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946-0463a.png

卷一百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三十一
            宋 王应麟 撰
 官制
诸侯官制

 周官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
 陈其殷置其辅谓诸侯之国

鲁四代官

明堂位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商二百周三百凡四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946-0463b.png
代之官鲁兼用之注周三百六十官此云三百者记时
冬官亡矣有虞官宜六十夏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
(周官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注禹汤建官二百)正义鲁是诸侯按大宰职诸
侯惟有三卿五大夫故公羊传司徒司空之下各有二
小卿司马之下一小卿是三卿五大夫也成王褒鲁四
代官中杂存官职名号使鲁有之非谓尽备其数但记
者盛美于鲁 左传昭四年杜泄曰夫子(叔孙)聘于王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946-0464a.png
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使三官书之吾子(季孙)为司徒实
书名夫子(叔孙)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
 夏父弗忌为宗伯 羽父求大宰 臧氏为司寇(孔子以司寇相鲁)公锄为左宰 昭十三年司铎射注 
(鲁大夫)司历  礼太宰施典邦国设其参傅其伍注卿三人
大夫三人(以三卿之属大夫兼大宰司寇之事) 酒诰正义圻父农父宏
父诸侯三卿大史内史康叔国大夫 立政司徒司马
司空亚旅注三卿及次卿众大夫举文武之初为法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946-0464b.png
鲁博士

史记循吏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

鲁史官

汉艺文志仲尼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
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云云丘明论本事
而作传

晋职官五正 六官 六正 执秩

左传隐六年翼九宗五正 定四年祝佗曰分唐叔怀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946-0464c.png
姓九宗(唐之馀民)职官五正注九宗一姓为九族五正五官
之长正义殷时为五行官长 成二年司马司空舆帅
候正亚旅十八年二月乙酉悼公即位使魏相士鲂魏
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士渥
浊为太傅右行辛为司空弁纠御戎荀宾为右卿无共
御立军尉摄之祁奚为中军尉(国语云元尉)羊舌职佐之魏
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 国语云元候(襄十九年舆帅候奄)铎遏寇为上
军尉(国语云舆尉)籍偃为司马程郑为乘马御(国语云赞仆)六官
之长皆民誉也(注晋置六卿为军帅) 襄二十五年自六正(三军之六)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b 页 WYG0946-0464d.png
(卿)五吏(丈职)三十帅(武职皆军卿之属官) 僖二十七年冬文公大
蒐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注主爵秩之官(国语随会修执秩为晋法)
十八年士荣为大士 太傅阳子太师贾陀士会为太
(疏云天子太傅三公之官也诸侯太傅孤卿之官也) 晋语赵宣子召军吏戒
乐正

齐三宰

齐语臣立三宰(三卿也)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946-0465a.png
立三衡 管子王言篇相三月请论百官隰朋进退闲
习立为大行宁戚蓻粟尽地利立为大司田王子城父
为大司马宾胥无为大理东郭牙为大谏之官(外纪同)传天 
 子之二守国高(吕氏春秋宁遬为大田东郭牙为大谏臣弦章为大理注楚有箴尹之官亦谏臣)

齐列大夫

刘向荀子目录方齐宣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
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咸
作书刺世是时荀卿年十五始来游学至齐襄王时荀
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946-0465b.png

卫泠官

左传钟仪曰泠人也疏诗简兮序卫之贤者仕于泠官
郑玄云泠官乐官也泠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
号乐官为泠官吕氏春秋黄帝使泠伦取竹断两节而
吹之昭二十一年传景王铸无射泠州鸠非之是泠氏
世掌乐官周语云泠人鲁语云泠箫咏歌及鹿鸣之三

楚五官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946-0465c.png
战国策楚昭王反郢五官失法蒙榖献典五官得法(注离)
(坎之典也) 箴尹 宣四年克黄(襄十五年公子追舒)

诸侯国史

后汉班彪传诸侯国自有史注鲁季孙召外史卫史华
龙滑曰我太史也楚有左史倚相

汉诸侯官

相统众事 孝惠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为丞相(景中五年八月更名诸侯丞相为相抑之令异于)
 汉朝(相在郡守上秩直二千石元帝初元三年春令位在郡守下)大傅辅王(卫绾石奋贾谊董仲)
(舒王吉贡禹为傅相汉之择人如此)成帝改太傅但曰傅 内史治国民(景帝令内史治民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946-0465d.png
(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丞相方进司空武奏云制以内史为中尉 中
尉掌武职(昌邑王吉淮阳韦玄成)御史大夫(景中三年十一月罢)郎中令(武帝)
(损其䄮千石)昌邑龚遂 大夫(景中五年大夫谒者郎皆损其员)太中大夫(薄昭)中大
(贲赫)中郎(伍被)侍郎(王尊传)郎中(赵田叔)卫士长(昌邑王传)大仆(武帝)
(改曰仆秩亦千石)厩长(王尊传)廷尉少府宗正博士(景中五年省)大仓
(齐淳于公)私府长(广阳路温舒)中御府长(太仓公传)中谒者(东平王传)
门郎(师丹传)大官令(燕王旦传)食官长(梁王襄传)尚食监(高袪)医工长
卷一百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946-0466a.png
 燕王旦传(建武二十七年第五伦补淮阳国医工长)太医侍医(仓公传)尚方(栾火主药)
(方)博士(河间献王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常侍(楚王骋龚舍为之)长史(马宫迁楚长史)
治书(本尚书更名比六百石) 太史公曰高帝时诸侯得自除内
史以下 高五王赞时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
下众官如汉朝汉独为置丞相 梁孝王得自置相二
千石 齐悼惠王得自置二千石 表群卿大夫都官
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天子为置吏都官长丞皆损其
员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王国如故 刘歆议孝
武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
卷一百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946-0466b.png

