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762-01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玉机微义卷十四   明 徐用诚 原辑
             刘 纯 续增
 寒门
  内经叙寒气为痛为积为呕为泄
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泣经脉不行客于脉外则血
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重中于寒则痛久
矣 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762-0156b.png
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 寒气客于
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
得成聚故腹痛后泄矣
 谨按篇中具寒气客于诸脉及相引腹股等为痛甚
 详宜玩本文为积
  又详见积聚门
  论寒为症瘕坚痞厥逆诸證
原病式曰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下痢清白吐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762-0156c.png
痢腥秽食已不饥坚痞腹满急痛症瘕㿗疝屈伸不便
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论寒为滞下泄泻欬嗽诸證
  详见滞下等门
 按已上诸论病机多属内中于寒口食生冷所致皆
 非外感證也因兹所类但以伤寒外感分例然已上
 病机亦有标本不同故不复参附详见各门
  脉法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762-0156d.png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𦂳涩
伤寒论曰脉阴阳俱𦂳者名曰伤寒 寸口脉浮而𦂳
浮则为风𦂳则为寒 浮涩而𦂳为伤寒
 谨按伤寒脉及六经傅变本论已详兹不备录惟许
 学士百證歌第一篇甚得旨要但其中二句讹舛如
 脉浮而缓风伤荣浮𦂳兼涩寒伤卫正与仲景脉理
 差别此非许学士之不精盖亦后人传写之误也
 许学士云仲景言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762-0157a.png
 弦微此名阴也脉诀以动脉为阴弦为阳何也大抵
 此兼众脉而合言之也唯伤寒如此杂病各见一脉
 仲景之意若曰浮大者阳也兼之以动滑数之类安
 得不为阳沉细者阴也兼之以涩弦数之类安得不
 为阴故仲景论动脉则曰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
 动也又结胸證云脉浮而动浮则为风动则为痛故
 兼数与浮而言动脉则阳脉阳病也宜矣仲景论弦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762-0157b.png
 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弦则为减又曰支饮急弦又
 少阴證云手足寒脉弦迟故此兼迟而言弦则为阴
 證脉也宜矣故仲景伤寒脉不可与杂病脉同日而
 语也今阳證往往浮大而厥厥厥动摇其沈细而弦
 者必阴證也何疑之有哉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
 法为本
脉经曰迟𦂳为寒 寒则𦂳弦 涩迟沈细为寒 脉
小实而𦂳者病在内冷 脉沈而细下焦有寒 脉累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762-0157c.png
累而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 脉细小𦂳急病速
进在中寒为疝瘕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脉𦂳寒之实
也关脉迟胃中寒尺脉迟涩寒在下焦 弦小者寒癖
 迟而缓微而𦂳皆有寒也
  论伤寒中寒受病不同
丹溪曰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胃大寒
而昏用附子理中而安其议药则得之矣曰伤曰中未
闻有议其异同之者因思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必大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762-0157d.png
发热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中寒则仓卒感受其病即
发而暴伤寒之人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来肌腠自密
郁发为热其初也用麻黄桂枝辈发表而安以病体不
甚虚也中寒之人乘其肤腠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
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胃气之大虚也伤寒热虽甚不
死中寒若不急治去生甚远其虚实盖可见矣
 谨按仲景论伤寒至三阴病例可汗外感也韩祗和
 例温中即中寒也张洁古三阴可下王海藏例可补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762-0158a.png
 皆言内伤也但韩氏不直指中寒而就于阴證立便
 例例可温中之法与仲景三阴病论證不同乃别立
 方意指中寒而未甚莹故丹溪先生重明此意然皆
 宜详玩临證合宜处治也
  论阴阳虚盛恶寒与伤寒不同
内经曰阳虚则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
于外故寒慄 阴盛则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762-0158b.png
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
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按此言阴阳虚盛为寒本七情所动之致义见调经
 论篇皆与伤寒中寒受病不同者也
东垣曰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亟泻其阴峻补
其阳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按此亦阴盛所致之本病非感寒外因也伤寒外因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762-0158c.png
 三阳恶寒皆表邪未解太阴手足自温故不恶寒少
 阴厥阴手足厥逆而恶寒者阴盛然也与此稍异
  论阴毒
王海藏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
后傍风内既伏阴外又伤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
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阴毒身重眼睛疼身体倦怠
而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
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762-0158d.png
之则六脉沈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若服凉药则
渴转甚躁转急有此證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则安惟
