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a 页 WYG0947-0462a.png

卷一百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七十三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城 上(边城附)

 公羊传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说
 文城以盛民也

颛顼城

九域志广信军新城高阳记曰本颛顼所造又名伏龙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b 页 WYG0947-0462b.png
城开德府(澶州)颛顼城颛顼之所都(帝丘本颛顼之墟) 左传凡
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
至而毕

尧城 舜城 汤城

后汉郡国志河东郡平阳尧都此注晋地道记曰有尧
城 说文陶丘有尧城 汉高纪注师古曰许慎说文
解字云陶丘再成也在济阴夏书曰东至陶丘陶丘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a 页 WYG0947-0463a.png
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改尧号陶唐氏 括地志尧
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 汾阴故城俗名殷汤
城在蒲汾阴县北九里 唐会要元和八年河东节度
使张弘靖奏修古舜城从之 唐孙樵有舜城碑 博
物志禹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
 淮南子鲧作九仞之城

周城

后汉志右扶风美阳有岐山有周城注杜预曰城在县
西北帝王世纪曰周大王所徙南有周原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b 页 WYG0947-0463b.png

周王城 周城成周 九六城

通鉴外纪武王既克商瞻河洛而叹曰此天室也遂迁
九鼎于郏鄏周公摄政七年二月己未成王在丰将宅
洛邑使太保先周公相宅(史记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
(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焉)乃卜涧水东瀍
水西三月七日庚戌至王城(汉志曰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十一
日甲寅而成谓之宗周(左传桓二年臧哀伯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宣三年王孙)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a 页 WYG0947-0463c.png
(满曰成王定鼎于郯鄏注今河南也武王迁之成王定之)后有西戎之难至平王即
位元年岁在辛末东迁于王城(至考王封其弟于河南王城是为桓公以续周)
(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立威公卒子惠公立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而河南惠公自为西)
(周自敬王十年几一百六十三年至赧王即位之元年岁在丁未东西周始分治赧王复徙都西周凡六十年)
(岁在丙午秦昭襄之元年秦灭东周)作雒解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
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
因平郏(一作陜)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博物记曰上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
 里南望洛水北至陜山(左传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杜预注曰郏王城也榖洛斗毁王宫齐为王城之周语)
 灵王二十二年(帝王世纪河南城西有郏鄏陌) 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b 页 WYG0947-0463d.png
以通十二子(礼地官司门注王城十二门)南城门曰圉门(见庄二十一年)
城门曰鼎门北城门曰乾祭(见昭二十四年)每门有涂男子由
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南北之道为纬途阔十二步王
宫当涂之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宫有五门宫有六
寝其内有王后六寝九嫔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
地为明堂以祀天天子祀上帝左巷(昭二十三年子朝入王城次左巷注)
(近东城)庄宫(二十六年十二月王入庄宫注在王城) 帝王世纪太王邑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a 页 WYG0947-0464a.png
岐山之阳美阳县西北岐城旧址是也南有周原始改号
曰周(续汉志右扶风美阳有岐山有周城注杜预曰城在县西北帝王世纪曰云云)王季徙程
文王受命徙都于酆在今京兆之西(诗筑城伊淢作丰伊匹注淢成沟也)
(笺云文王筑丰邑之城大小适与成偶大于诸侯小于天子之制)武王徙都镐(亦京兆界)
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北有鼎中观
是也(又曰东南门九鼎所从入郡国志河南东城门名鼎门)周公相成王以酆镐
偏处西方(贡不均)乃使召公卜洛云云 洛诰卜涧水东瀍
水西(注今河南城)又卜瀍水东(注今洛阳) 召诰云云注规度城郭
郊庙朝市之位处于戊申三月庚戌以众殷之民治都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b 页 WYG0947-0464b.png
邑之位于洛水北今河南城池(疏匠人王城方九里典命又以公城方九里天)
 子城十二里(匠人营国方九里疏郑异义駮云周亦九里城) 史记成王卜居九鼎而
周复都丰镐至平王乃东徙正义括地志云洛阳故城
在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详见京辅)
(类) 汉志河南郡雒阳县周公迁殷顽民是为成周河
南县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
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注师古曰宗周)
卷一百七十三 第 5a 页 WYG0947-0464c.png
(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方百里者六十四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为方百里者三十六)
(二都得百里者百方千里)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至襄
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至是七城)
(而已) 后汉志雒阳(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周时号成周(公羊传曰成周)
(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帝王世纪曰成周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太康)
(地道记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有狄泉在
城中(左传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预曰城内太仓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九年城成周乃绕之)
(晋时此水在东宫西北)有上程聚(世纪文王居程徙都丰故此加为上程)河南周公
