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943-0538a.png

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二十二
            宋 王应麟 撰
 地理
河渠


唐龙门渠 广济渠 利人渠 涑水渠 延


化渠

地理志同州韩城有龙门山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
龙门引河溉田六千馀顷(会要武德七年四月九日同州治中云得臣开渠自龙门)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943-0538b.png
(引黄河溉田六千馀顷)陜州陜县有南北利人渠南渠贞观十一
年太宗东幸使武候将军丘行恭开有广济渠武德元
年陜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开引水入城以代井
(传陜州城中无井人勤于汲操酾河入城百姓利安)宿州虹县有广济新渠开
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干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
淮以便漕既成湍急不可行遂废(传以淮至徐城险凿渠十八里入青水人)
(便其漕)河中虞乡北十五里有涑水渠正观十七年刺史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943-0539a.png
薛万彻开自闻喜引洓水下临晋赵州昭庆城下有澧
水渠仪凤三年令李玄开以溉田通漕夏州朔方贞观
七年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旧纪贞元七年)
(八月庚戌夏州奏开延化渠云云)剑州阴平西北二里有利人渠引马
阁水入县溉田龙朔三年令刘凤仪开宝应中废后复
开景福二年又废

唐黎阳新河 怀州新河

地理志卫州黎阳有新河元和八年观察使田弘正及
郑滑节度薛平开长十四里阔六十步深丈有七尺决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943-0539b.png
河注故道滑州遂无水患怀州修武西北二十里有新
河自六真山下合黄母泉水南流入吴泽陂大中年令
杜某开(德州平昌有马颊河久视元年开号新河) 会要元和八年十二月
魏博观察使田弘正奏准诏开卫州黎阳县故黄河道
从薛平之请也先是滑州多水灾平询诸将吏得古河
道于卫州黎阳县界遣从事裴弘泰以水患告于弘正
请开古河用分水力弘正上闻诏许之乃于郑滑召徒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943-0539c.png
万人凿古河决旧河以注新河诏并褒美 薛平传始
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阳
西南遣从事裴弘泰请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
者易以他地疏道二十里以酾水悍还壖田七百顷于
河南自是滑人无患汉志黎阳注晋灼曰黎山在其
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

唐直河

地理志泗州盱眙有直河太极元年敕使魏景倩引淮
水至黄土冈以通扬州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943-0539d.png

唐张甲河

地理志贝州经城西南四十里有张甲河神龙三年姜
师度因故渎开(汉志在清河郡信成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蓨入漳水)

唐疏嘉陵江通漕 汶江溉道

地理志兴州长举元和中节度使严砺自县而西疏嘉
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馈成州戍兵(泉州)
(晋江县北一里有晋江开元二十九年别驾赵顺政凿沟通舟楫彭州九陇武后时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沲江)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943-0540a.png
(凿川派流合堋口埌岐水溉九陇唐昌田民为立祠)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自长
举而西导江而下二百里而至随山之曲直以休人力
顺地之高下以杀湍悍决去壅土疏导江涛万夫呼抃
莫不如志雷腾云奔百里一瞬既会既远澹为安流烝
徒讴歌枕卧而至戍人无虞专力待寇 高俭传进益
州长史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水者顷千金民相
侵冒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 宋
朝兴国三年七月遣曲绍浚嘉州江置斗门节水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943-0540b.png
唐长安漕渠 运木渠

地理志京兆府长安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
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薪炭 会要永泰二年(即大历元)
(年)七月十日凿运木渠自京兆府直东至荐福寺东街
北至国子监东至子城东街正北逾景风门延喜门入
于苑阔八尺深丈馀京兆尹黎干奏 黎干传迁京兆
尹以治称京师苦樵薪乏干度开漕渠兴南山谷口尾
入于苑以便运载帝为御安福门观之干密具𦨴船作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943-0540c.png
倡优水嬉冀以媚帝久之渠不就

唐长安西市潭

地理志京兆长安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
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 会要置潭于西市之街(馀同)
(志) 韩朝宗传分渭水入金光门汇为潭以通西市材


唐陵阳渠

食货志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关辅民
凿陵阳渠以增溉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943-0540d.png
以为不便疏奏不报郢又奏五城旧屯其数至广以开
渠之粮贷诸城约以冬输又以开渠工直市给田者据
估转榖如此则关辅免调发五城田辟比立浚渠利十
倍也时杨炎方用事郢议不用而渠亦不成 会要建
中三年四月宰相杨炎请于丰州置屯田发关辅人开
陵阳渠云云 杨炎传请开丰州陵阳渠发畿县民役
作渠卒不就 严郢传炎请凿陵阳渠郢奏发二京关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943-0541a.png
辅民浚丰渠营田扰而无利 地理志丰州九原有陵
阳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寻弃之

唐灵渠

地理志桂州理定(今兴安)西十里有灵渠引离水故秦史
禄所凿后废宝历初观察使李渤设斗门十八以通漕
俄又废咸通九年刺史鱼孟威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
植大木为斗门至十八重乃通巨舟(邕州郁水自蛮境七源州流出民常)
(苦之景云中司马吕仁引渠分流以杀水势自是无没溺之害) 李渤传桂有漓水出
海阳山世言秦命史录伐粤(见严安传)凿为漕(通道峤南)马援讨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943-0541b.png
徵侧复治以通馈后江水溃毁渠遂廞浅每转饷役数
十户济一艘渤酾浚旧道障泄有宜舟楫利焉(国初漕臣边诩)
(嘉祐宪臣李师中乾道帅臣李浩皆修是渠绍熙甲寅十二月庚申帅臣朱晞颜等重修)绍兴二十九年十 
(二月臣僚言广西灵渠接全州大江其渠仅百馀里诏漕臣修复以通漕运) 汉传严安书
曰秦使尉屠睢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淮南
王安书曰秦使尉屠睢击越监禄凿渠通道 汉武戈
船之师出零陵下漓水马伏波饷南征之戍开凿导顺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943-0541c.png
而渠之利益辟

唐紫溪渠 永乐渠

地理志杭州于潜南三十里有紫溪渠溉田贞元十八
年令杜泳开又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寿州安丰东北
十里有永乐渠溉高原田广德二年宰相元载置大历
十三年废

唐敷水渠

地理志华州华阴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开元二年姜
师度凿以泄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复凿之使通渭漕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943-0541d.png

唐利俗渠 罗文渠

地理志华州郑县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乔谷水
东南十五里有罗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开元
四年诏陜州刺史姜师度疏故渠又立堤以捍水害(虢州)
(弘农南七里有渠贞观元年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

唐三辅渠 郑白渠(详见下)

会要开元九年正月李元纮擢京兆少尹诏令疏决三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943-0542a.png
辅渠时王公权要之家治渠立硙以治水田元纮一切
毁之百姓大获其利广德二年李栖筠奏拆京城北白
渠上王公碾硙七千馀所大历十三年正月辛酉黎干
奏以郑白支渠碾硙请皆毁废从之太和二年三月内
出水车样令京兆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田
(官志水部京畿有渠长斗门长) 李元纮传开元初为万年令赋役称
平擢京兆少尹诏决三辅渠时王公权家皆旁渠立硙
潴遏争利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下赖其恩
通典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曰郑白渠溉田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943-0542b.png
乃万馀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渠流梗涩于是遣
祥分检渠上碾硙皆毁之

唐光禄渠 灵盐屯田

李听传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境内有光禄渠废塞岁
久欲起屯田以代转输听复开决旧渠溉田千馀顷后
赖其利

唐伊娄渠 埭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943-0542c.png
齐浣传为润州刺史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
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
舟减运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征其入招还流人五
百户 地理志润州丹徒开元二十二年刺史齐浣以
州北隔江舟行绕瓜步回还六十里多风涛乃于京口
埭下直趋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
埭岁利百亿舟不漂溺 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十一月
五日齐浣奏请开伊娄河又立伊娄埭 渠通江湖见
于迁书唐漕江淮撤闸置堰淳化废之至于绍圣使臣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943-0542d.png
孝蕴易堰以闸

