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580-029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二十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明孝宗弘治二年四月癸丑河南镇巡等官奏修筑黄河
决堤财用浩繁欲将今岁起运各边粮存留三分之一户
部覆议边储见缺难准存留惟折银分数可随宜量减旧
例河南输大同宣府米每石徵折色银一两输真保定者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580-0293b.png
石徵五钱或六七钱今请各递减一钱于内可得银六万
馀两并以布政司积贮十七万馀两给之亦可足用 五月
庚申河南守臣奏河决开封黄沙冈苏村野场至洛里堤
莲池高门冈王马头红船湾六处又决埽头五处入沁河所
经郡县多被害而汴梁尤甚上曰黄河冲决民居荡析朕
深悯念其即行巡抚官督所司役五万人修筑务使河复
故道不为民害以副朝廷救灾恤患之意 六月庚寅户科
都给事中张九功等以黄河为患言防水三策一欲徙居民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580-0293c.png
以避水患一欲多穿漕渠分杀水势一欲修筑故基频年
劳费终难成立事下工部议谓河南自古都会之地今王
府城池司府卫大小衙门军民居址所在规制巳定若乃
一旦迁移未易轻议况安土重迁人心所系亦难遥度宜
仍行镇巡等官详议其利害以闻从之 九月庚辰改南
京兵部侍郎白昂为户部左侍郎修治河道赐之敕曰
近闻河南黄河泛溢自金龙等口分为二股流经北直
隶山东地方入于张秋运河所过闸座间有淹没堤岸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580-0293d.png
多被冲塌若不趁时预先整理明年夏秋大水必至溃
决旁出有妨漕运所系匪轻今以尔曾监督工程绩效
著闻特改前职驰驿会同山东河南北直隶巡抚都御
史督同三处分巡分守并知府等官自上源决口至于
运河一带经行地方逐一踏看明白从长计议修筑疏
浚应改图者从便改图各照地方量起军民人夫乘时
兴工务要随在有益各为经久不可虚应故事仍须禁
约所司毋得指此妄加科派骚扰地方凡用工军夫皆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580-0294a.png
须抚恤周备毋令下人逼迫剥害违者轻则听尔量加
惩治重则送各该问刑衙门问理尔为朝廷重臣受兹
委托尤须昼夜用心躬亲勤劳博采众长相机行事务
使军民不扰工程易集斯为尔能事完之日尔即回京
仍将修过缘由并用过工料数目造册奏缴以凭查考
故敕 十一月庚辰巡按监察御史陈宽等奉旨议迁
汴城以避河患上疏言黄河之水自古为患所以禦防
之者亦惟修筑堤岸耳今幸下流冲决分为数派徐图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580-0294b.png
修塞岂无善策固不必多穿漕渠分杀水势亦不宜辄
议迁城摇动人心况当饥馑之馀公私匮乏百尔财力
于何仰给上命所司知之迁城之议遂不果行(明孝宗/实录)
是年复决金龙口东北至张秋镇入运河而江荆口并
陈留通许二县俱淤浅命官治之(明会/典)
 是年塞三流之北又新开榆木集口经虞城砀山四
 口冲出萧县出小浮桥五月河决汴城入淮复决黄
 陵冈入海(续文献/通考)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580-0294c.png
 是年河决原武及封丘荆隆口下曹濮冲张秋又冲
 中牟并仪封考城命侍郎白昂役丁夫二十五万塞
 之(淮安/府志)
 是年河决支流为三其一决封丘金龙口漫于祥符
 长垣下曹濮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溢
 于兰阳仪封考城归德以至于宿瀰漫四出不由故
 道禾尽没民溺死者众议者奏迁河南藩省以避其
 害左布政司徐恪力陈不可乃止命白昂往治之昂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580-0294d.png
 举南京兵部郎中娄性协治乃筑阳武长堤以防张
 秋引中牟之决以入淮浚宿州古睢河以达泗自小
 河西抵归德饮马池中径符离桥而南皆浚而深广
 之又疏月河十馀以杀其势塞决口三十六由河入
 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达于海水患稍息昂又
 以河南入淮非正道恐不能容乃复自鱼台历德州
 至吴桥修古河堤又自东平北至兴济凿小河十二
 道引水入大清河及古黄河以入海河口各作石堰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580-0295a.png
