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1235-044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逊志斋集卷十五    明 方孝孺 撰

 记
  艾庵记
春官员外郎闽潘侯某清慎有文以艾庵自号或见而
疑之曰楚三闾大夫赋离骚以春秋褒贬之法施诸草
木禽兽而寓意乎君子小人于兰茝荃桂盖亟与之而
于艾独未尝少贷焉叹芳草之变为艾伤贤者之随俗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1235-0442b.png
以化也户服艾之盈要以斯人之莫好修也今侯之贤
不取其所与者以自儗而以其所贱者自名何其异欤
或从而解之曰非是之谓也侯殆取夫创艾自新之意
乎夫人品之不齐惟圣人无所艾下愚不能自艾有所
警乎中而辄自悔艾者君子之事也绝旧愆之萌芽培
天德而日滋俾且之所存超乎昨而暮之所得过乎昼
则于道也其进可量乎艾之名庵其不在是乎会予至
京师侯以二人者之言告且曰子以为何居予曰二说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1235-0443a.png
皆是也前之言疑侯之廉于取名后之言知侯之笃于
进学虽然谓创艾自新美矣谓三闾褒贬为当其实则
未可也三闾狷者也其取物也恒偏于名而不切于用
故艾在所贬繇圣贤之道观之艾何负于兰茝荃桂哉
生民之疾无穷而药石之品人人不能蓄所能蓄者惟
艾尔病者咸仰赖焉使天下而无艾吾惧夫死者不胜
其众也较其功盖亚于菽粟三闾于菽粟犹未遑取则
无取于艾也固宜然神农氏帝之圣者也而纪其名孟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1235-0443b.png
轲氏贤之大者也而称其功虽见贱三闾乌能损其美
哉潘侯以之名庵必有取之矣舍圣贤不信而信三闾
知侯不为也或者疑侯取名之廉夫亦焉知其取类之
远乎且先治已而后功利可及于人创艾所以治已也
起疾之功所以利人也亦在侯用之何如尔若夫取诸
保艾以安其躬取诸未艾以慎其终亦未为无所用也
善用言者虽恒言可以成德不善用言者虽美言不免
致惑然则人谓艾为萧可也谓为创艾可也三闾贱之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1235-0443c.png
可也圣贤贵之亦可也予从而言之亦未为不可也于
是潘侯叹曰博哉子之言非惟得我之心抑可正三闾
之陋使艾有知死且不朽
  益斋记
余始至浦阳与邑士戴君元直遇元直长身昂然顾
峭耸酒酣谈论杂以嘲笑辞累千百无涩滞窘复态锋
颖横出气盖一座余惊骇意其为奇士而惜余拙呐不
能与之往复诘难也二年又见元直其辞谑给敏如故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1235-0443d.png
而为礼恭逊敛戢意若自少昔之所为者余又惊之疑
其有所得而然未暇问也又一年重见于钱塘诸公名
士皆在席各吐所长为乐元直摄衣坐其下俯首敛膝
不发一谈日暮宾退恂恂揖谢侃然趋去俨若愿悫君
子及与之言皆中道理去前时甚远而诸公亦称其美
不置余大惊而问焉元直曰吾少时尝以医出游涉吴
楚溯淮泗至齐鲁往来公卿之间虚左而俟束帛而迎
者不可胜数吾时志高气盛谓口舌间足以成事方以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1235-0444a.png
此自才而人亦多以此奇我及今揣之然后知吾之过
多矣尝闻于季父能轩君以为易之迁善改过莫善于
益乃以名吾斋吾将归而求于圣贤之学子意何如余
闻之愈大惊世之任意自喜濒衰老遇挫抑而能悔悟
者有之矣未有易虑于壮强之时改节于无事之际者
也予见元直于数年之中而三改其德每见异焉非有
志于道者能然乎圣贤之道甚近而易行也人鲜或至
焉者亦止于自足尔以元直之善改过苟从事于圣贤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1235-0444b.png
之道旦以为是而暮已悔之昔之所为而今觉其非虽
日异而月不同可也余盖将屡惊焉岂特一再而已矣
  学士亭记
贤哲之处世乌可以迹论哉当草昧之时世衰道郁抱
经纶之志而不得施安能舒畅其心神流浃其情志乎
故或放迹于江海或养操于山林求遗世忘累之士而
