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a 页 WYG0947-0317a.png

卷一百六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
 观故谓之观

周两观

见门阙类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b 页 WYG0947-0317b.png

汉宜春观

水经注涝水北径汉宜春观合美陂水入渭 东方朔
传注师古曰观在鄠县在长安城西(秦上林苑北) 王道志
宜春观武帝造

汉龙台观 细柳观

司马相如传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注张揖曰龙台观
在丰水西北近渭(三辅故事曰龙台高六丈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括地志曰龙台观在)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a 页 WYG0947-0318a.png
(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郭璞曰细柳观在昆明池南(黄图云在长安西细柳市)
 匈奴传军长安西细柳注如淳曰细柳仓在渭北近
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 文纪(索隐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
(城门外阿房宫西北云在渭北非也) 西京赋上林禁苑云云邪界细柳
注在长安西北

汉豫章观 昆明观

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注馆名黄图曰上林有豫章观
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 史平准书大修昆
明池列观环之(括地志昆明观在雍州长安西二十里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 天文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b 页 WYG0947-0318b.png
志昆明东观 西京赋昆明灵沼云云豫章珍馆揭焉
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薛综注皆豫章木为台馆也李善曰黄图上林)
(有豫章观)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乎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
(注豫章池中台也) 西征赋(潘岳)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池而特
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宫殿阁疏昆明池有二石牛女象也)
校猎赋(扬雄)先置乎白杨之南注服虔曰白杨观名

汉甘泉四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a 页 WYG0947-0318c.png
司马相如传上林赋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注
张揖曰此四观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 史记甘
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正义扬雄云甘泉本秦离宫
既奢泰武帝增通天台迎风馆近则有洪涯储胥远则
有石关封峦鳷鹊露寒棠梨等观又有高华白虎温德
相思观曾城走狗天梯瑶台等黄图武帝先作迎风馆
于甘泉山后加露寒储胥二馆建元中作石关封峦鳷
鹊观 扬雄甘泉赋封峦石关施靡乎延属(师古曰皆宫名李善)
(曰黄图曰甘泉有石关观封峦观)度三峦(李善曰即封峦观也) 武纪注晋灼曰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b 页 WYG0947-0318d.png
云阳甘泉有宫观故称都

汉延寿观

史纪益延寿观正义括地志云延寿观在雍州云阳县
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

汉成山观 日观

魏志田豫督青州入成山登汉武之观 黄图成山在
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为观 封禅仪泰山东南
卷一百六十六 第 4a 页 WYG0947-0319a.png
有山名日观(见封禅)

汉属玉观

宣纪甘露二年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
属玉水鸟似鵁鶄以名观也应劭曰宫在鄠秦昭王起
 黄图属玉观在右扶风 西都赋天子乃登属玉之
馆历长杨之榭注服虔曰以玉饰因名焉

汉甲观

成纪元帝在太子宫生于甲观画堂 甘露三年(元后传作甲馆画堂)
 颜师古谓甲者甲乙丙丁之次元后传言见于丙殿
卷一百六十六 第 4b 页 WYG0947-0319b.png
此其例也而应劭以为在太子宫之甲地谬矣画堂但
画饰耳又以为画九子母非也霍光止画室中是则宫
殿中通有采画之堂室(汉宫阎疏曰未央宫有画堂甲观非常室)如淳曰黄图云太 
(子宫有甲观) 后清河王庆传以长别居丙舍(后官志有丙舍长一人)

汉上兰观

元后传校猎上兰注师古曰上兰观名在上林中 羽
猎传(扬雄)望舒弥辔翼乎徐至于上兰注晋灼曰在上林
卷一百六十六 第 5a 页 WYG0947-0319c.png
 西都赋饶酆鄗历上兰 西京赋陈虎旅于飞廉正
垒壁乎上兰注黄图曰上林有上兰观

汉平乐观

西域传元康二月乌孙元贵靡愿复尚汉公主天子自
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
 东方朔传有平乐观赋(后汉李尤赋曰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习禁武以)
(讲捷厌不羁之遐邻弥平原之广敞处金商之维陬南切洛滨北邻仓山) 武纪注应劭曰
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
平乐馆 邓骘传凉都畔羌摇荡西州安帝诏骘将兵
卷一百六十六 第 5b 页 WYG0947-0319d.png
击之车驾幸平乐观饯之 何进传灵帝讲武于平乐
观 东京赋其西则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
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注平乐观名都谓为大场
于上作乐使远观之谓之平乐在城西也龙雀飞廉也
天马铜马也华峤后汉书曰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
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西京赋注平乐馆大作乐处也)

