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叙观寺¶ 第 1055c 页
叙观寺¶ 第 1068a 页
南岳总胜集卷中
* 叙观寺
** 〔真君观〕
在铨德观东五十步。即九天南上
紫光庆华赤帝太虚注生真君之馆。本真
君庙在岳祠中各庙门。唐开元中。司马承
祯上言。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与
血食之神同其飨祀。圣旨爱创清宫。凡立
夏日先斋洁。敕命州官致醮于是观。兼度
叙观寺¶ 第 1068b 页 T51-1068.png
道士五人焚修。开元五年。明皇制五灵经
云。佐治者有九人。从吏者三百馀人。翊卫
衙官三百。为国祈真请福之地。上真记云。
太虚真人领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 潜山魏君(冲)为副治
* 霍山韩君(众)为佐治
* 霍林山许君(映)
* 丹霍山周君(紫阳)
* 金华山黄君(初平)
* 南霍山郑君(隐)
* 天柱山阮君(傲)
* 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
* 冲寂元君麻姑
右并君佐命之司。吴越楚蜀之地。当司察之。
淳化中。始改。为真君观。祥符中。诏赐观额。
开元六年。上帝降赐真君。驱邪玉匕一张。其
状类剑。长三尺阔四寸。玉文如云霞。其端微
有锋刃。玉册一道。长一尺馀阔六寸。其篆文
曰。道君之玉册。有两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
皆篆文。或曰。旧本玉册塑在真君臂间。檀香
刻此以传于世。玉玺一枚。方阔五寸八角。其
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或
云。是司马天师篆文也。今朝降到真君火铃
冠一顶。以金裹饰潜霍二真君玉君圭二面
并有。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敕
黄存焉。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 元辰殿。乃
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
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 御名词表
于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两祝 圣寿。恩赐
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故江陵公留
题真君观诗全篇云。秘殿崔嵬半紫虚。洞天
岑寂列真居。霜毛时下朱陵鹤。金简犹探宛
云。佐治者有九人。从吏者三百馀人。翊卫
衙官三百。为国祈真请福之地。上真记云。
太虚真人领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 潜山魏君(冲)为副治
* 霍山韩君(众)为佐治
* 霍林山许君(映)
* 丹霍山周君(紫阳)
* 金华山黄君(初平)
* 南霍山郑君(隐)
* 天柱山阮君(傲)
* 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
* 冲寂元君麻姑
右并君佐命之司。吴越楚蜀之地。当司察之。
淳化中。始改。为真君观。祥符中。诏赐观额。
开元六年。上帝降赐真君。驱邪玉匕一张。其
状类剑。长三尺阔四寸。玉文如云霞。其端微
有锋刃。玉册一道。长一尺馀阔六寸。其篆文
曰。道君之玉册。有两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
皆篆文。或曰。旧本玉册塑在真君臂间。檀香
刻此以传于世。玉玺一枚。方阔五寸八角。其
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或
云。是司马天师篆文也。今朝降到真君火铃
冠一顶。以金裹饰潜霍二真君玉君圭二面
并有。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敕
黄存焉。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 元辰殿。乃
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
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 御名词表
于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两祝 圣寿。恩赐
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故江陵公留
题真君观诗全篇云。秘殿崔嵬半紫虚。洞天
岑寂列真居。霜毛时下朱陵鹤。金简犹探宛
叙观寺¶ 第 1068c 页 T51-1068.png
委书。风拂瑶坛欹羽旆。云归翠岭度飙舆。竹
烟萝月空歌里。一道寒泉漱碧渠。
观有碑文六。
* 注生真君碑(唐开元二十年。衡州司马赵颐真撰。萧诚书)
* 移建皇帝本命殿碑(大观二年三月。通直郎权潭州通判兼军州事赵岍文并书立)
* 御制化道文
* 宋宣献诗
* 朝贤送单大师诗石
* 南岳杂诗
** 〔衡岳观〕
在紫盖峰南下紫霄峰前。晋太康
八年。吴人徐灵期新野先生邓郁之开古
王母殿基建。怀帝元嘉中赐额为华薮观。
至梁改为九真观。张佐尧诗略云。晋代为
华薮。梁朝号九真。宫门频改额。洞口不移
春是也。住持周静真。乃武帝之师。帝心期
上善。亲纡黄屋谒此元都。若轩后之拜崆
峒。汉皇之礼河上。异代同时也。奉敕赐庄
田三百户充基业。至隋后主大业八年属
唐高祖。诏请蔡法寿李法超二法师主观
事焚修。兴行教法。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
并。赐观资用。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诏张
惠明天师。度道士四十九人焚修。高宗宏
道二年。诏叶法善天师封岳关地方四十
里充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畋猎。投龙献
圭。以为常典。开皇中。改为衡岳观。后因兵
火摧毁。天祐初。府主令公重建之。今朝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洎金宝
牌。每辰焚 御香祝 圣寿。亦国家祈福
之所。 真宗朝敕差冲靖天师单惟岳来
烟萝月空歌里。一道寒泉漱碧渠。
观有碑文六。
* 注生真君碑(唐开元二十年。衡州司马赵颐真撰。萧诚书)
* 移建皇帝本命殿碑(大观二年三月。通直郎权潭州通判兼军州事赵岍文并书立)
* 御制化道文
* 宋宣献诗
* 朝贤送单大师诗石
* 南岳杂诗
** 〔衡岳观〕
在紫盖峰南下紫霄峰前。晋太康
八年。吴人徐灵期新野先生邓郁之开古
王母殿基建。怀帝元嘉中赐额为华薮观。
至梁改为九真观。张佐尧诗略云。晋代为
华薮。梁朝号九真。宫门频改额。洞口不移
春是也。住持周静真。乃武帝之师。帝心期
上善。亲纡黄屋谒此元都。若轩后之拜崆
峒。汉皇之礼河上。异代同时也。奉敕赐庄
田三百户充基业。至隋后主大业八年属
唐高祖。诏请蔡法寿李法超二法师主观
事焚修。兴行教法。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
并。赐观资用。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诏张
惠明天师。度道士四十九人焚修。高宗宏
道二年。诏叶法善天师封岳关地方四十
里充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畋猎。投龙献
圭。以为常典。开皇中。改为衡岳观。后因兵
火摧毁。天祐初。府主令公重建之。今朝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洎金宝
牌。每辰焚 御香祝 圣寿。亦国家祈福
之所。 真宗朝敕差冲靖天师单惟岳来
叙观寺¶ 第 1069a 页 T51-1069.png
住持提举岳门宫观。兼管烟火。后奉 旨
改为甲乙自兹始也。故宰相王钦若有送
单大师归岳诗云。 玉书飙驭降神州。楼
观丹台选道流。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
恋水云幽。晚程冒雪潇湘渡。采药沿溪舴
艋舟。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半沈浮。
宣和六年。准赦敕建昊天殿。改赐衡岳。为
铨德观。宣和三年。得□旨免道业二税。又
追取诸寺院金宝牌。并归本观奉安。绍兴
中。
太上皇帝降赐 御书黄庭内景经一卷。
法帖九卷。观有白云堂内。安保生天尊铜
像。晋咸亨年。铸无极堂御书阁田良逸先
生降真堂刘广成先生真堂久视阁流水
轩。观前左掖二百步。龙山顶有唐宋蜀人
毛士海得道处。观后主山上旧有尹真人
庵.朝天礼斗坛.驾鹤亭。真人姓尹氏。讳道
全。天水人也。修洞真还神之道。佩五帝六
甲左右灵飞之符。天仙降而谓之曰。飞升
者当有其材而后成其道。昔汉武帝亲受
金母灵飞十二事及五岳真形图。才得尸
解。而不能使形骨俱飞。尔今得一而有升
天之望。岂非积功宿分所值耶。道全日。浅
学无闻。愿示十二事之目。天真曰。一者五
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二者太一混洞东
蒙之文。三者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四者太
阴六丁通真遁灵玉女之录。五者六戊太
阳招真天光策精之书。六者六已石精金
光藏景录形之诀。七者六庚素招摄投之
改为甲乙自兹始也。故宰相王钦若有送
单大师归岳诗云。 玉书飙驭降神州。楼
观丹台选道流。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
恋水云幽。晚程冒雪潇湘渡。采药沿溪舴
艋舟。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半沈浮。
宣和六年。准赦敕建昊天殿。改赐衡岳。为
铨德观。宣和三年。得□旨免道业二税。又
追取诸寺院金宝牌。并归本观奉安。绍兴
中。
太上皇帝降赐 御书黄庭内景经一卷。
法帖九卷。观有白云堂内。安保生天尊铜
像。晋咸亨年。铸无极堂御书阁田良逸先
生降真堂刘广成先生真堂久视阁流水
轩。观前左掖二百步。龙山顶有唐宋蜀人
毛士海得道处。观后主山上旧有尹真人
庵.朝天礼斗坛.驾鹤亭。真人姓尹氏。讳道
全。天水人也。修洞真还神之道。佩五帝六
甲左右灵飞之符。天仙降而谓之曰。飞升
者当有其材而后成其道。昔汉武帝亲受
金母灵飞十二事及五岳真形图。才得尸
解。而不能使形骨俱飞。尔今得一而有升
天之望。岂非积功宿分所值耶。道全日。浅
学无闻。愿示十二事之目。天真曰。一者五
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二者太一混洞东
蒙之文。三者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四者太
阴六丁通真遁灵玉女之录。五者六戊太
阳招真天光策精之书。六者六已石精金
光藏景录形之诀。七者六庚素招摄投之
叙观寺¶ 第 1069b 页 T51-1069.png
律。八者六辛致黄水月华之法。九者壬癸
六遁隐地八术。十者子午卯酉八禀十诀
六虚威仪。十一者丑辰戌未地真曲素诀
辞三五顺行。十二者寅巳申亥紫度炎光
内视中央也。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檄
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
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
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
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
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
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
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
贯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
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主符图吏兵官
属各数万人。五岳之所总。大山三百六十。
小山千二百。并列仙曹职宰可谓众矣。武
帝虽得其法而不能专其戒。穷武玩兵自
毁其福。故不得与黄帝同功。今尔遇之。乃
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其人。吾当与
汝期于九清之上太无之中。言讫而去。真
人以晋怀帝元嘉元年三月九日。有白云
起于室中。三日不散。散而视之。已失君
之所在。但闻香气袭人。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赐号通真观妙真人。知潭州张茂宗
留题衡岳观诗云。灵岳峰前游古观。此
中何别蕊珠宫。五云仙客形皆异。十洞烟
花景不同。鍊药炉香金石气。醮星坛冷
薜萝风。因闻大道修真诀。咫尺三清路可
冲。
六遁隐地八术。十者子午卯酉八禀十诀
六虚威仪。十一者丑辰戌未地真曲素诀
辞三五顺行。十二者寅巳申亥紫度炎光
内视中央也。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檄
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蹠。神仙
倒景俯视山川之蹠。写其曲折蟠薄在地
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
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
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
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
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
贯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
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主符图吏兵官
属各数万人。五岳之所总。大山三百六十。
小山千二百。并列仙曹职宰可谓众矣。武
帝虽得其法而不能专其戒。穷武玩兵自
毁其福。故不得与黄帝同功。今尔遇之。乃
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其人。吾当与
汝期于九清之上太无之中。言讫而去。真
人以晋怀帝元嘉元年三月九日。有白云
起于室中。三日不散。散而视之。已失君
之所在。但闻香气袭人。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赐号通真观妙真人。知潭州张茂宗
留题衡岳观诗云。灵岳峰前游古观。此
中何别蕊珠宫。五云仙客形皆异。十洞烟
花景不同。鍊药炉香金石气。醮星坛冷
薜萝风。因闻大道修真诀。咫尺三清路可
冲。
叙观寺¶ 第 1069c 页 T51-1069.png
观有碑文六。
* 九真观记(梁湘东王萧纬撰)
* 何尊师得道碑(唐衡阳太守苏务廉撰)
* 广成先生神道碑(翰林承旨萧邺撰。太子少传致仕卢璠书)
* 隐真嵓田先生记
* 广成先生内传(吏部侍郎赵橹撰)
* 中书舍人王祜赠道士率子廉诗(东坡居士苏轼作记并书)
** 〔胜业禅寺〕
在庙之东掖古圣容寺也。或云。
夏禹建清泠宫。以奉安虞舜之像(圣容即圣像也)唐
武宗朝废之。马氏据有湖湘有掌诰。夫人
杨子莹施钱再建。改为报国寺。记云。夏禹
故宫也。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寝
