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自动笺注)
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玉海卷二十四
            宋王應麟
 地理
泉井
 玉井四星參左東南四星軍井易以巽木入乎坎水之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曰木上水井君子勞民勸相以君養民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
神農九井
郡國南陽郡隨縣盛弘之荆州記曰隨縣北有厲鄉村重山一穴相傳神農所生有周一頃二十畆地外兩重塹中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每汲一井則衆井水動即以此地為神農社嵗祀之(水經注同)史記索隱淮陽有神農井帝王世紀神農起列山為列山氏今隨厲山是也國史潞州長子縣有神農井
黄帝井益井
易井卦釋文書云黄帝穿井世本云化益作井宋衷伯益堯臣淮南子本經伯益作井而龍登元雲神棲崑崙能愈多徳愈薄矣注伯益佐舜初作井(郭璞井賦作井龍登天)
黄帝
史記正義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媯州懐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涿鹿東北涿水晉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一里有阪泉上黄帝
堯井
論衡傳言伯益作井龍登元雲神棲崑崙神農敎民耕耨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堯時五十之民擊壤於塗觀者曰大哉堯之徳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堯時已有井矣郡國志注堯井在汜水東十五里
舜井
郡國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水經濼水山上舜祠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甘泉
水經注中山記曰郭東有舜氏之甘泉有舜及二妃
禹井
地理山隂縣㑹稽山在南上有禹井(後志郭璞云有禹井)
軍井
周禮挈壺氏以令軍井鄭司農云為穿井井成挈壺懸其上以表井
管仲
左傳莊三十二年春城小穀為管仲也注小穀齊邑濟北穀城縣城中有管仲
漢浮沮井
公元前111年
武紀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九原臣瓉曰浮沮井名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
匈奴傳漢已滅兩越遣故太僕公孫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里至浮苴井不見匈奴一人而還
温泉温湯温泉浪井
漢武故事驪山湯初始皇石起武帝加修飾焉
張衡溫泉賦余適驪山温泉浴神井温泉汩焉以流穢兮蠲除苛慝中正張衡東京温液湯泉薛綜注在河南梁縣左思魏都賦温泉毖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温水廣平易縣潘岳西征南有湯井温谷雍州圖曰温湯新豐温泉藍田縣王廙洛都雞頭温水魯陽神泉周庾信温湯碑序其色變者流五雲之漿其味美者結為三危之露豈獨醴泉清疾聞於漢武之朝神水蠲疴在乎咸康之世周王褒溫湯銘挺此温谷驪丘之隂白礬上徹丹沙下沉華清駐老飛流瑩心
公元630年
唐貞觀四年二月己亥温湯二十二年正月戊戌癸卯御製温湯碑示羣臣開元十六年三月京兆三原浪井十九年六月辛未浪井出於邛州龍興觀平地五色彪炳二十一年五月丁卯蘭州浪井出及醴泉金石録溫泉唐太宗御製并行張説温泉文選雪賦盛弘之荆州記曰南陽郡城北有紫山東有一水冬夏常温因名湯谷水經注曲阿季子廟前井及潭常沸名曰沸井沸潭宋志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應
漢鹽井火井
貨殖傳蜀多鹽井羅裒鹽井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髙爓飛煽於天垂(蜀郡火井臨邛縣西南鹽井也)家有鹽泉之井(臨邛漢安皆有鹽井充國縣有鹽數十揚雄蜀都賦西有鹽泉鐡冶)郊祀宣帝火井鴻門地理西河鴻門縣火井祠(火從地出)初學記異説臨邛火井漢室盛則赫熾桓靈浸微諸葛孔明一窺而更盛
金泉
地理酒泉郡師古舊俗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應劭漢官儀酒泉城下有金泉味如酒)
漢鞠水龍泉
地理弘農郡析縣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東至酈入湍水師古即今所謂菊潭南海郡龍川縣師古曰裴氏廣州記云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以為國史鄧州南陽菊水
賈誼
水經注湘州賈誼宅地中一井所鑿極小而深疏勒城貳師
公元74年
