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231-03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半轩集卷六       明 王行 撰
  序
   唐律诗选序
选诗者非知诗者也孔子之删诗取其既足以感发惩
创又足以被夫弦歌者非以工拙计也盖工非诗之所
必取而拙非诗之所必弃工而矜庄是未免夫刻画拙
而浑朴是不失其自然也苟弃其拙而取其工则是遗
卷六 第 1b 页 WYG1231-0357b.png
自然而尚刻画岂足与言温柔敦厚之教也哉故曰选
诗者非知诗者也然则是编何以选名也是编也盖有
不得不然者也何也三百篇之诗非有一定之律也汉
魏以来始渐为之制度其体已趋下矣降及李唐所谓
律诗者出诗之体遂大变谓之律诗者以一定之律律
夫诗也以一定之律律之自然盖几希矣自然鲜而律
既严则不能不计其工拙也计其工拙又乌能不为之
取舍哉故曰不得不然也虽不得不然其间固有法焉
卷六 第 2a 页 WYG1231-0357c.png
盖拙而浑朴同乎工工而刻画同乎拙终不遗夫自然
也此取舍之大要也其次乃论其言之工语之工联属
之工篇章之工工多而拙少者取之拙多而工少者不
取也均之律诗其变又有四焉曰初唐曰盛唐曰中唐
曰晚唐有盛唐人而语偶近乎晚唐者晚唐人而语有
似乎盛唐者晚唐似盛唐取之盛唐似晚唐不取盖亦
贵夫自然也此又是编之例也例则然矣而复有说焉
世之为学者未有不由规矩准绳而能至乎自然者也
卷六 第 2b 页 WYG1231-0357d.png
欲造乎自然之地而不事乎规矩准绳则将何所用其
力哉惟诗学也亦然夫诗其浩博渊深如烟海也其变
化运行如元气也未易摹儗窥测也今之学者能先于
其有律者求之进进不已则所谓如渊海如元气者可
以渐而入至与之俱化则自然之地绰乎其有馀裕矣
温柔敦厚之教岂外是哉然则是编也于初学之士其
亦有万一之助也与洪武庚戌阳月初吉序
   外科新录序
卷六 第 3a 页 WYG1231-0358a.png
外科新录者予友沈学庵之所纂辑也学庵字起宗今
年六十八矣而好学不倦方策未尝去乎目以学庵题
其燕居人因以称焉初会稽徐彦纯为吴学教谕其人
勤敏而精实儒业之馀尤邃医学尝编医经辨證图三
卷予为序之既又编医学方论通三十卷书垂成矣惟
外科一门未遑就绪而殁学庵屡与予言辄为之惋惜
也方彦纯编书时其参考互订必经学庵之手故彦纯
殁而学庵继纂之以外科门目繁多别析之为十卷而
卷六 第 3b 页 WYG1231-0358b.png
以新录命焉间出以示予曰子其为我序之予于是有
以知学庵之用心也方论之出于近世者见之多矣未
尝不叹其详于内而略于外也意者以疡医所系者轻
为不足以致意与不知人身有内外之殊而气血无分
于内外未有病之失调于外而不遂戕其内者也外其
果可略哉自陈良甫精要之书行而疡家少纾于横夭
然亦未尝不叹其详于大而略于小也意者以病形小
则所系轻为不足以致意与不知形有小大之殊而受
卷六 第 4a 页 WYG1231-0358c.png
毒无分于小大譬疔之为病其形小矣而华元佗论其
死各有期孙思邈论其死不旋踵小其果可略哉此不
幸病罹于疡而获瘳者有不可必也特赖夫天之生才
无南北古今之限刘河间而下二三君子者出论疡为
始详至朱丹溪发挥虚实之变则益精确矣每欲裒聚
诸疡之说冠以内经原病之旨小大不遗类为一书以
开后学而未暇也是书既成予则无庸赘矣尝闻之学
庵曰忍已之疾痛也易忍人之疾痛也难盖已之疾痛
卷六 第 4b 页 WYG1231-0358d.png
一身耳人之疾痛其有涯哉噫此新录之所以辑与且
夫已之至亲者身而可疏者人也今学庵济人之心乃
切于为身则其所存可知已所存如此且不可得况复
与予同志耶此予之序有不得而辞也他日新录盛行
咸承嘉惠予亦得遂其所哉
   尚友斋诗序
人之毁誉盖不能容心于其间也有足誉者虽或忌之
莫能毁也众皆誉之我独毁焉其能行哉介甫之不足
卷六 第 5a 页 WYG1231-0359a.png
于子瞻也久矣至论其文则称叹不已以其实之不能
没也夫人有善而我称之称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而咏歌之至咏歌之则其善也必矣一人歌之犹
然况至于再至于三而什伯焉其善之实也何如哉句
吴钟子常氏居练祁之吴塘通敏而和粹襟怀洒然而
