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580-01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五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漳水(自南宫县/故城西)又北过堂阳县西(水/经)
 衡水自堰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其右
 水东北注出石门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郦/注)
 (步元和志堂阳县长芦水亦谓之堂水在县南二百/ 县因取名堂阳今为新河县其故城在南宫县西)
卷五 第 1b 页 WYG0580-0106b.png
 (北衡水即漳水又元和志长/芦水在衡水县南二百步)
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水/经)
 衡水又北径昌成县故城西又径西梁县故城东衡
 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合斯洨故渎斯洨水又东
 入衡水衡水又北为袁谭渡(郦注州扶柳县故城在/今冀 西南信都县即)
 (真定府冀州昌成县故城在冀州西北西梁县故城/在扶柳故城西北五十里桃县故城在冀州西北元)
 (和志信都县衡水亦曰长芦水即浊漳水之下流也/西北去县六十二里寰宇记长芦枯沟在州西二里)
 (漳水在州西/北六十里)
卷五 第 2a 页 WYG0580-0107a.png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水/经)
 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衡
 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西径
 乐乡县故城南又东引葭水注之(郦注束邬县故城/在今 鹿县东接)
 (深州界元和志衡漳水在鹿城县南下博故城在深/州南元和志长芦桥在下博县南架长芦水乐乡故)
 (城在深州东北引葭即长芦也自/此以下衡漳与长芦互受通称)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雽池河会(水/经)
 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
卷五 第 2b 页 WYG0580-0107b.png
 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雽池东径乐
 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
 强渊渊之侧有武强县故治衡漳又东南径武邑郡
 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
 城北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又东北左
 会雽池(即□/沱)故渎谓之合口(郦注县此阜城当在今/武邑 界今水经滹沱)
 (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三十里泰戏山历代州崞/县忻州定襄五台盂县北入真定府平山县界径灵)
 (寿县至真定府城南径晋州过保定府境束鹿县南/三十里达于深州至阜城县沙水入焉沙河在沙河)
卷五 第 3a 页 WYG0580-0107c.png
 (县治南径广平府城五十里下达鸡泽县界洺水入/之洺河原在辽州太行山至武安县柏林里伏流至)
 (洛远里复出东径广平府城北三十五里至鸡泽县/界入于沙河沙河又径钜鹿隆平二县至宁晋县汇)
 (为大陆泽过冀州境西北三十五里至武邑县北界/二十里为夹河径阜城县西北为胡卢河即衡漳之)
 (别名也入于滹沱河元和志武邑县长芦水北去县/三十二里武强故城在武强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
 (南冇武强故城二一魏置一西晋置寰宇记衡漳在/武强县南五里元和志武隧故城在武强县东三十)
 (一里武邑故城当在今武邑县界县志云漳河在县/西北二十里乐乡县废即今深州地饶阳县今真定)
 (府属县东昌废县/在今武邑县东)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别出北(水/经)
卷五 第 3b 页 WYG0580-0107d.png
 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县北者乃雽池别水分雽池
 故渎之所缠络也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又东
 北右合柏梁溠水又东北右会桑杜沟东南通清河
 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汎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