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郑玄诗谱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宅雒邑)
卷一百七十三 第 5b 页 WYG0947-0464d.png
 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礼大司马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卷有长城经
阳武到密(史记苏秦曰西有长城之界) 春秋昭二十六年冬十月
天王入于成周传十一月癸酉王入于成周(注今洛阳) 三
十二年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世
叔申郑国参曹莒薛𣏌小邾人城成周传秋八月王使
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注子朝之乱其馀党多在王城敬王畏之徙都成周)
(成周狭小故请城之)天子曰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
卷一百七十三 第 6a 页 WYG0947-0465a.png
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
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冬十一月晋魏舒韩
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
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财用书糇粮以令役于
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
为成命定元年正月城成周庚寅栽(设板筑)城三旬而毕
乃归诸侯之戍七年王入于王城(公羊传仲几不蓑城注若今以草衣城礼)
(诸侯为天子治城各有分丈尺汉志以为不蓑城以差次受功赋也) 晋太康地道记曰
卷一百七十三 第 6b 页 WYG0947-0465b.png
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
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陆机洛阳记曰
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
一楼橹外有沟渠华延隽洛阳记曰陆机所谓洛阳城即
成周也后汉魏隋并都于此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俗
传亦云九六城(帝王世纪云初晋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以成周小不受三都故坏翟泉而广)
(焉)汉张良传山东人劝上都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
卷一百七十三 第 7a 页 WYG0947-0465c.png
背河乡洛其固亦足恃良曰其中不过数百里四面受
敌非用武之国洛阳记曰左成皋右函谷前有伊阙后
背孟津 杜预曰作成周迁殷民以为京师之东都所
以崇文王之德盖周公以商之大夫士从武庚叛者未
从周化召公既相宅又卜瀍水东周公往营之是谓下
(书谓之东郊)迁殷顽民于周周公亲监之周公没成王以
君陈代之君陈卒康王以毕公代之自平王避西戎之
难东迁洛邑居于王城(王城即郏鄏)更十三王凡三百六十
年至敬王十年岁在辛卯王子朝之乱其党多居王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7b 页 WYG0947-0465d.png
敬王畏之徙都成周 吕氏曰王城在涧瀍之间下都
在瀍水之外成周其总名杜预孔颖达皆以下都为成周
谓敬王自王城徙都之其说不然左氏未尝有敬王自
王城迁成周之明文第言子朝既逐王入于成周而已
 东京赋先王之经邑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
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以建王城召伯相宅卜惟洛
食周公初基其绳则直苌弘魏舒是广是极(详见洛宫) 吕
卷一百七十三 第 8a 页 WYG0947-0466a.png
温古东周城铭文王受命肇兴西土周公作洛始会风
雨居中正本拓统开祚盛则骏奔衰则夹辅二伯之后
时无义声大夫苌弘言抗其倾坐召诸侯广崇王城虽
微远猷实被令名立臣之本委质定分为仁不卜临义
不问兴亡理乱在德非运罪之违天不可以训
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沟池之固颁其士庶子及众庶之
守设其饰器(兵甲之属今城门之器亦然)任其万民用其材器(所谓堑筑)
(及为藩落)凡守者受法以通守政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
守法(都邑亦为城郭)若有山川则因之(若殽黾河汉) 考工记匠人
卷一百七十三 第 8b 页 WYG0947-0466b.png
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云云王宫门阿
之制五雉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七雉以为诸侯之
城制城隅之制九雉云云注国中城内也轨谓辙广乘车
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为辙广雉长三丈高一
丈都四百里外距五百里王子弟所封其城隅高五丈
诸侯畿以外也其城隅制高七丈疏按异义古周礼说
云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之城高五雉隅高七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9a 页 WYG0947-0466c.png
侯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都城之高皆如子男之城
高 左传郑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注侯伯之
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武王钩陈垒

水经注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
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兵阵故
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句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
是以垒资其名
卷一百七十三 第 9b 页 WYG0947-0466d.png
周城朔方 城东方

诗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兆央央天子
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注方朔方近猃狁
之国也朔方北方也 朱氏曰今灵夏等州之地(程氏曰城朔方而猃狁之难除禦戎狄)
(之道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也) 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
山甫城彼东方注东方齐地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
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于临菑也(朱氏曰仲山甫)
 奉使筑城于齐(孔氏曰史记齐世家献公元年徙薄姑治临菑当夷王之时与毛传不合毛氏在马迁之前)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0a 页 WYG0947-0467a.png
 其言当有据(朱氏曰岂徙于夷王之时至是而始备其城郭之守与)绵救之陾陾度之
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韩奕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实墉实壑(言高其城深其壑)实亩实籍
书费誓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甲戌我惟筑

