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350716a 页
卷八 第 1a 页 1093-011.png
岱史第八卷遗迹纪
叙曰纪遗迹者何志往古之胜迹昭垂迄今
犹未泯者也夫代与时更物随世变居今考
右匪迹曷因维兹泰山帝王制作之隆圣哲
人文之盛种种胜迹何可缕指其大者如□
明堂则思虞周之盛治蹑登封台则慨世主
之侈心读秦篆碑磨崖碑则睹大手笔之书
法攀孔子登临处则挹小天下之气象陟谢
过城履汶阳田则钦文事武备之圣谟稽颜
渊之望系练曾子之歌梁山则溯圣门英贤
卷八 第 1b 页 1093-012.png
之济济考孙明复之讲学石守道之捧杖履
则忆当时师弟子之雅操诸皆遗址依然文
献具在流风馀韵与泰岱为终始所谓旷千
百载而相感者其在斯与若仙家者流游方
之外亦洞天福地所时有也故并及之
帝王遣迹
玉简风俗通曰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
 年寿脩短汉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读曰
 八十其后果寿八十国朝洪武初居民于
 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有司献于朝
卷八 第 2a 页 1093-013.png
 验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成化
 壬寅秋日观峰下雨水冲出玉简会中使
 有事东籓复驰以献乃命仍瘗旧所今
 建日照观
石闾汉书曰武帝封泰山禅石闾应劭曰石
 闾在泰山下南方士言仙人闾泰山记曰
 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今莫详故址
登封台有二其一在岳顶相传为古帝王登
 封所筑今为玉帝观台下小碣题曰古封
 禅坛其一在日观峰相传为宋筑石函方
卷八 第 2b 页 1093-014.png
 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盖古封禅而并
 以禅言误矣俗曰宝藏库以所瘗金书玉
 简云管子曰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国
 俭角赋曰黄帝会群臣于泰山作青角之
 音史记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
 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在
 伏羲之前封泰山禅梁父李奇曰无怀氏
 为封禅之始淮南子曰上古之王封泰山
 禅梁父七十馀圣古刻泰山图诗曰三千
 馀里鬼神府七十二君封禅坛宋景文公
卷八 第 3a 页 1093-015.png
 笔记曰仲尼登泰山见七十二家字各不
 同由诸家之说则封禅肇自古帝王非始
 于秦也而文中子乃云封禅非古诸儒皆
 韪之则彼诸家之说岂当时附会以中世
 主之侈心乎今并存之以表古迹
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谷联属四十里遗址
 今尚存旁有谷山寺其形胜具党学士寺
 记
汉明堂在岳趾东南去州治十里武帝元封
 间用齐人公玉带所献图创焉其上有元
卷八 第 3b 页 1093-016.png
 人题刻明堂故基四字其地舒衍突起一
 石冈巅平而高四丈许周三晦许后枕岳
 麓支山如扆障而左右如卫从然涧水萦
 回南会于汶遥望徂徕诸山如列屏案当
 时朝会规模宛然在目
  章俊卿明堂论
 明堂乃黄帝之旧汉武帝时济南人公玉
 带
所上杨氏祭礼明堂篇以其不经见而
 削之然其所言茅盖通水与大戴礼所记
 略同又考工记所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
卷八 第 4a 页 1093-017.png
 周人明堂其制大槩由质而趋于文由狭
 而趋于广也由是推之黄帝时无明堂则
 已苟有之则一殿无壁盖之以茅正太古
 俭朴之制又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
 谬诞者多假设黄帝之事以售其说如所
 谓修五城十二楼封名山栖万灵于明廷
 采首山铜铸鼎之类皆矫诬过甚张大其
 词以迎合时主之侈心独公玉带所上明
 堂之制乃简朴如此虽不经见然亦可以
 稽千门万户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并出
卷八 第 4b 页 1093-018.png
 于封禅求仙之时而例黜之也
长城钜防在泰山西缘河千馀里至琅邪台
 入海苏代说燕曰齐有长城钜防韩非子
 曰长城钜防足以为基齐记云齐宣王乘
 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
 里以备楚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
 阴县绿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
