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168-002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勉斋集卷三      宋 黄干 撰
  经说(先生所著之书如书传易解论语通释仪礼/通解孝经本旨之类皆成书其尚未有终篇)
    (者有未脱藁者有一时因笔所记者有与/朋友讲贯所及者今集为经说附于集中)
   大学经一章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者德谓人所得于天之理人之本心虚灵不
 昧故理之本体纯莹昭著不为气质物欲所杂而昏
卷三 第 1b 页 WYG1168-0029b.png
 是则所谓明也然人之此心既囿于气而不能不感
 于物则不能无所昏杂而不得全其本然之明故必
 学问省察存养克治之去其昏杂而后有以复其本
 然之明所谓明明德也新民者天生烝民均有是德
 德之本然未尝不明然既为气质物欲所昏杂乃始
 污浊垢蔽而失其本然之明惟在我者既有以自明
 其明德又必推以及人而有以新之则亦纯莹昭著
 而无不明矣止于至善止所谓归宿之地也至善谓
卷三 第 2a 页 WYG1168-0030a.png
 理之极致也明德新民皆当造其极焉是则所谓至
 善也苟未足至于极是则犹有所昏杂而非所当止
 也
  此言大学之纲领其本末当如此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知止谓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然必先有以知止
 有定而后能静能安能虑能得苟不知所止则理之
卷三 第 2b 页 WYG1168-0030b.png
 极致莫之能辨又何所用力而得所止哉知所止则
 吾之胸中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不可易也曰止曰定
 指理而言也知所止而有定理则心无所疑而能静
 能静则物不能摇而能安曰静曰安指心而言也既
 静且安则有以施其学问省察存养克治之功而能
 虑矣能虑则力行深造而能得矣能虑能得则心与
 理一而所守固矣上文止于至善兼明德新民而言
 此章乃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所以用力之方始于知
卷三 第 3a 页 WYG1168-0030c.png
 止有定而终于能虑能得也
  此言大学工夫其始终当如此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物则有本末行事则有终始德与民物也德为本
 而民为末知与得事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物既有
 本末事既有终始则学者行事处物必当知所先后
 则交用其力而进为有序则去道不远矣盖本始所
 当先末终所当后道则至善之所在也言人以始终
卷三 第 3b 页 WYG1168-0030d.png
 之事处本末之物当先明德而后新民先知止而后
 能得不先明德则无以成已不务新民则无以成物
 不先知止则动无所之不务能得则明无所用其示
 人之意切矣
  此承上文两节明大学之道以起下文两节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至/)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明德于天下者治国齐家新民之事也不曰新而
卷三 第 4a 页 WYG1168-0031a.png
 曰明新即明也曰治曰齐皆所以新之也修身正心
 诚意明明德之事也曰修曰正曰诚皆所以明之也
 致知者明德新民皆欲止于至善然非知所止则无
 以得所止焉故新民必本于明德而明德又本于致
 知也格物者亦知不可以徒致必事事物物皆有以
 穷极其理也物格而后知至物者理之寓也物之理
 无不穷则吾之知无不致矣知无不至则是非昭晰
 而意无不诚矣意者心之发意诚则心无不正矣心
卷三 第 4b 页 WYG1168-0031b.png
 者身之主心正则身无不修矣身者家之仪身修则
 家无不齐矣自家以及天下则推此以及彼尔曰齐
 曰治曰平远近亲疏之势也
  此推言上文三节之意言明德新民之目知止能
  得之序本末终始之有先后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未之有也
 天子庶人贵贱不同然均之为人则身皆不可以不
 修所厚谓家也诚意正心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亦
卷三 第 5a 页 WYG1168-0031c.png
 自齐家而推之故又以修身齐家为要也
