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a 页 WYG0580-014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八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河水(自遮害/亭南)又东右径滑台城(水/经)
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
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今时人
谓此津为延寿津(郦注二林氏㨿尚书以为禹当日/无酾 渠之事胡朏明独信之)
行水金鉴卷八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河水(自遮害/亭南)又东右径滑台城(水/经)
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
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今时人
谓此津为延寿津(郦注二林氏㨿尚书以为禹当日/无酾 渠之事胡朏明独信之)
卷八 第 1b 页 WYG0580-0142b.png
(谓禹酾二渠自黎阳宿胥口始一北流为大河一东/流为漯川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
(径滑台城城故白马县治今在滑县西南/即唐滑州治也北直黎阳相距三十里)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水/经)
黎侯国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
碑曰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今黎山之东
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
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
地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
(径滑台城城故白马县治今在滑县西南/即唐滑州治也北直黎阳相距三十里)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水/经)
黎侯国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
碑曰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今黎山之东
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
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
地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
卷八 第 2a 页 WYG0580-0142c.png
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济取名焉故亦曰鹿
鸣津又曰白马济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
都之故济取名焉河水旧于白马县南决通濮济黄
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金堤既
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
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
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郦注今黎阳故/城在 浚县东)
(北汉沟洫志贾让奏言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是也)
鸣津又曰白马济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
都之故济取名焉河水旧于白马县南决通濮济黄
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金堤既
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径鹿鸣城南又
东北径白马县之凉城北又东南径濮阳县散入濮
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郦注今黎阳故/城在 浚县东)
(北汉沟洫志贾让奏言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是也)
卷八 第 2b 页 WYG0580-0142d.png
自津东北径凉城县(水经置凉城在滑县西南/刘宋 北齐并入白马)
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为长寿津(水/经)
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
书沟洫志注二渠一则漯川则今所流也一则北渎
王莽时空(一作/塞)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郦注/河至)此
(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水经东汉人所撰凡称故渎者皆时已无水戚城以
下东光以上河水不至又无他水行其中孟康所云
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为长寿津(水/经)
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
书沟洫志注二渠一则漯川则今所流也一则北渎
王莽时空(一作/塞)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郦注/河至)此
(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水经东汉人所撰凡称故渎者皆时已无水戚城以
下东光以上河水不至又无他水行其中孟康所云
卷八 第 3a 页 WYG0580-0143a.png
王莽时遂空者唯此耳故谓之大河故渎其自长寿
津以西至宿胥口为东汉见行之河则叙入河水东
光以北至章武时为清河漳水之所行则叙入清河
漳水并不列大河故渎(禹贡/锥指)
故渎东北径戚城西(水/经)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瞆于戚宵
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魏国县西戚亭
是也为卫之河上邑(郦注界杜预云是时河北流过/元城 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
津以西至宿胥口为东汉见行之河则叙入河水东
光以北至章武时为清河漳水之所行则叙入清河
漳水并不列大河故渎(禹贡/锥指)
故渎东北径戚城西(水/经)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瞆于戚宵
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魏国县西戚亭
是也为卫之河上邑(郦注界杜预云是时河北流过/元城 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
卷八 第 3b 页 WYG0580-0143b.png
(故欲出河右而南今/开州西南有戚城)
又径繁阳县故城东(水经阳故城在今内黄县东南繁/水之 繁水即春秋之澶渊杜预)
(云在顿丘县南/亦谓之浮水)
北径阴安县故城西(水经县故城在今清丰县北通典/顿丘 北有阴安城寰宇记云王)
(莽河在顿丘/县北十里)
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水经和故城在今南乐县西/北元 志王莽河西去昌乐)
(县十/六里)
又东北径平邑郭西(水/经)
又径繁阳县故城东(水经阳故城在今内黄县东南繁/水之 繁水即春秋之澶渊杜预)
(云在顿丘县南/亦谓之浮水)
北径阴安县故城西(水经县故城在今清丰县北通典/顿丘 北有阴安城寰宇记云王)
(莽河在顿丘/县北十里)