 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
 海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齐闵王筑
 防以为长城今泰山西北有岭铺俱名长
卷八 第 5a 页 1093-019.png
 城遗址尚存
无字碑在岳顶登封台下秦始皇立或曰石
 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书玉简当
 是石函古今人莫测其意甚矣秦人之谲
 也石黄白色颇光莹无苔藓非岳之所有
 自他山至是不知用民力几何甚矣秦人
 之虐用其民也史记汉武帝置五车石于
 岳今莫知所在故朴庵诗云已迷汉武五
 车石却笑秦王无字碑秦政不足言惜夫
 汉武之效尤也
卷八 第 5b 页 1093-020.png
秦篆碑在玉女池上西公署后李斯书始皇
 二世颂德文宋刘跋序泰山秦篆谱时尚
 有二百二十有二字今湮泐仅存二十九
 字夫秦虽无道然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
 字书法世皆莫及亦不可废(申𣄚题石曰/秦断碑)
  欧阳脩集古录
 余友江邻几谪官奉符尝至泰山顶上视
 秦所刻石处云石顽不可镌鉴不知当时
 何以刻之也然四面皆无草木野火不及
 故能若此之久而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此
卷八 第 6a 页 1093-021.png
 数十宇而己
  刘跋秦篆谱序
 史记载秦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县立
 石刻辞今世传泰山篆宇可读者唯二世
 诏五十许字而始皇刻辞皆谓已亡莫可
 复见宋丞相莒公镇东平曰遗工就泰山
 模得墨本以庆历戊子岁别刻新石亲作
 后序止有四十八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
 亦言友人江邻几守官奉高亲到碑下才
 有此数十字而已余以大观二年春从二
卷八 第 6b 页 1093-022.png
 三乡人登泰山宿绝顶首访秦篆徘徊碑
 下其石埋植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
 方而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因其自然不
 加磨砻所谓五十许字者在南面稍平处
 人吊所焉榻故士大夫多得见之其三面
 尤残缺蔽闇人不措意余审观之隐若有
 宇痕刮摩垢蚀试令模以纸墨渐若可辨
 自此益使加工模之然终心其未也政和
 三年秋复宿岳上亲以毡椎从事校之他
 本始焉完善盖四面周围悉有刻宇总二
卷八 第 7a 页 1093-023.png
 十二行行十二字宇从西南起以北东南
 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面六行南面
 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宇复转在西南棱
 上每行宇数同而每面行数乃不同如此
 广狭不等居然可见其十二行是始主辞
 其十行是二世词以史记證之文意皆具
 计甘缺处宇数适同于是泰山之篆遂成
 完篇宋欧江二公初未尝到惟凭工匠所
 说无足怪人多以二公焉信故亦不复详
 阅余既得墨本并得碑之形象制度以归
卷八 第 7b 页 1093-024.png
 亲旧闻之多来访问倦于屡报乃为此谱
 大凡篆宇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读者百四
 十有六今亦作篆字书之其毁缺及漫灭
 不可见者七十有六以史记文足之注甘
 下谱成揭壁间义幽沉晦之迹今遂历然
 奏至无义不足谕然李斯小篆古今所师
 经千三百有馀岁而复彰兹可尚也如亲
 𨊩远黎史作亲巡远方黎氏金石刻石著
 作休嗣作世听作圣陲作垂体作礼昆作
 后则又史家差误皆当以碑为正其曰御
卷八 第 8a 页 1093-025.png
 史太夫者大夫也庄子曰且而属之大夫
 卫宏曰古文一宇雨名因就注之史记于
 琅琊台刻石备列从臣名氏余家所收琅
 琊残宇亦有五夫宇然则夫从一大因不
 复重出欤
磨崖碑有二在岳顶东岳祠后一为唐玄宗
 八分书纪泰山铭宇五寸许遒劲可爱一
 在崖右刻唐苏□撰东封朝觐颂字径寸
 馀书法类晋近闽人林焞以忠孝廉节四
 大字覆刻其上镵毁殆尽
卷八 第 8b 页 1093-026.png
凤凰台在登封门外汉宣帝时凤凰集泰山
 故名
望仙台在州治东北三十里汉武帝筑
舞鹤台唐高宗筑按唐书高宗筑封祀坛于
 泰山南四里如圆丘又诏立登封降禅朝
 觐之碑名封祀坛曰舞鹤台登封坛曰万
 岁台降禅坛曰景云台今皆颓莽而碑亦
 堙没
  张说序颂
 皇唐六叶开元神武皇帝再受命致太平
卷八 第 9a 页 1093-027.png
 乃封岱宗禅社首金石纪号天文焕发儒
 臣志美立碣祠坛曰厥初生人俶有君臣
 其道茫昧其风朴略因时而歘起兴运而
 纷落泯泯汶没无闻焉尔后代圣人取法
 象立名位衣裳以等之甲兵以垣之于是
 礼乐出而书记存矣反其源致敬乎天地
 报其本致美乎鬼神则封禅者帝王受天