 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又东径董仲舒庙南又
 东径修市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循县西北有修
 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
 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杜渊从陂南出夹
卷五 第 4a 页 WYG0580-0108a.png
 堤东派径循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汎则北注泽盛
 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道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
 川北径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
 南又东北阳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阳决
 口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郦注即/乐成)
 (今河间府献县境陵县今山东济南府属弓高见前/修市故城在今缺 循县即今缺 观冿)
 (在武邑县东南阜城故城在今县东/二十二里乐成故城在今献县东南)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水/经)
卷五 第 4b 页 WYG0580-0108b.png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成平县故城在北又东
 右会杨津沟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
 杨津口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凊
 河谓之合口(郦注汉建成成平二故城并在今交河/县东 志成平县有滹沱河民曰徒骇)
 (河又乐成县滹沱别水首受滹沱河东至东光入滹/沱河此滹沱河即漳水古之徒骇也滹沱别河故渎)
 (即滹沱别水自乐成来者志云至东光入滹沱河盖/与成平接界处也河水篇曰大河故渎东北至东光)
 (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是也县界清河本西汉大/河之经流王莽时河徙清河由此北会漳水故郦元)
 (云清漳二渎河之旧道也合口在今青/县南二里接凔州界又东北濊水出焉)
卷五 第 5a 页 WYG0580-0108c.png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水/经)
 清漳自章武县故城西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径
 参户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又东北分为二水
 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濊口清漳乱流
 而东入于海(郦注州章武汉属勃海郡唐为鲁城县/在沧 北一百里东平舒故城在今大)
 (城县界淇水篇云清河自濊邑北又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又东径漂榆邑故城南入于海今静海县)
 (本汉章武平舒二县地县北有漂榆城清漳合流经/此入海寰宇记云御河自乾宁军东北九十里入潮)
 (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独流口入海潮河即界河也/县东北九十里有小直沽天津卫设焉本汉章武县)
卷五 第 5b 页 WYG0580-0108d.png
 (地元为静海县之海宾镇明永乐二年筑城置卫冇/本朝改卫为镇小直沽即古沽水后魏志章武县)
 (沽水水经云沽水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是也泉州今为实坻漷县地小直沽受南北诸水)
 (东径天津城北又东南合大直沽而东注于海汉志/所云河水东北至章武入海者也海即勃海元和志)
 (云在鲁城县东九十里今在静海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南接凔州折而东北接宝坻县界禹贡之逆河后)
 (世则为勃海亦谓之海也南参户汉县兼得章武地/宋为乾宁军今为青县县 冇参户故城即郦注所)
 (谓参户亭也元和志云一名木门城在长芦县西北/四十里青县新志云濊水东北流径天津镇东南十)
 (里为大直沽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故得厥/称长芦县即今县南七十里卫河西岸之长芦镇也)
 以今舆地言之漳水自钜鹿又北历南宫新河冀州
卷五 第 6a 页 WYG0580-0109a.png
 (并属直𨽻/真定府)束鹿(属保/定府)深州衡水武邑武强(并属真/定府)
 城献县交河青县静海(并属河/间府)大城宝坻(并属顺/天府)
