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580-020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宋哲宗元祐三年六月戊戌诏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
患王孝先等议巳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
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右相范纯仁言
天下大势惟人君所向群下竞趋如川流山拥小失其道非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580-0208d.png
一言一力可回故居上者不可不谨今圣意巳有所向而为
天下先矣乞谕执政前日降出文字却且进入免希合之臣
妄测圣意轻举大役尚书王存等亦言使大河决可东回而
北流遂断何惜劳民费财成经久之利今孝先等自未有必
然之论但侥倖万一以冀成功又预求免责若遂听之将有
噬脐之悔乞选公正近臣及忠实内侍覆行按视审度可否
兴工未晚 庚子三省枢密院奏事延和殿文彦博吕大防
安焘等谓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范纯仁王存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580-0209a.png
胡宗愈则以虚费劳民为忧太后曰且熟议明日纯仁
又画四不可之说且曰北流数年未为大患而议者恐
失中国之利先事回改正如顷西夏本不为边患而好
事者以为不取恐失机会遂兴灵武之师也存宗愈亦
奏昨亲闻德音更令熟议然累日犹有未同或令建议
者结罪任责臣等本谓建议之人思虑有所未逮故乞
差官覆按若但使之结罪彼所见不过如此后或误事
加罪何益臣非不知河决北流为患非一淤沿边塘泊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580-0209b.png
断御河漕运失中国之险遏西山之流若能全回大河
使由孙村故道岂非上下通愿但恐不能成功为患甚
于今日故欲选近臣按视若孝先之说决可成则积聚
物料接续兴役如不可为则令沿海踏行自恩魏以北
塘泊以南别求可以疏导归海去处不必专主孙村此
亦三省共曾商量望赐详酌存又奏自古惟有导河并
塞河导河者顺水势自高导令就下塞河者为河堤决
溢修塞令入河身不闻干引大河令就高行流也于是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580-0209c.png
收回戊戍诏书户部侍郎苏辙中书舍人曾肇各三上
疏辙大略言黄河西流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
聚梢桩等物三十馀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
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回河大议虽寝然闻议者固执来
岁开河分水之策今小吴决口入地巳深而孙村所开
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
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
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今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580-0209d.png
建议者其说有三臣请折之一曰御河堙灭失馈运之
利昔大河在东御河自怀卫经北京渐历边郡馈运既
便商贾通行自河西流御河堙灭失此大利天实使然
今河自小吴北行占压御河故地虽使自北京以南折
而东行则御河堙灭己一二百里何由复见此御河之
说不足听也二曰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臣闻
河之所行利害相半盖水来虽有败田破税之害其去
亦有淤厚宿麦之利况故道已退之地桑麻千里赋役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580-0210a.png
全复此涨水之说不足听也三曰河徙无常万一自契
丹界入海边防失备按河昔在东自河以西郡县与契
丹接境无山河之限边臣建为塘水以捍契丹之冲今
河既西则西山一带契丹可行之地无几边防之利不