  上文所言大学之道尽矣此复申言修身齐家乃
  大学之要无贵无贱皆当自勉其示人之意至矣
   大学章句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指明德新民而言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也事指知
 止有定能虑能得而言知止有定为始能得为终本
卷三 第 5b 页 WYG1168-0031d.png
 始所当先末终所当后道谓至善之地知先后则进
 为有序而去道不远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至/)致知在格物
 天下国家者民也曰明明德曰治曰齐新之也身心
 意者德也曰修曰正曰诚明之也此言物有本末当
 先德而后民也明明德于天下以至于诚意皆曰欲
 者求其得之事也曰致知曰格物者知止之事也此
 言事有终始当先知而后有得也既曰先德后民矣
卷三 第 6a 页 WYG1168-0032a.png
 则先知后得之事当先施于自明其德而及于民焉
 是则知所先后也
物格而后知至(至/)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覆说上文之意物格矣则理明义精而此心之知
 可至知止矣则能谨独以诚意而意可诚意诚矣则
 能居敬以正心而心可正心正矣则能不偏以修身
 而身可修身修矣则施于家国天下皆能尽其道而
 成其效矣前言新民者先于明德欲能得者先于知
卷三 第 6b 页 WYG1168-0032b.png
 止此则言知止而后能得明德而后新民合两节而
 言之则知所先后之意可见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未之有也(此节遗失/)
   论语集注学而疏义
第一章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
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此文言学而释以性善而复其初者愚谓性者人心
 所具之天理寂然不动之时万善具足之名也由是
卷三 第 7a 页 WYG1168-0032c.png
 而之五常百行无非至善人为气质所昏物欲所汨
 又不能学以通之既不知其本然之善则亦无以施
 其存养之功惟能效夫先觉者之所为然后知吾此
 性之本无不善操存涵养以复其初也为圣为贤不
 外于此知此则义理之大原学问之要指不俟他求
 而得之矣此乃首章诲人最要切之语学者便当致
 思不可泛然读过也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卷三 第 7b 页 WYG1168-0032d.png
 此文言有朋自远方来而程子释之曰以善及人信
 从者众何也愚谓以自远方来观之非吾之善有以
 及人何以使同类之人皆自远而至自远而至则信
 从者众可知矣程子语虽简短而深得圣人意学者
 当详味也
第二章注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爱之理则或问之说详而明矣心之德则犹有所未
 达也愚谓人之一心虚灵洞彻而所具之理乃所谓
卷三 第 8a 页 WYG1168-0033a.png
 德也指虚灵洞彻而谓之德固不可舍虚灵洞彻而
 谓之德亦不可于虚灵洞彻之中而有理存焉此心
 之德也乃所谓仁也曰义礼智亦心之德而独归之
 仁何也义礼智者德之一端而仁者德之全独仁足
 以当之也曰仁之包乎四者何也天地之间一生意
 而已为夏为秋为冬为春生之意也专言仁而义礼
 智在其中矣故仁之为德偏言之则与义礼智相对
 而所主一事专言之则不及义礼智而四者无不包也
卷三 第 8b 页 WYG1168-0033b.png
 曰此章乃偏言而并以专言者释之何也其实爱之
 理所以为心之德而非有二物也故合而言之仁之
 旨备矣
第四章
 愚谓三省虽三事然皆重厚详审而无轻易苟且之
 意曾子资秉实笃故其所省如此
第五章注敬者主一无适之谓
 愚谓敬者主一无适之谓用程子语也程子曰主一
卷三 第 9a 页 WYG1168-0033c.png
 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敬斋箴所谓不贰以二不参以
 三不东以西不南以北正释主一无适之义然师说
 又有以敬字惟畏近之何也盖敬者此心肃然有所
 畏之名故畏字于敬字之义为最近畏则心主于一
 如入宗庙见君父心有所畏之时自无杂念閒居放
 肆之际则念虑纷扰而不主一矣二说盖相表里学
 者体之则可见矣
第六章
卷三 第 9b 页 WYG1168-0033d.png
 愚论孝弟谨信汎爱亲仁体此六者见之行事如有
 馀力则以学文非谓行此六者有馀力然后学文也