与之游其意非求其道也盖寓迹于物耳苟徇迹而论
之岂足以知贤哲之用心哉当元至正中有大儒先生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1235-0444c.png
太史公出于金华以道德性命济世之略为学学成而
四方兵起天下大乱公知莫如何往来山水间著书以
自娱时乌伤圣寿寺有千岩大师者磊落善谈论喜与
吾儒游公时时过与之语辄连日夜不休当其适意时
或携筇陟崇岭看云起卧石床听泉瀑声久则大笑而
别别已复会人见其然以为公乐闻其道岂知公者哉
及乎真人御极僭乱平而四海定公应聘而起居朝廷
者十有九年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年六十有八致其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1235-0444d.png
政而归于是大师亦圆寂已久矣而龙门海禅师复主
圣寿以为斯寺公之所尝游也乃以洪武八年某月作
学士亭于寺之南名以公官亭为公而作也海师以某
从公学俾记其事某惟昔之贤者与方外交若陶彭泽
之于惠远周元公之于常总欧阳文忠公之于居讷者
有矣彭泽惟虎溪一笑元公以鸾名溪以青松名社然
不闻有所创造也文忠既去而寺僧某作亭其寺以公
别号名之曰六一亭矣然亭作于身后文忠不及见也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1235-0445a.png
今海师时公之还而作亭亭成而公气疆体康肩舆观
览乎其中此固古之所无而今之所仅有者也其安可
无述然六一亭之作文忠之门人苏长公实记其事其
文传故其事著某贱且騃何敢僭冒以污伟迹哉虽然
公之迹后必有知不待斯文文以道公之志某固不得
而辞也
  宋氏为善堂记
洪武十年制赠今太史公之显祖为太常少卿显考为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1235-0445b.png
礼部尚书制词皆皇上所亲制以为公之显荣于今皆
祖考为善所致公既严奉以归与其伯兄教谕君景渊
告于庙祭于家会其族人于金华之故宅以侈上之恩
而教谕君为燕居之堂适成乃取制词之意名之曰为
善所以昭先德且教后人也君子之为善固未尝有求
报于天之心然其厚薄久近各以类而应此天道之必
然不可诬也自夫异端之说兴以祸福鼓天下之耳目
以谓为善则可以裕于身与家延及后昆而报及来世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1235-0445c.png
使皆有利乎报而为善于是利与善之说不明而诚于
为善者寡矣夫善者天之所赋人之所有者繇乎仁义
忠信而行乎家推之以及乎人大之被于众庶皆义之
宜为尔岂望其报哉望乎报而为善虽所为合于义犹
为利也公之先十馀世退然处乎田里修诗书礼让之
教行集于身而不耀德施于人而不居其所蓄积者厚
矣一旦大发于公之身文章被宇内名誉盖天下位乎
朝廷而推荣二代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1235-0445d.png
方繇是宋氏之善昭乎如日月之不可掩其先岂预蕲
其至此哉虽公亦不预蕲其若此也不预蕲其若此而
天卒莫能违此善之至者也教谕君嘉厥弟之有成揭
而志之使后之人取法焉亦可谓能教矣虽然教之以
名不若以身之为愈教谕君年七十馀慕古人之道不
怠日坐乎斯堂之上训其子孙者甚至盖庶乎铜鞮伯
华司马康之风焉为善之泽其有既乎若上之褒宠宋
氏者殆不止乎斯而已也某公之门人也尚能为公道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1235-0446a.png
  畸亭记
人之所得皆不能全受于天者深则遇于人者必浅合
于人太甚者必无所得于天也夫听尽乎谋而视极乎
哲心通乎道而性纯乎德此虽皆可能之而未必皆然
以其制于天而天不畀之也于此有人焉独若有得于
斯耳也若或旷之目也若或辟之思也若或起之存也
若或植之凡其举措猷为皆若阴有以助之者而众人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1235-0446b.png
不与焉谓非深有得于天可乎夫其所得者既已卓然
超乎万物之表矣而又逐逐于众人之后求其馀腥残
秽以自饫非惟人不之从而天亦不之许矣故凡特立
之士多不合于人非天欲困之也取乎天者已多其不