 相水盈缩以时启闭盖东北分治而东南注疏云(明/纪)
 (事本末甚白公建议修古河堤作石/堰启闭 善乃其事竟寝不行惜哉)
 是年河徙汴城溢流自金龙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冲
 张秋运河命刑部尚书白昂治之役夫三十五万遂
 塞金龙口于荥泽开渠导河由陈颍至寿州达于淮
 又筑渠堰于徐兖瀛沧之间以杀河势(北河/续记)
 李东阳曰河之为患自古有之汉以后冲决无常治
 法亦异有塞有浚有疏而疏之说胜国朝凡四决后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580-0295b.png
 为张秋都宪徐公有贞治之有挠其议者曰不能塞
 河而顾开之耶使者至徐出二壶一窍五窍者各一
 注而泻之则五窍者先涸使归而议决此白公昂之
 亲得于见闻者也金龙之决山东以为忧而河南复
 虞其塞议之弗定亦久矣白公既从其议于是倍增
 汴堤又疏其下流诸河故两省之民咸宜之疏之效
 亦明矣哉(康济/论)
明孝宗弘治三年正月辛巳户部左侍郎白昂奏臣奉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580-0295c.png
敕修治张秋决河由淮河相度水势至于河南中牟等
县见其上源决口水入南岸者十之三入北岸者十之
七南决者自中牟县杨桥等处至于祥符县界折为二
支一经尉氏等县合颍水下涂山入于淮一经通许等
县入涡河下荆山入于淮又一支自归德州通凤阳之
亳县亦合涡河入于淮北决者自原武经阳武祥符封
丘兰阳仪封考城诸县其一支决入金龙等口至山东
曹州等处冲入张秋运河去冬水消沙积决口已淤因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580-0295d.png
并为一大支由祥符之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等
处俱下徐州此河流南北分行之大势也臣以为合颍
涡二水而入于淮者其间各有滩碛水脉颇微宜疏浚
以杀河势合沁水而入于徐者则以河道浅隘不能容
受方有漂没之虞况上流金龙等口虽幸暂淤久将复
决宜于北流所经七县筑为堤岸以卫张秋巳与河南
巡抚等官议行之然所司原议第开山东河南北直隶
河道而直隶徐淮境内实河所经要地拟议未及其事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580-0296a.png
尚无所统下工部议请复令昂仍会同巡抚等详议修
浚事宜以闻从之 二月己丑遣祭大河之神以户部
侍郎白昂奏欲开浚河道故也 十二月庚戌总督漕
运都御史张伟言徐州小黄河旧州城西北上通沁水
下接漕渠宋熙宁间河决为患守臣苏轼堤以巨石镇
以黄楼自是水不为患近年黄河复决改流城北其势
汹涌坏两岸军民居舍及城郭俱可忧臣会巡按管河
等官议疏浚但上流地属河南请敕工部移文河南巡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580-0296b.png
抚都御史钱钺等协同勘处并工修浚务为经久之计
从之(明孝宗/实录)
 公始至河南相度水势虑水复趋张秋发卒数万自
 阳武封丘祥符兰阳仪封数县筑长堤捍禦遂导河
 自中牟决口至尉氏下颍州经涂山合淮水入海又
 修汴堤令高广如一上树万柳使不崩颓又浚宿州
 古睢河入运道以分徐州之势又筑萧县徐集等口
 以杀汴徐之势(吴宽撰刑部尚书康敏白公传仕公/字廷仪武进人天顺丁丑进士 至)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580-0296c.png
 (刑部/尚书)
明孝宗弘治四年十月戊午黄河溢命有司量赈开封
怀庆二府及归德宣武睢阳三卫被灾之家(明孝宗/实录)
 是年河决兰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文魁墓志举/弘治辛亥公方垂髫河决兰阳城)
 (家舟而覆恍有朱衣掖公泊/于林杪而免墓志韩邦奇作)
 按河之入海自碣石而千乘自千乘而入淮至是又
 由汴矣河之三大迁也(河/志)
明孝宗弘治五年八月庚戌命工部左侍郎陈政兼都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580-0296d.png
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南等处河道敕曰朕闻黄河
流经河南山东南北直隶平旷之地迁徙不常为患久
矣近者颇甚盖旧自开封东南入淮今故道淤浅渐徙
而北与沁水合流势益奔放河南兰阳考城山东曹县
郓城等处俱被淹没势逼张秋运道潦水一盛难保无
虞廷臣屡请修浚且言事连四省不相统摄须得大臣
总理庶克济事今特命尔带同本部员外郎陶嵩署员
