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947-0335c.png

卷一百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上)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

唐集贤殿书院 丽正殿书院 乾元院 光


顺门书院 御书院 著作院 乾元殿四部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947-0335d.png
书 集贤注记 开元十八学士图 待制


赐宴 赋诗

六典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置 蓺文志玄宗命左
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
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系开元五年)乃就
乾元殿东序(即武后时东都明堂后改名)检校又借民间异本传录
及还京师(六年冬)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
(一本五年幸东都六年还京七年于丽正殿安置为修书院)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947-0336a.png
(十一年)东都明福门外(十二年)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
入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
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开元九年冬幸东都)
(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卷六典云十二年驾幸东都于命妇院安置)
 京师集贤院开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宫光顺门
 外院内东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观台
 即一行师占候之所
 东都集贤院明福门外大街之西对武成宫东西四
 十一步南北五十八步开元十年三月始移书院于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947-0336b.png
 此西向开门
 华清宫集贤院二十八年造在宫北横街西 羽林
 仗院院内东西四十八步南北五十步
 兴庆宫集贤院二十四年驾在东都张九龄遣魏光
 禄先入京造此院在和丰门横街之南邻中书省院
 东西二十三步南北三十步(已上见集贤记注并会要)
百官志集贤殿书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947-0336c.png
刋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
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
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校书四人正字二人注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
乾元院使有刋正官四人押院中使一人知书官八人
分掌四库书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
校官(会要五年十一月题为丽正殿修书院以马怀素褚无量为使初置院皆无量处置八年正月以元)
(行冲充使)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六年十二月)八年加文学直
又加修撰校理刋正校勘官(马怀素传元行冲知丽正院奏陆绍伯等入校书由)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947-0336d.png
(是秘书罢撰缉而学士皆在丽正矣)十一年(五月)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
(西京)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会要十一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
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
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知院事常
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玄
宗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至是置集贤
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
卷一百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947-0337a.png
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至德二载置大学士
贞元初置编录官四年(五月十一日李泌奏)罢大学士八年(六月十二)
(日陈京奏)罢校理置校书四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七月)复置
校理复开元故事罢校书正字四年集贤御书院学士
直学士皆用五品如开元故事以学士一人年高者判
院事非登朝官者为校理馀皆罢(裴垍建言)初大宗即位命
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
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
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
卷一百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947-0337b.png
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元年)
(三月壬辰朔)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
(嗣吴王祗传云大历时勋臣无职事待诏于院给餐钱庐舍自左仆射裴冕等十三人为之)崔祐
甫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
待制官日二人(独孤及上疏曰诏书召裴冕等集贤待制以备询问此五帝盛德也恐有容下)
 之名无听谏之实 杜甫奏三赋待制集贤院(注记云开元二十年三月史惟则入院待制)张悱为集贤 
(判官诏缀修魏书说林擢知图书括访异书使) 张说传说为中书令开元十
卷一百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947-0337c.png
三年四月五日丙辰说因倡封禅议受诏与诸儒草仪
多所裁正帝召说与礼官学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与
贤士乐于此当遂为集贤殿(旧纪四月丁巳改)乃下诏改丽正
书院为集贤殿书院授说学士知院事后说罢中书令
以右丞相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十六年二月说兼学士)朝廷大述
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多引天下知
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泽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经术
开馆置学士修太宗之政皆说倡之常典集贤图书之
任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
卷一百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947-0337d.png
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止后宴集贤院(马植)
(传云开元中丽正殿赐酒大学士张说以下十八人不知先举者说以学士德行相先遂同举酒)故事
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
于是引觞同饮时服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
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