能兼得乎人亦其势然也自古昔以来惟圣人不常囿
于势自圣人以下多不免为势所屈诗之亡屈原之词
为最雄故原不为当时所知为最甚庄周荀况皆以文
学高天下故二子皆不遇杜子美李太白诗人之绝群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1235-0446c.png
拔类者也其他以道德才艺困者甚众夫既有得于此
矣其能与彼耶负此以自珍以为举天下之贵者不愿
与易人之见知与否尚何足论庄周谓畸于人者侔于
天吾尝有感焉会稽杨宗哲为人清慎不苟少能为诗
居太学数千人中独以吟咏自娱不求人知而人亦少
知之者后得一官为成都卫知事成都在西南万里外
而知事被儒服处武弁间嗜好论议宜有难合者宗哲
一寓诸诗其喜戚逸劳乖违会聚必有所述其言简而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1235-0446d.png
深淡而章往往皆君子之道也间以畸名其亭而请予
记予固畸于人之尤者也而何以记斯亭乎然人所志
有远近故所合有大小侔于天者使心之所虑身之所
出皆与天合虽困犹达也畸于人何患焉向使丧廉耻
捐道义而求人之合纵至贵显其辱弥大且获罪于天
矣其如天何哉宗哲居于斯亭笑歌自乐洞观千古果
孰为得孰为失乎孰为合孰为畸乎尚友百世之贤豪
而与之俱则夫畸于人也俄顷之间而合于天者不可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1235-0447a.png
以数计其畸也乌知其非合之大乎
  希董堂记
禄位高乎人者可以耀一时而不足以传百世道德备
乎身者可以传千古而不足以贵当时有志之士将安
所取则哉吾之所受于天者推之可以泽天下垂之可
以法无穷非特可徼利达也使富贵而事功昭乎时福
泽加乎民君子固有取焉苟徒禄位而已矣则君子奚
取乎是汉儒为公卿者多矣公孙弘之宠禄终身韦贤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1235-0447b.png
之父子相继孔光胡广之寿考皆当时所指说称颂以
为善保富贵者千载之后虽庸人孺子皆知轻贱之董
仲舒在武帝时最为不遇屡遭有力者摈斥不得立朝
廷而周旋藩国以仁义道德匡正至今尊其学术以为
圣贤之徒士之善尚友者每喜引以自望则夫人之真
可贵者果安在哉世方汲汲于后世之所贱而不汲汲
于后世之所慕非其甚惑欤若吾秦府长史茅侯大方
其所谓善尚友者欤茅侯有学行为淮南学者师考绩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1235-0447c.png
入朝天子召对而悦之擢为大国辅臣且勉以董子辅
相之业赐赉期待者甚宠侯以为布衣而受隆遇惧无
以称圣天子眷知之恩谏争弥纶得大臣体未踰年秦
国称治因大书揭其正堂曰希董之堂以章圣训且著
其志云茅侯为人敦大和雅不亢不谄其于正谊明道
之言深有得焉盖闻董子之风而兴起者然董子不为
人主所知其出事藩国多遇骄王故匡正为甚难今茅
侯之仕也天子嘉其能贤王重其德从容规讽内外推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1235-0447d.png
服其所遇于是过董子远矣虽然刘向尝称董子谓伊
吕不能过盖惜其不得尽行其道也使董子而得大位
其可慕者岂不愈多哉盖禄位者小人得之则弥贵而
弥辱贤者处之则弥贵而弥光贤者非以位而贵也道
施于人被其泽者众故其誉闻益贤也今茅侯以盛年
逢盛时志意伟然才气杰然焉知其位不过于董子哉
得董子所不得之位而行董子所欲行之道使天下后
世有慕焉则侯为善学古人而不负天子之训矣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1235-0448a.png
  借竹轩记
余初与会稽蔡君惟中遇于京师者甚久时余方抱忧
患伥伥无与语惟中亦以从事至因日得相与谈自旦
至暮班荆列坐久之乃各罢去及访之于南门之南草
户之外有竹数挺视其楣间有借竹字余指而问之惟
中曰吾雅好竹假馆于兹幸又有竹故因以识吾好耳
他日愿有以记之予疑惟中在逆旅中何暇事此因自
微笑不答而今年游浦阳客有自越来者致惟中之言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1235-0448b.png
重以记为嘱且谓惟中居会稽有山林之乐甚适予闻
