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WYG0944-0272a.png

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四十七
            宋 王应麟 撰
 艺文
杂文

 古者史官其书有法大事书之策小事简牍至于风
 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迹史不及书则传记之说
 或有取焉然自六经之文诸家异学说或不同况乎
 幽人处士闻见各异或详一时之所得或发史官之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WYG0944-0272b.png
 所讳参求考质可以备多闻焉

汉志

前历志(见三统)

汉洞历 吴洞纪

论衡会稽周长生文士之雄也作洞历十卷上自黄帝
下至汉朝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与太史公表纪相
似类也上通下达故曰洞历长生非徒文人所谓鸿儒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WYG0944-0273a.png
(超奇篇) 吴志韦昭传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
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
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
(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 唐志韦昭洞纪四卷周植洞历记九
(庄子音义引洞纪)杂史吴历六卷 隋志韦昭洞纪记包羲
以来至汉建安二十七年臧荣绪续一卷 南史庾诜
撰帝历二十卷

汉刘向战国策

汉志春秋家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 隋志杂史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WYG0944-0273b.png
三十四卷刘向录二十一卷高诱注汉初得之盖战国
游士记其策谋 唐志三十二卷高诱注延笃论一卷
 司马迁传采战国策(史记所采之事九十三) 索隐高诱云六
国时纵横之说也一曰短长书亦曰国事刘向撰为三
十三篇名曰战国策非迁时已名 刘向校书录叙所
校中战国策书莒又有国别者八篇臣向因国别者略
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WYG0944-0273c.png
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
曰长书或曰修书 蜀志李权从秦宓借战国策宓曰
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
史通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
二国(东西周各一秦五齐六楚赵魏各四韩燕各三宋卫中山二) 宋朝曾巩重校
序录曰刘向定二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
访之士大夫家始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然后三十三篇复完叙曰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可易者故孔孟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WYG0944-0273d.png
守此战国之游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故
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
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


汉应奉汉事 汉书后序 荀爽汉语

应奉传著汉书后序多所述载注袁山松书曰奉又删
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馀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WYG0944-0274a.png
七卷名曰汉事子邵著中汉辑序 隋志儒家梁有后
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杂家梁有洞序九卷
录一卷应奉撰 荀爽传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
之汉语 史记文纪注晋灼引汉语索隐曰书名荀爽
所作 旧唐志后汉杂事十卷(杂史)

帝王要略

隋志杂史十二卷环济撰(纪帝王及天官地理)帝王世录一卷甄
鸾撰帝王诸侯世略十一卷帝王本纪十卷来奥撰十
五代略十卷吉文甫撰(起庖牺至晋)后汉以来学者多钞撮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WYG0944-0274b.png
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
体制不经 唐志贾匪之汉魏晋帝要纪三卷

魏晋世语

隋志杂史十卷晋郭颁撰(魏志注引之唐志作代说)

三国总略

宋元嘉十四年河西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
三国总略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四科传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WYG0944-0274c.png
四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魏駮九卷古今字二卷至孔
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 刘延明以三史文繁著
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

梁通史

唐志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 隋志四百八十卷起三
皇讫梁 史通梁武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为
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
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以还则合录当时纪传而上
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WYG0944-0274d.png
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异者惟无表而
已 吴均传武帝召均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
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 顾野王撰通史要略百


左史

隋志杂史左史六卷李槩撰

晋书鸿烈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WYG0944-0275a.png
隋志杂史六卷张氏撰

唐十三类史录

艺文志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
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
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
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利类凡著录
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
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正
史类史记至隋书七十家九十部四千八十五卷有集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WYG0944-0275b.png
(五家)总七十三家六十九部编年类纪年至隋后略四
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伪史类华阳国志至
三十国春秋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杂史
类古文琐语至三国典略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八
百二十八卷起居注类穆天子传至唐创业起居注六
家三十八部一千二百七十二卷有实录(二十八部)诏令(十一)
(部)总七家七十七部故事类秦汉旧事至南宫故事十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WYG0944-0275c.png
七家四十三部四百九十六卷职官类汉官解诂至官
卿旧事十九家二十六部二百六十二卷杂传记类三
辅决录至词林文人传一百二十五家一百四十六部
一千六百五十六卷有女训(十七家)总一百四十七家一
百五十一部仪注类汉旧仪至大唐书仪六十一家一
百部一千四百六十七卷刑法类汉建武律令至开元
格后敕二十八家六十一部一千四卷目录类刘向七
略别录至群书四录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六卷谱牒
类世本至著姓略记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WYG0944-0275d.png
七卷地理类三辅黄图至剑南地图六十三家一百六
部一千二百九十二卷 六典秘书郎乙部为史
其类一十有三一曰正史以纪纪传表志(史记等六十七)
(部三千八十三卷)二曰古史以纪编年系事(纪年等四十四部六百六)
(十六卷)三曰杂史以纪异体杂记(周书等七十部九百十七卷)
曰霸史以纪伪朝国史(赵书等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五曰起
居注以纪人君动止(穆天子传等四十一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六曰旧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WYG0944-0276a.png
事以纪朝廷政令(汉武故事等二十部四百四卷)七曰职官以纪班序
品秩(汉官解诂等二十部三百三十六卷)八曰仪注以纪吉凶行事(汉旧仪等)
(五十九部二千二十九卷)九曰刑法以纪律令格式(律令等三十五部七百一十二)
(卷)十曰杂传以纪先贤人物(三辅决录等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
十一曰地理以纪山川郡国(山海经等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三卷)
二曰谱系以纪氏族继序(世本等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十三曰略录
以纪史策条目(七略等三十部二百一十四卷) 旧志史录十三家八
百四十四部一万七千九百四十六卷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WYG0944-0276b.png
唐南北史

见正史 晁氏志杂史

唐集史五家

志凡集史五家六部一千二百二十二卷(高峻以下不著录三家四)
(百四十卷)梁武帝通史六百二卷李延寿南史八十卷又北
史一百卷(二家五部七百八十二卷著录之书也)高峻小史一百二十卷
刘氏洞史二十卷(权)姚康复统史三百卷

唐八十八家杂史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WYG0944-0276c.png
志史录其类十三四曰杂史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
八百二十八卷(古文琐语至三国典略)夫姓名八家 不著录六十八家
八百六十一卷(元行冲魏典至大和野史) 旧志杂史一百二部凡
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史氏流别