 天津镇(属河/间府)注于勃海即古徒骇河之故道也 撰
 水经者不知漳水即徒骇而以王莽河为禹河故云
 大河故渎东北径元城县西北沙丘堰至于大陆北
 播为九河按汉元城县故城在今大名府元城县东
 沙麓之侧沙丘堰北去钜鹿尚百馀里谓播为九河
 自此始与经自大陆又北之文不合唐人疑钜鹿广
卷五 第 6b 页 WYG0580-0109b.png
 阿东去平原太远故又以深州之陆泽当禹贡之大
 陆然自陆泽以东南距鬲县可三百里禹河亦必不
 至此始分为鬲津而南入鬲县也且古之九河并东
 北出至章武高城柳县之东(高城县故城在今盐山/县南柳县故城在县东)
 合为逆河至碣石入海及周定王时河徙自东光南
 皮浮阳绝八枝而北合徒骇汉人指此为逆河是九
 河之所同故王莽改勃海郡曰迎河郡南皮县曰迎
 河亭而其实非也以意度之徒骇大势北行亦迤东
卷五 第 7a 页 WYG0580-0109c.png
 八枝太史最北宜最短向南则渐加长鬲津最南最
 长首受大河当在南宫县界也要之九河所在后人
 率多附会其名为某河者未必即古之九河不名为
 某河者又未必非古之九河(如濊水浮水无棣/冓笃马河之类)冯逡
 云九河今既灭难明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郦
 道元云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斯为实录无事深求近
 志杂乱者勿论即如孔颖达于钦准许商三河以为
 言亦未可尽信(禹贡/锥指)
卷五 第 7b 页 WYG0580-0109d.png
 黄河自巩洛以东已出险就平大伾以北地势益广
 衍大陆则又钟水之区也乘建瓴之势注沮洳之乡
 奔腾横溢必不能免禹因而疏之顺其性之所便从
 其地之所近而九河以名此在洚洞之际最为当机
 而扼要也计初时泛滥乍平九河必势均力敌既而
 横流益杀更复冬春消减九河之或盈或涸或通或
 湮亦理所必有历时既久后人但见安澜之效而忘
 其弭患之功遂置九河于度外壅遏逾远淫潦乘之
卷五 第 8a 页 WYG0580-0110a.png
 河于是起而发大难之端矣凡九河之坏也非一朝
 一夕之故则九河之兴也抑岂仅一手一足之烈哉
 故曰神禹(顾祖禹川/渎异同)
 余尝往来燕齐西道河间东履清沧熟访九河故道
 盖昔北流衡漳注之河既东徙漳自入海北流之漳
 古徒骇河欤踰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
 数重地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沧州之南
 有大连淀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淀南至
卷五 第 8b 页 WYG0580-0110b.png
 西无棣县百馀里间冇曰大河曰沙河皆濒古堤县
 北地名八会口县城南枕无棣沟兹非简洁等河欤
 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兹非
 所谓钩盘河欤滨州北有士伤河西踰德棣东至海
 兹非鬲津河欤士伤河最南比他河差狭是为鬲津
 无疑也(此本夏彝/仲之言)蔡氏集传乃曰自汉以来讲求九
 河皆无依据祖王横之言引碣石为證谓九河已沦
 于海余按禹贡文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
卷五 第 9a 页 WYG0580-0110c.png
 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陆在邢赵深三州之地尔雅
 之广河泽也去海岸已数百里又东至海中始叙九
 河则大陆与九河相离千里如是之远而绝无表志
 不合禹贡之文其不可信一也王横谓海溢出浸数
 百里而青兖营平郡邑不闻有漂没之处而独浸九
 河其不可信二也今平原迤北清沧之间虽为树艺
 城邑相望而地形河势高隐曲折往往可寻但禹初
 为九厥后或三或五迁变多寡不同必欲按名而索
卷五 第 9b 页 WYG0580-0110d.png
 故致后儒纷纷之论 苏辙疏黄河之性急则通流
 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
 河不两行真千古名言而禹却疏之为九或曰禹第
 穿成九道听河自行其一耳此妄谈岂有禹轻百姓
 力一至此者惟禹贡合注颇得其解夏氏引桓谭新
 论曰河水浊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
 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泄也可禁
 民勿复引河夫引河且不可况分为九乎然则禹之
卷五 第 10a 页 WYG0580-0111a.png
 导为九河也何居盖河不可分谓其上流耳若入海
 之处泄之愈速则河愈通利又何害哉今九河之下
 即为逆河殆谓自此而下即海潮逆入矣盖名虽为
 河其实即海也海水内吞九河外灌不惟藉水力以
 刷沙而海之潮汐亦藉河力以敌之禹之以水治水
 所为不可及也又曰要以入海之所固宜分疏之使
 速泄下流速泄则上流不壅河之利也若未及于海
 则流分力弱无以刷沙适壅之矣故曰河不两行两
卷五 第 10b 页 WYG0580-0111b.png
 行且不可况九河欤(阎若璩四/书释地续)
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