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
延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集贤注记云丽正殿在东宫正殿崇教殿)
卷一百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947-0338a.png
(之北光天殿之南)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耶帝
知遂薄坚 会要开元十三年四月五日(通鉴作四月丙辰文同)
因奏封禅仪注敇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等赐宴于集
仙殿上曰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曰集贤
殿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乃下诏曰仙者捕影之流朕
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当务其实院内五品已上为学
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散
骑常侍徐坚为副(开元十年张说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
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考功员外郎赵冬曦监
卷一百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947-0338b.png
察御史咸𢋸业左补阙韦述李子钊陆去泰吕向拾遗
母煚太学助教余钦四门博士赵元默校书郎孙季良并
直学士太学博士侯行果四门博士敬会真右补阙冯
朝隐并侍讲学士 集贤注记开元十三年三月因奏
封禅仪注敕学士等赐宴集仙殿群臣赋诗上制诗序
时预坐者宰臣源乾曜侍中张说学士徐坚至冯朝隐
等时樱桃新熟遍赐坐上饮以酴醾清酤之酒帘内出
卷一百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947-0338c.png
彩笺令群臣赋诗焉(其后贺知章归老令所司供帐百官赋诗上自为序自馀著名徐峤)
(王迥质徐楚璧后名安正俱为集贤学士又有尹愔陆坚郑钦卢僎名稍著)吴兢为史官撰唐书及春秋未 
(成后上书请毕功诏就集贤院成书) 旧纪开元十三年夏四月丁巳改
集仙殿为集贤殿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院内五
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 十八学士
张说知院徐坚为副贺知章陆坚赵冬曦咸𢋸业
韦述李子钊陆去泰吕向母煚余钦赵元默孙季
良康子元侯行果敬会真冯朝隐(一有东方颢) 翰林盛事
开元中拜张说等十八人为学士于东都上阳宫含象
卷一百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947-0338d.png
亭图象写御赞述之(其第五有冯朝隐) 翰林志开元中张说
等十七人写真含象亭御制赞(张说至孙季良十七人赞) 康子元
传帝尝制赞赐说子元命工图其象陆坚传图形禁
中亲制赞 贺知章传开元十三年兼集贤学士玄宗
自为赞赐之(他学士传皆无闻) 集贤注记张燕公等献所赋
诗上各赐赞以褒美之敕曰得所进诗甚有佳妙风雅
之道斯焉可观并据才能略为赞述上自于五色笺八
卷一百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947-0339a.png
分书之(尹凤翔就院付学士)
 张说德重和鼎功踰济川词林秀色翰苑光鲜
 徐坚校书天禄论经上庠英词婉丽雄辩抑扬
 贺知章礼乐之司文章之苑学优艺博才高思远
 赵冬曦白简端严青史良直清词雅韵博文彊识
 康子元才识清远言谈幽秘四科文学六书仁义
 侯行果洪钟伫叩明鉴不疲理穷系彖动中威仪
 韦述职参山甫业纂玄成六义述作四始飞英
 敬会真名乃会真迹惟契道抠衣讲习临庭振藻
卷一百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947-0339b.png
 赵元默才比丘明学兼儒墨叙述美婉讲论道德
 东方颢(校理)地游天禄门嗣滑稽三冬足用六艺斯齐
 李子钊干木流庆指树贻方讽谏遗缺启发篇章
 吕向(校理)族茂非熊才高班马考理篇籍抑扬风雅
 母煚轩墀之任谏诤之职闻诗闻礼有才有识
 陆去泰才光于晋价重于张州县斯屈文翰尤长
 咸𢋸业郁郁高文英才博识持我刑宪是称谅直
卷一百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947-0339c.png
 余钦文章两赡才术兼美思在专经学通旧史
 孙季良蓬山之秀芸阁之英雄词卓杰雅思纵横
十一年春于大明宫光顺门外造丽正书院夏诏学士
侯行果等侍讲周易庄老频赐酒馔学士等燕饮为乐
前后赋诗奏上凡数百首上每嘉赏院中既有宰臣侍
讲屡承珍异之赐燕公诗曰东壁图书府西垣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前后令赵冬曦张九龄咸𢋸
业韦述等为诗序学士等赋诗编成卷轴以进寻敕善
写真人貌学士等欲画象书赞于含象亭属车驾东行
卷一百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947-0339d.png
事竟不果上初令韦无忝殷季友殷𢿾分貌张说等燕
公以画不精奏进同州僧法明独貌诸学士等图成奏
之上称善令藏其本于书院 自马怀素至韦见素知
院学士及修书使前后总十一人自卢僎至敬会真开
元五年至十三年三月丽正学士及侍讲修理官前后
总四十人(其年四月改院在院皆为学士承恩者十六人)自贺知章至窦华
开元十三年四月至天宝十四载集贤院学士直学士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947-0340a.png
二十三人自韦绦至高瞻开元十三年四月迄天宝十
五载二月集贤院修撰校理待制及文学直等总五十
九人 集贤注记(其后崔郸柳公权蒋系为学士孔纬直学士) 会要贞元四年六
月集贤院准六典有学士直学士准集贤注记有校理
待制留院入院侍讲刋校修撰修书及直院等今请五
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最高者判院事馀
并为校理从之元和二年七月集贤院奏伏准六典集
贤院置学士及校理修撰官累圣崇儒不失此制至贞
元八年判院事官陈京始奏停校理分秘书郎四员正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947-0340b.png
字两员为集贤殿校理正字(陈京行状云在集贤奏秘书官六员隶殿内而刋校)
(益理)今请校书郎正字并却归秘书省当司请依旧置校
理官庶循名实且复开元故事从之
 脩撰 王仲丘施敬本赵冬曦贺知章孙季良咸𢋸
    业
 校理 归崇敬郑钦说吕向东方颢萧颖士卢迈徐
    浩冯定石洪张仲方郑涵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947-0340c.png
 校勘 王嗣琳
 校书郎 范传正丁公著韦处厚崔郾
 正字 柳宗元(已上见诸传)
开成元年四月集贤殿御书院请铸印以御书为文(一云)
(五月)大中六年正月大学士马植论奏始著令三馆学士
不避行台 会要(又大和二年九月集贤院奏造昭庆门内西墙至集贤院门南廊舍三十九间)
艺文志职官类韦述集贤注记三卷(述自登书府至天宝十五载凡四十)
(年因纪置院经始及前后学士名氏时丙申岁二月也)总集类集贤院壁记诗二
卷杂艺术类殷𢿾韦无忝开元十八学士图 列传蒋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947-0340d.png
乂父将明为集贤学士张镒以乂为集贤编录后为学
士德宗(贞元十八年)问神策军本末乂条据甚详宰相曰集
贤有人矣翌日制判院事 李泌加集贤殿崇文馆大
学士脩国史泌建言学士加大始中宗时及张说为之
固辞乃以学士知院事至崔圆复为大学士亦引泌为
辞而止 按崔圆在泌前传误(会要贞元四年五月十一日泌奏张说恳辞大字众称达礼至德二年)
(崔圆为相加集贤殿大学士因循成例望削去大字元和二年大学士武元衡) 韦绶为学士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947-0341a.png
穆宗九日宴群臣曲江绶请集贤学士得别会(长庆三年九月)
 阳城求为吏隶集贤院窃院书读之(卓行) 张果玄宗
邀至东都舍集贤院有诏图形集贤院(方技) 姜抚开元
末召至东都舍集贤院(方技) 儒学传序集贤院部分经
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 韩文秘书御府也天
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
校雠官曰学士校理常以宠丞相为大学士其他学士
皆达官校理用文学者不计秩次集贤之书盛积尽秘
书所有不能处其半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947-0341b.png

