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580-009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四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禹贡如释/文降 字)
 降水汉书地理志水经皆从洚汉孔氏但以为水名
 不著所在唐孔氏以为在信都郑氏谓洚读为降而
 郦道元曰案地理志降水发源屯流下乱章津是乃
卷四 第 1b 页 WYG0580-0092b.png
 与章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
 而东入于海寻其川殊无他渎而衡漳旧道遂与屯
 相乱乃书有过绛之说河过绛当应此矣下至大陆
 不异经说自宁迄于钜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
 缠络厥势眇矣郦氏此言较诸说差为可信今姑从
 之(尚书全解德汉钜鹿县唐为平乡钜鹿二县属邢/州今属顺 府钜鹿故城即今平乡县治也后山)
 (丛谈云某官杜子民言大陆今黎阳是也自此而/西北降水疑即安阳河是也大陆邢州钜鹿泊也)
 按宋张洎云降水即浊漳也字或作绛地理志上党
卷四 第 2a 页 WYG0580-0092c.png
 屯留县下云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郦道元引
 此文作入漳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与漳俱得
 通称也水经所叙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之故道河
 自斥漳又东北径平恩曲周以至钜鹿其西畔为大
 陆正义云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县案汉书以襄国为
 信都在大陆之西或降水发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
 都故得先过降水乃至大陆郑以降读为下江反声
 转为共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
卷四 第 2b 页 WYG0580-0092d.png
 此近降水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谓之共此郑
 胸臆不可从也渭按襄国今为邢台县界(属顺/德府)绝无
 降源孔说非是郦注浊漳引郑氏尚书注言降水字
 不当作绛是也而读降为郕降于齐师之降以淇水
 为降水共城为降城则谬又曰今河所从去大陆远
 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郦以为近是今考地理
 志馆陶县下云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
 海今馆陶临清清平高唐(并属山东/东昌府)景州南皮沧州
卷四 第 3a 页 WYG0580-0093a.png
 盐山(并属直𨽻/河间府)界中并有古屯氏河则屯河行清河
 之东大河故渎之西其为禹河故道理或有之然邺
 县故大河在东北入海地志有明文禹河既自宿胥
 口北行至邺岂复东行至馆陶而与屯氏相接哉其
 非禹迹亦明矣 冀州有三大陆一在钜鹿郡北班
 固系诸禹贡又名钜鹿泽吕氏春秋云赵有钜鹿又
 名广河泽尔雅晋有大鹿孙炎云今钜鹿县广河泽
 是也此真禹贡之大陆也一在河内修武县古宁邑
卷四 第 3b 页 WYG0580-0093b.png
 秦置修武县其故城在今获嘉县西北左传定公元
 年魏献子田于大陆还卒于宁杜预云大陆疑即吴
 泽陂近宁是也一在太原邬县今为介休县地班固
 云九泽在县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郦道元云吕氏
 春秋谓之大陆是也斯二者皆非禹贡之大陆也今
 按吕览九薮既云晋之大陆又云赵之钜鹿如谓大
 鹿即钜鹿则一泽不应两见故道元以邬泽当之盖
 晋为唐叔始封大陆宜在其境内而钜鹿当战国时
卷四 第 4a 页 WYG0580-0093c.png
 实为赵地故分为二泽也要之广平曰陆是处有之
 其大者则谓之大陆犹之高平曰原亦是处有之其
 大者则谓之太原耳然晋之大陵在汉大陵县界陆
 恐是陵字之误 蔡传引程氏曰大陆云者四无山
 阜旷然平地杜佑李吉甫以为邢赵深三州之地者
 得之今按汉志钜鹿县禹贡大陆泽在北一而已而
 唐人所言不一通典有二赵州昭庆县隋为大陆县
 有大陆泽(昭庆本汉广阿县隋曰大陆唐曰昭庆宋/更名隆平今在真定府赵州东南一百里)
卷四 第 4b 页 WYG0580-0093d.png
 (县志云大陆泽在县/东北三十里杜家庄)深州陆泽县有禹贡大陆泽(陆/泽)
 (本汉下博县其故城在今深州南唐先天二年分下/博及饶阳鹿城地置陆泽县为深州治今在真定府)
 (东二/百里)是也元和志有四邢州钜鹿县大陆泽一名钜
 鹿泽在县西北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
