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943-0483a.png

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二十
            宋 王应麟 撰
 地理
山川


黄帝空桐山

史记纪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韦昭曰在陇右正义曰括地志山在肃州福禄)
(县东南六十里古西戎地抱朴子内篇黄帝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又笄头山一名空桐山在原州平)
(高县西百里郦元云大陇山异名庄子广成子学道空桐山黄帝问道在此盖二处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943-0483b.png
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
涿鹿之阿赞予西至空桐北过涿鹿长老各称黄帝尧
舜之处风教固殊 庄子黄帝立为天子闻广成子在
于空桐之上往见之释文尔雅云北戴斗极为空同一
曰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司马云当北斗下山也 汉
武帝元鼎五年冬十月至陇西登空桐 王元之有空
桐山铭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943-0484a.png

黄帝五山

见群祀

尧山

前地理志中山国唐县注尧山在南应劭曰故尧国也
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尧山在唐东北望
都界望都县注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
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 张衡南都赋奉先帝而追孝
立唐祀乎尧山注水经曰南阳县西尧山郦元曰鲁县
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943-0484b.png

舜十二州山川

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程氏曰封表其
山为一州之镇 夏氏曰封殖十二州之山与其川而
深浚之孔氏以封训大每州取山之殊大者以为一州
之镇 胡氏曰川之交会非若山之可以州别若江出
岷山梁州而患在荆扬河出昆崙雍州而患在徐兖故
不言十二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943-0484c.png

舜历山

续志济阴郡成阳有雷泽注帝王世纪舜耕历山渔雷
泽济阴有历山河东郡蒲坂注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
所耕处 水经蒲坂注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
处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上有舜庙 曾巩曰图记皆
谓齐之南山为历山

禹九州山  山川名 山川次秩

禹贡奠高山大川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正义奠高山
大川言禹治九州之水水害既除定山川次秩自导岍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943-0484d.png
至嶓冢所治之山首尾相及导弱水至洛所治之水发
源注海定其次秩尊卑使知祀礼所视山高者莫高于
岳川大者莫大于渎五岳嵩岱衡华恒四渎江河淮济
舜典云望秩山川故言定其差秩王制云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其馀视伯子男荆岐既旅蔡蒙旅平九山
刋旅是次秩既定故旅祭之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治
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自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943-0485a.png
兖已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雍地最高
故在后此经大体每州之始先言山川后言平地青梁
先山后川徐雍先川后山兖扬荆豫有川无山扬豫不
言平地史以大略为文冀州之分言及雍州之山从东
循山治水而西故也班固汉书地理志据前汉郡县言
山川所在 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吕刑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注禹治洪水山川无名者主名之
 史记夏本纪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
利禹行自冀州始汉张骞传赞言九州山川尚书近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943-0485b.png
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史大宛传同又曰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尔雅从释地已下至九河皆禹所名也 庄子天下
篇墨子曰禹湮洪水决江河通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
川三千小者无数 冀之壶口梁岐岳阳碣石雷首底
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大伾青之岱莱徐之蒙羽峄阳
扬之敷浅原荆之荆衡内方大别豫之熊耳外方桐柏
陪尾梁之华阳岷嶓蔡蒙雍之荆岐终南惇物鸟鼠三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943-0485c.png
危积石龙门岍西倾朱圉华阴此九州之山也冀之衡
漳恒卫孟津洚沇兖之九河雷夏灉沮济漯青之潍淄
汶徐之淮沂泗大野扬之彭蠡三江震泽荆之江汉九
江沱潜云梦沧浪三澨澧豫之伊洛瀍涧荥波菏泽孟
猪梁之黑水桓沔雍之西河弱水泾渭漆沮沣此九州
之川也每州言境内之山川又联贯首尾从西而东以
著自然之形势先随山而后浚川自导岍至敷浅原皆
导山之事自导弱水至导洛凡九条皆导水之事自北
而南言山以为水之经言水以为山之纪九山刋旅九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943-0485d.png
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禹功之全可见矣

禹九江 九水 九江图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注江
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释文寻阳地记曰
禹疏九江一曰乌白江二曰蚌江三曰乌江四曰嘉靡
江五曰畎江六曰沙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一作堤)
曰箘江(一作菌)张须元缘江图云一曰三里江二曰五州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943-0486a.png
江三曰嘉靡江四曰乌土江五曰蚌江六曰白乌江七
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廪江参差随水长短或百里
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太康地记
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正义传以江
是此水大名九江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为九河
郑云九江从山溪所出其孔众多言治之难也郑意九
江各自别源其源非大江也下流合于大江耳应劭注
地理志云江自浔阳分为九道符于孔说浔阳记有九
江之名乌蚌乌白嘉靡畎源廪提箘虽名起近代义或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943-0486b.png
当然(贾耽谓江有八洲与江为九)所导凡有九水大意自北为始弱
水最在西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黑水虽在河南水从
雍梁西界南入南海与诸水不相参涉故又次之四渎
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也汉入于江故先汉后江
其济发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俱为四渎故次济次淮
其渭与洛俱入于河故后言之流水多矣此举大者言
耳弱黑沇水不出于山其馀六水文与山连不言水积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943-0486c.png
石山非河上源记施功之处淮渭洛言自某山皆是发
源 夏本纪九江甚中注郑玄曰地理志在寻阳南皆
东合为大江索隐曰张氏九江图所载有三里五畎乌
土白蚌 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汉志蜀郡湔氐道注禹贡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庐江郡
寻阳县注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九江郡注应
劭曰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 文选江赋源二分于崌
崃流九派乎浔阳(注尚书曰荆州九江孔殷) 淮南子禹凿江而通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943-0486d.png
九路 曾氏曰沅渐元辰叙酉湘资醴水皆合洞庭中
东入于江是为九江导江曰过九江至于东陵今之巴
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经九
江在长沙下隽西北楚地记曰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
之间(夏氏取曾说) 水经引庾仲雍江记 选洞箫赋注引
江图 选诗注引庾仲雍江图 隋志庾仲雍江记五
卷汉水记五卷寻江源记一卷(唐志五卷)释道安四海百川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943-0487a.png
水源记一卷张氏江图一卷刘氏江图二卷(唐志失姓名)
唐志张容九江新旧录三卷 文选注周书曰禹渫七
十川大利天下 庄子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


