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762-03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玉机微义卷二十五  明 徐用诚 原辑
             刘 纯 续增
 反胃门 (噎膈同附/)
  反胃脉法
难经云脉格则吐逆 见淋閟门
脉经云𦂳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胃反
千金云寸𦂳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762-0334b.png
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微涩
  叙吐脉證
金匮云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榖引饮而反吐者以发
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榖胃中
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馀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
暮吐暮食朝吐宿榖不化名曰胃反脉𦂳而涩其病难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762-0335a.png

  论膈噎治病之因
丹溪云胃为水榖之海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健而运
行世人以痰饮呕吐诸气多服香热之药偏助气血沸
腾其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气耗败传化渐迟又以
乌附丹剂服之积久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
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
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762-0335b.png
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
病出一体或曰千金治噎膈反胃未尝废姜桂等药何
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气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热不
足以行然悉有大黄石膏竹茹芒硝泽泻前胡朴硝茯
苓黄芩芦根瓜蒌等药为之佐使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也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论五噎五膈
严氏云(三因同/)五噎五膈者由喜怒不常七情伤于脾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762-0335c.png
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盖气留于
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胸膈者为五膈五噎之名忧思
劳食气也五噎之名忧恚寒热气也其病令人胸膈痞
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治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
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而作矣
 按膈噎之證皆由气聚成积自积成痰痰积之久血
 液俱病以其为病在咽在膈故前人立膈噎二者之
 名三因方又分五噎五膈病状徒有其名为治则一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762-0335d.png
 而已故不叙焉又严氏为化痰下气之说夫气之不
 下痰之不化必有为病之因苟不治其本而专以香
 燥之药治其标痰气何由而自下也
  论三阳结为膈病
子和云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
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膀
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
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推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762-0336a.png
而上行也故经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
矣后世强分为十膈五噎其𣲖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
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胃风欲吐医
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属设如伤酒伤食
正可攻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
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燔针灼艾三阳转结岁月
弥深遂成噎病世传五噎宽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
附有乌其可用乎今代刘河间治膈气噎食承气三汤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762-0336b.png
独超近代用药之时更详轻重假如闭久宜先润养小
著汤丸累累加之关扄自透其或咽噎上阻痰涎微用
酸苦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结
散阳消饮食自下莫将巴豆耗却天真
 按此论三阳结为膈病力开世俗言胃冷用热药之
 误可谓明矣但用药专指承气而言则失之太峻盖
 此药有实热者可用之其有脾胃衰虚并血液枯竭
 之人皆在所禁也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762-0336c.png
  论噎为诸气所致
针经曰怒气所至食则气逆而不下劳气所至为咽噎
病为喘促思气所至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噎不利
  论噎塞由阴中伏阳所致
发明曰噎者六腑之所生阳也气也塞者五脏之所生
阴也血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
 谨按噎为七情所发或因三焦传化失常所致此即
 主于气也或血液所亏胃脘乾槁或血积所致即皆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762-0336d.png
 因于血也塞由填塞不通之义故发明有治幽门不
 通噎塞不便通幽汤例盖阳无阴不能施化阴之失
 位而阳伏其中传化不变而反上行矣然人有所击
 扑坠跌内致血瘀忽即吐而食不能纳此由气血俱
 伤所可见也大抵始由气致者初当从气治之由血
 致者当从血治之岂可类用香热之剂反耗气血耶
 但世俗拘泥不能究乎病情遂成危證也悲夫
  治吐分三焦法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762-0337a.png
病机云治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吐者
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
渴于饮水火便燥结气上冲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
其脉浮而匿其證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
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
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
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762-0337b.png
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