 鱼蟹之类充牣其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
 资之(钜鹿本汉南䜌县亦兼得钜鹿县地在今顺德/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汉路温舒钜鹿东里人取)
 (泽中蒲截以牒编/用写书即此泽也)赵州昭庆县广阿泽在县东二十
 五里即大陆别名深州鹿城县大陆泽在县南十里
卷四 第 5a 页 WYG0580-0094a.png
 (鹿城本汉鄡县今为束鹿县在/保定府祁州南一百三十五里)又陆泽县南三里即
 大陆之泽是也故程泰之谓以邢赵深三州之地为
 大陆自杜李始窃谓唐钜鹿县东境亦汉钜鹿县地
 泽在西北接昭庆界盖一泽跨二县之境即班固所
 云在钜鹿县北孙炎所云今钜鹿县广河泽者也而
 志家唯以平乡为古钜鹿求此泽而不得遂言今尽
 为丘陇岂知元和志独详于钜鹿原不在平乡界邪
 宋河渠志云大观元年河决陷钜鹿县迁县于高地
卷四 第 5b 页 WYG0580-0094b.png
 又以隆平下湿亦迁之则二县地势最卑泽在其间
 明矣(通典昭庆陆泽县有泽而钜鹿/鹿城无之可见四泽实止二泽)唐人亦似知漳
 水即禹河故以南宫所出之洚渎为北过降水以深
 州之大陆泽为至于大陆意谓如此则大陆在过降
 之后与经适合故不主钜鹿而取陆泽然枯洚乃汉
 时漳水之徙流实非禹迹即以为禹迹此亦是河别
 为降不可谓之过也大陆在邢赵二州界而深不与
 焉傅同叔云凡广河泽以东其地平广绵延千里皆
卷四 第 6a 页 WYG0580-0094c.png
 谓之大陆是瀛沧亦大陆矣河自大陆又北始播为
 九河诚如傅言则许商所谓九河自鬲以北至徒骇
 间相去二百馀里者将何所容其地邪 程氏禹贡
 论曰古洚渎自唐贝州经城北入南宫贯穿信都大
 抵北向而入故河于信都之北为合北过降水之文
 又曰大陆地志谓在钜鹿县其地远在枯洚上流不
 与经应当以深之陆泽为大陆则古河之行贝冀者
 可用枯洚以应北过降水之文其径深而入沧者可
卷四 第 6b 页 WYG0580-0094d.png
 以谓之至于大陆也今按程氏所称故河即禹河也
 据水经浊漳注云绛渎北径信都城东东连广川县
 之张甲故渎河水注云张甲故渎东北至修县东会
 清河淇水注云清河自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又东北右会大河故
 渎然则信都之北为绛渎所入者乃张甲河非漳水
 也安得谓入故河乎绛渎合张甲又东北至修县合
 清河又东北至东光合大河故渎(即王/莽河)又东北至阜
卷四 第 7a 页 WYG0580-0095a.png
 城合漳水漳水即禹河故道汉志所云东北至阜城
 入大河者也绛渎至此始入故河非信都界深州在
 阜城西北纵移大陆于此亦枯洚之上流河之所行
 仍先大陆而后降水不与经相应况大陆在钜鹿班
 固孙炎俱有明文其可以意为迁就邪(禹贡/锥指)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水/经)
 出鹿谷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
 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
卷四 第 7b 页 WYG0580-0095b.png
 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郦注县元和志发鸠/山在 西南六十五)
 (里长子县今属山西潞安府/郦注散盖水今县志作伞盖)
东过其县南(水/经)
 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
 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
 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
 流至长子县故城南北入漳水(郦注县故城/在今 西)
屈从县东北流注(水经县注上下疑有阙当云/屈从 东北流陶水注之)
卷四 第 8a 页 WYG0580-0095c.png
 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
 注于漳水(郦/注)
又东过壶关县北(水/经)
 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
 注之绛水西出榖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绛水西出
 榖远县为滥水东径屯留县故城南东北流入于漳
 故桑钦云绛水径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陈水
 注之水出西发鸠山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又东流
卷四 第 8b 页 WYG0580-0095d.png
 注于漳漳水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有壶
 口关故曰壶关矣漳水历鹿台山与鞮水合又东北
 径襄垣县故城南(郦注谷壶关屯留并属今潞安府/发鸠 一名盘秀岭又名方山鹿)