禹三江

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
底定释文韦昭曰三江谓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吴
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
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庾仲初吴都赋注同)郭璞曰岷浙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943-0487b.png
(松江)正义孔传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入
海郑玄以为入于海不入震泽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
泽震泽之东别有松江等三江 史记夏本纪三江既
入注索隐曰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
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即松江也)中江从丹阳芜湖东
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东北入
海故下文东为中江又东为北江孔安国云有北有中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943-0487c.png
南可知也正义吴郡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松江(古笠)
(泽)一上江(亦曰东江)一下江(亦曰娄江) 周礼职方氏扬州其川
三江疏江至寻阳南合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
为三道入海 汉地理志注师古曰三江谓北江中江
南江也震泽在吴西即具区也 沟洫志于吴则通渠
三江五湖 管子夏人之王外凿二十䖟渫十七湛疏
三江凿五湖道四泾之水以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薮民
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 荀子成相禹
有功抑下鸿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淮南子舜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943-0487d.png
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瀍涧 水经南江东北
为长渎历河口东南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东则松江
出焉谓之三江口(又曰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 苏氏曰豫章江入
彭蠡而东至海为南江岷山江之经流会彭蠡以入海
为中江汉自北入江汇于彭蠡以入海为北江三江入
海则吴越始有可宅之土而水所钟者独震泽而已(禹贡)
(正义孔意江从彭蠡分为三又共入震泽从震泽复分为三乃入海苏氏破其说谓安国未尝南游) 曾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943-0488a.png
氏曰考于地志豫章之川如彭水鄱水涂水之类凡九
水合于湖汉东至彭蠡入江此九水盖南江也南江乃
江之故迹非禹所导禹导汉水入焉与旧江合流而水
之派分为南北故汉为北江又导岷山之江入焉其流
介乎二江之中故为中江南江乃故道故经不志(夏氏取曾)
(说) 叶氏曰汉至大别南入于江为南江与中江北江
为三 蔡氏曰庾仲初吴都赋注松江下七十里分流
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
其地今亦名三江口吴越春秋所谓范蠡乘舟出三江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943-0488b.png
之口者是也(吴越春秋以三江为浙浦阳剡) 诸家各指近震泽诸江
为三江苏氏指秣陵京口一江为三江按今大江所行
以求三江犹按汉大河所行以求九河其不可得明矣
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馀暨
南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入江彭泽西

禹九山

禹贡九山刋(刊)旅注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943-0488c.png
史记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正义九州之山谓汧壶
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汶索隐曰岍壶口底
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古分为三条
故地理志有南北条之荆山马融以岍为北条西倾为
中条嶓冢为南条郑康成分四列岍为阴列西倾次阴
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一作荆)正阳列禹贡正义马融王
肃皆为三条 陈氏曰岍岐之列河济所经西倾之列
伊洛淮渭所经嶓冢之列汉水所经岷山之列江水所
经案孔注岍西倾(雍)壶口底柱(冀)熊耳(豫)嶓冢岷(梁)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943-0488d.png
(荆)疏太行在河内郡 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五千
三百七十居地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
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管子同) 周语禹封崇九
山 汉沟洫志禹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文选子虚
赋注张揖曰禹为尧司空辩九州名山别草木 苏氏
曰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连有远而相属
虽江河不能绝自蒙恬始言地脉郑氏以为四列一行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943-0489a.png
以为两戒

禹九川

禹贡九川涤源注九州之川(禹贡九州之水曰浮曰达曰入曰沿曰逾曰至曰乱)
(曰汇曰迤曰溢曰流曰别曰道曰被曰会曰过曰同九州之泽曰猪曰泽) 益稷禹曰予决
九川距四海注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史记道九川
弱水至于合黎注索隐曰弱黑河瀁江沇淮渭雒为九
川 周语禹决汩九川 刘子见河雒而思禹功 管
子地数篇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
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贾谊新书禹曰鬟河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943-0489b.png
而导之九牧凿江而导之九路 治水有两端川流畎
浍转相入以达于海使之有所归也或不可达海则捐
数百里之地因其埶以为泽使之有所容也众水皆东
而弱水独西黑水独南因其埶之不得不然行其所无
事也

禹四渎

史记汤还亳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0943-0489c.png
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既修
民乃有居 封禅书武帝诏昔禹疏九江决四渎 禹
贡正义四渎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河汉入于江故
先汉后江济发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俱为四渎故次
济次淮 江出岷山济出王屋山河出昆崙而后至积
石淮出胎簪山而后至桐柏 郦道元谓东南地卑万
水所凑触地成川故川旧渎难以为凭然则禹迹不可
考者多矣 天文五潢地图四渎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0943-0489d.png
禹龙门山

水经又南出龙门口注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
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
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不可识一碑太和
中立 史记正义龙门山在绛州龙门县括地志云
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夏禹所凿
者也龙门山在夏阳县 禹贡正义地理志云龙门山在
冯翊夏阳县北此山当河之道禹凿以通河东都之西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0943-0490a.png
界也 吴越春秋禹周行宇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
踰赤岸北过寒谷徊昆崙察六扈脉地理名金石写流
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
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
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禹七十川(陂塘)

文选木华海赋禹乃铲临崖之阜陆决陂潢而相沃(注淮)
(南子曰禹有洪水之患陂塘之事)启龙门之岝岭陵峦而崭凿群山
既略百川潜渫(注周书曰禹渫七十川大利天下)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0943-0490b.png

商傅岩

说命说筑傅岩之野注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
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
胥靡筑之以供食 吕温有铭