汉东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6a 页 WYG0947-0320a.png
洛阳宫殿名南宫有东观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
延阁广内蓄之于外府又有御史掌兰台秘书及麒麟
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官
秩六百石掌典书古今文字考古今同异属太常 纪
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
博选艺术之士以充其官注陆机洛阳记曰在南宫高
阙十二间介于承凤观 安帝永初四年二月乙亥诏
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和熹邓太后定策立安帝临朝
卷一百六十六 第 6b 页 WYG0947-0320b.png
政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
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
珍等及博士议郎四方掾史五十馀人诣东观校雠传
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
读经传以教宫人 列传曹褒章和元年召诣嘉德门
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敕褒今宜依礼条
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 黄香元和元年
卷一百六十六 第 7a 页 WYG0947-0320c.png
肃宗诏诣东观读未见书(文苑) 北海靖王兴子复为临
邑侯好学能文章承平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
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复子騊駼
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元年邓太后诏毅及
騊駼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
传 刘珍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
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
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文苑) 班昭(曹世叔妻)兄固著汉书其
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
卷一百六十六 第 7b 页 WYG0947-0320d.png
而成之(列女) 孔僖元和二年校书东观(儒林) 李尤和帝
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
(其赋曰上承重阁下属周廊前望云台后匝德阳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来宜包郁郁之周)
(文又东观铭曰周氏旧区皇汉实循房闼内布绮疏外陈升降三除贯启七门是谓东观书籍林渊列侯弘雅)
(治掌艺文选注引之) 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
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文苑) 张衡永初中谒者
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
卷一百六十六 第 8a 页 WYG0947-0321a.png
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衡常叹息欲终
成之及为侍中上疏请得专事东观收拾遗文毕力补
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馀事数
上不听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马融永初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在东观十年穷览典籍)
窦章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永初
中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太仆邓康荐
章入东观为校书郎注老子为守臧史复为柱下史四
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言东汉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
卷一百六十六 第 8b 页 WYG0947-0321b.png
山为仙府幽经秘箓并皆在焉 蔡伦为长乐太仆元
初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选刘珍等诣东观雠
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宦者) 邓嗣(禹之后)永寿中与伏
无忌延笃著书东观 崔实桓帝时与朱穆边韶延笃
等著作东观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 张奂奏
尚书章句诏下东观 卢植能通古今学熹平四年拜
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
卷一百六十六 第 9a 页 WYG0947-0321c.png
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愿得将能书生二人
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
失庶裁定圣典刋正碑文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
续汉记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以经籍去圣人久远
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灵帝许之邕在东
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
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注犹前书十志也
有律历意一礼意二乐意三郊祀意四天文意五车服
卷一百六十六 第 9b 页 WYG0947-0321d.png
意六欲删定者一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
高彪举孝廉为郎中校书东观因事讽谏数奏赋颂奇
文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文苑) 阳球奏罢鸿
都文学曰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
以消天下之谤(酷吏) 李胜有文才为东观郎 儒林
传孝和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
秘书载之二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0a 页 WYG0947-0322a.png
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
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
縢囊 通典汉东京图书悉在东观多使名儒硕学入
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班固傅毅)
(以兰台令史陈崇以洛阳令尹敏以长陵令孟冀以司隶校尉并著作东观) 历志注袁崧
书曰刘洪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 五行志注孔
丛曰建初元年大旱侍御史孔丰上疏天子纳其言三
日雨即降拜黄门郎典东观事 崔子玉东观箴洋洋
东观古之史官左书君行右记其言辛尹顾访文武明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0b 页 WYG0947-0322b.png
宣倚相见宝荆国以安云云史臣司艺 吴华敷传东
观儒林之府当讲校文艺处定疑难汉时皆名学硕儒
乃任其职(吴有东观令) 晋职官志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
使名儒著作有其名尚未有官 唐百官志后汉东观
藏书之室亦著作之所当时文学之士使校雠其中故
有校书之职 隋经籍志汉中兴于东观及仁寿阁集
新书东观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1a 页 WYG0947-0322c.png
校尉刘珍等撰 唐蓺文志正史类刘珍等东观记一
百二(一本作三)十六卷目录一卷 中兴书目东观汉记八
卷案隋志一百四十三卷唐吴兢家藏已亡十六卷今所
存只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盖延八传(汉记)
(按史通云刘珍李尤作之自建武至永初后伏无忌边韶崔实继作百四十篇号曰汉记熹平中马日磾蔡邕)
(等续修之) 晋华峤曰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
东观 唐刘知几曰古之国史皆出一家未闻藉功于
众唯汉东观集群儒纂集无主条章不建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1b 页 WYG0947-0322d.png
汉白虎观 白虎通德论