周公城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周公故城在岐山县北九里召公
故城在岐山县西南十里此周召之采邑也

楚城沂

左传宣十一年楚令尹蔿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0b 页 WYG0947-0467b.png
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
略基址具糇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楚方城

水经注郡国志曰叶县有方城郭仲产曰因山以表名
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
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泚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
城一谓之长城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1a 页 WYG0947-0467c.png
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
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
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未详孰是(水经注又云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
(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齐长城

史记苏秦传长城钜防正义长城西头在济州平阴县
界竹书纪云梁惠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太
山记云太山西有长城缘河经太山馀一千里至琅邪
台入海 苏代说燕曰齐有长城巨防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1b 页 WYG0947-0467d.png

秦赵燕长城

汉匈奴传秦昭王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
长城以距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
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破东胡亦筑长城
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
胡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后秦灭六国
始皇诏蒙恬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2a 页 WYG0947-0468a.png
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
险堑溪谷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年表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三十四年筑)
(长城及南方越地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头曼
不胜秦北徙诸侯畔秦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
界于故塞汉扬雄上书曰以秦始皇之彊蒙恬之威带
甲四十馀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单于曰
孝宣元帝为作约束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
单于有之有犯塞辄以状闻 史蒙恬传将三十万众
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制险塞 贾谊过秦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2b 页 WYG0947-0468b.png
论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郤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
南下而牧马 主父偃曰郤地千里以河为境 王恢
曰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植榆
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然后敢牧马 晁错
书秦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 唐刘
贶以为赵简子起长城备胡(详见议边) 括地志秦长城首
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馀里东大辽水 通典魏刁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3a 页 WYG0947-0468c.png
雍上表曰周命南仲城彼朔方赵灵秦始长城是筑汉
之孝武又踵其事

汉长安城 斗城 十二门 九市

汉高祖二年十一月汉王定三秦还归都栎阳萧何侍
太子治栎阳为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五年二月
甲午即位汜水之阳帝乃西都洛阳夏五月兵皆罢归
家戍卒娄敬见说上曰周之先积德十馀世成王即位
周公营成周都雒以为此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
里钧矣有德则易以兴无德则易以亡陛下取天下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3b 页 WYG0947-0468d.png
周易而都雒阳不便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
然有警百万之众可具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
而都之扼天下之亢而捬其背也不如入关据秦之固
或曰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背河乡洛其固亦足恃
上以问张良良因劝上曰雒阳中小不过数百里四面
受敌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
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以一面东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4a 页 WYG0947-0469a.png
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
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
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汉纪云长安(关中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
 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地方千里(西京赋左据函谷二殽之阻右界褒斜陇首之险西京赋左有殽函重)
(险桃林之塞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拜娄敬为奉春君后九月治长乐
宫六年十二月田肯贺上曰甚善陛下得韩信又治秦
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
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
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4b 页 WYG0947-0469b.png
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
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
使王齐者上还至雒阳三月归栎阳七年二月自栎阳
徙都长安(武帝时淮南王安献长安都国颂) 惠纪元年春正月城长
(师古曰长安本秦乡名高祖作都)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
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郑氏曰城一面故速罢)六月发诸
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5a 页 WYG0947-0469c.png
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九月
长安城成赐民爵户一级(吕氏曰凡三调发而城始成所以休民力)六年夏
六月起长安西市(史年表立太仓西市) 地理志京兆县十二长
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 史记惠三年
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巳上月日不同合依惠纪)
功臣表阳城延为少府作长乐未央宫筑长安城先就
封梧侯 史大事记高帝六年更命咸阳曰长安(索隐曰卢)
(绾以封长安侯盖别有此号)立大市七年自栎阳徙长安孝惠元年
始作长安城西北方(前纪言五年九月城成地理志言元年初城六年成史记以为三年)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5b 页 WYG0947-0469d.png
(方筑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隐按宫阙疏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三年初作长安城
五年成六年立太仓西市 三辅黄图长安故城汉之
旧都高帝七年方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
离宫也初置长安城本狭小至惠帝更筑之(皇览曰秦有小城惠)
(帝始大之)高三丈五尺上阔九尺下阔一丈五尺雉高三板
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周地图记同)三辅 
(旧事城形象北斗)至今人呼汉旧京为斗城汉旧仪曰城中经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6a 页 WYG0947-0470a.png
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志注云十五里)地九百七十三顷八
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闾里一百六十)
三辅决录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
相经纬衢路平正可并列车轨十二三途洞辟隐以金
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
之别 西都赋建金城之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
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
(汉宫阙疏曰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
得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西京赋城郭之制则旁通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6b 页 WYG0947-0470b.png
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 后郡国志长安高
帝所都注汉旧仪曰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
五里(一云十六里)十二城门中属长安令三秦记曰凿龙首
山为城 城门校尉(见门类) 光武修东都城门(见大驾宫)
元和志长安故城在长安县西北十三里(一夲云城在唐大兴宫西)
(北十三里) 寰宇记长安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对秦咸阳宫
汉于其地置未央宫曰长安城因名县(汉王二年北徙都栎阳故秦献)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7a 页 WYG0947-0470c.png
(公所居属冯翊后属万年今京兆县也长安秦咸阳之地长安乡也言可长安子孙京兆所治县也) 唐
显庆三年十月十七日游览古长安城门侍臣 本朝
庆历中御迩英阁读汉书纪问长安城众莫能知赵师
民陈自古都雍年世旧址所在若画诸掌帝悦