周九州山川 九薮 夏九薮 禹九泽

礼夏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扬州其
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正南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0943-0490c.png
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其川江汉其浸
颍湛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
荥雒其浸波溠正东曰青州具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
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
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当为雷雍)正西曰雍州
其山镇曰岳山(注吴岳也)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汭其浸渭
洛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
河泲其浸菑时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
杨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0943-0490d.png
薮曰昭馀祁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注镇名山安地
德者也大泽曰薮凡九州及山镇泽薮言曰者以其非
一曰其大者耳正义九州皆有镇所以安地德 山师
掌山林之名川师掌川泽之名 地官土训掌道地图
注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 泽虞
云云郑氏注泽水所钟水希曰薮禹贡曰九泽既陂尔雅有
八薮疏尔雅薮在释地之篇不入释水职方泽薮以其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0943-0491a.png
有水则为泽无水则为薮禹贡九泽通畿内一州则有
九尔雅云八薮除畿内一州而言案尔雅释地有十者以
周秦同在雍州秦有杨陓周有焦穫一州有二故十又
尔雅秦有杨陓职方冀州有杨纡盖异所而同名也
尔雅释地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
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
郑有圃田周有焦护 管子轻重戊夏人之王云云以
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薮 周语伯禹釐改制量共之从
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0943-0491b.png
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
通四海 马融传融上广成颂曰揫敛九薮之动物缳
橐四野之飞征注周礼职方氏掌九薮注云泽无水曰
薮 吕氏春秋九薮越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
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
大昭(淮南子曰秦之阳纡燕之昭余) 左传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
终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地理志注臣瓒曰汲郡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0943-0491c.png
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

周国都山川

夏官掌固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
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注山川若殽皋河汉疏谓殽有
二陵东成皋楚国汉水以为池河为四渎之险又齐西
有浊河皆因之为固

周岐山

选注说文曰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因以
名焉 周语内史过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绵诗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0943-0491d.png
笺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閟宫言大王居岐山之阳) 汉志右扶风
美阳县注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大王所邑 诗谱豳
在岐山之北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岐山岐州岐山县
东北十里(徐广云其南有周原)

周名山

诗终南注周之名山中南也 史记传驺衍作十馀万
言先列中国名山大川推及海外云九州各有裨海环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0943-0492a.png
之有大瀛海环其外 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山会稽
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选注抱朴
子曰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莫尚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
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
出江河

孔子记山川

中庸注此孔子兼包尧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述
天时谓编年四时具也因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0943-0492b.png

秦五领

张耳传秦北为长城之役南有五领之戍注师古曰领
者西自衡山之南东穷于海一山之限耳而别标名有
五裴氏(一云裴渊)广州记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是为
五领邓德明南康记曰大庾领一也桂阳骑田领二也
九真都庞领三也临贺萌渚领四也始安越城领五也
裴说是也(舆地志一曰台岭亦名塞上今名大庾二曰骑田三曰都龙四曰萌诸五曰越岭)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0943-0492c.png

汉郡县山川 诗书山川 郡县山川风俗

叙传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刬五等制立郡县略表山
川彰其剖判 地理志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
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下
及战国秦汉 续志汉志记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
俗所由至矣 禹贡疏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据前汉郡
县言山川所在(又曰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翌怀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
(北是旧有三条之说也故马融王肃皆为三条导岍北条西倾中条嶓冢南条郑玄以为四列导岍为阴列西)
(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岍山为正阳列郑玄创为此说孔亦当为三条也) 三辅其山骊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0943-0492d.png
华梁荆九嵏岐汧终南敦物其川沂霸洛渭酆潏漆杜
弦蒲汧芮褒斜弘农河东太原上党其山熊耳雷首析
城王屋霍壶口鹿谷羊头其川伊育涧雒汾晋丹绛昭
馀祁虖池漳沁河内至南阳七郡则有太行大騩太室
阳城高陵中阴桐柏之山淇荡圃田瀍漯逢忌泲濮洧
颍汝澧之川南郡至常山十郡则有荆内方陪尾天柱
常山九江庐江淮肥清河沮常之川及大壄大陆云梦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0943-0493a.png
菏雷之泽清河而下齐鲁燕之分也山则泰岱原蒙羽
泽之罘壶菜川则汶维甾时洙泗胶沂涞易术会稽而
下吴楚粤之境也山则历会稽天门武林傅昜九疑川
则具区三江彭蠡以至鬵汉沔之在汉中岷蒙江沱之
在蜀郡鸟鼠嶓冢西倾养水之在陇西揭石无虑辽沛
沮夏之在右北平武都辽东若金城之积石天水之朱圄
长沙之衡六安之大别皆禹贡所纪之山也张掖之流
沙安定之泾武威之猪壄梁之盟诸信都之绛皆禹贡
所纪之川也若考迹诗书扶风之郁夷芮魏之淇浚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0943-0493b.png
河汾溱洧之于郑嶩之于齐则考之诗者也吴山之为
汧太一之为终南崇高之为外方章山横尾之为内方
陪尾葛峄傅昜之为峄阳傅浅源具区震泽之异名居
延流沙之殊称则考之书者也奚养之泽参诸秦地之
图鬲津淮漯绛易汶弱水订诸平当桑钦之说其采获
旧闻又若此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随君上之情欲谓
之俗(风俗见上郡国) 春秋正义地理志以风为本俗为末言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0943-0493c.png
圣王必移本而易末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刚柔轻重迟速异齐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顾丰水洛
汭而思平水之功瞻阳城中南而监恃险之失 艮兼
兑丽具载诸书 卷石勺水气积形生 鸿濛嶪峨
汉武之世凡五岳尽在天子之郡而不隶侯国

汉上林八川

司马相如传上林赋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
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兆终始霸产出入泾渭酆
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0943-0493d.png
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径
乎桂林之中过乎泱莽之壄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
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云云东注太湖(郭璞曰太湖在吴县所谓震泽)
衍溢陂池注师古曰霸水出蓝田谷西北入渭产水亦
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泾水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东
至阳陵入河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鸟鼠同穴山东北至
华阴入河张揖曰沣水出鄠南山沣谷北入渭镐在昆
卷二十 第 22a 页 WYG0943-0494a.png
明池北潦行潦也潏水出南山师古曰潦音牢亦水名
出鄠县西南山潦谷北流入于渭地理志鄠县有潏水
北过上林苑入渭(霸产泾渭沣镐潦潏是为八川李善注引潘岳关中记云云)亡是公言 
(上林广大川谷水泉万物及子虚言云梦所有甚众)