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水经和故城在今南乐县西/北元 志王莽河西去昌乐)
(县十/六里)
又东北径平邑郭西(水/经)
卷八 第 4a 页 WYG0580-0143c.png
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郦注平今南乐县/北有 邑故城)
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水/经)
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县北有
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郦/注)
水经此下文曰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郦注云播为
九河自此始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
堰以北馆陶瘿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
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今按水经以王莽河为
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水/经)
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县北有
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郦/注)
水经此下文曰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郦注云播为
九河自此始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
堰以北馆陶瘿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
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今按水经以王莽河为
卷八 第 4b 页 WYG0580-0143d.png
禹河故以沙丘堰为禹迹推其意似谓古河本东行
禹作此堰以障之使北而九河自此播焉不遵其道
是为降水唐人云河自贵乡县界分为九道宗此说
也然禹河不经元城此堰必非禹所作黄文叔云今
澶州临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历亭皆
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
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贾
让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
禹作此堰以障之使北而九河自此播焉不遵其道
是为降水唐人云河自贵乡县界分为九道宗此说
也然禹河不经元城此堰必非禹所作黄文叔云今
澶州临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历亭皆
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
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贾
让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
卷八 第 5a 页 WYG0580-0144a.png
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遏水使西
泛赵魏赵魏亦为堤以防之沙丘堰者疑赵所作以
障水使不得北而注于齐魏所谓以邻国为壑者也
(禹贡锥指之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 惠文王十八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
(伐魏氏以赵地高而齐魏卑也水经清水注引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
(轵为南阳东阳春秋晋/地战国属卫后属赵)
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水/经)
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沟洫志曰自
泛赵魏赵魏亦为堤以防之沙丘堰者疑赵所作以
障水使不得北而注于齐魏所谓以邻国为壑者也
(禹贡锥指之史记赵世家肃侯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 惠文王十八年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
(伐魏氏以赵地高而齐魏卑也水经清水注引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
(轵为南阳东阳春秋晋/地战国属卫后属赵)
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水/经)
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沟洫志曰自
卷八 第 5b 页 WYG0580-0144b.png
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其故渎
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
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
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故溃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又东
北至脩县会清河屯氏别河自信成城南东北至绎
幕县南分为二渎其北渎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北而
东注于海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
谓之笃马河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
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
成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
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故溃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又东
北至脩县会清河屯氏别河自信成城南东北至绎
幕县南分为二渎其北渎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北而
东注于海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
谓之笃马河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
卷八 第 6a 页 WYG0580-0144c.png
河故渎东径灵县北又东北径鄃县与鸣犊河故渎
合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按屯
氏河自馆陶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
屯音豚通典魏州治贵乡元城二县贵乡有大河故
渎俗曰王莽河元和志王莽河西去贵乡县三里古
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王延世募人
益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盖即
沙丘堰也元和志王莽河在馆陶县东四里(禹贡锥/指 惬)
合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按屯
氏河自馆陶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
