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1231-033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半轩集卷四       明 王行 撰
  记
   彝斋记
吴长洲沈伯凝氏好学而勤于古鼎彝尊敦之器金石
法书之迹以至于图画象物珍异之玩一见辄能别识
定其久近高下是非良否之自湖海间号称好古博雅
者无不叹其知鉴家治一室左琴右书燕几在席题曰
卷四 第 1b 页 WYG1231-0332d.png
彝斋于其奉亲教子之馀是休是处间尝求予发夫义
未有以复之也既而询之曰所谓彝者与生俱生性所
固有之常不增于圣人不亏于常人者也复何言耶且
观子之处家矣于亲欲以尽其孝于弟欲以致其友于
子欲以严其训于外以和于内以肃固有之常兹见诸
天伦已而又书其题焉则有言无所加无言无所损欲
何言也耶伯凝曰然闻诸先生长者中人之资理易昏
而欲易炽理易昏而欲既炽所固有者泯矣况下质乎
卷四 第 2a 页 WYG1231-0333a.png
故书于题朝夕瞻焉以自省而求夫固有之存愿得语
其要也噫伯凝诚可谓好学者矣好学而需言予可靳
乎先哲有遗训矣欲存其固有之常莫先于格致之功
格致所以明夫事物之理也伯凝既多知鉴已推而广
之复何难哉夫格致以明其理然后力行以践焉固有
之常其不在乎彝也今既见其书于题将复见其有诸
身矣伯凝作而曰教也如是敢不勉诸请书为斋之记
洪武十四年冬仲吉
卷四 第 2b 页 WYG1231-0333b.png
   南村记
石湖之南有绮川焉图经所载也今迹其地盖所谓莫
舍者已村之聚三数百家前瞰具区后倚郡郭吴淞径
其左横山峙其右亦胜处也予友张季琏之居在焉季
琏开敏有才具倚事谈赏意度豁如学问既勤而文辞
尤所嗜好自缔予交见其日进而不已也尝谓予曰靖
节移居有云欲居南村非卜其宅乐与素心之人赏奇
文析疑义耳言契于心地复相似今以南村自命矣予
卷四 第 3a 页 WYG1231-0333c.png
因笑曰家林去子之居裁一望虽不足自谓素心而文
义则尝从事矣来往无艰数与晨夕其可乎季琏闻之
大喜是以不见未尝不思见之未尝不倾写也他日至
其居揭所谓陶庵之下有石屏树其侧高可踰丈上刻
八分书南村二大字字体类陈文惠公惟古劲过之下
复小字书陶诗移居章首语石已多皴瘃非近时物也
予甚异之季琏曰适得之耳因出其所记石阴文读之
事颇奇曲折见其记予然后乃知事固不容于偶然而
卷四 第 3b 页 WYG1231-0333d.png
亦莫非偶然也惟其偶然而始见有不偶然者焉昔闻
有名其斋而不能自处者后之处其斋者名适应之嗟
夫名斋者岂虞后人之应之而应之者亦固无意于处
其斋也季琏之得斯石偶然耳而当时之刻石者乃适
为之役焉此偶然而不偶然者见也虽然司马长卿多
文士也乃慕蔺相如而名其名先长卿时亦有名相如
者则文非所长也其亦同长卿之慕耶北宫黝似子夏
而名未必同子夏钦邺皆字子夏其果似子夏乎今季
卷四 第 4a 页 WYG1231-0334a.png
琏有契靖节之诗因以自号而刻斯石者其亦有此契
耶是不可知也不可知不足论予则有所感焉绮川虽
载于图经而其名久不显以无足为之表著者也今南
村之名因季琏而已著后之事图经者吾知其以南村
明绮川矣季琏曰苟如子言愿为记之以为后徵遂为

   佳声楼记
凡声皆足以动人而不能明动之之义声而能明其义
卷四 第 4b 页 WYG1231-0334b.png
其惟言乎今夫声之大而远者雷也能动人之敬畏而
不能使知敬畏之理声之微而切者虫也能动人之悲
思而不能使知悲思之故声之啁杂以欢者鸟兽也能
动人之爱恶而不能使知爱恶之情声之和畅而舂容