言可知然议者尚恐河复北徙则海口出契丹界中造
舟为梁便于南牧臣闻契丹之河自北南注以入于海
盖地形北高河无北徙之道而海口深浚势无徙移此
边防之说不足听也臣又闻谢卿材到阙昌言黄河自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580-0210b.png
小吴决口乘高注北水势奔决上流堤防无复决怒之
患朝廷若以河事付臣不役一夫不费一金十年保无
河患大臣以其异已罢归而使王孝先俞瑾张景先三
人重画回河之计盖由元老大臣重于改过故假契丹
不测之忧以取必于朝廷虽已遣百禄等出按利害然
未敢保其不观望风旨也愿亟回收买梢草指挥来岁
勿调开河役兵使百禄等明知圣意无所偏系不至阿
附以误国计肇之言曰数年以来河北京东淮南灾伤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580-0210c.png
今岁河北并边稍熟而近南州军皆旱京东西淮南饥
殍疮痍若来年虽未大兴河役止令修治旧堤开减水
河亦须调发丁夫本路不足则及邻路邻路不足则及
淮南民力果何以堪民力未堪则虽有回河之策及梢
草先具将安施乎会百禄等行视东西二河亦以为东
流高仰北流顺下决不可回即奏曰往者王令图张问
欲开引水签河导水入孙村口还复故道议者疑焉故
置官设属使之讲议既开撅井筒折量地形水面尺寸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580-0210d.png
高下顾临王孝先张景先唐义问陈祐之皆谓故道难
复而孝先独叛其说初乞先开减水河俟行流通快新
河势缓人工物料丰备徐议闭塞北流已而召赴都堂
则又请以二年为期及朝廷诘其成功遽云来年取水
入孙村口若河流顺快工料有备便可闭塞回复故道
是又不俟新河势缓矣回河事大宁容异同如此盖孝
先俞瑾等知合用物料五千馀万未有指拟见买数计
经岁未及毫釐度事理终不可为故为大言又云若失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580-0211a.png
此时或河势移背岂独不可减水即永无回河之理臣
等窃谓河流转徙乃其常事水性就下固无一定若假
以五年休养数路民力沿河积材渐浚故道葺旧堤一
旦流势改变审议事理酾为二渠分派行流均减涨水
之害则劳费不大功力易施安得谓之一失此时永无
回河之理(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元祐四年正月癸未百禄等使回入对复言修
减水河役过兵夫六万三千馀人计五百三十万工费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580-0211b.png
钱粮三十九万二千九百馀贯石匹两收买物料钱七
十五万三百馀缗用过物料二百九十馀万条束官员
使臣军大将凡一百一十馀员请给不与焉愿罢有害
无利之役那移工料缮筑西堤以护南决口未报己亥
乃诏罢回河及修减水河四月戊午尚书省言大河东
流为中国之要险自大吴决后由界河入海不惟淤坏
塘泺兼浊水入界河向去浅淀则河必北流若河尾直
注北界入海则中国全失险阻之限不可不为深虑诏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580-0211c.png
范百禄赵君锡条画以闻百禄等言臣等昨按行黄河
独流口至界河又东至海口熟观河流形势并缘界河
至海口铺砦地分使臣各称界河未经黄河行流已前
阔一百五十步下至五十步深一丈五尺下至一丈自
黄河行流之后今阔至五百四十步次亦三二百步深
者三丈五尺次亦二丈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
成空而稍深与前汉书大司马史张戎之论正合自元
丰四年河出大吴一向就下冲入界河行流势如倾建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580-0211d.png
经今八年不舍昼夜冲刷界河两岸日渐开阔连底成
空趋海之势甚迅虽遇元丰七年八年元祐泛涨非常
而大吴以上数百里终无决溢之害此乃下流归纳处
河流深快之验也塘泺有限辽之名无禦辽之实今之
塘水又异昔时浅足以褰裳而涉深足以维舟而济冬
寒冰坚尤为坦途如沧州等处商胡之决即已淀淤今
四十二年迄无边警亦无人言以为深忧自回河之议
起首以此动烦圣听殊不思大吴初决水未有归犹不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580-0212a.png
北去今入海湍迅界河益深尚复何虑即令有此则中
国据上游契丹岂不虑乘流扰之乎自古朝那萧关云
中朔方定襄雁门上郡太原右北平之间南北往来之
冲岂塘泺界河之足限哉臣等窃谓本朝以来未有大