屯音豚通典魏州治贵乡元城二县贵乡有大河故
渎俗曰王莽河元和志王莽河西去贵乡县三里古
堰今名惬山在县西九里成帝时河决王延世募人
益运土塞河之处以其惬当人情故谓之惬山盖即
沙丘堰也元和志王莽河在馆陶县东四里(禹贡锥/指 惬)
卷八 第 6b 页 WYG0580-0144d.png
(山在今大名府北今馆陶县西有馆陶故城信成县/即今清河县广宗县即今广宗县脩县即今景州绎)
(幕县在今平原县界阳信县故城在今庆云县界灵名/县在今博平县界鄃县即今夏津县贵乡县即今大)
(县元城县即今大名府治今冠县西有冠氏县故城/隋析馆陶县地为冠氏县元和志王莽河北去县十)
(八/里)
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水经邑/今堂)
(县西南五十里有发干故城寰/宇记王莽河在堂邑县北十里)
又南径贝丘县故城南(水经记故城在今清平县西南/寰宇 王莽河在清平县南十)
(八/里)
(幕县在今平原县界阳信县故城在今庆云县界灵名/县在今博平县界鄃县即今夏津县贵乡县即今大)
(县元城县即今大名府治今冠县西有冠氏县故城/隋析馆陶县地为冠氏县元和志王莽河北去县十)
(八/里)
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水经邑/今堂)
(县西南五十里有发干故城寰/宇记王莽河在堂邑县北十里)
又南径贝丘县故城南(水经记故城在今清平县西南/寰宇 王莽河在清平县南十)
(八/里)
卷八 第 7a 页 WYG0580-0145a.png
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水/经)
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北径平晋城南又东北径灵
县故城南别出为鸣犊河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
(郦注直甘陵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风俗记曰甘陵/故城 东二十里有艾亭城盖近今博平县界平晋)
(城未详疑当在博平县北寰宇记王莽河在博平县/北十八里灵县故城在博平县东北四十里高唐州)
(西南二十里汉志鸣犊河东北至蓨入屯/氏河鄃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西南五十里)
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
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水/经)
又东径艾亭城南又东北径平晋城南又东北径灵
县故城南别出为鸣犊河故渎又东径鄃县故城东
(郦注直甘陵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风俗记曰甘陵/故城 东二十里有艾亭城盖近今博平县界平晋)
(城未详疑当在博平县北寰宇记王莽河在博平县/北十八里灵县故城在博平县东北四十里高唐州)
(西南二十里汉志鸣犊河东北至蓨入屯/氏河鄃县故城在今平原县西南五十里)
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
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水/经)
卷八 第 7b 页 WYG0580-0145b.png
地理志曰鬲津也(郦注南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平原/县东 十里元和志王莽枯河在)
(县南五里盖本在其北县徙而北故水出其南屯氏/三渎谓屯氏河及屯氏别河之南北二渎也寰宇记)
(绎幕故城在平原县西北二十里鬲县故城在今陵/县北左传靡奔有鬲氏即其国也陵县本安德唐德)
(州治州西五十里有长河故城州北五十里有将陵/故城元和志王莽枯河在长河县东五里又在将陵)
(县西十里长河即今德州治将陵在州东北州志/云古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崖)
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水/经)
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志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
有安陵县故县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
(县南五里盖本在其北县徙而北故水出其南屯氏/三渎谓屯氏河及屯氏别河之南北二渎也寰宇记)
(绎幕故城在平原县西北二十里鬲县故城在今陵/县北左传靡奔有鬲氏即其国也陵县本安德唐德)
(州治州西五十里有长河故城州北五十里有将陵/故城元和志王莽枯河在长河县东五里又在将陵)
(县西十里长河即今德州治将陵在州东北州志/云古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崖)
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水/经)
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志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
有安陵县故县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
卷八 第 8a 页 WYG0580-0145c.png
水合一水分(郦注括修县故城在今景州南修音条一/作蓨 地志云俗名南条城在今蓨县南)
(十二里安陵故城/在今吴桥县西北) 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成平合
漳水复归禹河故道又东北历浮阳参户平舒至章
武入海也以今舆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内黄清丰
南乐大名元城(并属直隶/大名府)冠县馆陶堂邑清平(并属/山东)
(东昌/府)清河(属直隶/广平府)博平高唐(并属东/昌府)平原德州(并属/山东)
(济南/府)景州吴桥东光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并属/直隶)
(河间府北接大城/宝坻并属顺天府)诸州县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
(十二里安陵故城/在今吴桥县西北) 大河自宿胥口徙流至成平合
漳水复归禹河故道又东北历浮阳参户平舒至章
武入海也以今舆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内黄清丰
南乐大名元城(并属直隶/大名府)冠县馆陶堂邑清平(并属/山东)
(东昌/府)清河(属直隶/广平府)博平高唐(并属东/昌府)平原德州(并属/山东)
(济南/府)景州吴桥东光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并属/直隶)
(河间府北接大城/宝坻并属顺天府)诸州县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
卷八 第 8b 页 WYG0580-0145d.png
汉末大河之所行也定王五年岁己未下逮王莽始
建国三年辛未而北渎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岁(禹贡/锥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
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汴渠即蒗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故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
(里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所筑/也 汉书明帝本纪 千乘即今济南府滨州曹玉)
(珂曰千乘北去碣石将千里河之/入海汉之不同于禹贡者如此)
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已行幸荥阳巡
行河渠乙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
建国三年辛未而北渎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岁(禹贡/锥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
