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943-0401a.png

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十七
            宋 王应麟 撰
 地理
郡国


神农九州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神农作植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
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帝王世纪诸子称神农之王
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 周礼职方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943-0401b.png
疏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黄帝
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括地象云昆
崙东南万(一作方)五千里名曰神州(文选注引河图括地象曰昆崙东南地方)
 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岳地图帝王居之(邹衍以为中国名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叙也)
(中国外若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续汉志注张衡灵宪曰天有九
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
圣始纪纲而经纬之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943-0402a.png
里南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
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用钩股悬天之景薄地之仪皆
移千里而差一寸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其可睹枢
星是也谓之北极在南者不著故圣人弗之名焉 山
海经海外东经曰帝命孺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
十选(选万也)九千八百步孺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一曰禹令孺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注诗含神雾曰天地东西二亿
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一亿五
万里 吕氏春秋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943-0402b.png
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
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
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黄帝画壄分州 九州 万国

前汉地志黄帝作舟车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
壄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故易称建万国亲诸侯书云
协和万国周爵五等千八百国太昊黄帝之后唐虞侯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943-0402c.png
伯犹存帝王图籍相踵可知 郊祀志申公曰黄帝万
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千 地理志叙自昔黄唐经略
万国 通鉴外纪黄帝画壄分州以分星次经地设井
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
分八宅凿井于中其利有十地气不泄无费一家同风
俗齐巧拙通货财存亡相守出入相司嫁娶相媒有无
相贷疾病相救是也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
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出通典) 史记黄
帝置左右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943-0402d.png
 通典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易称首出庶物万国
咸宁 晋志黄帝则东海南江登空蹑岱至于昆峰振
辔风山访道 禹贡释文黄帝布九州(见职录) 后汉天
文志庖牺氏观法于地谓水土州分

颛顼九州

通典颛顼置九州帝喾受之创制九州统领万国九州
之区域在昔颛顼及于陶唐分而为九其制最大周之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943-0403a.png
本制起于颛顼辨其疆界始于禹贡 后汉志注帝王
世纪曰颛顼帝喾建万国而制九州 晋志高阳帝喾
东踰蟠木西济流沙北至幽陵南抚交趾日月所经舟
车所至莫匪王臣 史记高阳北至于幽陵南交趾西
流沙东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高辛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九州

说文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禹贡正义
九州之境旧定而云禹别者尧遭洪水万事改新陶唐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943-0403b.png
有冀方是冀州尧所都也诸州冀为先治水先从冀起

尧五服

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氏注每服五百里四面相
距为方五千里正义王肃云五千里者直方之数二千
五百人为师每州十有二师通计之一州用三万人功
九州用二十七万(孔注同)郑玄云面方各五千里四面相
距为方万里九州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以佐牧尧初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943-0403c.png
制五服服各五百里要服之内方四千里曰九州其外
荒服曰四海此禹所受地记书曰昆崙山东南地方五
千里名曰神州者禹弼五服之残数亦每服者合五百
里故有万里之界万国之封犹用要服之内为九州方
七千里百国一师州十有二师则州千二百国也八州
凡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圻内王肃难之(诗绥万邦岂周)
(之建国复有万乎) 禹贡五百里甸服正义甸侯绥要荒五服
之名尧之旧制洪水既平禹乃为之节文使赋役有常
远近有较故其任不等周语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943-0403d.png
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彼宾服当此绥
服 诗殷武正义郑以禹所导山川西被流沙东渐沧
海南距衡阳北临碣石经涂万有馀里周礼九服蛮畿
之内尚至七千舜禹之功不应劣于周世若要服内止
四千以下等计之容六千馀国安得有万国乎(禹平水土后每)
 服更以五百里辅之(禹贡言五百里一服是尧旧更言三百里二百里是禹所弼)郑以尚书之
文上下相校至于禹贡历数服名正合五千之数参之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943-0404a.png
以周汉之域验之于山川之图则广万里为得其实(王肃)
(云禹之功在治山川不在广土土地之广三倍于尧而书传无称焉)司马迁以诸小数皆五百里服之别名 
(大界与尧不殊得之矣) 晋志帝尧协和万邦制八家为邻三邻
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
二师(郑玄曰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盖虞夏之制顾野王云尧时制)
禹贡五服自侯服而外有百里二百三百里之别与周
九畿何异禹贡一面言之率五百里为限周礼二面言
之率二百五十里为限自镇畿而内二畿而当一服蕃
畿在九州之外所谓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也行人之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943-0404b.png
言与周官六服合(康诰注五服与禹贡异制)

舜十二州

舜典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注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
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正义舜摄位元
年九州始毕当是二年之后以境界太远始别置之禹
登王位还置九州 益稷州十有二师 史记注马融
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943-0404c.png
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舜纪十二)
(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 汉志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
平水土更制九州列五服(与孔马说异) 后郡国志注帝王
世记曰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
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 郑玄曰舜以青州越海分
齐为营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燕以北为幽(禹贡正义营州)
(即辽东也) 易氏周礼说曰孔安国以禹贡九州为尧之制
遂谓治水分十二州非也舜典始言肇十二州次言咨
牧然后命禹平水土其序可考班固之言所以发明置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943-0404d.png
州之意 夏氏曰周官有幽并而无徐梁尔雅有幽营
徐而无梁青并若洪水之前有此名平水土之后岂至
商周而犹存