外郎事张谟前去同各该巡抚巡按督同布按二司及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580-0297a.png
直隶府卫掌印并管河官员自河南上流及山东直隶
一带直抵运河躬亲踏勘计议何处应疏浚以杀其势
何处应修筑以防其决会计桩木等料若干著落各该
军卫有司措办然后相度事势缓急工程大小起倩附
近军民相兼在官人夫趁时用工务使民患消弭运道
通行不可虚应故事然此系国家大计凡事有相关及
敕内该载不尽者听尔计议停当便宜而行文武官职
敢有怠慢误事者轻则量情责罚重则文职五品以下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580-0297b.png
径自送问四品以上并方面军职参奏尔受兹重托尤
当昼夜筹画勉图成功仍抚恤下人使皆乐于趋事则
工易完而人不怨斯无负委任其勉之故敕 十一月
庚辰山东按察司副使沈钟言臣提调所属学校自济
南至兖州第见郊野萧条场无稼穑流民扶老携幼呻
吟道路盖由今岁山东天久不雨曹濮一带黄河冲决
朝廷遣工部侍郎陈政巡视河决役夫数万修筑堤防
臣窃谓堤防不可不修而民情亦不可不念今天气渐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580-0297c.png
寒夫役止月给米三斗其衣裳单薄将必有受冻而死
者欲乞暂停工役俟来春二三月后即并督成之庶民
不深怨而事亦易集工部覆议请仍行侍郎陈政酌量
处置从之(明孝宗/实录)
 是年复决金龙口溃黄陵冈再犯张秋侍郎陈政督
 夫九万治之弗绩(河防/一览)
 是年七月河决张秋(续文献/通考)
 时河溢汴梁之东兰阳郓城诸县皆被其患复决杨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580-0297d.png
 家金龙等口东注溃黄陵冈下张秋堤入漕河与汶
 水合而北行张秋堤乃遣政往政寻卒(明纪事/本末)
明孝宗弘治六年二月丁巳升浙江布政司左布政使
刘大夏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修治决河先是河决张
秋戴家庙遣工部左侍郎陈政总领疏浚修筑之政历
山东河南会守臣行视水势疏言河之故道有二一在
荥泽县之孙家渡口经中牟县朱仙镇直抵陈州一在
归德州之饮马池与凤阳府亳县地相连属旧俱入淮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580-0298a.png
今已淤塞因致上流冲激势尽北趋自祥符县地名孙
家口杨家口车船口兰阳县地名铜瓦厢决为数道俱
入运河以致张秋一带势甚危急自堂邑至济宁堤岸
多崩圮而戴家庙减水闸浅隘不能泄水亦有冲决今
欲浚旧河以杀上流之势塞决河以防下流之患修筑
堤岸增广闸座已集河南丁夫八万人山东丁夫五万
人凤阳大名二府丁夫二万人随地兴功分官督役奏
上未几政卒管河郎中陈绮请仍遣大臣总其事上命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580-0298b.png
会荐才识可用者三四人务在得人不限内外于是吏
部尚书王恕等荐工部右侍郎谢绶南京工部右侍郎
萧桢四川布政司左布政使何鉴及大夏皆可用上曰
今日治河不但恐其为民害抑恐有妨运道致误国计
所系尤非轻必得通古今识地势有巧思者久任之而
后可汝等举此四人孰可以允当是任于中宜定拟一
人或再推可用者以闻佥谓大夏才识最优可当是任
而大理寺右少卿马中锡南京通政使司左通政郑纪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580-0298c.png
亦次之请简命一人以往遂以命大夏赐之敕曰朕闻
黄河自宋元以来与淮水合流由南清河口入海所经
河南山东南北直隶之境迁徙不常屡为民患近年汴
城东南旧道淤浅河流北徙合于沁水势益奔放河南
之兰阳考城山东之曹县郓城等处俱被淹没逼近张
秋有妨运道先命工部侍郎陈政会同各该巡抚按等
官设法修理今几半年未及即工而政物故有司以闻
朕念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是恐妨运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580-0298d.png
道致误国计其所关系盖非细故且闻陈政所行多有
非宜故诏有司会举佥以尔大夏名闻故特升尔为都
察院右副都御史往理其事尔至彼先须案查陈政所
行事务酌量其当否当者绪续之否者改正之会同各
该巡抚按都布按三司及南直隶府州掌印官并管河
官自河南上流及山东两直隶河患所在之处逐一躬
亲踏勘从长计议何处应疏浚以杀其势何处应修筑
以防其决及会计桩木等料有无而设法分派军民夫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580-0299a.png
役多寡趁时起集必须相度地势询访人言务出万全
毋贻后患然事有缓急而施行之际必以当急为先今