汉南郑城

水经注高祖为汉王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
小城南凭北结环雉金墉皆汉所修筑晋咸康中梁州
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7b 页 WYG0947-0470d.png
汉广武城

高纪四年十月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注孟
康曰于荥阳筑两城而相对名为广武城在敖仓西三
室山上 后志河南荥阳有鸿沟水有广武城注西征
记曰有三皇山或曰三室山上有二城东广武西广武
相去二百馀步 水经注广武城在三室山上汉所城
也 括地志广武城在荥阳县西二十里 通典河南
府汜水县有广武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8a 页 WYG0947-0471a.png

汉县邑城

高纪六年十月令天下县邑城注师古曰县与邑皆令
筑城 前传淮南王曰守下雉之城注江夏县名 后
志南阳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注古今注曰建武十八
年使中郎将耿遵筑城

汉广陵城

后志广陵注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 魏志黄初
六年亲征幸广陵故城 史年表楚怀王十年城广陵
 通典吴孙亮建兴三年卫尉冯朝城广陵 通鉴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8b 页 WYG0947-0471b.png
晋太和四年十二月大司马温发徐兖州民筑广陵
城徙镇之
元魏孝文欲筑城置戍于淮南以抚新附之民高闾以
为昔世祖南临瓜步诸郡尽降而盱眙小城攻之不克
寿阳盱眙淮阴淮南之本原也三镇不克其一而留守
孤城其不能自全明矣昔彭城之役既克大镇城戍已
定而思叛者犹踰数万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9a 页 WYG0947-0471c.png
八里五固之役攻围历时卒不能克 梁韦睿至安陆
增筑城二丈馀更开大堑起高楼

汉城朔方 缮秦故塞 高阙塞 符离塞


榆溪旧塞 鸡鹿塞

武纪元朔二年(甲寅)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将军卫
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师古曰高阙山名曰塞名在朔方北)西至符离(塞名)
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三年
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城五年春大将军青将六将军兵
出朔方高阙 卫青传元朔二年青至陇西捕首虏数
卷一百七十三 第 19b 页 WYG0947-0471d.png
千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师古曰当北地郡之北黄)
(河之南)封青为长平侯使青校尉平陵侯苏建筑朔方城
上曰匈奴逆天理造谋籍兵故遣将以征厥罪诗不云
乎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诗出车笺王使南仲)
(为将率往筑城于朔方为军垒以禦北狄之难)今车骑将军青渡西河至高阙
获首三千三百级车辎甚众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
地案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王号)破符离执讯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0a 页 WYG0947-0472a.png
获丑全甲兵而还其益封三千八百户(注如淳曰榆溪旧塞名也师古)
(曰上郡之北有诸次山诸次水出焉东经榆林塞为榆溪言军寻此塞而行符离塞名也)史记云按榆谷旧 
(河塞正义经榆林县东四十里) 地理志朔方郡县十三封沃壄(并元狩二)
(年城)临戎(元朔五年城) 食货志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
遂取河南地筑朔方云云兴十馀万人筑卫朔方注师古
曰筑城又守卫之 主父偃传偃言朔方地肥饶外阻
河蒙恬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
也上览其说遂置朔方公孙弘谏以罢弊中国奉无用之
地上使朱买臣等难弘发十策弘不得一谢曰愿罢西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0b 页 WYG0947-0472b.png
南夷苍海专事朔方上许之 娄敬传敬往匈奴结和
亲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七百里轻骑
一日一夕可至愿徙豪杰名家实关中十馀万口 韩
安国传王恢曰蒙恬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
城植榆为塞 伍被传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翅伤翼
失援不振注师古曰长榆在朔方 匈奴传诸侯畔秦
匈奴复聚哨渡河南冒顿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复收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1a 页 WYG0947-0472c.png
蒙恬所夺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
元朔元年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
郡击胡得首虏数千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
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首虏数千羊百馀万
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
因河而为固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是
岁元朔二年也其明年右贤王侵扰朔方明年春汉遣
卫青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明年春再出定
襄明年秋昆邪王降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云云骠骑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1b 页 WYG0947-0472d.png
封狼居胥山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
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鼎)
(六年)天子巡边亲至朔方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纪元封元)
(年冬十月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汉乃拜郭
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备东胡(元封四年)甘露
三年遣长乐卫尉董忠将骑发边郡士马送单于出朔
方鸡鹿塞 注师古曰在朔方窳浑县西北(地理志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燕然铭陵高阙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2a 页 WYG0947-0473a.png
 鸡鹿(后纪水元六年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注稒阳县属九原)赞曰
孝武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
馀里 后南匈奴传元初五年春逢侯诣朔方塞降
高纪二年十一月缮治河上塞(六月兴关中卒乘边塞)晁错传秦北攻胡筑 
(河上塞)

