本年六月以来河决曹县胡村寺东
冲开一道阔三里有馀东南至本县贾家坝入古迹黄
河由归德州丁家道口至徐州小浮桥入运河胡村寺
东北冲开一道阔一里有馀又分二支东南支经虞城
县至砀山县合古迹黄河出徐州东北支经单县长堤
至鱼台县漫为坡水傍谷亭入运河其单丰沛三县黄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WYG0580-0330b.png
河赖长堤障回今沙淤平满民多耕作不复为沛曹患
夫黄河由归德至徐入漕者故道也永乐间浚开封支
河达鱼台入漕者以济浅也自弘治以来黄河改由单
丰出沛之飞云桥而归德故道始塞鱼台支河亦塞然
以其出于沛桥亦可资以济浅以其逼近沛漕又恒有
冲决沙淤之患修浚惟亟今全河复其故道则患害巳
远支流达于鱼台则浅涸无虞此漕运之利国家之福
也诏下所司知之(明世宗/实录)是年自沛北徙横流金乡鱼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WYG0580-0330c.png
台出谷亭口命官浚赵皮寨抵宁陵故道及筑睢州张
见口至归德州长堤百馀里以禦泛涨寻以河流改迁
罢役(明会/典)
 是年河由单县侯家林决塌场口冲谷亭三年水俱
 不下泄(续文献/通考)
 希曾提督南赣军务召为工部右侍郎还朝值河溢
 淤漕任事者兴新河之役岁运不继上忧之廷议必
 得公代乃可赐玺书兼宪职往莅事公还甫三月也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WYG0580-0330d.png
 既受命誓殚虑毕力以沛漕之淤塞因黄河之旁冲
 黄河之旁冲因上流之未疏今宜疏支河以杀其势
 筑长堤以防其冲然后挑通沛漕自无复淤之患乃
 上疏(见实/录)上嘉纳焉至济即达观徐沛淤漕阅新河
 险阻沿黄河出丰单以求决齧奔冲之迹洞悉利害
 而得其要机遂筑长堤起单至沛凡百四十馀里时
 建议者欲别遣官相度意在阻公适有旨下公计处
 乃复上疏(见实/录)又言臣愚且拙不敢求新奇之功不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WYG0580-0331a.png
 敢为苟且之计惟欲因旧以为功从省以计事顺水
 性以除患故舍新河而修旧漕者图其易也沿黄河
 为堤者防其溢也停槩派夫十数万仅用河夫二万
 馀者恐民劳也罢顾募而行犒助者虑继费也上复
 纳之刘司空麟遗书言近日议者谓赵皮寨孙家渡
 不足泄黄河怒漕渠或不免复淤奈何公复书曰黄
 河为中原患非一日矣智者不与水争地惟顺其势
 而导之后世或塞其决或堤其卑或疏其派皆随时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WYG0580-0331b.png
 救患者也国家漕渠为南北咽喉势不得不与河争
 地弘治初河决荆隆口又决黄陵冈又决张秋当时
 尝浚孙家渡宿迁小河而后荆隆黄陵张秋可塞此
 分泄河怒之验也况自河南历直𨽻至山东之曹县
 恃长堤以禦河患亦既有年今单丰沛为堤独不可
 以捍禦乎盖事理可据与人力可为者如是而巳若
 欲别求远图则新河之役可为殷鉴公遂毅然行之
 役夫费银不满二万不期年功成沛漕流通岁运如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WYG0580-0331c.png
 故每河涨堤下水退沙回民多耕作焉其后河徙成
 化间故道出徐州小浮桥合运河而飞云桥道塞无
 复沙淤之患矣(程文德撰竹涧潘公希曾传进希曾/字仲鲁金华人弘治十五年 士迁)
 (工部右侍郎嘉靖七年秋总河侍郎盛应期以治新/河无功召还命希曾兼右副都御史往代至则条上)
 (形势自单至沛筑长堤百四十馀里以障黄河之冲/役夫二万未期年工成帝嘉之增秩二级九年六月)
 (河决曹县分三道东下其经单丰沛三邑者赖长堤/障之得无害后沙淤平满民多耕作其间交口颂之)
 (明年召入京历兵/部左右侍郎卒官)