史通史氏流别其流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
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
九曰地理十曰都邑簿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
载记王韶晋安纪姚梁后略此之谓偏记戴逵竹林名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WYG0944-0276d.png
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洪知己传此之
谓小录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记顾协琐语(一卷)
绰拾遗此之谓逸事刘义庆世说(十卷)裴荣期语林(十卷)
思尚语录杨松玠谈薮此所谓琐言圈称陈留耆旧周
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
书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谱此之谓家
史刘向列女梁鹄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列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0944-0277a.png
传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
谓杂记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
湘中此之谓地理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
宫殿此之谓都邑簿

唐太宗勋史

志杂史吴兢太宗勋史一卷(崇文目同) 书目刘餗国史异
纂三卷载齐梁以来杂事

唐六代略

志杂史李吉甫三十卷 会要吉甫尝缀录东汉魏晋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0944-0277b.png
元魏周隋故事记其成败损益大端目为六代略凡三
十卷 旧史元和八年二月辛卯宰相吉甫进

唐高氏小史

志一百二十卷高峻初六十卷其子迥釐益之峻元和
中人(峻以历代诸史钞其要子迥分其卷第) 书目其书自天地未分至
唐文宗凡十三代分十例(司马迁史至陈隋书附以唐实录纂其要)

唐统史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0944-0277c.png
志姚康复三百卷 会要大中五年十一月大子詹事
姚康复(旧纪止云姚康)撰统史三百卷上之(献帝王政纂十卷)统史自
开辟至隋末编年纂帝王美政善事诏令可列于时者
必载至于时政盐铁榷盐和籴赈贷钱陌兵数虚实储
粮用兵利害边事戎狄无不备载下至释道皆叙之

唐统载

册府元龟贞元十三年韩潭进统载三十卷其书采虞
夏以来至周隋录其事迹善于始终者六百六十八人
为立传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0944-0277d.png

唐太和野史

志杂史公沙仲穆太和野史十卷起大和尽龙纪 会
要龙纪中有处士沙仲穆纂野史十卷

唐国史补

志李肇国史补三卷(述开元至长庆事以补史氏之缺)林恩补国史十
卷 崇文目六卷(书日补国史六卷载德宗以后二十三事其条目次第差互) 崇文目高
若拙后史补三卷(书目同)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0944-0278a.png

唐逸史

志小说家高彦休阙史三卷卢子史录(卷亡)又逸史三卷
(大中时人)李隐大唐奇事记十卷 杂史类杜信史略三十
卷 崇文目杂史唐补纪三卷

唐三国典略

中兴书目二十卷唐汾州司户参军丘悦撰自元魏分
而为东西西魏都关中后周因之东魏都邺北齐因之
梁陈则皆都江左悦之书首标西魏元而叙宇文泰按
崇文总目云以关中邺都江左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0944-0278b.png
而东包东魏北齐南总梁陈凡三十篇今本二十一以
下缺 旧史丘悦撰三国典略三十卷 隋志魏鱼豢
撰典略八十九卷(唐志鱼豢魏略五十卷)魏吴志注魏略吴略 

唐馀录 唐载

宝元二年十一月戊子朔尚书刑部郎直集贤院王皞
上六十卷诏奖谕(五代闰也故名唐馀录)通鉴间亦采之  书目六十卷
王皞芟五代旧史旁采诸家小说仿裴松之国志附见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0944-0278c.png
于注 梅尧臣奏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缺


唐乘 五代史略

天圣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辛卯秘书监致仕胡旦上
唐乘七十卷五代史略四十三卷演圣通论七十二卷
将帅要略五十三卷诏以旦子彤为监簿景祐元年七
月壬辰又上续演圣论 王禹偁进五代史阙文一卷
凡十七篇 祥符中陶岳撰五代史补五卷百馀条(一本)
(云岳五代补录五卷得一百七事)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0944-0278d.png

唐志 五代纪

国史志杂史王沿唐志二十一卷孙冲五代纪七十七
卷史抄类贾昌朝通纪八十卷

五代开皇纪

天禧五年五月己丒太常慱士郑向(字公明)表进五代开
皇纪(书目作记)三十卷起梁讫周约八十万言表言唐明宗
祈天愿早生圣人是五代闰紫实开皇朝也目曰开皇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0944-0279a.png
 崇文目编年类五代乱亡史册多漏失向摭拾遗事
颇有补焉

宋朝十史类要

十卷皇朝李安上自战国迄五代摭其杂事以门类分


景祐两汉类记

四年二月辛亥都官郎中任弁上所著两汉类记

治平唐宋遗史

书目唐宋遗史四卷治平四年詹玠撰唐机要三十卷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0944-0279b.png
刘直方撰唐书冗者删阙者补重编史隽三十卷盖君
平撰初唐郑炜著史隽十卷君平惜其漏略广为三十


治平十国志

真宗时知制诰路振采五代僣伪吴(杨行密)(李升)前蜀(王建)
后蜀(孟知祥)南汉(刘隐)北汉(刘崇)(王潮)(马殷)吴越(钱镠)九国君臣
行事撰九国志(以拟崔鸿十六国春秋)为世家列传四十九卷(振字)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0944-0279c.png
(子发永州人)其孙纶又增高氏(季兴)为十国志治平元年六月
辛酉(一十七日)纶上之诏付史馆(九国志五十卷增荆南高氏实十国也)晁氏志云 
(九国志五十一卷)张唐英补为北楚书二卷合五十一卷唐英
蜀梼杌十卷 云外史梼杌(路振书未备今成此书以补其遗) 路振祥符初
使契丹撰乘轺录一卷以献 开宝中诏汤悦徐铉撰
江南录(十卷)陈彭年别录四卷 太平兴国五年八月甲
戌以孟瑜为固始主簿瑜长沙人尝著野史三十卷石
熙载言于上而有是命 钱俨吴越备史十五卷备史
遗事五卷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0944-0279d.png

绍兴通志 二十略

绍兴二十八年二月乙巳郑樵召对授迪功郎其所著
通志令有司给扎写进通志二百卷樵以历代史册及
采他书上自三皇下迄隋代通为一书仿迁固体为本
纪列传而改表为谱改志为略 郑樵通志总序总天
下之大学术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生民之本
在于姓氏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臣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0944-0280a.png
今所推有三十二类故作氏族略书契之本见于文字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故
作六书略字书眼学韵书耳学母主形子主声故作七
音略天文志有义无象今取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图
言下成象故作天文略准禹贡之书而理川源本开元
十道图以续今古故作地理略梁汴四朝旧都为痛定
之戒南阳中原新宅为无疆之基故作都邑略削去曲
说作谥略制器尚象作器服略乐府正声以明风雅祀
享正声以明颂以琴操明丝竹以遗声准逸诗作乐略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0944-0280b.png
书籍散亡由编次无纪作艺文略校雠之司未闻其法
作校雠略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成文古之学
者左图右书即图以求易即书而求难乃立为二记曰
记有记无作图谱略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
之面猊作金石略削去五行作灾祥略参载籍明品汇
作昆虫草木略(凡十五略出臣胸臆)礼略以叙五礼职官略以秩
百官选举略言抡材之方刑法略言用刑之术食货略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0944-0280c.png
言财货之源流(五略虽本前人之典亦非诸史之文)古者记事之史谓之
志太史公更志为记今谓之志本其旧也桓君山曰太
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今复表为谱自春秋
之前称世谓之世谱春秋之后称年谓之年谱二十略
不用旧史之文纪传即旧文损益唐书五代史皆本朝
大臣所修非微臣所敢议故纪传讫隋若礼乐刑政务
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