堂之西有庵。名禹柏。庭际虽广。一柏尽
蔽之。后有悦亭。面岳环匝如塀。题咏亦
众。住僧文政四句云。山鸟无凡音。山云无
俗状。引得白头禅。时时倚藜杖。东有老
牧亭.真如轩。皆雅尚也。寺旧无泉源。住僧
文政。因栽杉寻访岩谷间。得一泉脉。清甘
尤益茶味。以禹故迹。遂筑亭于上。以为禅
悦之所。寺有。
御书。本朝太平兴国年始更赐今额。葆真
居士枢密折公彦质留题诗云。故宫馀禹
迹。胜地属僧家。古庙松阴合。幽亭竹影
斜。岭云吟赏合。山鸟定中哗。谴逐成经
别。空怀客路赊。寺有唐柳子厚撰弥陀和
尚第二碑。兼自书篆。我朝康肃公陈公
尧咨撰修藏记。
** 〔告成禅寺〕
古亦以衡岳为名。隋仁寿元年。
叙观寺¶ 第 1070a 页 T51-1070.png
以佛舍利分置诸郡。令各建塔计三十处。
南岳即建塔于衡岳寺。二年正月二十三
日发使诸道。敕取四月八日午时葬之。此
即一所也。马氏云福。五年方建塔楼堂宇。
仅成一寺。至本朝大中祥符。东封改为
今额寺。后登山有巨石相重宛如磨形。传
云。思大和尚感鬼为之磨香。今山中有兜
娄香。盖遗植焉。
** 〔衡岳禅寺〕
在庙西北一里集贤峰下。梁天
监二年建惠海尊者道场。至本朝太平
兴国年。敕以旧额为赐寺。后有善果庵。乃
海栖禅师宴息之所。飞泉修竹石鼓怪木
特异。昔懒瓒和尚曾隐此。与李鬼谷相会。
我朝太宗皇帝赐御书。寺有唐皇甫湜撰
瑗律禅师碑。连州刺史王诩书。唐韩愈有
宿衡岳寺门楼诗略云。紫盖连延接天柱。
石廪胜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
一径趋灵宫。寺前有五寺碑。唐李巽撰。罗
中立八分书。五寺即般若.南台.万寿.华
严。弥陀。西有文殊庵。昔周道者修头陀行。
得三昧定力。逆知人意。时人无敢轻惑。今
游山大路石砌便士庶往还者。乃道者之
力也。
** 〔净严寺〕
在庙西北隅。隔溪与西禅比邻。唐
咸通年造。□本朝太平兴国年。以旧额为
赐。昔景德中有僧晏坐。忽地中有光高丈
馀。乃发掘之。得佛像七尊。今色新如故。
** 〔西禅寺〕
亦在庙西北。无记刻可见兴建之
始。梁天监三年再修。亦无他佳致。中有双
南岳即建塔于衡岳寺。二年正月二十三
日发使诸道。敕取四月八日午时葬之。此
即一所也。马氏云福。五年方建塔楼堂宇。
仅成一寺。至本朝大中祥符。东封改为
今额寺。后登山有巨石相重宛如磨形。传
云。思大和尚感鬼为之磨香。今山中有兜
娄香。盖遗植焉。
** 〔衡岳禅寺〕
在庙西北一里集贤峰下。梁天
监二年建惠海尊者道场。至本朝太平
兴国年。敕以旧额为赐寺。后有善果庵。乃
海栖禅师宴息之所。飞泉修竹石鼓怪木
特异。昔懒瓒和尚曾隐此。与李鬼谷相会。
我朝太宗皇帝赐御书。寺有唐皇甫湜撰
瑗律禅师碑。连州刺史王诩书。唐韩愈有
宿衡岳寺门楼诗略云。紫盖连延接天柱。
石廪胜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
一径趋灵宫。寺前有五寺碑。唐李巽撰。罗
中立八分书。五寺即般若.南台.万寿.华
严。弥陀。西有文殊庵。昔周道者修头陀行。
得三昧定力。逆知人意。时人无敢轻惑。今
游山大路石砌便士庶往还者。乃道者之
力也。
** 〔净严寺〕
在庙西北隅。隔溪与西禅比邻。唐
咸通年造。□本朝太平兴国年。以旧额为
赐。昔景德中有僧晏坐。忽地中有光高丈
馀。乃发掘之。得佛像七尊。今色新如故。
** 〔西禅寺〕
亦在庙西北。无记刻可见兴建之
始。梁天监三年再修。亦无他佳致。中有双
叙观寺¶ 第 1070b 页 T51-1070.png
棕榈瑞莲。飞鸟不敢栖泊。云有道人置一
木。禽辟之。观察刘侯诗云。楼殿不教栖宿
鸟是也。
** 〔华严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三里。隋大业
中。有高僧惠稠可讲华严经。学徒鲜有至
者。稠乃立石数块在前曰。汝等是吾弟子
否。石头尽皆点头。唐顺宗时。乃就其地建
寺。以华严为额。本朝兴国中。再以旧额
为赐 □。
** 〔云居寺〕
在庙西北登山七里马氏所葺。有
凝碧亭。面势陡绝。下瞰岳南之境。一览
俱尽。为游客顿歇之所。前代时人吟咏极
多。惟毕田云。四面山屏叠万重。古岚浓
翠锁寒空。清秋独倚危轩立。身在琉璃世
界中。又廖凝一联云。远水微茫转前山。次
第卑观者叹服。寺废已久。近复兴之。寺前
石上有卧牛迹。旧云。金牛迹隐然可见。石
之下有石磴百馀级。隋开皇中。僧神拱凿
开。近日复刱桥屋栏楯。便于登陟。今亦废
矣。故毛季子有咏石桥诗略云。独上云梯
三百级。回眸失笑万山低。又名石桥寺。前
有退道坡极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进。因
以名之。昔贤诗末句云。游人须努力。胜境
在云巅。
** 〔南台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监中。
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
号曰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
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
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
木。禽辟之。观察刘侯诗云。楼殿不教栖宿
鸟是也。
** 〔华严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三里。隋大业
中。有高僧惠稠可讲华严经。学徒鲜有至
者。稠乃立石数块在前曰。汝等是吾弟子
否。石头尽皆点头。唐顺宗时。乃就其地建
寺。以华严为额。本朝兴国中。再以旧额
为赐 □。
** 〔云居寺〕
在庙西北登山七里马氏所葺。有
凝碧亭。面势陡绝。下瞰岳南之境。一览
俱尽。为游客顿歇之所。前代时人吟咏极
多。惟毕田云。四面山屏叠万重。古岚浓
翠锁寒空。清秋独倚危轩立。身在琉璃世
界中。又廖凝一联云。远水微茫转前山。次
第卑观者叹服。寺废已久。近复兴之。寺前
石上有卧牛迹。旧云。金牛迹隐然可见。石
之下有石磴百馀级。隋开皇中。僧神拱凿
开。近日复刱桥屋栏楯。便于登陟。今亦废
矣。故毛季子有咏石桥诗略云。独上云梯
三百级。回眸失笑万山低。又名石桥寺。前
有退道坡极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进。因
以名之。昔贤诗末句云。游人须努力。胜境
在云巅。
** 〔南台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监中。
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
号曰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
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
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
叙观寺¶ 第 1070c 页 T51-1070.png
焉。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蹠。谥曰无际见
相。二碑尚存。裴休书字画遒劲。或云非裴
书。然亦可观也。庞居士尝来请益于师。殿
之下有石。乃丹霞削发处。又有石号飞罗
汉。世传神运仓。今遗基尚在。石头和尚著
参同契草庵歌。善圆师刻于石。寺西有甘
泉。透人僧厨。名之洗钵池。我朝太宗 真
宗 仁宗 三圣御书百馀卷。石曼卿书
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潭帅张茂
宗诗云。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
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石
桥过处数千。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
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
** 〔福严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禅
刹之第一。陈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苏山
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师常化人。修法华.
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因号般若寺。□
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有唐怀让禅
师。结庵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禅于
侧久之。让往以砖磨而激之。一谓让曰。磨
砖何用。曰为镜。一曰砖如何得作镜。让曰
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道。一异之曰。
毕竟如何即是。让曰。谓如乘车者车既不
行。鞭车则是。鞭牛则是。一决然开悟。庵
上有定心石.罗汉隐身岩。昔有高僧。因普
请搬柴。徘徊不赴。留颂隐身。入此岩中不
复出。颂曰。真空妙相无人识。刚被维那取
次差。宁可寂寥归石室。谁能为众去搬柴。
山之下有卓锡泉。衣思大卓锡处。以建庵
相。二碑尚存。裴休书字画遒劲。或云非裴
书。然亦可观也。庞居士尝来请益于师。殿
之下有石。乃丹霞削发处。又有石号飞罗
汉。世传神运仓。今遗基尚在。石头和尚著
参同契草庵歌。善圆师刻于石。寺西有甘
泉。透人僧厨。名之洗钵池。我朝太宗 真
宗 仁宗 三圣御书百馀卷。石曼卿书
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潭帅张茂
宗诗云。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
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石
桥过处数千。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
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
** 〔福严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禅
刹之第一。陈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苏山
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师常化人。修法华.
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因号般若寺。□
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有唐怀让禅
师。结庵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禅于
侧久之。让往以砖磨而激之。一谓让曰。磨
砖何用。曰为镜。一曰砖如何得作镜。让曰
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道。一异之曰。
毕竟如何即是。让曰。谓如乘车者车既不
行。鞭车则是。鞭牛则是。一决然开悟。庵
上有定心石.罗汉隐身岩。昔有高僧。因普
请搬柴。徘徊不赴。留颂隐身。入此岩中不
复出。颂曰。真空妙相无人识。刚被维那取
次差。宁可寂寥归石室。谁能为众去搬柴。
山之下有卓锡泉。衣思大卓锡处。以建庵
叙观寺¶ 第 1071a 页 T51-1071.png
艰于水。复有虎跑开二泉如涌可以供众。
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马祖庵.思大塔。昔惠
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
禄。屋宇佛像俱焚尽。惟三生藏.马祖庵.兜
率桥存焉。后七年修建后备。昔忠懿王在
吴越时。尝以七宝造阿育王塔八万四千。
铜铸八万四千。铁铸八万四千。纸绢印福
严有七宝塔。旧置于方丈。他日既经煨烬
巨钟大石皆镕裂。独此塔不变。众谓忠懿
愿力也。又唐梵经教舍利旃檀瑞相。洎思
公锡杖俱存。其馀供器不可胜计。旁有戒
坛。天然成就。中书舍人韩琮书般若寺额。
有坚固玄泰二塔在。张茂宗留题般若寺
诗云。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
寺。无念十方僧。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
棱。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绍兴未。复罹
回禄。止存三生藏.马祖庵。馀皆灰烬。后五
年重葺。仅五七分宏壮于旧矣。后有野人
岩。太初中有避秦人来往飞越山谷。莫之
能近。窥其岩中一无所有。后屡有野人居
之。至今不绝。祥符间有三少年。草衣磐石
上坐众近访之而不见。
** 〔大明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烟霞
峰侧。有思大和尚宴坐处。广德中有僧惠
开所建。至唐开元中重兴。有柳子厚撰大
明和尚碑 本朝仍赐额。寺之前有十八
高僧行道坛故基在焉。东有懒残岩。稍庇
风雨。五色碧鸡常集于此。昔有高僧居之。
因其名焉。草衣木食不干时务。懒而吃人
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马祖庵.思大塔。昔惠
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
禄。屋宇佛像俱焚尽。惟三生藏.马祖庵.兜
率桥存焉。后七年修建后备。昔忠懿王在
吴越时。尝以七宝造阿育王塔八万四千。
铜铸八万四千。铁铸八万四千。纸绢印福
严有七宝塔。旧置于方丈。他日既经煨烬
巨钟大石皆镕裂。独此塔不变。众谓忠懿
愿力也。又唐梵经教舍利旃檀瑞相。洎思
公锡杖俱存。其馀供器不可胜计。旁有戒
坛。天然成就。中书舍人韩琮书般若寺额。
有坚固玄泰二塔在。张茂宗留题般若寺
诗云。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
寺。无念十方僧。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
棱。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绍兴未。复罹
回禄。止存三生藏.马祖庵。馀皆灰烬。后五
年重葺。仅五七分宏壮于旧矣。后有野人
岩。太初中有避秦人来往飞越山谷。莫之
能近。窥其岩中一无所有。后屡有野人居
之。至今不绝。祥符间有三少年。草衣磐石
上坐众近访之而不见。
** 〔大明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烟霞
峰侧。有思大和尚宴坐处。广德中有僧惠
开所建。至唐开元中重兴。有柳子厚撰大
明和尚碑 本朝仍赐额。寺之前有十八
高僧行道坛故基在焉。东有懒残岩。稍庇
风雨。五色碧鸡常集于此。昔有高僧居之。
因其名焉。草衣木食不干时务。懒而吃人
叙观寺¶ 第 1071b 页 T51-1071.png
残食。邺候李泌亦结庐于侧。赐号端居室
凡十年不相来往。声流上国。有诏使至。则
踞然不对而佯喑。常垂两涕。使者李侯赠
诗云。粪火但知黄独美。银钩那识紫泥新。
尚无情绪收寒涕。谁有工夫问俗人。又尝
作颂。其略云。世事悠悠。归山去休。卧藤
萝下。块石枕头。黄庭坚尝自赞真云。自疑
是南岳懒散师乃此老也。或称懒瓒语讹
也。
** 〔上封禅寺〕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祝融峰
下。按钱景衎胜概集云 本朝赐额建也。
一云古先天观。后改为今寺。若烟云稍开。
四望千里。游赏骚人。题咏甚多。惟僧齐已
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
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有穹林阁。僧
室未尝去火。秋初早已冰冻。虽盛夏亦夹