汉河源

张骞传汉使使穷河源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
昆崙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崙昆崙高二千五百里馀
日月相避隐为光明自骞使大夏之后穷河原恶睹所
谓昆崙者乎注邓展曰尚书道河积石河原出于积石
卷二十 第 22b 页 WYG0943-0494b.png
在金城河关不言出昆崙也 后汉西域传河有两源
一出葱岭东流一出于阗南山下北流与葱岭河合东
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去玉门三百馀里(前传又云潜行地下南出于积)
(石为中国河) 班固传西荡河源注河源在昆崙山 通典
张骞实不见河源徒见两水入蒲昌海耳吐蕃自言昆
崙在国之西南即河所出也 水经昆崙墟在西北河
水出其东北陬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
卷二十 第 23a 页 WYG0943-0494c.png
以西南流河水又南入葱岭山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
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又西北流注于河注河水重源
有三非为二也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
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崙者焉张骞使大宛而穷河源
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崙河水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
于积石之山按山海经自昆崙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
唐西域传李靖破吐谷浑望积石览观河源(唐刘元鼎使吐蕃自成纪)
(西南出塞二千馀里得河源于莫贺延碛尾曰闷摩黎山而谓之昆崙河东南流与积石河相连隐测其地在剑南)
(之西) 李大亮传涉青海观河源 史记正义括地志河州
卷二十 第 23b 页 WYG0943-0494d.png
有小积石山即禹贡浮于积石至龙门者然黄河源从西
南下出大昆崙东北隅东北流经于阗入盐泽即东南潜
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河始闿
图云黄河出昆崙东北角刚山东自北行千里折西行于
浦山南流千里至文山东流千里至秦泽西流千里至潘
泽陵门东北流千里至华山之阴东南流千里至下津然
河水九曲其长九千里入渤海尔雅云河出昆崙虚其色
卷二十 第 24a 页 WYG0943-0495a.png
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史记索隐按山海经
河出昆崙东北隅西域传云南出积石山为中国河积
石本非河之发源河源本昆崙而潜流至于阗又东流
至积石始入中国则山海经及禹贡各互举耳 禹贡
正义河行塞外东北入塞内积石非河之源故云河所
经河从西来至此北流故禹沿河流而北 尔雅释文
案山海经云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图赞云昆崙三
层号曰天柱实惟河源水之灵府 唐志贾耽吐蕃黄
河录四卷 吕氏曰河源远出绝域禹不穷其所至故
卷二十 第 24b 页 WYG0943-0495b.png
导河止自积石 积石雍州之山在金城西南先儒以
为河之所经则非河源明矣 导淮曰自桐柏渭曰自
鸟鼠洛曰自熊耳导河独不言自岂非源之所自出或
未究欤

汉祁连山

霍去病传上曰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
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注师古曰祁连山即天山也匈
卷二十 第 25a 页 WYG0943-0495c.png
奴呼天为祁连 叙传西规大河列郡祁连注张晏曰
置郡至祁连山 纪元狩二年夏将军去病公孙敖出
北地二千馀里过居延注师古曰居延匈奴中地名张
掖所置居延县以安处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天汉二
年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
山注师古曰即祁连山也 匈奴传其夏票骑将军复
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过居延攻祁连
山得胡首虏三万馀级裨小王以下十馀人 通典元
和志于张掖县既著祁连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
卷二十 第 25b 页 WYG0943-0495d.png
山则是自甘(张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
天山皆周遍其地亦广长矣去病至祁连山武帝数其
功曰云云小月氏者河西四州皆是也而鱳得(地理志作觻得)
乃张掖之属县则此之所攻祁连者固在张掖矣至天
汉二年贰师出酒泉又击右贤王于天山酒泉肃州也

汉八薮

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天子之兵有征无战陛下以四
卷二十 第 26a 页 WYG0943-0496a.png
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为囿江汉为池注师古曰八薮
谓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阳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
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郑有圃田

汉水经 山经水志

隋志水经三卷郭璞注 唐志桑钦三卷(旧志云郭璞撰)郦道
元注四十卷 后魏人字善长博采地志穷远水源(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书目)
(同)李吉甫删水经十卷 自河水至斤江水河漯汾浍
涑文原洞晋湛济清沁淇荡洹漳易𣸦圣巨马湿沽鲍
丘濡辽浿洛谷甘漆浐沮渭漾丹汝颍洧潩溱阴汳睢
卷二十 第 26b 页 WYG0943-0496b.png
匏子汶泗沂沭洋淄汶潍胶沔潜湍均粉白泚淮滍淯
㶏灈瀙潕涢漻蕲决沘泄肥施沮漳夏羌涪潼涔江青
衣桓若沫延江沅酉存温淹叶榆夷油澧沅泿资涟湘
漓溱洭深钟耒洣漉浏㵋赣庐渐江斤江非经水常流
不在记注之限末卷载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
道元序曰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所录简
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 唐六典注桑钦水经
卷二十 第 27a 页 WYG0943-0496c.png
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善长注引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汉地理志引桑钦之说于上党曰绛水出西南于平
原曰漯水所出泰山丹阳之汶水淮水敦煌郡之鱼泽
效谷张掖曰弱水自此至酒泉合黎中山曰易水出西
北东入𣸦 通典云水经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
代之书经云寿张光武更名临济安帝更名湖陆章帝
更名永安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
作殊为诡诞按后汉志济水王莽时因旱渠塞不复截
河南过既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景纯注解疏略亦多
卷二十 第 27b 页 WYG0943-0496d.png
迂怪经云河出昆崙山者出于禹本记山海经云南入
葱岭及出于阗南山者出于汉书西域传而郦元所注
亦引禹记山经释法显游天竺记释氏西域记后代纂
录者务广异闻如范晔叙廪君盘瓠之类撰水经者亦
同蔚宗之旨趣(又云是和帝以后所撰) 经云武侯垒又云魏兴
安阳县注云诸葛武侯所居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又改
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五年事也然则非后汉人所撰
卷二十 第 28a 页 WYG0943-0497a.png
 隋志不言桑钦晁志云汉桑钦撰成帝时人(前儒林传古文)
(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 汉地理志注文选注史记正义引水
经 后汉注引水经注 后汉蛮夷传论汉氏征伐戎
狄云云著自山经水志者亦略及焉 隋志有僧道安
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

汉雍州山川(又见群祀)

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
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
河泾渭之川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 沟洫志
卷二十 第 28b 页 WYG0943-0497b.png
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 水经注潘岳关中记曰
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

汉太一山

西京赋于前则终南太一隆崛崔崒隐辚郁律连冈乎
嶓冢抱杜含鄠欱沣吐镐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
终南五经要义曰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盖
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耳 选注引班固
卷二十 第 29a 页 WYG0943-0497c.png
终南山赋