于交友尤尽礼意故游道益广因题其待宾之所曰尚
友斋大夫士与交者咸诗以咏歌之渐盈卷帙咏歌而
盈卷帙则岂一人一词之誉哉斯见其尚友之实矣且
卷六 第 5b 页 WYG1231-0359b.png
夫于古有尚德焉有尚志焉而夫子称之孟氏言之尚
德云者所以为君子尚志云者所以学为君子也然尚
德尚志其有不须友以成者乎则尚友者又所以为尚
德尚志之资也以是名斋子常之为人可知矣虽然尚
友之云孟氏之书亦尝陈之盖谓不独友于今而必友
于古友于古非所以求为君子乎然未有不能尽友于
今之道而能尽友于古之道者也以是名斋子常其好
学哉既披其卷三复而讽咏之矣因遂题其首云
卷六 第 6a 页 WYG1231-0359c.png
   送包士谦还延陵序
情之发于天性之诚而外物之不能夺之者惟笃于学
者然也其或天理之发虽若粲然而昭著而害之者胜
之则乍然而遽息暂达而复堙始明焉而终以昧者不
足与之言学矣今夫天伦之至亲者莫如父母情之至
不可为者莫如父母之殁而终不得而见之也故其书
在焉而不能读之杯棬在焉而不能饮之以夫手泽之
与口泽之气之存耳况父母之藏之邱垄耶邱垄之所
卷六 第 6b 页 WYG1231-0359d.png
在父母之所在也父母之所在而彷徨欷歔眷眷焉而
不忍舍去非发于天性之诚乎当是时也吾知其妻妾
之奉室家之好生产赀贿之储声威宠禄纷华之盛以
至于艰迍险阻困踣奔迫之劳举不足以移之也苟足
以移之则虽谓之学而不谓之学矣余友包士谦氏居
吴三世矣其先君子属时之多故徙其家延陵及卒返
于吴而配祔焉士谦每岁时来吴省其父母之墓辄淹
留踟踌孺慕而哀恋若欲庐焉者虽旷夫妻子之爱荒
卷六 第 7a 页 WYG1231-0360a.png
其生产之业弗顾也既而幡然曰墓之藏吾亲之魄之
已归庙之主吾亲之神之所凭也重离其已归之藏而
远违其所凭之主于礼其果得耶吾之不悟也亦已久
矣乃即治其归焉方穷阴凝寒烈风冰雪之交横弗避
也噫士谦之于亲盖如是也夫始也爱亲之心胜其诚
不越乎邱垄之间终也义理之见明其诚乃系乎在庙
之主是省是守蔼然发于其中而不可强之者也则其
爱好之私困顿艰勤劳苦之不能夺之也宜矣士谦也
卷六 第 7b 页 WYG1231-0360b.png
其有得于学者与夫亲爱之心质之美者恒由之而义
理之见非学则无以明也况其外者弗能胜其中之所
发者乎士谦也其有得于学者矣于其行大夫士咸诗
以送之予因序其首云
   送吕教谕后序
天台胡君伯衡之讲授梁溪也今无锡教谕吕志学甫
实从之游闻胡君之季伯谅君尝云梁溪诸生惟吕志
学端慎勤厚其进盖未可量予时未接志学也岁丙午
卷六 第 8a 页 WYG1231-0360c.png
始获缔其交而胡君之言已验越今踰十年日熟志学
之所为盖学匪一修德匪一进游道愈广声闻愈著掌
百里之风教邑人咸尊礼之而胡君之言大验洪武十
三年冬有举其才者诏命下既治装大夫士咸诗以饯
之蜀人王汝玉氏既序其编矣志学又须予说焉凡师
之于弟子固不能齐其资性之不齐然无不欲其明已
之学以扬已之道者则其望之之心为何如耶安定先
生学徒遍天下而使昭陵得闻其明体适用之学者长
卷六 第 8b 页 WYG1231-0360d.png
乐刘公也公之学见于用者多矣而赐对之时发明其
师之学言甚恳至盖先生之望公者固远而公亦可谓
能副其师之望矣今志学之出必仕于显其发明胡君
之学当益力副胡君之望当益至而胡君之言当益大
验矣是言也非余之言也夫其友者之言也因以识简
末云
 安定先生泰州如皋人仕宋至直讲天章阁待制刘
 公名彝善治水湖州人昭陵者仁宗也尝赐对言其
卷六 第 9a 页 WYG1231-0361a.png
 师之学
   送陆振文序
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薰陶渐渍之入人之深者惟习而
已习于俭而不自知其为俭魏之风也习于悍而不自
知其为悍秦之风也陈则习于巫而遂成其俗齐则习
于游田而自忘其过至于习于垦辟稼穑而不惮其劳
则豳人为可嘉习于礼乐道义虽更变迁而流风遗俗
犹有可观则邹鲁为可尚也况仪秦之倡为游说当时
卷六 第 9b 页 WYG1231-0361b.png
不觉而趋之何邓之倡为清谈当时不觉而尚之甚矣
习俗之入人之深也如是哉医必良于三世弓冶之子
必善为箕裘亦以言其素习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欲其齐语不可得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求其楚