绍兴鲍氏国策

十卷绍兴中鲍彪编自刘向校定战国策为三十三卷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0944-0280d.png
彪升其第二卷为首又自更定训释(见前战国策)

庆元续后汉书

庆元间吉州布衣萧常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丒尽少帝
炎兴元年癸未为四十二卷(帝纪年表各二卷列传十八卷吴载记十一卷魏载)
(记九卷)吴魏君臣并为载记列于后(外有音义四卷)周必大为序 开禧
中李杞改修三国志六十七卷尊昭烈后主为汉纪魏
吴次之复有义例年谱各一卷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0944-0281a.png

编年

 榖梁传曰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上尊天时纪
 正人事司马迁为纪传表志之体其后史官悉用其
 法晋荀悦为汉纪复编年之体后世作者皆正史并
 行

太古以来年纪

汉志春秋家二篇

禹本纪

史记大宛传禹本纪言河出昆崙昆崙其高二千五百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0944-0281b.png
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
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崙者乎(天子)
(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崙)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
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班固作张骞传赞同) 水经昆
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注禹本纪与此


楚汉春秋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0944-0281c.png
汉志春秋家九篇陆贾所记(索隐曰记项氏与汉高祖起及惠文间事) 隋
志杂记九卷(唐志同)太史公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礼乐
志注师古引楚汉春秋高祖之臣别有绛灌文选注引
楚汉春秋

汉世经

律历志世经首取郯子之论官名稽之于易包羲神农
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因祭典而得共工氏之事因考德
而得少昊之事因春秋外传而得颛顼帝喾之事因帝
系而得尧舜禹汤之事以至因著纪而得汉之事因汉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0944-0281d.png
志而推太岁之名论春秋战国秦汉多及殷历太昊首
德始于木共工水德周人其行序炎帝火德黄帝土
德少昊金德颛顼水德高辛木德尧火德舜土德禹金
汤水武王木汉继周木生火为火德与夫岁辰之所在
统章之所至继世之多寡载祀修短莫不见焉

汉大年纪

志春秋家五篇(高祖文帝武帝纪臣瓒注引汉帝年纪盖即此书)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0944-0282a.png

汉纪

荀悦传建安三年帝好典籍以班固书文繁难省令袐
书监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
约事详论辩多美序曰夫立典有五志焉一达道义二
章法式三通古今四著功勋五表贤能汉四百有六载
拨乱反正统武兴文圣上惟文之恤命立国典于是缀
序旧书以述汉纪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足以
观矣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唐志编年类荀
悦汉纪三十卷(书目同)应劭等注(卷同)崔浩音义三卷(汉纪本凡)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0944-0282b.png
 七万二千四百三十二字王莽一万字(书奏之岁岁在庚辰)文中子曰荀悦史乎  唐太宗
赐李大亮曰悦此书叙致简要议论深博极为政之体
尽君臣之义 书目凡汉纪其称年本纪表志传者史
家本语也其称论者悦所论粗表其大事以参得失也
 晋袁宏传宏字彦伯撰汉纪三十卷(隋唐志同) 书目晋
东阳太守袁宏以后汉书烦秽又谢承华峤诸家错谬
同异无所取正惟张璠纪言汉末事差详故采而益之
卷四十七 第 21a 页 WYG0944-0282c.png
比诸家号为精密 袁宏后汉纪序曰掇谢承司马彪
华峤谢沈书汉山阳公记(乐资十卷)汉灵献起居注(献帝五卷)
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班固源流周
赡然因藉史迁无所甄明荀悦才智经纶足为嘉史然
名教之本帝王高义韫而未叙今因前代遗事略举义
教所归(悦在班固之后宏在范晔之前) 唐志侯瑾汉皇德纪二十卷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张缅后汉略二十七卷刘艾汉灵
献二帝纪六卷袁晔汉献帝春秋十卷(并编年)张莹汉南
纪五十八卷(正史) 艺文类聚引薛莹汉纪
卷四十七 第 21b 页 WYG0944-0282d.png

汉皇德纪

见传类

帝王要略

见杂史

汉表

唐志杂史袁希之汉表十卷韩祐续古今人表十卷开
元十七年上授太常大祝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
卷四十七 第 22a 页 WYG0944-0283a.png
年表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也如高帝元
年大事记沛公为汉王之南郑还定雍而相位书萧
何守汉中御史大夫位书周苛守荥阳班氏所书止
于公卿拜罢月日削去大事不记 司马子长年表
刘杳谓得法于周谱崔鸿亦仿其义例为十六国春