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名之矮树。万
年松亦不盈丈。盖以极高至寒故也。其势
孤峭特回。禽鸟亦不能及。下视众山不复
如丘龚。但髣髴如觞豆而已。寺之侧有风
渊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白壁二
坛。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罗汉行道坛是也。
故毕田诗云。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
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
** 〔应天万寿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在
福严寺东。寺额乃唐懿宗书题记处。皆玉
刻也 本朝太平兴国中。只以旧额为赐。
寺有蜀王孟氏所舍藏经并铜佛像。制作
凡十年不相来往。声流上国。有诏使至。则
踞然不对而佯喑。常垂两涕。使者李侯赠
诗云。粪火但知黄独美。银钩那识紫泥新。
尚无情绪收寒涕。谁有工夫问俗人。又尝
作颂。其略云。世事悠悠。归山去休。卧藤
萝下。块石枕头。黄庭坚尝自赞真云。自疑
是南岳懒散师乃此老也。或称懒瓒语讹
也。
** 〔上封禅寺〕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祝融峰
下。按钱景衎胜概集云 本朝赐额建也。
一云古先天观。后改为今寺。若烟云稍开。
四望千里。游赏骚人。题咏甚多。惟僧齐已
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
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有穹林阁。僧
室未尝去火。秋初早已冰冻。虽盛夏亦夹
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名之矮树。万
年松亦不盈丈。盖以极高至寒故也。其势
孤峭特回。禽鸟亦不能及。下视众山不复
如丘龚。但髣髴如觞豆而已。寺之侧有风
渊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白壁二
坛。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罗汉行道坛是也。
故毕田诗云。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
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
** 〔应天万寿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在
福严寺东。寺额乃唐懿宗书题记处。皆玉
刻也 本朝太平兴国中。只以旧额为赐。
寺有蜀王孟氏所舍藏经并铜佛像。制作
叙观寺¶ 第 1071c 页 T51-1071.png
皆精微可观。古篁樛木拥蔽前后。此山南
诸刹最为幽密也。寺有本朝 太宗 仁
宗御书三祝堂。无尽居士张商英题一绝
云。击壤焉知帝力深。耕田凿井自讴吟。多
财多寿多男子。聊表封人祝圣心。后有麓
苑庵址。
** 〔紫盖院〕
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
仙修行处。谭陈二士亦修炼于此。又有铁
瓢仙张白居之北入桃源基址。废久。有野
人居之。上有醮斗坛灶北李生户解处。下
有唐太子系马椿在。
** 〔宝胜寺〕
在庙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岳过华
严历寿祺观北上方至。杉松拥蔚并无佳
致。据香炉峰南下当紫盖之路。
** 〔圣寿观〕
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
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璠镇黔南日。
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
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
旧有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此君阁。层崖
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比
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寿涧径观前下
合灵涧。流注平野。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
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
仙遇吕洞宾于君山后亦隐此行灵龟吞吐
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尝云。我
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
喜洞真墟。元祐间。常有白鹤。栖鸣于杉松
之上。三日而去。宣和元年改寿祺。
** 〔华盖院〕
有华盖君修行处。不显名氏。或
诸刹最为幽密也。寺有本朝 太宗 仁
宗御书三祝堂。无尽居士张商英题一绝
云。击壤焉知帝力深。耕田凿井自讴吟。多
财多寿多男子。聊表封人祝圣心。后有麓
苑庵址。
** 〔紫盖院〕
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
仙修行处。谭陈二士亦修炼于此。又有铁
瓢仙张白居之北入桃源基址。废久。有野
人居之。上有醮斗坛灶北李生户解处。下
有唐太子系马椿在。
** 〔宝胜寺〕
在庙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岳过华
严历寿祺观北上方至。杉松拥蔚并无佳
致。据香炉峰南下当紫盖之路。
** 〔圣寿观〕
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
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璠镇黔南日。
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
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
旧有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此君阁。层崖
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比
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寿涧径观前下
合灵涧。流注平野。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
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
仙遇吕洞宾于君山后亦隐此行灵龟吞吐
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尝云。我
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
喜洞真墟。元祐间。常有白鹤。栖鸣于杉松
之上。三日而去。宣和元年改寿祺。
** 〔华盖院〕
有华盖君修行处。不显名氏。或
叙观寺¶ 第 1072a 页 T51-1072.png
云古太清观也。去庙东北十五里。自元阳
宫陟上清宫而至。昔谭峭岩字景升。居终
南山。久著化书。过东吴见宋齐邱。游庐阜
泛潇湘炼丹于此。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
此著通元经。开皇中。有道士吴涵虚。字
合灵。居之风狂。未尝下山。终日沈湎。亦
无烟火之具。俗呼为吴猱。好睡经旬不食。
常言。人若要闲即须懒。如勤即不闲也。素
不攻文。忽作上升。歌云。玉皇有诏登仙职。
龙吐云兮风著力。眼前蓦地见楼台。异草
奇花不可识。我向大罗观世界。世界只如
指掌大。当时不为上升忙。一时提向瀛洲
卖。后于清泰二年上升。又有荆台隐士
铁冠先生。樊氏。慕合灵之道。常骑白牛访
之。楚王马希范尝师之。后马希声嗣位。先
生不知所之。
** 〔上清宫〕
去庙东北七里。吴人徐灵期真人
修行之所。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
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饭。故得
周游海岳。来往南山积有年矣。采访山洞
岩谷。作衡岳记。叙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
密二峰。皆高五千馀丈而云密。有禹治水
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
最为胜绝。而紫盖常有鹤集其顶。而神芝
灵草生焉。下有石室。有香炉.杵.臼.丹灶。
祝融峰上有碧玉坛。方五尺。东有紫梨。高
三百尺。乃夏禹所植。实大如斗。赤如日。
若得食长生不死。义熙中。山人潘觉至峰
西。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软可食。觉不
宫陟上清宫而至。昔谭峭岩字景升。居终
南山。久著化书。过东吴见宋齐邱。游庐阜
泛潇湘炼丹于此。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
此著通元经。开皇中。有道士吴涵虚。字
合灵。居之风狂。未尝下山。终日沈湎。亦
无烟火之具。俗呼为吴猱。好睡经旬不食。
常言。人若要闲即须懒。如勤即不闲也。素
不攻文。忽作上升。歌云。玉皇有诏登仙职。
龙吐云兮风著力。眼前蓦地见楼台。异草
奇花不可识。我向大罗观世界。世界只如
指掌大。当时不为上升忙。一时提向瀛洲
卖。后于清泰二年上升。又有荆台隐士
铁冠先生。樊氏。慕合灵之道。常骑白牛访
之。楚王马希范尝师之。后马希声嗣位。先
生不知所之。
** 〔上清宫〕
去庙东北七里。吴人徐灵期真人
修行之所。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
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饭。故得
周游海岳。来往南山积有年矣。采访山洞
岩谷。作衡岳记。叙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
密二峰。皆高五千馀丈而云密。有禹治水
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
最为胜绝。而紫盖常有鹤集其顶。而神芝
灵草生焉。下有石室。有香炉.杵.臼.丹灶。
祝融峰上有碧玉坛。方五尺。东有紫梨。高
三百尺。乃夏禹所植。实大如斗。赤如日。
若得食长生不死。义熙中。山人潘觉至峰
西。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软可食。觉不
叙观寺¶ 第 1072b 页 T51-1072.png
知其石髓。竟不食弃去。忽悟而还已不见。
此君之所记圣异。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龙
虎。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赐号明真洞微真人。今宫
基见存石碑。传云。旧有仙鸡报晓。因吃仙
草不死。间有樵人见而不能捕。大历七年。
玄和先生张太空者。李泌之师居之得道。
后入元阳宫尸解。大中元年。韩威仪慕其
风而居之。修符亦得道。
** 〔石室隐真岩〕
在上清元阳之间。杉松夹道。
岩岫堆蓝。有石室两所。本虎豹之窟。唐
大中年。刘元靖先生居之。礼斗步罡。驱逐
虎豹。芟除荆榛而住。衡州刺史韩晔舍俸
钱为建会真阁。就岩辟其石室。引泉环流。
伐木诛茆。凿其茶灶。棋局醮坛。药臼盆床。
灯具供器。自然生成。会昌中。诏入内传受
法箓。封号广成先生。久之乞还山。大中五
年冬十月。有云鹤屡降。未几去世。闻天乐
浮空。及迁神日。惟杖屦在。弟子吕志真得
其道。兵部侍郎萧邺文其碑。吏部侍郎赵
橹为傅。太子少傅卢璠作石室铭。道士张
坚白为内传。今山存内传。洎神道碑在铨
德观。今基址尚在。
** 〔中宫〕
在庙之东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
人王灵舆修行之所。王乃晋陵人。幼而颖
悟。更不婚宦。勤志于道。辞别亲友。结庐于
五老峰下。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谓之
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于砂石之
间则不能成。子虽有飞升之骨。当须福地
此君之所记圣异。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龙
虎。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赐号明真洞微真人。今宫
基见存石碑。传云。旧有仙鸡报晓。因吃仙
草不死。间有樵人见而不能捕。大历七年。
玄和先生张太空者。李泌之师居之得道。
后入元阳宫尸解。大中元年。韩威仪慕其
风而居之。修符亦得道。
** 〔石室隐真岩〕
在上清元阳之间。杉松夹道。
岩岫堆蓝。有石室两所。本虎豹之窟。唐
大中年。刘元靖先生居之。礼斗步罡。驱逐
虎豹。芟除荆榛而住。衡州刺史韩晔舍俸
钱为建会真阁。就岩辟其石室。引泉环流。
伐木诛茆。凿其茶灶。棋局醮坛。药臼盆床。
灯具供器。自然生成。会昌中。诏入内传受
法箓。封号广成先生。久之乞还山。大中五
年冬十月。有云鹤屡降。未几去世。闻天乐
浮空。及迁神日。惟杖屦在。弟子吕志真得
其道。兵部侍郎萧邺文其碑。吏部侍郎赵
橹为傅。太子少傅卢璠作石室铭。道士张
坚白为内传。今山存内传。洎神道碑在铨
德观。今基址尚在。
** 〔中宫〕
在庙之东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
人王灵舆修行之所。王乃晋陵人。幼而颖
悟。更不婚宦。勤志于道。辞别亲友。结庐于
五老峰下。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谓之
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于砂石之
间则不能成。子虽有飞升之骨。当须福地
叙观寺¶ 第 1072c 页 T51-1072.png
灵坛尔可以变化。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
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坏其功。兹道无由
成矣。灵舆告曰。何地可栖。神人曰。朱陵之
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遂自庐阜
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复
迁于朱陵之东朝斗鍊真。以天监十三年
七月十二日冲举。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
号通微集虚真人。又唐天宝初。董奉先居
之修九华丹法而得道。久于衡阳栖朱陵
之后洞。元和中。凭惟良亦修行于此。本传
并具下卷。又大历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
道。官已废久。
** 〔元阳宫〕
在庙之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
宫如鼎峙。晋太始中。陈真人讳兴明修行
之馆。真人少游名山。因访真迹。于天柱
峰上遇二神人。年十八九。自云。吾历行四
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暂能精专。中道