唐学士院 翰林院 北门学士

官志学士之职以文字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
议谋纳谏诤其礼尤宠(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书述)而翰
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
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
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会要武德以后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等时召入草制)
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947-0341c.png
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会要北门学士以刘袆之苏味道元万顷胡楚宾周思茂范履)
 冰等为之(贞观末张昌龄为北门脩撰)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
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又以中
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
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吕向尹愔首充焉)又李白东方颢 开元二十六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会要太常)
(少卿张垍起居舍人刘光谦首居之而集贤所掌于是罢息)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
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
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947-0341d.png
书郎皆得预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
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
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明皇常置者六人穆宗并用者八俊)宪宗初 
(李吉甫裴垍同直垍草吉甫除平章事制吉甫草武元衡制礼绝之敬生于坐中明日院中使学士送至银台)
(门而相府官吏候于门外) 会要翰林院者开元初置在银台门内
麟德殿西厢重廊之后(又云驾在兴庆宫在金明门内驾在大内即在明福门内)李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947-0342a.png
(肇曰翰林院在少阳院南韦执谊曰在银台门内麟德殿西)盖天下以艺能伎术见
召之所处也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置在翰林院之
南别户东向自建院后韩雄李白之徒并在旧翰林院
中假其名而无职至德以后军国务繁其入直者并以
文词共掌诏敕自此北翰林院始无学士之名其后又
置东翰林院于金銮殿之西随上所在而迁(旯韦执谊故事)
旧史天子在大明宫则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
宫则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则院在明福门内若东
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取其稳便大抵召入者或一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947-0342b.png
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鸿生硕学颇列其中 李肇
翰林志院在左右银台门之北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其
北为翰林院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建礼门
内明光殿神仙殿与此同凡学士无定员皆兼他官充
下自校书上至诸曹尚书皆得为之既入院与班行绝
迹亦不拘本司不系常参守官三周为满岁则迁知制
诰后德宗雅尚文学乘舆每幸学士院(韦绶为学士德宗幸其院)裴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947-0342c.png
(谂为学士承旨宣宗幸其院)顾问赐赉无所不至御膳珍羞辍赐之
召对浴堂门移于金銮殿(续翰林志德宗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对御起
草赋诗习射或旬日不出(宝历二年别置东头学士以备曲宴赋诗) 元稹
承旨院记宪宗以永贞元年即位始命郑公(絪)为之位
在诸学士上居其东第一閤乘舆奉郊庙得乘厩马自
浴殿由内朝以从扬鸡竿布大泽则丹凤之西南隅外
宾客进见于麟德则止直禁中以俟凡大诰令大废置
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所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
无得而参十七年间由郑至杜十一人而九参大政(积继)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947-0342d.png
(居九丞相二名卿之后)长庆元年八月十日记(元稹又云院密通银台每旦开门使)
 勘契开锁院中有急命即铃索自摇(钱徽为学士加承旨沈传师为学士穆宗欲命为承旨辞日学士院长)
(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自知必不能大中间杜审权韦澳裴谂令狐绹为学士承旨乾道二年七月承旨陆扆)
 入相送光院钱(后唐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纶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显秩而授学士入院以先)