亦不可得矣吴城陆仲谦朴厚人也能尊礼四方之贤
大夫士有子曰翰字振文通慧而敏自幼已翘然矣目
日习乎君子之动容周旋耳日习乎君子之辨析论议
而加之读书之功问学之力既长而壮褒然儒者也今
卷六 第 10a 页 WYG1231-0361c.png
已三十馀而游道益加广焉以凤阳仓曹丁家艰服阕
赴天官就选大夫士咸诗以送之多至盈卷而徵予序
之夫人之赞咏之多如是者必其人有可赞咏之实也
观农者不观于岁之登而观其深耕易耨之日观射者
不观其鹄之中而观其持满审固之时振文之有善之
实以致其赞咏之多盖不在于今而于其翘然之时已
兆之闻见之间已化之矣则习俗之入人之深也其不
信乎习尚之择其善恶也可不慎乎董子曰习惯如自
卷六 第 10b 页 WYG1231-0361d.png
然是之谓与
   赠郤安仲序
天能生人而不能食人非先农氏将何以养食能养人
而不能己人之疾非先医氏必多夭札之虞然先农有
一定之法故天下后世皆良农先医无一定之方故天
下后世良医恒不多也虽无一定之方而有一定之说
能究于其说方斯在矣故后世因先医之说而研穷抉
摘阐明而发挥者纷纷籍籍非一家一人也用功则勤
卷六 第 11a 页 WYG1231-0362a.png
矣然各自持门户门户既多愈繁愈远学者有莫之适
从之叹宜今人之谓良医必归于己人之疾之多者也
盖方众论交兴各是其是不于其已验者观之将何究
其得失哉故己人之疾之多者世必谓之良也昆山邵
安仲业医三世矣已人之疾固不少其所谓良者乎同
邑有浮图相师空海疡生颔间亦殆矣安仲为疗之师
侄李彦泽感其德来求文以赠嗟夫医之为学果无所
适从也耶夫门户不同而理无不同后世之论相乖而
卷六 第 11b 页 WYG1231-0362b.png
先医之说已定不求于已定之说而事乎相乖之论此
所以冥行而自迷也然久晦而明理之必至故近世以
来北方之医杰然而出者相踵皆专力于先医已定之
说其所论著文或有殊本则无异诚可谓医之良已然
百年之间南方之人岂无有得其学者吾闻其人亦既
彰彰矣学者于是而求之非所谓适从者乎安仲其必
能味吾之言矣
   送吴江廖丞序
卷六 第 12a 页 WYG1231-0362c.png
自予来横山虽不忘简编自程时暇亦徜徉水泉林木
之下陇亩墟落之间往往与田翁野人语其种植耕稼
之事土风乡井之宜不自知其与之习也山虽版图吴
邑其壤地则与吴江相错犹犬牙然故相亲接者多吴
江之民每闻其民谈颂其官长之贤亹亹如不足且曰
真所谓父母者问之则曰吾贰令廖君廖君余因思是
必士君子不然不能致是也及还城城之大夫士自吴
江来者称廖君不寘口道其实非一事问其人则曰儒
卷六 第 12b 页 WYG1231-0362d.png
者也予因自喜其臆之之有中然犹未必其果何如人
也夫人之不可以力致者善声也其尤不可致者匹夫
匹妇之善之也匹夫匹妇之善之非有其实能尔乎匹
夫匹妇犹可以一端而致其善大夫士则非可以一端
而能致其善也大夫士之善之其实又何如哉则虽不
必其果何如人其人固可必矣今年秋予友金侯德儒
致其所著赠君之文书以来告曰君儒之材者也吾文
可徵矣今秩已及考将朝京师吴之以文鸣者咸诗以
卷六 第 13a 页 WYG1231-0363a.png
饯子其序于篇端呜乎斯有以知君之果贤矣夫善声
之形于大夫士之齿颊之间且不易致况形诸文词翰
墨之间乎一二人之赋咏之且不易致况得之多士乎
且金侯之文固少许可者今观其美之至如是则君之
果贤无疑矣古人之信人有见而信之者有闻而信之
者岂必身亲与之乎闻而信之则固因可信者之言而
信之也今虽不识廖君金侯之言则可信矣遂不辞而
为之序
卷六 第 13b 页 WYG1231-0363b.png
   都昌送别诗序
都昌送别诗者都昌之大夫士送其令俞君有立还吴
之诗也初有立家居吴城南之西陬予家城东之北陬
相去馀十里然而缔交则旧矣盖其为人敦厚端静语
言如不出诸口嗜好冲素气度閒整而力学制行考义
究古作为文章宽博而周悉与人交恂恂无忤士林之
誉有古学者之风焉洪武四年秋有荐其才者用知韶
之乐昌人每自曲江来询其为政称善不辍口曰岂弟
卷六 第 14a 页 WYG1231-0363c.png
而严审慎而决其槩如此及以父忧归见之谦下更甚
若无所能为予意向人之言未必皆然也已而在忧者
例起之遂知南康之都昌有来自西江者询之与闻于