耿恭永平十七年冬騎都尉劉張出擊車師司馬奉車都尉竇固從弟駙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䕶戊己校尉乃以為戊校尉後王部金蒲城謁者關寵為己校尉前王柳中城各置數百人明年三月單于遣左鹿蠡王二萬騎擊車師遂破殺後王安得而攻金蒲城解去疏勒旁有澗水五月引兵據之七月匈奴來攻先登數千人直馳胡騎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擁絶澗水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吏士渇乏笮馬糞汁而飲之仰嘆曰昔貳師將軍佩刀刺山飛泉湧出漢徳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吏士有頃水泉湧出衆皆稱萬嵗令吏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引去唐李嗣業傳為疏勒鎮使漢耿恭故井乆涸禱已泉復出識者以為至誠所感
墨井
左思魏都賦墨井鹽池玄滋素液注鄴西髙陵西伯陽城西石墨井井八丈
氷井
公元648年
百官司農屬官上林掌苑園池季冬藏氷千段立春三日納之氷井黑牡祭司寒啟氷亦如之㑹要貞元元年十二月九日立春日内外兩井納氷二千五百段每段長三尺厚一尺五寸府縣澄潔供進西晉庾儵有氷井
亳州九井
公元741年
五行開元二十九年亳州老子九井涸復湧(劉義慶幽明録襄邑縣瀬鄉老子中有九井)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亳州刺史鄭愿混元廟中之井涌氣成雲五色相映三月己丑亳州老君九井先涸自奉詔増修觀宇九泉皆涌枯木復榮括地苦縣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九井尚存(在今真源縣)漢郡國陳國有賴鄉注伏滔北征記曰有老子廟中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唐安寧鹽井
南詔安寧城五鹽玄宗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
醴泉
公元744年
地理涼州天寳縣番禾天寳三載山出
更名(三月丙子武威郡上言見祥瑞類)貞觀六年醴泉出丹
公元1107年
霄殿西七年二月緜州香溪十一年九月醴泉
甘井公井公井
公元732年
地理滄州清池甘井開元二十年令毛某母老
苦水無以養縣舍穿地泉湧而甘民謂之毛公井
公元734年
韓朝宗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採訪使朝宗襄州刺史山南東道襄州南楚故城昭王傳言汲者死人暍困不敢朝宗移書諭神自是飲者亡恙人號韓公井宋祁作韓公井裴識傳帥靈武地斥鹵無井誓神而鑿之果得
甘泉鸊鵜泉
公元785年
地理澤州髙平有泫水一曰丹水貞元元年明濟引入城號甘泉有省寃谷本殺谷玄宗潞州過之更名豐州西受降城北三百里有鸊鵜泉
唐應聖泉
公元793年
楊朝晟貞元九年為邠寧節度十三年春請城方渠合道木波以遏吐蕃路詔問須兵幾何報部兵可辦帝問前日五原興師七萬今何易耶對曰鹽州之役虜先知之今薄戎而城虜料王師不十萬勢難輕入若發部兵三日塞下三旬畢城積芻聚粮留卒守之冦至不能萊野剪夷虜旦夕走屯方萬全䇿也帝納其䇿師次方渠水乏青蛇降險下走視其跡水從而朝晟築防環之遂為停淵士飲仰足圖其事以聞詔置祠命泉曰應聖已城(三月成)吐蕃悉衆至度不能害乃引去開地三百里
六井
公元822年
白居易長慶二年杭州刺史築隄錢塘湖鍾洩井水溉田千頃復浚李泌六井民頼其汲六井(李泌作)相國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龜池小方井白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本朝嘉祐中沈文通六井南為南井熙寧六年陳襄六井元祐五年四月蘇軾復治六井與沈公井改作瓦筒又創為二井
上善
公元837年
地理坊州中部州郭無水東北七里上善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逺汲四年刺史駢復修之民獲其利後思之為立祠
宜春
地理袁州宜春宜春醖酒入貢
祥符廣孝泉舜井賛(記)
公元1089年
祥符四年二月后土甲子車駕河中府幸舜廟(通典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觀舜井其二井南相連可秉炬入蓋史所謂匿空旁出公府中泉脉皆鹹此水獨甘釀酒尤佳俗傳有疾者飲之或愈詔賜名廣孝泉令本府修飾墻垣帝作賛紀之又令王欽若撰記於側改舜泉坊為廣孝五月庚子詔於舜井側建廟又唐廣明中王重榮敗趙璋李誓衆市樓克復為名上曰此一時之事不若因舜都舊名為號丁卯遂改榜曰薰風樓命陳堯叟為記
雍熙潤徳泉圖
公元985年
雍熙二年五月癸酉鳯翔府岐山縣周公有泉忽涌出耆舊相傳時平則流世亂則竭唐安史之亂泉竭至大中年流號潤徳泉自後又涸今忽湧清澄甘潔甚異於常因圖之以進廟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後百步晏殊為賛隱顯以時靈符孔彰東坡集云廟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廟後百許步有泉依山湧洌異常國史所謂潤徳泉詩云翠鳯舊依山硉兀清泉長與世窮通周書大聚云闢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詩正義應劭風俗通云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易注井以清潔不變更為義鄭
云井法也(井居其所而遷)穿重象之十仞玉甃之百
節營之不日既汲既渫潜流炤炤寒泉洌洌(江逌井賦)
 鑿井之義濟人為徳名著東宿之躔象見
河圖之畫
道涂
 匠人營國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經涂
康衢
列子微服遊於康衢(康荘之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九道
史記紀禹九州九道九澤九山正義通達九州道路左傳禹經啟九道
五涂