唐虞旧域 舜山河疆界 周九州地域六服

王制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
庸不与注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唯谓中国
耳禹承尧舜而然要服之内地方七千里乃能容之夏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943-0405a.png
衰夷狄内侵诸侯相并地减国少殷汤承之更制中国
方三千里之界分为九州而建千七百七十三国周公
复唐虞之旧域分其五服为九其要服之内亦方七千
里而因殷诸侯之数广其土增其爵孝经说曰周千八
百诸侯布列五千里内正义谓治水之后旧域许慎以
汉地考之自黑水至东海衡山之阳至朔方经略万里
 周官六服群辟注周礼九服此惟言六者夷镇蕃在
九州之外王者于夷狄羁縻而已不可同华夏六服惟
言侯甸者二服去圻最近六年五服一朝周礼无此法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943-0405b.png
孔以五服为侯甸男采卫盖以要服远不能常及期故
不数(大行人注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方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周语先王规方千里以为 
(甸服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 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
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注九州扬荆豫青兖雍幽冀
并 职方氏注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疏先王作土有
三太平之时土广万里中国七千中平之世土广七千
中国五千衰末之世土广五千中国三千 晋志尧帝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943-0405c.png
时禹平水土为九州虞舜登庸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
河而考疆域冀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书所
谓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也周成王时改作禹贡徐
梁入于青雍冀野析于幽并职方均天下之土以周厥
利保章辨九州之野皆有分星东南曰扬正南曰荆河
南曰豫正东曰青河东曰兖正西曰雍东北曰幽河内
曰冀正北曰并 干宝晋纪论掩唐虞之旧域注贾捐
之曰尧舜之盛地方不过数千里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943-0405d.png
舜分置州域

舜典正义史言舜既巡守复分置州域于禹治水后始
分置十有二州每州以一大山为镇殊大者十有二山
深其州内之川使水通利

黄唐经略万国

汉地理志叙自昔黄唐经略万国燮定东西疆理南北
 左传楚无宇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人皇氏九州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943-0406a.png
通鉴外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
九囿各居其一而为之长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辅驾六
羽乘云车使风雨

禹九州 禹迹

禹贡禹别九州(舜十二州禹并为九)(帝都不说境界)济河兖海岱青海
岱及淮徐淮海扬荆及衡阳荆荆河豫华阳黑水梁黑
水西河雍(林氏曰自兖而下八州皆以高山大川定逐州之疆界) 左传虞人箴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左传又曰夏贡金九牧) 后汉郡
国志注帝王世纪曰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943-0406b.png
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
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
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户
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
诸侯承唐虞之域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
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二(一作三)万三千五百
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943-0406c.png
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亦见淮南陆形训)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
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
里名山五千二百五十(山海经禹曰云云)经六万四千五十六
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山海经云六百)
(九十)以供财用(山海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洎
于高阳之地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蹈流沙东极蟠木
是以制九州而建万国尧遭洪水之患始分十二州(与书)
(及汉书不同)逮汤受命存者三千馀国 晋志大禹观于浊
河而受绿字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943-0406d.png
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八纮之外名为八极八极之广
东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
里自地至天半八极之数自下亦如之昔黄帝令竖亥
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夏后氏
穷竖亥所步莫不率俾于是九州之内作为五服 尚
书大传夏成五服外薄四海孟诸灵龟阴谷元玉(郑玄注所)
(贡物)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943-0407a.png

禹九州风俗

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正义此一经皆史美
禹功言九州风俗既同可以施其教化择贤者共治之
既言九州同风法壤成赋而四海之内路有远近更叙
弼成五服之事

禹九州田赋 九州山川贡赋 夏采地

冀田中中(第五)赋上上错 正赋第一杂出第二(先赋后田与八州异甸赋不专出于田)
土白壤
兖田中下(第六)赋贞(与田相当)土黑坟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943-0407b.png
青田上下(第三)赋中上(第四)土白坟
徐田上中(第二)赋中中(第五)土赤埴坟
扬田下下(第九)赋下上上错(第七杂出第六)土涂泥
荆田下中(第八)赋上下(第三)土涂泥
豫田中上(第四)赋错上中(第二杂出第一)土惟壤下土坟垆
梁田下上(第七)赋下中三错(第八杂出第七第九)土青黎
雍田上上(第一)赋中下(第六)土黄壤(青徐雍本上豫冀兖分中唯有扬居下荆梁序)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943-0407c.png
 亦同(淮之末流在兖江之末流在扬二州多水患梁地多山故赋居下尤轻于扬故兖赋为正梁之赋轻于)
 扬重于兖(青徐雍三州以上地出中赋)
禹贡正义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水性下流治水皆从
下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
兖青南次徐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而
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每州之下言
水路相通通向帝都之道九州差为九等传以荆田第
八赋第三为人功修雍田第一赋第六为人功少冀以
上上为正而杂为次等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后言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943-0407d.png
错豫少在正上故先言错而后言上中扬变文言下上
上错梁之赋凡有三等以下中为正故言三错(多者为正少者)
(为错)郑玄云赋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下下出一夫税
通率九州一井税五夫馀州先田后赋冀州先赋后田
诸州赋无下下兖赋为第九故变文为贞治水十三年
乃有赋法始得贡赋与他州同也马融曰禹治水三年
八州平十二年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平在舜受终之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943-0408a.png
年众土俱得其正谓壤坟垆贡赋从地而出分其土壤
为上中下计其肥瘠举其大较定为三品为贡赋之差
细分三品以为九等故皆法三壤成九州之赋 隋经
籍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
其贡赋 贡法见贡赋类(冀州尧所都先施贡赋役载于书梁雍无篚) 黄氏书说曰
夏后氏五十而贡其赋法本名贡禹贡三厎绩皆为与
戎夷接界行中国贡法而见夷三种和夷出田赋与中
国同故叙于赋上岛莱淮夷入贡不出田赋故叙于贡
下昆崙析支渠搜无贡节故又叙于贡道之下 林氏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943-0408b.png
曰九州赋税计其出入之总数而多少比较有此九等
冀之赋比九州为最多故为上上兖之赋比九州为最
少故为下下其馀七州例皆如此非取民之制有此九
等轻重之差又曰八州之贡扬荆最多兖雍最少九州
之赋言错者有四盖制贡之时青徐雍荆所入之赋每
得其常数惟此四州实有凶丰之年故其赋有杂出于
它等者而兖州则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皆彼此相为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943-0408c.png
高下周官载师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周官以为征而
此以为贡盖周时豫州在畿内故载师掌其征而不以
为贡禹时豫在畿外故有贡推此则知冀州不言贡之
意 唐孔氏云此九等所较无他诸州相准为等级耳
此计大率所得非止科定 孟子言治地莫不善于贡
林氏谓禹法既有每岁常数又有杂出他等之时凶不
取盈无不善者切意后世子孙不善用之惟取必于每
岁之常赋无有杂出之时或战国重敛托贡法以文过
禹法实不然也(畿内之地天子之封内无所事于贡) 夏氏曰禹贡上言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943-0408d.png
田赋篚之事而下言所以达都之道皆以达于河为至
盖达于河则达于帝都也 秦少游曰今之沃壤莫如
吴越闽蜀古扬梁州也按禹贡扬田第九梁田第七皆
在下等之中 夏本纪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
山禹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禹行自冀州
始 诗正义禹贡九州之赋法凡有九等(汉书坤作地埶高下九等)
 大司徒注王制曰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云云)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943-0409a.png
盖夏时采地之数疏殷周皆称畿内王制云县内疑是
夏时 史货殖传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
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春秋正义尧治平阳舜
治蒲阪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馀里俱在冀州
王制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一里方三百步)方十里者为方一
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
十亿亩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正义九万)
(亿亩当云九千亿亩)此论间方之法 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
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943-0409b.png
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九州之大计)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
亩山林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馀六十
亿亩(以一大国为率其馀所以授民也) 孟子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
过千里者也注三代之盛封畿千里耳