而废。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飞冲霄衢。
汝之积功亦可佳也。第勿退转。何虑不列
名金阙玉堂。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
无穷。何者林谷幽栖。禽畜为侣。饥渴必
至。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
矣。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
翼。可谓乐也。得不勉于修励乎。兴明拜手
曰。永佩圣言毕。至于道不敢怠忽也。遂授
明镜之道。修之十有八年。二仙降而告之
曰。吾昔授子至道。果能勤行。今则登蹑九
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前苦后乐。今子
至矣。以晋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烟霞绕
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坏其功。兹道无由
成矣。灵舆告曰。何地可栖。神人曰。朱陵之
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遂自庐阜
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复
迁于朱陵之东朝斗鍊真。以天监十三年
七月十二日冲举。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
号通微集虚真人。又唐天宝初。董奉先居
之修九华丹法而得道。久于衡阳栖朱陵
之后洞。元和中。凭惟良亦修行于此。本传
并具下卷。又大历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
道。官已废久。
** 〔元阳宫〕
在庙之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
宫如鼎峙。晋太始中。陈真人讳兴明修行
之馆。真人少游名山。因访真迹。于天柱
峰上遇二神人。年十八九。自云。吾历行四
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暂能精专。中道
而废。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飞冲霄衢。
汝之积功亦可佳也。第勿退转。何虑不列
名金阙玉堂。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
无穷。何者林谷幽栖。禽畜为侣。饥渴必
至。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
矣。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
翼。可谓乐也。得不勉于修励乎。兴明拜手
曰。永佩圣言毕。至于道不敢怠忽也。遂授
明镜之道。修之十有八年。二仙降而告之
曰。吾昔授子至道。果能勤行。今则登蹑九
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前苦后乐。今子
至矣。以晋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烟霞绕
叙观寺¶ 第 1073a 页 T51-1073.png
室。天乐浮空山下。居人竞往观之。惟有空
室。至于鸡犬悉皆腾举。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赐号致虚守静真人。又唐有张元和
先生居之。德宗御词赐之云。夫至道无名。
强假名而崇道。至真无谥。必求谥以明真。
惟其可称实在全德。故南岳元阳宫道士
张太虚。混元育粹。元之又元。鍊骨三清。
存神八景。衡峰养德。时近百年。依罔象
以冥搜。挟鸿濛而冲用。栖迟浩气。太苦
真形。顷在先皇敷崇道妙。望乎玄鹤之驾。
锡以紫霓之裳。我有辅臣。格言高躅。永怀
仙子。恨不同时。聊申嘉尚之情。式降昭旌
之命。策名表德。庶永无穷。可赠玄和先
生。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后尸解于灵
隐峰。其宫 本朝淳化.天圣.政和三经修
葺。宣和元年改赐崇明观。观后三里有伏
虎岩。
** 〔田真院〕
在元阳宫东南二里。唐宝历中
建。绿筠苍松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殿北
百馀步有小岩。田先生常憩于此。岩上有
一松树。号华盖松。根柯蟠曲。枝干左细如
华盖。岩周回虽广。一株尽蔽之。开皇时。田
良逸名虚应。齐国人。侍亲。自攸县迁居南
岳喜王峰。后躬耕货薪以侍母。夜即独坐
岩中。一日放志游五峰。见何尊师而问道。
其母晒衣于山北。闻儿远适。速往追之不
及复回。衣已化为石。至今数百年。衣色不
改。素洁如初。下有小岩。母常憩此。经日而
坐。常服气减食。母既坐亡。其志愈坚。后遇
室。至于鸡犬悉皆腾举。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赐号致虚守静真人。又唐有张元和
先生居之。德宗御词赐之云。夫至道无名。
强假名而崇道。至真无谥。必求谥以明真。
惟其可称实在全德。故南岳元阳宫道士
张太虚。混元育粹。元之又元。鍊骨三清。
存神八景。衡峰养德。时近百年。依罔象
以冥搜。挟鸿濛而冲用。栖迟浩气。太苦
真形。顷在先皇敷崇道妙。望乎玄鹤之驾。
锡以紫霓之裳。我有辅臣。格言高躅。永怀
仙子。恨不同时。聊申嘉尚之情。式降昭旌
之命。策名表德。庶永无穷。可赠玄和先
生。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后尸解于灵
隐峰。其宫 本朝淳化.天圣.政和三经修
葺。宣和元年改赐崇明观。观后三里有伏
虎岩。
** 〔田真院〕
在元阳宫东南二里。唐宝历中
建。绿筠苍松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殿北
百馀步有小岩。田先生常憩于此。岩上有
一松树。号华盖松。根柯蟠曲。枝干左细如
华盖。岩周回虽广。一株尽蔽之。开皇时。田
良逸名虚应。齐国人。侍亲。自攸县迁居南
岳喜王峰。后躬耕货薪以侍母。夜即独坐
岩中。一日放志游五峰。见何尊师而问道。
其母晒衣于山北。闻儿远适。速往追之不
及复回。衣已化为石。至今数百年。衣色不
改。素洁如初。下有小岩。母常憩此。经日而
坐。常服气减食。母既坐亡。其志愈坚。后遇
叙观寺¶ 第 1073b 页 T51-1073.png
薛季昌而传法。东入天台不复出。宪宗诏
不起后尸解。本朝宣政间值回禄。止存
石三清。绍兴间复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
今不绝。
** 〔北帝院〕
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
后茂密。梁天监末。女冠徐鍊师居之。修行
而得道。贞观末。张惠明再修。遇南岳右英
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后尸
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本朝太平兴国
中赐额。近废。
** 〔凌虚宫〕
在庙之东登山八里华盖峰南下。
唐天宝初建。薛鍊师名季昌庵居处明皇
诏住九真降圣观。进注道德经。撰玄微论。
御书批答凡十数次。后辞荣宠。乞回草庐。
一日谓门入曰。今夕天气异常。吾当有所
适。遂凌虚而去。后有薛幽栖。自西蜀游二
十四治。历荆渚溯潇湘。礼赤君于此修真。
晦其名氏。于五峰之下石台上注灵宝经。
台上烟云如香烟缭绕而起。注经罢烟亦
自无。感格如是。因名天香台。后尸解。会昌
中。周混污自九真来居之。后得道。为大罗
观。王宫前有自然石坛醮器。并生成试剑
石浴丹泉。绍兴末。移于山下开创。仅五七
分而未周备(又详见下卷)。
** 〔洞灵宫〕
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
下。昔东晋末。邓欲之字彦达。居洞灵台。诵
洞经。遇魏夫人传法。行之而得道。系二十
五洞灵源福地。古诗云。洞灵源接洞阳天。
瘦壑危峰吐绛烟。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
不起后尸解。本朝宣政间值回禄。止存
石三清。绍兴间复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
今不绝。
** 〔北帝院〕
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
后茂密。梁天监末。女冠徐鍊师居之。修行
而得道。贞观末。张惠明再修。遇南岳右英
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后尸
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本朝太平兴国
中赐额。近废。
** 〔凌虚宫〕
在庙之东登山八里华盖峰南下。
唐天宝初建。薛鍊师名季昌庵居处明皇
诏住九真降圣观。进注道德经。撰玄微论。
御书批答凡十数次。后辞荣宠。乞回草庐。
一日谓门入曰。今夕天气异常。吾当有所
适。遂凌虚而去。后有薛幽栖。自西蜀游二
十四治。历荆渚溯潇湘。礼赤君于此修真。
晦其名氏。于五峰之下石台上注灵宝经。
台上烟云如香烟缭绕而起。注经罢烟亦
自无。感格如是。因名天香台。后尸解。会昌
中。周混污自九真来居之。后得道。为大罗
观。王宫前有自然石坛醮器。并生成试剑
石浴丹泉。绍兴末。移于山下开创。仅五七
分而未周备(又详见下卷)。
** 〔洞灵宫〕
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
下。昔东晋末。邓欲之字彦达。居洞灵台。诵
洞经。遇魏夫人传法。行之而得道。系二十
五洞灵源福地。古诗云。洞灵源接洞阳天。
瘦壑危峰吐绛烟。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
叙观寺¶ 第 1073c 页 T51-1073.png
坛畔鹤鸣泉。宫建自李俊民天师居之得
道。昔有彭蔡二真隐此。唐末。有聂师道遇
之事。具下卷。今有桃林。左右茶园橘柚所
在。宫前旧有古枫一株。端耸数丈。根脚竖
起。蟠结成一巨龟。首尾足甲显然如活。观
者畏惮。其宫宇庵居。自五代拨乱。尽罹回
禄。山颇虚迥 本朝大观末。有中贵王门
司舍金帛重建。宫殿廊庑迄今一新。住庵
隐逸者亦不减旧。东北有桃花源.鹤鸣泉。
皆游人罕至。西崖上有刻张元化还丹赋。
下有洗药池。东有朝斗坛。
** 〔招仙观〕
在庙东八里。旧记云。启基刘宗
卜字萧济。又记云。晋咸亨中建。昔张真人
讳昙要。居之精思。感通天真密降。传内养
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二年。神游太
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
景之液。饵之变化莫测。神用无方。以齐延
兴元年七月初三日忽然雷吼。天地震动。
俄有鸾鹤。丹诏迎之升天。重和元年 徽
宗皇帝赐号葆光袭明真人。贞观二年。有
庐陵萧法师。讳灵护来居之。化黄白术外
鬻之。修其观宇。五年建寻真阁。六年壬辰。
于桂州铸铜钟一口。重五百斤。归观。凡互
更不敢扣击。盖惊地府阴神之然也。后炼
丹于山北。凡经三炼方成服之。于弘道二
年中秋尸解。元和之末。有许碏者。自峨嵋
而来。题记于梁上。常大醉长歌。歌中洎题
记处。尝有寻偃月子之句。竟不知偃月是
何物。又留题于堂壁。其末句云。邓通饿死
道。昔有彭蔡二真隐此。唐末。有聂师道遇
之事。具下卷。今有桃林。左右茶园橘柚所
在。宫前旧有古枫一株。端耸数丈。根脚竖
起。蟠结成一巨龟。首尾足甲显然如活。观
者畏惮。其宫宇庵居。自五代拨乱。尽罹回
禄。山颇虚迥 本朝大观末。有中贵王门
司舍金帛重建。宫殿廊庑迄今一新。住庵
隐逸者亦不减旧。东北有桃花源.鹤鸣泉。
皆游人罕至。西崖上有刻张元化还丹赋。
下有洗药池。东有朝斗坛。
** 〔招仙观〕
在庙东八里。旧记云。启基刘宗
卜字萧济。又记云。晋咸亨中建。昔张真人
讳昙要。居之精思。感通天真密降。传内养
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二年。神游太
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
景之液。饵之变化莫测。神用无方。以齐延
兴元年七月初三日忽然雷吼。天地震动。
俄有鸾鹤。丹诏迎之升天。重和元年 徽
宗皇帝赐号葆光袭明真人。贞观二年。有
庐陵萧法师。讳灵护来居之。化黄白术外
鬻之。修其观宇。五年建寻真阁。六年壬辰。
于桂州铸铜钟一口。重五百斤。归观。凡互
更不敢扣击。盖惊地府阴神之然也。后炼
丹于山北。凡经三炼方成服之。于弘道二
年中秋尸解。元和之末。有许碏者。自峨嵋
而来。题记于梁上。常大醉长歌。歌中洎题
记处。尝有寻偃月子之句。竟不知偃月是
何物。又留题于堂壁。其末句云。邓通饿死
叙观寺¶ 第 1074a 页 T51-1074.png
严陵贫。帝王岂是无力人。丈夫未达莫自
亲。攀鳞附翼损精神(题后非久白日升天)端拱末。五更
初忽闻钟声。众皆惊讶晓而视之钟破裂。
不旬日。有一道人。布衣褴缕。自云。能补
钟。但需数千斤火。于是烧炭锻钟。道人以
掌心镕铜汁。就其裂处摸之。其红焰自暗。
众视之而惮。道人入溪洗手。忽失所在。其
钟至今有手摸之迹。此实灵异。又唐末聂
师道访彭蔡三真。事具下卷 仁宗朝。有
养素先生。奉旨来住久之入衡岳观后尸
解。宣政间。有逸人具承远慕其风而建养
素轩。观旧有遥碧阁.竞秀亭朝.天坛北二
里有雪浪亭.洞真涧。瀑布自洞而出。巨石
横峻。当石崖之上。有一石沼。圆若锅釜之
状。可广丈馀。深不可究。一派飞下。如纹
帘。号朱陵洞。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又
有石井。下直无底。通彻四门涧流仅二十
里成此悬注。从初溪至中潭凡九仞。自中
潭下入谷十有八仞。有冥蟠壁。面阔四席。
涛雪腾飞。雷雨骤下。虽天台峨嵋不及此
势也。下有投龙潭。国家修齐醮毕。投金龙
于此。石罅微开。闻天乐之声。故蔺扬有水
帘洞诗中一联云。开元投金龙。水底闻天
钧是也。若游人诚心洁志。瞻礼而窥之。微
茫见金床玉机。至道间。有孕妇触之。石崖
渐合。一无所视。往来留咏。粲然盈壁。独庐
陵李先辅一篇超越伦辈。诗云。一片挂苍
崖。分明不惹埃。蹙成珠颗白。垂下玉绳来。
野燕飞难入。山风捲不开。声声去朝海。无
亲。攀鳞附翼损精神(题后非久白日升天)端拱末。五更
初忽闻钟声。众皆惊讶晓而视之钟破裂。
不旬日。有一道人。布衣褴缕。自云。能补
钟。但需数千斤火。于是烧炭锻钟。道人以
掌心镕铜汁。就其裂处摸之。其红焰自暗。
众视之而惮。道人入溪洗手。忽失所在。其
钟至今有手摸之迹。此实灵异。又唐末聂
师道访彭蔡三真。事具下卷 仁宗朝。有
养素先生。奉旨来住久之入衡岳观后尸
解。宣政间。有逸人具承远慕其风而建养
素轩。观旧有遥碧阁.竞秀亭朝.天坛北二
里有雪浪亭.洞真涧。瀑布自洞而出。巨石
横峻。当石崖之上。有一石沼。圆若锅釜之
状。可广丈馀。深不可究。一派飞下。如纹
帘。号朱陵洞。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又
有石井。下直无底。通彻四门涧流仅二十
里成此悬注。从初溪至中潭凡九仞。自中
潭下入谷十有八仞。有冥蟠壁。面阔四席。
涛雪腾飞。雷雨骤下。虽天台峨嵋不及此
势也。下有投龙潭。国家修齐醮毕。投金龙
于此。石罅微开。闻天乐之声。故蔺扬有水
帘洞诗中一联云。开元投金龙。水底闻天
钧是也。若游人诚心洁志。瞻礼而窥之。微
茫见金床玉机。至道间。有孕妇触之。石崖
渐合。一无所视。往来留咏。粲然盈壁。独庐
陵李先辅一篇超越伦辈。诗云。一片挂苍
崖。分明不惹埃。蹙成珠颗白。垂下玉绳来。
野燕飞难入。山风捲不开。声声去朝海。无
叙观寺¶ 第 1074b 页 T51-1074.png
意恋岩隈。句清格健。观音叹服。政和元年
十月。建安张徽言领漕本路按部。自湘潭
趋岳祠。未至三四里间。睹道左松萝蓊蔚。
中有高门宏丽。朱书大榜曰朱陵宫。门内
楼阁隐然。一人立阈间。若有所伺。时以日
昃。未暇游观。意俟他日也。二年九月初五
日。自衡州回宿胜业禅寺。语住持僧景襄
曰。来早同为朱陵之游。襄曰。此寺之东有
招仙观。观后有朱陵祠。予谓去岁尝过朱
陵宫。见高门大榜朱字盈尺。恨未之游。今
者之来深有意焉。翌旦同诣招仙观。经历