 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勃海(孔氏/传)
 康成云下尾合名为逆河言相迎受王肃云同逆一
 大河纳之于海其意与孔同(孔氏/疏)
 逆河者既分为九又合为一以一迎八而入于海即
 渤海也(苏文忠/公集)
 逆迎也河分复合以注于海迎为所所受之也河入
卷五 第 11a 页 WYG0580-0111c.png
 海处旧在平州石城县东望碣石汉武帝时河徙从
 顿丘南东流入渤海其后大风逆河故处皆渐于海
 旧道堙矣(薛季宣书古文训城石城县唐初析平州/卢龙县地置其故 在今直𨽻永平府滦)
 (州南三/十里)
 逆河世谓之渤海者也逆河之地比九河又特洼下
 故九水倾注焉虽其两旁当有涯岸其实已与海水
 相合不止望洋向若而已(程大昌/禹贡论)
 禹河自碣石入海此不言已见也逆河碣石今皆沦
卷五 第 11b 页 WYG0580-0111d.png
 于海(尚书/说)
 禹时河入海盖在碣石地理志碣石在北平骊城县
 西南计渤海北距碣石五百馀里而河入渤海盖汉
 元光三年河徙东郡所更注也而言禹时河入勃海
 何哉(困学记闻卫阎百诗云按齐都赋旁出为勃不/独今天津 之海名勃碣石之海亦名勃或曰)
 (亦别有證乎予曰莫妙于太史公天官书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班固增其文曰)
 (尾没于勃海碣/石益明显矣)
 碣石之东为沧溟经之所谓海也其西则逆河后世
卷五 第 12a 页 WYG0580-0112a.png
 谓之勃海河渠书曰同为逆河入于勃海(沟洫/志同)盖汉
 人以勃海为海而不知其为逆河遂谓逆河在南皮
 浮阳河自章武入海不至碣石矣 章武汉属勃海
 郡郡治浮阳即今之沧州故孔疏云郡北距碣石五
 百馀里(寰宇记沧州东北/至平州五百里)河入海处远在碣石之南
 禹行碣石不得入河盖远行通水之处北尽冀州之
 境然后南回入河而逆上也近世学者皆宗其说斥
 瓒道元之谬是何也碣石在卢龙县南二十三里离
卷五 第 12b 页 WYG0580-0112b.png
 海七八十里而河欲至此入海则必自今天津北行
 历宝坻界转东自丰润径滦州废石城县南又东过
 卢龙县南而南入于海取道迂远地势益高无是理
 也(宋人忧河尾入契丹界苏子由曰契丹之/水皆南注于海地形北高河无北徙之道)故据导
 河无碣石之文以为河不至碣石入海是殆未有以
 苏薛程黄之解示之者也诚知勃海即逆河而碣石
 负海当逆河之冲则纷纷诸说不攻而自破矣汉志
 云河自羌中积石山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按/水)
卷五 第 13a 页 WYG0580-0112c.png
 (经注黎阳以上河水所过冇金城天水武威安定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西河上郡河东冯翊河)
 (南河内凡十六郡黎阳以下大河故渎所过有魏郡/东郡清河平原信都勃海又六郡共二十二郡而班)
 (固云过郡十六殊不可晓今考禹河所过有魏郡广/平钜鹿信都勃海而无东郡清河平原过郡凡二十)
 (一/也)行九千四百里以经言之河乃自章武东出为逆
 河径骊城至累县碣石山入海又过郡二(右北平辽/西并上二)
 (十一为过/郡二十三)行二百馀里也自禹告成之年下逮东周
 齐桓公之世九河亡其八枝后数十岁为定王五年
 已未当鲁宣公之七年而河遂东徙凡一千六百六
卷五 第 13b 页 WYG0580-0112d.png
 十馀岁 地理志勃海郡莽曰迎河南皮县莽曰迎
 河亭沟洫志亦云同为迎河入于勃海迎河即逆河
 说者谓莽多忌讳改逆曰迎也寰宇记云迎河在清
 池县西南二十三里从南皮来清池即浮阳余初不
 解逆河何以在此地求之数月始得其故水经淇水
 注云清河自东光县西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东
 北径南皮县故城西又北径浮阳县故城西又东北
 滹沱别渎注焉漳水注云衡漳自成平县南又东左
卷五 第 14a 页 WYG0580-0113a.png
 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盖莽时
 大河南徙清河自东光县西行其故渎历南皮浮阳
 至成平与漳水合水经东汉时作故指为清河实西
 汉大河之经流也汉人以九河播自元城之沙丘堰
 东北至南皮浮阳县西仍归大河是谓同为逆河云
 尔不知禹河自成平东径二县之北未尝由东光而
 北历其西九河下尾东北出抵高城柳县章武之东
 同合为一大河以入海南北广二百馀里东西长三
卷五 第 14b 页 WYG0580-0113b.png
 三百里占地甚多非逆河纵而九河横东流至二县
 之西为逆河所截而各注之也总之大伾以东汉人
 不详禹河之所经而以北渎为禹河禹河一差则降
 水大陆九河逆河无所不差矣逆河以班志言之似
 为横绝之河而郑王以为迎受之河其义较长然终
 不能指言逆河在某地至东坡始云逆河即勃海薛
 士龙又因王横之言更定其义云逆河皆渐于海而
 后经旨乃大明与郑王之义亦甚协也 河之播而
卷五 第 15a 页 WYG0580-0113c.png
 为九也势至此不得不分非禹有意分之也其同为
 逆河也势至此不得不合非禹有意合之也所以名
 逆者郑义尽之自汉人以勃海为海而逆河无所容
 其地唐人亦不明逆河在何处徐坚初学记曰逆迎
 也言海口有朝夕潮以迎河水此义最优至宋而谬