禹万国 千八百国(又见封爵)

益稷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
咸建五长各迪有功 刘敞曰十长之师凡五十国一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943-0409c.png
州十二师则六百国也州六百国计十二州则七千二
百国也十二州之外薄于四海又有五长是以禹会诸
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也 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注诸侯执玉附庸执帛)正义禹会诸侯诸国尽至
附庸从其所附之国共见天子故有执帛者郑玄注尚
书以为数正满万国每一师领百国每州千二百国畿
外八州总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尚书传云
百里之方三为国七有奇以百里之方一为百里之国
一又以百里之方一为七十里之国二有奇吕氏春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943-0409d.png
秋禹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乾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
 书曰尧正万邦(尧典协和万邦)诗曰绥万邦是殷周之时皆
万国

禹四极

眺错传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
人迹所及靡不闻命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
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觚竹北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943-0410a.png
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八蛮谓之四
海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
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释地已下皆禹所名)

殷九州

书以有九有之师 诗九有有截奄有九有帝命式于
九围 尔雅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济东曰徐河西曰
雍汉南曰荆江南曰扬燕曰幽济河间曰兖齐曰营注
殷制(周礼疏云似夏法)释文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
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943-0410b.png
代不同故也 殷有舜之幽营徐而无舜之青梁并是
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既分禹贡冀之境而
复舜之幽又并青于徐而复舜之营殷之九州粲然可
(李郭以为毁制)周又分冀为并而并营于幽复禹之青而省
徐以入青职方视夏殷不同此损益之制 诗谱雍梁
荆豫徐扬之民咸被其化周礼疏云禹贡所云尧舜法
尔雅所云似夏法诗谱所云似殷法 贾捐之传武丁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943-0410c.png
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
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是以颂声并作

殷九州建国

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
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
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
一十国(郑注此殷制也)天子之县内(注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殷曰畿)方百
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
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肦其馀以禄士以为閒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943-0410d.png
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
不与(郑注此殷所建)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
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
(注殷州长曰伯)八州八伯(畿内之州不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五十六正百六
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
二人分天下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甸谓服治田)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943-0411a.png
里之外曰采(注九州之内也)曰流(注九州之外也)天子使其大夫为三
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
侯嗣也(正义殷制中国方三千里) 书正义尔雅释地九州之名于
禹贡无梁青而有幽营孙炎疑是殷制 战国策颜斶
曰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今乃二十
四 论语摘辅象曰兖豫属上台(九州系于三台)荆扬属下级
(上之下等一台各有上下)梁雍属中上(中台之上)冀州属错(中台之下下台之上)
州属下土(下台之上)徐州属下下(下台之下) 周书郊甸方六百
里因四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鄙鄙不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943-0411b.png
过百室以便野事

周九州疆界 职方疆域

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注定天下之国
分也疏谓分诸侯之国为九州假令土广万里中国七
千方千里者四十九(七七四十九)其一为畿内其馀四十八
八州各得方千里者六是为九州至于中平通夷狄七
千中国五千衰世通夷狄五千中国三千分国为九州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943-0411c.png
州各有疆界故诗云帝命式于九围是州各有围限也
 地官小司徒分地域注谓建邦国造都鄙制乡遂疏
各有营域远近疆界畿外邦国畿内都鄙及六乡六遂
虽不言公邑地域之中亦有四等公邑可知 礼象曰
郑氏谓周公斥大九州之界方七千里此读周官之误
也盖禹贡言面周官言方言方则外各二百五十里非
一面五百里也 后魏地形志夏书禹贡周氏职方中
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
模也 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周也两河之间为冀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943-0411d.png
晋也河济之间兖卫也东方为青齐也泗上为徐鲁也
东南为扬越也南方为荆楚也西方为雍秦也北方为
幽燕也 伏湛传文王受命征伐五国注伐犬夷密须
耆邘(音于)

周九州封域

礼太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九州各有
封域以居民也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943-0412a.png