牧守 (令长附)

 高宗圣训曰牧守本也令长末也若牧守得其人则
 令长又何患有不称之职哉

黄帝四监 左右大监(见古官名) 舜十二牧 五

    长 八伯 夏九牧
通典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史记云黄帝置左右大监二伯之职肇端于此)
有九州舜置十二州有牧夏为九州牧 书觐四岳群
卷一百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946-0466c.png
牧咨十有二牧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舜以五长)
(绥四国周以十连率诸侯)唐虞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左
传夏贡金九牧(史周纪武王召九牧之君) 王制疏虞称牧亦称伯
书传云四岳八伯(又见上)

尧四伯

见古官名类

夏王官伯

商颂长发相土烈烈笺云相土居夏后之世承契之业
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疏王肃云相土在夏为司马
卷一百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946-0466d.png
之职掌征伐

殷二伯 八伯 周二伯

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
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
州有伯(注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伯帅正长皆因贤侯为之疏郑答张逸问云畿内之州不)
(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书盘庚云邦伯师长 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
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946-0467a.png
(老谓上公)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文王为西伯(注周礼九命作伯春秋传曰自)
(陜以东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 曲礼九州之长曰牧五官之长
曰伯是职方注职主也谓为三公者是伯分主东西者
也 大宗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注谓上公有功德者
加命为二伯(伯尊于牧牧主一州伯中分天下各主一方) 书顾命正义公
羊传言周召分主谓成王即位之初康王之诰正义二
公率领诸侯知其为二伯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
故率东方诸侯则毕公太师也太保领冢宰相王室任
重故先言西方(太保召公为西伯) 康诰孟侯疏孟长也五侯
卷一百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946-0467b.png
之长谓方伯使康叔为之长者即州牧也虞夏及周既
有牧又离骚云伯昌作牧殷亦有牧伯郑依略说以太
子十八为孟侯而呼成王礼制无文 国语昆吾为夏
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 大司徒注诸侯为牧正帅
长及有德者乃有附庸

周牧监 长伯 九牧 九采

礼天官大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注牧谓
卷一百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946-0467c.png
八命作牧者以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作州长谓之牧(疏曲)
(礼云州牧于外曰侯殷使大夫三人为三监至周使伯佐牧不使大夫诗旄丘序云责卫伯也郑云康叔封爵)
(称侯今曰伯者时为州伯也周之法使伯佐牧即五侯九伯五侯是州牧九伯是牧下之伯)监谓公
侯伯子男各监一国书曰王启监厥乱为民 春官宗
伯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秋官掌交谕九牧之维注九
州之牧 书立政立民长伯 周官六卿率属以倡九
牧 左传五侯九伯(郑志云太公为王官伯分主自陜以东故称五侯八州有八伯畿内)
 有一伯故为九伯(卫侯爵而为州伯伯之贤者亦可进为牧周礼八命作牧) 明堂位九采
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注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
卷一百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946-0467d.png
正门谓之应门二伯率诸侯而入牧居外纠察之(孔氏曰畿)
(外邦国有牧畿内不置郑注曲礼云二王之后不为牧)王制正义周于牧下置二伯亦或因殷使大夫为三 
 监(周召为东西伯分陜而主之太公受五侯九伯专征之命毕公太保率东西诸侯君陈毕公迭居东郊宣)
(王中兴此制未泯韩侯在韩召虎在淮申伯在齐方叔在荆)连帅特见于诗序 

汉郡守(箴)

表郡守秦官(通典秦置守丞尉各一人)掌治其郡边郡有长史掌兵
马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诸侯王国置内史治国民成帝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946-0468a.png
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王莽改太守曰大尹)
通典宣帝每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后汉亦重其任或
以尚书令仆射出为郡守钟离意黄香桓荣胡广是也
或自郡守入为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是也 汉
诸侯太傅初徐之官大行奏策萧育为南郡太守入殿
受策此策拜之制也文帝就加魏尚为云中守成帝即
拜班伯定襄守哀帝即拜龚舍为泰山守此即拜之制
也 即拜者便道之官(唐开元三年正月壬申制于京官简都督刺史外藩有状量授京官使出入常均)
汉汲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冯野王为大鸿胪以秩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946-0468b.png
为上郡太守此秩尊于守也京房守魏郡以八百石居
黄霸守颍川以比二千石居官后归颍川故官以八百
石居郡此秩卑于守也(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大郡太守秩) 刘騊
駼郡太守箴守臣司境(文选李善注引刘騊駼郡太守箴曰大汉遵周化洽)
(九区又蓺文类聚引刘騊駼郡太守箴) 秦置郡丞汉因之(黄霸河东路温)
 舒右扶风赵温京兆桓宽庐江孔奋武都(建武十四年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辛庆忌金 
(城长史盖勋汉阳长史) 晋咸康七年省(惟丹杨丞不省)宋元嘉四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946-0468c.png
年复置