 论迭出贻惑滋甚林氏曰王介甫谓逆河者逆设之
 河非并时分流也其意以同为逆河句释上文播为
 九河之义如此则逆河即是九河矣罗泌曰圣人于
卷五 第 15b 页 WYG0580-0113d.png
 冀衮间逆设为河以防暴至之患未至则不妨民耕
 既至则不堕民舍程珌曰禹因地之形而逆设为九
 河凡河之道则不建都邑不为聚落不耕不牧故谓
 之逆河董鼎曰格言云逆河是开渠通海以泄河之
 溢秋冬则涸春夏则泄此皆踵介甫之谬以九河为
 逆河而缘饰其辞也陈师道曰逆河者为潮水所逆
 行千馀里边海又有潮河自西山来经塘泊按潮河
 一名界河在今静海县西北受滹沱易巨马三水(巨/马)
卷五 第 16a 页 WYG0580-0114a.png
 (即涞/水)合御河东至独流口入海此河在直沽口西亦
 不得指为逆河明丘文庄浚又言当于直沽入海之
 后依禹贡逆河法截断河流横开长河一带收其流
 而分其水以逆河为横绝之河承西汉之误以上诸
 说总由不知勃海即逆河而求逆河于勃海之外遂
 愈求愈远耳 太史公天官书曰中国山川东北流
 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汉书天文志/云勃海碣石)一行言山
 河两戒以河济为北纪江淮为南纪由此观之禹河
卷五 第 16b 页 WYG0580-0114b.png
 从勃碣入海上应天文下协地理汉武帝所谓圣人
 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者也殷本纪载
 汤诰之言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
 修万民乃有居四渎之由来尚矣尔雅江河淮济为
 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刘熙释名曰渎独也各
 独出其所而入海也自王莽时河徙从千乘入海而
 北去碣石远矣然犹未离乎勃海也自金明昌中河
 徙而河半不入勃海矣元至正中又徙而河全不入
卷五 第 17a 页 WYG0580-0114c.png
 勃海矣河南之济久枯河或行其故道今又与淮浑
 涛而入海淮不得擅渎之名四渎亡其二矣世习为
 固然恬不知怪愚尝为杞人之忧万一清口不利海
 口愈塞加之以淫潦而河淮上流一时并决挟阜陵
 洪泽诸湖冲荡高堰人力仓卒不能支势必决入山
 盐高宝诸湖(明隆庆四年万历三年淮挟湖水以东/两决于高堰山阳高宝兴盐诸境悉为)
 (巨/浸)而淮南海口沙壅更甚于曩时怒不得泄则又必
 夺邗沟之路直趋瓜洲南注于江至通州入海四渎
卷五 第 17b 页 WYG0580-0114d.png
 并为一渎拂天地之经奸南北之纪可不惧与欲绝
 此患莫如复禹旧迹然河之南徙日以远矣浚滑汲
 胙之间无河新乡获嘉亦无河矣贾让李垂之策将
 安所用之或曰金乌苏克锡克请于新乡县西决河水
 使东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说不可行乎曰
 今新乡流绝欲自武陟之东浚其故道约一百三四
 十里更于新乡县西决河使东北流凿生地五十馀
 里劳费不訾民何以堪且荥阳以下每决必溃右堤
卷五 第 18a 页 WYG0580-0115a.png
 未闻有决左堤而北者疑此地北高南下新乡县西
 之故道去清河虽近未必能导之使北也然则河竟
 将若何曰封丘以东地势南高而北下河之北行其
 性也徒以有害于运故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
 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卒无宁岁故吾谓元明
 之治运得汉之下策而治河则无策何也以其随时
 补苴意在运而不在河也设会通有时而不用则河
 可以北先期戒民凡田庐冢墓当水之冲者悉迁于
卷五 第 18b 页 WYG0580-0115b.png
 他所官给其费且振业之两岸之堤增卑倍薄更于
 低处创立遥堤使暴水至得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
 诸事已毕然后纵河所之决金龙注张秋而东北由
 大清河入于勃海殊不烦人力也盖禹河本有可复
 之机一失之于元封再失之于永平三失之于熙宁
 至明昌以后事无可为居今日而规复禹河是犹坐
 谈龙肉终不得饱也河之离旧愈远则反本愈难但
 得东北流入勃海天文地理两不相悖而河无注江
卷五 第 19a 页 WYG0580-0115c.png
 之患斯亦足矣求如西汉之河不可得即如宋之北
 流亦不可得而况降水大陆之区也呜呼禹河其不
 复矣乎(禹贡/锥指)
夏书曰禹抑鸿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
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
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
及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
卷五 第 19b 页 WYG0580-0115d.png
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索隐曰/厮汉书)
(作洒史记旧本亦作洒字从水按韦昭云疏决为洒字/音疏跬反厮即分其流泄其怒是也二渠其一则漯川)