蜀二江

汉沟洫志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𡺾避沬水之害穿二
江成都中 蜀志秦宓曰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
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四渎江为其首
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禹疏江决河东
注于海为民除害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星
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
斜谷是也 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 水经注沬水自
卷二十 第 29b 页 WYG0943-0497d.png
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害舟船李冰发卒凿平
溷崖(即离𡺾)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 风俗通秦昭
王使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 狄遵度凿二
江赋

唐十道名山大川

地理志太宗因山川(旧志云山河会要云关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贞观元年三月十日)一曰关内道其名山太白九嵏吴岐梁华其
卷二十 第 30a 页 WYG0943-0498a.png
大川泾渭灞浐二曰河南道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
峄嵩高太岳(六典嵩岱二岳)其大川伊洛汝颍沂泗淮济三曰
河东道名山雷首介霍五台(六典嵉山)其大川汾沁丹潞(六典)
(汾晋丹沁)四曰河北道其名山林虑白鹿封龙井陉碣石常
岳其大川漳淇呼沱五曰山南道其名山嶓冢熊耳铜
梁巫荆岘(六典巫峡)其大川巴汉沮淯六曰陇右道其名山
秦岭陇坻鸟鼠同穴朱圉西倾积石合黎崆峒三危其
大川河洮弱羌休屠之泽七曰淮南道其名山灊天柱
罗涂八公(六典又有大别霍山)其大川滁肥巢湖八曰江南道名
卷二十 第 30b 页 WYG0943-0498b.png
山衡庐茅蒋天目天台会稽四明括苍缙云金华大庾
武夷其大川湘赣沅澧浙江洞庭彭蠡太湖九曰剑南
道其名山岷峨青城鹤鸣其大川江涪雒西汉十曰岭
南道其名山黄岭灵洲其大川桂郁 天宝五载正月
诏天下山水名称或同义且不经多因里谚令所司据
图籍改定 水经注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

唐山河两戒

卷二十 第 31a 页 WYG0943-0498c.png
唐天文志李淳风汉书度数而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
象存乎两戒(汉天文志元封中星孛于河戒占曰南戒为越门北戒为胡门又星传月入牵牛南)
(戒又曰积薪在北戒西北积水在北戒东北)北戒自三危积石负终南地络
之阴东及太华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
之右乃东循塞垣至濊貊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
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连商山熊
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汉携武当荆山至于衡阳
乃东循岭徼达东瓯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
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循
卷二十 第 31b 页 WYG0943-0498d.png
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东至太行之
曲分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江源自
南纪之首循梁州南徼达华阳而与地络相会并行而
东及荆山之阳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谓之
南河故于天象则弘农分陜为两河之会五服诸侯在
焉自陜而西为秦凉北纪山河之曲为晋代南纪山河
之曲为巴蜀皆负险用武之国也自陜而东为成周宋
卷二十 第 32a 页 WYG0943-0499a.png
郑陈蔡邶卫申随皆四战用文之国也北纪之东至北
河之北为邢赵南纪之东至南河之南为荆楚自北河
下流为三齐北燕自南河下流为邹鲁吴越皆负海之
国货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东及海为戎狄自
江源循岭徼南东及海为蛮越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
所始终而分野可知矣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升气
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河下
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中州
河济间星纪得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末派
卷二十 第 32b 页 WYG0943-0499b.png
山河极焉斗杓谓之外廷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
之国斗魁谓之会府以治内故娵訾为中州四战之国
其馀列舍在云汉之阴者八为负海之国在云汉之阳
者四为四战之国降娄玄枵负东海岁星位焉星纪鹑
尾负南海荧惑位焉鹑首实沈负西海太白位焉大梁
析木负北海辰星位焉鹑火大火寿星豕韦为中州镇
星位焉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数
卷二十 第 33a 页 WYG0943-0499c.png
纪之而著其分野其州县虽改隶不同但据山河以分
(七国甘石分十二分野张衡蔡邕以配汉州县) 史记正义南河北河三星
分夹东井南河为南戒一曰阳门亦曰越门北河为北
戒一曰阴门亦曰胡门两戒间三光之常道也(朝鲜之拔星茀)
(于河界) 禹贡正义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
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是旧有三条之
说 后汉天文志注星经曰岁星主泰山徐青兖州荧
惑主霍山扬荆交州镇星主嵩高山豫州太白主华阴
山凉雍益州辰星主常山冀幽并州玉衡九星主六十
卷二十 第 33b 页 WYG0943-0499d.png
郡九州第一星主徐凡五郡二主益凡七郡三主冀八
郡四主荆五郡五主兖八郡六主扬六郡七主豫五郡
八主幽八郡九主并八郡 周礼保章氏疏春秋纬文
耀钩云布度定记分州系象华岐以西龙门积石至三
危之野雍州属魁星大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
属枢星三河雷泽东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属机星蒙
山以东至南江会稽震泽徐扬之州属权星大别以东
卷二十 第 34a 页 WYG0943-0500a.png
至雷泽九江荆州属衡星荆山西南至岷山北岖鸟鼠梁
州属开星外方熊耳以至泗水陪尾豫州属摇星此九州
属北斗星有七州有九但兖青徐扬并属二州故七星主
九州也 李吉甫郡县志序天汉萌而两戒分南宫正
而五均叙 崇文总目开元分野图一卷

唐天下水泉

六典水部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
渠凡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
荒绝域殆不可得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
卷二十 第 34b 页 WYG0943-0500b.png
国之大川也其馀百三十有五是为中川(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
(百三十七江河在焉)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郦善长注水经引其)
(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通济
舳舻徙有之无利于生人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
争其利仲春通沟渎立堤防孟冬而毕凡用水自下始
(旧史同)

唐驻跸山

卷二十 第 35a 页 WYG0943-0500c.png
见纪功类 敬播从太宗伐高丽而帝名所战山为驻
跸播谓人曰銮舆不复东矣所以名盖天意也其后果

吕氏春秋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
肠孟门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山海经
五藏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后汉书注尸
佼作书二十篇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十九篇陈道德仁义)
(之纪) 唐吴均天柱观记太史公称太荒之内名山五千
其在中国有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其
卷二十 第 35b 页 WYG0943-0500d.png
馀不可详载
郑樵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
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
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能迁是故
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为史者主于州县故州县
移易而其书遂废矣