   系辞传解二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俨然而尊隤然而卑健顺之德于此乎定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高陈而上卑陈而下贵贱之分于此乎位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卷三 第 10a 页 WYG1168-0034a.png
 动者常动静者常静刚柔之质断然不易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物合一何吉何凶类聚群分迭为胜负吉凶之应
 由是生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形未成何变何化已成之后迭为消长变化之机
 由是见焉此以上言有天地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
 化之理昭然可见然必有乾坤而后贵贱刚柔吉凶
卷三 第 10b 页 WYG1168-0034b.png
 之体始具有贵贱刚柔吉凶而后变化之用始行始
 于乾坤终于变化此生生所以不穷天地所以常久
 而不已也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
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以刚摩柔刚化而柔变以柔摩刚柔化而刚变八卦
 相推荡亦然后者化而前者变后者长而前者消雷
 霆风雨日月寒暑一变一化而人物生焉得乾健之
卷三 第 11a 页 WYG1168-0034c.png
 性者为男得坤顺之性者为女此承上文乾坤变化
 成物之功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知犹主掌也作为也万物受气于天成形于地乾始
 而坤成之也乾健故易而知大始坤顺故简而作成
 物此承上文生之之功而言其本于乾坤之简易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
可久有功则可大
卷三 第 11b 页 WYG1168-0034d.png
 易则理明故易知简则事直故易从理易知则可信
 故有亲事易从则可成故有功行之而信故可久为
 之而成故可大此承上文易简成物而言其功效如
 此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德以理言业以事言贤人体乾坤之易简故德业可
 久可大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卷三 第 12a 页 WYG1168-0035a.png
 不思而得易也不勉而中简也天下之理得万物皆
 备于我也万物皆备于我则与天地合其德矣圣人
 之事也此言乾坤之易简既成生物之功而在人得
 之则为圣为贤亦此理也
  右第一章系辞之作以明易也易之为道不过于
  推明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之理人物之所以
  生圣贤之所以立然其道已具于天地而其论盖
  本于乾坤一健一顺而万化万事由是生焉圣人
卷三 第 12b 页 WYG1168-0035b.png
  作易盖本乎此通乎此则道体之妙圣经之奥可
  以默识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设卦谓伏羲造八卦重之为六十四也观象谓观万
 物万事之象取其卦之所似故谓之象系辞谓三圣
 所述卦爻之辞系乎卦爻之下故谓之系辞刚柔相
 推谓以卦爻相推荡此指卜筮而言谓遇老阳则以
 柔推刚变阳而化阴遇老阴则以刚推柔变阴而化
卷三 第 13a 页 WYG1168-0035c.png
 阳此言易之为言或见之卦爻之辞或施之卜筮之
 用皆圣人设卦观象而为之也卦爻有似乎人事之
 得失故系之以辞而明其吉凶卦爻有似乎阴阳之
 消长故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也
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卦爻有人事得失之象故其辞为吉为凶卦爻有人
 事忧虞之象故其事为悔为吝此言观象系辞而明
 吉凶也
卷三 第 13b 页 WYG1168-0035d.png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六爻之动三
极之道也
 卦爻有阴阳昼夜之象故卦画有刚有柔卦爻有阴
 阳进退之象故刚柔相推而一变一化化者进而变
 者退也卦有六爻动者变也亦以相推而为言也上
 两爻属天中两爻属人下两爻属地以其有天地人
 之象故分而为六爻道犹言义也此言观象而以刚
 柔相推生变化也