乐昌者无以异予始自愧疑之之过矣今年春其母丧
大祥间出此卷见示且曰幸为序之读之愈益愧己之
不足以知之也然复自思亦岂无其说哉盖自用之于
处者是得之其家学者用之于出者是得之其师者也
何也自其曾大父秋蟾先生以来三世隐居教授实深
卷六 第 14b 页 WYG1231-0363d.png
潜其辉耀者今其见于家居若是非得之于此乎其师
永素陈先生文昭则尚气自许勇于有为中至正甲午
乙科进士第尹庆元之慈溪慈溪之政卓卓在人口耳
今其见于为政者若是非得之于此乎惟其得之家学
既如彼得之于师又如此此其不易以知之也然则其
出也乃其体之发其处也又其用之藏也耶所谓有古
学者之风其殆是与其殆是与
   赠徐孟铭序
卷六 第 15a 页 WYG1231-0364a.png
医活人术也故操其术者恒以活人自任而用其术者
亦以活人任之则医之能活人也必矣然死生非细事
要不可不自慎也毗陵徐孟铭盖所谓能自慎者予闻
之矣其族祖仲清尝侨吴城中时四方大夫士多萃吴
下家惟无病病必延仲清视之仲清之名籍甚去归其
乡今十五年矣而又闻孟铭之声焉徐氏何多贤耶徐
氏之先有以药济人者见于神仙家书岂其泽至今犹
未泯与矧闻孟铭不独精于医又能读儒家书好赋咏
卷六 第 15b 页 WYG1231-0364b.png
则其人又可知矣姑苏包士贞尝患失血之疾且殆已
孟铭为起之士贞感其德以他无足报乃求名人大夫
士之诗以赠之多已成卷请予题其端昔道潜以诗名
士大夫间庞安常尝为之疗疚潜方思所报东坡曰盍
与之一转语也则以诗酬医有故事矣然未闻安常能
自赋咏也今孟铭能自赋咏于诗不大相契乎士贞之
赠岂徒然哉然则孟铭之于医所以能慎者岂亦得于
温柔敦厚之教也与是为序
卷六 第 16a 页 WYG1231-0364c.png
   送钱以方序
士之为学淑已而已惟其能淑夫已故有以及于人流
水之为物盈科不得不行君子之于道成章不能不达
亦理之必然也哉且夫木枝之蕃者以其本之固也本
固而枝蕃其荫必广则不期人之依其荫而人自依之
榖实之硕者以其种之美也种美而实硕其味必永则
不期人之饱其味而人自饱之夫依之饱之在木与榖
犹常道也而得以依得以饱者盖有非小补者矣姑苏
卷六 第 16b 页 WYG1231-0364d.png
钱以方予同邑人也力学自修文词精赡以明毛氏诗
著闻毗陵之无锡县学延致之训其弟子员以方雅不
自满谦不屑就再阅岁主教席者躬致礼币坚请之以
方曰某虽审于自揆亦何敢峻绝人情也哉乃治装行
有日吴人士咸赋诗以饯以方以尝从予游也请为序
于端噫以方从予讲学时举措特殊其伦类固知其有
今日也今日而尤不自满他日其易量耶以方之自待
如是则锡山之弟子员自兹而往非徒得以依吾将见
卷六 第 17a 页 WYG1231-0365a.png
其有馀地非徒得以饱吾将见其有残膏剩馥矣
   高斋弦诵诗序
高斋弦诵诗者予友秦思尹氏之所与游者之所赋也
诗凡十二首赋者十二人思尹游道广矣今之赋诗者
其尤相亲者也一日十二人者踵予门而告曰某等之
获交于思尹非一日矣朝夕盖未尝远离也今思尹司
训长洲已三月某等时一造之瞻黉宫之高明览斋庐
之严肃琅然洽然闻弦诵之声未尝辍也有不自觉其
卷六 第 17b 页 WYG1231-0365b.png
心融而意舒气和而神畅者矣因相与赋高斋弦诵之
诗既以写其欣慕爱乐之怀又仿像其礼乐雍容之趣
诗已成卷敢请为文序之予闻思尹之家居也惟事乎
读书养亲焉盖其为人平易和雅识远虑周处物治身
务思古道用其所学作为文辞整饬而舒徐缜实而华
润至于经术尤邃于诗故邑士大夫延礼之训其学之
弟子员而士林有得人之庆也方思尹从予时予固未
尝不尽夫友之之情思尹亦未尝怠其事予之意也于
卷六 第 18a 页 WYG1231-0365c.png
时人已识之曰是足为器也已今思尹学之所至声闻
随之朋俦之所钦承后贤之所属望而高堂永昼庭户
清寂执经鼓箧者雁行以相次思尹则拂徽咏歌敷卷
陈义听者开明观者敬耸虽予亦为乐之况兹十二人
者乎其形之赋咏也宜求予序之也又宜矣虽然予因
是则有感焉圣人之教人必各因其才而得才以教之
又君子之所乐也乌有处君子之心而不乐于教人者
耶惟拒之以不信绝之以不为斯亦无如之何耳今思
卷六 第 18b 页 WYG1231-0365d.png
尹之所教既皆可成之才又有必成之志则其日侍乎
几颖之前从乎杖屦之后者将复有识之而曰是足为
器者已予虽衰犹未耄也尚及与赋者同见夫后贤之
远至也矣
   送戴伯兼还金华序