户口

卷二十 第 36a 页 WYG0943-0501a.png
 民数为国之本庶事所自出以分田里令贡赋造器用
 制禄食起田役作军旅国以建典家以立度五礼用
 脩九刑用措今之为政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
 伍奸心生而伪端作严刑峻令不能救

禹民口 周民口

后郡国志注帝王世纪禹平水土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
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
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
人周之极盛也(地十倍而民居其一故谷有馀而地力不耗)东迁三十馀载
卷二十 第 36b 页 WYG0943-0501b.png
至齐桓公二年周庄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之御
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
人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至于战国苏张计秦及山
东六国戎卒尚踰五百馀万推民口数当千馀万(通典同)

周民数

礼天官小宰听闾里以版图 注户籍地图(宫伯注郑司农云今时乡户籍谓之)
(户版)司书掌邦中之版知田野夫家之数 地官大司徒
卷二十 第 37a 页 WYG0943-0501c.png
掌人民之数小司徒掌四郊都鄙夫家九比之数颁比
法于六乡大夫各登其乡之众寡以岁时入其数均土
地稽人民周知其数三年大比乡师以国比之法稽夫
家众寡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以岁时入其
书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之数以任其力县师辨
夫家人民田莱之数媒氏男女成名以上书年月日名
 春官天府祭天之司民献民数则受而藏之 夏官
大司马简稽乡民以用邦国(简比数之稽计也)司士周知邦
国都家县鄙之数职方氏辨人民财用九榖之数要
卷二十 第 37b 页 WYG0943-0501d.png
秋官小司寇大比登民数自生齿以上登天府孟冬祀
司民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以图国用进退之乡士遂
士县士各掌其民数而纠戒令司民登万民之数自生
齿以上皆书于版三年大比以诏司寇孟冬祀司民之
日献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
小行人万民利害为一书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 礼
记内则子生三月父名之宰书而藏之告闾史闾史书
卷二十 第 38a 页 WYG0943-0502a.png
为二其一藏闾府一献州史州史献州伯州伯命藏州
府 管子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 周语宣王三十
九年料民太原仲山父曰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穫
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 汉高
纪五年五月诏民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注名数谓户
籍也 石庆传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
者四十万注师古曰名数若今户籍 孔霸传子福还
名数于鲁
卷二十 第 38b 页 WYG0943-0502b.png
汉提封户口

见垦田 郡国志注(晋志通典颇不同注为一作)帝王世记曰孝惠
文景与民休息民众大增至于孝平元始二年民户千
三百(一作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一作六十二)口五千
九百一十九万(一作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
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光武中元
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
万七千八百二十人迄于孝和民户滋殖至孝桓颇增
卷二十 第 39a 页 WYG0943-0502c.png
于前永寿二年(晋志云三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一作九百六十)
口五千六万(一作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魏景元
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
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吴所
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但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汉永
和五年南阳户五十馀万汝南户四十馀万方之于今
三帝鼎足不踰二郡自禹至今二千馀载六代损益备
于兹焉 志云至于孝顺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
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注应劭汉官
卷二十 第 39b 页 WYG0943-0502d.png
仪曰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
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纪永嘉二年户则多九十
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万六千六百三
十六未详孰是伏无忌所记每帝最户口及垦田大数
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
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
八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
卷二十 第 40a 页 WYG0943-0503a.png
十一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
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七和帝永兴
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十二口五千三百二
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
四万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万七百八
十九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十九
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 循吏传王成为胶
东相流民自占八万馀口(师古曰谓自隐度其户口而著名籍也)黄霸为
颍川太守户口岁增 元帝纪建昭二年三月户十二
卷二十 第 40b 页 WYG0943-0503b.png
万为大郡 陈平传高帝顾问御史曲逆户口几何对
曰始秦时三万馀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
户 隋志汉平帝户一千二十三万

汉户籍

礼司会注版户籍也疏汉之户籍皆以版书之 宫伯
注郑司农云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 汉高纪注名数
谓户籍也 石庆传注名数若今户籍 仲长统传明
卷二十 第 41a 页 WYG0943-0503c.png
版籍以相数阅审什伍以相连持 秦献公十年初为
户籍相伍始皇十六年初令男子书年

晋户口

晋志刘备章武元年户二十万口九十万孙权赤乌五
年户五十二万二千口二百四十万(通典魏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
(四万时魏氏惟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晋武太康
元年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五千兵二十三万口二百三十万)大凡户二
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二
千八百六十三(此晋之极盛也) 傅咸传上书曰禹分九州今
卷二十 第 41b 页 WYG0943-0503d.png
之刺史几向一倍户口比汉十分之一而置郡县更多
(咸宁五年) 哀帝纪兴宁二年正月庚戌朔大阅户人严法
禁称为庚戌制 宋书州郡志以太康元康定户互考
隋志晋太康之后文轨方同编户二百六十馀万 魏
志注案晋太康三年地纪晋户有三百七十万吴蜀户
不能居半 太平御览晋令曰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
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隋经籍志地理类
卷二十 第 42a 页 WYG0943-0504a.png
元康六年户口簿记三卷 通典宋孝武大明八年户
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
陈氏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
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后齐户三百三万隋大业
二年(志云五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一作四)十六口四
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隋氏之盛极于此(隋志同)
 南史荆扬二州户口居江南之半江左以来扬州为根
本委荆州以阃外 隋书大业五年诸郡计帐进丁二
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 南齐书太
卷二十 第 42b 页 WYG0943-0504b.png
祖命黄门郎虞玩之等检定黄籍(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
(治端虞玩之上表曰元嘉中光禄大夫傅隆年出七十犹手自书籍躬加隐校) 后魏书太和
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 苏绰传
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