明世宗嘉靖十年四月辛未升山东左布政使李绯为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WYG0580-0331d.png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九月壬申工科都给
事中赵汉条陈河道便宜六事一濒河故设铺舍甲夫
使修堤捞浅宜整饬如旧制一各处办纳桩草多侵尅
冒费之弊宜加查覈一黄河变迁无常即横流南出亦
宜防其北徙请勿废弘治中故堤时遣习水者相视缓
急预加疏塞庶有备无患一南北管河郎中法当久任
及府州县管河者当居濒河公廨中专理其职请一切
如故事工部覆奏从之 癸酉巡按直𨽻御史詹宽劾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WYG0580-0332a.png
奏总理河道副都御史李绯称疾杜门坐视河患请亟
罢黜以戒人臣怠事者绯惶恐谢不职上以绯任职未
久命夺俸三月(明世宗实录乙绯字廷章/固始人弘治 丑进士)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四月癸卯总督漕运都御史刘节
奏黄河旧通淮河口流沙淤塞挑浚方完粮运幸过不
意黄淮二河伏水涨发流沙漫入河口直抵淮安府城
西浮桥一带俱被沙淤巳兴工挑浚以拯目前之急更
乞会议长久之策或改河口以避奔流或筑长堤以障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WYG0580-0332b.png
巨浸疏入工部议覆令行节等以改河筑堤二议虚心
访究何者可以永保漕渠杜绝后患计定即兴工挑浚
毋得后时得旨运河壅塞堤岸坍塌皆因近年管河官
员不行疏导修筑所致兹所议俱依拟通行各该管河
官员用心修治如仍前怠惰御史参奏以闻 八月辛
巳总理河道都御史戴时宗言黄河水溢鱼台议者皆
欲寻复故道臣窃以为未然欲治鱼台之患必先治所
以致患之本欲治致患之本必委鱼台为受水之地河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WYG0580-0332c.png
之东北岸与运道为邻惟西南流一由孙家渡出寿州
一由涡河出怀远一由赵皮寨出桃源一由梁靖口出
徐州小浮桥往年四道俱塞而以全河南奔故丰沛曹
单鱼台以次受害今不治其本而欲急除鱼台之患恐
鱼台之患不在丰沛必在曹单间矣今丰沛之民才得
息肩而鱼台之地巳经残破不若弃鱼台为受水之渠
因而道之使入昭阳湖过新开河出留城金沟境山等
处乃易为力且前四处河口除涡河一支中经凤阳祖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WYG0580-0332d.png
陵未敢轻举其三支河欲乘此鱼台之壅塞今开封府
河夫捲埽填堤逼使河水分流以杀其上源则鱼台水
势渐减俟秋水落工可告成并前三河共为四路以分
泄之河流庶可无患疏入诏工部会廷臣议之 十二
月甲戌朔总督河道都御史戴时宗自劾乞罢不允(明/世)
(宗实录正时宗字宗道/晋江人 德甲戌进士)
 是年夏六月大水溢孟津县城圮民震恐乃议迁于
 旧城西二十里圣贤庄经始于甲午春二月讫工于
卷二十三 第 19a 页 WYG0580-0333a.png
 夏五月(河南/通志)
 朱裳字公乘沙河人正德甲戌进士嘉靖癸巳公迁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敕总理河道时宣府军士为变
 阴欲陷之上曰河事非朱裳不可宣府可别著人去
 时黄河南徙粮运不继公相厥地宜量水势规画以
 奏上允之未几丁艰去(明史/稿)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六月癸未总理河道都察院右都
御史朱裳自陈乞罢不允 十月戊子总理河道都御
卷二十三 第 19b 页 WYG0580-0333b.png
史朱裳条陈治河二事一塞黄河之口以开运道夫
河之当杀者有三大支孙家渡赵皮寨梁靖口是也三