而愈疑之昔之京师假屋以居谓之借竹固宜也今俨
然处已之室竹则自有之矣而复以借何哉且惟中苟
以外物而观则孰非借乎舟车借以载吾身者也江山
之胜借以游吾心者也膏腴非我所有借以养吾者也
玉帛非我所得借以富吾者也牛羊犬马非我所得备
借以食吾者也第宅传舍也童妾赘疣也轩冕倘来也
甚而言之虽吾之身犹借阴阳造化以生而岂特竹乎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1235-0448c.png
苟自其固有而观万物皆我所固有而何借之云世之
人溺于自私视世之物皆执以为已有营营乎得丧之
区而不知止何异于螂之丸粪土乎吾尝绝江淮而
北行登泰山而望之四方矣昔之英雄豪俊高车大纛
驰骋乎名都壮邑之中田夫巷妇啧啧随而瞻望之以
为神人者皆是百年以来惟见断碑残陇狐狸窟而
鸢号其上岂非借之于造物者复归之冥漠之中乎故
一身之外皆借也富贵利禄加乎身者又借之借者也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1235-0448d.png
而人方以为忻戚不亦谬乎古之达人以百世为斯须
以天地为室庐以万物为游尘举天下之物皆不足以
婴其怀而何竹之足言乎余将东游探大禹之穴吊子
胥之庙假惟中借竹之轩而相与谈往者之故果孰为
借耶孰为不借耶惟中幸(此下有阙/)
  绿畴轩记
江南盛时其俗异于天下者君子修德以教野人其野
人力树艺以奉君子分既素定逸者不以为无用而劳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1235-0449a.png
者不以为有勤上下相资恩意交浃邹鲁之盛殆不能
过暨其既衰而弊文丧质媮君子以肆野人以病清言
宏议者荡而不检作劳食力者鄙而难使于是俗之异
适足以为患然善为治者不徇俗以苟同亦不矫俗以
求异因其故理而正之使宜乎人情而已中州之制异
江南举君子野人而一之则民必苦其不便周之时闾
族咸有师汉乡邑有三老苟择其才且贤者复其身俾
淑乡人子弟德可以为师则恒民皆以师礼事之才行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1235-0449b.png
不能过于恒民者虽故家世族皆斥与恒民齿则民莫
不勉于学而俗可美也此岂非近于先王之意乎三老
之设今固有之矣德足以师其乡而为民望者余之所
愿见也浦阳郑叔器为余言乌伤黄君公谨以学行重
于乡乡民有疑必问焉有愬必赴焉有乏必求焉黄君
应之不倦而处未尝不审率子姓力田以为细民先辟
轩于堂左命名曰绿畴示民以弗懈也君子常患乎不
知稼穑野人常患乎不明礼义使无二者之患天下宁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1235-0449c.png
有不治乎黄君居君子之位既有以教民又率民趋所
宜务此南国之所鲜也因其所鲜而旌之民胥效其所
为君子不肆野人不病岂不始于兹乎惜予力之未
也夫辟一室不足以书有以名之亦未可书至于俗之
盛衰其端微不宜不书也故具识之使人知黄君果君
子也
  时敬庵记
礼有因时而宜变者固不以出于圣贤而皆从之也夏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1235-0449d.png
商之礼定于禹汤伯夷伊尹夫宁有过哉周奚为而损
益盖以时之相远也周之礼去后世愈远宜损益者多
不幸而继之以秦汉秦不足言乎礼而汉又无卓然大
儒可以损益者定一代之制时君虽缘情有所创建德
不能胜其位人不之信而竞攻之故周礼之用至今文
武周公之所为宜若不可损益也使有圣人生乎后安
知其果无损益哉礼有不可变者有不容不变者不可
变者本也不容不变者文也以本视其文则为拘以文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1235-0450a.png
视其本则为愚墓藏而庙祭周礼也汉之时有墓祭盖
以情起者其文不同其本于孝敬与周何以异言礼者
以其出于汉也多辨而非之非之非是也墓而藏者体
魄也庙而祠者魂气也魂气无所不之奚独可祭于庙
而不可祭于墓乎人子之于亲食其器则若见于羹入
门则若坐于寝游则若凭乎轼临渊则若立乎涯于其
足迹之所历念虑之所及皆若见之况于体魄所藏而
有不思者乎思而其魂气有不集者乎因其魂气集于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1235-0450b.png