汉塞外受降城

武纪太初元年夏六月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
降城(因杅匈奴地名) 匈奴传是岁汉遣贰师将军西伐大宛
而令因杅将军筑受降城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2b 页 WYG0947-0473b.png
死时乌维单于死子詹师庐立年少好杀伐国中不安
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告汉曰欲杀单于降汉汉即
举兵迎我我乃发汉闻此言乃筑受降城犹以为远其
明年春汉遣浞野侯赵破奴将二万骑出朔方北二千
馀里期至浚稽山(在武威北)而还浞野侯既至左大都尉欲
发而觉单于诛之浞野侯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围
之军遂没于匈奴昭帝始元间匈奴遣九千骑屯受降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3a 页 WYG0947-0473c.png
城以备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愿留居光
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李陵传天汉二年诏陵至
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故道
抵受降城休士注受降城本公孙敖所筑 唐温彦博
曰汉武帝置降匈奴城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
蔽又不离其本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
无猜忌

汉五原塞外列城 五原塞 光禄城塞 石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3b 页 WYG0947-0473d.png
门障 居延城 缮治障塞

武纪元封元年冬十月帝历五原出长城登单于台太
初三年夏四月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
北至卢朐(山名)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彊弩都尉路博
德筑居延秋匈奴入定襄云中行坏光禄诸亭障注晋
灼曰地理志从五原稒阳县北石门障即得所筑城师
古曰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
即障也 匈奴传儿单于立三岁而死子少匈奴乃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4a 页 WYG0947-0474a.png
其季父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句音钩)是岁
太初三年也句黎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
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山名)而使游击
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
居延泽上(韩说传太初中屯五原外列城通典注榆林县西有汉五原城) 征和三年
汉军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应劭曰本汉将所筑)昭帝时匈奴入
五原攻塞外亭障时汉边郡候望精明宣帝甘露二年
呼韩邪款五原塞(史记正义五原塞即五原郡榆林塞也在胜州榆林县四十里)晋太康 
(地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三年正月入朝二月遣归单于自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4b 页 WYG0947-0474b.png
请愿留居光禄塞下(纪云居幕南保光禄城注孟康曰光禄徐自为所筑)孝宣孝
元约束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有
犯塞辄以状闻降者不得受 地理志五原郡(秦九原郡元朔)
(二年更名)稒阳县北出石门鄣得光䘵城又西北得支就城
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张
掖郡居延县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师古曰阚骃云武帝使伏波将)
 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李陵传天汉二年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陵将步兵五千出居延北千馀)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5a 页 WYG0947-0474c.png
 里(通典肃州酒泉汉福禄县地古长城汉遮虏障也)武威郡都尉治熊水障北
部都尉治休屠城 马成传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
以备北边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
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
烽燧十里一候 西羌传建初二年临洮索西迷吾等
降马防乃筑索西城(注故城在今洮州)徙陇西南部都尉戍之
悉复诸亭候元和三年迷吾退居河北归义城 南匈
奴传建武二十四年春款五原塞愿永为蕃蔽捍禦北
虏永平八年置度辽营屯五原曼柏章和二年单于上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5b 页 WYG0947-0474d.png
言将馀兵万人屯五原朔方塞以为拒守 建武筑北
边亭候保壁 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单于 太初三年
汉创筑三城光禄居延令居(光禄塞太初三年筑其秋入寇辄遂坏弃为其要害)
 故也(元鼎六年数万人度河筑令居)