卷三 第 14a 页 WYG1168-0036a.png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
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所居谓身所处安谓无所疑序谓卦爻有进退行藏
 之序所乐谓心所好玩谓不能忘辞谓卦爻有象占
 之辞居谓退处象谓卦爻之似辞谓卦爻之辞动谓
 出而有为变谓卜筮得老阴老阳而变占谓或吉或
 凶所居所乐以身对心而言居动以行对藏而言此
卷三 第 14b 页 WYG1168-0036b.png
 言圣人作易无非取诸天地万物人事之象既皆自
 然之理故君子学易身之所处心之所乐一行一藏
 无往而不法乎易亦皆顺乎自然之理是以天祐之
 而无不利天即理也顺理则吉无不利矣
  右第二章
   中庸总说
或者问中庸之书言道之体用则既闻之矣戒惧谨独
知仁勇之德与夫诚之一言所以全道之体用者可得
卷三 第 15a 页 WYG1168-0036c.png
而详言之乎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人之所固有而无不
善者将有过不及之患而明之行之而未至夫诚则未
足以造夫道也是则子思子之所忧也若昔圣贤所以
立教垂世不过欲人全其固有而无不善者然其大旨
固非有异而开导之方亦各不同或举其一端或示其
大法或随其所禀或量其所至言之略者非隐也言之
缓者非怠也教人之序不可以躐等而学不可以凌节
而施也子思子袭孔圣之馀训继曾子之的传览古先
卷三 第 15b 页 WYG1168-0036d.png
圣贤教人之旨鉴后世学者为学之大弊作为中庸之
书其提挈纲维开示蕴奥则如言道之体用者亦既明
且尽矣至于学者之所以用功者又必反覆包罗而极
其详且切焉盖尝以其本而考之首言戒惧谨独因天
命之性率性之道固有而无不善者而为言欲人防其
所未然而察其所以然也其言要而易知其事简而易
行学者于此而持循焉则吾之固有而无不善者将不
待他求而得之也次言知仁勇三德者因君子之中庸
卷三 第 16a 页 WYG1168-0037a.png
小人之反中庸皆生于气禀之清浊物欲之多寡而有
异也故必知之明行之力而终之以勇而后气禀物欲
不能以累其固有而无不善也末言诚之一字者又因
天道人道之分以见天下之理无不实欲人实用其力
以全天理之实也此即子思子所以教人之大旨也曰
戒惧谨独者静存动察之功能若是则吾之具是性而
体是道者固已得之矣又曰知仁勇者致知力行之功
也能若是则由性以达夫道者举合乎中庸而无过不
卷三 第 16b 页 WYG1168-0037b.png
及之差也曰诚者则由人以进夫天圣贤之极致也是
非其言之极其详乎戒惧于不睹不闻之际谨独于至
微至隐之中则所谓静存动察者切矣曰知矣而继之
以仁曰仁矣而继之以勇加之以弗措之功而勉之以
已百已千之力则所谓致知力行者切矣其言诚也本
于择善固执之始而成于无声无臭之极盖至于所谓
大而化之过此以往莫之或知也者岂非又极其切者
乎若不极其详则学者用心或安于偏见不极其切则
卷三 第 17a 页 WYG1168-0037c.png
学者用功或止于小成此子思子忧虑天下后世而为
是书也
   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
有太极而阴阳分有阴阳而五行具太极二五妙合而
人物生赋于人者秀而灵精气凝而为形魂魄交而为
神五常具而为性感于物而为情措诸用而为事物之
生也虽偏且塞而亦莫非太极二五之所为此道原之
出于天者然也圣人者又得人中之秀而最灵者焉于
卷三 第 17b 页 WYG1168-0037d.png
是继天立极而得道统之传故能参天地赞化育而统
理人伦使人各遂其生各全其性者其所以发明道统
以示天下后世者皆可考也尧之命舜则曰允执厥中
者无所偏倚无过不及之名也存诸心而无偏倚措之
事而无过不及则合乎太极矣此尧之得于天者舜之
得统于尧也舜之命禹则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惟一允执厥中舜因尧之命而推其所以执中之由以
为人心形气之私也道心性命之正也精以察之一以
卷三 第 18a 页 WYG1168-0038a.png
守之则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焉则存之心措之事信
能执其中曰精曰一此又舜之得统于尧禹之得统于
舜者也其在成汤则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又因尧
之中舜之精一而推其制之之法制心以礼制事以义
则道心常存而中可执矣曰礼曰义此又汤之得统于
禹者也其在文王则曰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此汤之以