向所见处了无所有。惟空山而已。比至朱
陵洞。四面石壁。瀑布中注。亦无屋宇。询之
道流云。素无此官。亦无此门。异哉。乃知天
台大方广.嵩山圣竹林.事与此类。谨书以
识之。后住持道士王元洞建望仙亭于见
处立宫门。县尉钱景衎书朱陵宫三字。以
朱填之为榜。后创望仙桥观。有铜像保生
天尊。晋咸亨中。铸石像老君并侍从。并同
时而建。旧观在洞口。唐永迁出就老君殿。
别塑元始玉晨。共为一殿。以奉香火。或云。
唐以遵奉玄元为圣祖故建玉晨居石也。
宣和元年改赐今额。
观有碑文四。
* 洞真瀑布碑
* 国家金箓道场齐醮记
* 建寻真阁记
* 朱陵宫记
** 〔九真观〕
在庙东十里。旧记云。晋太康中。
新野先生建。天监初。有张如珍真人居之。
张乃先生乡人也。幼而少语。淡泊不群。壮
十月。建安张徽言领漕本路按部。自湘潭
趋岳祠。未至三四里间。睹道左松萝蓊蔚。
中有高门宏丽。朱书大榜曰朱陵宫。门内
楼阁隐然。一人立阈间。若有所伺。时以日
昃。未暇游观。意俟他日也。二年九月初五
日。自衡州回宿胜业禅寺。语住持僧景襄
曰。来早同为朱陵之游。襄曰。此寺之东有
招仙观。观后有朱陵祠。予谓去岁尝过朱
陵宫。见高门大榜朱字盈尺。恨未之游。今
者之来深有意焉。翌旦同诣招仙观。经历
向所见处了无所有。惟空山而已。比至朱
陵洞。四面石壁。瀑布中注。亦无屋宇。询之
道流云。素无此官。亦无此门。异哉。乃知天
台大方广.嵩山圣竹林.事与此类。谨书以
识之。后住持道士王元洞建望仙亭于见
处立宫门。县尉钱景衎书朱陵宫三字。以
朱填之为榜。后创望仙桥观。有铜像保生
天尊。晋咸亨中。铸石像老君并侍从。并同
时而建。旧观在洞口。唐永迁出就老君殿。
别塑元始玉晨。共为一殿。以奉香火。或云。
唐以遵奉玄元为圣祖故建玉晨居石也。
宣和元年改赐今额。
观有碑文四。
* 洞真瀑布碑
* 国家金箓道场齐醮记
* 建寻真阁记
* 朱陵宫记
** 〔九真观〕
在庙东十里。旧记云。晋太康中。
新野先生建。天监初。有张如珍真人居之。
张乃先生乡人也。幼而少语。淡泊不群。壮
叙观寺¶ 第 1074c 页 T51-1074.png
岁幽栖而宿禀霞骨。遇神人降。于岩室传
明镜洞鉴之道。使其修之曰。夫烛物理者
天也。鉴物形者道也。天之道以清。镜之道
以明。审而无差。形定于此。物应于彼。故
川岳之状。鬼神之情。无所逃而隐也。天以
清而容万有。水以澄而鉴众形。若修天清
镜明。澄心静神而得内外洞彻。则至道成
矣。傥外役于物。内劳于神。神心惛浊不能
澄清。则去道远矣。此法吾昔受之于长桑
公子。长桑公子受之于太微天帝君。所得
之能。洞达玄通。遐照八极。夫洞真法中。
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亦与此同体矣。
古人所谓虚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至。
信矣哉。如珍修之九年。彻视千里。无一物
可隐。以梁天监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君
独游山三日不反。弟子求之。而君方衣仙
衣驾云舆。箫鼓拥之。缥缈而升天。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赐号全真达道真人。开元
初司马承祯字子微。自海山乘桴。炼真南
岳。结庵于观北一里。日之白云。丞相张九
龄屡谒之。明皇令弟承祎。诏之较正道德
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供养金
银器皿。悉归降赐。自御札批答表书往来
不绝。天宝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嵋山注
道德经二卷。后隐居衡岳华盖峰。撰玄微
论三卷。并大道颂一首及注得。司马弟子
王仙峤写进上。诏住降圣观。供器御书批
答不绝。及于九真观奉造圣祖天道玄元
皇帝圣像一铺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
明镜洞鉴之道。使其修之曰。夫烛物理者
天也。鉴物形者道也。天之道以清。镜之道
以明。审而无差。形定于此。物应于彼。故
川岳之状。鬼神之情。无所逃而隐也。天以
清而容万有。水以澄而鉴众形。若修天清
镜明。澄心静神而得内外洞彻。则至道成
矣。傥外役于物。内劳于神。神心惛浊不能
澄清。则去道远矣。此法吾昔受之于长桑
公子。长桑公子受之于太微天帝君。所得
之能。洞达玄通。遐照八极。夫洞真法中。
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亦与此同体矣。
古人所谓虚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至。
信矣哉。如珍修之九年。彻视千里。无一物
可隐。以梁天监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君
独游山三日不反。弟子求之。而君方衣仙
衣驾云舆。箫鼓拥之。缥缈而升天。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赐号全真达道真人。开元
初司马承祯字子微。自海山乘桴。炼真南
岳。结庵于观北一里。日之白云。丞相张九
龄屡谒之。明皇令弟承祎。诏之较正道德
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供养金
银器皿。悉归降赐。自御札批答表书往来
不绝。天宝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嵋山注
道德经二卷。后隐居衡岳华盖峰。撰玄微
论三卷。并大道颂一首及注得。司马弟子
王仙峤写进上。诏住降圣观。供器御书批
答不绝。及于九真观奉造圣祖天道玄元
皇帝圣像一铺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
叙观寺¶ 第 1075a 页 T51-1075.png
尺。经六百七十卷。仙峤乃本观道童。性
好澹泊。因看列仙传。有物外操。尝谓五千
言外皆土梗耳。携岳中茶入京师教化。尝
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
之。问所来。答是南岳山九真观道童。为
殿宇颓毁。特将茶来。募化施主。力士喜
其言。因闻明皇宣见。帝喜清秀。问曰。卿
有愿否。对曰。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
兴。帝喜令拜司马先生为师。于内殿披戴
厚赐回山。夜梦感真人陈少微而得道要。
再命侍司马先生来王屋久之。奏云。尊师
以开元二十三载仙花乞请。收南岳旧居
为观。蒙圣恩书额。诏薛季昌住持降圣观。
宣赐圣像供器。天宝十二年。复令衡州铜
铸钟一口降赐观。中音韵振。远彻于霄
汉。重四千斤上刻明皇帝号御制铭曰铸
于郡悬于观天长地久福无算。骠骑吏大
将军高力士监铸。此真岳中之名器也。后
乾元三年二月值兵火罹乱。焚荡罄然。铁
石镕裂。惟有此钟。岂非愿力而至于是哉。
咸通年。王固节道行超伦。一方仰慕。营
葺一新。阐教谈经学者如市。奉诏归北岳
封总教大师。又元祐间。其钟忽不见数日。
一日得之于观前塘中。苔藓所渍。钟顶上
龙折其右足。复致于楼上。传云。与青草渡
龙斗。今观后有龙𥧡岭。观一里有武陵谢
先生再葺白云庵而居。尝与曹道冲为诗
琴之友。道冲有诗云。桃源洞口武陵人。跳
出红尘二十春。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
好澹泊。因看列仙传。有物外操。尝谓五千
言外皆土梗耳。携岳中茶入京师教化。尝
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
之。问所来。答是南岳山九真观道童。为
殿宇颓毁。特将茶来。募化施主。力士喜
其言。因闻明皇宣见。帝喜清秀。问曰。卿
有愿否。对曰。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
兴。帝喜令拜司马先生为师。于内殿披戴
厚赐回山。夜梦感真人陈少微而得道要。
再命侍司马先生来王屋久之。奏云。尊师
以开元二十三载仙花乞请。收南岳旧居
为观。蒙圣恩书额。诏薛季昌住持降圣观。
宣赐圣像供器。天宝十二年。复令衡州铜
铸钟一口降赐观。中音韵振。远彻于霄
汉。重四千斤上刻明皇帝号御制铭曰铸
于郡悬于观天长地久福无算。骠骑吏大
将军高力士监铸。此真岳中之名器也。后
乾元三年二月值兵火罹乱。焚荡罄然。铁
石镕裂。惟有此钟。岂非愿力而至于是哉。
咸通年。王固节道行超伦。一方仰慕。营
葺一新。阐教谈经学者如市。奉诏归北岳
封总教大师。又元祐间。其钟忽不见数日。
一日得之于观前塘中。苔藓所渍。钟顶上
龙折其右足。复致于楼上。传云。与青草渡
龙斗。今观后有龙𥧡岭。观一里有武陵谢
先生再葺白云庵而居。尝与曹道冲为诗
琴之友。道冲有诗云。桃源洞口武陵人。跳
出红尘二十春。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
叙观寺¶ 第 1075b 页 T51-1075.png
眼近来亲。丹砂已向坤炉伏。玉汞先从坎
鼎烹。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南辰。
西有王氏药寮王住。久迁灵岩。就云龙峰
尸解。观北隅五十步有寿仙亭。亭下有白
龟泉。即南山第一泉也。其泉自崖窦迸出。
清泚甘冽。其色早晚两变。虽南山名泉无
逮此者。饮之无疾而寿。中有白龟。大如
钱。白如玉。隐于石窦之间。人罕得见。遇之
者吉祥而延寿。传云。龟出仙来。龟隐仙
去。题诗亦众惟野人皇甫涣云。灵台尘不
止尘止。非灵台。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
愚近岁卜庵于此泉之北。山相去。五里。因
采药尝憩此亭。每钦叹其异云。寂寥宇宙
之中凡真仙隐化于白龟者。计此乃三处
也。愚自前年秋栖于是山为终焉之计。凡
三徙其居。至朱陵之东。芟王氏旧药圃而
住。适与此泉为邻。非偶然耳。因成一绝。谩
书之于此。天下白龟三处。显怡山.少室.
寿仙亭。我今卜筑南山顶得尔为邻祝
圣龄。观有九仙阁。阁后旧有琅瑛阁。重和
元年。改赐今额。
** 〔降圣观〕
在九真观一里。旧号白云庵。司马
子微修行处。因弟子王仙峤奏请。以先师
庵为观。蒙降额亲篆。敕九真观薛季真兼
住持。
** 〔九仙宫〕
在庙东十二里。梁天监中建。昔王
处舆自中宫炼行。既周冲寂。后迁于此。朝
斗思微。一日天真迎之。又有邓郁之。南阳
新野人也。幼梦一鸟吐印与之。自是人间
鼎烹。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南辰。
西有王氏药寮王住。久迁灵岩。就云龙峰
尸解。观北隅五十步有寿仙亭。亭下有白
龟泉。即南山第一泉也。其泉自崖窦迸出。
清泚甘冽。其色早晚两变。虽南山名泉无
逮此者。饮之无疾而寿。中有白龟。大如
钱。白如玉。隐于石窦之间。人罕得见。遇之
者吉祥而延寿。传云。龟出仙来。龟隐仙
去。题诗亦众惟野人皇甫涣云。灵台尘不
止尘止。非灵台。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
愚近岁卜庵于此泉之北。山相去。五里。因
采药尝憩此亭。每钦叹其异云。寂寥宇宙
之中凡真仙隐化于白龟者。计此乃三处
也。愚自前年秋栖于是山为终焉之计。凡
三徙其居。至朱陵之东。芟王氏旧药圃而
住。适与此泉为邻。非偶然耳。因成一绝。谩
书之于此。天下白龟三处。显怡山.少室.
寿仙亭。我今卜筑南山顶得尔为邻祝
圣龄。观有九仙阁。阁后旧有琅瑛阁。重和
元年。改赐今额。
** 〔降圣观〕
在九真观一里。旧号白云庵。司马
子微修行处。因弟子王仙峤奏请。以先师
庵为观。蒙降额亲篆。敕九真观薛季真兼
住持。
** 〔九仙宫〕
在庙东十二里。梁天监中建。昔王
处舆自中宫炼行。既周冲寂。后迁于此。朝
斗思微。一日天真迎之。又有邓郁之。南阳
新野人也。幼梦一鸟吐印与之。自是人间
叙观寺¶ 第 1075c 页 T51-1075.png
有疾以印治救。求为符章。病者自愈。后与
徐灵期结方外友。周游名山。寻访上士。遇
至人传金鼎火龙之术。于宋元徽二年。徐
既上升。郁之隐洞门久之。乃徘徊湖外。洞
天福地无不遍历。所患丹材无力可置。因
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敕监军采访。
诏之便殿问所修。曰贫道修炼金液而阙
丹材。帝赐金帛。许于南岳洞真福地。选其
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一夕神
人谓之曰。大洞之邻。乃招福之乡。延生之
里。善记勿忘。后君丹成。复迁紫盖之东。以
梁天监末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羽
盖云峰降于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
于是就自然石坛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
帝赐号超真集妙真人。唐咸通九年。衡州
刺史张觌具奏置观额。十年十月。敕下
宜依所奏。又开元中。明皇诏赐宸篆云
紫盖峰石坛九仙宫。昔贤曾咏九仙宫其
略云。一峰鳞次开一观片石朋来会九仙。
宝牌尚记明皇篆。灵梦尝闻御史传。又景
祐中。故观文殿学士孙沔为御史 上问
事忤旨贬永州。梦道士以田为托。后徙潭
州。因祀岳阴以物色求所梦。乃得王君之
像于九仙宫。遂檄县钩括其宫田。果为邻
观侵佃。其详具下卷。宣和元年。改赐今
额。后有大洞(今呼前洞者是也)丹霞庵基。
** 〔观音寺〕
在庙东十三里。石道蟠曲。在云密
峰南下。马氏所建。本朝太平兴国年。改赐
普济。近已废。西北有陈先生药堂。陈乃苍
徐灵期结方外友。周游名山。寻访上士。遇
至人传金鼎火龙之术。于宋元徽二年。徐
既上升。郁之隐洞门久之。乃徘徊湖外。洞
天福地无不遍历。所患丹材无力可置。因
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敕监军采访。
诏之便殿问所修。曰贫道修炼金液而阙
丹材。帝赐金帛。许于南岳洞真福地。选其
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一夕神
人谓之曰。大洞之邻。乃招福之乡。延生之
里。善记勿忘。后君丹成。复迁紫盖之东。以
梁天监末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羽
盖云峰降于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
于是就自然石坛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
帝赐号超真集妙真人。唐咸通九年。衡州
刺史张觌具奏置观额。十年十月。敕下
宜依所奏。又开元中。明皇诏赐宸篆云
紫盖峰石坛九仙宫。昔贤曾咏九仙宫其
略云。一峰鳞次开一观片石朋来会九仙。
宝牌尚记明皇篆。灵梦尝闻御史传。又景
祐中。故观文殿学士孙沔为御史 上问
事忤旨贬永州。梦道士以田为托。后徙潭
州。因祀岳阴以物色求所梦。乃得王君之
像于九仙宫。遂檄县钩括其宫田。果为邻
观侵佃。其详具下卷。宣和元年。改赐今
额。后有大洞(今呼前洞者是也)丹霞庵基。
** 〔观音寺〕
在庙东十三里。石道蟠曲。在云密
峰南下。马氏所建。本朝太平兴国年。改赐
普济。近已废。西北有陈先生药堂。陈乃苍
叙观寺¶ 第 1076a 页 T51-1076.png
梧人。常修太阴鍊避之法。与同乡杨太初
遇真人聂绍元。传二景高奔之法。修成西
入三都。
** 〔云峰景德禅寺〕
在庙之东十五里。后倚云
密。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乃禹王传玉文
处。梁天监中建。寺有高僧法證。族郭氏。
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戒坛聚徒讲道乃
迁化。其门人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
凡三千馀人。其长老咸来言曰。吾师轨行
峻特。器宇宏大。有来求律者。吾师示之以
尊严整齐。明列义契。而人知其所不为。有
来求道者。吾师示之以高广通达。一其空
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
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
五万馀人。广其祠宇 本朝建隆中重修。
大中祥符年。赐景德额。有会圣阁.齐云阁.