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汴渠即蒗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故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
(里过汴以东积石为堤亦号金堤成帝阳嘉中所筑/也 汉书明帝本纪 千乘即今济南府滨州曹玉)
(珂曰千乘北去碣石将千里河之/入海汉之不同于禹贡者如此)
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辛已行幸荥阳巡
行河渠乙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
卷八 第 9a 页 WYG0580-0146a.png
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
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
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
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彊则右堤伤左右俱彊则下
方伤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
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
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絜牲以礼河神东过
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
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
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彊则右堤伤左右俱彊则下
方伤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
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
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絜牲以礼河神东过
卷八 第 9b 页 WYG0580-0146b.png
洛汭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
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因遂度
河登太行进幸上党壬寅车驾还宫(后汉书/明帝纪)
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胡寅曰世言隋炀帝开汴渠以
幸扬州据此则自汉时已有汴渠矣臣按河即黄河
汴乃汴渠也盖昔河汴堤坏则汴水东与河合日月
弥广而为兖豫民害今堤既成则河东北入海而汴
东南入泗是分流复其故迹也(丘浚大学/衍义补)
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因遂度
河登太行进幸上党壬寅车驾还宫(后汉书/明帝纪)
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胡寅曰世言隋炀帝开汴渠以
幸扬州据此则自汉时已有汴渠矣臣按河即黄河
汴乃汴渠也盖昔河汴堤坏则汴水东与河合日月
弥广而为兖豫民害今堤既成则河东北入海而汴
东南入泗是分流复其故迹也(丘浚大学/衍义补)
卷八 第 10a 页 WYG0580-0146c.png
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杨武令张汜
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
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
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后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
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馀年不即壅塞今
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
方兴力役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
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
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
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书奏光武即为发
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乐后复上言昔元光之间人庶
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十馀年不即壅塞今
居家稀少田地饶广虽未修理其患犹可且新被兵革
方兴力役劳怨既多民不堪命宜须平静更议其事光
武得此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
卷八 第 10b 页 WYG0580-0146d.png
河中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永
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
利害应对敏急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
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
万遣景与王吴(水经注/作昊)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
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坻迹直𢧵(说文截/本字)
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
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
利害应对敏急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
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夏遂发卒数十
万遣景与王吴(水经注/作昊)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
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埶凿山阜破坻迹直𢧵(说文截/本字)
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
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
卷八 第 11a 页 WYG0580-0147a.png
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
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
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
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明年
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
驱率吏民修起废芜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
给(后汉书王景本传王景字仲通乐浪邯人显宗朝/用荐与将作谒者 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堰流)