唐漕渠 广运潭 (汉运渠) 唐三门运渠

食货志(兼用韦坚传)唐都关中号称沃野土地狭所出不足
给京师常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用物有节易赡漕运
不过二十万石高宗后岁益增多开元二十一年裴耀
卿请置东西仓以避三门水险谓之水陆运浮渭以实
关中开元二十九年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史记正义)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943-0543a.png
(底柱山俗名三门山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在河之中)然水益湍悍舟不能入天
宝三载韦坚为陜郡太守兼水陆运使以代之始汉有
运渠起阙(志作关)门西抵长安通山东租赋讫隋常治之
坚为使乃占咸阳壅渭为堰绝灞浐并渭而东注永丰
仓下复与渭合(永丰仓下在渭水入黄河处汉之船司空也)初浐水衔苑左
有望春楼坚于下凿为潭以通漕二年而成(志又于长乐坡濒苑)
(墙凿潭于望春楼下通舟楫楼下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帝为升楼诏群臣临观坚
预取洛汴宋山东小斛舟三百首贮之潭使诸州各揭
其郡名陈其土地所产宝货诸奇物于栿上先是民间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943-0543b.png
唱俚歌曰得体纥那邪其后得宝符于桃林于是陜尉
崔成甫更得体歌为得宝弘农野坚命舟人为吴楚服
大笠广袖芒屩以歌之成甫又广之以为歌辞十阕自
衣缺后绿衣锦半臂红抺额立第一船为号头以唱集
两县妇女百馀人鲜服艳妆鸣鼓吹笛以和之众艘以
次辏楼下天子望见大悦擢坚左散骑常侍官属赏有
差蠲役人一年赐其潭名广运是岁漕山东粟四百万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943-0543c.png
石自裴耀卿言漕事进用者常兼转运之职而坚为最(会要)
(天宝元年三月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成敕潭以广运为名通典作三年)通鉴天宝二年三月丙寅上幸望 
(春楼观新潭四月名潭曰广运旧纪云上幸广运楼以观之) 地理志华州华阴有
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石渠会灞浐经广运潭至县入
渭天宝三载韦坚开京兆府长安大历元年尹黎干自
南山开漕渠入苑以漕炭薪万年有南望春宫临浐水
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未几潭不可漕付司农掌之为捕鱼之所)
 通鉴天宝元年陜州刺史李齐物穿三门运渠正月
辛未渠成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943-0543d.png

唐千金渠 万金渠

地理志赵州柏乡西有千金渠万金堰开元中令王佐
所浚筑以疏积潦相州尧城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引
漳水入故齐都领渠以溉田咸亨三年开汉志张掖
郡觻得有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 后魏地形志邺
县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今世号天平渠

唐华阴漕渠(见上) 洛漕新潭 泗州新漕渠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943-0544a.png
见漕运

唐宁晋渠 普济渠

地理志赵州宁晋(本瘿陶县天宝元年更名)地旱卤西南有新渠上
元中(肃宗)令程处默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经十馀里地用
丰润民食乃甘昭庆城下有澧水渠仪凤三年令李元
开以溉田通漕兖州莱芜西北十五里有普济渠开元
六年令赵建盛开

唐通济渠(详见漕运) 汴渠

(阙) 隋文开皇四年开通济渠(隋志荥阳郡浚仪有通济渠)自渭达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943-0544b.png
河通漕至唐代宗赐刘晏 刘晏传领转运租庸使乃
自按行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右修底柱硖石观三门
遗迹至河阴巩洛见宇文恺梁公堰厮河为通济渠视
李杰新堤尽得其利病移书宰相言漕之四利四病尽
以漕事委凡致四十馀万斛(广德二年) 柏良器传李希烈
决水灌宁陵良器救之择弩手善游者沿汴渠夜入

唐郑白支渠(又见三辅渠)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943-0544c.png
地理志京兆府云阳有古郑白渠(见下) 列传李栖筠进
工部侍郎(广德二年)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豪戚壅上游
取硙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岁得租二
百万民赖其入 黎干大历八年为京兆尹十三年泾
水壅隔请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民田废碾硙
八十馀所(正月辛酉) 嗣薛王知柔为京兆尹始郑白渠梗壅
民不得岁知柔调三辅治复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
(渠成)三辅民(扶老携幼)诣阙请立石纪功知柔谦退得止(碑不果立)
 突厥传杜佑谓(通典)秦汉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943-0544d.png
四千五百馀顷永徽中两渠灌寖不过万顷大历初减
至六千亩亩朘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复两渠之饶诱
农夫趣耕择险缮垒屯田蓄力河陇可复岂惟自守而
(通典云大历初减至六千二百馀顷比于汉代减一万八九千顷) 会要太和二年
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造水车给郑白渠百姓溉田

唐三白渠  景祐修三白渠 (至道修见后)

会要贞元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泾阳县三白渠限口准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943-0545a.png
诸堰例置监(从京兆郑叔则之请也)十六年十一月诏以东渭桥
纳给使徐班兼白渠漕渠及升原成国等渠堰使太和
二年二月以刘仁师为修渠堰副使初仁师为高陵令
上言三白渠可利者远而泾阳独有之条理上闻其弊
遂革关中赖焉(太和元年六月修高陵白渠斗门) 地理志京兆府云
阳有古郑白渠高陵有古白渠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
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堰曰彭城华州下邽东南二十
里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监屯 兵
志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元从禁军 百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943-0545b.png
官志河堤谒者六人泾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视
 元和志大白渠在泾阳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
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东南流
亦入高陵界 通典京兆云阳有大白渠泾阳有泾水
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 白氏六帖水部式京兆高陵
清白二渠交口置斗门堰清水二分入白渠二分入清
渠 刘禹锡文泾水东行注白渠酾而为三以沃关中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943-0545c.png
按水部式决泄有时畎浍有度少尹一人行视之长庆
三年仁师列上便宜宝历元年九月京尹郑覃以闻仲
冬新渠成季冬二日新堰成(名渠曰刘公堰曰彭城)明年又𢹬其
冲为七堰以折水埶 宋朝天圣六年二月都官员外
郎李同言永兴军泾阳县三白渠节约水埶宜立约以
限水命同知泾阳县领三白渠事景祐三年二月丁卯
修陜西三白渠初漕臣王沿言三白渠自汉溉田四万
顷唐永徽中亦溉田万顷今才及三千馀顷请调兵夫
兴修之(志云择雷简夫董其事功费省而水有馀)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943-0545d.png

唐扬州漕渠(又见雷陂)

地理志扬州江都宝历二年漕渠浅输不及期盐铁使
王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 会要宝历
二年正月盐铁使王播奏扬州城内旧漕河水浅舟船
涩滞转输不及期程今从阊门外古七里港开河东屈
曲至禅智寺桥通旧官河长十九里 王播传浚七里
港以便漕引 鲍昭赋拖以漕渠注䢴沟也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943-0546a.png

唐均水法 水令

戴叔伦传守抚州刺史民岁争溉灌为作均水法俗便
利之耕饷岁广 王起传节度山南东道滨汉渠堰联
属吏弗修治起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唐石堰渠

地理志复州竟陵咸通中刺史董元素开

唐通利渠 晋渠 强公渠

地理志冀州南宫有浊漳堤显庆元年筑有通利渠延
载元年开堂阳西南有渠自钜鹿入县下入南宫景龙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943-0546b.png
元年开莫州任丘有通利渠开元四年令鱼思贤开以
泄陂淀并州太原井苦不可饮贞观中长史李绩架汾
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 姜师度传华原
无水人畜多渴死雍州司士参军强循教人渠以浸田
一方利之号强公渠诏书褒予甚厚