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之类阴證不宜发汗如气
正脉大身热未差用药发汗无妨 或寸口小而尺脉
微大亦同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沈重四
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
汗不止或时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沈细而一息七
至以来有此證者速宜于气海关元二穴灸三二百壮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762-0159a.png
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复丹之类随證治之
 按此言阳气不守或积阴感于下微阳消于上遂为
 阴毒与活人书论阴毒为阴气独盛阳气暴绝者殊
 有发明矣但言不守与消之义而又不若赵氏释活
 人书云阴气极盛阳气极微为阴毒阳气极盛阴气
 极微为阳毒庶不为竭绝之證义尤明白阴盛格阳
 脉附见热门
  论诸證寒热似伤寒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762-0159b.png
  详见热门
 谨按世传以寒痰脚气食积劳烦四證为似伤寒然
 以形證较之亦岂止四證而已故集證论
  详见热门
  论伤寒传变
此事难知云足太阳为巨阳为老阳又为诸阳之首故
多传变尔太阳传阳明谓之微邪是水传土也又谓之
循经得度传太阳传少阳谓之越经传太阳传太阴谓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762-0159c.png
之误下传太阳传少阴谓之表里传变之邪太阳为甚
复传少阴水胜火火胜水此南北二方之变顷刻之间
其害人也甚于太阳多矣若辨之不早必成不救之疾
况乱投汤药者乎太阳传厥阴谓之首尾传厥阴与督
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又名巡经得度传灾变至重不为
不多矣
 按此可谓发仲景之心法矣赵氏亦曰伤寒六经传
 变或虚或实或冷或热无非邪气之所为也有次第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762-0159d.png
 传经之阳邪有直入本经之阴邪有下后内陷之邪
 皆不可不辨也然成无已引华陀云伤寒一日在皮
 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即传里也与成所论七日不解为再经二七日不解
 为过经皆大约也故一无治例惟六经传变为的故
 太阳传变居多者因其初感邪气乘虚而入则传也
 有三五日止在本经或十数日不传者有之有传过
 一经而不再传者亦有之有误服药而致传变者多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762-0160a.png
 矣大抵邪在阳经则易治传入阴分则危殆盖阳微
 阴盛正虚邪实矣况误下内陷汗虚别经者则坏异
 倾危可立待也学者慎之
  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发明曰伤寒受病之由皆出热论一篇而已皆传足经
不传手经何也盖伤寒病冬月得之足太阳膀胱经为
首次至足厥阴肝经为尾此病惟伤北方与东方反戌
土上有足阳明胃湿之专位兼丑上有足太阴脾土之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762-0160b.png
专位盖足之六经皆在东北之方经云冬伤于寒即发
者为伤寒春发为温病夏发为温疫为病最重此之谓
也仲景云无奇经则无伤寒缘奇经皆附足六经不附
手经寒邪只伤足经者为有奇经故也长夏为大热病
者夏火既王火之方与秋之分皆手经居之水方与春
之分皆足经不足及夏火王客邪助于手经则不足者
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馀而非足经药何者泄有
馀则不足者补矣此伤寒只先足经而不言手经也大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762-0160c.png
大意如此至于传手经者亦有之矣
  论伤寒传手经
此事难知曰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
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
终日不与则不思六脉细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
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猊如醉人虚见
神昏不已多用承气汤下之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
少阴心经也然而又未知自何经而来答曰本太阳经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762-0160d.png
伤风风为阳邪阳邪伤卫阴血自燥热畜膀胱壬病逆
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心火自上迫而熏肺所以
神昏也谓肺为清虚之藏内有火邪致令神昏宜栀子
黄苓黄连汤若脉在丙者导赤散脉在丁者泻心汤若
误用凉膈散乃气中之血药也在左手寸脉沈滑有力
者则可用之或用犀角地黄汤近于是也本方所说若
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是阳明经药也此解阳明经血中
热药若脉浮沈俱有力者是丙丁中俱有热也可以导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762-0161a.png
赤泻心各半服之则宜矣此證膀胱传丙足传手经也
下传上也丙传丁也表传里也壬传丁者艮传离也越
经传也又谓腑传脏也活人云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
经此言不尽意也有从足经而传手经者何以知之经
云传寒或止传一经或间传三经不可一途而取之但
凭其脉与外證治之此活法也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
也不与则不思者以其神昏故热邪既不在胃误与承
气汤下之其死也必矣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762-0161b.png
 谨按伤寒本只传足经已上又例传手经之义可谓
 发病机之秘矣盖只是邪蕴日久因足经实手经虚
 故冤热尔有因汗下差误而传有因七情或劳倦等
 而致者有之大抵传于经必有所因所以古人有救
 逆复脉等法岂但切中病情实启后人之意例尔
  论伤寒阴分发热为反用温汗法
赵嗣真曰详仲景论发汗汤剂各分轻重不同如麻黄
桂枝青龙各半越婢等汤各有等差至于少阴发汗二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762-0161c.png
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自有轻重加减之别故以加细
辛为重加甘草为轻辛散甘缓之义也其第一證以少
阴本无热此发热故曰反也盖发热为邪在表而当汗
又兼脉沈属阴而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散寒而热
须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一證既无里寒之
可温又无里热之可下求其所用麻黄附子之意则是
脉亦沈方可名曰少阴病身亦发热方可行发表药又
得之二三日病气尚浅比之前證亦稍轻故不重言脉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762-0161d.png
證而但曰微发汗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向使脉不沈身不热又无他證则是无病人也又何药
焉仲景本分作两證以别汗剂之轻重活人书却于第