(法水乃不复为害后/景以侍御史卒官)
制景由是知名王吴及诸从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景三
迁为侍御史十五年从驾东巡狩至无盐帝美其功绩
拜河堤谒者赐车马缣钱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明年
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
驱率吏民修起废芜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
给(后汉书王景本传王景字仲通乐浪邯人显宗朝/用荐与将作谒者 吴共修作浚仪渠吴用景堰流)
(法水乃不复为害后/景以侍御史卒官)
卷八 第 11b 页 WYG0580-0147b.png
成帝建始四年河决馆陶入平原济南千乘河平二
年又决平原入济南千乘虽两经修塞而水道犹存
王莽时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即平原济南千
乘也盖自元城循此道东出馆陶东武阳绝漯水而
东北至高唐又绝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也水经所
叙长寿至委粟之道皆在东郡界中殊不合常深以
为疑今按永平十三年诏云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
盖河自平帝世行汴渠东南入淮亦行济渎东北入
年又决平原入济南千乘虽两经修塞而水道犹存
王莽时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即平原济南千
乘也盖自元城循此道东出馆陶东武阳绝漯水而
东北至高唐又绝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也水经所
叙长寿至委粟之道皆在东郡界中殊不合常深以
为疑今按永平十三年诏云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
盖河自平帝世行汴渠东南入淮亦行济渎东北入
卷八 第 12a 页 WYG0580-0147c.png
海与后世南北清河之分派几相𩔖矣岁月逾甚荥
阳以下正流渐微迄于永平莽时馆陶决口亦必淤
浅故王景治河弃而不用河汴既分遂从漯川导河
至东武阳始合莽时故道此武阳之西所以异也然
史称景凿山开涧防遏冲要则其间多所变更即武
阳以东岂尽与莽时同哉东汉之河起自始建国三
年亦言其大略而巳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
千乘海口千馀里则其所治者即东汉以后大河之
阳以下正流渐微迄于永平莽时馆陶决口亦必淤
浅故王景治河弃而不用河汴既分遂从漯川导河
至东武阳始合莽时故道此武阳之西所以异也然
史称景凿山开涧防遏冲要则其间多所变更即武
阳以东岂尽与莽时同哉东汉之河起自始建国三
年亦言其大略而巳 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
千乘海口千馀里则其所治者即东汉以后大河之
卷八 第 12b 页 WYG0580-0147d.png
经流也而史称修汴渠又曰汴渠成始终皆不言河
盖建都洛阳东方之漕全资汴渠故惟此为急河汴
分流则运道无患治河所以治汴也自平帝后汴流
东侵日月益甚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时济亦
决败水经河水注载王景事在荥阳蒗荡渠下(太子/贤曰)
(汴渠即蒗/荡渠也)则河水当从此决入然荥阳以下南岸山
脉已尽地平土疏随处可以决入不独石门渠口也
济隧亦通河至于岑造八激堤而其流始绝莽时河
盖建都洛阳东方之漕全资汴渠故惟此为急河汴
分流则运道无患治河所以治汴也自平帝后汴流
东侵日月益甚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时济亦
决败水经河水注载王景事在荥阳蒗荡渠下(太子/贤曰)
(汴渠即蒗/荡渠也)则河水当从此决入然荥阳以下南岸山
脉已尽地平土疏随处可以决入不独石门渠口也
济隧亦通河至于岑造八激堤而其流始绝莽时河
卷八 第 13a 页 WYG0580-0148a.png
入济南千乘则侵济处更多故筑堤自荥阳至千乘
海口千馀里永平十三年诏曰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陶丘之北渐就壤坟十五年景从驾东巡至无盐帝
美其功陶丘今定陶无盐今东平皆济水所经之地
二渠既修则东南之漕由汴入河东北之漕由济入
河舳舻千里挽输不绝京师无匮乏之忧矣 武帝
雄才大略足以有为若移其征伐四夷神仙土木之
费以复禹河故道当亦无难而竟不及此则以疏于
海口千馀里永平十三年诏曰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陶丘之北渐就壤坟十五年景从驾东巡至无盐帝
美其功陶丘今定陶无盐今东平皆济水所经之地
二渠既修则东南之漕由汴入河东北之漕由济入
河舳舻千里挽输不绝京师无匮乏之忧矣 武帝
雄才大略足以有为若移其征伐四夷神仙土木之
费以复禹河故道当亦无难而竟不及此则以疏于
卷八 第 13b 页 WYG0580-0148b.png
讨论执北渎为禹河故也及哀平之世人始有知禹
河之所经者贾让请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王横请徙河缘西山足乘高地东北入海意皆欲复
禹河故道而国祚阽危事不可为矣永平上距平帝
时仅六十馀岁故道岂遽堙灭而王景治河唯从事
汴济盖当时所急在运道就其利便者为之不暇远
图耳史称景凿山阜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滞十
里立一水门费以百亿计财力之充裕若是向使讲
河之所经者贾让请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王横请徙河缘西山足乘高地东北入海意皆欲复
禹河故道而国祚阽危事不可为矣永平上距平帝
时仅六十馀岁故道岂遽堙灭而王景治河唯从事
汴济盖当时所急在运道就其利便者为之不暇远
图耳史称景凿山阜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滞十
里立一水门费以百亿计财力之充裕若是向使讲
卷八 第 14a 页 WYG0580-0148c.png
求禹河故道而复之则河流归北汴济不劳而治功
施到今五代以降溃溢横流之祸可以免矣惜乎其
不及此也 河虽徙自周定王时而东光以下至章
武入海犹是徒骇之故道至王莽时始改从千乘入
海而景遂因之禹迹荡然无存君子于此有遗憾焉
或曰景即以复禹河为难王莽河新绝未久岂不可
复乎曰不可漳水之东王莽河之西既有清河又有
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鸣犊河等渎津渠交络冰
施到今五代以降溃溢横流之祸可以免矣惜乎其
不及此也 河虽徙自周定王时而东光以下至章
武入海犹是徒骇之故道至王莽时始改从千乘入
海而景遂因之禹迹荡然无存君子于此有遗憾焉
或曰景即以复禹河为难王莽河新绝未久岂不可
复乎曰不可漳水之东王莽河之西既有清河又有
屯氏河屯氏别河张甲河鸣犊河等渎津渠交络冰
卷八 第 14b 页 WYG0580-0148d.png
碎瓦裂若导河行此不久即败景商度地势然后兴
工不复禹河则必用新河固已筹之熟矣(禹贡/锥指)
汉和帝永元十年春三月壬戌诏曰堤防沟渠所以顺
助地理通利壅塞今废慢懈弛不以为负刺史二千石
其随宜疏导勿因缘妄发以为烦扰将显行其罚(后汉/书和)
(帝本/纪)
汉安帝元初二年春正月诏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
支渠以溉民田(史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
工不复禹河则必用新河固已筹之熟矣(禹贡/锥指)
汉和帝永元十年春三月壬戌诏曰堤防沟渠所以顺
助地理通利壅塞今废慢懈弛不以为负刺史二千石
其随宜疏导勿因缘妄发以为烦扰将显行其罚(后汉/书和)
(帝本/纪)
汉安帝元初二年春正月诏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
支渠以溉民田(史记西门豹为邺令发人凿十二渠引/水灌田所凿之渠在今相州邺县西)
卷八 第 15a 页 WYG0580-0149a.png
二月辛酉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
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安帝本纪东顺帝/阳嘉中自汴口以 缘河)
(积石为堰通古淮/口见前水经注)
汉桓帝永兴元年秋七月河水溢(后汉书桓/帝本纪)