夏官司險設國五溝五涂而植之林以為阻固皆有守禁以達其道路五涂徑畛涂道路也(又見遂人)量人天下涂數藏之注謂支湊之逺近候人掌其方之道治合方氏達天下之道路秋官野廬氏掌達國道至於四畿左傳曰晉為盟主司空以時平易道路
棧道
公元984年
髙紀元年夏四月張良襃中因説漢王燒絶棧道以備諸侯盗兵亦視項羽東意注棧即閣也今謂之閣道(張良傳云漢王之國送至褒中歸韓良因漢王燒絶棧道天下還心以固項王意迺使還行燒絶棧道)淮南王人言成臯之道天下不通趙充國奏繕鄉亭浚溝渠治湟陿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唐歐陽詹棧道
甬道
公元985年
髙紀二年五月漢王滎陽甬道屬河以取敖倉(應劭曰恐敵鈔輜重故築垣墻街巷也)三年十二月項羽侵奪甬道漢軍乏食五年五月上曰給餉不絶糧道不如蕭何
漢回中道
公元877年
武紀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回中道遂北出關注應劭回中安定髙平險阻三輔黄圖中宫在汧元封六年冬太初四年冬天漢二年春幸回中郡國右扶風汧有囘城名囘中來歙開道
靈山
司馬相如傳畧西南夷通靈山橋孫水張揖曰鑿開靈山道靈道縣
馳道
公元984年
成紀上嘗急召太子龍樓不敢絶馳道(應劭馳道天子行道也若今之中道)乃著令令太子絶馳道平紀元始元年六月三輔馳道列傳周勃髙祖擊燕所將卒當馳道為多注師古曰當髙祖所行之前江充館陶長公主馳道呵問之後上甘泉太子家使乘車馬行馳道屬吏如淳令乙騎乘車馬馳道中已論者沒入車馬被具賈山秦馳道之麗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秦皇二十八年馳道)王訢右扶風武帝扶風宫館馳道修治供張鮑宣司隷丞相孔光四時園陵官屬以令行馳道没入車馬如淳曰令諸使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中央三丈翟方進上甘泉馳道司隷校尉陳慶効奏沒入車馬
黄覇京兆尹坐發民治馳道不先以聞(循吏)史平凖書既得寳鼎立后太一公卿封禪事而天下郡國皆豫治道橋繕故宫及當馳道縣縣治官儲設
供具而望以待幸毛詩傳年不順成馳道不修
 文選注君必乘車故以馳名陸機洛陽
宫門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兩邊
土牆四尺餘外分之唯公卿尚書章服道從
凡人皆行左右左入右出夾道種榆劉盆子鄧禹夜戰槀街中注三輔舊事長安城
槀街
飛狐道
公元347年
王霸建武十三年盧芳匈奴烏桓連兵冦盜詔覇將弛刑徒六千餘人杜茂飛狐道布土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又陳委輸可從温水漕以省陸轉輸勞事施行飛狐道在今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懐戎縣即飛狐口也前酈食其傳距飛狐之口注臣瓉曰在代郡西南地理雲州雲中有隂山道青陂道皆出兵
橋道
公元83年
鄭弘建初八年大司農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汎海而至風波艱阻沉溺相系奏開零陵桂陽嶠道至今常路
公元41年
建武十七年馬援南擊交趾縁海而進隨山刋道千餘十八年春軍至浪泊
子午道(又見下)
公元29年
王莽元始五年秋子午道杜陵直絶南山徑漢中注師古曰子北方南方言通南北相當京城南山有谷梁漢道者子午谷宜州西界慶州東界山名子午嶺此則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為子午道元和子午關在長安縣百里
褒斜道(詳見漕運)
公元125年
順紀延光四年即位十一月乙亥益州刺史子午道褒斜路子午道平帝時通三秦記子午長安南山褒斜中谷名南曰褒北曰斜三國志魏延曰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諸葛孔明揚聲由斜谷道取郿)括地褒谷梁州褒城北五十里斜水源褒城西北九十八里水經注褒水東南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漢永平中司隷校尉楊厥所開建和二年王升瑑石頌徳蓋因石牛道而廣之
斜谷
公元148年
封敖傳歴平盧元節度使鄭涯開新水壊其棧更治斜谷道行告便
參天至尊
公元647年
通鑑貞觀二十一年春正月丙申(㑹要九日)以鐡勒回紇等十三部内附六部督府(瀚海金微燕然幽陵龜林盧山)七州(臯蘭髙闕鷄鹿鷄田榆溪蹛林窴顔)各以酋長都督刺史賜金錦袍(㑹要云給元金黄金為字以為符信)及還上御天成殿宴設十部樂遣之諸酋長稱臣等既為唐民徃來天至所如父母請於回紇以南突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供過使嵗貢貂皮租賦(㑹要置郵驛總六十八所以通北號為參天可汗道)四月丙寅燕然都䕶府統六都督七州李素立為之回紇吐迷度入朝云云渠領共言請於回紇突厥治大涂號參天至尊道世唐臣乃詔磧南鸊鵜泉之陽置過郵六十八所具羣馬湩肉待使客嵗納貂皮為賦拜吐迷度瀚海都督(問對舊紀並云置驛六十六所)
山西運道砥柱漕路
公元786年
漕運通鑑陜州水陸運使李泌奏自集津至三門山開車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貞元二年二月道成
西極
門闕
大庾嶺新路
公元729年
地理韶州始興大庾嶺新路開元十七年張九齡
駱谷
公元749年
地理洋州興道駱谷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真符華陽天寳八載清水谷路復置因鑿山得玉更名
關塞
 兩河天闕其星為天關周禮司關國貨之節以聨門市五伯時諸大侯國皆有之楚有昭關魯六關井陘髙陽關魏有漳關秦有榆中臨晉嶢武二關關之大小不同其藩塞岨隘捍禦邦域則一也然長世字甿者以道徳為藩不以襲險為屏