汉部刺史 州牧 外台

武纪元封五年夏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注师古曰汉旧
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
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史迎之界
上所察六条(六条见戒吏类) 地理志武帝攘郤胡越开地斥
境南置交阯北至朔方之州(注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
(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愚按雍州即汉凉州也以广之言考之则凉州疆界阔远分朔)
(方诸郡别置刺史察之是凉州有两刺史也平当传师古注曰武帝置朔方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946-0468d.png
 (后汉郭伋传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乃调伋为并州牧纪云省朔方牧)兼徐梁幽并
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新置交州)
 并司隶(征和以前司隶所统亦有刺史察之) 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战国策安邑之御史则六国时已遣御史监郡矣通典谓之监察史)高纪秦泗州监平注文颖曰秦时御史 
(监郡若今刺史如淳曰三十六郡置守尉监)萧何传秦御史监郡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
州不常置(汉初未置刺史相国下诸侯王御史执法下郡守相国主国御史主郡)武帝元
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946-0469a.png
人成帝绥和元年(十二月)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
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注师古曰汉官典职仪
云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则不省 朱博传初何
武为大司空与丞相方进奏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
二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
职大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
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置州牧奏可及
博奏言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故事居部九岁举
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秩卑而赏厚咸劝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946-0469b.png
乐进请罢州牧置刺史如故奏可 续官志孝武初置
刺史十三人(注古今注曰常以春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界上)成帝更名牧建
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
校尉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
岁尽诣京师奏事(注胡广曰所察有条应绳异者辄覆问之不茹柔吐刚也岁尽赍所状纳)
 京师名奏事差其远近各有常会(何武传为扬州刺史每奏事至京师注师古曰刺史每岁尽则入奏事于)
(京师又京房传)中兴但因计史(注胡广曰不复自诣京师东观书曰和帝初张酺上言王者法)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946-0469c.png
(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者也数十年以来时止勿奏遂因为故事臣愚以)
(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韩诗外传曰王者必立牧方三人所以使关远牧众也远方之民闻皆曰)
(我居之辟见我之近也我居之幽见我之明也可欺乎哉)纪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 司隶
部郡国七(河南至扶风)豫州部六(颍川至鲁国)冀州部九(魏郡至渤海)
兖州部八(陈留至济阴)徐州部五(东海至下邳)青州部六(济南至齐国)
荆州部七(南阳至长沙)扬州部六(九江至豫章)益州部十二(汉中至犍)
(为)凉州部十二(陇西至居延)并州部九(上党至朔方)幽州部十一
(涿郡至辽东)交州部七(南海至日南)凡九十八(司隶不在数)其二十七
王国相其七十一郡太守注臣昭曰孝武始置刺史监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946-0469d.png
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恐误刺史有常治所故朱博曰)
(欲言二千石者还诣治所)秩裁数百威望轻寡得有察举之勤未生
陵犯之衅成帝改牧其萌始大世祖中兴监乎政本复
约其职还遵旧制因兹以降弥于岁年母后当朝纲维
挠毁而诸侯莫敢入伐岂非彊干弱枝控制素重之所
致乎 郡国志司隶治河南豫治谯冀治高邑兖治昌
邑徐治郯青治临淄荆治汉寿益治雒凉治陇扬治历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946-0470a.png
阳并治晋阳幽治蓟交治广信 光武纪建武十八年
罢州牧置刺史注王莽变革至建武元年复置牧 通
典汉兴加置郡国其后开越攘胡改雍曰凉梁曰益又
置徐州复禹旧号置交阯北有朔方郡(朔方复禹并州)凡十三
部刺史而不常所理(司隶并荆兖豫扬冀幽青徐益交凉)后汉亦为十三
州部云云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置牧刘焉刘虞自九卿
领之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司隶 盖宽饶诸葛丰(上节)王尊骏孙宝鲍宣永昱宣
 秉牟融李膺宋均张霸虞诩陈禅王龚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946-0470b.png
 豫州 张敞杨秉周景王允鲍宣为牧
 冀州 张敞陈咸朱博孙宝萧育贾琮苏章朱穆羊
 陟窦融为牧
 兖州 何武蒋诩王涣李恂张禹鲍永为牧
 徐州 王尊杨秉王景
 青州 隽不疑马宫萧育鲁丕法雄李膺王龚房凤
 为牧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0946-0470c.png
 荆州 李固郭贺谢夷吾杨震度尚韦康
 扬州 魏相黄霸何武刘祜张禹樊晔为牧
 益州 王阳尊襄孙宝朱辅种皓张乔
 凉州 杜邺贡禹祝良种皓窦融为牧
 并州 朱博赵岐祝良郭丹郭伋再为牧
 幽州 王骏朱浮为牧
 交阯 张乔贾琮(琮为十三州最)朱隽周乘夏方周敞张津
 朔方 萧育翟方进平当
 光武拜郭伋雍州牧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0946-0470d.png
薛宣传为中丞外总部刺史 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
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 朱博传刺史不察黄绶(唐李景伯)
(议曰汉刺史掌察墨绥已上其黄绶已下则不察所以行不扰之政) 谢夷吾传第五伦
荐夷吾曰寻功简能为外台之表 魏贾逵为豫州刺
史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监诸
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状皆言严能
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 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0946-0471a.png
太康之初诏曰诸州无事者罢其兵刺史分职皆如汉
氏故事出颁诏条入奏事京城二千石专治民之重监
司清峻于上此经久之体也其便省州牧(宋志刺言参觇也写书亦)
(谓之刺汉制不得刺尚书事是也刺史班行六条诏书前汉出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后汉始有定处止八)
 月行部(魏志秦时无刺史但有郡守汉刺史奏六条而已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治吏不成臣)
(详具上文)