章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三代导人教学为本
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
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逾远学不
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
复置颜氏(安乐)严氏(彭祖)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
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繁多议
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倏(樊倏)奏言先帝大业当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2a 页 WYG0947-0323a.png
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
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于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
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西都以名殿杜钦谷永于此对六经)
(之问岂非汉家右文之地欤)讲论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
制问侍中淳于恭(恭善老子)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
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今白虎通(尚书则丁鸿桓郁鲁诗则魏应鲁恭春秋则杨终)
(公羊则楼望李育古文左氏则贾逵) 儒林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
详考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2b 页 WYG0947-0323b.png
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即白虎通义)
列传贾逵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立
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五年诏逵入讲
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
者逵于是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
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
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光武欲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3a 页 WYG0947-0323c.png
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中道而废愿陛下
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帝嘉之令逵自选公羊严颜高才
生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八年乃诏诸儒各选
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
行于世(自建武二年韩歆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四年正月公卿会于云台范升力排左氏费氏)
(时陈元立左氏帝以李封为左氏博士封卒复废贾逵亦通左氏学永平中上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明)
(帝令藏秘馆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中诏贾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言刘氏为尧后左氏有)
(明文与图谶合又言古文尚书当立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授左氏谷梁春秋毛诗尚书由是四经)
(行于世继立学官然皆立高第为讲郎给事) 杨终肃宗时为校书郎言宣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3b 页 WYG0947-0323d.png
帝博徵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
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
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 魏应习
鲁诗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肃宗甚重之时会京师
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淳于恭
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儒林) 丁鸿兼射声校尉
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4a 页 WYG0947-0324a.png
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
儒称之帝数嗟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注广平
王羡明帝子也东观记曰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
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也白虎门名于门立观
因以名之焉 李育为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
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皆有理證号为通儒
(儒林) 鲁恭习鲁诗肃宗会诸儒白虎观特以经名得
召与(与预同)其议班固为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
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凡十卷四十四门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4b 页 WYG0947-0324b.png
爵号礼乐巡狩情性衣裳三纲六纪五刑三军之事悉
备广平王羡博涉经书有威严建初四年与诸儒讲论
于白虎殿 清河王庆永元四年帝移幸北宫章德殿
讲白虎观庆得入省宿止 蔡邕封事孝宣会诸
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 明纪永平三年
起北宫八年十月北宫成 邓后纪有北宫增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5a 页 WYG0947-0324c.png

汉听讼观

晋刑法志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听狱讼躬决疑事
明帝即位常临听讼观录洛阳诸狱帝性既明察能得
下奸故尚书奏决近于烦碎

汉长乐观

高彪传灵帝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
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独作箴

鼎中观

陆机洛阳地记洛阳南宫有承风观北宫有增喜观城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5b 页 WYG0947-0324d.png
外有宣阳观千秋鸿地泉城扬威石楼等观城外有鼎
中观 舆地志洛阳西南洛水上有鼎中观是成王定
鼎处 后汉有承禄观清河王庆居之

魏听讼观

魏志明帝太和三年十月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帝常言
狱者天下之性命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又置律博士)
水经注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径听讼观南观西北接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6a 页 WYG0947-0325a.png
华林隶簿

魏总章观 崇文观

魏志明帝青龙三年三月大治洛阳宫筑总章观高十
馀丈建翔凤于上四年四月置崇文观召善属文者充
之 王肃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 荀勖检校大乐
总章鼓吹八音 洛阳宫殿簿总章观阁十三间 王
元长曲水诗序协律总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
职导德齐礼 文选景福殿赋碣以高唐崇观表
以建城峻庐注二观名 舆地志洛阳有广望阆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6b 页 WYG0947-0325b.png
风临商观 夏侯惠景福殿赋高楼承云列观若