司關關尹節傳
周禮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關下士二人(關界上之門)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㕓(關下亦有邸客舍)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傳如今移所過文書)凡四方賔客敂關則為之告有外内之令則節傳出内之(鄭司農説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賔關尹告行理以節逆之)掌節門關符節(門關司門司關也)史記尹喜關令孟子古之為關將以禦暴
十二關
司關司關檢校十二關所司國内下云每關下士二人自在關門開閉王畿千里王城在中面有五百里界首面置三關則亦十二關云關界上門也
遺人門關委積門謂十二國門關十二關出入皆有税野廬氏轚互者車有轘轅坻閣舟有砥柱之屬記玉藻注殷則關譏而不征王制殷禮
六關
左傳臧文仲六關(三不仁)注塞關陽關之屬凡六鹿門之關齊偪介之暴征其私使有司毁關去禁
 郭關鹽鐡論諸侯有關梁自戰國
楚扜關(武關昭關)
公元前377年
世家肅王四年(周安王二十五年)蜀伐楚取兹方楚為扜關以距之(李熊公孫述東守巴郡距扜關之口郡國巴郡魚復縣有扜關華陽國志曰巴楚相攻伐故置江關陽關括地陽關涪州扜關今峽州巴山縣江關䕫州魚復縣南二十里江南白帝城)懐王二十年齊遺楚王書曰王取武關蜀漢地則楚之强百萬也(武關商州東一百八十里商洛縣界)頃襄王元年發兵武關攻楚張儀傳説楚曰云云舫船載卒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不至十日而距扜關伍子胥奔吳昭關(關在西江吳楚之竟)戰國策蘇秦説趙曰(史記蘇厲)沙丘至距鹿三百里距於扜關(趙陸道之關楚水道之關)鹽鐡論楚自巫山方城巫黔中設扜關以距水經江水關東逕弱關捍關注捍關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關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關以防捍輿地廣記古捍關楚肅王所作以拒巴蜀公孫述傳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在陽西縣)北守南鄭任滿江州東據扜關遣田戎任滿江關臨沮夷陵
岑彭自率臧宮劉歆長驅江關
蒲坂
公元前312年
水經注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見于蒲坂
函谷關武關(詳見下)
公元786年
史記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懐王為從長至函谷關出兵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張儀不敢函谷關十五年蘇秦東有殽函之固范雎曰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左關楚懐王武關伏兵其後秦韓地形相錯如繡
周文收兵至關水經注丹水商縣東南流注少習武關南關也通南陽郡左傳少習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阨道也荀子松栢之塞
四塞
蘇秦四塞之國正義東有黄河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南山武關關西有大隴山隴山大震烏蘭關北黄河南塞四塞之國被山帶渭
 婁敬傳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
漢武嶢關臨晉邊關關天
井關美陽常山關江關居庸關
五原
公元787年
髙紀秦三年八月沛公武關(注應劭武關南關道南陽文□曰在析西)
 百七十里(史記正義括地志曰故武關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春秋時少習)九月子嬰
公元785年
將將兵拒嶢關(注應劭曰嶢山之關李竒曰在上洛北藍田武關之西)括地藍田關在(雍州藍田東南九十里即秦嶢關杜篤論都賦關函守嶢山東道窮)沛公引兵嶢關擊秦軍元年九月漢王將軍薛歐王吸武關三年五月轅生漢王曰願君王武關武紀大初四年冬弘農尉治武關出入者以給關吏卒食成紀陽朔二年關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原關者勿苛留(注應劭天井上黨髙都壺口壺關五原代郡)功臣周勃嶢關列傳張良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不如因其解擊之周勃沛公武關嶢關(太康地理志武關冠軍縣西嶢關武關之西)東守嶢關項籍樊噲武關霸上灌嬰南陽郡西入武關東出臨晉關擊降殷王(史記正義臨晉關即蒲津關也在臨晉縣今在同州)曹參從西攻武關嶢關取之以中尉出臨晉關至河内韓信大將漢王大王之入武關秋毫亡所害進兵擊魏魏盛兵蒲坂臨晉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商别將攻旬關(注師古曰漢中旬水上之關也今在洵陽縣)西定漢中酈食其曰願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敖庾粟塞成臯之險杜太行之道飛狐之口(注代郡西南)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晁錯對䇿通關去塞不孽諸侯(通關一逺近)吳王濞田祿伯曰願得五萬人武關周亞夫太尉東擊吳楚霸上趙涉亞夫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藍田武關雒陽