汉都尉 三辅都尉(见内) 西部都尉府 玉门


关候

表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中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0946-0471b.png
二年(七月)更名都尉(元帝建昭三年夏令三辅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诸侯王国
中尉掌武职成帝绥和元年令如郡都尉(汉仪注边郡置都尉及千)
(人司马皆不治民) 地理志京兆华阴京辅都尉治(赵广汉王尊萧由建)
 武初张宗(元鼎四年置三辅都尉丞各一人)左冯翊高陵左辅都尉治(萧由)
扶风郿右辅都尉治 尹赏(东方朔传建元三年后丞相御史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
 东(马武传右辅都尉陈䜣)太原广武(萧由)东郡东阿(吾丘寿王为之不复置太守)
陈留外黄汝南汝阴(杜诗)南阳邓(翟义)南郡夷陵九江历阳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0946-0471c.png
(滕抚)山阳单父沛郡蕲(杜诗毋将隆)沛南部索涣 魏郡魏钜鹿下曲
阳常山南行唐清河贝丘(冯浚)涿郡安平勃海高成平原
乐陵千乘蓼城济南于陵(宁成)泰山卢琅邪姑幕东海费
(宁乘)临淮盱眙皆有都尉治会稽(颜驷)钱塘西部都尉治(任延)
又回浦南部都尉治(顺帝纪阳嘉元年会稽有东部都尉)丹阳歙(何比于)
章新淦(毋将永邓宏)汉中褒中广汉绵竹皆有都尉治又阴
平道有北部都尉治(冯绲)犍为汉阳越巂定莋牂柯夜郎
皆有都尉治又进桑有南部都尉治(安帝永初元年正月戊寅分犍为南)
(部为属国都尉)巴郡鱼服江关都尉治陇西临洮(郦商爰盎)南部都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0946-0471d.png
治天水勇士(窦融)属国都尉治又豲道骑都尉治武威休
屠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张掖日勒(史苞郭忠)
都尉治又番和农都尉治又居延都尉治酒泉会水北
部都尉治水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又乾齐西部都
尉治(竺曾)敦煌郡敦煌县中部都尉治又广至宜禾都尉
(明帝永平十六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又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
尉治(辛彤)安定参䜌主骑都尉治(傅燮)又三水属国都尉治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0946-0472a.png
(刘歆张奂)北地富平(韩安国)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
塞外浑怀障上郡丐归都尉治塞外丐归障又高望有
北部都尉治又龟兹有属国都尉治又望松有北部都
尉治西河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班况冯参皆为上河农都尉注)
(上河在西河富平)又美稷有属国都尉治(班稚)又增山有北部都
尉治又虎猛有西部都尉治朔方西部都尉治窳浑又
渠搜有中部都尉治又广牧有东部都尉治五原东部
都尉治稒阳又蒲泽有属国都尉治又成宜有中部都
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云中陶林东部都尉治又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0946-0472b.png
桢陵西部都尉治又北舆中部都尉治定襄武进西部
都尉治又武皋中部都尉治又武要东部都尉治雁门
沃阳西部都尉治又平城东部都尉治代郡高柳西部
都尉治又马城东部都尉治又且如中部都尉治上谷
(杜缓阳并)西部都尉治又女祁东部都尉治渔阳(郭伋)要阳
右北平薋皆有都尉治辽西柳城西部都尉治又交黎
东部都尉治辽东(涉何)无虑西部都尉治又候城中部都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0946-0472c.png
尉治又武次东部都尉治乐浪(薛宣为都尉丞)昭明南部都尉
治又不而东部都尉治郁林领方交阯麋泠合浦朱卢
九真(魏明为之)无切亦皆有都尉治(又大河都尉韦玄成淮阳都尉尹齐庐江都尉)
(刘敞河南都尉田广明欧阳歙张宗弘农都尉尹翁归河东都尉樊晔赵护广平都尉王温舒武陵都尉温序)
(上党都尉杜业志皆不载治所又武帝太初四年徙弘农都尉治武关然志弘农无都尉当考)
 樊哙传攻圉都尉则秦已有都尉矣(又郦商传沛公为汉王商以将)
 (军为陇西都尉高后功臣表醴陵侯越为河内都尉)刘氏刋误曰圉县名有尉
 无都尉又郡都尉至景帝方加盖衍一都字 天下
 郡国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山西自三辅而外郡才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0946-0472d.png
 十有三而置都尉三十其馀郡国八十七置都尉止
 六十其不置者盖四十有三也(后汉志章怀注云秦每郡有尉一人今按)
 (地理志未必皆有也)
后官志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本注郡
国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
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讥出入边郡置农
都尉主屯田殖谷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0946-0473a.png
六年(古今注六年八月)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
关都尉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
民比郡安常复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安帝元初三年)
(春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右扶风都尉于雍如西京京辅都尉故事耿溥为京兆虎牙皇甫旗为扶风)
后纪和帝永元十六年十二月复置辽东西部都尉官
顺帝阳嘉二年四月复置陇西南部都尉官(注武帝元朔四年初)
(置)桓帝永寿元年七月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 后东
夷传武帝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光武罢都尉