二證中除去无證两字改作常见少阴热阳證者所谓
少阴热阳证如经云心中烦不得卧或咽疮声不出
者或欬而呕渴或口燥咽乾或腹胀不大便数證皆是
也夫岂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剂所可治耶抑又有闻
焉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少阴病之脉沈反发热者固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762-0162a.png
也而仲景又有四逆汤治太阳病之发热反脉沈者均
谓之反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疼脉反沈若不差身体头
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此證出太阳篇又云少阴
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沈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證出少
阴篇切详太阳病发热头痛法当脉浮今反沈少阴脉
沈法当无热今反热仲景于此两證各言反者谓反常
也盖是太阳病脉似少阴少阴病證似太阳所以谓之
反而治之异也今深究其旨均是脉沈发热以其有头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762-0162b.png
痛故为太阳病阳證当脉浮今反不能浮者以里虚久
寒正气里微所致又身体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气内强
逼邪出外而乾姜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使里不虚寒
则当见脉浮而正属太阳麻黄汤證也均是脉沈发热
以其无头痛故名少阴病阴病当无热今反寒邪在表
未传在里但皮腠郁闭而为热而在里无病故用麻黄
细辛以发表邪之热附子以温少阴之经假使寒邪入
里则外必无热当见吐利厥逆等證而属正少阴四逆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762-0162c.png
汤證也由此观之表邪浮浅发热之反犹轻正气衰微
脉沈之反为重此四逆汤为剂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
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乾姜
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嗟夫常病用常法夫谁不知
设有證变者或脉变者往往疑似参差亦欲以常法例
治之惑矣如仲景所论太阳少阴两證脉沈发热虽同
而受病与用药自别此实證治之奇异医法之玄微故
并及之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762-0162d.png
 谨按伤寒六经證仲景例表里六经药矣而又于每
 经表药中分脉證轻重而用药如此实万世无穷之
 惠也然历世而下得此意例之妙者能几人哉但近
 世习俗不求其意托时世风土之异或例用气药以
 治伤寒表邪逆误多矣况里證乎论见后发表诸方
 下
  论伤寒两感
王海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762-0163a.png
脏腑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
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
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可治治之而不救
者有矣未有不治而获生者矣余尝用大羌活汤间有
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按本方治法见后
赵嗣真曰仲景论两感为必死之證而复以治有先后
发表攻里之说继之者盖不忍坐视而欲觊其万一之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762-0163b.png
可活也活人书云宜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
殊不知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为太阳邪盛
于表口乾而渴为少阴邪盛于里也阳明与太阴俱病
则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
盛于里也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
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也三阳之头痛身热耳聋
救表己自不可三阴之腹满口乾渴缩囊而厥不下可
乎活人书引下痢身疼痛虚寒救里之例而欲施于烦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762-0163c.png
渴腹满谵语囊缩热实之證然乎否乎盖仲景所谓发
表者葛根麻黄是也所谓攻里者调胃承气是也活人
书所谓救里则是四逆救表则是桂枝今以救为攻岂
不相背若用四逆汤是以火济火而腹满谵语囊缩等
證何由而除脏腑何由而通荣卫何由而行而六日死
者可立而待也吁两感虽为不治之證矣然用药之法
助正除邪虚实实虚补不足损有馀之理学者不可不
素有一定之法于胸中也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762-0163d.png
  伤寒合病并病论
赵嗣真曰愚尝疑合病与并病之为难明也久矣因姑
释之盖合病者二阳经或三阳经同受病病之不传者
也并病者一阳经先病又过一经病之传者也且如太
阳阳明并病一證若并而未尽是传未过尚有表證仲
景所谓太阳證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烦
躁短气是也犹当汗之以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
过仲景所谓太阳證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762-0164a.png
者是也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是知传则入腑不传则不
入腑所以仲景论太阳阳明合病止出三證如前于太
阳阳明并病则言其有传受如此也又三阳经互相合
病皆曰下利仲景于太阳阳明合病则主以葛根汤太
阳少阳合病主以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以承气汤
至于太阳少阳并病其證头项强痛眩閟如结胸心下
痞鞕当刺大椎肺俞肝俞不可汗下太阳阳明并病已
见上论但三阳合病仲景无背恶寒语句虽别有口燥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762-0164b.png
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属太阳證而非三阳合病也三
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按三阳合病證治见伤寒论阳明例篇
  伤寒变温热病论
赵嗣真曰按仲景论谓冬月冒寒伏藏于肌肤而未即
病因春温气所变则为热夫变者改易之义也至此则
伏寒各随春夏之气改变为温为热既变之后不得复
言其为寒也所以仲景云温病不恶寒者其理可见矣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762-0164c.png
活人书却于温病曰阳热末盛为寒所制岂有伏寒既
已变而为温尚可言寒能制其阳热耶又于热病曰阳
热已盛寒不能制亦不当复言其为寒也盖是春夏阳
热已变其伏寒即非有寒不能制其阳热尔外有寒能
折阳气者乃是时行寒疫仲景所谓春分以后秋分节