思即而祭之不可谓无礼也从而庐之亦人情之所不
能已孝敬之道也焉可深非也哉然庙祭者常也祭于
墓者循情而制变也常而不敢忽乎变者君子之事厚
于墓而疏于庙此则非可也永康朱君世庸既葬其亲
于里之独松原岁时省焉则慨然悲视其草木垣域皆
若见其亲然曰吾亲安知不在是乎遂庵于墓之旁以
时敬题其额当省之时则致敬焉盖合礼之变者因徵
记故为之言使知变而不失其本圣人所不弃也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1235-0450c.png
  慈竹轩记
昔年拜汉中之命有令至家与妻子偕往岁暮抵鄞时
天甚寒日且晡小舟循城行十许里逆旅舍己闭门遥
望崇墉高栋有室翼然舟人指曰此张君敬辉之居也
张君素善养母好客喜事遂使人先焉敬辉出迎客其
母立堂上侯妻子肃以入张灯具殽羞酒数行诸弟侍
侧皆整饰不凡明日予见其母丰下秀眉出言温温敬
辉因为予言少丧父赖母氏以克至今诸弟皆有妇抱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1235-0450d.png
孙矣正堂北种竹数十百个滋植茂甚母悦之因名侍
膳之所曰慈竹轩愿得畀一言余笑且诺至官所三岁
矣往来乎南北无一年之休未果为之言而追思其地
与其兄弟未尝忘乎心也今年较文于京府季弟自家
来会复道敬辉之意余少失二亲今惟庶母存亦老矣
伯氏多病不能出门庭者十馀年季弟来寄诗数十章
叙离违之情以归田为望读之怅惋流涕满纸欲暂归
省而不可得其视敬辉母子康健日率诸弟妇子躬执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1235-0451a.png
盏斝上寿相怡愉身不涉忧患之涂耳目不接危辱之
事食有稻鱼衣有枲丝无求而自足无愧而自适其得
失为何如而余何以为敬辉告哉虽然敬辉之所得非
敬辉之工也余之不若敬辉非余之拙也命有以赋之
焉耳命之所定虽圣贤不能违圣贤之所树立虽命亦
有所不能制也故困于陈蔡奔走于四方不遇于齐梁
毁于武叔臧仓此天之所以制圣贤也明道立德揭天
地之蕴开生民之惑而光耀于无穷此圣贤之所自为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1235-0451b.png
虽天莫之能与也敬辉学圣贤之道其尚无以得于天
者自慰而以未能成于己者自勉或者天假佑之闵余
母子兄弟之暌于先而俾得合于后他日获归休于家
以叙天伦之乐尚当过敬辉之庐以观慈竹之盛盖有
日矣敬辉其待之
  企高轩记
以迹观人不如以心观人之为得也治水也播种也困
穷于陋巷也苟以迹论之则乌得而苟同苟以心而推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1235-0451c.png
之则乌得而不同岂惟圣贤为然虽君子亦然司马迁
之感愤宏博见于文辞杜子美之忠义恳款形于咏歌
其世殊其业异论者谓二子可以并称岂惟人为然虽
物亦然金玉不同质而贵同水火不同性而用同麟凤
不同形而瑞同夫苟知其所同则尚何异之足较哉东
汉之末徐孺子隐南州以节义自守不可得而衣食当
世之士高之吾邑人徐君太玄少学老庄书清修有志
操执乐事于今藩王府予过其居题其休憩之室曰企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1235-0451d.png
高勉其学孺子之为人也或者以为孺子处季世而太
玄生盛世孺子业儒而太玄习道家言孺子自食其力
而太玄衣食于国孺子不屈以洁其躬而太玄以一艺
役于世宜无少同者而何能企其高乎予以为不然士
之高卑在道德心志不在隐显其中诚有足高者虽混
迹屠沽中不能害夫凌云绝尘之趣诚无得于内虽岩
栖涧饮而贪竞之情不忘则亦卑污之人耳故在已者
高矣虽富贵权宠不能夺其守而陷溺之而况古之高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1235-0452a.png
士固有隐于道术者乎在己者无足高纵远引冥逝欲
自为高而不能也今太玄之迹同于庸众人而视其颜
然若超乎埃氛之表不与人世相淆者其胸中之
所存予安得知之哉予未足知之而世欲断其高下果
足以得其真否乎盖谓太玄为孺子固不可谓其不可
学孺子则尤不可也去外慕出嗜好泊乎不以天下事
物汨其心而语默取舍去就之际必审夫义焉则孺子