周九州星土 汉分壄

保章氏(中士一人下士四人)世守天文之变 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
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注星土星所主土也郑司农
谓春秋传参为晋星商主大火国语岁之所在则我有
周分野之属是也玄谓星亦有分其书亡堪舆虽有郡
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
纪吴越玄枵齐娵訾卫降娄鲁大梁赵实沈晋鹑首秦
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
(土之名物注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 甘石分十二分野张衡蔡邕以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943-0412b.png
配汉州县班固以二十八宿配之东井舆鬼为秦自弘
农故关以西暨牂柯越巂益州皆属焉自井十度至柳
三度谓之鹑首之次秦分也柳七星张为周自河南雒
阳谷城平阴暨缑氏皆属焉(初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
(里)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周分也角亢
氐韩之分壄自南阳暨新安宜阳皆属焉陈郑星分同
之井六度至亢六度谓之寿星之次(郑与韩同分陈则大昊之虚也)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943-0412c.png
箕为燕自渔阳右北平及勃海之安次皆属焉危四度
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分也(大略与保章星土之分同)觜觿参
魏之分壄自高陵以东至阳武酸枣卷属之昴毕赵之
分壄自信都真定至五原上党属之虚危为齐东有甾
川西及平原奎娄为鲁东至东海南至泗水宋之分曰
房心今沛梁及须昌寿张也卫之分曰室壁今东郡魏
郡黎阳至野王朝歌也翼轸为楚南郡至汝南皆其分
斗为吴会稽至临淮皆其分牛女为粤苍梧郁林暨南
海日南皆其分也(出地理志) 费直易蔡邕月令颇有先后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943-0412d.png
陈卓言所入宿度皇甫谧世纪有黄帝推分星次一行
山河两戒 职方氏疏周之兖州于禹贡侵青徐之地
周之青州于禹贡侵豫州之地周之雍豫于禹贡兼梁
州之地周之冀州小于禹贡时冀州以北有幽并故也
 周无徐梁禹贡无幽并(禹贡先冀治水自下始周礼先扬尊阳方) 晋志春秋元命包
云五星流为兖钩钤星别为豫昴毕散为冀箕星散为
幽营室流为并参伐流为益虚危流为青天氐流为徐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943-0413a.png
轸星散为荆牵牛流为扬(春秋文耀钩云北斗七星主九州) 吕氏春
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贾捐之曰殷周地东不过江
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周四卫

巾车革路以即戎封四卫注四方诸侯守卫者蛮服以
内疏庶姓在四方六服以内

七国形势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
北有代马此天府也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943-0413b.png
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南有碣
石雁门之饶所谓天府也赵地方二千馀里西有常山
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
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
百馀里魏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
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
衍酸枣地方千里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943-0413c.png
有渤海此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馀里楚西有黔中巫
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
五千馀里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
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苏秦云) 史十二诸侯表齐晋秦
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
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伯主文
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贾捐之曰秦务欲广地然
地南不过闽粤北不过大原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943-0413d.png
秦分三十六郡

史年表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七年分为三十
六郡三十三年为桂林南海象郡以适戍西北取戎为
四十四县(又云二十四县) 始皇纪贾生曰南取北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
馀里 汉南粤传秦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
郡 闽粤传闽粤王无诸粤东海王摇秦废为君长以
其地为闽中郡 理道要诀秦置四十郡 通典秦制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943-0414a.png
天下为四十郡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
临大海

汉高祖置郡

纪二年十月申阳降置河南郡三月虏殷王卬置河内
郡六月雍州定八十馀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
(师古曰凡新置五郡)九月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三年十月
获赵王歇置常山代郡十一年正月诏曰代之云中以
西为云中郡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943-0414b.png
汉新置郡国

晋志始皇削罢列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二十六年 
(初并天下)三川(即汉三河高帝更名河南)河东(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所以陪辅关中也)南阳
南郡九江鄣郡(武帝更名丹阳)会稽颍川砀郡(即梁)泗水(即沛)薛郡
(即鲁)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
鹿邯郸(即赵)上党九原(武帝更名五原)云中太原雁门上郡陇西
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即武陵)长沙凡三十五郡与内
史为三十六郡(师古曰京畿所统时号内史言在内以别诸郡守)说文秦初置三十六郡以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943-0414c.png
(监其县)于是兴师踰江平取百越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
郡凡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
西带皆临大海汉祖龙兴革秦之弊分内史为三部更
置郡国二十有三(增郡十八以郡为国四肇建国名四合二十六)桂阳江夏豫
章河内魏郡东海(应劭曰秦郯郡)楚国平原梁国定襄泰山汝
南淮阳千乘东莱燕国清河信都常山中山渤海广汉
涿郡合二十三也三内史者河上渭南中地也(地理志曰高祖)
(增二十六武帝改河上渭南中地以为京兆冯翊扶风是为三辅)文增厥九广平城阳
淄川济南胶西胶东河间庐江衡山(武帝改衡山曰六安)景加其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943-0414d.png
四济北济阴山阳北海也(宣改济北曰东平)武帝开越攘胡初
置十七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九郡平西南夷置牂柯越巂沈黎汶山犍为益州六郡
西置武都郡又分立零陵合十七郡(食货志初郡十七晋灼注同)
土分疆又增十四弘农临淮西河朔方酒泉陈留安定
天水玄菟乐浪广陵燉煌武威张掖昭帝少事又增其
一金城也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943-0415a.png
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又置徐
州复夏旧号南置交趾北有朔方凡为十三部凉益荆
扬青豫兖徐幽并冀十一州交趾朔方二刺史合十三
(志云郡国百三郡八十三国二十)光武投戈之岁在彫耗之辰郡国
萧条并省者八城阳淄川高密胶东六安真定泗水广
阳建武十一年(一云十八年)省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
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吴郡和顺改作
其名有九和置济北广阳顺改淮阳为陈改楚为彭城
济东为东平临淮为下邳千乘为乐安信都为安平天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943-0415b.png
水为汉阳省朔方刺史合之于司隶凡十三部(注其与西汉不)
(同者司隶校尉部治河南朔方隶于并州部)而郡国百有八焉(注省前汉八分置五改旧名七)
(因旧九十六少前汉三也)续志云郡国百五 桓灵颇增于前复置六郡桓高
阳高凉博陵灵南安鄱阳庐陵(续志巴郡注初平六年分巴为二郡欲得巴旧)
(名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以永宁为巴东郡垫江为巴西郡) 前纪昭帝
始元五年六月罢儋耳真番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宣帝
地节三年省文山郡(并蜀)元帝初元三年春罢珠厓 唐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943-0415c.png
李吉甫曰汉初治郡不过六十而文景化几三王