魏凌霄观

魏志明帝作凌霄观 华延隽洛阳记洛阳城十八观
 洛中记有昌都观东北有百尺楼魏都水使者陈熙


魏纪勋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7a 页 WYG0947-0325c.png
五代史魏赏彭阳之功别创纪勋之观齐旌泗水之绩
乃崇嘉德之楼

晋听讼观 后魏东明观

武帝纪泰始四年十二月庚寅临听讼观录囚徒亲平
决焉五年春正月丙申帝临听讼观录囚徒多所原遣
十年六月癸巳临听讼观录囚徒多所原遣 元帝纪
大兴元年十一月庚申新作听讼观 陆机洛阳地记
宫中有临高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
凡九观皆高十六七丈云毋窗日曜之有光 后魏史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7b 页 WYG0947-0325d.png
太和十五年五月于东明观(太和四年十月改作)折疑狱 符坚
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宋延贤堂听讼(见堂类)

晋宣武观

武帝纪泰始九年十一月丁酉临宣武观大阅诸军甲
辰乃罢十年十一月庚午帝临宣武观大阅诸军咸宁
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阅于宣武观三年冬十一月丙戌
帝临宣武观大阅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阅于宣武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8a 页 WYG0947-0326a.png
(一本此年六月又阅宣武观前后凡五阅若是五阅则别本十年及此六月者非当考)礼志武帝泰始 
(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皆自临宣武观大阅众军)一本泰始元年十一月庚午帝临观十一年 
(十一月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三年冬十一月大阅于宣武观) 山涛传武帝常讲武
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
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闇与
之合帝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礼志元帝大兴四
年诏左右卫及诸营教习依大习仪作雁羽仗 水经
注其一水自大夏门东径宣武观 宋纪文帝元嘉五
年正月甲申临玄武馆阅武 陈纪宣帝大建十一年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8b 页 WYG0947-0326b.png
八月丁卯幸大壮馆阅武 吴有白爵观 蜀李辅讨
破羌虏筑平羌观于秦亭

宋通天观

建康宫阙簿通天观在县东北五里一百步旧台城内
宋元嘉中筑二十三年更修广之造景阳楼大壮观又
立凤光殿醴泉堂建业宫有迎风观宋大明中起

宋总明观 东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9a 页 WYG0947-0326c.png
南史明帝泰始六年九月戊寅立总明观召学士以充
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学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
史阴阳五部学言阴阳者遂无其人(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祭酒一人 
 王俭传明帝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置东
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一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
士十人令史以下各有差 齐纪永明三年五月乙未
省总明观(志建元中掌治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传王谌领东观祭酒
即明帝所置总明观也 虞愿领东观祭酒 司马宪
待诏东观为学士 齐武帝筑商飙观 梁立曾城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19b 页 WYG0947-0326d.png
更起重阁

后周崇文观 通道观

北史明皇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握素
怀铅重席解颐之士间出于朝廷员冠方领执经负笈
之生著录于京邑 武帝纪建德三年六月戊午立通
道观

唐宗圣观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0a 页 WYG0947-0327a.png
元和志楼观在盩厔县东三十二里本周康王大夫尹
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相承至秦汉皆
有道士居之晋惠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
楼观武德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传
纪武德七年十月丙子谒楼观老子祠

唐明义观

见大明宫

唐两观

百官志御史大夫正百官班序迟明列于两观 礼阍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0b 页 WYG0947-0327b.png
人疏鲁有三门雉门有两观为中门天子五门雉门亦
为中门有两观 颜真卿象魏赋浚重门于北极耸双
阙以南敞

唐明堂四门八观

会要永徽二年七月详定明堂门阙制度三年六月二
十八日有司奏方垣四门去堂步数准太庙南门仍立
四门八观依太庙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巍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1a 页 WYG0947-0327c.png
阙后以制度未定而止