予自幼以洎于壮所见业于医者咸论病据方而用药
未有论药制方而已疾者也尝有诲予医者亦曰治某
病以某方某方治某疾而已然窃疑之病多变而无常
卷六 第 19a 页 WYG1231-0366a.png
方一定而有限以有限之方应无常之疾吾恐其有时
而穷也既而有告予者曰欲求缘病处药不执故方论
得其情而效如其论者今王立方氏为然予闻造之听
其谭殊不类常闻也因而质焉根据深远博而叩之援
引精切予大嗟异问其所从得曰金华戴氏肃斋原礼
父也问戴氏所从得曰义乌朱氏丹溪先生也丹溪之
道大行于浙河之东其声昭晰于东南而衍溢于天下
然不知焉学乃如是也立方因以丹溪之所从得与其
卷六 第 19b 页 WYG1231-0366b.png
所自得肃斋之得于丹溪与自得于已者历举而详陈
之然后乃知委之源焉支之本焉立方之于疾所以论
得其情效如其论者良有自哉立方曰欲知丹溪之教
人当观肃斋之教人肃斋教人有曰必先治已利欲之
病乃可治人气血之病徒论云乎哉诚哉是言立方之
所闻如此宜其学之至于是也慨谈此时殆十有五年
肃斋尝一西游道经吴下获承下风而接绪论矣予虽
不事医肃斋则非泥于医者故梦寐有时而相亲也今
卷六 第 20a 页 WYG1231-0366c.png
年春肃斋之子伯兼来吴观其尚气有为论议高爽家
学之外博及诸书予不觉兴叹焉夫于肃斋固知有伯
兼之为之子于伯兼益以知肃斋之为之父也时云秋
矣伯兼告归好事者为写孙太白还山图饯之士大夫
咸诗于图上立方谓予曰子于肃斋父子间不无情矣
今伯兼归乃无言乎噫肃斋予敬慕之矣伯兼予歆艳之
矣复何言哉虽然立方之情不可虚也因书所以敬慕
歆艳之者以为诸诗之引焉
卷六 第 20b 页 WYG1231-0366d.png
   送陈士开序
中吴古多士自宋渡南吴为三辅近地大夫士多侨寓
者故文物为尤盛焉百年以来虽荐更变迁而彬彬之
风比他郡犹不尽废譬之多藏之室消歇之馀尚足副
中家之假贷盖所从来者厚矣兹数年间北方之学官
延礼师儒者往往趋吴吴人士应之者几人矣徐之砀
山久虚训席其邑之大夫方怀教弛之忧而有以陈士
开荐者乃具礼币使其弟子员李某周某来吴拜士开
卷六 第 21a 页 WYG1231-0367a.png
之馆而请焉士开行有日其所与游咸赋诗送之而徵
予为序予因自喜吴人士之从予游者有司乡邑之训
者矣有司邻邑之训者矣有受千里若二三千里外之
聘币者矣指固不可一二屈也今士开虽非予弟子而
从予友游又将设皋比于砀山之黉舍则谓吴邦为多
士者非耶虽然人之求夫人者志于得所求耳而应其
求者尽诚以畀之斯不负其求之之意也士开行矣勉
之吾将见砀山之弟子员不失所求而其邑大夫之忧
卷六 第 21b 页 WYG1231-0367b.png
可释矣是为序
   送沈志道序
姑苏古称吴会以吴为东南都会也其地为会府其民
人之蕃且庶也宜哉而城之阛阓莫盛于儒教表忠之
两坊然其民类多伎艺贩沽以资农为业虽庶而不得
舒于衣食奉养朝夕之赡故人皆小心勤慎莫敢少焉
以自肆自佚其知读书之家则所守弥谨读书而生质
之厚者其守愈益谨焉予友沈学庵居儒教坊今年六
卷六 第 22a 页 WYG1231-0367c.png
十七矣读书盖未之或废虽不拘于章句之学而自通
明大义为务质性敦实而谦下盖其为人惟见人之所
长而未尝不知己之短则所谓小心勤慎愈益甚焉尤
可知矣其子志道以吴邑荐其才将与会计者偕大夫
士多赋诗以饯而徵予为序学庵予友也其子方出为
世用予安得已于言乎盖夫人之欲为善者要必取法
于善人焉然法于远不若法于近法于疏不若法于亲
法于所闻不若法于所见也今学庵以敦实之质加之
卷六 第 22b 页 WYG1231-0367d.png
读书之功而熟于小心勤慎之习是其善也人将有法
之者矣而志道乃为之子则所谓近所谓亲所谓见者
兼得之也矧夫义方之训之固有其素耶吾知志道之
出其设施措置必能守夫忠厚谦下小心勤慎之家法
而不违矣然则予虽不得已于言亦复奚言也哉亦复
奚言也哉
   梁溪渔友图诗序
予友吕志学父掌教锡山声闻著矣年六十有退休之
卷六 第 23a 页 WYG1231-0368a.png
志自号梁溪渔友梁溪其乡里也好事者为绘之图大
夫士咸为之咏歌焉歌咏浸多裒为卷轴徵予纪其事
于图而冠于诗予不得而辞也晋宗少文志好名山而
足迹不能遍至乃画图四壁卧以游之以适其意今志
学身处黉宫厥有职业不得时至其乡乐其林园烟水
之胜斯图既展则神情超然邈乎自得盖似于宗少文