汉开置郡国 新置五郡

志秦分天下为郡县(左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注周书作雒篇曰千里百县)
(县有四郡春秋时郡属于县战国时县属于郡周显王四十一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后十馀年秦纪始书)
 置汉中郡释文县方百里郡方五十里(后汉左雄曰秦刬革五等更立郡县县设令长郡置守尉)通典秦 
(制天下为四十郡)汉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
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高纪二年六月定雍州八)
(十馀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师古曰凡新置五郡服虔曰河上左冯翊渭南京兆中地扶风)武帝
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943-0415d.png
昭帝一(见上)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
四道三十一侯国二百四十一(百官表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
(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
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
千四百五顷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
十九顷邑居道路山川林泽群不可垦其三千二
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943-0416a.png
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二
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成
帝时刘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张禹使属颍川朱赣条其
风俗犹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于篇 后郡
国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
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
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馀所(应劭)
(汉官曰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隧绝灭建武二十二年始)
(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𤇺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馀万户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上笑曰今边无人而)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943-0416b.png
(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乃建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至明帝置郡一章
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
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
国一千一百八十(东观书曰永兴元年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四十三一作二)
(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
十五万二百二十 诸侯表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
为五淮南分为三 朱博奏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943-0416c.png
立置郡县云云(秦孝公十二年聚小都乡邑为一十一县置令丞此庆都邑为郡县之始也)
枚乘谏吴王曰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 燕王上书
曰孝武增郡数十斥地且倍 严安上书曰今外郡之
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带胁诸侯非宗室之
利也 晋志光武中兴不踰前制东海王彊以去就有
礼优以大封兼食鲁郡二十九县其馀称为宠锡者兼一
郡而已 隋志昭宣之后罢战务农户口既已滋多郡
县亦有增置 汉山川不出禹贡分域而里数倍加古
今尺步不同耳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943-0416d.png

汉同姓九国

史诸侯表汉兴序二等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徐广)
(曰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索隐曰不数吴盖以荆绝乃封吴故也下文所列有十国以长沙异姓故言九)
(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
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渡河济阿
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
谷泗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943-0417a.png
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
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云云)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
邑故齐分为七(城阳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赵分为六(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
梁分为五(济阳济川济东山阳)淮南分三(庐江衡山)及天子支庶子为
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
削地是以燕代无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
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943-0417b.png
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
以藩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
其阸塞地利彊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形势虽强要之以
仁义为本楚都彭城六年正月丙午初王交齐都临菑
六年正月甲子初王肥荆都吴六年正月丙午初王贾
十二年更为吴国十月辛丑初王濞淮南都寿春十一
年十二月庚午王长燕都蓟十二年二月甲午初王建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943-0417c.png
赵都邯郸九年初王如意梁都雎阳十一年三月丙午
初王恢淮阳都陈十一年三月丙寅初王友代都中都
十一年二月丙子初王文帝

汉功臣八国

汉书赞曰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赵)
吴芮(长沙)彭越(梁)黥布(淮南)臧荼(燕)卢绾与两韩信(楚韩)咸得
裂土唯吴芮传号五世庆流支庶著于甲令而称忠(卢绾)
(传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乃立为燕王)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943-0417d.png
汉三河

史货殖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
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
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
习事 地理志河东郡秦置县二十四河内郡高帝二
年更名县十八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县二十
二 天文志柳七星张三河 五行志三代居三河河
洛出图书注夏都安邑即河东殷都朝歌即河内周都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943-0418a.png
洛阳即河南 帝纪高帝二年十月置河南郡三月置
河内郡告诸侯曰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也)
南浮江汉以下九月置河东郡 昭帝始元元年夏有
司请河内属冀州河东属并州(师古曰盖属京师司隶所部) 宣帝
神爵元年三月发三河材官诣金城 元帝建昭二年
三月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户十二万为大郡 光武纪
赞三河未澄 诸侯王表天子自有三河 百官表司
隶校尉察三辅三河弘农 东方朔传汉兴去三河之
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 刘歆为河内太守以宗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943-0418b.png
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 田仁为丞相长史请先刺
举三河 杜周两子夹河为郡守 河东太守刘祐政
为三河表河内太守魏少英政称三河表(后汉)

汉地分风俗本末 风俗辑论

志汉承百王之末国土变改民人迁徙成帝时刘向略
言地分(一本作域分)丞相张禹使属颍川朱赣条其风俗犹
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于篇 井鬼之于秦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943-0418c.png
觜参之于魏柳星张之于周角亢氐之于韩陈郑胃昴
毕之于赵尾箕之于燕女虚危之于齐奎娄之于鲁房
心之于宋室壁之于卫翼轸之于赵斗牛之于吴粤是
其地分也民之刚柔缓急系于水土谓之风好恶取舍
随于君上谓之俗圣王必移其本易其末酆镐务本由
文武晋之深思本唐尧卫有康叔之风朝鲜有箕子之
化齐之经术鲁之好学则太公周公之教宋之重厚则
舜汤之泽此风俗之本也秦俗不纯魏俗刚强周鲁失
之伪陈失之巫郑卫之俗淫而刚燕赵之俗悍而离魏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943-0418d.png
薄于恩晋过于啬楚𡣳于利齐有鱼盐而俗侈吴粤好
勇而民轻死此风俗之末也凉州有宽厚之政则俗有
和气之应巴蜀广汉被文翁之化变讥刺为文章颍川
南阳被召父黄韩之化易商贾为本业转争讼为笃厚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黄支之南译使自此反矣) 匡衡
传上疏曰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
笃于行而廉于色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秦穆贵信而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943-0419a.png
士多从死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蓄聚
太王躬仁邠国贵恕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道德之行
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 水经注汉官曰
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几郡或以列国陈鲁
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
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
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木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
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计国名会稽
是也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943-0419b.png

汉五属国

安定上郡天水五原张掖(见官制) 镂蔽空之山梁无涯
之水鸟窜单于于瀚海之背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
天地之间一为宁宇

汉苍海郡(又见下)

武纪元朔元年秋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
为苍海郡三年春罢苍海郡 平纪元始四年冬置西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943-0419c.png
海郡(后西羌传云王莽辅政令译讽诸羌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隧相望)永元十四 
(年时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隃麋相曹凤上言宜及此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
(羌胡交关之路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屯龙耆) 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
沧海郡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疑(注读曰儗)于南夷