 (渎山盘石山后魏地形志蓝水出寄氏县盘秀岭南/山流入浊漳元和志绛水出屯留县西南方山去县)
 (八十四里寰宇记引冀州图谓之鹿渎山屯留新志/盘秀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盘石山按汉志上党)
 (有榖远县在今屯留县界寄氏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蓝水即滥水绛水之上源也或分蓝绛为二水谓)
 (蓝出其阳绛出其阴非是地形志屯留县绛水自寄/氏界来入浊漳因名交漳壶口关今在黎城县东北)
 (太行山元和志鹿台山在襄垣县南二十里浊漳/水在县南二十一里襄垣县故城在今壶关县北)
卷四 第 9a 页 WYG0580-0096a.png
又东北过潞县北(水/经)
 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故世人亦谓浊
 漳为潞水矣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涅水又东南流
 注于漳水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
 林虑县之仓石溪又北合白水溪溪水出壶关县东
 白朩川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
 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
 径葛公亭北而东去矣(郦注县今潞安府潞城县西/有潞 故城望夫山在今黎)
卷四 第 9b 页 WYG0580-0096b.png
 (城县东北元和志清漳水在黎城县东北五十里浊/漳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林虑县今河南彰德府林)
 (县是也仓石水在林县西北四/十里磻阳城在林县北八十里)
又东过武安县(水/经)
 漳水径于县东清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世谓之
 交漳口也(郦注里元和志清漳水亦名涉河在陟县/南一 今河南彰德府武安县有武安故)
 (城今涉县亦属彰/德西北有故城焉)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水/经)
 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在邺西四十里又东
卷四 第 10a 页 WYG0580-0096c.png
 径武城南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
 邺令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
 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又北径祭陌西
 又东径梁期城南又径平阳城北(郦注临故邺城在今彰/德府 漳县西可四十)
 (里西接林县界有太行林虑倚阳天平诸山漳水之所经/也三户津在故邺城西四十里祭陌即西门豹沉巫处田)
 (融以为紫陌在故邺城西北五里梁期城在故邺城北/五十里括地志云临漳县西二十五里有平阳故城)
又东过列人县南(水/经)
 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又东北径
卷四 第 10b 页 WYG0580-0096d.png
 列人县故城南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
 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径肥乡县故城
 北渠道交径互相缠縻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
 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郦注/ 列)
 (人县故城在今直𨽻广平府肥乡县北元和志成安/县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斥丘故城在县东南)
 (三十里斥丘裴县并在东昌府丘县肥乡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魏分邯郸县地置)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水/经)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
卷四 第 11a 页 WYG0580-0097a.png
 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
 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
 漳者也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郦注县今广平府/曲周 东有斥漳)