唐紫云观

旧纪乾封元年正月丁丑兖州置紫云仙鹤万岁三观
封峦非烟重轮三寺

唐望仙观

武宗纪会昌三年夏(通鉴五月)作望仙观于禁中 元稹集
云玉晨观在紫宸殿后

祥符元符观

元年正月戊辰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以天书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1b 页 WYG0947-0327d.png
降故也上梁日车驾亲临以御制大中祥符颂刻石门
侧七年十二月己未(一作庚申)诏以左承天祥符门内新建
观宜以元符为名帝自制序(九月建资善堂于南)先是每岁天庆
节就右承天祥符门内设幄陈供为天书道场以车驾
往来喧杂后命葺皇城司廨宇为之(天禧二年常宴从臣于此其详见御)
(制资善堂记资善堂即观内)九年五月庚戌以御制元符观颂刻石
(在承天祥符门次西北廊) 天禧元年与宗室宰相临幸历览观中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2a 页 WYG0947-0328a.png
丹灶药金宝器之品上作洞天记烧药殿赞示之(四年正月)
(十七日诣元符观幸资善堂) 后罢之并入皇城司

历代观名

前汉
 属玉 青相
后汉
 平乐 长平

 高昌 广望 总章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2b 页 WYG0947-0328b.png
西晋
 宣武
后魏
 凉风 宣慈(代) 临望(代) 东明(代) 凭云

 崇安 太微 宣平 紫微 飞云 临霄
 永泰 琼林 霞辉 含华 飞芳 相风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3a 页 WYG0947-0328c.png
 通真 栖霞
后周
 通道
三十六国
 听讼 融明 宣武 戏马 酆明 御龙
 如意 凌霄
六朝
 北辰 含章 乾阳 朱明 升阳 司元
 望善 威明 威怀 信明 仁风 临沧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3b 页 WYG0947-0328d.png
 商飙 齐云 通天 曾城 甲(陈) 丽日
 大壮
北齐
 望秋 宣风 东明 临春
汉宫殿名长安有 临仙 渭桥 仙人 霸昌
 兰池 平乐 九华 豫章 三章 昆明
 走马 华光 封峦 走狗 天梯 瑶台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4a 页 WYG0947-0329a.png
 㳅渠 相思 长平 宜春 华池 射熊
 迎风 露寒
三辅黄图武帝起鳷鹊 神明 集灵 阳禄



 礼注百官所居曰府又曰府治藏府聚也

周百官府 盟府

见古官名

周策府 记府

穆天子传天子北征还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即山海经)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4b 页 WYG0947-0329b.png
(玉山西王母所居)四彻中绳容氏所守先王所谓策府注
古帝王藏书策之府 史蒙恬传周公旦书而藏
之记府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书 晋故府(又见)
(周日正)

周秘府

文选七命云云注风俗通曰秦周常以八月輶轩使采异
代方言藏之秘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5a 页 WYG0947-0329c.png