汉朔方五原郡

纪元朔元年秋东夷秽君南闾(服虔曰秽貊在辰韩之北高丽沃沮之南)
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二年春正月收河南地置
朔方五原郡三年春罢苍海郡秋罢西南夷城朔方城五
年春大将军卫青出朔方(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元封元年冬十)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943-0419d.png
(月诏曰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 志朔方郡元
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窳浑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
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沃壄元狩三年城临戎五年城)
原郡秦九原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棝阳户三万
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八县十
六 公孙弘传弘为御史大夫时东置苍海北筑朔方
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奉无用之地上使朱买臣等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943-0420a.png
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谢曰不知其便愿
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许之 主父偃传偃(为中大夫)
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
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
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
弃之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详见城) 食货
志卫青岁以数万骑出击匈奴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又
兴十馀万人筑卫朔方 光武纪建武十一年省朔方
牧并并州注朔方郡在今夏州朔方县北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943-0420b.png

汉西域四郡(又见下)

纪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置五属国
处之以其地为武威(志休屠地太初四年开户万七千五百三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十)
(九县十今凉州)酒泉郡(志太初元年间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今肃州)
 (匈奴传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元鼎六年秋分武威酒泉地置
张掖(志昆邪地太初元年开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县十注张国臂掖故曰)
(张掖)燉煌郡(志后元年分酒泉置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县六)徙民以实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943-0420c.png
之 昭纪始元六年秋七月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
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志始元六年置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
 百四十八县十三(赵充国传候四望狭文颖曰金城有三狭在南六百里师古曰山峭夹水曰狭)光武纪 
(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属陇西十三年复置金城郡) 班固西域传赞孝武图制
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表河曲列四郡开玉关
通西域断匈奴右臂隔越南羌月氏匈奴失援幕南无
王庭(本传列四郡据两关焉) 地理志自武威以西本昆邪休屠
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
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张骞传其秋浑邪王降而金城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943-0420d.png
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始筑令居以西(县名属金)
(城)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发使抵安息奄蔡犛靬
条支身毒国汉既灭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请吏置牂
柯越巂益州沈黎文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
岁十馀辈出此初郡(文山以上初置者)严助传征伐四夷开
置边郡 周礼职方疏夷狄中汉时不置郡国惟置校
尉掌之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943-0421a.png

汉河西四郡(又见下)

西域传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
酒泉郡分置武威张掖燉煌列四郡接西域焉赞孝武
表河曲列四郡 地理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
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
奴 霍去病传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 后
西羌传武帝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
初开河西列置四郡 臧宫马武建武二十七年上书
曰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北虏之灭不过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943-0421b.png
数年 陈忠上疏曰孝武开河西四郡以隔绝南羌
班勇传遣张明将河西四郡兵注金城燉煌张掖酒泉
 梁慬传永初二年春羌豪三百馀人降河西四郡复


汉河西五郡

晋志秦美阳甘泉宫本匈奴铸金人祭天之处匈奴既
失甘泉使休屠浑邪王等居凉州之地二王降汉汉置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943-0421c.png
张掖酒泉燉煌武威郡后又置金城谓之河西五郡改
雍为凉州献帝时合关右以为雍州 窦融传行河西
五郡大将军事以梁统为武威史苞为张掖竺曾为酒
泉辛彤为燉煌库钧为金城太守及陇西平诏融与五
郡太守奏事京师

汉初郡十七 南越九郡 西南夷五郡

食货志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
者置初郡十七(注晋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
(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传所置犍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且以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943-0421d.png
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而
初郡又时时小反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馀人
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云云)
明年元封元年(食货志又曰武帝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唐蒙司马相如)
(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
 南海郡 志秦置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
 百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县六 后汉南蛮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943-0422a.png
 传秦并天下始开领外置南海桂林象郡
 苍梧郡 志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二万四千三百
 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
 郁林郡 志秦桂林郡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二
 千四百十五口七万一千百六十二县十二
 合浦郡 志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
 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
 交阯郡 志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
 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943-0422b.png
 九真郡 志元鼎六年开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
 口十六万六千十三县七(后汉南蛮传光武中兴锡光为交阯任延守九真导)
 (之礼义安帝永初元年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注引南中八郡志)
 日南郡 志秦象郡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五千
 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师古曰言其在日之)
 (南)
 珠厓郡(志不录元鼎六年开) 武纪注臣瓒曰茂陵书珠厓郡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0943-0422c.png
 治瞫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 元纪初元三
 年春罢珠厓郡 贾捐之传初武帝征南越元封元
 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
 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馀(应劭曰二郡在大海中崖岸出珠故曰珠厓儋耳者)
 (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张晏曰异物志二郡在海中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珠厓言珠)
 (若厓儋耳镂其颊皮上连耳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其民暴恶自初为郡
 至昭帝始元元年二十馀年间凡六反叛至五年罢
 儋耳郡并属珠厓宣神爵三年珠厓三县反甘露元
 年九县反击定之元帝初元元年又反发兵击之连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0943-0422d.png
 年不定捐之建议不当击上使侍中王商诘问捐之
 对曰秦兴兵远攻务欲广地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
 过太原而天下溃畔孝武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
 碣石以元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
 南海以为八郡臣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
 所治皆可无以为愿遂弃珠厓丞相于定国以为议
 是上从之珠厓由是罢(唐狄仁杰曰宣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元纳贾捐之)
卷十七 第 44a 页 WYG0943-0423a.png

之策而罢珠厓之郡(杜佑理道要诀云朱崖为郡凡六十五岁而罢)

 儋耳郡(志不录元鼎六年开)详见珠厓  武纪注臣瓒曰茂陵书
 儋耳去长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领县五 昭纪始
 元五年六月罢儋耳真番郡(后汉传云罢临屯)
 武都郡 志元鼎六年开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
 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
 牂柯郡 志元鼎六年开属益州户二万四千二百
 十九口十五万三千三百六十县十七
 越巂郡 志元鼎六年开属益州户六万一千二百
卷十七 第 44b 页 WYG0943-0423b.png
 八口四十万八千四百五县十五
 沈黎郡(志不录元鼎六年开) 武纪注臣瓒曰茂陵书沈黎治
 笮都去长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领县二十一 后
 汉莋都夷传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元鼎六年以为
 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
 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舆地广记云沈黎汉武置郡既而罢之)
 (黄霸入谷沈黎郡)
卷十七 第 45a 页 WYG0943-0423c.png
 文山郡(志不录元鼎六年间) 武纪注应劭曰今蜀郡岷山本
 冉B是也 宣纪地节三年十二月省文山郡并蜀