唐常渠 甘泉渠 灵长渠 千亩渠

地理志太原府(并州)文水西北二十里有栅城渠贞观三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943-0546c.png
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数百顷西十里有常渠武德
二年汾州刺史萧顗引文水南流入汾水东北五十里
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荡沙渠二十里有灵长渠千亩
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皆开元二年令戴谦所凿

唐金凤渠 新绛渠

地理志相州邺县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
田咸亨三年开绛州曲沃有新绛渠永徽元年令崔翳
引水溉田百馀顷
地理志岐州(凤翔)宝鸡(本陈仓)东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943-0546d.png
长安故城咸通三年开虢东北十里有高泉渠如意元
年开引水入县城又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阳垂
拱初运岐陇木入京城

唐孟渎

地理志常州武进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
溉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因故渠开无锡南五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943-0547a.png
里有泰伯渎东通蠡湖亦是简开 会要开古孟渎长
四十里得沃壤四千馀顷  孟简传州有孟渎久
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  李栖
筠传为常州刺史岁仍旱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
大稔

唐河内秦渠

崔弘礼传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
八万斛 志怀州河内有丹水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
名怀水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943-0547b.png

唐阳通河

地理志沧州清池西南五十七里有无棣河东南十五
里有阳通河皆开元十六年开(景州南皮古毛河自临津经县入清池开元十)
(年开) 赵珝传珝为忠武节度按邓艾故迹决翟王渠溉
稻以利农

唐韦游沟

地理志和州乌江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至郭十五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943-0547c.png
里溉田五百顷开元中丞韦丑开贞元十六年令游重
彦又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沟

唐十石垆渠

地理志河中府龙门贞观二十三年县令长孙
恕凿十石垆渠溉田良沃亩收十石西二十一
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有龙门仓开元二年


唐礼教渠 太白渠

地理志镇州获鹿东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943-0547d.png
大白渠溉田有礼教渠总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大白
渠东流入真定界以溉田天宝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
渠东南流四十三里入大白渠 前汉地志常山郡蒲
吾有大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

唐无棣渠 三渠

薛大鼎传高宗时为沧州刺史无棣渠(会要作无定河)志作无棣沟 
久廞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里民歌曰新沟通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943-0548a.png
舟楫利属沧海鱼盐至昔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
被又疏长芦漳衡三渠泄污潦水不为害 会要永徽
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
鼎奏开之 地理志无棣有无棣沟通海隋末废永徽
元年薛大鼎开

唐菊花渠 利物渠

地理志相州临漳南有菊花渠自邺引天平渠水溉田
屈曲经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
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皆咸亨四年今李仁绰开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943-0548b.png

唐少渠

地理志绛州闻喜东南三十五里有沙渠仪凤二年诏
引中条山水于南坡下西流经十六里溉涑阴田(闻喜故曲)
(沃)

唐窦公渠 刘公渠(见上)

地理志青州北海长安中令窦琰于故营丘城东北穿
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
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0943-0548c.png

唐湛渠 高平渠

地理志汴州开封有湛渠载初元年引汴注白沟以通
曹兖租赋相州安阳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阳水东
流溉田入广润陂咸亨三年开 水经注濮阳城侧有
寒泉冈即诗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

唐平虏渠

姜师度传神龙初试易州刺史河北道巡察度支营田
使好兴作厮渠于蓟门以限奚契丹循武帝故迹并海
凿平虏渠以通饷路罢海运省功多迁司农卿 地理
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0943-0548d.png
志蓟州渔阳有平虏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难又其北涨
水为沟以拒契丹皆神龙中沧州刺史姜师度开沧州
清池东南二十里有渠注毛氏河东南七十里有渠注
漳并引浮水皆刺史姜度开 会要神龙二年沧州刺
史姜师度于蓟州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契丹奚之入寇
又约旧渠旁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难通粮者至
今赖焉
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0943-0549a.png

唐玉梁渠 长丰渠 李渠

地理志蔡州新息西北五十里有隋故玉梁渠开元中
令薛务增浚溉田三千馀顷瀛州河间西北百里有长
丰渠贞观二十一年刺史朱潭开又西南五里有长丰
渠开元二十五年刺史卢晖自束城引滹沱东入淇通
漕溉田五百馀顷袁州宜春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
史李将顺凿

唐西渠

地理志魏州贵乡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
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0943-0549b.png
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制楼百馀间)
通江淮之货

唐青神渠

地理志眉州青神太和中荣夷人张武等百馀家请田
于青神凿山酾渠溉田一百馀顷

唐咸应永清渠

李景略传回纥将南寇拜景略丰州刺史天德军三受
卷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0943-0549c.png
降城兵马都防禦使丰州当回纥通道穷塞苦寒地瘠
卤边户劳悴景略至节用约已与士同甘苦凿咸应永
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储廪器械毕具威令肃然声雄北
疆回纥畏之 地理志丰州九原有咸应永清二渠贞
元中刺史李景略开溉田数百顷

唐蜀冈渠 兴成渠

蜀冈见塘类 兴成见堰类

唐右史渠 考功堰 特进渠 御史渠

温造传为殿中侍御史以起居舍人宣慰镇州出为朗
卷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0943-0549d.png
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曰右
史渠 地理志朗州武陵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
胡处立开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开
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琎增修溉田千馀顷东北八十九
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翱因故汉樊陂开溉田
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二年刺史温造增修开后乡渠
经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
卷二十二 第 24a 页 WYG0943-0550a.png
本圣历初令崔嗣业开翱造亦从而增之溉田九百顷
翱以考功员外郎造以起居舍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
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
溉田后废大历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溉田千馀
顷灵州回乐有特进渠长庆四年(七月)诏开溉田六百顷
(会要云置营田六百顷)冀州衡水有羊令渠载初中令羊元圭引
漳水北流贯城注隍孟州济源有枋口堰太和五年节
度使温造浚古渠溉田五千顷(会要云太和五年七月造为河阳节度使奏浚)
 怀州古渠枋口堰役功四万云云(本传云奏复怀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济源河内温武陟四县田五千顷)
卷二十二 第 24b 页 WYG0943-0550b.png
虢州弘农南七里有渠贞观元年令元伯武引水北流
入城 郭子仪家传公请开丰宁军御史渠溉田二千
顷 元和志千金陂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
十里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
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
百馀顷

唐永济渠

卷二十二 第 25a 页 WYG0943-0550c.png
宗室传灵龟为魏州刺史凿永济渠通新市百姓利之
 刘黑闼传蹑北至毛州整众背永济渠阵 隋书大
业四年正月乙巳开永济渠引沁水达于河北涿郡
国史志塘水东起乾宁军西信安军永济渠为一水

唐龙首渠 交渠

唐以渠导水入城者有三一曰龙首渠自城东南导浐
至长乐坡酾为二渠其一北流入苑一经通化门兴庆
宫自皇城入太极宫(贞元十三年五月引龙首渠水自通化门入至太清宫前)二曰
永安渠(开皇三年开)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
卷二十二 第 25b 页 WYG0943-0550d.png
注渭三曰清明渠导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由皇城入
太极宫(括地志按王商传穿城引丰水入第至贞观间又堰丰镐以入昆明而二水于是断流)
会要元和八年四月以神策军士修城南交渠