(后为定唯承旨一员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编入翰林志) 韦处厚壁记曰贞元
中由此居辅弼者十有二元和中由此膺大用者十有
六 韦执谊翰林院旧事学士自建置以来秩序未立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947-0343a.png
庭觐之际各趋本列洎兴元元年始有别敕令朝服班
序与诸司官知制诰例同(唐会要大中初敕学士官至郎中令知制诰) 韦
表微学士院新楼记学士之登将相践崇显者十有八
九 续通典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不试馀皆试麻制
荅蕃书批荅诗赋号曰试五题(韩偓金銮密记日召入院试文五篇) 吴
通元传陆贽建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流皆待诏翰林
而无学士至德以来命集贤学士入禁中草书诏待进
止于翰林院因以名官(旧传至德后召集贤学士于禁中草书诏因在翰林院待进止)
(遂以为名)今四方无事制书宜归中书舍人帝不许 崔群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947-0343b.png
传宪宗诏学士凡奏议待群书乃得上群恐遂为故事
固辞 钱徽传宪宗戒有贡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
(白居易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 柳公权传穆宗拜侍书学
士文宗复召侍书充翰林书诏学士迁承旨(唐有侍书学士元和)
(十五年三月辛酉柳公权为之王起许康佐为侍讲学士文宗有疑义即召入便殿顾问讨论谓之三侍学士)
 顾少连传少子师闵同止翰林院 金坡遗事开元
始建此官迄于唐季名氏可寻者二百一十人 文苑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947-0343c.png
英华天宝初李白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
猷一篇 汉金马有待诏之臣唐禁林有执艺之士(黎干善星纬术待诏翰林)韩颖善步星乾元中 
 待诏(董晋拜校书郎待诏翰林) 李阳冰李白集序曰天宝中召就
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置于金銮殿
出入翰林中潜草制诰人无知者 唐故事学士草制
有所改者当罢职 刘禹锡诗银花垂院榜 晋天福
五年九月废学士院归中书舍人开运元年六月复置
三年赐本院书诏金印 中兴书目翰林内志一卷集
韦执谊翰林故事李肇志韦处厚丁居晦杜元颖壁记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947-0343d.png
元稹记韦表微学士新楼记为一书集者不知名翰林
旧规一卷光化中学士杨钜杂载学士召试格及书诏
之体宿直假宁之例翰林盛事一卷唐张著撰记儒臣
盛事凡三十有八条(唐志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李肇翰林志二卷)元稹学士承 
(旨院记丁居晦翰林后记本朝苏易简续志李宗谔翰苑杂记钱惟演金坡遗事)
唐虞二典商盘周诰之文垂𥙿万世炳若日星诵其书
考其事想见其人而圣君贤臣之迹虽相去千百岁后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947-0344a.png
若接于耳目之际者其书存也学士以翰墨之任号儒
林极选入则持橐殿中出则扈跸属车间平时从容尽
闻天子忧悯元元劳心求治之意退而载于制书鼓动
天下道人主难喻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文惟学足
以明古人之大体智足以达当世之要务笃实廉耻之
操足以咨诹而不疑讨论润色之才足以付托而无负
然后执笔视草发挥帝王之蕴蔼然为治世之华藻播
旨四海九州之远垂名百世之久而无穷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947-0344b.png
唐太常四院 礼院(见下) 仙韶院

百官志太常寺卿一人少卿二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
事凡藏大享之器服者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
国所得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
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
器龙朔二年改太常曰奉常寺武后光宅元年改太常
寺曰司礼寺(四院外既有礼院又有仙韶院皆属太常寺以八署分理之一曰郊社二大庙三诸)
(陵四大乐五鼓吹六太医七太卜八廪牺)太乐令有别教院文宗开成三年改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947-0344c.png
法曲所处院为仙韶院
周礼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
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 为之
先者以传其所宝为荣为其后者以守其所传为善

唐寝殿别院

高宗纪(兼会要)贞观二十年太宗于寝殿侧为别院使太
子居之褚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
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以广懿德帝从其言
(十五年魏王泰移居武德殿院魏徵谏贞观中晋王以文德后最小子不令出阁)
卷一百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947-0344d.png

唐献纳院

会要垂拱二年用鱼保宗言置匦四共为一室以铜铸
之四面各依方色东曰延恩南曰招谏西曰申冤北曰
通玄出以辰前入以未后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
为一匦天宝九载改曰献纳院

唐政事院

会要开元元年十二月上召宰臣谓曰从工部侍郎有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947-0345a.png
得中书侍郎者否对曰任贤用能非臣等所及上曰苏
颋可除中书侍郎仍令宰臣宣旨移入政事院便供政
事食明日加知制诰