晋竹书纪年 古文官书

束晰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
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
卷四十七 第 22b 页 WYG0944-0283b.png
周幽王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
大略与春秋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
干启位太甲杀伊尹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共伯和摄
行天子事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
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
异公孙段二篇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
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
卷四十七 第 23a 页 WYG0944-0283c.png
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
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
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
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
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
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事大凡七十五篇七
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
寸漆书皆科斗字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
必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以今文写之晰在著作得观
卷四十七 第 23b 页 WYG0944-0283d.png
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證(晋纪咸宁五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得竹简小篆古事十)
(馀万言藏秘府) 卫恒传太康元年汲县人得策书十馀万言
案敬侯所书犹有髣髴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
者最为工妙 王接传时袐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
讫佐著作郎束晰述而成之事多證异义时东莱太守
王庭坚难之亦有义据晰又释难接遂详其得失(续咸著汲)
(冢古文释十卷) 荀勖传汲郡冢中得古文竹书诏勖次之以
卷四十七 第 24a 页 WYG0944-0284a.png
为中经列在秘书(荀勖穆天子传叙云太康二年太公碑同)穆天子传目录云傅瓒为校 
(书郎中与勖同校定) 隋志纪年十一卷汲冢书并竹书同异一
(古史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始于纪年)又杂史有古文璅语四卷(汲冢书)
晋太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一云安釐王)得古竹简书
字皆科斗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
十七卷 唐志纪年十四卷 崇文目不著录(中兴书目止有第四第六及杂事)
(三卷下皆标云荀氏叙录一纪年二纪令应三杂事皆残缺) 杜预左传后序太康
元年三月云云汲郡得古书科斗书久废不能尽通所
记大凡七十五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周易及纪年
卷四十七 第 24b 页 WYG0944-0284b.png
最为分了(周易上下篇与今同)纪年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
诸国别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至曲沃庄
(庄伯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
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谓之
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文意大似春秋经足见古者国
史策书之常也所记多与左传符同又称殷仲壬即位
居亳亦当时杂记 王隐晋书束晰传太康元年汲郡
卷四十七 第 25a 页 WYG0944-0284c.png
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周时古文也)大凡七十五卷晋书有
其目录其六十八卷皆有名题其七卷折简碎杂不可
名题有周易上下经二卷纪年十二卷琐语十一卷周
王游行五卷说穆王游行天下之事今谓之穆天子传
此四部差为整顿诏荀勖和峤以隶字写之 史通凡
此数事语异正经此书近出世人多不信也(竹书说伊尹之事与)
(书序大乖) 唐刘贶以竹书纪年序诸侯列会皆举谥后人
追脩非当时正史如齐人歼千遂郑弃其师皆孔子新
意师春一篇录卜筮事与左氏合知按春秋经传而为
卷四十七 第 25b 页 WYG0944-0284d.png
也因著外传云 中兴书目汲冢师春一卷案杜预云
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今杂叙诸国世系及律吕谥法
末载变卦杂事嘉祐中苏洵编定六家谥法其表谓采
汲冢师春者即此书所载谥法云 颜之推云汲冢琐
语乃载秦望碑非夲文也 书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
自奄迁于殷纪年云殷仲壬即位居亳 左传携王正
义引汲冢书纪年云云东晢云案左传云云 水经注
卷四十七 第 26a 页 WYG0944-0285a.png
多引竹书纪年 前汉地里注臣瓒引汲郡古文(梁惠王发)
 逢忌之薮以赐民(太康居㘰寻)禹居阳城  后东夷传注竹书纪年曰后
芬三年九夷来御 吴都赋注引汲郡地中古文册书
 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 韩愈黄陵庙碑引竹书纪
年齐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楚王 获竹简书青丝
纶简广数分长二尺王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

晋帝王世纪

皇甫谧传谧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撰帝王世纪
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 书目
卷四十七 第 26b 页 WYG0944-0285b.png
晋正始初安定皇甫谧撰以汉纪残缺始博案经传旁
观百家著帝王世纪并年历合十二篇起太昊帝迄汉
献帝 隋志皇甫谧十卷(起三皇尽汉魏)何茂林续帝王世纪
十卷虞绰音四卷阳晔华夷帝王世纪三十卷甄鸾帝
王世录一卷姚恭年历帝纪三十卷 唐志杂史皇甫
谧帝王世纪十卷(中兴书目九卷阙周中一卷)又年历六卷何茂林
帝王代纪十六卷历纪十卷姚恭年历帝纪二十六卷
卷四十七 第 27a 页 WYG0944-0285c.png
代谱四十八卷(周武帝敕撰)诸葛耽帝录十卷卢元福帝王
编年录五十一卷共和以来甲乙纪年二卷(并杂史) 春
秋纬开辟至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
大率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一云凡世七万六百年) 小司马氏
补三皇本纪引帝王世纪及徐整三五历(唐志三五历纪二卷)
郑康成六艺论遂皇之后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牺始
作十二言之教

汉晋春秋

晋习凿齿传桓温觊觎非望凿齿著汉晋春秋以裁正
卷四十七 第 27b 页 WYG0944-0285d.png
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悯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
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
晋始兴焉凡五十四卷(唐志卷同)又上疏谓晋宜越魏继汉
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谨著论曰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
其道不足有靖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
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
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
卷四十七 第 28a 页 WYG0944-0286a.png
吴魏犯顺而彊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
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
于闇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故旧之
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
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于大通哉 隋志习凿
齿汉晋阳秋四十七卷孔舒元衍汉魏春秋九卷
汉书注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记事如古春秋
叙传序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 王命论垂策书于
春秋师古曰史书记事之总称 光武纪注范晔序例
卷四十七 第 28b 页 WYG0944-0286b.png
云帝纪略依春秋

唐四十一家编年

志史录编年类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失
姓名四家始于汲冢书纪年终于张大素隋后略汉有
荀悦侯瑾张璠袁宏张缅刘艾袁晔乐资习凿齿之书
而应劭崔浩汉纪音注附焉魏吴晋有孙盛魏澹梁祚
环济陆机干宝刘谦之曹嘉之徐广邓粲檀道鸾萧景
卷四十七 第 29a 页 WYG0944-0286c.png
畅郭季产杜廷业之书而刘协注晋纪附焉宋齐梁北齐
隋有王智深裴子野鲍衡卿王琰沈约吴均谢昊刘璠何
之元萧韶姚勖王劭赵毅张大素之书而臧严栖凤春秋
附焉失姓名者汲冢纪年魏武本纪皇帝纪梁末代记四
家不著录者柳芳唐历以下及韦澳吴兢韦述陆长源陈
岳焦璐李仁实马总王起黄台符贾钦文曹圭张敦素刘
轲封演韦美柳璨之书终于李匡文汉至唐年纪凡十九家
三百五十五卷 隋志谓之古史自纪年至齐志三十四
部六百六十六卷 景德二年龙图阁书目编年一千一
卷四十七 第 29b 页 WYG0944-0286d.png
十三卷 崇文总目三十八部五百七十九卷 中兴目
六十二家一千三百二十卷 续目十一家四百十七卷
 皇甫湜编年纪传论合圣人之经者以心不以迹得良史
之体者在适不在同

唐编纪 周书

李至远传(素立之孙)少秀悟能治尚书左氏春秋未见杜预
释例而作编纪(一作记)大趣略同复撰周书起后稷至赧
卷四十七 第 30a 页 WYG0944-0287a.png
王为传纪令狐德棻许其良史(高宗时)