 (故城元和志漳水在曲周县西二十九里平恩故城/在今山东东昌府丘县西旧在曲周县东南五十里)
 (金省入曲周丘县志云漳/水今唯经曲周不入县界)
 以今舆地言之屯留壶关襄垣潞城黎城(并属山西/潞安府)
 林县陟县临漳(并属河南/彰德府)成安肥乡曲周(并属直𨽻/广平府)
 界中皆禹贡降水之所经也 汉志杂采古记故漳
卷四 第 11b 页 WYG0580-0097b.png
 绛二水并存实一川也漳绛本入河及河徙后漳绛
 循河故道而下故道元云水流閒关所在著目信都
 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也然汉志信都之绛水则又
 有别志云故漳河在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盖
 县北故漳即禹河故道而绛水出其南则漳水之徙
 流道元所谓绛渎者也浊漳注漳水自南宫县故城
 西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
 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左径安
卷四 第 12a 页 WYG0580-0097c.png
 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又东北径辟阳亭又北径
 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
 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
 都东入于海也盖汉时信都之漳水徙其县南故地
 志以此为绛水而目县北之渎曰故漳河其后漳又
 复北道故水经叙漳水仍自信都县西东北过下博
 县而郦道元云绛渎今无水唐人遂谓之枯洚通典
 云清河郡经城县界有枯洚渠北入信都郡界是也
卷四 第 12b 页 WYG0580-0097d.png
 此渠乃漳水一时之徙流汉志以为禹贡之绛水大
 谬而杜佑据以分冀兖之界自后说经者动称枯洚
 以證导河之所过皆班固禹贡二字误之也(禹贡锥/指 南)
 (宫县故城在今真定府南宫县西北元和志绛水故/渎在南宫县东南六里河水注云张甲河左渎北径)
 (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又注绛渎即此水也/缭城在今南宫县东南安城乡在今真定府冀州东)
 (南辟阳亭在今冀州东南二十五里信都城即今冀/州治广川故城在今真定府枣强县东三十里河水)
 (注云张甲河右渎自广川县东北径其故城西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入漳修与蓨同音条淇水注云)
 (清河东径修县南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又/东北径东光会大河故渎又东北径南皮浮阳滹沱)
卷四 第 13a 页 WYG0580-0098a.png
 (别渎注焉浊漳注云漳水会滹沱别渎又东北入清/河又东北径章武平舒入海此即信都绛水入海之)
 (道/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水/经)
 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应劭曰平恩县北
 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径曲周县故城东又北
 径巨桥邸阁西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服虔曰巨
 桥仓名钜鹿水之大桥也衡水又北径钜鹿县故城
 东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有薄落津衡漳又径沙丘
卷四 第 13b 页 WYG0580-0098b.png
 台东纣所成也在钜鹿故城东北七十里又径铜马
 祠东汉光武庙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
 明以建和三年为钜鹿太守漳津汎滥土不稼穑导
 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
 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曰漳
 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谒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
 碑顷因震裂馀半不可复识矣又经南宫县故城西
 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无
卷四 第 14a 页 WYG0580-0098c.png
 水(郦注城南曲县故城在今东昌府丘县西北曲周/县故 在今县东北漳水故渎在县东志云漳水)
 (旧自县东北入威县其后自魏县东出经流遂为枯/渎钜鹿顺德府治其故城即今平乡县魏收志云平)