汉灵帝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溢水出二十馀里(后汉书/五行志)
(门先是建宁中增修汴堤石/ 以遏渠口见前水经注)
河水(自凉城县/长寿津)东径铁丘南(水/经)
春秋左传哀公二年卫太子登铁丘望见郑师杜预
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安帝本纪东顺帝/阳嘉中自汴口以 缘河)
(积石为堰通古淮/口见前水经注)
汉桓帝永兴元年秋七月河水溢(后汉书桓/帝本纪)
汉灵帝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溢水出二十馀里(后汉书/五行志)
(门先是建宁中增修汴堤石/ 以遏渠口见前水经注)
河水(自凉城县/长寿津)东径铁丘南(水/经)
春秋左传哀公二年卫太子登铁丘望见郑师杜预
卷八 第 15b 页 WYG0580-0149b.png
曰在戚南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发
卒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
之侧故曰龙渊宫也(郦注本元和志铁丘在卫南县/东南 汉濮阳县地在今开州)
(西/南)
司马彪不志河渠东汉以后无可考据赖有水经注
存其所叙当时见行之河有可徵者为备录之(禹贡/锥指)
东北流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水/经)
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
卒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
之侧故曰龙渊宫也(郦注本元和志铁丘在卫南县/东南 汉濮阳县地在今开州)
(西/南)
司马彪不志河渠东汉以后无可考据赖有水经注
存其所叙当时见行之河有可徵者为备录之(禹贡/锥指)
东北流径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水/经)
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
卷八 第 16a 页 WYG0580-0149c.png
宣房塸(郦注注濮阳故城在今开州西南二十里瓠/子水 云王景治渠筑堤防遏冲要瓠子之)
(水绝而不通/唯沟渎存焉)
又东北径卫国县南又东径鄄城县北(水经观汉东郡/有畔 县世祖)
(更名卫国今观城县地及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皆是鄄城县故城在河南十八里今在濮州东二十)
(里/)
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水/经)
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郦注范今范县东/南有 县故城)
又东北径委粟津(水/经)
(水绝而不通/唯沟渎存焉)
又东北径卫国县南又东径鄄城县北(水经观汉东郡/有畔 县世祖)
(更名卫国今观城县地及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皆是鄄城县故城在河南十八里今在濮州东二十)
(里/)
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水/经)
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郦注范今范县东/南有 县故城)
又东北径委粟津(水/经)
卷八 第 16b 页 WYG0580-0149d.png
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郦注十寰字记观城县东/南六 七里有委粟城盖)
(与泮相近东武/阳即今朝城县)
左会浮水故渎(水/经)
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
南故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
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
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
焉(郦注在顿丘县在今丰县西南二十五里繁阳县/故城 今内黄县东六十里今开州城南五里有)
(与泮相近东武/阳即今朝城县)
左会浮水故渎(水/经)
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径繁阳县故城
南故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
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
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
焉(郦注在顿丘县在今丰县西南二十五里繁阳县/故城 今内黄县东六十里今开州城南五里有)
卷八 第 17a 页 WYG0580-0150a.png
(澶渊/城)
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至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
出焉(水/经)
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
曹操为东郡所治也(郦/注)
又东北径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水/经)
东阿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
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
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至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
出焉(水/经)
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
曹操为东郡所治也(郦/注)
又东北径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水/经)
东阿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
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
卷八 第 17b 页 WYG0580-0150b.png
有阿井之名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
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
名也(郦注县汉东阿故城在今阳谷县东/北范 即今范县仓亭津在县西北)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北径碻磝城西(水/经)
述征记曰嚚磝(李云当/作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
皆为津也魏立济州治此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
山名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也(郦注济今茌平县/南有 州故城即)
(古碻磝城县西二十/里有汉茌平故城)
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
名也(郦注县汉东阿故城在今阳谷县东/北范 即今范县仓亭津在县西北)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北径碻磝城西(水/经)
述征记曰嚚磝(李云当/作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
皆为津也魏立济州治此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
山名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也(郦注济今茌平县/南有 州故城即)