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梦应二泉。皆佳
致也。转运副使陆訦留咏诗云。绀宫清绝
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
晚。禹溪斜日照丹枫。
** 〔延寿寺〕
在庙之东十六里。北有尊胜寺基。
** 〔白云寺〕
在岳之东十八里。不知开建之始。
在白云峰下。有白云洞龙潭。人有祈求。而
致荤触便作风雷。岩谷阴黑。人多畏惮。乃
朱陵之东便门也。
** 〔七宝寺〕
在岳东北三十五里。昔高僧玄泰
号布衲居之。深于禅理善歌诗。每病土民
畬种。因作畬山谣。其略云。由道今年种不
多。明年阔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
遇真人聂绍元。传二景高奔之法。修成西
入三都。
** 〔云峰景德禅寺〕
在庙之东十五里。后倚云
密。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乃禹王传玉文
处。梁天监中建。寺有高僧法證。族郭氏。
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戒坛聚徒讲道乃
迁化。其门人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
凡三千馀人。其长老咸来言曰。吾师轨行
峻特。器宇宏大。有来求律者。吾师示之以
尊严整齐。明列义契。而人知其所不为。有
来求道者。吾师示之以高广通达。一其空
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
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
五万馀人。广其祠宇 本朝建隆中重修。
大中祥符年。赐景德额。有会圣阁.齐云阁.
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梦应二泉。皆佳
致也。转运副使陆訦留咏诗云。绀宫清绝
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
晚。禹溪斜日照丹枫。
** 〔延寿寺〕
在庙之东十六里。北有尊胜寺基。
** 〔白云寺〕
在岳之东十八里。不知开建之始。
在白云峰下。有白云洞龙潭。人有祈求。而
致荤触便作风雷。岩谷阴黑。人多畏惮。乃
朱陵之东便门也。
** 〔七宝寺〕
在岳东北三十五里。昔高僧玄泰
号布衲居之。深于禅理善歌诗。每病土民
畬种。因作畬山谣。其略云。由道今年种不
多。明年阔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
叙观寺¶ 第 1076b 页 T51-1076.png
知此理如之何。马氏闻之禁止。塔石福严
与坚固比邻。下有涌泉。
** 〔崇果寺〕
在岳山北五十里。
** 〔普济寺〕
在岳之北三十五里。下有龙潭。寺
之东有李真人上中下三丹灶。中有水源。
旱者祈之无不感应。游人罕至。
** 〔光天观〕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按福地志
云。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洞渊集诗云。太
极分形状若坛。白云深锁路孱岩。兀然万
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寿山。一云。天业中
改观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又按南岳十
八高僧传云。陈光大初。思大和尚领徒至
此。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则光
天观当别有基也。西有青玉坛福地。今释
氏改名罗汉行道坛。
** 〔天柱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十八里天柱
峰下。在近山天柱为之最高。寺在半山。楼
阁参差。与弥陀相邻。出没烟云之际。居者
疑在虚无中。葆真居士诗一绝云。福严直
上看天柱。楼殿霏微倚翠空。却望福严如
画出。更怜烟雨巧朦胧。思大和尚二生塔
在寺下。山有香冈周回数里。多生香白芷。
传云。魏夫人所植。
** 〔弥陀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里。在弥陀峰
下。仰望楼阁。如在画图中。唐宣宗赐额为
般舟道场 本朝太平兴国中赐今额。葆
直居士访之。值僧出。并无一物。问云。僧
皆村居治生。久不来此。故留一绝云。苔侵
佛座突无薰。尽日飞尘渐塞门。虽是道人
与坚固比邻。下有涌泉。
** 〔崇果寺〕
在岳山北五十里。
** 〔普济寺〕
在岳之北三十五里。下有龙潭。寺
之东有李真人上中下三丹灶。中有水源。
旱者祈之无不感应。游人罕至。
** 〔光天观〕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按福地志
云。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洞渊集诗云。太
极分形状若坛。白云深锁路孱岩。兀然万
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寿山。一云。天业中
改观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又按南岳十
八高僧传云。陈光大初。思大和尚领徒至
此。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则光
天观当别有基也。西有青玉坛福地。今释
氏改名罗汉行道坛。
** 〔天柱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十八里天柱
峰下。在近山天柱为之最高。寺在半山。楼
阁参差。与弥陀相邻。出没烟云之际。居者
疑在虚无中。葆真居士诗一绝云。福严直
上看天柱。楼殿霏微倚翠空。却望福严如
画出。更怜烟雨巧朦胧。思大和尚二生塔
在寺下。山有香冈周回数里。多生香白芷。
传云。魏夫人所植。
** 〔弥陀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里。在弥陀峰
下。仰望楼阁。如在画图中。唐宣宗赐额为
般舟道场 本朝太平兴国中赐今额。葆
直居士访之。值僧出。并无一物。问云。僧
皆村居治生。久不来此。故留一绝云。苔侵
佛座突无薰。尽日飞尘渐塞门。虽是道人
叙观寺¶ 第 1076c 页 T51-1076.png
忘臭味。问君鼻口若为存。
** 〔清化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已废久
矣。今有野人居之。北有潨谷传经坛。
** 〔灵境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号中洞。
马氏所建。但破屋三四间。传云。天复年。
庵宇甚多。今废久。大路侧有大杉二株并
立。围可数丈。高拂云表。雄壮可惮。或云。
昔唐真宗太子曾憩此。见二将军至谢忽
不见。因呼为双将军。
** 〔安宝观〕
在庙西北登山三十五里。乃傅待
仙以木钻钻石获天书处。林木茂密。今已
废久。
** 〔宝积寺〕
在洞下岳之北登山三十里。见存
空屋。
** 〔太平寺〕
近洞下见存破屋。在侧刀峰西下。
** 〔宝林寺〕
在祝融后。上封庄之泉名洞下但
破屋数间。
** 〔化城禅寺〕
过山五十里。亦无他佳致。
** 〔南朱观〕
过山五十五里东。望岳山堆翠焉。
** 〔云溪禅寺〕
过山七十里。在皇想山下。当邵
州中路。修篁拥碧。怪木参空。东望融峰。
高插云汉。
** 〔白鹤寺〕
与横龙相邻。山谷有禹王书铁符
化成白鹤。今呼为飞符岩。亦曰白鹤岩又
云古观也。下旧有石仓。自然常满。仓今基
在。
** 〔资福寺〕
与横龙相邻。最为幽密。
** 〔横龙寺〕
在中洞。有开山佛光禅师旧庵基
在焉。唐白居易有诗一绝云。月射冷光新
** 〔清化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已废久
矣。今有野人居之。北有潨谷传经坛。
** 〔灵境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号中洞。
马氏所建。但破屋三四间。传云。天复年。
庵宇甚多。今废久。大路侧有大杉二株并
立。围可数丈。高拂云表。雄壮可惮。或云。
昔唐真宗太子曾憩此。见二将军至谢忽
不见。因呼为双将军。
** 〔安宝观〕
在庙西北登山三十五里。乃傅待
仙以木钻钻石获天书处。林木茂密。今已
废久。
** 〔宝积寺〕
在洞下岳之北登山三十里。见存
空屋。
** 〔太平寺〕
近洞下见存破屋。在侧刀峰西下。
** 〔宝林寺〕
在祝融后。上封庄之泉名洞下但
破屋数间。
** 〔化城禅寺〕
过山五十里。亦无他佳致。
** 〔南朱观〕
过山五十五里东。望岳山堆翠焉。
** 〔云溪禅寺〕
过山七十里。在皇想山下。当邵
州中路。修篁拥碧。怪木参空。东望融峰。
高插云汉。
** 〔白鹤寺〕
与横龙相邻。山谷有禹王书铁符
化成白鹤。今呼为飞符岩。亦曰白鹤岩又
云古观也。下旧有石仓。自然常满。仓今基
在。
** 〔资福寺〕
与横龙相邻。最为幽密。
** 〔横龙寺〕
在中洞。有开山佛光禅师旧庵基
在焉。唐白居易有诗一绝云。月射冷光新
叙观寺¶ 第 1077a 页 T51-1077.png
殿宇。风敲清韵古杉松。问师宝额因何立。
笑指横溪有卧龙。
** 〔高台惠安禅院〕
在后洞妙高峰下。与方广
比邻。山势幽邃。景物与山前不侔。本朝赐
今额。寺前五十步正险绝处。石上有迹如
车辙状。记云。昔五百罗汉居此。闻惠思和
尚将至。乃相谓曰。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
遂徙他所。今辙迹尚存。记云。乃鬼运粮以
供厨馔。又西有水源。自岩下出。莫知其所。
自号灵源。宋宗炳有庵。在灵源之上。今芭
蕉庵是也。尚存基址。寺有二石佛迹。各长
尺八显六寸。足底有二隋求并印。皆如篆
文。云自西来。衡阳令张钧题高台诗云。万
仞孤高处。烟云缥缈间。灵源声不断。辙迹
藓斓斑。山鸟应无畏。溪云常自闲。凭栏长
纵目。回首厌尘寰。东北有牧庵。乃忠道者
居之。不修梵行。好夜游岩谷。不畏虫虎。寒
暑不侵。值风雨亦无蓑笠。常正言以伸人。
皆有教化。后住黄龙。久之迁化。
** 〔方广崇寿禅寺〕
在岳之西后洞四十里。与
高台比近在莲花峰下。前照石廪。旁倚天
堂。传记云。梁天监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
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云。汝当于
南岳方广寺为会。洎遁至南岳。访方广则
无之。后忽值一精舍号方广。有鬼神运粮。
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之
迟也。遁愿留。海云。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
处在西北峰顶。留一宿而去。出门已失尊
者及方广众。遁即如其言。结庵其处。后。
笑指横溪有卧龙。
** 〔高台惠安禅院〕
在后洞妙高峰下。与方广
比邻。山势幽邃。景物与山前不侔。本朝赐
今额。寺前五十步正险绝处。石上有迹如
车辙状。记云。昔五百罗汉居此。闻惠思和
尚将至。乃相谓曰。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
遂徙他所。今辙迹尚存。记云。乃鬼运粮以
供厨馔。又西有水源。自岩下出。莫知其所。
自号灵源。宋宗炳有庵。在灵源之上。今芭
蕉庵是也。尚存基址。寺有二石佛迹。各长
尺八显六寸。足底有二隋求并印。皆如篆
文。云自西来。衡阳令张钧题高台诗云。万
仞孤高处。烟云缥缈间。灵源声不断。辙迹
藓斓斑。山鸟应无畏。溪云常自闲。凭栏长
纵目。回首厌尘寰。东北有牧庵。乃忠道者
居之。不修梵行。好夜游岩谷。不畏虫虎。寒
暑不侵。值风雨亦无蓑笠。常正言以伸人。
皆有教化。后住黄龙。久之迁化。
** 〔方广崇寿禅寺〕
在岳之西后洞四十里。与
高台比近在莲花峰下。前照石廪。旁倚天
堂。传记云。梁天监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
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云。汝当于
南岳方广寺为会。洎遁至南岳。访方广则
无之。后忽值一精舍号方广。有鬼神运粮。
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之
迟也。遁愿留。海云。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
处在西北峰顶。留一宿而去。出门已失尊
者及方广众。遁即如其言。结庵其处。后。
叙观寺¶ 第 1077b 页 T51-1077.png
** 〔建方广寺〕
本庙赐崇寿为额。今所谓圣寿
寺基是也。中夜尝闻钟磬声。出山谷见圣
灯。元丰中。山洪暴发。乃纪和尚开山卓锡
移建今寺。李白咏方广诗一绝云。圣寺闲
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
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 〔保庆寺〕
在方广之西南。钟磬交音林环逼。
** 〔灵洞寺〕
在岳之西北。后洞乃高台之前山
也。峰峦翠密。岚霭常蒸。洞后猿声闻如巴
峡。猎者终不能捕。往往岳神所护也。又有
明水桥。直上高岭。有天成石塔。层级自
然。高约五寻。下虚上锐。非好事者不能一
访。盖惮路险而远也。
** 〔国清禅寺〕
在后洞石廪峰西下。高台之前
山也。与灵川密邻。钟磬相交。
** 〔灵川护国寺〕
在后洞。与国清比邻。
** 〔明溪寺〕
在马迹桥之西。与金龟岩比近。去
岳七十里。昔有逸人李思善居龟岩。后游
罗浮。又有高僧惠鉴居之。辟谷思善。书齐
既废。后僧更葺为梵刹矣。
** 〔法轮禅寺〕
在岳之西南七十里。隶衡阳岣
嵝峰下。晋咸和年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
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马氏更
名金轮寺。或云。即马氏之庄也。本朝太
平兴国中。改赐今额。环寺杉松数万。每至
风激。林响声若海涛。寺有记石。唐岑文本
撰。及韩愈有岣嵝山诗碑在焉。传云。禹碑
在此峰尖之上。枢密折公留题云。路转崎
岖岭。水藏委曲田。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
叙观寺¶ 第 1077c 页 T51-1077.png
渊。岣嵝未可到。禹碑真谩传。西林归恐暮。
欲去又茫然。寺有普容泉.道人亭。
** 〔西林禅寺〕
去衡阳五十里。在岳西南五十
里。
** 〔会善寺〕
岳之西南九十里。乃晋咸和年重
理旧寺。乃岳中十八高僧禅会之所。在会
善峰下。唐沙门惠日撰十八高僧传。即陈
惠思.梁惠海.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
明.惠勇.惠稠.惠诚.惠亶.善伏.昙楷.义本.