支开则河流可去其七其三分自梁靖口迤东繇鱼台
入运河谓之岔口冬春水涸之时计岔口半月可塞塞
则黄河之水不至其间谷亭镇迤南延袤二百馀里开
道壅淤者可以及时疏浚矣一借黄河之水以资运河
夫黄河自谷亭镇转入运河顺流而南二日即抵徐州
徐州逆流而北四日乃抵谷亭黄河之利莫大于此但
卷二十三 第 20a 页 WYG0580-0333c.png
河流有北趋之势或繇鱼台金乡济宁漫衍而至安平
镇则运河堤岸为之冲决或三支之水一有壅淤则谷
亭镇迤南运河亦难保其不冲决也二者非缮筑堤岸
增其高厚忧且不细臣以为塞河口者事奇而险借河
流者事平而易请下廷臣议疏入诏裳会同差出部臣
相度处置毋推艰避难以贻后患(明世宗/实录)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正月甲子总理河道副都御史朱
裳会工部郎中郭秉聪韩廷伟等言黄河自古为患惟
卷二十三 第 20b 页 WYG0580-0333d.png
我国朝则借之以济运渠之利故今之治河与古不同
古也专除其害今也兼资其利古也导之北以顺夫就
下之性今也导之南以避其冲决之虞臣等考求其策
不过疏浚筑三者而巳夏禹治河自大伾而下酾为二
渠大陆而下播为九河盖河之流分则其势自平也况
今漕渠窄隘洪闸束捍全河入运势自不容弘治以前
四支分流若孙家渡涡河口赵皮寨梁靖口近年俱巳
湮塞而以全河东奔自曹单城武等处经趋沛县又自
卷二十三 第 21a 页 WYG0580-0334a.png
沛北徙流金乡鱼台出谷亭口而运道大有可虞窃计
今日河患未可以力胜要在分其流以杀其势而巳今
梁靖口赵皮寨幸巳疏通孙家渡亦行挑浚惟涡河一
支因赵皮寨下流睢州野鸡冈淤正河五十馀里漫于
平地注入涡河所宜挑浚深广导引汶水归入正河而
于睢州张见口起筑长堤至归德郭村计凡一百馀里
以防汎滥仍时疏梁靖口下流且挑仪封于庄村月河
入之达于小浮桥则北岸水势杀矣其北岸自河南原
卷二十三 第 21b 页 WYG0580-0334b.png
武县至山东曹县历年筑长堤以防东北入海守护甚
严但日久坍塌者多不任冲激所宜急为修筑兼添筑
月堤以禦奔溃及照河过鱼台其流渐北将有越济宁
趋安平东入于海之渐议者欲塞岔河之口以安运河
然以臣等计之其可虞有三水势汹涌遽难堵塞一也
纵使塞之其势既逆其流必激夏秋水涨黄陵冈李居
庄等处不能无患兼恐横决北岸二也决口既塞徐州
迤上上至鲁桥泥沙停滞山东诸泉水微运道必涩三
卷二十三 第 22a 页 WYG0580-0334c.png
也今宜将鲁桥至沛县东堤一百五十馀里修筑坚厚
相其要害固之以石泄之以坝自城武县至济宁州创
筑缕水大堤百五十馀里以防北溢鱼台县至谷亭镇
开通淤河引水入漕以杀鱼台城武之患此所谓顺水
之性不与水争地者也其孙家渡涡河二支俱出怀远
县会淮流至凤阳县经皇陵及寿春王陵至泗州经祖
陵皇陵地形高去河远无可虑者而祖陵东西南三面
距河寿春王陵尤为迫近屡有淹浸今宜于祖陵筑土
卷二十三 第 22b 页 WYG0580-0334d.png
堤以遏汎滥寿春王陵砌石岸以防冲决此则事体重
大不敢轻举者也清江浦口正当黄淮会合之冲二河
水涨漫入河口以致淤塞阻滞粮运今宜浚使深广而
又筑堤以防外涨筑坝以护行舟皆不可缓往时淮水
独流入海而海口又有套流安东上下又有涧河马逻
等港以分水入海今黄河汇入于淮水势巳非其旧而
涧河马逻港及海口诸套俱巳湮塞不能速泄下壅上
溢梗塞运道宜将沟港次第开浚海口套沙多置龙爪
卷二十三 第 23a 页 WYG0580-0335a.png
船往来爬荡以广入海之路此所谓杀其下流者也河
出鱼台虽曰借以利漕然未有数十年不变者也且他
徙则徐沛南北必致乾涸宜大浚山东诸泉以汇于汶
河修筑南旺湖堤闸坝以通蓄泄则徐沛之渠不患乾
涸虽他日岔河之口塞亦非所虑矣疏入工部覆如其
议得旨允行(明世宗/实录)
 
 
卷二十三 第 23b 页 WYG0580-0335b.png
 
 
 
 
 
 
 
 行水金鉴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