汉两府 四府 五府 三公府 司徒府


司空府 大尉府

列传杜延年尝与两府及廷尉分章(注如淳曰两府丞相御史府也)
御史大夫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丙
吉曰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公府不案吏
自吉始 翟方进为丞相司直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
直下初除谒两府 赵充国为后将军诏举可护羌校
尉者四府举辛汤充国奏不可后五府复举汤 薛宣
为少府谷永上疏曰宣为左冯翊众职修理辞讼者历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5b 页 WYG0947-0329d.png
年不至丞相府考绩功课简在两府 段会宗竟宁中
五府举为西域都护 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得举吏
如五府 申屠嘉坐府中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张
汤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注师古曰
大府丞相府也 赵禹为丞相史周亚夫曰文深不可
以居大府 张安世闻有诏令使吏之丞相府问 刘
德待诏丞相府 匡衡封乐安乡十馀岁封临淮郡郡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6a 页 WYG0947-0330a.png
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 陈遵张竦并入公府 曹
参为丞相相舍后园近吏舍 高祖纪十一年二月诏
其有意称明德者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后明帝纪
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 后百官志太尉公司徒
公司空公各一人注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
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汉官仪曰明帝欲更太尉府
时公赵熹也西曹掾郑均以为朝廷造北宫整官寺旱
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商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
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陈之其冬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6b 页 WYG0947-0330b.png
临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独卑陋云蔡质汉仪
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不
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欲
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荀绰晋百官表注
曰汉丞相府门无阑不设铃不警鼓深大广远无节限
也 后历志熹平四年乙卯诏书下三府与儒林明道
者详议以群臣会司徒府议 后传赵典建和初四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7a 页 WYG0947-0330c.png
表荐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 虞诩曰宜
令四府九卿各辟数人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
之府也 郎顗曰今选举牧守委任三府 王堂永初
中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守 种皓羊续杜抚辟太尉
府 朱浮光武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
吏浮上疏曰覆案不关三府 陈纪四府并命弟谌与
纪齐德并行父子并著高名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
羔雁成群 陈球辟公府 杨震曰三府辟召宜有尚
书敕 蔡邕封事臣自在宰府(谓司徒桥玄府)宰府孝廉士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7b 页 WYG0947-0330d.png
高选 左雄上疏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又言
孝廉先诣公府副之端门 黄琼五府俱辟 徐璆辟
公府 应奉四府举才堪将帅 刘陶桓帝时或言改
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陶议曰云云应劭为车骑将
军掾中平二年北军中候邹靖上言宜开募鲜卑事下
四府劭駮之 卢植四府选才兼文武 韩韶辟司徒
府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以韶为嬴长 韩融五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8a 页 WYG0947-0331a.png
并辟 钟皓辟司徒府九辟公府 黄宪辟公府 徐
稚屡辟公府 董扶宰府十辟 范冉三府辟 雷义
陈重三府同时俱辟 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
徒府 袁安永平十四年三府举能理剧 贾琮为京
兆令中平元年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趾
刺史 范滂为太尉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
云云 何颙辟司空府每三府会议莫不推颙之长 郑
太三府辟不就 李云延熹二年露布上书移副三府
 刘淑五府连辟 延笃五府并辟 召驯董钧辟司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8b 页 WYG0947-0331b.png
徒府 周泽辟大司马府 赵孝永平中辟太尉府
王琳辟司徒府 郝絜等连名奏记三府荐海内高士
 郭躬辟公府 南蛮传永和三年召公卿百官及四
府掾属问方略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駮曰宜更选刺
史四府悉从固议周礼小宗伯注肄仪若今时肄司
徒府也 朝士注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会殿 槁
人注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 左传注如今计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9a 页 WYG0947-0331c.png
献诣公府卿寺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
居谓之寺风俗通曰府聚也公卿牧守府道德之所聚
也藏府私府财货之所聚也寺司也庭有法度今官所
止皆曰寺唐会要魏玄同上表曰汉家云云州郡积其
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于朝三公
参得除授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关者众一贤之
进其课也详 晋纪咸康元年三月乙酉幸司徒府(时王)
(导为司徒)
卷一百六十六 第 29b 页 WYG0947-0331d.png
汉秘府 书府

艺文志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书序(孔安国)悉上送官藏
之书府 书正义职方在周礼出于山岩屋壁即藏秘
府孔君为武帝博士于秘府而见焉 刘歆书曰古文
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马融颂发
天府之官常

汉乐府

百官表少府属官有乐府令丞 礼乐志武帝立乐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0a 页 WYG0947-0332a.png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
乐府 纪宣帝本始四年正月诏乐府减乐人使就农
(王吉言宜减乐府明化天下以俭)元帝初元元年六月减乐府员以振
困乏(竟宁中少府召信臣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哀帝即位(绥和二年)六月罢乐
府 李夫人传上(武帝)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霍
光传昌邑王发乐府乐器 史记孝惠文景无所增更
于乐府习常隶旧而已 张放传乐府音监景武(监主乐人)
(也)乐府游徼 文选古乐府注武帝立乐府采齐楚赵
魏之声 两都赋序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注聚乐之所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0b 页 WYG0947-0332b.png
 大事记元狩二年夏立乐府师古曰武帝始置乐府
之名盖起于此然惠帝时已有乐府令夏侯宽(见志)
后律志京房知六律杂试于乐府 五行志成周
宣榭所以藏乐器 晋志翼二十二星主天之乐
府 晋纪泰始元年十二月乙亥禁乐府靡丽百
戏之技