官封渠帅为沃沮侯(昭帝始元五年置乐浪东部都尉分领东七县) 莋都夷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0946-0473b.png
传元鼎六年为沈黎郡天汉四年并属为西部置两都尉
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永平时郡尉府
舍皆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耀之夷人益畏(宣帝)
(地节元年省汶山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光武建武元年班彪言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志广汉属国都 
(尉故北部都尉属蜀郡安帝置别领三城)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攻灵关益
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之于是分置蜀郡属国都
尉领四城如太守(志元年置灵帝以为汉嘉郡犍为属国故郡南部永初元年置都尉别领)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0946-0473c.png
(二城) 赵充国传神爵元年引兵西至西部都尉府(孟康曰在)
(金城)初䍐开豪使弟来告都尉 和帝纪永元十四年二
月乙卯缮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曹凤为)
(都尉屯龙耆) 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巂唐镇)
(尉哀牢人楪榆蛮夷) 西南夷传永平十二年置哀牢博南二县
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领六县为郡(先是西部都尉郑纯化行夷貊) 西
羌传建初二年夏马防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戍
之 南匈奴传班彪奏宣帝敇边守尉曰匈奴多诈交
接得其情则郤敌折冲 续志注安帝时张掖属国都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1b 页 WYG0946-0473d.png
尉别领五城张掖居延属国都尉别领一郡(贾友居延都尉见西)
(羌传)辽东属国都尉(故邯乡西部)别领六城(段纪明为之详见后属国类)
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金城长史上官鸿开屯田辛庆忌为金城长史) 汉仪
注边郡置部都尉(有东西南北中)千人司马候皆不治民 扬
雄传东南一尉西北一候注会稽东部都尉敦煌玉门
关候也 历志酒泉候宜君注师古曰官号所谓西北
一候 赵充国传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又云)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0946-0474a.png
(中候董恭五原属国候刘茂敦煌鱼泽障候唐林) 后西域传阳嘉四年夏北
匈奴侵车师后部乃令玉门关候伊吾司马合六千三
百骑救之 司马金城陈立天水田广明冯谭伊吾毛
(永建二年屯田置伊吾司马一人) 丞薛宣为乐浪都尉丞华龙汉
(表郡尉有丞秩皆六百石) 关都尉 见前(中平元年三月戊申诸关并置都尉) 护
漕都尉(朱博并州刺史护漕都尉) 受降都尉(田广明传) 伊循都尉(见屯)
 田(吴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 扇水都尉(见盐铁论) 典农都尉(建武中梁腾为)
(酒泉典农都尉) 伊阙都尉(张承) 胡广边都尉箴巍巍上圣光
被八垠矧惟内面罔不来宾威威猛将是攘是辟殷宗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0946-0474b.png
周宣用显其绩大汉龙兴云云守抚其民尉典其戎五材
并用文武程功(见御览)

汉中兴良吏

循吏传序宣帝每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二千石有治
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黄霸萧咸王尊冯野王孙宝陈立)或爵
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
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0946-0474c.png
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
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循吏传六人而五人出于宣帝)黄霸为颍川八年张敞 
(为京兆九岁)

汉牧守

丈中子事君篇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
守有子孙焉

汉河南尹(壁赞)

百官志河南尹一人主京部特奉朝请(又云京师置尹一人丞一人)
 郡国志河南尹注秦三川郡高祖更名河南(河南太守王莽)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3b 页 WYG0946-0474d.png
(改为大尹)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章绶服秩与京兆同)
应劭汉官曰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
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
后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
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凡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
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雒阳周时号
成周河南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河南尹袁安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0946-0475a.png
(明郭贺清静应顺公清宋嵩节槩范迁清节召驯德行田歆荐举又杨秉桥元李膺刘祜)魏司马芝晋传嘏 
(为河南尹) 崔骃有箴曰商邑翼翼四方是营(选蜀都赋注崔骃河南尹)
(箴曰唐虞商周河洛是居)成王命君陈尹东郊 