河安流合于禹迹如此之利便者其界河向去只有深
阔加以朝夕海潮往来渲荡必无浅淀河尾安得直注
北界中国亦无全失险阻之理且河遇平壤滩慢行流
稍迟则泥沙留淤若趋深走下湍激奔腾惟有刮除无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580-0212b.png
由淤积不至上烦圣虑七月己巳朔冀州南宫等五埽
危急诏拨提举修河司物料百万与之甲午都水监言
河为中国患久矣自小吴决后汎滥未著河槽前后遣
官相度非一终未有定论以为北流无患则前二年河
决南宫下埽去三年决上埽今四年决宗城中埽岂谓
北流可保无虞以为大河卧东则南宫宗城皆在西岸
以为卧西则冀州信都恩州清河武邑或决皆在东岸
要是大河千里未见归纳经久之计所以昨相度第三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580-0212c.png
第四铺分决涨水少纾目前之急继又宗城决溢向下
包蓄不定虽欲不为东流之计不可得也河势未可全
夺故为二股之策今相视新开第一口水势湍猛发泄
不及己不候工毕更拨沙河堤第二口泄减涨水因而
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虽未保冬夏常流己见有可
为之势必欲经久遂作二股仍较今所修利害孰为轻
重有司具析保明以闻八月丁未翰林学士苏辙言夏
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580-0212d.png
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
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
臣以其符合已说而乐闻乎臣闻河道西行孙村侧左
大约入地二丈以来今所报涨水出岸由新开口地东
入孙村不过六七尺欲因六七尺涨水而夺入地二丈
河身虽三尺童子知其难矣然朝廷遂为之遣都水使
者兴兵功开河道进锯牙欲约之使东方河水甚涨其
西行河道若不断流则遏之东行实同儿戏臣愿急命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580-0213a.png
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
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
葺免其决溢而已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
俟河势稍定然后议不过一月涨水既落则西流之势
决无移理兼闻孙村出岸涨水今已断流河上官吏未
肯奏知耳是时吴安持与李伟力主东流而谢卿材谓
近岁河流稍行地中无可回之理上河议一编召赴政
事堂会议大臣不以为然癸丑三省枢密院言继日霖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580-0213b.png
雨河上之役恐烦圣虑太后曰访之外议河水已东复
故道矣乙丑李伟言已开拨北京南沙河直堤第三铺
放水入孙村口故道通行又言大河已分流即更不须
开淘因昨来一决之后东流自是顺快渲刷渐成淃道
见今已为二股约夺大河三分以来若得夫二万于九
月兴工至十月寒冻时可毕因引导河势岂止为二股
通行而已亦将遂为回夺大河之计今来既因擗拶东
流修全锯牙当迤逦增进一埽而取一埽之利比至来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580-0213c.png
年春夏之交遂可全复故道朝廷今日当极力必闭北
流乃为上策若不明诏有司即令回河深恐上下迁延
议终不决观望之间遂失机会乞复置修河司从之(宋/史)
(河渠/志)是年夏秋霖雨河流泛涨(宋史五/行志)
宋哲宗元祐五年正月丁亥梁焘言朝廷治河东流北
流本无一偏之私今东流未成边北州县未至受患其
役可缓北流方悍边西州县日夕可忧其备宜急今倾
半天下之力专事东流而不加一夫一草于北流之上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580-0213d.png
得不误国计乎去年屡决之害全由堤防无备臣愿严
责水官修治北流埽岸使二方均被恻隐之恩二月已
亥诏开修减水河辛丑乃诏三省枢密院去冬愆雪今
未得雨外路旱暵阔远宜权罢修河戊申苏辙言臣去
年使契丹过河北见州县官吏访以河事皆相视不敢
正言及今年正月还自契丹所过吏民方举手相庆皆
言近有朝旨罢回河大役命下之日北京之人驩呼鼓