唐编年传

萧颖士传尝谓仲尼作春秋为百王不易法而司马迁
作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以训
乃起汉元年讫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在
魏书高贵乡薨曰司马昭弑帝于南阙在梁书陈受禅
曰陈霸先反又自以梁支孙而宣帝逆取顺守故武帝
得血食三纪昔曲沃篡晋而文公为伯仲尼弗贬也乃
黜陈闰隋以唐土德承梁火德皆自断诸儒不与论也
卷四十七 第 30b 页 WYG0944-0287b.png
有太原王绪者僧辨裔孙撰永宁公辅梁书(十卷)黜陈
不帝颖士佐之亦著梁萧史谱(二十卷)及作梁不禅陈
论以发义例使光明云 李华三贤论曰颖士尤罪子
长不编年而为列传后世因之非典训也自春秋三家
后非训齐生人不录

唐续春秋(详见续春秋)

裴光庭传开元中光庭拜侍中兼弘文馆学士又引寿
卷四十七 第 31a 页 WYG0944-0287c.png
安丞李融拾遗张琪著佐司马利宾直弘文馆撰续春
秋经传(约周公旧规依仲尼新例)自战国讫隋(上自周敬下至有隋)请天子修
经光庭作传书久不就 册府元龟开元二十年三月
丁卯奏

唐历 续唐历

柳芳传肃宗诏芳与韦述缀吴兢所次国史上元中坐
事徙黔中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
及禁中事具识本末时国史已送官不可追刋乃推衍
义类仿编年法为唐历四十篇颇有异闻然不立褒贬
卷四十七 第 31b 页 WYG0944-0287d.png
义例为诸儒讥讪(李德𥙿奏芳子冕以力士之说为先臣言之退上一十七事为次柳氏旧)
(闻一卷) 蒋偕传初柳芳作唐历大历以后阙而不录宣
宗诏崔龟从韦澳李荀张彦远及偕等分年撰次尽元
和以续云 志柳芳唐历四十卷续唐历二十二卷韦
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撰崔龟从监修 会要大中
五年七月宰臣监修崔龟从等撰续唐历二十卷(旧纪二十)
(二卷) 中兴书目柳芳撰唐历起隋义宁元年尽大历十
卷四十七 第 32a 页 WYG0944-0288a.png
三年八月(崇文目唐历四十卷目录一卷)晁氏志云叙制度为详 初芳次国史兴
高祖讫乾元凡百三十篇叙天宝后事弃取不伦(后同本传)
后崔铉续修之未就宣宗大中间命崔龟从起大历十
三年春尽元和十五年凡二十二卷

唐日历

会要永贞元年九月壬申(宪宗初立)监修韦执谊奏皇王大
典实存简册自顷史官修撰皆于私家纪录望令修撰
官各撰日 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除已
成实录撰进宣下者其馀见修日历并不得私家置本
卷四十七 第 32b 页 WYG0944-0288b.png
从之 蒋乂传父将明肃宗擢集贤殿学士又贞元中
修撰子系大中二年史馆修撰伸偕亦修撰传曰蒋氏
三世踵修国史称良笔咸云蒋氏日历天下多藏焉(此日)
(历所从起也) 中兴书目有天祐日历一卷欧阳修曰书虽
不全然唐之遗文也 朱子曰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
第犹日历明气节之先后 后汉公卿有所撰述始集
公府乃上兰台唐制专命大臣纂录时政季送史馆盖
卷四十七 第 33a 页 WYG0944-0288c.png
献替之语非禁近莫得而闻传信之辞非史官莫得而
预事大体重实相关焉

唐通历

志马总十卷编年类(本传著集年历通历) 书目唐马总撰(朝议郎守)
(泉州别驾)起天皇氏总以史籍繁芜故上索三坟中稽五典
迄于隋季为十卷今存(又云贯宝历于圣唐是曰通历)前进士齐推序 自十
一卷起唐高祖者即孙光宪所续也光宪皇朝人作续
通历十卷起唐高祖止闽王审知令附于通历后者唯
五卷尔通历一书大抵简略首纪三皇尤诡诞不经与
卷四十七 第 33b 页 WYG0944-0288d.png
司马贞补史记所言无异随事间有论著谓文帝庶几
于王道而景帝之拟成康则有惭德谓宣帝刑名图霸
之王也而世以比光武非其伦也斯言当矣(总又有唐年小录六)
(卷载德宗以前故事) 晁氏志马总通历十卷纂太古十七氏中
古五帝三王及删取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元
魏北齐后周隋世纪兴灭粗述其君贤否取虞世南略
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孙光宪续十卷辑唐洎五代事
卷四十七 第 34a 页 WYG0944-0289a.png
以续马总历参以黄巢李茂贞刘守光阿保机吴唐闽
吴越两蜀事迹太祖朝诏毁其书以其所纪多非实也
 志李仁实通历七卷(编年)徐整通历二卷三五历纪二卷通
历二卷杂历五卷孔衍国志历五卷长历十四卷(杂史)
钦文古今年代历一卷(大中时人)编年 刘轲帝王历数歌一
(元和末) 司马光通历八十卷

唐天祚长历

柳璞传(仲郢子终著作郎)著春秋三氏异同义又述天祚长历
断自汉武帝纪元为编年以大政大祥异侵叛战伐随
卷四十七 第 34b 页 WYG0944-0289b.png
著之闰位者附见其左尝谓杜征南春秋后序述纪甲
历为得实自馀史家皆差蒋系以为然 志柳璞正闰
位历三卷又黄台符古今通要四卷(宣懿时人)

唐统纪

志陈岳唐统纪一百卷(崇文目同) 中兴书目检校尚书屯
田员外郎陈岳撰以荀悦袁宏有汉纪遂为大唐统纪
起武德尽长庆末凡十三朝成一百卷用春秋例间著
卷四十七 第 35a 页 WYG0944-0289c.png
论云

唐大统纪

文粹陈鸿修大统纪三十卷正统年代随甲子纪年(以世)
(本尚书春秋纬书及诸史为据)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上推至炎帝元
年癸未凡三千六百九年

唐三国春秋

志杂史崔良佐卷亡员半千二十卷

建隆龙飞日历

一卷赵普记显德七年正月艺祖受禅事是年改元建
卷四十七 第 35b 页 WYG0944-0289d.png
隆三月普撰此书普时为枢密学士

开宝日历(又见时政记)