唐百孙院 十王宅 崇仁礼院 礼会院

纪开元十三年三月甲午徙封庆忠棣荣王封光仪颍
永寿延盛济王 十二王同封(十五年琮与十王并领节度不出閤) 传开元后
皇子幼多居禁内既长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号
十王宅(会要先天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年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十王宅)所谓庆忠
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十二王以十举全数也中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947-0345b.png
人押之就夹城参天子起居家令日进膳引词学士入
授书谓之侍读寿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就封亦居十宅
鄂光王废死忠王立为太子庆棣继薨惟荣仪十四王
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岁时通名起居既又诸孙多则
于宅外更置百孙院天子岁幸华清宫又置十王宅百
孙院于宫侧宫人每宅四百馀百孙院亦三四十人禁
中置维城库以给诸王月奉诸孙纳妃嫁女就十王宅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947-0345c.png
太子不居东宫处乘舆所幸别院太子亲王公主婚嫁
并供帐于崇仁之礼院此承平制云 通鉴纲目开元
十五年夏五月作十王宅百孙院(十王宅在安国寺东) 会要开
元中置礼会院于崇仁礼院(院在崇仁坊南街)开元十九年四
月四日于京城置礼会院七月二十四日诏属司农寺
什物令有司供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礼仪使与
博士及宗正卿李琬汉中王瑀光禄卿李涵约古今旧
仪及开元礼详定公主郡县主出降觌见之仪十一月
二日礼仪使颜真卿等奏郡县主见舅姑请于礼会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947-0345d.png
过事明日早执笲盛以枣栗腶脩奠于舅姑席前赴光
顺门谢恩驸马加以璋郡主婿加以璧以代用马

唐礼院(又见上)

旧史开元十九年四月壬午于京城置礼院元和五年
二月戊子礼院奏东宫殿閤名及宫臣姓名与太子同
名者改之 蒋乂传充太常礼院修撰 高铢传博士
李悫曰故事礼院不关白太常故卿莅职博士不参集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947-0346a.png
 会要贞元九年四月置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员

唐礼宾院

会要天宝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敕礼宾院令鸿胪寺
检讨大历二年三月(己卯)宴吐蕃使于礼宾院元和九年
六月(乙未)置礼宾院于长兴里之北大中五年五月论恐
热入朝遣左丞李景逊就礼宾院问所欲 韩愈传上
表曰宣政一见礼宾一设 后周纪显德二年十月癸
酉幸礼宾院
旧纪宪宗元和四年四月甲申令皇太子居少阳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947-0346b.png
会要元和十五年十月发右神策千人于门下省东少
阳院前筑墙会昌元年三月敕造灵符应圣院

唐礼部南院 选院

唐尚书省前一坊别有礼部南院即贡院也长安志曰
四方贡举所会 省南有吏部选院亦曰南院选人看
榜之所也 会要开元二十年八月以考功贡院地置
吏部南院或谓之选院 苏晋榜选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947-0346c.png

唐御史三院

见官制 书目御史台三院因话录一卷咸通中御史
卢骈论订三院称谓官曹仪式百官坐次之制大和中
舒元舆为台属所撰御史台新造中书南院记并载于


唐谏院

旧纪大和九年十二月辛卯置谏院印谏院旧无印有
章疏各于本司请印人多知之至是特敕置印兼诏谏
臣论事有关机密别以状列之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947-0346d.png
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汉始置官

唐通玄院

官志肃宗乾元元年诏司天台置通玄院以艺学召至
京师者居之(韩颍等建议置)

唐舍人院

常衮传政事堂北门宰相过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

唐图谱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947-0347a.png
见玉牒

唐宣徽院

贞元选乐工三十馀人号宣徽院长入供奉 元和八
年四月乙未罢宣徽院乐人所假官第 宝历中以毬
工籍宣徽院 宣宗时严季实为北院副使 天祐二
年枢密使及宣徽南院北院并停(吏归中书) 严遵美曰枢
密使无听事惟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
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947-0347b.png
唐待漏院(宋朝附)

宪宗元和中方置待漏院于朝门外令百官朝以避风
霜 旧史元和二年六月丁巳朔置百官初入待漏院
于建福门外候禁门启入朝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闭
五更启(建福门在大明宫丹凤门东望仙门在丹凤门西)与诸坊门同时至德
中有吐蕃囚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开门宰相待漏于
太仆寺车坊至是始令有司各据班品置院于建福门
外 会要大和七年正月户部侍郎庾敬休奏当司未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947-0347c.png
有待漏院请于盐铁度支待漏院侧创造 皇朝设待
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王元之作记 绍兴二
年八月癸卯初置宰执已下待漏院于行宫南门之外
会要长庆元年八月于中书南置仆射祗候院大和四
年三月于门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东置三院御史祗
候院

唐参酌院

刑法志穆宗慎用刑每有司断大狱令中书舍人一人参
酌而轻重之号参酌院大理少卿崔杞奏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947-0347d.png