已春暮运艘将至敕尔即移文总督漕运巡河管河等
官约会自济宁循会通河一带至于临清相视见今河
水漫散其于运河有无妨碍今年漕船往来有无阻滞
多方设法必使粮运通行不至过期以失岁额粮运既
通方可溯流寻源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以施疏塞之方
以为经久之计必须役不再兴河流循轨国计不亏斯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580-0299b.png
尔之能此系国家大事凡敕内该载不尽事理尔有所
见或人言可采听尔便宜而行一应文武职官敢有怠
慢误事者轻则量情责罚重则文职五品以下径自送
问刑衙门问理四品以上并方面军职参奏尔受朝廷
重托尤当昼夜筹画勉图成功不许苟且粗率劳民力
于无用靡财用于不赀以致生他变仍须抚恤下人使
皆乐于趋事则功易完人不怨斯无负于委任其勉之
慎之故敕 十二月丁亥巡按河南监察御史余升言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580-0299c.png
河之为患或决而南则其患在河南或决而北则其患
在山东汉既决酸枣复决瓠子北宋决馆陶复决澶州
元既决汴梁复决蒲口然汉宋都关中或都大梁河决
为患不过害濒河数郡而巳今京师在北专籍会通一
河漕东南之粟以供军国之需若决而北则漕河受患
其害有不可胜言者臣尝因巡历所至博采舆论得治
河之策大要有四一曰疏浚夫长河西来一泻千里非
杀其势而利道之其冲突有不可禦者昔荥郑之东五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580-0299d.png
河之西饮马白露等河皆黄河由涡入淮之故道其后
南流日久或河口以淤高而不泄或河身以狭隘而难
容水势无所分杀遂泛溢北决今惟宜躧上流东南之
故道相度地势可疏者疏之可浚者浚之凡堪杀水势
之处无不加疏浚之功则正流归道馀波就壑下流无
奔溃之害北岸无冲决之患矣二曰扼塞夫既杀水势
于东南又须作堤岸于西北今黄陵冈等处旧堤坏缺
岂可因循迁就纵水奔齧宜广起丁夫多收桩料相下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580-0300a.png
流东北之形势去水远近可补者补之可筑者筑之排
障百川悉归东南由淮以入于海则张秋等处无患而
漕河可保矣三曰用人窃见河南按察司佥事张鼐廉
干老诚熟知河道今治河之务请悉以付之俾往来巡
视随宜疏塞庶几财不浪费而河患可除四曰久任迩
者都御史刘大夏奉命修河单车就道戴星出入不常
厥居谓宜如各巡抚事例令大夏以归德州或东昌府
为公馆居中裁决分属治事凡所建白一一准行久任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580-0300b.png
专信使之展布四体竭尽才猷庶几远大之功可就上
命所司看详以闻工部覆奏谓所言可用请移文巡抚
并治河等官各司其事吏部覆请升张鼐为布政司参
议专管修河俱从之(明孝宗/实录)
 是年总理河道刘大夏疏略议得河南山东两直隶
 地方西南高阜东北低下黄河大势日渐东注究其
 下流俱妨运道虽该上源分杀终是势力浩大较之
 漕渠数十馀倍纵有堤防岂能容受若不早图恐难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580-0300c.png
 善后其河南所决孙家口杨家口等处势若建瓴皆
 无筑塞之理欲于下流修治缘水势已逼尤难为力
 惟看得山东河南与直隶大名府交界地方黄陵冈
 南北古堤十存七八贾鲁旧河尚可泄水必修整前
 项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将河流疏道南去使下徐
 沛由淮入海所经州县禦患堤防俱令随处整理庶
 几漕河可保无虞民患亦皆有备仍于张秋镇南北
 各造滚水石坝一条俱长三四十丈中砌石堤一条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580-0300d.png
 拟长十四五里虽有小费可图经久若黄陵冈等处
 堤防委任得人可以长远仍照旧疏导汶水接济运
 河万一河再东决坝可以泄水流之涨堤可以禦河
 流之冲倘或夏秋水涨之时南边石坝逼近上流河
 口船只不便往来则于贾鲁河或双河口径达张秋
 北下且免济宁一带闸河险阻尤为便利(北河/续记)
 是年又决张秋东堤夺汶水以入海是时议者谓河
 不可复宜复治海运而朝议弗是也命都御史刘大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580-0301a.png
 夏督治之时河流湍悍决口阔九十馀丈大夏行视
 之曰是下流未可治治上流先导之南行且筑长堤
 以防大名山东之患候河颇循轨而后决可塞也于
 是发丁夫数万浚贾鲁旧河四十馀里由曹出徐以
 杀水浚孙家渡开新河七十馀里导使南行由中牟