汉留守

列传阴识光武每巡郡国识常留镇守京师(留守周君陈似其任)
(也) 伏湛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车驾征张)
(步留湛居守) 李通光武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抚
百姓 张禹和帝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留守北宫
元魏平阳公丕广陵王羽留守京师并加使持节 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0946-0475b.png
贞观十七年征辽房玄龄为京师留守(李大亮为副)诏曰公
当萧何之任(萧何以信谨守管籥)无西顾之忧又以萧瑀为东都
留守高宗召李绩授洛阳宫留守咸亨二年正月七日
幸洛阳以李晦为西京留守其后车驾发京都则置之
神龙元年苏瑰充京留守玄宗将幸东都以宋璟为西
京留守开元十一年太原以尹为留守谓之三都留守
 东都留守仪凤元年韦弘机开元三年薛谦光旧制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0946-0475c.png
赐旗甲同方镇元和九年十月戊辰吕元膺为留守不
(裴度亦为之) 晋天福七年敕留守降麻制同将相 周
显德三年征淮以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四年再征淮以
朴留守京师 宋朝建隆元年五月征潞吴廷祚为东
京留守十月征扬太宗为大内都总管廷祚留守开宝三
年征太原太宗为之九年三月幸西京沈义伦为之咸平
二年幸河北宰臣李沆为之景德元年幸澶渊王旦为
之祥符封泰山祀汾阴向敏中以旧德再为之建炎元
年宗泽为京城留守兼开封尹绍兴四年参政孟庾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5b 页 WYG0946-0475d.png
行宫留守

汉雒阳令

续志注汉官曰雒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孝廉左右尉秩
四百石 桥玄为左尉(王涣公正任峻威风祝廉得百姓心董宣廉洁)六典注洛阳置尉东南西北 
 部晋置六部尉(西汉义纵尹赏朱博薛宣为长安令)又曰三边始孝武皇帝所
开县户数百而或为令荆扬江南七郡唯有临湘南昌
吴三令尔及南阳穰中土沃民稠四五万户而为长(表县)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0946-0476a.png
(令长皆秦官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一百石) 西汉循吏
不载县令者郡守得以自辟而郡亦自课之也(六典注齐晋云)
(大夫鲁卫云宰楚为令尹秦曰令长)通典周官有县正四百里为县 东都循吏载于传
者十二人而令长居其二(雒阳令王涣须昌长童恢密中牟之两令颍川之四长)
(元和二年春诏曰安静之吏悃愊无华襄城令刘方吏民同声谓之不烦) 颜师古注曰汉
律近塞郡皆置尉百里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雁门尉史行徼)
 通典主簿汉有之(缪彤仇览)晋制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
郎唐县有赤(三府共六县)(八十二)(七十八)(百十一)(四百四十六)
(二百九十六)(五百五十四)六等之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0946-0476b.png
令各一人

汉洛阳寺

和纪永元六年七月京师旱丁巳幸洛阳寺(官舍也)录囚
徒举冤狱未及还宫而雨

唐临轩册刺史(赐刺史诗)

通典(兼会要)魏晋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
(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领兵者武冠庶姓为州无将军者谓之单车刺史)隋开皇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0946-0476c.png
年罢郡以州充县大业初罢州置郡(司隶台大夫一人察畿内刺史十四)
(人察畿外诸郡亦有六条之制)唐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改郡为州太
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改州为
郡刺史为太守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改郡为州太
守为刺史 通鉴(兼纪传)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治人
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武后天授二年正月
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玄宗因张九龄言诏择京官
为刺史岁十月按察使校殿最自第一至第五校考使
及户部长官总覈为升降(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开元十二年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7b 页 WYG0946-0476d.png
山东旱选台阁名臣补刺史六月壬午王丘崔沔韩休
等五人出为刺史十三年二月自择刺史十一人赐诗
十韵十四年六月壬戌诏州传长官言事二十四年十
月甲子次华州赐刺史县令中上考天宝元年正月丁
未诏京文武官材堪刺史者自举 会要元和三年正
月诏刺史于宣政门谢讫进辞之任旧制凡命都督刺
史皆临轩册命近岁虽无册拜而牧守受命后便殿召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0946-0477a.png
对赐衣服时河南尹裴复求速之任李吉甫为奏请遂
有是命非旧制也(开元时已辞仍请侧门候进止所以光宠守臣)

唐岳牧举

旧纪调露元年十一月甲寅临轩试应岳牧举人(员半千举)
(岳牧高宗御武成殿问兵家三阵对策擢高第)

唐宣政殿策县令 举县令(详见诠选)