礼制心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此汤之以义制事也此
文王之得统于汤者其在武王受丹书之戒则曰敬胜
卷三 第 18b 页 WYG1168-0038b.png
怠者吉义胜欲者从周公系易爻之辞曰敬以直内义
以方外曰敬者文王之所制心也曰义者文王之所以
制事也此武王之所以得统于文王也至于夫子则以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又曰文行忠信乂曰克已复礼其
著大学则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亦
无非数圣人制心制事之意焉此又孔子得统于周公
者也颜子得于博文约礼克已复礼之言曾子得之大
学之义故其亲受道统之传者如此至于子思则先之
卷三 第 19a 页 WYG1168-0038c.png
以戒惧谨独次之以知仁勇而终之以诚至于孟子则
先之以求放心而次之以集义终之以扩充此又孟子得
统于子思者然也及至周子则以诚为本以敬为戒此
又周子继孔孟不传之绪者也至二程子则曰涵养须
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
无所用而为四箴以著克己之义焉此二程得于周子
者也先师文公之学见之四书而其要则尤以大学为
入道之序盖持敬也诚意正心修身而见于齐家治国
卷三 第 19b 页 WYG1168-0038d.png
平天下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
详此又先师之得其统于二程者也圣贤相传垂世立
教灿然明白若天之垂象昭昭然而不可易也虽其详
略之不同愈讲而愈明也学者之所当遵承而固守也
违乎是则差也故尝撮其要旨而明之居敬以立其本
穷理以致其知克己以灭其私存诚以致其实以是四
者而存诸心则千圣万贤所以传道而教人者不越乎
此矣
卷三 第 20a 页 WYG1168-0039a.png
   五常五行太极说三条
仁者善之长礼者仁之极义者仁之施智者义之极仁
者舒之始礼者舒之极义者敛之始智者敛之极敛之
极而为智湛然虚静渊然深识者与
五行一曰水五事一曰猊猊曰恭恭作肃猊之恭而能
为心之肃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也心之一也其犹水之
止而静欤此敬所以为入道之始而水所以为五行之
本也
卷三 第 20b 页 WYG1168-0039b.png
太极本体难以形容缘气察理溯流求源则可知矣一
静一动静动初终此气之流也是孰为之哉理也天其
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其所乎孰主张是孰纲维
是主张纲维理之谓乎有是理故有是气理如此则气
亦如此此体用所以一源显微所以无间也呜呼深哉
   孟子说三条
告子之言其语审矣但孟子攻之太峻而语不及详故
其指有未甚明者请试论之夫性者人物所得乎天之
卷三 第 21a 页 WYG1168-0039c.png
理也仁义礼智之属是也生者人物所得乎天之气也
有知觉而能运动者是也性者万物之一原有生之类
各得于天固无少异但所禀之气则或值其清浊美恶
之不齐故理之所赋不能无开塞偏正之异此人物之
所以分也然以气而言则所禀虽殊而其所以为知觉
运动者反无甚异以理而言则其本虽同而人之有是
四端所以为至灵至贵者非庶物之可拟矣告子之学
不足以知此但见其蠢然之生即以为性而又谓凡得
卷三 第 21b 页 WYG1168-0039d.png
此者无有不同则是不惟不知性亦不知气不惟观于
外者乱于人兽之别而其反于身者亦昧于天理人欲
之几矣
人之所以为性者五而独举仁义者何也曰天地之所
以生物者不过乎阴阳五行而五行实一阴阳也故人
之所以为性者虽有仁义礼智信之殊然曰仁义则其
大端已包括矣盖以阴阳五行而言则礼者仁之馀智
者义之归而信亦无不在也曰然则或主于爱或主于
卷三 第 22a 页 WYG1168-0040a.png
于宜而所施亦有君亲之不同何也曰仁者人也其发
则专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故人仁则不遗其亲矣
义者宜也其发事则皆得其宜而所宜者莫大于尊君
故人义则必不后其君矣曰然则其必为体用而不可
混者何也曰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也义制夫事性
之所以为用也是岂可以混而无别乎然又有一说焉
以其性而言之则皆体也以其情而言之则皆用也以
阴阳而言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之则仁体
卷三 第 22b 页 WYG1168-0040b.png
而义用也错综交互惟其所当而莫不有条理焉告子
之言盖特举其一尔曰义之为用则固施于外矣若其
施者则又安得而外之乎此其所以有体用之殊而无