 (乡县治钜鹿城是也史记项羽救钜鹿军漳南括地/志云今俗名柳河在平乡县南元和志云浊漳水在)
 (县西南十里明成化十八年漳河东决入顺德府广/宗县界是为新漳而旧漳遂涸经县故城在今广宗)
 (县东二十里本后汉经县地后魏析置二县此为西/经漳水自平乡流入县界即古薄落津战国策赵武)
 (灵王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后汉初平四年袁绍/击公孙瓒于薄落津郡国志云经县西有漳水津名)
 (薄落津也通典平乡县有沙丘台今在广宗县界广/宗唐平乡地太平寰宇记铜马祠在钜鹿县北七里)
 (漳水旧在县东唐钜鹿县故城在县南宋北流决入/漳水大观元年邢州言河决陷钜鹿县诏迁县于高)
卷四 第 14b 页 WYG0580-0098d.png
 (地即今治其后河复南/出漳亦随之故道多塞)
 禹河自汲县东北流入黎阳县界至大伾山西南折
 而北为宿胥口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虚
 在朝歌界(今浚县西南有古/朝歌城本殷虚)顿丘在黎阳界(今浚县/西有顿)
 (丘故城/本卫邑)时河己徙而东宿胥口塞故秦欲决之以灌
 二邑水经河水注云自淇口东至遮害亭(亭在浚县/西南五十)
 (里/)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也淇水注云淇水东流
 径枋城南(在今浚县西南/即淇门渡也)古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
卷四 第 15a 页 WYG0580-0099a.png
 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句/)北会淇水处立石堰遏
 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
 故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淇
 水又东北径雍榆城南(在浚县/西南)又东北径同山东(在/浚)
 (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北径其城东东北径帝喾冢西(元和志/帝喾陵)
 (在澶州顿丘/县北三十里)又北径白祠山东历广阳里径颛顼冢
 西(元和志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北径顿丘县故城西(在浚/县西)
 又东北径枉人山东牵城西(汤阴县志云枉人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与浚)
卷四 第 15b 页 WYG0580-0099b.png
 (县接/界)又东北径石柱冈(枉人山北连跨巨/冈石柱之类也)又东过内
 黄县南为白沟也(即汉志/清河)今按宋李垂上导河形势
 书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出大伾上阳三山之间复
 西河故渎即道元所谓宿胥故渎也浚县旧志故渎
 在县西十里亦曰西河盖禹迹汉时则流经县东又
 县北四十里有大齐村相传亦黄河故道也然淇水
 自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而向北之河道不可得闻
 据本注云内黄县故城右对黄泽即贾让所见内黄
卷四 第 16a 页 WYG0580-0099c.png
 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者也内黄故城在今
 县西北泽大方数十里当接安阳县界疑此地亦禹
 河之所经河徙乃钟为黄泽耳昔殷王河亶甲居相
 其子祖乙圮焉而又迁(书序仲丁迁于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圯于耿传云相地名)
 (在河北祖乙亶甲子圯于/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圯)通典相州治安阳县殷王
 河亶甲居相即其地元和志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
 里有故殷城河亶甲居相筑此则禹河出内黄安阳
 之间明矣自此而北则为邺东之故大河洹水注云
卷四 第 16b 页 WYG0580-0099d.png
 洹水出山径邺县南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
 自奄迁于此遂曰殷也据书序盘庚所迁之殷在河
 南与竹书异孔颖达云盘庚后王或有从河南亳地
 迁于洹水之南者非盘庚也今按楚语白公子张曰
 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
 韦昭云从河内徙都亳也此必盘庚后王有自亳迁
 于奄者又有自奄迁于邺南之殷者故武丁即位时
 殷都仍在河北寻复徂亳盖亦圮而迁焉(殷本纪曰/武乙复去)
卷四 第 17a 页 WYG0580-0100a.png
 (亳徙河北此即纣都朝歌也武丁自邺南复迁于亳/至武乙则又自亳迁于朝歌淇水注引晋书地道记)