唐七级渠

代宗纪大历八年八月己未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
于七级渠

宋朝四渠 四河

卷二十二 第 26a 页 WYG0943-0551a.png
四渠惠民金水五丈汴 四河汴黄惠民广济 至道
元年九月丁未上问侍臣汴水疏凿之由张洎讲求
其事奏曰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会
于天邑舳舻相接赡足京师以无匮乏惟汴水横亘中
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赋由此而
进大禹疏凿炀帝开圳终为国家用其天意乎(四河漕运兴国)
(六年始定数见漕运)
汴水 禹于荣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出之淮泗(郦元注水经曰)
(大禹塞荥泽开渠以通淮泗)至浚仪西北复分二渠其后或曰鸿沟
卷二十二 第 26b 页 WYG0943-0551b.png
始皇疏之以灌魏都者是也或曰莨菪渠自荥阳五池
口来注鸿沟者是也或曰浚仪渠汉明帝时循河流故
渎作渠渠成流注浚仪者是也(自汉末河入于汳灌注兖豫永平中导汳自荥)
(阳别而东北至千乘入于海故渎在新渠之南注所谓绝河而受索自此始)汲即汴字 或曰石门
渠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累石为门以遏渠口者
是也石门渠东合济水与河渠东注至敖山之北而兼
汴水又东至荥阳之北而旃然之水东流入汴荥阳之
卷二十二 第 27a 页 WYG0943-0551c.png
西有广武二城汴水自二城小涧中东流而出济水至
此乃绝桓温将通之而不果者晋太和之中也(晋桓温自兖州)
(伐燕郗超曰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刘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而岸善
溃塞裕更疏凿以运漕者义熙之十三年也皇甫谊发
河南丁夫百万开之起荥泽入淮千馀里更名之曰通
济渠者隋大业之初也(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自板)
(渚引河通于淮或曰隋开皇中因汉之旧道河于汳大业初合河索为通济渠别而东南入于淮而故道竭今)
(于畿为白沟于宋为沙于单为石渠于徐为汳而入于南清)通典注坤元录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湮塞 
(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唐皮日休作汴河铭曰在隋则害在唐则利 裴耀
卷二十二 第 27b 页 WYG0943-0551d.png
卿言江南租船自淮西北溯鸿沟转输河阴含嘉太原
等仓凡三年运米七百万石者唐开元之际也(唐初改通济渠)
 为广济渠(德宗朝杜佑请改漕路入琵琶沟经蔡河至陈合颍水会徐州顺命而止时岁漕江淮米四十万)
(石)太宗尝命张洎论著其兴凿漕运之本末如此宋至
道之元年也(是岁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 唐贞元十四年正月
戊子董晋作汴州东西水门三月辛巳朔成周显德二
年疏汴水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又东北达于济五年
卷二十二 第 28a 页 WYG0943-0552a.png
三月汴渠成六年二月导汴入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建
隆二年春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兴国三年
正月浚汴口九年正月命胡公霸治汴堤(四年九月名汴河水门曰)
(上善通津大通)淳化二年六月己酉汴决上乘步辇视之命戴
兴督步卒数千塞之堤立而水埶定河阴汴口每岁均
节水埶济江淮漕运景德元年十月以许元豹为河阴
都监后常以知水事者为之三年六月汴溢上乘步辇
幸西水门观水埶七月筑堤毕祭汴口祥符二年八月
选知水者减汴口水埶图上利害四年十月白波发运
卷二十二 第 28b 页 WYG0943-0552b.png
判官史莹言寻古碑请于泛水孤柏岭下缘南岸山趾
开汴口以均水埶上以图付杨守遒同经度内臣阎承
翰请于下流开减水四道以防泛溢从之莹议寝(莹所上开)
(元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碑云贞观中文皇帝命洛州长史李杰创堰凿山随山导水连堤以决浪酾河以延)
(涛或言此之沟洫无异涓涔一苇则浮巨艗则胶乃起渠口琢石为门剡木为阁费广遄塞皇帝畴咨俾乂命)
(范公为开凿使张琰介焉召水工审地势调五州数万卒疏疆划分荷锸如云人百其力皋鼓弗阗平塘成浍)
(夷岸成埧植以柳杞揭以杠梁)八年八月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广五
卷二十二 第 29a 页 WYG0943-0552c.png
丈深五尺命韦继升度之十二月甲午请自泗州夹冈
浚之又于中牟荥泽各开减水河以图来上奏可天圣
六年十月废梁固旧斗门三于北岸创减水斗门二(汴河)
(本禹迹也首受黄河在孟州河阴南每岁均调水埶止深六尺民蓄浚河器备天圣初始罢春夫减役费)
年正月庚申调畿内及近州丁夫五万浚汴渠皇祐二
年八月修中牟汴堤三年九月丙子诏河渠司岁一浚
汴河嘉祐六年都水监奏汴河自泗州至南京道直流
驶不复须治自南京以上至汴口水散漫故多浅请自
南京都门三百里修狭河木岸扼束水埶从之凡用木
卷二十二 第 29b 页 WYG0943-0552d.png
揵竹索三百八十四万二百役工百八十六万四千为
岸三万一千四百步(嘉祐元年九月癸卯自京至泗州置狭河木岸)治平三年
成人便之七月赏官吏有差旧制汴口启闭有时熙宁
六年十一月用范子奇议遂不闭(熙宁二年闰月侯叔献言汴河两岸沃壤)
(千里欲稍置斗门泄其馀水分为支渠及引京索河并三十六陂以溉田戊申以提举府界常平使行之)
年六月丙午侯叔献议因故道凿堤置闸酾汴水入蔡
河通漕十年名北水门曰宣泽(郭咨谓导洛入汴河以四时行运)张君平及 
卷二十二 第 30a 页 WYG0943-0553a.png
(子巩管汴口君平建言岁开汴口当审择其地得其地则水湍驶而无留沙岁可省疏浚工百馀万诏用其策)
 (汴口灵津庙有真宗御制汴水发愿文碑嘉祐六年十一月戊辰修碑殿为崇训殿) 汴都背
倚燕赵面控江淮泰岳镇其左温洛萦其右为天下奥
区隋凿漕渠梁立庙市眷顾经营以俟有德上帝监观
四方相定王国乃眷大梁之野原隰广博冈陵重复宜
受命而帝者建都画圻以为万世之业 都浚宿兵酾
渠引漕
黄河 禹于顿丘疏二渠分水埶一渠疏畎引傍西山
以东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书所谓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卷二十二 第 30b 页 WYG0943-0553b.png
者也一渠自舞阳县东引入漯水其水东北流至千乘
入海即今黄河是也自大伾而北既酾为二至大陆又
播为九然后为逆河以与海属周定王之时禹迹遂改
河之为败自此始周显德初大决郓州李谷监治堤以
禦之水患少息乾德元年四月甲辰重凿砥柱三门淳
化四年梁睿言滑州每岁河决南岸请于迎阳凿渠引
水凡四十里至黎阳合大河乃命兴役五年正月新渠
卷二十二 第 31a 页 WYG0943-0553c.png
成又命杜彦钧凿河开渠自韩村埽至州西凡十五馀
里合于河以分水埶天圣七年五月高弁高继密等上
黄河诸埽图承命殿示辅臣议所行十二月继密请度
河北岸就高阜筑遥堤弁请于澶州分作两堤诏龙图
阁待制韩亿等议(馀见后)
惠民河 与蔡河一水即闵河也建隆元年四月浚蔡
河设斗门二年正月浚蔡渠命右领军上将军陈承昭
督其役(发京畿陈许丁夫数万)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
南历陈颍达寿春以通淮右之漕舟楫毕至都人利之
卷二十二 第 31b 页 WYG0943-0553d.png
于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乾德二年二月凿渠自
长社引潩水至京师合闵水渠成民无水患闵河之漕
益通(潩水出密县大騩山历许田)开宝六年三月壬午改闵河为惠
民河兴国四年九月名惠民河水门曰普济广利淳化
二年以潩水泛溢自长葛开小河导潩水分流二十里
合于惠民河咸平五年七月霖雨惠民河溢开封守寇
准治丁冈古河泄导之祥符二年四月陈州请自许之
卷二十二 第 32a 页 WYG0943-0554a.png
长葛浚减水河及治枣村旧河以入蔡河从之十月于
顿固减水河口修双水门以减陈颍水患九年许州请
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天圣二年正月
修大流堰斗门开减水河通漕二月渠成(宋祁作尉氏县新门泄水)
(河颂)嘉祐三年正月开京城西葛家冈新河分入鲁沟熙
宁八年十月议开惠民河道以便修城九年七月于顺
天门外直河至染院后入护龙河至咸丰门南入京索
河元祐四年六月知陈州胡宗愈议古八丈沟可开浚
分蔡河之水自为一支由颍寿入淮诏罗(阙)治之(蔡河贯京)
卷二十二 第 32b 页 WYG0943-0554b.png
(师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植木横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
金水河 本京索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
过中牟名曰金水建隆二年春命陈承昭凿渠引水百
馀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东汇
于五丈河公私利焉乾德三年又引贯皇城历后苑内
庭池沼开宝九年上步自左掖亲按地势命水工引金
水凿渠为大轮注晋邸及潜龙园祥符二年八月决为
卷二十二 第 33a 页 WYG0943-0554c.png
(见后)天禧二年八月郑州畎索水入金水役兵千凡六
旬毕 杨侃赋越广汴湍流之上转皇城西北之隅贯
都注御沟之口转漕通广济之渠京索导源金水名河
广济河 即五丈河自都城历曹济及郓其广五丈周
显德四年四月乙酉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齐鲁舟楫
皆送大梁六年二月命韩令坤自京东疏汴水入蔡河
袁彦浚五丈河以通漕建隆二年二月壬申发曹单丁
夫数万浚五丈河(自都城北历曹济及郓以通东方之漕给事中刘载督其役上曰烦民奉)
(已朕不为也河渠之役盖非获已)三月甲辰新水门成车驾临观先是
卷二十二 第 33b 页 WYG0943-0554d.png
河为泥塞命右监门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便河
造斗门自荥阳凿渠百馀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
门架流于汴东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三年正月
承昭护修河车驾临观赐钱三十万乾德三年引五丈
河造西水硙成上临观开宝六年三月壬午改为广济
河兴国三年正月发近县民浚之四年九月名水门曰
咸通(天圣初改善利)景德二年六月上曰斗门本李继源造始
卷二十二 第 34a 页 WYG0943-0555a.png
因京索河遇雨即汎入汴遂置之以便通泄因令置巨
石熙宁十年名南水门曰永顺元丰五年二月十一日
罢广济河辇运司(用李察等议)上供物于淮阳界入汴名清
河辇运七月御史王植言广济安流清河溯流远近险
易有殊六年命定陶令张士澄修广济河及渠成岁漕
六十万给京师元祐元年三月十九日命棣州王谔兴
复广济河运四月十二日都水言广济以京索河为源
转漕京东岁计请于宣泽门外架流入咸丰门由旧道
复河源以通漕从之(天圣六年阎贻庆言广济河出济州之合蔡镇通梁山泊请治夹黄)
卷二十二 第 34b 页 WYG0943-0555b.png
(河引水注之因度工费立桥梁置埧堰踰年而毕庆历中又浚徐沛之清河任城金乡之大义河以通漕运)
舆地广记汴河盖古莨荡渠也首受黄河水隋开浚以
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亦曰通济渠元丰中导洛通入
谓之清汴蔡河盖古琵琶沟也 水经汳水出阴沟于
浚仪县北注阴沟即莨荡渠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陈
留风俗传曰浚水径其北 九域志广济河禹贡之菏
泽京索河官渡即鸿沟也 杨侃皇畿赋天设二渠曰
卷二十二 第 35a 页 WYG0943-0555c.png
蔡曰汴通江会海萦畿带甸 朱昂知泗水作隋河辞
曰隋罹其困今受其赐昔浚理兮以豫以游今通济兮
可沿可浮 张方平曰京师古所谓陈留八达之地也
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
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定立上供年额汴
河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
济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
所运粳米兼小麦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官廪者
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
卷二十二 第 35b 页 WYG0943-0555d.png
之馀有汴河则京师可立乃建国之本非可以区区沟
洫水利同言也 苏氏书传曰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
城之东北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
泗矣吴王夫差阙沟通水与晋会于黄池而江始有入
淮之道禹时则无之故禹贡曰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明
非自海入淮则江无通淮之地今徐州直云浮于淮泗
达于河不言自海则鸿沟官渡汴水之类自禹有之明
卷二十二 第 36a 页 WYG0943-0556a.png
矣 开宝八年正月癸巳命京西漕李符督粮运
又用符计发民及乡兵数千人凿横江渠于历阳
符董其役渠成漕运无乏(时征李煜)九年四月幸西京
发卒五千自洛城市桥凿渠至漕口二十五里以
便馈运楚州北山阳湾迅急多沈溺雍熙中漕臣
刘蟠议开沙河避淮水之险乔维岳继之开河
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咸平五年
三月河北漕臣耿望开镇州常山南河自汶河
至赵州景德元年正月以河朔辇运劳引定州北唐河
卷二十二 第 36b 页 WYG0943-0556b.png
至定开渠至蒲阴东六十二里入沙河东经边吴泊入
界河以通漕舟兼溉田限戎马五月诏滑修已与京东
漕臣按行梁山泺开渠疏水于淮八月雄州何承矩请
令沧州乾宁军视斗门引潮入御河东塘堰以益塘水
二年正月命定祁州开漕河天圣三年六月张纶请开
真州长芦口河