(古碻磝城县西二十/里有汉茌平故城)
卷八 第 18a 页 WYG0580-0150c.png
又东北径四渎津(水/经)
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
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达江
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郦注故通典卢县东有汉/临邑 城卢县今为长清)
(县四渎津当在县/界临邑故城东北)
又东北径杨墟县东商河出焉(水经经此上下相接处不/与水 相符从锥指也)
地理志曰杨墟平原之隶县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
经次于此是不北也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
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
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达江
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郦注故通典卢县东有汉/临邑 城卢县今为长清)
(县四渎津当在县/界临邑故城东北)
又东北径杨墟县东商河出焉(水经经此上下相接处不/与水 相符从锥指也)
地理志曰杨墟平原之隶县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
经次于此是不北也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
卷八 第 18b 页 WYG0580-0150d.png
潭水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
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径张公城西又北
重源潜发世谓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
故字与读移耳(郦注堤元和志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 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
(商为名商河行大/河之南漯水之北)
河水又东径高唐县界(水/经)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
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然则漯水亦或武水也漯
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径张公城西又北
重源潜发世谓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
故字与读移耳(郦注堤元和志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 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
(商为名商河行大/河之南漯水之北)
河水又东径高唐县界(水/经)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水自城东北径东武阳县故城
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然则漯水亦或武水也漯
卷八 第 19a 页 WYG0580-0151a.png
水又北径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
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
台秀出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郤聊城之众者也
(郦注乡水经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文 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右与黄沟同注川)
(泽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黄沟又东北径/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迤)
(东注漯水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径著县)
(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
(又东北径界东邹城北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又东北径)
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
台秀出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郤聊城之众者也
(郦注乡水经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文 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右与黄沟同注川)
(泽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黄沟又东北径/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迤)
(东注漯水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径著县)
(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
(又东北径界东邹城北又东北径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又东北径)
卷八 第 19b 页 WYG0580-0151b.png
(杨墟县东商河出焉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
(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南又东径朸乡县故城/南沙沟水注之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而流)
(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北水世谓之白薄渎注)
(云东北流/注于海矣)
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水/经)
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
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郦注本城在今禹城县西四/十里 齐高唐邑齐赵以河)
(为竟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渔于河即此河也)
(故城南又东径乐陵县故城南又东径朸乡县故城/南沙沟水注之商河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而流)
(屈而东注南转径城东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北水世谓之白薄渎注)
(云东北流/注于海矣)
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水/经)
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径其西而不
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郦注本城在今禹城县西四/十里 齐高唐邑齐赵以河)
(为竟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渔于河即此河也)
卷八 第 20a 页 WYG0580-0151c.png