汉候城 边城

武纪太初三年秋光禄诸亭障注师古曰汉制每塞要
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 董仲舒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6a 页 WYG0947-0475a.png
曰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 孝宣时边
城晏闭牛马布野

汉辽东城 乌垒城 玉门亭障(见西域都)


(护)

昭纪元凤六年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元菟城(黄龙戌元菟城)
 五行志元凤五年四月烛星见奎娄间占曰有土功
边城和六年正月筑城

汉延寿城 昆仑塞

地理志河南郡缑氏有延寿城仙人祠辽西郡令支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6b 页 WYG0947-0475b.png
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 后西域传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
珰陈三策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馀人集昆仑塞注
前书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宜禾都尉居也

汉北边塞 外城

匈奴传地节二年虚闾权渠单于立是时匈奴不能为
边寇于是汉罢外城以休百姓(师古曰外城塞外诸城也)单于闻之
喜召贵人谋欲与汉和亲元帝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7a 页 WYG0947-0475c.png
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喜上书
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诸备边吏卒
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下有司议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
不可许上问状应曰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
西千馀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
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
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
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
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7b 页 WYG0947-0475d.png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前已罢外城省亭
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起塞以来百有馀年非
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
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
终始十年之外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
世之功不可卒复对奏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赵充国
传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馀里乘塞列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8a 页 WYG0947-0476a.png
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 韩安
国传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注师古曰在
雁门 汲黯传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 西南夷传汉
兴关蜀故徼注西南之徼犹北方塞 后西羌传武帝
渡河湟筑令居塞(注令居县属金城郡)章帝章和元年羌入金城
塞 后西域传延光二年张珰上书今以酒泉属国吏
士二千馀人集昆仑塞(前志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南匈奴传永建
元年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单于上言求复障
塞从之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8b 页 WYG0947-0476b.png

汉雒阳城

见门类 艺文类聚李尤京师城铭曰天险匪登地险
丘陵帝王设险乾坤是承 货殖传雒阳街居在齐秦
楚赵之中 元和志故洛阳城在县东二千里按华延
隽洛阳记云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阳城内宫
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十九间 颜师
古曰鱼豢云汉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9a 页 WYG0947-0476c.png
土土水之牡也故变雒为洛如鱼氏说则光武以后改
为雒字

汉伊吾卢城 属国城

明纪永平十六年二月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
伊吾卢城注本匈奴中地名破呼衍取其地置宜禾都
尉屯田今伊州纳职县伊吾故城是也 安纪永初四
年正月度辽将军梁慬辽东太守耿夔破南单于于属
国故城 马援传建武十一年夏拜陇西太守时朝
臣以金城破羌之西(破羌县名属金城故城在今鄯州湟水县西)涂远
卷一百七十三 第 29b 页 WYG0947-0476d.png
多寇议欲弃之援言破羌以西城多坚牢不可弃诏
武威守梁统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馀口使
各反旧邑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堠开导水
田劝以耕牧十九年平峤南援所过辄为郡县
治城穿渠 光武纪建武十五年二月徙雁门代
上谷民于常山居庸关二十六年南单于遣子入
侍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0a 页 WYG0947-0477a.png
民归本土遣谒者分将弛刑徒补理城郭 赵憙传建
武二十七年拜太尉南单于称臣令憙典边事憙上复
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由是定注建武六年徙云中五原
民于常山居庸关二十六年复令还 虞诩传为武都
太守占相地势筑营垒百八十所 鲜卑传元初二年
秋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
(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熹平六年秋蔡邕议曰天设山河秦
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守边之卫李
牧善其略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0b 页 WYG0947-0477b.png

汉典农城 章陵城

水经河水又径典农城东注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
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
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
注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 郡国志南阳郡
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注古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使中
郎将耿遵筑城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1a 页 WYG0947-0477c.png

汉河南城

书召诰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注以众殷之民治
都邑之位于洛水北今河南城也疏汉地理志河南郡
治在洛阳县河南城别为河南县治都邑之位于洛北
今于汉河南城是也