开宝纂禹元经 祥符导河形胜书

卷二十二 第 37a 页 WYG0943-0556c.png
开宝五年六月戊申诏澶濮数州洪河屡决前书但言
导河至海未闻力制湍流战国专利湮塞故道九河之
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搢绅草泽有习河渠之书知疏
导之策者上书条奏时东鲁逸人田告著纂禹元经十
二篇召至阙询以治水之道善其对六年八月王德方
上修河利害祥符四年开滑州减水河五年正月戊戌
秘阁校理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三篇并图(书目一卷考古揆今欲复)
(河之故道又有导河形胜计功毕功图今缺)诏密学任中正龙学陈彭年等
详定(垂书略云从西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达于海于魏县北御河西析一渠合衡漳水又冀州北深州)
卷二十二 第 37b 页 WYG0943-0556d.png
(西南决衡漳西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勃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有以备塞限胡形胜之利出于中国)
(矣汉武舍大伾之故道发顿丘之暴冲则滥兖泛齐夫平原而北地埶下泄水甚易故沧德之交旧障皆全蒲)
(台而东地埶高入海稍艰故齐棣之间游波互出)中正等言垂所述自禹至汉
河流疏导迁徙洎河北山川地名颇悉诏送史馆天禧
四年垂复上疏河利害诏至滑德卫贝天雄通利与长
吏规度垂请自卫州东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之正
北稍东十三里破伯禹古堤注裴家潭径牧马陂正东
卷二十二 第 38a 页 WYG0943-0557a.png
稍北四十里凿大伾西山酾为二渠(垂欲酾为别派使缓而不决)
(初祥符八年二月命李及等议开滑州减水河及等请于迎阳村北开小河)垂子仲昌塞河背家学欧 
(阳修言五不可)