开宝七年闰十月庚申判史馆扈蒙言唐文宗开延英
大臣论事命舍人执笔螭头以记时政唐明宗命端明
枢密二学士修日历(显德元年十月修明宗之制)近此事皆废宜命
宰辅每日纪录诏参政多逊典其事雍熙四年九月直
史馆胡旦言建隆至今日历不备诏于史馆西庑修之
卷四十七 第 36a 页 WYG0944-0290a.png
淳化四年翰林学士修国史宋湜修日历(寻罢)乾兴元年
五月丁丑诏先朝日历起居注未上者亟修纂乙酉史
馆请权于宣徽院修日历十一月修撰李维宋绶言先
朝日历自祥符元年已后未纂辑甲戌遂命馆阁儒臣
王举正李淑为史馆编修庆历中张方平兼修撰自乾
兴至庆历日历以属之粲然复全欧阳修言录本进呈
事有讳避史官虽欲书而不敢书(请更不进本) 书目有周
显德日历一卷六年夏扈蒙秋董淳冬贾黄中
旧制以宰相监修国史修撰直馆检讨无常员辑时政
卷四十七 第 36b 页 WYG0944-0290b.png
记起居注撰日历(系以日月)置编修院于门下省元丰四年
总于史馆官制正名属秘省国史案六年三月己卯诏
长贰毋得与著作修纂日历事七年十一月己亥诏记
注及诸司文书皆送著作八年命曾肇林希兼著作元
祐五年十一月置局名曰国史院隶门下省绍圣二年
诏日历还袐省 绍兴元年四月置修日历所七月命
秘书长贰通修纂日历(初元礼六年之制长贰不与今从少监程俱请)三年六
卷四十七 第 37a 页 WYG0944-0290c.png
月左相吕颐浩兼提举修国史时修日历张纲言秘省
权轻难以取会又孙近言景德二年王旦为相领史职
请宰辅提举故有是命八月又诏郎佐以郎官兼领十
年二月并归国史案以著作郎佐修纂遇修正史实录
即置国史实录院见修日历宰相提举以监修国史系
衔乾道二年十二月修成钦宗日历七十五卷诏免进


开宝历代纪要

崇文目杂家开宝五年四月癸卯参知政事刘熙古进
卷四十七 第 37b 页 WYG0944-0290d.png
五十卷诏褒之 本传尝集古今事迹为历代纪要五
十卷 贾昌朝通纪八十卷(当考)

景德甲子编年历

中兴书目二卷(实录三卷)直史馆刘蒙叟撰采其父熙古所
著皇王纪要及古今帝王年代历别为五运甲子编年
历三卷自唐尧起庚子至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凡三千三百十)
(二年)首尾无误以自唐尧以上至黄帝逐代皆有子孙其
卷四十七 第 38a 页 WYG0944-0291a.png
所书元年甲子及在位年数不可考故也景德中上之
蒙叟字道民宋州人

天圣汉春秋 嘉祐唐史记 唐纪

天圣元年十月十六日中书门下言胡旦先撰汉春秋
一百卷久未进入诏令本州递进(淳化五年旦言臣参两汉君臣事迹得鲁)
(史之例著为春秋凡百篇帝曰旦褒贬出胸臆岂得容易流传)二年二月癸亥州以旦
书上进上称叹之以秘书监致仕(命一子为京官)初旦上所撰
汉春秋一百卷上因问旦著书本末宰臣王钦若曰旦
太宗朝进士第一人词学精博尝谓三代之后唯汉得
卷四十七 第 38b 页 WYG0944-0291b.png
正统因四百年行事立褒贬著此书以儗春秋上称叹
故有是命(一云三年九月) 实录祥符三年十二月丙寅襄州
言通判司封外郎胡旦撰汉春秋百篇诏给札录进(初旦)
(斲大砚方五六尺既而埋之旦刻曰胡旦修汉春秋砚云) 天章阁侍讲孙甫据实
录与书兼采诸家著录参验不差足传信者修为唐史
记旧史文繁者删之失者改之意不足而有他證者补
之事之不要者去之要而遗者增之是非不明者正之
卷四十七 第 39a 页 WYG0944-0291c.png
用编年之体以序君臣之事其体略与实录相类自康
定元年修是书至皇祐四年草具遂作序述其意逮嘉
祐元年成七十五卷论九十二首(文彦博从甫借之不与但录姚崇宋璟论)
(以与之) 陈彭年以班固谢承为汉书而荀悦袁宏为纪
虞预王隐为晋书而干宝为纪唐文物宪章可述独缺
编年之史乃次新书定为唐纪四十篇三十万言(书目四十)
(卷起高祖讫哀帝) 刘直方修大唐机要三十卷删冗补遗

景祐五朝春秋(五代纪)

三年七月丁亥工部郎中王轸直秘阁轸上五朝春秋
卷四十七 第 39b 页 WYG0944-0291d.png
二十五卷(记始于吴越)特擢之庚寅集贤院学士孙冲上五
代纪七十七卷诏奖谕

庆历纪年通谱(见改元)

七年六月九日丁亥参政宋庠上所撰纪年通谱庠取
十七代正史并百家杂说凡正伪年号成一书诏送史
馆 中兴书目十二卷 纪年通谱自汉文帝后元戊
寅止周恭帝显德庚申为九篇以本朝建隆之元至庆
卷四十七 第 40a 页 WYG0944-0292a.png
历辛巳为一篇皆曰统元以甲子贯之有五号曰正闰
伪贼蛮夷以王莽十九年系孺子更始以接建武东魏
十七年附西魏豫王六年天后十五年系中宗绪神龙
朱梁十六年通济阴天祐续同光据晋恭帝禅宋之岁
对魏明元泰常五年尊北降南始主正朔乃通谱之新
意也别二篇举字为类各部分为类元 毕仲荀续一
卷起庆历壬午迄徽宗 易纬稽览图甲寅伏羲氏至
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
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
卷四十七 第 40b 页 WYG0944-0292b.png
百五十年尧一百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
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万三千
六百一十三年庚戌年四百九十一年算上右总六
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皇极经世三四
二卷列世数与岁甲子下纪帝尧至于五代历年
表以见天下离合治乱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五
六二卷列世数与岁甲子下纪自帝尧至五代书
卷四十七 第 41a 页 WYG0944-0292c.png
传所载兴废治乱得失邪正之迹以人事而验天时三
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馀冽
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馀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
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代伯之传舍也
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馀波
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馀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
之星也 甲辰尧肇位于平阳(尧舜其犹夏之将至日之向中乎)

治平资治通鉴 编年通志 目录(考异外纪)举要历 纪事本末 

卷四十七 第 41b 页 WYG0944-0292d.png
(纲目见后)