 按此分三法治吐以上焦为阳阳主热下焦为阴阴
 主寒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有阴而有阳此亦大略
 之法耳盖以其在上者则食已而暴吐在下者则食
 久而始吐久暴之间所以为寒热之别难专以上下
 为寒热之别也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
 出是无火也与此同意乂原病式曰呕涌溢食不下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762-0337c.png
 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傅化失常故也
  论治噎之法并治验
丹溪曰或云胃脘乾槁其治可得用乎予曰古方用人
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乾姜以养血粟米
以实胃蜜以润燥正是此意张鸡峰亦曰噎当是神思
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为
近理夫噎病生于血乾夫血阴气也阴主静内外而静
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大胜阴血自生肠胃津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762-0337d.png
润傅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触类而长之曾制一方治一
中年妇人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去皮留尖桃仁生甘
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饮以防其或生虫也与数十贴
而安又台州一匠者年仅三十勤于工作而有艾妻且
喜酒面白其脉涩重则大而无力令谢去工作卧于牛
家取新温牛乳细细呷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五七
次尽却食物以渐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润月馀而安
或口乾盖酒毒未解间饮甘蔗汁少许或又曰古方治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762-0338a.png
膈噎未有不言寒者何也予曰古人著方必为当时抱
病设也其證实因于寒故用之得效非以为定式也但
今人为染此病率因痰气久得医药传变而成其为无
寒也明矣
 谨按反胃之證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
 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
 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逐寒邪行滞
 气其于饮食痰积岂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762-0338b.png
 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其中病
 情丹溪先生言之详矣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
 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
 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而羊矢似属血热然服
 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
 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
 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
 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762-0338c.png
 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
 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血
 者皆不能疗也
 反胃治法
  和中利痰散气之剂
金匮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者千金云治反胃不受食
 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762-0338d.png
  千金有白术生姜
 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一
 升半温服一升后再服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觔/)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
 合日三外台有小麦一升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762-0339a.png
 按已上二方兼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和中桔梗汤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
 洪
  桔梗(一两半/)半夏曲(二两/)陈皮(去白/) 枳实(炒/)
  白茯苓(各一/两)白术(一两半/)厚朴(一两姜/制)煮法如前
 右㕮咀每服一两取清温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服
 三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等末每料中
 加芍药二两黄芪一两半服之病愈即已如大便燥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762-0339b.png
 硬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为度再
 服前药补之
木香散方槟榔木香各等分为末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治风木之剂
病机青镇丸治上焦吐头发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甘草(半两/) 青黛(二钱/半)
  人参(半钱/)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762-0339c.png
 右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生姜汤下食后服
 按此少阳经药也
金花丸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
 脾
  半夏(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右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按此厥阴例药也青镇丸治肝火之药金花丸治风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762-0339d.png
 痰乘于脾胃之药故总入风木之剂
  治热疏下之剂
金匮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此出太阴呕吐哕例药也
病机荆黄汤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冲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人参(五钱/) 甘草(二钱半/)大黄(三钱/)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762-0340a.png
 右粗末都作一服水煎去滓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
槟榔散方槟榔二钱木香一钱半轻粉少许为丸亦可
 按此厥阴阳明太阳经药也
发明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
 治膈气圣药
  木香   槟榔(七钱半/)人参   当归
  藿香(一两/) 甘草   枳实(各一两/)大黄(酒浸/)
  厚朴(制二两/)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762-0340b.png
 右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温水送下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治寒之剂
病机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
 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五钱/)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术(各一钱/)乌梅肉
  丁香   槟榔(各二钱/)橘皮(二钱/) 肉果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762-0340c.png
  巴豆霜(各半钱另研/)
 右为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
 十丸食后柿霜汤下吐愈则止
 按此太阴阳明经药也
厚朴丸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结疾
  厚朴  黄连(二两半/)吴茱萸(汤洗七次/)
  紫苑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皂角(炙/)  桂(刮/)  乾姜(炮/)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762-0340d.png
  巴豆霜(另研/)蜀椒(炒出汁/)人参(各半两/)
  川乌头(炮去皮脐二两半/)
 右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丸桐子大每服
 三丸渐次加之以利为度姜汤下春夏加黄连二两
 秋冬加厚朴二两
 按此太阴阳明厥阴经药也
  理气之剂
严氏五噎散治五噎食不下呕啘痰多咽喉噎塞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762-0341a.png
  人参   半夏   桔梗(炒/)  白豆蔻
  木香   杵头糠  白术   毕澄茄
  沉香   枇杷叶  乾生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七片煎服
五膈散治五膈胸鬲痞闷诸气结聚肋胁胀满痰逆恶
 心
  枳壳(炒/)  木香   青皮   大腹子
  白术   半夏曲(炒/) 丁香   天南星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762-0341b.png
  乾姜(炒/)  麦蘖(炒/)  草果仁(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细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
局方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胸膈痞
 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之病
  青皮   陈皮   丁香(各四两/)厚朴(制一/觔)
  甘草(炙五两/)白豆蔻(一两/)香附子(炒/) 砂仁
  木香(各三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762-0341c.png
 按已上三方并太阴阳明经药也
 谨按反胃诸方古方悉是香燥大热之药皆不足为
 法今姑存其一二至于丹溪所言补血益阴润燥和
 胃调中等药虽无其方自宜随證用之观其立论则
 思过半矣
  杂方
烧针丸
  方见小儿门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762-0341d.png
 
 
 
 
 
 
 
 玉机微义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