汉莫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1a 页 WYG0947-0332c.png
列传李广行无部曲行陈莫府省文书大将军令长史
封书与广之莫府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注以军幕
为府古字通用军旅无常居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
市租皆入幕府 冯唐曰魏尚上功莫府 张安世为
卫将军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 赵充
国中郎将卬入莫府司马中乱屯兵 霍光为大将军
燕王言光擅调益莫府校尉 杨敞给事大将军莫府
为军司马 田延年给事大将军莫府迁为长史(酷吏)
 蔡义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 郑吉中西域而立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1b 页 WYG0947-0332d.png
莫府 陈汤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
于汤 匡衡元帝初杨兴说车骑将军史高召衡置莫
府与参事议 朱博为郡功曹大将军王凤奏请陈咸
为长史咸荐萧育朱博除莫府属 杜钦召诣大将军
莫府 张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莫府仪比
将军(凡将兵皆有莫府)佞幸  后传吴汉至莫府上兵簿 李充
为侍中邓骘曰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独行) 班固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2a 页 WYG0947-0333a.png
永平初奏记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曰幕府新开广延群
俊 窦宪以班固傅毅置幕府典文章 崔爰大将军
梁商初开莫府首辟之

汉御史府

朱博传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宜建三公官于是以
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馀区井
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木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
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
岁馀朱博为大司空奏高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2b 页 WYG0947-0333b.png
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臣愿尽力以
御史大夫为百僚率从之 通典汉御史所居曰御史
府亦曰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用梓板
不雘色亦谓之宪台后汉谓之御史台兰台寺 汉旧
仪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
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汉宗正府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3a 页 WYG0947-0333c.png
宣帝纪云云

汉记府

盐铁论结和第四十三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
先帝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
于记府

汉太常府

桓荣传荣为太常年踰八十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
东面设几杖 后历志于太常府覆校注记平议难问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3b 页 WYG0947-0333d.png
晋秘府

隋志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

唐书府 内府

褚亮传图赞十八学士藏之书府 魏徵传作类礼二
十篇帝美其书录寘内府

唐云韶府

志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
府以中官为使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4a 页 WYG0947-0334a.png

熙宁东西府

嘉祐中孙坦请为两府治第以便诏召神宗即位集贤
学士高赋亦言之熙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癸丑作东
西府(一本七月作)于掖城之南凡八位总千二百楹(东府第一位一)
(百五十六间馀各一百五十三间)明年秋八月东西府成命知制诰陈
绎为之记略曰国朝袭李唐故大臣不及建地而僦居
古之公卿入则相与谋于朝出则相与谋于家今未明
而入进见请决于陛席之前退而百执事叩閤禀事吏
持书奏周走闾巷终日不得与二三大臣谋乃出圣画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4b 页 WYG0947-0334b.png
亲创二府度地于阙之西南轮广方制房皇钩折绘图
以闻即刋定于禁中自熙宁二年秋七月兴作云云出
则宠之淑旂绥章钩膺之驾入则具之列鼎蒲筵粉纯
之居仰而视其宫则有榱题之砻密俯而摄其衣则有
衮舄之严丽不如是不足以待其人非其人不足以相
天下之政九月二十六日丁未幸新作东西府亦为三
司使薛向治公廨十月丁巳赐宴于王安石位始迁也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5a 页 WYG0947-0334c.png
 元祐三年四月辛巳右仆射吕公著拜司空同平章
军国事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议事于是
建府于东府之南启北扉以便宰执会议三省密院条
列所当关者目曰军国事(以三公平章者四人二人公著父子也) 绍兴
二十六年正月九日建执政府三位(癸丑令迁入)二十六日
建左右相第于都省北

元丰文昌府 唐尚书省图

元丰五年官制初行七月新省成揭榜曰文昌府(会要作六)
(年十月庚子成十一月十九日幸)前为都省令厅在中仆丞分左右六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5b 页 WYG0947-0334d.png
曹列于后东西向合三千一百间有奇 崇宁三年六
月二十九日家安国上得唐都省图六曹在前遂迁旧
七寺监更建后宰执往往赐第(会要安国言神宗得唐制尚书省图按视已有)
(意改作诏将作监绘图修建政和四年四月五日驾幸尚书省) 周邦彦汴都赋其次
则有文昌之府分省为三列寺为九殊监为五左选为
文右选为武曰三十房二百馀案二十四部黜隋之陋
更唐之故合千司之离散俨星罗于一宇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6a 页 WYG0947-0335a.png

崇宁大晟府

崇宁初议大乐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赐名大晟置府建
官府在宣德门外天街之东隶礼部以大司乐典乐为
长贰次曰大乐令主簿协律郎工有乐正至舞师宣和
七年十二月罢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六 第 36b 页 WYG0947-0335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