 命告成功之为也阅曩圣之奥训考列辟
 之通术畴若天而不成曷背道而靡失由
 此推之封禅之义有三帝王之略有七七
卷八 第 9b 页 1093-028.png
 者何传不云道德仁义礼智信乎顺之称
 圣哲逆之号狂悖三者一位当五行图箓
 之序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三德具钦明
 文思之美是谓与天合符名不死矣有一
 不足而云封禅人且未许其如天何言旧
 史者君莫道于陶唐虞舜臣莫德于皋陶
 稷呙三臣降德皆有天下仲尼叙帝王之
 书系周秦之誓明鲁祀周公用王礼秦承
 伯益接周统孔圣微旨不其效欤然秦定
 天下之功高享天禄之日浅天而未忘庭
卷八 第 10a 页 1093-029.png
 坚之德也故大命复集于皇家天之赞唐
 不惟旧哉其兴之也玄灵启迪黄祗顾怀
 应归运以义举抚来苏以利见汤也无放
 夏之惭武也无代殷之战高祖创业四宗
 重光德有格天漏泉蒸云濡露菌蠹滋育
 氤氲涵煦若天地之覆载日月之照临溥
 有形而归景罄无外而宅心百有八年于
 兹矣皇帝攘内难而启新命戴睿宗而缵
 旧服宇宙更辟朝庭始位盖羲轩氏之造
 皇图也九族敦序百姓昭明万邦咸和黎
卷八 第 10b 页 1093-030.png
 人于变立土圭以步历革铜浑以正天盖
 唐虞氏之张帝道也天地四时六官著礼
 井田三壤五圻成赋广九庙以尊祖定六
 律以和神盖三代之设王制也武纬之文
 经之圣谟之神化之然犹战战兢兢日慎
 一日纳规诲以进德遂忠良以代工讲习
 乎无为之书讨论乎集贤之殿宠男爵贵
 经明翼乎鹓鸾之列在庭毅乎貔豹之师
 居鄙人和旁感神宝沓至乾符坤珍千品
 万类超图溢牒未始闻记我后以人瑞为
卷八 第 11a 页 1093-031.png
 心不以物瑞为意王公卿士俨然进曰休
 哉陛下孝至于天政合乎道前年祈后土
 人获天穰间岁祀圆丘日不掩朔感祥以
 祈圣四事以观天天人交合其则不远意
 者乔丘扫路望翠华之来上帝储恩俟苍
 壁之礼久矣焉可专让而废旧勋群臣固
 言勤帝知罪至于再至于三帝乃挹之曰
 钦崇天道俯率嘉话恐德不类敢惮于勤
 其撰巡狩之仪求封禅之故既而礼官不
 戒而备军政不谋而辑天姥练日雨师洒
卷八 第 11b 页 1093-032.png
 道六甲按队八陈警跸孟冬仲旬乘舆乃
 出千旗云引万戟林行雐濩灿烂飞焰扬
 精原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风生历郡县
 省谣俗问百年举百祀兴坠典葺阙政攸
 徂之人室家相庆万方纵觐千里如堵城
 邑连欢丘陵聚舞其中垂白之老乐过以
 泣不图蒿里之魂复见乾封之事尧云往
 舜日还神华灵郁烂熳乎穹壤之间是月
 来至于岱祗祓斋宫涤濯静室凝神玄览
 将款太一议夫泰山者圣帝受天官之宫
卷八 第 12a 页 1093-033.png
 天孙总人灵之府自昔立国莫知万数克
 升中而建号惟七十而有五我高宗六之
 而今七矣非夫尊位盛时明德旷代辽阔
 难并之甚哉先时将臻夫大封也累封疆
 于高冈筑泰坛于阳趾夫其天坛三袭辰
 陛十二咸秩众灵列坐有次崇牙𣗳羽管
 磬镛鼓宫悬于重□之内千岁鈠殳钓戟
 戣戳周位于四门之外代国重器传代绝
 瑞旅之于中庭玉辇金毂翠昌黄屋夹之
 于端路庶官百辟羌夷蛮貊褒成之后让
卷八 第 12b 页 1093-034.png
 王之客序立于礼神之场髦头弩牙铁马
 金镞介胄如雪旗帜如火远匝于清禁之
 野于是乎以天正上元法驾徐进屯千乘
 于平路留群臣于谷口皇帝御六龙陟万
 仞独与一二元老执事之人出天门临日
 观次沆瀣宿巉岩赤霄可接白云在下庚
 寅祀高祖于上封以配上帝命众官于下
 位以享众神皇帝冕裘登坛奠献俯偻叶
 金奏佾羽舞撞黄钟歌大吕开阊阖与天
 语清将信公奉斗布度懋建皇极勤恤苍
卷八 第 13a 页 1093-035.png
 生昭嘏乎未兆禳灾乎未萌上下传节而
 礼成乐遍福寿同归而帝赐神策乃构玉
 牒于中顶扬柴燎于高天庶忠诚之上达
 若凭焰而驾烟日辔方旋神心馀眷五色
 云起拂马以随人万岁山呼从天而至地
 越翌日尊睿宗侑地祇而礼社首遂张大
 乐觐东后国风惟旧无黜幽削爵之诛王
 泽惟新有眚灾大赍之庆不浃日至化洽
 于人心不崇朝景福遍于天下然后藏金
 匮于祏室回玉鸾于上都煌煌乎真圣朝
卷八 第 13b 页 1093-036.png
 之能事而高代之盛节者也于斯之时华
 戎殊俗异音同叹曰兵合多两山峻多云
 岂有大举百万之师剋期千里之外及行
 事之日则天无点翳地无纤尘严冬变为
 韶景寒风郁为和气非至德其孰能动天
 如此其顺者乎昔人云自西自东自南自
 北无思不服今信知圣人作而万物睹其
 心服之之谓矣或曰祭泰祈主先后非礼
 欤曰是礼也非宜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
 侑神崇孝无嫌可也且天柴瘗外事帝王
卷八 第 14a 页 1093-037.png
 主之蒸尝内事后妃助之是开元正人伦
 革弊礼起百王之法也故令千载睹末光
 聆绝韵咀甘实漱芳润烁玄妙之至精流
 不已之淑声臣说作颂告于神明四皇坟
 而六帝典虽吉甫亦莫能名徒采彼舆人
 之诗曰大矣哉维天为大惟皇则之率我
 万国受天之祺子孙百代人神共保绥之
 云尔而已矣
社首坛在岳南二里许曰社首山联属蒿里
 前代多禅此宋真宗命王钦若撰坛颂碑
