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行水金鉴 目录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a 页 WYG0580-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行水金鉴目录     地理𩔖四(河渠之属/)
 河水图(并说附古今黄河通塞图/)
 淮水图(并说附高家堰图/)
 汉江二水图(并说附西汉水图洞庭鄱阳二湖图/)
 济水图(并说附五水济运图/)
 运河图(并说附太湖图清江浦图卫河图禹王台图/)
  卷数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b 页 WYG0580-0001b.png
 河水   第一卷至第六十卷
 淮水   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卷
 汉水江水 第七十一卷至第八十卷
 济水   第八十一卷至第八十五卷
 运河水  第八十六卷至第一百五十五卷
 两河总说 第一百五十六卷至第一百六十三卷
 官司   第一百六十四卷至第一百六十九卷
 夫役   第一百七十卷至第一百七十三卷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a 页 WYG0580-0002a.png
 河道钱粮 堤河汇考
      第一百七十四卷
 闸坝涵洞汇考漕规 漕运
      第一百七十五卷
    臣等谨案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
   国朝傅泽洪撰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官至
    江苏按察使是书成于雍正乙巳乃其为淮
    扬道时所作全祖望鲒埼亭藁有郑元庆墓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b 页 WYG0580-0002b.png
    志以为出元庆之手疑其客游泽洪之幕或
    预编摹然别无显證未之详也叙水道者禹
    贡以下司马迁作河渠书班固作沟洫志皆
    全史之一篇其自为一书者则创始于水经
    然标举源流疏證支派而已未及于疏浚堤
    防之事也单锷沙克什王喜所撰始详言治
    水之法有明以后著作渐繁亦大抵偏举一
    隅专言一水其综括古今胪陈利病统四渎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a 页 WYG0580-0002c.png
     分合运道沿革之故汇辑以成一编者则莫
     若是书之最详首列诸图次河水六十卷次淮
     水汉水江水二十卷次济水五卷次运河水七十
     卷次两河总说八卷次官司夫役漕运漕规
     凡十二卷其例皆摘录诸书原文而以时代
     𩔖次俾各条互相證明首尾贯串其有原文
     所未备者亦间以已意考核附注其下上下
     数千年间地形之变迁人事之得失丝牵绳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b 页 WYG0580-0002d.png
    贯始未犁然至我
   国家敷土翕河百川受职仰蒙
 圣祖仁皇帝翠华亲莅指授机宜
 睿算周详永昭顺轨实足垂法于万年泽洪于康熙
    六十一年以前所奉
 谕旨皆恭录于编以昭
 谟训尤为疏瀹之指南谈水道者观此一编宏纲巨
    目亦足以见其大凡矣乾隆四十五年五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a 页 WYG0580-0003a.png
    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 陆 费 墀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a 页 WYG0580-0003c.png
行水金鉴原序
四渎古运河也沿江达淮乱河浮济禹贡具载之矣而
今之运河则自元明始然元创之而不用明用之以转
运荆扬徐兖豫诸州数十百万之粮贡于京师迄于今
三百馀年守之如故不犹之乎古之江淮河济哉然是
运河也亦未始不以四渎之通塞为利害盖江出岷山
淮出桐柏河出昆崙墟济出王屋若不辨析其源流而
治之得其法安能荡涤垢浊通百川赴卑注海帖然无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b 页 WYG0580-0003d.png
事哉然则四渎治运河亦治相因之势也夫治之亦甚
难矣黄水湍悍为中州病淮水停蓄为高堰危黄强淮
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匮竭济汶诸水俱不足以
济运而运河浅阻治之诚难惟江汉朝宗犹存禹迹矣
夫禹之治水疏瀹决排以去民之患而今也无日不以
垒堤为事亦无日不以堤决为虞迨一旦有事耗官家
百万金钱若填巨海而治之仍不得其法今日决于此
明日复决于彼且今年决明年又决劳民伤财无已时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a 页 WYG0580-0004a.png
何哉堤日高河身日因之以俱高疏瀹决排之不讲也
仆本固陋谬为水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者二
十馀年但因人成事无所建立深自愧悔用是积数年
心力目眵手披渔经猎史远稽胜国之实录近述
世祖
圣祖两朝之
训旨参以众说附之管窥纂缉成书凡四渎运河兴废
之由及疏筑塞防一切事宜之得失缓急犁然悉备匪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b 页 WYG0580-0004b.png
曰学前人之故步即能万无一失也夫运道有迹之可
寻而通变则本乎时势黄淮当因地制宜而修防则不
离夫古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吾愿司水政者三复斯
编雍正三年冬十月朔闾山傅泽洪题于淮扬官署之
铸错草堂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a 页 WYG0580-0004c.png
行水金鉴略例
江淮河济为四渎(见风/俗通)渎者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见释/名)自汉王莽末济水入河元时河水入淮则三渎并
为一渎以入海矣而江则依然如故也爰自禹贡以及
史书遐稽近考四渎分合之故瞭如指掌
江入海在扬州淮在徐州河在兖州济在青州今江淮
之入海也尚与禹贡同而黄河既乱济又夺淮并在徐
州入海矣汉水以入江而入海故不得以渎名而河济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b 页 WYG0580-0004d.png
犹称为渎若与字义不合
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见前/汉书)河曰河
宗四渎之所宗也(见穆天/子传)故先纪河河夺淮同入于海
河强而淮弱故淮次之济入河与河相乱不若淮之显
然流见也故济在江后江固为江汉亦为江也江汉体
势均敌二水合流所以如此其大不以汉附江而泯其
入海之实故于汉于江并言入海而同为渎也(见尚书/纂言)