前天有暴寒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
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
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762-0164d.png
时行寒疫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
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
不顺矣仲景又云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
要在辨其病源寒热温三者之殊则用药冷热之品味
判然矣
 谨按王安道伤寒立法考曰读仲景书当求其立法
 之意不然则疑信相杂未免通此而碍彼也夫伤寒
 有即病者则为伤寒不即病者则谓之温与暑焉其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762-0165a.png
 类虽殊其所受之源则不殊也夫仲景之书三阴经
 寒證居热證十之七八彼不即病之温暑但一于热
 耳何由而为寒哉就三阴寒證而详味之然后知予
 言之不妄或谓三阴经寒證本是杂病为王叔和增
 入其中又或谓其證之寒盖由寒药误治而致若此
 者非也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脉平脉与可汗可下等
 诸篇而已其六经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赞辞也但厥
 阴经中下痢呕哕诸条却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762-0165b.png
 遂并无厥逆而同类者亦附之耳至若以药误治而
 成变證则为太阳为多纵使三阴證亦或有寒药误
 治而变寒者然岂应如是之众乎夫惟后人以仲景
 书通为伤寒温暑者设遂致诸温剂皆疑之而不敢
 用韩祗和虽觉桂枝汤之难用但谓今昔之世不同
 然未悟仲景书本为即病之伤寒设也且其著微旨
 一书又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即病之伤寒反不
 言及此已是舍本从末全不能窥仲景藩篱又以夏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762-0165c.png
 至前胸膈闷呕逆气塞肠鸣腹痛身体拘急手足逆
 冷等證视为伤寒谓与仲景三阴證脉理同而證不
 同遂别立温中法以治以予观之其胸膈满闷呕逆
 气塞等證既与仲景所叙三阴證不同则是内伤杂
 病岂温暑病乎况仲景所叙三阴證求对于春夏温
 暑之病不亦惛乎虽然祗和时内伤之理未明而又
 适当温暑病作之际其为感也固宜若非内伤杂病
 则不止暴寒所中之病也且但曰寒而当温然未尝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762-0165d.png
 求其所以为寒之故也能求其故则知温暑本无寒
 證其为寒證者皆内伤杂病与暴寒所中也至于刘
 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遗即病之伤寒其
 所处辛凉解散之剂固为昧者有中风伤寒错治之
 失而立盖亦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既于此则
 无由悟夫仲景立桂枝麻黄汤之有所主用桂枝麻
 黄汤之有其时矣故原病式曰夏热用桂枝麻黄之
 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出斑矣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762-0166a.png
 殊不知仲景主桂枝麻黄汤本不欲用于夏月之时
 矣苟悟夫桂枝麻黄本非温暑之剂则群疑冰泮矣
 何也夫寒之初客于表也开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故
 非辛温之药不能开腠理以泄其热此麻黄汤之所
 由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虽反疏腠理而不闭然邪既
 客表则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流通故亦发热也必
 以辛甘温之药发其邪则邪去而腠理自密矣此桂
 枝汤之所由立也其所以不加寒药者盖由寒风在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762-0166b.png
 表又当天令寒冷之时而无所避故也后人不知仲
 景立法之意故有惑于桂枝麻黄之热有犯于春夏
 之司气而不敢用于是有须加寒药之论夫欲加寒
 药于桂枝麻黄之中此乃不悟其所以然故如此耳
 若仲景为温暑立方必不如此必别有法但惜其遗
 帙不传致使后人有多岐之患若知仲景伤寒论专
 为即病伤寒作则知麻黄桂枝所宜用之故除传经
 热病之外其直伤阴经与太阳不郁热即传阴经诸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762-0166c.png
 寒證皆有所归著而不复疑为药寒误下而生矣若
 春夏有恶风恶寒有汗无汗之證盖春夏暴中风寒
 之新病非冬时受伤过时而发者不然则或是温暑
 将发而复感于风寒或因感风寒而动乎久郁之热
 遂发温暑也仲景曰太阳證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
 温病观此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
 渴者非温病矣仲景虽不言暑病然暑病与温病同
 但复过一时而加重于温病矣其不恶寒而渴则无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762-0166d.png
 异也春夏虽有恶寒恶风表證其桂枝麻黄二汤终
 难轻用勿泥于发表不远热之语也于是而用辛凉
 解散庶为得宜苟不慎而槩用之诚不能免夫狂躁
 斑黄衄血之变而亦无功也虽或者行桂枝麻黄于
 春夏而效乃是因其辛散之力而偶中于万一断不
 可视为常道而守之后人以通解散百解散之类不
 问四时中风伤寒一例施之虽非至正之道然较之
 不慎而轻用麻黄桂枝以致变者则反庶几矣若夫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762-0167a.png
 仲景于三阴经每用温药亦由病之所必须与用之
 有其时耳若槩以三阴寒證视为杂病而外之得无
 负于仲景济人利物之至仁而误后世乎自先觉不
 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但一以寒凉为主而诸温
 热之剂悉在所略致使后之学者视仲景书欲仗焉
 而不敢以终决欲弃焉则犹以为立法之祖而不能
 外也能明夫仲景本为即病者设法则桂枝麻黄未
 必难用诸温热之剂未必可略矣若谓仲景法不独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762-0167b.png
 为即病者设则凡时行及寒疫温疟风温等證亦通
 似伤寒六经病诸方治之乎故仲景曰冬温之毒与
 伤寒大异为治不同又曰寒疫与温病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是知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等病
 必别有治法今不见者亡之也观其所谓为治不同
 所谓温疟风温温毒温疫脉之变證方治如说之语
 岂非有法而亡之乎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
 治也夫素问谓人伤于寒为病热者言常而不言变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762-0167c.png
 也仲景谓或寒或热而不一者备常与变而弗遗也
 仲景槩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于古人者虽欲偏