 伍被淮南中郎云云王曰今我先要成臯之口下
潁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史記正義轘轅故關河南緱氏南四十里伊闕故關河南縣南十九里)發南陽兵守武關河太守獨有雒陽耳然此北尚有臨晉河東上黨河内趙國界者通谷數行汲黯愚民市買長安中而文吏以為闌出財物邊關(注應劭曰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噐及錢出關臣瓉曰無符傳出入為闌)司馬相如使畧定西南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臣妾除邊關邊關益斥西至沫若水(二水名)南至牂柯為徼(徼謂以木石水為界)通靈山橋孫水(出臺登縣)以通邛筰還報天子大説難蜀父老曰乃關沫若牂柯鏤靈山(史記正義靈山通以關)
 也(唐志雅州靈山靈關又有靈關鎮兵)蜀都賦靈關為門玉壘為宇賈捐之曰武
公元前179年
北郤匈奴萬里起營匈奴孝文即位(與通關市)十四年匈奴朝那蕭關(史記十四年朝那括地志塞即蕭關今名隴山關在原州百泉縣西)景帝通關孝武元封元年天子勒兵武節是時西置酒泉隔絶胡與羌通之路西通月氏大夏翁主烏孫匈奴西方之援又北益廣田至眩雷為塞匈奴不敢以為言(注服䖍曰眩雷地烏孫北)西南夷莊蹻王滇漢興皆棄此國而關蜀故徼(注師古西南之徼猶北方塞也)
公元39年
南粤趙佗移檄告横浦陽湟谿關(秦時)髙后時有司請禁粤關市鐡噐武帝時上書請比内諸侯三嵗朝除邊關天子許之西域武帝詔曰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地理弘農郡陸渾有關上黨郡上黨壺口石研關天井關漢中郡長利有鄖關越巂郡靈關道(水經注靈道縣一名靈關道漢制夷狄曰道)牂柯郡有柱蒲關有關敦煌郡龍勒陽關玉門關西河郡増山有道西出眩雷塞(眩音州縣之縣)朔方郡窳渾有道西北雞鹿塞代郡五原常山上谷郡居庸有關欎林郡雍雞有關蒼梧郡有離水關謝沐縣有關荔浦荔平合浦郡合浦有關九真郡有界西通武關光武建武十五年二月鴈門代郡上谷民置常山關(代郡)居庸關(上谷)以東(徙吏人六萬餘口是時馬成馬武北擊匈奴)章紀元和二年三月乙未河東北太行山天井關(注在今澤州晉城縣南)後傳鄧禹建武元年正月箕關將入河東(箕關今王屋東)馮異北攻天井關上黨兩城(注天井關太行山下)鄧曄于康擊延岑武關南陽樊崇逄安武關徐宣等從陸渾兩道俱入(注武關在今商州上洛縣東河括地象曰關山為地門上天齊陸渾縣有關在今洛州開縣西南)吳漢率岑彭等伐公孫述岑彭荆門長驅江關(舊在赤甲城後移在江南岸對白帝城故基在今魚復縣南)
 王梁野王北守天井關中郎將北守箕關
公元108年
張禹祖父光武以為常山關長(注關縣常山郡定州行唐縣西北有故關邑城)梁慬永初二年春羌冦三輔擊之轉戰武功美陽關(注美陽故城在武功縣七里其所置關)袁尚髙幹舉兵壺口關(注潞州上黨縣有壺山口因其險面置關焉)烏桓為冦建武二十一年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出五原掩擊之(注關在代郡)元初五年冬上谷居庸關郡國泰山郡鉅平陽關南陽郡析縣武關在縣西(注南都賦曰武關在其西)巴郡魚復扜水有扜關(史記楚肅王為扜關以拒蜀)史記貨殖南陽西通武關鄖關賈誼新書所為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為備山東諸侯也今大諸侯多其力因建關而備之豈若定地勢使無可備之患(匃奴傳侯應曰自中國關梁以制諸侯所以臣下之凱欲也)列女傳海關有關士史蜀志先主次于陽平關與淵郃等相距法正魚復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魏延欲請精兵萬人諸葛亮異道㑹于潼關制而不許通典漢中褒城襃中縣漢陽平關在縣西北蜀先主破魏軍於此
 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紫漢亦然故稱紫塞
關都尉箴漢潰武關項破函谷臣司敢告並轂(崔瑗)
 潘岳關中記曰秦西隴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
關之間是為關中此説未盡顔師古曰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髙紀注)徐廣項羽關塞之語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蕭關説是也他如大震隴州瓦亭原州駱谷盩厔子午長安同之蒲津洋之華陽建置在秦後其設險守國一也
函谷關關都尉關傳
公元111年
髙祖元年冬十月沛公霸上十一月或説沛公急守函谷關從之(注文穎是時關在弘農郡弘農縣衡嶺今移東在河南穀城縣師古曰今桃林縣有洪溜澗水卽古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夾河之岸尚有舊關餘迹穀城新安)或云山形如函故稱(函谷谷中一車秦地西有隴關東函谷臨晉南有武關北有蕭居庸天井關以臨胡庭故為關中漢興)
公元149年
 都之(左氏桃林之塞注桃林弘農華隂縣東潼關)史記楚懐王函谷關正義函谷關在陜州(林縣西南十二里今屬靈寳縣)文帝十二年三月除關無用傳(傳符也)景帝四年春復置諸關用傳出入(文帝關禁當時矯偽乘傳郡國景帝七國變復用傳)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嵗)冬函谷關新安(徐廣新安東界)以故關為弘農縣(注時樓船將軍楊僕大功耻為關外上書乞徙東關家財給其用度意亦廣濶於是徙關新安弘農三百里至今謂之新關)代王元鼎中
公元前114年
 以常山為阻徙代王義於清河注依山以為關(史平準書益關置左右輔)水經注楊僕請以家僮七百人築塞(後李恂徙居新安關下元鼎三年函谷關新安)天漢二年冬十一月