江为南条水之宗河为北条水之宗语云日月经天江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a 页 WYG0580-0005a.png
河行地其殆并行而不相悖者乎故不得以次言之若
今之运河后之人矫揉造作而为之非若四渎之发源
注海也故以此终焉
漕运自古有之禹贡于各州下皆有达河之路达于河
即达于京师也汉漕仰于山东唐漕仰于江淮皆有运
道宋都汴梁转运便易元都北平始终海运至元中开
会通河岁运不过数十万石迨明永乐后东南漕运至
京至于今不废是录所述运河昉于禹贡迄于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b 页 WYG0580-0005b.png
皇朝其于古也不嫌其略于今也务得其详
黄运两河自康熙二十三年以前敝败已极是年冬
圣祖南巡亲临河工指授方略首疏海口以导黄注海
次辟清口闭六坝筑高堰以障淮敌黄改新旧中河浚
淮扬里河开人字芒稻泾涧等河 国计民生均得利
赖诸凡河湖堤岸闸坝应修应筑
睿虑周详尽善尽美两河底绩永庆安澜诚足上迈神
禹下垂万祀者矣谨自随山刋木之年迄于康熙六十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a 页 WYG0580-0005c.png
年四月十七日
上谕而止始之以禹贡终之以
圣训上下千古并传不朽矣
禹贡一篇盖言禹之治水其本末先后之序无不详备
故古今言治水者必以神禹为宗导水九条皆治迹也
兹不录其始终四水而独录江淮河济者以济运故耳
水经所载之水必表著其出某郡过某县径某山某水
注之某水出焉会某水过某方与某水合入于某处有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b 页 WYG0580-0005d.png
源有委脉络井然间有疏阔郦道元又从而补注之班
氏地理志所不及也故昔人谓此书为禹贡之忠臣班
志之畏友洵不诬矣兹以水经亚于禹贡郦注附焉自
周秦以至汉魏参互考索庶观者有所依据云
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以及两汉魏晋六朝南北史
帝纪臣传皆摘录之新旧唐书五代史并不志河渠然
纪传所有悉皆登载宋史备矣金元亦称详赡河渠志
之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捃拾靡遗诸凡载籍中有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a 页 WYG0580-0006a.png
关河务者亦悉登载
明自洪武开国至崇祯之末河事颇多今据实录会典
明史稿以及直省通志府州县志南河全考北河续记
通漕𩔖编等书旁及传记碑版稗官小说犹恐未尽搜
罗窃滋愧矣
禹贡导水皆入河海孟子言疏瀹决排注江注海又曰
禹掘地而注之海又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朱
子言禹治水乃是自下而上了又自上而下又曰禹治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b 页 WYG0580-0006b.png
水先就土低处用工又曰禹只是先从低处下手若下
面之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方可下手我
圣祖治河先拆拦黄坝疏通海口然后从上面施功
上谕有云黄河底高湾多以至各处受险又云朕欲将
黄河各险工顶溜湾处开直使水直行刷沙若黄河刷
深一尺则各河水少一尺深一丈则各水浅一丈如此
刷去则水由地中行各坝亦可不用不但运河无漫溢
之虞而下河淹没之患自可永除矣煌煌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a 页 WYG0580-0006c.png
天语直接列圣心传大知独断功垂万世治河者惟奉
之以为金鉴而已
胜国治河名臣若宋尚书陈平江其精神专注多在运
河若刘庄襄潘宫保万少司马两河俱有成绩庄襄之
论莫不切于水详于治大略于河原其端焉于淮达其
委焉于治河察其趋焉于防河审其向焉于诸泉辑其
出焉于诸河理其入焉于诸湖权其蓄焉于诸闸酌其
积焉其历久可行者尤善于六柳之法焉潘宫保以为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b 页 WYG0580-0006d.png
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漕则治淮即以治
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凡四任总
河惟以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万全第一义万少司马
尝言胸有全河而后可治河如头年下埽为次年之防
一年积料为两年之用以舟牵舟以运济运以少浅治
多浅以下水束上水三闸四堤五夫八埽十五治水之
器诸法俱堪不朽迨我
皇朝唯靳文襄张文端二公之行水也可谓不愧前人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2a 页 WYG0580-0007a.png
矣文襄经理河工八疏言言硕画文端甫下车首陈三
事切中肯綮
圣祖皆从之河乃大治然二公之功独于中河最钜张
清恪公在济宁最有功于闸河其启闭之法精密无比
刘庄襄有问水集潘宫保有河防一览万少司马有治
水筌蹄文襄文端皆有治河书清恪有居济一得兹录
登载颇详
河工告成之后二十馀年安澜无事壬寅间覃怀黄沁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2b 页 WYG0580-0007b.png
水不顺轨屡筑屡决迨我
皇上龙飞御极之岁河伯效灵功成弹指然犹弥廑
圣怀勤求善后特遣大臣总理一方开封沿河又设上
下两丞分疆赞治一应工程俱动正项钱粮不劳民力
中州八郡之群黎百姓无不感颂
皇仁诸凡事宜当摭拾档案剐为一集用昭近绩云
贡赋出于农田江浙五府输将何啻半天下其间太湖
吞纳百川震泽在在汪洋受水之利亦未尝不受水之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3a 页 WYG0580-0007c.png
害若江汉鄱阳洞庭堤防应修应筑急宜讲求此皆东
南水利至于西北河渠沟洫废弛已久史汉所纪西门
豹史起郑国儿宽白公李冰之徒竞言水利者如朔方
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
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山下引汶水
蜀凿离𡺾皆溉田无算何不寻求其故迹仿而行之俾
转运之繁苦不独累在东南此亦万万年之计也编集