 (谓武丁迁居沬邑盖/误以武乙为武丁耳)禹河行临漳之东又明矣自此
 东北历成安至肥乡而合漳是为北过降水也漳绛
 至此并为河矣及河南徙漳绛循河故道而下故东
 川复有漳绛之目水经注漳水自斥漳县南至铜马
 祠东皆汉钜鹿县境也昔殷王祖乙迁于邢杜佑云
 即邢州今为顺德府盖亦濒河之地故其后盘庚又
 圯而迁于亳殷(书序祖乙圯于耿作祖乙传云圯于/相迁于耿殷本纪云祖乙迁于邢其)
卷四 第 17b 页 WYG0580-0100b.png
 (说不同按耿在汉河东皮氏县今为河津县地传直/以圮为迁未安从史记较长抑或序圯于耿下脱迁)
 (于邢三字皇极经世云祖乙践位圮于耿徙居邢此/说是也仲丁河亶甲盘庚皆为迁事作书祖乙但圯)
 (而不迁何用作书其/为迁邢而作无疑矣)禹河行钜鹿之东又明矣 以
 今舆地言之河自浚县西南折而北历内黄(并属直/𨽻大名)
 (府/)汤阴安阳临漳(并属河南/彰德府)魏县(属直𨽻/大名府)成安肥乡
 曲周(并属广/平府)平乡广宗至钜鹿县(并属顺/德府)大陆泽在
 焉此即禹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之故道也(禹贡/锥指)
又北播为九河(禹/贡)
卷四 第 18a 页 WYG0580-0100c.png
 北分为九河以杀其溢(孔氏/传)
 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
 钩盘鬲津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书
 曰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
 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
 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
 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
 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其馀不复知
卷四 第 18b 页 WYG0580-0100d.png
 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其馀
 六者马颊太史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
 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有故道今
 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孔氏疏/成平故)
 (城在今直𨽻河间府交河县东东光故城在今东光/县东鬲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府德州北弓高故城)
 (在河间府阜/城县西南)
 禹贡九河故道汉世近古止得其三唐人遂得其六
 欧阳忞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载以旧名或一地
卷四 第 19a 页 WYG0580-0101a.png
 互为两说皆似是而非无所依据(王应麟困/学纪闻)
 许商云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今德
 平乐陵齐河济阳庆云海丰界中有土河志以为徒
 骇妄也漳水不经此安得有徒骇且徒骇最北岂反
 出鬲津之南哉今东光宁津南皮沧州庆云海丰界
 中并有胡苏河元和志云胡苏河在饶安县西五十
 里寰宇记云一名赤河自临津流径饶安无棣入海
 汉志东光县有胡苏亭水经注云清河东至东光县
卷四 第 19b 页 WYG0580-0101b.png
 西南径胡苏亭是也今宁津县本东光县地其西有
 胡苏亭盖即在东光者齐乘以沧州南之大连淀为
 胡苏河得之(隋书平原东有豆子䴚通鉴云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盖在汉平原勃海)
 (河间三郡之交顾炎武肇域记/云即今沧州南之大连淀也)鬲津最南最长较诸
 河差有考据今德州北有鬲津枯河(汉志鬲县平当/以为鬲津通典)
 (鬲县故城在安德县西北元和志鬲津枯河在德/州安德南七十里按唐德州治安德今为陵县)
 径陵县北(北接吴桥县界元和志鬲津枯河南去将/陵县二十里金志安德县有鬲津河按唐)
 (将陵县南至德州治五十里其故城当在今陵县北/五十里吴桥志云古鬲津河在县南里许亦名吴川)
卷四 第 20a 页 WYG0580-0101c.png
 又东径德平县北(去县十五里北接宁津县界/德平本平昌五代唐改名)又东
 径乐陵县北(北接南皮县界寰宇记乐陵县有鬲津/枯河在县西三里金志乐陵县有鬲津)
 (河南皮新志云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又东径庆云县南(金志无棣县有/鬲津河其故城)
 (在今县东元分无棣于此置西无棣县明永乐/初改今名县东南二里有卧龙冈在鬲津河中)又东
 北径盐山县东南(新志云鬲津河自/庆云北入县界)又东北径海丰