之高在乎太玄矣士患不知所企耳乌有学焉而不至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1235-0452b.png
为其实而无其效者乎  息耕亭记
方子行于越之野遇丈人焉诵而耕油然自得也怪而
问之曰丈人劳苦矣何乐之甚丈人曰子劳苦吾哉而
奚不自知也彼晨而兴缨冠纳履趋拱俯偻暑不遑褰
疲不暇憩遇长值贵翼然而峙肃然而视侧耳眴目如
事严父强言假笑阳逊曲避是谓形劳披简执策朱墨
纷错遗言逸典粲其盈目涉其流则若有馀探其源则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1235-0452c.png
若不足撑舌刺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将何由质哀良
已逝追计马迹欲知其方困而罔获是谓学劳群言胥
攻万牛之毛以之明道絷影以绹少者百年多止数世
磨灭泥滓漫不可纪曷为不悟尚修其辞逞怪披奇穷
精惫思遐观千载竟亦何裨此谓名劳卑处郡邑尊据
廊庙逢迎阿比以取嚬笑屏束学术宣敷条教物薄人
浇机深阱巧宽则致侮严则取诮智络气使惠煦威钓
古人之思自哂且悼是谓官劳凡此之劳亦已甚矣奚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1235-0452d.png
独吾哉而子何问焉且吾之耕始也手忘乎耒而牛忘
乎土今也土忘乎苗而吾亦不自知也众人之耕也手
与耒乖故躬劳土与牛乖故牛劳苗与土乖故苗瘠而
土病吾今皆否焉得非有可乐者乎适意莫甚于乐而
乐莫过乎心与物俱忘凫浴乎水振翮修羽不胜乐也
鸡浴乎土振翮修羽亦不胜乐也易置而强施之将不
胜病矣忘其为土然后能浴乎土忘其为水然后能与
水俱冥而不死吾今忘其为耕矣非特忘其耕且忘其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1235-0453a.png
所以耕非特忘其所以耕且并耕者而忘之耕者吾邪
非吾邪天役吾邪吾役天邪吾且不知而奚以耕为治
天下犹是也德被教洽中外熙熙能使君忘乎相相忘
乎百执事治民者与民相忘则为治也可几矣胶胶棼
棼以心术相缪智计相延虽欲耕可冀耶余拱而问为
治之道丈人不顾负耒而去莫知其所止盖隐君子也
乌伤王仲缙为余言其兄仲言尝学经而好耕为息耕
之亭以休息焉安知无隐君子往来其间乎仲言傥见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1235-0453b.png
其人其以吾言质之
  舣航轩记
浦阳郑君仲潜壮游都会盛丽之区未老而休于麟溪
之故宅筑室池上修广如舟状揭其眉曰舣航时率宾
客燕息其间悠然若有以自乐而人莫测也客有叹者
曰人惟内有足恃也然后不恃乎物能不恃于物然后
能无物之累而物皆为吾用世之恃乎物者亦多矣圭
组车马恃之以为贵玉帛锦绣恃之以为富斧钺兵甲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1235-0453c.png
恃之以为威有自恃之心则所恃者不足恃也惟不自
恃者恒有而享之古之君子视众人之所恃漫不以入
其意而惟修其足恃者以徐观乎千古之道彼非求异
于人也审所轻重而较之固不得不与人异也今郑君
之家礼义可以维持数十世室庐器用可以历数百年
而不敝所畜可以惠乡邦而人望之者以为举世莫能
抗君顾若不有于己而视其所居为暂舣之航其不恃
于物可知己某闻之而笑曰岂特一室为航凡天下之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1235-0453d.png
物孰非航也视适意可喜之物如云行鸟逝不须臾存
乎目者航之舣也子视子之身自少而壮壮而老曾有
一日之息乎事物之接于身而浃于心者引领而承之
莫不可悦旋踵而却视有可得久存而不去者乎故自
人而言之身世皆航也不可得而舣也自其大者视之
钜且莫过于天地而天地亦航也亦不可得而舣也夫
天地且不可恃以为固而况于人乎而况一室之间乎
然天地不能自立也必有立之者不能自为也必有为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1235-0454a.png
之者天地有坏而立之者未尝变也人之生有尽而俾
之生者未尝尽也噫航乎果谁为之而谁舣之乎吾将
与子掇其维振其纪以求之于一气之始则夫不恃于
物者其可恃也远矣
  巾山草堂记
踰浙江以东多大山东南极海上尤秀绝其最著者天