水利约若干卷容当续刻庶为水政之完书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4a 页 WYG0580-00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首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黄河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5a 页 WYG0580-0008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6a 页 WYG0580-0009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7a 页 WYG0580-0009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8a 页 WYG0580-0010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9a 页 WYG0580-0010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0a 页 WYG0580-0011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1a 页 WYG0580-0011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2a 页 WYG0580-0012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3a 页 WYG0580-0012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4a 页 WYG0580-0013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5a 页 WYG0580-0013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6a 页 WYG0580-0014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7a 页 WYG0580-0014c.png
 治黄河无他法逢湾取直
圣训煌煌然疏浚亦不可少禹疏九河盖疏其下流之
 淤塞而已下流淤则上流必决故在宋则有疏浚黄
 河司官明天顺初令河道三年一挑浚嘉靖中奏准
 凡临河州县各造上中下三等船并置铁扒尖锄疏
 浚淤浅又奏准野鸡冈孙继口等处各置船器具于
 河水未发之前督率挑浚载在史册会典自隆万间
 创以堤束水以水攻沙之说而黄河遂不言疏浚矣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7b 页 WYG0580-0014d.png
先皇帝上谕黄河自决处以下分沙壅河河水陡涨则
 堤岸之危非此即彼朕知之最为明切大哉
王言如纶如綍司河者亟加之意焉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8a 页 WYG0580-0015a.png
  古今黄河通塞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9a 页 WYG0580-0015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29b 页 WYG0580-0015d.png
 周定王五年禹河初徙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再徙千
 乘入海历唐至宋景祐元年决横陇庆历八年复决
 商胡合永济渠注乾宁军入海是为北流嘉祐五年
 北流复决为二股河自魏恩东至德沧入海是为东
 流元符二年东流塞金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东注梁
 山泺分两派一由北清河入海一由南清河夺淮而
 汲胙之流塞元至元中河徙阳武南夺濄入淮而新
 乡之流塞泰定元年改从汴渠至徐城东北合泗入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0a 页 WYG0580-0016a.png
 淮即今通行之河也元时新乡虽塞尚由获嘉明天
 顺六年自武陟东徙原武而获嘉之流塞弘治以前
 北流犹未塞也自筑断黄陵冈而北流遂永塞矣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1a 页 WYG0580-0016c.png
  准水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2a 页 WYG0580-0017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3a 页 WYG0580-0017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4a 页 WYG0580-0018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5a 页 WYG0580-0018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6a 页 WYG0580-0019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7a 页 WYG0580-0019c.png
 淮水会七十二道山河潴于洪泽加筑高堰以障之
 又坚闭六坝导淮出清口以刷黄沙以济运道诚当
 今之至计也但高堰愈加愈高淮扬两郡终有后虞
 所以
先皇帝勤勤恳恳有保固高家堰第一要紧又有高家
 堰堤作何保守坚固更有何修治善策之
上谕也司河者所当思患而豫防之
  高堰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8a 页 WYG0580-0020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8b 页 WYG0580-0020b.png
 淮之所受山源之水汝颍淝濄濠池为大而仅仅于
 数十丈之清口出水盖用以刷黄不得不筑高堰蓄
 湖水以助其出口之力然堰日高湖日涨水涨堤危
 防守为难则高堰之为利害亦大矣哉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39a 页 WYG0580-0020c.png
  汉水江水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0a 页 WYG0580-0021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1a 页 WYG0580-0021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2a 页 WYG0580-0022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3a 页 WYG0580-0022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4a 页 WYG0580-0023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5a 页 WYG0580-0023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6a 页 WYG0580-0024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7a 页 WYG0580-0024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8a 页 WYG0580-0025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49a 页 WYG0580-0025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0a 页 WYG0580-0026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1a 页 WYG0580-0026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2a 页 WYG0580-0027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3a 页 WYG0580-0027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4a 页 WYG0580-0028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4b 页 WYG0580-0028b.png