太平兴国平河歌 天禧修河碑 天圣修河




开宝八年六月河决澶州顿丘发民数万修之十一月
毕兴国二年七月决郑州荥泽孟州温县塞之三年四
月决获嘉(怀州)灵河(滑州)塞之八年五月决滑州房村径澶
濮曹济发卒数万塞之久不成九月遣柴成务等四人
卷二十二 第 38b 页 WYG0943-0557b.png
按视南北岸古遥堤西自河阳东至于海周览旧址凡
十州二十四县及还上言曰治遥堤不如分水埶孟郓
虽有堤防滑澶最为隘狭二州可立分水之制议寝秋
命张齐贤祭河加玉币十二月河塞群臣贺九年春复
决命苏诲六人督诸郡修之三月河塞(凡二十日而塞)群臣贺
帝作平河歌示辅臣(刘吉督其役)景德三年又决祥符三年
八月二十五日滑州言河顺道北流天禧三年六月乙
卷二十二 第 39a 页 WYG0943-0557c.png
未滑州河溢天台山旁复决城西南岸历澶濮曹郓注
梁山泊济徐又合清河古汴上流入淮命薛颜等规画
冯守信董修河四年正月白马津将塞河命张士逊往
祭二月丁酉奏河塞己亥学士晁迥致祭庚子群臣贺
于崇德殿上亲制文刻碑(丙戌作)纪成功(建于福宁院乾文殿)凡薪
竹揵菑之数千六百万役九万人六月丙申复决天台
山下广五百步深四十丈九月命王黄裳规度十二月
请分水埶五年五月开减水河成河渐复北流天圣元
年五月命参政鲁宗道行河度工费募民输薪刍调兵
卷二十二 第 39b 页 WYG0943-0557d.png
伐榆柳五年七月丁巳兴役(彭睿董之)发民三万八千兵二
万一千缗钱五十万刍槁千六百二十万不三月而功
就十月丙申滑州言河塞上御承明殿谕辅臣王曾等
再拜贺乃作灵顺庙于新堤之侧十一月丁酉朔名埽
曰天台埽(因其山名也)己亥百官贺河平遂燕崇德殿命告
谢天地社稷陵庙翰学章得象祭河三司使范雍滑守
寇瑊等迁秩(自天禧三年至是积九岁乃复塞)六年三月瑊请撰记命
卷二十二 第 40a 页 WYG0943-0558a.png
翰苑宋绶为修河记 熙宁十年七月乙丑决澶州曹
村元丰元年春修塞以牲玉祭河闰正月丙戌首事四
月二十五日名埽曰灵平(立庙曰灵津孙洙撰碑)是年五月甲戌
朔新堤成(堤百十四里)河自定武还北流六日群臣表贺告
类郊庙劳飨官师又修月堤增卑培薄(苏轼作河复诗吾君仁圣如帝)
(尧百神受职河神骄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太平兴国襄汉漕渠

三年正月戊戌开襄汉漕渠直抵京师以通湘潭之漕
渠成而水不行(白河在唐州南流入汉漕臣程能议开是河发八州民数万命王文宝等董其)
卷二十二 第 40b 页 WYG0943-0558b.png
(役)端拱元年治荆南漕河至汉江行旅颇便而古白河
终不可开至和二年二月丙午襄州宜城令孙永治长
渠三月癸未毕时蓄泄止侵争熙宁六年守臣曾巩著
令上司农八年秋巩为记曰秦昭王三十八年白起攻
楚去𨻳百里立堨壅水为渠以灌𨻳今长渠是也郦道
元谓溉田三千馀顷盖水出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
于东南者其势下(秦得𨻳为县汉惠三年改宜城)熙宁二年宜城令朱
卷二十二 第 41a 页 WYG0943-0558c.png
纮脩复木渠溉六千馀顷四月诏增秩绍兴三十二年
十一月(孝宗即位)辛酉(二十九日)督视王彻言襄阳古有二渠长
渠溉田七千顷木渠溉三千顷今湮废臣今先筑堰开
渠渠成募民杂耕从之
熙宁元年九月提举两浙河渠胡淮言杭州长安堰秀
州杉青堰常州望亭堰宜委令佐循视以时启闭二年
十一月颁农田水利约束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录进
单锷吴中水利书一卷
卷二十二 第 41b 页 WYG0943-0558d.png
太平兴国浚汾河

三年正月甲午令绛州浚汾河(会要九月遣李守泽浚之) 熙宁九
年七月四日太原守韩绛请浚汾河 括地志汾水源
出岚州静乐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东南流入并州即
西南流入至绛州蒲州入河

至道修郑白渠

元年正月五日度支判官梁鼎陈尧叟言旧史郑渠引
泾水注洛三百馀里溉田四万顷白渠引泾注渭长二
卷二十二 第 42a 页 WYG0943-0559a.png
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顷今所存不及二千顷郑渠难兴
功请遣使视三白渠修旧迹诏大理丞皇甫选光禄丞
何亮乘传经度二年四月丁酉选等言郑渠久废用功
大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
千八百五十馀顷宜增筑堤埭周护之旧设斗门一百
七十有六以节水宜悉缮治俾用水有准渠口旧有六
石门(谓之洪门)今亦圯欲就近开渠口以通水道岁令渠官
行视疏浚严禁豪民无令决渠盗水以擅其利时著佐
孙冕总三白渠诏冕行之未几而罢(王公谓郑白渠皆上源高处为堰沿)
卷二十二 第 42b 页 WYG0943-0559b.png
(渠立斗门多者至四十馀所以分水势其下别开小渠方以溉田其作堰之法用石锢以铁积之于中流拥为)
(双派南流者仍为泾水东注者酾为二渠故虽骇浪不能坏其防)先是至道元年九月尧叟等言陈许邓颍 
(蔡宿亳寿有召信臣杜诗杜预任峻司马宣王邓艾遗迹欲因其沟塍增筑堤堰导水利垦公田选亮以为费)
(广诏止募民耕垦)熙宁五年泾阳令侯可议凿小郑渠引泾水
高与古郑渠等十一月十七日都水丞周良孺言自石
门北开二丈四尺堰泾水入新渠可溉田二万馀顷开
至临泾就高入白渠则水行二十五里利益广开至三
卷二十二 第 43a 页 WYG0943-0559c.png
限口五十馀里接云阳可溉三万馀顷诏如其议自石
门至三限合白渠兴修 纪景祐三年二月丁卯修陜
西三白渠

咸平运渠图

五年正月马济请自静戎东至顺安军开浚运渠役万
人一月可就于西开至威虏军以限戎骑于渠侧兴水
陆营田上指图曰此渠成亦颇为利宜先修运渠景德
三年七月丁卯内出徐州至楚州新河图其中水浅则
施堰埭经吕梁滩碛上曰若此岂可漕运乃罢之(先是赵守)
卷二十二 第 43b 页 WYG0943-0559d.png
(伦献议遣使覆视)天禧三年五月发运使贾宗颜言岁漕自真
扬入淮汴历堰者五官烦民疲请浚漕渠废三堰以均
水埶岁省费十万癸未诏屯田郎中梁楚按视明年成
水注新河与三堰平漕舟无阻公私便之天圣三年七
月庚辰朔发运使方仲荀副张纶谓淮南漕河(真楚诸州)
作水闸石窗分水溉民田诏为之以渐(纶请增长堤二百里旁锢巨石)
(为十闼以疏其横流)明道二年五月辛巳参政王随供奉官邓守
卷二十二 第 44a 页 WYG0943-0560a.png
恭江从莹上淮南运河图嘉祐三年春开漕河(从张方平之言)
(也)四年八月兴修河北御河运路元丰七年三月十六
日以开龟山运河发运副使蒋之奇等迁秩(六年正月始事二月)
 乙卯奏功长六十里广十五丈深丈有五尺(通略云自龟山蛇浦下属洪泽凿为复河亘五十七里有奇)
绍兴三年十一月丙辰诏浚运河(以漕运不通故也)上不欲疲
民止发旁郡卒四年正月癸酉经始于临安两月而毕
八年十一月再浚十九年二月又浚二十九年十月上
谕大臣曰禹之沟洫为民故孔子称无间纣之陂池则
纵已私欲故圣人罪之隆兴二年十二月临安守吴芾
卷二十二 第 44b 页 WYG0943-0560b.png
请开运河乾道三年六月王炎请浚河渠

祥符金水渠

二年八月命供备库使谢德权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
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砻甓
植之芳木累石为梁间作方井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
于濠京师便之九月丁卯(十六日)毕功诏宗正告庙室赐
役卒缗钱
卷二十二 第 45a 页 WYG0943-0560c.png

祥符龙首渠

七年六月知永兴陈尧叟导龙首渠入城民便之诏嘉
奖 绕霤未足言其固郑白未足语其丰

天圣疏沟洫

二年命閤门祗候张君平等行畿甸距南京宿亳州度
形势疏沟洫君平陈八事(君平患京师数离水菑言近畿诸州古沟洫与畿内相接)
(岁久不治诸委官疏凿) 天圣元年发运使赵贺行苏州治积水
葺吴江太湖石塘路以捍风涛三年副使张纶开真州
之长芦口为河属之江舟楫以为便七年发运使钟离
卷二十二 第 45b 页 WYG0943-0560d.png
瑾置闸于扬州之召伯堰以通漕