内外之别学者所宜明辨而熟察之也
或问孟子道性善而言必称尧舜者何也曰性善者以
理言之称尧舜者质其事以实之所以互相发明也其
言盖曰知性善则有以知尧舜之必可为矣知尧舜之
可为则其于性善也信之愈笃而守之益固矣曰夫子
卷三 第 23a 页 WYG1168-0040c.png
之言性与天道子贡犹有不得而闻者而孟子之言性
善乃以语夫未尝学问之人得毋凌节之甚耶曰性命
之理若究其所以然而论之则诚有不易言者若其大
体之已然则学者固不可以不知也盖必知如此然后
知天理人欲有宾主之分趋善从恶有逆顺之殊董子
所谓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义知仁义然后
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
   读左氏传杂说三条(嘉定十年/二月一日)
卷三 第 23b 页 WYG1168-0040d.png
隐桓之事公羊左氏以隐为是榖梁以隐为非左氏以
隐之让为贤君让固美德不义之让与让而自立皆不
得为贤公羊又创为子以母贵之说以实之惠公既有
元妃矣则其他皆不得为适仲子何贵之有故公羊左
氏之说皆未得为当惟谷梁之说以为春秋贵义不贵
惠信道不信邪乃为正论但谓惠公能胜其邪心而与
隐则恐未必然既以手文而立仲子为夫人矣又岂肯
立隐以为世子乎此乃惠公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非
卷三 第 24a 页 WYG1168-0041a.png
惠公意也非惠公意则如夷齐之事乃为其正也若隐
者盖义利交战于胸中而不能自决贪实利而慕虚名
是以不免于弑也又推其原则其祸实始于惠公失礼
而惑于邪不思诸侯一取九女无再娶之义而又惑乎
手文之异是以贻祸于后世也
郑庄公无孝友之诚心又不明于予夺之大义故勉强以徇其
母而处心积虑以杀其弟也使其有孝友之诚心而又明于
予夺之大义则必能委曲顺承而区处得宜如舜之于象也
卷三 第 24b 页 WYG1168-0041b.png
颖考叔舍肉遗母之意甚善而阙地及泉之对甚愚此
皆不达于理而已
    敬说
古人论为学之方多矣自程子始专以敬为言近世朱
张二先生复申其说至于为箴以自警朱先生于大学
之书首言小学之学惟敬足以补其缺裒集程门之语
如所谓主一无适常惺惺法整齐严肃收敛身心不容
一物者以明之其说详且密矣然为学而必主于敬与
卷三 第 25a 页 WYG1168-0041c.png
主敬之必有其义诸说既各不同而其说亦未易晓是
以学者虽知主敬之切于为学而莫有能用功于敬者
则亦其说之有未明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其为
是气也莫不各有是理人得是气以为体则亦具是理
以为性又必有虚灵知觉者存乎其间以为心事物未
接思虑未萌虚灵知觉者感而遂通一寂一感而是理
亦为之寂感焉使夫虚灵知觉者常肃然而不乱炯然
而不昏则寂而理之体无不存感而理之用无不行矣
卷三 第 25b 页 WYG1168-0041d.png
惟夫虚灵知觉既不能不囿于气而又不能不动于欲
也则将为气所昏为欲所乱而理之体用亦随之而昏
且乱矣此敬之说所由以立也虚灵知觉我所有也吾
惟慢怠而无以检之则为气所昏为欲所乱矣惕然悚
然常若鬼神师父之临其上常若深渊薄冰之处其下
则虚灵知觉者自不容于昏且乱矣故尝闻之先师曰
敬字之说惟畏近之诚能以所谓畏者验之则不昏不
乱可见矣曰然则诸说之不同何也曰惺惺者不昏之
卷三 第 26a 页 WYG1168-0042a.png
谓也主于一而不容一物挠乱之谓也整齐严肃则制
于外以养其中也是皆可以体夫敬之意矣然而不昏
不乱者必先敬而后能如此制于外以养其中者必如
此而后能敬以之体敬之义必欲真见夫所谓敬者惟
畏为近之也盖畏即敬也能畏则能整齐严肃整齐严
肃则能敬能敬则不昏不乱矣此朱先生不得不取夫
诸说以明夫敬而又以畏字为最近也
   舜禹传心周程言性二图辨寄黄子洪
卷三 第 26b 页 WYG1168-0042b.png
客有以黄子洪所为二图见示子洪且欲刋之虎丘以
谂后学而亦有刋之江阴郡庠者矣仆窃有疑焉以图
观之则舜禹心传之图以人心道心合为一则是天理
人欲同体而可乎危微之下合为精一又合为执中至
于一而中则非危矣又安得并立于危微之下乎其为
说则心之所发必乘于形气抑不思中庸序之言曰或
发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则不皆乘于形气矣
惟其以为皆乘于形气所以合人心道心而为一也人
卷三 第 27a 页 WYG1168-0042c.png
心惟危则言之详矣道心惟微则无一语以及之而遂
及于精一何哉精一之后继以动则皆中矣而又曰道
心统乎人心而一矣则一在中之前抑又中之后乎周
程言性之图既以仁义礼智合为一而谓之性矣又于
性之下而继之以心则心果在性之外乎孟子曰仁义
礼智根于心则仁义礼智皆具于心而谓心在性外可