矣或曰古称同类曰友志学儒者也顾乃友于渔渔其
类乎不然也同志曰友耳志苟同奚必论其迹哉张子
卷六 第 23b 页 WYG1231-0368b.png
同有道之士也谓诚渔耶而以渔自居渔父辞至今传
于世讵必食于渔然后为渔哉志学之所尚可见矣志
学弦诵之馀每多赋咏予时见之未尝不喜其气益昌
意益畅词益修而指益远盖老而愈工久而弥笃者也
则为之咏歌者无率然之作也哉求为之序盖亦宜矣
且志学居吴中时吴之文人才士多与之交转首二十
年故旧凋落今为之赋渔友者当时之人十无二三使
诸名胜无恙则其卷轴之富又当何如得不重予之感
卷六 第 24a 页 WYG1231-0368c.png
乎此予之文所以不得而辞也诗在卷者几首某郡某
人某郡某人好事绘为图者黄鹤山人王蒙叔明也
   送丹厓唐君序
丹厓唐君处敬会稽人也领至正己亥乡荐为皇冈书
院山长终秩转嘉兴儒学正其为人敦厚夷雅博学多
闻见大夫士咸爱敬之初君为山长时以其暇日来吴
客于今左辖吕公所教其子三人长守恭次守敬守忠
虽年之至稚者训之皆有法度后三阅岁而有嘉兴之
卷六 第 24b 页 WYG1231-0368d.png
除三童子乃以父命更从予学观其动容周旋则知君
之教之亦至矣今年春君将觐其亲以就职三童子知
之依依向予告曰守恭等之侍丹厓先生之日不为不
久矣慈爱训诲不为不多矣兹携家以行先生与之交
最善以有言赠之愿得附姓名于卷裔使见区区之情
不知于义合否幸先生教之予闻谓之曰可哉夫弟子
之于师有三在之义焉一日师之终身为弟子矧三年
之久乎宜其不能无恋恋也今三童子之学于予则予
卷六 第 25a 页 WYG1231-0369a.png
之弟子也弟子之质师以义小大之叩小大之鸣以谕
师之道也因其得以诱之由其善以道之亦师之道也
今君之德固非三童子之所能道然其情可终泯乎所
以书之者既以不泯其情又以尽予之道也
   杏林诗序
杏林诗者美董君某甫之诗也君家暨阳以医术著欲
脩其远祖庐山翁之业起人之疾甚众人之输报者君
与约曰惟饶富多畜及官有禄者以金若耕桑萟圃事
卷六 第 25b 页 WYG1231-0369b.png
山泽治工技者以所出其里人之贫远客之羁穷有甘
旨之营者勿以赀惟种杏一树有子子种有弟弟种妇
女儿童责奴种老无子家无奴者大夫之休于乡者服
道德操文墨者毋须报约定咸遵之数年杏林蔚然矣
然人德深而报之不逮皆以为慊又重其约不故贰于
是能文者始为诗以咏歌其德焉诗既多君裒为卷及
避地来姑苏以示予而告之故复请序之予读而叹曰
君亦贤已不以世属为疏远而复脩其先业非贤其能
卷六 第 26a 页 WYG1231-0369c.png
乎且庐山翁之杏林要在楚君继之今于吴焉岂必同
其地哉夫楚之杏林已数百年父老相传道翁事犹历
历而不识当时有能咏歌如今者否然不必论也今则
不知君之杏林亦能使父老相传于数百年之后君之
子孙亦能如君之复脩其业否虽然文词于言为至精
不愈于口耳相承耶是编之人岂无能显其文于后世
者则君之声以传又不待父老之言与杏林也矧观君
之约其人皆蔼然出于忠厚者古云本之厚者枝必蕃
卷六 第 26b 页 WYG1231-0369d.png
此如可信则君之子孙必克大其业也已
   送金汝霖还西江序
云阳李先生之解江浙儒学提举也寓吴之文正书院
居焉先生始为名进士声誉已闻动四方既历清显文
章学业益为人所向慕故南北士大夫之过吴者必求
见先生吴人士尤以获亲先生为至幸而予亦尝得窃
承下风焉及先生归西江兵革起海内道梗棘不得通
吴城旋亦陷音问遂绝矣越十有六年岁丁酉吴亦平
卷六 第 27a 页 WYG1231-0370a.png
客有西江来者余问先生所在曰永新死矣余方惊悼
客笑曰使非俞总制将不得终其年兹既保全以殁尚
何悼哉予究其所以客不能详也今年秋武陵萧鍊师
偕新安金君汝霖见访予不识金君鍊师曰永新总制
俞公宾客也予因记客言问曰非活李云阳者乎曰然
子何以知予为道其故金君曰请详以语子初永新既
下俞公入城抚其民云阳方被创仆道上公见其儒服
问为谁云阳仰应曰我李某也公久已熟其名即下马
卷六 第 27b 页 WYG1231-0370b.png
亲掖之使载归其营手注药合其创敕左右谨视会受
命就以兵守是州遂馆云阳于家焉公本新安人素渐
朱子之馀泽读书明理义好学不倦乃日与云阳讲说
经义论道古今人物兴坏理乱是非得失之迹殊加礼
遇又与之商略重新学宫教弟子州人化之更三年而
云阳殁厚其棺敛尽礼而葬焉既葬复裒其所为文若