汉襄平城 诸葛亮城 牧师城

唐志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一曰营州入安东道经汝
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府故汉襄平城
也六曰安南通天竺道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1b 页 WYG0947-0477d.png
百里又西渡恕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 后汉南匈奴
传永元六年南单于及中郎将杜崇屯牧师城 通典
河南府渑池有古东西俱利二城即秦昭王与赵
惠文王会处盖云秦赵俱利也

蜀汉汉乐城

蜀志建兴四年春都护李严自永安还住江州筑大城
(今已郡故城是)七年冬筑汉乐二城 扬雄作城都城四堣铭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2a 页 WYG0947-0478a.png

魏三城 新城

魏志明帝青龙二年五月孙权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六月满宠欲拔新城帝不听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
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
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七月壬寅帝东征
吴志黄龙二年正月魏作合肥新城注晋纪曰魏文帝
在广陵吴人大骇乃临江为疑城自石头至于江乘
通典明帝时满宠上表合肥县西北三十里立城名新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2b 页 WYG0947-0478b.png

魏陈仓城

元和郡县志陈仓上下二城相连上城秦文公筑下城
魏太和筑中将军郝昭筑城讫诸葛亮来攻云梯冲车
昼夜攻拒二十馀日亮无利引去(城在凤翔宝鸡县本秦陈仓)

魏石鳖城

通典楚州安宜魏邓艾筑石鳖城在县西八十里以营
田晋穆帝时荀羡云淮阴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3a 页 WYG0947-0478c.png
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

魏雁门城

牵招传为雁门太守通河西鲜卑附头等十馀万家缮
治陉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

吴濡须坞

吴志建安十六年从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
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
相拒馀月乃退(注作油船夜渡洲上以水军围取得三千馀人)赤乌四年八月
陆逊城邾 吕蒙传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夹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3b 页 WYG0947-0478d.png
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
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
水其得入船乎遂作之 通典和州历阳西南百八十
里有濡须水孙权筑坞

吴建业城

吴志孙权黄龙元年九月自武昌迁都建业(晋改为建康)
左思吴都赋郛郭周匝重城结隅通水道陆衢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4a 页 WYG0947-0479a.png
孙权城名石头改秣陵为建业舆地志曰都城二十里
十九步权虽城石头以镇江险其都邑则在建业故城
历代所谓都城者六朝因之诸葛孔明云钟山龙蟠石
城虎踞则南朝都城襟抱左右槩可见矣晋宋以来面
淮有朱雀航宋文帝作玄武湖盖傅会龙蟠虎踞而为
此名也曰台城则宫省所属也曰东府西州城则诸王
若宰相居之曰仓城则储蓄所在也以宫室记考之皆
都城之内(然旧城在北去秦淮五里) 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升州
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城建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4b 页 WYG0947-0479b.png
十六年吴大帝修筑以置财宝军器有戍吴都赋云戎
车盈于石城是也晋台城在县东北五里咸和六年使
王彬营造七年迁新宫即此城也建康故城在县南三
里东府城在县东七里 舆地广记孙权初镇丹徒谓
之京城后徙都秣陵改为建业晋元帝复都焉改丹阳
太守为尹 通鉴自晋以来建康宫之外城唯设竹篱
而有六门齐建元二年五月命改立都墙 世说叙录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5a 页 WYG0947-0479c.png
丹阳治城去宫三里 王隐晋书江乘南岸有琅琊城
立琅邪内史以治之 广书韩滉筑石头五城自京口
至土山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雉相望

却月城 吴夏口城

水经注沔左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船官浦
东即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依
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籍阻高观枕流 吴志黄武二
年正月城江夏山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5b 页 WYG0947-0479d.png
晋荆州五城

羊祜传都督荆州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祜以诡
计令吴罢守祜以孟献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城
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
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水经注沔水南径石城
西城因山为固晋羊祜镇荆州立 汉诸葛孔明
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 吴赤乌十一年春正月朱然城江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6a 页 WYG0947-0480a.png


晋卧龙城

水经注晋书凉州城有龙形故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
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晋上明城 石城