后汉冉駹夷传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

 至地节三年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灵帝时复分蜀
 郡北部为汶山郡
 犍为郡志建元六年开属益州故夜郎国户十万
 九千四百十九口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八十六县十
 二 西南夷传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粤粤人食
 唐蒙蜀枸酱蒙归上书说通夜郎道乃拜蒙以郎中
卷十七 第 45b 页 WYG0943-0423d.png
 将(元光五年)将七人从巴莋关入见夜郎侯多同谕以德
 威约为置吏夜郎旁小邑贪缯帛听蒙约乃以为犍
 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司马相如亦
 言西夷邛莋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谕皆如南
 夷为置一都尉十馀县数岁道不通上使公孙弘往
 视还言不便罢西夷独置南夷两县一都尉
 益州郡 志元封二年开属益州故滇王国户八万
卷十七 第 46a 页 WYG0943-0424a.png
 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万四百六十三县二十
 四 西南夷传使王然于以粤破及诛南夷兵威风
 谕滇王入朝滇王降以为益州郡赐玉印复长其民
 零陵郡 志元鼎六年置属荆州户二万一千九十
 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县十
武纪元鼎六年冬十月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
破以为闻喜县春至汲新中乡得以嘉首以为获嘉县
遂定越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
儋耳郡(南粤传南粤已平遂以其地为儋耳珠厓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征西
卷十七 第 46b 页 WYG0943-0424b.png
南夷平之为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郡(西南夷传平南夷为牂柯)
(郡夜郎入朝邛君并杀莋侯冉駹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莋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
(马为武都郡) 张骞传是时汉既灭越蜀所通西南夷皆震
请吏置牂柯越巂益州沈黎文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
夏乃遣使岁十馀辈出此初郡皆复闭昆明后复遣使
竟不得通注师古曰文山以上初置者 地理志武帝
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注师古
卷十七 第 47a 页 WYG0943-0424c.png
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别于诸州
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 夏侯胜传宣帝
诏曰孝武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
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秽貊朝鲜立郡县百蛮率服款
塞自至(纪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东越险阻反覆迁其民于江淮间遂空其地) 西域赞
孝武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
柯越巂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 刘歆议孝武南
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
起朔方东伐朝鲜起元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
卷十七 第 47b 页 WYG0943-0424d.png
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燉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
裂匈奴之右臂单于远遁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
郡 终军曰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
衽是泽南洽威北畅也 严安曰今徇南夷朝夜郎降
羌僰略秽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

汉朝鲜四郡

纪元封三年夏朝鲜降以其地为乐浪(志三年开户六万二千八百十)
卷十七 第 48a 页 WYG0943-0425a.png
(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县二十五属幽州)临屯(臣瓒曰茂陵书治东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
 八里十五县(后汉传云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玄菟(志四年开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
(百四十五县三)真番郡(茂陵书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始元五年六月罢真番郡 
朝鲜传定朝鲜为四郡
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西南夷发于唐蒙司马相如
两粤起严助朱买臣朝鲜由涉何