优柔而窅𦕈者风与竹树遇也能动人之愉怿忧伤而
不能使知愉怿忧伤之道也尝聆于乐矣五声十二律
更唱迭和以为八音之节盖绎绎然相续而不绝也及
登歌也乃独谛夫人声焉以其辞之明而义之著也则
卷四 第 5a 页 WYG1231-0334c.png
人声也其动人之至者乎古之人曰家有读书之声便
佳矣所谓书诗书易春秋礼乐圣人之言所载读而味
之因其言究其理明所以为人之道以善诸已以淑诸
人者也夫人声动人之至者圣人之言又人声之至也
则闻之者乌得不感发兴起而叹其佳也哉长洲沈达
卿予友也志于教孙其子伯凝也勤于教子从予游者
曰程曰巽曰衡所谓孙若子也结楼面阳窗明几净讲
习之所于也朝而琅然夕而泠然高下抑扬咏歌讽诵
卷四 第 5b 页 WYG1231-0334d.png
诸生之读书也过之者莫不耸然驻听曰佳哉声乎予
闻而叹曰甚矣圣人之言之感人也岂惟古人闻而佳
之今人闻之者莫不佳之也于是以佳声题其楼焉达
卿父子乃前曰诸生之幸也承教于明师斯楼之幸也
获题于君子教既明勉其学以无渝题之著成其名于
不朽苟得一言可以兼之矣嗟夫教之矣有不勉其成
乎题之矣有不期其远乎此固予之志也遂书以记之
洪武十五年冬九月吉记
卷四 第 6a 页 WYG1231-0335a.png
   韪轩记
是与非公天下之论也而非非是是乃有未易公者焉
亦在乎明夫理而已矣理既明则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者不能惑吾之中而事有不可别者乎然而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其事则是其理则非窃父而逃以避士师之
论其事则非其理则是苟非学也乌能明夫是哉吴兴
沈生文矩资性通敏读书赋诗出流辈尝从予游每
见其学日有进焉耳矣而处乎重庆之下熙熙怡怡家
卷四 第 6b 页 WYG1231-0335b.png
居严密栋宇宏邃其讲习之所题曰韪轩来告曰生离
讲席日有荒落之惧愿得一言以为朝夕之警焉于戏
文矩其果志于学已乎夫韪之为言是也苟求夫是则
无不可为之事矣然事之未至也讲学以明其理则事
之至也虽不求是自无不是矣苟怠于学而理不素明
则虽欲求是又乌能得夫是哉然则欲求事之是当先
明夫理欲明夫理当益厉夫学也今文矩以是名轩朝
夕视之思无负其义则学日益进理日益明处事日益
卷四 第 7a 页 WYG1231-0335c.png
精而德业日益新矣虽然平地为山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岂假他人之力哉此予所望于文矩文矩亦当是予
之言也夫
   居易斋记
易古训平夷也考之于经有与简并言者矣有与乐并
言者矣有与和并言有与直且谅并言者矣而子思子
之书曰君子居易以俟命释者谓易平地也居易者素
位而行俟命者不愿乎外不愿乎外斯能素位而行素
卷四 第 7b 页 WYG1231-0335d.png
位而行所以不愿乎外也而必曰君子者非君子不能
也然平易之地常情不能无忽焉惟忽乎平易之地故
有用智以求胜任数以使物者役役焉日劳其生以为
胜可得而卒莫之得以为物可动而卒莫之动以至于
气疲神瞀乃徒叹夫力之不及也噫岂力之及不及哉
理有不可违耳能知理之不可违而夷然居平易之地
富贵贫贱寿夭祸福一委之富贵贫贱寿夭祸福而弗
之计弗之计所以恒优游有馀而迄为所谓君子者矣
卷四 第 8a 页 WYG1231-0336a.png
沛国朱某父家姑胥之长洲有为以小篆法题其所居
之斋曰居易来求文记之既为之敷其义而复告之曰
斋居之题非徒为美观记之之词非徒以诵说要必体
之于身也今某父斋颜之题如是必能书予之文揭诸