 县西北(此元东无棣县也/明永乐初改今名)又东北入海(渤海在县东/北一百五十)
 (里东南接沾/化北接盐山)齐乘以滨州北士伤河为鬲津云即汉
 时所辅求代刘雄处今按辅代雄处为厌次津在今
卷四 第 20b 页 WYG0580-0101d.png
 武定州南东汉大河之经流士伤河在滨州北盖即
 唐景福后黄河所徙之道自渤海县西北六十里东
 北流径无棣县东南六十里又东北径马谷小山南
 而东注于海者(见寰/宇记)非辅代雄处也齐乘指此以为
 鬲津未审是否据许商言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
 二百馀里则当在此地海丰新志云经县西北五十
 里又东北入海则徒骇鬲津南北相距太狭殆非也
 太史马颊覆釜三河据尔雅次序以许商言證之当
卷四 第 21a 页 WYG0580-0102a.png
 在成平之南东光之北通典云马颊覆釜在平原郡
 界又云安德县有覆釜河按平原郡即德州治安德
 所领有蓨县寰宇记云马颊河径蓨县界是也而又
 云笃马河即古马颊河人皆斥其谬然唐自有马颊
 河出澶州新丰县界东北流至平昌县合笃马河二
 水合流并得通称以笃马为马颊不可谓谬谬在一
 古字指为九河之第三耳元和志马颊河在安德县
 南五十里又在平昌县南十里久视二年开决亦名
卷四 第 21b 页 WYG0580-0102b.png
 新河近志平原商河阳信界中并有马颊河皆唐之
 马颊也在鬲津之南与九河无涉太史河自昔无考
 而明一统志云在南皮县北北臆说沧州志又云覆
 釜河在庆云县南二十里即钩盘北派亦不足信齐
 乘以为太史等河在漳南清沧二州之间庶几得之
 (元清州治会川即今青县/沧州治清池即今沧州)简絜钩盘三河据尔雅次
 序以许商言證之当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史记正
 义云简在贝州历亭县界舆地广记云简絜在临津
卷四 第 22a 页 WYG0580-0102c.png
 金志云南皮县有洁河按唐历亭县今东昌府恩县
 是也简河在此则出鬲津之南矣大谬庆云新志以
 县南笃马河为简河亦非临津今宁津北与南皮接
 界谓简洁在此理或有之齐乘曰沧州大连淀南至
 西无棣县百馀里间有大河沙河盖即简洁也汉志
 平原有般县韦昭曰音逋垣反师古曰尔雅说九河
 云钩般郭璞以为水曲如钩流般桓也今土俗用韦
 音按般县故城在今德平县东北县南二十里有盘
卷四 第 22b 页 WYG0580-0102d.png
 河后汉初平二年公孙瓒破黄巾于槃河又瓒与袁
 绍相攻瓒引军屯槃河即此后魏志般县有故般河
 水经注云笃马河自西平昌县故渠川派东入般县
 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通典古钩盘河在乐陵
 县东南元和志阳信县北四十里有钩盘河寰宇记
 乐陵县东南五十里有钩盘河金志将陵县有钩盘
 河近志陵县德平乐陵商河武定海丰阳信沾化界
 中并有钩盘八枝自鬲津而外此河亦有可据齐乘
卷四 第 23a 页 WYG0580-0103a.png
 曰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疑即钩盘河按此河
 自乐陵分为南北二派海丰旧志云南派在县南名
 钩盘河东经沾化县北又东至久山镇入海新志云
 北派在县西北三十里自庆云流入又东北经马谷
 山前抵土河口入海今县北盘河村尚以此为名盖北
 派即齐乘所谓陷河也或曰陷河即笃马河之别名
 许商云在九河南齐乘指此以为古钩盘恐非然商
 亦就上流言之耳鬲津出鬲县笃马出平原鬲在平
卷四 第 23b 页 WYG0580-0103b.png
 原之西北故曰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若
 其下流入海处则商固未之悉也笃马首受大河大
 河溃溢纵其所之遇水即合安知笃马下流非即钩
 盘之故道乎(禹贡/锥指)
 蔡传引尔雅九河六曰简洁尔雅本作絜与简各为
 一河河以一字名者李巡曰简大也絜苦也河水多
 山石治之苦絜唐孔氏宋邢氏疏并同即朱子孟子
 集注亦曰曰简曰絜然亦讹为洁矣至郑康成言齐
卷四 第 24a 页 WYG0580-0103c.png
 桓公塞河盖据尚书中候春秋宝乾图之文云尔蔡
 传駮之谓曲防齐所禁塞河宜非桓公所为亦是寻
 好话头其实葵丘五命特以约束诸侯躬自犯者多
 矣奚有于河唯于钦齐乘曰河至大陆趋海势大土
 平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凿之而为九也禹后
 历商周至齐桓时千五百馀年支流渐绝经流独行
 其势必然非桓公塞八流以自广也论最确予因思
 齐桓公卒于襄王九年戊寅至定王五年已未甫四
卷四 第 24b 页 WYG0580-0103d.png
 十二年而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水经注周定王五
 年河徙故渎盖下流既壅水行不快上流乃决理所
 宜然河之患始此矣善乎朱子有言禹治水只是从
 低处下手下面之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平得之矣
 (阎若璩释/地馀论)
 
 
 行水金鉴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