干卷刻之犹以为未因某之东行切嘱曰李先生尝司
浙江文台其文章必多散落浙东西者可悉心搜访以
卷六 第 28a 页 WYG1231-0370c.png
来吾令工人削梓矣某之往来吴越者以是也予闻而
兴慨俞公之贤一至此也明日鍊师复来曰金君已毕
事将还西江兹邦士大夫咸赋诗以宠其行愿得君之
文冠其编则金君之有光加矣予谓之曰以俞公若是
之贤金君能副其意又如此皆可尚者予得靳于言乎
且西江文物之盛由宋及元大贤君子相继而出虽曾
经乱离俞公又能作兴之使愒不废兹天下理当治平
他日文章之士果能追踪前代则公今日之所为宁独
卷六 第 28b 页 WYG1231-0370d.png
有功于李先生实有关于西江之文运也金公归必能
益赞公之作兴矣予何靳于言哉
   赠周廷昌序
姑苏为东南会府九流氏咸盛于他方而医其尤也其
以女医名家传世久远益昌而不替惟周氏然予尝观
百家之能奋振于世者虽其才若学足以自致亦系其
家门之气运焉其孤寒之出勃焉而兴忽焉而靡昌宗
钜族绵延以微腐消而澌泯者皆其气之薄也能如深
卷六 第 29a 页 WYG1231-0371a.png
源之流愈出愈长莫可穷其纪极斯固受气之厚然必
世有人焉盖惟其家门之气厚故世出其人其才若学
足以自致已呜乎岂易而得哉若周氏是非易得者矣
周氏显于医自宋至今凡六传世高门大居闾门相接
季昆叔仲冠裳济济称誉交著其奕世之不复多见瑶
珥瑜环照映森蔚又浸浸乎八世何其盛耶六世中有
廷昌氏治业益勤闻将加显矣非所谓家门之气厚而
世有其人者与今年秋予友陈彦良之子妇病廷昌为
卷六 第 29b 页 WYG1231-0371b.png
起之彦良来曰冢妇承祭祀病非细故也非廷昌之善
治能无忧乎无德不报敢谒文报之彦良可谓知所重
矣病系一身之忧而冢妇则一家之系也为解一家之
忧宜其德之深也于焉以推则夫廷昌之业精而解人
之忧亦多矣医多阴德后必大周氏其当益大乎故为
之序以塞彦良之请而致望之之意于廷昌云
   送汤孟循序
汤先生师言本湖南之长沙人宋嘉定间有为大理少
卷六 第 30a 页 WYG1231-0371c.png
卿者始家于吴实先生之高祖也先生以周礼领咸淳
癸酉乡荐入元由校官仕至从仕郎某州判官先生与
吾郡文正范公八代孙文英友善因为仲子郁字子文
娶其女子文种学脩文辞称闻扬著宪台交荐两授司
训皆不就开门授徒至今为乡先生子文孟子述字循
通敏有才气既承父祖之基业又习外家之闻见士林
之声籍甚今年春朝廷举贤才令下有司既荐之行有
日大夫士咸诗以饯来徵余引其编端余每承厥祖下
卷六 第 30b 页 WYG1231-0371d.png
风而复交其父可靳一言乎夫论人固不论世类也仲
弓自当见用黄叔度海内所歆尚何世之论哉然瑕邱
江公子孙皆为博士欧阳生至孙歙八世皆为博士是
果谁之泽与今孟循家学既如此外氏又如彼瑕邱欧
阳何远哉要无愧其子孙焉尔呜呼可不勉哉虽然行
而不怠无不至者孟循行矣毋怠斯其至哉
   敷金岭樵诗序
敷金岭樵者义兴殷伯贤氏之所自命也岭在义兴铜
卷六 第 31a 页 WYG1231-0372a.png
官之阳土石有金色故云其下伯贤家也伯贤之先盖
出商裔至唐始为吴人族世钜大大父以儒业遗其后
伯贤七岁诵书史有祖风既冠能亲接大夫士无倦母
疾卒伯贤哀痛踰礼饘食者一年酒脯不近口几于病
父勉之始饭处家甚睦所为恒尚笃厚县人誉之或言
之令令强出为胥复材之荐诸府府檄下辟恳求免不
得乃就职以廉勤称有惎其善者离于法则诬致之事
终白归曰吾志遂矣即布衣草履牧畜垦田日奉旨甘
卷六 第 31b 页 WYG1231-0372b.png
于膝下暇则入山谷与樵苏为偶忻忻如也一旦守复
召之曰汝今可史矣伯贤顿颡辞守曰人惟求旧汝何
辞竟不许史职更善由胥而史今七年矣每见人史之
必曰我敷金䫈樵也果史耶大夫士高其志者咸赋之
伯贤每得诗即跃跃以喜即拱璧不至是句吴浦长源
稔交之故道其人如此噫亦贤矣长源又曰其诗已盈
卷愿谒文冠其端长源其忠于友已乎其果知伯贤已
乎夫古人之观人于其心不于其迹载笔于柱下待诏
卷六 第 32a 页 WYG1231-0372c.png
于公车而谓之为隐人皆不之信然其心未尝不隐也
木石之与居麋鹿之与友而谓之为仕人皆不之信然
其心未尝忘仕也若人者可不究其心乎今伯贤以身
则处乎簿书之间以名则郡府之史而自命为樵人固
不然君子则然之然其心也昔有樵夫之拜于高人之
庭者高人者曰汝岂樵哉后果与人争气势不相下至
相噬焉则高人固已识其心矣若人者果可信其迹耶