唐南北供军院

食货志穆宗时幽镇两镇用兵置南北供军院行营军
十五万馈运不能给长庆率三户奉一兵(开成初王彦威上供军图)
(用兵上党以卢商为户侍兼供军使) 吴武陵传长庆初窦易直判度支
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西北边院官
皆御史员外郎为之何必增吏不纳 会要元和十三年
七月王遂为淄青行营供军使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947-0348a.png

唐清思院

薛延老传宝历中造清思院用铜鉴三千薄金十万饼
 旧纪敬宗宝历元年闰七月(一作七月乙亥)诏度支进铜三
十斤(一作镜铜)金薄(一作金银薄)十万修清思院新殿及升阳殿
(一作阳德殿)图障

唐起草院

李德𥙿传所居安邑里第有院曰起草亭曰精思计大
事则处其中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947-0348b.png
宋朝枢密院

陈绎西府记唐初典兵禁中以机密名官(贞观十六年岑文本专典)
(机密二十三年李绩参掌机密)开元中设堂后五房而机密自为一司
其职秘独宰相得知(续事始云永泰中置内枢密使有屋三楹贮文书)贞元后
以中官分领神策而枢密之职归北司然寄治省寺庑
下延英会议则屏立殿西中尉枢密使皆得帖黄除吏
唐末除北司并南北军于枢密遂总天下之兵 会要
唐以中官二人为使梁改为崇政院(置使判官后置副使直学士)始用士人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947-0348c.png
后唐复为枢密使(宰臣郭崇韬兼使)始有带相印者(凡东西院二员)
天福四年四月废院(以印付中书委宰相分判)开运元年六月复置
(宰臣维翰兼使)周显德末魏仁浦吴廷祚为使宰相范质王溥
参知院事 国朝以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
为二府建隆元年赵普为副使三年十月普检校少保
充使不带正官自普始开宝九年二月曹彬为使领忠
武节度带节度自此始兴国四年正月癸巳石熙载佥
书院事始有佥书之名六年九月熙载为户部尚书充
使始用文资正官淳化二年九月张逊知院温仲舒同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947-0348d.png
知院(晋天福中桑维翰知院事)始有知院之名祥符五年王钦若陈
尧叟为使兼使相天禧四年曹玮以佥书兼藩镇康定
元年三月癸未诏中书别置厅于枢密院之南与枢臣
议边事庆历二年富弼建议宰相兼枢密使七月戊午
以宰臣吕夷简判院事章得象兼使议者以二府体均
判总之名太重九月丙午夷简改兼使五年十月庚辰
以边事宁罢宰臣兼使治平三年四月始以郭逵为同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947-0349a.png
佥书院事建炎四年六月甲戌宰相范宗尹兼知院事
绍兴七年正月乙酉张浚以右仆射兼使九月赵鼎以
左仆射兼使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一云五月壬寅)诏以边事
已定依祖宗故事不兼领(绍兴五年闰二月乙卯命参政孟庾沈与求兼权枢密院)
(事)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丁卯孝宗复诏宰臣陈康伯
兼使(制云考艺祖仁宗之宏规遵建炎绍兴之圣政肆令东府仍筦西枢) 旧制置知院
则副使改同知院置使则复改副使熙宁元年文彦博
吕公弼为使韩绛邵亢为副陈升之三至枢府上欲稍
异其礼以为知院事于是知院与使副并置元丰四年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947-0349b.png
改官制议者欲废归兵部上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
故专命官统之于是不废上以枢密职联辅弼非出使
之官十一月甲辰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专以边机
兵政为职迁官府于中书省之西凡分房十曰北面河
西支差在京教阅广西兵籍民兵吏房知杂凡官四知
院同知院都副承旨各一人(都承旨自兴国七年四月甲子杨守一始文臣兼领)
 始于熙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曾孝宽(熙宁四年十月五日以编修经武要略官王存等四人检详诸房文)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947-0349c.png
 字(建炎四年置计议官绍兴十一年省)绍兴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诏依故事
置使副(元祐初复置佥书院事靖康初李回拜延康殿学士佥书延康今为端明遂为故事)建炎元 
(年六月二十一日李纲于院置赏功司四年六月范宗尹置机速房绍兴二十九年九月甲午罢机速房)
庆历五年陈执中言有唐别命枢臣专主兵务五代始
令相辅亦带使名至于国初尚沿旧制乾德以后其职
遂分(是年诏宰臣免兼枢密使凡郡国机要依旧同商议)
汉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 宋泰始中王景文为
中书令兼管内枢此其始也唐以宦官一人为枢密使
出纳帝命后置二人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崇政院后
卷一百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947-0349d.png
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枢密院始用郭崇韬分中书兵
房置院分秉朝政自此始崇韬以宰臣兼使又置院使
一人然权侔宰相矣五代多以武臣领使宰臣知院事
皇朝文武参用