台四明雁荡天姥皆穹窿嵁峻为天下奇观迹儗乎蓬
阆名播乎区极士之选幽探胜者宜其乐趋之然而居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1235-0454b.png
其旁者往往终身未尝一至岂以其崇高不易援企而
遗之欤台城中有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
弁冠人因语之曰巾山其上有楼阁室庐之美高人至
郡者无不往游凡宅于左右者必搆危架迥以挹取朝
岚夕霏之异态盖其势迩且卑矣所蕴易见至而穷之
不难也是以众乐观焉卢处士定谷家正与山相面因
名其堂曰巾山草堂定谷知读书识义理其才智可用
而恬静不竞非安于卑近者岂其心有所得钜小崇卑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1235-0454c.png
固不足较乎夫天下之至崇大者莫过于道而卑且近
者道亦未尝不在也惮其难而安于浅陋固不可忽细
微而慕夫高且大者亦乌可哉故顺亲弟长事非远也
而性与天道不外焉尧舜之道与天准而谨言慎行可
以驯致焉巾山岩壑之盛视天台四明固有间焉其有
会于人心而人乐之不厌者果有异乎否耶定谷必有
以识此矣往者壬戌七月之望予偕叶君夷仲张君廷
璧林君公辅陈君元采夜登绝顶饮酒望月纵谈千古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1235-0454d.png
竟夕不眠予谓叶君曰昔苏子瞻夜登黄楼观王定国
诸公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以为太白死三百年
无此乐矣斯乐也又子瞻死三百年后所无也诸君皆
大笑追计其时忽十五年今存者独予与张陈耳二君
亦将老矣予系职业数千里未得归然则于记定谷之
草堂能无慨然乎定谷有子曰信慎敏而好文其尚语
山灵待我东归尚当约同志重游因历览海上诸山以
尽宇宙之大观其乐盖未艾也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1235-0455a.png
  藏器轩记
无其器与有其器而不良而望用以善其事者百工之
所难也今欲为室坚美之材山积于前而无规矩斧斤
以治之虽有绝世之巧将安施焉使削蒿为规矩揉铅
为斧斤而命公输成室虽假以岁月营以智力必不能
有所就故用非其器犹无器也无器而治室且不能成
况天下乎仁义礼乐治天下之器三代盛时在乎位者
既皆持此器而用之又教天下之士使人各藏此器于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1235-0455b.png
身以备公卿大夫之选是以有位者无不知道而凡民
无不学道故上下相安而成治也易及秦废礼乐仁义
而不修尽举三代为治之器焚之而用其刚虐私刻之
法以挟制黔首犹以为未足复使黔首皆以吏为师而
习其所为故方其盛时闾阎山谷之民岌岌不敢出气
及其衰也一旦发愤奋起以戕其君亦何其易哉用无
其器上下相猜而不足以成治功无怪其然也自秦以
后称治者惟汉与唐宋其所为虽过于秦然或以小慈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1235-0455c.png
为仁或以似正为义或饰繁文以为礼乐其器不良欲
以致三代之盛终不可得矣三代圣人之用此器也验
之于身而诚推之于家而和然后发之于政教故人之
从之者信而化之也远苟无本以行之则虚器耳人将
从之乎今皇上有意崇古之治立学校以造海内之士
岁择其良纳之太学以教之以备公卿大夫之选犹古
之制也于是太学之秀皆奋然磨砺其器以致用自期
天台李宗鲁尤其杰出者也乃以藏器名其轩豪杰之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1235-0455d.png
士固有及时复古者矣况上之人方以三代之道望于
士士可不以三代之道自望其身乎后世之君臣非皆
不如古也其不足复古之治者器不善也以规矩为方
圆以斧斤为斲削自三代至今无有异独仁义礼乐不
宜于今之民哉弗行耳宗鲁敏而达于为政爵禄之来
不可遏矣仁义礼乐之泽殆将被于今乎苟徒小慈似
正而已矣饰乎外而已矣任法而已矣是岂惟宗鲁不
为哉亦非予之所望也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1235-0456a.png