今伯贤也长源之语之既如此大夫士之咏歌之又如
卷六 第 32b 页 WYG1231-0372d.png
彼则其果樵乎非樵乎吾不待质诸高人而得之矣
   送叶公羽序
长洲叶公羽以苏学弟子员起家为燕府奉祠正迎其
亲之官几年矣每人自北平来苏余询公羽何如辄曰
孝敬人也询所以孝敬各有指称或殊或同非一事也
因叹曰公羽其果贤耶公羽执经时虽不𨽻余舍然观
其所为有离其伦者固已期其有贤声矣兹以孝行闻
其贤又何如哉凡人之见称于时各以其所善也见称
卷六 第 33a 页 WYG1231-0373a.png
以孝众善莫之或先矣公羽其不孤予之望哉今年夏
公羽衰麻来见以其父墓铭为请然后知其以外艰去
任而还于乡也既襄事复往侍其母夫人苏之士夫咸
赋诗以饯公羽又持卷来请弁其端公羽之声其益著
已乎北平之去苏馀三千里公羽匍匐哀号扶其父榇
归葬故邱情礼兼尽斯足称之矣人莫不有亲也其从
仕远方能如公羽之不违夫养生送死之道者几何人
哉苏虽公羽故乡而北平则母夫人之所在遄归之兴
卷六 第 33b 页 WYG1231-0373b.png
盖欲慰亲倚门之思也乡人赋诗以赞咏之讵不宜乎
呜呼公羽之于余友也非师弟子也而其自居若弟子
者以余尝与其师同事也其师已矣顾乃喜其不孤余
之所望能不重余之感也夫洪武十八年九月朔褚园

   为边文叔谢其弟陈熙甫序
予乡有故家举郡中无为之右者曰边氏非无故家之
右之也无诗礼相承之出其右者焉边氏出陈留由大
卷六 第 34a 页 WYG1231-0373c.png
夫公以经笥鸣于汉而经书之源流衍者凡几世至楚
邱君楚邱而下四世得礼部君礼部当五季时登乾祐
元年进士第以循吏称广顺间自是而后世擢高科膺
宠遇为乡邦之元而著之史传者亦盛矣讫宋历元虽
显晦各有其时而春秋家学无少替世麟之扁揭之堂
颜炳如也礼部君来更几世至朝奉君始居吴又几世
乃贯长洲籍又几世至伴读君则予尝觌之矣伴读即
世其子文叔司黉训于乡邑事母夫人以孝闻母夫人
卷六 第 34b 页 WYG1231-0373d.png
年开九帙文叔之所以致其乐者日加勤慎谈者谓足
以见其诗书之源流衍之无穷而君子之泽未易以世
数计也今年秋母夫人遘疾濒于危殆文叔于医祷之
谋盖无馀智巳已而得旧所从游者陈熙甫药之而愈
文叔一日来告曰母氏之疾微熙甫之庸心将何以纾
不肖不孝之责乎兹缙绅逢掖胥为之喜而诗以为熙
甫赠请序以冠于篇焉呜呼是益有以见边氏诗书之
泽矣吾闻熙甫从师时其师为之讲明夫义理者甚至
卷六 第 35a 页 WYG1231-0374a.png
熙甫欲报之外物曷为之报耶今而于其师致忧之时
体其师事亲之心竭力尽诚起师之亲之危疾以释师
之忧纾师之责其善于报师者哉非其义理之明曷能
若是耶义理明而若是是以其得于师者报其师矣故
曰益以见其诗书之泽也然则大夫士之赋诗者非徒
以为熙甫赠又将以为边氏诗书之泽之庆也与洪武
二十一年四月吉褚园某序
   送颜新民序
卷六 第 35b 页 WYG1231-0374b.png
长洲颜新民由新安知县丁父忧服除将赴铨曹待选
乡人士咸赋诗送之来求言为之序予谓新民所以求
言者欲予有所教戒也乌可美词说之而不副其来意
乎乃进而语之曰食人之食事人之事理之常也食焉
而怠其事陪台亦愧之况夫临民者哉民吾等夷也一
旦衣冠以临之知其所当奉事也役之左则左役之右
则右鞠躬俯首顺而承之惟恐或后乌乎将诚贤于彼
乎吾见其鞠躬俯首顺承而恐后曰是固当然也其如
卷六 第 36a 页 WYG1231-0374c.png
吾何一切不恤焉于戏民无如吾何吾则如理何回视
吾之身可无虑夫寒也吾之腹可无虑夫饥也是果孰
从而出哉盍思所以事其事焉事其事无他忠而已矣
盖忠者所以报国家也所以恤民下也予闻新民在官
时有政已有政必乐闻夫善道也故以是语之新民也
能无怠其事事之心非不孤予教戒亦不孤卷中诸诗
之意矣是为序
   绿茗园宴集诗序
卷六 第 36b 页 WYG1231-0374d.png
盍簪著义援古无疑伐木兴歌徵今何咎诸君值芳辰
之优暇为胜集于名园维时节既谢春气方迎夏风披
绿茗飘翠雪于瑶阶露贮红蕉泻华浆于碧碗鸣琴幽
涧清音与流水同闻汎斝澄波景羽共游鳞并驶幸尔
同兹遭乱于焉俱得偷安惟欣舜日之舒遂忘楚氛之
惨各为四韵用识一时
 右仿唐人春夜宴桃园序体
 半轩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