 废可乎
 按右说与前论互有发明皆甚有功于仲景矣然伤
 寒卒病与夫时行寒疫但在脉證相符而治之何以
 能致变逆也夫审伤寒杂病脉异则所用辛温辛凉
 之剂判然矣大抵于既传之后变异多端岂无实肖
 杂證者故仲景叔和论次虽例有混淆而證因标本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762-0167d.png
 不同治则权变不一證例多同而治疗有殊故不能
 不使人致疑也人能求其意合而归一以观之则證
 例自定證定则治法不差矣但要将经论熟读玩味
 有疑处兼看别书如赵氏为活人书释疑曰活人书
 之可疑者甚多仲景论亦有可疑者如白虎汤仲景
 既云表不解者不可与而白虎加人参汤證一曰恶
 风一曰恶寒岂非表不解而复用白虎何耶盖恶风
 曰微则但见于背而不至甚于恶风曰时时则时或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762-0168a.png
 乍寒而不常是表證已轻非若前證脉浮发热无汗
 全不解者加之大热大渴所以用白虎而无疑也又
 曰仲景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
 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
 缓者为欲愈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
 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仲景之
 意盖以得病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十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762-0168b.png
 六字为自初至今之證以下文乃是已后拟病防变
 之辞当分作三截看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
 二三度发脉浮缓为欲愈此一节乃里和无病而脉
 微者邪气微缓也阴阳同等脉證皆向安之兆可不
 大汗而欲自愈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
 更发汗更下更吐之此节宜温之若面色反有热色
 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其身必痒宜各半
 汤此一节必待汗而后愈也活人书不详文意却将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762-0168c.png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證反以他
 證各半汤汗之又将不可汗吐下證及各半汤證语
 句并脱略而不言取此證而用彼药汗其所不当汗
 何也若是可见仲景文法多如此学者必须反复详
 玩熟观其意其例自见则治不差矣故赵氏尝曰仲
 景之书一字不同则治法霄壤读之者可不于片言
 只字以求其意欤幸相与勉焉
  论伤寒杂病分二科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762-0168d.png
王海藏云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然
犹未也吾谓治杂病亦有法疗伤寒亦有方方即法也
法即方也岂有异乎要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
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伤寒杂病
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有长于彼而短于
此者逮夫国家取士分科为七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
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
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之外者法当先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762-0169a.png
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
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
之内不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法也剂
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馀风产二条目疾疮肿小儿等
科各自专门无怪其工之陋且粗也是以知證不知脉
知药不知源是岂真知而全识哉耳熟目厌习坏多经
涉久误合则病愈不契则疾甚所尝见所尝闻者粗有
晓会其所未尝见未尝闻者则有所不知也此继述而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762-0169b.png
不及创物者远矣呜呼天之所锡其智识有限量故耶
哀哉庸夫以衣食迫以口舌争视学业如仇雠专妒忌
为能干误人性命恬不知恤甘为忍人不顾阴理其教
之有所失耶时世之有所俾然耶抑疾者之不幸而有
所自致耶
 谨按汉张仲景推充内经伤寒脉證论例立法虽因
 證传变而不离即病之伤寒也至宋之季有托时世
 之异乃别立方用参苏藿香正气之类而遗即病之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762-0169c.png
 伤寒使世俗因之往往失仲景意况与杂病分二科
 专伤寒者尚不能备晓其通变主杂病者而不能遍
 识其彷佛宜乎其教之乖误为疾之不幸使人不能
 无憾恨也噫仲景推充内经大法可谓无穷之惠人
 犹不知其例三百馀法备即病伤寒之传变宋医所
 论为时气变法非真伤寒也故其方不多且病从外
 而之内者不离乎风寒暑湿其间传变者馀伤寒皆
 轻从内而之外者不离乎内伤七情其间坏异者非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762-0169d.png
 伤寒之重故有轻重不同因分二科大抵学者要于
 诊候之际辨内外之感伤寒表里之轻重杂病伤寒
 脉證所异伤寒杂病治法不殊不殊者杂病之外不
 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所异者伤寒从外而之
 内杂病从内而之外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六气
 推充乎刘张杂病融会乎诸氏万法归吾一心一心
 贯乎万法不致得此而失彼为二科之分遗乎世之
 讥诮也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762-0170a.png
 寒证治法
  发表之剂
麻黄汤治伤寒恶风寒发热身疼无汗
  麻黄(六钱/) 桂枝(四钱/) 甘草(炙二钱/)杏仁(二十/个)
 右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太阳经药也
葛根汤治伤寒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下利
  葛根(四钱/) 麻黄   生姜(各三钱/)桂枝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762-0170b.png
  芍药(各二钱/)甘草(炙二钱/)大枣(三枚/)
 右㕮咀水煎如法服之
 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发热潮热脉弦自汗或渴或利
  桂枝(二钱/) 黄芩   人参   白芍(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柴胡(四钱/)
  大枣(二枚/)