元和郡县志江陵府松滋上明故城在县西一里苻坚
南侵桓冲为荆州刺史渡江南上明筑城以禦之上明
在县东三十步明犹渠也相承云昔晋末朱龄石开上
明引江水以灌稻田 桓冲传欲移阻江南上疏曰自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6b 页 WYG0947-0480b.png
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臣兄温经略中原因江
陵路便即而镇之今宜全重江南轻戍江北南平孱陵
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馀里北枕大
江西接三峡于是移镇上明使刘波守江陵杨亮守江
夏 蔡谟传征西将军庾亮欲移镇石城谟议曰沔水
之险不及大江自沔已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首尾百
里若贼及我未阵而击之将如之何亮不果移镇陈光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7a 页 WYG0947-0480c.png
请伐胡诏令攻寿阳谟上疏曰今寿阳城小而固自寿
阳至琅邪城壁相望其间远者裁百馀里一城见攻众
城必救谟所统七千馀人所戍东至土山西至江乘镇
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烽火楼望三十馀处随宜防备
甚有筹略 庾亮传襄阳北接宛许南阻汉水其险足
固其土足食臣宜移镇襄阳之石城下并遣诸军罗布
江沔 谢安传出镇广陵之步兵筑垒曰新城

晋石头城

丹阳记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始加塼累石头因山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7b 页 WYG0947-0480d.png
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形险固有奇势故诸葛亮曰钟山
龙盘石城虎踞江宁县北三十里有白马城吴时为烽
火之所江宁图曰石头城吴之金陵城 建康图元帝
渡江历六代都之 舆地志金陵有东府城晋安帝时
筑其城西本简文为会稽第其东则丞相会稽王府时
人号为东府西州图经曰金陵有古冶城本吴铸冶之
地 吴纪陟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虽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8a 页 WYG0947-0481a.png
远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
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

后魏长城 隋长城

通鉴魏高祖太和八年九月中书监高闾上表以为西
北之人别有长短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彼之
所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深入其人
散居野泽随逐水草战则与家业并至奔则携蓄牧俱
逃不赍资粮而饮食自足是以历代能为边患六镇势
分倍众不斗互相围逼难以制之请依秦汉故事于六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8b 页 WYG0947-0481b.png
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
置兵捍守狄既不攻城野掠无获草尽则走终必惩艾
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
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虽有暂劳可以永
逸凡长城有五利罢游防之苦一也北部放牧无钞掠
之患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三也息无时之备四也
岁常游运永得不匮五也帝优诏答之(一本云长安自城西至五原延)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9a 页 WYG0947-0481c.png
 袤二千馀里(通典云皇典中刁雍上表帝从之)世宗正始元年九月柔然侵
魏之沃野及怀朔镇诏车骑大将军源怀出行北边指
授规略随须徵发皆以便宜从事怀至云中柔然遁去
怀以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还至恒代案观诸镇左右
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欲东西为九城及储粮
积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势作五十八条表上之曰今定
鼎成周去北遥远代表诸国颇或外叛仍遭旱饥戎马
甲兵十分阙八谓宜准旧镇东西相望令形势相接筑
城置戍分兵要害劝农积粟警急之日随便剪讨彼游
卷一百七十三 第 39b 页 WYG0947-0481d.png
骑之寇终不敢攻城亦不敢越城南出如此北方无忧
矣魏主从之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八月丞相欢筑长
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戍东至土隥四十日罢齐显
祖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
三千馀里率十里一戍隋文帝开皇元年召沂州刺史
韦冲
为兼散骑常侍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馀人
在路亡叛帝召冲问计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0a 页 WYG0947-0482a.png
牧宰不称之所致臣请以理绥靖可不劳兵而定冲绥
怀叛者月馀皆至并起长城之役 隋文帝纪开皇元
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六年二月丁亥发
丁男十五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五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
(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止绥州绵历六百里以遏胡寇六年二月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
(险阻筑数十城)七年二月发丁十万修筑长城二句而罢十九
年十月甲午以突厥利可汗为启人可汗筑大利城处
其部落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0b 页 WYG0947-0482b.png
后周玉璧城

舆地广记绛州稷山县后周置勋州有玉璧城后周王
思政所筑为重镇齐神武再攻围不克韦孝宽代思政
镇玉璧高欢攻之智力皆困

隋大兴城 新都

文帝纪开皇二年六月丙申诏左仆射高颎等创造新
都于龙首山(以宇文恺有巧思领营新都副监)十二月丙子名新都曰
大兴城(高祖龙潜封号大兴)三年三月丙辰入新都四年四月丁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1a 页 WYG0947-0482c.png
未晏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三年改万年县曰大兴)京北 
(统县二十二)十八年十一月诏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
有二所炀帝纪大业九年三月丁丑发丁男十万城
大兴 西京记大兴城南直子午谷汉都城在长安乡
乡在渭水南杜县地隋唐都城在龙首原盖汉城东南
十三里也

隋雍州城

地理志开皇三年置雍州城东西十八里一百十五步
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
卷一百七十三 第 41b 页 WYG0947-0482d.png
南面启夏明德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远三门北
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
 玉海卷一百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