卷八 第 14b 页 1093-038.png
 石
封祀坛宋真宗筑在岳南五里许
朝觐坛在州南宋真宗东封群臣觐地州之
 风云雷雨坛因其故址陈尧叟撰碑颂今
 在坛下与天贶殿碑及天齐仁圣帝碑皆
 待诏尹熙古书书法类圣教序
阴字碑在州之乾封门外迤东三百馀武是
 为宋真宗答谢天书述二圣功德序铭曰
 阴字以字镌北面从俗称也或曰金字谓
 当时以金涂饰也或曰禋祀以精意享祀
卷八 第 15a 页 1093-039.png
 言也皆声相近而义亦通尝闻真宗东封
 驻跸会真宫故碑作屏制镌北面当宫南
 百馀武俗称阴字为是宫今在城内而碑
 限于外故人罕知其镌意云万历癸酉按
 台吴从宪筑泰阴亭于碑北
御帐坪在岳之中道即秦封五松之地宋真
 宗东封驻跸于此故名金石上柱窠帐殿
 之遗迹也
菟裘在岳之阴左传隐公十一年公语公子
 翚营菟裘终老即此
卷八 第 15b 页 1093-040.png
红亭在泰安州境春秋昭公八年大蒐于红
 即此
白骡冢在封禅坛北一里唐玄宗登封泰山
 益州进白骡甚伟异上亲乘之便于登降
 礼毕方下山坳休息有司言骡无疾而殪
 上叹异之谥曰白骡将军命有司具槥椟
 垒石为冢
博城在岳东趾距州治三十里汉之奉高隋
 之汶阳唐之乾封同此今名曰旧县
嬴城在岳东趾距州治东南五十里汉置县
卷八 第 16a 页 1093-041.png
 属泰山郡唐属东泰州后省入博城
谢过城在岳东南趾汉明堂侧齐鲁会夹谷
 后归谢之地故名岳东南地曰谷里古夹
 谷也
龟阴田即齐人归鲁以谢过者
汶阳田在岳南汶河之上鲁成公二年春秋
 书取汶阳田八年书晋侯使韩穿来言汶
 阳之田归之于齐
圣贤遗迹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
卷八 第 16b 页 1093-042.png
 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哭之也一似
 重有忧者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
 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见礼记/檀弓)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
 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
 生所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惟
 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
 女卑故以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
 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
卷八 第 17a 页 1093-043.png
 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
 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
 乎能自宽者也(见列/子)
颜渊从孔子上泰山孔子望吴阊门外有系
 白马引颜渊以指之曰若见吴阊门乎颜
 渊曰见之有若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
 止之因与俱下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见/锦)
 (绣万花谷韩/诗外传略同)今州城西南有高坡曰颜子
 坡
曾子敝衣力耕泰山下天雨雪冻甚旬月不
卷八 第 17b 页 1093-044.png
 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见曾子/孝实)
孟子生时母梦神人乘云自泰山来将止于
 峄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时闾巷皆
 见五色云覆孟氏之居焉(见通/志)后人称孟
 子有泰山岩岩气象适符云兆信矣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
 悲乃授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曲每奏钟子辄穷其趣伯牙乃舍
 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
 吾心也吾于子何逃声哉(见列/子)
卷八 第 18a 页 1093-045.png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
 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
 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