唐开元户部帐 户籍科品 州县籍

通鉴开元十四年五月癸卯户部奏今岁户七百六万
九千五百六十五口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九千七百一
卷二十 第 43a 页 WYG0943-0504c.png
十二十六年十二月是岁制户籍三岁一定分为九等
(会要十八年十一月敕户籍三年一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定为九等二十九年二月敕造籍令州县长官录)
 事参军勘覆为两本送户部(武德令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量户口定州县等第永徽显)
(庆开元更易不一) 地理志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户八百四十
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
百九(详见采访使) 会要武德六年三月令天下户量资产
定为三等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诏为九等永徽五年二
月八日敕二年一定户贞元四年正月诏两税审定等第
三年一定为常式(定户等第)武德六年三月令每岁一造帐
卷二十 第 43b 页 WYG0943-0504d.png
三年一造籍仪凤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敕装潢省籍及
州县籍天宝三载二月二十五日制天下籍造四本京
师东京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十二载正月十二日敕
东京停(籍帐)大中九年闰四月以州县差役不均每县
作差科簿送刺史书讫锁于令厅(阙)證圣元年李峤上
表曰天下流散非一宜令御史督察设禁令以防之垂
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逃户)建中元
卷二十 第 44a 页 WYG0943-0505a.png
年十二月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七十六
(户口数)贞元三年五月诏诸州户口减耗三分去二亦合
省官元和二年十二月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十卷
见定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十五道七十一州
不申户口数(率以两户资一兵)杂录  六典天下之户定为九等
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州县籍留五比省籍留九比
(通鉴武德四年九月己卯诏括天下户口) 列传杨玚为户部侍郎玄宗尝
召宰相大臣议天下户版延英殿玚言利病尤详 崔
瓘为澧州刺史增户数万诏进五阶以宠异政 杨炎
卷二十 第 44b 页 WYG0943-0505b.png
为相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
而户部岁以空文上之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以籍存
而丁不在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炎
疾其敝请为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岁终以户赋增失进退长吏天下利之版
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李方玄为池州刺史钩检户籍
差量徭赋皆有科品条章吏不得私常曰沈约年八十
卷二十 第 45a 页 WYG0943-0505c.png
手写簿书盖为此云

唐历代户口数

会要贞观二十年太宗问民部侍郎卢承庆历代户口
多少之数承庆叙夏殷迄周隋皆有依据(贞观初户不满二百万)
永徽三年七月二十二日丁丑(通典云元年)上问户部尚书
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奏进户一十五万因问隋有几
户奏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今户三百八十万(永徽去大)
 业末三十六年(武德初二百馀万户)显庆二年十月上幸许汝州问中书
令杜正伦曰隋有几户奏如前开元九年正月二十八日
卷二十 第 45b 页 WYG0943-0505d.png
御史宇文融请检察逃户二月乙酉诏作招携法丁亥
融充使奏置劝农判官长安尉裴宽等二十九人并摄
御史分往天下检责田畴招携户口皇甫景杨相如上
疏以为烦扰不便宽等使还得客户八十馀万田亦称
是十二年八月融除中丞充安辑户口使二十年户七
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
一千二百六十五天宝元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
卷二十 第 46a 页 WYG0943-0506a.png
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十四
载户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口五千二百九十一
万九千三百九此唐之极盛也 通典自武德初至天
宝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才比于隋
(天宝中编户九百馀万肃宗乾元三年见到帐百六十九州户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十四至大历中)
(唯有百三十万户建中初命黜陟使往诸道按比户口得主户百八十馀万客户百三十馀万共三百二)
 十万(六典凡天下之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口四千六百二十八万五千二百六十一开元二十二年)
(数)
卷二十 第 46b 页 WYG0943-0506b.png
建隆版籍 至道版籍式 天禧计帐

元年十月有司请据诸道版籍数升降天下县望以四
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
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仍三年一责户口之籍
别定升降从之凡县望五十户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七
十紧六十七户二十二万八千六百九十三上县八十
九户二十万八千二百八十中县一百一十五户一十
七万九千三十中下县一百十户五万九千七百七十
卷二十 第 47a 页 WYG0943-0506c.png
总九十六万七千五百五十三户此国初版籍之数也
(曾巩曰太祖元年有州一百十一县六百三十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末年州二百九十七县一千八)
(百六户二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六十五) 乾德元年(即建隆四年)十月庚辰诏天
下造版籍及户帖户钞(诏曰萧何入关先取图籍沈约为吏手写簿书)十二月
初置形势税簿至道元年六月己卯诏重造天下郡县
二税户口版籍攽其式于天下景德二年五月度支判
官黄世长请令三司岁较耗登以闻 兴国二年闰七
月丁巳有司上诸州所贡闰年图故事天下贡地图版
籍以闰为限咸平五年四月壬午诏三司以天下户口
卷二十 第 47b 页 WYG0943-0506d.png
数置籍较定以闻景德四年七月(实录丙子)三司使丁谓言
景德三年新收户三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八流移者
四千一百五十总七百四十一万七千五百七户一千
六百二十八万二百五十四口比咸平六年增五十五
万三千四百十户三百万二千二百十四口赋入总千
三百七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九贯石匹斤比咸平六
年增三百四十六万五千二百九十请以咸平六年户
卷二十 第 48a 页 WYG0943-0507a.png
口赋入为额岁校其数上史馆从之祥符二年六月乙酉
攽招携户口旌赏条制天禧二年六月丙辰三司言每岁
帐籍省九万馀道三十四万五千二百馀纸诏三司诸路
计帐毋得增益以滋烦扰天圣元年十一月诏闰年所供
实行版簿空文烦扰宜停之止以空行版簿催科明道二
年十月庚子诏天下闰年造五等版簿先录示之不实
者听民自言 皇祐元年四月丁亥右司谏钱彦远上
劝农疏曰唐开元户八百九十馀万而定垦田一千四
百三十馀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馀万而定垦田二
卷二十 第 48b 页 WYG0943-0507b.png
百一十五万馀顷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万顷是田畴不
辟游手多也宜置劝农司以垦田顷亩户口陂塘山泽
沟洫桑柘著籍岁终转运考较赏罚之上嘉纳

开宝形势版簿

四年正月诏诸州置形势版簿熙宁四年四月曾孝宽
奏罢之(七月九日)寻以产税钱均定免役钱并罢五等户簿
(五年六月一日)今州县版簿皆保甲簿也自以保甲催科而民
卷二十 第 49a 页 WYG0943-0507c.png
始大困