公元247年
關都尉曰今豪傑逺交羣盗其謹察出入者(崔子玉關都尉李尤賦曰命尉臣以執鑰羣類所從隗囂將王元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西京(賦關門反拒漢得長久)宣帝本始四年春正月載糓入關得毋用傳(終軍傳詣博士步入關吏子繻曰傳還當以合符)後郭丹傳買符入函谷關注符即繻成帝陽朔二年秋關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上黨)壺口(壺關)五原關(代郡)者勿苛留(三輔舊事曰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
 中(髙紀師古注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地理秦地其界自弘農
闗以西弘農故秦函谷闗(古函谷闗老子西遊闗令尹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秦闗法雞鳴出客孟嘗君夜半至關其客效雞鳴得出九國仰關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五行函谷
公元前12年
關距山東之險(元延元年門牡飛云云)百官關都尉秦官(察偽遊用傳出入張敞杜業寗成尹齊辛遵隂識為之)後紀光武建武十九年復置函谷關都尉九年省今復置(杜篤論都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四岳函谷三月丁酉行至長安四月反于洛都明年有詔復函谷關云山翕然狐疑聖明西都關門之反拒也)章帝元和二年冬十一月壬辰日南至閉關梁桓帝永興二年冬十一月甲辰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
公元342年
郡國弘農故秦函谷關(華隂縣注有潼關)河南糓城函谷關(注西征記曰函谷左右絶岸十丈中容而已)王覇傳覇為討虜將軍建武八年函谷關滎陽中牟平之通典魏正
公元420年
元年弘農太守孟康上言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論都阸塞四臨西被隴蜀南通漢中北據谷口東阻嶔巖關函守嶢山東道窮置列汧隴廱偃西戎拒守褒斜嶺南不通杜口絶津朔方無從城池百尺阸塞要害關梁之險多所衿帶一卒舉礧千夫沈滯
函谷關賦(李尤)上羅三關下列九門南有蒼梧荔蒲離水謝沐洭浦零中以窮海陸北有蕭居天井壺口石陘貫越代朔以臨胡庭緣邊邪指陽㑹玉門西有隨隴武夷白水江靈沔漢曲路山泉衆關莫盛於函谷銘云函谷險要襟帶喉咽尹從李老留作二篇孟嘗讐秦譎以雞鳴(選注李尤函谷關銘)西京賦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東京函谷擊柝東西東都賦識函谷之可關不知王者之無外晉江統賦帶以河洛重以崤阻撫四夷守境豈恃阻於髙岑獨孤及函谷關銘序曰天作崤函屏京崇山廻合長河屈盤崖奔嶺蹙谷抱谿鬬崫起重險為秦東門函夏閫閾天府户牖江返秦璧天佑漢祚設險守國作藩于京壺口捶阸函谷批難閻伯璵函谷關南據二虢北荒三晉洞開一軌壁立千仞隄防樞轄造化緘縢建瓴百二之國扼喉三七之路幅員長城小而固
玉門關陽關兩關
西域西域孝武時始通東接漢阸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葱嶺元狩間張騫始開西域之道其後降渾邪休屠王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兩關(注孟康曰關皆在敦煌西界)賛曰孝武河曲四郡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光武閉玉門關謝西域之質)李廣利天子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貳師恐(西域傳漢軍正任文將兵玉門關貳師後距)
公元前5年
 張騫酒泉列亭鄣至玉門地理志酒泉太初元年
公元389年
開有玉門縣(注師古曰闕駰云漢玉門關屯徙其人於此)武威休屠太初四年張掖昆邪太初四年敦煌後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外有白龍堆蒲昌海龍勒縣縣有陽關玉門關(韋昭玉門關龍勒界)皆都尉治(揚雄東南一尉西北一候孟康敦煌玉門關候也)後西羌武帝通道玉門隔絶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於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千里西域傳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鄯善北通伊吾千餘延光二年北匈奴車師入冦河西議者因欲閉玉門陽關張璫上書三䇿(注玉門陽關二關名也在敦煌西界)陽嘉四年春北匈奴後部乃令玉門關伊吾司馬救之甘英玉門陽關四萬餘里靡不周盡(前傳元始車師後王國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門關往來差近戊巳校尉徐普欲開以省道里半避白龍堆之阸)班超永元十二年上䟽生入玉門關元初六年後數月北單于車師後部攻没索班公卿多以為閉玉門輿地廣記沙州壽昌縣龍勒陽關在縣西六里玉門關西北一百十八里二關之西三百餘里有蒲昌海一名鹽澤廣袤三四百里則葱嶺于闐兩河所注也
漢遮虜障
公元前121年