壁间朝夕于焉以玩夫居易之义其将有所得矣有所
得更当为摅其蕴焉是为记
   何氏园林记
吴城与杭相去逾三驿宋都杭吴为近辅地衣冠旧家
卷四 第 8b 页 WYG1231-0336b.png
多居之横山公有别业在今闾邱坊内人唤为孟园思
陵常书城市山林四字赐之可以想见当时之景象矣
宋亡园废释某者得之搆为僧舍谓之广慈庵土木华
盛矣洎吴内附庵尽毁为弃地者十五年而属之何氏
何氏会稽人居吴且三十载医其世业也年开八帙学
博而得其要术精而妙于用已疾无留艰者故虽字朝
宗莫或辄字之惟称可人翁焉翁既得是园积土为邱
象越之曲山阿盖其旧所居处也因即其名而名之曲
卷四 第 9a 页 WYG1231-0336c.png
山山之左有砾阜曰玲珑山山之麓有泉林有茶坡有
按花坞有杏林有药区至于桃有蹊竹有径涵月有池
藏云有谷而曲山之南则将筑为丹室辟为桂庭庭外
为松门门之外曲涧绕之石渠通焉园之杂植庞萟亦
皆森蔚葱茜纷敷而芳郁日以清胜予总为目之曰何
氏园林大夫士之游观者咸谓变废区为佳境翁亦勤
矣多诗以赋之翁尝与予步园中笑曰园之姓孟时固
不意为僧居也僧居之盛安知为弃地地方弃又岂期
卷四 第 9b 页 WYG1231-0336d.png
夫归之吾而获大夫士之歌咏哉既往者如是未来者
不可知丹室有成足以安吾之暮景馀则非所计矣予
闻而叹曰翁真达人也盛衰消息相寻于无穷君子固
不较也然以孟之崇贵释之殷富盛衰之理有不可违
者矣今翁之治兹园虽多清胜而不求夫悉备不至于
甚盛聊假之为歌咏之资以乐其天尔代谢曷从而致
耶况医多阴德嗣续有弗替岂孟之与释所得而拟哉
然则何氏园林吾将见其为永久之传矣翁喜曰论至
卷四 第 10a 页 WYG1231-0337a.png
于斯可无记乎遂书以贻之洪武二十一年春二月甲

   采菊亭记
万物囿于气化而不自知惟气化何如而已矣故潜焉
而莫之飞植焉而莫之动菌则晦朔之不足木或千龄
而有馀是孰为之者哉谓有为之者不可谓无为之者
亦不可谓无为之者不可果孰为之也耶亦气化而已
矣今夫百榖之实饱人之腹一也而有先种而后熟者
卷四 第 10b 页 WYG1231-0337b.png
焉有后种而先熟者焉花卉之色悦人之目一也而有
物生而即荣者焉有物成而始秀者焉物成而始秀惟
菊焉耳盖荣于物生之时众所同秀于物成之后其所
独物之独也斯见其所守矣故君子有取焉古人有叹
三径之荒而吾松菊之存者夫菊卉类也乃得与岁寒
之贞木并称则夫其足取也可知矣毗陵华氏梁溪之
盛族也变故以来不失旧家仪度而景庄氏乃以采菊
题其所筑之亭介来徵为记予因思之菊之为物在风
卷四 第 11a 页 WYG1231-0337c.png
霜摇落之时无美丽秾华之色而取之以名亭岂亦有
其说乎盖夫菊也虽非秾丽而色则正矣况于风霜之
时万物摇落乃能粲焉而独秀气化使之然也夫气化
固无德色于物而物又乌可不德夫气化也哉今华氏
经世故变迁之馀能不失旧家仪度岂非气化之然乎
气化固无德色于人而人则不可不德夫气化也知德
夫气化之德则必视兹亭之匾览兹亭之秀以益谨其
守益正其色正其色而谨其守则既不倍夫气化之德
卷四 第 11b 页 WYG1231-0337d.png
又不孤夫名亭之义将与操岁寒之节者同见称于君
子矣噫其华氏之所以名亭者与他日质之景庄其必
有以复我也
   行素轩记
维扬李公弁居澄江之方桥有园池竹树之胜以养亲
自娱乐方其少时尝遨游湖海间平夷险巇盖多历之
矣已而知世之事无有能得所不当得者因感夫君子
素位而行之义题其所居之轩曰行素大夫士咸美其
卷四 第 12a 页 WYG1231-0338a.png
安于分而称道之间来游吴介以造予谒文为之记夫
乐道人之善君子之心也况复求予言耶素其位而行