宝元历代户数

宝元二年正月壬寅编修院与三司上历代天下户数前
汉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后汉千六百七万七千
九百六十魏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二晋二百四十
五万九千八百宋九十六万六千八百七十后魏二百
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北齐三百三万二千五百
二十八后周三百五十万隋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
十六唐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太祖朝二百五十
卷二十 第 49b 页 WYG0943-0507d.png
万八千九百六十五太宗朝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
五十七真宗朝八百六十五万九千七百九十九宝元
元年一千一十一万四千二百九十先是上御迩英阁
读正说养民篇见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
天下民籍几何梅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谓恭俭有节则
户口充羡赋敛无度则版籍衰减自五代之季生齿彫
耗太祖受命而太宗真宗继圣承祧休养百姓今天下
卷二十 第 50a 页 WYG0943-0508a.png
户口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至是上
之是岁天下主户六百四十七万九百九十五口千四
百三十九万九千九百五客户三百七十万八千九百
九十四口六百十九万五千四百二 英宗治平三年
天下户一千二百九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一口二千
九百九万二千一百八十五 神宗元丰六年户一千
七百二十一万一千七百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九千三百 哲宗元祐六年户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五
千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一
卷二十 第 50b 页 WYG0943-0508b.png
徽宗大观二年户增十二万四千一百七十三口十九
万二千四十六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户一千一百十
三万九千八百五十四口三千三百十一万二千三
百二十七 孝宗乾道元年户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
六百六十二口二千五百十七万九千一百七十七
光宗绍熙元年户一千二百三十五万五千八百口二
千八百五十万二百五十八
卷二十 第 51a 页 WYG0943-0508c.png

嘉祐户口

国史志天禧末天下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而
客户不预焉嘉祐八年合主客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
二千三百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
一治平三年户增四十五万四千九百一十口增二百
六十七万五百三十四(开宝末天下户三百九万五百四至道末户四百十三万二千)
(五百七十六天禧末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预) 役出民乾兴初始立
限田法自是数下诏督州县长吏与转运使议蠲冗役
以宽民力景祐中稍欲宽里正牙前之法命三司议庆
卷二十 第 51b 页 WYG0943-0508d.png
历中下令京东西河北陜西河东裁损役人皇祐中韩
绛蔡襄论江南福建之弊绛请行乡户五则之法襄请
以产钱多少定役重轻至和中命与三司置司参定因
行五则法时益欲去民疾苦置宽恤民力司遣使四出
自是州县力役多所裁损凡省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二人
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
州五州为乡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
卷二十 第 52a 页 WYG0943-0509a.png
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军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
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井牧九夫为井四井
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古不料民而知)
(其多少所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掌二十五家(闾胥里宰)掌百家(族师酂长)掌五
百家(党正鄙师)掌二千五百家(州长县师)掌万二千五百家(乡师乡大)
 夫乡士(遂人遂大夫遂师遂士) 尚书大传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
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
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
以上不朋 洛诰(或云黄帝法) 鹖冠子五家为伍十伍为里四
卷二十 第 52b 页 WYG0943-0509b.png
里为扁扁为之长十扁为乡其上为县为郡 周书大
聚云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王若欲
来天下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若冬日之阳夏日
之阴不召而民自来 中论民数篇先王制六乡六遂
之法所以维持其民也 陆贽曰古之王者设井田之
法以安其业立五宗之制以缀其恩犹惧其未也又教
之族坟墓敬桑梓因人之志定人之居又督以出乡游
卷二十 第 53a 页 WYG0943-0509c.png
惰之禁纠以版图比阅之方 通典曰古之为理在周
知人数乃均其事役周官有比闾族党乡遂之制维持
其政纲纪其人孟冬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其敬之守
之如此其重也及理道乖方版图脱漏人如鸟兽飞走
莫制家以之乏国以之贫



 县万户以上为令子国也千户为长男国也(黄恭云)

周百县

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
卷二十 第 53b 页 WYG0943-0509d.png
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
郡以监其县 史记正义引风俗通云(同上) 陈氏曰周
官有在乡之县有在遂之县有閒田之县故王畿谓之


汉闻喜县

志河东郡闻喜故曲沃秦改为左邑武帝元鼎六年行
过更名
卷二十 第 54a 页 WYG0943-0510a.png

汉获嘉县

志河内郡获嘉故汲之新中乡武帝行过更名(见前) 本
朝天圣四年以怀州获嘉隶卫州

汉新丰县

志京兆新丰秦曰骊邑高祖七年置应劭曰大上皇思
东归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故号
新丰 潘岳西征赋摹写旧丰制造新邑故社易置枌
榆迁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注引三辅旧事西京杂记)
卷二十 第 54b 页 WYG0943-0510b.png
汉破羌县

志金城郡破羌县神爵二年置

晋怀德县

元帝纪太兴三年七月丁亥诏先公武王先考恭王临
君琅邪四十馀年惠泽加百姓遗爱结人情朕创基江
表兆庶宅心襁负子来琅邪国人近有千户在此今立
为怀德县统丹阳郡优复之科一依汉氏沛及南顿故
(成帝咸康元年立南琅邪郡)
卷二十 第 55a 页 WYG0943-0510c.png

唐平陆县

见铭类

唐明堂县(见明堂)

会要京兆府万年县总章元年析置明堂县以邓恽为
令长安二年六月二日废泾州鹑觚县天宝元年八月
二十四日改为灵台县河南府河南县垂拱二年改为
合宫县神龙元年正月复 旧纪总章元年二月己卯
分长安万年置乾封明堂二县分理于京城之中
卷二十 第 55b 页 WYG0943-0510d.png
太平兴国平晋县

九域志建隆二年以太原府晋阳县建平晋军兴国四
年废为平晋县(太原府初降为州嘉祐四年复为府)

大中祥符奉符县

元年十月丁未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辛亥享天于圜
台太祖太宗并配壬子祭地祇禅社首癸丑御朝觐坛
受朝贺大赦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兖州)
庆历中范仲淹执政谓天下县多故役蕃而民瘠首废
卷二十 第 56a 页 WYG0943-0511a.png
河南府诸县欲以次及他州当时以为非是未几悉复
风俗通周礼百里曰同所以奖王室协风俗 尚书大
传五里为邑 春秋正义周礼四甸为县县方二十里
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县方
百里则出车百乘晋有四十县遗守四千乘是县别有
百乘与作雒之言合
 玉海卷二十
卷二十 第 56b 页 WYG0943-0511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