 右㕮咀水煎服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762-0170c.png
 按此出太阳例少阳经药也
桂枝汤治伤风寒发热自汗鼻鸣乾呕者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甘草(炙二/钱)
  大枣(二枚/)
 右㕮咀水煎如法服
 按此出太阳例太阴经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感寒脉沈或微细反发热或但欲
 寐者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762-0170d.png
  麻黄   细辛(各四钱/)附子(炮二钱半/)
 右㕮咀水煎
 按此少阴经药也
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右㕮咀水煎
 按此厥阴经药也已上六经治寒之例随脉證加减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762-0171a.png
 变法自有仲景论例兹不详录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半)大枣(二枚/) 杏仁(十二个/)
 右㕮咀水煎
 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阴经药出太阳例治风
 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
 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者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762-0171b.png
 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又表里变误详见
 小儿门葛根升麻汤下
 谨按伤寒与夫时行寒疫皆宜从仲景已上法然立
 春已后立秋已前非有时行暴寒而致病者宜从韩
 秪和法较脉證治之元戎云韩氏十四药以经络求
 之各有部分轻重缓急自有所宜运气加临各极其
 当因时在其中矣不必分至之远近寒暑之盛衰而
 谓之因时也但方世俗罕用今附入湿门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762-0171c.png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
 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
 书亦分寸尺与韩氏同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
 而𦂳尺寸脉俱浮而缓𦂳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
 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有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
 与證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
 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也人病间有脉證只显
 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762-0171d.png
 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药内又立加减数条亦不
 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兼二公者当宋之盛时故又
 戒桂枝麻黄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
 平剂当时则可非百代常行时世迁移之活法也可
 汗一篇若从汤液随證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
 踰
易简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痰欬
  方见热门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762-0172a.png
局方十神汤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
  川芎   甘草   麻黄(各四钱/)乾葛(一两/四钱)
  紫苏   升麻   白芍   白芷
  陈皮   香附(各四钱/)
 右㕮咀入姜煎每服半两或一两
藿香正气散治伤寒头痛增寒壮热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苏
  藿香(各三钱/)厚朴(制/)  白术   陈皮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762-0172b.png
  苦梗   半夏(各二钱/)甘草(炙二钱半/)
 右㕮咀每五钱入姜枣煎
 按已上三方今世俗多用之治伤寒故收入然伤寒
 之病表里六经仲景言在三阴则可汗传三阴则宜
 下此大略言之尔于阳明则又可下少阴则又可汗
 一经病则有一经表里药病居太阳所禁居多在少
 阳有三禁阳明有二禁三阴非胃实不可下之类并
 病用刺法是各有其故者盖恐反致逆而成坏證之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0762-0172c.png
 戒也至宋之时治伤寒者有变仲景法制已上诸方
 缘其承平日久民食用之志乐形逸病居疑似之间
 本因气逸经滞乃用其法然其间岂全舍仲景之法
 哉金时刘守真制防风通圣散亦是变法义见中风
 例中当遇是證则必施是治可也然于伤寒不辨邪
 于某经深求仲景意例当汗之可设妄以此施治则
 先虚正气逆其经络得汗不解复不求经救逆乱投
 汤剂其致危殆也必矣是则宋医处方皆平人气而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0762-0172d.png
 不平时气因于人用药而不先乎时因于时用药而
 不先乎人其理得于人事天和之中其意得于不传
 之妙离经取法固不离于经专方治病病固不可以
 专于方然亦未易可为格例也以待后之明者而正
 之
 温中之剂
真武汤治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茯苓   白芍   生姜(各三钱/)白术(二钱/)
卷十四 第 35a 页 WYG0762-0173a.png
  附子(一钱半/)
 右㕮咀水煎
附子汤治感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恶寒脉沈弱
  附子   人参(各二钱/)茯苓   白芍(各二/钱)
  白术(四钱/)
 右㕮咀水煎
 按此二方少阴例药也治寒湿之剂
理中汤
卷十四 第 35b 页 WYG0762-0173b.png
  人参   白术   乾姜   甘草(炙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
韩氏温中汤
  丁皮   厚朴(各一两/)乾姜   白术
  陈皮   丁香(各二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葱白荆芥穗煎
 按韩祗和云凡病人两手脉沈迟或𦂳皆是胃中寒
 也若寸脉短小及力小于关尺者此阴盛阳虚也或
卷十四 第 36a 页 WYG0762-0173c.png
 胸膈满闷腹中胀满身体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温之
 然寒盛体虚者宜从少阴例此止可作温中药姑存
 之
海藏黄菧汤
  人参   黄菧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两/)甘草(炙七钱/半)乾姜   陈皮