治平三年四月辛丒命龙图直学士侍读司马光编集
历代君臣事迹初光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
人主欲上自战国下迄五季正史之外旁采他书关国
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依左氏传
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因春秋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遂约战国
至秦二世为八卷以进英宗悦之命续其书置局秘阁
以刘恕赵君锡同修 后以刘攽代君锡(又范祖禹同修)表云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 
卷四十七 第 42a 页 WYG0944-0293a.png
(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四年十月己酉初御迩英甲寅
(九日)初进读赐名资治通鉴神宗亲制序而赐光(令候书成写入)
(又赐颖邸旧书二千四百二卷)序曰光之志以为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
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
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
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
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以邪正要于
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
代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读之
卷四十七 第 42b 页 WYG0944-0293b.png
渊林矣(表云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元丰元年十月光奏子康为检阅文字从之 
 (熙宁元年二月十一日又进读移刻乃罢一本云二年诏光进读于迩英)元丰七年十二
月戊辰(或云十一月进呈)书成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终
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为
目录三十卷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
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开局迄今始成凡十九
(表云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前后六任听以书局自随)诏书奖谕赐银帛
卷四十七 第 43a 页 WYG0944-0293c.png
衣带鞍马(每编始末识以睿思宝章)上谕辅臣曰前代未尝有此书
过荀悦汉纪远矣以光为资政殿学士辅臣请观之遂
命付三省 光编集通鉴既成撮精要之语为目录三
十卷晚病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八十卷而未成(绍兴初资)
(政学士臣克家上之)书目八十卷 光又著历年图七卷通历八十卷稽
古录二卷 刘恕作外纪十卷恕谓光为历代书而不
及周威烈王之前以包羲至未命三晋为诸侯可为前
纪本朝一祖四宗一百八年可为后纪及恕病废绝意
于后纪乃更前纪为外纪犹春秋外传之义又有目录
卷四十七 第 43b 页 WYG0944-0293d.png
三卷起包羲讫周威烈王二十二年(起三皇止周共和载其世次而已起)
(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为一编) 通鉴问疑一卷刘恕
子羲仲记恕议论及问荅之语 通鉴释文三十卷史炤
绍兴三十一年上 前例一卷乾道间光曾孙伋分类
三十六例为前例又为四图 纪事本末四十二
卷袁枢编淳熙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参政龚茂
良言袁枢编通鉴纪事有补治道或取以赐东宫
卷四十七 第 44a 页 WYG0944-0294a.png
增益见闻诏严州摹印十部仍先以卿本上之(淳熙)
 元年三月戊子杨万里为序(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 陈傅良续通
鉴节要十卷 张栻通鉴笃论 司马康曰资治
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父(攽)
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恕)唐讫五代则范
纯甫(祖禹)此三公者天下之豪英也我公以纯诚粹
识不懈昼夜久乃成就之其在正史外而有以博约之
楚汉事则司马彪荀悦袁宏南北朝则崔鸿十六国春
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李延寿书虽无表志而可观太
卷四十七 第 44b 页 WYG0944-0294b.png
清记亦时有足采者建康实录犹桧而下无讥焉唐以
来稗官野史暨夫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
别传幸多存而不敢少忽也要是柳芳唐历为最可喜

历年图

司马光读史患其文繁事广不能得其纲要又诸国分
列岁时先后参差不齐乃采共和以来讫五代略记国
家兴衰大迹集为五图每图为五重每重为六十行每
卷四十七 第 45a 页 WYG0944-0294c.png
行记一年之事其年取一国为主而以朱书他国元年
缀于其下凡一千八百年曰历年图 刘攽编年纪事
十一卷

治平补日历

四年六月癸酉监修韩琦乞差实录检讨陈绎同补未
修日历从之

熙宁百官公卿表 绍兴续百官公卿表

见官制 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戊戌史院言知
成都双流县李焘有续皇朝百官公卿表一百十二卷
卷四十七 第 45b 页 WYG0944-0294d.png
(内九十卷系私自编纂)乞给札抄录从之 蔡幼学亦为续公卿
百官表年历大事记备志辨疑编年政要列传举要等百
馀篇表凡二十卷质疑十卷自治平讫绍兴五年

熙宁编年通载

书目十卷熙宁间起居舍人兼判史馆章衡撰其序云
修史者十一人事讹舛因编历代帝系名年始自唐虞
至于治平四年总三千四百年大率编年之例首国号
卷四十七 第 46a 页 WYG0944-0295a.png
庙谥以表元系日月以记事以便观采(七年八月十一日延和殿进呈)
(赐三品服) 晁氏志编历代年号贯以甲子凡系于存亡纲
纪之大者无不详录且刋正谬误如史记载舜年虞书
不同汉纪载魏受禅与魏志受禅坛碑各异之类

皇朝十国纪年 疑年谱

书目秘书丞刘恕撰记五代僣伪吴唐前后蜀吴越闽
汉楚荆南北汉十国君臣事迹本四十二卷今存止四
十卷恕又有疑年谱一卷恕谓先儒叙包羲女娲下逮
三代享国之岁惟大庭至无怀氏无年而有总数及后
卷四十七 第 46b 页 WYG0944-0295b.png
世计尧舜之年众说不同三统历次夏商西周与汲冢
纪年及商历差异故载周厉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
年为谱 晁氏志十国纪年四十二卷长于考异同而
拙于属文

高宗日历 建炎中兴日历 绍兴修日历

绍兴元年四月甲戌(八日)诏修日历用程俱请也(以日历所为名)
七月九日诏长贰通修纂二年二月丙戌初置著作官
卷四十七 第 47a 页 WYG0944-0295c.png
二员编次日历自渡江无史官至是沈与求以为请三
年九日戊寅正字陈祖言请修建炎以来日历从之六
月庚戌左相颐浩提举修国史时未有日历始命大臣
典领 二年十月甲辰诏汪伯彦董耘梁扬祖耿延禧
高世则编类元帅府事迹以付史馆用著作虞请也
其后悉以书闻六年四月戊戌朔史馆修纂皇帝大元
帅府事迹十卷上之九年六月汪伯彦上建炎中兴日
历五卷最备 三十二年二月丙戌著佐张震言自建
炎元年至绍兴十二年日历已成者五百九十卷多所
卷四十七 第 47b 页 WYG0944-0295d.png
舛误而十二年以后迄今所修未成书者至八百三十
馀草卷未得立传者七百七人望令长贰同修纂内因
故相所作时政记者并审订修改从之 乾道七年汪
大猷言太上日历重修未备者十七年陛下龙飞七载
而日历所修未及一年望稍增史员编修 淳熙三年
袐书监李寿编次成一千卷三月三日戊申进呈辛亥
恭进并如进圣政之制 淳祐八年袐省校雠缮写上
卷四十七 第 48a 页 WYG0944-0296a.png
之 绍兴二年十一月壬午知湖州汪藻言太上渊圣
及建炎改元至今三十馀年并无日历本朝宰相皆兼
史馆故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柱下见闻之实
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
望许臣编集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间诏旨以
备修日历官采择许之凡六年乃成(一本云汪藻言太上皇元符以来至)
(上建炎之元并无日历上曰无以易藻寻知湖州领日历如故复命辟官属二员书成凡八百册上之赐茶药)
(进官二等微录成用藻所著为多)
卷四十七 第 48b 页 WYG0944-0296b.png
绍兴历代帝王年运铨要