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 〔普济寺〕
在庙之西南八十里。古龙王寺也。
本朝太平兴国中赐额。
** 〔寻真观〕
去庙九十里。在衡阳城北。观镇大
江有石鼓。后洞是朱陵之西门。乃唐白真
人董鍊师飞升羽化之地。仙人石恪有送
殿直雷承昊奉命衡阳诗全篇云。衡阳去
此正三千。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门墙三
楚外。清风池馆五峰前。西边市井来商客。
东嶷汀洲簇钓船。公退只应无别事。朱
陵后洞访神仙。按湘川记。此石鼓有时自
鸣则兵革起。或云。卢龙推鼓入潭中。卢龙
名字未详。今验以鼓。亦云。是卢龙庙不知
立时年代。至龙朔元年八月。敕使道士郭
行真醮岳。因毁庙不祀。从此之后。为郡人
灾患。今时百姓重祠之。至贞观五年。故齐
相公于此山头建合江亭。唐杜荀鹤有题
寻真观诗云。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祇
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药圃花香异。泉沙
鹿迹新。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又大中
欲去又茫然。寺有普容泉.道人亭。
** 〔西林禅寺〕
去衡阳五十里。在岳西南五十
里。
** 〔会善寺〕
岳之西南九十里。乃晋咸和年重
理旧寺。乃岳中十八高僧禅会之所。在会
善峰下。唐沙门惠日撰十八高僧传。即陈
惠思.梁惠海.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
明.惠勇.惠稠.惠诚.惠亶.善伏.昙楷.义本.
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 〔普济寺〕
在庙之西南八十里。古龙王寺也。
本朝太平兴国中赐额。
** 〔寻真观〕
去庙九十里。在衡阳城北。观镇大
江有石鼓。后洞是朱陵之西门。乃唐白真
人董鍊师飞升羽化之地。仙人石恪有送
殿直雷承昊奉命衡阳诗全篇云。衡阳去
此正三千。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门墙三
楚外。清风池馆五峰前。西边市井来商客。
东嶷汀洲簇钓船。公退只应无别事。朱
陵后洞访神仙。按湘川记。此石鼓有时自
鸣则兵革起。或云。卢龙推鼓入潭中。卢龙
名字未详。今验以鼓。亦云。是卢龙庙不知
立时年代。至龙朔元年八月。敕使道士郭
行真醮岳。因毁庙不祀。从此之后。为郡人
灾患。今时百姓重祠之。至贞观五年。故齐
相公于此山头建合江亭。唐杜荀鹤有题
寻真观诗云。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祇
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药圃花香异。泉沙
鹿迹新。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又大中
叙观寺¶ 第 1078a 页 T51-1078.png
祥符年。有桂林栖霞洞畅玄先生石仲元
字庆宗住持。道行超伦。诗才振楚。经营一
新。重建白云轩。下瞰青草渡。前有白云
堂白莲池。愚自绍兴丙寅度夏于是堂亦
留。四十字虽不足以髣髴。其前贤但识朱
陵之事。尔诗云。我爱潇湘境(观对潇湘门)朱陵
后洞天。白云堂里客。青草渡头眠。小艇率
红鲤。幽池种白莲。颐真堪此地。风月两依
然 本朝景德中改赐今额。
** 〔石鼓寺〕
在石鼓洞上。下瞰大江。与袅德比
邻。今改为书院。景定辛酉。宪使俞公重建。
规模宏壮。
** 〔东林寺〕
近衡阳界。乃唐徐安贞(名犯庙讳)避朝廷
事隐名诈瘖居寺。以之因起佛殿。无人题
梁。安贞手作书势。以视众人寺僧令书之。
字迹遒劲。观者骇然。后李邕游岳。观字惊
而召出同归京。此其故址也。侍郎卢骧题
诗云。秋山山脚一招提。名与匡庐晋刹齐。
天地洗根飞败叶。云霞留影落鸣溪。野藤
交坞萦牛角。翠茁粘烟湿马蹄。犹记采薇
时节路。柔桑鸣雉寺田西。
** 〔普贤观〕
在岣嵝峰南。下当衡阳道左。齐永
明中。道士许嗣先张志昙开山。至梁周静
真住持。武帝师之。云水奔凑。俱是海上。奇
人讲堂如市不虚过日帝。赐名普贤。至唐。
陈法明先生居之修行因献。麟得中召入
内。不受荣宠。乞还山。封悟真先生。本朝
宣和元年赐冲真。
** 〔无碍寺〕
在庙之西南。传云。晋末所建。
字庆宗住持。道行超伦。诗才振楚。经营一
新。重建白云轩。下瞰青草渡。前有白云
堂白莲池。愚自绍兴丙寅度夏于是堂亦
留。四十字虽不足以髣髴。其前贤但识朱
陵之事。尔诗云。我爱潇湘境(观对潇湘门)朱陵
后洞天。白云堂里客。青草渡头眠。小艇率
红鲤。幽池种白莲。颐真堪此地。风月两依
然 本朝景德中改赐今额。
** 〔石鼓寺〕
在石鼓洞上。下瞰大江。与袅德比
邻。今改为书院。景定辛酉。宪使俞公重建。
规模宏壮。
** 〔东林寺〕
近衡阳界。乃唐徐安贞(名犯庙讳)避朝廷
事隐名诈瘖居寺。以之因起佛殿。无人题
梁。安贞手作书势。以视众人寺僧令书之。
字迹遒劲。观者骇然。后李邕游岳。观字惊
而召出同归京。此其故址也。侍郎卢骧题
诗云。秋山山脚一招提。名与匡庐晋刹齐。
天地洗根飞败叶。云霞留影落鸣溪。野藤
交坞萦牛角。翠茁粘烟湿马蹄。犹记采薇
时节路。柔桑鸣雉寺田西。
** 〔普贤观〕
在岣嵝峰南。下当衡阳道左。齐永
明中。道士许嗣先张志昙开山。至梁周静
真住持。武帝师之。云水奔凑。俱是海上。奇
人讲堂如市不虚过日帝。赐名普贤。至唐。
陈法明先生居之修行因献。麟得中召入
内。不受荣宠。乞还山。封悟真先生。本朝
宣和元年赐冲真。
** 〔无碍寺〕
在庙之西南。传云。晋末所建。
叙观寺¶ 第 1078b 页 T51-1078.png
** 〔福昌寺〕
去庙西二十里。侧有龙潭。与西明
接邻。
** 〔西明寺〕
在石廪峰下。北有西明洞。旧有庵
宇。今废。
** 〔玉清观〕
在石廪峰南去庙登山一十五里。
齐永兴初建。陈真人讳惠度。颖川人也。初
居茅山。采灵异草。著货之饮酒不食仅数
年。南游挑两笈尽是金石之类。至南岳。选
其幽胜。乃告天而盟鍊丹。深夜破屋所扰。
三揭丹炉。运石搉压。唯冥心蟠石上诵黄
庭经。佩五岳真形图。其志愈恪。阴有感格。
道力潜扶。获擒魑魅。妖气渐散。其鬼战剽
悲号。真人复令竖石誓免戮。鬼形远逐地
界。后丹成。光气满山明彻远近。后服之。
以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冲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冲虚元妙真人。今观基顶
有丹台.鬼栽石.雷泓风穴.诵经坛.丹泉。
近代有僧。于观基创寺号光明。不久复废
本朝乾道中。有道士邓时永道人黄守
正二人。发心开山。伐木芟茅。募化贤善之
士。新创殿宇。祈雨禳灾并有感格。野人庵
居。重洽道化。
** 〔洞阳宫〕
在石廪峰西北。乃施真人伏鬼会
真之所。唐陈法明应诏回于此峰下。开岩
建坛。山神为之阴助。南望云阳。旦夕朝真
诵洞经。后服丹而玄化。今尚存基。旧亦有
庵宇。
** 〔洞门观〕
在石廪峰西石榴峰南下。去庙二
十里。昔施真人讳存。自号胡浮先生。或云
叙观寺¶ 第 1078c 页 T51-1078.png
婉盆子师黄卢子。得三皇内文。役御虎豺
之术。遁变化景之法。或隐或显数百年。慕
石廪洞门。是吾冲真之地。乃居之。又于峰
西石室造阁。亘空十馀丈。出乘白豹。或
步还山。豹即迎之。海岳神仙时来聚会。里
域有景慕之者。罕得观近。以晋永康元年
四月七日。乘豹升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
帝赐号冲和见素真人。又有蜀人李昌利
先生。栖隐数年。而游天宝洞。今但有控豹
岩。馀基见在。唐张九龄游洞门题陈氏丹
台诗云。鸡头西畔便门开。陈氏丹升却仞
台。𨍹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
** 〔太平观寺〕
庙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齐褚
伯五诵太平经。兼行太平之道。奉敕建太
平观。今废久。旧亦有庵宇。
** 〔岫峰寺〕
在碧岫峰下。亦废久。
** 〔西台观〕
在岫峰西北。传云。周穆王所建。
陈改为太初观。又云。后为寺。亦废久。
** 〔白云兴国寺〕
在庙之西二十二里。正明年
建太平兴国中。只以旧额为赐。
** 〔楚宁寺〕
在庙西十五里。乃南台迁禅师瘗
骨处。唐宣宗谥无际大师。见相塔二碑墨
迹乃唐裴休相国建。
** 〔楚安寺〕
在庙之西二十里。在双峰之上。古
禅僧宴坐处。记云。山北有石室。有逸人隐
居。但闻诵经声。广明中值乱。北入大酉
山。
** 〔多宝寺〕
在庙之西南十八里。古曰资福
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
之术。遁变化景之法。或隐或显数百年。慕
石廪洞门。是吾冲真之地。乃居之。又于峰
西石室造阁。亘空十馀丈。出乘白豹。或
步还山。豹即迎之。海岳神仙时来聚会。里
域有景慕之者。罕得观近。以晋永康元年
四月七日。乘豹升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
帝赐号冲和见素真人。又有蜀人李昌利
先生。栖隐数年。而游天宝洞。今但有控豹
岩。馀基见在。唐张九龄游洞门题陈氏丹
台诗云。鸡头西畔便门开。陈氏丹升却仞
台。𨍹鬼昔年诚誓否。至今犹说鬼肩栽。
** 〔太平观寺〕
庙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齐褚
伯五诵太平经。兼行太平之道。奉敕建太
平观。今废久。旧亦有庵宇。
** 〔岫峰寺〕
在碧岫峰下。亦废久。
** 〔西台观〕
在岫峰西北。传云。周穆王所建。
陈改为太初观。又云。后为寺。亦废久。
** 〔白云兴国寺〕
在庙之西二十二里。正明年
建太平兴国中。只以旧额为赐。
** 〔楚宁寺〕
在庙西十五里。乃南台迁禅师瘗
骨处。唐宣宗谥无际大师。见相塔二碑墨
迹乃唐裴休相国建。
** 〔楚安寺〕
在庙之西二十里。在双峰之上。古
禅僧宴坐处。记云。山北有石室。有逸人隐
居。但闻诵经声。广明中值乱。北入大酉
山。
** 〔多宝寺〕
在庙之西南十八里。古曰资福
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
叙观寺¶ 第 1079a 页 T51-1079.png
** 〔双峰禅寺〕
在庙之西二十五里。峰峦回
合。如城郭之状。登山屈曲行一二里。林木
掩映。颇拯幽致。在拾穗岩之西。古有高僧
惠亶。居岩中每拾穗自给。故号拾穗岩。常
有二虎。名大空小空。每拾穗斫薪汲水。二
虎负归岩。如人驱役远近。人不敢往。开元
中建。太平兴国中赐额依旧。北有瀑布。景
色可观。
** 〔云龙寺〕
在云龙峰下。已废久。又有西真
观基。
** 〔承天禅寺〕
在庙西十五里。本号上岩寺。
大中祥符年改赐能仁。景色异常。涧水喷
漱。石磴危峭。林莽韡映。前后相失。面有巨
石如屏风之状。唐韦寅书堂故基尚存。屡
有野人居之。有拾穗和尚塔在焉。湘僧咏
能仁一章云。寺在重云里。秋深梦转劳。槛
前双涧急。门外一峰高。谷鸟翻新乐。岩
松起暮涛。何时拂衣去。欹枕听萧骚。
** 〔灵峰寺〕
在庙西七里。马氏天福年建。近
废。旁临舜溪。前有舜庙。北有舜洞。法雨池.