 至颍以入淮又浚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酾为
 二一由符离出宿迁一由亳涡会于淮于是沿张秋
 两岸东西筑台立表贯索纲联巨舰穴而窒之实以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580-0301b.png
 土至决口去窒沈舰压以大埽合且复决随决随筑
 连昼夜不息决既塞缭以石堤隐如长虹又起河南
 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作长堤亘
 三百六十里即今太行堤也而漕道复通役历三时
 用军民夫十二万馀人铁一万九千斤有奇竹木薪
 刍不可胜计(南河/全考)
明孝宗弘治七年五月甲辰命内官监太监李兴平江
伯陈锐往同都御史刘大夏治张秋河决赐之敕曰朕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0580-0301c.png
惟天下之水黄河为大国家之计漕河为重即今河决
张秋有妨运道先命都御史刘大夏往治之未见成功
兹特命尔等前去总督修理尔等至彼会同大夏相与
讲究次第施行仍会各该巡抚巡按并管河官自河南
上流及山东直隶河患所经之处逐一躬亲踏勘从长
计议何处应疏导以杀其势何处应修补以防其决何
处应筑塞以制其横溃何处应深浚以收其泛溢或多
为之委使水力分散以泻其大势或疏塞并举使挽河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0580-0301d.png
入淮以复其故道虽然事有缓急而施行之际必以当
急为先今河既中决运渠乾浅京储不继事莫急焉尔
等必须多方设法使粮运通行不致过期以亏岁额斯
尔之能然此乃国家大事或敕内该载不尽事理尔等
有所见闻听尔便宜而行其一应合用竹木麻铁等料
应役军民夫匠人力如原先料派起集不彀方许量为
加添不可轻信人言过为科差还念此时濒河军民方
困饥疫不幸值此大役甚不聊生万一功有不成物为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0580-0302a.png
徒费或生他变悔之何及各该司府州卫等衙门委任
集办并借用顺带夫料等项不许推调稽违误事有应
奏闻者奏来处置其见用官属非不胜任者不必改委
所委文武职官敢有误事作弊者轻则听尔量情责罚
重则文职五品以下拿送问刑衙门问理四品以上并
方面军职参奏究治尔等受兹重任必思廉以律已勤
以建功广询博访事不必专于一已深谋远虑计必出
于万全仍禁戢下人使不敢怙势作威以凌人招贿爱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0580-0302b.png
惜物用使不至假公营私以浪费冒支所用军夫尤宜
用心抚恤必使劳逸均平不至失所如此则役不徒兴
而大功可成矣不然则劳民力于无用之地弃民财于
不测之渊咎将谁归尔等其钦承朕命毋怠毋忽 丁
已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奏今兹修筑河防固以粮运
为急尤以恤民为先必须处置财力之所从出乃可济
事若全藉一方民力实有不能堪者乞敕该部议处其
宜工部覆奏谓先是会官奏准已将本部原贮抽分银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0580-0302c.png
二百万两运送都御史刘大夏为修河之用凡河南山
东在官钱粮除送运外其存留者悉听取用如尚不足
请以浙江芜湖二抽分厂之银半济之其山东河南京
班人匠亦听存留应役修理闸座石坝堤岸所用砖石
请以粮船民船带运城砖量留备用文武职官人等有
智识过人可备咨询办理者悉听径自延访取用惟假
此以希进者不得参与从之 九月丁酉礼科给事中
孙儒奏黄河自国初以来虽迁徙不常然其势北高南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0580-0302d.png
下至成化间始南高而北下以至贻今日之患今欲治
之莫若先自丁家道口浚其南岸广二三仞以容狂澜
复浚桃源宿迁深三四仞以杀水势开符离归德使其
势北高南下沿张秋而上以竿测之于其浅处树木横
箔下石筑土以栏上流又恐明年春水泛涨冲决土坝
先于张秋迤西开旷之处挑浚湖荡以潴潦水然后于
其决口如先年徐有贞故事厚筑堤岸修砌石崖为便
工部覆奏请下治河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0580-0303a.png
大夏斟酌施行从之(明孝宗/实录)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0580-0303b.png
 
 
 
 
 
 
 
 行水金鉴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