 东西两汉俱出西县嶓冢而禹贡但言东汉不及西
 汉盖汉阳之西县汉县也汉川之西县隋县也不知
 西县有二因误指漾水为一说经者至此淆乱极矣
 匪特两汉即三江亦千古长夜郑康成言左合汉为
 北江右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
 称东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
 此说最合经意并明著之以为江汉二川另开生面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5a 页 WYG0580-0028c.png
  西汉图
  洞庭湖图
  鄱阳湖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6a 页 WYG0580-0029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7a 页 WYG0580-0029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8a 页 WYG0580-0030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59a 页 WYG0580-0030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0a 页 WYG0580-0031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0b 页 WYG0580-0031b.png
 禹贡虽不言西汉然必另列为图则两汉所历之地
 各自了然洞庭湖在湖广相傅为神仙洞府之庭即
 九江也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九
 水会合故名鄱阳湖在江西水连南康饶州九江三
 府禹贡东汇泽为彭蠡即此二湖虽各自为瀰漫数
 十百里之大川而总之皆江汉之所潴也故并附图
 之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1a 页 WYG0580-0031c.png
  济水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2a 页 WYG0580-0032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3a 页 WYG0580-0032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4a 页 WYG0580-0033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5a 页 WYG0580-0033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6a 页 WYG0580-0034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7a 页 WYG0580-0034c.png
 济水三伏三见之说由来旧矣沈存中言历下凡发
 地皆是流水世傅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之井乃济水
 所为蔡氏引以證济之伏见今济南兖州二府一十
 六州县共二百四十有八泉分为五派潴之水匮以
 之济运自明初至今兴废不一恭忆
先皇帝上谕山东运河全赖众泉流蓄微山诸湖以为
 漕运地方官相度泉源蓄积湖水俾漕运无误正易
 易耳然则治山东运河莫先于治济治济非难事唯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7b 页 WYG0580-0034d.png
 有设官司专主泉政恢复水匮斯闸河运道自不虞
 其浅阻矣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8a 页 WYG0580-0035a.png
  五水济运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9a 页 WYG0580-0035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69b 页 WYG0580-0035d.png
 五水者何汶也泗也沂也洸也济也汶水由南旺入
 漕为分水口而诸泉之由汶济运者凡百四十有四
 泗水合洙水过孔林至兖州府金口闸沂水雩水入
 之而诸泉之由泗济运者凡六十有四由沂济运者
 凡二十有七若济宁之托基浣笔诸泉自入运者不
 兴焉洸水者汶之支流也至济宁会泗沂合流同入
 天井闸而诸泉之由洸济运者惟宁阳之西柳蛇眼
 等九泉济水伏见不常自有会通河而济遂不可问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0a 页 WYG0580-0036a.png
 矣今兖州府之府河俗谓之济河而诸泉之由济济
 运者北则有汶上西北泺□蒲湾诸水南则有滋阳
 阙党诸泉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1a 页 WYG0580-0036c.png
  运河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2a 页 WYG0580-0037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3a 页 WYG0580-0037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4a 页 WYG0580-0038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5a 页 WYG0580-0038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6a 页 WYG0580-0039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7a 页 WYG0580-0039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8a 页 