天圣复永丰渠

四年闰五月辛亥诏陜西漕臣相视修复永丰渠(解州)
后魏正始四年(实录云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为渠
西入黄河以运盐名永丰渠周齐问废隋大业中都水
监姚暹决堰浚渠自陜郊西入解县民赖其利唐末湮
没盐运大艰至是殿直刘逵请开浚通舟运盐(解州安邑至白)
卷二十二 第 46a 页 WYG0943-0561a.png
(家场)漕臣王博文以为便命三司计功浚之公私利焉(志云)
(是岁卒成之公私果利)

天圣相州渠田

四年二月甲寅审刑详议官王沿言魏史起为邺令凿
十二渠引漳水溉田历汉魏齐隋不绝唐至德后其渠
遂废今相魏磁洺之田并漳水者斥卤不可耕又取为
牧地民益困请募民复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无奔决之
患可以富数郡之民诏河北漕司规度而洺州倅王轸
谓漳水岸高难开导浑浊不可溉田八月辛巳沿又奏
卷二十二 第 46b 页 WYG0943-0561b.png
(时为监察御史)渠田起于战国魏襄王时前载但言溉灌之饶
不言疏导之法唯相州图经载天井堰魏武帝所作凡
二十里分十二墱相拒二百步互相灌注故魏都赋云
墱流十二同原异口然则为渠之法必就高阜凿岸为
渠截流为堰然后水行数里方至平田若渠开二丈四尺
则作堰之功可损其半日役万人五十日而罢若采坯
山之石取磻阳之木给利成之铁用郑白渠之法扼中
卷二十二 第 47a 页 WYG0943-0561c.png
流以作堰下流大渠分置斗门馀水东入于御河或水
盛溢则下板闭渠以防奔注复三百年之废迹溉数万
顷之良田虽役百万数载而毕未足为劳况此五旬之
力哉奏虽不行上甚嘉之(后沿为河北转运使导相卫邢赵天平景祐诸渠溉田数)
(万顷) 元祐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迩英读宝训上问沿轸
所言孰长侍读顾临曰沿说可行

天圣治河十策

李渭传会河决滑州天圣初上治河十策
卷二十二 第 47b 页 WYG0943-0561d.png
庆历三河图

八年十二月庚辰北京留守贾昌朝言去岁河败德博
间凡二十一今夏(六月癸酉)决商胡莫若东复故道尽塞诸
口谨缋缧川横陇商胡三河为图以进诏学士郭劝等
与河北京东漕臣议利病以为故道不可复遂已(河自商胡)
(西趋恩冀功大不复塞)至和二年九月李仲昌议自商胡下凿六
塔渠引河东注横陇故道(一云开修六塔河)丁卯令两制台谏
议丙子欧阳修请就下流求入海之路而浚之甲申孙
卷二十二 第 48a 页 WYG0943-0562a.png
抃言六塔下流可导而东去以纾恩冀金堤之患卒从
仲昌议(十二月丁亥修六塔河)十二月戊子以仲昌都大提举河
渠司嘉祐元年四月塞商胡一夕复决(昌朝欲复故道仲昌请开六塔)
(欧阳修皆谓不然)

庆历河防通议

书目一卷庆历八年河决澶渊诏有司防塞屯田员外
郎沈立督役因考揆前志询择时论著为八议 沈立
在商胡采摭大河事迹古今利病曰河防通议
卷二十二 第 48b 页 WYG0943-0562b.png
皇祐溉漕新书 熙宁水利图经 宣和编类


河防书

皇祐三年五月壬申置河渠司于三司五年七月癸丑
州判官李虚一上溉漕新书四十卷其书记古今河渠
事其间言塞六塔便诏送河渠司嘉祐三年十一月己
(二十二日)置在京都水监以吕景初判监罢河渠司元祐
元年四月四日李常请置外都水使者四年七月复置
以河北漕臣谢卿才兼领 熙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卷二十二 第 49a 页 WYG0943-0562c.png
判都水监程师孟言臣昔提刑河东兼河渠事本道有
黄河矾山水绛州正平有马壁谷水劝民开渠溉田五
百馀顷凡九州二十六县兴修田四千二百馀顷并修
复旧田五千八百馀顷(计万八千馀顷)嘉祐五年功毕集成水
利图经二卷付州县遵行迨今十七年尚虑河东荒塉
之田可引河以溉奏遣都水丞耿琬视之 元丰之制
水部掌水政崇宁二年十月有司请推广元丰水政宣
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编类河防书成二百九十二卷
卷二十二 第 49b 页 WYG0943-0562d.png
嘉祐永通河 二股河

二年有司言至和大水京城罹害宜自祥符县葛家冈
穿河直城南好草陂北入惠民河分注鲁沟则无水患
三年正月戊戌发卒调民穿河于京城西(纪云正月戊戌凿永通河)
役工六十万九月成癸巳名曰永济河(纪云永通)十一月己
丑置都水监五年春河北漕韩贽穿二股渠分河流入
金赤河役夫三千一月而毕七月丙辰上二股河图(四界)
(首)八年贽判都水二月命贽及丞李立之与河北漕唐
卷二十二 第 50a 页 WYG0943-0563a.png
介按视修二股河治平元年五月命都水浚二股河纾
恩冀水灾熙宁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命翰学司马光度
二股河利害二年八月五日己亥光言禹分九河汉酾
二渠河顺则为患小矣河并为一则劳费倍分为二则
费减半张巩等欲塞二股河北流恐费大而功不成十
四日巩言北流已塞辛亥诏闭断北流四年七月河决
大名五年三月塞之导河入二股七年浚鱼肋河复二
股河故道元祐七年吕大防曰黄河持议者有三说一
曰回河二曰塞河三曰分水为四堤二河分减水埶实
卷二十二 第 50b 页 WYG0943-0563b.png
为大利 河渠志嘉祐二年有司献说(云云)明年正月
乃发官卒调民丁凿河九月而成役工六十三万目曰
永通河 纪治平元年五月己亥浚二股五股河

嘉祐复召信臣渠 三陂

五年七月三司使包拯言京西多閒田而唐州四县田
之入草莽者十八九民多流散守臣赵尚宽兴复召信
臣渠及境内陂堰溉田数万顷荒瘠变为沃壤流民自
卷二十二 第 51a 页 WYG0943-0563c.png
归淮南河北之民至者万馀户丙午诏褒之留再任
唐土旷民稀尚宽按视图记得召信臣故迹发卒复三
大陂一大渠皆溉田万馀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
相浸灌四方之民来者云集以閒田计口授之贷钱买
牛比三年皆为膏腴增户万馀王安石作新田诗美之
(离离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千百其来其来仆仆镘我新屋赵侯)
(劬之作者不饥岁仍大熟饱及鸡鹜僦船与车四邻出谷今游者处昔止者留维昔牧我不如今侯侯来适野)
(不有观者税于水滨问我鳏寡侯其来矣三岁于兹谁能止侯我往求之)苏轼过唐作新渠
诗五章(庚子正月始复三陂疏召渠招怀远人散耕于唐诗曰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来其野至于通)
卷二十二 第 51b 页 WYG0943-0563d.png
(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
(唐之人始识粳稌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讫七年侯谓新)
(民尔既来止其归尔邑告尔邻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其尔有筑室于唐孔硕且坚生为唐民饱)
(鬻与饘死葬于唐祭有鸡豚天子有命我惟尔安)治平元年正月甲寅增秩赐
钱以卒其功(增佃者二千馀户) 熙宁五年五月十九日常平
使者陈世修请于唐州石桥南北岸累石为虹桥架水
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则二百里间水利均
卷二十二 第 52a 页 WYG0943-0564a.png
浃命唐守苏涓覆视(召渠乘高写水类郑渠) 志嘉祐中赵尚宽
高赋相继守唐州稍修复渠堰