(其二王莽/时遂空也)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入于勃海(瓒曰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口之入海乃在碣石武帝) (然则/光二)
(年河徙东郡更注勃海禹时不注勃海也十史记河渠/书 浚同浚说文浚深通川也书尧典封 有二山浚)
(川是也书言浚川总言之也孟子言疏瀹决排分言之/也今之治水者但知有堤筑之能而已浚则安能陂说)
(文阪也一曰池也禹贡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言治水功/成也风俗通义曰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
(也今陂皆以溉灌夫中古之陂以溉灌也胜国之陂以/济运也后人不知此义凡遇陂湖水匮之处尽请升科)
卷五 第 20a 页 WYG0580-0116a.png
(以致水无潴蓄潦则淹没民田旱则漕船阻滞嗟乎升/科者徒知聚敛耳富国耳而不知适所以病国且困民)
(也详见略例禹无酾/渠之事亦见略例)
 酾二渠引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此说不
 然据经但言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
 陆初未尝有二渠之说况禹之治水欲使水由地中
 行自高而决之于下流者也今乃谓载之高无是理
 也据经之所载既无二渠之说则太史公何据而为
 此言太史公尝曰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于言河
卷五 第 20b 页 WYG0580-0116b.png
 流则不知取正于书而自为此说何也意者太史公
 未尝得真孔氏古文书其所传本或有异矣今当以
 孔氏本为正(尚书全解酾酾当作洒今/本汉书作 传写之讹)
 太史公班孟坚谓禹酾二渠以引其河一贝丘一漯
 川李垂导河书曰东为漯川者乃今泉源赤河北出
 贝丘者乃今王莽故渎而汉塞宣房所行二渠盖独
 漯川其一则汉决之起观城入蒲台所谓武河者也
 晁补之河议曰二渠于禹贡无见(王应麟困/学记闻)
卷五 第 21a 页 WYG0580-0116c.png
 河渠书曰厮为二渠复禹旧迹是以二渠出于禹也
 及考之禹迹河自龙门至于大陆皆为一流至秦河
 决魏都始有二流子长盖误指秦时所决之渠以为
 禹迹也(张燧千百年眼二禹贡原无分渠之说林氏/所见极是注云 渠其一出贝丘其一则漯)
 (川也然史汉皆言引河不言引漯何得遽以漯川实/之盖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太史公)
 (遂错认为禹之故迹班氏从而附会之注家既知/二渠一为漯川而又不能明正其非均失之矣)
周定王五年河徙(周谱洫见汉/耆沟 志)
 蔡传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砱砾不知在何处按沟
卷五 第 21b 页 WYG0580-0116d.png
 洫志贾让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
 也师古曰砾溪溪名即水经所云泲水东过砾溪者
 阿谁读误本汉书以今为令又加石作砱殊足使人
 喷饭即以砾溪言之水经济水东至北砾溪南东出
 过荥阳县北又东(句/)南砾溪水注之道元云水出荥
 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地理志曰荥阳
 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径虢亭北又
 东北过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
卷五 第 22a 页 WYG0580-0117a.png
 即经所谓砾溪矣砾溪口即南砾溪水入济处也古
 之决口皆在大伾之东金元时所决渐西至明天顺
 中河自武陟徙入原武而获嘉之流遂绝变斯极矣
 荥阳今为荥泽县与获嘉相对周时河徙宁遽在此
 邪唯汉平帝世河浸汴济谓徙从砾溪口则可然亦
 无砱砾之名也此说当必有所本顷阅王伯厚河渠
 考引程氏曰周时河徙砱砾至汉又改向顿丘东南
 流程氏疑即大昌及检禹贡论其第十一篇有云周
卷五 第 22b 页 WYG0580-0117b.png
 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汉元光三年河水徙从顿丘东
 南流入勃海却无砱砾字又图说莨荡渠口辨引如
 淳注亦作今砾溪口不作砱砾则二字明系杜撰绝
 无根据诞妄乖谬莫甚于此而学者宗之以王伯厚
 之淹博亦不能正其失而且累及于程氏地理之学
 谈何容易(禹贡/锥指)
周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厎柱(大事/记)
 春秋时河患见史传始于此(困学/记闻)
卷五 第 23a 页 WYG0580-0117c.png
 
 
 
 
 
 
 
 
卷五 第 23b 页 WYG0580-0117d.png
 
 
 
 
 
 
 
 行水金鉴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