乎至于为说则曰心出于性何其与孟子之言相戾乎
其论发以是理发非是理数则善矣而未发之性独略
卷三 第 27b 页 WYG1168-0042d.png
而不言则但致和而不致中于学者功用亦疏矣虽曰
虚明之体常卓立乎其中然中不言无所偏倚则亦未
为深知未发之所以为大本也盖其图中置心于性之
外而其说则曰心出于性则此心之妙但有虚明而无
礼义矣愚恐释义之不精而反以误后学故为是说以
寄子洪庶几存其语而勿出仆其碑而勿广深思而熟
讲之不至于七十子未丧而大义遂乖也
 干承惠书感感干年已七十病倦不及裁谢姑寄此
卷三 第 28a 页 WYG1168-0043a.png
 以见朋友切磋之意幸亮之
  论
   中庸总论
中庸之书章句或问言之悉矣学者读之未有不晓其
文通其义者也然此书之作脉络相通首尾相应子思
之所述非若语孟问答章殊而旨异也苟从章分句析
而不得一篇之旨则亦无以得子思著书之意矣程子
以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朱先生以
卷三 第 28b 页 WYG1168-0043b.png
诚之一字为此篇之枢纽示人切矣今辄述其遗意而
言之窃谓此书皆言道之体用下学而上达理一而分
殊也首言性与道则性为体而道为用矣次言中与和
则中为体而和为用矣又言中庸则合体用而言又无
适而非中庸也又言费与隐则分体用而言隐为体费
为用也自道不远人以下则皆指用以明体自言诚以
下则皆因体以明用大哉圣人之道一章总言道之体
用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道之体也礼仪三百威仪三
卷三 第 29a 页 WYG1168-0043c.png
千道之用也仲尼一章言圣人尽道之体用也大德敦
化道之体也小德川流道之用也至圣则足以全道之
用矣至诚则足以全道之体矣末言上天之载无声无
臭则用即体体即用造道之极至也虽皆以体用为言
然首章则言道之在天由体以见于用末章则言人之
适道由用而归于体也其所以用功而全夫道之体用
者则戒惧谨独与夫智仁勇三者及夫诚之一言而巳
是则一篇之大旨也子思之著书所以必言夫道之体
卷三 第 29b 页 WYG1168-0043d.png
用者知道有体用则一动一静皆天理自然之妙而无
一毫人为之私也知道之有体则凡术数词章非道也
有用则虚无寂灭非道也知体用为二则操存省察皆
不可以不用其力知体用合一则从容中道皆无所用
其力也善言道者未有加于此者也曰孔孟何为而不
言也曰其源流可考也孔子之学传之曾子曾子传之
子思子思传之孟子皆此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忠即体恕即用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非道之
卷三 第 30a 页 WYG1168-0044a.png
体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非道之用乎此曾子得之孔
子而传之子思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非道之用乎仁义礼智非道之体
乎此又子思得之曾子而传之孟子也道丧千载濂溪
周子继孔孟不传之绪其言太极者道之体也其言阴
阳五行男女万物道之用也太极之静而阴体也太极
之动而阳用也圣贤之言道又安有异指乎或曰以性
卷三 第 30b 页 WYG1168-0044b.png
为体则属乎人矣子思以为天命又以为发育万物峻
极于天又以为经纶大经立大本知化育乃合天人为
一何也曰性即理也自理而言则属乎天以人所受而
言则属乎人矣属乎人者本乎天也故曰万物统体一
太极天下无性外之物属乎天者也一物各具一太极
性无不在属乎人者也或曰中庸言体用既分为二矣
程子之言性即气气即性道亦器器亦道则何以别其
为体用乎曰程子有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也自理而
卷三 第 31a 页 WYG1168-0044c.png
观体未尝不包乎用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之类是
也自物而言用未尝不具夫体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色
天性之谓是也或曰如此则体用既不相离何以别其
为费为隐乎道之见于用者费也其所以为是用者隐
也费犹木之华叶可见者也隐犹花叶之有生生理不
可见者也小德之川流大德之敦化隐也然大德之中
小德已具小德之中大德固存此又体用之未尝相离
也嘉定戊寅栖贤寺书此以为中庸总论
卷三 第 31b 页 WYG1168-0044d.png
 
 
 
 
 
 
 
 勉斋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