非子思之言见于戴记者乎子思谓君子但因见在所
居之位为所当为而不愿乎其外故无入而不自得焉
予尝思之矣人之所患莫甚于有求所不当得之心怀
求所不当得之心必无一时之不忧一事之可乐惟无
慕乎外而安于其分则无一事之可忧无一时之不乐
矣然至是也非夫力学之士盖有所不能焉今公弁以
卷四 第 12b 页 WYG1231-0338b.png
壮盛之年聪敏而勤励乃能敛其喜事好功之心退然
自守犹恐或未至而以行素题于轩其好学之志何如
哉且古之所谓善事亲者莫善于不辱其身而不辱其
身之要乃实在夫安其分焉苟或不安其分则讥议随
之而及其亲矣岂事亲之道也哉今公弁存好学之心
以事亲为乐吾知其奉其亲之色而必味其轩之题味
其轩之题所以奉其亲之色以瞻以思安分之心将不
愈加谨乎安分之心愈谨则公弁也既得夫事亲之乐
卷四 第 13a 页 WYG1231-0338c.png
而又益致其亲之乐矣是为记洪武戊辰三月朔旦
   屋舟图记
吴陆振文氏居郡城中而别业在长洲之沙湖架屋渚
间半出水上开户望远若推篷然因题之曰屋舟及司
仓凤阳日想其处乃俾画人写其境象朝夕对之以自
慰焉丁家艰归出以示予徵为之记予与振文同郡也
复有斯文之好欲辞得乎夫惟以官为家而罢无所归
此中世之大夫非盛时之君子也有可耕之田则不复
卷四 第 13b 页 WYG1231-0338d.png
自致于显此庸人之论非君子之言也必也处乡里之
安而不惮于仕之远仕于远而不志乡里之思庶不惑
于庸人之言而可以学为君子矣振文家素饶虽更变
迁未至有衣食累而乃不远千里勤于公事可谓不惑
于庸人之论矣然屑屑焉不能乡井之忘至写为图以
慰其朝夕之念则其为君子之学者又可见矣且至通
而无滞莫如水尽水之用莫如舟舟水相遭无不济者
譬诸人焉水时也舟才也才与时遇道斯行矣今振文
卷四 第 14a 页 WYG1231-0339a.png
才既脩学既厉又值其时焉是钜舶泛乎江河直前而
无阏其致远大之用而成远大之业也不难矣是为记
   怡斋记
顾季友氏性情平夷无过计曲虑事有不若意辄以理
排遣去之终不留中致戚戚故人见其欢忻愉怿之时
多恚怼伊郁之时少也家吴山之麓斋居洒然交友日
集有以题徵予者为书之曰怡友反诘之曰斋谓之怡
将怡其颜抑怡其心与怡诸已亦怡诸人与予曰不然
卷四 第 14b 页 WYG1231-0339b.png
如子所云有内外之分物我之间也以是求怡不得而
怡矣盖凡人也内多惑则忧惧而不穷内既明则通融
而无滞通融而无滞斯怡也矣然何为而能明哉亦学
而已今夫读书以究其理而理明即理以习其事而理
安既明且安随物应变无足以动其中者忧悲何自而
生哉此怡之义也友曰怡既闻其义矣然不他之题而
必题于是何也曰然传不云乎为高必因邱陵为下必
因川泽则质之美者可与言道也季友性既平夷无过
卷四 第 15a 页 WYG1231-0339c.png
计曲虑不近于怡已乎而又益之问学之功砥砺之力
则于所谓通融而无滞不难矣此题之之义也友既喻
季友作而谢曰是岂友之语哉实我之教也敢请书之
以为记
   三一斋记
去吴城西南十里而近有泽为石湖予友金公信氏居
焉公信有子曰澄年弱冠矣命之从予游乃辟其居之
西偏为屋四楹为修学之所间以名见请为题之曰三
卷四 第 15b 页 WYG1231-0339d.png
一且洎闻所以题之之义夫三以言乎始一以言乎终
皆所以语学也亦必进澄而语之矣澄前谓之曰若知
为学之道乎有三焉有一焉三以资其一一以成其三
也何谓三曰赋予焉曰父兄焉曰师友焉何谓一曰勤
而已矣盖赋予美之以质父兄资之以养师友淑之以
教而已之勤则所以成之也得之赋予而有其质矣非
养身将孰赖焉得之父兄而有其养矣非教道将孰明
焉得之师友而受教矣非勤亦将何以致其成功也哉