  藿香(各半两/)
 右㕮咀入生姜煎
卷十四 第 36b 页 WYG0762-0173d.png
 按已上三方出理中例法也
宝鉴铁刷汤治寒积上焦呕吐不止痰饮胸膈不快食
 不下
  半夏(四钱/) 草豆蔻  丁香   乾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生姜(一两/)
 右散作三服水煎
附子理中丸治中焦有寒腹痛或感寒头痛发热恶寒
 腹痛不饮水
卷十四 第 37a 页 WYG0762-0174a.png
  理中汤(三两/)附子(一枚/)
 右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一丸温汤化下
元戎苦楝丸治下焦有寒积小腹急痛奔豚等證
  川苦楝  茴香   附子(各一两三味酒煮/乾再焙)
  玄胡(半两/) 全蝎(十八个/炒)丁香(十八个/)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当归汤下
 按已上诸方治寒积或食寒物等致者虽分三焦等
 用则不离乎温中法也然寒冷之物停蓄于中则当
卷十四 第 37b 页 WYG0762-0174b.png
 温剂下之者又不必拘此如气分寒宜仲景桂枝附
 子汤选用血分寒宜当归四逆汤之类要在临时通
 变可也
  发表温中之剂
小青龙汤治感寒发热头疼脉沈细或呕或欬或利或
 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麻黄   白芍   乾姜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各二钱/)五味子  半夏(各一/钱半)
卷十四 第 38a 页 WYG0762-0174c.png
  附子(炮二钱脉浮不用/)
 右㕮咀水煎
海藏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
 昏沈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證
  肉桂(三钱/) 白芍   陈皮   前胡
  当归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白术
  木香   厚朴(炒/)  良姜(各三钱/)吴茱萸(半/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入枣三枚水煎
卷十四 第 38b 页 WYG0762-0174d.png
天雄散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疞痛咽喉不利毒
 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
 脉沈细而厥
  天雄(一两炮/去皮)麻黄   当归   白术
  半夏(各半两/)川椒(一钱/) 肉桂   厚朴(各一/两)
  生姜   陈皮(各二钱/)
 右为粗末每五钱入生姜枣煎取汗
 按已上二方表里气血药也出太阳例兼看后两感
卷十四 第 39a 页 WYG0762-0175a.png
 法
  发表攻下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治寒邪传里为大满大实痛关脉实者
  桂枝   生姜(各三钱/)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半炙)
  大黄(一钱/) 大枣(二枚/)
 右㕮咀水煎
 按此太阳例药也邪虽已传寒未变热故用此攻下
 然既传之后邪已变热而用和解下热诸法则不用
卷十四 第 39b 页 WYG0762-0175b.png
 温剂矣故大柴胡等汤详见热门及本论例兹不备
 录
  和解之剂
柴胡姜桂汤治寒热自汗
  方见热门
小柴胡汤治伤寒潮热而呕
 按此并少阳例药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
卷十四 第 40a 页 WYG0762-0175c.png
  黄连   甘草(炙/)  乾姜   桂枝(各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半)大枣(二枚/)
 右㕮咀水煎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与已上三方解表里中上阴阳
 交错之剂伤寒论此法甚多宜随證选用
  解两感之剂
海藏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卷十四 第 40b 页 WYG0762-0175d.png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钱/)知母
  生地黄(各一两/)
 右㕮咀每半两水煎热服未解再服一二剂若有馀
 證并依仲景法
 按此出太阳例药也然伤寒两感亦有兼风兼湿不
 同或表里俱虚俱实之异保命集云两感可治者感
 异气也使表中于风内伤于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
卷十四 第 41a 页 WYG0762-0176a.png
 龙汤表热内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于风内有
 热者则表湿里寒表寒里湿表里證俱见者宜扩充
 也大抵两感多表里俱虚是以易老曰当切脉逆从
 知其吉凶两感之邪三阴三阳皆有之脉从阳可治
 从阴难治阳生阴死之谓也
  阴毒外接法
回生神膏治阴毒伤寒
  牡蛎   炼粉   乾姜(等分/)
卷十四 第 41b 页 WYG0762-0176b.png
 右为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𦂳掩二卵上得汗
 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掩二乳取汗
代灸涂脐膏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吴茱萸
 右六味等分为末用白面相和生姜汁渨成膏纸上
 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贴之
阴毒伤寒四肢逆者
卷十四 第 42a 页 WYG0762-0176c.png
  吴茱萸(不拘多少/)
 右为末温酒和匀生绢袋盛之热熨脚心令通畅愈
 若以为汤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积寒冷上焦阳盛更难投温药者用
 灰二三升许入好醋拌和乾湿得所铫内炒令灰热
 以帛包裹置脐下熨之频换灰包令常热以腹不满
 痛为度如得利三两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此阴
 气外出也
卷十四 第 42b 页 WYG0762-0176d.png
  灸法 (附灸法论/)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阴厥脉微绝者
石关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脏结不可攻者及阴汗不止
 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者宜灸百壮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洁古曰烦满囊缩宜灸此
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治少
 阴吐利手足不冷反热脉不至者
卷十四 第 43a 页 WYG0762-0177a.png
 按伤寒灸穴详见资生经故不备录大抵不可刺者
 宜灸之一则沈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
 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馀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