孔雀岩。后有赵岍墨沼洎游憩之所。西北
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王氏户解处。
** 〔寿光寺〕
基东有尼寺基。南有龙洞。
** 〔止观寺〕
在庙西五里。正临大路。宋显德
中。吴僧慈光大师之塔。旧号禅林塔寺。太
平兴国中改赐止观。与安乐.保福.摄授四
寺。钟磬交音。松竹合翠。太常博士吕璹留
题舜洞诗一章云。万古遗踪今尚在。南巡
圣意竟如何。八元等辈蒙恩厚。却是湖妃
叙观寺¶ 第 1079b 页 T51-1079.png
恨泪多。
** 〔安乐寺〕
在庙西五里。清秦二年建。
** 〔摄授寺〕
在庙西五里。梁天监年建。寺有
一酌泉。
** 〔保福寺〕
近已废。
** 〔紫虚阁〕
去庙西三里。在天柱峰南下。唐天
宝年建。马氏据湖湘复重修葺。至 本朝
天圣中。得旨再修。前后止号魏阁。景祐中。
赐紫虚元君之阁六字为额。兼赐袆褕之
服并钱。置田以赡道众。后政和五年改赐
黄庭观阁。下有石坛。阔丈馀。名飞流坛。旧
记云。夫人昔自抚州乘之飞至此湘中。记
云。坛高丈馀。昔元君飙轮之所憩。杜天师
拾遗云。夫人坛是一巨石方丈馀。其上阔
圆。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凡一人试手推
即动。或人多致力即屹然不动。游人至洁
焚香以一指轻点之即微动。今抚州山有
穴。深广状斯石也。或云。冲寂元君麻姑送
夫人乘云至此。云坠化为石也。一云。麻姑
石在观之西山上。按内传。夫人姓魏。讳华
存。字贤安。任城人。即晋武帝左仆射魏舒
之女。封上真司命紫虚元君之职。又加名
山之封位约诸侯。冲寂元君麻姑大仙为
其佐治。今阁上亦有麻姑像。与夫人并列。
晋咸和四年。太一元君乘飙轮迎之升天。
其有灵文秘要百馀卷。藏之于龙真涧石
岩中。今呼为灵书岩。时有老叟。姓庞氏。礼
告曰。愿守灵坛得听法语。大仙叱曰。腥秽
畜类故疠境域之民乎。取剑斩之。遂走潜
** 〔安乐寺〕
在庙西五里。清秦二年建。
** 〔摄授寺〕
在庙西五里。梁天监年建。寺有
一酌泉。
** 〔保福寺〕
近已废。
** 〔紫虚阁〕
去庙西三里。在天柱峰南下。唐天
宝年建。马氏据湖湘复重修葺。至 本朝
天圣中。得旨再修。前后止号魏阁。景祐中。
赐紫虚元君之阁六字为额。兼赐袆褕之
服并钱。置田以赡道众。后政和五年改赐
黄庭观阁。下有石坛。阔丈馀。名飞流坛。旧
记云。夫人昔自抚州乘之飞至此湘中。记
云。坛高丈馀。昔元君飙轮之所憩。杜天师
拾遗云。夫人坛是一巨石方丈馀。其上阔
圆。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凡一人试手推
即动。或人多致力即屹然不动。游人至洁
焚香以一指轻点之即微动。今抚州山有
穴。深广状斯石也。或云。冲寂元君麻姑送
夫人乘云至此。云坠化为石也。一云。麻姑
石在观之西山上。按内传。夫人姓魏。讳华
存。字贤安。任城人。即晋武帝左仆射魏舒
之女。封上真司命紫虚元君之职。又加名
山之封位约诸侯。冲寂元君麻姑大仙为
其佐治。今阁上亦有麻姑像。与夫人并列。
晋咸和四年。太一元君乘飙轮迎之升天。
其有灵文秘要百馀卷。藏之于龙真涧石
岩中。今呼为灵书岩。时有老叟。姓庞氏。礼
告曰。愿守灵坛得听法语。大仙叱曰。腥秽
畜类故疠境域之民乎。取剑斩之。遂走潜
叙观寺¶ 第 1079c 页 T51-1079.png
于西涧。今日龙真洞 本朝开宝中。有阁
主道士率子廉。得道尸解。事具下卷。
** 〔西灵观〕
在庙西二里。湘中记云。晋女贞
薛鍊师冲举之处。梁天监五年建观。至后
周武穆公主周惠抃者。生而有异光满室。
幼不茹荤。长思独处。慕元君薛鍊师缑仙
姑之志。因居石室。感西灵圣母降传经箓。
修三素之道。潭衡之境。士女景慕者数百
人。世代将乱。告诸学者曰。我当暂往。约百
馀年再来。后学如市。唐开元初。赐额西灵。
后有女冠李太真曹妙本。并接踵而往得
道。即今常住。乃周公主所舍。观废久。马
氏复兴 本朝特赐每岁度女冠一人。以永
续焚修。
** 〔净居岩〕
在县西二里觉海寺后。飞泉喷
响。古木交阴。石路曲折。岩上有庵萝果树。
昔有游人到此。岩下见有老僧。古貌峻嶒。
身披破衲。因诘之不顾。良久云。此乃净居
天也。忽指四顾。遂失所在。岩有泻洪亭。
宪使张公绶有诗一绝云。潺潺石磴泻洪
泉。路蹑丹梯入紫烟。岩有高人无问处。庵
萝双树碧参天。虽近郭而有尘外之境。又
山后有蛟窟。枉山中僧宗誉初至。乐其幽
阒以结庵。有妇人数扰之。誉由是避之岳
寺不敢留。绍兴十一年。僧善同始居之。方
有屋数间。游僧妙印者。年二十八。妇人来
与之合。明日自腰以下如冰。数日死。又有
行者祖渊。采木山中。迷不能还。凡五日。忽
得之于老虎岩中云。一妇人令住此。今出
主道士率子廉。得道尸解。事具下卷。
** 〔西灵观〕
在庙西二里。湘中记云。晋女贞
薛鍊师冲举之处。梁天监五年建观。至后
周武穆公主周惠抃者。生而有异光满室。
幼不茹荤。长思独处。慕元君薛鍊师缑仙
姑之志。因居石室。感西灵圣母降传经箓。
修三素之道。潭衡之境。士女景慕者数百
人。世代将乱。告诸学者曰。我当暂往。约百
馀年再来。后学如市。唐开元初。赐额西灵。
后有女冠李太真曹妙本。并接踵而往得
道。即今常住。乃周公主所舍。观废久。马
氏复兴 本朝特赐每岁度女冠一人。以永
续焚修。
** 〔净居岩〕
在县西二里觉海寺后。飞泉喷
响。古木交阴。石路曲折。岩上有庵萝果树。
昔有游人到此。岩下见有老僧。古貌峻嶒。
身披破衲。因诘之不顾。良久云。此乃净居
天也。忽指四顾。遂失所在。岩有泻洪亭。
宪使张公绶有诗一绝云。潺潺石磴泻洪
泉。路蹑丹梯入紫烟。岩有高人无问处。庵
萝双树碧参天。虽近郭而有尘外之境。又
山后有蛟窟。枉山中僧宗誉初至。乐其幽
阒以结庵。有妇人数扰之。誉由是避之岳
寺不敢留。绍兴十一年。僧善同始居之。方
有屋数间。游僧妙印者。年二十八。妇人来
与之合。明日自腰以下如冰。数日死。又有
行者祖渊。采木山中。迷不能还。凡五日。忽
得之于老虎岩中云。一妇人令住此。今出
叙观寺¶ 第 1080a 页 T51-1080.png
求果。饵以饲我。岩口甚窄。仅容人身。而
其中颇广盖。蛟所穴也。祖渊归亦病。是年
四月几望。风雨暴至。遍山皆黑。雷电掣旋
屋外。善同素不睡。宴坐龛中。夜且半起。
明灯闻有声出龛下如鼓韛。然视之乃巨
蟒蟠结数匝。尾犹在户外。善同呼众僧。以
杖击之。既去复还。又击之。乃趋一大石罅
欲入间震死。山水大至衡屋室太半。已而
星月粲然。诘且视死蟒。长丈二许。围数尺
体皆黑方花纹。祖渊即日发狂。如欢惜状。
数日亦死。前后僧仆为所杀者凡八人。向
时每夜山辄黑昏。虽有月亦然。自蛟死夜。
山色始明。今有塔数层屋数间。僧行数辈。
** 〔兜率寺〕
唐韦宙相国所建。本朝赐额净
福。寺枕湘滨。下有古潭。国家投金龙于
此韦宙书堂。寺僧常葺之不绝。以为游人
登览之美。西有喝滩神庙。云。昔石头和尚
坐禅于此。水声聒耳神为喝之。去岳虽远
而事有可书。治平中有主簿姓邓者。暇日访
泉石佳处。因至是寺。携筇欲登山顶。忽闻
花木之香芬馥异常。举目而视。于半山间
有楼阁高下。金碧互照。上有牌曰。慈湖真
人之洞。邓方惊骇。呼书吏谭英共观之。顷
刻遂失所在。记云。此朱陵洞天之南门也。
廖处士书斋据湘江之滨。图凝融数世能
诗。自唐云祐末居此。今有五峰。集行于
世。尝作诗云。买得衡州十里青是也。水木
澄秀。地近而境远。实湘中衣冠之甲焉。
* 岳产珍木
其中颇广盖。蛟所穴也。祖渊归亦病。是年
四月几望。风雨暴至。遍山皆黑。雷电掣旋
屋外。善同素不睡。宴坐龛中。夜且半起。
明灯闻有声出龛下如鼓韛。然视之乃巨
蟒蟠结数匝。尾犹在户外。善同呼众僧。以
杖击之。既去复还。又击之。乃趋一大石罅
欲入间震死。山水大至衡屋室太半。已而
星月粲然。诘且视死蟒。长丈二许。围数尺
体皆黑方花纹。祖渊即日发狂。如欢惜状。
数日亦死。前后僧仆为所杀者凡八人。向
时每夜山辄黑昏。虽有月亦然。自蛟死夜。
山色始明。今有塔数层屋数间。僧行数辈。
** 〔兜率寺〕
唐韦宙相国所建。本朝赐额净
福。寺枕湘滨。下有古潭。国家投金龙于
此韦宙书堂。寺僧常葺之不绝。以为游人
登览之美。西有喝滩神庙。云。昔石头和尚
坐禅于此。水声聒耳神为喝之。去岳虽远
而事有可书。治平中有主簿姓邓者。暇日访
泉石佳处。因至是寺。携筇欲登山顶。忽闻
花木之香芬馥异常。举目而视。于半山间
有楼阁高下。金碧互照。上有牌曰。慈湖真
人之洞。邓方惊骇。呼书吏谭英共观之。顷
刻遂失所在。记云。此朱陵洞天之南门也。
廖处士书斋据湘江之滨。图凝融数世能
诗。自唐云祐末居此。今有五峰。集行于
世。尝作诗云。买得衡州十里青是也。水木
澄秀。地近而境远。实湘中衣冠之甲焉。
* 岳产珍木
叙观寺¶ 第 1080b 页 T51-1080.png
* 香南木
* 黄心木
* 血柏木
* 榧子木
* 银木(坚白)
* 梓木(可作琴材)
* 山柘木
* 土重木(宜充车甲)
* 梧桐木
* 灵寿木
* 黄杨木
* 天蓼木(春首开花盐泡充果)
* 岳产杂药(山果附)
* 香白芷
* 柴葫
* 山豆根
* 秦芁
* 禹馀粮
* 石燕子
* 芍药
* 仙灵脾
* 云母
* 黄药子
* 白药子
* 乌药
* 石菖蒲
* 良姜
* 五味子
* 何首乌
* 大风藤
* 麦门冬
* 天门冬
* 狗眷
* 香胶
* 漏芦
* 白芨
* 仙茆
* 白朮
* 苦蔘
* 桂辛
* 山慈菇
* 吴茱萸
* 山芎
* 川乌
* 续随子
* 莺粟
* [葶-丁+呆]本
* 茯苓
* 天南星
* 紫金藤
* 山大黄
* 半夏
* 当归
* 百部
* 萹茿
* 瞿麦
* 菊花
* 马兜苓
* 百合
* 大鳖
* 细辛
* 黄菁
* 禹丝子
* 蓖薢
* 五倍子
* 菰蒌
* 续断
* 千年闰
* 木贼
* 菵草
* 山栀
* 卷柏
* 贯众
* 地榆
* 薏苡
* 海金沙
* 石发
* 菩提子
* 荼
* 莳萝
* 万岁藤
* 肥猪
* 刺猬
* 穿山甲
* [葖-犬+于]菜
* 太青
* 榧子
* 山胡椒
* 山核桃
* 山荔枝
* 罗汉果
* 樱桃
* 山桂子
* 岳产异花
* 杪萝花
* 五色蝴蝶花
* 白丁香花
* 山石榴花
* 山樱花
* 紫荆花
* 芙蓉花
* 岩桂花
* 春兰
* 秋蕙
* 金凤
* 银凤
* 岳产草香
叙观寺¶ 第 1080c 页 T51-1080.png
* 降真香
* 山檀香
* 青木香
* 石乳香
* 罗汉香
* 黄连香
* 兜蒌香
* 枫香
* 岳产灵草
* 天麟草
* 金露盘
* 杏叶金线
* 银丝草
* 紫河车
* 金[钡-目+白]草
* 紫背天葵
* 天苛草
* 紫芹草
* 长发草
* 地不容草
* 金浆草
* 万年松
* 仙人绦
* 重台金线
* 龙须草
* 紫背虎耳
* 紫背虎舌
* 锦背龙舌
* 隔河仙
* 紫背龙芽
* 紫背过涧
* 锦背石苇
* 独角仙
* 金星凤尾
* 金星石苇
* 石蚕
* 山韭
* 岳有灵禽异兽
* 音声鸟(翔集成群。羽毛五色朝阳聚鸣。音似张乐)
* 山鹊(捕之大难)
* 灵鸠(羽毛锦色)
* 猿鸟(旦暮而鸣如猿)
* 白鹇
* 山鹧
* 锦鸡
* 马熊
* 猪熊
* 狗熊
* 猿
* 灵鼠
* 竹䶉
* 麂虎
* 巡山二虎
* 护观两鸦
南岳总胜集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