(阙二字)开元四年五月玄宗召县令策于廷问所以安人
者对凡二百人惟鄄城令韦济居第一擢醴泉令考下
第者罢之侍郎卢从愿李朝隐下迁 坐拟选失实(志云悉集新除县令)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0946-0477b.png
 宣政殿临问以治人之策(通鉴云二百馀人不入第且令之官四十五人放归学问)元稹诗谓长官清平 
(由姚宋之作相) 纪(兼实录传等)大历八年正月甲辰诏京官三品以
上及郎官御史岁举刺史县令一人贞元三年柳浑为
相帝尝亲择吏宰畿邑政有状宰相贺得人浑不贺曰
此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四年正月庚戌制举刺史县
令当亲策试十月召京兆诸县令对延英殿访人疾苦
各赐衣一袭 薛珏传时诏举堪刺史县令者且百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0946-0477c.png
延问人间疾苦吏得失取尤通达者什二宰相欲校以
文词珏曰求良吏不可责文学宜以上爱人之本为心
 郑珣瑜传贞元初诏择十省郎治畿赤 会要开元
四年十一月敕县令户口增益界内丰稔清勤著称赋
役均平者先与上考天宝九载三月十二日敕选司取
县令必限书判文学政事本自异科古来良宰岂必文
人今后郎官御史先于县令三考已上有政绩中取元
和二年正月敕江淮大县委三省御史台诸司长官节
度观察使各举堪任县令四年正月依平选人例分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9b 页 WYG0946-0477d.png
三铨注拟停四时集 宋朝宝元元年十一月乙卯复
奏举县令绍兴五年四月壬子诏馆职正字已上专举
县令二十八年七月辛未左正言何溥言望用建隆天
圣故事择大县阙为堂除仍借五品服优其廪给俟终
更甄擢之上曰县令末也监司郡守本也

唐牧宰政术 令县新戒(见御制)

艺文志杂家类萧佚牧宰政术二卷(耒阳令)鲁人初(不著姓)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0946-0478a.png
公侯政术十卷 汉循吏传六人而五人出于
宣帝唐循吏传十五人而出于武德贞观之时者


祥符府牧

祥符八年二月丙寅楚王元佐天策上将军行兴元牧
府牧自此始天禧元年元佐领雍州牧州牧自此始二
年加兴元牧其雍州牧如故兼州府两牧自此始景祐
二年荆王元俨为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
二州牧自此始淳熙四年四月五日魏王授江陵尹五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0946-0478b.png
年闰六月授雍州牧(亲王带牧随本镇) 虞十二州则十二牧
夏九牧周九州则九伯而王制言八州八伯则王畿之
内不建伯焉郑玄以为殷制畿内王所自治故不设伯
 明堂位谓九采左氏传谓九牧 唐百官志京兆河
南牧皆亲王遥领两府之政以尹主之

戒吏

 刘协曰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戒者慎也禹称戒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0946-0478c.png
 用休

汉六条 九条(详见律令)

表武帝元封五年夏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郡注
师古曰汉官典职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
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
彊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彊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
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
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
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訞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1b 页 WYG0946-0478d.png
详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
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
下比阿附豪彊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以秋分行部到郡国各遣一史)
(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汉旧仪云惠帝三年(一云六年)相国奏遣御史
监察三辅郡所察者九条监者二岁一更常以十一月
奏事

晋五条诏书 刺史六条制 宋二十四条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0946-0479a.png

梁五条(见元会) 西魏六条 后周九条 唐六


条四十八条

晋纪武帝泰始四年十二月班五条诏书于郡国一曰
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厚本息末五曰去
人事 隋志班五条诏十卷(晋刺史六条制一卷)咸熙六条见律令类  宋文帝元嘉
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班宣二十四条诏书 魏丞相泰
欲彊国富民度支尚书苏绰为六条诏书一曰清心二
曰厚教化三曰尽地利四曰擢贤良五曰恤刑狱六曰
均赋役泰常置座右又令百司习诵其牧守令长非通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0946-0479b.png
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崇文目职官类苏绰六条一卷) 后周宣政
元年八月制九条宣下州郡 唐贞观二十年正月丁
丑遣使二十二人以六条黜陟天下(见后)监察御史以六
条察十道(见御史台)武后永昌元年正月戊午布政明堂颁
九条训百官长安三年分命使者以六条察州县 韦
方质删定四十八条察州县 五术八计(陆贽传见考课类)

晋敕戒百官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0946-0479c.png
文心雕龙周穆命邓父受敕宪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
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勤牙门
以禦卫有训典焉 宋礼志晋武太始四年诏刺史二
千石长吏