宋朝学士院

两朝志承旨不常置以院中久次者一人充学士六员
掌大诏命凡大除拜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遣内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947-0350a.png
侍召学士赐对亲谕秘旨对讫锁院门夜漏尽进制迟
明白麻出(直学士院自开宝二年十一月戊辰李昉卢多逊始权直学士院自开宝六年四月张澹)
(始翰林权直自乾道九年十二月崔端诗始学士院权直自淳熙五年九月端诗始)太平兴国中
吕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咸平二年七月丙午
以杨徽之夏侯峤为翰林侍读学士邢炳侍讲学士先
是侍讲名秩未崇真宗首置此职班次翰林学士设直
庐于袐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景德四年炳以侍讲学士外使天禧三年张知)
(白以侍读学士外使其后冯元为翰林侍讲不带学士之名又马宗元为侍谦高若讷为侍读不加别名元丰)
(去翰林字及学士名元祐七年复之以命苏轼赵彦若中兴后唯绍兴六年范冲为之)院在宣徽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947-0350b.png
院北(凡他官未除学士谓之直院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开宝二年十一月戊辰诏中书舍人李昉知制 
 诰卢多逊分直翰林院(兴国元年十一月乙亥以汤悦徐铉直学士院张洎直舍人院七年六月甲戌以王)
(著为翰林侍书隶御书院唐有侍书学士)侍读侍讲春秋二时开延义迩英
阁则执经史常日侍奉备顾问 晋天福五年九月诏
废翰林学士按唐六典归其职于中书舍人(桑维翰复奏置学士)
后学士领外司自淳化二年闰二月贾黄中等始故事学
士六员至和元年九月王洙为第七员学士二员分直有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0947-0350c.png
大除拜过二制而上则并召二员谓之双宣(一云麻词自三而上)
(双锁命并直官分草)官制遵唐旧典不改者独学士院而已 元
丰三年八月丙申诏于尚书省枢密院用咨报国初久
为学士官至八坐已罢职或再来直院神宗改官制后
中丞并权六曹尚书若兼内制亦止云直学士院中兴
初詹乂为龙图学士犹曰权直院如正侍郎已下多带
兼权汪藻等是也厥后程克俊等初以给舍兼权稍久
乃落权字以为恩数至正尚书则带兼权学士胡交修
等是也(绍兴五年修学士院淳熙七年赵彦中兼权直始用宗室)乾道三年洪迈奏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0947-0350d.png
请自庶官迁侍从正兼直院淳熙五年十二月周必大
自翰林迁礼书乃正兼学士六年十一月迁吏书升兼
学士承旨隆兴初用真宗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
禁林每夕两员以备宣召咨访后止命一员递宿学士
院旧号北门今在行宫和宁门内盖沿北门之制地迫
皇城极窄隘院官一员分东西两閤中曰摛文堂盖在京
徽宗因广直庐御书赐承旨强渊明今乃汪藻所篆高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0947-0351a.png
宗尝书玉堂二字赐学士周麟之刻石厅上 旧学士
院在枢密院之后玉堂本以待乘舆行幸非学士所得
常居唯礼上之日略坐其东故事双日锁院只日降麻
天圣元年诏只日出宿五年中书言恐宣召不即至诏
依祥符五年故事常一员在院至和元年诏当宿学士
请告者令以次递宿 翰林学士院印景德二年少府
监铸 苏易简翰林志今二京学士院并在枢密宣徽
院之北盖表其深严宥密焉 沈括笔谈学士院玉堂
太宗尝亲幸唯学士上日许正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0947-0351b.png
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然(唐有视草亭) 钱惟
演金坡遗事三卷序建隆庚申洎天圣丙寅四十七人
合唐五代三百一十五人 建隆元年承旨一人
(陶榖)学士三人(窦俨王著李昉) 天子之书其别
有四曰册制诏敕起草进画职在内史密命中出
起唐北门

宋朝宣徽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0947-0351c.png
唐置南北院使国朝沿唐制以检校官为之兼领节度
及两使留后阙则枢密副使一人兼领二使亦有兼枢
副签枢者有兵骑仓胄四案开宝四年七月戊午诏内
侍养子宣徽院置籍九年二月以山南东道节度潘美
充北院使节度领宣徽自此始八月以枢副楚昭辅权
南院自后使阙多枢密使副兼之庆历八年三月李昭
亮自殿前副都指挥使迁北院使皇祐三年(一云二年)九月
著令毋过二员后富弼以使判并州已有二员诏以边
任权增熙宁三年郭逵王拱辰在院用弼例以欧阳修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0947-0351d.png
为南院使修辞四年诏位参政枢副之下九年五月拱
辰请编修条例六月命何洵直为编修官十年八月成
条例并目二十五册元丰改制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癸卯罢院而使犹存六年三月拱辰除安武节度
使自是使不复除元祐三年十月戊戌(二十三日)复置
南北院使视签枢绍圣三年四月辛酉罢 淳化
中王延德等三人为昭宣使五年王继恩平蜀寇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4a 页 WYG0947-0352a.png
中书议以为宣徽使上曰执政之渐也朕不欲令宦官
与政八月甲午以为宣政使(序昭宣使之上命张洎等立此名) 祥符
元年十二月甲辰置宣庆使以宠李神福 王延德事
二祖御笔题昭宣使授之