  草心堂记
养亲之道难矣以具滑脆甘美可以为养矣则饶财者
皆可尽孝而古之孝子未必皆富也以备采色声音可
以养耳目车马衣服可以养身体则崇于位者皆可尽
孝而古之贵者未必皆以孝称也以先意承志可尽乎
孝则敏慧者可以为之以愉色婉容可尽乎孝则笃厚
者可以为之而敏慧笃厚之士不能皆孝子也然则岂
非父母之恩为至大故报之为甚难也耶故养口体顺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1235-0456b.png
颜色察嗜好孝之末也而非其至者也必也致其身为
圣贤而喻父母以道使德之在己者无可憾而名之显
乎亲者有可传然后为庶几焉然亦难矣果能至是亦
何足报父母之恩乎此吏部郎中永嘉杨景衡草心之
堂所繇名也景衡早游庠序通春秋学领荐书于乡擢
居是官京师去永嘉数千里母夫人在堂以舟车之难
也不敢奉迎就养因名所居堂以见志盖取诸孟郊东
野之言昔者诗人谓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东野亦谓寸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1235-0456c.png
草难报三春之晖皆善言孝子之心者也天下之事无
难易惟自以为不足者所为必有成而自以为已至者
恒不能进乎道景衡笃志好古以有禄位为时名大夫
亦可谓显扬父母矣而退然自托于穷人之辞感亲恩
之难报其不自足之意何可及哉古之君子大过人者
无他亦惟不自满足而已为子而自足必不能底乎孝
为臣而自足必不能尽乎忠为学而自足必不能至乎
圣贤之域景衡年尚壮强为学方未止而不自足如此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1235-0456d.png
推是以事君治人道德功业之成可望矣他日宦成而
归奉觞为寿使乡人父老谈事亲者以景衡为法而后
世有称焉则其为孝也岂有既乎扬子云曰事父母自
知不足者其舜乎颜子曰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师
舜如之何亦勉于为善而已矣
  茹荼斋记
予生七龄而丧母夫人又五年而继母复卒又七年先
公奄捐馆舍盖二十而丁三艰质素薄苦多病重之以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1235-0457a.png
悲哀割心摧腑殆不能人窃自思悼当世之人有垂白
而有父母者焉有五六十而有者焉有都崇位立大功
而及养者焉不幸者或偏存怙恃焉则以为大戚矣或
四十三十煢然为孤则不自比于人矣若予者眇在童
孩之中而尊亲顿已凋逝虽欲自名为人尚敢望耶是
以自忽忽而不宁食入口而不知其甘念昔人之言以
遭丧为荼毒可谓甚矣因辟一室以居而以茹荼名之
既以志其悲苦亦以自励也追忆少时狂僭甫有知识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1235-0457b.png
辄欲以伊尹周公自望以辅明王树勋业自期视管萧
以下蔑如也游行四方考徵生民之利害揣度风俗之
盛衰综覈古今治乱之繇至详矣将求所以试之而复
自浅以为古之圣贤君子成大业立大功者天必俾之
先受天下之大患涉天下之至苦故其志坚凝而不慑
气充盛而不衰智虑明而措置安不如是不足以成之
也数年以来奔走屈抑于尘埃中为奴𨽻之所詈叱庸
夫俗吏之所困辱心私自喜间以告于先公先公忻忻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1235-0457c.png
焉如不知其騃陋盖深意属之不幸寡佑先公遽弃以
去呜呼尚忍言耶天之苦予一至此耶苟不自勉何以
白先公于地下耶然患过而忘备处安而纵逸者恒情
之难免也余也日处乎斯室而瞻斯名使中心常若寝
乎苫块之上立乎先公之前而与伊尹周公之徒相讲
说时乎遇则有以偿昔之愿否则折衷一家言以辅翼
群圣人之道以自立于万世庶几不缪先公之志也乎
虽然是亦徒耳先公不可得见矣贵加乎众庶泽被乎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1235-0457d.png
生民人以为荣则有矣而岂足以追父母之乐哉茹荼
之名虽终身用之可也
 
 
 
 
 
 逊志斋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