舞惟减水河役迁延不止耗蠹之事十存四五民间窃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580-0214a.png
议意大臣业已为此势难遽回既为圣鉴所临要当迤
逦尽罢今月六日果蒙圣旨以旱灾为名权罢修黄河
候今秋取旨大臣覆奏尽罢黄河东北流及诸河工役
民方忧旱闻命踊跃实荷圣恩然臣窃详圣旨上合天
意下合民心因水之性功力易就天语激切中外闻者
或至泣下而大臣奉行不得其平由此观之则是大臣
所欲虽害物而必行陛下所为虽利民而不听至于委
曲回避巧为之说仅乃得行君权已夺国势倒植臣所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580-0214b.png
谓君臣之间逆顺之际大为不便者此事是也黄河既
不可复回则先罢修河司只令河北转运司尽将一道
兵功修贴北流堤岸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
欺罔之罪使天下晓然知圣意所在如此施行不独河
事就绪天下臣庶自此不敢以虚诳欺朝廷弊事庶几
渐去矣八月甲辰提举东流故道李伟言大河自五月
后日益暴涨始由北京南沙堤第七铺决口水出于第
三第四铺并清丰口一并东流故道河槽深三丈至一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580-0214c.png
丈以上比去年尤为深快颇减北流横溢之患然今己
秋深水当减落若不少加措置虑致断绝即东流遂成
淤淀望下所属官司经画沙堤等口分水利害免淤故
道上误国事诏吴安持与本路监司北外丞司及李伟
按视具合措置事连书以闻九月中丞苏辙言修河司
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
得安居乞速罢修河司及检举(宋史河/渠志)
宋哲宗元祐六年四月庚子敕窜责李伟(宋史河/渠志)尧俞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580-0214d.png
为吏部侍郎水官李伟议大河可从孙村导之还故道
尧俞言河事虽不可亿度然比遣使按之皆言非便而
伟又缪悠不肯任责岂可以遽兴大役朝廷遂置伟议
进吏部尚书兼侍读(宋史傅/尧俞传)
宋哲宗元祐七年三月以吏部郎中赵称权河北转运
使称素与安持等议不协尝上河议其略曰自顷有司
回河几三年功费骚动半天下复为分水又四年矣故
所谓分水者因河流相地势导而分之今乃横截河流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580-0215a.png
置埽约以扼之开浚河门徒为渊潭其状可见况故道
千里其间又有高处故累岁涨落辄复自断夫河流有
逆顺地势有高下非朝廷可得而见职在有司朝廷任
之亦信矣患有司不自信耳臣谓当缮大河北流两堤
复修宗城弃堤闭宗城口废上下约开阚村河开使河
流湍直以成深道聚三河工费以治一河一二年可以
就绪而河患庶几息矣愿以河事并都水条例一付转
运司而总以工部罢外丞司使措置归一则职事可举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580-0215b.png
弊事可去四月诏南北外两丞司管下河埽今后令河
北京西转运使副判官府界提点分认界至内河北仍
于衔内带兼管南北外都水公事十月辛酉以大河东
流赐都水使者吴安持三品服北都水监丞李伟再任
(宋史河渠志龙今水学云禹河从勃碣入海此故道也/ 宋景德景 两决横陇为大河之经流庆历又决商)
 (胡横陇断绝商胡决河自魏至恩冀乾宁入海是谓/北流嘉祐河流派别于魏之第六埽遂为二股自魏)
 (恩东至德沧入海是谓东流主东流者文彦博吴安/持等主北流者欧阳修苏辙等盈庭聚讼迨后东流)
 (断绝河竟/北流矣)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580-0215c.png
宋哲宗元祐八年二月乙卯三省奉旨北流软堰并依
都水监所奏门下侍郎苏辙奏臣尝以谓软堰不可施
于北流利害甚明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馀步冬
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溜比之东
流何止数倍见今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
官之意欲以软堰为名实作硬堰阴为回河之计耳朝
廷既己觉其意则软堰之请不宜复从赵称亦上议曰
臣窃谓河事大利害有三而言者互进其说或见近忘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580-0215d.png
远徼倖盗功或取此舍彼诪张昧理遂使大利不明大