 今附灸法于左
 医学发明曰针经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无他惟阴
 与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
 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
 脉證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
卷十四 第 43b 页 WYG0762-0177b.png
 人宜灸焫也为冬寒大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
 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
 太过则病固宜灸焫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
 经云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
 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焫也若将有
 病者一槩灸之岂不误哉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
 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
 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
卷十四 第 44a 页 WYG0762-0177c.png
 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
 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治
 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各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
 见邪之所在脉沈者邪气在内脉浮者邪气在表世
 医只知脉之说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见寒證身汗
卷十四 第 44b 页 WYG0762-0177d.png
 出身常清数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常恶寒手足厥
 皮肤乾枯其脉必沈细而迟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
 阳气下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燥作或面赤面黄
 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黄赤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
 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而不浮不
 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眼
 脸时痒或欠或啑恶寒其脉必沈是脉證相应也或
 轻手得弦𦂳者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
卷十四 第 45a 页 WYG0762-0178a.png
 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附虚寒温经诸方
补肝散治肝脏气虚视物不明两胁胀满筋脉拘急面
 色青小腹痛
  山茱萸  当归   五味子  山药
  黄菧   川芎   木瓜(各半两/)乾地黄
  白术(各一钱/)独活   酸枣仁(各四铢/)
 右末每二钱七以水煎入枣一枚
卷十四 第 45b 页 WYG0762-0178b.png
茯神汤治胆气虚冷头痛目眩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
 中满闷
  茯神   酸枣仁(炒去/壳)黄菧   白芍
  五味子  柏子仁(各一/两)桂心   熟地黄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右㕮咀每四钱半入姜煎
补心丸治本脏虚冷善恐怖如魇状及女人产后中寒
 腹痛月水不调
卷十四 第 46a 页 WYG0762-0178c.png
  当归   川芎   白芍   甘草
  附子   防风   桂心   细辛
  乾姜   蜀椒   厚朴   半夏
  大黄   猪苓(各一两/)茯苓   远志(各二/两)
 右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七丸日三加至十丸
椒附丸治小肠虚冷小腹疼小便频而清白
  椒红(炒/)  桑螵蛸(炙/) 龙骨   山茱萸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卷十四 第 46b 页 WYG0762-0178d.png
 右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六十丸空心盐汤下
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
  槟榔(八个/)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蘖   吴茱萸  厚朴   白术(各二/两)
  陈皮(一两半/)
 右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二次
进食散治胃气虚冷或食生冷或饮食不节胸膈痞塞
 腹胀怠惰不思食恶心溏泄
卷十四 第 47a 页 WYG0762-0179a.png
  半夏曲  肉豆蔻(煨/) 草果仁  高良姜
  麦蘖(炒/)  附子(炮/)  丁香   厚朴
  陈皮   人参   青皮   甘草(炙半/两)
 右㕮咀每四钱入姜枣煎
白石英汤治肺气虚弱恶寒欬嗽鼻流清涕喘息气微
 者
  白石英  细辛   五味子  陈皮
  钟乳粉  阿胶   蛤粉   桂心
卷十四 第 47b 页 WYG0762-0179b.png
  人参   甘草(炙各五/钱)紫苑(一两/)
 右㕮咀每四钱入姜煎
诃梨勒丸治大肠虚冷肠鸣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
  诃子   附子   肉豆蔻  木香
  吴茱萸  龙骨   茯苓   毕拨(各二/钱)
 右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黎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
 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或多或少腰脊疼痛
卷十四 第 48a 页 WYG0762-0179c.png
  附子(炮/)  五味子(各一/两)山茱萸肉 山药
  牡丹皮  鹿茸(制/)  桂心   茯苓
  泽泻(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韭子丸治膀胱虚冷小便白浊滑数日夜无度
  赤石脂(煅/) 韭子(炒/)  牛膝(酒浸/) 牡蛎(煅/)
  附子(炮/)  覆盆子(酒浸/)桑螵蛸  鹿茸(制/)
  龙骨   肉苁蓉(各一/两)鸡肶胵(烧灰/)沈香(各五/钱)
卷十四 第 48b 页 WYG0762-0179d.png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按已上诸方并出五脏治要例
 
 
 
 
 
 玉机微义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