汉十三部

武纪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夏四月之后)注师古曰
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
卷十七 第 48b 页 WYG0943-0425b.png
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
之界上所察六条(纪元鼎四年诏祭地冀州大事记曰十三部河东汾阴属司隶是时未分)
(十三部以禹九州言之故属冀州) 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
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注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别于)
 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通典交阯后为交州朔方后属并州)宋志东京无复朔方改交 
(阯曰交州凡十二州司隶所部如故)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
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平当为朔方刺史注师古曰武帝初置朔方郡别令刺史)
卷十七 第 49a 页 WYG0943-0425c.png
 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雍即凉州也是凉州有两刺史)兼夏周为十一新置交州及司隶所领或曰初分 
(十二后增朔方为十三初置十三部时未有司隶盖征和以前关中三河司隶所统之地亦有刺史察之)
 舜  冀幽并青营兖徐扬荆豫梁雍
 禹  冀兖青徐豫荆扬梁雍
 尔雅 冀豫徐雍荆扬幽兖营
 周  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
 西汉 豫冀兖幽并青徐扬益交荆凉朔方司隶
 东汉 司隶豫冀兖青徐荆扬益凉并幽交
 地理志秦地于禹贡跨雍凉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
卷十七 第 49b 页 WYG0943-0425d.png
 (水经注引黄义仲十三州记唐志有阚骃十三州志十四卷)
通典十三州部刺史不常所理后汉之制司隶治河南
(今府)豫治谯(今酂县)兖治昌邑(今鲁郡金乡县)徐治郯(今临淮郡下邳县)
治临淄(今北海郡县)凉治陇(今天水郡陇城县)益治雒(今汉州)并治晋
(今太原府)冀治鄗(今赵郡高邑县)幽治蓟(今范阳县)扬治历阳(今郡县)
治汉寿(今武陵郡武陵县)交治广信(今苍梧郡苍梧县)渐复加置郡国
至灵献凡百有五焉县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注桓帝永兴初有乡)
卷十七 第 50a 页 WYG0943-0426a.png
(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二十)东乐浪西燉煌郡南日南郡北雁
门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汉 后郡国志司
隶校尉部郡国七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冀州刺史部郡
国九兖州刺史部郡国八徐州刺史部郡国五青州刺
史部郡国六荆州刺史部郡国七扬州刺史部郡国六
益州刺史部郡国十二凉州刺史部郡国十二并州刺
史部郡国九幽州刺史部郡国十一交州刺史部郡国
(自豫州已下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国相其七十一郡太守)苗恭交广记曰元鼎中置交阯刺史建安 
(二年张津为刺史言十二州皆称州而交独为交阯诏拜津交州牧与中国方伯同自津始)至于孝
卷十七 第 50b 页 WYG0943-0426b.png
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
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
(后汉十三部与西京不同者司隶部治河南朔方隶并部改交阯曰交州)中平元年敕三府精选廉吏 
(举贾琮交阯刺史) 吕氏大事纪西汉十三部司隶校尉部京
兆扶风冯翊弘农河内河南河东凡七郡豫州刺史部
颍川汝南沛郡梁鲁国凡三郡二国冀州刺史部魏钜
鹿常山清河郡赵平干(宣曰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国凡
卷十七 第 51a 页 WYG0943-0426c.png
四郡六国兖州刺史部陈留山阳济阴太山东郡城阳
淮阳东平国凡五郡三国徐州刺史部琅邪东海临淮
郡泗水广陵楚国凡三郡三国青州刺史部平原千乘
济南北海东莱齐郡菑川胶东高密凡六郡三国荆州
刺史部南阳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南郡长沙国凡六郡
一国扬州刺史部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郡六安国
凡五郡一国益州刺史部汉中广汉武都犍为越巂益
州牂柯蜀郡凡八郡凉州刺史部陇西金城(昭帝置)天水
武威张掖酒泉燉煌安定北地凡九郡并州刺史部太
卷十七 第 51b 页 WYG0943-0426d.png
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凡九郡幽
州刺史部渤海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
代涿郡广阳国凡十郡一国交州刺史部南海郁林苍
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七郡(吴薛综曰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阯刺史以镇监)
(之)凡部郡国百有二(何武为大司空与丞相方进言刺史位下大夫察二千石失位序请)
(罢刺史置州牧后朱博言汉故事部刺史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其有异材功效著者辄登擢秩卑赏厚劝功乐)
(进今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中材自守恐功效陵夷请置刺史如故奏可又见刺史)
卷十七 第 52a 页 WYG0943-0427a.png
 献纪建安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复禹贡九州注省幽
并以并冀州省司隶凉州以并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
州于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禹贡无益有梁然梁
益亦一地也(魏志建安十八年春正月并十四州复为九州)
百官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
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
百石员十三人成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何武翟方进奏)
(改)哀建平二年复为刺史(朱博奏复)元寿二年复为牧司隶
校尉周官(注以掌徒隶而巡察)武帝征和四年初置后罢其兵察
卷十七 第 52b 页 WYG0943-0427b.png
三辅三河弘农 续志司隶校尉比二千石成帝省建
武中复置并领一州所部郡七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
人六百石成帝更为牧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
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 光武纪建武十八年
罢州牧置刺史注建武元年复为牧今改置刺史 郭
伋传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伋为并州牧
灵纪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 三为刺史萧育冀青
卷十七 第 53a 页 WYG0943-0427c.png
朔方 再为刺史张敞豫冀何武杨兖朱博冀并王
尊益徐孙宝益冀 为刺史者冀陈咸满宣兖蒋诩
青隽不疑刘德马宫凉贡禹谷永杜邺扬黄霸荆东
门云益任安王吉王襄幽王骏朔方翟方进平当
豫州牧鲍宣青州牧房凤 后汉为刺史者荆郭贺李
固徐王景青鲁丕李膺冀郅寿苏章羊陟兖李恂扬刘
祐 二为刺史张禹扬兖 四为刺史扬秉豫荆徐兖
 翟方进迁朔方刺史所察应条辄举(汉官典职仪云刺史以六条问)
(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幽州刺史举茂材薛宣(汉仪武帝置刺史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
卷十七 第 53b 页 WYG0943-0427d.png
(丞相)

汉内郡

纪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庚午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
一人(韦昭曰中国为内郡缘边有夷狄障塞者为外郡)地节三年三月令内郡
国举贤良方正(详见贤良)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令
内郡国举茂材贤良直言之士 成帝建始二年二月
诏三辅内郡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师古曰内郡谓非边郡)三年十
卷十七 第 54a 页 WYG0943-0428a.png
二月戊申朔诏内郡国举贤良直言元延元年七月诏
内郡国举方正直言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
各一人

汉缘边九郡 八郡 十郡 十二郡 六郡


河西六郡 北边七郡 山西将

赵充国传宣帝(匈奴传元康四年)以匈奴发十馀万骑南旁塞
遣后将军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备虏单于闻之
引去注师古曰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右北平
上谷渔阳四万骑分屯而充国总统之(后汉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
卷十七 第 54b 页 WYG0943-0428b.png
(诸部与乌丸鲜卑寇缘边九郡九年六月鲜卑入缘边九郡) 南匈奴传建武二十
六年冬诏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悉复缘边八郡(北地朔方)
(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 梁慬传永初三年冬南单于乌桓反
以何熙行车骑将军庞雄为副将羽林五校营士及发
缘边十郡兵二万馀人注比前增辽西 窦宪传北伐
发缘边十二郡骑士 地理志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
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注师古曰六郡谓
卷十七 第 55a 页 WYG0943-0428c.png
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文帝从六郡良家之子驰骋上林)赵充国传 
 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注同地理志(后汉志诏选渔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子)
续志牧师苑分在河西六郡界中 昭纪元凤三年冬
辽东乌桓反以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
千骑击之 光武纪建武八年闰月自征隗嚣河西太
守窦融率五郡太守会高平注五郡谓陇西金城天水
酒泉张掖 汉书赞山西出将(虞诩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白起郿
人王剪频阳人汉兴郁郅(北地)王围(为强弩将军有射法)甘延寿(少以)
(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斩郅支)义渠(北地)公孙贺傅介子(贺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出有)
卷十七 第 55b 页 WYG0943-0428d.png
(功介子刺楼兰)成纪(天水)李广(号飞将军)李蔡(出朔方有获王之功)杜陵(京兆)苏建
苏武(建从大将军击匈奴武使匈奴)上邽(陇西)上官桀(以骑都尉封)赵充国(击匈)
(奴诛先零)襄武(陇西)廉褒(在西域以恩信称)狄道(陇西)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有威西)
(夷)庆忌(为国虎臣西域敬其威信)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山
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修习战备高
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
偕行其风声气习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
卷十七 第 56a 页 WYG0943-0429a.png
(秦汉间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 虞诩曰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
风壮猛便习兵事羌胡不敢入据三辅以凉州在后也
六郡良家子 赵充国李广(陇西)冯奉世(上党)甘延寿(北地)
 玉海卷十七
卷十七 第 56b 页 WYG0943-0429b.png