地理張掖郡居延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沙都尉師古注曰闞駰武帝使伏波將軍路博徳築遮虜障於居延城武紀元狩二年夏將軍去病公孫敖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太初三年夏四月强弩都尉路博徳居延天漢二年夏五月騎都尉李陵歩兵五千人居延北注師古居延匈奴中地韋昭以為張掖縣失之張掖所置居延縣安處所獲居延人而置此縣李陵天漢二年九月發出遮虜鄣注師古曰鄣者塞上險要之處往往修築别置候望之人所以鄣蔽而伺敵也河西未入漢也霍去病欲攻小月氏則先望居延而濟乃至天山李陵欲渉單于必先居延北出乃至浚稽則知居延之出匈奴乃其要路也漢既全得月氏之地立為四郡居延又為酒泉要路故築鄣其上以扼其來名以遮虜可見其實通典既於張掖甘州居延塞又於酒泉肅州著遮虜障者甘州之西即肅州之東虜之來路亘乎兩州之境故障塞之設亦亘兩境(李陵之軍自遮虜障北出亦望遮虜障南入可見路出無不由此也)居延塞即遮虜障也
散關白水關
公元391年
後漢書延岑北入關注陳倉縣十里有散谷水李固傳出為廣漢白水關(一作闕)解印綬還漢中注梁州記曰關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關李固解印綬處也故關城今在梁州金牛縣西隗囂白水險阻棧閣絶敗三國志建興六年冬諸葛亮引兵散關陳倉蜀志典畧曰起館舍築亭障成都白水關四百餘區(昭烈)抱朴子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散關(括地志在岐州陳倉東南五十二里)通典金牛縣南有白水關
洛陽四關
文選鮑昭樂府升高臨四關注陸士衡洛陽洛陽關東成臯關南伊闕關西函谷關孟津關(初學記同)一(云南轘轅伊關)東京盟津其後大谷通其前廻行道伊闕邪徑㨗乎轘轅郡國河南郡糓城函谷關緱氏轘轅光武紀賛四關重擾長安四塞之國通典後漢成臯
三關
馮衍傳衍田邑書曰上黨有四塞之固東帶關西為國蔽注三關上黨壺口石陘也
八關
公元386年
靈帝紀中元年三月戊申置八關都尉官注謂函谷廣成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通典河南壽安有後八關城在縣東函谷關都尉所理
蜀漢三關
文選晉紀論三關電埽注吳志賀邵曰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張瑩漢南記曰蜀有陽平關江關白水關此為三關
三關
吳志朱然曹公濡須大塢三關
魏義陽三關
北史元魏郢州司馬彭珍等叛魏潜引梁兵趨義陽三關(申州信陽軍)魏中山王英出汝南救之英至義陽取三先䇿之曰三關相須如左右手克一兩關不待攻而破宜先攻東關又向西關以分其兵勢
榆關
公元583年
文帝開皇三年三月癸亥榆關四年四月丁巳賀婁子幹關總管(秦有榆中關漢有榆溪舊塞廣長榆塞名史記正義曰今榆木塞也在勝州北王恢所謂植榆為塞也顔師古曰在朔方或謂之榆中)地理榆林郡開皇二十年勝州仁夀二年金河縣帶闗史記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千里(即今榆林上郡始皇三十六年徙民三萬家於北河榆中)漢傳枚乘吳王曰秦北備榆中之關(師古即今所謂榆關)南距羌筰之塞唐志勝州榆林縣東有榆林關貞觀十三年水經注榆中金城東五十許里
唐二十六關七關下關
百官司門郎中掌門出入之籍天下關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京城四面關有驛道者為上餘關有驛道四面關無者為中餘為下)有上中下(關令掌禁未遊察姦慝即周司關關都尉之職)六典司門郎中凡關二十有六(通典關二十七)為上中下之差上關六(京兆藍田華州同州蒲津岐州隴州大震原州隴山)中關一十三(京兆子午駱谷庫谷同州龍門㑹州㑹寧原州木硤石州孟門嵐州合河雅州卭崍彭州蠶崖安西鐡門興州興城渭津)下關七(凉州甘泉百牢河州鳯林利州石門延州永和綿州松嶺龍州涪水)以限中外華夷設險作固閑邪止暴
公元702年
 紀長安二年十二月丙戌天下置關三十
公元626年
今攷地理志凡十道有關一百四十三關内三十一京兆藍田嶢關(皮日休有銘)庫谷大横華之潼(㑹要武徳九年八月十七日詔停潼關已東緣河諸關天授二年七月九日潼關洛州南北面關建中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潼關依)
公元624年
 舊置防禦使(郭子儀傳攻賊崔乾祐潼關乾祐敗退蒲津趙復等披闔内軍進收永豐關陜始通)太宗(有入潼關崤函地險襟帶兩京)玄宗有度蒲關潼關成臯渭津同之龍門商之武關鳯翔之大散駱谷(元和駱谷關在盩厔縣西南北二十里武徳七年駱谷道以通梁州)隴之安戎(本大震大中六年防禦使薛逵徙築更名安戎)㑹要大中六年正(月二十六日詔隴州薛逵移築故關三月奏移要㑹之中臨水挾山當川限谷危墻深塹克揚營壘之勢乞改為定戎關又南由路舊有水關正月二十七日起功三月十七日畢盡圖進上勑云新置關成得其要害)安夷原之水峽石門驛制勝石峽木并渭州六盤(西南隴山)為七關乾元後失七關(紀宣宗大中三年二月吐蕃秦原安樂三州石門驛木峽制勝六)
公元646年
 盤石峽蕭七關歸于有司(裴識傳尚恐熱上三七關)吐蕃康季榮原州石門六關張欽緒復(蕭關三州七關地腴衍者聽民墾蓺)又有瓦亭故關(太宗貞觀二十年八月丙戌隴山關次瓦亭觀馬牧)蕭關大中五年蕭關武州(㑹要大中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涇州節度使康季)
公元851年