卷四 第 16a 页 WYG1231-0340a.png
此三所以资其一一所以成其三也资者始而成者终
为学之道备矣然世之质美者有之矣或工商而𨽻贱
之无以全其美者造次颠沛失赖于父兄者也父兄之
贤者有之矣而孤陋寡闻昧于君子之大道者穷乡下
邑不遇夫明师良友者也是三者皆在乎天而不可必
得者也虽不可必得焉有饥寒穷困坚苦自力而有成
者焉有间关涉历千里事师而有成者焉然则不可必
得者不待得之而所成自若也不待得之而所成自若
卷四 第 16b 页 WYG1231-0340b.png
果何以致之哉盖在天固不可必得在已者则无不可
得也在已者何亦勤而已矣呜呼以在已之无不可得
而胜夫在天之不可必得非有志之士孰能与于此哉
今澄也得之赋予者固不待言矣而所值无造次颠沛
之虞所处非穷乡下邑之陋是在天而不可必得者皆
得之矣在天者皆得之在已者何难焉则学之成也不
于澄而有望将奚望哉虽然不知学之道而不事乎学
者勿怪也告之或不明知之有未尽而不力于学者弗
卷四 第 17a 页 WYG1231-0340c.png
咎也今告之明矣知之宜无不尽矣则澄也又乌肯不
自治而甘自弃哉此予之所以望之也言未竟公信作
而曰是言也岂独以教澄虽某亦佩之矣岂独某佩之
在人人而宜佩之矣请书以为记
   蜕窝记
句吴朱文奎父儒者也自少习举子业治小戴氏礼既
又旁及他经传志记百家众史博通该贯为文辞衍畅
而炳蔚声称著闻今年几六十矣于石湖之南绮川之
卷四 第 17b 页 WYG1231-0340d.png
上居焉方其遨游场屋时孜孜焉思得时以用其学盖
梦寐未尝忘也及事有不偶则幡然改图与田夫野人
相逐于畎亩山泽之间熙熙怡怡若不知世有宠耀尊
荣纷华利禄也家辟一室方不踰寻丈扁曰蜕窝盖亦
久矣而所与往来无不惑之者以为蜕者出污浊而升
高明之谓也窝者潜形伏迹延喘息以自存之所也兹
名窝以蜕窝不能堪矣系蜕以窝蜕并为累矣其意果
安在乎予谓不然是盖有说也出乎污浊之地而至于
卷四 第 18a 页 WYG1231-0341a.png
高明之域人之所愿也终之污浊之不能出高明之不
能至者欲累之也求乎无欲莫先于寡欲能寡欲则高
明之域可望矣且所谓欲大要声色臭味安佚自奉焉
耳今安其四体而不求夫高深广邃之居以处乃自足
于寻丈之窝焉岂非寡欲之一端与推是一端馀固可
见则超乎高明之域必自此窝始矣以蜕名之又何过
哉行以质诸文奎文奎曰实某之志也请书以为记
   金氏墓祠记
卷四 第 18b 页 WYG1231-0341b.png
吴城西南有山蔚然抱郭者曰横山横山之左有支出
而南骛者曰吴山吴山之东麓金氏墓祠在焉金氏墓
祠者金氏之子孙守奉其先墓之祠宇也初金氏有名
兴宗以朴慎俭勤自致优裕子德明克世其业赀用益
饶始葬其父于是而立屋焉今祠是也由始葬三世有
名文让者磊落尚气刚直有为不肯乘人险艰以徼便
利人多畏重之年六十有四病且亟语其子庄曰吾宗
故昌大而近浸销落此殊疚心者也犹足自振者惟吾
卷四 第 19a 页 WYG1231-0341c.png
支耳观汝所为必将有成吾宗其再立矣然吾祖宗自
俭质起家至今百年濡泽荫休后人所赖可不知所自
哉人于先墓多易忽忘汝其尽严奉之诚谨谨勿怠吾
无遗憾矣庄于是顿首受教涕泣而佩服焉既终丧首
视祠宇撤而新之祠中所需次第充备乃洪武十四年
夏五月朔旦来告于余且曰庄不敏服先人之训十年
于兹矣虽祠事勉脩不敢旷坠然以毕身而已苟子孙
不知祖宗之艰勤遗言之教戒而无以善其后是先人
卷四 第 19b 页 WYG1231-0341d.png
之命有时而不用也岁月侵寻恐惧滋甚今愿谒文刻
石以昭示子孙使之继继承承具知所自而各勉焉以
力其所当为则庄之责可以少纾矣敢再拜以请呜乎
孝思之诚深计远虑其至是哉盖闻诸古矣事死之礼