WYG0580-0040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79a 页 WYG0580-0040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0a 页 WYG0580-0041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1a 页 WYG0580-0041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2a 页 WYG0580-0042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3a 页 WYG0580-0042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4a 页 WYG0580-0043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5a 页 WYG0580-0043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6a 页 WYG0580-0044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7a 页 WYG0580-0044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8a 页 WYG0580-0045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89a 页 WYG0580-0045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0a 页 WYG0580-0046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1a 页 WYG0580-0046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2a 页 WYG0580-0047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3a 页 WYG0580-0047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4a 页 WYG0580-0048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5a 页 WYG0580-0048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6a 页 WYG0580-0049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7a 页 WYG0580-0049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8a 页 WYG0580-0050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99a 页 WYG0580-0050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0a 页 WYG0580-0051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1a 页 WYG0580-0051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2a 页 WYG0580-0052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3a 页 WYG0580-0052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3b 页 WYG0580-0052d.png
 孟子言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行其所无事则
 不与水争独黄运两河不然而运河尤甚吴楚王贡
 浮江汉自瓜仪逆流而上渡淮黄入中河运口繇中
 河至山东闸河即元之会通河也明初宋尚书用白
 老人计于南旺分水四分南流六分北流皆以智力
 导引之然犹虑其浅涩舟不负重特设水匮引泉源
 分年挑浚以济水之不足于是南接准泗北通白卫
 俾粮艘衔尾依期抵通今水匮召佃居多泉源大半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4a 页 WYG0580-0053a.png
 淤塞捞浅夫役尽皆裁去运道每每浅阻山东犹循
 故事三年一大挑而淮南运河则自靳文襄而后三
 十馀年不言疏浚矣准黄水涨惟以筑堤为事盖黄
 河挟沙而行水去沙停自淮至江河身日渐淤高堤
 在城堞民庐之上伏读
先皇帝上谕有云治河专以筑堤终属无益故居今日
 而言江南运河之急先务唯有遵循文襄公浚船之
 法置备器具分地更番以深浚河身使水由地中行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4b 页 WYG0580-0053b.png
 而已矣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5a 页 WYG0580-0053c.png
  太湖图
  清江浦图
  卫河图
  禹王台图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6a 页 WYG0580-0054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7a 页 WYG0580-0054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8a 页 WYG0580-0055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09a 页 WYG0580-0055c.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0a 页 WYG0580-0056a.png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0b 页 WYG0580-0056b.png
 太湖吐吸江海包络苏常湖三州运河每与湖之消
 长为利害若依古制沿湖堤各置闸板以时启闭备
 水旱官主其事为利更溥不则颇为三州之害清江
 浦明平江伯陈瑄所凿为运道锁钥总河及河道厅
 行署皆在焉卫河自发源至汶河会流处约计千里
 诸水注之所历州县皆有工程自临清板闸以北藉
 以济运禹王台为减中河水势而设里俗傅会神禹
 治水时凿山引沭水复建此台以为扼塞沂剡邳宿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1a 页 WYG0580-0056c.png
 诸州县并赖之亦要害也各自为图以殿诸运河之
 后
 
 
 
 
 
 
行水金鉴 目录 第 111b 页 WYG0580-0056d.png
 
 
 
 
 
 
 
 行水金鉴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