害不去上惑朝听下滋民患横役枉费殆无穷己臣切
痛之所谓大利害者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也东流分
水患水不能行也宗城河决患水不能闭也是三者去
其患则为利未能去则为害今不谋此而议欲专闭北
流止知一日可闭之利而不知后日既塞之患止知北
流伏槽之水易为力而不知阚村方涨之势未可并以
入东流也夫欲合河以为利而不恤上下壅溃之害是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580-0216a.png
皆见近忘远徼倖盗功之事也有司欲断北流而不执
其咎乃引分水为说姑为软堰知河冲之不可以软堰
禦则又为决堰之计臣恐枉有工费而以河为戏也请
俟涨水伏槽观大河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五月水官卒
请进梁村上下约东狭河门既涉涨水遂壅而溃南犯
德清西决内黄东淤梁村北出阚村宗城决口复行魏
店北流因淤遂断河水四出坏东郡浮梁十二月丙寅
监察御史郭知章言臣比缘使事至河北自澶州入北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580-0216b.png
京渡孙村口见水趋东者河甚阔而深又自北京往洺
州过杨家浅口复渡见水之趋北者才十之二三然后
知大河宜闭北行东乞下都水监相度于是吴安持复
兼领都水即建言近准朝旨已堰断魏店剌子向下北
流一枝断绝然东西未有堤岸若涨水稍大必披滩漫
出则平流在北京恩州界为害愈甚乞塞梁村口缕张
包口开青丰口以东鸡爪河分杀水势吕大防以其与
已意合向之诏同北京留守相视时范纯仁复为右相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580-0216c.png
与苏辙力以为不可遂降旨令都水监与本路安抚转
运提刑司共议可则行之有异议速以闻绍圣元年正
月也是时转运使赵称深不以为然提刑上官均颇助
之称之言曰河自孟津初行平地必须全流乃成河道
禹之治水自冀北抵沧棣始播为九河以其近海无患
也今河自横陇六塔商胡小吴百年之间皆从西决盖
河徙之常势而有司置埽创约横截河流回河不成因
为分水初决南宫再决宗城三决内黄亦皆西决则地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580-0216d.png
势西下较然可见今欲弭息河患而逆地势戾水性臣
未见其能就功也请开阚村河门修平乡钜鹿埽焦家
等堤浚澶渊故道以备涨水大名安抚使许将言度今
之利若舍故道止从北流则虑河下巳湮而上流横溃
为害益广若直闭北流东徙故道则复虑受水不尽而
被堤为患窃谓宜因梁村之口以行东因内黄之口以
行北而尽闭诸口以绝大名诸州之患俟春夏水大至
乃观故道足以受之则内黄之口可塞不足以受之则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580-0217a.png
梁村之役可止定其成议则民心固而河之顺复有时
可以保其无害(许将本传略同时黄河东/北二议未决故将言之)诏令吴安持
同都水监丞郑佑与本路安抚转运提刑司官具图状
保明闻奏即有未便亦具利害来上三月癸酉监察御
史郭知章言河复故道水之趋东已不可遏近日遣使
按视逐司议论未一臣谓水官朝夕从事河上望专委
(知章本传云知章为监察御史哲宗亲政上言大河/东北分流生灵被害今水之趋东者己不可遏顺而)
(导之闭北而行东其利百倍迁殿中侍御/史知章之意与许将同而将犹持两可)乙亥吕大防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580-0217b.png
罢相六月右正言张商英奏言元丰间河决南宫口讲
议累年先帝叹曰神禹复生不能回此河矣乃敕自今
后不得复议回河闭口盖采用汉人之论俟其泛滥自
定也元祐初文彦博吕大防以前敕非是拔吴安持为
都水使者委以东流之事京东河北五百里内差夫五
百里外出钱雇夫及支借常平仓司钱买梢草斩伐榆
柳凡八年而无尺寸之效乃迁安持太仆卿王宗望代
之宗望至则刘奉世犹以彦博大防馀意力主东流以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580-0217c.png
梁村口吞纳大河今则梁村口淤淀而开沙堤两处决
口以泄水矣前议累七十里堤以障北流今则云俟霜
降水落兴工矣朝廷咫尺不应九年为水官蔽欺如此
九年之内年年矾山水涨霜降水落岂独今年始有涨
水而待水落乃可以兴工耶乞遣使按验虚实取索回
河以来公私费钱粮梢草依仁宗朝六塔河施行会七
月辛丑广武埽危急诏王宗望亟往救护壬寅帝谓辅