 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
 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复
 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遂行孔
 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见礼/托嬴)
 (博俱属泰安岱岳东阯孟子/葬于齐反于嬴即其地也)
柳下惠墓在州治东南百里至今村人尚多
 展姓者名曰柳里村
卷八 第 18b 页 1093-046.png
羊祜城即晋羊祜所封之地距州治东南九
 十里

孙复字明复𣈆州平阳人少举进士不第退
 居泰山南麓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
 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师
 事之年踰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
 其弟之女妻之复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
 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
 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德义也先生宜
卷八 第 19a 页 1093-047.png
 因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孔给事道
 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复之风就
 见之介执杖履侍左右复坐则立升降拜
 起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
 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
 之而迪与道辅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其
 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孙先生非隐者也
 欲仕而未得其方耳庆历二年枢密副使
 范仲淹资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
 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
卷八 第 19b 页 1093-048.png
 迩英阁将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
 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
 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复姓名坐贬监虔州
 啇税徙泗州又徙知长水县签署应天府
 判官公事通判陵州翰林学士赵槩等十
 馀人上言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
 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嘉祐二年
 七月卒于家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其
 在太学时为大理评事天子临幸赐绯衣
 银鱼及闻其卒恻然予其家钱十万而公
卷八 第 20a 页 1093-049.png
 卿大夫太学诸生相与吊哭赙治其丧其
 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
 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
 而推见主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
 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
 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
 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见欧文忠/撰墓志脩)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与孙明复石守道
 讲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不归
 得家问见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