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水/经)
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郦注县张公城今在/平原 南六十里)
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水/经)
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
治矣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
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
唐平原也高堂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
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郦注县故城/在今 南)
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郦注县张公城今在/平原 南六十里)
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水/经)
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
治矣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
原也故经言河水径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
唐平原也高堂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
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郦注县故城/在今 南)
卷八 第 20b 页 WYG0580-0151d.png
又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径般县乐陵朸
乡厌次县南为厌次河(水经南今陵县治即安德故城/县东 有故鹿角关以津为名)
(与临邑县接界般县故城在今德平县东北乐陵故/城在今乐陵县界朸乡故城在今商河县西北厌次)
(故城在今武定州东本/富平后汉改曰厌次)
又径漯阴县故城北(水经漯此北漯阴县也漯水下注/云北 阴城伏琛谓之漯阳城当)
(在今青城县/界漯水之北)
又东北漯沃津(水经按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 说文本作湿或省作漯后又转)
(为漯/字也)
乡厌次县南为厌次河(水经南今陵县治即安德故城/县东 有故鹿角关以津为名)
(与临邑县接界般县故城在今德平县东北乐陵故/城在今乐陵县界朸乡故城在今商河县西北厌次)
(故城在今武定州东本/富平后汉改曰厌次)
又径漯阴县故城北(水经漯此北漯阴县也漯水下注/云北 阴城伏琛谓之漯阳城当)
(在今青城县/界漯水之北)
又东北漯沃津(水经按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 说文本作湿或省作漯后又转)
(为漯/字也)
卷八 第 21a 页 WYG0580-0152a.png
漯沃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
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郦注漯今蒲台县/东有 沃故城)
又东径千乘城北(水/经)
伏琛所谓千乘北城也(郦注城今高苑县北有千/乘故 未知是北城否也)
又东北径利县城北(水经改本作黎城县北今据济水/经文 正彼注云地理志齐郡有)
(利县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今博兴县东有利县故城)
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
济(水经城济水注云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 北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漯水注云漯水径)
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郦注漯今蒲台县/东有 沃故城)
又东径千乘城北(水/经)
伏琛所谓千乘北城也(郦注城今高苑县北有千/乘故 未知是北城否也)
又东北径利县城北(水经改本作黎城县北今据济水/经文 正彼注云地理志齐郡有)
(利县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今博兴县东有利县故城)
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
济(水经城济水注云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 北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漯水注云漯水径)
卷八 第 21b 页 WYG0580-0152b.png
(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乱河枝流/而入于海即此水也甲下盖亦千乘县地)
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海(水/经)
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可导非禹
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碣周移也
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勃海是以汉司
空掾王横言曰往昔天尝连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
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
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海(水/经)
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可导非禹
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碣周移也
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勃海是以汉司
空掾王横言曰往昔天尝连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
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
卷八 第 22a 页 WYG0580-0152c.png
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半
王横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證矣(郦注海河/水入 处)
(当在甲下邑之东北马常坈之北按元和志海在勃/海县东一百六十里今分属利津县即古千乘海口)
(利津金析唐蒲台勃海三县置本汉漯/沃县地盖南与千乘县共此海口也)
以今舆地言之滑县开州(并属直隶/大名府)观城濮州范县
朝城(并属山东/东昌府)阳谷(属山东/兖州府)茌平(属东/昌府)禹城平原陵
县德平乐陵商河武定青城蒲台(并属山东/济南府)高苑博
兴(并属山东/青州府)利津(属济/南府)诸州县界中皆东汉以后大
王横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證矣(郦注海河/水入 处)
(当在甲下邑之东北马常坈之北按元和志海在勃/海县东一百六十里今分属利津县即古千乘海口)
(利津金析唐蒲台勃海三县置本汉漯/沃县地盖南与千乘县共此海口也)
以今舆地言之滑县开州(并属直隶/大名府)观城濮州范县
朝城(并属山东/东昌府)阳谷(属山东/兖州府)茌平(属东/昌府)禹城平原陵
县德平乐陵商河武定青城蒲台(并属山东/济南府)高苑博
兴(并属山东/青州府)利津(属济/南府)诸州县界中皆东汉以后大
卷八 第 22b 页 WYG0580-0152d.png
河之所行也(禹贡/锥指)
行水金鉴卷八
行水金鉴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