臣曰广武去洛河不远须防涨溢下灌京师已遣中使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580-0217d.png
视之辅臣出图状以奏曰此由黄河北岸生滩水趋南
岸今雨止河必减落已下水官与洛口官同行按视为
签堤及去北岸嫩滩令河顺直则无患矣八月丙子权
工部侍郎吴安持等言广武埽危急刷塌堤身二千馀
步处地形稍高自巩县东七里店至见今洛口约不满
十里可以别开新河引导河水近南行流地步至少用
功甚微王宗望行视并开井筒各称利便外其南筑大
堤工力浩大乞下各属官司躬往相度保明从之十月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580-0218a.png
丁酉王宗望言大河自元丰溃决以来东北两流利害
极大频年纷争国论不决水官无所适从伏自奉诏凡
九月上禀成算自阚村下至栲栳堤七节河门并皆闭
塞筑金堤七十里尽障北流使全河东还故道以除河
患又自阚村下至海口补筑新旧堤防增修疏浚河道
之淤浅者虽盛夏涨潦不至壅决望付史官纪绍圣以
来圣明独断致此成绩诏宗望等具析修闭北流部役
官等功力等第以闻然是时东流堤防未及缮固濒河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580-0218b.png
多被水患流民入京师往往泊御廊及僧舍诏给劵谕
令还本土以就振济已酉安持又言准朝旨相度开浚
澶州故道分减涨水按澶州本是河行旧道顷年曾乞
开修时以东西地形高仰未可兴工欲乞且行疏导燕
家河仍令所属先次计度合增修一十一埽所用工料
诏令都水监候来年将及涨水月分先具利害以闻癸
丑三省枢密院言元丰八年知澶州王令图议乞修复
大河故道元祐四年都水使者吴安持因纾南宫等埽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580-0218c.png
危急遂就孙村口为回河之策及梁村进约东流孙村
口窄狭德清军等处皆被水患今春王宗望等虽于内
黄下埽闭断北流然至涨水之时犹有三分水势而上
流诸埽已多危急下至将陵埽决坏民田近又据宗望
等奏大河自闭塞阚村而下及创筑新堤七十馀里尽
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今访闻东流向下地形已
高水行不快既闭断北流将来盛夏大河涨水全归故
道不惟旧堤损缺怯薄而阚村新堤亦恐未易枝梧兼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580-0218d.png
京城上流诸处埽岸虑有壅滞冲决之患不可不豫为
经画诏权工部侍郎吴安持都水使者王宗望监丞郭
祐同北外监丞司自阚村而下直至海口逐一相视增
修疏浚不致壅滞冲决丙辰张商英又言今年已闭北
流都水监长贰交章称贺或乞付史官则是河水已归
故道止宜修缉堤埽防将来冲决而已近闻王宗望李
仲却欲开澶州故道以分水吴安持乞候涨水前相度
缘开澶州故道若不与今东流底平则才经水落立见
卷十三 第 22a 页 WYG0580-0219a.png
淤塞若与底平则从初自合闭口回河何用九年费财
动众安持称候涨水相度乃是悠悠之谈前来涨水并
今来涨水各至澶州德清军界安持首尾九年岂得不
见更欲延至明年乃是狡兔三穴自为潜身之计非公
心为国事也况立春渐近调夫如是时不早定议又留
后说邦财民力何以支持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
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召前后本路
监司及经历河事之人与水官诣都堂反覆诘难务取
卷十三 第 22b 页 WYG0580-0219b.png
至当经久可行定议归一庶免以有限之财事无涯之
(宋史河/渠志)是年河入德清军决内黄口(宋史哲/宗本纪)曾孝广
为北外都水丞元祐中大臣议复河故道召孝广问之
言不可出通判保州久之复为都水丞入为水部员外
郎河决内黄诏孝广行视遂疏苏村凿钜野导河北流
纾澶滑深瀛之害迁都水使者洛水频岁湓涌浸齧北
岸孝广按河堤得废渡口遗迹曰此昔人所以杀水势
也即日复决之累石为防自是无水患提点永兴路刑
卷十三 第 23a 页 WYG0580-0219c.png
(宋史曾/孝广传)马默为河北都转运使初元丰间河决小吴
因不复塞纵之北流元祐议臣以为东流便水官遂与
之合默与同时监司上议以北流为便御史郭知章复
请从东流于是作东西马头约水复故道为长堤壅河
之北流者劳费甚大明年复决而北竟不能使之东(宋/史)
(马默/传)
 
 
卷十三 第 23b 页 WYG0580-0219d.png
 
 
 
 
 
 
 
 行水金鉴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