唐百寮新诫 令长新戒

元万顷传武后讽帝召诸儒论撰禁中万顷与范履冰
等与选凡撰列女传臣轨百寮新诫乐书等九千馀篇
(志百寮新诫五卷旧志四卷) 通鉴玄宗深于治道开元十三年二
月自择刺史赐诗十一月封泰山庚申还至宋州宴从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0946-0479d.png
官于楼上刺史寇泚预焉上谓张说曰向屡遣使臣分
巡诸道察吏善恶今封禅历诸州乃知使臣负我多矣
又言王丘崔沔裴耀卿皆良吏以寇泚不借誉于左右
举酒赐之(丘沔耀卿皆迁官先是四年五月集县令二百人于宣政殿廷试以理人策韦济为第一)
二十三年十月采访使以陜洛等十二州刺史崔希逸
等治状异绩陆浑及诸道二十六县令李常等政号循
良皆玺书奖饬刺史赐绢八十匹县令五十匹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0946-0480a.png
年二月甲寅宴新除县令于朝堂上作令长新戒一篇
赐天下县令 处分语(见地理)

太平兴国淳化祥符天圣戒谕辞

兴国八年四月丁未(二十三日)上作戒谕辞二付閤门一戒
京朝司(有深刻聚敛避事偷安之戒)一戒幕职州县官(有正身干事之训贪慢残)
(民之戒)朝辞曰舍人宣示之(圣训曰大臣又欲刚柔相济是岁赐王显军诫)淳化
五年五月戊寅又出戒励辞云公务刑政惠爱临民奉
法除奸方为劳绩书印纸之前以示知审官院钱若水
吕祐之厥后咸平二年二月己酉之诏戒其坚操业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0946-0480b.png
符元年正月己卯之诏戒其崇匪懈四月丁酉又赐京
朝幕职州县官戒词俾协大中之道布清静之风至天
圣元年五月令閤门口宣戒谕又有修身励节之训
宝元元年十月丙寅戒以钓名庆历四年十一月己巳
训以清静至和二年五月戊寅戒其邀荣嘉祐五年七
月庚戌戒其浮竞六年七月癸巳戒其厚行实

祥符文武七条 手札十六条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0946-0480c.png
祥符二年(己酉)十一月丙辰(稽古录云乙卯作七条)上谓宰辅曰先
帝以儒行篇赐群臣今当摹印以赐文臣申谕先帝之
旨且汉制刺史以六条问事齐有五条晋有六条武臣
有诸葛亮七戒但前世令长未睹训勉之辞今当谕以
举政经急民病为本乃御制文臣武臣七条文臣一清
(平心待物)二奉公(公直洁已)三修德(以德化人)四责实(勿竞虚誉)五明察
(勤察民情)六劝课(劝孝悌农桑)七革弊(求民疾苦)以赐京朝官任提刑
转运知府军监通判知县者(序曰群臣受命奉法居先)武臣一修身
(使士卒有法则)二守职(不侵挠民政)三公平(均抚士卒)四训习(教训武艺)五简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0946-0480d.png
(识勤惰勇怯)六存恤(甘苦皆同)七威严(制御士卒)以赐牧伯洎诸司
使而下任外郡钤辖知州军县监押驻洎巡检者(序曰礼存)
(九法传载七德)又以礼记儒行篇赐亲民釐务官(仍别敕戒谕)三年
五月乙未赐辅臣御注文武七条八年六月辛未夔漕
臧奎请令诸道州府军监县以所赐七条刻石或书公
宇之厅壁从之仁宗庆历四年十二月丁酉以官吏不
遵守先朝文武七条下诏申儆曰先帝亲著七条垂戒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6a 页 WYG0946-0481a.png
百执辞去之日并令拜赐亦有刋石题门书屏示座自
今以后务革前失以圣考七条更相诲励使美绩岁茂
善状日闻元祐四年九月辛卯文彦博请举行此法命
监司遍牒遵守绍兴十年十一月辛亥班文武七条十
六年四月己酉令镂板于厅事(从王循友之请也) 祥符三年
九月甲辰内出手札十二条(实录云十六条)示辅臣颁下江淮
安抚使谕以绥抚之道

治平戒诸路帅十四条

四年十二月壬子枢密院言西事方兴用兵有渐预戒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6b 页 WYG0946-0481b.png
诸路帅凡十四条

绍兴戒石铭

二年六月癸巳颁黄庭坚书太宗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
(易虐上天难欺)于郡县十年十一月十一日臣僚奏成汤制官
刑以儆有位成王作周官以训厥官我朝戒石之铭戒
敕之辞及文武七条虽成汤成王用心不是过也

绍兴戒谕诏书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7a 页 WYG0946-0481c.png
二十九年六月十日癸巳下诏戒谕官吏骄怠十四日
丁酉诏崇尚清白禁止赂遗七月十四日知临安府于
潚请以二诏刻石听事出入观省为四方郡县之倡二
十四日乙巳右仆射思退等请以崇尚清白诏书刻石
置政事堂以墨本分颁中外臣僚奏可(一云乞以上亲书二诏立石尚)
(书省以墨本颁中外)

乾道淳熙戒饬诏

见诏令类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7b 页 WYG0946-0481d.png
淳熙戒谕将帅御书

十二年四月七日御书戒谕赐建康副都统制阎仲仍
刋石赐殿帅郭棣已下其文曰将帅之敝在蔽功忌能
尊已自用故下有沉抑之叹上无胜算之助昔许历进
北山之策而赵奢卒败秦师卿当以奢为法毋蹈前敝
 玉海卷一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