熙宁白沟河 元丰清汴

至道元年二月邢用之等请开白渠河自京抵吕梁口
凡五六百里以通漕命兴役王矩言不可而止咸平六
年秋白渠溢用之往视自襄邑疏下流导京城积水命
董役成之祥符二年八月金水河防决有言汴河南有
三十六陂古蓄水之地必有下流通诸河诏度地画图
及修堤防熙宁二年闰十一月十五日提举常平侯叔
卷二十二 第 52b 页 WYG0943-0564b.png
献言汴河岁漕东南六百万斛费率数石而致一夹河
沃壤千里牧地废田二万馀顷宜于汴河南置斗门泄
馀水分为支渠十二月二十三日命于夹河引汴水溉
田六年八月十六日叔献以都水丞上言承诏开白沟
等河以白沟为清汴储三十六陂及京索二水为源仿
真楚开平河置闸四时行舟丁亥命刘瑜(一作璯)覆视河
长八百里功大分三岁兴作(与汴蔡皆通转输)七年正月二十
卷二十二 第 53a 页 WYG0943-0564c.png
七日都水请停修白沟奏可(政和二年十月开含晖门外白沟河)舆地广记云 
(在封丘县)八年四月十七日程昉请修滹沱河九年六月成
元丰元年五月张从惠言汴河岁闭塞修堤防劳费往
有建议导洛入汴患黄河齧广武山功大不可为去年
七月水退河稍北宜凿渠导洛为万世利六月十五日
都水丞范子渊画十利请于汜水镇北门导洛为清汴
通漕十二月六日又言河阴西十里至洛口地形西高
东下可行水丙午命安焘等相视二年正月焘奏功不
可成三月庚寅诏内侍宋用臣提举导洛通汴四月甲
卷二十二 第 53b 页 WYG0943-0564d.png
子兴役六月戊申毕工(凡四十五日)甲寅清汴成(用工九十万七千有)
(奇自任村沙谷至河阴汜水关北通黄河接运河长五十一里两岸为堤长一百三里每二十里为揵以节湍)
(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改提举职为汴河堤岸司六月
乙卯刻元丰导洛记于洛口庙(记曰三年夏筑堤于河洛之两间以捍黄水凿)
(渠于广武山之麓以导伊洛)

熙宁洪泽河

四年八月四日命发运副使史公弼修泗州洪泽河(初公)
卷二十二 第 54a 页 WYG0943-0565a.png
(弼言漕运涉淮有风涛之险请开是河六十里)五年正月十七日毕功(锡公弼银币)
九年五月二十六日王子京修运盐河自泰州至如皋
百七十馀里元丰二年八月十三日浚淮南运河自召
伯堰至仪真十四节分二岁用工从漕臣请也六年八
月六日发运副使蒋之奇请开治长淮洪泽河命都水
丞陈祐甫视之役民夫九万二千分二岁开浚元符元
年三月五日修楚州河赐名通涟河(先是天禧三年十二月命张宗象相)
 视开楚州运河(乾道七年二月命漕臣开龟山洪泽运河)元丰四年四月河决小
吴七年七月决冀洺及北京八年十一月(志在七年十月)王令
卷二十二 第 54b 页 WYG0943-0565b.png
图议复大河故道命李常视之常言不可遂罢时元祐
元年正月也九月命张问规度请开孙村口河分水埶
二年三月安焘建议回河之役遂兴四年正月罢其役
五年二月四日命都水使者吴安持修减水河七年十
月十二日大河东流赐安持三品服八年正月三十日
中书侍郎范百禄言水官托以分水实欲回河夫壅防
百川古人所忌周太子晋谏壅谷洛是也绍圣元年十
卷二十二 第 55a 页 WYG0943-0565c.png
月十四日谢卿材言河流稍行止无可回之理上河议
一编二十九日都水使者王宗望言上禀成算断北流
除河患(熙丰河溢者四十一决者一大决者二)

元丰天源河

五年六月戊寅诏拆金水河透槽回水入汴自汴河北
引洛水入禁中赐名天源河先是京索河水在汴南旧
由汴堤上为槽北跨汴以过水然舟至即启槽颇妨行
舟时既导洛通汴乃自城西超宇坊引洛水由咸丰门
立堤凡三千三十步水遂入禁中而槽废政和四年十
卷二十二 第 55b 页 WYG0943-0565d.png
一月创开天源河成

河北塘水

志自何承矩以黄懋为判官始开置屯田筑堤储水为
阻固其后益增广之凡并边诸河若滹沱胡芦永济等
河皆汇于塘天圣以后领于沿边屯田司或曰以无用
之塘废可耕之田不如勿广以息民为根本或曰河朔
幅员二千理地平夷无险阻自边吴淀至泥姑海口绵
卷二十二 第 56a 页 WYG0943-0566a.png
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虽
有劲兵不能度也东有所阻则甲兵之备专力于西孰
谓无益明道二年刘平奏自边吴淀望赵旷川长城口
乃契丹出入要害之地东西不及百五十里今契丹多
事我乘此以引水植稻为名开方田随田塍四面穿沟
渠纵广一丈深二丈两沟问屈曲为径路才令通步兵
引曹鲍徐河鸡距泉分注沟中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
溉遂密敕平与杨怀敏渐建方田塘日益广景祐二年
知雄州葛怀敏请立木为水则以限盈缩庆历二年申
卷二十二 第 56b 页 WYG0943-0566b.png
定誓约两界塘淀如旧第罢增广怀敏自以为塘水捍
寇其功愈于兵入奏指图曰臣于水边为陛下置水虎
翼军一百万矣议者或苦其侵民田嘉祐中知雄州赵
滋言徐河筑堤断水入塘宜开水窦六十尺修石限以
节之八年河北提刑张问言视八州军塘出土为堤以
蓄西山之水则涉夏河溢而民田无患亦施行焉
曹玮浚渭州北古池为渠溉田诏奖之(祥符七年四月癸未) 张
卷二十二 第 57a 页 WYG0943-0566c.png
亢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刘从
广知洺州漳水溢穿隋故渠以杀水势 叶清臣知永
兴军浚三白渠溉田踰六千顷 郭咨知忻州开渭渠
导汾水兴水利置屯田
左传哀九年秋吴城䢴沟通江淮注于䢴江筑城穿沟
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
江是 博物志徐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
 水经注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窦门又感其
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赏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
卷二十二 第 57b 页 WYG0943-0566d.png
今窦津是也
管子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入于大水及
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
川水 新论四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
浚故其流急 司马相如传朅度九江越五河注师古
曰五色之河也仙经说有紫碧绛青黄之河 柳子厚
兴州江运记昔之为国者惟水事为重故有障大泽勤
卷二十二 第 58a 页 WYG0943-0567a.png
其官而受封国者西门遗利史起兴叹白圭壑邻孟子
不与 曾南丰政要策史起溉邺田郑国凿泾水李冰
修二江之利汉文翁穿煎㳛郑当时引渭庄熊引洛儿
宽开六辅渠白公注泾渭召信臣广钳卢之浸后王景
理芍陂马臻筑鉴湖晋杜预疏荆兖之水张闿理曲阿
之塘宋人引渒魏人引河唐疏雷陂筑句城除堰遏之
害皆代天施长地力衣食元元而足公家之费 李垂
导河形胜书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异毕书独不书河
决者夏禹故道存也今河势益北因此可遂复故道
卷二十二 第 58b 页 WYG0943-0567b.png
欧阳修曰治水本无奇策相地势谨堤防顺水性之所
趋虽大禹不过此 河渠或以漕挽或以灌溉在利民
而已后世邀功之臣兴不急之役以耗国疲民无益实
利 水莫大于四渎而河数徙失禹故道济水又王莽
时而绝况众流之细其通塞岂得而常
 玉海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