 榮收原州城及諸關七月十三日邠寧軍收蕭關(括地隴山關在原州即古蕭關)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朝那蕭關關在安定朝那縣武帝元封四年十月幸雍五畤回中道遂北出蕭關獨鹿鳴澤回中安定髙平蕭關在其北)寧之定安(故關)丹之烏仁延之合嶺蘆子㑹之㑹寧烏蘭綏之魏平勝之榆林(貞觀十三年置)河濵(貞觀七年置)豐之中受降城(元和九年五月置)單于府之雲伽(後廢太和四年後置七月畢功時李泳為振武節度進圖以兵千人守之開成五年詔振武節度劉沔屯雲迦關備回鶻)河南十五(張知泰武后時奏置東都諸關十七所幾斂出入)崔融傳時有司議關市盡征之周官九賦其(七曰關市雖斂士商不及往來天下之關必險道或致騷動)河南之河陽轘轅陸渾伊關(皆故關)髙門松陽鵜鶘大谷(松陽已下故關)汝之魯山(漢故關)陜之大陽(故關茅津)古函谷(天寳元年寳符于關更桃林縣靈寳)浢津(義寧元年置關貞觀元年廢關置津)虢之潼大谷(武徳二年廢)鳯陵(貞觀元年廢)朱陽(武徳八年廢)鄆之碻磝津(故關)齊之鹿角(故關)濮之靈津沂之穆陵(元和十二年二月李道古引兵穆陵關)河東三十三河中風陵(聖歴元年置)蒲津(一名蒲坂)龍門晉之府城絳之武平(故關)太平(貞觀七年置)隰之馬鬬永和太原白馬(故關)井陘盤石葦澤(皆故關)赤塘天門汾之陰地長寧沁之柴店嵐之樓煩合河蔚汾憲之鴈門(劉沔㑹昌二年河東節度招撫回鶻使進屯鴈門關)石之孟門忻之石嶺代之東陘西陘石門雲之牛皮蔚之孔嶺潞之井谷壺口(故關)昻車澤之天井一名太行(通鑑㑹昌三年澤潞十二月丁巳王宰天井關甲戌河東克石㑹關)長平河兆二十四孟之河陽虎牢成臯旋門(故關)故軹懐之大斛(故關)博之四口(故關)衛之故延津故臨清黎陽(一名白馬津)澶之盧津(一名髙陵津)鎮之白馬井陘一名土門(郭子儀出兵井陘李光弼合)德之張公(故關)定之安陽(故關)八度倒馬(故關)幽之納欵(在昌平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居庸故關亦謂之軍都關通北齊改為納欵)平之明垤臨渝一名臨閭(太宗貞觀十九年班師十月丙辰皇太子迎謁臨渝關)大海媯之居庸塞(東連盧龍石西太行常山天下之險)通典注漢(居庸關在今懐戎縣)鐡門(志自馬者西五十里過鐡門關)山南五鄧之魯陽興元甘寧(通典作甘亭隋置)百牢(通典隋置關今名百牢關)利之石門興之興城隴右六秦之大震河之河藍鳯林(吐蕃傳尚延心獻欵髙駢鳯林關)金城(闞駰十三州記金城郡金城關)沙之陽關玉門(夀昌縣龍勒城)
 西有陽關西北玉門關(郭元振傳旌節下玉門關凉州八百里城中爭具壺漿歡迎)淮南
二廬之故東光木陵定城(二故關)安之故黄峴武陽百鴈平靖(四關)黄之大活白沙木陵陰山申之故平靖江南一䖍之横浦劔南十二彭之靜塞蠶崖漢之鹿頭嘉之平羌巂之青溪(太和中節度李徳裕徙於中城西南昆明軍西寧逺軍九城青溪關)
公元798年
 南經大定城百一十里至臺登(貞元十四年内侍劉希昻使南詔由此)李徳裕韋臯青溪道和羣蠻(韋臯傳繇黎州邛部雲南青溪關號南道)瀘津雅之靈關雞棟邛崍(邛崍山金湯静冦乾符二年置)李徳裕奏復邛崍關茂之綿之松嶺龍之涪水嶺南四廣之洭浦(故關)賀之荔平連之故秦湟溪容之鬼門(兩石相對中□三十歩)羈縻莊州桂嶺(本牂柯郡地百里桂嶺關)吕氏春秋山有九塞大汾㝠阨荆阮方城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志安西西出柘厥關
虎牢關
公元845年
㑹昌五年十月昭武虎牢關(孟州汜水太宗破世充建徳地志汜水東南成臯故關西南旋門故關)乾元元年李光弼謂賊方闚洛當扼虎通典河南府汜水有故虎牢東魏武定中子章築後漢置成臯賈至虎牢關銘序曰漢祖守之以臨山東坐清三齊强楚躑躅而不進太宗據之以拒河朔克平偽鄭袒縛請命維兹虎牢天設巨防功在坤下拒在離旁昏恃以滅聖憑而王吕温成臯洪河在下太室傍倚岡盤嶺蹙虎伏龍起鎻天中區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皆同軌拒昏納明閉亂開理劉項險扼喉而爭漢飛鎬京羽斬東城唐初興時大同王于東征烈火順風乘髙建瓴擒建系充周道如砥成臯不關順至則平逆來惟難柳宗元鐃歌武牢云云
左傳制嚴邑也(古東虢國)王與鄭武公之畧自虎牢以東襄二年侯城虎牢十年虎牢漢志河南郡成臯虎牢或曰制注師古穆天子傳七萃之士主捕獸天子蓄之東虢號曰虎牢韓取成臯
唐大和
公元855年
王思禮傳賊分兵大和關去鳯翔五十里命郭子儀朔方兵擊之太宗紀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位潼關東瀕河諸關路巖傳置定邊軍邛州大度故關函關後周保定中改名防(在新安縣東)
四面
百官御史臺凡出不踰四面則不辭見
咸平平安關太平興國髙陽關熙寧通㑹
關紹聖金城關
公元1002年
㑹要京西有關房州平安關(咸平五年置在房陵縣)行慶關(見後)河北有關瀛州髙陽關(舊號關南興國七年二月甲申改)陜西有關環慶龍平關(元符二年置)涇原渭州制勝關(熙寧中慶)熙州南北(熙寧五年置)河州通㑹關熙寧十年置(通畧紹聖五年三月丙子賜名通㑹)蘭州鞏哥關(元豐四年六年東關堡)金城關(紹聖四年四月十一日置)㑹州㑹寧關(元符元年五月以巔耳關置)京玉關(元符三年置)安鄉關(三年置)綏逺關(崇寧三年以洒金坪改)三關並熙河成都路有關茂州雞宗關(熙寧九年置)周世宗復三關(顯徳六年三月甲戌北征四月壬辰乾寧軍辛丑益津關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為雄州及淤口關上置塞今信安軍是也五月乙巳朔瀛州)
景徳劔門關
公元1006年
九域利州路劔門關景徳三年劔州劔門縣隷關以兵馬監押主之熙寧五年縣復隷劔州
祥符行慶
公元1071年
河陽汜水縣關東題曰虎牢西題曰玉關祥符四年三月戊戌真宗西廵虎牢關改行慶關(詔曰眷玉關之樞㑹控鼎邑要衡)慶厯四年五月己丑汜水縣為行關隷河南府
康定潼關
公元1041年
元年二月丁亥潼關設備(宋庠修治函谷關以備西羌)慶厯元年八月乙未潼關新置樓櫓王堯臣不可乃詔徹之
慶厯秦州東西關(又見城類)
公元1042年
二年正月二十七日秦州東西關成初守臣韓琦以州之東西民居軍營皆附城因請築外城凡一十里自元年十月起至是成計工三百萬
段規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王者邦畿守在四夷禮義干櫓道徳藩籬逺人不服文徳來之化既無外何以關為其間如其如斗千乘馳輪
匹夫可守
 玉海卷二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