宋朝四书院

祖宗尊右儒术分之官书命之禄秩锡之扁榜以宠绥
之 宋有戚氏吴有胡氏鲁有孙石二氏各有道德为
人师 汉初郡国往往有夫子庙而无校官且不置博
士弟子员其学士尝课试供养与否阙不见传记然诸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4b 页 WYG0947-0352b.png
儒以明经教于其乡率从之者数百人辄以名其家齐
鲁燕赵之间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家名甚盛则今书院
近之矣前代庠序之教不脩士病无所于学相与择胜
地立精舍为群居讲习之所为政者就褒表之若岳麓
白鹿洞之类是也逮本朝庆历熙宁之盛学校之官遂
遍天下

白鹿洞书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5a 页 WYG0947-0352c.png
唐李渤与兄涉俱隐白鹿洞后为江州刺史即洞创台
榭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
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当时谓之白鹿国庠 宋朝
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
学徒数千百人请赐九经书肄习诏从其请仍驿送之
五年六月己亥以白鹿洞主明起为褒信主簿赐陈𥙿
三传出身(起𥙿以讲学为业故有是命)咸平五年敇有司重修缮又
塑宣圣十哲之象祥符初直史馆孙冕请以为归老之
地皇祐五年其子琛即故阯为学馆十间牌曰白鹿洞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5b 页 WYG0947-0352d.png
之书堂俾子弟居而学焉郭祥正为记淳熙六年南康
守朱熹重建为赋示学者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
立允莘挚之所怀谨巷颜之攸执吕祖谦为记八年十
一月二十九日赐国子监经书 至道三年八月南康
达昌县洪文抚于所居雷湖北创书舍集学者太
宗飞白一轴曰义居人以赐之 江州陈氏义居
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 又以百轴赐文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6a 页 WYG0947-0353a.png
抚家

岳麓书院

开宝九年潭州守朱洞始创宇于岳麓山抱黄洞下以
待四方学者作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孙迈为记咸
平二年潭守李允则益崇大其规模三年王元之为记
曰西京首述文翁东观先书卫飒其理蜀郡教桂阳率
以庠序为先云云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塑先师十哲之
象画七十二贤潇湘为洣泗荆蛮为邹鲁四年三月二
十日辛卯允则奏岳麓山书院修广舍宇生徒六十馀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6b 页 WYG0947-0353b.png
人请下国子监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从之
祥符五年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广其居谭绮为
记式以行谊著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主簿使归教授
给诏因旧名赐额仍增给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天
下乾道元年帅臣刘珙重建(为四斋)定养士额二十人二
年十一月张栻为之记淳熙十五年帅臣潘畤广二斋
益额十人陈傅良为记淳祐六年赐御书岳麓书院四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7a 页 WYG0947-0353c.png
字揭之中门 书院南风雩亭之下别建湘西精舍
开禧中建南岳书院于庙侧宝庆中迁于集贤峰下以
监庙兼山长 衡州石鼓山有书院起唐元和中州人
李宽所为国初尝赐敕额淳熙十三年部使者潘畤因
旧阯列屋数间榜以故额宋若水益广之朱熹为记

应天府书院

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庚戌诏应天府新建书院以
曹诚为助教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聚徒百馀人
(阙)宗度郭承范董循陈象舆王砺滕涉皆其门人于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7b 页 WYG0947-0353d.png
是诚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五百馀卷
愿以学舍入官令同文孙舜宾主之故有是命并赐院
额天圣三年应天府增解额三人六年九月晏殊言请
以王洙充书院说书从之明道二年十月乙未置讲授
官一员景祐二年十一月辛巳朔以书院为府学给田
十顷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皇宋功揭日月泽注
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睢阳先生同文贲于丘园教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8a 页 WYG0947-0354a.png
育为乐祥符中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
以舜宾干其𥙿王渎掌其教张吉甫领其纲密学纶画
一而上真宗嘉叹面可其奏盛度文其记陈尧佐题其
榜章甫如星逢掖如云聚学为海淬词为锋二十年间
仪羽台阁盖翩翩焉

嵩阳书院

至道二年七月甲辰赐院额及印本九经书疏祥符三
年四月癸亥赐太室书院九经景祐二年九月十五日
己丑西京(河南府)重修太室嵩阳书院诏以嵩阳书院为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8b 页 WYG0947-0354b.png
额 又至道三年五月戊辰河南府言甘露降书院讲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阨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
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閒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
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
书院者也

宋朝天文院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9a 页 WYG0947-0354c.png
见天文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七 第 39b 页 WYG0947-0354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