葬祭而已体魄既藏神依于主子孙之奉一于主焉此
墓祭所以非古也然古人之祭也尽礼于奥足矣而复
祭于祊何也以孝子之心不知神之所在故博求之恐
其或在此或在彼也则祖宗体魄之藏又安知其神不
卷四 第 20a 页 WYG1231-0342a.png
有时而在乎此墓祭虽非古而中世以还礼有所弗禁
也金氏之惓惓于刻石以示其子孙其亦知此道乎使
其子孙因是而益儆其怠惰之心则凡报本之诚自不
容于不尽矣能各尽其报本之忱则自身而家自家而
邻里乡党薰陶渐渍顾不有关于名教也哉深计远虑
出于孝思之诚也予虽欲无言不可得矣是为记
   寿朴堂记
松陵有地名绮川亦湖山两间之一聚也居人三数百
卷四 第 20b 页 WYG1231-0342b.png
家务于耕稼而尊奉其乡之耆德以不违其教戒为善
是以人无怠荒而俗多谨厚予友莫芝翁之居在焉莫
氏吴兴之仕族也方冠冕蝉联时有深于盈虚之虑者
不湛其怀土之习旁求善俗而分徙之因即以家于此
兹凡几世二百有馀年而芝翁绍之矣初其族之未徙
也人固已推服之迨夫年既久而时既更留吴兴者仅
尔松陵之莫迄为一方之望至芝翁而加盛焉芝翁之
居故有嘉树盖朴也故老相传初本之生亦常朴耳洎
卷四 第 21a 页 WYG1231-0342c.png
甹蘖复生则日以滋大而脩干耸立以承雨露柯条下
被以覆本根至其向背左右揖逊之势又非善画者不
能彷佛其形似故人之见之无不咨嗟叹赏爱玩之不
欲舍去今莫稽其几何年矣予尝闻而异之夫所谓朴
林野之间皆是也蔑之爱而独爱于此乎及至而亲见
焉然后知爱之不为过而观之因有省矣何省也省夫
本根之所宜深固也惟其深固是以复生而益大凡物
犹然人可不深其德以为之本乎然物之与人类虽不
卷四 第 21b 页 WYG1231-0342d.png
同同一气运也其木如是则莫氏之先所积其深厚矣
子孙之昌也亦宜也哉已而芝翁于树之阴面阳作堂
题曰寿朴以寓其致恭先德之意来徵文记之予于是
又知芝翁之有见矣盖今人能仰夫先人之德则欲其
后之人亦仰吾之德也后之人仰吾之德则后人之德
将益修矣积德相承其有既乎于戏德之不穷世之不
穷也朴以寿名其徒诩哉君子曰斯堂也固不可以不
记斯言也尤不可以不书宜书之非直为一家之训抑
卷四 第 22a 页 WYG1231-0343a.png
以为夫人之训云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望记
   范魏公墨迹归复记
宋魏国文正范公于皇祐辛卯冬仲在青社用黄素小
楷书韩子伯夷颂遗京西转运使苏君舜元已自见重
于时故有晏元献杜正献文忠烈蔡忠惠富苏二文忠
诸公题咏虽公子忠宣公昆仲卿相当世恒念手泽犹
不能还系家乘历二百四十八年为元大德辛丑广阳
李侯戡始得之燕都适拜吾苏太守遂挈之而来下车
卷四 第 22b 页 WYG1231-0343b.png
首谒公祠访问其子孙而与之吁侯之尊德尚义有功
先贤而畀及后人者何如哉当时若陵阳牟献之剡原
戴帅初吴兴赵子昂临川虞伯生金华黄晋卿丰城揭
曼硕诸先生相继美之以词一以重公手迹在天地间
久而具存一以嘉侯得之四千里外适仕其乡而归其
子孙若将有神物相之者必愈久而不可泯焉也矣嗣
孙邦瑞什袭而宝藏之又后九十三年为大明洪武癸
酉秋仲嗣守孙天章出示小子行谨敛祍而记其非出
卷四 第 23a 页 WYG1231-0343c.png
于偶然者乎其趾若公德业之盛已见本传并前后
所书殆悉不容加喙云
 
 
 
 
 
 
卷四 第 23b 页 WYG1231-0343d.png
 
 
 
 
 
 
 
 半轩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