卷八 第 20b 页 1093-050.png
 展读今人名其投书处为投书涧云
许衡字仲平河内人金季兵乱避地徂徕泰
 山间扁其垒曰鲁垒初从姚枢窦默游获
 闻程朱之学遂为名儒元世祖召为京兆
 提学累官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
 史院事累迁中书左丞赠司徒谥文正
列仙遗迹

泰山老父不知姓氏汉武帝东封见老父于
 山下道傍头上白光高数尺怪而问之老
卷八 第 21a 页 1093-051.png
 父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遇有道者
 教臣绝谷但服术饮井水枕神枕枕中有
 三十二物以二十四当二十四气以八当
 八风臣行之转老为少日行三百里臣今
 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赐以玉帛老父后
 入山去每十年五年还乡里仅三百年不
 复还矣(见类林杂志并/葛洪神仙传)
稷丘君泰山下道士也发白再黑齿落更生
 汉武帝时以道术受嘉赏后罢去帝东封
 稷丘君拥琴迎拜止帝勿上上必伤足帝
卷八 第 21b 页 1093-052.png
 上及数里左足指折讳之还为稷丘君立
 祠传赞曰稷丘洞彻脩道灵山鍊形濯质
 变白还年汉武行幸携琴来延戒以升陟
 逆赌未然(见列仙传及/集事渊海)
安期生在泰山遇李少君入山采药病困安
 期生与神楼散一七而愈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世好黄老居潜山下后
 作黄散赤丸卖药都市自言三百日后民
 有大疫长吏之文所请救文拥朱幡系黄
 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后
卷八 第 22a 页 1093-053.png
 去在蜀卖黄散故世宝崔文赤丸黄散云
 传赞曰崔子得道术兼秘奥疠气降丧仁
 心攸悼朱幡电麾神药捷到一时获全永
 世作效(见列仙传及/集事渊海)
𣈆张忠字巨和中山人永嘉之乱隐于泰山
 清虚服气餐芝饵石符坚闻其贤徵至长
 安以野服见坚曰先生独善之美有馀济
 世之功未足故远屈先生将任以齐尚父
 忠曰昔因丧乱避地泰山与鸟兽为侣尚
 父非敢拟愿还馀齿归岱宗坚以安车送
卷八 第 22b 页 1093-054.png
 之过华山叹曰我东岳道士没于西岳命
 也已而化去谥曰安道先生

吕嵓字洞宾宋天圣戊寅三月二十一日书
 五言绝句于王母池署其后曰回翁题政
 和丙申六月十八日复书七言绝句署其
 后曰回公再书前后书法皆类颜鲁公再
 书二字类迟贤亭刻人莫能识好事者摹
 其真迹于会真宫观其诗则知纯阳子三
 至泰山矣诗见登览志
卷八 第 23a 页 1093-055.png
张仙不知何许人开元中与李某同至泰山
 学道久之李以宗室辞归仕至大理丞属
 安禄山乱携家襄阳寻奉使扬州途觏张
 子邀李同宿门庭壮丽傧从璀璨李视女
 妓中有持筝者酷似其妻及罢张呼持筝
 者以林擒系裙带上各散去明日李复至
 门馆荒秽无行人迹询邻人曰此刘道玄
 宅已十馀年无居者寻还襄阳索其妻裙
 带果得林檎问其故云一夕梦见五六人
 追云张𠎣唤搊筝临别以林檎系裙上于
卷八 第 23b 页 1093-056.png
 是知张已得仙矣

丘长春不知何许人尝居泰山南阯长春观
 以全真为教元赐号神仙无为演道太宗
 师别号长春子后去之峄山有仙化遗迹
张志纯号天倪子泰安埠上保人六岁能诵
 五经十二岁入玄门居会真宫数载道行
 超群辈初名志伟元主改今名赐号崇真
 保德大师授紫服重建岱岳升元二观及
 上岳庙元初王奕斐稿有赠诗云赤松宗
卷八 第 24a 页 1093-057.png
 世远岳地作神仙注云其人百二十岁三
 见帝学士徐世隆题其小影曰形虽嬴于
 道则肥性虽介于物则齐具儒墨之体用
 见天地之端倪杜仁杰曰其学也老庄其
 志也轩岐郡人王天挺曰冰霜外洁日星
 内炳又曰山泽之惧道德之腴徐徐于于
 此世之所谓天倪子者乎化日自颂曰脱
 下娘生皮袋此际乐然轻快百尺竿头进
 步蓬玄洞府去来去来前世宿德医僧今
 非道门小才
卷八 第 24b 页 1093-058.png
徐世隆别号复斋不知何许人元翰林学士
 夙与泰山天倪子游元季丧乱变姓名上
 下泰山常居岳祠或城隍庙三稚子从学
 一教习泗水超距一授汉书其一曰王圭
 授举子业久之别去言三子贵贱短修其
 后授汉书者目盲赖说书为衣食习泅者
 遇济南灌城之厄以泅解围以超距脱死
 致爵赏圭登科膺爵齿三人所至悉如其
 言圭年八十许时世隆复来见天顺间又
 至泰山惟升元观一老道士识之其容貌
卷八 第 25a 页 1093-059.png
 如儿时所见后不知所终(近阅文文山集/书世隆尚书东)
 (平人诗哭文山盖宋季之人也历胡元终/始而我国朝人犹及见之异哉)
成兴公真人不知何许人仙道成于泰山(见/五)
 (岳真形/图说)
王从之不知何许人初官翰林后隐泰山跏
 趺而化人称其地曰蜕仙岩
海印泰安州人居邹县大明禅院幼悟道常
 梦异僧指示一旦呼弟子谓曰吾幻身非
 久住世亲书偈毕端坐而化三日慈容如
 生其院上紫雾光明贯于天际邑令见之
卷八 第 25b 页 1093-060.png
 称为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