书目十卷绍兴初朱绘纂以欧阳修作正统图黄帝五
十六氏一切采录乃起自伏羲 政和间吴逵撰帝王
系谱一卷自两汉迄显德一千一百六十五载 胡宏
作皇王大纪八十卷

绍兴孔子编年

书目胡仔撰(绍兴初)起鲁襄公二十二年讫哀公十六年
自孔子始生至卒凡七十三年五卷
卷四十七 第 49a 页 WYG0944-0296c.png

孝宗日历

绍兴三十二年七月诏日历所自三十一年六月十一
日起修日历既而淳熙五年闰六月有诏修纂至淳熙
四年六年三月十八日上之成书一千一百五十五卷
十六年二月己丑诏编类寿皇日历成书朕当遵行之
仰称付托之意自淳熙五年正月续修(止淳熙十六年二月一日)
绍熙元年八月戊戌(十六日)进日历二千卷己亥恭进
淳祐十一年袐省校雠补写上之
裒鸾台时政之编合螭陛史臣之法 作春秋而因史
卷四十七 第 49b 页 WYG0944-0296d.png
记为唐历而效编年 萃四七载之懿铄为二十卷之
成书

乾道资治通鉴纲目

绍兴八年胡安国因司马光遗藁修成举要补遗文约
而事备乾道壬辰朱熹因两公之书别为义例为纲目
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纲效春秋而参取群史之长目效左氏
而稽合诸儒之粹(纲者春秋著事之法目者左氏备言之体)序例曰表岁以
卷四十七 第 50a 页 WYG0944-0297a.png
首年(逐年之上行书其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以备岁年)而因年以
著统(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大书以提要(凡大书有正例变例正例)
(如始终兴废灾祥沿革及号令征伐生杀除拜之大者变例如不在此例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皆特书之)
而分注以备言(凡分注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备载其言者有因始)
(终而见者有因拜罢而见者有因事类而见者有因家世而见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所敢之)
(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先生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间)岁周于上而
天道明统正于下而人道定大纲槩举而鉴戒昭众目
毕张而几微著
卷四十七 第 50b 页 WYG0944-0297b.png
乾道续资治通鉴长编(举要)

乾道四年四月丙辰礼部郎李焘言臣于去年八月(会要)
(二十九日)奉旨从汪应辰奏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
迄元符令有司缮写校勘藏之袐阁臣寻于十四日赐
对面奉旨令早投进又令给札臣先次写到建隆元年
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年计一百八
卷内建隆元年至太平兴国元年太祖一朝事迹虽曾
于隆兴元年具表投进后来稍有增益谨重录进治平
卷四十七 第 51a 页 WYG0944-0297c.png
以后文字更加整齐节次修写臣此书非可便谓续资
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
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今写成
一百七十五册并目录一册上进五月壬戌朔诏焘纂
述有劳特转两官六年三月二日诏降下长编付秘省
今依通鉴字样大小缮写仍将李焘衔位于卷首依司
马光衔位修写淳熙十年三月六日焘为遂宁守始上
其全书(会要云六百八十七册十年修撰上之)自建隆至靖康凡九百八
十卷(书目一百六十八卷建隆讫靖康)举要六十八卷上甚重之以其
卷四十七 第 51b 页 WYG0944-0297d.png
书藏秘府(先是淳熙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进神哲三百四十册四年七月五日进徽钦三百二十册)
焘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唐三百年长编范祖禹掌之
祖禹所修六百馀卷光细删之止八十卷故焘纂集用
光义例广记备言以待后之作者焘又撰江左方镇年
表十六卷自晋永嘉讫陈贞明以孙氏不能保淮李氏
不能踰浙又亡荆及巴蜀故削而不著 杨仲良为长
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 熊克中兴纪事本末一名
卷四十七 第 52a 页 WYG0944-0298a.png
中兴小历

乾道丁未录 淳熙国纪

乾道七年同修国史赵雄言右修职郎李丙尝纂丁未
录起治平之末迄靖康之初其间议论更革往往编年
该载乞给札缮写八年六月戊戌(一云二日)诏李丙所录一
百册二百卷淹贯该博用功甚多特转右承事郎(丙又撰丙)
(申录)吏部侍郎徐度著国纪百卷淳熙三年五月九日李
焘请给札下湖州抄录赴国史院参照从之
卷四十七 第 52b 页 WYG0944-0298b.png
淳熙大事记(通释解题)

淳熙七年吕祖谦作大事记起周敬王三十九年汔汉
武征和三年采左传稽古录通鉴目录举要历皇极经
世历代史辑而广之参稽百氏书法视太史公所录不
尽用策书凡例 吕中皇朝大事记

淳熙九朝通略

十一年十二月四日知台州熊克上九朝通略一百六
十八卷(一百册)诏迁一官 仿通鉴之体作系年之书一
卷四十七 第 53a 页 WYG0944-0298c.png
载釐为一卷 简要不如徐度之纪详备不如李焘之


嘉泰光宗日历 嘉定日历

绍熙五年闰十月十六日著作郎王容等修太上皇帝
及今上日历庆元六年二月二十二日上太上日历三
百卷嘉泰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秘书监曾㬇等请再修
润以光宗日历为名十六日上今上日历五百十卷嘉
定三年三月十三日右正言黄中请刋定初元日历所
载龙飞事迹十四年五月九日上改正今上日历五百
卷四十七 第 53b 页 WYG0944-0298d.png
十卷淳祐二年上宁宗日历 修日历式少监程俱定
绍兴三十二年少监陈之渊著佐张震复上建炎以
后日历格乾道中著佐郑伯熊以新旧格参立 进
则奉延英之对退而裁东观之书事则亲闻理期传


嘉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撰一百卷嘉定五年五月付国史院
卷四十七 第 54a 页 WYG0944-0299a.png

国朝编年政要

蔡幼学四十卷起建隆止靖康纪政事大略其体皆编
年法惟每岁先列宰执拜罢为异又国朝实录列传举
要十二卷起国初止神宗 陈均皇朝编年备要三十
(依朱文公纲目义例据事实录不敢尽同其书法) 徐自明宰辅编年录
 玉海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54b 页 WYG0944-0299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